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励志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4 15:56: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励志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生励志故事

篇1

鹅卵石有漂亮的外表,有诌媚的花纹。不知被哪位闭情逸士相中了,摆在鱼缸或花盆里,就可以显示他们的艺术价值。这,也算在同行里出人头地了吧?可是我认为这样显示文化底韵是肤浅的,它们只能作为人们饭后茶余的鉴赏。

据说,它们原来也是有棱有角的石头。只怪江河的激流太汹涌了,也许是处于某种动机,在江河里摇来滚去,上下起伏,立场不坚定,才被遗到岸边,使它们变得又圆又滑了。不管怎样,这段经历也算不平凡了吧?

砖石却没鹅卵石那么幸运,更得不到人们的青睐盼顾。因为作为砌筑墙基的砖石,是那样默默无闻,平凡无奇而不被人们瞩目。也许,砖石无法显示自己的奇特之处,但是我知道砖石内心是平衡的,平静而淡定。正是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才可以承受风霜雨雪的侵蚀,才可托起超强重负,才可以给人们送去更多的温暖。我感悟到它存在的真谛和内涵——牺牲自己造福人类。这不由使我想起唐朝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使我感悟到,当今人们对社会不是贪婪索取,更是付出和奉献。

诚然,磨石的丑陋更不是与上述二石PK。因为,自卑的它太渺小,无法,也没有任何理由与别人抗衡,不是吗?人们用它的时候才想到它,一旦用完,就被遗忘到阴暗的角落。不管是今人说的俗语:落井下石,卸磨杀驴,都不会改变对你的看法。

所以,自怨自艾,怒不可遏,顾影方自怜均不为医治心灵的维生素,而智理的思维,才是在不解和困惑中得到解脱。不论面对困境和顺境,都去坦然相对,而不是逃避,你就可以保持一颗平常心。

篇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定价:28.00

本书通过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规律与方法。短小精悍的故事就像艳丽的花朵一般,它离奇的情节,出人意料的结局,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本书精选了111个这样的故事,这些故事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充满着人文的关怀和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睿智,切合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全新理念。在体例上,全书分为用人艺术、员工开发、团队建设、职场智慧和个性修炼五个方面,对每一个故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HR解读”,提炼出一个“HR智慧”,帮助读者在踏雪无痕、润物无声之中掌握故事的精髓,并将其内化为心中的行为准则,以更好地指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实践。

例:口红的故事

HR智慧:信任员工是企业最好的投资

一位中国主管看见美国调色师正在调口红的颜色,走过去随便说了一句:“这口红好看吗?”美国调色师站起来说:第一,亲爱的主管,这个口红的颜色还没有完全定案,定案以后我会拿给你看,你现在不必那么担心。

第二,亲爱的主管,我是一个专业的调色师,我有我的专业,如果你觉得我调得不好,下个礼拜开始你可以调。

第三,亲爱的主管,我这个口红是给女人擦的,而你是个男人。如果所有的女人都喜欢擦,而你不喜欢没有关系,如果你喜欢,女人却不喜欢,就完了。“Sorry,Sorry……”主管知道自己的问话有些不妥,连声道歉。

HR解读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经理是公司的主宰,是公司的决策人物。许多经理认为发号施令、独断专行的工作很具诱惑力,他们希望自己高高在上,员工应该对他们俯首帖耳,唯命是从,这样才不失为一个领导。

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种鼠目寸光,因为这种管理方法只能发挥一时的作用,最终必然会导致群情激奋的。总有一天,善于发号施令的经理会惊奇地发现,他们的做法不但没有笼络住员工,反而为自己树了许多敌人,他的下属会随时背叛他。当经理不失时机地想出新办法来控制员工行为、操纵公司事务时,他的雇员也正在千方百计地准备随时脱离他的高压统治。

要搞好现代企业,必须注重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要把信任作为企业最好的投资。信任是未来管理文化的核心,代表了先进企业的发展方向。而对一家以脑力劳动为主要方式的未来企业,如软件业,其生产根本无法像物质生产那样被控制起来,因此信任也是惟一的选择。相反,如果对员工不信任,就会成为管理中最大的成本。

《第五代管理》作者查尔斯•萨维奇认为:“怀疑和不信任是公司真正的成本之源,它们不是生产成本,却会影响生产成本;它们不是科研成本,却会窒息科研进步;它们不是营销成本,却会使市场开拓成本大大增加;它们不是管理成本,却会因内讧而使管理成本加大。”

篇3

关键词:雇主责任;强制保险;煤矿

一、导言

我国是产煤大国,同时煤矿安全事故频率大,数量大,非法生产现象屡禁不止,重大特大事故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根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通报,2010年我国发生煤矿事故1400起,死亡人数2640人,其中小煤矿发生事故970起,死亡1700人;小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1.417。另据中国保险报报道,2010年上半年全国煤矿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45起,死亡和下落不明764人,同比增加12起、266人,分别上升36.4%和53.4%。

针对煤矿事故的预防和处理,监察部门、经营企业和煤矿工人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完善职工岗前培训、严格生产资质审查、检验设备状态,规范生产过程操作流程、加强监管反馈,事故发生后妥善处理、合理赔付、及时追责等。其中,对于煤炭高危行业的保险制度,尤其是雇主责任强制保险推行的相关问题,付健健(2009年)认为,应在现行工伤保险制度基础上实行雇主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以个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作为辅助。李康乐(2008年)指出,工伤保险“广覆盖、低保障”的特点不适应高风险的煤炭行业,综合性费率与煤矿企业的低关联性也无法对重视安全生产和事故预防起到激励作用。煤炭产业是山西省的支柱产业,保险保障方面,山西省首先推出了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国内首家主营煤矿行业责任险的专业保险公司――中煤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10月在山西太原开业,刘晓敏、梁彦、付健健和苏子云(2009年)分析了山西煤炭行业强制雇主责任险的经营结果和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虽然实施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但是肖兴志、孙阳(2006年)和周海珍、陈秉正(2006年)的效用均衡分析以及李豪峰、高鹤(2004年)的博弈分析都明确指出,从经济理论角度出发,强制保险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使煤炭企业和工人的安全投入达到最优,从而实现高危行业安全水平的提高。直观上,雇主责任强制保险为潜在受害人提供了经济保障,在事故导致的死亡或伤害中得到相应赔偿,受害者为保险受益人,但是这实际影响着整个社会福利制度。此外,政策是否会带来诸如道德风险和使决策者、监管者过度依赖保险形式的副作用仍待进一步观察探讨。本文试从信息不对称性、心理风险因素、外部性和保险基本原则方面讨论实施雇主责任强制保险的经济理论依据恶和现实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二、推行雇主责任强制保险的理论探讨

(一)信息不对称

对于煤矿工人,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对人身保险认识严重不足。普遍现实是矿工文化水平较低,多数是合同制的打工者,缺少完善的社会保障,即使有,水平也较低,提供的保障仅仅能维持个人最基本生活,很难负担家庭生活。对于煤炭企业,即潜在责任人,信息的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企业不能准确评估其所面临的风险和赔偿责任,导致其不购买保险;企业由于资本金等其他限制形成的赔偿限额,通过比较保险的收益和成本,导致保险金额不足。

实行雇主责任强制保险,可以为煤矿工作者提供较高水平的生活保障,在死亡伤残发生时维持日后生活,减轻企业负担,减少个体与企业间纠纷,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当然,消除信息不对称性最直接的方法是公开信息,但是由于各个地方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距很大,且煤矿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开采状况和环境存在变动,事故率、死亡率等数据统计的可用性仍需讨论,在不对称性无法用公开信息的方法弥补时,监管者可以选择推行强制保险。

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企业(潜在责任人)严重低估可能面临的风险,责任准备金预留非常少,导致偿付能力不足。

(二)逆选择和心理风险

逆选择是指对于某种可保风险,有较高出险可能的投保人更倾向于参保,而保险公司倾向于承保出险概率低的保险标的。对于煤矿工人,由于从事行业整体风险高,在意外伤害保险投保时费率往往较高,或者保险人会做出拒保决定。同样,企业投保责任险时也可能因为类似原因遭到拒绝。

心理风险是指由于人的不注意、不关心、存在侥幸或依赖保险的心理,以致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如一间民营有限责任公司,在雇主无过错、非故意情况下,对于矿工的伤亡赔偿以公司的资产为上限。于是雇主在投保时会根据企业的可执行财产,选择一个不超过公司资产的、较低的保险金额,其往往低于可能发生的损失,或者由于发生事故可付出的代价实在太少而拒绝投保。

如果保险强制执行,核保承保流程团体化统一化,逆选择可能性降低。相关法律条例可以规定以企业享受保障人数为基础的保险保障程度,防止日后赔偿不足。同时,由于雇主责任保险按照商业保险方式运作,保险公司为了自身利益,会主动监督被保险人(雇主)的行为,如生产机械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矿井环境和矿工生理条件是否适于井下作业,企业是否具有合法资质等。

(三)外部性

矿难总是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的舆论压力,多数煤矿工作者在家庭中处于经济支柱地位的客观现实,都要求死亡伤残的矿工或其家属得到及时、足额的赔偿。但当因前述问题而产生企业偿付能力不足,又没有直接致害人或者致害人无力赔偿时,费用外部化,赔付的压力转嫁到政府及整个社会,造成社会的负担。

针对煤炭行业的特殊性,普通社保中包含的工伤保险不能满足高危行业工作者的需求,雇主责任保险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强制保险可以作为一种预防机制,保障人民生活,分担全社会负担。

(四)大数法则

保险规则的形成和制定,以大数法则为基础,在集合大量同质风险时才能根据保险统计数据,运用概率论预测损失概率,厘定保险费率。目前煤矿企业参保率低,高危行业的保险产品种类不足,与我国产煤量大、煤矿数量多、事故多发的现实存在极大矛盾。推行雇主责任强制保险,能够有效提高参保率,被保险人绝对数量大,更符合大数法则,费率计算更合理,风险可控性提高,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可以细化风险分类,存在规模效益,能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费用。

三、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保险种类

为保护煤矿从业者的生命健康安全,现有个人意外伤害保险和雇主责任保险两种形式。煤矿工作具有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工人的谈判能力相对较弱,而煤矿企业和保险公司在规模和谈判能力上更平衡,综合工人的经济条件和个人意外伤害保险的除外责任限制,以及督促企业重视安全生产、对雇员生命安全负责等因素,实行雇主责任险可行性更高。

(二)道德风险的特殊性

当保险强制实施,煤矿企业必须投保,保险公司必须承保,逆选择可能性降低,按照合同约定,事故发生后赔付遇难受伤员工的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为了防止道德风险发生,如为井下工人投保,井上工人不投保(团体险采用统一费率)和骗保,需要严格的核保分类以及保险期间的管理和监督。管理费用过高会导致该险种项目下所收取的保费不足以盈利甚至维持基本运营,保险公司就会放弃经营该险种。因此,如何有效监督企业行为和控制费用是现实中面临的一大问题。

(三)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风险

尽管经济学家通常认为责任保险是风险规避型的潜在致害人为了保证可能发生的赔偿支付或者保护个人财产而使用的金融工具,在政策制定者的推动下实行的强制责任保险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受害者,所以承担风险的保险公司的利益常常被忽视。另外,通融赔付的存在也是未来可能经营雇主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人在预计盈利性时考虑的问题之一。随着国家赔偿等法律的完善,强制保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政府社会的压力,因此除了保险公司利用技术手段和提高经营效率控制成本外,雇主责任强制保险的运营可部分由财政补贴。

(四)强制保险的无效性

虽然煤炭生产行业整体危险系数比较高,事故一旦发生后果严重,但是行业内依然存在危险程度的区别。不同地域的土壤成分和地质结构、矿井的建筑方式、开采工具的选择以及同一矿井不同工作种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人面临的风险程度有很大差异,某些群体的出现率确实非常低,可以采取风险自留的形式或者普通保险完全可以提供必要保障。此时,实行“一刀切”的强制保险就会降低市场效率和监管效果。

在实施时,可以参考本企业和本地区的历史生产实际情况,在基准费率的基础上调节保费,在区域参保基数足够大的前提下细分风险等级,采用分级费率制。如果运作成熟,还可以将雇主责任强制保险的形式由煤矿企业推广至非煤矿山生产企业,形成统一的保险基金,分散风险。

参考文献:

1.Michael G Faure.Economic Criteria for Compulsory Insurance[J].The Geneva Papers,2006.

2.肖兴志,韩超.非对称信息、企业安全投入与政府规制效果――兼析强制保险的安全影响[J].中国工业经济,2010(7).

3.李康乐.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双月刊),2008.

4.刘晓敏,梁彦,付健健,苏子云.中国高危行业实施强制雇主责任保险的研究――以山西煤炭行业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3).

5.肖兴志,孙阳.煤矿安全规制的理论动因、标准设计与制度补充[J].产业经济研究(双月刊),2006(4).

6.周海珍,陈秉正.强制保险能否提高保险市场效率分析[J].保险研究,2009(4).

7.李豪峰,高鹤.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监管的博弈分析[J].煤炭经济研究,2004(7).

篇4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提高已故离休干部的无工作配偶的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补助标准:

    已故离休干部配偶有子女无工资收入的每人每月生活困难补助标准提高到130元;配偶无子女又无工资收入的,每人每月生活困难补助标准提高到170元。

    2.补助时间:

    自1994年10月起改按上述标准执行。

篇5

早在2012年末,人们就扳着手指,算着将有699万名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大喊“最难就业季”已来临。而今年6月,《2013年就业蓝皮书》,从一些角度,证明了人们的担心――

被调查的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年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年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年同期13个百分点……?

一面是就业形势严峻,一面是励志文化市场水涨船高。《人性的弱点》《一生的资本》之类励志书继续大卖,“实现人生价值”、“开发个人潜能”之类的提升研修班、短期培训班招生红火,“人生成熟的N个标准”、“三十五岁以前退休”之类的网文更被频繁转发……

然而,这些励志文化鼓吹的体面的地位、丰厚的收益,在现实对应下,只能让大多数人自惭形秽;励志文化宣扬的开发潜能、拓展人脉、培养执行力、关注细节……就能让你走向所谓成功,也让许多人感觉具体操作起来,似乎有心无力。

于是,被励志者开始怀疑自己:励志大师们的语言那么笃定,富有煽动力,他们的指导那么成系统,富有科学性,学不到位,一定是自己的问题吧。于是,一小部分人被励志了,大多数人却感觉失败了、压抑了。

我们在这里,想剥开层层迷雾,告诉大家――失去独立思考,失去对自己的信任,人云亦云的励志只能沦为玩笑,看起来挺美,其实一点不合身,甚至成为一个大忽悠,拦在你大步向前的路上。

流行的励志怎么了――

失志文化背后,反抗与从流

韩浩月

微信流行后,打开朋友圈,除了晒吃喝、晒风景的图片之外,就是由励志段子构成的文字内容了。有观察者唏嘘,中国人的精神得多空虚多无聊,才需要如此海量的心灵鸡汤填补?

一方面,是励志段子在社交媒体广泛流行;另一方面,是批评者对励志段子竭尽嘲讽之能事,认为这些段子不过是说些“正确的废话”,看的时候很振奋,貌似也有营养,却毫无用处,如果按照段子的内容,在现实社会中行事,往往会被碰得头破血流。

于是,励志甚嚣尘上时,失志文化作为励志文化的对立面,同样拥有了大批追随者。“失志”最直白的解释是“失意,不得志”。失志群体的特征是:颓废,缺乏奋斗精神,得过且过,看哪儿都觉得不满意,不乐观但也不愤怒,喜欢自我贬低,用嘲讽的口吻说话……

在网络这个语场上,失志群体太庞大了。以前他们叫愤青,现在则叫吊丝青年,他们是伪励志的最强烈反对者。

伪励志的毛病是,它只告诉你一些表象美好的目标,却忽视客观存在的残酷现实条件,而且传播源头多是功成名就的成功人士,不经意间也会沾染上些居高临下的意味。反对伪励志其实也是对抗精英文化的一种方式――我奋斗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而你居然还用那套骗小孩的玩意跟我讲话,难道奋斗过程中我体会的酸甜苦辣不比你多吗?

名曰失志,其实这只是一个符号化的定义。失志是一个群体呈现出来的集体语言,具体到个体上,谁能肯定在内心深处,他们不是一个奋斗者呢?社交媒体上有不少精英人士,也非常热衷用草根语言来表达,因为他们懂得,使用这种语言能够让自己迅速为更庞大的群体所欢迎、接受。或者说,这也是他们表达对现实不满的一种武器,是他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生活方式。

有媒体称失志群体爱传播坏消息、负能量,换个角度看,这何尝不是他们追求公正公平而不得的一种反抗?当一个社会需要对任何一点正能量进行无限放大,并期望以此引导民众行为的时候,是不是要反思底层群体、弱势群体究竟有没有得到他们所渴望的平等待遇?

当失志被当成一种自我情绪的疏解手段、放松心灵空间的方式来对待,它是有积极意义的。尤其是中国的成功学被限定于权、钱、利的时候,以鄙夷的态度对之进行批判,也是价值观的一次肃正。

但自认失志者或者失志文化的推崇者,要无比清醒地意识到,抱怨、讽刺、调侃、解构等等,都不过是话语权的争夺,具体到自己身上,还要去努力争取自己认可的成功、属于个人的独特成功。

否则在本质上,失志文化和伪励志文化就走到了一起,看似是让个人从竞争的压力下解放,但其实是一种自我放弃;骨子里仍然是认可伪励志鼓吹的那套,而将自己归为“失败”;宣扬忍耐所谓的黑暗现实,而不是悦纳自己。它们貌似两种口号,背后却由同一个价值观支撑。如此,人们在励志、失志文化中都得不到安宁与满足。

我们还需要被励志么――

哥,你想把我励到哪儿去?该我自主了

孟迁

什么叫“励志”呢?我觉得一方面是“志”――方向和目标;一方面是“励”――把自己所有力量很严厉地集中在一起,也就是锁定目标。

励志比我们意识到的广泛。不是只有强控制的传销才是励志,不是只有装摸样的成功学才是励志,不是只有媒体上“大人物”的神话才是励志,不是只有卡耐基陈安之才是励志。刘胡兰也是励志,华罗庚陈景润也是励志,成龙章子怡也是励志,马云史玉柱也是励志,甄宫心计也是励志……凡有一个固定地被看做“成功”的榜样或目的地,凡是被认为就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再努力,都是励志。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励志,几乎每个父母都在励孩子的志。

励志其实蛮暴力的。一方面,励我们的人定义什么是应该什么是正确什么是好的什么是理想,即定义人生应该是什么样,如果我们不符合、不朝向这个样子,他们就不接纳我们,就对立甚至攻击我们。一方面,很不容分说很重口味地励我们,就像用有形无形的鞭子抽我们的屁股,让我们越快越好。

励志我们的人不一定出于恶意,尽管他们的行为经常让我们不舒服,甚至害怕焦虑。他们认为我们是一张白纸,没有内在指向,可以被任意塑造;他们认为我们不懂得努力、进取,不懂得寻找自己的道路,没有内在的动力,要依靠他们的外力才能前进。

作为生命,我们都是、或者曾经是一颗隐藏的种子。在认识自己之前,我们会不知自己是谁,会迷茫无措,这本是必然过程。可是基于上述世界观的父母、老师、社会其他角色就来教导了,就来说“你要怎样才行了”。事实上,我们反而被打扰了,越来越不相信自己,而感到无力;或者成为他们期待的样子,却空虚愤怒。

只要所做的不符合自己的内在,我们绝不可能感到真正的幸福、满足。我们本来是条鱼,却被安排去耕地,我们本来是只鸟,却被期待去拉车。任何一种强硬的教导、安排都是一种励志,我们被假定没有自己的方向,被硬性确定方向,然后被强催。

我们被期待证明自己。除非被证明,我们就被看作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没有,就不被信任。我们被期待成功和赢,如果失败和输,就得不到尊重,被认为是弱者、无能。如果一件事没做好,就如同我们整个人不好;如果不能优胜别人,就被看做平庸或不如别人。

我们被单一地教导:要适应社会,以便能被接纳,以便得以生存,却鲜有机会去感受世界,认同我们的到来是为了让世界更好。我们不是来谋求什么,而是来贡献什么的;不是来寻求接纳,而是给出接纳的;不是来适应,而是来创造和建设的。前者让我们感觉自己像一个无奈、卑微的乞丐,后者让我们认同自己是有、有尊严的富足主人。

我们很少有机会因为自己的独特被赞赏,而是不时因与常人不同,被排斥、歧视;我们很少因为自己的唯一被庆祝,相反我们被比来比去,由此确认自己。

哪一个生命不是神奇无二的?可我们被当作社会的机器零件来要求、打造。我们没有机会品尝立足独特天资的机会,而习惯了伸出脖子被社会衡量。我们稳扎稳打着迷失了自己,不成功的人感到压抑,用心良苦求成功,成功者却也只收到别人的羡慕,而不是自己的满足。

励志和榜样从来不是陌路。我不反对励志,如果“志”不是某个统一标准,而是让我们呈现自己。我更不讨厌榜样,榜样的力量不容置疑,我只是不想颠倒了“教”和“学”。任何人,任何事……不要教导我,让我自己学,让我细听自己的感觉,让我辨别自己的需要,让我摸索自己的适合,让我来决定方式和节奏。不要教导我,我会自己学。

实际上,没有教会,只有学会。黄药师一心教女儿武功,女儿不愿学到底武功平平,霍恩地不愿儿子学武,儿子偷学最后技甲一方。让我们信任自己,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多问“想知道”的,少听“要知道”的;多说“我觉得”的,少记“别忘了”的;多来“试试看”,少信“肯定是”。

我想,如果我们不把自己的表现等同于自己,就不必那么怕输;如果对自己的信任足够,也不必那么想赢;倘若不把人生当做一场竞赛,而是一个旅程、一次学习,也就根本没有输赢成败。

会有一天,我们能感到励志是一个不错的玩笑。我们可以很认真但轻松地说:哥,你要把我励到哪儿去?你是不是假设我不行呀,你是不是以为我没有呀,所以才热心地给我背上你的目标,并示范怎么抽自己的屁股?

当下励志的纯文本分析――

满碗的心灵鸡汤、满大街的正能量?

黄利军

年轻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读者文摘以及各种冠名“心灵鸡汤”的书,里面的文章都有一些共性――短小精悍,几分钟就可以读完,轻松;故事之后一定有作者的总结、升华,绝对的积极向上正能量。

十年之间,从“心灵鸡汤”到“正能量”,不过是换了一种说法一种表达一个符号。用积极的内部语言鼓励自己,是积极生活的第一原则。

那些故事有以下几种:

一、各种动植物小故事,造物的神奇让它们具有种种与生俱来的生存智慧,作者再由此引申、扩大,告诉读者应该怎样去适应去选择去生活。

二、名人轶闻,从华盛顿的小斧头到邱吉尔的烟斗,从牛顿的苹果到乔布斯的苹果……每个名人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可以说出人生道理。只可惜作为一个普通人,看完这些苹果的故事,再面对手中的苹果,好像只有一个选择,是削了皮吃还是连皮吃。

三、普通人的生活小故事,往往是以经历风雨之后的平静语气回忆往事,最后来一段总结。常见主题有感恩、小善大德、陌生人的关心与回馈等等。

在网上曾有人把一些励志书的书名串联起来,写成下面一段文字:《邮差弗雷德》送了一封《致加西亚的信》,告诉他《活在当下》《没有什么不可以改变》,《挫折是人生最好的礼物》,《通向幸福的选择》是《换个角度看人生》,你会发现《命运在自己手中掌握》。

是不是很励志?

只是,合上书本,生活似乎仍然日复一日,依然时有迷茫。也许是我生性愚钝,看过那么多书之后,我并没有像书里的他们一样。

恰逢此时,一家烟草集团公司需要做一本书发给员工,提高员工素质,提升企业形象。负责此事的刚好是我的一位朋友,他请我帮他组织部分稿件,要的就是心灵鸡汤式的文字。

好在以多年的编辑工作经历,我电脑里这样的文章库存挺多,加上网络这个海量信息共享平台,我很快就弄齐了所有文字给了他。

三个月后,一本号称“史上最畅销”的励志书就出现在我面前,金色封面上,书名之外,还有诸如“人生羊皮卷”、“全球狂销千万册”等字眼,有名人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现身说法,说在生活即将崩溃时,意外得到这本书改变了自己……看得我心惊肉跳,我为这本书提供了近一半的内容,它们有这么大的魔力?!真想去找朋友要版税去。

这次换了一种视角,当我看到自己参编的书,看它的华美包装,想,假如我不是编者,我真不知道这些心灵鸡汤熬得很轻松。

真正的改变总来自于我们自己的生活。跌倒之后的忏悔、质疑、犹豫、总结,也许是你现在的困顿、折磨,但会助力于将来的选择。

有位心理医生告诉我,一个人要真正改变不是不可以,但往往来得比较漫长、艰难。当然,也有一些改变来自特殊时刻,比如,高峰体验、顿悟、神秘现象,有时真的可能就是某本书一段文字,但这种情况,往往是文字刚好应和了你内心的声音。

原来,所有一切还是在自己内心。

社会该如何帮我们造励志梦――

励志梦不是工具,也不是消费品

李文姣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对于一个理念的传播、深化来说,民众的认同至关重要。认同的核心就是真诚――你想说服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你想让别人感动首先要感动自己,你想要激励别人首先要激励自己。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流行的是口号式励志宣传。树榜样、喊口号、编织标准化梦想,鼓吹所有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没成功,就是不努力。而其实宣扬的那一套,连鼓吹者自己也未必信服。

这种口号式励志宣传是有其社会根由、传统影响的。

英国心理学家莱因提出“社会想象系统”这一概念,认为符合社会想象系统的人、行为,就是正常的,背离系统的人、行为,会被视为异常。在中国,这个系统曾经特别发达、集中。例如,几代人的“全民偶像”雷锋就算当时官方着意打造的一个标杆形象、励志榜样。官方试图将民众都规划得像雷锋一样,成为一枚革命的螺丝钉。那个时代,民众对官方系统怀有崇高信仰,加之社会环境比较单纯,所以这种口号式励志起了相当的作用。

而在当下中国,出现了分裂的两个社会想象系统,一个是官方的,一个是草根的。

官方沿用了之前的口号式励志,希望维持先前万众一心的社会想象系统,塑造出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榜样。遗憾的是,在如今的普通民众看来,那些故事人物过于遥远,于是,渐渐演化出逆反心理,认为――官方系统只能为我们编织美好梦境,却给不了实现梦的方式。正如我们听说有一个鲜香四溢的馅饼,但没有一个人尝到过馅饼的味道,甚至连馅饼是否存在都没人知晓。

不久前,北京邮电大学一名2009级博士研究生自杀身亡,他留给母亲的遗书中说:“这个世界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所有的努力都会被踩在脚下,所有的奋斗都面临着举步维艰……现在知识太没用了,有用的只是金钱和权势,有用的只是关系和背景……”

寒门学子心理失衡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现实世界中,一方面,缺乏正常合理的阶层之间的流动;另一方面,官方社会想象系统打造的励志梦太过飘渺,而草根社会想象系统带着强烈的非理性、非黑即白的批判性,种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使人们将生活视为残酷、虚伪而可怕的,让很多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改变命运的人感到窒息、绝望。

有一个科幻故事,说在未来美梦作为一种社会资源非常昂贵。上层社会的人花钱购买梦境,穷苦的人出卖梦境,代价是梦一旦被卖出,就再也不能做这样的梦。可是只做噩梦、或不能做梦对人的心理伤害非常大,出卖美梦就像慢性自杀,最终导致或像行尸走肉一样了此一生,或真的结束生命。购买梦境也并非永久获益,美梦就像精神,吸引购买者不断购买美丽指数更高的梦,才能满足。

这多像现实社会中权贵阶层积累财富成瘾,对他们来说,金钱不再是满足生活需求的货币,而变成填补内心空虚的材料。而底层的人们向上发展的通道加速收窄,就像故事里出卖梦境的人,梦想在现实中逐渐被抹杀。

篇6

自4月1日开赛以来,“蓝色经典·天之蓝杯”第十五届青歌赛便异常火爆。有评论家说,看青歌赛,不仅可以享受视听盛宴,还能激荡励志情怀。纵观历届青歌赛,不少选手多次参加比赛,意志愈战弥坚,如参加过四届比赛的张斌、刘和刚和姚贝娜,以及参加过五届比赛的曹芙嘉等。在本届比赛,教过曾轶可和江映蓉的“北漂老师”周鹏,“中国声乐金钟奖”金奖得主王庆爽,参加过五次青歌赛,在本届比赛终于登上决赛舞台的张楠……被观众亲切地冠之以“励志哥”和“励志姐”的头衔,他们的励志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程度地点燃了受众内心蛰伏已久的励志火焰。

喧嚣尘上的《我是歌手》也是一档与励志相关的音乐栏目。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无论名气大小的歌手,拼尽全力专心演绎,获胜的歌手,赢得留在舞台上继续唱歌的资格。被淘汰的歌手,虽然遗憾地离开舞台,同样赢得了受众的尊重,因为他们的自信和勇于挑战的励志品格。轰动一时的电视节目,大多与励志有关,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煽动人心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男女嘉宾的励志情怀和励志经历。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环节中的亮点——选手的人生故事,其创新理念,来源于观众对励志的期待。励志影视早已是影视产业中较为成熟的类型。从早期的《一球成名》到《歌舞青春》,再到台湾的《海角七号》,无不弥散着青春励志的逼人气息,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票房奇迹。投资仅仅200多万的小成本励志电影《隐形的翅膀》,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一个双臂缺失的残疾少女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最终在游泳比赛中获得成功的故事,感动千万人的同时,创下2000万票房的骄人成绩。

不仅影视,励志也是图书市场的强大卖点。励志经典《平凡的世界》连续5年稳居北师大图书馆借阅排行榜前3名,2010年则跃居借阅排行榜首位。北师大学者王一川分析指出:“作家路遥在著作中推出了改革年代需要的苦难哲学,即在苦难中坚守人生追求。”这是逆境中的励志,力量强大,魅力十足。励志图书《哈佛女孩刘亦婷》畅销多年,165万册的销量成为出版界一大新闻。图书如此,期刊皆然,发行量最大的几个杂志,几乎清一色打的是励志牌。如发行量名列前茅的《读者》《知音》,以及《特别关注》《意林》《格言》等期刊。

从电视到电影,从期刊到图书,从影像到文字,励志元素已经渗透到大众娱乐的各个角落,受众心底暗含着对励志的期待与渴望——不计成败的淡定心态,不屈不挠的坚强斗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一道昂扬向上的励志图景,正在全民娱乐时代徐徐展开,令万众瞩目,备受青睐。

篇7

一、在榜样的力量中传承励志教育

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无穷的力量一方面指的是这样的示范力量是直观的、形象的、鲜活生动的,他对人的教育作用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甚至可以延续到终身。另一方面,站在旁观者的立场审视这些榜样,可以获得更多的反思和警醒。对学困生来说,可以通过采用一些名人事迹,如范仲淹满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袁隆平“就是豁出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愿”的人生信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励志宣言等加以激发、引导学生,也可以就地取材,用实实在在的,以发生在身边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励志感人故事诠释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教育他们。使学困生在榜样的氛围中不自觉地形成优秀的人格品质,励志心智、完善自我,照亮人生,感染和引领青少年奋发向上,励志成才。

二、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深化励志教育

环境的潜移默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同样,自强不息、友爱互助的校园文化环境会使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大氛围。在这种环境的推动下,学困生的内心会自觉趋向于构建一种健康的人格与和谐的品质。因此,促进和谐校风、班风的形成,能很好地作用于学生的内在教育系统,自觉杜绝歪斜行为,使他们将自立自强化为内心的驱动力,并使之投身在自身的努力上。

教师采取多样化的方式促成班级文化环境的形成,为励志教育积极造势,如每日名言警句的抄写、激励,让学困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沉淀积累,并通过每日诵读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或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激励学困生,让他们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或是以励志教育专题讲座的形式,让他们知晓每一个成功的人的背后都经过“一番寒彻苦”。还可以让学困生自己组织选定某一个主题畅所欲言, 诸多班级舞台的搭建,需要教师、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励志教育形式多样,需要全员参与、共同打造和谐的班级励志氛围,引导在校学生树立自己的理想,让他们相信“有梦想就有奇迹”。

同样,校园环境的布置也要始终围绕励志教育的主题来设计,如学校推行的校园“励志之星”的评选,利用身边的励志素材来发挥感化作用,既在有形中美化了校园环境,又在无形中起到了引领校园良好风气的作用。再如我校班级布置的励志格言也是独树一帜的励志素材,有“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坚韧,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迈,有“态度决定一切,努力才能成功”的立志,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人间亲情,有“知识改变命运,勤奋创造未来”的坚守等格言,这些都是能够引导学生找到奋斗的信心,并从中产生上进的精神源泉的力量。

三、在积极的活动锻炼中实现励志教育

篇8

一、电影《卡特教练》的叙事分析

(一)反英雄式的叙事模式

电影《卡特教练》中没有沿用传统好莱坞励志电影中固定的叙事模式,没有刻意安排在影片情节最艰难或最关键时刻出现英雄式的人物来力挽狂澜,也没有让卡特教练带领团队在受挫后重新异军突起。影片《卡特教练》将矛盾对抗双方升华到了意识形态的抽象范围内,没有选择外部的矛盾势力或者对抗性的力量。在影片中,卡特教练所执教的团队在重要的比赛中没有像传统好莱坞电影那样逆转取胜,而是以一分之差惜败,观众没有等到卡特教练化腐朽为神奇,取得比赛的最终胜利。影片在叙述篮球队成长的情景中,没有像传统好莱坞励志影片那样将卡特教练设定为类似队员心灵引路者的温暖或温情的角色,而是将其刻画成铁血,甚至有点固执的形象。例如,在影片中最重要的比赛前,他固执地取消了比赛,让主力球员坐冷板凳,甚至关闭球馆、以辞职相逼。在对卡特的叙述刻画中,电影摒弃了英雄式的赞美或者赞扬,时刻让他充满着争议。这种反英雄式的叙事风格,让影片摆脱了传统好莱坞过度依赖个体的情节模式,也让电影中的人物具有更加多面性的性格成分,为观众展示了更加真实的人性或人生,也让观众在观影中感受到故事带来的五味杂陈,就像影片中的比赛一样,有胜利也必然有失败,同样让人回味无穷。

(二)多元深层叙事主题

电影《卡特教练》没有完全限制在体育、对抗、励志等常见的好莱坞叙事主题范围内,而是在这一主线的基础上,辅以教育、文化、种族主义等副线主题,让这一励志影片隐约中显现着更多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卡特教练》将多元化的叙事主题凝聚在一起,但是其中最明显的叙事主题之一当属黑人自我身份的追寻。纵观传统好莱坞励志影片,大都反映了主人公们在艰难的情景中经过奋斗,最终反败为胜。而且传统的好莱坞励志电影中主人公们多以白人为主,黑人相对较少,而《卡特教练》却将黑人文化刻意地置于传统好莱坞励志电影常见的胜利主义背景中,从而完美地展示了黑人如何成功寻找到自我身份。影片《卡特教练》中,同样身为黑人的教练卡特总是向黑人队员克鲁斯问道:“你心里的恐惧是什么?”卡特作为电影中篮球队员的引路人,通过不断的提问引导着黑人球员思考和看待黑人内心的恐惧。影片《卡特教练》让观众,尤其黑人观众认识到他们害怕和白人竞争,害怕在竞争中失败,因为美国社会并没有赋予克鲁斯等黑人太多的权利,黑人们自身也惧怕去改变这种现实。卡特教练在引领着球员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也在让黑人们面对社会对黑人消极的定义,让球员们正视他们的肤色和权利,虽然这是个极为曲折漫长甚至痛苦的过程。影片中,克鲁斯和卡特教练都在这种黑人身份的追寻中经历过离队、归队,最终都实现了凤凰涅??,认识到黑人们一直以来难以认识到的弱点和模糊的身份定义。可以说,电影在励志的大主题下,以更深刻的主题含义让美国人认识到:黑人并不是所谓的天生劣等民族,黑人之所以不自信是缘于其狭隘偏执的自我认同及对竞争的恐惧。只要黑人能够战胜内心的恐惧,拥有强烈的主体性及自我存在感,必能发现他们的价值,找回自己应有的身份。从这点上来说,电影《卡特教练》在叙事主题上超越了常见的好莱坞励志影片。

(三)严肃的叙事风格

电影《卡特教练》一反好莱坞大众影片的传统,没有将故事的娱乐性作为叙事的主要风格,而是在保持娱乐性的基础上,将艺术性、教育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更加严肃综合的叙事风格。好莱坞传统励志影片的叙事风格一般将娱乐元素放在影片的核心地位,让电影的商业性成为大众艺术最主要的评判标准。但是电影《卡特教练》没有完全遵循这种模式,同时也没有完全遵循说教式,而是在娱乐的大框架结构下,以矛盾冲突的计划展示着艺术性和教育性。原有的诙谐、轻松、幽默元素在影片中只是偶尔出现,让观众在教练、队员、家长、学校的冲突中得到短暂的放松。另外,电影《卡特教练》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在叙事风格上更多地倾向于写实。电影将生活化的校园情景予以影像化的处理,个性化地营造出自然、真实的影视感觉,既能完整地描述出主要角色的戏剧化冲突,也能启迪观众对内在事件的思考。电影没有正襟危坐般进行说教式的生硬灌输,而是充分尊重了观众对审美的感受,只是以引动和幽默作为外在点缀,让整个故事既不脱离大众审美,也没有丧失主流电影的内涵,从而让电影获得了极好的口碑和票房。

二、电影《卡特教练》的精神诠释

虽然电影《卡特教练》的主题是围绕着一位黑人教练带领学生走向成功的故事内容,但是在运动电影的表象下,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励志精神,鼓舞着各个阶层的观众,去直面困难,超越自我。

(一)拼搏精神的诠释

电影《卡特教练》中,教练卡特以篮球比赛为角色们提供了精神沟通的天地,让他们在比赛中逐渐克服了肤色、阶层的阻碍,建立起了友谊。电影中很多篮球队成员都曾彷徨无助,但是最终在不断的磨合中,他们建立起了尊重,认识到只有拼搏才能战胜自我、战胜对手并获得理想的结果。电影中,球队并没有获得最后的冠军,但是让每个观众都充分认识到重在参与并不意味着放弃了拼搏,而精神意义的拼搏比结果更加重要。电影让观众明白只要是全力的拼搏便足以让自己成为成功者,如同影片中最后关头,球队明知无法取胜但仍在坚持,尽管最终以一分败北,但电影中每一个角色的表现完全配得上胜利。电影将拼搏的意义没有局限于结果,而是将拼搏精神定义为努力过程中的付出,赢或者成功只是拼搏精神的表象,却不能代表其实质。影片真正诠释的拼搏精神是超越自我,这与传统的好莱坞励志影片有所不同。传统好莱坞励志影片对于成功的评价或认识长期处于一个误区,认为只有胜利才是最有价值的拼搏。而影片中卡特教练和队员却真切地阐释出拼搏精神的本质并不是超越对手,而是超越自己,无论结果胜利与否。同时电影也让现代观众明白拼搏精神需要卡特教练等外在的刺激,假设篮球队没有遇到卡特,他们则很难真正地发挥出其拼搏精神。另外电影也通过其他非主要角色如凯尼恩?斯通、凯拉等人物彰显出拼搏精神不应该局限于比赛场上,而应该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如在影片中,凯尼恩?斯通这个明星球员得知女友凯拉怀孕的消息后,必须在大学、梦想和家庭之间做出艰难的选择,要么生下孩子,放弃大学和梦想,要么追求梦想,放弃女友和孩子。但是在电影中,卡特教练让斯通认识到孩子和梦想的重要性,他毅然而然地选择生下孩子并同时追求自己的梦想,在饥寒窘迫中坚持着对于梦想的执著,最终获得了成功。此时,电影让观众明白生活中也需要拼搏精神,不向眼前的困难屈服,不软弱才能激发每个人身上真正的动力,达到人生的理想巅峰。

(二)坚持自我的精神诠释

篇9

提炼学校精神文化,汇聚师生共同价值观

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经过近几年的探索,金岭回中形成了自己的精神文化。

1.“三观”引领师生的发展与追求。

学生发展观:志向质朴大气、品质优良坚韧、性格阳光开朗,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教师发展观:职业素养高雅、发展学生未来、成就自己人生。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学校发展观:教育效益优异、办学特色突出、学校文化鲜明。办一所社会满意的学校

2.“三风一训”促进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

【校训】:今天我以回中为荣;明天回中以我为荣。

【校风】:博学博爱、和谐严谨。

【教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

【学风】:乐学善思、合作探究。

3.核心理念与学校精神为师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核心理念】:和谐。

【学校精神】:进取。

学校文化建设之――和谐篇

学校通过和谐理念的渗透,塑造师生自觉寻求人与大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个人自身和谐的人生素养。

1.和谐的制度文化。

在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中,学校以“民主与科学”为理论依据,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对于学校的各种工作计划、考核聘任制度及其制度的修订、课程开设及管理等,学校都会多次召集教工代表协商,并把修订稿发给全体教师征求意见。制度一旦定稿,内容早已深得人心,教师也乐意执行。

2.和谐的课程文化。

学校的三级课程设置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重视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开发了励志教育、民族教育、心理健康、礼仪、经典阅读、古诗诵读、乒乓球、足球、民族舞蹈等校本课程,深得师生喜欢。

3.和谐的交往文化。

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

干群关系和谐。干群关系和谐是学校管理的保障。为了打造一支群众威信高、业务能力强、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领导队伍,学校把领导干部的培训当成学校的第一培训,要求领导干部率先垂范,给全体师生树立榜样,在工作中奉行无情制度、有情管理。

师师关系和谐。教师之间是一个既相互依存又竞争的关系,和谐的教师关系有利于打造一支优秀教师团队。为了促进师师和谐,学校举行“快乐工作、幸福生活”为主题的培训活动,着力打造名师团队,实施青蓝工程,促进教师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

师生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首先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为此,学校持续开展“爱与责任”活动,努力提升教师的师德素养。其次是学生因素,学校定期在学生中开展尊师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以此达到师生关系的和谐。

生生关系和谐。“团队精神”是新时期人才的标准之一。为了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的形成,学校设立读书节、艺体节,组建足球、乒乓球等十五个学生社团,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及社团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团队精神的形成。

民族关系和谐。学校研发了民族教育校本课程,组织学生走进普通的回族人家,加深两族同学的友谊和尊重。学校挖掘民族文化之精髓,研发了“少数民族舞蹈”艺体项目,学校板鞋队在山东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作为唯一一支初中队伍,勇夺银牌。

家校关系和谐。和谐的家校关系是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每学期学校都组织家长开放日,并组建班级、学校不同层面的家长委员会等,有效地促进家校关系的和谐。

4.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

学校规划和谐。现在,我校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景点新颖、民族建筑特色鲜明、布局和谐优雅。

校园文化设置和谐。学校整体规划校园文化,研发了学校的视觉识别系统。邀请著名书法家金运昌先生为学校题写了校名。

师生言谈举止、穿着和谐。学校师生在校园中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都会对学校文化的形成起到很大的引导作用。为此,学校重在引导,开展礼仪展示比赛,加强师生审美观的培养,锻炼学生举手投足的和谐。

学校文化建设之――进取

“进”是一种前进的动力,人们只有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取”是指获取,只是在获取之前,需要你先有所付出。机遇留给有所准备的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我校的进取精神旨在引导广大师生要追求一个积极进取的励志人生。而“和谐”是“进取”的基础,“进取”促进“和谐”的形成。

为了培养广大师生的进取精神,学校自2009年以来持之以恒地探索励志教育,以此提升我校师生的意志品质,塑造师生内心和谐的至高境界。

1.让生命因有梦想而精彩,因有规划而成功。

学校校园中有这样一面宣传牌,内容是“心有梦想,人人都会气质不凡;努力拼搏,梦想终会成真”。我们想告诉学生,梦想是成就人生价值的基石,每个人不分贵贱都可以拥有的东西就是梦想。为了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唤醒人生梦想,学校举办《我有一个梦想》大型主题活动。开展“规划人生、把握命运”活动,并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梦想张贴在家中卧室内和教室中,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接受大家的监督,二是时刻提醒自己。

2.励志宣誓,让语言暗示影响心理潜能。

我校每天上下午上班前都以班级为单位齐宣誓,让每一个学生在激情中相信自己,找到自信、找到动力。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上、在跑操中,催人奋进的励志宣言充盈着校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励志场。

3.成长日记――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

被魏书生喻为道德长跑的学生日记,不管是写的过程还是写的内容都会对学生产生自我教育的效果。我校有长期组织学生集中写阳光日记的传统,这样的贵在坚持,从学习求知层面看,养成了反思、梳理进步的良好习惯;从道德品质层面看,为形成励志人生、永不言弃的人生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全员育人导师制――师生共进取。学校实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每名教师都承担带10名左右学生的任务和责任,导师全面负责学生的学习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和思想引导。全员育人导师制正在逐渐成为我校的一个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

5.励志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体验中感悟、成长。

励志教育须以活动为载体,活动越丰富、越接近学生就越有生命力。为此,学校开展“励志伴我共奋进”演讲比赛、清华学子励志报告、金岭回中优秀毕业生事迹报告会等。短小精悍的励志小故事深受学生欢迎,寓意深刻的小故事在学生心中久久回荡。

6.校园励志文化――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学校的楼宇建筑按照励志教育体系加以命名,如:励志楼、进取楼、启志楼、探究楼、感恩厅等等;楼层文化也是励志教育体系:一楼励志小故事、二楼励志名人、三楼励志诗词;教室内每个学生的人生规划都张贴在教室内。

篇10

陈志朋《心在想念》

歌迷记忆中的陈志朋或许还是那个阳光活泼的歌者,而他却早已在时光里把自己沉淀成了一个丰富而从容的制作人。暌违8年,他带着《心的想念》重新回归,这张富有戏剧结构的专辑,被巧妙地拆分成两个部分,由6首歌曲构建的音乐剧和另外3首歌曲混搭的回忆组曲,无论是大弦乐、英式摇滚、reggae,还是爵士、蓝调、中国风,都让歌迷见识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冒险派。

新书

《泪奔吧,无用超能力》

粗口童话and励志宝书,看书名也知道这是一本毫无疑问的有趣的书。如果你非要问到底一群有着无用超能力的超能力者的怂货励志屎尿屁故事究竟有什么好看?那你不妨想想自己是否也曾经幻想过挖粒鼻屎就能让一个人贩子拉肚子诸如此类的事情。有过?哇,恭喜,你是个配看这本书的温暖的废物点心。

《短线爱情 长线婚姻》

“短线爱情长线婚姻”,曾开设多个情感专栏的作者非常特别地把股市热点现象、热点术语与情感热点现象进行有益对接、匹配,然后再进行独家解读、评析,细细读来不但角度新颖,而且观点独特,书中还加入了大量的真实情感案例以及人物的情感故事采访,旨在换一种角度为情感男女们找出更多的情感宣泄的出口。章子怡、姚晨、黄晓明、张歆艺等30多个当红名人明星的组团力荐是该书的另一大看点。

微电影

《跑出我人生》

当全民奥运的热度被伦敦圣火点燃的同时,一部讲述30年奥运记忆的微电影《跑出我人生》也火热上线。影片借助主人公家庭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和变迁,讲述普通人生活与奥运的点点滴滴,而浓浓的时代感与父子情贯穿其间。作为监制的黄健翔表示:“这是一个以体育为题材的励志故事,体育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力,每个人都应当从体育中获得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生活方式和力量。《跑出我人生》就是想传达这样的一种对体育的全新理解。”

演出

Mlive 去!你的理想人生

徐佳莹2012北京演唱会

说到现下台湾最有才华的创作型女歌手,不得不提起徐佳莹的名字。2008年参加《超级星光大道》第三届比赛,表现优异,以自创曲《身骑白马》拿下25分满分的成绩,是超级星光大道开播最快得到满分的参赛者并在超级星光大道总决赛获得冠军。2009年5月29日发行个人首张创作专辑,红遍海峡两岸。2012年6月再度发行第3张个人创作专辑《理想人生》,并将于2012年9月2日在北京M空间(原五棵松体育馆训练馆)举办首场徐佳莹Mlive“去!你的理想人生”2012北京演唱会,有着无限才华又爱搞怪还具备天籁般嗓音和清纯形象的她将在现场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和感动呢?让我们共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