归纳总结范文

时间:2023-04-07 19:2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归纳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归纳总结

篇1

1、现在进行时:概念:表示现阶段或说话时正在进行的动作及行为。时间状语:now, at this time, these days, etc基本结构:am/is/are+doing否定形式:am/is/are+not+doing一般疑问句:把be动词放于句首。

2、过去进行时:概念:表示过去某段时间或某一时刻正在发生或进行的行为或动作。时间状语:at this time yesterday, at that time或以when引导的谓语动词是一般过去时的时间状语等。基本结构:was/were+doing否定形式:was/were + not + doing一般疑问句:把was或were放于句首。

3、现在完成时:概念:过去发生或已经完成的动作对现在造成的影响或结果,或从过去已经开始,持续到现在的动作或状态。时间状语:recently, lately, since…for…,in the past few years, etc基本结构:have/has + done否定形式:have/has + not +d one一般疑问句:have或has。

4、过去完成时:概念:以过去某个时间为标准,在此以前发生的动作或行为,或在过去某动作之前完成的行为,即“过去的过去”。时间状语:before, by the end of last year(term, month…),etc基本结构:had + done否定形式:had + not + done一般疑问句:had放于句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反比例函数;挖掘习题;探究;应用

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指出:“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大量新问题的问题.”研究数学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问题背景,原题再现

图1如图1,已知直线y=-x+8和双曲线y=k1x(k≠0)在第一象限内有两个交点A,B,点A的横坐标为2,求AOB的面积.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常见思路有:

如图1,过点A分别作AMy轴于点M,AEx轴于点E,过点B作BFx轴于点F,AE与OB相交于点G.1SAOB=SAOD-SBOD;2.SAOB=SBOC-SAOC.3.SAOB=SAOG+SABG,S四边形BGEF+SABG=S梯形BAEF.4.SAOB=SCOD-SAOC-SBOD.5.由于此时双曲线和直线关于直线y=x对称,可得AOC≌BOD,于是SAOB=SCOD-2SAOC.

二、问题提出

如果直线AB:y=ax+b(a≠0)中a≠±1,显然,前面4种思路同样适用.那么,第5种思路还行得通吗?

此时OC≠OD,显然AOC≌BOD不成立了,但是SAOC=SBOD成不成立呢?

如图1,过点A作AMy轴于点M,过点B作BFx轴于点F,SAOC=112OC・AM=112OC・CA・sin∠OCD=112OC・CA・OD1CD,SBOD=112OD・BF=112OD・BD・sin∠CDO=112OD・BD・OC1CD,若AC=BD,tSAOC=SBOD成立.那么,AC=BD成立吗?

三、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图2如图2,过点A分别作AEx轴于点E,AMy轴于点M;过点B分别作BFx轴于点F,BQy轴于点Q,AE与BQ相交于点R,连接AQ,QE,BE.易得S矩形AEOM=S矩形BQOF=|k|,S矩形ARQM=S矩形BREF,112S矩形ARQM=112S矩形BREF,即SAQR=SBER,SAQR+SABR=SBER+SABR,即SAQB=SABE;AQB和ABE具有公共边AB,AB边上的高相等,QE∥AB.于是得ACQE和BDEQ,AC=QE=BD.SAOC=SBOD成立.当交点A,B同在其他象限时,结论仍然成立.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如图1,直线y=ax+b(a≠0)和y轴、x轴分别交于点C,D,和双曲线y=k1x(k≠0)在同一象限内有两个不同的交点A,B,则AC=BD,SAOC=SBOD.

四、问题深化探究,一般化结论

若交点A,B不在同一个象限,结论成立吗?

图3如图3,交点分别在第一、三象限.同理可得SAQR=SBER,用SABR分别减去SAQR和SBER,同样能得到SAQB=SABE,同理可得ACQE和BDEQ,所以AC=QE=BD.所以SAOC=SBOD成立.交点A,B分别在二、四象限时,结论也成立.因此,可以得出一般性结论:直线y=ax+b(a≠0)与y轴、x轴分别交于点C,D,与双曲线y=k1x(k≠0)交于两个不同的点A,B,则AC=BD,SAOC=SBOD.

五、应用结论,事半功倍

图4例如图4,一次函数y=k1x+b的图像过点A(0,3),与x轴交于点D,且与反比例函数y=k2x(x>0)的图像相交于B,C两点.若AB=BC,则k1・k2的值为.

篇3

物理知识的总结与归纳可以体现在物理教学的各个方面.

授课时,应及时总结归纳.例如,机械效率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用符号η表示,其表达式为η=W有W总×100%.计算某机械的机械效率要先求出有用功W有和总功W总.竖直放置的滑轮组中有用功在数值上等于克服物体重力所做的功,即W有=Gh(h指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总功等于人提供的拉力所做的功,即W总=Fs(s是指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由此机械效率可写为η=GhFs×100%.而对于滑轮组而言,s=nh.由此机械效率就变成η=GnF×100%.这个表达式大大提升了学生做这类题目时的运算正确率.甚至,一部分物理基础较差的同学遇到这类计算不会出错.

讲评课中,总结归纳大有可为.学习杠杆时,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题目.

例如图1所示,OA是一根可绕O点自由转动的轻质杠杆,杠杆B点悬挂一重物G,在A端始终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使杆子慢慢向上转动,直至水平,在此过程中,力F的大小将

A.逐渐变大B.逐渐变小

C.保持不变D.先变大后变小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杠杆原理(F1l1=F2l2)的掌握.l1和l2是力臂,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如图2所示.杠杆从图示位置移动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阻力F2(其方向为竖直方向,数值上等于物体的重力G)的大小不发生变化.而F始终竖直向上,即F与F2平行,所以l1∶l2=F∶F2=OA∶OB,整个过程中OA与OB的长度不发生变化,所以 也保持不变.选择C.

只要抓住其特征“始终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拉力F”,就可以知道力的大小保持不变.此类题目的变化较多,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讲解时可找出典型的例题,讲解的过程中归纳出各种不同的特征.这类题目往往以如下三种面目出现.A.“始终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力”;B.“始终受到一个垂直于杠杆的力”;C.“始终受到一个水平方向的力”.经论证,凡是出现类似A的描述,那么力的大小始终保持不变.类似B或者C的描述,杠杆从图3中的A位置移动到水平位置的过程中,阻力的力臂均变大,动力均变大;杠杆从图3中B位置向上移动的过程汇总,阻力的力臂均变小,动力变小.这样一来,学生只要能从题目中找到关键的字词,就能够解答该问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在针对性题型的训练中,总结归纳能够发挥很好的效果.尤其针对有难度的题目,若能找到它的一般规律,在讲评课上举一反三,降低了学生掌握的难度,效果佳.

复习课中,总结归纳可以融会贯通前后知识.例如:“用刻度尺测量纸张的厚度”中,旁边的信息快递中指出“在测量时要进行估读,估读值有时偏大,有时偏小,这样就会产生误差.多次测量取其平均值,可减小这种误差”,表明了该实验中的“多次测量”是为了减小误差.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也需要“多次测量”,可是这里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即,初中物理实验中进行“多次测量”有两种目的:一,“减小误差”;二,“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经过反复对比后发现可实验分成两类:一、目的是得到得到某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探究时需要“多次测量”“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例如,“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二、目的是测量(或计算)某个物理量的具体数值的实验,需要“多次测量”“减小误差”(因为测量性实验对于数据的准确性要求很高),例如,“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学生可以根据实验的目的去判断在该处进行“多次测量”的目的,即使碰到非书本上的实验也能够轻松应对.总而言之,归纳与总结适用于物理课堂的各个类型,不仅使教师在专业能力上得到提升,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创新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归纳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一书,讲解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知识,有利于用来辅助学生学习一些化学方面的必修课程。整本书共分为了四个章节,都是一些学习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学习好了这些选修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下面就是从章节上去归纳总结的一些知识点,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化学反应与原理

在第一章介绍的知识点中,可以看出讲的是化学反应与物质能量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其中的反应热相对来说难度系数大一些,也重要一些。化学反应热有很多种形式,例如:生成热、燃烧热、中和热等。化学反应热,简单地说,指的就是在等温、等压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或者物理变化时所放出或者吸收的热量。化学反应热是一种重要的热力学数据,需要我们的学生去掌握好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大多数的分解反应、盐水解反应、电离、少数的化合反应等。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或者爆炸反应、多数的化合反应、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其中,吸热和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化学反应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物与生成物具有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除了遵循一些基本书写化学方式的要求以外,还需要特别去注意一些小的细节。当然,这个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热的时候,去多留意一下。而且在计算化学反应热的时候,除了给定的公式外,还可以用盖斯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在这一章节,讲的就是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反应速率指的就是在化学反应中,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所处的条件,其中反应物的性质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时,可以粗略的认为这个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变,因为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当然,在这一章节,需要着重掌握的就是化学平衡。所谓“化学平衡”,指的就是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其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一个不再改变的状态,即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其中涉及到一个化学平衡常数,用常数K来表示。化学反应常数的大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化学反应可以进行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化学反应常数越小,说明这个化学反应进行的越不完全。而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有:浓度、温度、压强等,每一种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具体影响又有些区别,这个就需要在平时去具体总结了。

三、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在第三章中,讲了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都是围绕一些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来讲述的。所谓“离子平衡”,即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没有离解的分子与其离子间建立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离子平衡又称为电离平衡,它是平衡的一种,并且也遵循平衡的一般规律,温度、浓度以及往弱电解质中加入与其相同的离子或者加入能与弱电解质反应的物质,都有可能引起平衡的移动。而离子平衡与化学平衡常数有一样的特称,那就是都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离子常数就减少。

在这一章节中,水的电离、盐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以及离子反应,都需要掌握好它们各自的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还有具体的反应过程、结果等数据,都可以在化学实验室去观测。但在做这些化学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化学反应的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从而降低化学实验的危险性。

四、电化学基础

第四章,需要把握的就比较少了,但同样也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需要学生当做常识来学习。在这一章,由“原电池”讲到“化学电源”、“电解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这里面阐述了一些电化学的基础原理,为以后更深入学习电化学奠定了一个基础。关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总结,就不需要太去注重,只需要多去看几遍书,大概了解书上讲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即可,最好是能记住,并运用到化学的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上。

从整本《化学反应原理》来看,讲述的都是一些化学反应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去把握在必修教材中学习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虽然这本书是选修教材,但也应把它当做必修课程来掌握,里面包含的很多原理都是必修教材没有深入讲解过的,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为学习化学的必修教材服务。当然,我这里总结的这本书的知识点,还不是很全面和详细,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一个系统的结构框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这本选修教材。

纵观这本书,只要掌握了这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并且学会去总结书上的理论原理,就差不多可以学好这本书了。例如:其中的酸碱记忆,在平时多去记忆、积累一些碱和酸的物质载体,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时理解好酸碱性方面的内容。PH值的计算,就需要明白PH值的定义,然后再根据一些具体的计算方法去掌握了;电离水解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在平时多去记忆几个常见的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这样在掌握电离水解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简单地说,学习《化学反应原理》这本书,需要的就是记忆和总结,做好这两件事,就不怕学不好。当然,涉及到化学计算方面的内容,就需要考察学生个人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了。

篇5

1.初一学生学习了book,look,good,food,room,cook,foot等等.我给学生归纳了"oo"的发音.一般情况有三种:[U:][U][Q].尤其是[U:]和[U]在很多单词里极易混淆,因此我给学生介绍了下面的"oo"字母组合歌:

k,d之前都发短,foot,food恰相反.

血与水灾特殊看,屋子后面寻短见.

面条太长扯不断,其他长音最常见.

释义:第一句,英语中d,k之前的"oo"组合都发[U],如good,book,look,

cook,wood等;第二句,foot与food中"oo"的发音恰好与第一句的规则相反,food发[U:],而foot发[U];第三句,flood与blood特殊,都发[Q];第四句,

room如果作为单词后缀,要发[U],如bedroom,diningroom,bathroom等;第五句,

除去以上几种情况以外的oo组合都发[U:]如,boot,noon,room,tool,tooth,pool等

以上归纳中,出现了初一阶段未学的几个新单词"木头""血""洪灾"

"餐厅""浴池""靴子""工具""游泳池"等等.课后有的学生开始查字典,有的学生问老师,好奇心特别强.

2.初二上学期学生接触ly副词,如carefully,quickly,hungrily,happily,

heavily,strongly,nearly,easily等,对副词的概念还很模糊,因此我帮学生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ly结尾的不全是副词,有些却是形容词,如friendly,daily,motherly,fatherly,brotherly,sisterly,homely,weekly,yearly等,另外很多单词词尾虽没ly,但也具有副词词性,如hard,late,loud,most等.

通过归纳,学生扩展了词汇量,掌握了"母亲般的","姐妹般的","日常的","每周的"等等.

3.有关交际用语中提建议的一些句型,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助学生进行了归纳.

1)Let''''sdosth.这是英语中一个十分常用的句式,直接提出建议,有时,在后面加入"shallwe?",是语气更加委婉Let''''sgotothecinematonight,(shallwe?).

2)Shallwe...?这个句式语气较为委婉.Shallwegoskatingthisafternoon?

3)Whatabout/Howabout(doing)sth?"…怎么样?"Whatabout

aglassofmilk?/Howaboutgoingtotheshoptomorrow?

4)Whynotdosth?(=Whydon''''tyoudosth?)这个句式的语气较强,可译作"何不…呢?"Yourshoesareold.Whynotbuyanewpair?

5)You''''dbetter(not)dosth."你最好(不)…"It''''sverycoldoutside.You''''dbetterwearwarmclothes./You''''dnotgoout.

6)Advisesb(not)todosth/suggestthat…(should)…

7)其他句式.如IthinkyoushouldhelpyourclassmatewithhisEnglish./I''''mafraidyouhavetofinishyourhomework

thismorning.

篇6

1.初中学生接触由副词如carefully,quickly,hungrily,happily,heavily,stwngly,nearly,easily等时,对副词的概念还很模糊,因此我帮学生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lv结尾的不全是副词,有些却是形容词,如friendly,daily,mo~erly,fa-therly,brotherly,sistedy,hornely,weekIy,yearly等,另外很多单词词尾虽没-ly,但也具有副词词性,如hard,late,loud,most等,通过归纳,学生扩展了词汇量。掌握了“母亲般的”、“姐妹般的”、“日常的”、“每周的”等等,这样就以较少的代价获得了更多的表达方法。

2.有关交际用语中提建议的一些句型,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帮学生进行了归纳:

1)Let's do sth,这是英语中一个十分常用的句式,是祈使句表示直接提出建议,有时,在后面加入“shall we?”,使语气更加委婉,例如Let's go to the cinematonig it,(shall we?)。

2)shall we…?这个句式语气较为委婉,例如Shall we go skating this after-noon?

3)What about/How about(doing)sth?“……怎么样?”。What about a dasaa ofmilk?/How about going to the shop tomorrow?

4)Why not do sth?(=Why don't you d0 sth?)这个句式的语气较强,可译作“何不……呢?”Your shoes are old,Why not buy a new pair?

5)You'd heRer(not)do sth.“你最好(不)……”。It's very cold outside.You'dbeRer wear warnl clothes./You'd beRer not go out.

篇7

一、联系生活导入法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如我首先出示奥运会吉祥物“迎迎”的图片和一件白色汗衫,问:“除了绘画,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把图案装饰到衣服上?”学生思考后回答:“印。”然后,我请一位学生用已准备好的工具(丝网版)在汗衫上印制2008年吉祥物“迎迎”。这样,就很自然地导入本节课内容:“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版画的世界,学习吹塑纸版画的制作。”当时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刚问世不久,深受学生喜爱,是学生课余关注的热点。因此这一课堂导入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衣服上印刷图案的活动趣味性十足,学生想到可以穿上自己印制个性图案的T恤,情不自禁地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情,从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讲述故事导入法

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学习就容易出成果了。”讲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妙趣横生。如:我在讲授《展示的艺术》一课时,通过讲述解放前某次茅台酒参加国际博览会,由于包装简单、展台设计比较朴素、不显眼,因而无人问津,结果还是茅台酒厂一位员工灵机一动,故意失手打碎一瓶酒,这时酒香四溢,顿时引起了整个会场人员的关注,大获全胜,成为誉满全球的名酒。这个故事讲述了展示设计的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学习的热情一直很高,最后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三、游戏导入法

好奇是儿童心理的共同特点,设疑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好奇心又能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设疑的方式很多,但我认为,与学生最喜欢的游戏结合起来,则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如,我在讲授《城市客厅》时,就利用课件将北京天安门广场图片分成20块小图,制作成猜图游戏,每次出现一小块,请学生来猜,看出现几格时才能猜出来。猜出后点击出现完整画面,引出城市客厅概念(城市广场因其特有的功能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城市客厅”),直接点明课题,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本来不容易接受的课题。

四、创设情境导入法

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图、文、声、影并茂,信息量丰富,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具有强大的“冲击”作用,可充分提高课堂导入的效率和成功率。在美术欣赏、造型表现、设计运用等课堂导入环节中,可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具有明确导向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意愿。

1.欣赏影视片段,调动情绪。一些好的电影、电视、戏剧,其色彩、构图或其他方面都会给人以美的感受,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时可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欣赏有关的影视片段。

如利用道具服装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听过《霸王别姬》的故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京剧《霸王别姬》。请注意观察剧中人物的服装。

以一个精彩的京剧片段导入,那感人的画面,绚丽的舞台、服装,夸张的人物形象,铿锵有力的音乐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心。

2.文学与音乐结合,引发想象。通过生动的语言、优美的音乐、精彩的画面等多种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为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

如利用插图创设情境。老师先朗读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学生从这首五言绝句中感受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而后播放一段民乐《春江花月夜》,在那如怨如诉的优美旋律中,老师和学生都陶醉了。

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脑海中的画面越来越多,创作的激情、绘画的冲动越来越强烈。课堂上,学生创作了一幅幅精彩的插图……

3.图文声并茂,激感。将图片、文字、音乐有机地融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畅想春天创设情境。以教师富有感情的讲述开始:“燕子报喜,青蛙鸣春,不经意间,当我们看到一簇新绿,春天已经悄然而至……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荒芜苍凉的土地因春风的吹拂而有了绿意,无数弱小的生命在春风中破土而出、百草吐绿、百花争艳、百鸟欢鸣。下面,让我们首先伴随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和一组表现春的摄影图片一起来感受春光,了解春天吧!”再展示以散文《春》的朗诵录音、一组春的摄影图片和音乐为素材制作成的课件。

在这样生动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很快就进入学习状态。

五、实物展示导入法

将实物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以其形象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实物的展示,可即刻将学生吸引到具体的教学情境当中来。

如利用泥塑创设情境。一上课,我就给学生展示一个自己捏的学生熟悉的老师头像,使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课堂气氛也立刻活跃起来,产生强烈的动手制作的欲望,为下面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基础。

这种导入方式比较直观、形象、生动。通过课堂导入展示实物,能快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物展示和学生参与,就会顺利地将本节课带入下个教学环节。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除上述几种导入方法外,还有很多,如:对比导入法、谈话导入法、提问导入法、谜语导入法、参观导入法等。

六、运用导入法应注意的事项

篇8

1.夯实基础,突出知识梳理和学科内综合。

首先,抓好学科第一阶段的基础复习,抓好“双基”落实,打好学科基础。怎样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知识点的有关内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是第一阶段复习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次,在基础复习过关后进行学科第二阶段的专题复习。以能力带双基,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主。可按照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实验、计算六大块设置专题,同时还要针对高考重点、热点,以及学生在复习中的薄弱环节设置专题练习,这是查漏补缺、深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

2.优化设计提高复习效率。

化学复习效率得以提高的关键在教师。化学复习教学要认真研究各类学生的特点,了解他们在学习基础、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的差异,做到最优化设计,体现教学的差异性,增强复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2.1优化目标设计

我们要研究《考试大纲大纲》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各知识点要求的层次,把握好重点,避免因偏离教学目标而浪费精力和时间;同时,设计教学目标时要注意多元化,体现层次性,即基础性目标、发展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教育。

2.2优化内容设计

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性,精心组织与设计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不能一味追求新、奇、难;要控制好复习的深浅度,有效落实基本点,突出重点,分化难点。教学设计时我们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角度,要从学生的角度重新审视高三化学教与学的价值,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悟、去探索,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2.坡度,教学内容设计要体现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在能力要求上也要有一定的梯度,以适应不同学习水平的同学,让不同的同学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发展。

2.3优化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基础、学习内容和条件,将接受学习、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学习方式的最优化,真正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选择地进行学习,保证全体学生的广泛参与,满足各类学生的发展需求;做到分层施教,分类指导,引导他们从基础知识、方法与学科思想等维度进行梳理与创新应用,帮助与指导他们开展力所能及的小专题研究,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潜能;改善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尤其是化学实验,真正为学生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提供最优服务。

3.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学科能力。

学科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应用能力,是对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关键是如何分析、解决问题,实质在于对学科知识点的选择和应用,因而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是基础。不要过早地使用学科间和学科内综合的训练材料,因为这很容易误导学生忽视知识的积累。总的原则是高三第一阶段复习好学科基础知识,适当注意在复习中联系相关的知识。高考题不一定考得多深,但考查的面很宽。因此,平时复习要把教材和复习材料中大量的案例、典型事例根据学科知识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加以处理,简化成知识线索,便于选择知识点和方法,便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系统构建,分块串联,点点突破,是第一轮复习的基本特点。系统复习不是对学过知识的简单重复,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敢于打破教材体系,重新组织复习体系。在教学中,可将整个学科知识分解为若干模块进行分块复习。分块复习便于学生在对比、统一的基础上,掌握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科能力。

4.去繁取简,掌握解题技巧。

高三复习课中除了重视“双基”落实,还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化学习题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延续和深化,是理论教学的复习和巩固。由于总复习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精选例题,选择有普遍指导意义典型的习题进行示范讲解。在讲解习题中,最关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题目,形成解题思路,找出简捷的解题方法。其中我觉得更要突出因“题”制宜,抓“特”巧解的训练。许多习题有多种解法,例如:甲中Y为2个,乙分子式中Y原子数必大于2个,从而就可推断出选D项。

5.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5.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落实

复习,即重复学习学过的东西,使之巩固。高考复习是以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为主要目标的。如果说学生第一遍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的话,那也只是零散性的原部件知识或半成品知识,这种松散的知识是原料,是知识资本的堆积,是有待提升的初级阶段。为此,教师应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复习知识。常见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1)记忆:常见的记忆方法如题型式记忆、比较式记忆、纲要式记忆、总结式记忆等。通过记忆把相关考点的知识内容串联起来。(2)练习:通过各种练习模式如题型练习、模拟练习、错题纠正练习、典型漏误点练习等,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5.2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

建立在已经学过一遍的基础上的再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根据自身掌握知识的实际,可以在复习中自主完成查漏、找缺、分析错误、提炼知识、类化知识。因此,过程与方法目标可定位为“深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掌握,提高自学能力,产生创新思维”。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但不宽松,紧张而有序的自主学习氛围。学生会的尽量不教,学生不会的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只作点拨性的引导。在点拨时,对学生已想到的知识网络不点拨,对学生没有想到的知识关联点进行由浅入深的点拨,即浅点拨不通,再进一步点拨,层层推进,而不能一语道破。充分在时间、空间、知识技术上,给学生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采取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如合作讨论、互教互学等。

5.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加强师生互动、实现情感交流是复习课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师生互动交流包括语言互动交流、思维互动交流、情感互动交流和实践互动交流等几个方面,是师生间心与心的互动。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个赞赏的眼神就能让学生获得无穷的力量,同学间的羡慕、佩服的欢呼、由衷的掌声都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敏勇.浅谈高三化学复习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施.

篇9

一、全等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图形,简称全等形。

2、一个图形经过翻折、平移和旋转等变换后所得到的图形一定与原图形全等。反之,两个全等的图形经过上述变换后一定能够互相重合。

二、全等多边形

1、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多边形叫做全等多边形。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性质:

(1)全等多边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多边形的面积相等。

三、全等三角形

1、全等符号:≌。如图,不是为:ABC≌ABC。读作:三角形ABC全等于三角形ABC。

2、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即SAS,边角边);

(2)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即ASA,角边角)

(3)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即AAS,角角边)

(4)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即SSS,边边边)

(5)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全等。(即HL,斜边直角边)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2)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3)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高,对应角的平分线都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作用:

(1)用于直接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

(2)用于证明直线的平行关系、垂直关系等。

(3)用于测量人不能的到达的路程的长短等。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 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4-0096-01

“归纳”作为名词来理解是一种推理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作为动词来运用,强调用推理方法来概括、分析和总结问题。归纳推理的结论既是对前提中已有知识的概括(从个别上升为一般),又是对前提中已有知识的外推(扩展到新的范围),是人们寻求新结果,探求新知识的重要工具。“总结”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结论;总和各方面的情况。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征决定了高中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主阵地。

一 发挥教师课堂小结的示范作用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教师对一堂课的归纳、总结。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在时间的分配上往往前松后紧,下课铃声响,老师的课就戛然而止,匆匆布置家庭作业就结束了,没有时间进行课堂小结;也有些教师不重视课堂小结,认为课堂小结无所谓,重在教学的过程。缺乏课堂小结让人感觉整节课有些虎头蛇尾,显得不够完美。编篓编筐,重在收口;描龙画凤,重在点睛。“收口”和“点睛”是小结的神圣使命,需要艺术创造。课堂小结属于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精彩的课堂小结能将课堂学习的内容进一步升华,产生让学生余音绕梁、意犹未尽的效果。教师对一节课的归纳总结会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二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习惯

行为主义认为: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这个观点给教育者的启示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一些行为习惯,归纳总结也是学生的一种行为习惯。归纳总结是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内化与综合。语文由字词组成句子,由句子构成段落,再由段落融合在一起变成篇章。如果缺乏归纳总结,语文的学习是零乱的,学生难以体验到立意美、构思美、语言美、情感美。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高中生能在阅读实践中对知识点举一反三离不开归纳总结的习惯。这需要语文教师的帮助具体引导,如文言文中的关键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等;特殊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及固定句式等。

三 留给学生独立归纳总结的时间

每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40分钟为一节课,以辩证的眼光来看:老师讲解的时间多了,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就少了。在课堂教学改革取得突出成绩的江苏省洋思中学、东庐中学和山东省的杜郎口中学都有明文规定,教师课堂讲述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这给我们的启迪就是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减去无效的教学环节,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通过对教师时间的管理,来保障学生的学习时间。2010年7月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了要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四 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的一些图式

知识的输入像蜜蜂采花粉,在于点滴;知识的输出像是酝酿,在于融合。采一种花,酿出来的蜜是十分纯正的;采多种花,酿出来的蜜是十分营养的。学生年龄不断增长,思维不断扩张,心智模式不断成熟,根据大脑记忆的特点,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用一些图式来帮助记忆,效果会更好。如气泡图、蜘蛛图、问题树状成线状结构、鱼状结构、表格、饼状结构、柱状结构、逻辑框架结构等。

五 建立错题集促进归纳总结

学生做错题目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智慧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错题,充分利用错题这一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审视和反思自我,从反思的结果中再认知,认知到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新知识的学习。有些错误是由于粗心导致,教师要精于引导学生进行深邃思考其粗心的原因。杜威认为:“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仅涉及一系列观念,也包含其结果。它是一个连贯的观念序列,其排列方式使每个观察将其后续的观念作为它决定下的恰当的结果,而且每一个结果又反过来依赖于,或指涉它前面的观念”,反思学习可以进一步地激发学生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运用反思学习可以更好地促进归纳总结能力的发展。

总之,对于高中生来说,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既能巩固旧知识,又能预习新知识。同时,通过总结加强记忆、加深理解,有利于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及时梳理自己的知识系统、掌握知识联系、明晰知识规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