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总结和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6 13:38: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听课总结和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听课总结和反思

篇1

从“教学一得”到“读书笔记”

为促使教师养成读书学习与反思总结的习惯,学校要求教师在每学期期末交一份纸质文稿“教学一得”,题材不限,可以是论文、教学设计、随笔、总结。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我的博客里有了这样的留言:“为啥非得这样反思呢,浪费纸张啊!”“形式主义!增加老师负担!”

反思: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反思总结经验,才能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大家抵触“教学一得”,不能解读为漠视读书与反思,只能说明措施低效甚至“负效”。如何才能让教师愿读书、会反思呢?

应对:改“教学一得”为“读书笔记”。我们首先提出“不会学习的老师教不出会学习的学生”“多读书,才能教好书”,从舆论上造势,从观念上引导。随后,我们有意识地引领“读什么”,由教科室负责搜集、编辑有关新课程理念、实践探索等文章,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同时把文章的电子版上传到校园网上。在此基础上,引导教师要把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既要博览群书,也要读透其中一本专著或某几篇文章。每位教师完成的读书笔记既可以是读后感、好文章摘要、课题研究思路,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的反思日记和教案设计,这些读书笔记又被及时充实进校园网。这样,人人都成为校本知识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校本知识生产、贮存与分享的良性机制得以形成,学校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了实际的支撑。

从“听课笔记”到“观课感受”

为促成教师之间互相听课、评课,交流切磋的教研氛围,学校规定了每学期听课节数的最低数量:教师每人不得少于30节,教学干部不得少于40节,否则评优评先一票否决。本以为是明智之举,在教学检查中我却意外发现听课记录有“造假”的现象。

调查:通过与教师谈心,结合调查分析,我认识到恰恰是学校的管理模式出了问题。为了保住“省重点校”“连云港市名校”的地位,我们过于强调教师间的竞争和成绩排名,造成教师之间缺乏应有的合作机制,大家不愿被听课,自然也不好去听别人的课,每个人都在一个自我封闭的系统中苦苦努力,提高缓慢。

对策:从教师之间的利益同化入手,在教师评聘中看重备课组、年级组的整体成绩,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共赢;从校领导带头开设“走进新课程”观摩课做起,促进教师之间的反思共享。为此,学校每周都要开设教学公开课、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每学期搞一次“教学开放周”,诚邀市、县兄弟学校教师来我校听课交流研讨;“走出去”,虚心到兄弟校听课学习。在创设大量听课、观摩机会的同时,我们要求每周一次的集体备课及时跟进,对一周内本备课组的各类公开课展开讨论。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互动对话、交流“观课感受”,以实际的教学案例来对照自己的“家常课”,在观察、对比、反思、修正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学行为趋于科学、有效。

从名师不“鸣”到“名师接龙”

我校不乏特级教师及省、市级名师,但奇怪的是相当一部分名师却很“低调”,对学校安排的教学重任和科研课题借故推脱,有的甚至不进反退,课堂教学效益下降,教学能力受到学生和家长质疑。为什么曾经斗志昂扬的他们在成名之后却激情不再了呢?

反思:名师不“鸣”的背后各有其自身原因,有人自认为功成名就,生活在名师的光环下足矣,有的因找不到更高远的目标而失去方向感和进取心,有的虽有目标却觉得障碍重重而知难而退。但从管理的角度看,缺少对名师的理性关怀、生涯规划的个性指引,校长难辞其咎。

篇2

误区一:“先听课,后上课”

青年教师要想少走弯路,尽快站稳讲台,需要不断向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同时也需要这些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于是,听课也就成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需求,有很多学校甚至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先听课,后上课”“听一节,上一节”的明文要求。

“先听课,后上课”“听一节,上一节”的要求,在基层学校非常流行,是学校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常规做法。这种要求表面上看似乎很合理,但是,我觉得这样做违背了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律,徒有表象的繁华,而内在实质是空虚的。

听课,对青年教师而言,是其成长的必要途径,但是,我们还应该认真研究如何听课才是最有效的。试想,青年教师缺少的就是教学经验,青年教师欠缺的是对教材的理解、把握和对课堂的驾驭、教学环节的设计,而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课堂教学的实践。我们提倡青年教师要多听课,目的是希望通过经常去听老教师的课,使青年教师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借鉴他人的成功之处,及时进行调整,在不断改进中提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先有一个实践的基础,这个基础就应该是而且只能是青年教师自身教学的实践――上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唯有先“上课”,先实践,再“听课”,才有改进的依据和可能。如果没有自己的“上课”实践,直接进入“听课”的环节,那么就缺少了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这一对青年教师成长最为重要的环节,极易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

绝不是危言耸听,“先听课,后上课”“听一节,上一节”,久而久之,必然会使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沦为“模仿秀”,青年教师也必将成为“搬运工”和“传声筒”,并最终丧失自我。

因此,青年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以快速提升,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上课,再听课,继而反思,最终调整。

误区二:“专注教学,少搞科研”

在很多学校的青年教师培养中,普遍的、流行的做法是重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轻视甚至反对教师从事教科研,要求教师“专注教学,少搞科研”,并认为教师从事科研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

实质上,这是一种着眼于升学率的急功近利的做法,也是一种鼠目寸光的短视行为,更是对教育教学科研的误解和歧视。

我始终认为,教科研工作是教育教学的第一生产力。作为一名教师,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跟上时展的步伐、提升自我品位,唯有以教科研为阶梯,不断进取、不断钻研、不断攀升;教科研是一个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经验和能力的最直观、最具体的表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自我提高的必备条件和必然途径。

因为我们都知道,教科研的基础是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从事教科研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已存在或新出现而还未解决的实际问题,它既是一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又反过来运用总结出来的理论与思想去指导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概括地说,教师教科研的实质就是“解决问题,实现提升”,其流程应该是“问题――反思――解决――提升”。

教师教科研的核心是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反思的核心是“问题”,是问题牵引下的反思;反思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是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的反思。反思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也是教师立足岗位、提升专业素质的一种有效培训途径。反思,是教师从事教科研的主要方法,是中小学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基本、最可行、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师尽快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们既需要“埋头拉车”,更需要“抬头看路”。我们应当鼓励青年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之初,就应该养成对自己、对他人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评价与反思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如果我们从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之初就浇灭了从事教科研的热情,实际上也就阻断了青年教师快速提升的最便捷的路径,那么,长此以往,就必然会使青年教师沦为“教书匠”。

篇3

众所周知,参加中考是学生第一次人生选择,此时的他们非常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指导,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目标

丹麦网球名将莱斯利说过一句话,“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没有成功,却不能没有目标”。初中生开始有自立意识,他们有很多梦想,可塑性很强,但是大多数学生的思想还是稚嫩的、脆弱的,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明确前进目标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同学们现在面临中考了,从进入初三的这一天起,就必须结合个人现在的实际,估计这一年的发展,确立明确的目标。每人务必确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我们初中三年奋斗取得什么成绩,这是长远目标。另外,我们还要进行几次月考,每次月考自己打算取得怎样的进步和提高,这是近期目标。当然,近期目标是为长远目标服务的,只有实现近期目标,长远目标才有可能逐步实现。如果你到现在都不知道你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那你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就不会把学习当作一件有乐趣的事情。你每天过得必定是浑浑噩噩,毫无斗志。所以必须要明确目标。

二、树立自信

自信,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自信的人走出来给人的精神面貌就完全不同。只要投入应有的精力和时间,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得更好。有了这样的自信,就会有超人的动力和干劲投入学习。确立了自信的理念,你就成功了一半。特别是成绩较差一点的同学,这点尤为重要。每天进步一点点,成功离你不遥远,你就会是最棒的!

三、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

要善于听课。大凡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都是会听课的。会听课,事半功倍;不会听课,事倍功半。听理科,要注意听解题思路,听解题方法;听政史课,要注意记笔记。听课时,不要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要主动积极地思考。课堂上的时间十分重要。所以,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必须尽一切可能做到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力争把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每一句话,特别是他反复强调的地方,务必记住并加以理解。如果一结课内容你在课外补,可能你的花十节课的时间。

四、只有付出更多才有更好的回报

一些同学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学习真苦、真累。这是很自然的,老师也很理解。但世界上干好哪一行不苦呢?只是你没有去干,不觉得罢了。当你感到累时,请想想你美好的未来!这样你就不觉得累了。我们只要善于从苦中寻找乐趣,以苦为乐,自然就不觉得苦了。请同学们记住这句话:现在的苦,是为了将来的不苦;现在若乐,那你将来必定要苦!

五、学习内容做的日日清

请问同学们:你的一天打算怎样度过呢?为了让自己过上充实的、有意义的一天,按照既定目标的要求,我们可以制定每天的学习任务,并建立个人平时学习监督卡。内容包括计划系统、检查督促系统、反馈系统三个大的板块,每天晚上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任务完成的咋样并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六、按时检测,积极总结

成功者要总结经验,失败者要接受教训。对于考试中发现的问题,找原因,刨根源,关键要把知识漏洞找到,看看哪些概念、规律没有理解,哪些知识点在复习中存在漏洞,应该做到犯过的错误不可重复再犯。

每次测验考试,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绩和个人的平时自我监督记录主动进行总结,并请成绩优异的同学提意见或建议,或与老师交流。通过这种定期的汇报制度,取得老师和同学的有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也可以促进我们同学们的学习干劲和热情,产生一种努力学好的内驱力。借助各种帮助能让我们前进的道路走得更好!

七、晚上睡觉前养成复习或反思习惯

可能有一些同学认为,认真听课了,作业认真了,学习就画上了句号?其实,学习的流程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即总结反思,因为我们听课、作业是感性的过程,而反思恰恰是提升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比如,对做错的典型题型或属于考试技能的,要汲取教训,防止下次重蹈覆辙。对复习期间的每一次考试,要像对待中考一样,考后在老师讲解分析之后,自己也要“咀嚼”,如此,方能内化。许多人不注意这项工作,其实这项工作是花时少,见效快的好办法。我认为初三年级的学生,应该有更明确的追求,有更高的组织纪律自觉性。睡觉前一定要把当天的学习情况复习一遍或对当天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因为不反思、不总结,不向自己汇报,你进步就要慢得多。

篇4

一、通过日常化、人性化的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长是校本教研的第一责任人,是校本教研的身体力行者,校长必须亲自建立起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为了使教师学有目标、赶有方向,倡导成立以名师、骨干教师为龙头的教科研中心。

坚持校本教研常态化,将校本教研融入教学全过程,渗透在教学、教研、科研工作的每个细节中,使学校处处是研究之地,教师时时是研究之人。

二、通过多样化的校本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有“四环节”模式,即“发现问题――学习研讨――实践检验――总结反思”。发现问题:教师或组织者发现教育现场的问题;学习研讨:组织相关的教师就发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方法,最终形成的解决办法不仅为参与的教师所有,也和学校的其他教师共享;实践检验:教师将研讨的成果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加以实践,在教学中研究办法的可行性;总结反思:教师以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最终形成文字资料。

(二)主题沙龙

以学科组、年级组为基本单位,不定期开展沙龙活动,学校的教科研中心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成为沙龙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每次研讨的主题,或是近期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或是学生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研讨的途径是话题研究与文本研究相结合。以“沙龙”的形式开展主题研究,使教师有一种轻松感、自主感,更会有反思的内涵、观念的碰撞、行为的研究、思想的交流,从而形成共识。

(三)“诊断”课堂活动

“诊断”课堂教学活动可以通过多层面的听课调研来实施,形式有随堂听课、同年级听课、跨年级跨学科听课等。

1. 随堂听课,也叫推门听课。接受随堂听课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习惯,采用的模式可以是“听、议、进、落”,即听课后及时组织教师进行课后反思,针对该教师的教学特点、某个教学细节进行分析。对教学能力相对薄弱的教师可以由教科研中心指定一位成员对其进行传、帮、带。学校教科研中心也可以在推门听课中找到校本教研的落脚点,建立校本教研的问题库,充分开辟校本教研的“对话场”,搭建起校本教研的“互联网”。

2. 年级听课。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互相听课,评出优质课。此类听课目的在于给每位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教学风采的舞台,也从中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发展自我。

3. 跨年级跨学科听课。教师跨年级、跨学科听课,尤其是跨学科听课,促使教师从其它学科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与相关学科相互融合,使课程内容跨越学科之间的鸿沟,实现知识的整合,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多形式研讨

通过多形式研讨实现同伴互助,加快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使教师具备与新课程标准相符的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如:座谈式研讨,即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提出问题,群策群力;互动式研讨,即教师提问,请上课的教师或教科研中心的成员解答,讨论通常不带有评价色彩,更多的是充分的交流切磋,使听课教师从观众变为主角,气氛民主、和谐,学习效果明显;集体学习研讨,即观看优秀课例,集体讨论;点评式研讨,即由教科研中心就某个问题做点评;自查研讨,即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自查、反思。

篇5

【关键词】 反思性教学实践 基本类型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55-01

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作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反思性教学实践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实践的内容和结果,分析其背后隐含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并在实践中检验假设,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一反思过程能帮助教师形成“实践理论”,使教师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将专家的理论与自身的实践融会一体,从而使教师拥有一套能够适应教学变化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就是教师素质的提高的过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类型及方法进行了小结,供同仁参考。

1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类型

根据教师常规教学活动的内容及教学程序,反思性教学实践一般有以下三种基本类型。

1.1 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

这种类型的反思主要是在课前准备的备课阶段,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看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看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从目前教师备课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着两种不良的倾向:一是照搬现成的教案;二是过分依赖多年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过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

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一是可以增强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二是逐步培养教师良好的反思习惯。

1.2 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

课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是否合理,还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验证。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主要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因为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实践证明,课中有效的反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1.3 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这一类型的反思主要是课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它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等。

2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基本方法

随着反思性教学实践功能的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要提高反思性教学实践的效率,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现介绍五种常用的反思方法。

2.1 反思总结法

反思总结法是总结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实践活动中的经验与教训的方法。只要我们勤于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经验或教训,既可以减少自己盲目探索的功夫,又可以培养自己良好的反思习惯。反思总结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总结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各种灵感顿悟和自己对教材、学生和教法等要素的理解,可以总结反思学生和同事的反馈意见,也可以总结反思他人的宝贵经验或失败的教训,还可以总结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关键事件。

2.2 对话反思法

对话反思法是通过与其他老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其操作程序为:第一,由一名执教老师围绕研讨专题上课,其余老师带着问题听课。第二,由执教老师阐述自己教学设计的内容以及这样设计的理念依据。第三,由执教老师与其他听课老师展开对话,产生思维碰撞。第四,执教老师根据讨论结果,重新修改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并写出反思性总结。

2.3 录像反思法

录像反思法就是通过录像再现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或他人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反思方法能起到 “旁观者清”的效果。这种方法的操作程序为:第一,上课和录像。第二,观看录像,比较录像的教学过程与预先的教学设计有什么不同。第三,反思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听课,或观看录像的人员的评价,评价主要教学环节所应用的教学技能和策略以及理论依据。第四,根据评价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原先的教学设计,写出反思性总结。

2.4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就是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运用观察、谈话、测验、调查问卷、查阅文献等多种手段,分析并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设计一个研究方案,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2.5 档案袋法

篇6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Posner)曾经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在教师成长理论中,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

一、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指的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 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 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 将 “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 ”与“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 ” 结合起来, 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二、反思性教学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反思,教师将调整其教学行为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指导学生学习、启发学生思维;学生则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而获得较多的实际体验,更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学习活动的全过程,进而自觉地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调节学习行为,以及对学习效果的反思,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通过进行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把自己的经验升华为理论,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帮助教师获得专业自主;有助于教师形成优良的职业品质,能使教师在观察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在观摩活动的教学实践中检查自我,在教育教学中发展自我。可以说,反思能力是教师自我发展所必备的素质之一。总之,反思性教学对教师自我发展具有推动作用,教师如能时时进行反思性教学,一定能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三、实施反思性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通常可以通过记日记、听课和观察、教师评价、录像和教学行为研究等方式进行反思性教学。

1. 记日记 (diary keeping)。外语教师在一天工作或一堂课后, 用教学日记的形式记下自己对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和体会(中英文均可), 作为反思基础。教师可与自己的同事在这一基础上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有: 1)自由讨论。根据教师各自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叙述自己的看法, 如, 某一问题的形成, 如何自我反馈, 采取补救措施, 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受到的启发。2)共同讨论。 教师可围绕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一起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提出解决的办法, 以及在下次教学中应注意的方面和要采取的措施。同时通过讨论, 各自也可以从其他教师那儿得到许多启迪和经验。

2. 听课与观察 (observation)。主要是以外语教师相互听课为主的形式, 观察和分析同事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教研室或同头课教师为单位, 相互听课, 相互学习, 观察教师是否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如, 课堂管理(classroom management)、教学方法( teaching approach)、 学生反应( students responses)、师生关系( teacher2students relationship )等,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确保教学活动顺利进行。这与传统的听课形式不同, 不是教学的检查、 评价, 而是通过听课这一形式, 教师相互观摩课堂教学, 同时记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发现的问题等, 然后彼此客观地交换意见, 提出改进措施, 以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目的。

3. 教师评价( teacher assessment)。这种评价与听课相似, 要求外语教师在听课时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在课后相互交换意见时, 焦点是在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师行为, 而不是教学对与错的问题。这是一个反思、 分析、 综合和实践的循环过程, 其目的是帮助外语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有利于将来的发展。Fantini (1993)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综合了六个内容: (1)人际关系( interpersonal relation); (2)文化知识和跨文化知识(cultural and intercultural know ledge); (3)语言与语言学知识(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knowledge);(4)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5)语言教学( language teaching); (6)职业意识(professionalism )。

篇7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 反思能力 必要性 学生 教师 必要性 意义

世界著名数学家、数学教育大师荷兰的弗赖登塔尔教授精辟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学生)的现实世界数学化”,“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就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则把“反思”这一教学理念提到了应有的高度:“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构建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

1 培养数学反思能力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下,目前中学数学反思教学非常薄弱,教师追求课堂的高密度,学生埋头做题,讲究的是熟能生巧,教师很少反思教学过程,学生很少反思学习过程,结果教学效果差。课堂教学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学生缺少自主探索、自我反思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忽视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反思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及现代教育理论下,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让学生不仅明确学习什么,而且明白应该怎样去学习。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重视对教法的研究,还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认识到反思的重要意义,学会反思性数学学习。

2 建构主义理论下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

数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数学学习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是探究数学活动中所涉及的知识、方法、思路、策略等,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性质。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必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活动,以诊断和判断他们在学习中所追求的是不是自己设置的标准。

2.1 强调预习提纲,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常常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且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和过程,多对自己提问题。例如,本节主要研究了什么?有哪些概念、公式、定理?自己理解了多少?书中是怎样解释的?定理、公式的证明有没有用到学过的知识?如果有,是哪些?自己能不能独立把例题做一遍?对预习中不明白的地方认真推敲了吗?通过这样的反思训练,能够逐渐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反思意识,促进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使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进行反思和反复推敲、自我评价,并且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探究和深入探讨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

2.2 强调课堂小结,培养学生的反思兴趣。

课堂结尾的小结若设计得当,不仅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常能引发学生对探求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对课堂认知及自我认知结构的再认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小结的设计,通过训练学生自己去概括、总结、检验、提炼、质疑和引申,形成学生的反思习惯和培养反思能力。例如,在下课前几分钟,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整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小结内容可包括:(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运用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2)这节课还有什么不懂?(3)本节课的新知识可用来解决哪些问题?把问题稍作延伸,又该如何解决?使学生从教师的所举之“一”中反其“三”,从而产生一系列疑问,促进反思,引发探索。通过这样的课堂小结,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反思兴趣,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引起学生思维的升华,使学生超越认知层面,产生对本节课自我数学认知的再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2.3 强调课后巩固,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当天所学内容、自己的听课情况及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回顾、反思。例如,可给学生设计出类似以下的反思问题,来培养反思习惯:(1)今天所学内容是什么?老师讲的知识哪些我还没明白?我最大的收获或感悟是什么?(2)关于新的知识(如新学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我掌握了吗?自己的课前理解与教师讲解后的差别在哪儿?新旧知识有哪些联系?(3)课上不懂的地方,如何弄清楚?这样,就给学生在课后理清自己的思想、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创造了条件,从而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课后反思习惯。同时,教学中若能有针对性地在每节课后再设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积极反思本节课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发生和形成过程,深刻理解其含义,挖掘本质,并且对知识进行横向、纵向的联系、对比,则可深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反思能力。

2.4 强调解题回顾,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解题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解题反思贯穿解题学习的全过程,也是对解题的元认知过程。在实际解题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的限制及非认知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基础知识不求甚解,虽热衷于大量做题,却不善于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往往缺乏解题后对解题方法、解题中反映出的数学思维方式、特殊问题所包含的一般意义的概括,导致获得的知识系统性弱、结构性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满足完成解题过程,更重要的是解题后的反思。

2.4.1 经验性反思

要反思自己是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反思解题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思维方式,反思解题过程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应该汲取的经验教训,并从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上寻找解题的方法。

2.4.2 过程性反思

反思思维过程,确定解题关键,寻求解题的最佳方案。在学生把问题解答之后,要求他们回顾解题过程,概括解题的关键,分析、讨论和总结,让解题思路显得自然、有条理,这样才能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完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严谨性、创造性和灵活性。

2.4.3 概括性反思

对同类型的数学活动要加以概括总结,得出解决这一类问题的通法。如解一类题要横向比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概括共性,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2.4.4 创造性反思

在概括共性的基础上把已获得的思想和发现的新问题进行提炼、引申、发展,使认识升华。

通过引导学生解题反思,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促使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对问题进行反思,从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揭示问题的本质,探索出问题的一般规律,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3 有效教学理论下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有效教学”的不足使“反思教学”成为一种新的期待。

3.1 加强听课反思,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

听课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听课时我们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而不是旁观者。要提高自己最重要的是听课后的反思、总结。听课后要认真思考,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要从教师讲解中反思思考问题的方法,学会捕捉引起反思的问题或提出具有反思性的见解。

3.2 加强解题反思,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

对问题解答后的结论的正确性的检验或提出疑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或更佳解法;能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式;能否把当前的命题推广到一般情况;进一步考虑问题的题设的完备性(充分性)及结论的精确性等。

3.3 加强教学反思,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

每节课下来,反思教学过程,总感到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需要进行改进。一般来说,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并非难事,难的是按照数学知识的发展线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把好的课案变成好课,课案与课堂的有机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的融合。作为教师,更多的要依靠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这个平台,研究课堂教学,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篇8

二、工作重点

1、以高效课堂研究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本学期紧紧围绕以高效课堂研究为中心,各学科要开展系列性研讨活动,每次教研活动力求做到精心策划、精细组织、精致展示、精彩讨论,指导教研组研究符合本学科教学规律有效率的导学,积极探索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对策,着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转化有效课堂研究成果,使有效教学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提出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四思:即课前反思预设、课中反思应变、课后反思调整、集体反思。认真做好三环节导学式高效课堂的实施细则。

2、青蓝工程:师徒带教、共同提高。它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服务是学校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各教研组按教研室的工件计划,开学初要快速拟定好帮扶计划,有明确的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时间,要有一一对应的结对关系。做到行动有序、计划落实、过程有效、相互受益,有活动时间安排和课堂展示,青蓝结对教师互听课时不的少于4次,有信息反馈与总结,并做好跟踪记录。

3、深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本着相互学习,共同促进,规范教学行为的原则,组织相关人员定时或不定时深入课堂听课学习,鼓励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各教研究组要做到授课、听课、评课一体化,尽力实现不同学科教学的均衡发展。确保我校课程改革深入实施,提高素质教育成效,每人每学期听课次数不少于17次,做好听课记录并及时评课,每人每学期至少在组内(校内)开展一节高效课堂展示课,真正做到共同学习,互相交流,稳步提高。

4、以校本教研为阵地,提升教研实效。校本教研是提升教育内涵的重要途径,校本教研更是开展有效课堂研究一个突破口。本学期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备课组在自主备课的基础上对同一教材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特别是对教学模式、方法的作为重点研究,选择最佳授课方式,解决教学中一些知识性和教法性的问题。采用三环节导学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深入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为解决教学活动中一些针对性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备课组长提前收集问题,同组教师共同加以研究确定主题,进行专题性教研活动。

5、以骨干教师研修为基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学科骨干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培训教师,引导教师研究教材、研究设计、研磨教学、反思交流,创造有深度、有创新、有特色、有实效的课堂案例。通过主题讨论、教学设计、上课、反思、评课、展示、总结,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高骨干教师的整体素质,从而以骨干教师为核心形成教学的辐射与引领作用。一些课堂教学效果较好的学科组和教师个人,学校将在学期初举行课堂教学优质课立标活动,树立典型,进行典型引路。以达到教师人人有章可循,人人又有所创新。

三、落实完善集体议课制度,强化检查评比

实行一周一议的集体议课制度,各议课小组长提前一周给教师通知议课内容,要求教师学习准备,并写出书面议课稿(详见《xx二中集体议课制度》)。议课时通知各教研组长及蹲组领导参加,加强观摩指导,开展学科议课竞赛,各议课组在本学期内要精心准备一次议课活动,进行展示验收。

四、深化课题研究、试题研究

各课题组,一定要按照课题实施方案,有计划按步骤实施各项研究,保证各项课题能够顺利结题。已经结题的课题组要做好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教研室将根据各课题实施方案,如期对此项工作进行跟踪监督。教研室将引导教师做好近年来中考试题的比较、分析从中探索命题规律,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为九年级中考和全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驾护航。

五、加大校本教研培训力度

1、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完善培训制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争取最大机会让教师外出培训,回来后对全体教师作报告,对其他教师进行二次培训。

2、继续通过示范课、观摩课教学的辐射作用开展校本培训。

3、组织好高效课堂赛教活动,发现并培养一大批骨干教师,依此促进教师钻研业务的积极性,让教学质量再上台阶。

4、召开课改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专题讲座23次。

5、聘请知名专家做专场报告会。拟对如何开展试题研究和怎样做好小课题研究两方面进行专家培训与指导,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6、组织进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钢笔字、课件制作、教学设计)大赛。

六、调研、检查向纵深发展

七、各周工作安排

第一周:1、制定教研计划

2、与教务处协调配合,修订各类计划、制度

第二周:1、各组计划的检查与落实

2、教研组长会

第三周:1、新教师汇报课安排

2、青蓝工程结对安排

第四周:1、上学期教研成果评比奖励

第五周:1、课题开展情况检查

2、调研听课

第六周:国庆长假

第八周:各组高效课堂展示

第九周:1、业务检查

2、青蓝工程跟踪检查

第十周:1、调研听课

第十一周:中期考试

第十二周:中期考试分析

第十三周:观摩课教学

第十四周:示范课教学

第十五周:调研听课

第十六周:观摩、示范课教学总结

第十七周:1、业务培训专题讲座

第十八周:1、青蓝工程验收

2、课题研究验收

篇9

反思教学法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总结的对象,对于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做出的某种教学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教学反思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例如对于总体课程目标的反思,对于课程内容的反思,对于课程组织的反思,对于相关科目目标的反思,对于科目内容的反思或者是对于课程中具体学习活动的反思等。对于反思教学法应用于高中数学的设计课程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自身上的提高以及对于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最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备课反思,提前查找课程教学漏洞

备课是对于课程组织的预先思考和准备,决定着一堂课程的总体进程以及课程组织的效果,是课程顺利教学的前提。在多数情况下,高中数学教师往往注重课后反思,很少注重课前反思,例如对于自己的备课资料重新审视一遍,发现更好的解题方法或者是发现可以拓展联系的知识点,以此可以在课前做好更充足的准备。

例如一个简单的函数问题,f(x)=1/x,这个函数具有的特性为定义域为x不等于0,函数是单调不连续的减函数等等。但是教师在备课完成以后,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例如学生会只满足于对这些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这个函数有没有其他的特征?这个函数有什么作用?这个函数还能不能进行知识的拓展?等等问题,教师都需要再次进行准备,对函数特征、函数知识的应用或者相关知识点进行审视,发现自己备课内容的不足点,并及时进行补充,来使自己的备课工作更加完善,给学生提供一堂知识充沛、讲解完整的数学课。

二、教学个别案例反思,拓展良好的学习方法与知识点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乏会遇到一些经典的题目或者是遇到学生对于综合型题目的提问,这类题目往往具有多种解题的方法,也串联着多种的知识点,难度系数大,但是却非常有研究价值。在教学课堂或者是自习课期间,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可能无法及时吃透一个经典的案例,或者不能抓住这个契机完整地将知识点串联起来。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后及时地对个别经典案例进行反思研究,并以这个案例为载体帮助学生复习相关的知识,对于知识点的牢固掌握或者是对于解题技巧的讲解有很大帮助。

例如两个函数比较大小的题目,传统解题方法是将两个函数做差,并求做差后的最值与0判断,进而判断两个函数的大小。但是在反思后,教师可以发现除了做差以外,将两个函数做商并与1比较也可以判断函数的大小,将两个函数分别求导数和求最值并作图或者直接以最值判断同样也能比较两个函数的大小。这里对于解题方法的拓展会涉及到分数求导、函数求最值、函数数形结合学习方法等知识点,帮助学生在强化解题方法的同时,加深了对于知识点的记忆。

三、学生作业反思,做好课后反馈信息的收集整理

学生课后作业情况是数学课堂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批改作业可以发现一个班级对于知识点的欠缺程度以及对于新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而长期批改作业能够对于一个班级整体的数学水平做出判断。教师通过这些信息,及时反思自己对于各个班级教学课程的设计,判断是否符合班级的总体情况,以及进行必要的修改,这些工作可以促进教学设计更加合理化,班级数学学习更加扎实。

尤其是在学生高考一轮复习阶段,教师要注意学生平时作业以及小测验的表现,不能只注意学生的成绩,而要记录好学生出现的问题,判断是基础知识不牢固,还是解题方法的问题亦或是对待数学的态度问题,然后及时为各个班级开出诊断书,同时为各个班级制定不同的复习策略,使学生能够通过复习弥补自己真正不足的地方,最终与别的班级共同进步,在数学上取得好成绩。

四、互听课反思,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进行教学技术交流的一个良好平台,尤其在数学这种需要极强教学技术的课程中,教师应当互相进行听课交流。一方面,转变教师的身份,以学生的角度来感受课堂课程的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之间要相互进行教学技术的交流,通过听课活动感受其他教师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进行学习,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吸收,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篇10

[关键词]同课异构校本教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

同课异构是指不同教师以不同的设计构想或不同的教学策略上同一节课,在相互观课的比较中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课异构大概包括下面五个环节:根据需要,确定主题;独立钻研,拟定方案;集体研讨,确定方案;实施教学,集中听课’评价反思,总结提高。在这五个环节中同课异构显示出它的“异”样力量,对校本教研起着非同一般的影响。

一、同课异构活动促发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同课异构活动既能促发参与同课异构的执教者,也能促发其他参与者进行反思。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

1.教学前反思

同课异构的第二环节“独立钻研,拟定方案”要求参与同课异构的每位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先拟订各自最为满意的设计方案。因为这相当子一次比赛,到下一环节“集体研讨”时,都要把自己独立完成的教学设计方案拿出来亮一亮。所谓有压力就有动力嘛,老师们一定会全面反思自己及其他老师的教学,竭力找出与其他老师上课时的不同点,以此来突出自己教学的特点和风格;而在第三环节“集体研讨,确定方案”,老师们就会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同伴,进一步对比彼此,反思自己原来拟定方案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备下一步的改进。

2.教学中反思

同课异构的第四环节“实施教学,集中听课”中老师们用心听取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随着课堂的演绎,随时将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其中可反思成功之处如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等,详略得当地记录下来;也可反思不足之处,这可成为今后教学上的教训,让自己少走弯路等,或可反思学生创新之处,如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等,这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这些反思内容与一般的课堂反思相似,只是因为“异构”,针对的是同一教学内容,具有可比性,反思内容变得更多,显得更深刻了。当然这更是执教者反思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

3.教学后反思

经过了同课异构的第五环节“评价反思,总结提高”,在上课实践之后,每种教学方案自有其闪光点或可商榷之处,这时就是执教者反思最深刻的时候了。面对同一教学内容,对于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环节的安排与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各方面,孰优孰劣通过比较就可一目了然。当然其他听评课的老师也看到不同的课堂模式,通过对比也会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和存在的问题,也可更好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继而从内心深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由此进行反思。并最终打开自己的教学思路,形成自己个人的教学风格。这样的反思,是积极的、有益的、具有创造性的。更是一种值得提倡的集体反思。

同课异构让老师们有了更多向别人学习和全面审视自己教学的机会,能最大范围促发教师进行全方位的反思。

二、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提供了平台

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对话,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之间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也可以去帮助其他老师,实现同伴之间的互助。同课异构活动的多个环节就为老师们的互助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同课异构第三环节“集体研讨,确定方案”,是在每位教师设计好自己较为满意的教学方案之后进行集体讨论最终确定几个方案。此时大家就文本解读、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运用等方面展开毫无保留的研讨。于是,老师们在同伴的帮助下会使理解逐渐全面,思考逐渐深刻。思路逐渐清晰;日本教育学会会长佐藤学教授说: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是。敞开每一间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连续改进。在第四环节“实施教学,集中听课”中听课者在比较不同的“异构”课中,看到双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不同角度领略了不同的机智、教学智慧,如各具特色的导人、切人、处理突发事件等等,在这比较中会拓宽听课者的教学思路,这可以说是一种间接的同伴帮助;至于第五环节“评价反思,总结提高”,执教老师根据其他老师的评课、建议,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更为优化的“再教设计”以备再上课。其中如教法的创新、组织教学方面的新招等常常是同伴多年的宝贵教学经验。这种帮助弥足珍贵。

特別要提出的是,同课异构活动中若与水平高的老师同台异构,则其实就是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之一——师傅带徒弟。能与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同课异构,则能受惠于老师的传、帮、带,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这种同伴的帮助作用是最直接的,最显效果的。而其他参与者也可侧面从优秀教师的一个提示、几点建议中,尽快提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习惯以至教学品质和境界,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帮助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催熟剂”的作用。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互助,为每位教师提供有了更多向别人学习的机会,能获得来自更多同伴的帮助,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