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科技发明使人类置身于一个更为安全、舒适、便利的世界中。然而,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应用,往往隐含利与弊的双重性。我们在享受着科技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感受到它的负面影响。
150多年以前,人们开山挖矿、修建公路和铁路,大都是手工劳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为解决这些问题,瑞典化学家诺贝尔一生都置身于炸药的研究。经过不断的努力,他终于研制出一系列安全可靠和威力巨大的炸药。从此我们获得了一个造福人类、建设世界的的利器。他也被世人誉为“炸药大王。”
然而,炸药很快被运用于战争,并且不断改进,杀伤力越来越大,成为人类互相残杀的工具,大大加剧了战争的灾难。
对此,诺贝尔感到很痛心。他把发明炸药获得的巨大财富全部捐献出来,设立诺贝尔奖,奖励那些“给人类造福最大的个人和机构,”希望科技永远只造福人类。
同样的遗憾也发生在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身上。当他知道根据自己的理论制成的核弹,成为危害人类的“恶魔”时,他说:“我真痛心。”
篇2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 越来越多高科技产物走进人们的生活为之带来方便———手机便是其中之一,然而手机也走进了我们息息相关的校园.现在高中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为学校“靓丽”的一道风景线,为了让高中生了解使用手机的利与弊,便制定了相关课题《关于高中生带手机的利与弊》。
随着手机价格的下降,短信服务的开通和各种功能的完善,手机已经成为人手必备的通讯工具.高中生手持手机必然是一把双刃剑,走入我们的生
生活固然方便,可对于高中生并不一定全是利我想均衡而已必然有必。
二、课题目的
高中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已经高中生如何正确使用手机
三、课题的调查方法
可以通过网络查询翻阅文献资料询问家长老师等相关人员
四、课题研究调查过程
问卷调查:
1. 你觉得我们带手机是为了什么?
A:方便联系(62%) B:听音乐(22%) C:打游戏(16%)
2.你认为高中生学生带手机会不会带来经济上的负担?
A.会(64%) B.不会(12%) C.不知道(24%)
3.你认为手机对我们重要吗?
A.重要(54%) B.不重要(21%) C.一般(25%)
4.父母是否同意将手机带到学校里来?
A.同意(18%) B.不同意(47%) C.在劝说下同意(35%)
5.你认为手机对我们来说是有利还是有弊?
A.有利(16%) B.有弊(17%) C.有利也有弊(67%)
6.你认为高中生应该带手机吗?
A.应该(66%) B.不应该(9%) C.不知道(25%)
总结和分析问卷调查:
1.大部分高中生会认为手机有经济上的负担
2.高中生带手机有利也有弊
3.大部分高中生认为带手机会影响学习
高中生使用手机现状:
高中生使用手机无非就是在学校里,当然,还有些同学把手机带入课堂,将手机调到振动状态,在桌子下面偷偷的玩。有的在宿舍熄灯后用手机发短信。
高中生手机的三大用途∶收发短信、玩游戏、上网。有超过70%的中学生已经不把手机当成与人通讯的工具,有的学生认为,它能方便联络,方便使用,非常轻便,无论拥有或使用手机的高中生,就算用手机来打电话的学生也以闲聊为主,用来问功课,与家长联系的很少。
由于手机进入课堂,也不免会带来一些弊端,很多同学都对短信息上瘾,把各式各样的短信发来发去,甚至交头接耳地交流各自收到的有趣信息,自己没有认真学习,也严重地影响到周围的同学,把手机带入课堂会影响到正常的课堂秩序,有些同学甚至把手机带进考场,利用手机短信息作弊,利用手机作弊,让人防不胜防。严重地破坏了考场的纪律。有的住宿生在宿舍熄灯后,有手机来玩游戏、上网、听音乐、发短信息至深夜,造成睡眠不足,导致第二天精神不济,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不仅自己受带影响,也干扰了别人的休息。
综合学生使用手机现状,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利与弊
利的方面:
1.手机作为高科技的产物,确实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及时与家长联系,也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等。
2.与以前的同学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谊。
3.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
4.手机里面的闹钟装置,可以随时使用。
5.手机的本身小巧玲珑,占很小的面积,可以随身携带。
6.当学生外出游玩或在其它地方遇到危险时,可以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弊的方面∶
1. 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耽误学业。
2.不良信息,玷污心灵。
3. 助长学生攀比成风。
4.额外增加父母的负担,据调查结果显
示,学生购买手机的资金全部随接或同接来自于父母,且每月的话费也是父母掏腰包,对于家境并不宽裕的家庭来说给孩子买手机等于给家庭增添新的负担。
5. 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养成不良风气。
6 中学生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会给整个教室带来不愉快的情绪
7 手机对人有辐射,许多广告只说手机有多少先进功能,却从未提对人体的伤害。通过对高中生使用手机利与弊的研究使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高中生使用手机的利与弊,并且使我们认识到我们高中生应该正确使用手机。
五、课题研究结果
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阶段,思想活跃,好奇心强,拥有手机表明他们具有超前的消费意识,但对时尚的追求往往伴随着虚荣心,驱使他们互相攀比,不可避免地加重了家庭负担。还有一部分学生上课发短信、下课聊天,更有甚者课堂上的手机铃声引起秩序混乱。不难看出,中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
如何杜绝中学生使用手机现象呢?我想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努力∶
篇3
【关键词】科技之利 科技之弊 道德
“科学”一词在梵语中指“特殊的智慧”,其含义随着实际运用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深化,科技这一概念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产物。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却像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于人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科学与价值的矛盾,从根本上说,是人类自身的问题,因为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因此必须充分发挥道德的约束与导向作用使科技向善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更好的遏制科技之弊,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之利
科学这特殊的智慧自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充分显示了它的魔力,使人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实惠。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科技使得人类社会异彩纷呈,就像有人所说的那样,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够探测到更广阔的和更微小的世界;从古代的以步步远到现在的上天入海(飞机、航天飞机、火箭、宇宙飞船、潜艇等),人类已经可以驰骋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甚至月球上也留下了人类深深的足迹;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与交流,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地球已经开始变成一个地球村……科技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物质影响和非物质影响是无可估量的,人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历史前进的步伐,领略到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无穷魅力。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必将继续引起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许多方面的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而所有这些变革都将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前景。今天,科学技术对我们人类而言已经像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它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总之,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明哺育出的最精致绚丽的花果。它为人类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也必将为人类开创美好的未来。
二、科技之弊
科技的发展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冀,但当人类为科技高奏凯歌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科技也有损害人类的负效应一面,对其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给地球带来灭顶之灾,最典型的莫过于目前面临的全球温室效应、核武器威胁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科技的发展趋势具有毁灭人类的潜在威力。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其不确定性因素也在随之增长,加上利益因素的驱使,使处于加速创新中的科技更是伴随着越来越难以预测的风险,可能会造成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失效与颠倒,甚至摧毁整个人类和地球。科技的毁灭性威力,集中表现在人类的两个科技新宠,互联网和基因技术。互联网已成为信息社会的基本工具,成为影响巨大、最具潜力的大众媒体,成为各种信息的集散地。但是,在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信息和服务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黑色污染”、“黄色污染”、“灰色污染”,使一些人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互联网的勇士们早就宣布,要将网络变成一种生活,可是,当虚拟替代了真实,作为社会的人的存在也就消失了。
生物技术的日益进步,使得科技这把双刃剑更加锋利。生命科技能够治疗疾病,经过基因改良可以产生更多新物种,另一方面由于它干预自然,使人类可以对生物生命进行“任意修改”,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污染,即所谓的遗传基因污染,这种新的污染源很难消除。基因改造的完人究竟是人类还是高科技产品呢?人类基因组计划与以往科学计划有很大的不同点,基因技术对人类内在自然的改变更直接冲击人类精神家园的最后一道防线——伦理道德,它将产生复杂的人类伦理、法律、社会问题。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全方位扭曲,正毁灭着我们的社会基础和精神世界。
另外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很多人没有形成根本的环保意识,从而肆意挥霍和破坏生态环境为我们所提供的一切,造成天空不再蔚蓝,空气不再清新,河流不再清澈,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枯竭的资源、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这不仅影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这是威胁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最严重的问题。
三、科技需要道德
我们提出科技之弊,并不是呼吁世人去阻止现代科技的发展,而是让世人及时看到科技的双重性,从而采取积极的步骤,趋利避害,消除或降低科技对人类的负面影响。科技的负效应追究其深层次的内在原因在于人类自身,科技的主体是人,它的负效应和人类的贪婪、非理性以及人类社会制度的种种缺陷有关,因此可以说: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是人的问题,科技在善的手中,便为善,恶的手中便为恶!因此消除科技之弊,除了依靠科技本身,人类还需要通过伦理道德与法律规范等措施来创建一个科学的防范体系,使一个个单项的技术发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整个体系中得到制约。而这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加强对科学伦理道德的研究,通过道德的导向和约束作用促使人类反思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必须要有一种严格的道德制约。
第二,加强科技伦理的教育,要让科技人员重视伦理问题,自觉地用伦理价值规范及其精神制约其研究活动,并在科技—伦理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遵循客观公正性和公众利益优先性的基本伦理原则,在科技与社会伦理价值体系之间建立有效的缓冲机制。
第三,加强科技伦理常识在全民中的普及。相关科技工作者、管理决策者和新闻媒体,应尽可能保障公众对科技的知情权,这样公众才能对科技所涉及的伦理价值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具体的讨论,通过磋商,对当代科技在伦理上可接受的条件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
第四,在宣传伦理知识的同时,建立配套的规章制度。只有建立完善的调节科学工作者行为的评审体制、社会法规和政策制度,并通过这些运行机制获得强制性时,才能有效地吓阻违规行为,同时使遵守规则者获得心态的平衡。
总之,科技不能完全独立地发展,人类的智慧必须时刻关注这把“双刃剑”,才能开辟一条通往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何国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2]庄嘉.人类要关注科技进步这把“双刃剑”[j].长白学刊,2001,(2).
[3]黎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j].河南科技,2001,(9).
篇4
[关键词] 过程教育;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教学方法;教学分析
引言
过程教育旨在满足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关注数学结果形成、应用的过程和获得数学结果(或解决问题)之后反思过程的育人活动. 基于过程教育的浙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6.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2课时)”的教学怎样操作?笔者在多次螺旋式教学探索与反思的基础上,将形成的教学经验在象山县全员教研活动中进行了再实践,课后获得了观课教师的广泛好评,现把它整理出来,以飨读者.
教学实录
环节1:经历提出问题的过程――明确研究的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反比例函数y=(k≠0)图象的特征与性质,请大家合作填写表1中的空格.
(待学生完成任务)
师:像研究一次函数的性质一样,怎样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来刻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与性质?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揭示课题)
环节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用点的坐标来刻画图象的特征与性质
.
生4:关于直线y=x或y=-x对称的两个点的坐标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
师:你的猜想完全正确,但这个关系比较复杂,待高中阶段再来探讨. 谁来说说④的内容?
生5:自变量x可取不等于零的任意实数.
师:不错. 谁来说说⑤的内容?
生6:函数值y可取不等于零的任意实数.
师:不错. 谁来说说⑥的内容?
师(追问):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12:我也是借助图象并结合已知条件来判断的.
师:好的. “性质法”与“图象法”是比较函数值大小关系的常用方法.
师: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是怎样得到的?
生13:将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征与性质翻译成点坐标的变化规律.
师:好的. 这个“形”到“数”的思想以后会经常用到.
环节3:参与尝试性质应用的活动――合作解答有代表性的问题
师:现在我们一起用获得的知识来解答下题.
从杭州到余姚的火车行驶里程为120 km,假设火车匀速行驶,记火车行驶的时间为t h,速度为v km/h,且速度限定为不超过160 km/h.
(1)求v关于t的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t的取值范围.
(2)画出所求函数的图象.
(3)从杭州开出一列火车,在40 min内(包括40 min)到达余姚可能吗?50 min内(包括50 min)呢?如有可能,此时对火车的行驶速度有什么要求?
师:这个问题涉及哪些量?哪些量是常量?哪些量是变量?
生14:……
师:好的,v关于t的函数表达式是什么?
师(追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20:我用反比例函数性质的方法,因为图象法虽直观,但作图得到的数据可能不准确.
师:有道理. 能利用图1求v的取值范围吗?
生21:用图象法也能求函数值的取值范围,但要确保作图的准确性.
师:好的. “性质法”和“图象法”是求变量取值范围的常用方法,但两种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我们在解题时要结合具体问题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接下来,要求学生完成课本中的练习题,并在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交互反馈与评价)
环节4:参与回顾与思考的活动――合作进行反思与总结
首先,教师出示下列“问题清单”,并要求学生围绕“问题清单”进行回顾与思考.
(1)本节课研究了哪些内容?我们是怎样研究的?
(2)反比例函数有哪些性质?
(3)比较反比例函数值的大小有哪些方法?
(4)怎样确定具有实际情境的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同时教师边倾听、边评价.
第三,在此基础上,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并给出图2所示的框图.
篇5
一、比较对象的选择
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规定的教学目标,对构成教学的诸多要素所设计的比较稳定的简化组合方式及其活动程序[1]。根据教学活动特征我国主要的教学模式分类为:自学指导式、目标导控式、传递接受式和问题探究式。
二、比较项目的选择
(一)学生参与程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中的学生积极参与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宽容程度。教学三维目标中要求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较大自由,给予学生适当的宽容才能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三)实现条件。不同教学模式需要的实现条件不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协作能力、自学能力,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及学校提供的硬件设施学习资料都会限制教学模式的选择。
(四)教学效果。基于不同条件及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模式,所达到的教学效果不同。
三、教学模式的比较
(一)学生参与程度。在自学指导式教学模式中,学生带着教师提示的问题阅读地理教材,自行完成知识梳理部分,建构知识框架。同学之间有相互交流,并且通过交流对知识框架作必要的修改及优化。根据教学提供的资料,老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交流,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目标导控式下学生根据导学目标,独立完成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去解决,自觉读书收集信息,归纳知识,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讨论[4]。
传递接受式中,学生则主要通过耳恭、眼看、手记完成知识技能的学习,达到学习目的。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被关注[5]。
问题探究式是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自主学习、主动质疑,经历知识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3]。
(二)教师宽容程度。在自学指导式中,教师出示课题和自学提示,自学提示最好是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知识梳理、知识构建、问题探究和能力提升等环节[2]。教师仅提供必要的自学指导,给予不同自学能力的学生极大的宽容,允许自学结果的差异。
目标导控式中,教师负责构建学科教学目标体系,提出循序渐进的学习目标后,要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传递接受式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意义的联系;选择和设计适当的自主学习策略和协作学习策略以促进学生对知识意义的自主建构、理解和应用迁移。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要自始至终引导监控整个过程。
问题探究式中教师提供具体的教学事例和程序,由学生自己发现、寻找答案的探究,教师起引导作用。
(三)实现条件。在自学指导式中,教师要做到充分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难度适当的学习目标,给予适当的学习指导,放开对学生的约束,加大对学生的宽容。学生要具有一定的自学基础,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自学需要的学习时间比较长,需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时间思考、吸收。
目标导控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提出合适的导学目标,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问题设计要由易到难,兼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做到循序渐进。
传递接受式强调教学中师生相互作用,学习中学生新、旧知识相互作用,以获得有意义的新知识。
问题探究式的灵魂在于开放性和灵活性[3]。师生间保持心灵的沟通与交流,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才会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还要加强引导,延伸课堂,让学生不断挖掘问题,进一步探索、解决。
(四)教学效果。自学指导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端正学习地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目标导控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领会地理学科的博大精深,也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传递接受式中,教学顺序与学生的认知过程容易匹配,学生的认知结构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同时知识间有横向联系,使之融会贯通。由于此课堂教学环境下学生难以获取各自所需的大量信息,而教师通过精心组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容易提高教学效率。
问题探究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把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精益求精、谦虚谨慎的科学精神[6]。
四、结语
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比较,各个教学模式展现出各自的优缺点。
篇6
【关键词】班主任 人性化 教育 班级 管理
作为班主任老师,除了要完成自身学科的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为了使得班级的管理更加合理化、人性化,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在班级里相互讨论,制定一系列班规。有了班规作为奖惩的约束,学生们可以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通过班规来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从而帮助班主任更好地管理班级。
一、坚持以生为本,平等开展德育教育
虽然班主任老师在班级里对于一系列大小事项都有着一定的裁决力和领导力,但是说到底这不能作为专制学生的权力。学生在学校里,作为教师们德育的对象,应当一切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作为班主任,不应当与学生们产生分明的上下级关系,而是应当减少分歧和隔阂,平等友爱地进行交流和互动学习,这是作为班主任不可缺少的亲和力。要取得“教学相长”的效果,班主任就该尊重学生,不要一概否定,不搞专制,摆资格。当学生们犯了错误,教师需要用温和友善的方式去帮助他们发现错误,加以改正。同样,教师自然也会犯错,当教师发现自己有错时,也需要及时自省,在学生们面前敢于承认错误,不能因为顾及面子,倚老卖老,这样会激发师生之间的矛盾。因为师生之间的关系本来就是平等的,作为教师,面对课堂上各式各样的同学,也需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够仅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划分学生。对家里条件好的学生,就笑脸相迎,对条件寒酸的学生就指指点点,态度恶劣,这是非常不可取的。要真正做到不护短、不歧视,敢于批评“好生”,同时还要关爱“差生”。
二、加强师生沟通,利用信息技术交流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还稚气未脱,又加上步入了青春期,因此在心理方面会有一种叛逆,渴望独立的心理,这也是极其正常的。作为初中班主任,一定要多抽出时间找学生们沟通交流,最好能找出共同语言,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或是各自性格的原因,可能会过多地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例如,在放假前的周五中午,因为临近周末个别学生的内心自然会变大躁动不安,这是很正常的事情。班里有一个平日里特别调皮的学生――小涛,在中午其他同学午休的时候,一个人独自在后面捣鼓起了坏掉的桌椅,弄得声音比较大,使得其他学生感到不满,便联系了班主任老师。作为班主任老师,首先会觉得这个小涛很不懂事,做午休无关的事情影响到了班级里的同学,应当向大家道歉。但是,在经过了询问当事人之后,小涛的本意是想自己动手修好班级里坏掉的课桌椅,出发点是好的,就是在不适当地时机做了不合适的事情。如此一来,教师既要肯定表扬小涛的出发点,但是也要指出他这样做的不合适之处,如此一来学生也会感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了。
三、充分尊重学生,维护修缮个性发展
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当中,需要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尊心了。因此,教师不能够用一些过分地语言去羞辱学生,这样不仅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严重的可能会产生心理问题。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不好学与不守纪的学生还不在少数,因此作为班主任老师就需要更加花功夫去留心这些同学的心理。对于不听话学生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教师也只能慢慢引导、教育。而不能与之对立冲突,否则只会起反作用。就像之前说的,班级里的小涛同学虽然平时里经常不听老师的教导,调皮捣蛋,影响班级的纪律,但是他为人热心善良,特别乐意为班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这就是小涛的优点所在,实际上是一个十分优秀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孩子,教师不能一味的盯着他们的缺点一直不放,这样久而久之可能会打击到学生的自尊心,相反可以安排小涛这样的同学担任班级的卫生委员,用干部的职位来管理约束自己,学生一旦有了责任感,自然会不断提升和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
四、把握热点话题,进行针对性德育教育
初中阶段是一个学生学习生涯当中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作为班主任,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形成这样的意识。就以第一节班会课而言,由于刚刚入校,基本上同学之间都是一个陌生的状态,此时此刻教师就可以利用班会课时间,要求大家来谈谈自己,互相交流,以培养学生之间的感情。当然,作为班级一份子的班主任,自然也要参与进去,要把自己当成班级同学的一员,以增加亲和力。在春秋游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这快乐的时光,带领学生们一起唱唱歌,聊聊学习之外的事情。比如,利用劳动节放假,教师可以组织班级里的学生去慰问环卫工人,自发地体验环卫工人的工作,从而理解环卫工人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更加坚定了保护环境的信念。
总之,在教育大环境的不断发展之下,人性化管理是班主任老师的必修课。作为班主任老师,需要不断重视学生们的德育工作,加强德育工作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好知识的同时,在生活中也能做一名合格的初中生。
【参考文献】
[1] 李秀娟. 培养集体荣誉感构建和谐班集体[J]. 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15(06).
[2] 蒋华. 培养集体荣誉感,加强班集体建设[J]. 文教资料,2016(15).
篇7
关键词:可利用材;闭路循环;过程轧废
前言
目前,随着莱钢集团每年生产1000万吨,从1000万吨钢到1000万吨材,中间都要产生过程轧废,过程轧废就是我们需要的可利用材,可利用材深加工产品化是有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品价值增值的有效途径,对此,泰东公司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市场开发,依托莱钢钢铁主业形成了较强的可利用材加工处理能力。按照莱钢集团非钢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泰东公司可利用材深加工到“十一二五”末要达到15万吨的加工能力。泰东公司将进一步开发新产品,延伸可利用材加工产业链,不断提升废次材的利用价值,加工生产流程大体是:将炼钢、轧钢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次坯(材)、过程轧废、切头(尾、边)、成品废等,进行全处理,提取能够实现增值的部分进行产品化加工,将不能利用的余料加工成合格入炉废钢料,返回炼钢生产。在产品开发上,重点发展法兰、托盘、机械加工制作等属于钢材延伸加工类产品,形成系列化产品。
1.可利用材闭路循环处理系统简介
莱钢热线生产在坯到材的轧制生产过程中产生轧废和边角料,一般情况是将过程废料和余材坯经过切割后,转运到炉前二次、三次炼钢,除了增加切割损耗和燃气费用外,还需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我单位经过研究开发的加工工艺,很大程度提高了过程废料的利用率,产品增值明显,降低了二次废钢的产生,节省了费用。
2.可利用材分类
目前我们主要使用了轧材生产线产生的过程轧废,主要是炼钢轧钢产生的拉前拉后坯、落地坯;型钢扎线产生的初扎坯、中间轧废、定尺废;宽厚板生产线产生的板头、板边、废次板;特钢厂产生的圆钢切头;棒材厂产生的短尺才、切头。
3.可利用材加工工艺
3.1. 废次坯、轧废、圆钢切头加工工艺:将废次坯、轧废、圆钢切
头按照法兰毛坯重量利用带锯床进行可利用材坯料分解,中间产生锯末;将分解的料块用煤气加热炉加热到1000℃,用560kg空气锤模锻或自由锻出法兰毛坯,利用数控机床对法兰毛坯进行机械加工至成品法兰,中间产生铁屑。
3.2.宽厚板产生的板头、板边、废次板加工工艺:厚度8~18mm
范围内的板头、板边用 QY40-2500闸式剪板机剪切出矿用锚杆固定托盘平板,然后用160吨压力机冲压出托盘成品;20~30mm范围内的板头、板边、废次板用数控等离子切割机床,电脑合理排版后,切割出法兰毛坯盲板,然后用1000吨四柱油压机冲压出法兰毛坯,在160吨压力机的平整后,进入进入数控机床加工至成品法兰,中间产生边角废钢和铁屑、切割渣;30mm以上的板头板边有数控火焰切割机床加工成各种异性结构件,中间产生切割渣。
3.3.型钢定尺废、棒材定尺废加工工艺:按照钢结构制作厂家所要
求尺寸用带锯床加工到要求物料尺寸,中间产生锯末。
4.加工余料到合格废钢的加工工艺
加工余料主要是部分合格的炼钢入炉废钢,部分长尺废钢经过Q43系列液压金属剪切机加工成合格入炉料;可利用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切割渣、锯末、铁屑的加工,采用Y81F-125F液压金属打包机对机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长铁屑挤压成长方形包块,尺寸300*300*300mm,密度在2.6吨/m3, 符合入炉条件;对于产生的锯末、切割渣用Y83系列金属屑压块机压成直径110mm,长度70~100mm左右圆柱体,密度在6.0吨/m3 ,成为较理想的入炉废钢。
5.应用效果
通过经两年的实施,每年可为主线生产减少费用500余万元,产
品销售后可为我单位增值300余万元,降低了二次废钢的产生,确保了入炉废钢的质量和品质,做到了可利用材的闭路循环。
6.结语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可比性;盈余管理
一、引言
会计信息质量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国内外财务会计学者投入大量精力研究两者的相关性,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这些相关研究多注重在会计质量属性个别方面的研究,如应计质量、会计信息的可预测性和稳健性以及会计信息的平滑度等方面,很少从会计信息可比性方向着手研究。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亦是会计质量属性的一方面,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财务会计学者把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属性特征进行研究,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曾多次阐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重要性,提出会计信息可比性必须作为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指标之一;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在《会计信息的质量属性》一书中明确把会计信息可比性作为会计信息质量属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属性之一,能在区别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项目差异性识别以及资源的优化配置导向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财务会计事业也国际的接轨,中国会计界也开始认识到会计信息可比性的重要性,逐渐致力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但是目前为止,会计信息可比性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所以近年来一直有一些专家学者提倡强化对会计信息可比性问题的研究。
我国的资本市场的运作已日益优化,但仍不够完善,如上市公司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矛盾较为严重,而我国的法律对中小股东的保护明显存在不利的一面,盈余管理常成为管理层损害外部投资者的手段,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现象非常普遍,直接影响会计的盈余质量,致使投资者不能有效的识别真实的经营状况,从而误导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本文主要探讨会计信息可比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盈余管理依据不同的管理方式可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主要依据非常规应计项目进行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主要通过实际交易活动的控制进行盈余管理,如经营、生产成本和计量费用支出的操纵。目前真实盈余管理是最为普遍的管理方式,本文即从这一方面阐明会计信息可比性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盈余管理的目的及影响因素
(一) 盈余管理的目的
实证会计的创始人Vanz 和 Zimmermann 提出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原因可以归结为:获取奖励原因;识别负债契约原因;管理成本原因。通过盈余管理原因的分析可总结出盈余管理的四大动机:筹集资金;减轻税负;避免债务契约限制;减轻政治处罚。
盈余管理的最重要目的就是筹集资金,筹集资金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前提,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必须三年连续盈利,许多企业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控制财务利润从而达到上市筹集资金的目的,另外盈余管理能够抬高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
税法是不可违反的,企业只能通过合法的方式来避税,会计政策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合理避税的充分条件,企业管理层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调整内部的计税依据来减轻税收,从而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
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权利,降低资金运行的风险,往往在投资的初期与企业签订契约,防止债务人侵犯自身的权利;债务契约会对发放的股票利息提出要求并预留偿还债务的准备金。企业出于自身安全的考虑必须保证盈利,从而满足还款的相关要求,所以在这种前提下,企业往往只有通过盈余管理来避免债务契约的限制。
(二)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
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公司特征的影响、监管与控制的影响以及审计人员的影响。
公司特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公司规模的大小、公司发展前景、经营运作状况等方面,具体表现为:第一,经营状况,经营状况不良的企业常通过盈余管理来提高公司业绩,关于这一点国内外大多数专家学者都提出相应的实例和证据,如美国学者Toyn发现绩效状况不好的公司更倾向于通过盈余管理的方法来改善经营状况,但是一些学者也提出相反的观点,如Francis认为在企业绩效状况不良的情况下从国盈余管理反而起到相反的结果。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盈余管理是企业改善运营状况的有效方式是毋庸置疑的。第二,公司发展前景,公司发展前景与盈余管理之间亦存在着相关性,不同专家对两者关系的阐述不尽相同,甚至出现相背离的情况,但是公司的发展前景作为盈余管理的影响因素还是很有合理性的。第三,公司规模,显而易见,公司规模是盈余管理的重要制约因素,公司规模的大小与盈余管理的多少呈正相关。
监管与控制,企业内部的监管和控制能有效的抑制盈余管理,监管和控制制度愈完善,相应的盈余管理就愈少。另外审计人员的素质也是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因素,审计水平愈高,审计规模越大,盈余管理活动愈少。
三、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关系
盈余管理与会计信息可比性相互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方面,盈余管理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两一方面,高的会计信息可比性能促使管理层采用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
(一)会计信息可比性对盈余管理的作用
Sohn曾利用前人创建的公司层面的会计信息可比性模型选取若干上市企业,来研究会计信息可比性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表明:当会计信息可比性增强时,真实盈余管理相应增加,而应计盈余管理则逐渐减少(如图1)。
应计盈余管理活动的监控,导致投资方对以及盈余管理的关注,而公司管理层为了减少和投资方的冲突常采用规避的方法选择真实盈余管理,因为真实盈余管理能真实反映公司真实的运营状况,从而减少监管者以及投资方的察觉。所以,在资金运移过程中,常通过减少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程度,利于投资方的投资决策。
(二)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作用
大量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分析研究表明,会计信息可比性增强时,从机会主义角度的考虑,企业管理层往往会减少应计盈余管理的使用而选择增加真实盈余管理,尤其是SOX法案付诸实施后,更加剧了这种行为的发生。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多集中在会计信息可比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而往往忽略了盈余管理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作用。事实上,企业应计盈余管理的增加,往往会限制公司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具体的说,会造成会计信息可比性的下降,从而制约了投资方对公司真实财务状况的了解。企业选择采用真实盈余管理时,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真实盈余管理难以被会计准则规范和鉴别),最终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公司的运营轨道出现偏离,影响公司的投资决策,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公司过去会计报告盈余与将来会计报告盈余的可比性,甚至影响公司与同类公司会计报告的可比性。总而言之,盈余管理(无论是应计盈余管理还是真实盈余管理)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会计信息可比性与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的相互关系研究,认识到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会计信息可比性显著影响盈余管理,当会计信息可比性增强时,真实盈余管理相应增加,而应计盈余管理则逐渐减少;在其他因素恒定的前提下,公司采用的应计盈余管理活动和真实盈余管理活动降低了公司过去会计报告盈余与将来会计报告盈余的可比性,甚至影响公司与同类公司会计报告的可比性,从而对会计信息可比性产生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胥朝阳,刘睿智.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能抑制盈余管理吗[J].会计研究,2014(07).
[2]裘莉莉.会计信息可比性对盈佘管理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4.
篇9
弊病之一:有口无心
【现象扫描】在一节内容为Christmas Day的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对Christmas Day的了解。孩子们准备充分,有的从网上下载了好几大张的资料,有的带来了介绍Christmas Day的书,甚至还有的带来了圣诞老人及圣诞树,但教师的评价却如出一辙:“Good!”“Very Good!”
【反思】如今,“Good!”“Great!”这些评价语已成为不少教师的口头禅,只要不经意就会下意识地脱口而出。对甲学生的回答来句“Good Job!”,对乙学生的回答来个“Well Done!”,完全是例行公事,没有一点真情的流露。学生对这样有口无心、不痛不痒的口头禅式的评价也习以为常,以麻木待之,这样的评价自然不会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因此,要让评价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激励功能,其首要原则在于教师的真诚。教师应将激情注入到评价中,注意有声语与体态语的相互配合,让学生从你的热情的声音、会心的微笑、由衷的颌首等细节中感受到你的评价真诚的,是发自内心的,从而感受到鼓舞,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弊病之二:言过其实
【现象扫描】在一节主题为School Subjects的课上,呈现完成新单词favorite后,教师开始让学生个别操练。每当一个同学读完单词,老师都热情洋溢地给予表扬:“You’re smart!”“Clever Boy/Girl!”即使有学生读成/feiberit/,老师也仍一脸笑意的说:Wonderful!”
【反思】无论何种评价都应以事实为依据,激励性评价也不例外。教师应以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绳,恰如其分地评价学生,不能夸大其辞,不加辨析地给予盲目鼓励。
弊病之三:泛滥成灾
【现象扫描】在一节主题为Colors的公开课上,从课始到课尾赞扬声不绝于耳:不是教师的“Wonderful!”“Excellent!”,就是全班同学富有节奏的鼓励:“Good,good,you’re good!”掌声齐鸣,热闹非凡。粗粗统计了一下,短短一节课,学生们竟拍手20多次。
【反思】现在不少英语课堂中,学生动得最多的不是大脑,而是――鼓掌。孩子们整节课都忙于在教师德调动下为其他同学喝彩,而教师也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精彩,也不深究其余学生是否也认为他的答案出色,就送出大礼:“Congratulate her/him!”暂且不说这样高频率的集体鼓掌占据多少课堂时间,是否会影响其他学生的学习,仅就受表扬的个体而言,过多的表扬最终会使他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态度。
弊病之四:物质奖励
【现象扫描】这是一节主题为What are they doing 的公开课,授课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可真是煞费苦心:衣服的下摆粘好了可随时奖给学生的笑脸贴纸;口袋里装着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小挂饰,准备奖给在自编对话中表现出色的同学;讲台上还有一小叠作业本,那是为在小组竞赛中胜出的冠军们准备的。
【反思】如今,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物质奖励越来越得到老师们的青睐,尤其在公开课、借班上课时。表面上看学生个个高举小手,似乎热情十足,但仔细想想,孩子们真的是对学习内容感兴趣吗?应该是对奖品感兴趣了吧!这种功利性的评价会让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盲目得追求物质奖励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有违激励性评价的宗旨。其次,奖品的发送会影响学生的后续学习。
弊病之五:标新立异
【现象扫描】笔者旁听过一节主题为The Season的公开课,执教老师是一个教龄三年的年轻女教师,活泼、富有朝气,在她的课堂上,有几种评价方式特别引人注目。
镜头一:老师一声“OK?”,学生立马伸出右手成OK状,力度十足,整齐划一。
镜头二:学生回答问题后,她都会组织其余同学对其集体评议。如果正确,则同学们伸出手成V字形,同时齐呼“Right, right, it is right”;如果错误,则伸出手成X字形,齐说“Sorry, sorry, it is wrong”。
镜头三:教学中,这位教师还采取了独特的肢体语鼓励。在最后的Describe your favorite season中,每当一个同学说完,她都要走上前,先于学生拥抱,再与其击掌,最后师生共同伸出手齐声喊Yeah!再看那些学生,有的茫然状,有的害羞状,有的无所谓,倒是每一声“Yeah!”使我们这些听课的老师浑身感到不自在。
【反思】激励只是调动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的一种手段,它应服务于教学目标,应以简单、有效为原则。伸出一个大拇指是一种激励,一个微笑是一种激励,一个信任的眼神是一种激励,一阵掌声也是一种激励。总之。激励性评价不是单纯的说一些好听的话,或进行一些简单、表面的物质刺激就行了,它来自教师准确得体、生动有效的评价,需要教师以有爱的情感、真诚的语音、亲切的表情、高超的艺术手段去调控评价过程,从而让学生从心灵深处产生满足感、成就感,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团队;团队激励;个人激励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3-0099-02
一、个人激励与团队激励理论对比研究
(一)个人激励
传统的激励理论主要是针对个人,以个人为研究对象。管理学和经济学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个人激励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其中较权威观点如下:
管理学中的激励主要是从各种激励理论出发来研究的。按照研究视角的不同,激励理论可以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1)内容型激励理论(需要理论),旨在找出促使员工努力工作的具体因素,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求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关注的是动机的产生以及从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主要包括纳金斯的强化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3)综合型激励理论主要是将上述几种激励理论综合起来,把内外激励因素都考虑进去的激励理论。
经济学中的激励主要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人是“经济人”的假设,设计出一系列旨在以维护出资人利益的组织制度,来消除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使人的效用函数与委托人一致。主要包括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和产权理论(1937),贝利和米恩斯的委托理论(1932)和莱宾斯坦(1966)的X―效率理论。
可见,管理学角度的激励主要是在组织制度的指导下,根据对象的不同需要而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来满足人们各自的需要,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经济学角度的激励主要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根据人是“经济人”的假设,设计出一系列旨在以维护出资人利益的组织制度。
(二)团队激励
团队激励方式最早出现是在 1938 年,由约瑟夫・F.斯坎伦针对团体激励提出薪酬计划。斯坎伦计划的特点是不对提出建议的个人付给报酬,整个计划的首要原则是以团体为目标,强调协作与合作而不是竞争。任何一个人的建议都能使大家得到好处。从斯坎伦计划的思想可以看出,团队激励是以团体整体作为对象来进行激励的一种激励方式,目的是通过合作来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也是团队激励与传统的个人激励的最大区别。
1.经济学角度。对于团队激励理论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进行的研究得出了较多的成果,主要包括:(1)阿尔钦和德姆塞茨是沿着科斯开辟的交易成本和合约分析的框架对组织理论展开研究,提出了团队生产中的成员的激励问题。他们认为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真实贡献是不能被精确度量的,从而不能根据每一个成员的贡献去支付其真实努力的报酬,这就给偷懒者提供了机会。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监督者进行监督,并相应对监督者进行激励。该理论强调了剩余索取权在激励监督者中的重要性。(2)以霍姆斯特姆为代表的一些学者提出监督者的作用不是监督团队成员,而是确保激励机制的执行,打破预算平衡,使得激励机制能够充分地发挥作用。霍姆斯特姆设计一个具有“团体惩罚”性质的分配规则:如果团队总产出大于帕累托最优,所有成员都将得到一个事先确定的分配;而一旦团队达不到帕累托最优产出,则每个成员都一无所获,产出归监督者所有。(3)伊腾研究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委托人应该通过激励机制诱使人互相帮助;克瑞普斯等人提出的声誉模型,解释了静态博弈中难以解释的“囚徒困境”问题。这些理论对于团体激励理论的发展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管理学角度。管理学中的团队激励理论与经济学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管理学对于团队研究的核心内容主要是针对如何建立和运作高绩效的团队,而关于团队激励方面,管理学所研究大多是以增加成员的参与度、提高成员工作满意度为主要内容的的非物质的激励方式。斯蒂芬・罗宾斯认为,作为一支高效的团队应当具有以下八个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目标;二是适当的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三是相互间的信任;四是责任心的培养;五是良好的沟通;六是团队的规模;七是合适的领导;八是相关的技能。其中,对于适当的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罗宾斯认为,个人绩效、固定的小时工资、个人激励等等与高绩效团队的开发是不一致的,因此,除了根据个体的贡献进行评估和奖励外,还应该考虑以群体为基础进行绩效评估、利润分享、小群体激励及其他方面的改革。
(三)个人激励与团体激励的比较研究
1.个人激励的适用范围。激励的权变理论表明,每个人的需求层次是不同的和变化,需要针对每个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并且激励方案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员工的需求发展来制定。
个人激励体现的是激励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们对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不同的……因为年龄、个性、性别、职位、经历、教育程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员工对不同方面的需要都会有差别。同一个人,由于时间和位置的变化,各方面的需要也在变化。” [3]同一种奖励或惩罚措施,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
但实践中往往很难了解到每个人的不同需求,也无法为每个人设计一套激励方案。只能将他们按一定方式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类别的个体进行区分。研究中,人们通常按照工作性质来划分,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来实施具体的激励措施。从组织中成员的工作性质看,个人激励适用于这样一类个体:他们的工作自主性高,独立性和创造性强,工作的可替代性低,决策程度要求高。
2.团队激励的适用范围。团队激励有助于在需要协调一致的行动时,团队成员的相互协作能创造出一种“运作上的默契”。团队激励还有利于消除官僚体制对人性发展的制约,从而释放员工的潜在能量。利用团队的力量可以给团队中工作绩效低的员工、抵制变革的员工施加压力,促使他们服从团队目标与行动要求。
从劳动性质考虑,团队激励适用这样一类人群:他们的工作高度分工而必须紧密合作,需要通过彼此之间的配合来完成某项工作,每个人的工作只是整个工作流程的一部分,但最终工作结果反映的是所有人的劳动。
3.研究总结。个人激励有利于竞争,有利于个体创造性的发挥;团队激励有利于合作,当需要解决复杂的问题时,能从团队的共同努力中萃取出高于个人智力的团队智力。特别是当信息分散于个人和组织成员之中时,这时团队激励能激发个体之间由于合作而带来的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这是团队创新的源泉。
二、选择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的影响因素
1.任务关联度。在团队工作中每个成员不仅作为工作者的身份进入团队,另外还负担有团队成员的角色。任务关联度依据团队任务而不同,团队任务所需的合作越多,团队成员工作之间的关联度也越高。也就是说,“任务的关联度和团队激励强度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即成员工作之间的关联程度越高,团队激励方式所带来的强度也越大;关联度越低,团队激励效果越差。”
2.团队工作绩效的可分性。团队工作的绩效既包括个体绩效又包括团队整体绩效。工作任务的关联度常常决定了团队工作绩效的关联度。如上文所提到的生产或服务团队,该类团队的任务是制造、市场销售、设计以及质量保证等。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个体很难对工作最终结果直接负责任,所以绩效评价的依据主要是员工的个人特点和行为方式,在这种团队中应以个人激励为主。
3.团队文化――个体主义或集体主义。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以集体著称的国家,强调个体对群体的依赖和从属。在这个群体中,个体的人不具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个人利益和行为不能独立于群体的利益和行为。体现在管理中最突出的就是重视人际协调、集体高于个体。这种思想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造成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现象,也是现代中国腐败现象的根源。
在引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后,尽管对个人能力的追求日益强烈,但随着团队管理思想的盛行,人们开始逐渐恢复对集体主义的重视。不同的组织建立团队的文化基础不同,采取的激励方式也会不同。霍夫斯坦特的研究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中的团队和组织承诺比个人主义文化要强。在国有组织中,人们长期以来已习惯于归属一定的组织,并在组织中工作。根据美国组织的团队建设经验,他们的最大困难是让人们愿意在组织中工作,愿意承诺组织的目标。在此方面,国企具有建设团队的有利条件。
总的来说,企业文化中的个体主义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对选择个人激励和团队激励存在较大的影响。以个体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组织在激励方式上也是以个人激励为主;以集体主义为主导思想的组织在激励方式上以团队激励为主。
4.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劳动素质的差别决定了需求层次的差别。对素质较低、能力较弱的劳动者而言,他们最为迫切的需要不是成就需要和社会需要,而是生存需要等较低层次的需要,因而对该类劳动者给予团队激励效用不大;而对于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劳动者,他们最为需要的是成就感、认同感,因而采用团队激励的效果更加明显,能提高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团队成员的工作动力。
从整个社会来考虑,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与收入水平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收入水平的高低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需求层次,因而针对不同素质和能力水平的劳动者使用不同的激励方式是必要的。素质和能力水平较低的劳动者较为重视生存需要,这并不是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成就需要和社会需要。正如上文提及,中国的文化传统决定了我们对团体归属感的需要,也就是这种需要可以被看做是先天的。所以,对于素质和能力较低的劳动者,应更注重个人激励,但不能忽略团队激励。
5.企业发展阶段。伊查克・爱迪思把企业的生命周期科学地划分为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和老化阶段。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采用的激励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在成长阶段,企业刚刚创立,实力较弱且面临着生存的威胁。这时,所有创业者凝聚成一个创业团队,每个人都为团队的目标而奋斗,大家齐心协力,共同面对各种困难,不计个人得失。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团队激励方式有助于增强团队成员的凝聚力和责任感。
老化阶段的企业最为缺乏的是活力。该阶段的企业往往具有相对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现金收入较大;企业的业务已经程序化,员工只需按照已形成的模式运作即可;众多的会议及层层的决策拖慢了企业的反应速度,市场敏锐度下降;企业大多数成员都满足于现状,创新欲望低。这时候最迫切的任务是提高企业的活力,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改革,另一种是发挥团队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