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作品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文学作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虽然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不太重视,造成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足,影响了其阅读能力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应试教育影响了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
高中的教学往往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使得高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以“高考”为中心,现当代文学作品虽然在课文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由于针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往往没有古诗词教学和作文教学那样集中。因此容易受到教师的忽略。此外,课文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也往往只是选取经典中的片断进行阅读教学,对于经典作品,很多教师也是仅仅局限于高考的范围进行教学,这类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更好地拓展学生现当代文学的阅读视野,也不利于其阅读能力的提高。
2.教学方式落后,不利于学生主动地阅读学习
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现在还是沿用原来的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能让教师将作品最精华的部分浓缩灌输给学生,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对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等基本情况的不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因此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这种教学方式还使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文学魅力大打折扣,学生无法了解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自然无法激起学生的主动阅读和学习欲望。
3.忽视了课外阅读,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能力无法提升
虽然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有明确要求,学生要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上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教学,但在课外,教师却并未多加重视。特别是多数学生迫于高考的压力,也没有过多的精力进行课外阅读,这导致了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现当代文学阅读视野,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也造成了阻碍。
二、促进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策略
1.重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
现当代文学作品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由于现当代文学作品大多符合现代的语法规范,属于经典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不仅语句经典,而且逻辑缜密,这也是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的最好范本。因此,教师要重视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要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阅读能力。
2.创新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方法
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中,教师往往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教学方法,通过对整个班级的集体灌输式教学,达到知识灌输的目的。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精华知识进行了浓缩教学,但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发展,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地引进和创新出适合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提高阅读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
如教师可以通过引进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分组阅读,并互相探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次含义,同时教师进行教学引导,这样通过小组讨论和竞争,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发挥出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从而帮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阅读能力的成长。
3.教师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强化对学生现当代文学作品阅读的训练
篇2
[关键词] 现当代文学作品;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
自古至今,情感价值的表达由最初的避讳到作为一种素材运用至文学作品中,再到如今作为部分作品的主题,经历了一个不断爆发和为人诟病的过程,发展至今,文学领域的情感话语权才逐渐变得明朗化,并且普遍被大众接受,以此作为主题描写的文学作品也在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六十余年的思想洗礼,在看似繁荣的背后,如果客观地省视与冷静地自察,就会发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于情感价值的衡量与判别存在严重的失范与失落。尽管我国在现当代文学作品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分析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失范以及失落分析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方面的进一步防范提供借鉴。
一、意识形态中的情感价值如何体现
文学作家往往把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看待事物的方法,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象,意识形态由于评价标准不同,往往体现为不同的情感姿态。在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文学作品中的所有题材都可以被人们所接受,但是针对不同的文学发展阶段,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学价值以及意识形态是不同的,文学作品所体现的文学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的,因此,评价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体系啊,就必须放在时代当中,观察其是否同时代的意识形态相结合。一般来讲,文学价值观是建立在道德体系之上的,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试图打破这种道德束缚,似的当下的文学价值观念得到充分的表达。再如,纳博科夫在他的《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在作品中体现了一种受到爱情以及道德双重打击的价值观念,使得《洛丽塔》中爱情与道德的判断也就直接显示出来。
二、价值观和道德约束
无论是在东方文学作品中,还是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他们的情感价值都表现为一种本能状态下的恐惧意识。现当代文学作品情感价值中极大的表现敏锐主题,在进行敏锐主题描述时往往将主题进行特写或者淡化,被描述为抑郁、扭曲、冷漠、堕落以及疯狂等各种形态,但是忽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甚至有些文学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不屑于去描写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乐趣以及意义,无法描写乐趣以及意义在伦理道德中的想法,作者在文学作品中很难将自身的价值观念在文学作品中表述出来。现代社会的人们,总是努力去追求有一种极端的状态,用来满足他们内心的渴望或者压迫,同时也是存在着平铺直叙状态。例如在何来的《侏儒酒吧》这篇诗歌里,何来总是在借这篇文章来抨击人们内心的脆弱,将人们内心的脆弱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但是,何来的《侏儒酒吧》表现出来的只是人们的内心片面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是表现为一种文学体制的缺失。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加的沉溺,在物欲横流社会中,人们开始反叛,甚至将道德抛弃,将价值观和道德抛弃,导致文学价值情感的缺失。
三、情感价值在各种文学形态中的多元体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的表现形态是多元化的,不同的文学形态的情感价值是不同的,以我国文学作品来讲,我国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形式往往经历了爱的觉醒、革命、恋爱,田园式爱情、作为生命力象征的情感经历。之后,我国文学作品中自我情感体验介入到文学作品中,使得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感以及历史感。例如,丁玲的早期作品文学《莎菲女士的日记》中,丁玲将女性独特的情感体验、卓越的才华以及惊人的敏锐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惊世骇俗的爱情理想中展现女性特有的生存命运以及理想状态。再如,当代小说中贾平凹的《废都》,毕飞字的《玉米》,苏童的《米》《红粉》《离婚指南》等系列作品骨子里依然流淌着正统而健康文化,颓而不废。这些作品中的情感价值表达放肆但不失高贵与严肃,在人类意义层面展示人的价值内涵,使价值求索具有了终极追寻的深层意蕴。总之,情感价值在各种文学形态中的体现总是以多元化的形态进行表现。
总结:正如林语堂所言:“无论哪一国的文化、生活、思想、文学,是用得着情感滋润的。没有情感滋润的国民,其文化必日趋虚伪,生活必日趋欺诈,思想必日趋迂腐,文学必日趋干枯,而人的心灵必日趋顽固。”如果情感价值不能正确表述,现当代文学作用也将会出现偏失。我们固然不能“泼水弃婴”式的否定和抛弃文学的情感价值或给予强烈批判,但也不能不加批判地简单承袭既有的一些可能本来就相当粗糙和草率的结论我国在现当代文学作品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分析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失范以及失落分析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着现当代文学作品文学价值。文学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探讨文学作品中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防范措施,为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情感价值失范以及失落防范方面的进一步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连晓霞.“争议浩然”:文学批评的语言学“缺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篇3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人与人的关系却越发紧张,家庭作为人生存的最小集体,其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最核心最为亲密的代际关系也逐步恶化,出现代际冲突,代际隔阂,代际差异。
21世纪,这个特殊的时代,颇有争议的90后成长起来,60后面临赡养父母的压力,80后已经初为人父,这些极具有时代特色的人,或为人父,或为人子,也使得21世纪的代际关系变得复杂微妙,21世纪的代际关系既有对以往的继承,也有21世纪代际关系的独特表现。而这些表现最忠实的见证者便是我们的作家,立足于现实的创作,是对现实最好的展现。21世纪大量的文学作品都再现了代际关系的现状,主流文学代表毕飞宇《哺乳期的女人》、雪燃《离殇》、王跃文《漫水》等;80后青春文学为代表的李傻傻《红X》、韩寒《三重门》《后会无期》、郭敬明《小时代》、笛安《西诀》;影视文学为代表的《家有女儿》等。本文将具体阐述21世纪代际关系问题的现状。
一.愈演愈烈的代际冲突
(一)子女婚姻爱情问题上的干涉与反干涉
使和谐家庭关系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便是父母在子女婚姻问题的干预,从秋瑾,到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张恨水《金粉世家》中的金燕西乃至《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无不是面临着家庭的重重阻碍,带来代际关系的不和谐。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是个经久不衰的因素。在青春文学代表的郭敬明《小时代》中,顾源的母亲用尽各种方式干涉顾源和顾里的结合,给他介绍新女朋友,甚至停用顾源的信用卡,可是当母亲介绍时,顾源只是不屑地笑:“妈,你别演香港言情剧了,这什么年代了,别和我搞政治婚姻那一套,演连续剧呢你。”[2]因为母亲的干预,使得顾里和顾源的感情面临着危机。同时母子的关系危机更是毋庸置疑。无独有偶,在笛安的《西诀》中,母亲的干涉带来了女儿郑南音的反抗情绪:“你不是问我穿给谁看吗?我告诉你我穿给谁看。他叫苏!远!智!我就是喜欢他,他也喜欢我。我们俩就是要一起考大学,然后我们就结婚!”[3]从中不难看出家庭关系的急剧紧张,在子女的感情问题上,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情绪都会变得异常激动,就带来了双方的正面直接的冲突。
(二)父母子女地位的本末倒置
从以往父母家庭主导地位,到今天子女“一言九鼎”的180度大转变,父母地位弱化的事实愈演愈烈,成为21世纪代际关系的一大特色。在小说《破茧》中,一个中国的家长丘先生,为儿子尽心尽力,所以要什么就付出什么说一不二。文中这样写道:“丘家的儿子养尊处优,净与阿凯迪亚高中的富家子弟比阔,名牌衣裤、名牌鞋、最贵的 游戏机。还把父亲的在家中的奔驰车开出去兜风。”[4]孩子成为家庭的主人,说什么就是什么。甚至还有反过来训斥父母的,在小说郭敬明的小说《悲伤逆流成河》中主人公易遥直接对她的母亲说“你装什么苦情戏啊?你演给谁看啊你!”“我爸是够倒霉的啊,要不然怎么会遇见你”,“‘我要钱。给我钱。’这样的话在家里就等于是宣战一样的口号。”[5]在杂文《老爹喊我回家吃饭》中,通过时间的变迁,父亲形象不断弱化,从曾经对子女的呼风唤雨到如今真切近似可怜的请求,希望儿子能够回家。“那个戴口罩,哑嗓子,用调虎离山计偷我车的人就是我爹。目的只有一个,让我回家过年。”[6]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地位不断弱化,子女间或是凭借着自己的个性主义的膨胀,间或是凭着对时代的把握,凭着学时,父母已经追不及子女的步伐,不少家庭以子女为中心,一言九鼎,或者凡是遵循孩子的意见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子女不断成为家庭的核心,从“小祖宗”“小皇帝”变成真正一言九鼎的皇帝。然而,父母毕竟是家庭的主心,从而带来双方力量的角逐,代际冲突油然而生。
(三)高标准高竞争严要求与追求自我与个性解放
展现父母亲对子女高标准严要求的作品数不胜数,在郭敬明的小说《三重门》中,林父为了儿子取得好成绩,给儿子买益智药品,给儿子大量补课。在现家教热的事实“教师不吃香而家教却十分热火,可见求授知识这东西就像谈恋爱,一拖几十的就是低贱,而一对一的便是珍贵。”[7]家教补习带来的沉重负担无疑给代际关系带来了压力,也成为代际关系的隐患,爆发即是时间问题。在小说《破茧》中,欣宇对女儿严格要求,然而,精心培养下的安妮塔却追求自己的世界,产生正面冲突。女儿开始反抗父亲,认为父亲一切的要求都是为了他的面子。“父亲欣宇终于忍不住心头的怒火,不欢而散。当后来欣宇得知女儿交了小男友,更是悲痛不已,采取了很多手段,以至于安妮塔绝望地认为父亲眼里只有分数。从原本相亲相爱的家人到变成泪眼相对的仇人,我们不难看出,父母的期待与个性自由矛盾下的代际冲突,在新的时代显得尤为突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是天下父母心,在人才济济之时,出人头地岂是易事?高期待和高竞争必然带来高压力,而21世纪正是个性张扬的时代,顺从和个性本不相容,产生代际冲突,乃是当然。
对于此,我们该做的是沟通与交流还有关注,从影视作品《家有儿女》中,可以看出父母与孩子的许多沟通技巧和交流方法,代际关系是可以被改善的。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努力。
二.渐行渐远——代际隔阂
篇4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2-0026-02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方式和手段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授课效果及质量。但是,传统教学方式和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课程教授的实际需求,无法对于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合理和科学的培训。
第一,教学理念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学生文学知识的积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第二,在相关教材中,内容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限制,无法实现学术方面的突破,内容过于局限;在个别的教材中存在着一定的偏激观点,缺乏对于内容的客观性把握;有的教材,对于文学历史的阐述过多,对于文本内容的实质性分析较少;当前的现当代文学教材的适用性较差,对于不同等级和水平的教授群体,教材的内容过于混乱。
第三,教学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未与先进科学技术融合,缺乏对于现当代文学的教学方法的实质性改革。现当代文学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需要建立在科学和创新的基础上,需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做出有针对性的变革和完善。传统的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已经成为文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绊脚石。因此,必须通过合理和科学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来实现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实质性改革和创新。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的定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现代人的精神情感、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方式。因此,在教学理念的设计上应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文学史自身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对文学准确的体悟和理解。既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也要做到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传达出一种是非观和积极的人文精神。
三、“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改革目标方面,不但要通过现当代文学的教育来实现学生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借此来提高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中的意境和精神的深入探究,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精神层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应坚持对人文立场的把握,通过对民族文化、人性美以及大自然的追求和关注,来实现对于文化的重构,引导人类社会的精神和观念走向先进和成功,实现人类社会的长久繁荣和发展。在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授和解析过程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突破传统思想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勇于对错误的文学思想进行批判,并能通过独立的思考来加深对现当代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鉴赏和判断现当代文学的能力为主要目标。
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
1.加强现当代文学基础教育,注重教学的深刻性和学术性。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将基础知识的讲授作为知识深化的大前提。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对历史的依托和融合。因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点带面的教学方式,即借助历史作为串联纽带,将不同的作品和作者联系起来,并对文学的流派进行合理的联系,从而实现对文学作品及其相关信息的历史性教授。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引导学生对作品及作者的相关背景进行深入的理解,将文学作品的历史性融入到作品的各种元素当中,为学生对于现当代文学更好地理解和熟悉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亦可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够同时实现在“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对于文学知识和文史知识的兼顾[1]。
现当代文学在夯实文学基础的前提下,要培养学生对于文学知识内涵和内在联系的把握,使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观察来实现对于现当代文学更深层探索和把握[2]。因此,在现当代文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在文学作品背景、总体文学脉络以及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对作品立意的深化,将教授水平提升到理论高度,达到对于文学内在联系和艺术风格规律的深入解析和构建。
学术性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应该重视的方面,对于学术性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的讲授,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质量的评价和鉴别能力。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可以将文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加深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学术性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的高度对现当代文学的内涵和意蕴理解,提高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学术性。
2.回归作品文本,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
力。“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将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感悟传达给学生,从文学作品的本质出发,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如何做人,并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这就要求“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品深入品读和研究,真实体会到文学作品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因此,要实现对文学作品深入的品读和体会,就必须将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实现对文学作品底蕴的深化,促使学生体味到文学作品中包含的艺术魅力、人生感悟以及至真至诚的立意。“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通过对文本的回归,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并完成了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升华,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深入研讨和学习的兴趣。
3.重视人文情怀的培养。人文性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领域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人文性的体现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遵循。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要摒弃对于文学艺术简单性的解析和教授,要重视人文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解读,来对现当代文学中人文教育的典型进行深入的挖掘,实现文学教学中的人文情怀培养[3]。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人文性为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了对人性的重视和感悟。因此,应重视对于现当代文学教学中人文性的把握,结合人本的理念,让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理解和关注人本理念,培养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国现当代文学核心命题是“人的文学”,传达现代人精神情感、现代语言、现代审美方式。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的教学设计理念就是将文学史的知识传授和文学人文精神的追寻结合起来,通过文学史自身的文化语境,引导学生对文学准确体悟和理解。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上,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对文学作品教学手段的深化和改革。
1.运用知识回授法,加强知识间的联系。这是一种为学生建立整体的知识体系的方法与体现,在讲新的知识时,联系到以往的知识或是其他学科的知识,通过启发诱导、创设提出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对新旧知识产生联系,让不同学科知识形成链条,来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尝试,通过回授的方式,归纳结论、知识系统,达到一种变式练习的尝试 。如萧红、沈从文,一个是写封闭的农村呼兰的《生死场》,一个则是写桃花源式的茶峒镇的《边城》,同写乡村,两者有着什么样的相似和不同;比如讲老舍《骆驼祥子》里面的虎妞对于爱情婚姻的变态追求,就可以和张爱玲《金锁记》里的曹七巧进行对照。这样知识回授的方式可以加强知识的联系,也可以让学生在温故知新的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有个新的提升。
2.运用阅读教学法,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喷薄的载体,面对激情洋溢的文本,该如何引领学生“识路入情”,在阅读教学中可采用“粗读”“研读”“品读”“回读”等多种方式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创建开放、互动式课堂。本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学生一同参与到课堂设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通过创设问题法,鼓励学生发表见解;通过讨论互动式锻炼学生自主思维;通过自我展示法,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课堂上设置 10分钟的“读书show time”环节,让同学们把自己所读过的、感兴趣的、认为有价值的书介绍给大家,这既让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能力和自我彰显能力大为提高,也极大地拓宽了其他同学的知识面,从而促进了生生之间的互动。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还应借助先进的电子教学设备,活跃课堂气氛,通过直观的教授,实现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强化。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课外朗诵、话剧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学习的兴趣,实现对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对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变革[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谢昭新.谈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的文学史与作家作品的关系问题[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4).
篇5
[关键词]广告学;现当代文学作品;美育;创新能力
现当代文学史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课,而作品选读则是其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学生必须通过阅读原著来了解文学发展的基本面貌。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现当代文学史课程安排的课时是192学时,相对比较宽松,可以考虑到史论与选读结合,让学生在充分阅读作品的同时了解文学史发展的规律和现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96学时,课程学习同样需要把作品与史论结合起来,不同的是后者要求知识面广,但无需深入。相比之下,广告学专业开设的现当代文学课程只有48课时,时间紧,任务重,性质不同,故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特点
广告学专业隶属于新闻传播学学科,文学大类,所发学士学位为文学学士。依其人才能力体系,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即是人文素养,支撑课程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美学、中国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等。前两门课程属文学作品选读,是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体系中人文素养支撑课程最重要的课程。文学作品选读的教学旨在通过让学生大量地阅读带有审美意义的作品,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陶冶审美情操,打开对美的事物的发现、鉴赏和创新的艺术道路。孙绍振说:“文学教学基础的基础就是对文本直接的解读和体悟。”[1]广告学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主要依托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实现。在实现过程中,广告学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能力培养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将此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语言,或文字,或口语。而广告学专业学生的文学课程教学,人才能力培养有其独特之处,即将审美鉴赏能力内化于心的同时,不仅要外化于语言,还要将其外化于形象,以形象来反映情感与主题。因此,广告学专业文学课程教学在提升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时,更要注重如何将审美情感形象化。这就要求该课程的教学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与史论结合的讲授法,在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上势必有所革新。
二、教材内容的甄选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跨度大,从(1917)至当代,其中现代文学30年,当代文学近70年。如果仅以48课时来学习跨度大、内容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挑战。故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首要改革即是教材内容的甄选,不能再像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一样追求大而全,而应该根据广告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和人才能力培养的需求,有选择性地甄选一部分文学作品加以重点教学。但目前广泛使用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教材都是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服务对象,所选教学内容并非完全适合广告学专业。所以,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对广告学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结合广告文案写作等相关课程,突出美育特色。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出发,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材内容甄选在文体上倾向于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而在具体内容上侧重具有较强的文学审美性的作品。之所以选取侧重文学审美的作品,主要是为了提升广告学专业学生审美能力的需求,回归文学本身。“我们今天所迫切需要的文学教育是那种回归文学本体的教育,是充分张扬文学性的教育。”[2]对广告学专业来说,文学史、文学理论并不是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美以及培养鉴赏、创造美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而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文学作品的选择不能求全而应求精,不一定选择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或思想深刻的作品,而应该关注那些具有审美性、文学性较高的作品。如文学大师鲁迅的《野草》《狂人日记》《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郭沫若的《女神》等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是非常重要的、必须解读的作品,但对广告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思想过于深刻,缺乏文学史的背景难以很好地理解。所以,这些作品可以课后阅读,不构成教学重点。相反,文学史上被忽略的那些有着美感和意境的作品则入选为讲解篇目。整体上看,诗歌方面的可选择性较大,比方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沙扬娜拉》、戴望舒的《雨巷》、卞之琳的《断章》、谢冰心的《繁星》与《春水》、艾青的《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闻捷的《吐鲁番情歌》、余光中的《乡愁》、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思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顾城的《一代人》、北岛的《回答》等优秀作品适合于广告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需要,可以让学生重点揣摩。在散文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如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钦文的《鉴湖风景如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杨朔的《香山红叶》《雪浪花》、贾平凹的《静虚村记》、汪曾祺的《昆明的雨》等散文脍炙人口,可塑性强,不仅有诗歌的意象、意境美,还能给人更多的画面感,利于启发广告学专业学生在文字、意象、画面三者之间把握情感。到于小说方面,以短篇小说为主,兼顾中长篇,比如《伤逝》《边城》《百合花》《红豆》《骆驼祥子》等。总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打破现当代文学的选择惯性,建构凸显美学特色、广告学专业特点的选文体系。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授内容以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相结合,故其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为主,对于重要作家作品时则采用文本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整个教学过程以讲授法为主,重传授知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不同的是,广告学专业该课程如上所述,教学内容的甄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再加上广告学专业学科性质和学生能力需求的独特性,该课程教学方法也势必做出相应调整,需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诗歌教学,诵读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传统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重理论深度和文学史体系的完整性,容易忽略诵读,也就没有安排太多时间让学生去感知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造成学生对现当代诗歌误读的现象。在浩若星辰的诗词作品中,现当代诗歌的成就虽然比不上古典诗词,也不乏优秀之作。诵读有助于领悟诗歌的音韵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因此,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诵读诗歌,提高对美的感知力,同时,从意象入手提高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往往在广告中被运用得最多的是诗词中的一些意象,那么意象的捕捉与分析也就成为美育中的重要一环。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先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的节奏、韵律、情感,然后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比较、分析其内涵,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最后再通过诵读进一步感知其中的美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便会逐渐学会在诵读中锻炼自己对中国元素的审美感知能力,课后会有意识地去关注或搜集相关广告素材。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长篇小说,相对而言不适宜放置于课堂教授,比较适合课外阅读。正如袁志成博士指出:“过去一味的讲授式教学在广告学专业人才能力培养体系中没有作用,再加之广告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只开两个学期,共计九十六学时,只有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一半,面对如此浩瀚的古典文学知识,小说文体教学更是需要挤占时间。”[3]袁博士此处所言虽然涉及的是广告学专业中的古代文学小说文体教学,同样也适用于广告学专业中的现当代小说文体教学。现当代小说文体教学可以采用课外学习与课堂辅导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带着搜集广告语的意识去阅读相关小说,形成广告语言的语料库,与古代小说文体的学习相配合,形成古典、现代广告语言语料库,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广告语和广告文案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当然,一堂课的教学仅用一种方法过于单一,它可以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讲解文学作品时,可以把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戏曲、绘画等穿来,营造一种美的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经历了审美感知、审美鉴赏之后,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广告创意和写作中。广告学专业比汉语言文学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更注重实践性,文学课不能培养某种技能的形成,却可以培养感知力和提升创造力。也就是说,审美创造才是现当代文学课程开设的终极目标之一,同时也是美育的最后一环。与此相应,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应该鼓励学生设计一些带有中国元素的广告作品,可以是文案、影视等形式。总之,广告学专业设置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必须改变它在其他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传统面貌,契合广告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它可以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相配合,发挥其学科作用。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应该从专业视角出发,结合学生的需求,在重视德育、智育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美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微观分析是宏观理论的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2]吴晓东.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篇6
关键词:当代文学教育 孔子文学思想 启示
孔子是一位有思想的伟大的教育先知,早在春秋末期致力于教育事业,开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私学,提出了有效的教育方式育卓越的教育理念,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教育体系。其文学思想至今仍被当代文学所信奉,对当代文学教育的发展留下了重要作用。
一、孔子文学思想主要内容
孔子所讲的文学是指“文治教化之学,即儒家文化学术的总称”,关于孔子文学思想这一文学概念的定义相当宽泛。孔子生于春秋时期,一生致力于利用儒家思想对当时政治进行改善,所以其文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政治相关联的。在孔子看来文学并不是如今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艺术,而是一种能够参与到政治中去,并且能够有所为的文治教化之学。
孔子文学思想核心:文德兼并。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文与的的重要联系,认为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弘扬儒家“仁”、“礼”的思想。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文学与道德必不可分,也就将进行文学创作必须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孔子文学思想的目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认为文学创作的目的就是教育人们知礼而成与乐,意在强调进行文学创作必须要投入真实情感,用极具感染力的作品获得大众的认可,另外,还强调文学作品要能够给予人们快乐。这表明了孔子对于文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当时社会道德规范下进行了一场文学教育。孔子文学思想的形式:文与质。在孔子的认知里,进行文学创作必须要将文与质进行完美的中和,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一部秀的文学作品必须要能够保证文质两全,相互平衡。孔子的文学思想表现形式很好的解释了“文质彬彬”的文学君子,成为了中国文学思想的主流,推进了中国特色文学思想体系的形成。孔子的文学思想既包含了对旧思想、旧制度、旧文化的呵护,又推进了新思想、新制度、新文化的发展。
二、当代文学教育受孔子文学思想的启示
孔子文学思想极具魅力,在多年历史的熏陶、沉淀下已经渗透到了当代文学的各个角落,对中国当代文学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了解孔子文学思想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文学教育受孔子文学思想的几点重要启示。
(一)追求中和之美: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追求中和之美,具体来讲也就是文与质的中和,“文”在这里指一个人的内在,而“质”就是指一个人的外在。其意在于进行文学创作,要追求中和之美,既要抓住外在形式的表现美,也要抓住内在主题的意蕴美,这局启示当代文学教育,要保证文学的质量,注意文学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将孔子的文质中和理论应用到当代文学教育中,很好地推动了文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二)注重文学社会作用,推动现实主义
孔子处于一个乱世,春秋时期政治动乱,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文学思想自然离不开对政治的看法与劝谏,这就启示当代文学教育要注重文学的社会作用。立足于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认真、透彻的对社会表象进行分析,进而得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再借以文学的表现形式呈现,这样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现象,还能够深入的剖析社会现象的本质。通过这样的文学作品更能够将社会真实的呈现,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社会中存在的不良风气,认识到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而促使更多的人投入到社会风气改良、社会发展建设中去。只有拥有一定社会作用的文学作品才更有可能被人们铭记、被社会铭记,才更有可能在当代文学中留下深刻痕迹。而这种能够深刻反映社会现状的文学作品通常被归类为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这无疑又是为当代文学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推动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三)文德相随,提高道德标准
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提出文德兼并,即在孔子看来进行文学创作必须要有道德标准的限制,在任何时刻都不能给抛弃道德。所以,在当代文学教育中也要重点强调文学创作的道德标准,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一定能够使读者通过作者文字表述进行深入分析而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感悟。这就是道德的作用,文学创作本身就是一种高雅的行为,而只有当其内容也处处体现道德规范时才能够称这部文学作品良心。相信那些充满粗鄙、污秽思想的文字被以书籍的形式出版也不能够被称之为文学作品,毫无道德标准的文字内容根本不是当代文学教育的需求。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学作品才是当代文学的重点,才是提高读者文学修养的有效工具。
篇7
[论文摘要]:职业教育中的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面对新的技术发展,其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在新的网络媒体条件下,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创造性,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建立规整的考试制度和评价方式,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新时代传媒人才。
职业教育中的当代文学课程是传媒类职业学校中的一门常见科目,包括了艺术类的影视表演、影视编导、播音主持专业和非艺术类的新闻学和编辑出版专业。现代职业教育由于受到数字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影响,像当代文学这类实际操作性较低的课程就面临着新的教学困境。职业教育中的当代文学课程在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没有发挥出其对学生现代艺术水平培养的作用。
一、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可以按照艺术和非艺术进行划分,因为在艺术和非艺术专业领域上对其学习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职业教育中涉及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时要把学生的专业和以后可能涉及的职业性质相结合起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创新式教学。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将来工作性质多为艺术性事物相关服务,比如舞台表演者、主持人、演员、导演、造型、服装设计等,这些都必须要求他们要有比较灵敏的艺术感悟能力。艺术类的学生要求具备较高的形象思维能力,在各种知识的学习中,情操的陶冶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当代文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境想象和良好的性情,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和对生活的领悟能力。因此,艺术类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特点是要强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感悟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把握文学作品中的感情,要能够进行文学作品的意境想象和鉴赏。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本身艺术的研读,而非注重文学作品形式方面的内容解析,简单的说就是艺术类的文学课程要学的是文学作品而不是文化史。另一方面,从小的范围上来说,在当代文化的教学学习中,强调从研读文学作品本身入手,对这一方面要求学生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便以此为基石,对艺术及文化意象有更好的理解、学习和创造。
艺术素养的形式是一个慢慢熏陶的过程,不像其他技术类的课程能够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获得技能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带领学生去把握文化作品的主要事件、环境背景和情节故事的发生,以突出人物性格的心理变化,来达到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更好的触摸到作品的内涵和意象。
二、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
1.重视学生学习的主观创造性
文学作品的学习不是简单的文字学习,更加不是枯燥无味的课堂灌输,它更是像剧目一样能够按照不同的艺术单位来进行分段学习的。那些枯燥的文学作品能够通过学生的大脑想象进行意境的转换,变成比较具体形象的表达的。在职业当代文学教学中要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以学生的学生主观性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性。我们每个人由于自己的经历和知识的构成不同,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同时我们的生活时代和作者创作时代上的差别也是我们要强调关注学生学习主观创造性的一个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能够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比如可以安排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在深入学习文学作品本身之后,能够将自己的情感融进到文学作品中去,以自己富有感情的声音来进行作品的朗读。让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故事的内涵之后,进行比较生动的表演,将人物的性格表现出来。还可以让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能够在把握故事的主题和作品的整体框架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作。甚至还可以将不同的专业的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一次集合表演,从不同的专业角度来学习文学作品。整个课程的学习就能够收到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效果。
2.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
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传媒行业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会。在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一方面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比较新颖的课堂,吸引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全面地接触现代技术,以便更快地适应将来行业的环境发展。同时可以将传统和时尚结合起来。以当代文学作品《小姨多鹤》的学习为例。《小姨多鹤》的成功不仅体现在传统的文学价值上,还有经过改编之后的同名电视剧《小姨多鹤》也获得了相当的收视率。在学习中,可以将传统的文学表达和时尚的电视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利用网络、互相切磋、分组讨论、提交报告和师生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了解作品的不同表达。在对这些传统艺术的表达和现代时尚的因素结合中把握到一些本质的东西。同时要强调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起学生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
3.建立合适的考试方法和评价方式
合适的考试方法能够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成果有一个检查,能够及时地反馈学生知识把握的信息。但是在传统的文学课程学习中很多的考试方式都是以笔试为主,考察的内容比较死板,大多是以死记硬背为主的,对学生掌握文学知识只有极少的作用,对于学生将来的艺术职业成就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这种应试的教学方式也是非常不适合培养传媒行业的合格人才的。而且,久而久之就很容易造成了学生对考试的无所谓态度。现在,在职业教育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情况,将学生的文学课程成绩考核与他们的专业水平相结合起来,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成绩的评定。可以从文学作品的各方面知识考察入手,从专业的高度来评价学生的表现。通过有效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当代文化课程新的认识。这样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当代文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当代文学课程以其自身的文学艺术而存在,对于学生的艺术水平提高有很重要的提高。要在新的网络媒体条件下,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把专业知识和基础的学习联系起来,强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当然,职业教育讲究的是学生能够动手操作的能力。相对于其他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来说,当代文化更加强调的是一个熏陶的过程,但是我们也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现代媒体技术发展的新时代的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盛燕萍,黄炳全.创新职业教育文化.提升高职社会吸引力[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2]陶磊.论传媒职业教育中的古代文学课教学[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0).
篇8
【关键词】当代文学课程;影视资源;应用要点
引言
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影视资源,给予学生直观体现,将枯燥理论知识具现化,给学生直观体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引入影视教师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与历史,最终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为后期教师夯实基础。本文中主要分析影视资源在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近些年随着娱乐行业发展及技术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当代文学作品被改变成影视作品,传统文本阅读逐渐向视觉阅读过度,这种“快餐式”文化消费已成为一种流行元素。当代大学生也喜欢观看电影与电视作品,影视作品凭借唯美的视听效果、色彩感及具体任务构建,给予学生阅读。但这种情况下降低大学生对经典文学文本阅读欲望,造成普遍存在观看多、阅读少。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受到影视作品的巨大冲击。笔者课堂调研发现,部分教师整堂课自己表演,学生在观看视频或是昏昏欲睡,即便部分教师利用多媒体工具,但也停留在播放幻灯片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文学课程如何因势利导引入影视元素就显得很有必要。影视资料的合理使用不断可以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激发学生对文学原著的阅读兴趣,最终达成提高大学生文学素质的目的。
2.影视资源在当代文学课程的应用
如何选用合适的影视资源在当代文学课程中应用,笔者综合自身经验从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2.1依据教材选择影视的资料
当代文学作品影视资料数量众多、形式多样,但如何让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观看更多的文学影视资料,就需要筛选合适的资料。受到利益驱使,很多当代文学作品被改变成影视作品,加上部分导演或编剧为提高收视率与票房收入肆意删减作品,造成影视作品与原著差别较大或是大相径庭,这样影视作品不但不会让学生感悟到原著精髓,还有可能误导学生。如果不加甄别与筛选,随便拿出一个影视资料会对学生产生误导,造成学生在影像世界中迷失无法返回文本。影视作品筛选过程中,选择的作品既要有代表性又要与原著精神保持一致。比如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被改变成话剧、电影及电视剧。话剧版的《倾城之恋》开场采用越狱对白,加上存在的字幕与表演不同步的情况,产生视觉与听觉错位;电视剧版本则添加了无数内容,直接将短篇小说改变成长篇小说,颠覆原著精神;电影版本的虽说演员不符合原著,但剧情、对白等大体重于原著。所以在讲述《倾城之恋》时选择电影版比较合适。影视资料作为特殊教材,教师筛选效果直接影响使用效果。
2.2讨论对比原著与影视作品
教学实践中课堂讨论环节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要求学生提前阅读文学作品。当代大学生基本为90后,优越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对一些具有明显时代政治色彩的当代作品无法产生共鸣。他们宁愿在各种光怪陆离的世界游离,也不愿意在红色经典激情时代中感悟生活,强迫阅读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好的影视作品会以其独特的视觉审美和音乐审美来吸引大学生,使他们因为看过影片而对原著产生兴趣,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推广,而从文学作品普及的角度来分析,影视作品的阅读在学生中推广的十分快速和简便,更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所以为有利于课堂互动环节的开展,教师可以筛选一些经典的影视资料,要求学生以作业的形式进行影视资料观看或者文学文本阅读,使他们通过画面感受语言艺术、文学魅力,从而激发学生们回归文本阅读,对原著和影视作品进行对比,更加深刻的体会原著精神。研究学生通过观看影视作品促进文学文本阅读,有效激发学生文学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节约时间,教师可以课前提出几个针对作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从影视到原著,又从原著到影视,通过来回转化尽可能发挥自身创造才能。借助课堂讨论有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两者间的关系,讨论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保证讨论方向不偏离,达成教学目标。
2.3剪辑经典片断插入教学课件
目前在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除组织学生进行课前影视资料欣赏和课后讨论外,其实当代文学影视资源最好的利用是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中插入剪辑后的经典片段。对于现代大学生来说,一张张单调的幻灯片已经无法展示出抽象的概念与思想感情,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度和深度需求,造成他们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产生厌学心理。而在如今这个读图时代,刚好每个文学发展阶段几乎都可以找到相对应的影视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应的影视资源剪辑成一个个相应的片段,插入在多媒体课件中,可以根据需要自助的播放一些适合当前课程需求的影视片段,使整个课堂教授过程更加的游刃有余,在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还能吸引调节课堂气氛,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作品思想内容。
结语
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主要工具,教师授课过程中并不能过分依赖。制作多媒体课件过程中考虑教材内容,制作的课件不要局限于某种形式,也不能痰多求全,造成重点并不突出。此外引入影视资源时,选择符合作品精神的影视作品,有效传达原著精神,提高当代文学课程教学质量。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教师提供经验借鉴,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彭应翃.影视资源在高校儿童文学教学中利用[J].文学教育(上),2016(10):11.
[2]李泊霆.影视资源技术与写作教学的融合运用[J].才智,2016(05):78-80.
篇9
比如教师在讲授《小说月报》改版前后的不同时,要介绍到其封面的变化,这时教师就要苦口婆心、煞费心思去描述它从一个以女子为封面变成以理论文章的式样为封面的形式上的改变。即使教师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改版前后的封面向学生做细致的描述,学生的脑海中依然会出现五花八门的封面的对照。理解的误差不仅能够造成学生对《小说月报》的误读,也会造成学生对《小说月报》在文学史上的作用的曲解。这样既影响知识的传授也达不到预期的课堂效果。
传统课堂无法化解的难题在多媒体的课堂上根本就不算问题,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能展示图像的功能将改变前后的《小说月报》的封面向学生展示即可,这样不仅教师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展示原貌同时学生也可以消除理解上的误差,真切的感受改版前后的不同。了解文学资料,了解文学史是学好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多媒体不仅具有展示图像的功能还具有声像的功能,这也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带来便利。讲授中国现代文学鲁迅、茅盾、老舍、巴金这些人是绕不过去的内容,这些人的资料都被制成了纪录片、影视资料。讲授他们之时,适当地加入这些影视资料,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形成耳、眼的双重刺激,活跃课堂气氛,变换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课堂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影视资料利用镜头的切换可以把一些与作家有密切联系的资料统一在一张屏幕之上,学生通过课堂的观赏能够更深切的理解来龙去脉,知识板块更易梳理,条理更清晰,更易理解。且能对知识融会贯通,学习起来更为轻松。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丰富着中国现当代文学,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坚实厚重的文学根基。因此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文学作品的讲授成为课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文学作品丰富着中国现当代文学课堂的授课内容,文本理解的多义性促进了课堂的讨论,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辩论和互动。教师和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比这更精彩的是一些被拍成影视剧的文学作品可以利用多媒体电影、电视剧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这些利用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出现在课堂上的改编后的文学作品一方面丰富着课堂的授课内容,另一方面刺激着学生的感观。由于改编的加入可能会形成与原著不同的艺术感受。巴金受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命运》的影响写成的文学作品《家》本身描写了封建大家族的衰败史,同时写了封建家族对于青年人的迫害以及青年的反抗。而经改编成的话剧《家》则是以巴金的《家》为底本,主要写觉新等人的爱情。这样一来巴金的《家》与改编的话剧《家》就具有了不同的艺术魅力。多媒体的课堂可以同时展示这两部作品以此来撞击学生的思想,让其可以同时享用两道不同的文学佳宴。二者对比讲授,学生更易理解二者的不同和各自的艺术优点,从而对对作品理解的更清晰更深刻,起到“一石二鸟”之功效。
篇10
>> 浅谈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浅谈如何引导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 如何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谈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自由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语言环境对文学作品影响力分析 如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对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能力的培养 关于大学生人格状况及对文学修养期待的调查 对文学作品中“空白”艺术的理解 音乐视角下对文学作品的解读 试论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方法 对文学作品主题的解读及其教学思考 论舞蹈创作中对文学作品的改编 张艺谋对文学作品情节的再深化 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三要素 中学文学作品的多元阅读策略分析 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尚烨.“第十一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调查结果[DB/OL]. [2014-4-23]. .
[3]“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DB/OL].[2015-04-22].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st/st_whdgy/201504/t20150422_1596501.shtml.
[4]吴学安.传统阅读不能丢[N].中国文化报,2015-11-18(02).
[5] 江璇娥.电子阅读与纸本阅读交互使用―浅析当前读者最佳阅读方式之取向[J]. 研究与争鸣,2006,28(1):4-8.
[6]姚彤. 手机阅读的利弊及发展趋势[J]. 当代图书馆,2012,(02):38-40.
[7]郑惠生.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经典名著接触途径中有多重要――大学生课外阅读调查研究之五[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81-89.
[8]李传华,张智刚.以十精神推进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三辑),2012:45-47.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