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审批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审批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审批制度

篇1

1、各销售部门的收入存入银行后必须无条件即时交店财务科做帐,不得截留。

2、单位的其它业务也必须按财务制度规定如数计帐,不得计帐外帐。

3、根据有关制度规定结合本店的实际,财务收支审批由主管和协管的经理负责。划清权限,分清责任。

4、为明确审批职权范围,经店经理会议研究决定财务收支审批权限为:壹仟元以下的收支由协管财务的副经理负责审批,壹仟元以上——壹万元内由主管经理审批。壹万元——伍万元内由领导班子集体商定,主管经理审批。伍万元以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5、财务收支审批人员严格按照审批的权限进行审批,采取一支笔审批的办法,审批时要严格把关,按程序办事,审批的单据必须是符合手续的,经办人、验收人、填制齐全的正式发票。

6、审批人员不得直接与开具发票方审批收支,必须由我店,经办人员来办理审批手续。

篇2

二、财务收支审批人员。我局严格实行财务收支“一枝笔”审批政策,由局长负责财务收支的审批,如果局长因出差等特殊原因不能履行审批职能时,必须明确授权其他局级领导代行审批职能,授权范围为:原则上不予审批报销业务,借款额度控制在3,000元之内,重大支出项目必须与局长沟通后方可发生。以明确责任。

三、财务收支审批权限。我局各种财务收支项目,凡金额在人民币500元(含500元)以上的,必须经局长审批方可办理;凡金额在人民币500元以下的收支项目,由财务科长审批即可办理,并实行月报制度。金额在人民币20,000元以上的重大收支项目,必须经局长办公会议集体决策后方可实施。局长办公室应将局长办公会议纪要中涉及资金活动的决策内容抄送局财务部门以便执行。

四、财务收支审批程序。

1、借款的审批程序:借款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正职)分管领导财务科长局长。

2、报销的审批程序:经办人验收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正职)分管领导财务科长局长。

五、财务收支审批人员的责任。

凡是参与财务收支审批及相关业务审批的人员,应当熟悉并掌握党和国家有关的财经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原则,不徇私情,为党和国家的堤防事业和全体员工的利益负责,为自己履行的审批行为的合法性、合理性负责。经上述有关人员审批的业务,若出现违纪问题,将按照有关法规给予处理。

事业会计岗位职责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通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其他财经、会计法规。

2、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财会制度的规定,及时编制分局事业部分的记账凭证。

3、负责登记事业部分的总账、事业收入及支出明细账、往来和净资产类明细账。

4、负责财政集中支付的支付凭证打印及对账等相关工作。

5、负责财务科微机及附属设备的维护工作,保证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

6、协助科长起草相关的文字材料。

篇3

现将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一九九八年度住房公积金核定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北京市财政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关于一九九八年度住房公积金核定审批有关问题的通知》

京财建(1998)546号  一九九八年六月五日

市属各局(总公司)、各市属机构、区(县)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为使我市住房公积金制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95)京房改办字第37号《关于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有关问题的规定的通知》、(95)京房改办字第39号《关于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问题的通知》、京财建(95)1494号《关于计提职工住房公积金工资总额基数的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中的有关规定,现将1998年度住房公积金核定审批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关于1998年建立、交存住房公积金的有关问题

(一)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均应建立住房公积金;

(二)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单位原则上以具有法人资格独立核算的单位为准:

(三)公积金年度是指本自然年度7月1日至次年6月30日,如1998公积金年度为1998年7月1日至1999年6月30日;

(四)1998公积金年度交存比例为8%。1995年以前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单位,交存比例已高于规定比例的,不得再提高,高于规定比例的单位交存额部分不得列入成本或使用财政拨款。

二、关于住房公积金的列支问题

(一)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行政事业单位,单位交存部分首先从单位住房基金中列支,不足部分凡同财政拨款的预算单位,经财政审核后酌情补助;

单位交存额中使用财政拨款部分应纳入正常预算管理;

(二)建立住房公积金的企业单位,单位交存部分首先从住房周转金中支付,不足部分在管理费用中列支;在管理费用中列支金额不得超过建立住房公积金职工的工资总额乘以年公积金交存比例;

(三)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比照企业执行

三、继续做好住房公积金的资格认定工作。

(一)按有关规定在新的公积金年度开始前,单位应对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职工人数、住房公积金交存比例、职工工资总额重新确定,据此对住房公积金交存额(包括个人交存额和单位交存额)重新计算、交存;

(二)1993年底以前按标准价优惠购房的职工,按照(95)京房改办字第056号《关于购房职工调整住房等有关问题的试行规定的通知》补交售房款后,夫妇双方均可建立住房公积金;

(三)按有关规定1993年底以前按标准价优惠购房的职工及配偶均不得建立住房公积金。在1998年住房公积金核定工作中,各单位要认真做好每个职工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资格认定工作,夫妇双方均未优惠购房的,可建立住房公积金。本单位职工配偶在外单位的,需由配偶所在单位开具未按优惠价购房或按有关规定已补交房款的证明;

(四)在资格认定工作中,对已建立住房公积金但不具备资格的职工(夫妇双方任何一方1993年底以前按标准价优惠购房并未按有关规定补交房款的,对该职工已建立的住房公积金要撤销,单位交存额及利息由单位收回,该职工个人交存额及利息退还本人。

四、关于1998年住房公积金的核定审批工作。1998公积金年度,市本级行政事业、企业单位须做好公积金测算、列支工作,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核定,主管部门要将所属单位核定审批情况进行汇总,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集体企业公积金列入成本部分报地方税务局备案。

篇4

为促进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应尽快出台《行政许可法》。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对依据法律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并对今后新设立的审批事项进行规范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与整顿执法队伍、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财务公开、财政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注重改革的整体配套和协调推进。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规范行政行为。此外,还应加强对保留审批事项的监督制约

国务院公布取消了第一批7**项审批项目,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这一举措,标志着行政部门的行政审批改革已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阶段性成果。据了解,近期还要公布取消一批行政审批项目。

这次在全国范围推行的改革,是国务院为了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要求,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在计划经济时代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行政审批是我国政府实施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向前推进,现行审批制度的弊端也日渐显露,主要表现为:审批事项过多过滥;审批程序复杂,环节多、时限长;一些审批机关重审批、轻管理,甚至以审代管;审批透明度低,自由裁量权大,极少数机关工作人员利用审批,违法违纪,给公众利益造成了严重损害。因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十分重要。这项改革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目前还保留了大量的行政审批事项,行政审批改革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

我国还没有一部规范行政审批的法律,对行政审批制度的约束,也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标准。为促进行政审批改革工作,应尽快出台《行政许可法》。国务院公布取消的第一批7**项审批事项中,不涉及依据法律设定的审批项目,只有等待《行政许可法》颁布以后,才能提到进行研究和处理的日程上来。为此,尽快颁布相关法律,有利于按照合法、合理、效能、责任、监督的原则,对依据法律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清理,该取消的要坚决取消,并对今后新设立的审批事项进行规范。

为促进行政审批改革工作,还应加强项目取消后的后续监管工作。国务院公布第一批被取消的7**项审批事项,并不是取消管理,更不是取消监管责任,第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后,作为审批事项已不存在,但大部分事项的监管职能还在,责任还在,绝不能“一减了之”。各部门、各单位要做好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后有关管理工作的衔接,继续承担职能范围内的工作责任。要认真研究行政审批项目取消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研究制定预案,提出加强后续监管的措施,防止出现管理真空或者管理脱节。

篇5

近年来,我们在财务管理方面,严格遵守《XX市地方税务局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并积极借鉴外地先进单位的做法,认真学市地税局及XX市地税局财务管理先进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局的财务管理新模式,使我局的财务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一是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我局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具体包括《XX市地税局财务管理暂行办法》、《XX市地税局财务预算审批管理规定》、《XX市地税局机关财务管理规定》、《XX市地税局固定资产管理办法》、《XX市地税局财务人员管理制度》、《XX市地税局内部财务审计管理办法》、《XX市地税局财务经费公开办法》等。通过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使财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财务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二是推行财务管理集约化、精细化、规范化。自2003年7月份开始,我局对所属15个基层税务所的经费财务全部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基层税务所全部实行“报账制”,由市局计划会计科代为记账。税务经费支出实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进一步细化财务预算,坚持1000元以上支出必须实行事前预算审批制度。结合事前预算审批制度,进一步规范各项支出的报销程序,凡是没有预算以及超预算的大额经费支出,财务部门一律不予报销。通过细化财务预算,使税务经费支出更加合理、规范,达到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功效。

三是使用财务管理软件,积极推进财务会计电算化、财务信息网络化。自2004年1月开始,在市局财务装备处的指导下,我局对局机关及所属15个基层税务所的经费财务全部实行微机记账,同时微机账与手工账并行运行。今年8月份,我局又新购置了扫描仪,将经费原始凭证扫进财务软件,解决了原始凭证不能进入财务软件的弊端。同时也为实现网上财务监控、网上内部审计提供了可能。

四是加强监控,强化内部审计工作。实行财务预算事前审批制度,规范报销程序,并结合实际制定了我局《内部财务审计管理办法》,加大内部审计工作力度。自2004年开始,我局每年对所属税务所的内部审计率达100%。

二、资产管理工作

根据市局《财务管理办法》制定我局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固定资产购置、大项固定资产处置等审批程序,严把入口、出口关。办法规定:无《固定资产购置审批表》,计会部门对所购资产不予入账;出售资产需经评估,且所得收入归市局所有。

一是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动态流程。从购置、分配、调拨、管理、外赠、处置、盘点各个环节都有帐、有卡、有物,有明确的责任人管理,杜绝管理上的漏洞。

二是实行招标采购制度。成立了招标采购管理委员会,采取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定点采购、询价采购等方式,对车辆保险、办公楼物业管理、季度福利采购、汽车加油等进行了招标采购,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达到了保证质量、节约资金、讲求效益的目的。

三、值班安全工作

安全是确保税收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局十分重视安全工作,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创建“平安地税”为目标,切实加强安全保卫和值班工作。

一是加强治安防范机制建设。全局上下层层建立健全了内部安全保卫制度,夜间值班制度和节假日值班制度,并坚持定期考核。如在值班工作中,我们规定,节假日和晚间值班,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并做好值班记录和交接班记录,严禁出现空岗、缺岗现象。对工作日的早、中、晚间值班,值班人员可相应延迟或提前1小时上、下班吃饭,以便于其他工作人员下班前返回值班岗位,确保一天24小时值班到位。

二是加大对安全保卫工作的投入。定期对消防、报警等安全设施进行检查、更新,确保安全保卫工作所需的经费落实和基础设施齐全,使要害部位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覆盖率全部达到100%。各单位还建立了定期议事制度,主要领导经常搞调研,及时组织解决突出的治安问题和存在发生治安问题的重大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为加强对安全工作的检查指导,局党委还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经常就安全工作下发文件通知,仅今年以来,就制定下发了3个关于加强安全工作方面的通知,并专门召开了安全工作会议,就车辆安全使用管理、安全保卫、人身安全等工作进行强调,制定措施,落实责任,确保安全工作不出问题。

三是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工作制度。在加强日常安全保卫工作的同时,我们十分重视和注意节假日安全工作。每年五一、十一及春节长假期间,局党委都专门下发通知,就安全工作进行安排。同时,实行节假日期间人员外出备案报告制度、干部24小时联系制度及车辆集中停放制度,从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加强安全管理,确保人财物安全。

四、车辆管理工作

我局基层单位多,公务车辆较多,近年来,在车辆管理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严格按规定配备、更换车辆。认真执行市局《车辆管理规定》,对因工作需要需配备、更新车辆的,及时向市局申请报批。近年来,为方便基层单位办公,我局先后为每个基层单位配备、更新了两辆车,都严格按规定进行了报批。

二是加强车辆日常管理。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车辆使用管理规定》,对车辆的使用、管理、维修、更换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如在车辆的维修保养方面,我们规定,各单位必须定期对车辆进行检修保养,确保车辆随时保持最佳状态。为减少车辆维修费用,我们还在充分考察的基础上,统一确定定点维修厂家,实行车辆维修预算制度和领导审批制度。局机关办公车辆还实行油耗公示制度,定期按车辆行驶里程,公示车辆油耗。在车辆保险方面,实行公开招标制度。目前,我局公务车辆保险费用按一般车辆的60%缴纳,仅此一项,年节约经费3万多元。

篇6

关键词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设定清理监督

2001年10月,国务院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正式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经过十余年的努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然而,在成绩面前,也应当清醒地看到,行政审批制度还存在诸多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政府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选取当前行政审批设定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作为分析对象,并尝试提出适当的解决办法。

正确认识行政审批的双面作用

针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政审批是行政管理中常见的管理手段,具有双面作用。

一方面,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为应对市场失灵、社会自律不足等,对经济和社会采取的必要干预,在预防危险、保障安全,分配稀缺资源,提高从业水平,提升市场主体风险抵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行政审批作为前置性的管理手段,如果过多过滥,会严重打压社会活力、抑制市场创造力、降低经营效率、增加市场主体经营成本、甚至阻碍经济发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还会产生某种隐蔽的利益。因此,行政审批应当适度,凡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都没有必要设定行政审批,只有完全符合《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的条件时,才设定行政审批,从而确保既能发挥行政审批的正面作用,又能抑制其负面作用出现。

行政审批设定改革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体上看,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遵循了行政审批的适度设定原则,较为严格地控制了行政审批的数量。具体而言,过去十年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针对行政审批的设定,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取消和调整了大量行政审批项目。据统计,经过十年时间,对国务院部门的审批项目先后进行了五轮全面清理,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2183项,占原有审批项目总数的60.6%;各省(区、市)本级共取消和调整审批项目36986项,占原有审批项目总数的68.2%。①

二是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了行政许可。2004年6月29日,国务院《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2号),对法律、行政法规以外的规范性文件设定,确需保留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规定事项的500项行政审批项目,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决定予以保留并设定行政许可。

三是保留了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以中央层面为例,2004年8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2004]62号),“根据现阶段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和有效实施管理的需要”,暂予保留了211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

然而,从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的视角来看,当前的行政审批设定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第一,有关行政审批的概念五花八门,变相设定行政审批的现象较为严重。一些部门和地区利用“红头文件”、规章等,以登记、备案、年检、监制、认定、审定以及准销证、准运证等形式,变相设置审批事项。②以某部门的《关于加强进口游艇管理的公告》为例,该《公告》在没有法律或行政法规作为依据的前提下要求“自本公告之日起,申请从境外进口游艇的,应当到我部办理备案手续”,并要求有关机构“严格执行本公告的规定,对不符合本公告要求的进口游艇不予办理进口船舶登记和检验手续”,就属于典型的变相设置审批事项。

第二,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大。③部分本来属于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被纳入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范围保留下来,规避了《行政许可法》的约束。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2004]62号)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目录为例,对该目录稍作分析便知,有一些项目显然不是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而是地地道道的行政许可项目。本文后面还将对该目录作进一步分析。

行政审批与行政许可关系梳理

自从2001年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行政审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等概念多次出现在各种法规和政策文件中。繁多的概念既让社会公众无所适从,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难度。这些概念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需要进行仔细梳理并澄清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打下扎实的基础。下面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几个重要文献为对象,着重分析前述几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

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发[2001]33号)并未对行政审批进行界定。最早对行政审批作出明确界定的是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于2001年12月11日印发的《关于印发〈关于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项原则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国审改发[2001]1号)。该通知认为,《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所称行政审批,是指行政审批机关(包括有行政审批权的其他组织)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提出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认可其资格资质、确认特定民事关系或者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的行为。只要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等相对人实施某一行为、确认特定民事关系或者取得某种资格资质及特定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必须经过行政机关同意的,都属于《实施意见》所要求清理和处理的行政审批项目范围。在清理行政审批项目时,不能只注意其名称和形式,而且应当把握其“必须经过行政审批机关同意”这一实质,才能保证不重项、不漏项。行政审批是行政审批机关作为行政主体对相对人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因此,行政机关对其内部有关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决定不属于《实施意见》所要求清理和处理的行政审批项目范围。

据此,至少可以得出以下三点信息:其一,行政审批可以分为内部行政审批和外部行政审批。其二,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之初,领导小组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象限定为针对行政相对人的外部行政审批,至于行政机关对其内部有关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决定,不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对象。其三,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象的还包含行政确认。例如,“确认特定民事关系”就属于行政确认。

2002年8月23日,《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草案)〉的说明》指出,“行政许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行政审批”),是行政机关依法对社会、经济事务实行事前监督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在这里,为了通俗易懂地表达行政许可,有关部门又将行政许可等同于行政审批。

2003年8月27日通过并公布、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行政许可,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不适用本法。”从《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可以看出,《行政许可法》只调整针对行政相对人的外部行政审批,不包括内部行政审批,行政确认也未包含在《行政许可法》的调整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行政许可法》所调整的行政许可的外延要小于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象的行政审批的外延。同时,《行政许可法》将“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排除在调整范围之外,意味着行政许可与这些审批是并列关系,为后来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的出现留下了一定空间。

2004年6月29日,也就是在《行政许可法》生效两天前,《国务院对确需保留的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的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12号)对确需保留的500项行政审批项目设定了行政许可,明确了行政审批实际上是行政许可的上位概念。

2004年7月16日,在《行政许可法》生效约半个月之后,《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指出,“对于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建设的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区别不同情况实行核准制和备案制。”该《决定》认为核准或备案不是审批,从而引申为核准或备案就不是行政许可,可以不适用《行政许可法》。这就产生了岐义。2002年8月23日杨景宇同志在九届人大第二十九次常委员会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草案)》的说明时指出,行政许可分为五类:一是普通许可,二是特许,三是认可,四是核准,五是登记,并明确:“核准是由行政机关对某些事项是否达到特定标准、经济技术规范的判断、确定,主要适用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的设计、建造、安装和使用,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特定产品、物品的检验、检疫(第二十条)。核准的功能也是为防止危险,保障安全,没有数量控制。”

两个都是核准,到底“核准”是不是许可?也许《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以上所说“核准制”赋予了新的含义,不再是许可了。因为这里所说的核准,是投资体制中的核准,与行政许可法中所指的有关设备设施是否达到特定标准、技术规范的核准是两个领域中的核准。但第一,关键在于,两个核准的本质和程序有没有变?《行政许可法》中所说的核准,是指未经行政机关核准同意,该设备设施就不得安装使用,是事前程序。否则,行政机关将给予制裁,属于禁止的解除。投资体制改革中的核准与此不同吗?事先未经核准同意,就可投资吗?如果是,那就不是许可;第二,行政许可法中已用了核准,且含义明确,其他文件最好不要用同一词而含义不同。否则,就会产生现在常用的说法:核准不是许可。备案在现实中也有两类:一类备案是一种事后告知程序,即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或者机关,在完成某项事务后,依法书面报告有关行政机关,事情就结束了;另一类是要在备案机关回复同意备案后,报备事项才能生效。后者在本质上也是许可。显然,《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所说的核准和备案可能赋予了新的含义。为此,必须明确该《决定》中的核准或备案的准确含义和必经程序。

2004年8月2日,在《行政许可法》生效约一个月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2004]62号)进一步缩小了行政许可的范围。该《通知》指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国务院对所属各部门的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先后分三批取消和调整1795项行政审批项目。同时,除现行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继续实施外,依法保留并设定行政许可500项。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行政审批项目进行了严格审核和充分论证,根据现阶段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和有效实施管理的需要,经国务院同意,对其中的211项暂予保留。这些项目,主要是政府的内部管理事项,不属于行政许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今后还将逐步取消或作必要的调整。”这大概是政府文件中首次公开提出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

本来,根据《行政许可法》第三条第二款的规定推导出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概念在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非行政许可审批的提出传递了几个重要信号:首先,再次明确了行政审批分为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其次,这些非行政许可审批“主要是政府的内部管理事项”。再次,哪些项目属于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是由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务院名义决定的。最后,在确定非行政许可审批的范围时,有可能为本来应该属于行政许可的审批项目变成为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留下机会。事实上,不管从中央还是地方的情况来看,都有为数不少的行政许可项目被纳入了非行政许可审批的范围,规避了《行政许可法》的约束。

认真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

自从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不断清理和优化行政审批项目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在有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后,由于这些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可以不适用行政许可法,这就引起公众的关注。非行政许可审批后,并未提出它与行政许可划分的明确标准,管理不规范,随意性大,易为规避《行政许可法》提供机会。为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设定,促进《行政许可法》的正确实施,有必要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集中清理,尤其是对于最早提出非行政许可审批概念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保留部分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的通知》([2004]62号)中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更要首先进行清理,为各地作出示范。

通过对该《通知》中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目录进行初步研读后可以发现,目录中所确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实际上按不同标准,有下面几种情况:是否属于有关行政机关对其他机关或者对其直接管理的事业单位的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的审批,即是否属于内部行政审批项目;是否属于行政机关对有关法律事实、法律地位、法律关系等的确定、认可、证明,即是否属于行政确认项目;是否属于行政机关根据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经依法审查,准予其从事特定活动的行为,即是否属于行政许可项目。

在判断某一项目是否属于行政许可项目时,可以采用更为细致的标准。一般而言,行政许可具有两个核心特征:一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事特定活动必须经过行政机关同意,二是如果事先未经过行政机关同意就从事了特定活动,将会受到行政机关的处罚制裁。同时具备这两个核心特征的项目就是行政许可项目。

以目录中的暂住证核发为例,暂住证核发的主要法律依据是1995年6月2日公安部令第25号公布施行的《暂住证申领办法》。虽然该《办法》第二条声称:“暂住证是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市区或者乡、镇,在其他地区暂住的证明”,但是综合该《办法》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暂住证核发实质上就是行政许可。该《办法》第三条规定,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拟在暂住地居住一个月以上年满16周岁的有关人员,在申报暂住户口登记的同时,应当申领暂住证。同时,该《办法》第十四条规定:“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一)不按规定申报暂住户口登记、申领暂住证,经公安机关通知拒不改正的,对直接责任人或者暂住人处以5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其中,第三条规定符合行政许可的第一个特征,第十四条规定符合行政许可的第二个特征。因此,综合来看,暂住证核发实质上就是行政许可。

按照上述标准将目录中的行政许可项目剥离出来进行分别处理,如果确实需要设定行政许可的,按照法定程序依法设定;如果没有必要设定行政许可的,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规定予以取消或调整。同时,对于目录中行政许可项目之外的其他审批项目也要逐一进行审核论证,该取消的取消,该调整的调整,该保留的保留。

本文在按照上述标准对该《通知》中保留的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目录进行分析之后发现,目录中的211个项目至少有近30个项目属于行政许可项目。

当然,上述清理结果或许只是一家之言,某些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到底是不是行政许可项目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论证。因此,本文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开展专项清理工作,按照正当程序对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进行认真清理,逐一审查其是否属于行政许可,逐一审查其是否有必要设定,并及时作出处理。

加强对行政审批设定的监督

为解决前文所述行政审批设定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行政审批设定的监督。

建立行政许可设定的前评价制度。为了尽可能增强行政许可设定的合理性,有必要建立行政许可设定的前评价制度,将前评价作为行政许可设定的必经程序,未经前评价,或者前评价未通过的,不得设定行政许可。前评价可以由起草机构或者草案审查机构之外的第三方机构实施,并应当形成专题评价报告。专题评价报告以行政许可设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主要内容,并应得出是否设定行政许可的评价建议。专题评价报告应当作为草案起草说明的附件,提交立法机关的草案审查会议。

建立规范性文件的事前合法性审查制度。针对一些部门和地区利用“红头文件”、规章等变相设置审批事项的问题,有必要建立规范性文件的事前合法性审查制度。凡是制定“红头文件”、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必须经过法制机构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合法性审查未通过的,不得出台。规范性文件是否违法设定了行政许可应当作为合法性审查的主要内容之一。有条件的地方和部门,还可以邀请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中立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提出审查意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确保合法性审查的客观公正。

建立规范性文件的事后监督制度。对于已经的规范性文件,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该规范性文件违法设定了行政许可的,可以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牵头部门举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牵头部门收到举报后,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将来修改《行政诉讼法》时,还可以考虑将部分规范性文件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建立规范性文件的司法监督制度。

落实行政许可后评价制度。《行政许可法》第二十条创设了行政许可的后评价制度,规定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应当定期对其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行政许可的实施机关可以对已设定的行政许可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必要性适时进行评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行政许可的设定机关和实施机关就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行政许可法》实施后,有的地方还专门制定了行政许可后评价办法,④但是实践中行政许可后评价制度并没有真正有效运转起来。

建议将行政许可后评价纳入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修改程序,凡是对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进行较大幅度修改时,必须对该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进行评价,编制评价报告,并明确提出是否继续设定该行政许可的意见。评价报告也应当列为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修改草案起草说明的附件。

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方式

固然,行政许可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但是,行政许可也仅仅是众多管理手段中的一种而已。为了实现某一行政管理目的,除了行政许可之外,还有很多管理手段可供行政机关选择。根据《行政许可法》第十三条的立法精神,在考虑是否设定行政许可项目时,应当遵循能不设定行政许可就尽量不设定行政许可的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机关应当逐步减少对行政许可的依赖甚至迷恋,尽快转变观念和创新管理方式,更多地采用事中管理和事后管理手段。

注释

①参见“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发言摘编”,news.省略/politics/2011-11/16/c_111169802.htm。

②③参见:“在全国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ews.省略/politics/2011-11/16/c_111169798.htm。

篇7

【关键词】财务管理 学校 策略

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由于国家财政拨款投入方向的调整和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机制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近年来,随着办学规模化进程的加快,学校的扩建、合并、整修等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其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日趋突出,逐渐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财务管理必须积极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必须积极适应新情况,有效应对和解决新问题,文章就当前我国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稳健地发展。

1 学校财务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伴随学校的发展,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进步,但也存在许多突出问题。

1.1学校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我国各级学校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比如学校在物资采购、资产核算管理、部门预决算、经费报销和支取审批程序等方面,缺乏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在经费的使用支取上不够公开、透明,财务报告不够具体等。各部门的财务状况缺乏清晰度,其资金流向说明不明确,财务部门的监管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更谈不上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1.2学校的财务管理理念滞后。目前,我国实行学校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的财政体制制度,学校物资实行政府采购制,对财政资金的支取、绩效考核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逐层推进。然而,我国大多数学校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方法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这显然滞后于当前国家对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进度与要求。在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学校财务部门轻预算、重决算,而且只注重预算内的资金管理,轻预算外资金的管控,还有预算项目不细,预算支出标准和定额不够科学合理,忽视了内部控制对财务管理的有效性作用。

1.3学校的收入支出管理混乱。我国不少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对资金的收入与支出管理不严格,各种瞒报、虚报等违反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现象屡禁不止。对收入部分的管理,有些学校本位主义严重,不按物价部门审批的标准和项目进行收费,“巧立名目”现象严重。同时,向有关上级部门进行财政报备时,为了获取更多的财政拨款而藏匿应上缴的款项,在制作报告时虚报、瞒报收入,学校“小金库”现象较为突出。在财政支出上,许多学校缺乏预算性、计划性,在学校的物资采购上常常发生盲目购置现象。还有,对外交流接待和组织活动时,铺张浪费、滥用经费。

1.4资金项目审批制度不严格。许多学校的资金项目审批程序,有违国家法律法规,严重影响和桎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以至发展。一些学校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增加生源数量,盲目扩建,其项目及资金的报、审批手续,缺乏严格的相关制度和规程的制约,造成资金使用效益低下,给学校的财政资金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1.5财会人员的能力普遍较低。一些学校的财会人员没有专业职称,没有专业知识,更谈不上专业能力。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时,会计科目设置不清,没有实行会计电算化应用,甚至违背会计准则和细则。在总账、明细账的设置、统计中,缺乏全面、细致的数据记录,帐目混乱,导致总账与明细账、现金日记账、库存现金和固定资产等账簿之间的数据不符。

2 加强学校财务管理的策略

2.1进一步完善学校财务管理体制。国家应建立健全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为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可靠、明确的法律依据;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校内财务管理制度,把权、责、利三方紧密结合起来,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真正发挥财务管理在学校各项建设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2.2牢固树立财务理财的新理念。学校要树立现财新理念,不断强化财会人员的法律意识、成本意识、节约意识、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切实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效能。

2.3不断规范加强财务收支管理。各学校要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规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规定的验收、审批、支付、复核等不相容环节工作分离的财务管理原则,从严惩处各类违规违法行为。同时,还要严格落实编制预算、政府采购制度。

2.4建立和完善财务审批制度。学校要根据有关法律政策建立完善财务审批制度和审批程序流程,明确审批环节中各个部门及人员的责任。对需要审批项目的所有文件必须经过严格审查、签字。同时,要严格过好审计关,使学校财务的审批真正具备合法性、真实性、可行性和效益性。

2.5大力提高财会专业化水平。各学校要选用专业会计人员从事财务管理,普及和推广会计电算化应用,逐步实现学校财务工作的电算化、信息化管理,有效防范学校财务风险。

2.6不断完善财务监督机制。各学校要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体系,健全财务管理公开制度,扎实开展内部审核工作,设立财务监督举报电话,确保学校财务工作的合法、真实和透明。

3 结语

各学校正处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财务管理在学校各项管理中愈加突出。必须下大力做好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确保财务工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学校快速、稳定、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务会计

行政事业单位在经营管理工作开展中,财务会计工作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能够有效推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改善以往管理工作中的缺陷和不足,加强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是必然选择。但是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资产存在流失和浪费现象,加之管理工作混乱,所以如何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安全,还要进一步提升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工作,确保财务会计信息可以更加全面、准确,为后续的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充分的参考依据。加强对其研究,对于企业后续生存和发展意义较为深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资产控制不到位

纵观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现状来看,其中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资产控制不到位,各项工作无法有序开展。主要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投资比重和回报效益考虑较少,更多的是投入到企业建设和固定资产购置方面,所以存在不同程度上的资金浪费现象。在资产清理方面,账目不符合实际情况现象屡屡发生,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通病,主要是由于设备报损回收不及时导致很多资产未能及时上报处理,就随意处置变卖,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计的。

1.2内部监督机制弱化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弱化现象屡屡出现,严重制约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具体表现在内部监督机制弱化,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加之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难以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工作敷衍了事。外部监督机制弱化,未能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相配套制度完善重视程度不高,过分的看重人情,所以执法能力弱化,严重影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不利于后续财务部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所产生的影响十分恶劣。

1.3违纪现象屡禁不止

违法乱纪现象是导致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无法有序开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主要是由于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部分人员为了谋求私利,通过寻找制度和法律上的漏洞,未经同意挪用公款,账目虚报,甚至出现严重的贪污受贿现象,导致企业内部风气较差,无法有效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1.4审批制度不合理

审批制度不完善,各项工作缺乏充分的参考依据,致使审批制度流于表面,敷衍了事。只有制定完善的审批制度,明确授权审批主体,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对策

2.1加强内部控制意识,明确各部门权利和义务

为了可以有效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工作成效,首先应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相关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加强重视程度。通过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将内部控制工作成效作为考核标准,直接同内部人员薪酬待遇挂钩,落实责任制,岗位和部门之间相互约束和监督,尽可能避免现象出现。

2.2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管理力度,合理处治固定资产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提高对内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重视程度,加强管理力度,结合相关规章制度进一步细化内容,明确费用支出方向和额度。同时,加强对固定资产的处治管理,做好固定资产的登记工作,层层上报,尽管审批合格后方可进行处治,尽可能避免资源浪费现象,实现单位内部工作更加详尽,提升工作成效。

2.3推行会计委派制,提升财务会计内部真实性

制定会计委派制,是一种财务会计工作隶属关系的改革,同时明确人事关系和薪酬待遇的会计为管理模式。为了可以有效提升会计内部控制有效性,应该推行会计委派制,协调处理服务性和独立性之间关系。同时,调动人员服务意识,促使岗位分离,相互监督和制约,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2.4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强化财政监督管理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监督体制,来确保其执行过程中的顺利开展。依据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环节的不同条件,我们可将会计内部监督划分为预算监督及执行监督。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预算编制环节的过程中,应加强预算监督根据单位的实际概况,进行依法编制预算;在进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控制度执行环节中,应相应加大执行监督的力度,力争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依、有章必严和违章必究,进一步提升会计内控制度执行的实效性。所以,加强对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监督,可以有效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稳定运行,并提升运行质量。

3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可以有效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资金安全,应该加强财务会计的内部控制工作,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体制,提升人员专业素质,能够严格遵循吧规章制度开展,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雪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1(16):126-127.

篇9

关键词:村集体经济组织;招待费;限额管理;零招待;隐性招待

2010年,笔者作为一名乡镇兼职纪检干部,参与查处了一起关于村干部编造名目套取现金,用于支付招待费等不合理支出的案件。案源是一份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审计报告,案情并不复杂,违纪人虽然觉悟不高,但也不是贪污腐化的堕落之辈。笔者就案件背后的问题,做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究。

一、村级招待费管理的发展历程

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实力不继增强,经济管理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村里有了钱,公款吃喝之风逐渐流行起来,村干部大吃大喝成风,铺张浪费很严重。为解决这一问题,狠刹公款吃喝风,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关于加强村级招待费管理的相关规定,由无任何限制,到“制定限额”,再发展到现在干脆取消了招待费,实行“零招待”。“招待费限额”就是具体规定村年招待费最高数额。“限额招待费”规定出台后,执行之初的确起到了不小作用,但时间一长发现一年几千的限额根本不够用,就动起了歪脑筋,想办法变通,会计凭证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给会计管理、审计等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于是限额之外出现了“隐性招待”。有些地方采取了极端管理手段,实行“零招待”制度。“零招待”制度使公款招待没有办法报销,或者报销手法更加隐避,不易察觉。

二、现行招待费管理制度产生的影响

取消招待费,实行“零招待”制度,招待费就真的不会发生了吗?这一制度就能禁止个别人公款消费的欲望吗?

沈阳市实行乡镇机构改革以后,撤消了乡镇财政所,改为“报账制”,村级财务管理也实行乡镇记账制度。从村、乡、县都加强了会计核算与监督,财务审计过去由县区财政局及下属乡镇财政所负责,现在改由区县财政局委托社会专业审计机构负责,审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08年沈阳市沈北新区财政局委托辽宁天欣会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对全区村集体经济组织2008年度财务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机构对每个乡给出一份综合的审计报告,还分别每个村给出了相应审计报告。相关审计报告中提到一个普通问题:就是利用工票等虚列名目,套取现金用于公款招待等不合理支出。这种做法对乡镇会计人员鉴别原始凭证真实性提出很大考验,没有很高的专业经验很难辩别真伪,给账前审计带来很大难度,越是经济条件好的村问题越多。回过头,再思考一下前面提出的问题,“制定限额”、“零招待”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扼制了公款吃喝,限制招待费支出的同时,伴随产生的隐性问题也表明,这种做法绝对不是万全之策,这就给国家相关部门和农村经济管理者们提出一个问题,招待费应该到底怎么管理才最恰当?

三、关于加强村级招待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第一,调整现行招待费管理政策,取消零招待制度。对于招待费管理应该区别管理、明确列支范围,对一些不可避免的,有规律性的招待费应该本着尊重客观实际原则,加强管理、制定标准,在一定范围内准许其存在。如村里每年一次的党员活动费,还有招商引资的费用、接受上级检查访问的费用等。村级经济实力越强大,对外业务越多,可能发生的招待费用也越高。“零招待”把村集体必要的招待费排除在外,费用发生以后,村干部把真的变成假的去报销,这样下去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所以笔者建议调整现行的招待费管理制度。

第二,制定招待费管理柔性政策。严格控制招待费用,确因工作需要招待的餐费标准定为每人10元-15元。建立招待用餐登记制度,由村文书逐日记录,每月结报,民主理财小组审查签字后存查,期末列表经审核、审批后支付。减少饭店公款招待,若因重要工作需要招待,每次必须说明工作内容,经手人。建议各村通过村民代表会议形成决议,按人口、经济活动量制定预算对招待费进行全年限额控制。特殊公务活动(如到县办事)大额用烟及礼品应必须说明工作内容和经手人、证明人;村干部话费补贴(包括固定电话和手机),各村支书、村主任每月限报50元,村文书由村核定;严格控制村级各类外出参观考察活动,确需要外出的,须经乡党委、政府批准。

第三,严格村级财务审批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开支应坚持“量入为出”的原则,实行限额审批与“一支笔”审批相结合的审批制度。村级各项开支一般由村经济合作社社长“一支笔”审批,也可由村党支部书记或村民委员会主任“一支笔”审批。审批人直接经办开支的发票必须由村其他主要干部审批。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制订财务开支限额审批制度。一般要求是:单项开支在1000元以下的,可由审批人直接审批报销;单项开支在1000元-3000元的,由“村三套班子”集体审定后审批报销;单项开支在3000元以上的,必须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后审批报销。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应适当降低审批限额。

第四,实行严格的内部监督管理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账的原始凭证必须做到票据合法、记录真实、手续完整。报销的原始凭证必须由经手人、证明人、审批人签字(签章)后方可入账。不得以白条入账,不得以自制凭证替代应取得的外来原始凭证。村集体经济组织应严格控制非经营性开支。

第五,实行严格外部审计监督与违规处理制度。财政部门、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每年都应该组织一次专门的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专项财务审计活动,力争通过专业审计部门的工作发现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加以解决。根据发现问题涉及的金额大小、问题性质、危害程度等进行认真的调查处理,达到维护法规、制度的权威性,教育当事人的目的。涉及5000元以内,责令违纪当事人进行经济赔偿,数额巨大,后果严重的,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参考文献:

1、辽宁天欣会计师事务所2008年度审计报告[R].

2、2010年王某的违纪问题案卷[R].

篇10

【关键词】财务控制 财务管理 内部控制

现代企业的企业会计不再是简单地记账,而更多的是通过对现有会计政策法规的把握以及财务数据、相关资料分析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有效控制,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这就是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精神。按照传统和现行的解释,财务控制是指财务人员(部门)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它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构成了财务管理整个体系。本文尝试结合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和学习中的收获,谈谈财务控制在现在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实施。

一、现代企业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财务管理,从事前、事中、事后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建立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财务管理体制,处理好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既保证企业发展战略需要,又能充分调动企业经理层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提高经营效率,以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决策、计划、控制。从资金运动过程来看,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筹措、资金投放、资金营运、收入分配等;从管理的环节来看,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理论界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筹措、投资与分配;有人认为是财务决策;也有人认为是财务控制。

笔者认同财务控制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观点。其原因有:一是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的条件下使财务管理尤为重要。二是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不仅要解决和协调好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还要解决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企业之间的矛盾,实施有效地控制措施才能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三是企业发展取决于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财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的重要部分,是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保证。完善的财务控制有助于保证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四是为了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必须加强内部财务控制制度。这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开展的必要手段,也是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根本保证。从上述四点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财务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实施

现代企业应以《会计法》为基础,要以规范经营、提高效率、防范风险、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宗旨,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加强财务会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监控力度,建立一系列广泛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具体措施,把现代企业内部财务控制的责任落实到现代企业各有关部门。现代企业还应明确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发展企业文化,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确保员工职责分明,避免实施过程中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财务控制的具体实施决不应局限于财务规章制度的制定、财务计划的控制实施、企业的内部审计等等,也需要有创新。随着与国际的接轨,现代企业发展日益国际化,财务控制方面出现了很多新的亮点。以下就常见的财务控制方式列举如下:

(一)授权批准制度

这是一种有效的事前控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现代企业往往不再是“财务一支笔”,而是董事会通过授权委托书来明确授权事项和使用资金的限额。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经营活动为企业所认可,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任何人不得超越授权。授权委托书下达企业相关的部门,这些部门一律按授权范围严格执行。财务核算时严格按授权审批制度审核每一笔经营业务的相关授权及范围,保证企业资金安全,资本保全。在企业重大决策上采取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更大地保证了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预算管理制度

企业预算应以《公司法》、《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使企业的财务目标和决策得以实现,这也是财务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建立预算委员会,按照企业目标责任制,与各部门上至经理层下至员工签订目标责任书,具体落实董事会、经理层,各部门以及每个员工的责、权、利关系,从下至上、从上至下地编制部门预算,结合财务部门所提供各项经营数据,归口到企业预算委员会,编制整个企业总预算。企业预算的内容包括年度、季度、月度预算,反馈以及检查分析、考核制度。年、季、月度预算采用以董事会下达的企业年度总经营目标为基础,各部门按照批准的各项具体预算执行,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完成预算指标。在发生偏差时,及时沟通,查找原因,进行差额分析,使预算与实际的偏差降至最低。

(三)成本费用控制

目前很多现代企业在成本管理上还停留在从降低能源消耗、节约费用考虑,侧重于对产品服务的核算,但要持续地控制成本费用应该要对企业供应与销售等各个环节考虑成本费用的控制。现代企业要做好成本费用的控制,首先要对费用的发生严格按照预算执行,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对于特殊经营业务活动如重大采购活动中涉及重要的货币资金支付业务,应当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制度,并建立责任制度,系统、科学地监督与控制。企业应按照经营期编制的成本费用预算,下达各部门,控制经常发生超出、违背预算的费用支出,编制预算实施分析表,控制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

(四)业绩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