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浙江省高考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浙江省高考作文

篇1

【导语】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中之重,怎么样能写出好的作文,特别是满分作文呢?以下是

现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普及早已使“有字之书”谙熟于每个人的心中,而网络的大潮则将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日富一日地带到人们面前。可以说,“有字之书”中的知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从世界各地喷薄而出。另一方面,随着现代一体化和泛娱乐化的兴起,各种从所未见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理被写在了如今的“无字之书”上。然而,一位哲人曾说“不知情权比知情权更加重要”,它可以让高尚的心灵不被无用的言论所累。面对“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便格外重要。只有在“心灵之书”中读得坚定,读出信念,读出亘古不变的普世价值,读出道德律令和精神准则,才能拒绝动摇,读到真实的自我与内心。否则,如尼尔·波兹曼所言“我们终将毁于自己所爱的东西。”而知识和社会阅历同样可以成为人的武装,从书本和社会中剔除糟粕与流俗,才能达到心灵的上升。

同样,伟大的心灵亦有益于个人对“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理解。抗战时曾有文人说自己当年读宋人著作不知国破家亡之苦,只有到了抗战时国家陷于危难,方得与宋人同情。赫尔曼·黑塞在谈及读书时,也说自己阅读歌德的《亲和力》时,由于误读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书。由此可见,真正伟大的心灵会以知识和阅历审视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拥有“读书”更加聪慧的耳目。

诚然,无论哪一本书,多读未必有益,精读却又怕陷入“牛角尖”的困局,然而这三“读”互相作用,又互相反作用,以知识和社会阅历丰富内心,升华的内心又从社会和书本中去除杂质,淘得真金,在不断循环中臻于完美。从“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的所得,重读“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结晶。

如此一来,人生三读,岂不快哉?

篇2

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现象由来已久,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作文通病。为什么大家都注意到了这个弊端,但在学生的作文中还屡屡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们在责怪学生的同时,有没有想过教师或者命题部门的责任?由于高考对中学学科教学具有“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作文又在各学科试题中所占分值最高,因而高考作文命题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导向功能显得最为突出,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指挥着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方向。作文的功用一般体现在四个方面:道德教化、社会实用、学术研究、传递信息。命题时对作文功用的定位往往会决定作文的教学方向。我觉得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学生作文出现“假大空”的现象跟我们的高考作文题目导向有关。我们以浙江省为例,分析一下作文题目的导向(见表1)。

从近十一年的命题来看,这十一个题目无一不带有道德教化的导向,而仅有“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与“触模都市/感受乡村”两题带有社会实用和传递信息的功用。我们再来看。下国外的一些国家的作文题目导向(见表2),两者比较一下,我们也许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

通过表1和表2,我们可以看到,国内的作文注重的是“德道教化”,而国外的作文注重的是“社会实用”。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跟课程标准有关系。通过分析课程设置对作文的要求就可以看到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见表3)。

通过表3的分析可见,在现有的写作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的作文命题必然会出现现在的命题方式。在赞扬国外的作文具有更多实用性、人性化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区别是因为不同写作目的所致。我们并不能说哪一种写作目的更为优秀,国外的不一定就比国内的好,但我们把这两种不同的要求具体化到题目中指导学生写作时,却得到了两种迥然不同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实用类的作文不好抄袭、不好借鉴,也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作出自己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还要去社会实践、查阅资料方可得到结果。而国内的作文,因为更多的是注重内心的感受、道德的教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抛开自己的真实想法,而借用别人的想法和作文形式。这一点,通过分析国内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也可以看出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的基础等级包括: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切、结构严谨、语言流畅、字体工整、符合文体要求,发展等级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可以看出,除了感情真切、语言流畅、字体工整、有创新以外,其他标准考生们都是有办法避开自己真实作文水平而通过借鉴别人或通过某种写作手段来达成的。比如“有文采”,考生可以通过背诵大量的范文、精彩的语段来实现。比如“结构严谨”,可以在很多满分作文中提炼出一些好的结构,比如“蒙太奇”结构、“排比式”结构、“排比+三段论+排比”式结构等。比如“中心突出”,为了做到这一点,老师们就告诉学生在作文哪里哪里应该出现话题,哪里哪里应该点题,然后反复训练,让学生在考场中用上。凡此种种,都促使高考作文变成一种可以肢解的训练,它完全背离了作文的初衷,变成了一种为了更好地获取分数的训练。学生出现“假大空”的情况就是自然而然了。

要改变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现象,首先要改变我们对写作的要求,要求改变了,命题者才能命出真正检测学生作文水平的题目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学生架空生活实际,构建那些毫无意义的”假大空”作文的做法。

篇3

第一组:①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②对于活体的科学认知是否可能?③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④演示是否是确认现实的唯一手段?⑤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⑥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⑦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⑧谁是你们这代的代言人?他或她传达了什么信息?你同意吗?为什么?……

这些是什么题目?这是欧美教育发达国家,更确切地说是法国和美国近年的部分高考作文题。作为语文教师看到这样的高考作文题不知会有何感想。或许有人会说,这哪里是高考作文题?甚至还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题目怎么可以作为作文题呢?的确,如果用我们现行的高考眼光来看,这种显得十分“另类”的题目似乎实在不能算是作文题,但它又实实在在存在于当今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试题中。

看到这样的作文题,或许我们的陌生感会油然而生,因为距离我们当前的高考作文题实在遥远得很;看到这样的作文题,可能我们又会有一种熟悉感,因为它和下面的这组作文题目又似曾相识。

第二组:①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国民之教育也。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三者孰为最急策。②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③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④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⑤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这是一组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笔试”部分的作文题目。

笔者既不崇洋,也不厚古薄今。但是认真比照一下这两组试题,或许我们能够从中发现一些相通甚至相同的地方。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让我们的耳目为之一新,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去审视,却发现它似乎又神似着、暗合着曾经存在了一千多年、如今已消亡一百余年且早已遭人唾弃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而且两者间在很多地方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是偶然还是巧合?或许都不是,而且似乎也不应该用偶然或巧合来解释这两组“既陌生而又熟悉”的作文题中的一些共性的东西。

一、作文是思想的展示

作文是思想的载体,是独立思想深厚的土壤。作文是一定要有写作者的思想的,也应该是写作者思想的展示;没有思想的作文,不管外表多么华丽,它依然只是一具空壳。

如果抛开“八股”的消极因素,那么,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只考作文,而且能够存在达千年之久,靠什么来取胜?靠的是作文里蕴含的思想和道德素养,而不单单是言语技能。笔者没有见到过太多的古代科举作文题目,但窥一斑可见全貌,仅从上面的几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反思过去、分析当前、思考未来,是科举作文的主要内容,考查的是人的思想品格和道德素养,考查的是学子对问题和现象的自我思考,极其相似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案例分析”,并以此来评判高下、选拔官员。这其中的核心,应该就是观点,就是思想。

而我们现在的高考作文,存在着两种极不正常的现象:一是源头上的思想捆绑,即命题者和命题本身已经为学生的思想画定了一个圈,学生只能在这个特定的圈子里做所谓的“自由活动”,学生的思想展示只能是“带着镣铐跳舞”;二是作文中的思想封闭,即学生不敢在自己的作文中表露自己的思想,不敢有自己真实的想法,因为一旦自己的思想和想法超越了命题者和命题本身已经设定的那个圈子,就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就如2001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又有多少学生胆敢将“诚信”抛弃?面对2010年的高考作文“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谁敢突破“责任意识”“不能坐享其成”的思想范畴?那么,这样的作文,学生个体的思想何在?真不知道这样的作文是进步还是倒退。

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假如让我们的学生来写美国高考作文“你认为什么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到目前为止对你的人生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他们将会怎么写?最大的可能是,尽管题目中有两个“你”在反复强调“自我意识”,要展示自己的思想,但我们的学生更多的可能还是会从对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等层面的作用去检索他所知道的“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并将它转嫁到自己身上,将“思想、发明、发现或创造”对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作用替代为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从而找到一个写作的方向,确立出自己的观点,而绝少有学生会真正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审视自我,从而真正展示出自己的思想。

而反观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命题主要关注考生的理性认识,触及的是自我精神世界,检测的是思想素质。所以,题目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往往是没有定论的,需要学生在搜集整理、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只要言之有理。如果没有对自我深刻的认识,没有形成思想、个性等素质,这样的作文就无从写起。

和古代科举作文一样,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行文开放,命题小而且实,作文命题都是从一个很小的角度切入,以问题的方式呈现,规定了明确的答题方向,表面上看限制得比较死,但却给学生创设了自由表达思想的广阔天地。而我们现在的作文命题,表面宽泛实则僵死,倾向明确却很肤浅,是将学生向早已在作文源头就圈定好的思想和价值观里赶,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小,因而,独立的、自由的、创新的思想也就鲜有舞台。命题的画地为牢,必然会导致作文思想的苍白和虚无。

不知道我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我们现在的高考作文甚至平时的作文是没有文体限制的,任何一个命题大都既可写成议论文,又可写成记叙文,还可以写成散文甚至其他;据说,这样做是出于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扬长避短。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无论是中国古代的科举作文,还是如今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高考作文,尽管没有明确规定要写成什么样的文体或者干脆“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但基本上还是以论述文为主,以上所举的例子便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无一例外。那么,这一古一今、一中一外的两者在文体上的不约而同的选择说明了什么?是欧美如今的教育倒退了还是我们原来就曾进步过了?笔者认为,单就从展示写作者思想的角度来看,论述文的确要比记叙文来得更直接一些,有时候也要更鲜明一些。这或许同样能给我们的高考作文带来一点启示。

有鉴于此,我们应当有这样的认识:高考作文是思想的“阅兵场”。

二、作文是个性的张扬

作文是思想和个性的载体。作文既是展示思想的舞台,也是张扬个性的空间。但中国人做事历来讲究“中规中矩”,不越雷池,作文自然也不例外。

教育的本质就应该是个性化。尽管个性教育早已被摆到了议事日程,但学生“个性”的丧失、思想的“缺席”仍然是时下高考作文的流行病,其重要的原因是作文命题的引导功能的丧失。我们的作文命题主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旨在考查学生对他人、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要求的是学生“向外看”“一致对外”。当然,“向外看”也许并不见得都是坏事,学生对外部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观念自然也能反映主体的精神世界和价值取向,表现主体的人文素养,同样也能够见思想、见个性,但前提条件是必须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则物皆著我之色彩”。但是,我们的作文命题“求同”的意识太浓厚,“自我”的意识太暗淡,“道德”的主题禁锢得又太严重,结果是以道德主题和“求同”原则扼杀了作文个性。像2009年浙江省的作文命题取自于《绿叶对根的情意》的歌词,其道德意图就禁锢得非常鲜明,没有了个性伸展的空间。而更多的则是这样一种作文命题,如宁夏的作文命题“善良”、江苏的作文命题“绿色生活”等等,貌似没有束缚,但实则保守僵死、大而无边,貌似人人都有话可说,但过度的宽泛恰恰成了滋生平庸的土壤,实际上没有给优秀学生留下自由发挥、张扬个性的空间。一句话,作文命题中的道德捆绑和“求同”的价值取向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禁锢了学生的个性。

而欧美教育发达国家的作文也从道德和政治方面命题,但却不是抛弃道德,而是把道德融于个性追求之中;不主张“求同”,而追求“求异”;不是靠言语技能和道德立场来取悦读者,而是靠思想和个性取胜,立意越新,越有独到之处,作文价值就越高。其突出的一点是要求学生“向内看”,引导学生审视自我、观照自我,以“求异”来张扬个性。例如,芝加哥大学的作文命题:“假如一个平常的日子被加上了4小时35分钟,你将会做什么不同的事?”这“不同的事”不仅能看出考生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能给考生提供广阔的创新舞台,引导学生突出自己的个性。至于法国高考作文“感知能力是否可以来自教育”、“艺术是否改变我们的现实意识”、“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等命题,就更是在深刻而具体地观照自我,因为如果对自我没有较深的认识,没有关于自我的思想体系,就会陷于茫然,就将无从下手。

同样的现象还发生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作文中。尽管科举考试的道德立意、政治主题依然非常鲜明,但命题具体实在而带有开放性,在一定的框架束缚之下仍留有较大的可供学子去张扬个性、自由驰骋的空间,如“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等等。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没有对“教农”的独到而精辟的见解,而仅仅像我们现在大多数学生那样空洞说教、泛泛而谈,封闭自己的思想,关闭自己的个性之门,那是很难脱颖而出的;而思想和个性的高下又能鲜明地看出一个人未来的发展潜能。

篇4

一、先个性,后共性

1.个性化写作是作文教学的基石

“先个性”就是要求新材料作文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和特殊性。新材料作文教学和命题贴近中学生的学校和社会生活、贴近学生生命成长历程和思想体验。例如:2012年全国卷作文题“甩掉多余的顾虑”,直接取材于学生假期参加生产劳动的场景和体验,学生可以紧扣个人经历、体验和理解,多角度入手,通过以小见大,感悟材料背后的“放下顾虑”、“轻装致远”的深刻含义。能力是最具个性特征的主观条件,“先个性”正是高考能力考查的需要和体现。高考新材料作文就是要让考生说出“我的独特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是什么”“我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感情、价值取向如何”。例如:2012年浙江省作文题“成为英雄PK坐在路边鼓掌”,考生可以从“在路上跑”、“坐在路边鼓掌”或“同时对两者加以肯定”三者之中任选一种看法或讲故事、或发议论。再如,2011年北京市作文题:“如何看待乒乓球赛中国包揽金牌”;2011年重庆市作文题:“情有独钟”和2008年全国卷Ⅰ作文题:“四川汶川地震:一样的爱心,不一样的表达”等等,都要求考生写出个性化的认识和见解。因此,新材料作文教学只有贴近生活,才能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辩真理,达到“心出于吾之口,意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承载新材料作文感受力、想像力和创造力这三大基础的就是个性化的语言和思维。例如:2009年上海市作文题:“‘板桥体’书法的感悟”,如果离开了个性化的语言和思维,你永远无法想像、感受这种“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的“板桥体”的精妙和独特之处;更难以讲清这种兼融百家之长、“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创新性书体的价值和给你的启发。个性化语言和思维是新材料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新材料作文教学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话语权和自由表达的机会,及时发现并引导学生的个性语言倾向和特长。一些高考作文,将个性化写作能力考查和对语文、对母语的认识结合起来,例如:2007年江西省作文题(二选一):⑴“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⑵“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和同年湖北省作文题“关于母语理解和体会”等,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很值得借鉴。另外,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和发展学生不落俗套、不随波逐流的读书性格,以利语言和思维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先个性”是对“人化”、“生命化”和语言与思维独特性的呼应,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求。

2.反映本质、揭示共性是基本任务

“后共性”是指新材料作文教学在崇尚、促进个性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共性本质的揭示和规律的反映。高考新材料作文也都体现了这样的要求,例如:2012年全国课标卷作文题“修船工补漏行善与船主知恩图报”;北京市作文题“责任坚守与爱岗敬业”;2010年浙江省作文题:“角色转换之间”;2005年上海市作文题:“当今的文化生活审视和影响”等等。据统计,近三年新材料作文已占86%,成为主流题型。跟踪、分析已有的70多个高考新材料作文题,无一例外的体现对共性本质的揭示和对规律的反映的重视。

新材料作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本质、把握共性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把握新材料作文考场写作的基本共性:⑴读懂题目、材料与说明,了解限制、许可范围和写作要求;⑵准确把握题旨和材料含意的四个角度,确认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⑶定向:确定立意、取材方向、思考文体和拟定题目;⑷细化整体构思,形成具体写作方案和动笔写作成文。其次,把握新材料作文考查的共同趋势:一是理想、信念的确立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导向;二是以隐形的方式考查社会热点,强调热点冷思考、强调智性、理性和反省力;三是励志,鼓励考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认识、责任和道德意识。再次,切实提高新材料作文教学为揭示本质、反映共的能力。

总之,新材料作文教学要创新策略,坚持读、写、思有机结合,学、练、考三者统筹,课内与课外、必修与选修、教学与应试的融通,着力培养学生揭示本质、把握共性的能力。

3.在发展个性和揭示共性之间求得平衡

个性与共性的关系,犹如串珠的单珠与红线的关系:个性就是一个个闪闪发光、凝聚价值的单珠,共性就是导引、贯穿每一颗宝珠的红线。个性是共性的价值基础,没有一颗颗魅力四射的单珠,共性便失去了光芒;共性是个性的价值依托,单珠只有在共性红线轨道中,才能汇聚光芒,倍增价值。例如:2010年四川省作文题:“几何学上的无数个点构成线面体的联想”,试题就是个性与共性关系的最好诠释。写作必须首先认清点、线、平面、立体的象征义;其次,还要在阐释“点”的基础性、重要性的同时,厘清点与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第三,以辩证和“向前看”的态度阐明现实意义,导正人生态度。

最好的教育就是个性化的,它既适合每个生命个体,又能有效发掘潜能、彰显特长;既着力塑造优良人格品性和培养语言、思维的独特性,又能引导学生把握共性、揭示本质和规律。例如:2011年江西省作文题:“孟子三乐”,虽然每个人认识、崇尚和追求、选择的“乐”不同,但对“乐”的乐己乐人、宜家益国要求和“乐”有个人与家庭“小乐”和邦国兴盛“大乐”本质之分,却是必须明确的。从这点出发,就容易抓住了“乐”的共性本质,也就不难写出具有个性特征的好文章。

总之,将个性的砝码放在共性的天枰上,方能准确显示分量;在发展个性和揭示共性之间求得平衡,才能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二、先增趣,后增效

1.兴趣是创新之母,也是写作之母

“先增趣”是指新材料作文教学必须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首位,并不断的提升兴趣的层级。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兴趣既源自于对生活的热爱与进取、源自于探究的冲动与责任的自觉,又为热情、专注、勤奋和成功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新材料作文教学应该具有激励性、启发性,不断地提高和发展兴趣层级。兴趣一般经历了由“无趣有趣乐趣志趣”的发展过程。从“无趣”到“有趣”是第一步,它标志着新材料作文教学已经被学生接受,写作开始走向主动;从“有趣”到“乐趣”是第二步,它标志着恐惧与畏难情绪的破除、具备了自信、自强和自觉的意识;从“乐趣”到“志趣”是第三步,它标志着写作已经不再是应试与“任务”,而是生命成长的有机组成和理想实现的阶梯。有了“志趣”,才有舍得花苦工夫、笨功夫的志气;才有承受失败、愈挫愈奋的毅力;才有了精益求精、不断跨越的动力。

总之,面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教师智慧的倾听、适时的激发、积极的引领都可以成为新材料作文课堂教学亮丽的风景线。

2.把握三个关键,突破两种文体

“后增效”是指新材料作文教学在发展学生兴趣的同时,必须重视实际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必须“把握三个关键”:一是借助于范文模仿、借鉴。虽然这通常只是起步和初级阶段的做法,但应试状态下的许多高中生经常依赖于这种方式提高写作能力。模仿、借鉴的核心是改造、借鉴和反思,为此,教师应该在选择素材和消化吸收方面予以指导。二是以形似为主要特征的写真、写实。这种写作有助于厚实基础,促进能力多向、多元发展。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选择内容、指导方法并及时提供建议。三是以动态神似为主要特征的重组、原创。这是自觉、独立的、高层次的写作阶段与方式,教师应在提高想像、联想和辩证思维能力,提高文采亮色和促进写作水平稳定提升方面提供帮助。在三个关键阶段的教学与指导中,教师可以有计划、针对性的选择一些高考成题和范文,经过改造、处理后提供给学生,作为“分类推进、分层达标”训练的内容,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2012年江苏省作文题:“忧与爱”;2011年浙江省作文题:“我的时间”;2010年安徽省作文题:读:《吴兴杂诗》有感;2008年全国卷Ⅱ作文题:“老鹰、幼龟与游客”和2008年湖南省作文题:“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2007年北京市作文题:“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等,都是很好的素材。

其次,教学还要“突破两种文体”:一是指导学生按照试题允许的文体进行写作并突出文体特征。“表达”评分项目就有“文体符合要求,特征突出”的明确规定。二是以记叙、议论为训练重点,兼顾其它各种文体,在掌握文体特征、结构模式、表达方式与手法、语言特色和写作规范等方面下足功夫。三是全力突破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写作“瓶颈”。记叙文写作的要点是:记好一件事,重在设计情节线索;写活一个人,注意把握好性格特征和刻画形象;学会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和表达方式。议论文写作的要点是:在提供充实的、足以支撑观点的论据的同时,正确选择论证方法,有效展示逻辑关系,要有智性高度,学会辩证思维,运用想像联想进行剖析论证、立论驳论。例如:2012年福建卷作文题“运动中和人生中的赛跑”,关键是辩证看待人生要义:既要求快、求远,求胜,也要看清道路、方向和遵规守则;既要论输赢和勇夺标,还要讲求合作、和谐和共赢;既想着不断的“赛与跑”,还要记得“人在旅途,起风了,就要靠港避险;困倦了,就该回家歇歇”的叮咛等。

总之,新材料作文教学“增效”必须把握三个关键,突破两种文体。

3.把增趣与增效贯穿于写作知情意行的全过程

新材料作文教学是“增趣”与“增效”的统一。倡导“增趣”旨在活化思想,为学生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不竭的动力源泉。“增效”,就是重视能力发展、目标达成和成果转化。近年来的许多高考新材料作文题,例如:2012年广东省作文题:“我想生活在那个时代”,那种“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或飞向未来”抑或是“立足现实,活在当下”的抉择;又如:2011年新课标卷作文题:“中国崛起的特点”,那些表征中国巨大变化的选项,如:“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等;再如:200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对“读书人数与方式变化的调查”,其中“传统纸读”和“新兴机读”的数据等,都能很好地激发兴趣、拓展思维,体现了“增趣”与“增效”的和谐统一,是值得效法的。

新材料作文教学必须在提倡“有趣”的同时追求“有效”,把“增趣”与“增效”和谐统一于学生知、情、意、行的各个环节。学生基本学习过程是:先由知识的学习和对象的感知、知觉;发展为体验、感悟和情绪、情感;再发展为理性、智慧和意识、意志;最终通过实践和行动印证思想、完善理论。新材料作文也是如此,例如:2009年全国卷Ⅲ的作文题“关于乞讨救助与否的讨论”,“知”表现为读懂试题材料,了解供材与设题方式,明确写作限制和要求。“情”即是通过审题,理解材料情感倾向、含意中心角度及其呈现方式与特点。“意”就是在定向的基础上把握试题题旨,确定立意、取材方向,思考文体和拟定题目。材料中赵、钱、孙、李、周、吴等人的言行、表现各异,但小吴的话:“不管这个女孩儿说的是真是假,我们都得做些什么”却暗示了中心角度。“行”即细化整体构思,形成行文方案,动笔写作成文。

总之,必须以“增趣”为抓手,以“增效”为目标,把能力发展均衡而全面的落实于写作知、情、意、行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

三、先基础,后发展

1.“基础等级”概说与细化能力目标

“先基础”有两层含意:一是要研究、了解新材料作文“基础等级”评价要求;二是必须夯实作文基础,细化能力训练目标,均衡发展基础能力,确保写作基本分不失。“基础等级”评分标准包括2个方面9个项目,其中,“内容”包括:题意、中心、内容、思想、感情等5个项目;“表达”包括:文体、结构、语言、字迹等4个项目。9个项目的赋分权重不尽相同,“内容”方面的“题意”、“中心”、“内容”和“表达”方面以“文体”、“语言”是评价重点。阅卷评分时,对每个方面在四个等级中确定一个等级,再对照具体评分项目和等级做全面衡量,最后“综合入等、等内量分、打出分数”。2009年考试中心首次提出“选准角度”的评分标准,强调必须选择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突出了角度选择的层级性和审题、定向的重要性,一改过去角度不分主次、沾边即可的状况。

根据评分标准项目和能力要素特点,新材料作文教学必须相应细化能力目标和技能训练项目。譬如,我们可以按纵向将写作过程分解为:读懂题目、材料与说明明确写作要求、限制与许可提取信息推敲题意与中心角度确定立意、取材方向思考文体、拟定题目细化构思、谋篇布局、过渡照应选择语言和表达方式动笔行文、润色成文等方面,然后分项训练过关。从横向将文体分解为: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或按内容分解为:写人、写事、写景、写物、写情、写理,简单写作、复杂写作等;还可以按表达手法分解为:文体特征、篇章结构、描写论证、语言文采、表达方式、字迹卷面等,再按需搭配,交叉训练。细化能力目标、分解专项训练科目的意义在于重视过程、夯实基础,强化项目过关和分层推进、分类达标,以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总之,明确评价要求,夯实基础和均衡发展各项能力,方能确保作文基本分不失。

2.“发展等级”概说与高分作文研究

“后发展”有两层含意:一是全面把握“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评价要求和高分、满分作文的特征;二是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找准学生的创新点和增长点,促进能力发展与特长提升。“发展等级”包括“特征”方面的4个项目,具体细化为16个评分点,依次从⑴~⒃排列。第一项“深刻”有3个评分点:⑴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⑵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⑶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第二项“丰富”有4个评分点:⑷材料丰富;⑸论据充足;⑹形象丰满;⑺意境深远。第三项“有文采”有4个评分点:⑻用词贴切;⑼句式灵活;⑽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⑾文句有表现力。第四项“有创意”有5个评分点:⑿见解新颖;⒀材料新鲜;⒁构思新巧;⒂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⒃有个性特征。“发展等级”一般只在一、二等内才给分,且赋分不必16个评分点全部优秀才给加分,而是对照若干个突出的评分点按等酌情给分。

获得新材料作文“发展等级”全部4个项目“一等”加分的作文,俗称“高分作文”甚或为“满分作文”。其主要特征和教学对策是:一是立意必须是新颖的、独特的,非一般考生所共有的。为此,必须重视思想和主题深刻性,就是要“以智性统领情感”(孙绍振先生语),防止滥情。二是材料必须是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事例。如:记叙类必须有精彩的细节描绘、生动的形象刻画;议论类必须论据新鲜、逻辑严密、富有说服力等。为此,要善于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和分析、综合、比较、联想和想像等表达方式、方法,为表现主题、丰富内容和突出文体特征服务。三是作者的感情必须是真挚、饱满和强烈的;语言富有文采、个性特征鲜明、且极具表现力。为此,要在语言“规范、准确、连贯、得体”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为精彩的描写、巧妙的抒情、精当的议论等,并恰当使用名言名句、长短句、排比句等,戒除“痞子腔调”。四是有创意、有亮点。或立意、构思精巧;或想像丰富、联想奇特;或视角独特、观点鲜明;或语言精彩、表达方式新颖等。为此,要培养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炼主题、发掘题材、锤炼语言、精巧构思、出奇出新的非凡能力。

总之,“后发展”就是要准确把握加分项目的内涵和赋分要求,增强教学和备考的针对性、有效性,增加高分人数。

3.把握特征,均衡“基础”;突出能力,助力“发展”

高考新材料作文目的单纯,就是千方百计写出高水平、拿到高分数。同时,它是在封闭状态下由阅卷教师依据评分标准作出的个人裁决(即使“一卷两评”也是“背对背”,多人合议裁决的事例极少)。史绍典先生曾经形象的指出:“高考作文,又本身先天不足,其实它是很尴尬的一件事情,要做好它,殊属不易。这皆因高考作文只是:①命运攸关的敲门砖;②三限规定的急就章;③学考疏离的模糊文;④主观判卷的误差分。” [1 ]有鉴于此,新材料作文教学必须及时调整对策,切实落实“五要”:一要“让人好懂”:要求把字写得端正易认、字色要稍微深一点、段落不要太长和标点符号要规范等,让阅卷老师能快速阅读你的文章。二要“思路明晰”:通过用小标题、用排比段、采用串联句和使用对比法等,让阅卷老师能迅速把握住你的思路。三要“呼应点题”:在文章的末尾、开头,段落的首尾和过渡的部位使用“点题句”,让阅卷老师能经常看到你点题的句子。四要“有文采”:要通过恰当引用诗文名句、运用排比句议论抒情、选用新颖事例和把道理讲透彻等,让阅卷老师感觉到你有文采。五要“会创新”:要通过文体色彩创新、语言风格创新、构思手法创新和有效进行创新风险控制,让阅卷老师既感觉到你颇有创新意识且臻于中正。[2 ]“五要”的本质,就是拉近教学、命题、写作与阅卷的距离,形成有效沟通,确保新材料作文能够适应和满足阅卷场和评分细则的要求。

其次,要均衡夯实各种基础能力,全力提升核心写作能力。新材料作文教学不能简单“炒冷饭”或紧盯应试,一味的出奇求新,而应紧紧围绕写作综合能力这一核心,包括:⑴准确读题、提取信息的审题的能力;⑵讲述说理、论证阐释和个性表达的能力;⑶审视社会热点、回归现实生活、揭示本质规律的能力;⑷智性表达思想高度、个性思考深度和体现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能力;⑸准确判断、随机应变和快速反应的能力;⑹纠偏导正、规避风险、直达目标的能力等,组织扎实的训练。经验告诉我们,评分等级、项目和评分点是有机联系的整体,高分作文只是比较均衡地达到了13个评分项目和16加分点的较高要求,而且在立意、构思和语言等方面更突出一些而已。因此,必须厚实基础、均衡发展能力,避免“能力短板、发展乏力”。只有基础牢靠稳固、切实保障了,发展和高分才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综上,个性是基石,共性显本质;兴趣是起点,求效重能力;“发展”有前提,“基础”先夯实;教学有先后,得法加练习。

参考文献:

篇5

综合试题的两段材料,我们可以理解为,“门,是一个前行的栖息站,有门的路,永远不累”;也可以理解为,“门,它代表一种契机与转机,也代表一种挑战,门是可以推开、可以进入的,但是,门背后的世界永远是未知的”。至于路的意象更是清晰,它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象征着人生,象征着人生之路。“门”的意象清晰,“路”的象征明白,“大学之门与路”的意象具体。“门”“路”“大学的”三个意象同时也是本次作文材料中的三个关键词。根据试题对写作提出的“综合上述材料”立意的要求,作文审题时对这三个关键词要综合考虑,全面关注,不可偏废。

在作文时,要以“门和路”为着眼点,以“大学之门与路”为着墨点,把“门与路”与“大学之门与路”联系起来,并由此拓展到人生之路。对于考生来说,在文章中需要思考的是上大学的目标是怎样的,需要想象的是进入大学后我该做什么和怎么做,其中“目标”就是具体的门,“做什么”和“怎么做”就是具体的路。考生如果能作这样的思考,进入大学之门不是终点而是起点,正确的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是要继续努力和奋斗,不断“学习、探索、创造”,那么作文的立意也就符合试题的要求了。当然,如果考生还能作进一步的思考,作文时将抽象之门与路、大学之门与路、人生之门与路综合起来,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那么作文的深度就会体现出来。

应该说,浙江今年的作文题目与往年相比更多了一份理性冷静。同前几年让考生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如角色转换问题、时间问题、童心早泯问题等)不同,今年讨论的是对进入大学之门的思考,这个问题比较虚。可以这样说,近三年浙江省的作文题目更多是引导考生关注社会问题,而今年的作文题则是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哲理地思辨人生。总之,今年浙江作文题的思辨性又有了进一步的凸显与回归,用“接地气”来形容之并不为过。

要写好这个作文题,须注意两点。一是要具备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在联想、想象空间上,我省今年的作文题与外省的相比存在着更明显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我省考生可以在发散性思维上大显身手。这个发散性思维主要是由“门”和“路”所引发的联想和想象。如由实际生活中的门与路及其关系,联想到人生中的门与路的关系,再由人生中的门与路联想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不同人生认识与结果。这样的发散性联想可以使文章丰富、深刻起来。

篇6

如果说,生活体验是他们写作的重要内容的话,激发他们的兴趣,就应当成为“彩练”“乐舞”的第二步要素。语文必修五专题二写作部分主题为“写出你的真情实感”,指导的当时正值学校组织全校性拔河比赛,我就从这里导入,引导学生谈赛前、赛中、赛后的过程、表现、体会、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件事(一个细节)、拔河比赛最重要的因素等,因为是亲身经历,不论是参赛选手还是呐喊助威的啦啦队,结果是每个人都有话说。有赛前选手选拔趣事,有比赛进程描述,有胜利之后的欢乐,有最终决赛失利的原因分析,有啦啦队的具体表现、队长老师的喜怒乐怨……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表现欲”,只要是心智健全的人都有表现自己的好胜心理,渴望成功,是哪怕成绩最差的学生也想的事,语文教师的责任尤其如此,作为母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一直强调并实践着的就是“在不同基础上的个人进步”,当我把一个后进生作文的一个写真性情的片断作为范文展示给同学之后,我分明看到了他在行为习惯和语文课堂学习上的显著变化,读书会、辩论赛、课前演讲、随笔写作、精彩活动视频,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无一不是可“写”的,作文指导,应该“导在兴趣上,让学生的眼睛发亮、发光”。

二、尊自我,个性展风貌

1999年高考作文,很多的学生写记忆移植带来的好处,但从我们阅卷者的角度看,太多的表达平平,但有一位却通过一个没赶上记忆移植而生活在“拥有霍金、盖茨大脑”时代的失业者的醉言,表现了独特的鲜明自我。其中的一段话发人深省:别开玩笑了,伙计。我不是不安心,只是为这个世界担忧呀!你想,我们周围都是巨人,上个世纪的巨人!我们永远生活在牛顿、爱因斯坦的影子下……你们想想当初,牛顿之后还有爱因斯坦,有霍金,新人辈出啊!有了新人才会有新思想,……新人,这个时代需要新人……别管我,我没醉……思想个性是创造的重要内涵,这个学生的文章立意真可谓标新立异、独出心裁,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实实在在的真善美。因此,对于学生的诸如此类经过认真思考,富于个性见解的文字,教师真应该时刻去发现,大胆去肯定,积极去引导。惆怅之墨墨字上一黑字,心是灰的,墨的下方小篆体一炎字,说明墨字是被火烧出来的,或许青春就像墨字一样,也要经过大火的历练,心灵才会变得宽广。回想起我们一起生活的两年零三个月,在那拥挤的空间,单薄的书架下,我们挑灯夜读,结果却不知不觉睡着的情景,一切都似昨日。离别那天你问我:“为什么会有离别”,当时我突然呆住了,胸膛内好像是被巨石堵住,……后来我明白,离别虽是灰色,却也是新的旅程,它可以让人走得更远,让心飞得更远。写离别,更多的人想起了李杜友情,想起了柳永,学生想到的却是一个“墨”字,而由此而表达的离别“惆怅之墨”,不能不让我阅卷时眼睛一亮。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说:“在初春的时候,植物还很幼小娇嫩,那时的太阳并不灼烤它们,它只给它们以温暖,逐渐地使它们变得茂盛。”高中生作文教学,我们应该“修枝”,但个性化的习作,那怕是一个细节的个性化表达,“给予温暖”都应该是最基本的指导思想。

三、炼语言,文本添秀色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方法很多,其中一条重要方法就是以教材为本,让新课程教学文本的优美语言、精当构思为写作增添秀色。现行的苏教版教材被否定者有之,其中的重要因素,是其中文本的典范性文学性与教育性值得商榷,但是我想,或许也正因为这样,它们离我们学生的距离才不会那么远。无论是必修一的“向青春举杯”,必修三的“号角,为你长鸣”,还是必修五的“此情可待成追忆”,能不说其中不乏或优美,或精警,或感人肺腑,或发人深省?把作文教学有机渗透到文本教学中,以课文为范文,或句式仿写,或段落构成,或行文构思,或真情表达,它不仅是学习的范本,更是习作的很好借鉴。以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为例,“荷塘月色”让我们领略到的有朱自清先生笔下“颇不宁静”的荷塘月色,也让我们分明地学到了以一文眼统领全文的精当构思、以一荷塘动静结合、层次分明,更亭亭玉立的优美语言;“听听那冷雨”让我们走进了余光中先生真挚的爱国情感和细腻生动的冷雨之声;“金岳霖先生”,细节写人的范本;“林黛玉进贾府”,以一事写全貌,以一眼看世人的手法……当《十八岁和其他》呈现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的学生也正十七八岁;当《旧日的时光》朗诵在乐曲声中的时候,我们的学生心中也有无限的真诚话语;当《乡土情结》娓娓动听的时候,那第一段的精美与诗意顿让我们有了仿写的依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文为本,融作文教学于其间,收获的正是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双丰收。写下一段同学的青春絮语,而那正是《我的四季》学习之后的行文:漆黑的夜晚,我在这空旷的土地上寻找着种植太阳的地方。我把脸紧紧贴着大地,仔细寻觅着。一只蚯蚓爬了过来真诚地对我说:“把太阳种在心田上吧。”我恍然大悟,土地是宽广的,可是有什么比心更宽广呢!于是,我把心中的希望化为了太阳种子,我要把它种在心上,长成一颗永不熄灭的太阳。

四、广拓展,素材增光辉

“不动笔墨不读书”。广泛地阅读各种各类读物,在阅读中积累,在阅读中享受,阅读生活,享受人生。我们的做法是:浏览后的兴笔随语,重在与学生的心灵对话;课堂的“你举我荐”,重在以自我理解推荐他人阅读;编刊以志铭记,重在学而有感而发。面对明月,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慨;看到盛开的紫罗兰,宗璞动情地说:“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一隅风景,一抹霞光,一个景致,一处远山轮廓,一则优美警策故事,无一不是生活之中,又是俯拾即是的习作素材,有具体的要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有感而发,有充盈得当的写作素材,我们的学生习作才会有“源头活水”,高一的“课文小语”,高二的“第二印象”,高三的“滴水藏海”,我们把教师、学生有效地组合成团队,广泛拓展我们的语文空间,“为习作寻素材,为材料找知音”。刘禹锡有句经世名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我新翻《杨柳枝》。当“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而昼夜不息”,而习作“乐舞”“彩练”不正已“凤舞九天”!

五、总结

篇7

生:想到慈祥的脸、凶恶的脸。(出现短暂的哑场)

师:看来同学们都很看重自己的“脸”,所以不敢贸然发言了。

我现在出示三个人名,如果要你将三个人名与这个题目挂起钩,看看有没有困难?能说得出来吗?我出示的人名是:孔子、鲁迅、乔丹。

(学生思考)

生:孔子四处奔走讲学,辛劳的脸上总是挂着谦虚。

从鲁迅先生严肃的脸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情怀。

乔丹的脸上始终充满了自信,当他扣篮成功之后,总会将他的得意和舌头一起,伸得很长很长。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发言已经注意到了材料与题目之间的关系,已经注意从题目所要求的角度来叙述事例了。

其实要写好这个题目的作文,要把这个题目和我们平时积累的材料挂起钩来,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析题,将题目做透彻的解剖,分解为若干个小题目(板书:题)二是调动自己的素材积累,并对这些材料做多角度分析。(板书:材料)这样题目与材料和谐对接的可能性就大了。

先讲析题。

有一个事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有一年上海作文竞赛的题目是:1+1=?。很多参赛者都茫然不知所措,但一个参赛者将这个题目转化为若干个子题目:

一场考试+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心弦

一次落后+一场无泪的痛苦=一股奋进的力量

一味地自以为是+一味地目空一切=一个深深的泥潭

一座小屋+一对恩爱的夫妻=一个和睦的家庭

一点隐瞒+一点猜忌=一阵狂风暴雨

一次机遇+一次冒险=一生的转折

一个远大的理想+一生的努力=一生的充实

一个壮丽的事业+一个和睦的家庭=一生的无憾

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历史时期=一场社会变革

一点牺牲精神+一点主人翁态度=一个国家的希望

一群忘我的人+一个前仆后继的优良传统=一个民族的腾飞

然后从中选取一个来写,结果这个参赛者获得一等奖。又如辽宁省2005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今年花胜去年红》,这是一道富有诗意和寓意的作文题。如果把自然界的“花”迁移到社会生活中去,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许多“花”都开得胜于“去年”。说得具体点,可以写姚明NBA的三年历程,一年比一年成熟;可以写和率领的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绝地反击”比在世界杯上的勇冠三军更令人荡气回肠。此外,还可以这样写:“去年花”是少年时的懵懂天真,“今年花”是青春岁月里的成长;“去年花”是我国的氢弹、原子弹升空,“今年花”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太空遨游。

那么如果我们将“脸”这个题目加以分解,可以分解出哪些小题目呢?

(学生回答,教师将它整理)

爱脸,丢脸,变脸,争脸,露脸,洗脸;

大人脸,小孩脸,老人脸;

爸爸的脸,妈妈的脸,奶奶的脸,老师的脸,同学的脸;

厚脸,薄脸,美丽的脸,丑陋的脸;

鲁迅严肃的脸,毕加索恐怖的脸,屈原刚毅的脸,祥林嫂木刻般的脸,中国女排姑娘布满汗水的脸,袁隆平满是泥土的脸,包拯的黑脸,关公的红脸,曹操的白脸;

个人的脸,班级的脸,学校的脸,城市的脸,国家的脸,地球的脸;

师:由“脸”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还可分解出这样的题目:“脸与心”“笑脸与社会的和谐”,再进一步引申,还可以分解出这样的题目:“要脸就要讲尊严,知廉耻”“要脸但不要图虚荣、讲排场”……其实讲到“尊严”,就把“爱国、自强、廉洁、团结”等内容都涵盖了,讲到“不图虚荣”就把“节约、批评、反思、谦虚”等内容也都涵盖了。这样面对“脸”这个题目,我们就不会感到茫然,相反还有一种文思泉涌、胸有成竹的感觉。

下面再讲调动自己的素材积累,并对材料做多角度的分析。

许多同学苦于手中没有适合的材料,因而发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慨。是不是真的没材料?不是。有一个事例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2002年,北京市的高考作文题是“规则”,其中一个考生写的是《一个人的战争》,全文只用了一则材料:郭品正的材料。郭品正,当时是浙江省唯一的脑外科博士,因为拒拿黑钱,有些同事、领导看不惯,被“优化组合”下岗。下岗后,他曾到国内多家医院求职,都被婉拒。他不得已在互联网上发了一则求职信息,美国加州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竟不远万里派人来到中国,当面考查后高薪聘任了他。就这么一则材料,许多人都知道,但这个考生用得不同凡响,让人击节。

(教师念考场优秀作文《一个人的战争》)

一个人的战争

北京一考生

现在已经午夜了,我坐在桌前,没开灯,黑暗像水一样无声无息地在我周围散开,缓慢而坚定。明天应是一个好天气,飞机会准时起飞,然后降落在加州的大地上。

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像现在这样平静了,报纸上的话过于矫情,我也爱我的国家,爱我的病人。但当我为人的原则、我行医的规则被人耻笑时,我不得不选择离开。

我这几个月的遭遇,大多数人已经知道。我因为拒拿黑钱而在医院年终评比中被评为最差,被“优化”下岗了,我无法容忍在白大褂的掩护下握着金钱来来回回伸缩的手,无法忍受在病人的中卑鄙地窃窃私语。他们玷污了医生这个崇高而圣洁的名字,他们违反了这个社会的规则,违背了自己的良心。当我拒绝与他们同流合污时,他们笑着对我说:“嘿!人生不就是一场游戏吗?”可是他们忘了,游戏也是有规则的,谁也无法逃避。于是我决定用我还未嘶哑的喉咙,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我将事情告诉了领导。但我太天真了,我的一腔热血撞在现实的铁壁上,徒然淋漓了。我,从一个国内著名的脑外科医生,变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一分子。

就这样,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这场战争是被动的,力量是悬殊的,是看不见硝烟的。我因为捍卫人生游戏的规则,捍卫我为人的原则而被迫打响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的第一枪。没有医院愿意要我,我过着失业的生活,我实在很失望。因为这一切,使这场战争看起来如此可笑,像我一个人的自我慰藉。直到有一天,美国加州一所大学附属医院聘我任职,我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

我一直信奉,规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的尊严,是一张在社会中行走的通行证。失去规则,丑恶将到处滋生,善与爱将迅速枯萎,人们将会活得盲目而惊慌。

我,叫郭品正,人品的品,正直的正,一个脑外科专家,我打了一场一个人的战争,结果输掉了。

但,我不后悔!

以上,是我在临行前的自白。

我猜测这名考生在考前对这则材料做过反复咀嚼,从理想、道德、个性、团结、爱、人才观、生存、学会说“不”、合作与独行、挑战自我、牵挂、人类与科技等角度去思考,如果出现某个题目我该从什么角度去适应它,方方面面他都考虑了。因此,当看到“规则”这一作文题时,他也能把这则材料用得丝丝入扣,切合题意。这个例子给我们这样深刻的启示:写考场作文一定要在材料的积累和运用上多花一点心血,这样题目与材料和谐对接的对应点就多了。就以郭品正拒收红包,结果被“优化下岗”这件事来说,它也包含着与“脸”这个话题有关的对应点。能看出来吗?谁来说说。

生:从正直与丑恶对比的角度分析,可以把那些医生收受黑钱,职业道德败坏和郭品正救死扶伤、善良正直进行对比。

师:你看出这则材料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并对运用何种写作技巧做了设想,但一定要注意材料与题目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根据题目来叙述事例。

生:用郭品正的材料来写“脸”,我打算从这几个方面来写:工作时郭品正关爱病人的脸;周围人对郭品正疑惑不解、妒愤的脸;受排挤下岗后,郭品正对小人愤怒的脸;郭品正上网求职却不被聘用,充满失落的脸;郭品正坚持做人的原则,充满正气的脸。

师:这个同学很聪明,善于根据题目来分析材料、使用材料。

下面请同学们看发下的2004年十位“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然后围绕“脸”这个话题选用其中的一则材料或几则材料来说一段话。

(学生阅读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并思考,准备发言。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是:梁万俊、任长霞、田世国、袁隆平、明正彬、徐本禹、刘翔、桂希恩、牛玉儒、孙必平、中国女排)

师:请几位同学来说说。

生:科学家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唯一的一张脸,但我却要说不,因为任长霞就有两张脸。她做过整容吗?不。那她会易容术吗?不。可是她真的有两张脸。

面对恶势力,她拍案而起,铁面无私;面对平民百姓,她柔情似水,嘘寒问暖。

师:你说的虽短,但你已经掌握依题叙事这个本领了。你说的每一句都很切题。

生:他不是农民,但他被晒黑的脸上却烙下了犁田般的皱纹;他不是农民,但他却每日脸朝黄土背朝天,游走在乡间的稻田之中。在他的脸上,你找不到高傲,更感觉不到一丝身为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傲慢,你能看到的只是朴实。

在科学面前,他的脸上有的只是严谨;在成功面前,他的脸上有的只是欣慰;在荣誉与财富面前,他更是那样的洒脱;只有在农民朋友和丰收的水稻面前,他的脸上才会流露出喜悦。因为他就是一个农民,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师:这位同学把袁隆平的品质归结为几点,再把这几点聚集于他的脸上。这就很切题。

生:当刘翔身披国旗,跃上颁奖台时,历史定格了,人们也将永远记住这一刻。在这一刻,十重栏杆不再是东方人的障碍;在这一刻,十重栏杆的颁奖台上出现了中国人的脸;在这一刻,人们将不再记住刘翔脸上的那些痘痘,而是将记住他那脸上写着:谁说中国人不能在110米栏夺得金牌,谁说……今天,我就要证明给大家看,证明中国人也是好样的,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

师:这位同学很聪明,他引用了刘翔的话,但不说“刘翔说”,而是说这话是写在刘翔长满痘痘的脸上,这样材料与题目就很切合了。

生:他,一位感动中国的缉毒英雄,在毒犯面前,他勇猛抗争,用自己英勇的身躯保护着人民,保护着他热爱的祖国。

他的脸,刻满了对毒贩子的憎恨,对胜利的渴望,因此也留下了岁月无情的痕迹,可是他依然勇往直前。面对各种诱惑,在千万张丑陋、奸恶的脸面前,他面不改色,坚定地从事着自己的事业。无论是卧底侦查还是冲进枪林弹雨,他都有着一张最真实的脸,正因为有了它,毒贩子们才束手无策。

他的使命决定了他不能停歇,于是他时刻坚守着这个特殊而又重要的岗位。每天,他都经受着生与死的考验,他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犹豫,那么的义无反顾,他是为了人民,为了祖国在奋斗啊!

这样的一张脸如何使我们不感动?这样的一张脸怎能不令无数人肃然起敬!他是人民真正的守护神,有了他,毒贩们便无处藏身,所有的罪犯,都将受到惩罚。

明正彬,他燃烧自己的人生,为的是照亮所有人!

师:你能通过写明正彬脸上表情的变化:“憎恨”“渴望”“毫不犹豫”,来写明正彬的事迹,又写这张脸让无数人肃然起敬。“脸”成了这则短文叙例的线索。

生:上机前他(梁万俊)的表情,使我安下了心,我相信他会创造奇迹。因为他的脸上充满了勇敢、果断、冷静、自信,还有对事业的执著热爱。这是一张充满希望的脸。中国需要这样的脸。

是的,他回来了,而且是胜利地回来了。他创造了奇迹,让亿万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奇迹。他慢慢地走下飞机,脸上洋溢着微笑,振奋人心的微笑。他的脸深深映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

蓝天的广阔没有使雄鹰茫然,万丈的高山没有阻挡住攀登者毅然的决心,而面对一次次死神的微笑,梁万俊从容地握着方向盘,驶向胜利的彼岸。他的脸上依旧平静。――因为他相信奇迹。

师:这个同学是从梁万俊战友的角度来写的。写梁万俊上机前的表情使“我”放心;梁万俊战胜困难、创造奇迹胜利归来,令人难忘的也是他的脸。作者的目光始终聚焦于梁万俊的脸。

篇8

浙江一考生

在自然界中绿叶只能衬托红花,为花欢呼。但我们人类社会却不这样,“最美司机”吴斌也曾是一片绿叶,但是在危险到来的时候他的人性之花开得如此美丽。所以我相信我们大家都不只是绿叶,有时候也是红花。

(文章开头便将主题确定为红花与绿叶的关系,而没有紧扣话题中奔跑者和鼓掌者,已属偏题)

绿叶与红花的我们都不曾刻意地去做某一种,因为我们有时没有能力。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们为了祖国的荣誉拼了命地去努力,他们就是红花,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恪守自己的本职——绿叶。为我们祖国的骄傲们尽情欢呼鼓掌,展示祖国人民对红花的簇拥。但是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如果我有一点希望去战胜危险就要拼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努力。在被金属的东西击碎肝脏的时候,吴斌还是强忍着巨痛将车子给正确停稳,为车上的人化解了危险,但自己却被危险带走,永远也回不来了。

(阐述红花与绿叶之间的辩证关系。但使用的事例却不恰当,观众为运动员鼓掌,不是衬托和辅助运动员,并非绿叶与红花的关系。而吴斌的英雄之举是个人行为,也没有谁衬托谁的关系存在)

绿叶的我们就要有绿叶的精神。绿叶的特征就是默默地衬托着红花,不求回报。当运动员夺取冠军的时候,目光都集中在了运动员身上,而又有多少人会把目光聚焦在背后的教练身上呢!默默地衬托着红花。我们做绿叶的时候也应该为红花无私地欢呼,让红花开得更加美丽,让红花感知绿叶对于红花的支持。

(这一段的事例用得比较准确,对第一句段落主题句的论证也比较有说服力)

每个人都有做红花的时候,只不过是大还是小的区别罢了。即使再小的红花也是红花。但我们成为红花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的美丽色彩而骄傲,无视绿叶对自己的支持。当我们是红花的时候我们更加要努力,回报绿叶的支持,不辜负绿叶的期望。我们成为红花可能是一种巧合,就像春天的花一样,过了一定的时节就会凋零,我们当红花的时间有可能会很短,所以我们要懂得角色转换,及时地回归绿叶。

(此段扣题而作,试图说明个人既是红花又是绿叶的观点,将之与话题相联系。但是非常牵强,脱离话题的范围。文中甚至出现了“懂得角色转换”这类去年浙江省高考作文的话题,却也未出现本次作文题中的关键词)

说到底我们做绿叶的时间比当红花的时间不知道要长多少。但是世界每时每刻都有红花绽放,所以我们要为各种先进事迹和人物鼓掌,让社会形成一重尊重红花、争做红花的良好风气,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使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精神更加丰富多彩。

(另立观点,试图进一步挖掘论述的深度,但缺少事例和论证,表达显得空洞)

我是一片绿叶,我为红花鼓掌。

我是一朵红花,我为大家服务。

我既是绿叶又是红花,我可以为别人鼓掌,也可以为别人服务。

(总结全文,使结构完整,卒章点题,兼顾文采。但“热心服务他人”在材料中属于鼓掌者的品质,此处却用来形容红花)

坐在路边鼓掌

格拉斯曾说:“你若不能筑大路,那么便修条小路,你若不能做太阳,那么就甘愿成为一颗星星,在未来的路基上,等做一颗小小的基石,为别人喝彩。”

鲜花的娇艳,需要有绿叶的衬托;雄鹰翱翔天空,需要风的鼓励;航天飞机飞上太空,凝结着多少人的汗水。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自己也乐在其中。

(文章开头引用格拉斯的话,以及第二段的排比句,都是以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在路边鼓掌的人的角色意义和价值。文中也出现了鲜花和绿叶,但作者没有把鼓掌者等同于绿叶,而是使用了多个喻体,既兼顾了文采,又避免了偏题)

坐在路边鼓掌,需要来自内心的勇气。坐在路边的往往也是英雄,他们懂得退让,他们知道绿叶、土壤的价值,他们并非不思进取的人,恰恰相反,他们也许是最成功的人。拿破仑也曾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而当今,这也并非完全正确,将军的领导才能固然重要,但士兵的价值也同样不能忽视。谁不愿意做光辉下的英雄,谁甘愿成为默默奉献的那片绿叶,但是在胜利光辉的照耀下毅然决定退下,需要很大的勇气。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坚决地将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三个称号摘掉,甘愿做路边的野草,在路边为他人鼓掌,这是他人生的一次退让,却是国学界的一次进步。坐在路边鼓掌也挺好。

(以季羡林先生的激流勇退为例,论述在路边鼓掌者的不凡之处,说明坐在路边鼓掌也是有价值的,也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但是事例稍显干瘪,缺少分析,没有将季先生此举的非凡之处展现出来)

英雄有令人羡慕的地位,也促使许多人不停地在路上奔跑。想要不断地赶超他人,就必须付出很多倍的努力;想要获得成功,就得承担起超负荷的重压;想要出人头地,就要忍受各种竞争的压力。有些奔跑者在与他人的残酷竞争中,迷失了方向,迷失了执著追求的本心,渐渐被名利所驱使,沦为世俗利益的争夺者。而在路边鼓掌也需要鼓掌的热情,需要鼓掌的智慧。刘继荣女儿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她的热情,使同学接纳她,欢迎她;她的微笑,给了大家鼓励和快乐。乐观、幽默、为他人着想,这些同样是可贵的品质,也是人际之间不可缺少的智慧。我们的社会,需要一路领跑的狂飙突进者,也需要平凡而普通的淡泊者,抛开对胜利的执著,抛开对成功的渴望,为他人的成功鼓掌。

(将奔跑者和鼓掌者作对比,衬托出路边鼓掌者的优点,说明奔跑者和鼓掌者这两种价值观各有优劣,并以刘继荣女儿为例,深入挖掘鼓掌者的可贵品质,更将其上升到社会价值观的层次,肯定鼓掌者的社会价值)

坐在路边鼓掌,可以欣赏路边清幽的风景,驻足欣赏,宠辱不惊,看天空云卷云舒,享受人生的乐趣;坐在路边鼓掌,休息于人生的岔路口,看清自己去来的方向。其实坐在边上鼓掌也挺好,不会因为身上的光环而备感压力,更可以清楚地回归自己,看清路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