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篇1

关键词:PDCA循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生产专项费用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末,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简称“OHSMS”)逐渐成为一种在国际流行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该体系与国际标准化组织先后推出的质量管理体系(简称“ISO9000”)和环境管理体系(简称“ISO14000”)等统称为后工业时代管理方法,企业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促使了该体系的诞生。基于发展和成长的需求,驱使企业采用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将包括环境管理、质量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等管理方向在内的所有有关生产经营活动规范化、科学化和体系化。一些国际知名的企业在强化质量管理的同时,建立了自我约束和相对完善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树立了较好的社会形象和大幅度降低了职业伤害给企业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和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进行,与生产过程紧密相关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应运而生。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产生和现代系统管理理论的思想密不可分。基于系统安全的理念,从企业自身的整体角度出发,把管理关注点放在事前预防的整体效果,实现全员工、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四全”安全管理模式,使企业保持持续稳定的良好安全生产经营状态。目前,尽管我国的很多企业早就初步建立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但是真正做到把体系标准和管理方法运用到生产实际的企业却屈指可数。本文以某高速公路集团机电分公司为例,对如何贯彻运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实际操作的建议措施。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原理

现代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观念是“生命至上,遵法守法,风险管控,持续改进”,管理的核心是限制系统中造成事故发生的诱因发展,即危险源的识别和管控,重视通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一系列措施达到预防事故、监控事故,最终实现整个系统安全的目标[1]。其运行原理是戴明循环,即PDCA循环,即规划(PLAN)、开展(DO)、核实(CHECK)、矫正(ACTION),该管理方法是在运营过程中概括出的能高效运用到任何一项活动的工作流程中。基本做法是按照既定的计划去开展某项阶段工作,通过核查其该阶段工作的成果,总结相应经验,稳固成绩,改进欠缺的工作,把该次周期未处理的问题汇总,传递到下次PDCA循环中去解决[2~3]。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作用:一是确保企业全体员工的身体健康、企业的财产安全、降本增效;二是改进与员工、所在社区、行业主管部门等的多方关系,树立企业社会良好形象;三是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全民安全意识;四是遏止因为安全管理而产生的失误、漏洞,消除第三类危险源如。

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危险源辨识不充分。

1.危险源辨识内容不具体。辨识过程并不是全员参与,也不是各个岗位的技术骨干参与编制,仅仅少数人靠想象来编制,而编者可能并不懂该公司各个工艺环节及实际作业可能面临的危险因素;或者根据同类企业的危险源清单进行简单的替换修改。编撰的危险源清单内容往往不全或者存在瑕疵,对本企业的体系建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涉及相关方(承包方、劳务派遣方等)的辨识不足,甚至遗漏[4]。该机电公司主要作业内容是高速公路的用电设备设施的保养、维修、更换工作,即属于高速公路系统内的保障服务型下属部门。事实上,该公司原有的危险源辨识缺少涉及相关方内容,必定造成危险源辨识不充分、不完整,最后造成体系的编制与实际作业情况大相径庭的现象。

3.作业活动划分不合理,出现重复交叉情况。该机电分公司施工作业内容涉及:动火作业、登高作业、受限空间作业、电工作业等,由其作业内容存在可能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触电、高处坠落、中毒和窒息等[5]。由于该公司的业务大多在野外,作业条件恶劣,作业内容复杂以及活动划分不清晰,导致原有的危险源辨识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二)风险评价不准确。结合原有危险源辨识,该公司风险评价不准确主要表现为:一是风险评价指标等级设定存在不合理,导致风险评价最终结果错误。二是评价时未充分考虑企业客观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状况,致使风险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天壤之别。如:该企业原有危险源清单中“作业不穿劳保用品”这一活动的风险等级评价为最低级别的五级风险,而该企业多次发生员工因未穿戴劳保用品而导致的事故。

(三)执行力度不到位。导致执行力度不到位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执行者个体自身的原因,比如工作状态和熟练程度等;二是组织管理的原因,管理粗放,执行才有伸缩空间。

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落实危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采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综合选择,可从询问、现场观察、安全检查表法、工艺流程图、故障类型影响和危险度分析等方法进行合理地选择。一是全员动员,公司员工不仅是最了解生产作业现场的操作者,而且更是危险源最相关的影响者。因此辨识危险源的工作不应该脱离基层,需要全体参与,最终浓缩成为企业的危险源辨识清单,这样形成的清单才有说服力。为减少对日常工作的影响、提高培训效果,可以采用“帮传带”的培训模式,即各个业务班组选派一名业务骨干参加“公司危险源辨识与安全规程编制小组”,经过讨论形成较为完整的“职业健康安全体系作业文件”之后,再由这些骨干将成果宣贯到各岗位人员,有异议的及时反馈,让公司员工参与整个危险源辨识活动中。二是危险源辨识内容应充分考虑各个环节所有人员的常规、非常规活动,从而确保危险源辨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指导方针,不留盲点,提高危险源辨识的完整性。三是辨识需考虑相关方的活动,内容所有与本企业活动有关的相关方,其中应包括劳务派遣方、分包方、访问者等,这是以往危险源辨识容易遗漏的内容。四是对危险源实施动态管理,当企业采用“四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企业须重新辨识危险源,及时更新、完善危险源。

(二)编制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又被称为安全技术操作守则,是企业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活动的性质及技术、使用设施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按照不同工种编制的安全操作守则,它是企业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一项基础资料,也是对在岗工人进行三级安全教育的参考内容。原有的安全操作规程过于教条化、形式化,内容空洞表面,此次会议编撰的安全操作规程,内容包括:一是明确谁有资格操作,明确进行该项作业的人员应该持有什么证,劳保用品是否完好、正确佩戴,现场条件是否允许作业等;二是明确作业过程有什么危险、风险、有害因素,根据危险源辨识清单,明确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后果,夜间野外作业应注意什么;三是从事该作业的一般安全操作规程,动火作业、电工作业的流程是什么,高空作业车的支脚怎么打,风机更换和检修流程是什么等;四是从事该作业的关键工艺参数和过程控制,明确仪器仪表等设备的使用规范,受限空间的氧含量应保持多少,占道作业锥标的摆放距离为多远等;五是该作业过程中异常情况的应对措施,明确设备、设施的紧急制动按键在哪儿,逃生通道在哪儿,灭火器的位置及使用方法等;六是已发生的违章作业的后果和行为通告。此次讨论会议,实现了如图3所示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金字塔中“作业文件”的编制,作为整个体系建设最底层部分,该项工作繁琐、复杂,要进行创造性劳动和反复的“讨论———宣贯———实践———反馈———修改”过程,汇总出来的成果将是公司差异性、针对性、先进性、实效性的核心体现。相信一定能从根源上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指导方针。

(三)落实安全生产专项费用,完善奖惩制度。安全生产专项费用的使用和落实情况决定了企业安全生产能否有效落实,按照费用的实际使用情况,主要分为两方面:安全生产主动投入费用和安全生产被动投入费用[7]。前者又称为安全生产事故防御费用,主要指组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本着保障生产安全和员工健康,针对危险源管控以及人员职业危害而专项划拨的安全生产专项费用,专门用于安全设备的购买和维护,包括配备个体防护用品,检测、维护、保养安全监控设备,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等。后者又称为安全生产事故处理费用,主要指发生事故后,根据相应法律法规和责任划分,单位支付的相应费用,包括安全生产事故处理费用、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等。

五、结语

俗话说“要想马儿跑,怎能马儿不吃草?”建设了较为优秀的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就需要企业在未来的运行阶段做好维持和发扬工作。企业应切实从员工自身安全出发做好安全生产主动投入费用的投入和使用,应更多地体现奖励制度,减少或减弱惩罚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安全生产会深入人心,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曾畅 范健强 王越 王雨 王江凤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田水承,景国勋.安全管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8:162

[2]冯宗国.矿山安全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创建与完善[J].采矿技术,2011,11(6):57~59

[3]李晓磊.企业安全标准化体系的完善[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3:253

[4]阮仁斌.企业在建立和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3,3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S].GB6441-1986,1986

篇2

[关键词] 职业健康安全;建筑企业;经营成本;风险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6)10-0051-03

一、前言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并列为三大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来源于管理学 “PDCA循环”的概念,企业通过管理体系中的17个要素的实施及自我检查、自我纠正及自我完善机制促进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作为一种管理体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大到系统建立、小到危险源识别分析及审核文件的编写已经多次讨论过,理论研究趋于成熟。但在实际操作中,其施行过程却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领域,工程事故频发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观,如何切实保证在中国劳动群体中占很大比重的建筑工人的人身安全,已成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建筑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

对建筑业而言,其自身具有安全事故频发、隐患多、工作队伍流动性大及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为此,有必要通过一套完整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保证员工作业安全,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企业经营中员工的职业健康风险,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自1999年原国家经贸委率先在企业中积极推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至今,获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的企业仅数千家,工程事故频发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一方面,在市场的压力下,建筑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更多关注于工期、费用、质量等因素的管理而忽视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于是出现了其为实现企业利润“铤而走险”,将员工工作安全置于不顾的情况;另一方面,不少建筑业企业存在体系运行和传统管理相脱节的“两层皮”现象。管理体系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取得体系认证资格的敲门砖,而忽于对员工职业健康安全培训和防护设备的采购和维护。如上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中的上述运行状况,是与建筑行业自身专有特点分不开的:(1)经营成果的一次性和惟一性。建筑企业的最终成果为建筑项目,必须在一定的时间期限内提供他们的产品或服务。(2)客户的专一性。项目针对的服务对象为业主,成果为某一专门的、特定的建筑,具有区别于其他市场产品生产的批量性和客户的广泛性。(3)经营方式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业主通过招标方式选择建筑企业,这就意味着如果建筑企业不能提供符合业主要求并富有竞争力的投标报价,他将失去项目经营机会。(4)安全隐患多,事故损失大。建筑工程企业区别于普通工商企业的另一特点就是经营活动(即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大,安全隐患多。具体表现为地下作业和高空作业多,安全保障措施少,施工过程复杂及危险因素转化快等等。(5)投资额回收缓慢且数额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建筑企业必须在有限的项目进程内获得收益以保证企业正常运营,能否实现短期利润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为此,有必要对建筑企业中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根本性分析,以保证这一管理方法的长期有效运行,切实保证员工的从业健康和安全。

三、建筑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通过以上对建筑业自身分析不难看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在建筑企业中得不到根本性的建立和运行是因为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 立法执行问题。在国家立法和行业规范方面,中国一直致力于加强安全法规和条例的立法工作,但在实际中执行效果都是比较差的。此外,劳动立法一般说来也只适用于比较大的企业,因不遵守安全条例而造成严重的事故甚至死亡,至多罚款了事,既不能震慑管理者,也不能迫使其对员工的安全引起重视。

2. 企业问题。中国经济体制正在逐渐完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建筑市场向全球开放,利润空间逐步缩小,建筑企业也正在逐步由国有制向股份制转化。作为建筑企业,维持自身生存的惟一途径就是顺利实现利润。这一现况的直接后果是企业将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与实现利润直接相关的问题上,而忽视了员工的职业健康安全问题。

3. 管理者问题。作为建筑企业管理者,管理人员很少受过相关的培训,甚至不清楚自己在事故预防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他们对待安全工作预防措施的态度,充其量只是为了遵守法律条款,而很少是出于其职业道德或者出于对人的尊重。在对企业的管理过程中,他们关注的只是企业利润和形象,而往往忽视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4. 员工自身问题。中国劳动力人口基数大,单位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给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系统的建立带来很大困难。而且,在建筑工人工资讨还尚有困难的情况下,很难想像建筑企业工作人员能有意识关注自身职业健康安全问题,这也为建筑企业无视员工安全一味追求利润创造了客观条件。同时,这些建筑工人大都出身于农村,未经培训即上岗施工者很多,普遍不了解潜在的危害和危险性,甚至难以理解书面或者口头的指导,极易酿成事故和遭受职业病的危害。他们在农村时的收入很低,尽管进入城市后收入也常常比城市人低,但是毕竟远远高于他们从农业中所能获得的收入。这种高收入常常刺激他们为了挣钱而冒一些不应该冒的险,或者不考虑疲劳因素继续加班加点。

四、解决建筑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从建筑业行业发展角度出发,为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建筑员工劳动安全,有必要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规范和管理体系对全行业内建筑企业实行有效约束,保证建筑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从建筑业企业自身发展角度,有必要通过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来减小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切实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为此,可通过以下途径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持续运行。

1. 加强安全法规执行力度,建立约束机制保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通过约束机制的建立,可以规范建筑行业行为,使企业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作为经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不是作为一种附加的或选择。通过这一机制,可有效避免因体系建立投入而导致各建筑企业经营成本不易之的情况,使各企业参与竞争必须以切实保障员工从业安全为先决条件。同时,根据风险投资分析理论,当风险付出值较低时,决策者趋向于风险偏好型,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通常只关注企业利润而不顾工程事故的发生。通过约束机制的建立,风险付出值加大,管理者趋向于风险规避型,必然使其加强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否则企业无法实现利润,甚至影响到自身生存;这样,要求企业通过经营活动的科学化,标准化和法律化来实现利润,而不是一味地压缩生产成本。

2. 加强健康安全管理过程中的持续评审。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为生产经营单位建立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以持续改进的思想指导生产经营单位系统地实现其既定目标。PDCA思想的实施关键即是持续评审与持续改进的过程。这时,就需要依靠政府制定专门的业务规范来辅导项目目标的实现。这里所说的规范与诸如《建筑法》、《安全生产法》的区别在于安全管理措施的具体化及实施过程中的持续评审。例如《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第21条规定:“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

这里要说明的是,法规中只是以限定的方式,如“有效的”、“恰当的”等,并且,法定的健康安全管理为最低要求,而不是最好的水平。所以,各地方政府应设有专门的建设工程安全职能部门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重大安全隐患及时检查并督促整改,坚持项目进程中的持续评审制度,特别是在施工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

3. 规范建筑企业行为,严格市场管理。强化业主工程总包单位的安全管理责任。一是业主在招标时即应对所有投标人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面统一要求,承包商必须按照业主要求建立合格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才能获得投标资格;二是严格工程分包管理,杜绝无资质的施工单位承包工程,禁止上述无资质的“三流”施工单位进场施工;三是工程发包单位直接向业主负责,必须对承包方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对分包、转包施工工程的外来施工公司、施工队出现人身伤害事故的,要追究发包单位责任,同时对合同价款在施工安全方面实行浮动制,对安全完成项目施工的承包商予以奖励,对发生工程事故的承包商以罚金形式在工程款中酌情扣除。

4. 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劳动过程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定期举行安全培训:可于每月、每周定期举行安全培训,培训内容视工种而定。通过向各个工种的员工传达从事该项工作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使员工对可能发生的危害人身安全的问题格外注意,并掌握发生事故时的自救方法。(2)实行工作许可证制度。对于风险等级较高的作业,如高空作业、进入密闭空间作业及焊接作业等,应事前取得施工许可证并要求项目强制执行。(3)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即对于特定时间内无安全问题的项目部、施工单位予以物质奖励,强化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但要注意这一方法可能引发的隐瞒安全事故的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从建筑企业自身,还是行业发展;无论是近期生存还是长远发展,建立有效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都是必要的、可行的。通过这一体系的建立,可有效地保护建筑业劳动人员的健康安全,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柴建设,等.安全生产法规与安全生产管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张西民.如何提高施工企业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有效性[J].石油化工建设,2006,(1).

篇3

关键词:安全质量标准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P62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质量标准化就是企业自觉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国家、行业对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包括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日常管理等在内的每个环节的安全生产工作标准、安全规程和岗位责任制,实现与安全生产相关联的每个岗位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对于已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企业来说,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质量标准化这两者之间关系显得尤其重要,结合创建工作对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两者之间区别和联系进行分析。

一、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区别

(1)安全质量标准化采取强制原则,而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采取自愿原则。企业安全质量标准化是指企业具有健全、科学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规章制度与操作规程,并通过实施严格管理,使企业各个生产岗位、生产环节的安全质量工作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的要求,使企业生产始终处于良好的安全运行状态,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广大从业人员对自身安全和文明生产的愿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已于200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安全质量标准化”,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这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等要求的重要体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PDCA循环,即“计划、行动、监察、改进”活动,使体系功能不断加强。它要求组织在实施管理体系时始终保持持续改进意识,对体系进行不断修正和完善,最终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职业病及其损失的目标。组织是否实施该标准,是否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取决于组织自身的意愿。

(2)安全质量标准化是管理标准,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管理方法。安全质量标准化是一个标准,它分为基础管理评价、设备设施安全评价、作业环境与职业健康评价三部分,它对每一项管理活动、每一台设备设施、每一个作业环境的评价都有明确的量值规定,以此来判定企业是否达到安全质量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一套企业管理的做法和程序,它表达了一种对组织职业健康安全进行管理的思想和规范,主要强调系统化的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即通过建立一整套职业健康安全保障机制,旨在控制和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安全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是与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并列的三大管理体系之一,这种体系是科学的、有效的、可行的,而且与组织的其它活动及整体的管理是相容的。

(3)安全质量标准化有起点要求,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没有起点要求。安全质量标准化适用于各类机械制造企业,采用千分制考核,分为三个等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900分的为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800分的为二级;安全质量标准化考核得分不少于600分的为三级。也就是说,考核分不到规定的分值就不能达到相应的安全质量等级。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用于所有行业,旨在使用一个组织能够控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并改进其绩效,它并未提出具体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准则,也未作出设计管理体系的具体规定,也就是说不管这个企业是事故低发单位,还是事故高发、频发单位,都可以建立体系。

二、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联系

(1)都是强调预防为主、持续改进以及动态管理。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安全管理从传统的经验型向现代化管理转变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安全管理从事后查处的被动型管理向事前预防的主动型管理转变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利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科学方法和动态管理,可进一步明确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通过持续改进,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危险源的治理和整改,降低职业安全风险,不断改善生产现场作业环境。安全质量标准化中通过“开展危险源辨识、评价与管理,以及对重要危险源制定应急预案”,从源头上加强了对职业风险的管理,采用动态管理方式,降低了事故事件的发生概率,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班组是企业的基层组织,班组成员在作业中能否坚持标准是石油企业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和实现安全生产的最坚实的基础。加强班组安全质量标准化要做到: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意识,明确安全教育在班组质量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性,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是执行规程的保证;安全标准学习要有计划,有检查,有考核,要真抓实干,持之以恒;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上下齐动员,不断创新教育形式;班前班后,对重点岗位上的职工,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要针对安全薄弱环节,提建议,补措施,抓整改,提高班组安全意识;对违章违纪的职工严格管理,做到奖惩兑现,使班组“三不”伤害制度落到实处。一个优秀的石油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严密的班组安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培养一批优秀的班组长,这不仅对石油企业的安全生产极为重要,而且还能激发广大职工的巨大创造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所蕴藏的潜能。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2)都是强调遵守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我国已建成完善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对于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范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保障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安全质量标准化考评标准中所列的考评条款是根据国家和行业法规、标准以及安全健康的有关规定编制的,企业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就是以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为底线,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了法制轨道。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是预测、度量系统的安全性、规范性、科学性的依据,是达到安全质量标准化的一条最基本的保障线。遵守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也是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组织通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等活动的实施确保满足法律法规要求,并对法律法规遵守情况进行监视检查。这与安全质量标准化活动的精神完全吻合。

(3)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建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安全质量标准化是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它相当于体系运行中的作业指导书,可以为危险源的辨识、运行控制、绩效改进提供方法和手段,它的产生使体系的具体化更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有利于体系的有效运行。要搞好标准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根据《安全规程》、《操作规程》等规定要求、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组织实际经验丰富、知识面广的人员及工程技术人员制定确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如规划目标、实施方案、考核方案、管理办法、可操作性强的标准、操作规程、安全措施、奖罚办法等。制度建设要体现科学化、人性化,以激励为主,奖罚兼顾,真正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不能将制度流于形式。

三、结束语

安全质量标准化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两种必不可少、相辅相成的手段和管理标准。两者各有侧重,既不能偏废,也不能绝对化,要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来实现安全质量标准,最终达到降低职业风险,提高本质安全的目的。因此,在安全管理工作的不断探索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将安全质量标准化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融合起来,坚持落实管理体系不走样、坚持标准不放松,使公司建立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

篇4

ISO45001的最新进展

ISO PC 283的第一次会议于2013年10月在英国伦敦召开,会议作出了一些重要决定,例如该标准应当包含一些要求,并将解释性导则作为附件。随后,成立了工作组(WG),并将其分成多个任务组(TGs),以将工作任务分成易管理的多个部分,因此,每一个任务组可以集中精力关注该标准草案的1项或多项条款。

2015年1月在特立尼达举行的第三次会议上,推进ISO45001进入“委员会草案二(CD2)”阶段,这一版本目前正在等待表决结果,以决定其是否可以进入“国际标准草案(DIS)”阶段。若表决通过,预计2016年春将会进入“国际标准最终草案(FDIS)”阶段,并于2016年10月完成起草工作和公布实施。

ISO45001和OHSAS18001相比,具有:采用“计划、实施、检查、整改(PDCA)”模式,设定了政策和目标,实施内部审计和检查等共同点。

到目前为止,ISO45001和OHSAS18001也存在许多不同之处:ISO45001由10个部分组成,然而,OHSAS18001由4个部分组成;ISO45001更加注重持续改进和组织控制;更加注重风险管理和风险过程评估;更加注重展示和了解任一时候的合规状态;更加关注小单位,如承包商等;更加注重使用绩效指标;更加关注组织背景,如供应链、当地社区与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和治理环境;更加关注领导层需要肩负其积极的职责,如战略规划、管理组织文化等;更加关注文件信息化,包括电子信息和过程信息,如使用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等。

该标准的草案内容有:范畴;标准化的参考文献;术语和解释;组织背景;领导;计划;支持;运营;绩效评估;改进。此外,还有关于其如何使用的指导。

新标准的目标与意义

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管理失败的后果是非常惨重的。据国际劳工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3.13亿起工作事故,每年1.6亿人患职业病,与工作相关事故和职业病每年造成230万人死亡。工作场所事故和职业病造成的损失约为全球GDP的4%。

在英国、欧洲乃至全球,需要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状态所带来的挑战,也应抓住改进的机遇。除了处理一些熟知的健康与安全危害,还要求具备一些额外的能力来处理新技术(如“纳米”“生物技术”“绿色能源”等)、不断变化的组织形式(如移民工人、工作强度增加、偏远地区工作等)、不同的就业类型(外包、临时工、非正规经济部门从业)、人口统计资料(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疾病等)、全球紧急事件(流行病等)等相关的新危害。

ISO45001草案中指出,该标准的目的在于“使组织能够为预防伤害和职业病提供安全和健康的工作条件,并预防性地改善其职业安全健康绩效。”引入这一新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方面的国际标准,将有助于确保安全和健康获得全球性的战略性关注和资源;有助于减少健康与安全所带来的损失,支持职业安全健康在整个组织内及其全球供应链取得良好绩效;有助于改善领导水平,分享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加快改进审计和绩效报告标准。利益相关者要求提高报告的透明度,这就意味着报告需要更加具有可比性,并将“主要的”和“落后的”指标都包括进去。

国际劳工组织认为,“风险管理的全面性方法只能通过实施国家级、企业级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获得。”目前,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导则》和OHSAS18001在世界范围的供应链得到了广泛应用,它们需要对风险进行管理,这就意味着各类组织正在进一步地要求其供应商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引入ISO45001,将会增强这种管理体系的推广力度。

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兴趣与关注度越来越高,工作中的安全与健康也涵盖在了这一国际标准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核心目标中。ISO45001和ISO26000(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将会是实现这一重要目标的补充性要素,并不断获得政府、非政府组织和投资者的关注。

篇5

论文摘 要:阐述了我国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提出了我国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高危行业之一,随时面临着职业安全健康风险的严重挑战。职业安全和健康一直是影响我国建设行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现状 

 

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和生存条件要求的不断提高,国内建筑市场规模将长期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建筑行业成为国家的基础行业之一。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繁荣提升,国内建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型城市加快了城市建设开发的进程。与之伴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一大批“高、大、精、新”的项目不断涌现,成为城市的亮点,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建筑行业也存在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背景。国家或地区间的技术、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建筑施工管理手段落后,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生产投入不足,生产技术的管理和开发落后于市场发展,安全保证能力低,环境保护意识差等,都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特别是一些重大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造成重大损失。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其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其他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特别是对于现代建设项目,无论是在规模、技术复杂性、资金投入、资源消耗量、还是在影响范围方面都比以往任何时期要大得多,所存在的风险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导致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从而使得国内外许多科研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开始重视对其进行所谓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最早是由美国在19世纪30年代提出的,其目标是努力防范、减少和分散风险,但是最终不可能消除风险。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国外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从事风险管理工作的所谓风险管理公司。我国的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项目风险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建筑工程项目领域的应用差距就更为明显。建筑工程风险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建筑工程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降低发生风险的频率并尽量减轻影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作为安全风险决策的基础,它们可以使工程中的实际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从安全生产事故数量及造成的损失统计分析来看,我国从建国以来已经历了四次事故频发高峰。近年来,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随着建筑市场规模的成倍扩大,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资源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承接工程规模的增长速度。有专家认为,我国正在经历第五次安全事故频发高峰期。近年来,国家对建筑安全法制建设越来越重视,政府建筑安全主管部门也大大加强了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的力度。这种监督检查是督促建筑施工企业完善基本的安全管理系统,使安全管理依法办事,同时政府主管部门也不断提高对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 

2.建筑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认识还相当落后。 

受传统思维和旧有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工程建设企业从管理人员到操作人员,对风险管理都满足于经验型的粗放控制,依赖于感官印象和主观判断,对如何科学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认识不足,尤其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应有哪些要求、适用哪些方法,如何适宜于行业和企业的特点等等更是不予重视,主动应用科学的辨识、评价方法以及实现辨识、评价范围的全面覆盖更是十分薄弱。 

(2)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在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缺陷。 

我国企业对危险源辨识和评价在内容和方法的研究、应用还处于自发阶段,随着安全健康事故的增多,各行各业日益关注辨识、评价内容与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但是,通过评审和研讨,人们发现过去零散的、自发的辨识、评价方法,在可靠性、充分性方而存在明显不足,一些从国外引进的方法在中国出现“水土不服”、不好应用等问题,尤其是立足于建筑行业特点,如何强化辨识、评价内容与方法的针对性、适宜性和匹配性,如何确定内容与方法的应用准则、可靠程度等更是难上加难。由于经验法简单可行,而科学方法复杂得无从下手,导致目前大部分企业应用的多种辨识、评价方法存在经验和科学之间的错位,往往最后采用经验方式决定辨识和评价结果。 

(3)现有的辨识和评价内容与方法不利于风险预防和控制。 

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和所面临风险的复杂性,各种辨识和评价方法的有效应用相当困难,粗放的辨识和评价结果,不适宜的应用方法,不仅导致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手段和成效,而且还导致了人们对科学辨识、评价方法的实际作用产生怀疑,不利于风险的预防和控制,从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上产生了大量的人为缺陷。 

 

3.结语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建筑业的安全健康管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是长期以来,工程建设企业的安全健康风险一直处于严峻态势,各种事故的持续发生,严重阻碍了正常的生产和管理铁序,产生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引发企业的责任危机、生存危险和社会危机。分析事故原因可以看出,大部分企业的风险预防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尤其是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的充分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受到质疑,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相关内容及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建筑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紧迫课题。

 

篇6

【关键词】环境和职业健康 科研院所 运行模式

1EHS体系建立的历史背景

1.1国内外EHS发展历程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也逐步提高:六十年代以前主要是从安全方向的要求,在企业装备上不断地提高安全性能来改善对人们的保护;七十年代以后,人机工程学理论的发展使管理开始重视对人在工作中的行为、工作环境对健康的影响、工作环境与提高劳动效率关系的研究,探讨工人、生产、环境与企业目标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八十年代以后,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环境保护的浪潮使企业认识到必须保护员工的健康,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必须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减少环境的破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形成以环境、健康、安全为核心的EHS(Environment Health and Safety,即环境、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EHS管理是为减轻和消除生产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健康、安全方面的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人身安全制定的一套系统的管理办法,它将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转化到以人为本、保全生命质量、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环境免遭破坏,实现社会、经济、企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1.2、EHS管理体系的特点

优秀成功的管理体系均具备以下特点:

(1)构建管理体系,着重持续改进。企业为了保持对全球事务有效管理,都采用系统化管理模式,即在公司的EHS方针指导下,周而复始地进行体系所要求的PDCA循环(Plan表示策划;Do表示实施;Check表示检查;Act表示改进)。进而得到不断的修正和完善,如图一。

(2)以辨识危险,预防控制为主线,并需要最高管理者承诺、全员进行参与。各公司都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的重点放在源头控制而非末端治理或事故处理,实现了安全、清洁生产。

(3)方针、程序、决定的一致性。EHS取得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有关方针、程序、决定的一致程度。最有效的EHS管理要求所制定的所有方针、程序、决定要简单、一致,并且易于接受,在强调环保、健康、安全要求时要做到同步一致。

(4)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和必要的文件支持。各企业根据其各种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按照PDCA归纳出一系列要素,将离散无序的活动置于一个统一有序的整体中考虑,使得体系更便于评价和操作,同时要做到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兼容。

2我国EHS体系现状分析

2.1、国内体系运行主要模式

我国历来对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十分重视,围绕和GB/T 2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标准,以满足保护环境、保护职工的要求。各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标准,建立本单位EHS管理体系,通过内部创建、内部评审、外部审核认证、合规性评价、管理评审等各个环节运行,将EHS体系运行贯穿到本单位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应以各级领导重视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作为基础,为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配备了基本的资源,各部门按照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规定进行危险源、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并制定控制措施,开展合规性评价,组织部门内部培训,规范日常管理。同时根据年度工作任务,制定量化的年度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案,并按方案顺利完成工作,以确保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具备自我完善、自我改进的能力。

2.2科研院所管理特点及运行模式分析

科研管理单位,不同于一般生产型企业,更偏重于工作创新及实验研究。科研人员与一般员工相比也有很大不同,如具有唯实不唯上、求真不虚浮、创新不保守等特点;科研工作精确性高,需要实验、设备、分析判断、数据等准确无误;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危害大,科研过程中应用许多具有放射性有害的物质,如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和放射性等化学物质,不仅影响员工的健康,还可能污染周围的环境;科研工作保密性强,许多课题项目承担着国家高、精、尖的保密任务和核心技术。上述工作特点决定了科研院所EHS体系在培训中要深入基层,不能是机械性的传达指令,要得到广大职工的认可;在运行中要实施精确化管理,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辨识要覆盖科研生产的各个阶段;并且要实现信息化、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建立通畅的交流沟通渠道。结合实际工作特点,制定符合本单位特点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在方针的指导下,坚持源头预防、事前管控、持续改进,才能实现安全发展的战略目标。

3科研院所EHS体系管理提升对策

“十三五”期间,科研工作得到了国家进一步的重视,是科研生产水平提高的关键时期,安全管理体系就是要为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体系建设也应该紧紧围绕“十三五”工作计划来进行,促进安全环保形势的进一步好转,顾在科研院所EHS体系建设中,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篇7

关键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工程施工 施工监理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施工的安全管理和从业人员的身心健康日益关注,各类管理和监控标准也逐渐严格。早在2001年我国就已经制定了首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革,2011年国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并于2012年起正式实施。做好对新版标准理念和内容的学习理解,对于指导企业和组织实际工作,保障职业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新版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变化

1.1更加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2011版标准中,对“健康”的表述更清晰突出:一是出现新的术语“健康损害”,指可确认的、由工作活动和(或)工作相关状况引起的或加重的身体或精神的不良状态。表现了对相关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更加重视与保护;二是在条款4.2“职业健康安全方针”中新增了“防止人身伤害与健康损害和持续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绩效的承诺”,体现了对健康风险的预防意识的加强;三是在条款4.5.1“绩效测量和监视”中新增了“对控制措施有效性的监视”[1]。

新版标准更加强调了以人为本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理念,与我国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是非常契合的,对于指导我国企业更好地开展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改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工作,提高我国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与国际标准更加接轨

新版标准和旧版标准在翻译转化的程度上不一样。后者是对OHSAS 18001:1999标准的等效转化,而新版标准是对OHSAS 18001:2007标准的等同转化。新版标准更大程度地采纳了国际标准,这将有利于我国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获证企业的认证证书在国际上获得更广泛认可[2]。

相对于旧版标准而言,新版标准不再是单纯的先进管理技术的引进,而是还同时包含了国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价值理念和全套管理理论体系的引进,并充分吸收了国内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训。

1.3与国内其他管理标准更兼容

新版标准在制定时充分考虑到了与组织整合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三个管理体系的兼容性,与其他管理体系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尤其是与环境管理体系标准GB/T24001-2004保持高度一致,如标准运行模式是以P-D-C-A的管理模式来体现;将2001版标准的4.3.3和4.3.4合并为2011版标准的条款4.3.3;增加了条款4.5.2“合规性评价”;条款4.6“管理评审”的输入和输出的内容也基本与环境管理体系中4.6的形式保持一致等。

1.4更加强调对“变化”的管理

在新版标准中,对“变化的管理”的表述更严谨,思路更明确,在条款4.3.1和条款4.4.6中都直接体现了出来。对风险控制以事前预防为主,变更的管理范围,应是任何情况下,可能给组织带来新“风险”的变更,包括“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因此,新版标准强调:“组织在变更发生前,需针对变更所带来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价,使得组织更好地避免、降低和管理变更给组织带来的风险”。

1.5文本内容做了新调整

新版标准在文本内容上增加了一些新要求。术语和定义的变动上:新增加了“可接受风险”、“健康损害”、“工作场所”等9个新的术语并且对“危险源”、“事件”、“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风险评价”等12个术语进行了修订。

在管理体系的变动上主要增加了条款4.3.1中控制措施的确定方面,提出分层次考虑的新要求;增加了新的条款4.5.2“合规性评价”;新增条款4.4.3.2,对“参与和协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增条款4.5.3.1,对于事件调查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起来看,新版标准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更具兼容性,与环境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兼容度高,有利于形成三标一体的管理体系; 二专业性更强,符合职业健康安全专业的基础原理,有利于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和绩效; 三逻辑性更强,表述更为清晰、层次更加分明,有利于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3]。

2新标准下施工监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监理单位监理现场的职业健康安全是指其在现场工作的员工及其访问者的职业健康和职业安全的条件和因素[4]。工程监理单位的核心任务是对重要危险源加以控制。新版标准中对“危险源”的相关条款主要包括:a)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b)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工作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险源;c)组织及其活动的变更、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d)组织及其活动的变更、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e)在确定控制措施时,提出控制措施的层级要求[5]。在施工监理过程中要依照新版的要求做好监理工作。

2.1新版标准对危险源审核的关注点

新版标准中对“危险源”定义不再涉及“财产损失”和“工作环境破坏”,但是我国法规中的安全事故包括人身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所以审核中可不必强制要求企业拆分“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与“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在依据新版标准进行危险源辨识时,还可参考GB/T13861-2009《生产过程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分类代码》,对规划、设计和组织生产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以便确定措施进行预防。

2.2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程序的审核

应审核组织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程序是否形成文件并保持更新;程序是否考虑了GB/T28001-2011标准4.3.1的10个方面,尤其是新增加的要求,如: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等;应审核危险源辨识是否充分考虑了4.3.1的10个方面,及可能导致事件的三个层次的因素,还有是否考虑了组织的OHS法律义务和任何OHS有关的变化等[6]。

2.3对控制措施的审核

审核过程中需要对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进行关注,审核其逻辑关系是否对应。注意其评价方法与危险源的特点是否相配,评价准则是否考虑了法律法规和组织的OHS方针、评价中是否考虑了现有控制措施、评价结果是否合理、描述风险重要程度时,宜使用不可接受风险和可接受风险等词语,不使用易造成混淆的重大危险源等概念。

组织是否在与管理体系或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活动变化前,识别、评价了与变化相关的危险源和风险。在确定控制措施或考虑改变现行控制措施时,组织是否考虑了措施选择的层级。措施的采用足以把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

结束语

新版标准的制定,对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是一个重要的提升,对我国企业和组织安全施工,保障从业人员职业健康,与国际标准接轨,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程监理单位在施工监理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新版标准的要求,做到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为保障经济建设有序平稳进行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5] 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Z].2012-2-1.

[2] 王瑜.2011版标准与2001版的主要差异比较[J].认证技术,2012年8月,38-39.

[3] 赵敏.实施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年4月,208-211.

篇8

【关键词】 企业安全生产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不只是在经济指标上,更主要反映在人的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安全上。为全面完成小康社会建设的光荣任务,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取胜,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为了实现安全生产且能够长期持久地保持下去,就要把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有效分析,从中找出影响安全生产的主要原因,找到实现长效安全生产的途径和方法。

1 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分析

影响安全生产的因素多种多样,只有逐一进行分析,才能找出问题所在,从人机料法环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制约安全生产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1)在安全管理中人是主要因素,在伤亡事故中,由于人员安全意识淡薄,麻痹大意、违章操作等原因是影响生产安全的总要原因,此类事故发生占企业发生事故的一半之上。

(2)机器设备的老化,常年失修、人员操作方法不当,此类事故占总事故的四分之一。

(3)杂乱无章的生产现场的环境也是引发事故的原因之一,生产现场环境设置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到位,场地物品堆放杂乱,致使员工在杂乱环境中工作,也是诱发事故的原因。

(4)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形式化,不规范,有规不依,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落实不到位,一位追求生产产量,忽视生产安全管理,不是事故发生后采取一些措施,只是解决了这次事故的问题,没有系统分析原因,要不就是等到安全检查或者是政府抽查了才大干一阵,只顾眼前,忽视了安全管理长效管理,这既是“三违”现象多发的原因之一,也是直接导致各种事故频频发生的原因。

(5)安全管理意识薄弱,企业领导不重视,员工安全意识淡薄,企业的危险因素未做识别和分析,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模式,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管理模式还停留在被动的管理模式,安全管理工作只是在外力的作用下才进行,没有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主动管理,这是企业安全生产不能长期持久有效的根本原因所在。

要彻底改变安全管理的瓶颈,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引入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一套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管理工作,长期有效的做到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充分识别公司所有过程、活动和作业场所的危险源,对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评价,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以便对与公司的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风险进行有效控制,确保其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要求,不断降低职业健康安全风险,以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

2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对企业安全管理作用

建立并保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真正推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持续有效运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引入可以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综合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发展,有利于企业的整体发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同时也减少因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人员伤害,提高职工的安全素质、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使员工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自觉防范安全健康风险,提高企业的信誉、形象和凝聚力,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实责任、依法治企”落到实处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真正意义的向小康社会发展。

3 在企业中如何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职业安全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ISO9000、ISO14000和OHSMS标准化管理体系融合成为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焦点,综合的体系管理模式,为企业生产管理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系统管理,把安全生产管理重点落在事故整体预防上,对人员、设备、生产过程等因素进行系统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理念是为企业建立一个PDCA循环管理过程,动态自我调整和完善的管理系统。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流程图如图1,

体系建立的重要环节如下:

(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建立,领导层意识相当重要,只有认识到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必要性的基础上,体系才能在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实施与运行,体系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后成立工作组,负责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工作组的成员来自组织内部各个部门,负责各个部门体系实施和运行工作。

(2)人员体系标准培训。在开展工作之前,应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宣贯工作。同时,培训体系内审员,对体系进行监督管理。在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对员工的培训、不同岗位的员工进行全方位职业健康安全培训,使其具有相应的能力,胜任本岗位工作。对于潜在的、重大的风险建立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以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如防火预案、配电系统安全事故预案等。

(3)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基础是识别企业的原始状态,而后对现有状态进行分析和评审,由工作组对企业过去、现在的安全生产状态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同时也要对相关的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进行收集和确定相关的要求,进而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将此评价结果作为建立和评审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同时针对危险源评价结果制定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目标和管理方案,最终编制体系文件,确定组织机构和职责,筹划各种运行程序等。保持持续改进,定期更新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目标,即杜绝重伤、死亡事故、控制轻伤事故等;以下为危险源识别步骤如图2。

(4)采取PDCA循环管理方法,确保整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有效全方位全过程控制运行,通过循环地进行PDCA活动,使职业健康安全总体绩效不断提高。使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保持持续改进意识,对管理体系不断修正和完善,实现预防和控制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避免财产、人员及其他损失的目的。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只有抓住机遇,从各方面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企业才能有长久,持续的后劲,传统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得不寻求先进的管理模式取而代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引入给企业带来的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的具体实践,是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具体措施,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预防事故的有效途径。因此,强化体系管理,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在体系建设中做到自我监督、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措施的操作性和有效性,推进体系持续有效运行,以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房贵如,田秀敏.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及其一体化管理体系实施指南[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2]孙健,王玉海,杨列宁.安全生产的管理模式[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劳动防护用品;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根据目前的社会的需要以及趋势,对我国目前的社会发展来说相关职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相关人员的生命健康安全直接影响到社会的正常发展。在实际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根据职业健康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对于劳动防护用品管理问题,应当根据社会以及企业的发展需要对劳动防护用品的质量有一定的保证。这其中需要注意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的基本目的,是针对职业人员的健康安全通过制定的系统进行的预防和管理体制,严格控制疾病发生的情况,在最大的程度上保证职业人员在劳动中的生命健康安全。

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需要,我国对于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对其开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据制定的《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进行管理,这其中针对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问题,对目前在职业人员劳动中劳动防护用品质量问题产生危险的情况,应当通过相关部门的管理保证安全,下面本文针对完善劳动防护用品管理从而确保在职业健康安全进行举例分析。

1 劳动防护用品在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职业安全管理体系以预防为主,对于产生危险的情况以及隐患进行一定的控制,对于劳动安全防护用品的生产材料保证最大程度的安全,根据生产的厂商选择的材料进行检查,通过对相关工艺、设备、施工作业的监督,针对部分具有一定危害的材料杜绝其使用,从根本上保证安全制造劳动防护用品,从而减少劳动防护用品对人体的危害。

安全隐患的前期没有任何明显的预兆,但是只要发生危险就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管理层人员应当有危险发生时的相关的预备方案,对于产生的后果造成的影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及相关的风险评估和风险因素的调查工作,应当随着风险的发生同步进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

通过对劳动防护用品的改进工作,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之外,对于使用的防护用品如何发挥其自身的防护价值也是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注意的。通过正确的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从而减少危险发生造成的影响。首先正确的使用防护用品,可以确保劳动人员拥有最基本的防护,因为危险的发生情况通常是一瞬间的,部分劳动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反应,危险就已经发生了,所以根据此类情况,通过职业安全管理体系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对安全防护用品正确佩戴和使用进行相应的管理。

所以,根据实际的劳动以及职业安全管理体系的开展需要,应当将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问题重视起来,对于劳动防护用品的佩带和使用等工作,应当由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培训和监督,而且生产厂商应当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设计工作保证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的合理性和更加持久。

2 劳动防护用品的分类

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劳动防护用品进行分类,一般分为九大类:(1)头部护具类,指保护头部的护具;(2)呼吸护具类,对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有一定的阻隔作用;(3)眼防护具,保护劳动人员的眼睛不会受到外界的伤害;(4)听力护具,长期在90dB以上等情况工作的环境下,对于听力的防护;(5)防护鞋,为防止足部受到伤害进行的保护措施;(6)防护手套,针对手部进行的保护;(7)防护服,针对劳动者在劳动环境中受到物理、化学外部伤害,采取相应的防护;(8)防坠落护具,主要针对高空作业的劳动者的保护措施;(9)护肤用品,针对在外的皮肤的保护措施。

3 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

劳动防护用品根据企业以及社会实际的工作需要进行相应的配备,并且结合在岗的工作当中出现的危险因素,针对劳动者在该环境下会产生何种危害或是后果进行分析,从而下发适当的可利用的合理的劳动防护用具。

3.1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的基础标准

首先对于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根据相关法律对30多种危险情况的研究,根据必须使用和考虑使用的情况来确定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标准。所以在为劳动人员配备劳动防护用品时,应当根据,在实际的劳动环境中出现的危险情况进行判断,从而分配合适的劳动防护用品。例如针对在高空作业的劳动人员,除了基本的安全帽、手部保护以外,由于施工的环境较为特殊,应当配备一定的防坠落护具,保证劳动人员在高空施工作业时的安全。所以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需要,使用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负责单位对于安全防护用品的作用不了解,就产生错误配发产生劳动防护用品不能够发挥其本身作用,导致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受到乐氐耐胁,所以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保证正确的配发非常重要。

3.2 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的适宜性

生产经营单位在配备适合本单位作业岗位的劳动防护用品时,不仅需要以上两个标准为导则,还要充分认识到劳动防护用品按照人体防护部位的不同进行分类,如防护手套、护耳器、防护镜、安全带等,每个大类还会有进一步的细分,以便能针对更具体的危害特点和危害水平,再结合配发岗位的生产作业环境、劳动强度以及接触有害因素的存在形式、性质、浓度(或强度)和防护用品的防护性能,参照细分标准,制定适用于本单位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发标准。

4 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管理

《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1号)中要求:第十六条生产经营单位为从业人员提供的劳动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不得超过使用期限。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督促、教育从业人员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根据相关法规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劳动防护用品产品使用说明书及相关标准中的维保要求督促、教育作业人员正确佩戴使用并维护劳动防护用品。应制定并实施适宜有效的劳动防护用品管理制度,防止劳动防护用品管理混乱和由此对从业人员造成的事故伤害及职业危害,防止配发不合格或超过使用期限的劳动防护用品所造成的不安全隐患。

劳动防护用品有如司机身上的“安全带”,如何让这根“安全带”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是生产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共同努力的方向。只有正确的配备管理,正确的使用佩戴这根“安全带”,才能让它成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才能让它真正体现保障人身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价值。

结束语

根据目前社会和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劳动者的工作情况,采取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配发工作,对于当前社会发展非常重要。但是在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过程中,因为管理人员对于劳动用品使用功能的判断失误,和不了解劳动现场的环境情况,对于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劳动人员生命健康安全。应当完善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为核心,进行相应的完善工作保证劳动者的生命健康安全为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旭荣.我国个体防护装备的发展趋势[J].中国个体防护装备,2009.

篇10

关键词:无尘化;建设;职业危害防治

一、构建无尘化矿井和加强对职业安全健康的管理的实际意义

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职业安全和健康。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尤其是“新的技术、新的装备、新的工艺和新的材料”已经在众多煤矿的生产系统中开始普遍使用,伴随着持续提升的矿井的安保能力,和越来越严格的安全监督,已经基本上控制甚至杜绝一些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让安全管理由过去的保障人的生命权益慢慢转换为现在的保护职工健康权益。[1]因此,更加看重工作场所的粉尘治理。不可避免的是煤矿在开采的过程中,每一道工序都可产生很多粉尘,粉尘是煤矿主要危害之一,在粉尘中有一种呼吸性粉尘,吸入体内容易引起尘肺,对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会产生严重危害。同时,生产的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在达到一定浓度后,如果不小心触发它的爆炸条件,还会引起爆炸和火灾,同时会产生很多的对身体有毒害的气体。然而,煤尘的参与又进一步扩大了事故的严重程度,使经济损失以及人员伤亡更加严重。所以,对矿井内的粉尘治理已经不仅仅是卫生的要求,还成为“一通三防”管理的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因此,对煤矿粉尘的治理也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现实问题确是:即使通过一些传统的防尘和降尘等措施,十分有效地控制现场粉尘的浓度,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因为受到特殊的工作岗位比较容易产生粉尘以及薄弱的职工劳动防护意识等一些不定性因素影响,将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尘肺病的威胁。

现在,相关部门日益严格地要求对职业危害的防治。《职业病防治法》已经明确指出:“把因为接触粉尘从而引起的一些疾病归纳到职业病的范畴,并且对那些从事高危性粉尘工作的职工进行特殊管理”。相关部门要求煤矿工作场所的总粉尘浓度和呼吸性粉尘的浓度一定要达标,严格的执行监测监督程序。

二、加强粉尘治理力度和提高职业安全的主要方法

众多煤矿企业在实现安全生产的同时,还想实现无污染、无危害的生产。[2]因为这已经成为煤矿开采行业的发展目标和前景。所以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就成为了必经之路,重中之重是:“使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加强落实组织领导力度、应用综合治理方法等措施”,持续不断的优化无尘化矿井建设和逐步完善健康管理的制度。

1、优化宣传途径、加强领导力度、完善制度体系

(1)从本质上转变思想观念。坚决履行和职业危害告知相关的义务,重新设计并统一设置关于职业危害的告知牌和警示牌;在井口和选煤厂等一些重要场所设置警示标语或公告栏。加强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和《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关于职业安全健康的宣传教育,最好做到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全体员工的职业危害的防控观念以及健康保护意识,真正做到关心健康、注重安全、珍爱生命。

(2)全方位加强组织领导。将职业安全健康作为首要任务,并成立职业安全监督小组,以党委书记、矿长为组长进行健康检查监督,同时也应该在矿区医院中成立职业病预防治疗中心,由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医护等专职人员组成,各级单位也需要组织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建立无尘化矿井建设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机构,各科室和区队需要分别设置一个副职,来对综合防尘降尘工作进行综合分工,开采单位必须指定专业的防尘人员。

(3)不断健全和完善制度机制。健全的管理制度关系着工作能否落实。只有建立起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制度体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各项防尘措施落到实处。[3]对此,相关部门修改并且出台了《放射防护管理规定》和《职业卫生管理规定》、振动防护和听力保护等政策,特别是针对职业安全制定了《职业卫生考核细则》,形成了一种满足生产现场实际需要且还具有自身特点的职业安全制度体系。在全国煤矿系统中实行一种集质量、环境合职业安全为一体的健康管理体系,完成三体系并行运行和卓越绩效管理体系的整合优化,正式启动并运行全面一体化的管理体系,考核结果要和各单位奖惩挂钩,使矿井职业安全健康得保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2、综合防尘管理要进一步强化,技术装备要不断升级

(1)大力推广使用新技术和新装备。采煤工作面必须安装特别的降尘装置,例如采煤机负压二次降尘装置;进回风巷也必须使用旋转喷雾和捕尘帘;破碎机、转载机机头转载点可以采用封闭式的方法进行喷雾降尘;回风巷可以安装粉尘在线监测喷雾系统进行检测;对风流净化水幕进行全面的改造。[4]综掘工作面要加大对新型的湿式大功率除尘风机、控尘系统以及加压泵的使用力度;要在综掘机的承载段要进行高压喷雾泵的安装,达到水电闭锁的目的;同时工作面回风流必须安装以及使用捕尘帘。要将功率较大的除尘风机安装在普掘工作面中,让喷浆机以及除尘风机之间达到联动的目的;同时也应该将放炮远程压气式自动喷雾降尘装置安装在必要的区域,改善职工的现场作业环境。

(2)不断加强矿井下综合防尘降尘的管理力度。要对安全监测系统进行实时的检查,保证系统的最新性,及时的安装煤矿粉尘和瓦斯检测仪等监测仪器,建立多个粉尘监测点。认真实施对采掘工作面的注水策略,有效的使用矿车的防尘车罩,加强洒水降尘除尘和地面冲尘的管理力度,再建立完善的运输过程。建立完整的管道、电缆系统,也包括对其他机电器材的日常维护体系。并且要对管理牌板进行统一的设计和规范,使用具有防尘设施以及冲尘作用的管理牌板。

(3)全面开展对地面的重点区域的粉尘治理工作。煤场以及选煤厂是产生地面粉尘和噪声管理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与现场相结合,来对企业进行模板化管理,保证煤场的环境治理工作可以得到很好的开展,不断加强对选煤厂和煤场标准化车间的建设,保证防尘降噪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要对现场洒水降尘的仪器和设备进行不断的完善,实现煤矿的综合治理,保证煤矿开采环境的优良,可以有效的控制矿井上下的粉尘,从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

3、看重个体防护,贯彻依法管理方针

(1)加强对个体劳动保护用品的有效管理。做到严格依据《煤矿职业安全卫生个体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规定实施管理办法,为那些存在职业危害的职工提供及时以及满足安全鬼父的的防护用品。并且要对个体防护用品用具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由专人进行管理。同时也应该为井下人员提供电子血压计和急救箱等紧急救自救的医疗器械。

(2)加强对个人防护的知识教育力度。要对“三三联动”的机制进行深化,必要时,可以选择将职业健康安全知识当成矿井军事化、封闭式安全培训的关键性内容。[5]做到每天都要按时督促和教育职工正确佩戴并使用保护用品,安排专门的工作人员对职工使用劳动保护用品的情况进行不定时动态抽查,在下矿井之前要严查那些不按要求佩戴和使用防尘口罩等劳保用品的矿井职工,对每一位下矿井工作的职工进行现场提问,比如:所在岗位职业的潜在危害、怎样使用防护用品等。

(3)加强对职业病防护和治疗工作。首先要对职工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进行完善,建设并装修职工健康监护档案室,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实行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档案管理。要对特别工作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例如接尘、接噪、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等,并保证查体率、合格率均可以达到100%。同时,一定要妥善安排历史遗留的职业病人,并且要对他们的恢复治疗以及健康疗养做出合理的安排,保证职业病人可以全部得到治愈,没有尘肺病例的新增。

结语

如果想要使职业病得到控制就要做到,必须将建设无尘化矿井作为基础,使现场粉尘的浓度得到控制;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进行强化,更加深层次的防治职业病。[6]以上两点是从系统、全局的角度实现粉尘控制以及职业危害防治目标的科学方法。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三点要需要特别注意:首先是不断的加强基础化管理,并构建出完善的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有效机制;其次,要对综合防尘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将事后治理转换成事前防范;最后,必须对职业健康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做到全面实施职业危害的防治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永升.煤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探索与研究[J].水力采煤与管道运输,2013,01:85-88.

[2]袁辉,张国伟.绿色矿山 筑牢职业健康屏障――访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总经理赵兵文[J].现代职业安全,2013,09:8-11.

[3]李荣强.无尘化矿井建设在峰峰集团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4,03:106-107.

[4]周泉,石恒伟.百善矿无尘化矿井粉尘综治系统工程实践[J].能源技术与管理,2014,0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