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以独特的东方神韵吸引着国内外游客。我国应在提高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护好旅游的资源,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四个方面的特征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鼓励经济增长的途径之一。可持续发展是要求合理开采和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允许浪费和各种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倡低碳消耗,高效率的统一经济增长模式。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为基础,强化与环境、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持续发展。资源是大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基础,因此保持好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的重要环节。改善环境质量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方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的进步相适应的条件之一。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坚持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性。生态保护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进步的发展是我们最终目的,所以我们认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体。
旅游业的发展应为环境保护提供支持。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匹配起来。因为经济利益上的趋动,历史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些自然景观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当前,我国旅游业面临着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挑战,只有采取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措施,才能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旅游业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重旅游业循环经济的建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能够达成一个互惠互利的良性循环;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真正融入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将传统的被动式保护变为积极的保护。
可持续的发展旅游,与环境的保护应做到以下几条:
科学地有计划的开发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与环境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尽可能地减少因旅游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建立旅游投资效益的评估体系。建立环境保护的规章制度和奖惩制度,以立法的形式制止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生。在发展旅游,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载能力,防止因短期行为而过度开发资源,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此,应制定包含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规划,使旅游设施的布局和游客流量的设计建立在环境和资源可承受的能力之上;加强旅游景点建设的环境论证,促进人工设施与自然环境、区内环境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在旅游开发的决策过程中,应保护各级政府、相关的各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公众特别是当地居民有正常的参与渠道。与此同时,在制定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时,应把旅游区作为重点保护对象,充分考虑旅游区的特殊功能,保护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应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手段,消除外部因素对旅游区环境与资源的污染和破坏,从而保障旅游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度。生态环境的良好保护是世代人赖以生存的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为目的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其人人都自觉保护环境。旅游,其内涵博大精深,上包括天文,下包括地理;前浓缩历史,后展现未来。既是我们丰富的教科书,又是培养我们情操和体魄的广阔天地。由于旅游者文化层次不同,欣赏品位各异。要使每一旅游者,在每一次旅游中都有健康的收获,当然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作为旅游的管理者必须先提高自身素质。要站在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用科学发展观去引领各界人士认识旅游的内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去启发大家,自觉地把旅游和保护密切相连,提高旅游者、旅游管理者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健康旅游的社会氛围。
在旅游区应建立完善的排污系统。采用先进的废物处理技术使旅游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和垃圾得以迅速的处理。加强科学研究,与科研院所加强沟通与联系,在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便更科学地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业得以持续发展。
篇2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中图分类号:X-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5025302
1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环境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利用土地资源生产谷物,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因而环境资源的多寡、优劣决定着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当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自然供给的能力时,便难以维系和持续发展。(2)消纳和同化人类活动产生的产品,同时也会有一些一时未能被利用的副产品排入环境,成为废物。而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也产生各种废弃物归还给周围自然环境。当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环境质量会下降。(3)满足人类生存的精神享受。环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物质资源,而且还能满足人们对舒适的要求。清洁的空气和水是农业生产必需的要素,也是人们健康,愉快的生活需求。优美舒适的环境,使人们心情轻松、精神愉快,有利于提高人体素质,更有效地工作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面对诸多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环境保护。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产生的原因包括人为、自然两方面。其实质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可持续发展间的矛盾。
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主要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1)原生环境问题地叫第一环境问题,是由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很少有人为因素参与。这一类环境问题是自然诱发的,是经过较长时间自然蕴蓄过程之后才发生的,或者主要是受自然力的操纵,且人已失去控制能力情况下发生的,并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的损害。这类环境问题包括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泥石流、台风、洪水、干旱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昼做到预防减少损害。(2)次生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也称第二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所引起的环境衰退和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①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称生态破坏。主要指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们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环境破坏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违背了自然生态规律,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自然资源所引起的。因过度砍伐引起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因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因滥肆捕杀引起许多动物物种濒临灭绝,盲目占地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漏斗,地面下沉,因其他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②环境污染与干扰,环境污染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性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主要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这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环境干扰指的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
环境危机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不安与广泛关注,是因为环境危机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威协后代人的生存。这必须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它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发送质量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是以保护自然为基础,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减少生态破坏,保持地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作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承载力之内。是以消除贫困,改善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为目的,要与社会进步相适应。虽然未来人对幸福的理解也许会与我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人,他们的某些基本需要(如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健康而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首先得到满足。因此,在分配地球上的有限资源时,我们必须要用代际主义的原则来处理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我们不仅要给后人留下一套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成熟的经济发展模式,还要给他们留下一个稳定而健康的生态环境。
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一种文明如果把掠夺和征服自然视为自己的价值实现,那么,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的出现就是必不可免的;人为目前所面临的环境危机,不是源于科学技术提供资源的速度慢于人类消费资源的速度。与以往的历史相比,人类目前所掌握的技术无疑是最先进的,但是,环境危机正是在我们拥有如此空前的技术力量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环境危机不能通过单纯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承认技术手段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否认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局限性,并不是要不论科学技术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是要求我们突破技术决定论的局限,把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文明转型和价值重铸的大背景中来加以思考。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并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和稳定。无论以全球范围,还是以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人类文明都发展到了保护生态环境阶段。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要实现保护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我们要调整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关系,以及当代人之间关系。要真正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变当前人类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或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转折点,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从全球来看生态环境破坏此环境污染更严重。冲破了就环境的狭隘观点,把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协调人类与环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从整体上解决环境问题。当代人之间能否公平地分配环境保护的成本与利益能否建立一套鼓励人们的环保行为的制度安排,这直接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这一目标的实现;如果当代人之间尚且不能实现某种最低限度的公正,那么,我们就很难指望他们会真正关心遥远后代的利益,因此,当代的集体努力与人人选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我们共同的未来》把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这是由于使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这是人作为人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贫困是对这种权利的剥夺,它使人作为的价值得不到实现。同时,贫困与破坏环境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因此,消除贫困,减少贫富差距是实现代内平等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综上所述,要达到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保护好环境。
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当然,如此确定权利和义务的范围,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原本存在着和谐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的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经遭受严重破坏的现实。在这个事实中,人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必须相应调整。在达到新的和谐之前,人对自然的开发方式,开发深度应当受到严格的限制;人在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的同时,应当更多地向自然提供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状态。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南威.自然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48.
篇3
[关键词]污染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360-01
环境污染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现代工业中的许多环节如果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以上三类污染,对于石油工业来说也是如此。人类对石油的开采起源于一个多世纪以前,时至今日,随着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扩大,石油作为人类交通运输的重要原料也被大量开采、冶炼和运输。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原料,在勘探、开发、冶炼、储运的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些污染关系到生态圈的正常运转。
一、石油对环境的污染
(1)土壤污染
石油会对土地造成污染。在石油区经常出现大面积含油污泥,这些污泥由于属于油污固体废物,因此不能被及时妥善处理,它们被大量遗留在土壤表面,使地面固化为黑色硬块。在石油冶炼过程中,含油泥浆被带出矿井,在雨水冲刷下向土壤深层扩散,土壤结构由此遭到破坏,不再适合农作物生长。除了石油固化物外,冶炼石油排放的废水也会进入土壤,这些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物,它们沿着土壤向下渗透,使地表水受到极大污染。
石油不仅在正常的开采和冶炼中会产生废弃物污染环境,在运输中的突况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我国的陆上石油多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由这些地区向全国各地铺设了数条输油管道,这些管道曾出现过输油不慎的情况,大量原油沿破裂的管道流入土壤,降低了土壤的通透性,阻碍了植物根茎的有氧呼吸,减少了土壤中的氮磷含量,其中多烷芳氢进入植物,破坏了植物的DNA,人畜在食用有毒植物后,毒素在食物链中积累传播。近年来陕北管道的漏油事故已经造成了百亩以上的农田污染。1
(2)水污染
由石油造成的水污染主要集中在海洋表面。我国在1950年起了“上山下海,以陆推海”的政策,拉开了建立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的序幕,目前我国已经在东海、黄海、渤海等海域建成了包括“勘探3号”在内的多个钻井平台,这些平台开采了用于交通和工业的大量石油,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但与此同时,这些钻井平台也造成了许多海上石油污染,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的海上原油泄漏事故有500起之多,对我国的海洋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石油入海的途径有以下几点:炼油厂含油废水直接倾倒入海,油船发生漏油事故,海上油田在开采过程中泄漏或井喷,大气中的低分子石油烃沉降在海洋表面。石油入海后,经过扩散、蒸发、溶解、光化学氧化、沉淀、微生物氧化等过程形成较大的油沥颗粒,每1吨石油可在海面上形成笼罩12平方千米的海面的油膜,当海水的含油量每升超过0.1毫克时,就会破坏海洋生物生殖系统,造成鱼虾染病死亡,停留在海洋上的鸟类也会因为油污覆盖羽毛不能行动或窒息而死。
(3)大气污染
石油造成的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石油在冶炼过程中挥发进入大气,另一方面是汽车燃烧石油原料排放的尾气。石油化工废气按生产行业分为石油冶炼废气、合成纤维废气、石油化肥废气,它们按照排放方式分为燃烧烟气、生产工艺废气、火炬废气、无组织排放废气,其中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苯并芘、总烃、硫醇、卤化物等。这些污染物会对人类和自然造成重大危害,在人类方面,它们会导致人患上心血管疾病、咽喉炎、肺癌,在自然方面,它们会造成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在冬季经常出现雾霾天气,空气中的PM2.5严重超标,氮氧化物污染增加,西南、华东、华南等地区酸雨严重,这些都是石油大气污染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石油工业和保护环境
由于石油在开采、冶炼和运输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所以我们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石油工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对于石油固体废物,工厂应该采取综合管理模式,妥善处理废弃物,力争做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对于已经受到石油污染的土壤,应该采取科学的修复技术,利用土壤和污染物各自的特性,使污染物固定,避免其扩散、迁移,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在具体操作上可以采用焚烧法、隔离法和换土法。焚烧法是将土壤放到高温下焚烧,使油类物质经过挥发脱离土壤;隔离法是用人工惰性材料将受到污染的土壤和干净的土壤隔离开来,防治污染扩散;换土法是用新鲜的土壤代替受到污染的土壤,用土壤自身的自净能力消除当地残留的污染。
除了以上物理性质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化学方法减少石油对土壤的污染,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可以用有机物对土壤中的石油进行萃取,将石油和土壤分离出来,既实现了对环境的保护,又对石油进行了回收利用。还可以向污染土壤中喷入化学氧化剂,使其和污染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净化土地。
在保护大气环境方面,可以在汽车中推广无铅汽油,并在汽车排气系统中安装催化转化器,减少汽车向空气中排放的污染气体。对于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办法减少石油对大气的影响,例如用氢氧化钠分解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硫化氢,或用液体吸收剂或碱性溶液吸收废气中的硫化物,或者用活性炭将废气吸附转化为无害物质,再向空气中排放。
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应该定期对海上钻井平台进行保养维修,设置事故预警系统,防止人为引起的石油泄漏。对于已经泄漏的石油,可以采用围栏将其围住,防止污染海水因海风、洋流等原因自行扩散,同时采用撇油器和高分子吸油材料对海面上的石油进行回收。
三、石油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模式,中国在党的十五大上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社会,足以说明我国对这一科学发展观的重视程度。要想实现我国石油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注重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关系。石油是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我国在进行石油开发时应该制定相应的策略,一方面改善老油田的相关技术,提高石油利用率,另一方面对新油田实施保护性开发,避免竭泽而渔。我国是工业大国,对石油的需求量非常大,因此应该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多元化的石油策略,用国际石油市场的充足油量缓解我国的用油压力,同时也起到保护我国油田的作用。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石油开发和利用技术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在加工原油生产上,我国的用水量比发达国家多2-3倍,在二次精加工上,我国的碱性废水产生量大。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石油企业应该在内部大力提倡科技创新,用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方式管理企业,在人才引进和技术引进上投入更多精力,加快企业转型,实现石油利用率的提高。
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石油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我国石油企业应该以“清洁生产”作为未来的目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建立节能环保型管理思维,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建立起环保的理念,其次是安全生产,减少因为人为事故造成的环境污染,再次是与国际接轨,建立ISO14000环保体系,降低企业成本,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信誉。
参考文献
[1] 张士萍、郑广宏:《石油污染的修复与处理技术》,《四川环境》,2007(8).
篇4
1农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
农村旅游开发中一个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就是过度开发,过度消耗当地的环境资源以致破坏了农村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在旅游开发中,主要对包括公路、宾馆、饭店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建设这些旅游基础设施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规划,将它们与原始农村风貌紧密结合,不要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破坏了原有的环境。加强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对于建设基础设施所产生的垃圾和排放应该及时的做好管理和限制。不少村庄在建设过程中留下了很多建筑污染物,在旅游过程中又产生了很多白色垃圾,这都是当地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的一种结果体现。一些游客的素质不够高,觉得到农村旅游就可以不要讲文明礼貌,出现恶意破坏的行为,导致农村自然风景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农村旅游中还面临一个很大的环境挑战,不少游客会对一些野生动物进行捕杀,导致一些珍稀动物被猎杀,而且有些珍惜物种也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无法生存,过多的人流量涌入农村后给环境带来的变化也会让这些物种生存困难。
2农村旅游开发中的环境保护
现代社会无论做什么都需要考虑是否可持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项目才是对环境友好的长期可行项目。农村旅游业在开发的时候就应该时刻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农村旅游开发与环境的保护始终可以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在农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若因为开发农村旅游而导致农村的环境遭到破坏,那么可谓是得不偿失。农村旅游开发一定要在前期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充分结合本地的地质地貌和生态环境,坚持生态旅游的理念,对生态进行严格的保护,减少环境的负担,让自然之美可以可持续性地被欣赏和享受。任何不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方案都应该被否决,决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决不以自我牺牲为前提吸引超过负载的游客量。开发中要结合本地的资源,减少新建的景点。农村的自然山体,以及相应的老建筑群,都可以直接进行相应的就地开发。而且通过这样的开发,能够对古老的建筑重新重视,增强了对于这些建筑物群的保护力度,对于可持续性发展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3农村旅游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
农村旅游对于农村的经济来说是一剂强心针,对农村经济无疑可以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很多农村都希望能够开展旅游业的原因。农村旅游有着很大的先天优势,因为大多数的农村都有着异于都市生活的美丽自然风光,一部分村落还保留着古老的农村建筑群,这些自然的宁静和美好都能够吸引来自都市的人们,使他们身心得以放松。在开发旅游业的同时要注意可持续发展,根据农村的本土特色进行相关的建设,开发出与农村相适应的旅游资源,这就需要政府在其中制定相关的策略和发展规划,通过政策的引导来对农村进行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需要禁止开发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环境破坏的项目,更多地推进对生态有保护意义的项目,将目标设定为建设“美丽乡村”,而不是一味的经济追求。注重农村文化特色的展示,在自然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增加人文色彩,让村落更具有自我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4结语农村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环境圈,它有着自然地风貌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同时它也是脆弱的,所以在开发农村旅游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问题,农村旅游能否令农村真正受益,取决于是否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环保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黄鸿权,严立冬.农村资源经济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篇5
1.1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水污染相当严重,有些城市河段甚至完全丧失使用功能,湖泊富营养化依然突出,水污染使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供受到极大限制:耕地面积在不断的减收,农业产品的质量不断下面;渔业生产受损严重;使得水资源的供应显得更为紧张,严重危害着到人民的饮水安全和身体健康。土地质量不断恶化,在中国,人口平均土地面积只有0.771公顷,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06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43%,并且我国的土地质量不高,中低产田占整个耕地面积的78.55%。由于灌溉方式和化肥使用不当,造成土地酸化、盐碱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植被状况令人担忧,我国历史上是林木众多,但近年来人们不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对森林植物滥砍滥伐,加上近代以来的战乱,使得我国目前成了世界上的少林少树国之一,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森林生态功能减化。我国植被糟糕状况的另一个表现是草地退化,我由于不合理的利用,长期超载放牧,滥挖药材,开矿,使我国的草原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草地退化面积在不断扩大。在我们不分地区,沙漠化严重,甚至引起风沙不断。
1.2自然灾害不断增加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涝灾害、干旱、地面沉降、海岸线退化,酸雨等多数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恶化的直接结果。在我国,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干旱、洪涝和病虫害三个方面,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
2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采取的对策建议
2.1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形式,寻求中国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将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结合起来,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程度,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必须改变旧的观念,建立科学文明发展观,使我们的行动自然发展规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人民不断正确认识环境问题,使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协调,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2.2建立了更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和法律机制
要使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将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将环境和经济统筹安排,全面考虑,避免出现盲目发展,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其次,要建立更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制和法律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供给的能力,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治理、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并逐步实现人口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科学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需要科学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产业化道路,改变人民的生产消费方式。因此,我们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淘汰落后的技术和发展模式,开发无废、少废、节水、节能的新技术,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发展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开发符合中国国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
3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city environment is the basic condition for the survival of city residents, city residents is the material ba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 symbol of soci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town, because of the lack of effectiv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ise, influenc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ities and towns. 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to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资源、环境、人口等社会经济问题也日益尖锐,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世界各国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来看,伴随城镇发展的过程,将会出现一系列环境保护问题。很多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和解决,从而使城镇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治理措施缺乏,居民谈不上有多少环保意识,甚至许多基层干部的头脑中也没有保护生态环境的概念,导致经济活动仅以经济利益为重,根本没有考虑到是否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因此,及时发现这些城镇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研究其对策,对妥善解决城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保障城镇建设走上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城镇环境保护的措施
1、加强开展城镇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
编制城镇环境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 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城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4)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以建制镇环境综合整治和环境建设为重点,既要满足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要为后代预留可持续发展空间。(5)坚持将城镇传统风貌与城镇现代化建设相结合,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保护相结合,科学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
2、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
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之一。当前, 利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的主要原则有:(1)按照“污染者付费”的原则,严格执行排污收费制度。城镇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依据本地乡镇工业对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排污费的征收,其项目主要包括:水污染总量排污费、超标污水排污费、污水排污费、超标噪声排污费、超标废气排污费、废渣排污费、二氧化硫排污费、超标水量排污费。
(2)根据环保法律法规,严查环境违法行为,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环保部门要广泛深入地进行环境监察,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要予以严肃查处,该关则关,该停则停,该罚则罚,该治则治,要让违法企业付出应有的代价,坚决扭转“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象。(3)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实行排污总量有价分配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水处理按质收费制度,要按照国家统一安排,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用经济杠杆激励加强污染治理,达到本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的目的。
3、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在乡镇工业发展过程中,造成乡镇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环境意识不强, 观念淡薄。一方面乡镇领导、企业负责人只管经济发展、企业扩张,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不管对环境产生什么影响。另一方面,乡镇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强,环境受害者缺少环境保护意识。所以要加强环保教育,尤其要通过一定方式的教育,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可以说,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参与,有力地促进了有污染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对于乡镇工业而言,由于它们分布在农村,有的企业甚至很偏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无力对这些企业进行直接控制。因此,需要形成一种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化的机制,通过当地居民的参与来影响乡镇工业治理污染的行为。这一措施的前提是加强环境宣传,提高群众的环境意识。所谓环境意识,它是指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知觉等观念形态的总和。它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然而环境意识不可能自发、自动产生,主要应靠教育和公众的实际行动。提高乡镇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单纯是认识问题,它同乡镇工业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正比例关系。因此,我们应在乡镇工业自身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基础上,努力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 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三、 加大环保投入,发展环保产业
环境保护投资和环保产业是表征一个地区环境保护力度的重要指标,环保投资总量、资金来源、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率以及环保产业的发展数量、发展规模对一个地区的环境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很多地区,环保投资不足,环保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就乡镇而言,环保投资微乎其微,环保产业更是大大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一部分乡镇还没有建立起环保产业,环保产业甚至处于零状态,这就导致了乡镇其他产业发展、经济繁荣的同时,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所以对乡镇来讲要加大环保投入,乡镇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经费。更建立污染防治基金和监督管理建设专项经费,污染防治资金不应低于同级地方财政收入的3‰,在财力许可的情况下,应逐步扩大污染防治基金规模。同时,乡镇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当然,万事开头难,乡镇发展环保产业,目前还存在诸多困难,如资金不足、引导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等。这里除国家和政府完善市场机制、创建环保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外,乡镇政府尤其经济发达的乡镇要努力创建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投融资及运营管理机制,制定和完善投融资、规费征缴等方面的经济政策,引导、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来投资环保产业,逐步推进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的多元化、企业化和市场化。按照投资社会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的要求,有条件的乡镇要变分散治污为集中治污,由专业化的环保服务企业向污染责任者提供有偿服务。推行集中供热、供气和供水。乡镇政府要引导乡镇中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方向发展。
四、 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环境对人的作用非常巨大,它不仅是人生存的前提,又是人生活质量的体现。人有权利利用自然,通过改变自然资源的物质形态,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但这种权利必须以不改变自然界的基本秩序为限度;人又有义务尊重自然的存在事实,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在开发自然的同时向自然提供相应的补偿,使人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7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环境是人类农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人类在农业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遵从客观规律,不能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因此,环境与发展并不是相互对立、不调和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承的。
(一)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应遵从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因为农业包括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自然再生产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经济再生产受到经济、技术以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所以说农业是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结合的复合系统。因此,在发展农业时,不仅要遵从自然规律还要遵从经济规律。
(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必须遵从环境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
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核心之一是外部性理论。对于农业而言,如果采用低效率的方式配置资源,进行经济活动无疑会对外界环境产生负效应。比如,不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以提高单位产量,结果可能导致水体污染、土壤退化等加深层次的負面影响。因此,在发展农业时,应当遵从环境经济学理论。同时,生态经济学理论也为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生态经济学强调在生产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按照生态学原理,使生产的过程按照生态链耦合的方式进行。因此,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更应强调物质、能量流动的合理性。
(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需遵从“3E-R-T”模式
所谓“3E-R-T”模式是指,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要考虑到5个方面的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经济、技术、资源,即在技术可行、有利于生态恢复、环境保护的条件下,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资源,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实现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农业耕作模式
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要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调整种植业、养殖业内部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乡镇企业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所以,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生产集约高效、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合理地进行生产区域布局,改进和完善传统的粗放型耕作方式,走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指导思想的现代农业耕作模式,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道路,尽量减少或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农业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要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保护生态环境工作,才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建设良好生态环境。要建设好生态环境,就必须加强城乡企业的清洁生产工作,把对环境的污染治理工作做在污染之中,而不是污染之后。
(1)要积极做好城乡工业布局的规划,只有实行好的规划,才能改善农业环境的污染现状,使农业环境的污染得到抑制。建立绿色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小康社会的建设。
(2)还要积极加强对城乡居民生活垃圾的治理,要采取分离垃圾的做法,把垃圾分成不同类别,然后积极探寻处理方法,要增加除填埋、焚烧以及露天堆放之外的处理做法;要尽量使垃圾能够得到利用,使垃圾变废为宝。
(3)要在农村大力发展沼气的应用,农村沼气得到大力应用,就可以解决资源的循环利用。沼气使用量的增大,一方面可以净化农村环境;另一方面还有利于缓解能源的消耗,还能够为农村的植物增加有机肥料;使有机肥料得到大量利用,减少化肥的使用量。这样就会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4)还要积极建立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设施,要提倡节约用水,增强人们节约用水意识,这样才能够把有用的水用到实处。
这样才能改善农业环境的污染现状,使农业环境的污染得到抑制,建立绿色的农业生态环境,才能保证小康社会的建设。
(三)要积极保护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失去了耕地,农民就失去了基础,因此,在农村要对耕地资源实施合理开发和保护,农村耕地的红线要始终记在心中,实施在行动中,保护耕地是防止资源退化和缩减的有效揩施,因此,对于农村的耕地,要从保护农村耕地资源出发,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当地政府要把加强农村生产的建设用地,一定要加强规划管理,坚决不能触动底线,这样才能积极稳妥开展农村基本农田建设,达到严格限制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在调整中绝不占用耕地面积,这样才能使农村有限的耕地资源得到保证。
此外,还要积极加强保护水资源,要对农村水资源实施统一管理模式,要利用高科技保护水的蒸发速度。主管的农业部门,应积极推广节水技术,要组织农民,积极构建节水型的农业生产体系,这样就可以转变传统的大水灌溉农业的生产方式,建立创新的,可以提高农业灌溉利用率的农村生产方式。
(四)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科技促进农业可持发展
现代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宝,它有利于缓解中国农业资源的短缺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这样就可以利用中国现有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动植物品种资源等,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中,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率和转化率,使农村资源得到大的收益,逐步转变只是片面追求农业生产量的传统观念,要从原有的观念的转化中,缓解生态环境被不断污染和破坏的现状,这样才能使中国农业生产之路,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
(五)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农业
在发展农业模式方面不能搞“一刀切”,尽量避免“风格雷同的现象,应在不同地区发展具有优势特色的地方农业,扬长避短,形成优势互补。在山区,应大力发展果业、林业、畜牧养殖业。在丘陵地带,应根据其自然环境,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方向。在平原地区,如果在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因其农地稀少,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规划、节约用地,利用高科技发展高效、生态、观光农业;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大力推行节水和干早农业在贫穷落后地区,应建立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耕地的生产率,控制人口增长,以及加强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陕西生态环境;能源产业结构;污染;制度建设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9-0114-02
环境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发展问题,若处理不当会引发政治问题。对于陕西来说,保护和建设好陕西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必要条件。
1 陕西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水土流失日益加重,威胁华北平原安全
陕西已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严重制约着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陕西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水土流失面积达13.75万km2,占全省面积的70%,全省70%的人口和80%的耕地处在水土流失区。大量的水土流失还导致河道淤积、水库损坏,酿成灾害。
1.2沙质荒漠化问题严重
目前全国荒漠化面积已达262.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7.3%,是全国耕地面积的两倍多。陕西是全国风蚀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陕西土地沙化主要集中在陕北长城风沙线以北,全省沙漠化土地36.3万km2。陕西榆林市为全省沙尘暴影响最严重的地区。陕西北部长城沿线风沙区和黄土高原地区是西安沙尘暴的最大来源,给陕西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
1.3水资源短缺,且污染严重
陕西的水资源相当贫乏,且水生态失衡,主要河流污染严重,渭河是陕西省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渭河水资源利用率已达45%,远超过国际生态警戒线30%的水平。陕西地表水资源量为420亿m3,人均仅1453m3,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55%,劣五类水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公众节水意识淡薄,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多个城市发生地面沉降灾害。水资源情况日趋恶化,导致林木草场退化,河湖萎缩、消失、地表水和地下水质严重污染,其中关中盆地和陕北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污染相对较重。
1.4大气污染主要是“煤烟型”污染
陕西是高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煤炭长期占能源结构的70%以上。大气中最主要的污染物有4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工业废气污染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渭南市、宝鸡市、咸阳市和铜川市为陕西主要大气污染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为全省之首,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
2陕西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
2.1能源结构不合理
陕西是资源大省,但是资源也是制约陕西发展的重要因素。能源使用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煤炭。从能源矿产资源来看,陕西是资源大省,已探明煤炭保有储量1618亿吨,居全国第三位。预测煤炭资源量为9091亿吨,占全国储量的20%。石油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储量占全国的18%。陕西省的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历史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巨大,经济的高速增长势必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加。陕西省能源消费结构仍然属于以煤为主的低质型的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品种的局面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且能源利用率偏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能源成本较高、竞争力较弱。
2.2产业结构不合理
陕西是高资源依赖型的产业结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较快、占比较大。而第三产业作为低耗能、低污染、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占比偏小,这直接制约了能耗的降低,导致污染排放强度偏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对能源的需求日益紧迫。东北、华北油气资源已日渐枯竭,而陕西具有丰富的煤炭、石油、矿产等自然资源禀赋。因此,国家大量投资于陕西能源等工业建设,使其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目前,陕西已成为煤、石油、天然气的净输出省份,充当着我国能源基地的重要角色。而且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国家对陕西能源等重工业的投资仍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这也对陕西经济增长造成了一定负面作用。
2.3法制政策环境不够健全
一是考核制度不合理,资源、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和加强。单纯以GDP考核为导向造成盲目追求GDP增长的氛围。政绩考核指标就像是一只无形的手,这只手指向哪里,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便会偏向哪里;二是地方环保部门难以抵制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只能听任于当地政府,监管责任难以发挥;三是执法人员失职渎职,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权代法、以权压法的现象;四是“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成环保软肋。一是行政处罚力度不够,很少追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助长了“有钱就能摆平一切”的心理;二是惩罚种类单一,主要以罚款为主,且数额较低。所以企业宁愿罚款,也不购买先进的污水处理和监测设备,这种执法困局也是近年来重特大污染事故频发的根源所在。
3 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选择
3.1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
加大产业结构及能源结构调整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产业,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将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作为重要的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对现有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实施淡出或替代政策,把资源开发同发展高附加值的制造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先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优质能源,减少固体燃料的消费比例,提高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比重。
3.2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生态环境
一是加强立法和执法,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管理有关标准、制度、法律和法规;二要理顺环保管理体制,推行环保体制垂直管理;三是建立区域大气、河流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四是环保加入考核制度,环保“一票否决制”。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3.3加大防污治霾的宣传力度,加大植被覆盖率
开展环保知识普及,提高市民环保意识。提倡绿色消费、节能降耗。推进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资源节约型政府和绿色学校、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尊重支持民间环保组织,促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城市建设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发展经济林木,走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科技兴林的新路子。通过植树种草,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改善局部小气候,营造区域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威胁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4).
篇9
(1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兰州730070;2甘肃民勤荒漠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研究站,甘肃民勤733300;3甘肃省荒漠化与风沙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甘肃武威733000;4甘肃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甘肃武威733000;5江西财经大学旅游与城市管理学院,南昌330032)
摘要:石羊河下游的民勤绿洲是武威盆地的主要天然屏障。近半个世纪来,在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退化的共同作用下,石羊河下游水质变差、流量持续下降,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严重制约石羊河下游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已有资料,发掘石羊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认为民勤生态环境治理应以治水为主:(1)结合中国现有政策,加快发展建设石羊河中游地区节水型农业,保证下游的水量,以缓解民勤绿洲农业生产与生态用水的不足;(2)严格控制地下水过量开采等极不合理的人为活动;(3)大力发展水利工程,以保证河流流量及河道畅通。希望通过以上方案力争使民勤绿洲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 :民勤绿洲;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Q149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259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石羊河中下游退耕地土壤系统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研究”(41161049)、“荒漠区沙生针茅种子萌发机理研究”(31160264)。
第一作者简介:王理德,男,1969 年出生,甘肃民勤人,高级工程师,在读博士。通信地址: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北滨河西路390 号甘肃省治沙研究所,Tel:0935-6113503,E-mail:wld69@tom.com。
收稿日期:2014-09-28,修回日期:2015-01-28。
0 引言
民勤绿洲位于东经103°02′—104°02′,北纬38°05′—39°06′,处于河西走廊东部北侧石羊河流域下游,深居沙漠腹地,处于腾格里和巴丹吉林2 个沙漠间,中部由石羊河洪积及湖积形成的绿洲[1],总面积1.6×104 km2,其中沙漠、戈壁、剥蚀山地和盐碱滩地占总面积的91%,农田绿洲占总面积的9%。辖20 个农业乡(镇),3 个牧业乡,共249 个行政村,总人口28.86 万。盆地大部分为沙漠所覆盖,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仅为115 mm,但蒸发量却高达2646 mm。
民勤绿洲地区,曾经是植被茂密、物种丰富、水草特别丰美的天然柴湾[2]。但是,由于石羊河上游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及水资源的需求增加,流入石羊河中下游的水量急剧减少[3-4]。为了维持下游的生产规模和缓解生态用水的需求,在上游来水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从20世纪70 年代开始,该流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的现象,特别是民勤绿洲区更为严重,到1995 年该县已打井11000 余眼,造成地下水位下降4~17 m。据统计,1995 年民勤全县实际播种面积仅占总耕地的1/2,造成土地大面积弃耕而撂荒[5-7]。如果管理不当,这些退耕地就会不断退化,甚至引起风蚀沙化,成为新的沙尘源,势必会加快石羊河中下游地区向中国沙尘源区和特级生态危机区转变,由于上述人类活动,违背了绿洲的生态规律,使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的民勤绿洲呈现不断衰退的趋势[8],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和改善是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同时也关系到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及绿洲生态系统的安全及稳定。
1 民勤绿洲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特征
1.1 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
近年来,随着石羊河流域中上游工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民勤流域水资源严重缺乏,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9-10]。民勤绿洲目前地下水位已达10~30 m,重复利用地下水,加剧水质的恶化,地下水矿化度增加了0.5~5.6 g/L,同时范围也逐渐扩大,水质恶化的趋势由北向南推移。1995 年湖区一带分布约250 km2土地地下水矿化度超过5 g/L,有的地方高达16 g/L。导致7.61 万人、12.41 万头牲畜饮水极度困难,目前仍以年均0.12 g/L的速度上升[11]。
1.2 土壤盐渍化
民勤绿洲是该地区一种特殊水热条件组合下形成的特殊景观, 绿洲内部土壤盐渍化区域是人类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遭受盐渍化危害最严重的地方[12]。近些年来,石羊河流入民勤境内的水量急剧减少、淡水资源紧缺,不得不打井引用地下水灌溉或弃耕,地下咸水大量灌溉于农业,而全年有效降水不能淋溶出植物根区的盐分,使得盐分在土壤中不断积累,影响土壤质量,进而降低作物产量[13-14]。20 世纪60 年代初退耕地盐渍化面积从1.25×104 hm2 上升到80 年代初的2.2×104hm2,到90年代初,盐渍面积已扩大到4.1×104hm2。根据甘肃省地矿局统计,1994 年民勤具有细土带面积3733.5 km2,其中非盐渍化土地1205 km2,剩余2528.5 km2土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盐渍化。其中,轻盐渍化的有325 km2,轻盐土为20 km2,多数分布在湖区一带。据调查湖区1958 年耕地盐渍化面积为105.33 km2,到1981年上升到255.93 km2[15]。
1.3 植被减少,沙丘活化
上游地区超量用水,使下游地区的地表径流量锐减,不能满足农田灌溉,便转向地下水开采。近20 年来,地下水量的严重超采,造成民勤绿洲地下水大幅度下降,植被枯梢甚至死亡。20 世纪50 年代民勤仅天然“柴湾”就有724 km2,截至1991 年,累计营造灌木林274.2 km2,沙枣林172.5 km2。后来人工林发生严重衰退,天然“柴湾”有58 km2生长不良,360 km2死亡;沙化退化面积有4463.33 km2[16]。
近20 年来,地下水位逐年下降,草本严重衰退,尤其是草甸植被,大幅降低生物生产量。20 世纪50 年代,沙枣是民勤绿洲主要的治沙造林树种,地下水位下降到6 m以下时,沙枣就会衰败甚至死亡[17-18]。旱生的沙拐枣、油蒿等取代了由于缺水逐步衰亡的半固定沙丘上的梭梭;旱生的白刺群丛逐步代替了弃耕地上的湿生植物。在现存的小灌木、半灌木荒漠植被中,只有衰败的沙蒿和苦豆子群丛,其他植物很少,植物衰退十分严重,凝结水与大气降水成了天然植被生长所需要的唯一水分。植物根系由于吸不到水分而严重衰退甚至死亡,导致风沙威逼民勤绿洲,流动沙丘每年以3~6 m的速度向前推进[19]。
1.4 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
土壤盐渍化会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时,也会加剧土壤荒漠化和沙漠化,绿洲边缘的沙丘正逐步推向农户住宅区,面积也在逐步扩大,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严重摧残了本来就十分脆弱的荒漠生态系统,使其处于危机之中。
自清代康熙年间,土地荒漠化程度不断加重。解放前200 年内,民勤绿洲内大量农田遭到了流沙埋压,被吞噬的农田约1.7×104 hm2;原石羊河的终端湖——青土湖,成了沙漠入侵绿洲的通道;绿洲内唐代连古城及汉代三角城这2 座文化遗址陷入沙漠6 km[20]。
植被衰退甚至死亡,导致民勤绿洲防风固沙天然屏障的破坏,使沙丘活化,荒漠化与风沙灾害加剧。全县有荒漠化土地889.20 km2 [21] ,约1/3 的现有灌区内耕地遭受风沙威胁,时常发生毁种、毁苗的现象。
1.5 土地因灌溉水源严重不足而弃耕
石羊河流域中上游大量用水,下游来水量的减少,造成民勤盆地地表水严重不足,使成片土地撂荒或者弃耕。民勤绿洲内用河水灌溉播种的面积,由原来6×104hm2减少到2.7×104 hm2,坝区原有2×104 hm2耕地可利用河水灌溉苗水1~2 次,现已全部用井水灌溉。湖区因缺水大约0.67×104 hm2 水歇地全部弃耕或者撂荒,1.2×104 hm2耕地改为轮休地或部分撂荒弃耕。据民勤县资料显示,1995 年,全县耕地有8×104 hm2以上,而实际耕种面积只有4×104 hm2[22]。长期的弃耕又会引起土地风蚀沙化,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水源匮乏是制约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恢复及工、农业发展的主要的限制因子[23]。
1.6 土壤板结适耕性日趋变差
民勤绿洲由于水源匮缺,部分耕地灌溉不得不使用高盐、高碱的地下水,使土壤含盐、咸量迅速增加,土地生产力持续下降,破坏了耕地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生物学性质,久而久之土地的适耕性逐渐变坏。钠离子大量存在于高矿化度地下水中,使土壤中胶体分散,耕地板结硬化,孔隙堵塞,透气性变差,不但翻耕困难,而且耕后土块大而坚硬,难以敲碎,使农业用工和费用增加。
1.7 风沙灾害和沙尘暴
据记载,近年来历史上罕见的强东风和沙尘暴多次袭击民勤绿洲,次数越来越频繁,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且风力大多数在9 级以上,有时风速达22 m/s。1993 年5 月5 日,在民勤绿洲一带出现的特沙尘暴,黑霾墙高300~400 m,瞬时高达700 m,最大风速34 m/s,使民勤遭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36 亿元,并造成数十名小学生和数千头牲畜伤亡[24]。2010 年4 月24 日,民勤县遭受了10~11 级特强沙尘暴袭击,持续约3 h。最小能见度为0 m,瞬间极大风速达到28 m/s(阵风10级)。据初步统计,这次灾害给民勤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2.5 亿元。
1.8 部分水体污染加剧
河西走廊疏勒河水系污染较严重,其支流石油河有66.7%的项目超标,挥发性酚超标65.2 倍、石油类24.2 倍、氨氮2.74 倍、铜2.00 倍、高锰酸钾盐指数超标0.45 倍;其次是石羊河水系,仅武威市2000 年排入石羊河的废污水量就达2471147 万t[25],生化需氧量、高锰酸钾盐指数、大肠菌数等均超标。水质的污染及盐化不仅加剧了水资源危机,而且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劣变。绿洲农业中下游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造成中游报喜,下游报忧,绿洲上移的局面,这都是由于石羊河上、中游过度用水而造成的不良结果。
上述体现的由于水体污染而使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中,土壤积盐和气候干旱极其相关的[26]。民勤绿洲区内不断退化和被损坏的生态系统功能,限制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生态屏障的消失,不但加剧了民勤绿洲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会使武威盆地环境与经济的发展面临更大的威胁。
2 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的驱动因素
2.1 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民勤绿洲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是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之一。三面环沙,绿洲北部、西部、东部为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仅有南部沿石羊河一条绿色通道与流域中上游的武威绿洲相连,绿洲内大部分土地由沙砾石覆盖,具有地缘性、维水性和脆弱性的特点。在气候上是温带半干旱荒漠气候区,日照丰富,寒暑巨变,大风、沙尘暴多,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在景观上表现为一望无际的沙漠与戈壁。
2.2 上游需水量增加,流入中下游水量急剧减少
石羊河是唯一流入民勤地区的地表水源河流,流域上游各支流的出山口径流量由20 世纪50 年代的15.592×108m3减少成20世纪90年代的的13.716×108m3[6],且上游支流出山口年均径流量最小值11.606 亿m3出现于40 年前的1970—1974 年[27]。近30 年,由于上游武威盆地兴建山谷水库和水利配套工程,上流灌溉等用水量增加,使得流入民勤绿洲地表水逐年递减,由50 年代5.935 亿m3降到90 年代1.805 亿m3,上、下游地表用水比例由1950 年的1:0.62 降至1990 年的1:0.15(见表1)。
石羊河径流的演变情况表明,该流域在水资源管理及开发利用等各方面都存在弊端,这些弊病已造成民勤绿洲缺水严重,耕地面积日益退化萎缩,使民勤绿洲乃至整个石羊河流域的土地沙化及荒漠化严重,农业及生态环境日趋恶化[28]。
2.3 掠夺式开采地下水资源
近些年来,石羊河流入民勤绿洲内的水量急剧减少。根据有关水文资料,20 世纪50 年代民勤绿洲地表水年均径流量为5.0 亿~6.0 亿m3,70 年代大幅减少,平均为3.23 亿m3,到90 年代仅约2 亿m3,比50 年代减少了近2/3。特别是近40 年来,民勤绿洲地表水流量以年均2%的速度减少。为了维持原有的农业生产及生态用水,大规模超量开采地下水的现象出现,人们从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开始打井提取地下水,至今已打井11000 余眼,其中6000 眼深水井。年均提水量4.5 亿~5.0 亿m3,年均超采约2.4 亿m3。由于采补失调,最后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有的地区下降17 m。当地农民为了提水,不断更换深井机泵,取水材料及电费等运行成本逐年增加。掠夺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苦水出现了穿层运动,造成湖区人畜饮水质量恶化;地表水的严重不足,不得不反复提灌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浓缩水质变劣,造成大面积土地盐渍化[18]。
2.4 区内人口压力过大
据史料记载,1934 年民勤县仅有人口11.3 万,1996 年达到了28.86 万,增长2.5 倍以上。过去人们主要依靠泉水与河水进行农业灌溉。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迅速增加,河水急剧减少,开采地下水成为民勤绿洲生存的必然之举。导致地下水位急剧下降,使得绿洲内原有林木逐渐死亡,很多“柴湾”变为活化沙丘。不仅如此,由于没有根本解决将近30 万人的粮食、燃料及家畜饲料等问题,其长期的樵采天然植被、开垦农田,严重地破坏生态环境,加剧了民勤绿洲的沙化进程。
总之,民勤绿洲生态环境的恶化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各种矛头都指向日益短缺的水资源。
3 结论与讨论
经过对民勤绿洲生态环境现状、特征及其恶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从以下8 点出发,可促进民勤绿洲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改善及其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得于民勤绿洲生态系统的安全及稳定。
3.1 充分发挥石羊河流域管理机构的职能,统筹规划,依法治水
3.1.1 按照“代内公平”原则,合理调配流域水量在干旱环境条件下,一个流域的水资源数量是有限的。要发展河流全流域的社会经济,不能超越“绿洲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参照国内外用水标准,在上、中、下游全范围内,根据其发展状现状和水资源的多少,以水定人口、耕地、林牧,甚至以水定产业结构。但从目前经济发展状况看,不可能也不应该为保证上、中游的经济发展而牺牲下游,更不能以制约上、中游发展工业与农业的代价来维持下游的生态自然平衡。这些矛盾迫切需要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水资源调配方案,确保石羊河流域上、中、下游3 个范围内可持续的发展。
据石羊河水土资源现状分析显示,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7 亿m3。按照现行灌水方法,可灌溉面积最大为24.5×104 hm2,而当前实际灌溉面积已达33.4×104 hm2[22],而且流域内生活和工业用水不断增加,水资源明显利用过度,使得中下游用水矛盾突显。今后需根据水土资源的承载能力,流域综合水利合理开发利用程度,并结合适度规模经营的实际,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全流域内的关系,发挥流域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加石羊河下游水量。要以持续发展的战略统筹考虑环境与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节约用水同时,应给予民勤绿洲地区合理适量的地表水,尽早制定落实整个流域分水方案,使民勤盆地有一定的生态用水和生产用水。
首先,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使石羊河流域各地区用水得到合理分配,不能偏废任何一个区域,真正发挥甘肃省石羊河流域管理局的权威水量管理职能,并以工程措施及相应的管理制定,保证实施流域内地表水分配方案;其次,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中心,破解“结构性缺水”难题,进行跨流域调水,促进生态持续好转;最后,扎实推进石羊河流域后期治理项目,将民勤地下水开采量控制在8506 万m3,确保石羊河流域内蔡旗断面过水量在3 亿m3。
3.1.2 改善地下水质,合理治理地下水民勤绿洲地下水水质差是符合水质分异规律的,从地理位置来讲民勤盆地是石羊河流域的尾闾区;从自然形成过程来讲,这个区域成了积盐场。改善地下水质最终目标就是降低地下水的矿化度,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地下水中的盐分合理转移。其主要途径有:(1)建立盐场进行晒盐,或将高矿化度的地下水抽出并排入沙漠低地,综合利用地下水;(2)利用地表水源补给地下水,稀释地下水;(3)结合盐碱地改良,进行综合治理。
3.1.3 采取严厉措施,限额地下开采《武威快报》显示,民勤绿洲的湖区在1995—1997 年间共打井170 眼,静水位逐年下降,有的区域下降10 m,水质日趋恶化。为解决人畜及生产用水,原中渠乡(现合并为西渠镇)所打的70眼深井中,已有20眼井水中矿化度超过2 g/L,5 眼已超过5 g/L 以上。根据考察成果可知,应采取严厉措施,在采补平衡的前提下进行限量开采,使地下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对当地开采地下水的行为作出规划,并论证。逐步实现生态平衡,使地下水位停止下降,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和恢复。
3.1.4 从外流域调水,以缓解当地的用水矛盾武威地区水利部门资料显示,民勤绿洲共有水资源2.8亿m3/a,其中,可利用的水资源有2.2 亿m3/a,已实施调水工程可供水6×107 m3/a。人畜的用水量为2.95×106 m3/a,林地、草的地用水量为0.2 亿m3/a,工业的用水量为1.27×106 m3/a,可利用于农业的水资源每年只有2.5578亿m3。按当前平均灌溉用水量7.5×103 m3/hm2计算,可灌溉农业用地3.14×104 hm2,也就是说3.14×104 hm2 耕地与2.56 亿m3水是维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平衡点。石羊河流域属于典型的水资源匮乏地区,从长远看节流确有巨大潜力,但跨流域调水是破解该区域“结构性缺水”的根本途径,应加快改善技术和经济条件,使异域调水切实可行。
自20 世纪50年代以来,石羊河流域上游建立水库13 座,截留了流入民勤绿洲的地表水,同时又高标准衬砌水渠786 km,渠道渗入量大为减少,各项水利工程在兴建前都没有进行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论证。环境影响评价是大的水利工程必不可少的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要多方论证。故应坚持生态环境影响论证评价,分析论证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通过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真正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2 发展人工植被的同时保护现有植被
为了保护现有植被应该加强林业保护区的管护,严禁滥垦滥伐;与此同时,借助天保工程和中央财政造林补贴项目等大力发展人工植被;借助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和省财政防沙治沙项目加速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减少民勤绿洲风沙灾害。树种选用上应把营造防护林带和建设燃料基地结合起来,要选用耐干旱的沙拐枣、柠条等优良固沙植物,也可引种黄芪、枸杞、甘草等药用植物和一些效益好的经济抗旱植物,如文冠果、沙棘、新疆大沙枣等,使民勤绿洲修复与开发齐头并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3 合理分流当地居民,限制牲畜数量
为了缓解人口及牲畜等动物给民勤绿洲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根据当地现有水土资源,核定区域内人口及牲畜承载量,严格控制人畜量的增长,并把富余的农民,部分劳务输出到外地;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把优质人力输入乡镇企业,稳步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以水定牧的原则,限制牲畜数量,优先保证当地居民的生存及生活环境。
3.4 增强环保意识,积极治理污染
从区域上协调环境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环保意识,落实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和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认真搞好环境规划,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和清洁水行动计划,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同时,实施“谁污染、谁治理”,把环境治理纳入法制的轨道。只有道德和法律的双重约束,才能确保民勤绿洲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3.5 调整农业结构,推广节水灌溉
建立节水型高效农业是民勤绿洲的最终出路和前途,利用节水灌溉(滴灌、喷灌等)及温棚种植、养殖技术,提高规模效益;通过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发展第三产业与环保工业,调整经济及农业结构。推广抗旱节水作物品种,提高水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把民勤绿洲建设成一个稳定、高效、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地膜种植每hm2可节水4500m3,如果地膜种植1.3×104 hm2,产量可以增加。15%~20%。如果采用滴灌节水技术,原来灌1 hm2地的水现在可以灌4~5 hm2,每公顷地用水量相当于漫灌的1/4。测算成本可得,1 hm2渗灌需投入近1.5 万元,基础设施可用20 年,比漫灌1 年每hm2 节水6000 m3,节约电1200 kW· h,节约化肥450~600 kg,节工135 个,增产幅度为15%~30%,这样3 年可以收回成本。根据民勤县薛百乡的实际调查,他们采用地膜栽培、棚膜育苗等方法,使得辣椒产量增长为52.5 t/hm2,为过去的5 倍,使原来1 hm2地的利用率相当于现在5 hm2的。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用水效率,大大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更提高了单位产量,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条件。基于以上调查研究,民勤绿洲应利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大力推广日光温棚养殖及温棚、地膜种植等农业新技术。
3.6 加强科学研究和水资源管理
认真做好天然植被的退化与地表水、地下水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深入探讨降水、蒸发、林地渗透量、流沙地含水量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测定固沙林植物种的蒸腾强度,测算可供植物生长利用的有效水量,研究固沙林合理的营造密度,基于定量的科学研究基础来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在管理方面,首先石羊河流域管理局要加强对水资源的行政立法管理,及时做到监督检查;然后,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紧缺的宣传力度,增强当地居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意识。
3.7 积极申请国家支持
在搞好现有灌区节水灌溉、退耕还草工作的同时,抓住《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基金,积极向国家争取资金,在民勤绿洲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区域,申请建立省级甚至国家级沙漠化治理及节水性生态工程示范区。
3.8 充分利用已经建的连古城自然生态保护区做好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民勤绿洲内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严禁农民采挖沙生药材提高经济收入及砍伐植物作燃料
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上至农村干部,下至群众。要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连古城自然保护区,耐心细致的对当地农民进行思想教育工作,让群众认识到生态危机,不要为了眼前利益而破坏长远利益,不但要做到造福当代,还要惠及子孙。
以上措施的贯彻实施,可以很好地遏制民勤绿洲的土地荒漠化趋势,有效防止腾格里沙漠南侵,改善该地区群众的生存条件,使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上可为国分忧,下可为民造福。
参考文献
[1] 魏怀东,高志海,丁峰.甘肃省民勤县土地荒漠化动态监测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4,18(2):32-36.
[2] 冯绳武.民勤绿洲的水系演变[J].地理学报,1963,29(3):241-249.
[3] 苏志珠,卢琦,吴波,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我国荒漠化的可能影响[J].中国沙漠,2006,26(3):229-334.
[4] 王世金,何元庆,赵成章.西北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利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8,15(5):22-29.
[5] 李丁,马金珠,南忠仁.民勤盆地地下水位下降特征与可持续利用评价[J].中国沙漠,2004,21(6):734-739.
[6] 王琪,史基安,张中宁,等.石羊河流域环境现状及其演化趋势分析[J].中国沙漠,2003,23(1):46-52.
[7] 王理德,姚拓,何芳兰,等.石羊河下游退耕区次生草地自然恢复过程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J].草业学报,2014,23(4):253-261.
[8] 马瑞,王继和,屈建军,等.1960—2005 年民勤典型绿洲-荒漠过渡带景观格局与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3):714-722.
[9] 张瑞君,段争虎,陈小红,等.民勤县2000—2009 年来水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分析[J].中国沙漠,2012,32(2):558-563.
[10] 刘小刚,张富仓,杨启良,等.石羊河流域武威绿洲春玉米水氮耦合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8):2222-2228.
[11] 俄有浩,严平,仲生年,等.民勤沙井子地区地下水位动态研究[J].中国沙漠,1997,17(1):70-76.
[12] 贾宝全,慈龙骏,蔡体久,等.绿洲-荒漠交错带环境特征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9):1104-1108.
[13] 黄翠华,王涛,薛娴,等.民勤咸水灌溉及SWAP模型模拟研究[J].中国沙漠,2011,31(2):288-294.
[14] 蒋静,冯绍元,孙振华,等.咸水非充分灌溉对土壤水盐分布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2):2637-2642.
[15] 肖洪浪.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地区土壤退化研究[J].干旱区研究,1988,5(27):33-40.
[16] 李福兴,杜虎林,肖洪浪.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战略和建设[J].甘肃环境研究与监测,1996,9(3):4-10.
[17] 赵文智,程国栋.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研究综述[J].科学通报,2002,46(22):1851-1857.
[18] 王根绪,程国栋.干旱荒漠绿洲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受水资源条件的影响分析[J].生态学报,2000,20(3):363-368.
[19] 孙国夫.改善民勤生态环境质量加速民勤生态农业建设[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1999(1):24-27.
[20] 郭承录,李宗礼,陈年来,等.石羊河流域下游民勤绿洲草地退化问题分析[J].草业学报,2010,19(6):62-71.
[21] 张永明.民勤绿洲生态环境恶化及治理途径[J].水电站设计,2001,17(4):14-16.
[22] 冯起,李宗礼,高前兆,等.石羊河流域民勤绿洲生态需水与生态建设[J].地球科学进展,2012,27(7):806-814.
[23] 吕晓东,王鹤龄,马忠明.河西内陆河流域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0,21(12):3161-3167.
[24] 李福兴,杜虎林,肖洪浪,等.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战略和建设[J].中国沙漠,1996,16(4):417-421.
[25] 魏晓妹,粟晓玲,陈俭煌.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特征及开发利用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4,35(12):1-4.
[26] ,郭玉珍,郑延祥,等.甘肃旱作农业区降水对土壤水分的影响[J].中国沙漠,2012,32(1):155-162.
篇10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可持续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730164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从小我们所听、所见、所闻的工业污水乱排放、垃圾随意丢弃、煤矿等资源的肆意开采等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的现象绝非个例。如果长此下去,必然会影响生存环境的健康,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物质资源,我们国家现在都可以自己生产、制造,甚至每年都有大量商品出口海外,销往世界各国。但是正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忽略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和对环境的改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托。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各大重工业企业迅速崛起,它们在为社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是威胁。所以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中主要通过阐述现阶段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保护自然资源。
2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环境污染问题已经不是个别国家和地区所关注的问题,这是国际社会共同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目前各国相关政府都已经把环境保护放在了经济发展的首要重心位置。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也就是保障了人类的生存。大自然为我们创造了资源,但是这些资源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不维护环境建设,将会导致生态恶化,威胁人类生存条件,阻碍经济建设和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3环境污染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环境是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密切相关的。在各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必然是要受到威胁和牺牲的。西方国家早在20世纪就早早进入了工业时代,工业发展时期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是举世瞩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工业国家感受到了科技革命和工业化发展给它们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同时也亲身体会到了环境破坏给它们的生活和工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和伤害。记得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就曾提到过欧洲国家大力发展工业而造成的河流污染等问题,它们也因此付出了代价,从而致力于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中。这对于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我国来说,无疑是一种经验教训。
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要牢牢记住这一历史教训,不能像西方国家那样“先污染,后治理”。我们要把环境问题放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保护环境已然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可是尽管如此,我国在经济建设中仍然出现了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有待解决。保护环境、减少工业污染,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和存在隐患的环境安全问题,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4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关性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加强环境保护是经济、社会发展及稳定的基础,同时又是影响社会发展和进步、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目前,重工业生产产生的工业垃圾、煤矿等资源的不合理开采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极大地威胁着和谐社会的建设,从而影响我们享受工业化、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成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扩张,全球气候变暖、水土流失、河流污染严重、森林面积逐渐减少、臭氧层破坏、能源资源短缺等问题越来越凸显,环境问题愈演愈烈,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
发展经济的同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两者之间必须保持平衡的状态。这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条件的重要因素。在西方工业化的发展历史面前,在中国转型期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深刻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必须齐同并进。经济社会的建设不僅仅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国民收入,更是要为大众创造健康良好的生存环境,如果生存环境都不能得以保障,那么谈何经济建设?谈何社会和谐稳定?所以说,环境保护对于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发展绿色经济,保护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1坚决反对西方国家向我国进驻和出口大污染企业和产品
我国在经济建设过程当中,不仅仅是要大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要提高环保意识,正确认识外来产业和产品将会对我国环境建设带来哪些影响。近年来,由于国外高污染企业进入我国市场,我们已经深刻意识到了其对我国环境和资源造成的极大威胁,从而我们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与其他国家建立产业合作的同时,认真履行中国加入的全球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各项公约,高度地重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以更积极、认真和负责的态度参与保护地球环境及追求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国际合作。同时各个国家和地区也需要采取相应的行动,严格控制向其他各国出口高污染、有害的企业、产品以及不安全技术,维护各国的利益和环境安全。
52提倡低碳生活,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
为了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绿色经济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鼓励低碳经济产业的发展,更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内容。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订低碳经济发展宣传方案,采取实际行动和政策的支持,一是要引导群众和企业家对绿色经济的正确认识,引导全民参与,绿色出行等;二是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从而根据我国国情实际发展需要,制定出以减少污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为发展目标的适合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体制,转变社会群体的观念。
53加强科技创新,积极促进环保事业建设
科技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在环境保护、绿色经济建设的同时,当然也是离不开科技的创新。面对现实存在的社会环境压力,我们的环境工作者们要积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环保企业和职能部门要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环境专业相关科研工作者们要积极推动科研技术和设备的创新研发,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清洁能源开发等科技,加快节能减排、控制环境污染的低碳科技的研发速度,同时也要将环保设备广泛推广应用于各大行业中。从而建立起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的消费模式。
6结论
近年来,中国重化工业产业发展迅速,科技进步飞速,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各企业在满足人们日常消费需求以及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忽略了对周围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我们要正确看待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经济的稳定发展。本论文中针对两者的相互作用做出了相应的阐述,通过对相关资料的研究及自身感受和网络宣传活动的了解,对如何正确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促进生态和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同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指出。
参考文献:
[1]王凯浅析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J].科技信息,2011(2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