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启蒙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数学启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数学内容
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们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高出一点。”而游戏又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快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猫妈妈只有1只,小猫有许多;捉到的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是黑的,其他是灰的,等等。通过游戏,幼儿感受了数字的含义,他们在游戏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情绪愉快,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帮助幼儿运用数学思想、知识、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数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所在。又如小班“认识大小”活动设计,以角色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熊小小”以极大的兴趣随“熊大大”生活,模仿“熊大大”的一举一动。“熊大大”穿大鞋,“熊小小”穿小鞋;“熊大大”睡大床“,熊小小”睡小床;“熊大大”玩大皮球,“熊小小”玩小皮球。在模仿中幼儿不知不觉对大小的概念有了具体印象,接着熊大大带着熊小小去散步,谁的脚步大、谁的脚步小。找一找原因再比一比谁的脚大、谁的脚小。经过反复比较、强化,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大小。
二、在教学中使用学具多样化
在以往的活动中,教师常以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教师是幼儿的主导者,幼儿的学习以听和看为主,他们的操作也大多是为了验证教师传授的知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论述中言:“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皮亚杰学说入门思维、学习、教育》)他告诫教师,过早强调图画表象和抽象符号教育将使幼儿的数学学习变成纯粹的记忆,而提供实物操作材料――不只是停留在教师将材料进行短暂的示范,而是让幼儿手脑并用全神贯注地进行操作的材料,对幼儿数学学习,思维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提供的材料可以是老师自制的,如数学棋谱、大转盘、数卡接龙、拼图等;也可以是和师生一起收集的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如小石子、花生壳、开心果壳、瓶子、盒子、回形针、珠子、冰棒棍、各种豆豆等。多样化的学具,激发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如:小班孩子按颜色标记进行分类时,老师不仅制作了各种颜色的形状卡片,各种颜色的水果卡片,还收集了各种颜色的豆豆、瓶盖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孩子们将红豆豆、红瓶盖、红苹果、红色的圆纸片一一放入贴有红色标记的盒子里,他们反复摆弄、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玩乐的喜悦中。再如: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老师设计了“喂食”的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把圆形片片喂给圆形娃娃吃,真是在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习得了相关经验。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如门。
三、把教学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篇2
关键词:幼儿;数学;启蒙教育;途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是“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学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幼儿园阶段的数学教育属于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部分,它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强调创设条件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加深体验并围绕生活实际展开,幼儿生活的现实环境是幼儿获得数学启蒙知识的源泉。因此,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活动,把它作为幼儿数学启蒙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数学
比如,在我们的周围环境中,观察物体的摆放位置。钟挂在什么地方?吊扇挂在哪里?我的床上有什么?我睡在谁的上面,谁睡在我的下面;下雨了,雨从天上落在地上,流进阴沟里;雨打在小草的身上,小草高兴地摇来晃去;雨落在水缸里,小鱼在里面开心地游来游去等。使幼儿在自然环境中不知不觉地感知空间位置;又如在散步时观察树木的粗细、高矮以及排列的规律。引导幼儿在有意或无意间通过感觉来感受环境中的种种数学信息。
二、结合生活经历渗透数学知识
教师应该提供生活化的材料。例如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等幼儿所熟悉的物品可以用来认识数字;在玩玩具时,区分玩具的大小、颜色;利用鞋子左右排列找规律;幼儿喝水时自己杯子的摆放位置,小毛巾上的阿拉伯数字等。女孩子们喜欢的发夹可以用来认识颜色形状,进行分类、点数、比多少等等。在生活化的游戏教学情境中,让孩子模仿实际生活中大人的情境,体验和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例如,在区域活动娃娃家中“模拟招待客人”,让幼儿学习招待客人时说话要有礼貌,还要请客人喝茶、吃饭,通过给客人递茶具、摆餐具、送点心等活动,积累了一一对应摆放物体以及数量多少的经验。同时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三、把要教授的知识编成小故事
故事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增长幼儿知识,发展智力。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听故事的同时,如果老师边讲边出示故事中的事物,那幼儿的兴趣就更浓了。因此,常把教学内容编成简短的小故事,让幼儿以听故事的形式来学习。如教幼儿学习认识“1”和“2”时,我编了这样的故事:“今天小兔到小二班作客,他带来了很多礼物,准备送给小朋友。是什么礼物呢?边讲边出示实物:一张纸,一本书,一盒蜡笔,一盒彩泥。这些都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演示,幼儿很容易地认识了“1”。认识“2”时,也用了同样的方法。教师以小兔的口吻、小兔的角色进行教学,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但是,同样的角色和内容,不适宜于编成教学内容相仿的小故事。例如,在认识“3”和“4”时,如果再以小兔到小二班作客这样的故事出现,那幼儿一定不会再有兴趣了。此时,我把小兔这一角色改为布娃娃,以布娃娃过生日为题材,布娃娃买了许多东西来请客人们吃,买了哪些东西呢?教师出示水果,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水果,从而认识了“3”。接着,又出示糖果,再数一数,从而认识了“4”,最后,布娃娃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请小朋友按要求取相应的雪花片,做相应的动作等等,从而进一步认识了“3”和“4”。在这种宽松氛围下,幼儿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这种方法也符合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记忆特点。
四、将游戏融入教学活动中
维果茨基指出:“在游戏中,一个孩子的行为总是超越于他们实际年龄、他的日常行为;在游戏中,他比他本身的实际水平高出一点。”而游戏又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小班的孩子刚来幼儿园,对数学还没有产生兴趣,这时激发他们愉快的情感尤为重要。如在“猫捉老鼠”的游戏中让幼儿感受“1”和“许多”。老师做猫妈妈,小朋友做小猫,猫妈妈只有1只,小猫有许多;捉到的老鼠有大有小,大的老鼠中,有1只是黑的,其他是灰的,等等。通过游戏,幼儿感受了数字的含义,他们在游戏中自由自在,没有负担,情绪愉快,就会自然而然地喜欢上数学活动。向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是幼儿生活和正确认识周围世界的需要,帮助幼儿运用数学思想、知识、方法来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是数学启蒙教育的目的所在。又如小班“认识大小”活动设计,以角色游戏贯穿始终。活动中“熊小小”以极大的兴趣随“熊大大”生活,模仿“熊大大”的一举一动。“熊大大”穿大鞋,“熊小小”穿小鞋;“熊大大”睡大床“,熊小小”睡小床;“熊大大”玩大皮球,“熊小小”玩小皮球。在模仿中幼儿不知不觉对大小的概念有了具体印象,接着熊大大带着熊小小去散步,谁的脚步大、谁的脚步小。找一找原因再比一比谁的脚大、谁的脚小。经过反复比较、强化,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了大小。
五、让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体验数学
数学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而艺术是生动有趣的,许多艺术的形式是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很好的方式。而且艺术化的数学教育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愉悦情感,而这种愉悦的情感,又可以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更亲近数学。例如儿歌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深受幼儿欢迎。它以欢快的节奏、优美的韵律吸引着幼儿。在小班数学教学活动《敲响小鼓》时,我把《一二三四五六七》这首儿歌放入课堂中,让幼儿“唱”数学,学习手口一致地点数,并熟练地掌握技巧。学念儿歌“鸡妈妈数小鸡”来巩固1―5数数,并感受学习的快乐。又如:歌曲《亲亲热热一家人》,通过对歌词的理解,让幼儿知道家里的家庭成员,有三口人、四口人或五口人,学习数的概念。
总之,幼儿数学教学应该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抽象的、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及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各领域互相渗透。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资源,适当地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思考,激发幼儿探索数学的欲望,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雅娟.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学数学的兴趣[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6期.
篇3
[关键词]改革;重要性;启蒙;审美观;总之
一、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国幼儿园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六门教学法已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需要。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求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法门类,如:幼 儿 健 康 教 育和幼 儿 社 会 教 育之 外,还 增 加 了专 门 培养。训练幼儿园教师组织和设计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能力的教材。幼儿园课程与教育活动设计,在其他一些教材中,不仅增加了适应当前幼儿园教育改革需要,反映幼儿教育时代精神的内容。而且,对原有教材陈旧过时的内容进行了删简,力求反映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因此,反映幼儿教育时展的要求与趋势,适应了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时代性。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通过美术教育启发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
经过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新生儿就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感受美的反应。比如给新生儿看不同的图形,对那些结构好的图形,如同心圆等。
他们注视的时间就比结构不好的图形长些。给他们看正常的人脸图
和把眼睛、鼻子、嘴都弄错位的歪曲的人脸图,他们对正常人脸图注
视的时间就比错位人脸图长些。这似乎也说明连新生儿也具有一种
倾向于B美C的感觉反应。同样,幼儿也具有明显的爱美倾向,穿上漂亮的新衣服,他们会高兴得手舞足蹈,并且会想方设法引起别人的注意,以使自己得到对美感受的满足。诚然,年幼儿童的美感只停留在直观感受的水平上。
幼儿美术教育的任务就是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把他们对美的肤浅感受和体验加以引伸。幼儿对美的感受的肤浅性多表现在他们只是从色彩是否鲜艳、形状是否熟悉和好看以及对他们自己的功用上。引伸就是帮助幼儿认识面对的事物或美术作品为什么美,它展现给人们的主要意思是什么等,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层次进行引导。
2、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发现美。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美丽的世界,年幼儿童眼中的世界更是美好的,充满着奇异色彩的大千世界。在客观上,大自然中,社会上,人们的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无不存在着美。的确,不是没有美,不是缺
少美,问题在于人们会不会发现无处不在的美。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大多数场合是靠自发性、靠客观事物某种特色的鲜明性的吸引,自觉地去发现美的情况是很少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自觉地去发现美。诚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美术活动给幼儿奠定下日后发展发现美的能力、奠定下能发现与他人感受不同的美的能力的基础。
3、通过美术教育指导幼儿创造美。
美术中的画画和造型操作并不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有些动物
也有其高超的操作本领 。如被称为灵巧缝纫女的缝叶莺用大型树叶
叶片和植物纤维等缝合成的口袋形的窝巢,被称为优秀纺织工的织
布鸟,能用植物纤维编织成上有实心巢颈,中间有大空心的巢室,底
下有开口的飞行管道的精巧的吊巢,更有大家都熟知的蜜蜂的蜂巢,
那精确的尺寸、精巧的几何体结构,足可以算得上巧夺天工的建筑。
因此人们习惯于把蜜蜂叫做高超的建筑师。可见,这些动物的造型能力都远超过了人类幼儿期的儿童。但是,不管动物的造型能力多么高超,建筑本领多么精巧,也只停留在接受它们的祖先的遗传,继承祖祖辈辈传递下来的本事。幼小的孩童尽管本领稚拙,可是在他们身上却蕴育着创造性潜能。发展幼儿对美 的 感 知 和 体 验 的 作用,对培养幼儿发现美的能力的意义。然而美术教育对幼儿教育的更
突出的意义还是在于开发幼儿创造美的潜能,培养幼儿创造美的形
象的能力。
诚然,幼小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意识到她在创造和谐美。但是这种创造意识已经以潜意识的形态蕴育在她的头脑中,创造和谐美的能力也已经以潜在能力的形态隐含在画面的形式美中,并为以后发展创造美打下良好基础。这就是幼儿美术教育培养创造美的一个重要任务。审美能力包括发现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这幼儿美术教育里需要说明的是表现美的能力在审美能力中的地位的问题。我们认为创造美的能力本身包含着两重意思:其一是一般所指的表现能力,其二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表现能力。根据幼儿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对他们的审美教育只能是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础能力、启迪创新意识。因而应该定位在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水平上。所以说,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它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
一种学科的意义在于这个学科的性质和它对于学习对象的功能。幼儿美术这种艺术,具有一般艺术的性质和功能。对幼儿来说它
也是一种游戏,具有游戏的性质和功能。幼儿美术作为年幼儿童表现
篇4
【关键词】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具操作;幼儿数学教学;运用研究
本文是关于“蒙台梭利教具”为主要研究范围,从多方面来分析对“蒙台梭利教具”来进行研究和讨论。从理论角度来讲蒙台梭利教具是专门考虑儿童未来的一个发展机构来讨论进行的;但从实践角度分析教具来说,它自身的优势对于研究对象是有发展的,针对以上研究幼儿数学过程需要有效的进行改善方案以及需要调节的因素。
一、蒙台梭利教具对幼儿脑部发展的启蒙
幼儿是教育中的特殊群体,其自身存在着不同的心理发展趋势,从每一个发展心理的阶段出发,找出每一个相应的年龄阶段应用的教具。蒙台梭利教具教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趋势出现了不同的教学差异。这些教学差异跟随着幼儿的心理及年龄发展而改变,发展可针对几个方面来进行,主要是对幼儿思维意识培养与智力开发为重要目标。蒙台梭利教具在幼儿学前教育中能够充分的体现和运用,通过教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教具的优势也在他们身上发挥的淋漓精致,彰显其教具的作用,为教育的有效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近几年,独生子女的数量在不断增多,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关注程度也在逐渐提高,而幼儿数学教学是幼儿刚刚接触新鲜事物的启蒙,属于启蒙教育,所以教师应该对其进行重视。孩子的幼儿阶段的数学教学时进行脑部开发是最好的时期,也是抓住了幼儿反映速度的关键时期。蒙台梭利教具对于幼儿教学的启蒙相当其重要,抓住启蒙等于抓住孩子的大脑。如果家长能够准确的掌握孩子脑部成长时期,就不会错过幼儿大脑发展的最佳时机。让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争取做到步步为赢。蒙台梭利教具可以让孩子根据不同的感官来进行学习,它具有很全套的教学方法,具有自我更正的特点,让幼儿能更快的发现自己的缺点,并更快的积极改正。数学学习不仅是培养幼儿的反应能力,还能够培养学习能力及应变能力。根据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蒙台梭利随之推出了使幼儿大脑容易接受又开发其自身兴趣爱好的数学教具。然而蒙台梭利数学教具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蒙台梭利数学教具的操作及运用研究
蒙台梭利教具自身存在着对幼儿教育的基本功能。随着幼儿教育培养不断地发展,蒙台梭利开始重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的感知及应变能力。在特定的环境中有一定的使用规则,才能使教具在教学中发挥作用。教具本身持有它特定的规律,它可以是幼儿的玩具,但也控制幼儿在使用它时应该注意的方法,要教会幼儿在使用过程中如何尊重及保护教具,可以让幼儿对教具的使用方法足够了解,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反映和大脑运作协调能力。在幼儿对它很全面的熟悉后,它便可以与其他学具变换替代的运用。
蒙台梭利数学教育包括三个基本内容:一是,感官教育;二是,科学教育和实体教育;三是,自主性教育,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
对于幼儿来说数字是偶像派的玩具,也是幼儿时期有兴趣揣摩的东西。蒙台梭利认为数字是不一样的符号,数学又是不可估量的科学,教具抓住幼儿心理是让其在感官感知中进一步的培养探索幼儿的思考能力。幼儿接触基本的感官教育会积累幼儿对数学训练学习的重要作用。根据运用教具的学习,使幼儿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的认知欲望。蒙台梭利教学是利用数学中的各种特点来进行对幼儿的教学,并不像传统教育理念来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必须要学会或掌握一些其中的技巧来吸收每天所学的知识,蒙氏教具具有激发幼儿自身潜能发挥其积极向上开拓乐观精神的科学性的教材。蒙氏教具是为了让幼儿从中感到开心并乐在其中,通过兴趣教学的方式来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满足幼儿的心理特点。对于蒙台梭利认知的“自主性”是针对其教具自身能够完美的调动幼儿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幼儿天性的正确引导。使之在运用研究中让幼儿在浅意识里认知自己的错误,并及时的做出纠正。强化幼儿对数学学习的自主性,调动出幼儿内心的潜能、毅力、潜质的学习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善于发现新鲜事物的能力。蒙台梭利教具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客观存在的,但它的存在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发展,其蒙氏教具充分的挖掘出幼儿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充分的技法孩子的潜力。
三、结语
蒙台梭利教具的优点就在于它更胜于其它教具,它具有开发思维性,蒙氏教具能够从幼儿的实际立场出发,它的操作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运用研究。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幼儿的教育也更加的重视,蒙氏教具不断地激发幼儿的潜能和自身个性进行探索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篇5
我从事多年的幼儿教育事业,一直在寻找和摸索一套适合幼儿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激发孩子们主动学习数学的愿望,如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才能使孩子们拓展思维,灵活运用数学,使日后的生活变得更加容易?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实现我们的目标 :
一、教师必须明确教育对象
我们不能用一般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幼儿阶段孩子的数学知识积淀几近空白,这时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去教孩子逻辑的数学知识,首先要通过简单的数学思维,带孩子认识数学,认识身边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包含数量关系、图形关系、空间关系等,引导幼儿对数学的奥秘产生兴趣,让孩子内心产生动力去学习数学知识。老师要关注幼儿,获得孩子的学习兴趣点,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
二、采用激励及诱惑方式进行教学
在心理学上教育儿童时有一个原则,要漠视负向行为,鼓励正向行为,如果孩子产生厌烦情绪可以暂时转移其注意力,等负向情绪消失后继续教学,切不可批评责备,否则会使幼儿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老师要理解幼儿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有耐心地去和孩子沟通,在孩子成功理解一些知识时给予适当的鼓励,肯定孩子的努力成果,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很好的,建立起孩子的学习信心,这点对孩子日后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心理学上,游戏是幼儿学习的最佳方式,他们通过游戏来接触我们的世界,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与法则,我们可以通过游戏的方法来锻炼幼儿的数学能力,在互联网上有一些关于数学的小游戏,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生动的画面以及过关的奖励,让孩子们对这种方式易于接受。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与孩子们做一些数学游戏,比如 :
小猫钓鱼
目的 :
(1)训练幼儿点数的能力以及知道在 1 的基础上添上 1是 2,再添上 1 是 3,再添上 1 是 4 ;
(2)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
内容 :
(1)家长先要准备小猫钓鱼的玩具一套。
(2)家长告诉幼儿。你今天扮演小猫,看看你能钓多少条鱼?幼儿拿起钓竿开始钓鱼(这种玩具是一直转动的,而且鱼的嘴巴一张一合,可以锻炼幼儿),当幼儿钓到一条时,家长就问钓到几条?幼儿会回答1条。当幼儿再钓到一条鱼时,家长说一条与再添上一条鱼是几条?幼儿回答2 条。钓到第三条时引导幼儿说出2 条鱼再添上一条鱼是 3 条鱼,当幼儿钓到第四条鱼时,家长问幼儿 :一共钓了几条鱼?并且让幼儿仔细数钓到鱼的数量,说出总数,3 条鱼加上 1 条鱼是 4 条鱼。
扔扣子(适合 4~5 岁幼儿)
目的 :使幼儿加深对数的认识和理解。
材料 :一些扣子(5~20 个)、1 个硬纸盒子、1 根标准尺或有黏胶的带子。
玩法 :把准备好的盒子放在一个空白的区域,老师指定孩子的站立方位,用绳子或划线与盒子留出适当距离,老师先做一次演示,之后让孩子站在自己的范围内将扣子投向罐子,每人限投 10 个扣子,投完后让孩子去数几个投进,几个没有投进,投进的代表所得成绩。这样做可以在孩子竞争心理的激发下深刻地理解数量关系。
三、根据不同的孩子制定不同的教育模式
孩子与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教育模式,我们需要与每个孩子充分接触,了解其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孩子们的天赋,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学习的难易程度,如果发现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可以对其进行培养,适当提高教学的难度,激发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将孩子们的潜力尽可能激发出来。
四、培养和激发孩子们的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
篇6
1.在小班教学的游戏中进行数的概念渗透教育。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这是幼儿展现能力、展现学习水平、展现发展水平的独特形式,通过游戏,幼儿会发现许多问题,并且会自我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直到将问题解决。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幼儿喜欢游戏的天性,为幼儿创设游戏的环境,在游戏中进行数的概念教育。例如,为了让幼儿区分“1”与“许多”的概念,幼儿老师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幼儿在进行拍皮球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出皮球是圆形的,让幼儿去玩具箱取皮球,引导幼儿说出这里有“许多”皮球。
然后让小朋友们每人取一个皮球,将玩具箱的皮球取光,那么玩具箱里的“许多”皮球就变成了小朋友手中的一个个皮球了,在小朋友将手中的皮球放回玩具箱的时候,就又出现了“许多”皮球,通过这个一拿一方的游戏,可以让幼儿认识“1”和“许多”的区别,并且在脑海里形成了“1”和“许多”的概念,幼儿教师还可以通过这种游戏的方式,形成其他的数的概念。
2.运用丰富的活动材料促进数的概念渗透教育。幼儿往往会对活动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接触着数,但是这些数往往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事物的本质往往转移了幼儿的视线,没有让幼儿形成正确数的概念。为此,幼儿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对事物数量的关注,将事物与数联系起来。
例如,老师在幼儿的小课桌上放上3支铅笔,5块橡皮,7支彩笔,2个苹果,用这些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说出事物的数量,让幼儿在数这些活动材料的过程后中形成数的概念,进而促进了数的概念的渗透教育。
3.鼓励家长参与促进数的概念渗透教育。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应该重视对幼儿进行数的启蒙,通过日常生活的数数,图形认识,激发幼儿,这种一对一甚至是多对一的辅导模式,对幼儿的数学启蒙是非常有帮助的,达到的效果往往超过幼儿园的集体教学。为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鼓励父母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进而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形成数的概念。家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其一,引导幼儿数出家中有几个人,用餐时有多少个碗,有多少个汤匙。
其二,看看鞋柜里有多少双鞋,说说谁的鞋子最多,谁的又最小。
其三,利用野炊的机会,让幼儿采集树叶进行标本制作,观察并说出他们的大小和形状。
二、总结
篇7
一、教师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
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
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从传统的“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才能体现新的“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实现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纲要》的出台,我们对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有了新的看法,使我们明白,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注重启蒙性、生活化,注重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让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必须要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育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
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比较高矮,以小朋友为中心材料,幼儿以高矮排成一列,让幼儿自己通过尝试、探索后解决身边的问题。
幼儿一边学数学,一边品茶,真正让生活进入我们的课堂。所以教师选择的教材、情节贴近幼儿的生活,方法要灵活,注重让幼儿感受并唤起生活体验,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
三、操作学具多样化
在以往的活动中,教师常以教具进行演示,并在此基础上,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教师是幼儿的主导者,幼儿的学习以听和看为主,他们的操作也大多是为了验证教师传授的知识。
老师要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动有趣的操作学具,充分激发幼儿操作的愿望和参与活动的兴趣。提供的材料可以是老师自制的,如数学棋谱、大转盘、数卡接龙、拼图等;也可以是和师生一起收集的废旧物品和自然物,如小石子、花生壳、开心果壳、瓶子、盒子、回形针、珠子、冰棒棍、各种豆豆等。多样化的学具,激发了孩子动手操作的欲望。
如:小班孩子按颜色标记进行分类时,老师不仅制作了各种颜色的形状卡片,各种颜色的水果卡片,还收集了各种颜色的豆豆、瓶盖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孩子们将红豆豆、红瓶盖、红苹果、红色的圆纸片一一放入贴有红色标记的盒子里,他们反复摆弄、兴趣盎然,完全沉浸在玩乐的喜悦中。
再如:为了巩固对形状的认识,老师设计了“喂食”的游戏,请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给正方形娃娃吃,把圆形片片喂给圆形娃娃吃,真是在这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操作过程中,孩子们习得了相关经验。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有目的地创造和提供相应的数学活动材料,让孩子在“玩”中学数学,让孩子在操作中开始亲近数学,感知数学从而愉悦如门。
四、 教师应为幼儿安排、布置适宜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
篇8
关键词:学生成长;幼儿园数学;乐趣;创新思维
幼儿阶段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这非常重要。让幼儿在接受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幼儿园数学教育是对幼儿进行数学启蒙教育,使幼儿初步感受数学的逻辑思维。数学对孩子思维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数学活动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思维,一种学习方式。让幼儿学习数学,重要的不是让幼儿掌握知识,而是让幼儿善于用数学的逻辑思考问题,懂得用数学的真实说明问题,喜欢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问题:幼儿园的数学教学等同于做练习,忽略了幼儿操作游戏法的运用与实际生活相脱离,使得幼儿明明平时数学学得很好,可一解决实际问题就不会了,逐渐使孩子觉得数学难进而不喜欢数学区的活动。怎样才能使孩子真正地学好数学,真正让孩子的数学学以致用呢?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为此,我们利用身边的材料对数学活动进行了一些小小的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一、获得乐趣,引入数学之门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当幼儿对某事物感兴趣时,他就会忘我地追求它,探索它,表现得主动积极。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我们把抽象的数学教育变为形象的数学教育,使幼儿喜欢数学,亲近数学,从“老师要我学”变为“我想学、我爱学”,激发他们由好奇心发展起来的参与活动的主动性,让主体意识调配他们自身的智力和操作活动,从而激励幼儿自觉地进行创造性活动,推动幼儿积极地实践。例如:小班幼儿学习“3”的形成,老师通过游戏,让两个幼儿为一组,扮演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通过老师的引导语,理解和学会了“2”添上“1”是“3”的数概念(数学关系)。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材料如石子、小棒、盒子、瓶子等,其中蕴藏着许多的数学知识。只要你注意观察、注意收集、注意开发,许多朴实而精彩的数学活动将应运而生。注意收集这些材料并运用于活动区,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区产生兴趣,提高幼儿对生活材料中的数学问题的敏感性。皮亚杰在对儿童学习数学的论述中说:“数学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动作”。
二、捕捉生活景象,运用了解新知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生活总能发现和数学有关的事物。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数学”的世界中。对于幼儿也不例外,幼儿每天的生活中充满着和数学有关的各种内容:每天幼儿要穿脱衣服,幼儿衣服上的扣子(大小、形状、多少);按时上、下幼儿园(入园的时间、离园的时间);吃饭要用到的餐具,餐具是由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具有不一样的用途;餐具的摆放(分类)等等。在植物角及种植区里,观察植物生长情况的同时,又会不自觉地比较长短、高低。幼儿通过丰富的活动、多彩的生活逐渐建立起对数学的感知。数学充斥在神秘莫测、奥妙无穷的大自然之中,如:花园里有哪些花?路边的大树有几棵?树上的叶子都是什么形状?楼下停了几辆车?如何排队的?太阳早晨从哪边升起、傍晚从哪边落下?幼儿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在实际生活中幼儿时时与数学相关的事物进行接触,要注意积累并加以引导,使幼儿能很好地掌握。生活中孕育着许多数学的教育契机,只要我们能做有心人,我们还可以把生活情境搬进课堂,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教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节幼儿的心理状态——让幼儿产生好奇心,跃跃欲试,急于探索;使幼儿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充满了趣味;留给幼儿广阔的思维空间——问题自己提,规律自己找,结论自己总结。
三、利用生活空间,加深理解新知
新课程理念强调一日生活即课程。因此,教师要把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有价值、适合幼儿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幼儿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师注意选择一些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可引起幼儿浓厚的兴趣。如小班认识大小时,要求幼儿按篮筐所贴的大小标记收拾玩具;中班学习排序时,要求幼儿将洗发水瓶子从高到矮排列;大班学习加减法时,按加减题目摘苹果做游戏……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引导学习的组织形式,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轻松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这种复习形式十分有效,但却往往容易被教师所忽视。
总之,数学活动对于培养幼儿思维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把握住一切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对幼儿进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孩子敢于创新,善于创新。表扬并鼓励他们萌发的想法和行为,保护孩子可贵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为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创造条件,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我们培养的下一代才会更具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贺文霞.我实践的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J].山东教育,2007(1).
[2]宋玉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育幼儿创新思维[J].小学时代,
2011(7).
篇9
一、克服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
从心理学角度讲,幼儿学习的过程,是幼儿心理活动的过程。如果是幼儿的心理活动流畅,则认识就深刻全面,思维就灵活敏捷,记忆就牢固准确,收效显著丰实。反之,如果幼儿的心理活动失调、失衡不畅甚至受阻,则认识就模糊,思维就迟钝,学习效果就会大大降低。由此可见,认真分析幼儿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心理障碍,研究和探讨排除各种心理障碍的相应对策,无疑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克服畏惧心理,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开始学习数学时,有的幼儿害怕数学,产生一种畏惧心理。这种畏惧心理的存在直接削弱了幼儿学习数学的信心,失去信心则心理活动阻塞,从而导致学习效率降低。因此,在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老师要注意培养幼儿学好数学的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每次上课前要复习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并请幼儿举出相应的例子,多说鼓励的话语,使幼儿感到参与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增强幼儿参与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二)克服孤僻心理,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任何一个班里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性格孤僻沉闷,内向,不善于发言,有不懂的问题也不愿意问老师的孩子。他们学习被动,心理活动不畅,思维迟钝或受阻,进而导致学习效果不好。在教学中,我注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适时给予鼓励,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抓住机遇,也很重要。
(三)克服逆反心理,实施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老师要求不清,方法不适,批评不当等,都容易使幼儿对老师产生心理隔阂或抵触情绪,产生逆反心理,学不好或放弃这门功课。为了克服这种逆反心理,老师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情感教育:
1.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2.用美的艺术情感感染学生。
3.循循善诱,爱在其中。
4.优化环境,熏陶感染。
二、在游戏中学数学
游戏是个体主动的、自发的、愉快的自由活动。教育学家说:“玩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年幼儿童必然会参与游戏,除非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不正常状况因而遭受痛苦,或者是被置于受到限制的环境,否则,他们是不可能不游戏的。游戏与儿童的关系更为密切,它是“儿童的工作”,但又不同于“成人工作”。将游戏融入数学知识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否则枯燥乏味的数学只能使幼儿敬而远之。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老师教得轻松,幼儿学得愉快,数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一)结合结构游戏学数学。
在结构游戏中,幼儿在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时,要接触到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与空间方位等数学概念。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掌握、熟练这些概念,在游戏中,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如:让幼儿明确用了哪类积木或插塑,应该放在哪个方位,哪块应该放在上面,哪块应该放在下面,哪块放在中间,积木的形状是梯形、三角形、圆形还是正方形、菱形,让幼儿搭座“小木屋”,等等。借助这些直观形象的玩具,能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二)结合音乐游戏学数学。
音乐游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渗透数学知识,让幼儿在音乐中接受数学教育。如:在复习“8的分成”时,我们可以做“拍拍奏奏”的音乐游戏。儿歌内容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七个花篮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每个摘了八个果,又有苹果又有梨。七个阿姨七个样,请你猜猜每个阿姨摘了几个苹果几个梨?请七个小朋友代表七位阿姨,分别用红、黄圆点卡片,摆出所摘苹果和梨的数目,并说出相应的组成形式,如:第三个阿姨摘了3个苹果5个梨(),依此类推。
(三)结合智力游戏学数学。
智力游戏可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如:复于号、小于号时,把1―10的数字卡片,按单数在上,双数在下摆成两排,老师说“5和2比”,全体幼儿边举“>”的卡片,边说5大于2。老师再说“4和7比”,幼儿边举起“
三、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随机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如皮球是圆的,手帕是方的,手指的长短粗细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比如,当幼儿带来各种玩具时,我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玩具;当种类不同的书集中在一起时,我告诉幼儿这些都是书,从而初步渗透集合的概念。游览校园时,我让幼儿数数校园里有多少花,当幼儿无法数清时,教他们用“许多”这个词来表示,并请他们寻找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也可以用“许多”,如有许多的房子、书、玩具、车、小朋友等。
幼儿生活在充满数学内容的环境中,数学启蒙教育的契机俯拾即是:我们放学排队时由矮到高,妈妈洗碗、盘子时,碗、盘子是从大到小往上叠等现象,这些都为幼儿提供了有关数学分类的感性认识。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1只小鸡有2条腿,但真正学知识时,问到“3只小鸡有几条腿”,幼儿却往往不知所措,这就需要幼儿在平时生活中多观察、多积累,在生活中去发现知识、学习知识、掌握知识。
篇10
关键词:音乐启蒙;幼儿;作用
“音乐是人类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缺少音乐,对教育来说是不完善的,这表明一定要有音乐教育”(柯达伊・佐尔坦,音乐教育家)。有专家指出,幼儿如果得到正确的音乐启蒙教育,当其成长后,无论是音乐水平还是智力水平,均能有良好的发展。因为音乐是一种艺术形象,幼儿的思维也表现为一种具体形象,所以正确的音乐启蒙对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十分重要。
一、研究的基础
研究表明幼儿的听觉器官一般早于其他器官,当幼儿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时,他就能够听,包括听音乐,而且能感受到声音中的情绪。如果是听音乐,可能幼儿在听到欢快的乐曲时会喜悦、微笑,听到柔美的乐曲就会平静下来,比如摇篮曲。
“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数学、文学和音符”(雨果)。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国际上也有诸多成果,比如奥尔夫音乐教育,具有综合性、即兴性、亲自参与、诉诸感性回归本性等特色。其可贵之处在于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感受,表现音乐的丰富性,这一教育理念在残障儿童康复领域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我国在幼儿音乐教育的历史中,也有许多著名人物为此做出贡献,比如恽代英家庭智育等。
但目前可以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时常看到家长带着孩子出入各种培训机构,学唱歌,学乐器好像这样会很有“面子”。而且很大部分音乐启蒙教育在实施拔苗助长。这些现象均表明当前教育者和家长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存在错误认知。不重视音乐启蒙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十分有必要对此进行研究,希望能够引起重视。
二、幼儿音乐启蒙的作用
(一)引导身心发育。医学和生理学上的研究表明,唱歌可以使心肺、呼吸等器官进行活动,同时引起幼儿血液循环加速,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器官的健康发育。在幼儿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当幼儿沉浸在音乐中,特别是节奏感比较强的音乐中,幼儿会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这表明在音乐节奏中,孩子的身体机能被调动起来,这能够有效帮助孩子身心成L,同时还能帮助孩子幸存良好的品质,促进思维能力。当采取音乐活动时,孩子得到了锻炼。但要注意的是幼儿身体肌肉群很弱小,在活动中难免很笨拙,一些精细动作无法完成,心肺能力较差,所以要注意不能过度。
(二)促进智力发展。促进脑发育的一种最佳途径在于音乐,音乐可以使幼儿智力得到发展。音乐凝聚智慧,符合大脑机能活动规律。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的主要功能在于计算、语言等方面,比较繁忙。右半球的功能则主要是针对绘画、音乐、空间等的感知,相对比较清闲。很多人存在一种误区即大脑左右半球差距大。实则不然,在音乐启蒙教育中,音乐可以使大脑建立更复杂、更多的神经联系,这需要右半球的参与,而音乐性质这些较为理性的内容就需要左半球去感知。当孩子处于音乐活动中时,左右脑在同时运作,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大脑的健康发育。
(三)培养良好情绪。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许和尊重,幼儿同样如此,但不同的是,幼儿依赖家长和教师,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许会使孩子喜出望外。同时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运动能力提高,在一个集体中会逐渐诞生竞争心理,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很多时候在音乐活动中,孩子的兴趣十分高涨,表现为唱歌跳舞都十分积极。虽然孩子可能唱得不是很好,也应该给予鼓励,这样可以有效保持孩子的热情,会使孩子在音乐教学中更专注,进而培养出良好的情绪。但如果去批评,则会导致孩子产生惧怕心理,特别是在对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有错误认识的情况下,更加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自卑、自闭等不健康心理。
三、建议
首先,对于年龄很小的幼儿,需要家长进行音乐启蒙,比如1~3岁左右的幼儿,家长可以播放一些简短、旋律鲜明,悦耳的音乐给孩子听,也可以哼唱一些简单、活泼、轻快的曲调,促进幼儿产生对音乐的基本感受。引导其产生情绪反应,为了使孩子注意力集中,可以帮助孩子做一些有节奏的运动如拍手、屈膝等。还可以配合一些玩具在听音乐中活动起来,促进身心发育。当孩子进入幼儿园,主要的音乐启蒙教育人变成了教师,可以采取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结合一些有趣活泼的情景,排除孩子的紧张感,引导孩子在音乐中学习、娱乐、游戏。
其次,要在启蒙教育中融入多种艺术形式,比如借助小公鸡等儿歌,结合美术,将歌曲和绘画结合起来。用色彩、线条表现歌曲内容,使音乐立体,这可加深孩子对音乐的理解。结合舞蹈,在音乐中翩翩起舞,调动孩子的身体,促进孩子成长。而对家长来说,则需要正确认识音乐启蒙教育,为孩子找培训班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拔苗助长,要配合好教育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通过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最后,打造游戏音乐课堂,采用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方法,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孩子本身是天真的,拥有很多奇思妙想,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些特点展开音乐游戏活动,引导孩子即兴表演。通过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在轻松的氛围中使孩子得到音乐教育,获得成长。
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多方面健康发展,特别是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幼儿的听觉器官发育早,跟随音乐的节奏摇摆是幼儿的天性。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均应该重视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排除错误认识,力求在音乐启蒙教育中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