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做最好的老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做最好的老师

篇1

关键词:真爱;探究;积累;耐心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后,我又疯狂地阅读了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班主任》和几十篇博客。敬仰赞叹之余我更有几分深思:李镇西老师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一直在教学一线,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特异功能,却能把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享誉全国。而我们在教学时却常常叫苦不迭,在题山题海中搞得心力交瘁。李老师的身上到底有着怎样的品质呢?我和他相比,到底缺少了些什么呢?

李老师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真爱”是我所不具备的。毋庸置疑,我们都爱学生,不然,我们不会起早贪黑地呆在学校;不会埋头书山题海琢磨不停;不会对学生苦口婆心、耳提面命。但是,坦诚地说,我们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爱都有着功利的目的。爱学生,是希望他们能考得更好一些,能博得领导的认可、家长的认可,进而获得荣誉、评上职称。更有甚者,因功利的爱心使然,“恨铁不成刚”,对成绩不好的、违反纪律的学生实施冷嘲热讽,甚至暴力相向。“体罚学生”的事件屡屡发生,说到底是因为老师的爱不是真爱是功利。李镇西老师说:“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只有童心能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正是这一份真诚、人道与爱心,李老师“深深地爱着每一届学生,每一位学生”,并教育学生要“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他爱万同,一次又一次地让万同从堕落的边缘走回来;他爱曹辛和陶奇,让俩孩子有了改正错误的决心和勇气;他爱黄金涛,帮助黄金涛增强自控能力,彻底改正了自己的缺点;他爱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一点一滴的成长高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他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李镇西老师真诚地爱着教师这一职业,把教书育人当作终生追求的事业来做。他“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正是这样的事业心,李老师的教学成绩斐然,十几种著作成功出版。我们不少老师也很敬业,“题山题海”“起早贪黑”“苦口婆心”,每天忙忙碌碌,严格按照上级领导的指示、教材教参的指导去上课、批改。却很少去认真探究教育的本质,很少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只能说是遵守了职业的道德要求,而并未真正把教育当作自己终生追求、倾注自己理想的事业去做。没有对事业的“真爱”,我们终其一生只是“教书匠”,而并非“教育者”。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每天辛勤上课批改辅导,却缺少了李镇西老师三十年如一日的探究和反思。李老师每天都坚持写教育手记,记载教学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载了无数与学生的故事。在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老师总是在不断地总结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总是在不断反思自己对学生做得不好的地方;总是在思考教育的真正含义。正是这几十年的探究和反思,他才能成长进步得如此之快。手记记载了他内心的喜怒:为万同的进步而高兴;为对任安妮的罚站而自责;为对耿梅“厚脸皮”的称呼而内疚。手记显示他思想的逐步成熟:对刘江的批评让他懂得老师要宽容学生;对王红川的“幸灾乐祸”让他明白要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以儿童的心去理解儿童的心;接过学生递过的红笔,让他反思师生之间应平等,平等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几十年教育手记的积累,他成功出版了《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等一系列的著作,让“李镇西”这个名字传遍大江南北。我们许多老师每天也总在讨论教学中的心得和学生的成长变化,但真正把这些心得领悟写在教育手记上甚至是自己的日记上的人却寥寥无几,偶尔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和看法,总是让思想的火花转瞬即逝。大多数是要评职称时才忙着写论文,却发现曾有的心得已模模糊糊,原有的才思已然枯竭,只好东拼西凑蒙混过关。职评结束又让一切恢复当初,自然很难有更大的进步了。

我们还缺少了李镇西老师那坚持不懈的学习积累精神。李老师第一次上班,就是带着《青春万岁》,正是这本书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和职业充满坚定的信念。工作之余,李老师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读书的机会。“每天晚上我都必须倚在床头至少看十几分钟的书,否则就会失眠。”“每次我外出开会,讲学或旅游,我必须带上几本书,火车上、飞机上、宾馆里都是我读书的地方。”“我读书总是伴随着思考。”“这些阅读不但赋予我独立思考的信念,而且让我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俯瞰语文教育。”正是阅读和思考,李老师达到了我们难以企及的高度。在他列举的书籍中,我们能读过一半的恐怕都不多。我们常常以工作忙、任务重等借口逃避读书,疏远学习,更多的时间用在娱乐、聊天之中。实际上,有多少人有李老师任务重?他担任校长、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却从未懈怠读书,没有“厚积”就没有“薄发”,我们缺少就是李老师坚持不懈的“厚积”。

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我们对他们尤其是对后进生缺少了耐心与等待。在教学中,我们可能在短期内会很耐心地教导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但由于每一次检测、每一次考试排名的功利心影响,看到学生进步缓慢,后进生严重影响班级成绩时,我们便急躁和放弃。因而,对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总是浅尝辄止,对学生关注的目光总是游离不定,后进生也就顺理成章地颓废、自暴自弃下去。李镇西老师是怎样对待后进生万同的呢?他采用了家访、座谈、写家校联系本、成立“帮助小组”等多种方法。万同也和我们的后进生一样仍是一犯再犯:偷东西、打架、早恋、离家出走、考试作弊等等。李老师也生气过、沮丧过,但他一直耐心地关爱着万同,一直等待万同的转化,从未把“放弃”“失望”这类词语指向万同。在李老师耐心教导、期望等待的过程中,万同最终一步步转化了、进步了。这样的老师该是有多么博大的胸怀啊!如果我们对后进生也能这样耐心,或许能少了很多“顽劣儿童”“问题少年”,或许也能有许多奇迹发生,或许我们教学中能感受到更多快乐幸福。

读李镇西老师的文章,我们就像是同一位智者在交谈,精神上得到洗礼和净化,认清了自己与“名师”之间的差距和缺口,更坚定了对教育事业的信念:只要我们能真爱,能反思自己,坚持学习积累,有更多的耐心和等待,教学也能做得其乐无穷,我们也可以做“最好的老师”。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6-05.

[2]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02.

篇2

李镇西校长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每每读到此,我的内心便会受到触动:是呀,我们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有没有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呢?很多时候,是在和别人的攀比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和方向,失去了做好自我的追求。结果是浑浑噩噩度日,丧失了做为一个人应有的情趣与活力,更谈不上去超越自我,并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了.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镇西老师对教育的深思。他对教育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而这种爱源与他的心,正是这种爱成就了他的辉煌。任何成功的背后都需要艰辛的付出。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发现他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良品质。坚韧、好学、勤奋……形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作为教师,我们都想过该怎样帮助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想过该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想过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想过该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但我们也许从未曾真正去想过,学生到底为什么来上学?当我读到教育就是要“每一个从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我震撼,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但这以深深融入到李老师的血液当中,成了李老师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仅仅于学生在校期间尽职尽责,即使在学生离开学校后仍牵挂着他们——所以他会为高考落榜的学生写信——“这个世界如同一个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乔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参天的巨树,也有缠绕的藤萝,有鲜艳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阳光下展现自己的勃勃生机。”让自己的学生幸福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多么广阔的胸怀,多么博大的爱啊!

李老师对爱的执著也深深打动了我。他做的许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实许多老师都曾做过。为什么李老师能成为名师?一个真正的名师。而我们却在日常工作中变得越来越平庸,这当然有本身素质的差异,但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一份执著,对爱的一种坚持。正如李老师所说“‘爱心与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他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而我们更多的只是把教育当成自己谋生的工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一个老师,能够长期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在万同的身上,我们看到转化一个后进生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着哪一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老师,只有爱心的坚持才能创造这样的奇迹。

从《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我学到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者要拥有一颗童心

李镇西老师说,“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我要说的是,你如果真要想和学生相处,你就不要老师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帮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所以有人说,你要允许学生去犯错,犯了错允许他去改正,这样学生才能在曲折中成长。有时,我们教育者就会犯这样的错误,绝对不允许学生犯错,上课迟到了,做错事情了,违犯纪律了,寝室扣分了等等。这样恰恰相反,学生会因为你要求太严而产生抵触情绪,就像学生抵触其父母一样,你不要说你是为他们好,其实有哪位家长不是为自己的孩子好?但是他们的孩子还是有很大的抵触情绪,原因在于,其实孩子不光是你的孩子,他更多的是以一个人的形式存在的,因此,你要把他当人看,是人都会犯错,你不能强迫他们按照你自己的意愿来做,有时甚至我们应该允许他犯错,因为犯错是为了下次不犯错。这也是他后来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且能够在教育上取得成绩的重要原因。他说:“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儿童看来却是非常自然的。而变‘不可理解’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优秀教师赢得学生心灵的可贵之处。”他说:“只要把握学生的情感,并注意环境、场合,教师任何‘过分的孩子气’都不会是多余的。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在以前,对于他说的这些话我可能会不理解,但是,在我亲身体会了之后,也明白了教师拥有一颗童心的重要性。很多老师认为,老师就应该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感,认为老师与学生打成一片是不可想象的,认为学生与老师随便开玩笑是不懂规矩的表现,但是李老师却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行们,老师融入孩子们当中不但是可以的,而且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我受到李老师的启发,尝试与学生打成一片,发现其中的魔力是巨大的。以前我总认为师生见面,应该由学生先打招呼,认为学生见到老师时对老师不闻不问是不礼貌的表现,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怀有这种心态时的我与学生相遇时,眼睛是不看学生的,因为我担心学生不向你问好。当然,很多学生看到老师摆架子,也就不向老师打招呼了,现在想来,当学生见到老师对自己爱理不理时,内心应该是很失望的。也许是受李镇西老师的影响,我与学生见面时不再面无表情,不再脸朝他处,而是主动露出笑容,遇到不向你打招呼的同学,我就主动向他们打招呼。就这样,同学们感到了我的平易近人,感到了我的和蔼可亲,课后能大方地跟我玩,大方地跟我开玩笑了。这在很多老师看来也许是不可理解的,但我觉得这是多么自然。学生在课间能这么亲切地跟你玩,但在课堂里表现却很好,不会漫无纪律,而且很活跃,这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经常有学生跟我说:“老师,我最喜欢上你的课了。”或者有我所教的另外两个班的学生说:“老师,要是你当我们的班主任该多好啊!”每当听到这些话时,我感到很自豪,因为学生喜欢我的课,而我的课却活而不乱,有学生希望我做他们的班主任,而我所管理的班级却能在每月的文明班级评比中荣获“文明班级”的荣誉称号。写到这里,我想声明的是:老师不必高高在上,不必摆架子,以显示所谓的师道尊严,完全可以放下架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就像李老师说的:“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而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二、对后进生的教育

李老师对后进生的教育是很富启发性的,在对后进生的教育方面,李老师的观念及一个个成功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班主任们都知道,在班主任工作中,最令人头痛的莫过于对后进生的教育。在办公室时常听到老师们诉苦:“为什么我苦口婆心地、三番两次地教育他,他却不领情呢?”我也曾经是这样的老师,为这些事情苦恼着,却不懂得去反思。可是,自从学习了《做最好的老师》之后,我明白了后进生犯错的频繁性,以及进步过程中的反复性的特点,懂得了对后进生教育长期性和艰难性,懂得了对他们的教育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而且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理解之心和宽容之心,需要有足够的智慧,而爱和尊重则是成功地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前提。

“后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很难一劳永逸,相反,这是一个充满反复的长期教育过程。教育者期望通过一次谈心、家访、班会或听英模报告,便使“后进学生”从此成为一名优秀生,无疑是把教育想得太简单了。“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学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教师因此斥责学生“屡教不改”、“光说不做”、“本性难移”等等,是极不公正的。教育者应该容忍“后进学生”的一次次“旧病复发”,与此同时,又继续充满热情和信心地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并引导学生从自己“犯错周期”的逐步延长或者错误程度的逐渐减轻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体验进步的快乐,进而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我从来不对“后进学生”提“下不为例”之类他不可能做到的要求。

如果仔细体会了这些话,我们教育后进生的时候就不会再意气用事,不会再因为学生“屡教不改”而对他失望或任意体罚。我们就会想方设法寻找规律和方法了。

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很多老师由于出于盲目性,出于对教育理论的无知,经常不自觉地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这所造成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啊。可悲的是很多教师在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后还不知其所以然。

李老师从教育专家的高度论述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的重要性。以下是李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方面的论述,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①教师想尽量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之于众,以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批判会”,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②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③教育成功的诀窍之一,就是永远不让学生对他自己感到绝望。但我也曾多次在激愤中说出一些让学生感到绝望的话:“我永远不会相信你了!”“看来你是教不好的了!”“这是最后一次原谅你了!下次再犯,你就别来上学了!”“我没有你这个学生!”……当学生本来是非常尊敬老师并认为老师是在真诚地帮助他的时候,这些话无疑会击碎他内心深处“想做好学生”的美好愿望。一个学生真正的堕落,有时候恰恰是从我们教育者的“绝情”开始的。

我们也会经常想到保护自尊心的问题,但是,由于我们的疏忽,却总是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学生的自尊心,而学生自尊心的受伤害,可能就是他自暴自弃的开始,就是学生与老师相抵触的开始,随之而来的可能就是学生与老师的处处作对,这对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极为不利的。所以,一线的教师应该多读教育著作,多向名师学习,以尽量避免教育过程中的盲目性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四、青春期教育方面

李老师在青春期教育方面做得很成功,也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他对学生的青春期引导是很耐人寻味的。他可以连续几个晚上给学生做青春期方面的教育讲座,可以用书信的方式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可以站在朋友的立场上,面对面推心置腹地与学生谈论这方面的事,却不会使学生感到尴尬,从中我们足可以李老师的智慧和水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李老师的书中有很多关于青春期教育的案例和书信都可以成为班主任们对学生进行青春期引导的好素材。比如,我在这个学期对我班的一个学生的早恋引导就借用了李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中的对万同的早恋引导以及《李镇西和他的学生们——四》中的一封青春期引导的书信,我把自己写给这个学生的信给了这个学生,并把这两本书借给他,让他看书中的两个案例,想不到的是,我对个学生的早恋引导是这么的顺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李老师这两本书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五、以科研的眼光看待让人头疼的孩子

李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身上有一种成为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以科研的眼光看待让人头疼的学生。他在书中这样说:“我换一种眼光去看这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我便不再头疼了。换一种什么眼光呢?那就是“科研”的眼光。我把在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每天都有新的发现,每天都有新的领悟,每天都有新的收获,因而每天都有新的快乐。”这句话道出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的区别。

他说:“对于一线的老师来说,最好的课题就是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天平凡的工作,我们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就是最好的科研课题!”是的,“把难题当课题”,多年来我正是这样做的!而对于每一个老师来说,教育教学中最最头疼的莫过于“后进生”转化了,因此,研究并转化“后进生”便成了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只要想想,关于后进生还有那么多的未知数等待我们去解开——“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的学习心理及习惯、他们的兴趣爱好以及转化后进生的种种对策……我们就会感到一种来自教育的诱惑,任何一个有事业心的教育者都难以抵挡这种诱惑!”

以李老师这样的心态搞教育哪里还有不成功的道理呢?

六、把教育失误变为教育财富

李老师在本书的第二章“走出教育误区”中提到一个很值得老师们学习的理念——把教育失误变为教育财富。这一章当中的一些话道出了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区别。他说:“真正的教育者,也不是没有失误,只是他总会从失误中汲取新的前进力量。几乎可以这么绝对地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优秀的教育者和平庸的教育者,不在于教育者是否犯错误,而在于他如何对待已经犯了的错误。这里所说的“如何对待”,不仅仅是指想方设法弥补错误所造成的损失,而主要是指对错误的反思——对成长中的年轻教师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善于把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这是任何一个教育者从普通教师走向教育专家乃至教育家的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啊,谁没有失误呢?李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有失误,在《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中,他就列举了他在教育生涯中的许多失误,而他的不同于常人的做法是,善于总结反思,善于把教育失误变为教育财富。

七、阅读、积累和写作

李老师是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从他与学生的谈心、对后进生的教育、对早恋学生的引导等事情中,无时无刻不透出李老师的智慧,他的智慧从何而来?我想,除了他的天赋以外,也离不开他的不断阅读、不断积累、不断写作和不断反思吧。

李老师总是告诫同行们要不断阅读、不断写作,以提高自身素质。而李老师本人就是一个不停阅读、不停写作的人,他不但阅读教育教学类书籍,而且广泛阅读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书籍,阅读的同时伴随这思考,伴随这写作,他把自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写下来。他以自身的行动向同行们展示了一代优秀教师成长的风雨历程,给一线教师们很多的启示。

对照李镇西的教育方法,我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当之处。例如: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由于我的性子急燥,常常忍不住对学生发火,缺乏教育的技巧;有时,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缺少耐心辅导,缺少个别引导,使学生对我敬而远之,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感,产生代沟。学生本身有一种压抑感,快乐不起来。老师的尊严也受到了挑战,怎样化解这一矛盾?我在书中找到了答案,李镇西老师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中真正的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同时,这种爱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内容,如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怀着一颗爱才之心;对淘气、不守纪律的学生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怀着一颗关怀之心……这些爱是成为最好老师的基础。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总之,《做最好的老师》是李老师教育智慧的结晶,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技巧,增长教育智慧和教育才干。这是一本开启教育智慧的书,非常值得教师们学习和研究。

爱孩子才能培育孩子的爱心。爱孩子才能无微不至地关心、注视他们成长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为他们的每一点微小进步而衷心喜悦,才能感知他们的苦恼和困惑,并且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费尽自己的心血。爱孩子,才能在十几年的时间里坚持不懈地写下那么多手记、札记,为进一步探索教育的规律积累那么多原始的宝贵的资料。对待学生的平等态度,可能是他的这本手记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我们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的人用“孩子王”的说法来贬低教师。其实,要做孩子们认可的“王”,真是谈何容易!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这段朴实的话,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哲理:做最好的老师,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

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说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呀、“后进生”转化呀、早恋呀、作弊呀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也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必然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教师的魅力。:

李镇西老师说,其实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刚开始看时,不大明白是什么意思,看后明白了,其实有很多时候,我是犯过类似的毛病的,事实上,我也相信有很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或矛盾!比如说学生不交作业了,学生上课总是违犯课堂纪律了,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学生不配合你的工作了,等等,反正是随处可见,有时,我们批评一下就算了,但是有时,可能会批评的严重一点,这个时候,老师的尊严显示出来了,其实这个时候,如果老师控制不好,会在学生面前把自己的尊严丧失掉。有时,学生犯错了,我会在班里打发脾气,狠狠的在班里批评,这个时候,气氛应该说很严肃的,很紧张的,但是等我骂完了,静下心来却发现,其实我的一顿乱发脾气却一点作用都没有,甚至有些学生告诉我,老师你在发脾气的时候,我们有的同学还在偷偷的乐呢!这不,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什么尊严可讲,事实上,老师的尊严已经随着威严的丧失而丧失了。学生告诉我,老师,其实,我们自己也不想犯错啊,只是有时不小心出了错。就是因为我没有容许学生犯错,结果却失去了在学生心目中的信赖和威严,学生告诉我,老师,其实有时我们犯错了,心里觉得是对不住你的,但是你一批评我们,我们就有了反叛!换句话说,老师的尊严就在你的大发脾气中丧失了。

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我不知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不对,但是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不知道我将来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至少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做一名人民教师,就是要:

多一些书生气;

多一些书香气;

多一些天之浩气;

多一些地之灵气。

读懂社会;

读懂教育;

读懂学生;

读懂自己。

离浮躁与平庸:

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教育的发展;

做一个阅读者,为了民族的崛起而读书。

有人说,爱是一盏灯,黑暗中照亮前行的你;爱是一首诗,冰冷中温暖渴求的心房;爱是夏日的风,冬日的阳,春日的雨,秋日的果。是啊,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教育理念《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正是证明了这一点。他把自己所有的爱,全部倾注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25年如一日,爱生如子,用他那“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着一幕幕爱的篇章。他把自己融入到班级这个集体大熔炉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里面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去赢得学生的信任与敬佩。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决心以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为榜样,以“爱”为己任,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进取,顾大局,识大体,努力按照上级的要求,高标准要求自己,树立竞争意识,不但要自己思想过硬,品行端正,业务水平高,乐于敬业,端正态度,明确责任,勇创佳绩,还应想方设法投入到学校集体的建设中,增添自己的一分力量,为校增光、添彩。自觉维护学校利益,遵守规章制度,服从安排,严格要求自己,做一名合格的优秀教师。

篇3

最新热门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最好是相对的,最好其实就是更好,虽然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这就是李镇西老师心中最好的定义,在李镇西老师看来所谓的做“最好”的老师其实指做“更好”的老师,的确,“没有最好,没有更好。”

  和李镇西这些成功的教育家相比,他们的学识,他们的人格,他们的能力,我想我永远只有仰慕,但是看了李镇西老师对“最好”的理解,让我感受到我们每个老师都可以做“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用今天自己和昨天自己相比是不是在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己,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我今天备课是不是比昨天更认真?我今天上课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学生谈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诚恳?我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机智……”只要我们每天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就可以不断的像最好的老师靠拢。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12个年头,我也坚持当了10年的班主任,“当老师累,当班主任更累。”除了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外,每天还会有让人头痛的事情,让人头痛的学生,任何大事小事通通告诉班主任,班主任除了教书,还要充当“警察”“保姆”等角色,虽然很苦,但慢慢品味起来其实很甜,学生毕竟是未成年的孩子,他怎能不犯错呢,他怎能像你期望的那样乖巧呢,可是,真当学生们犯错时,我也曾很气愤,抑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学生们甚至把我气哭,那一刻心里总想着他们快点毕业,赶紧把他们送走,甚至有时不想再当这个班主任了。

  李镇西老师有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你越是和学生打成一片,你就越有感情收获;而你越有感情收获,你就越想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是班主任工作中的‘感情良性循环’。” 回想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记得我的第一届学生临走的那一刹那,以前的埋怨一下子荡然无存,我满脑子的竟是舍不得,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接受他们已经毕业了,这样的感情是相互的,学生们临近毕业最留念的也是他们平时有些“惧怕”甚至有点“怨恨”的班主任。每逢节假日,我都会收到来自第一届大部分学生的新年祝福短信,那一刻,我体会到“我拥有了几十颗童心,这是何等优厚的精神财富啊!”

  班主任工作肯定是“苦”的,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有无限的乐趣,而这样的乐趣让我们拥有了优厚的精神财富和事业的满足感。我们不能期望每个孩子都很听话,每个孩子成绩都很优异,否则还需要我们老师干嘛。每个孩子都会有缺点的,每个孩子有都会有能力上的缺陷,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我们的任务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能力,用爱去感动他们。

  既然选择了当班主任,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愿意选择后者。

  最新热门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当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时,心有戚戚,欣欣然向往。李老师的讲述不是刻板的学说,而以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个小小的故事为例,让我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睿智与虔诚,博爱与伟大;也让我的心一次次地感动着。

  苏胡说:”书如其人“。《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正是对李镇西老师教育人生的最好的诠释。它展示了李老师教育的思想、艺术和具体的案例,是李镇西老师25年来教育智慧的精华。一句句朴实中浸着诗意的句子,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李老师对学生的真挚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炽热的忠诚。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便是许多从教多年的的老师们大概也有着同样的疑问,毕竟谁也不敢肯定地说自己就是学生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李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能够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能够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能够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能够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日的自己和这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到达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其实,教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最好”都是相对的,它只是每个老师心中的一个理想。然而每个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又都是无止境的,虽说我们无法做到“最好”,可我们却能够做到更好。我们经常会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去战胜自己,不断地去争取每一个“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每一个“更好”融会在一齐时,我们就已经做到了“最好”。

  最新热门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范文

  踏上工作岗位两年了,在这期间我有过悲伤,也有过快乐,有过失败,也有过成功。学生时代,我是一个勤奋而努力的学生,踏上工作岗位,我依然是雄心壮志,想着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想着做一个优秀的老师。可是由于缺少丰富的工作管理经验,常常会有棘手的突发事件让我束手无策。什么是最好的老师?一直在寻觅答案。

  假期里读了教育名家李镇西写的《做最好的教师》,这本书记载了李老师从教多年的经验与收获,书中从作者步入岗位初期写起,从青涩写起,到有一定的经验,到经验丰富,满腹经纶,将自己的成长与成熟一步步介绍给了我们,颇有感触。

  有这样一段话:“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的或自由的发展。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书育人的动力。李镇西老师在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最可爱;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 ;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读到这里不禁问自己,在两年的工作中,我有没有达到自己最初给自己设立的目标呢,有没有超越自己呢?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爱,对教育对象的爱。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要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一生负责,所以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只喜欢学习优秀的孩子,而忽略了后进生,他们更需要关心。只有那些“不可爱的德孩子”、“后进生”才最需要你的爱,他们就像迷途的“羔羊”,需要温暖,需要阳光。对于“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教师必须给他们一个空间,给他们更多的关怀,让这些饥渴的花朵,沐浴阳光,健康成长。

  并且真正的教育之爱,并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而是要给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帮助和服务,我们要给与学生的,是他们走出校园多年以后仍然保留在身上的,深入骨髓的习惯和性格。这种带有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并然带有“强制性”,离开了严格要求,便不是真正的爱。

  老师也只是个普通人,也有自己普通的感情,教师要怎样拥有“师爱”呢?李镇西老师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只有童心才能理解童心,带着儿童的兴趣去探寻学生的心灵深处的途径,怀着儿童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那样才能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能理解学生的做法,从而让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这样的老师就善于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那他看到的学生,都是带着“可爱缺点”的可爱孩子。同时,如果想和学生相处愉快,你就不能拿着大人的思想来衡量这些孩子,毕竟他们还不是大人。他们的思维有时还很幼稚,还会做错很多事情。如果你的要求很高很严厉,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这点我深有体会。

  工作以来我都是担任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和班主任,总是要求孩子们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总是觉得他们错误很多,例如上课迟到,不讲卫生,上课讲话,路队不好……常常会责怪他们,这样对改正错误并没有太大成效,反而我用鼓励的方式,用允许他犯错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孩子们的错误越来越少了。

篇4

“做最好的老师”,是任何一个教师的理想,可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用舒泰翔老师的话说,“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时间一长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是的, 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通过学习,我对爱学生的“爱”有了一个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不单单是欣常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蹲下身子’,而是发自肺腑的对学生的爱”.爱,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惩罚,而是“博大的胸襟”“对学生的宽容”。爱,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爱,不是用一颗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颗颗童心,而是“需要一颗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把“童年还给童年”,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基础。

要做最好的老师,那就要带着“爱”这个教育理念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爱教育事业,把教育当作自己的一项事业,爱学生,用真正的爱——师爱,去对待学生,为学生的的未来服务!

篇5

做最好的老师读书笔记

徐海清

读一本好书,像是和它交朋友,像是给心灵洗澡,《做最好的老师》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震撼着我的心灵,一直让我感动着。我深深爱上这本书,如同爱着我的孩子们,我要努力,努力,再努力,一步步向李镇西老师走进。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红烛。”、“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的教师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给我了一些启示。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职业教师选择了我不是因为时代的需求,也不是李老师所遇到的那种原因,而是我自己的一些原因造成的,不管怎么样,有一句话说得好,选择一行,爱一行,我也是这样,我不知道选择教师这个职业对不对,但是当我面对那帮学生时,我觉得我应该做最好的老师,至少对得起这帮孩子!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为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以上就是我读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后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

篇6

内容摘要: 我们讲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惩罚的实质是违背尊重的原则,老师的一句话,一种行为,一种措施,导致学生伤害的案例不在少数,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教育的惩罚走多远。

“做一个老师容易,做一个好老师不容易。”这句话道出了多少老师的心酸。过去的儿童由于受到师道尊严的影响,加之儿童的法制不健全,忽视了儿童的人文性。为了显示教师的权威,对学生的教育采取“惟命是从”,有甚者以体罚作为法宝,致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严重的伤害。现在的教育呼唤文明化,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要求教师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的理念是“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育的老师”。苏州市长朱永新教授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指出“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教师”这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教育部也出台了很多教育政策与法规,不断地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然而,这些措施却没有彻底地改变教育的“体罚”现象,媒体不断地报道出某些教师的恶劣行径,社会也表示了强烈的谴责。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教师真的不懂法吗?痛定思痛,我们不能不反思。

“体罚”,其概念难以定论,查查有关资料,得出解释:体罚是指从伤害身体的角度出发的惩罚。但又觉得不确切,“体”指身体,身体包括人体的组成器官,那么精神领域也是身体的一部分,当精神受到损伤必然导致人体器官的破坏,所以导致身心受到伤害的惩罚都应是体罚。何谓“惩罚”,那就是以强制的措施给人以惩戒和警告。所谓“强制”就不是以学生的意愿为转移,要剥夺人的某种自由与权利。当惩罚做的不适度,扭曲了人的情感承受能力,就容易转化为体罚。我们讲教育是尊重人的教育,惩罚的实质是违背尊重的原则,老师的一句话,一种行为,一种措施,导致学生伤害的案例不在少数,这又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教育的惩罚走多远。

教育是教育人的,同时也是人操作的,我们必须用人文的思想看待教育,以教师的生命唤醒学生的生命,用老师的真爱来补偿教育的缺憾,路就在脚下。我想,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爱!有爱才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简单粗暴的体罚,那不是教育;不讲方法艺术的惩罚,那也不是教育。

教育需要过程,教育需要心智。当我们看到孩子打架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不完成作业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不遵守校规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学生反复犯同样错误的时候,……你是否想到他是个孩子,你是否想到他们的品格还是可塑的,你是否想到他们的情感也是能感化的,你是否想到变一种方式来处理、来化解。老师累点,苦点,甚至是心酸点不要紧,可千万不要损伤学生的身心儿童。做一个负责的教师,也要做有耐心的教师,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爱心的教师。

篇7

六年级上册时,我越来越懒散,数学回家作业——《特训》,我就只做,发下来,做错了也不订正,因此,我的期中考试没有考好,成绩直线下降,终于金老师忍不住了,将我叫到了办公室,而和我一起的还有我们班的大个子——陈智宇。本来我与陈智宇以为金老师会怒目圆睁,凶神恶煞似的,先劈头盖脸地数落我们一顿。可是出乎我们的意料,金老师见到我们后,眉毛一扬,平静的、语重心长的对我们俩说:“孔迪,陈智宇,你们期中考试其实可以九十多分的,但就是因为你太过懒惰,才导致现在这样,只考了七十多分,我想你也意识到了吧!所以你以后就在我这订正吧,一直订正到全部订正完!不会的,我教你们,顿时,我的心里酸酸的。”

我以前可是数学课代表啊!那天是金老师选的,很多人都举手了,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一直都没有下决定,而我趴在桌子上,对此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并不相信自己能够当选。后来,全班的人几乎都举手了,我也凑热闹,将手,举了起来,可是没想到金老师真的选了我,老师报我的名字时,我都呆了,好久才反应过来,我猜测,老师选我可能是机缘巧合吧!

没想到曾经的课代表,现在,居然落魄成这样,在老师的办公室里订正作业,并且还要受到老师的监督,我一直订正,订正到最后一题,我的计算方法错了,总是算错,这样反复了十几次,却还是一个样子。过了一会,我又算出来了一个答案,我先试探性的问了问金老师,是不是对的,金老师居然高兴地大声地说了声对了,我一直订正了两个单元,才回家,而我回家时都已经晚上七点了,本来,按正常时间,金老师四点多就可以下班了,休息了,可是,今天金老师就只为了给我们订正,耽搁了这么长时间。

我不想再麻烦金老师,当天回家我就将全部错误的答案都订正好了。

篇8

——姚明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在姚明小时候,姚明的父母并没有刻意鼓励他把篮球当作自己将来的事业,他们只是让姚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希望小姚明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大学、找工作,然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姚明最终还是选择了篮球。后来他发现自己真的非常热爱篮球。

姚明、姚明的父母和他当年的老师、教练以及小伙伴都说,其实刚开始他并不喜欢篮球,对当年的他来说,篮球只不过是一种游戏。姚明的父亲姚志源说,小时候,姚明和其他男孩子一样,喜欢枪,后来爱看书,尤其爱看地理方面的书。有一段时间还对考古发生了兴趣,再往后,喜欢做航模,他第一次在体工队拿了工资,就去买了航模回来自己做。再后来就喜欢打游戏机了。

在学习上,姚明的父母从来不逼迫姚明,而是以启发施展为主,重视培养他的兴趣。这种方式让姚明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长大之后,每当有人问起他的童年,他都会说:“我是玩过来的,没人逼迫我学习。”其实,他所谓的玩就是读自己喜欢的书,研究所有自己好奇的东西。由于乐在其中,就好像在玩一样。

中国父母都命令孩子放学后学这学那——音乐、绘画、跳舞。孩子们没有选择的自由,父母说了算。姚明的母亲从不强迫姚明做此类的事,她让姚明尝试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她只要求姚明不要做坏事,或者用错误的方式做事。

姚明直到9岁的时候,才开始对篮球有点兴趣。到12岁时,他已经非常喜欢篮球这项运动了。父母把他送到上海体育学院,他在那每天都要打几个小时的篮球。由于姚明住校,离家的路途比较遥远,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打篮球,他对篮球越发专注了。

姚明最喜欢的球员有三个,他们是阿瑞维达司?萨博尼斯、哈基姆?奥拉朱旺和查尔斯?巴克利,姚明还坦言他曾用“萨博尼斯”作为网名。在姚明心目中,萨博尼斯是篮球中锋技术的教科书,“简直拥有了所有位置球员该有的技术”。萨博尼斯是姚明刚开始打球时的偶像。姚明喜欢萨博尼斯打球的方式——娴熟的运球,用不可思议的方式把球传给空位的队友,精准的中远距离投篮。每当他在场上时,他都会效仿他的偶像打球的方式。后来姚明很关注当时的休斯敦火箭。这支球队以另一个敏捷的大个子哈基姆?奥拉朱旺为首,1994和1995年连续两年赢得NBA的总冠军。姚明迷上了这支球队,也非常崇拜奥拉朱旺。这些都使姚明对篮球更感兴趣,也使他打球的动力更足。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

兴趣是指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姚明对篮球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所以才会关注篮球,才会为篮球倾注热情、付出努力;还例如有的人对美术感兴趣,他就会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和放松,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具体来说,兴趣对一个人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学生来说,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

其次,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我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所要探索的东西。”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并使他获得巨大的成功。

最后,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的工作和学习。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所以,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姚明因对篮球的兴趣而成为伟大的球星,我们也一样能因为兴趣而成就自己的未来。

方法与策略:

首先要有浓厚的好奇心。对于未知的事物应该付诸行动去接触它,像是电脑游戏很好玩,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呢?日全蚀是不是真的是天狗吃日?要消解这些问号,进一步去钻研计算机书籍或翻阅百科全书,兴趣的开端搞不好就这么产生了。

再次就是不间断。有人吉他弹得很好,但若半年不弹,技巧铁定退步,同样的,要培养一份兴趣,也要不断去熟悉它,渐渐地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每天碰一点,久了自然会上瘾,如果只是选择性的初一、十五玩一下,那是很难变成自己兴趣的;许多男生喜欢打篮球,只要一天没得打,就会全身不对劲,那是因为篮球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兴趣,戒不掉啦。

深入的研究也是培养兴趣的要素之一,假使你每天固定一小时玩计算机,但只是随便消磨时间,没有设定一个目标来研究,是引不出兴趣来的,不过是不断地重复一样的动作罢了,但假使你锁定一个主题,譬如计算机绘图软件的认识,有了深入的方向,不怕问题难,越难越便于鼓起勇气,一层一层地往前追,一定就像倒吃甘蔗般,滋味越来越甜美。

除此之外,找朋友也是很重要的。校园的一些社团,就是为志趣相同的学生共同学习的学生而设立,因为一个人即使对某样活动兴致盎然,也会有停摆的时候,此时,朋友就可从旁鼓励协助,而且,如果朋友是比你厉害的角色,还可能刺激你更上一层楼。

姚明启示:

兴趣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兴趣对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起巨大作用

无论成败,我觉得我都要从过程中去学很多东西。

——姚明

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有些人在遇到失败以后,总想逃避,他们表现出两种愚蠢的行为:

一是指责别人,开脱自己的责任。这类人往往会说:“这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或者“如果我妻子花钱不大手大脚的话,我就不会落到如此的地步”,或者“我的雇员对我不忠实”,“他们说得不清楚”,或者“如果没有孩子拖累的话,我早就很富裕了”;他们也会说:“顾客只是没有注意到我的产品”,还有“这是老板的错”等等。还有些人会说:“因为我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我的事业不如意”,“如果再给我点时间的话,我会做好的”,或者“人人都这样,我为何不可……”

二是半途而废。半途而废的人经常说的话是:“瞧,我都做了些什么啊?我不想自找麻烦了。”或者“这件事太难了,不值得我投入这么多的精力,还是换个简单一点的吧!”或者,“我早就告诉过你那样做不管用。”

这两种做法都是极其错误的。实际上挫折和失败也为我们提供了成长的机会。姚明就是这样看待失败的。他把每一次失败都当成了学习的机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在以后出理同样的失败。

有一次,火箭队在主场输给马刺,两队打得极其难看。姚明13投4中,该赛季首次得分不到两位数。结果他晚上回家在床上还翻个不停,就像在烙饼,只好上网抒发自己的感想:“今天打得是不好,所以心情很差,半夜了还睡不着,跑到这里消磨。但是我尽力了,哪怕输了,也学到了一些东西。”

有一段时间,在国内每六周就有一本关于姚明的新书出版。其中一本,把姚明写成一个从不犯错误的人,好像他是一个神而不是一个人。而姚明对自己有着清醒的认识:“我失败过许许多多次。从这本书中你将了解更多的是我的失败,而不是成功。人人都喜欢谈论成功,媒体对我也多有溢美之词,有些是言过其实。我想:从失败的教训中获取的经验更为宝贵。”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明了同样的道理。有一位教授把毕业班的一个学生的成绩打了个不及格。在知道自己不及格时,这个学生非常失望,因为他早已做好毕业后的各种设计,现在不得不取消,真的很难堪。他找到教授要求通融一下。教授说:这个成绩不能更改。学生大发脾气,向教授发泄了一气。

待他平静下来后,教授对他说:“你说的大部分都很对,确实有许多知名人物几乎不知道这一科的内容。你将来很可能不用这门知识就获得成功,你也可能一辈子都用不到这门课程里的知识,但是你对这门课的态度却对你大有影响。”

“你是什么意思?”这个学生问道。

教授回答说:“我能不能给你一个建议呢?我知道你相当失望,我了解你的感觉,我也不会怪你。但是请你用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这件事吧。这一课非常非常重要,如果不由衷培养积极的心态,根本做不成任何事情。请你记住这个教训,五年以后就会知道,它是使你收获最大的一个教训。”

后来这个学生又重修了这门功课,而且成绩非常优异。不久,他特地向这位教授致谢,并非常感激那场争论。他说:“这次不及格真的使我受益无穷。看起来可能有点奇怪,我甚至庆幸那次没有通过。因为我经历了挫折,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最终让我尝到了成功的滋味。”

篇9

对于大部分的父母来说,当他们把孩子送到学校以后,他们就觉得教育孩子仅仅只是老师们的事情。所以每当孩子们犯错误的时候,他们就会去责备学校。但是事实上,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所以父母理所应当的有责任去好好的教育孩子。

孩子们和父母都是住在一起的,他们在家里待了太长的时间,所以父母的任何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到他们。孩子们会把他们的父母当做是自己学习的榜样,然后向父母学习。所以家长们必须要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举止,因为如果家长们做了错的事情,孩子们就会学习他们。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们是非常愿意相信他们的父母的。当他们发现老师和父母所说的有所不同的时候,他们就会听自己父母的话。大多数家长都忽视他们对于孩子们的影响,同时也忘记了自己要教育好孩子的责任,忘记了他们才是孩子们每天都在学习的榜样。毫无疑问,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10

[关键词] 自我教育;自主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143-2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而现实的教育呢?在分数和考学的压力下孩子们的自我教育何在?孩子们的成长被功利性掩盖,主动性又何在?

一、现实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从小学升初中、从中考到高考,我们的孩子可谓是辛辛苦苦、埋头勤学,我们的老师可谓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而效果呢?孩子们真的是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除了会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每一次考试外,对外面的世界还有多少了解?在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人口压力、就业压力、生存压力、竞争压力是一个客观因素摆在人们面前,也是我们的素质教育难以推行的最根本的原因。不管孩子愿意不愿意,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理驱动下,家长还是竭己所能、倾其所有为孩子购买琳琅满目的辅导书、上各种辅导班,老师还是日夜的操劳在题海中留连忘返,就为那么一次决定终生的考试。在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重压下孩子们好像真的“适应了”,因为他们知道,反抗也没有用,于是乎,学生的题目是越做越多,书包是越来越重,孩子是越来越累,真的让人看了都心痛啊!

二、自我教育和自主德育开展的必要

我的理解是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这是实现和谐教育的重要和关键。今天提到“自动力教育”、“自我教育”这个字眼,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已不再新鲜和陌生。我们倒是要真正的反思一下,你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创造了多大的空间,你为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想了多少、实践了多少呢?由于社会的时代特征,我们必须合理而适度的给学生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调动学生自身最积极的因素。我们除了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外,还要人为的采取多种方法和多种形式对学生有意识的进行自我教育的培养。

而现实的教育呢?我们的老师希望的是一种学生能够规规矩矩,听话懂事的学风和成长氛围,殊不知,我们对孩子提出的更多的要求让他们没有了主见、没有了探索、没有了情感、压制了他们的灵性。社会上有那么多青春年少的孩子选择了轻生、自杀,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已经没有了阳光,在学习生活中找不到快乐,他们在自己的亲人中无法找到倾吐的对象,学校里难以寻觅到可以给他们理解和支持的人,在这样的学习和心理两方面的重压下,就不难理解那些过早凋零的花儿为什么宁可选择放弃生命的原因了。

三、一幅教育漫画给我的教育启示

曾经有这样一幅名为“教子原则”的漫画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爸爸说:“自己动脑、自己动手、独立自主。”儿子说:“我的‘懒’爸爸给我创造了许多实践的就会,我真得感谢他呦。”我说这是个懂得教育的好爸爸。我们当老师的真的也应该从中受到一点教育,我们应该在潜意识中树立这种意识,在实践中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能够自己完成的事情,一切都要自理,能自己做的事就不要别人帮助和代劳。有了这样的观点,我们就不会有形和无形的束缚和捆住了学生的手脚。

四、我的做法

两年前我接了一个被别人“遗弃”的班级,所谓遗弃就是老师对这群学生实在忍无可忍而提出辞职的。我知道自己又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分析了班级的现状之后,我发现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逆反心理太重,他们讨厌老师的强压政策、全权取代,这恰巧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他们的独立意识强,他们喜欢上课讲话,这可以向积极发言这个方向引导,可以断定在千万个不是下面的他们,有着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以前的教育中我想忽略的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的一点――自尊。有了这样的分析,我作出这样的两个决定:一是在班级的板报中开辟一个固定不变栏目《温馨家园》,首先给学生以集体的温暖,给他们以人格的尊重;第二件就是在班级中规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规范自己守,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组织自己管,自己的职责自己履行。”把自由还给学生,把一份信任还给学生,并且时刻关注班级里常常被老师批评的几个学生,要知道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要比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情感深厚得多,我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从此着手,竟然产生了异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说没有什么教育不好的学生,可能是你的教育方法不到位、或者不是十分科学而已。

五、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