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钱学森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喜泡脚 早晚都要来一次
“今天天气好,我泡完脚就到步行街去转转。”每天上午,家住杨家坪正街9号的102岁老人张国成,吃完早饭就习惯性地打开电动按摩脚盆。待水烧热后,老人就开始泡脚。
“我每天早晚要泡一次脚,春夏一般泡半个小时左右,秋冬要泡一个小时。”老人泡脚的习惯保持了数十年。以前没有按摩脚盆,老人自己烧热水泡。这个习惯源于老人年轻时当码头搬运工,“因为搬运一天的东西双脚酸痛发胀,泡泡热水脚,疲劳就要小多了。每天早上出门前泡下脚,感觉精神好些,干活时也有劲些。”
老人说,年纪大了以后,双脚就容易冰冷,尤其是冬天,如果哪一天没泡脚,浑身就暖和不起来,“老年人泡泡脚,容易促进血液循环”。
爱劳动 坚持天天做家务
如果说泡脚是老人养生之道的话,那么爱劳动,则是老人一辈子健体的好习惯。
年轻时当搬运工,退休后老人也不闲着,帮别人扫大街、替学校维护治安等。岁数大了,家人不让老人外出做事,老人就“抢”做家务活。
每天吃完早饭,老人雷打不动地扫地、抹桌子、擦窗户。“客厅、厨房和三间卧室,他都要认认真真地扫一遍,卫生间也收拾得干干净净。”女婿王富荣说,老人勤劳了一辈子,想阻止他做事还会被老人责怪。至今,老人的内衣内裤都是自己洗,“自己能做的事情就自己做,老是不动,骨头都会生锈的”。
收拾完家务活后,老人就要外出溜达。逛逛步行街、找找老人摆摆龙门阵。“天气好时,他就会出去转转。”女儿说,家人都鼓励老人多外出走动,“慢慢走慢慢逛,既能锻炼身体,还可以保持心情愉快”。
乐资讯 听坏十余台收音机
还有一个逗老人开心的“法宝”,那就是老人的收音机。每天,收音机陪着老人迎接新一天的开始,又伴着他步入梦乡。
“收音机就是他的伴儿,已经听坏了十几台收音机了。”女儿张新兰介绍,老人每天早上5点不到就醒了,睁眼的第一件事准是打开收音机,听天气预报、国内国际新闻等,直到6点半左右起床。
别看老人一百多岁了,很多新知识、外界信息,老人清楚得很,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收音机是个好东西,里头啥子都有,可以了解各种各样的信息,也学了很多东西。”老人闲暇无事时,就把收音机打开,一个频道一个频道地换听着节目。除了收听外,广播中的节目内容,也是老人跟家人交谈的主要话题。
当然,老人也成了家里的“天气预报”,每次天气有变时,他都会及时提醒家人外出前要记得带伞,或者增减衣服等。(郑蒙)
钱学森:四菜一汤就挺好
2011年12月11日是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日,2009年,钱学森走完98年的人生历程。作为一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积累,而作为一名普通的老人,他也给我们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道。
在饮食方面,钱学森没什么讲究。在他的书信集里曾说到:“四菜一汤就挺好”。
有些文学作品,为了体现钱学森的敬业精神,经常写道,他常常一边抽烟,一边冥思苦想。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特意澄清说,父亲从不抽烟,也不喝酒,这是他一生坚持的原则。
北京阜成路8号航天部大院的钱学森住宅,和普通百姓的家没什么两样。室内陈设朴素大方,家具和地板因为年代久远,甚至显得有些破旧。
篇2
读了这篇文章,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被他那浓浓的爱国深情及为新中华贡献自己力量的坚强决心深深地感动了。
在美国,因为他有杰出的才能,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拥有金钱、地位、名誉,但他身在异国,没有因为优厚的条件而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母亲。再想想我们自己,假如你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也向钱学森一样,什么都有了,可他却一听到的消息就马上决定放弃在美国拥有的一切,毅然决定踏上回国之路。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会像他一样。可见他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当钱学森准备回国时,美国政府就以莫须有的罪名,阻挠钱森学回国,并且对他进行无休止的折磨。每天晚上,看守人员每隔十分钟就来开一次灯,使他无法休息。半个月时间,他的体重就下降了十几公斤。面对这些无休止的迫害,他并没有屈服,实际上他可以选择回到美国去,继续当他的教授,金钱、地位、名誉又可以是他的了。可他并没有选择回美国,没有选择美国给他的一切。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钱学森的一颗赤诚的爱国心。
篇3
一、课前拓展――开阔文化张力
文本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所呈现出的态度、效果是不同的。因此课前做好预习文本,搜集信息工作,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分析、建构、再生,另外,课前搜集信息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了。
1.工具式预习拓展――深入文本前奏
工具书是学生预习时的良师益友,是学生求知时的向导。预习时充分利用这些工具扫除“拦路虎”,还有疑问的,要求学生画上“?”。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兴趣,还教给了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了他们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语文的效率。
如学习《秦兵马俑》时,因为学生没有亲眼看见过兵马俑,因此课前我就设计了这样的预习目标:搜集有关兵马俑的资料,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课上交流。上课时,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他们所收集的信息,然后再学文。学生有了自己的实践感知,就能感受到兵马俑的壮观了。对兵马俑已经有了深刻地了解,容易理解。学习类似的课文,学生就懂得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来帮助学习。在学生初步养成预习习惯后,教师就可以逐步放手,让学生在课前自觉进行预习。
2.导向点搜集拓展――体验文本背景
如教学六上《钱学森》,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学森,理解为什么说“钱学森抵得上五个师”,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搜集有关钱学森的生平、故事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当这些资料汇成一处时,这些多个角度的不同信息让学生比较完整地认识了钱学森的伟大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学生就会产生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从而更加敬佩钱学森。
二、课中拓展――彰显学习魅力
课中如何让有效拓展,服务于文本,又拓宽文本呢?关键是找准文本拓展点。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精心钻研这个例子,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教材特点,选出有价值的拓展点,将课文知识引向纵深,将语文课堂引向更广阔的世界。
1.在文本空白处拓展――厚实文本内容
文本中有许多地方留有“空白”,这些“空白”令人遐想,因此在教学中抓住这些空白点展开拓展,进行训练,既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又可引发学生共鸣,激情达意、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执教《明天,我们毕业》,文章中描写了多处学校的场景展现了学生对母校、对老师的眷念。学习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要毕业了,你觉得还有哪些场景值得你们去怀念的呢?学生结合自己的情况,涛涛不绝地:“学校的腰鼓比赛值得留念”“每年的书香展演我最难忘””班级举行的班会活动我喜欢……”根据学生说的内容,让他们写一段文字补充在书上,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在质疑问难时拓展――生成教学资源
如教《船长》一课,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既然要全部救出去,为什么船长却死了?我对学生的提问给予了赞扬,并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解决这个矛盾。通过讨论,学生的思考一步一步走向正确,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教材矛盾之处进行质疑,有助于学生正确而深入地理解课文。
三、课后拓展――提升实践能力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延伸拓展,有计划地进行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1.有效指导延伸拓展――丰富文本积淀
教师或学习小组组长课余时间检查了解学习的延伸效果。经过延伸,学生更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大容量的目标就会实现。如上完《学与问》后,我让学生们在课外去查阅资料,请教行家、长辈,然后开一节“最有价值的问题”的说话课,让学生们汇报自己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讨论、研究,寻找答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认真思考,效果很好。学了《牛郎织女》故事后,让学生收集还有哪些民间小故事,学了《钱学森》课文以后,学生查找名人爱国的故事,正所谓故事的外面还有哪些故事。
2.相同主题作品拓展――实现文本深化
篇4
【关键词】儿童思维;钱学森班;场景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61-0075-03
【作者简介】李传庚,南京市鼓楼区三牌楼小学(南京,210003)校长,高级教师。
杜威说,学习,就是学会思维。此论确定了学习依赖于思维,学习与思维存在密不可分的属性。自20世纪80年代师范毕业走上从教岗位后,我一直将思维视为儿童有待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2004年我调任南京市底蕴深厚的三牌楼小学分管教学,三年后担任校长。该校坚持科研兴校,将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形成一定的传统和基础。本校自上世纪末开始了“探索教育”的实践研究,在多年的积淀中确立“小小探索者,大大思想家”的培养目标,构建了“探索课本世界,探索心灵世界,探索生活世界,探索网络世界”等“四大探索”的实践体系。促使本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区域内跻身一流,尖子生的思维素养优势在“小升初”角逐中逐渐获得凸现。
探索是新课改倡导的核心理念之一,三牌楼小学确立的“探索教育”其内核是思维。我认为,应当将过去实践探索研究中内隐的“思维”要素大力彰显出来,并使之打造成本校教育的“品牌”。按照这一主旨,我在学校工作中不断探索,从课程开发、样态谋划、课堂流程和教育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脚踏实地推进了诸多课改新举措。
一、建设校本新课程:开办大大的“钱学森班”
长期以来,我校邀集由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等专家组成的顾问组指导办学,专家“术有专攻”,“顾问”名副其实。
(一)创意缘由溯源
2011年10月8日下午,南京市教科所原副所长宋宁先生照例来校调研指导,寻求“求索教育”突破口。在碰撞中,大家i定“思维”,认为应当将“思维”当作一门科学来研究。“思维科学”一下子蹦了出来,通过百度搜索之后得知,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这一概念,并组织专家进行过系统研究。张光鉴教授是当年全国思维科学筹备组的组长,也是钱学森教授思维科学研究的得力助手,张教授现正常住南京。在谷力博士引荐下,我与张光鉴教授相识,随后通过张教授引荐,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非常支持我校成立全国首家小学“钱学森班”,叮嘱我用适合小学生的方法去研究思维科学,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2012年5月31日,三牌楼小学成立了全国首家小学“钱学森班”,全国首家小学“钱学森少儿思维科学体验馆”也同时开办落户我校。
(二)发力体制创新
1.面向“全体”办大班。我既关注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更专注于其思维科学视野下的创新精神培养,避免开办钱学森班固化于某个特定班级的做法,将全校视为一个大大的“钱学森班”,所有学生也就成了钱学森班的学员。学校相继出台了“钱学森班公约”和“钱学森班章程”。
2.创新设置二合一。开办小学“钱学森班”无先例可循,学校从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活动依托两者考虑,追求二者合一,创新运行体制,实行“班”“所”一体,“教”“研”结合。学校在“钱学森班”下设置了“金童话”“小问号”等六个少儿专题研究所,各配数名教师参与辅导。
3.建设课程重引领。在开办“钱学森班”的“求索”之中,“课程”成了一个萦绕脑际的热词。我一直在思索两点:一是坚持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载体,只有通过建设课程,才能将教学改革理想变成现实行动;二是明确课程建设路径。既然“钱学森班”需要开发相应课程,那么如何建构?这就需要将“创新思维培养”作为该课程的价值引领,而且让钱学森班课程依附于国家课程,并以此进行拓展和创新。
(三)勇立课改潮头
北京等地虽有多个大学和中学钱学森班,但他们基本上着眼于科技创新方面,有的甚至成了重点实验班代名词,我们小学不能照搬中学和大学开办“钱学森班”的经验。校课题组展开研究中,“儿童”“宽容”“形象思维”“创意”等词语不断涌入头脑,迸出口中――“头脑风暴”就此展开。后来在专家指导下,课程整体架构就此产生,一年级“金童话”课程:提倡“具象与经验”,创造儿童最美的语言;二年级“小问号”课程:推崇“鼓励与宽容”,鼓励儿童常提问,教会他们会提问;三年级“1+1”课程:着眼“猜想与推理”,在“美味”等生活细节中感受趣味,体味数学的味道;四年级“金苹果”课程:主张“自由与快乐”,在生活“痛点”“关爱”中促进创新思维的产生;五年级“小飞罗”:提倡“惊异与追问”,让哲学鸟“小飞罗”带领儿童来到动漫、成语故事之中,呼吸“哲学”的空气;六年级“E时空”课程:追求“链接与设计”,通过跨界学习,实现“互联网+”的教育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
校长实现课程领导,就要全力落实课程建设执行力。学校用了一个学期组织编写系列教材,并在每个年级选定“专职教师”,教导处将钱学森班课程教学纳入“课时”;进入课堂教学之初,学校组织教学观摩与研讨;期末将“钱学森班”课程学习评价写入学生个人“成长脚印”。一系列后续工作如此顺当与高效,得力于学校上下团结一心,与我一起“勇立潮头”。这也反映了一个品牌学校管理的“功底”所在。
(四)思辨课程经验
1.推进课改反思。校本课程改革推进实施一年后,大家对六门课程分年级设立提出质疑,一致认为“分设”容易形成割裂状态。于是,学校着手改编教材,尝试某个课程教师进行“走班”教学,即一个人可在两三个年级实行分段教学,延展课程分享。
2.组建儿童社团。在校内组建了诸如吉米工厂、创意机器人、小荷文学社等相应的学生社团,以此深化钱学森班课程建设。
3.梳理课程建设。两年后,校级团队带领课题组骨干教师,回顾“钱学森班”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求索之路,写成近40万字教育专著《儿童创新思维求索论》,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出版,2016年获评为江苏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二、树立教学新样态:倡导教学的场景学习
2015年10月3日,正值国庆休假,一群专家齐聚我校会议室,商讨“十三五”儿童思维发展研究的突破口。其间,柳夕浪先生对我校提出的“培养有深度的思维”教育主张颇为欣赏,成尚荣先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和提炼。“暖认知”由此进入三牌楼小学求索园中。大家由“有温度的思维”谈及当前“思维教学”存在教学资源与教学分离,人与脑的割裂,思维缺乏良好人际环境的支持等问题。研讨谈论至此,“场景”一词契合了当时的语境。继而,我提及当今儿童思维发展存在“碎片化、浅表化、同质化”等倾向。专家现场建议将上述关于教与学状态的认知加以整合。于是,“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发展的学习场景建构”课题呼之即出。继思维高峰课题之后,我依然紧扣思维,明确场景建构的目的是促进儿童思维发展,而且在针对儿童思维现状问题导向的基础上,促进其相应发展。
循着专家的指引,我带领校内骨干团队先行实践,尝试寻找儿童思维研究的场景载体和途径:课堂、场馆、“E时空”和社区家庭。
小学教育如何建构学习场景?学习场景与李吉林情境教育的“情境”有什么关系?如何由场所走向“场景”……对于一个原本比较有感觉的话题,经过深入思辨,由无疑开始,一下子冒出许多小问号。接下来,我广辟理论资源,向书本学习,阅读了商界畅销书籍《场景革命》《罗辑思维》等,还阅读杜威的《我们如何思维》,J・莱夫等著《情景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等书,研读建构主义关于经验学习的论述文章等。
2016年春季,恰逢“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规划申报之际。学校果敢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凭借项目“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发展的学习场景建构”,申报省前瞻性教改实验项目,以全市中小幼第一名成绩被成功立项。
项目申报前后我都在思考,思考由模糊到比较清晰。“场景”概念在我心里立了起来,初步具有了如下的认识:
“学习场景”属于经验学习,十分适合小学阶段儿童的认识发展。其建构是为了儿童的学习,“场景学习”将会成为三牌楼小学“十三五”期间乃至中长期教改研究的主题词。
我初步规划,场景学习的研究载体可以分为:课堂场景、场馆场景、E时空场景和社区家庭场景等类型。如此细化分类,使得学校的教育视野更宽阔,让儿童生长成为大家的教育追求更自然。
场景创设是为了儿童学习的建构而存在,而儿童学习的建构方式又是多样的,场景是小学儿童学习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的方式和途径,应该承认场景学习是有边界的。
场景学习是儿童基于学校教育学习的新样态,因此,不应建构场景学习的模式来固化课堂,但应当主动地给课堂注入新元素,让场景学习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新样态。
场景建构是为了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的发展,绝不是泛泛的发展,或者高大上的“创新发展”,应该是针对思维发展五种现实问题的,这也就是说,要将推进儿童思维的多样化发展,有机地与场景建构结合起来加以开掘和研究。
这样,一本基于我校课程教学研究的探索新著《场景学习:点燃儿童思维》正进入实质性谋划及撰稿之中。课题项目的推展为何如此快速、高效?因为学校就在教育和课改的“场景”中;教师们在宝贵的教育教学时空中,保持了明确的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教师们正被研究热情所激发,“锅巴须当乘热断”――教育求索思维正处于被激活的“高峰”之中。
三、打造学校新课堂:追寻课堂思维高峰
学校教育确立了班级授课后,课堂就成了最大的“学习场景”,同时也成了场景建构的难点所在。因为,传统的观念犹如坚固难摧的堡垒,坚持课改推进就需要花大气力攻克它。
2011年11月上旬的一天下午,三牌楼小学会议室,围绕课堂的理想状态――思维高峰,教研骨干们与专家一起碰撞对话。课堂上的思维高峰,就是课堂教学中的认知激发状态,属于群体灵感思维。它“可遇”但也应“可求”,如何获得呢?当时我先发言,举了一个例子,专家就此提炼出相应策略。因为参会者都是一线教学骨干,大家纷纷分享案例,一个下午就罗列、汇集了十多条登攀思维高峰的“金点子”。
经过梳理后,我灵感闪现,发出倡议:何不出一本有关小学课堂思维高峰的探索专著?冲动之后是要付出“代价”的,学校随后召开区级分享活动“思维高峰:课堂的幸福境界”。活动着实推进了研究进程,活动中又收获了一些经验与建议。我还带头阅读理论书籍给“策略”寻找理论依据。研究中,“情感点”“链接点”“冲突点”“发散点”“建构点”“评价c”,成为思维高峰的“引爆点”,也成为理论探索的生发点。教师们的初稿,特邀教研专家、省数学特级教师陈今晨先生进行审改修订。2012年5月《小学课堂思维高峰求索论》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2013年该专著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
2016年4月,“促进儿童思维多样化发展的学习场景建构”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改项目之后,我“春风得意马蹄疾”“快马加鞭未下鞍”,扬鞭启程再出发,从场景的视角,研究课堂思维高峰。我以为,儿童拥有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是零碎的、肤浅的和孤立的,但他们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和文化积淀是丰富而鲜活的。于此,“场景”适合儿童的“口味”,更利于儿童去“建构”。十多年前,美国教师以模拟方式上“南北战争”课例,以及七年前省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在三牌楼小学上“亲情测试”习作课等课例,都被我重新一一拾起和品味,给我以启示。结合自身的鲜活案例和课堂经验,“描述场景”“模拟场景”“再造场景”等课堂场景建构策略和方法相继敞亮生成。研讨中,教师们不知不觉进入思维高峰中,迎接他们的可能是学生在课堂上演、呈现的思维高峰。由此让人想到,学校教育教学中的“face to face(面对面)”,是真爱对真爱、行动对行动;是师生敞开襟怀,对话互动,盘活思维,催生课堂思维高峰;通过场景诱发刺激,会使得教和学灵感、顿悟频现。有鉴于此,打造学校教育教学的新课堂,必将是学校推进高效课改选择的不二法门。
篇5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问题设计的一些看法。
一、 设问关键,带动全篇
在执教课文《一面》时,我曾设计了两个方案。
方案一:
1.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是谁?
2.对人物主要采取了哪些描写?
3.为什么我能在“历尽艰苦”,的情况下依然能咬紧牙关?
方案二:
1.请概述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茫茫人海中,会有很多人与我们有“一面”之缘。大多数人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忘,而文中的鲁迅先生与作者仅有一面之交,却留下深刻印象,原因何在?
分析:方案一,问题多而繁杂。问题1、2、3的思考性不强。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果把这几个问题安排在一节课中,学生没有充分时间思考,很难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方案二问题设计切入点巧妙,打破常规,用一个关键问题几乎将课文所有内容串联起来。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这些问题能否带动整篇文章的阅读,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提问不应是讲课过程中教师心血来潮的行为,也不应是追求课堂气氛表面活跃的手段。设计问题关键,才能提纲挈领。
二、 提问巧妙,激活思维
《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课文授课多次,下面展示一下先后设计的两个方案。
方案一: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简介钱学森的主要经历。
3.钱学森归国遇到了哪些险阻?
4.他最后是怎样回到祖国的?
方案二:
1.阅读课文,结合课内外知识,说说钱学森是一个怎样的人?
2.看标题:《始终眷恋着祖国》,你认为哪个词该重读,为什么?
分析:这篇人物通讯,主要是介绍钱学森在美国的突出成就和爱国精神。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方案一的设计平淡,不能激活学生思维;方案二让学生自由发挥,易激发学生的兴致。教师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因势利导,巧妙过渡到对主题的探究上去。
三、提问新颖,点燃热情。
下面以《台阶》一课做示例,方案一是第一轮教学设计的教案,方案二是参加教学比赛设计的方案,教学效果截然不同。
方案一:
1.父亲为何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如何建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3.你觉得父亲辛劳一生为了建造这七级台阶值得吗?
方案二:
1.自由朗读课文,用简练语言概述故事的情节。
2.父亲为什么要修筑新台阶?
3.我来导演,请你来做一回导演,为《台阶》中的父亲拍摄一组表现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镜头,你会抓住什么样的细节,选取什么样的画面呢?
4.“博客论坛”:话说父亲
分析:好奇心人皆有之。同样的问题“旧调重弹”,学生定会感到乏味。同样的知识点,如果变换形式,与潮流热点接轨,使之新颖奇特,自然激活学生的思维。显然,第二种方案对于同样的知识点采取“我来导演”的形式,“博客论坛”的页面使整个课堂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教师要注意力求提问形式新颖别致、富有新意。
四、提问妥当,符合认知
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还必须考虑学生水平和接受能力,否则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嫩绿的牙儿》一课,我曾看过如下两个设计:
方案一:
1.学过《嫩绿的芽儿》请仿照作者的思路变换角度做想象练习。
2.诗中嫩绿的芽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现在请你变换角度,假如你是一个青年专注地看着芽儿、花儿、果儿,你会想到什么?
方案二:
1.学了《嫩绿的芽儿》后,我们仿照作者的思路变换角度做想象练习,我先来做个示范。
师:我想那些嫩绿的芽会对我说:“我并不柔弱!我需要一方领空,我会长成大树。”
生:我想花儿会对我说:“我要绽放!我的事业就是为人类带来芬香,尽管我的生命是短暂的,但至少我曾经灿烂过!”
分析:显然方案一的提问忽视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学生刚入初中,理解能力和拓展能力尚未达到一定水平,学生容易茫然,使课堂陷入沉闷;而方案二老师的示范很好地给了学生引领,让学生找到切入点。所以课堂问题的设计,还要顾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才不会出现问而不知的现象。
篇6
一个小男孩几乎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脊髓灰质炎给他留下了瘸腿和参差不齐且突出的牙齿。他很少与同学们游戏或玩耍,也不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一年春天,小男孩的父亲叫自己的孩子们每人栽一棵数,并说谁栽的树苗长得最好,就给谁买一件最喜欢的礼物。小男孩也想得到礼物,但看到兄妹们蹦蹦跳跳提水浇树的身影,却萌生出一种阴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树早点死去。浇过一两次水后,他再也没去搭理它。几天后,小男孩惊奇地发现,自己种的树不仅没有枯萎,反而最为生机勃勃。父亲兑现诺言,为小男孩买了一件他最喜欢的礼物,夸奖说他将来一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植物学家。从那以后,小男孩慢慢变得乐观向上。一天晚上,小男孩想去观察小树的生长,却撞见父亲在为他的小树施肥。他终于明白父亲的苦心,任凭泪水肆意奔流。小男孩长大后没能成为植物学家,却当上美国总统。他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
在爱因斯坦四五岁时,一天,爸爸送给他一件小玩具—罗盘。小爱因斯坦立刻爱不释手地摆弄起来。罗盘中间有一根指北针,尖端一头涂着红色,颤巍巍地抖动着,总是顽固而坚定不移地指向北方。爱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转动盘子,想偷偷改变指针的方向,但无论他怎样转来转去那根针就是不听指挥,红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小爱因斯坦急了,猛的一转身子,从朝北转向朝南,心想:“这个指北针总该跟着我走了吧?”但是定睛一瞧,不由大吃一惊:红色的一端依旧指着北方!“太奇怪了……”爱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着:“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他想去向父亲询问,可灵机一动,他马上自己做出了解答:“对,这根针的旁边一定有什么东西在推着它,所以它能永远保持一个方向。”于是他翻来覆去地研究罗盘,想在指针周围找出那神秘的东西,但什么也没找到。这个童年之谜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记忆中。
著名画家丰子恺在私塾读书时,经常偷偷为同学作画。有一次,两个同学为交换他的画而打起来。塾师查明原由后,在丰子恺的抽屉中搜出画谱、颜料及许多没着色的画来。丰子恺心想:这下子可完了!意外的是,塾师坐在椅子上一页一页地欣赏起画谱来。放学的时候,塾师对他说:“这书明天给你。”第二天早晨,丰子恺来到私塾。塾师翻出画谱中的孔子像,问道:“你能看了这样子,画一张放大着色的吗?”丰子恺受宠若惊,支吾着回答:“能……能。”回家后,丰子恺在大姐的帮助下,用方格子放大的办法,按比例描绘出了孔子像的轮廓。接着借用染坊店的颜料,为画像着了色。终于,一幅鲜明华丽的孔子像在私塾堂前挂起来了。从此,学生们每天上学,都要向这幅孔子像鞠躬。
钱学森在北京师大附属小学求学的时候,最爱和小伙伴们玩掷飞镖的游戏。这种飞镖用硬纸片折成,头部是尖的,有一副向后掠的翅膀,掷出去能向前飞行一段距离,有时还能绕圈子飞行。他折的飞镖飞得又稳又远。那些小伙伴都十分惊奇,以为这里边有什么“鬼”。自然科学老师见状,让钱学森向同学们讲其中的奥秘,钱学森说:“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只是经过多次失败之后一步一步改得好起来。我的飞镖用的纸比较光滑,头不能做得太重,也不能太轻,否则就飞不起来;翅膀也不能叠得太小,也不能太大,否则就飞不稳飞不远。这是我多次试验悟出的道理。”原来,小钱学森已经领悟了某些空气动力学的常识。
篇7
一、 听,激感
富有诗情画意的课堂上,灵活多变的辅助媒体,使教师在富于情感的教学中,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愉快气氛,在此基础上营造各种情境,继而诱导学生在阅读中品味,在愉快中记忆,在思维中深入,在想象中升华……学生享受其中。
课本中有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文章,根据不同的作品,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为激情准备条件,让学生在听中“激”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时,我让学生听瀑布的声音,那轰然作响之声,仿佛置身于乐池之中,身旁充满了活力;那像千万架织布机在奏鸣的声音,学生心潮澎湃,备受震撼……学生感受到了自然的气息,热爱生活与大自然的感情便油然而生。
二、 看,生成情感
课本中的插图内容非常广泛,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天地,引导学生畅游其中,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插图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课上,我经常让学生借助插图,形象地感知语言文字所反映的事物,引导学生欣赏祖国山河的绚丽多彩,体验感人场面的扣人心弦,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在学习《拉萨的天空》一文时,学生们对拉萨天空的湛蓝景象并不了解,教学伊始,我首先让学生通过欣赏视频,亲眼看一看拉萨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那湛蓝、透亮的美景,学生不由得发出了赞叹之声。再出示我们这儿的天空时,学生不禁感叹:什么才是“湛蓝、透亮、明洁。”在比较之中,学生明白了词句的内涵。这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地范读,很快地就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由于学生的情感已经被深深地激发了起来,对祖国产生了热爱之情。
三、 读,表达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视觉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语言。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1. 自己品读,读中悟情。教学《半截蜡烛》一文时,学生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多次复杂、紧张的变化,面对凶残的德军,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是如何周旋的。当伯诺德夫人将蜡烛端走时,学生用舒缓的节奏,读出当时放松之情;而到了军尉一把夺回烛台时,学生的心情便开始紧张,因此在诵读时,应该用紧张快速的语调;到了大儿子杰克拿回烛台失败时,师生的心揪了起来,文中所写“烛焰摇曳,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蜡烛仿佛成了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学生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学生读出既紧张,又无奈的语气,想象伯诺德夫人一家似乎只有等待死亡这一条路了。然而,小女儿杰奎琳化解了危机,学生则读出赞叹的语气。文章情节起伏,故事跌宕,人物刻画手法丰富,语言细腻。我们在感悟中读,在读中感悟,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表现出来。
2. 多元探读,激活思维。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思想,使之更加深邃。
记得我在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中“勘测线路”时,首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元解读: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该怎么读?如果强调修不好铁路的后果,那又该怎么读?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关键在于是否能够表现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四、 说,倾诉情感
情感,在语言中流动。教师运用生动、形象、动情的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可激活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进入情境并为之动情。
篇8
古代,有多少仁人志士留下了一首又一首动人的唐诗宋词。在这些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我最喜欢的是一位抗金名将——岳飞写的一首词叫《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阑。抬头远望天空。长啸一声,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靖康两帝,至今仍被金人俘虏。我满怀壮志,发誓一定要将金人灭下,带回胜利的消息。
在古代我们这个民族曾被其他民族欺凌,在近代中华民族又被西方列强辱骂为东亚病夫。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却没有因此而低下高贵的头颅,因为他们也有像岳飞将军那样的爱国之情呀!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演译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类似这样的爱国英雄有詹天佑、有钱学森,还有许多许多。
詹天佑——这个伟大的爱国工程师。当他亲眼目睹了那些可恶的帝国主义国家是如何欺凌辱骂我们的国家的时候,他已下定坚心,一定要将一条长达二百千米的铁路建好,一定要为自己的祖国争光。果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着智慧和才干以及忘我的工作态度,把自己的工作成果展现给那些帝国主义者。同时,也抨击了那些帝国主义者的无知。
还有钱学森——伟大的爱国科学家。为了报效正在忍受帝国主义欺负的祖国,毅然走出国门,当他学业有成之日,义无反顾地回国报效。在他回归的时候受到了多少外国人的种种阻挠,可是他归心似箭,谁也拦不住他回归祖国的心。
这些近代的仁人志士都有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也有着和岳飞一样的那份精忠报国的品质!
篇9
西安高新区现有民办中、小学、幼儿园共10所,教职工1000多人,学生2万多人。高新民办学校现已成为高新区招商引资改善投资环境的一张靓丽名片。特别是高新一中高中、初中校区、一小、一幼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名校名园。
1994年,西安高新区为了改善投资环境,吸纳人才,入区创业,号召企业投资办学。于是,“西安高新第一中学”、“第一小学”、“第一幼儿园”应运而生。一中皎秋萍校长、一小王桂珍校长、一幼方鸿霞园长,接受管委会领导的重托,从西北工业大学来到高新区,开始了退休后的“太阳从下午升起”的二次创业。
1995年9月,高新一中、一小、一幼按时开学,高新区听到的不再是建筑工地日夜轰鸣的机器声,有了歌声和读书声,随着生活气息渐浓,这里人气越来越旺!高新区现已成为国家自主创新园区,高新教育功不可没。
作为陕西省示范幼儿园,全国十五所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点园,高新一幼秉承“把最美好的记忆留给孩子”的理念,以科学教育为特色,让幼儿玩中做,做中学。茶社里小服务员会热情的招呼客人,看她冲茶的招式多么的专业、小咖啡店的服务生彬彬有礼、小医生为病人看病有模有样、小建筑师们在忙忙碌碌的盖房子、美发师们在专心的给顾客做头发,厨师们在制作美味的葱油饼、鸡蛋饼、演说家在绘声绘色的讲故事。他们幸福的生活,快乐的成长在一幼。
作为陕西省首批示范学校,高新一小逐渐形成了“一基一翼一核心”的办学特色,即以德育教育为基础,兑现立德树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翼翅,实现教育现代化腾飞;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体现素质教育真谛。自2007年开始,高新一小开启了“网络环境下作文早起步”的创新实验,掀起了一场颠覆性的作命,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实现了七八岁孩子“出书”不是梦的目标。在这一课题实验的带动下,目前,学校一年级学生40分钟平均打字544字,最多可达到1168字。一学年结束,每位学生均有习作汇编,平均两万字,最多达到14万字。到二年级结束时,部分学生萌生小说创作念头。据最新统计,实验年级60%的学生尝试小说创作;40.5%的学生已有两部小说诞生,最多的已创作7部,年龄最小的小说家只有7岁。高新一小还非常重视孩子的科技创新,曾先后获得陕西省科技创新、艺术、体育写作等各类大赛特等奖、一等奖900人次,获国家特等奖、一等奖330人次,近几年151名学生被评为市区三好学生。
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少教多学”“减负增效”,实施分层教学,作业分ABC作业和探究性作业,大大的减轻学生的负担,受到家长的好评。2010年开设创新班和双语班,2015年开设钱学森实验班,从而更好的贯彻实施“分类推进、异步达标”的教育教学目标,教育教学成绩斐然。毕业生中考成绩名列西安市前茅,特别是在2014、2015届中考中,各高分段学生人数,均居西安市之首。有4届中考西安市第一名都在高新一中初中校区,初中校区在新加坡公派留学生中有3人获得新加坡全国第一名的好成绩。高新一中高中部11名“状元”中,8名是初中校区培养出来的。初中校区特别关心学生全面发展科技创新。国际摩联、机器人大赛、电脑制作、合唱比赛中多次获得国际金牌,受到竞赛委员会的好评。
作为陕西省首批示范高中,高新一中以21年的奋斗和实践,来尝试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基础教育问题。其校训“为时创新,人尽其才”,“为时创新”为这个时代而创新,抓住时代的机遇创新,它是综合素质培养的集中体现。“人尽其才”,强调不泯灭个性,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寻找教育的方法,让每个人都能将其潜力发挥出来。
近年来,学校逐渐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教育新架构,所谓“一体”,就是以高中课程为主体,为培养高、精、尖人才夯实基础;所谓“两翼”,一是在高中开设国际课程,目标是拓展国际视野,二是开设艺术教育课程,提升艺术素养,培养形象思维。
“钱学森实验班”提倡通识教育,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历史时期,我们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进发展,开设“钱学森实验班”的意义就在于为国家培养创新人才和国际竞争人才。我校第一届钱学森实验班是由初中创新班直接招收上来的30名同学。初中三年他们只学习两年就到高中,在高中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每周六都有讲座,每到寒暑假学校组织他们在国内外参加游学实践。他们和同龄孩子比学习时间少了许多,2015年30人参加高考,一人以721分的成绩名列陕西省理科第二名,陕西省理科前十名他们有3人,另外3人考入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8人考入清华、北大,其他同学均被我国“2+7”和985名校录取。他们的特点是讨论多、实践多、研究多。我们一定要办好钱学森实验班,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为国家培养拔尖人才。
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动下学生社团特别活跃,先后涌现出了不少优秀人才,学生合唱团、古筝社团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等地应邀参加比赛荣获4项国际金奖。参加国际机器人大赛,荣获了9个国际金奖。还有数理化生及信息技术、科技创新等竞赛中在全国获7个金牌,32个银牌,体育、英语、作文等竞赛获全国一等奖270项。建校20年来,高新一中为国家培养了12000余名毕业生。2006―2013年连续八年有11名学生获得了陕西省高考文、理科状元,600余名学生考入北大、清华,每年重点大学上线率为95%以上。500余名学生从高新一中直接考入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世界名校,使高新一中国际课程中心在西北地区排名第一。
作为西北地区首家“国家安全教育示范基地”,为学校设立国家总体安全、传统安全、政治与文化安全、经济与资源安全、社会安全、科技与信息安全、生态安全、国防安全、核安全和时代使命与担当等10门课程,请军事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高级专家专门为学生授课。
总之,“高新一中高中”、“初中”、“一小”、“一幼”为代表的高新民办教育在教育创新领域做出了很多努力,形成了一系列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基础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在接受社会选择、参与教育质量竞争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
西安高新教育的史册中,每一个精彩的画面都折射着管委会历届领导亲切关怀的光芒。管委会秉持“管理即是服务”这一全新的理念,赋予学校、幼儿园高效灵活的机制,使校(园)长负责制得以真正落实,为学校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放手让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德才兼备的教职工组成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有专业水平、高度负责的师资队伍,于是,高新教育这棵蕴含着强大生命力的幼苗迅速在高新区这块处女地上生根、成长、挂果。
如今,“高新一中高中”、“初中”、“一小”、“一幼”,这四个名字已响亮地成为品牌,实现了超常速发展。每一次小升初、每一次中考、每一次高考成绩出来时,每一次全国文艺体育竞赛,每一次国内外科技创新竞赛都在业界和社会上形成强烈的震憾。可以说,高新教育经过21年的发展,已经成为高新区的一大亮点、一个品牌,对高新区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吸纳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入区,现高新民办学校(园)已发展到10所。
如果总结高新教育21年发展的经验,起点高、选人准、机制好当推首位。
如果问高新学校为什么个个好,教师素质高、爱学生、责任心强可说是标准答案。
篇10
一、创设情境,激发爱国情感
我国古代文论家刘勰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入情。”教学要借鉴这一点,注重创设情境,做到“教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这样才能起到以情动人的作用。
1.再现真实情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适宜的环境氛围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获得鲜明、准确、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教学《钱学森》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学森的事迹以及他对祖国作出的卓越贡献,可以播放了火箭发射的录像和“嫦娥一号”升空的画面。这些情景给学生极大的感染,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对钱学森的崇敬之感油然而生。教师再通过学课文、品课文、读课文,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激发。
2.浮现想象情境。想象是心灵的翅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让学生进入情境,强化感受,由“动情”进入到“悟理”的状态。例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时,“我们爱你……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魄。”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祖国高尚品格的赞颂。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由这些品格,你想到了中国历史上哪些爱国人物及他们的爱国事迹?学生由此联想到了一尘不染的于谦、的林则徐,想到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想到了三元里人们的抗英斗争,想到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通过想象,学生被这些爱国爱民的英雄人物事迹和品格所打动,心中油然而生一种使命感、责任感,读起来格外自豪、格外振奋。
二、加强感染力,培养爱国情感
叶圣陶说:“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情。”朗读是调动学生情感最有效、最快捷的办法。
1.范读感染。要感染学生,激起学生情感涟漪,教师先要从教材中体验到文中的情感,先感动自己。然后教师再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以朗读的方式,撞击学生的心灵,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当我以悲痛、缓慢、低沉的语调读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肖邦临终一幕时,自己已是哽咽,学生凝滞不动,有人偷拭泪水,文情、师情、生情交汇到一点,肖邦至死不渝的强烈爱国之情,让师生永生难忘。
2.诵读感悟。教师要善于抓住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语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品味,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例如,《郑成功》一课中,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绝不允许侵略者横行霸道。我们一定要收复祖国的宝岛台湾!”这一句教学时,指导学生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朗读,体会郑成功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学生读得掷地有声,也懂得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道理。
三、领会蕴义,升华爱国情感
阅读教学要注意抓住课文表达中心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品味文本的丰富内涵,感悟教材的深刻含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品出“道”的真谛,升华学生的情感。
人物的心理最能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例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遇到困难时的一段心理活动:“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我引导学生:你从这段话里明白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学生明白了:为祖国争光,为中国人争口气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这一句话激发了学生对詹天佑的敬佩这情,也懂得了为国争光的道理。
“言为心声“,一个人的心灵可以在语言中得到体现。肖邦弥留之际的请 求:“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教师引导学生思索:肖邦弥留之际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学生感悟到这一句是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灵魂深处的呐喊、是爱国极至的表现。学生深受感染,爱国激情升腾在心中。
人物的思想品质更多的是通过行动来表现。例如,《詹天佑》一文中,“他亲自带着学生和工人,扛着标杆,背着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测绘。塞外常常狂风怒号,黄沙满天,一不小心就有坠入深谷的危险。白天,他攀山越领,勘测线路,晚上,他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体会詹天佑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工作精神。“工地上没有抽水机,詹天佑就带头挑着水桶去排水。”这一句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与工人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而这一切都是一股内在精神力量支撑他这么做,这一切为了祖国的尊严,为了中国人的尊严。学生从中受到启迪,点燃了心中的爱国火焰,同时也明白了行动是最好的爱国证明,立下了为祖国富强而读书的志向。
四、开展活动,强化爱国情感
课外书籍、社会生活中蕴含了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领地,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如开展“祖国有我心中”诗歌朗诵会,爱国故事擂台赛,“写好方块字,做好中国人”的书法比赛等。一系列的活动,将爱国主义精神渗入到学生深层意识领域,并引导学生付诸行动。
- 上一篇:英语学习方法
- 下一篇:优秀员工个人优秀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