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一分钟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一分钟教学反思

篇1

1.1一般资料

某年万州考点考生成绩数据库。中医类实际有1054名考生参考,其中228名考生成绩不合格(<60分),不合格率为21.6%。成绩不合格考生类别结构为:有规定学历中医执业医师(代码为140,以下均用代码[1])10人,占4.4%;有规定学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40)64人,占28.1%;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150)1人,占0.4%;中西医结合执业助理医师(250)124人,占54.4%;师承和确有专长中医执业医师(340)7人,占3.1%;师承和确有专长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40)22人,占9.6%。

1.2方法

一是从考生的学历层次结构、毕业院校和工作单位等方面,分析成绩不合格考生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来源考生所掌握的实践技能差异;二是对实践技能考试的3类14个项目答题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考生所掌握的实践技能存在的突出问题,为医学教育提供有益借鉴。

1.3统计学处理

在ACCESS数据库中按统计要求进行分类筛选,需统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包处理,进行相关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考生的工作单位、学历层次、毕业学校不同,成绩不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异。来自乡村和个体诊所的考生不合格率较高,其中个体诊所的考生不合格率最高,达27.4%(见表1);学历层次较低的考生不合格率较高,其中无规定学历的考生(340和440)不合格率最高,为37%;跟师学徒、中专学校与高校的毕业生合格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跟师学徒者不合格率最高,达35.8%。

2.2成绩不合格考生实践技能水平较差。从228名成绩不合格考生的各项成绩来看,考生实践技能水平较差,问题比较突出。答题最突出的问题是归纳主诉、辨病辨证依据、基本技能操作、体格检查、临床答辩和病史采集等问题。140和240两类考生,50%以上的病史采集,归纳主诉不合格;150和250两类考生,60%以上的西医诊断依据、归纳主诉、病史采集均不合格;340和440两类考生,70%左右的归纳主诉、体格检查、临床答辩不合格。详见表4、5。表5成绩不合格考生各站分布比例(%)考站140和240150和250340和440第一站20.330.617.2第二站47.352.455.2第三站63.576.675.9计算方法为:某类某站成绩不合格人数÷该类考生不合格总人数×100%。某站成绩不合格指该生该站总成绩不及评分标准的60%。

3讨论

3.1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薄弱,基本技能较差。在写病历时,归纳主诉的能力普遍较差,不合格率占50%以上,所归纳的主诉要点不全、重点不突出、不能导出第一诊断,更有甚者原样照抄病历资料上的症状和体征。考生缺乏对疾病的整体认识,辨病辨证的能力差,不合格率达40%以上;在临床答辩时,有60%左右的考生不能正确回答关于一些常见病证的问题;有近60%的考生病史采集的能力较差,不能围绕主诉通过问诊收集病情资料。考生对中医、西医的常规诊疗技能未完全掌握,这体现在30%以上的考生基本技能操作不合格。常见的问题是舌诊、脉诊、针刺、灸法、推拿手法等中医技能不能正确操作,有的考生甚至不知道脉诊的三关,不会用毫针。有50%的考生体格检查不合格,未掌握听诊、叩诊、触诊、无菌术等西医基本技能,考试时反映出部分考生不会叩诊等操作,更有甚者不知道判断生命体征的方法。本考点出现的问题,反映出许多共性问题,在全国各地考点或多或少都存在。

(2)缺少再学习的环境,继续教育和规范化培训力度不够。由于大部份考生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工作,有的还是个体诊所,所以考生继续学习的机会较少,缺乏相互间的交流学习,更缺乏像条件好的医院那样的规范化分级管理和查房制度,这极不利于诊疗技术的巩固和提高。正如有的考生所言,“平时根本没这样做”、“原来会操作,现在已经忘了”。这说明,部分考生平时工作时没有规范化诊疗,给患者看病时,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时间久了,就疏于对疾病的系统诊疗,所以就有50%以上考生体格检查不合格,有近60%考生病史采集不合格。表1就显示了来自条件越差的医疗单位,不合格率越高,如来自个体诊所的考生,不合格率达27.4%。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考生自身原因以外,还存在着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不够,对其管理不严等问题。因为在这些基层医疗卫生单位,除自学外,学习的机会少,约束力差,特别是跟师学徒者,更需要进行系统学习。

3.2几点建议

(1)校院合作把好医学教育质量关,扎实医学生的基本功。考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较差,除了考生遗忘等因素外,更多的原因是在学校学习没有学到规范而扎实的实践技能,在医院实习、工作时规范化培训不到位。考生的成绩与在校期间的专业成绩呈现出正相关[7-8],所以医学院校一方面要重视“三基”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重视医学知识的综合应用、重视临床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又要避免陷入“应试教育”[9]。医学院校应按照临床医学工作的基本能力要求,纳入医师准入标准,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细化实践技能项目,规范操作技术,强化技能考核。如莫春梅等结合执业医师改革探索《中医内科学》改革,聂景蓉等[11]探索《诊断学》改革,以及文献[11-13]探索《针灸学》改革等值得借鉴。医院在学生实习阶段,应结合临床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的能力,强化全面系统规范诊疗的意识,尽量避免以点代面,减少漏诊误诊。同时,对刚参加工作的医学毕业生应实施规范化培训。

(2)卫生行政部门要健全继续医学教育机制,促进基层医生诊疗水平的提高。要健全继续医学教育机制,加强对农村社区医生的继续教育力度,为基层医疗工作者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如举办培训班和学术交流会等。对跟师学徒者,有必要专门为他们举办学习班,加强“三基”培训,并鼓励其参加学历达标学习,使他们在继承专长的同时,也能规范处理常见病证。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力度,对医务工作者定期进行技术考核或考评,对不符合要求的进行停业整顿,以促进医务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篇2

“一个数除以小数”的内容被安排在苏教版五年级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算法,如何让学生掌握除数是小数的算理和算法呢?笔者采用分层指导的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一、分层指导,理解算理

师(出示7.65÷0.85等算式):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现在大家想想,怎么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生1:把除数0.85转化成整数85,就是扩大了100倍,由此也要把7.65扩大100倍。

生2:把7.65扩大100倍,0.85也扩大100倍,这样就是整数除以整数了。

(能提出这样方法的只限于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如何让全班学生都能掌握呢?为此我费了一番心思,准备了助学素材,其中有基本算理的推理和转化过程,目的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从算理上把握“除数和被除数都同时扩大10倍,商不变”,为下一步算法的探究奠定基础)

师(出示下表):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计算后通过观察讨论得出:除数和被除数都同时扩大10倍、100倍,商不变。由此,对于7.65÷0.85,有的学生认为可将7.65和0.85同时扩大100倍,变成765÷85;也有的学生认为可将7.65和0.85同时扩大10倍,变成76.5÷85。

师:那么,哪种算法更为合理呢?这需要进一步探究。

……

反思:计算教学在数学中是一个非常基础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关键和难点,究其原因,在于算理和算法缺一不可。学生若只是掌握算法,不能从算理上理解,便会一叶障目。为此,在算理的学习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情况设置分层指导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使学生从简单直接的生活问题入手获得算理的理解,并逐步深入探究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为下一步算法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探究,掌握算法

师:下面的竖式计算哪个正确?大家讨论一下。

生1:结果得9是正确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得9是正确的?

生2:可用验算来判断是否正确。除数0.85乘9,算出的结果是76.5。

师:后面三个竖式的问题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发现:将除数和被除数都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这是除数是小数除法的算理所在)。但是在计算的时候,要清楚展现小数点被抹掉的过程,这样每一个步骤都清清楚楚,看起来很方便。

……

反思:认知心理学认为,从表象的积累到理论的建立,需要通过自主探究体验,才能获得抽象的认知。为此,我采用分层探究的教学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算法,掌握算法。学生对算法的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不同算法的展示和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了解错误所在,最终获得计算能力的提高。

三、分层反思,优化方法

出示判断题:

生1:第(1)题是对的,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倍,小数点都抹去了,看得很清楚;第(2)题也是对的,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1000倍,除数变成整数就好计算了;第(3)题不对。

师:如何计算0.756÷0.18呢?

有的学生认为将0.756÷0.18转化成75.6÷18计算更方便,也有的学生认为将0.76÷0.18转化成756÷180计算更好。“那么,到底哪种计算方法更好呢?”我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下,看哪种方法更好些。学生通过反思对比,发现756÷180在书写上不好计算,由此得出结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只要将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即可,而同时扩大多少倍,则由除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

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为了让学生对算理和算法有深入的理解,我采用分层反思的模式加强学生的认知,优化算法。

篇3

一、“一分钟试卷法”的含义

“一分钟试卷法”即是指通常在每节物理课堂教学结束前一分钟,教师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完成一份试卷,试卷内容可以是当天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重点,或是就某个特定概念,向学生传达当天所学内容的最关键的信息;或要求学生指明课程内容和课堂教学中最不清晰的地方,然后在下次上课前对测试结果进行总结和补充讲解,以此来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一分钟试卷法”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方式.

二、“一分钟试卷法”的在高中物理课堂的实施步骤

“一分钟试卷法”是比较灵活的课堂评价性质的教学方法.在学习目标确定后,教师通常在教学任务完成后实施,所提的问题并不固定,只要是值得询问的问题都可以.本文以高一物理“速度变化的快慢―――加速度”教学为例谈一谈“一分钟试卷法”一般的实施步骤.

1.设置一个或多个学生能够快速而简明回答的问题,把问题写在黑板或用幻灯片展示.

(1)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对“加速度”作一个描述.

(2)请你说说加速度与速度的关系.

(3)请将你对加速度理解的困惑之处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来.

(4)你对加速度的方向理解吗?

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小问题迅速进行思考或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问题与困惑.

2.教师散发卡片或要求学生用半张纸写出自己的回答.

3.学生作答,署名或匿名均可.要求回答问题坦率而凝练,可用图表或示意图.

4.教师收集答案,关注有意义的评论.

另外为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你觉得本节课的重难点分别是什么?

(2)罗列预习中尚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

时间允许情况下,可以立即对反馈进行组织讨论,用课堂的两三分钟来处理“一分钟试卷”所集中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反之则在课后整理学生的答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在课后个别交流及时处理,对集中的问题进行解答在下一节课初公开解答或组织讨论.

三、“一分钟试卷法”教学效果及反思

1.“一分钟试卷法”有助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做到及时的而准确地教学信息反馈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及时的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漏补缺.“一分钟试卷法”作为一种反馈教学方式,及时、有效地分析和判断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对整个物理教学过程做出一个较为准确的评价和调整,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在此基础上,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反馈,及时对自己的学习绩效进行判断和提高.

2.“一分钟试卷法”教学更适合于新课中物理概念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首要任务,是进一步进行物理规律、物理理论教学的基础.而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们没有建立起一系列清晰、准确的物理概念,他们不可能应用这样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也就无法对物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因此,物理教学必须能够使学生建立牢固、清晰的物理概念.即能够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弄清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能熟练、准确地运用概念.在概念课堂教学中,用“一分钟试卷法”可以准确便捷的了解学生概念的建立和理解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来实现教学目标.

3.“一分钟试卷法”教学有助于学生提高问题意识

促进学生进行学习反思,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一分钟试卷法”通过课堂教师提出的“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对“加速度”作一个描述”、“请将你对加速度理解的困惑之处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来”等问题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对所学知识的疑问,进而促使学生自主去寻求答案.而“罗列预习中尚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你觉得本节课的重难点分别是什么?”的提问模式有助于建立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心中有了疑问,才会愿于思考,善于思考,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传统物理课堂长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不想问、不爱问、不愿问、不会问的消极学习态度,而“一分钟试卷法”教学中,教师会尽可能的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提倡并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大胆思考.面对一份开放的试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认识和理解畅所欲言,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了学生的提问能力.同时该法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做出自我的概括表达,这对于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概括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个体的智力发展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篇4

一、抓住知识生长点,让学生经历“猜测――感知――应用”的过程,建立表象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知识带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学习经验往往是后续学习的催化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等基础资源,让学生经历“猜测――感知――应用”的学习过程,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清晰的知识表象,有效建构数学知识。如,教学北师版三年级下册《量一量》(教学面积单位平方厘米)时,考虑到学生二年级已经学习、使用过长度单位,能够理解长度单位统一的必要性、合理使用长度单位的科学性等。因此,当学生在情境中比大小产生认知冲突(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目测和重叠都无法比较出大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一想:“以前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怎么比,可以借助什么?比较面积的大小,可能会有什么好方法了?”学生可能说面积米、面积分米或平方米等。当学生猜一猜后,教师肯定学生的猜想并进行适当的引导,然后介绍面积单位“平方厘米”,让学生看一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量一量正方形纸片各边的大小,再模仿1平方厘米的大小在本子上画一画1平方厘米。在学生初步感知1平方厘米后,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默默记一记1平方厘米的大小,接着找一找身边大约1平方厘米大小的面。当学生充分感知以后,教师让学生运用1平方厘米比一比情境中两个面的大小,解决课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借助1平方厘米大小的正方形摆出规定面积大小的图形(如8平方厘米、10平方厘米等),最后交流所摆图形是否满足要求。这样的教学过程通过“想一想”“猜一猜”引出对面积单位的猜想,通过“看一看”“量一量”“画一画”“记一记”等活动感知面积单位,通过“找一找”“比一比”“摆一摆”“辨一辨”等多个应用活动清晰认识面积单位。这样的教学找准了教学的生长点即“计量需要一定的计量单位”,学生联系了学习长度单位的经验学习面积单位,沟通了计量单位的内在联系,对1平方厘米这个面积单位的表象经历了从不知、模糊、肤浅到知道、明白、理解、运用的过程,有效地建构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二、紧扣知识本质,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理解”的过程,提升体验

数学带有很强的抽象性。教师教学时要抓住本质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充分经历“体验――比较――理解”的过程,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层面理解知识。如,时间是看不到、摸不到的抽象概念,教学《一分钟能干什么》时,教师应该借助事物的发展、变化来认识、理解、感悟一分钟。因此,教师常常设计多样的体验活动,如做口算题、读古诗、画笑脸、跳绳等活动,让学生加深对“一分钟能干什么”的理解,这完全有必要的,也很有价值。但是,数学活动后,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交流,提升学习体验。如,同样是做一分钟口算题,有的学生做了20道题,有的学生只做了8道题,有的做了30道题。同样是一分钟的时间,结果却有这样的差异,难道每个人所对应的一分钟长短不一样?当然不是,因为时间具有绝对性和客观性。因此,活动后,教师要精心引导学生思考“一分钟做的事,为什么有的同学做的多,有的同学做的少”“一分钟对于每个同学长短一样吗”,引导学生体会“同学们口算能力不同,在同一时间里做的事情也会有所区别,但时间对每个同学是一样的”。为了让学生明白时间的相对性,教师还可以重复让学生再次以相同方式体验一分钟,并引导学生自己对前后两次的体验进行纵向对比,进而和他人的体验横向对比,进一步感受时间的一致性和相对性。当然,教师还可以结合比较客观的、相对比较稳定的活动,如滴水、数心跳的体验活动,进一步体验时间的客观性。这样的教学,充分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经历“比较――分析――感悟”的深刻历程,提升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个人体验。

三、依据概念内涵,让学生经历“操作――分析――概括”的过程,深化理解

篇5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材料;选择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6-01-18

一、选择科学的典型性材料

在“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一课中让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了解冷热、风雨等对岩石变化的作用(岩石的风化过程)。在这一课的设计中,我采用的是开门见山式的导入,出示泰山和太行山的图片,对比新老岩石的外观,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岩石会发生的变化,并产生想对岩石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选择典型性的材料更能引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达到预期效果。而且通过形象的实验演示,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选择适合教学需求的材料

我曾看过2009年浙江省评优课的视频,有一堂课是“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顾恩甲等三位老师分别上这堂课。在这次比赛中三位上课老师都采用了让学生先逐步了解“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纵器联合工作的”这一概念,然后逐步引导观察摆钟的内部结构。而对“制作一分钟计时器”的过程则采取了让“组装一分钟计时器”替代的方式。当时我认为既然题目是“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就应该让孩子自己从最基本的画齿轮、做齿轮做起,让学生动手“制作”这个一分钟计时器,而且不是去“组装一分钟计时器”。

观后反思本课的目标是什么,是要求学生仅仅会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吗?显然不是,在这节课中要完成“科学概念: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纵器联合工作的。过程与方法: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

材料改进后的高成功率使得孩子对于科学探究兴趣更加的浓厚,课后问了几个学生,他们回答:“太有趣了,回到家里再去看看我们家的摆钟。”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我们要学会选取甚至改进我们已有的材料。

三、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材料

1.选择材料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环境

以学生熟悉的环境为例,我在三年级刚刚接触科学的时候,教科版的三上科学,就让孩子在校园里研究树木,观察树冠、拓印树干等。实验的观察活动在学生最熟悉的校园里开展,这样选取熟悉环境的目的是为了让刚进入科学的三年级同学有种熟悉的感觉:科学并不是离大家很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因此要有这样的认识,教材中不少的环境都是定位在校园里、在生活中。

2.选择材料要考虑学生熟悉的物品

学生熟悉的物品很多。学生的玩具、生活物品经常可以在实验中加以利用,而最为典型的气球在小学科学应用中可谓是“物尽其用”:在苏州市金阊区王雪珍老师执教的“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一课中,她就是利用气球的反冲力驱动小车。而且在提到“如何加快小车运动的速度”这个问题时,不少学生就想到了“在气球里面再装气球的方式”,这除了老师良好的引导外,与孩子对实验探究材料的熟悉性也分不开。

3.选择材料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

学生的已有经验往往能够拉近自己与科学学习的距离,在孟玉辉老师执教的“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中,她一开始准备了一块书写有课题的泡沫板,在出示课题时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我没有带双面胶、也没有磁铁,怎么把它(课题)粘上去呢?”(学生面面相觑)但老师话题一转:“我有个办法。”说着将袖子往板后使劲擦了几下后,将板粘在了黑板上,学生顿时一片惊呼。因此在选择材料时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然后进行有效的选择。

4.选择材料要考虑学生的健康安全

科学实验中有些科学材料有一定的危险性,如果老师一味地追求实验的效果与现象,不考虑实验的安全性的话,显然是非常危险的。在发达国家中进行实验探究操作前往往设置了必要的保护措施。如佩戴专业的护眼镜,戴专业手套,穿着简易防护服等;而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这些显然暂时不能实现。因此,这就必须使老师在材料的选择中多加注意,以防万一。

参考文献:

篇6

体验是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经验是亲身经历和感受之后的心得与体会。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必须针对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情况,从生活实际着手,积极探索,努力研究,力求使品德课的教学植根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主线,以学生的个人感悟为关注点,让学生用心体验,在体验中反思、在反思中建构,获得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生活能力,并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蕴藏于品德课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切实地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心创设情境,使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升华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精心地创设不同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切身地感受和体验课程的内容,进而达到自我感悟和自我升华。情境的创设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1.让学生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知识、领悟道理

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相、投影等表现手段再现场景,把学生带入特定的德育情境中,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并引导学生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力求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用心地学习品德知识,悉心地领悟道德观念,最终产生意识的碰撞、理性的反思和情感的升华。

2.让学生在体验活动的情境中身体力行、直观感受

对于有趣的体验活动,学生没有不爱参与的。在参与这些体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流畅性和发散性均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有益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我会安排一天的生活》一课时,我先不急于揭示本课的主旨,而是安排了两个有趣的体验活动。我对学生说:“现在,我送给你们每人一分钟,在这一分钟里,你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一分钟以后,告诉我你们的感受。好,现在开始。”我有意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之中,并从中获得直观的感受。一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学生七嘴八舌地表达了他们的感受,果然不出我的所料,有很多学生都表示自己什么都没来得及做,这确实达到了我安排此次体验活动的目的——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时间的短暂和易逝。接着,我给学生讲解,如何巧妙地安排才能在一分钟之内做很多事。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有的甚至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接下来,我又安排了第二次体验活动。我对学生说:“我再给你们每人一分钟,先想想该如何安排它,看能不能比刚才做得好一些?”这一回,学生对一分钟的利用率明显地提高了:发呆的学生知道抓紧时间做事了,刚才能背一首唐诗的学生现在能背两首唐诗了,刚才够时间绕教室一圈的学生来得及多绕教室一圈了。通过第二次体验活动,学生的感受有了变化——认识到只要巧妙地安排、合理地利用,一分钟其实可以做很多事情,甚至学生能意识到时间的珍贵了。这两次体验活动看似雷同,实际有别:它们有层次地让学生感悟到时间是可以合理安排和需要珍惜的。

值得注意的是,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有益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密切联系生活,使学生在游戏中切身体验、提升认识

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要合乎实际、具有真实性。只有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让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唤起学生参与体验的欲望,才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才能促进学生获得真切的感受,才能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升华为道德行为。

例如:在教学《让危险从我们身边走开》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师:同学们,我们只有遵守秩序,才能给大家带来方便,才能让我们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生活。那么,遵守秩序到底给我们带来了怎样方便的生活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齐声说好。(他们表现得很有兴趣)

师:请同学们按正常速度到班级门口排队,老师来记录你们排好队的总时间。

[学生纷纷走出或跑出教室,教师把所用时间(32秒)写在黑板上。]

师:现在再请你们按照现在排队的顺序有秩序地走进教室,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老师再记录下这次的时间。

[学生有秩序地两两走进教室,坐回座位。教师把二次所用的时间(21秒)写在黑板上。]

师:同学们,其实你们不用看黑板上的记录也能感觉出刚刚两次所用时间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

生1:我觉得,第一次是大家都往教室外走,没有排队;第二次是大家排队有秩序地走进教室。

生2:我觉得,第一次是大家都想快,于是就没有秩序地挤出门外,反而都堵在门口出不去;而第二次,大家都排着队、有秩序,所以走得很顺利,因此大家很快就能坐回原位。

师:是啊,出去时大家都是争着往外走,有的同学还被踩到脚,这样就影响了速度,还可能发生危险;而进来时,同学们两个两个有秩序、很顺利地就进门了。理所当然,后者所用的时间短,又不易发生危险。例如,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去看电影,在进出电影院时,就要遵守秩序,让秩序为我们开路。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游戏令学生切身地感受到纷乱而耗时地出门和有秩序且快捷地进门的不同,很自然地使学生体验到了遵守秩序的好处,这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归根结底,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而积极的参与能令学生的情感得到大大的激发,而游戏本身的寓教于乐性又把教学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三、经常进行课外拓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能力、增加情趣

人总是离不开社会,学校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目的即为了使学生将来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品德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还必须将其拓展到实际的生活中,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增加儿童的探索情趣。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从课堂走向社会,再从社会进入课堂

应该强调的是,在让学生接触社会的同时,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对某些事情有所感悟,并在不断的实践探究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个性认识,最终达到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悟的目的。基于此,品德课的教学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社会实践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和生活材料的有益补充,进而拉近课内与课外的距离,使社会实践的内容更为学生所熟悉,易于学生接受,最终让学生带着课堂的收获走向社会实践,再带着对社会实践的体验走进课堂。

2.灵活地进行教学,使课本内容升华、转化,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

应该注意的是,要更好地将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就要将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使教学过程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将课本内容升华、转化,既提高了学生们的探索能力,又强化了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还提升了品德课的活力和魅力,最终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在教学《办一张自己的报纸》一课时,在课前,我让学生调查父母常看的报纸及喜欢的栏目,并带一些自己喜欢的报纸在课上交流。在课上,我讲解如何利用媒体获取信息以及如何安排报纸的版面。在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以社会生活为题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办一份小报,并引导学生进行组内分工、明确责任。两周后,我让各小组将制作好的小报贴在教室的黑板上,学生们可自由观赏,并评出大家最喜爱的小报,还举行了隆重的“优秀小报颁奖仪式”。这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篇7

1、教学建议:用足每一分钟,上好每一节课,坚定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目标的信心。纵观本册教材,有六个单元,共20课,应该说是科学课八册教材中内容比较多的了,再与以往第十二册自然相比,课时数也比较多。而再看这个学期是一个短学期,其中还包括五一长假以及学生的期中测试,而本册教材教学总课时则需要29~33课时,也就是说每一节科学课都得实打实地最大效率地提高教学效果。时间之短,密度之大,要求科学老师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每一分钟的价值。要求科学教师课前认真备课,认真和学生一起组织教学材料,精心地组织课堂上的每一个活动,活动要求少而精,任务要求小而实。少做或不做那些大而空的,泛泛而谈的活动。

2、科学教师要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需知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自己得有一桶水。新课程虽不必要求教师面面俱到,虽不必要求教师要有“一桶水”的量,但渊博的知识、丰富的内涵对于教育学生来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科学课上尤其如此。对于本册教材中的《遗传与变异》、《进化》以及《神奇的能量》中的一些知识点,由于在老的人教版教材中涉及的不多或者说有的根本就没有涉及,所以我们的科学老师要加强这方面的阅读学习,不能依靠自己的老底子,须知不断学习的教师才会跟上形势的发展,科学教师绝不能在科学课堂上犯科学性的错误。我们可以一知不解,但不能将一知半解的东西教给学生。

3、相信学生,树立大活动观。在科学课程刚刚起步时,出于对科学的理解,学生不会做,往往由老师带着领着,于是我们称这一阶断为引导性探究。现在四年的科学课程学完了,如果我们还这样不放心,还是想手把手的搀着学生,这样显然不符合学生发展的步伐了。本册教材主要的是以教师的指导性探究为主,适当地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这就要求科学教师树立一个大活动观。要求给学生大段的科学探究时间,要求提供给学生必要时的帮助,至于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要相信孩子们自己有能力去解决,要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本册“拓展与应用”的一个训练侧重点。

4、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对学生四年来的科学学习作一个评价。本学年江都市所有的科学课程都到了六年级,也就是江都市所有的小学生都进行了四年的科学课程的学习。至于他们的学习效果到底如何,孩子们的科学素养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他们会不会进行科学的思维,会不会把科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运用到他们的实际生活当中去,有必要对学生四年来的科学素养作一个检测,一方面检验我们四年来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也为我们下面的教学积累一个数据资料及从中进行反思的依据。所以要做好评价工作,要做到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要做到自主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要做到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相结合,要做到定量评价到定性评价相结合,要做到片面评价与全面评价相结合。为学生四年来的学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江都市的四年科学课程的改革作一个阶段性的汇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信息化 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实践探究

一、巧借媒体激发兴趣是追寻高效数学课堂的前提

俗话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时,借助多媒体形、声、色的动态感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例如:一年级“简单应用题综合训练”课,以一同学放假去北京动物园为主线,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设计一系列社会实践问题,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学生在玩中乐学、爱学。教学《时、分的认识》画面一:悠扬的萨克斯音乐,伴随着美丽的画面忽隐忽现,一角的钟而上分针悄悄走着,一分钟后当学生仍陶醉于音乐与色彩交织的世界时,音乐画面骤停,感知一分钟的长短。画面二:屏幕上出现一个美丽的时钟,分针“咔、咔…”的走着,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一分钟的跳绳、口算、数脉搏,体味一分钟的价值。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画面动态化,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形成生动、活泼、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深切领悟到数学的价值,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二、巧用媒体精心预设是追寻高效数学课堂的关键

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在了解学生和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预设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而预设时除了思考教师怎么教,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学生怎么学。如《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收集了相关的资料,制作了切实可行的教具、课件,并预设了如下精彩教学环节。

1、请生用学具―小棒围三角形,产生疑问:为什么三根小棒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讨论得出: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2、课件出示问题:如果想让它围成三角形,该怎么办?生思考,并动手操作验证。

方案1:让两条短边变长 方案2:把一条长边剪短

3、让学生通过Flash课件边线的颜色变化、可爱的卡通提前,慢动作演示围成三角形,

学生欣喜若狂,学习情绪高涨。

4、交流得出:现在围成了,它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通过刚才的操作演示生得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6、只要有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不是就可以围成三角形?举出反例验证:9cm、5cm、3cm的小棒各一根。在电教媒体适时支持下,在操作验证的过程中,得出: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摒弃以教师为本位的过度的预设,新课程需要的是以学生为重心的精心的预设,并能巧用信息技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孩子们想学、乐学、学有所成,唯有如此,才能使预设具有针对性、开放性,从而使教师的教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达到高效的精彩的数学课堂。

三、巧借媒体联系生活破教学难点是追寻高效数学课堂的灵魂

新课标明确规定,通过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发挥,能够轻松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画形象生动地说明问题的本质。这样的设计沟通了学生生活与数学的关系,用已有经验和知识解决简单问题。这样的安排,利于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培养,有效解决教学难点。

例如,在有关存款利率的教学时,可以让部分有条件学生去银行了解银行利率的计算方法,用DV拍摄下来,上课时通过PPT给全体学生播放,让学生真实了解利率的计算技巧,轻松掌握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有机整合教育资源,既有现代教育设备资源,又有生活中的资源,丰富学生学习方法,有效解决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巧用多媒体追寻高效的数学课堂有效反思

⑴准确把握教材意图,不能偏离数学本质。多媒体技术给教师带来很多方便,但并小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多媒体技术。现在有的教师陷入滥用的误区。多媒体要强调其“辅”,运用多媒体不是替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辅助课堂教学,使教师讲授的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⑵应用多媒体,花样繁多未必能提高教学质量。避免满堂电灌要有选择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而滥用。有些教师将教学内容全盘计算机呈现,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权利,丢掉粉笔、黑板,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传统教学的优势都不见了,值得我们一线数学教师深思。

⑶运用多媒体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去思考、探索,去获取数学知识。教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知识起点,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灵活地把课堂教学向横向与纵向延伸,巧用多媒体,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当、适时运用多媒体,能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从而演绎高效的数学课堂。只有我们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理念,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个人素养,多媒体应用一定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有效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能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实现愉快教学和成功教学的高度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课堂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效果

按照高三英语复习资料《优化方案》的编排顺序,我按部就班地上了一节复习课。先读单词短语,接着就重点单词、短语和句型进行讲解。原以为都是学过的东西,比较简单,一节课快马加鞭的往前冲,基本采用讲、读、背的方式,可是在讲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反应越来越迟钝,越来越多的学生变得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于是,我停下来,怒气冲冲地叫几个学生站起来,就我刚才讲过的内容提问,结果让我更是火上浇油。很简单的单词用法,要么答非所问,要么沉默不语,要么说不清楚。这节课上得真失败,心情很是郁闷。

下课后,冷静下来,我认真做了深刻的反思:为啥学生会犯困?学过的东西都忘了?怎么能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动起来,复习效果好起来?经过分析后发现这节课没上好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堂内容安排的太单调,记忆的东西过多。20多个四会单词,20多个短语,有9到10个重点单词的详细解释,每个单词有四到五种用法及相关拓展,要求学生一节全部记住,不晕才怪。再者自己对学生程度估计过高,忽略了学生很多单词学生已经遗忘的事实。

2.教学方法单一,基本满堂灌。留给学生思考消化和主动探索的机会太少,学生被动接受的太多。

3.老师上课缺乏热情,表情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也容易让学生犯困。

反思后,及时就以上问题做了调整,一段时间后,学生的上课状态和上课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课前热身两分钟

根据学生不同的精神状态,采取不同的热身方式。早上和下午第一节,学生往往状态不好,我会要求学生站立,自由活动一分钟,踢踢腿弯弯腰扭扭脖子,同桌互相用英语交谈一分钟;有时会让他们唱一首激昂的歌曲来提神醒脑;有时会用英语指令,让他们做动作,如raise your right hand, lower your head,turn around,在同学们的嘻嘻哈哈中开始新的一课。

二、调整上课内容

将背单词、短语和句型讲解,与语法填空、改错、写作穿行。一节课应该有记忆,有思考,也有讨论。第一节课认读和识记重点单词和短语,第二节再听写。把需要讲解的单词分成两节课,一节课只讲解4-5个单词的用法。并以练习的形式出现。语言知识部分不能超过25分钟,剩下的时间进行限时语法填空、或改错、或写作的练习。加大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练习,我想很少有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会睡着。

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一)听写或默写;早晨第一节学生最容易犯困。他们刚刚经过了半个多小时的早读,已经不想出声了,加上刚刚吃过早点,有饱腹感,这时听单词、短语和重要句子,或者默写单词短语,或默写背诵过的作文范文效果就会好很多,然后同桌交换检查再返回并用红笔改正错误。

(二)带着任务自学。在限定时间内,比如,5-7分钟要求学生自学完4个重点单词的讲解。学完后要清楚,自学了几个单词,分别是什么,是一词多性,还是一词多义,意思分别是什么。先老师提问学生答,再做相关练习检查自学情况,比如一词多义,组词让学生翻译并归纳,如observe the stars, observe the school rules,observe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复习语法也可以这样进行,比如复习倒装句时,先让学生打开复习资料第225页,带着以下问题自学:什么是倒装句?什么是全部倒装?什么情况下需要全部倒装?什么是部分倒装?什么情况下需要部分倒装?要求学生在八分钟内完成,不懂的地方问老师。八分钟后,我提问了不同程度的学生发现他们大部分掌握的还不错,问题主要集中在as引起的倒装上,刚好书上此处的讲解不够全面,我只需要补充讲解书上没有提及的部分即可。趁热打铁,紧接着做倒装句的专题训练。这节课的效果很好,不仅做到了有的放矢,加大了课容量,还提高了课堂质量。

四、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课堂上老师的上课状态对和谐的课堂气氛至关重要,和谐的气氛也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课堂效果。老师每次上课前先要让自己happy and excited.

篇10

关键词 大课间 责任教育 紧急疏散 一分钟注意力训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开展大课间活动,改革、优化课间操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不仅能使学生乐于参加,主动掌握健身的方法并自觉锻炼还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并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确保“健康第一”落在实处。

开展新型大课间活动,还能够在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以大课间为辐射点,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体现良好的校风、校纪和学生的精神面貌,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

在大课间活动中还要使师生学会负责,让“责任”内化为教师自我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也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内动力,使责任教育逐步成为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本次采用的大课间组织形式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紧急疏散演练。现在的学校一般都是各楼层师生人员密集,如遇紧急情况,师生的安全疏散十分重要。为提高师生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自救意识和紧急疏散能力,经过精心筹划,把紧急疏散演练加在了大课间活动当中,通过演练,使危险来临时所有师生能够按照预案迅速安全撤离教学楼,防止师生意外伤害,最大程度地保障师生生命安全;紧急疏散训练可以提高学校全体师生的防范意识和参演者的心理素质,增强逃生能力和自救互救的水平,通过演练可以掌握应对意外事故的基本措施,尽早发现逃生时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如果每所学校都把紧急疏散演练常态化,那么在遇到紧急情况时不至于慌乱,使师生的生命安全做到最大的保障。

(2)一分钟注意力训练。注意力是最重要的基本学习能力,注意力集中时间长的学生学习相对轻松成绩优秀,注意力集中时间不是很长的学生学习累成绩欠佳。每天大课间活动中一分钟注意力训练,要求每位同学自己找一个观察物进行一分钟全身心的观察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意志力、规则和服从意识,提升学生的大脑神经兴奋抑制控制能力,提高专心听课注意力和学习成绩,纠正粗心和走神,养成专心学习的良好习惯。

(3)跑操过程中呼喊励志口号。口号明确了学生奋斗目标的方向,口号的提出,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它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团队精神,责任心和服务水平,给学生以拨云见日之感,从而明确学习方向和目标,增强学习信心和动力。规范师生言行、处处提醒劝诫,营造人人遵社会公德,个个守行为准则的良好氛围也是励志口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践表明,新型的大课间能给学生及教师带来新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使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从眼操到有序地跑到操场站队再到走队跑操,每个环节都体现了规范教育,规范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还使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自强奋进的良好习惯,各种优良的品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

(2)大课间对身体素质与精神状态的改善大有益处,规范后的学生状态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大课间体育活动为师生的感情交流搭建优质的平台,每天在大课间活动中提供了师生之间、教师之间、校领导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的机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与战斗力。

(4)师生风貌极大改善。

近年来,新课标、素质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来看,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既要不失严肃把体质搞上去还要考虑同学们的个体需求,学生体质虽然逐年提升,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艰巨,需要继续总结并大力推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大课间活动的形成,除与社会、学校等条件有关外,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课间活动的兴趣、爱好和锻炼习惯。构建良好的大课间活动应从学生入学开始教育,要求校领导重视,教师具有奉献精神。教育、体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大课间活动意义的宣传,大力表彰已形成良好大课间活动的学校,在全民健身计划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四十分钟时间。

通过研究进一步深化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开展的理论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学校体育活动和校本研究的层面。通过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校本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水平、团结合作的意识、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得以全面增强。为此,阳光体育活动和大课间活动项目进入体育教学的实践研究应继续深化和完善,并在此基础上出版正式的实验教材,配制声像教材,以便于广大体育教师选择使用。推进“责任教育”特色文化建设,在以大课间教育活动课为载体的设计启发下,还需要学校结合校情,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并充分利用大课间教育活动课平台,更多融入教育内涵,依此增强师生责任意识、提高责任能力、落实责任行为,以实现学校“担当责任、追求卓越”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