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传染病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乙类传染病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乙类传染病管理

篇1

关键词: 甲乙类传染病; 流行特征; 分析

中图分类号: R 51 文献标志码: B

义乌是全球闻名的商贸城市,是中国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近年来,随着市场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中外客商日益增多,到义乌经商务工的流动人口更是逐年增多。为了解义乌市近年来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掌握传染病变化规律,为制定和调整传染病综合防治策略提供参考,现将2006—2010年义乌市甲乙类传染病的报告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传染病发病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义乌市统计局。

1.2 报告病种及分类

本次统计分析的病种范围为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甲乙类传染病及2009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管理的甲型H1N1流感(甲流)(卫生部公告2009年第8号)。各种传染病按照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资料分析”模块下的“疾病分类构成”中的分类方法,分成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新生儿破伤风等5类。

1.3 方法

用Excel和SPSS 18.0软件对传染病疫情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甲乙类传染病的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

2 结果

2.1 总体趋势

2006—2010年,除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白喉、钩端螺旋体病等8个病种无病例报告外,其他20种传染病均有病例报告。共报告发病24 575例(包括港澳台和外籍人员),年平均发病率为263.00/10万,各年发病率总体表现较为平稳

3 讨论

2006—2010年,义乌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总体表现较为平稳,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与赵桂金等\[1\]的报告基本一致。尤其是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始终被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随着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逐步完善,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质量和监测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加强,义乌市的传染病报告工作日趋规范。通过对2006—2010年义乌市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义乌市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存在的薄弱环节,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逐步调整防控的重点和方向。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3.1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义乌是国际知名的小商品集散中心,城市外向度极高,外来人口数量庞大,不仅有大量国内的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也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商。2009年义乌市发生的登革热爆发疫情\[2\],提示巨大的人流和物流,给义乌市增加了输入新的传染病病种的机会,使得输入性传染病的防控压力加大。因此,需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特别是出入境人员的管理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临床医务人员传染病鉴别诊断知识的培训,提高对输入性传染病的识别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

3.2 加强对性传播疾病的干预

乙肝、梅毒和淋病的报告发病数5年来一直位居义乌市甲乙类传染病前五位,提示需重视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别是在当前艾滋病对社会的危害日益显现,经性传播途径使疫情扩散的威胁日趋严重\[3\]的防控形势下,应加大对性传播疾病的干预控制,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要对乙肝、梅毒以及淋病等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发病率逐年升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调查显示,浙江省的乙肝诊断符合率为77%\[4\],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乙肝等传染病的诊断报告标准,使报告的病例更能代表当前的流行趋势,为合理地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3 加强对肺结核患者的规范治疗

义乌市近5年来肺结核的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但仍是义乌市报告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报告发病数一直位居前三位。要进一步做好对肺结核患者的督导管理,特别是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保证高的规范治疗率是阻止传播的关键。此外,由于外来流动人员普遍存在劳动强度大,生活条件及环境较差等客观因素,结核病易感者、传播途径、传播条件及诱发因素相应增加\[5\],在今后工作中应继续重视外来流动人口的肺结核防控问题。

4 参考文献

[1]赵桂金,关彩萍,郝福华,等.2004—2007年太原市法定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监测,2009,24(1):34-36.

[2]凌峰,范伟忠,林君芬,等.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J\].疾病监测,2010,25(9): 757-759.

[3]陆向东.江阴市2003—2007年甲乙类传染病流行特征分析及对策\[J\].职业与健康,2009,25(1):5-8.

[4]李欢龙,葛君华,何凡,等.浙江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符合率调查\[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11):42-44.

[5]乔炳海,黄巧云,朱鑫明,等.义乌市流动人口传染性肺结核治疗管理干预措施研究\[J\].临床肺科杂志,2007,12(6):625-626.

(收稿日期:2012-04-09)

了解预防医学领域最新动态 交流疾病防治工作成绩经验

欢迎订阅2013年《上海预防医学》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3年征订工作已经开始,本刊每册定价10.00元,全年120元。热诚欢迎广大新老读者、作者向本刊编辑部订阅。本刊编辑部同时接受破月订阅和补缺。

篇2

关键词 传染病 疫情 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4-0039-03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class-A and class-B infectious

diseases in Jiading district of Shanghai from 2007 to 2011

MA Feifei, ZHONG Peisong, SHI Guozheng, JI Ying, ZHANG Yiying, ZHOU Hao

(Shanghai Jiading District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Shanghai 201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incidence trends and popular features of notifiable class A and B infectious diseases in Jiading District from 2007 to 2011. Metho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epidemiological methods. Result: From 2007 to 2011, a total of 8228 cases of 17 kinds of class A and B infectious diseases and 34 deaths were reported, whose average annual incidence rate was 124.24/lakh, the mortality rate 0.52/lakh and fatality rate 0.41%. Among the class A infectious diseases reported, one case was cholera. Eighty two hundred-twenty seven cases of class B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reported, of which 2 579 cases were respiratory diseases, 626 cases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 4976 cases blood and sexual transmitted diseases, 46 cases natural foci and vector-borne diseases, and 1 case neonatal tetanus. Conclusion: The task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 is still arduous in Jiading District,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blood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respiratory diseases and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 should be focused on.

KEY WORDS infectious diseases; epidemic; epidemiology

传染病不仅与普通疾病一样损害患者的健康并危及生命,还因其具有传染性,对社会构成危害[1]。为了解本文上海市嘉定区2007-2011年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趋势和流行特征,我们对2012年的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统计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来源

传染病疫情资料来源于嘉定区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统计资料,人口数据来源于嘉定区统计局。

1.2 统计学分析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

2007-2011年,嘉定区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17种8 228例。2007~2011年全区甲、乙类传染病总发病率波动于106.60/10万~139.47/10万,年均发病率为124.24/10万;全区甲、乙类传染病死亡率波动在0.37/10万~0.71/10万,平均死亡率为0.52/10万(表1)。

2.2 传染病发病顺位

2007~2011年乙类传染病发病率位于前5位的病种中有4种连续出现,分别为梅毒、淋病、肺结核、急性病毒性肝炎。2009年新增甲型H1N1流感发病位列第三,麻疹降至第六;2010年、2011年甲型H1N1流感均下降至第五。死亡病例涉及肺结核、急性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和流脑5个病种,肺结核死亡率始终占居首位。

2.3 不同系统传染病发病情况

肠道传染病报告626例,占甲、乙类病例总数的7.61%,主要是痢疾、肝炎(未分型),霍乱报告1例。

呼吸道传染病报告2 579例,占甲、乙类病例总数的31.35%,主要是肺结核、甲型H1N1流感、麻疹。麻疹报告281例,占10.90%;猩红热报告48例,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数的1.86%;流脑报告1例,仅占该类传染病发病数的0.04%。

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报告46例,包括乙型脑炎(乙脑)、布病、出血热、疟疾,其中以疟疾为最多,39例,占此类传染病的84.78%。

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报告4 976例,占甲、乙类病例总数的60.48%,以梅毒、淋病、乙肝为主(表3)。

2.4 重点病种分析

2.4.1 梅毒

2007-2001年,嘉定区共报告梅毒病例3 011例,年均发病率为45.46/10万,死亡1例,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其中,本地人口1 538例,外来人口1 473例;男性1 305例,女性1 705例,男女性别比为0.77:1;发病年龄以20~59岁为主,2 632例(占87.41%);职业以民工最多,676例(占22.45%),其次为工人613例(占20.36%)。

2.4.2 肺结核

肺结核共报告1 914例,年均发病率为28.90/10万,死亡24例,年均死亡率为0.33/10万,病死率为1.15%。其中,本地人口673例,外来人口1 175例;男性1 314例,女性600例,男女性别比为2.19:1;发病年龄以15~54岁为主,1 528例(占79.83%);职业以民工最多,939例(占49.06%),其次为农民,195例(占10.19%)。

2.4.3 淋病

淋病共报告1 313例,年均发病率为19.68/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本地人口692例,外来人口621例;男性811例,女性502例,男女性别比为1.62:1;发病年龄以20~59岁为主,1 151例(占87.66%);职业以为民工最多,440例(占33.51%),其次是工人,297例(占22.62%)。

2.4.4 急性病毒性肝炎

急性病毒性肝炎报告924例,年均发病率为13.93/10万,死亡3例。其中,本地人口568例(死亡2例),外来人口356(死亡1例),肝炎分型率为84.42%。以乙肝为最多,562例,占总发病数的60.82%;肝炎(未分型)144例。发病地区以江桥镇最多,172例(占18.61%),其次为南翔镇,104例(占11.26%);3月和9月最多,分别为96例和98例(合占21.00%);男性628例,女性296例,男女性别比为2.12:1;年龄以20~54岁为主,693例(占75.00%);工人、民工、农民为主,发病数分别为154例、141例、125例(合占45.45%)。

2.4.5 甲型H1N1流感

甲型H1N1流感报告335例,3年平均发病率为8.43/10万。本地274例,外来61例;集中在1月、11月、12月3个月,共计241例(占71.94%);男性152例,女性183例;20~39岁为最多,187例(占55.82%);职业以工人为最多,85例(占25.37%),其次为学生,46例(占13.73%)。

3 讨论

2007-2011年嘉定区传染病发病情况总体平稳,2009年由于甲型H1N1流感新发以致发病率有所上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血源及性传播疾病在近5年中,一直占居首位,并且在乙类传染病中所占构成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外来人口中此趋势尤其明显,与郭炳虹等[2]报道的北京市朝阳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相一致。要进行广泛的宣传及健康教育,提高高危人群及普通人群的性病知识、防护知识和风险意识,做到洁身自好,减少性伴数,促进求医行为,推广使用安全套。呼吸道传染病中的肺结核所占比重最大,并且外来人口发病明显超过本地人口,对该疾病的防治应按照“政府负责、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共同做好结核病的防治工作”的指导原则,及时发现并治愈排菌的肺结核患者,加强规范化管理,避免耐药菌的出现[3-4]。肠道传染病在甲、乙类传染病中所占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这与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关。针对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嘉定区以输入性疟疾为主,因此应加强监测、发现患者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杀灭生物媒介,清除蚊虫滋生地等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外来人口导入日渐增多,人口数量明显超过本地人口,其中一大部分为民工,并以男性为主,此群体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日常工作以重体力劳动为主,免疫力较低,易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如肺结核等,其子女也存在未按时完成基础免疫的情况。因此,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监测、规范管理、健康教育等,降低外来人口传染病发病率。

参考文献

[1] 张邦富. 1999-2007年陕西省汉阴县法定传染病疫情分析[J]. 疾病监测, 2008, 23(7): 433-435.

[2] 郭炳虹, 肖朋, 张金生. 北京市朝阳区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 2008, 24(10): 1261-1262.

[3] 汪谋岳. 耐药结核病处理指南简介[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8, 21(6): 381-383.

篇3

一、预防措施:

1.学校有效开展预防传染病的卫生健康教育,组织力量消除鼠害和蚊、蝇等虫媒昆虫以及其他传播传染病的或者患有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动物的危害。

2.学校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公共卫生设施,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改善饮用水卫生条件。

3.学校配备设立专门的卫生室和校医,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4.学校响应防疫站的号召,定期为学生接种疫苗。

5.供水单位供应的饮用水要符合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

6.学校食堂符合食品卫生法的标准,建立严格的食堂管理制度,做到食物新鲜卫生,场所定期消毒并做好“除四害”工作。食堂人员都有健康证。

7.如学生或教师被认做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来校上课或从事学校工作。

8.任何人在学校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学校校医或学校领导报告。医疗保健人员发现甲类、乙类和监测区域内的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卫生防疫机构发现传染病流行或者接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炭疽中的肺炭疽的疫情报告,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9.学校有关主管人员和校医,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二、应急措施:

1.在学校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2.对除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人以外的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非典患者和疑似非典患者,禽流感患者以及疑似禽流感患者,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3.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

4.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污染的场所、物品和密切接触的人员,实施必要的卫生处理和预防措施。

5.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采取停课的紧急措施。

三、监督和责任:

1.学校上下人人重视,层层把关,领导起带头作用对传染病防治工作行使监督管理职权。

2.校医要对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监测、控制和疫情管理措施进行监督、检查。

篇4

关键词: 流行趋势;防控策略; 传染病; 疫情

中图分类号: R 181.8文献标识码:A

建国以来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法定报告的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已有显著下降,传染性疾病谱也有了根本改变,以往高发病种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甚至绝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新的传染病病种。为了探讨奉贤区传染病疫情流行动态及发病趋势,我们对奉贤区1961―2005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分析,为今后制订有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奉贤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1961―2005年年报表及疫情资料汇编,人口资料来源于奉贤区统计局人口统计资料。

1.2病种变化

资料统计中甲乙类传染病报告病种的变化:1961―2005甲类传染病报告病种无变化,乙类传染病中,1990年后流行性感冒退至丙类传染病报告,而增加了淋病、梅毒、艾滋病等性传播疾病,1997年后增加了肺结核,2004年后增加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1.3统计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因血吸虫病历年资料中发病人数为现存人数(包括新、老病人),若加入合计易造成信息偏倚,故此次资料不统计入甲、乙类传染病合计数中。

2结果

2.1传染病流行概况

奉贤区1961―2005年报告甲类传染病1种,为霍乱,未报告病种为天花。报告乙类传染病18种(按2004年12月《传染病防治法》分类),分别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猩红热、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疟疾、血吸虫病,未报告的病种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登革热、炭疽、布鲁氏菌病、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最高是1962年,为7628.83/10万;最低是1992年,为235.08/10万。发病率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见表1。1962年因疟疾发病数激增而出现一发病高峰,随后疫情大幅回落,而20世纪70年代因肠道传染病(急性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高发而有所回升,80年代开始疫情稳步回落,90年代后发病率基本保持稳定,见图1。当前传染病发病情况:脊髓灰质炎、白喉、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已绝迹,而霍乱、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仅有零星散发病例,性传播疾病(淋病、梅毒)则有上升趋势,1999年出现首例艾滋病报告。

2.2传染病发病顺位分析

奉贤区传染病疾病谱发生了根本改变,20世纪60年代以疟疾的发病率为首位,而70年代至90年代以急性肝炎为首位,进入21世纪淋病上升到了首位,而居首位的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原高发病种如疟疾、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已成零星散发疫情,钩端螺旋体基本绝迹,代之以淋病、梅毒为首的性传播疾病以及肺结核等疾病,见表2。

2.3各传播途径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奉贤区传染病发病构成:20世纪60年代以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为主,主要病种为疟疾,占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数的80.66%; 70~80年代以肠道传染病占绝对优势,主要病种为急性肝炎,占肠道传染病发病数的56.90%;其次为菌痢,占34.51%;90年代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有所回落,而性传播病自90年代开始报告以来呈上升趋势,至21世纪已经占据首位,主要病种为淋病,占性传播传染病的75.24%,其次为梅毒,占24.69%。呼吸道传染病因麻疹发病率的骤降而一度呈下降趋势。1997年以后因肺结核由丙类上升到乙类报告而有所回升。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发病率持续下降,目前各病种均维持散发疫情状态,见表3。1956-1984年大力消灭血吸虫病期间数据显示,累计发病人数为128 040人,血吸虫病人群粪检查病阳性率呈下降趋势:60年代为18.75%,70年代为4.57%,80年代为0.27%,1985年后宣布消灭血吸虫病。阳性率最高是1967年,为22.52%,最低是1982年,为0.03%。

3讨论

新出现的传染病(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死灰复燃的传染病(如性病)等陆续出现,给我们的防病体系带来更大的考验。对新发现的传染病而言,人们对它们没有免疫力,一时还找不到有效的预防、治疗和控制的方法,危害性极大,须格外关注。虽然我区尚未发现新的传染病,现有的传染病均在监测范围内,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贸活动增多,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人口流动性增大,人员交往日益频繁,一旦有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容易引起爆发流行 [1]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为我们所知的传染病随时可能出现,如何高效有序地应对各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基于WHO提出的“有效的传染病控制依赖于有效的疾病监测”[2],我们必须逐步调整工作思路,与时俱进,使我们的工作从简单的传染病报告到主动监测,建立新的防控体系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传染病疫情,真正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性传播传染病自1990年报告以来发病率急剧上升,并仍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目前已远远超出其它传染病的发病率,提示我们控制性传播传染病的蔓延将是当务之急。淋病发病率自1996年以后始终保持第1位,梅毒2005年也已上升为传染病发病率的第2位。由于梅毒的病程长,起病较隐匿,因此不容易根治,也极易造成疫情的扩散;而AIDS及HIV感染者在我国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在本区发生的频率也在增加,须引起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控制性病疫情首先是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严厉打击窝点;同时加大卫生宣传力度,提高公民防病意识,洁身自好,杜绝婚外;对病人要全程、彻底地治疗,同时做好保密工作,防止其因心理问题而使该病在社会上更广泛地传播;积极开展主动监测,及早发现传染源,采取积极、有效的控制措施。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性病快速增长的趋势。

急性肠道传染病作为20世纪70―80年代的优势病种,目前的发病率基本保持平稳。急性肝炎的发病率将继续保持较低水平,这是我区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对新生儿进行乙肝疫苗的接种,并对学生及食品从业人员进行甲肝疫苗的接种的成果。应继续大力推广甲肝、乙肝疫苗的接种,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同时做好慢性肝炎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降低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脊髓灰质炎已基本绝迹,霍乱、伤寒呈零星散发状态,菌痢的发病率也有所下降。应加强肠道门诊的管理,严格消毒隔离,杜绝二代病例的发生,加强饮食、饮水为主的综合管理,尤其是家庭办酒户的管理与指导,加强主动性监测,对可疑的爆发苗子立即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严防食源性及水源性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幅下降,表明我区对儿童实行的计划免疫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白喉自1968年以后无报告病例,流脑脊髓膜炎的发病率1970年后、百日咳1987年后大幅走低,目前仅出现零星散发病例。麻疹自1982年以来发病率大幅下降,呈零星散发状态,但近年来,成人发病率增加,应加强冷链及接种质量管理,开展补种工作,推广成人疫苗的接种,对爆发苗子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肺结核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全球性问题。鉴于呼吸道疾病传播的特殊性,应加大重点单位(幼托机构、学校)宣传力度,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经常开窗通风,以及采用适当的中、西药物进行药物预防。对传染源进行隔离,对各种污染物进行有效消毒。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将继续保持较低水平,这是建国以来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成果,大量消灭了传播疾病的动物宿主,使该病种的发病率显著降低。血吸虫病防治的成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它以消灭钉螺为主,同时查治病人,辅以粪便管理的综合性防治对策,以点带面,实行“领导、群众、专业人员”三结合,全面展开了大规模的群防群治运动,有螺面积不断减少,人群粪检阳性率持续下降,1975年基本控制了流行,1985年宣布消灭血吸虫病。但也应看到,近年来阳性螺点相继出现,同时易感人群逐年累积,应严防血吸虫病死灰复燃。而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保持零星散发状态,故继续做好消毒除害工作,加强主动检索是我们今后防治虫媒传染病工作的重点。

随着大量外地民工的涌入,本区外来人员的发病数呈逐年递增的态势,菌痢、麻疹发生率大幅上升,疟疾、乙型脑炎等少发病种相继出现。由于住房简陋,人口密集程度高,防病意识不强等原因,外来人群中易爆发流行传染病。应加强外来人员的摸底工作,及时掌握疫情波动情况,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切实降低外来人员的发病率。

4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传染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信息分析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362-02

1 法定传染病检测分析

1.1 疫情概况

2007年,我市共报告了乙类传染病11种,217例,死亡6例,报告发病率26.7/10万,死亡率0.8/10万;发病率比上年提升了3%,发病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乙肝、肺结核和痢疾,共发生163例,占传染病总数的75.1%,是我市的主要传染病病种。

1.2 人群分布

本市2007年乙类传染病中从人群分布看,主要是以农民为主,发病人数为156人,占到总人数的71.9%;从年龄分布来看,以中老年人群为主,40-59岁发病人数为103人,占总人数的47.5%,60岁以上发病的53人,占总人数的24.4%;从男女分布来看,以男性为主,男性发病人数为143人,女性患者为74人,男女患者比例为1.93∶1。

丙类传染病发病也是以农民为主,占报告发病总数的43.7%;年龄分布则主要集中在30-20岁,占总人数的46.8%。男女之比为2∶1。

1.3 疫情趋势

1.3.1 肠道传染病趋势

报告病例128例,占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60.2%,与去年相比报告发病数上升40.1%;与去年相比发病数下降的病种为痢疾,持平的病种为戊肝,上升的病种为乙肝。

1.3.2 呼吸道传染病趋势

报告病例65例,占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30.3%;与去年相比报告发病数下降15.9%。与去年相比,报告发病数下降的病种为:麻疹,持平的病种为:肺结核。

1.3.3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趋势

报告病例5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3.5%;与去年相比报告发病分别上升18.7%,与去年同期相比发病人数上升的为布病。

2 重点疫情分析

2.1 病毒性肝炎

2007年全年,本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71例,报告发病数与去年相比上升40.1%。各型肝炎病例中以乙型肝炎为主,共有64例,占报告肝炎病例总数的90.1%。从发病的人群分布看,以农民为主,共有65例,占发病数的91.5%;年龄分布以40-59岁的中老年组为主,共有43例,占发病总数的60.3%;男女性别比为1.7∶1。

2.2 肺结核

2007年全年,本市共报告肺结核60例,报告发病数与去年相比下降16.3%。从发病人群来看,以农民为主,共有43例,占发病总数的58.9%;从发病年龄分布看,集中在40-59岁的中老年组,共有29例,占发病总数的58.3%。男女之比为1.85∶1。

2.3 痢疾

2007年全年,本市共报告痢疾39例,报告发病数与去年相比上升19.5%。从发病人群来看,以农民为主,共有23例,占发病总数的71.7%;从发病年龄分布看,集中在40-59岁的中老年组,共有35例,占发病总数的74.3%。男女之比为2.2∶1。

3 讨论

从我市2007年的传染病统计数据来看,农村是传染病的重灾区。我市农村人口众多,由于卫生习惯和医疗条件等原因,农村传染病发病人数占全市2007年发病人数的70%以上。这也给本市的卫生防疫工作敲响了警钟,我市卫生防疫工作不仅要关注市区,更要做好农村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尽量减少农村传染病的危害。

全市各地去要充分利用网络直报系统信息,通过浏览报告卡片,主动搜索报告病例的聚集现象,及时发现潜在的传染病暴发,特别是出现时间、空间等病例聚集,要实时做出预警,以便迅速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

参考文献

篇6

一、传染病病种的确定权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丙类传染病病种,并予公布。这一规定将增加或者减少甲类传染病病种的权力赋予给国务院,将增加或者减少乙类传染病病种的权力赋予给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从这次“非典”的流行情况看,如果省级人民政府依法也可享有传染病病种的确定权,那么对于地方政府依法及时、有效地控制“非典”在广东进而在全国的蔓延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实际情况是,直到2003年4月8日卫生部才下发了《关于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列入法定管理传染病的通知》。也就是说,直到此时传染病防治法才适用于防治“非典”,显然是滞后了。因此,我们建议至少应将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种确定权下放至省级人民政府。

二、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和公布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卫生防疫机构作为组织报告的主体在发现传染病等疫情之后,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疫情通报和公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疫情,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地如实通报和公布本行政区域的疫情。虽然法律用“应当”、“及时”、“立即”等词表达了国家对传染病防治的高度重视,但是该法并没有设置具体的程序制度给予充分的保障。因此,我们建议以现代行政公开理念构建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和公布的程序制度,确保公民的知情权得以实现。

三、传染病疫区的宣布及其紧急措施的实施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并在疫区内采取法律规定的紧急措施。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决定,可以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宣布传染病疫区以及采取各种紧急措施对于防治传染病的流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行政紧急权力与公民合法权利之间的张力如何缓解?该法律没有作任何规定。因此,我们建议应当在确保行政紧急权力有效行使的前提下,引入行政法上比例原则的法治精神,设置公民参与行政紧急权力的行使过程,将行政紧急权力对公民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位。

四、预防、治疗传染病中的财产和人力的征用

篇7

【关键词】 传染病;患病率;流行病学方法;学生

【中图分类号】R 179G 478.2R 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 00-9817(2007)06-0533-02

Study on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School Infectious Diseases in Huaiy uan County/ CHEN Qing. Huaiyuan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Huaiyuan(233400), Anhui Province,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school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infectious d iseases and to prevent outbreak of infectious diseases. Methods Data were frominvestigation summary and annual report of Huaiyuan county in 2005.Resu lts Totally 11 outbreaks reported in 2005. The epidemiology was sporadi c primarily and the outbreaks were usual. Entomophilous and nature infectious di seases were higher for type. Most of the outbreaks in the period of May to Se ptember. Most ofthe patients were pupils, andmost of the cases occured in rural area.ConclusionSchool outbreak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s significantly h igher than other public places.

【Key words】 Communicable diseases;Prevalence;Epidemiologic me thods;Students

学校是一个人群集中且人群年龄结构特殊的场所。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频频发生,尤其是传染病爆发与流行在学校时有发生[1]。针对学校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与应对,卫生部与教育部已就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及对策制定了相关规 定,尤其是责任追究制的实施,必将使学校食物中毒事件明显减少。为此,笔者对怀远县20 05年度学校传染病流行特点进行了分析,以期了解学校传染病流行特点,为制定切实可行的 制度或措施提供依据。

1基本情况

怀远县是安徽省沿淮以北的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近130万,有各级各类学校535所,20 05年底在校学生236 458名。其中中学74所,在校学生108 233名,占在校学生的45.77%;小 学461所,在校学生128 225名,占在校学生总数的54.23%。

2资料来源

怀远县学校及在校学生资料由县教育局提供,疫情资料来源于怀远县2005年爆发疫情处理小 结和2005年疫情年报表。

3结果

3.1 学校传染病发生情况 怀远县2005年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5 180例,其 中学生发病926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17.88%;学校学生发病率达391.61/10万,略低于全县 平均发病水平。报告爆发疫情11起。

3.2 学校传染病流行特点

3.2.1 流行形式上以散发为主,爆发流行时有发生 2005年怀远县报告法定 甲乙类传染病中,共报告学生发病926例,学生发病构成比相对较高。在报告的爆发疫情中 ,学校局部爆发并报告的有11起,其他集体或单位2005年无爆发疫情报告。

3.2.2 发病病种以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为主 2005年怀远县各级各类学 校发生的926例病例中,报告虫媒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387例,占学生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总数 的41.79%,主要为疟疾病例;报告血液传染病299例,为乙肝病种,占学生发生甲乙类传染 病总数的32.29%;呼吸道传染病149例,占学生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总数的18.25%,主要为麻 疹、肺结核等,也有流脑病例发生;报告肠道传染病83例,占2005年报告学生发生甲乙类传 染病总数的8.96%;其他如淋病等8例。

从学生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情况看,与同期所报告的全县各种传染病总数比较,麻疹和疟疾所 占构成比较高,分别占同期全县报告该病种的43.67%和31.67%。从发病率指标看,学生发生 麻疹和疟疾的频率也高于其他人群;而肺结核则不同,学生发病率明显低于其他人群。

2005年在学校发生的11起传染病爆发疫情中,全部为呼吸道传染病,分别为麻疹、风疹、流 行性腮腺炎、水痘及流感等,其中麻疹、风疹共7起,发病175例,占爆发病例总数的59.1 2%。

3.2.3 发病时间以6-9月为多 主要是因为该时间段为疟疾和肠道传染病流 行季节,而怀远县近几年为疟疾流行高峰期。

爆发疫情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的4-5月。2005年报告处理的11起爆发疫情中,9起发生在4-5 月,共发病247例,占爆发疫情发病总数的83.45%;另外2起疫情分别发生在1月和11月。

3.2.4 发病学生以小学生为主 11起爆发疫情中,10起发生在小学,仅1起 有部分中学被涉及,其中小学生发病290例,占爆发病例的97.97%;中学生6例,仅占2.03% 。

3.2.5 地区分布上以农村为主 2005年报告的11起爆发疫情中,农村发生10 起,另外1起发生在城郊结合部。

4讨论

从11起爆发疫情发生的情况看,多数疫情从首例病例发病到报告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均不 及时,最短为3 d,最长达36 d,从而导致疫情在学校流行。因此,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 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2],并依此制定切实可行的规 章制度,如疫情报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健康晨检制度及请假登记制度等,并认真履行, 是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的基本前提。

从各爆发疫情的情况看,许多学校对传染病防治工作未予重视[3],认为这是卫生 部门的事,不管不问,听之任之。2005年4月中旬,笔者在对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进行专项 检查时也证实了这一点,检查的60所学校中,26所学校无专职或兼职疫情报告人员,51所学 校无传染病报告制度,传染病报告工作在学校内基本无法落实。因此,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成立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4]的相应组织,并分工负责,是落实学校传染病防 治的根本保证。

分析11起学校传染病疫情爆发的原因,人群免疫力低下是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而发生爆发 的11起疫情中,引起爆发的各病种均有相应的疫苗可以预防,且安全可靠;但调查结果显示 ,相应疫苗免疫接种率较低,甚至出现免疫空白。因此,切实落实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 查验制度,是落实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举措[5]。

从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了解情况看,大部分学校不甚了解,各级各类学校均未 开设健康教育课,许多学校把时间用在应试教育上,而健康教育课根本无法落实,从而导致 学生传染病防治知识的缺乏。对于疟疾、肺结核等疾病的预防,只要师生员工能掌握其防治 基本常识,并积极预防,疫情一定会有明显下降。因此,认真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校 师生员工传染病防治知识水平[6],是做好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从目前的疫苗免疫预防看,我国有很多安全可靠且保护率很高的疫苗,有些疫苗如麻腮风三 联疫苗为多价疫苗,接种1次可同时预防多种传染病,对于预防学校容易发生的麻疹、风疹 、流行性腮腺炎爆发或混合流行是最经济有效的。因此,加大免疫预防工作的宣传力度,积 极在学生中推行相应疫苗免疫接种,是控制学校传染病爆发或流行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方 法。

5参考文献

[1]许国章,周爱明,朱利利,等.学校传染病防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中国公 共卫生管理,2004,20(6):539.

[2]侯继斌.广饶县中小学计划免疫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思考.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 4,24(7):35.

[3]叶丽萍,张晓阳,郑高.福州市学校传染病防治情况调查分析.医学动物防制,2005 ,21(12):891-893.

[4]郑高,叶丽萍,林馨,等.构建学校传染病防治体系的探讨.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 4,10(6):62-63.

[5]郑连英.重视和加强学校传染病的预防.社区医学杂志,2004,2(5):51-52.

篇8

【摘要】目的,了解2011年云阳人民医院传染病报告质量。方法?调查云阳人民医院2011年度传染病原始报告卡,并核对传染病网络报告符合情况。结果?2011年云阳人民医院共报告传染病1793例,及时率100%,平均诊断-网络报告时间为0.173天,报卡完整率为 99.67%(1787/1793), 一致率为99.83%(1790/1793),准确率为98.94%(1774/1793)。结论?2011年云阳人民医院疫情报告质量较高,应注意保持,但个别疾病种类报告卡质量有待加强。

【关键词】传染病;报告质量;分析

传染病网络报告制度是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完整、准确和及时的报告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的传染病防治措施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是了解当地传染病发生情况的重要措施。为了解云阳人民医院传染病报告质量,现将我院2011年传染病报告卡报告质量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来源选择2011年云阳人民医院传染病网络报告数据为调查对象,数据来源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以及疫情报告责任人原始报告卡资料。

1.2 疫情分析 对导出的报告卡数据采用EXCEL2003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各种传染病网络报告及时率,将导出数据与原始报告卡核对,计算一致率、报告卡完整率、准确率。

2 结果

1.1传染病报告及时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有关规定,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其他乙类传染病以及丙类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上报网络直报系统。通过对传染病报告卡上的诊断日期及网络直报告系统中传染病报告卡的录入日期来计算传染病疫情报告及时性。报告及时率(%)=报告及时病例数/报告病例数×100%;2011年云阳人民医院共报告1793例传染病,报告及时1793例,及时率 100%,平均诊断-网络直报时间为0.173天,其中诊断-网络直报时间平均时间最短的病种是结核性胸膜炎 ,为0.003 天。最长的是肺结核(菌阴),为0.712天。各病种报告诊断-报告平均时间见表1。

1.2 传染病网络报告一致率:对传染病报告卡片与网上录入报告卡片逐一核对其一致性,比较的指标包括:性别、年龄、病人归属地、职业、疾病名称、病例分类、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填卡日期共9项内容,有一项不符者就算不一致卡片。一致率(%)=两卡一致数/查卡数×100%;通过云阳人民医院1793张传染病报告卡核对后,传染病登记本、个案报告卡和网络报告完全一致的有1790张,一致率为99.83%,不一致的病种为流行性腮腺炎和手足口病,主要为出生日期和年龄与传染病登记本不符,1例儿童缺填写家长姓名,分病种报告卡一致性统计数据详见表2。

1.3 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完整率:填写的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至少包括有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病人归属地、现住址、病名、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填卡日期、报告单位、报告医生、十四岁以下(含十四岁)儿童家长姓名、在校学生校名、联系方式等,可认为卡片填写完整。缺任一项,则认为不完整。填写完整率(%)=填写完整卡片数/查卡数×100%,2011年云阳人民医院报告的1793张传染病报告卡经核对后,填写完整的有1787张,完整率为99.67%,其中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和猩红热三个病种报告卡填写完整率分别为99.01%、99.77%和98.31%(主要为缺家长姓名和在校学生的班级或联系方式),其余病种卡报完整率均为100%,分病种报告卡完整性统计详见表2。

篇9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苏州市下辖12个市、区。三级医院均分布于古城区(共3个区),按照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从古城区各抽1家三级医院,从其余的9个市、区各抽取1家二级医院和1家一级医院,共抽取各级各类医疗机构21家。21家医院中2008年传染病病例共254例,按照单纯随机抽样原则从这些病例的传染病纸质报告卡中,随机抽取纸卡209张。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查看医院的门诊日志、化验室阳性记录、病案室记录,把抽查到的法定传染病病例与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核对,网络未报的视为漏报;晚于规定时间报告的为迟报;纸质卡必填项目未填

者为不完整;有明显逻辑错误的为不准确;原始卡的纸卡和网卡信息不吻合者为不一致。

2 结果

2.1 抽查病例概况

本次共抽查21家医院,调点为肠道门诊、内科门诊、儿科门诊、传染科门诊、化验室以及病案室分科登记资料。共抽查传染病个案254例,其中乙类传染病占79.92%,丙类传染病占20.08%,甲类传染病没有抽到。

2.2 报告质量情况

被调查医疗机构总漏报率为3.94%,共漏报10例,其中乙类6例,丙类4例。漏报最多的病种为手足口病和菌痢。

被调查医疗机构总迟报率为7.48%,共迟报19例,其中乙类17例(占总迟报数的89.47%),丙类2例(占总迟报数的10.53%)。

纸质卡片必填项填写不完整率为13.40%,其中以“病人属于”和“病例分类”未填写为主,各占28.21%。

卡片不准确率为13.88%,其中以“菌痢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混淆”、“乙肝填写为临床诊断”和“病例分类选两项”为主,分别占27.59%、20.69%和20.69%。

原始卡的纸质卡和网络卡填写不一致率为19.14%,不一致的项目主要为“填卡日期”(36.21%)和“诊断日期”(22.41%)。

2.3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报告质量比较

本次抽查了三级医院的病例48例、纸卡34张;二级医院病例160例、纸卡113张;一级医院病例46例、纸卡62张。各级医疗机构的漏报率、迟报率比较接近(表1)。各级医疗机构卡片质量只有不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v=2,P

2.4 不同科室报告质量比较

本次抽查了门诊病例101例(占39.76%),病案室病例144例(占56.69%),检验科病例9例(占3.54%)。经比较,病案室与门诊的漏报率和迟报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两科室合并后与检验科比较(用确切概率法),检验科漏报率显著高于病案室与门诊部(表3)。

3 讨论

2008年苏州市的传染病报告质量不太理想,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漏报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临床医生对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和诊断原则掌握不够。比如部分医生不知道风疹、其他感染性腹泻等疾病是需要报告的,有的医院诊断“轮状病毒腹泻”却没报告。二是工作人员在网上录入时未保存好或未审核前被别人删除造成漏报。三是检验科和临床门诊信息衔接有问题。因为检验科只有病人姓名、年龄等简单信息,诊断和报告一般由临床医生结合化验单完成,当病人未取化验单或者没有把化验结果给医生看时,造成漏报。迟报的主要原因是病人出院后化验结果才出来,或者阳性化验单没有及时送给临床医生。纸质卡片填写的完整性和原始卡卡网一致性反映了填卡医生的责任心和医院的管理水平。卡片填写不准确的原因大多是临床医生对传染病诊断原则和卡片各项目的理解不够正确,比如部分医生仅凭丙肝抗体阳性一项就诊断为丙肝;菌痢实验室诊断要求志贺菌属培养必须阳性,但是有的医生误认为大便常规检查显示脓血便就是“实验室诊断”了;卡片项目中“订正病名”应该填订正前的病名,而很多医生填成订正后的病名;还有出现“乙肝临床诊断”的错误搭配等。

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报告质量评价指标经比较,只有不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要原因是一级医院工作人员素质、接受培训的机会和医院管理等方面都差于二级医院,往往由于没有正确理解项目的涵义导致填写不准确;三级医院(尤其是传染病院)门诊量大、传染病病例多,医生填写卡片比较仓促,而且三级医院的机构级别一般较高,辖区管理难度较大;另外,传染病医院的医生长期形成的传染病方面的一些与网络直报新要求相冲突的理念难以纠正。

综上所述,影响传染病报告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医生对法定传染病报告规范和诊断原则的掌握程度以及医院各相关科室之间的衔接。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要对医疗机构疫情专报人员定期进行《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等内容的培训,医疗机构疫情专报人员再对临床医生进行全员培训。医院各相关科室之间的衔接依赖于良好的管理机制,医院管理部门要制定传染病相关的报告管理制度以及奖惩办法,并加强各临床科室主任之间经常性沟通和信息反馈。除了经常性自查之外,疾控部门也要经常对医疗机构进行抽查和定期督导。

4 参考文献

篇10

文章编号:1003-1383(2009)01-0091-02

中图分类号:R 520.181.8

文献标识码:Bお

关于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已有许多文献报道,为了进一步提高和规范县、乡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水平,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要求,凌云县每年都组织开展县、乡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现将2007~2008年凌云县县、乡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调查对象凌云县共调查十个医疗卫生机构。县直医疗卫生机构2个,乡(镇)卫生院8个。

2.调查内容县、乡各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情况和疫情资料管理、疫情的报告登记制度及执行情况。

3.调查方法按照《全国法定传染病漏报调查方案》的要求,对县、乡各医疗单位2007~2008年1~9月份登记的全部门诊日志(内、儿、急诊、呼吸、皮肤性病等科)、全部出入院登记(内、儿、传染科)和化验室登记薄进行全面检查,将被查出的传染病病例(包括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和化验室传染病确诊阳性结果的病例(病种包括病毒性肝炎、甲肝、乙肝、痢疾、淋病、梅毒)与该院传染病登记本核对,同时登录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查对,凡没有排除的或网上没有报告的病例均属于漏报病例。

4.统计学处理数据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疫情报告管理情况各医疗机构均设有疫情管理领导班子和保健科,有专人负责疫情登记、报告、统计和自查等工作,制订有较完善的疫情管理制度及保健科工作规范等。

2.漏报情况2007~2008年共查出传染病447例,漏报180例,漏报率为40.27%,其中2007年和2008年的漏报率分别为43.55%和36.18%,年度漏报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2.49,P>0.05),漏报率相当。见表1。

3.各种传染病漏报情况本次调查中没有发现甲类传染病,查出乙类传染病9种,漏报率为29.41%,丙类传染病4种,漏报率为49.38%。各类传染病中,漏报率居前5位的分别是:第1位是梅毒(100.00%),第2位为感染性腹泻(63.24%),第3位为出血性结膜炎(51.46%),第4位为风疹(43.75%),第5位为病毒性肝炎(40.00%)。见表2。

4.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漏报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县级医疗机构漏报率为49.22%,乡级漏报率为36.6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5.97,P<0.05),县级漏报率较乡级高;报告及时率县级为100%,乡级为70.29%,两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23.23,P<0.01),县级报告较乡级及时。见表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凌云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两年共查出447例,漏报率为40.27%,高于广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的13.20%[1],也高于2005年全国250家医疗机构平均漏报率的23.14%[2]。从漏报的病种看,主要是乙类传染病梅毒、病毒性肝炎及丙类传染病的感染性腹泻、出血性结膜炎和流行性腮腺炎,与刘丽华等报告[3]柳州市法定传染病漏报的病种相一致。漏报比较严重的是梅毒、病毒性肝炎,前者为检验室检验发现,检验室检验员根本不知道需要报告疫情,而检验室检验员与临床医生又沟通不够而造成漏报。后者是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生法制观念淡薄所致。感染性腹泻、出血性结膜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肺结核、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等,漏报的主要有3个方面原因:①感染性腹泻、出血性结膜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是按照丙类管理的传染病,临床比较常见,医生意识淡薄,认为不足为奇而不报。②病毒性肝炎、肺结核为慢性传染病,存在同一病人反复就诊的现象,加上门诊病人较多,病人流动量大,易被临床医生所忽视。③乙型肝炎、甲型肝炎、细菌性痢疾主要是检验室与门诊医生相互之间没有衔接好,门诊医生给患者开具检验单后,患者从检验室直接将检验阳性结果带走,而检验室也未将阳性结果及时反馈给门诊医生造成漏报。

从县、乡医疗机构漏报情况看, 乡(镇)卫生院传染病漏报情况反而少于个别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主要是这些单位的领导比较重视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有健全的传染病管理制度,并落实到位,有熟悉业务的专业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漏报率较高的县直医疗卫生单位由于传染病管理报告制度不够完善,落实不到位,临床医生对传染病报告管理不重视,领导督促检查不到位,加上传染病管理人员身兼数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抓传染病报告和开展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学习。为此,今后必须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学习和传染病防治法的普及,提高其对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意识。

通过传染病漏报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为搞好县一级法定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工作,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建立健全门诊日志、出入院登记和检验室登记的管理制度,统一制订各种表格,并认真做好各项登记工作,同时应建立检验室与门诊沟通制度,使检验室传染病阳性结果能及时反馈到门诊临床医生。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卫生监督机构和疾控机构联合起来对本辖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迟报、漏报、不报)进行处罚和责任追究,确保《传染病防治法》的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黄丽华,林桂新,卓家同,等.广西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管理及报告质量情况调查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2):177-179.

[2]施小明,马家奇,王丽萍,等.2005年全国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情况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06,21(9):493-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