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认识钟表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 课堂观察 反思教学 教学目标 创意 问题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14-01

1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归宿,左右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如果教学目标的定位都不准确将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以下是教学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的几种方法:

(1)教师直接说出乘法交换律与简洁结合律的公式,学生记忆和运用公式。

(2)教师演示导出公式,学生记忆和运用公式。

(3)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导出公式,然后理解和掌握公式。

(4)教师引导学生看月亮图进行联想,接着看加法交换律与加法结合律联想,联想到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然后验证联想,进而概括运用,从而理解和掌握公式。

这几种方法都可以完成教学目标中的任务,知道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简便运算。

哪种教法真正能完成教学目标呢?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提出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来进一步阐述。

第一种教法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

第二种教法,教师试图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但是忽略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替代了学生的学习,无法使每个学生学习有意义,有兴趣,使学生全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

第三种教法,学生通过自己操作,自己学习,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完成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方面有较好的作用。但对于后面两个目标有所欠缺。学生的情感,兴趣没有尽情发展。

第四种教法,通过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验证联想,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教师给了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验证进而概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积极愉快的进入到运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帮助学生在乘法与加法进行建构,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发展。这样就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师生这互动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这也正体现新课程中的“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同时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众所周知“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们要善于总结、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法。

以前教学“认识钟表”,一般是直接告诉学生钟表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只要学生记住即可。可是几节课下来,问学生时钟的运转方式时,没几个能分清楚时针和分针,大多数学生不能肯定地说出一个时钟有几个大格几个小格。那时,我一直认为是学生的记忆力太差,观察不够仔细。新课改后,我再一次教学“认识钟表”,怎样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呢?通过思考,我认为原来的教学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太小,学生体验不够,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展。于是我大胆地突破教材束缚,课前让学生准备制作钟表的材料,在课堂上通过学生观察、动手制作钟表,让他们主动了解钟表的结构和各部分名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学方式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及时主动地总结、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显得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进新课改稳步健康发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意和问题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有时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独到的见解或新奇的问题,迸发出思维的火花,给课堂增添异彩,有时对问题的分析理解,甚至优于教师预先设想的方案。对教师来说,这是教学相长的机会(也就是说采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开阔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中,教师应十分注意学生的“问题回答”,教师对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的独特见解,应给予鼓励,并及时记录下来,以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同时,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对于学生来说,学生是初学者,许多在教师看来是“易”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却是难点。教师要详细记录学生对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状况,包括对所授知识的接受程度、重点难点是否已经掌握和理解、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练习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日积月累,既丰富教学资源,课堂教学也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利用课堂观察,这些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利用教学反思记录下来,就会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4 利用课堂观察,反思新理念在课堂上的落实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新理念在日常教学中得以运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新理念的诠释肤浅甚至偏颇,导致走过场或走过头的现象发生。因此,教师要经常从自己对新课程理念贯彻落实的角度进行自我反思,防止走入认识误区。

如教学“小数乘法”一课,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计算47.8×3。课堂上,教师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看有哪些不同的计算方法,教师巡视指导。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出现了多样化的算法达8种之多,学生汇报展示多样化的算法后,教师总结说:“大家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结果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很高。

篇2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体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使他们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体验、反思和调整,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算一算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渗新知

1.复习时间单位“时”和“分”

谈话引入:这节数学课老师要和同学们相处40分钟,“分”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单位,我们还学过什么时间单位?(课件出示没有秒针的钟表)认识这两枚针吗?谁来介绍一下?(课件出示:时针、分针)你还知道有关时和分的哪些知识?

2.根据生活经验引出“秒”

师:再来看看50米赛跑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和文字:6101号运动员跑50米要8____ )。这里用什么单位呢?为什么不用时或分了呢?

师:我们计量比较短的时间要用“秒”作单位。

(设计意图:在已学的时间单位时、分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引出跑50米的时间不能用8时、8分来计量,而是用8秒来计量,让学生意识到计量很短的时间用“秒”比较合适。)

3.认识秒针

师:秒针长什么样子?你能介绍一下吗?(课件再次出示钟表,指出“秒针”并出现文字)

师:秒针走的方向也和时针、分针相同,都是绕钟表的中心点顺时针方向转动。

4.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秒的知识。(板书课题)

5.秒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除了跑步时我们可以用 “秒” 来计时外,你还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看到过用“秒”计时的?

学生说后,教师课件出示图片:神舟十号升空倒计时、中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倒计时、红绿灯、电视节目中24秒后回来等。

(设计意图:搜集生活中“秒”的运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二、层层体验获新知

1.探索计量“秒”的工具

师:看来,生活中用“秒”计时的地方还真不少呢!那么能计量“秒”的工具有哪些呢?

学生说,然后教师课件出示一些带有秒针的钟表和没有秒针的计时工具,如秒表、电子钟表、手机中的计时器等。

师:现在我们利用带有秒针的钟表来体验“秒”。

2.体验1秒

师:在钟面上秒针怎么走是1秒呢?(根据学生叙述,教师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是这样吗?(课件显示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说明1秒)

(1)课件反复出现两三次让学生看。

(2)闭眼听感受两次。

(3)拳头相碰为它打节奏。

(4)再次感受1秒,强化1秒节奏。

师:秒针走1小格,滴答一声就经过了1秒(课件再出示一次),1秒实在很短暂,这么短的时间里你能做什么呢?学生说后做动作(眨眼、吸气、跺脚、数数、翻书、拍手等)。

(5)1秒的价值。

师:我们在1秒钟里面只能眨1次眼、吸1口气……来看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些信息。

课件出示一组数据:汽车每秒约行20米;动车每秒约行55米;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人造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光每秒约行30万千米,1秒可绕地球7圈半;超级计算机每秒约可进行3万亿次运算。

师:同样是1秒钟,你看和我们做的事比较后(呈现上面的图片叠加),现在你对“1秒”又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师:是啊,看来1秒钟很短暂,但是只要我们好好地利用它,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

(设计意图:1秒的节奏感知很重要,所以设计了四个层次:反复听、看,闭眼感受,打节奏,配合动作来感受1秒的时长,这样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3.体验5秒

师:时间这么重要,让我们抓紧时间往下看。那你能知道这个钟走了几秒吗?(课件展示秒针走5秒的动画),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1,走了 1大格,就是5小格,1小格是1秒,那么5小格就是5秒。(指名学生说)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知道5秒有多长吗?

根据学生提供的方法,跟着走动的钟表做一做,如跟着钟表轻轻地拍拍手、从1开始数数、轻轻跺跺脚、伸伸手臂等,提醒学生注意匀速。

师:你还能从钟面上找出秒针从哪里走到哪里是5秒呢?如果秒针在这里(在钟表上点上一个红点,不是数字上),那么走5秒该走到哪里呢?只要秒针走5小格就是5秒。

4.估计10秒、15秒

师:现在老师请你们做一个10秒钟的小闹钟,看看哪只闹钟准。听好老师的要求:当老师说开始,你们都闭上眼睛,自己在心里暗暗打节奏,觉得10秒到了,就轻轻地举高你的右手,在举手的同时睁开眼睛,你看到的数字是不是10。(课件出示依次跳动的数字)

师:你为什么这么准,你心里是怎么打节奏的?(采访一下估得准确的学生)你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再采访一下估得很不准的学生)我们在打节奏的时候速度要均匀。

(设计意图:重视节奏感的把握和对学生体验后的评价,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反思不断调整速度,准确掌握秒的概念。)

师:我们再来一次好吗?这次要做一个15秒的小闹钟。(评价)

师:刚才我们感受了15秒,如果秒针从12(出示课件钟)出发,经过15秒应该到数字几呢?还可以从几到几呢?都是几大格、几小格呢?用乘法口诀三五十五,15小格就是15秒,也就是秒针走几小格就是几秒。(课件出示:秒针走几小格就是几秒)

5.认识1分=60秒

(1)初步感知。

师:观察秒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

看完后让学生说说发现:秒针从数12转一圈又回到12,走了12大格就是60小格,就是60秒(板书60秒),分针走了1小格就是1分(板书1分)。

所以1分=60秒,反问:60秒=?分 。

师:如果从数字1开始怎么走就是60秒,1分钟呢?你能用一句话来说明秒针怎么走就是1圈60秒呢?(不是从数12开始,随便在课件钟面上指一个点)要走60秒就是1分钟,秒针只要从起点出发绕中心点转一周又回到原先起点就可以了。 如果秒针走半圈也就是从12走到6是几秒?(指出也就是半分),秒针走2圈是几秒?几分?

(2)体验60秒。

师:60秒有多长呢?我们能做什么呢?让我们来试试。

分组做一做:方格中画苹果、田字格中写“秒”字、方格中写从1开始的数、做口算等(课件先出示画、写的方法)。用课件播放1分钟的音乐,帮助学生感知做练习的时间。

练习结束后小结:60秒里大约可以画几个苹果、写几个“秒”字、数能写到几及做了几道口算题。

(设计意图:在感知1秒后,又体验了5秒,估计10秒和15秒,最后体验60秒,这样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体验、反思和调整,真正掌握“秒”和“分”的时间观念。)

三、游戏激趣拓新知

1.砸金蛋游戏(课件出示5个金蛋,砸金蛋看似随机,但是练习题的呈现还是需要有层次)

(1)金蛋1呈现:练习十四第1题。

学生大约每天睡9( ) ;挂红领巾大约需要20( );烧饭大约需要25( )。

(2)金蛋2呈现:估计。

从教室最后一桌走到第一桌需要( )秒;在黑板上写名字需要( )秒。

练习方法:一名学生演示,其他学生估计时间写在纸上,教师秒表计时最后评价。

(3)金蛋3呈现:看钟表,经过多少时间?

时针、分针、秒针都从7到10各经过多少时间?小结计时方法。

(4)金蛋4呈现:“请你当评委” 。

根据4名学生跑100米的成绩来确定名次。

2.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3.金蛋5呈现两句珍惜时间的名人名言

师:老师觉得你们这节课的表现非常棒,老师送给你们两句话(课件出示名人名言),希望以后大家都能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设计意图:以新颖的“砸金蛋”游戏呈现,不仅能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刚学的知识得以巩固并加以拓展。)

【教学反思】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A-0116-01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对新课导入的艺术和方法也愈发重视。一个好的新课导入能够快速打开学生兴趣的大门,有效推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新自己的新课导入手段,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启学生的思维大门、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炬。

一、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中包含着大量的图形、数字、符号,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图形、数字或符号都是抽象、单调的,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教师创新了新课导入的思维,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寓数学内容于学生感兴趣的童话故事中,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圆》时,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巧妙地引入了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以推动学生学习,促使学生研究思考。师:兔妈妈让小兔子去买蛋糕,到了蛋糕店后小兔子说要一个很大的蛋糕,于是店家就选了一个圆形蛋糕并说:“这是一个周长为40厘米的蛋糕。”之后店家在小兔子的要求下将蛋糕平均分成了两份,进行包装。小兔子在回家的路上经受不住诱惑,吃掉了一半,回到家后告诉妈妈自己买了一个周长为20厘米的蛋糕。兔妈妈看到蛋糕后立刻就明白小兔子偷吃了半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兔妈妈是怎么知道的吗?学生听完故事后,都很惊讶兔妈妈怎么会如此神奇。学生都猜想与圆的周长和半圆的周长有关,但其中的奥秘到底是什么,学生充满了好奇,立即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认真地跟随教师的步伐寻找其中的奥秘。

二、游戏导入,激活学习欲望

巧妙的新课导入设计,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课堂的导入,对新课导入的设计更加的别出心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将游戏融于课堂内容中,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引出新课内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教师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凸显出数学课堂的生命力。在新课导入时另辟蹊径,引导学生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你们通过拍手来回答。问题1:这有两个苹果,如果老师要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个人会得到多少个苹果?请回答。学生们很整齐地拍了一下手掌。问题2:如果有4个苹果呢?“啪、啪”,学生又以两声掌声予以回答。之后教师加大问题的难度:如果一共有146个苹果,那每个学生会得到多少个苹果呢?学生一愣,一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他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欲望。于是,教师就抓住此时机,引导学生学习有关“除法”的知识内容。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学习了本节内容后,你们就可以继续玩这个游戏了。学生在游戏的推动下,认真地探究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

三、实物导入,促进学生理解

实物导入法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能够为数学文字赋予生命,让其更加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新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如果教师只是借助数学语言来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信息,会让学生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实物进行教学,以实物的形象性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时,教师不再只利用单调的语言进行课题导入,而是选择将学生熟悉的石英钟带入课堂,借助这一实物,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有关钟表的知识。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吗?学生都很兴奋地说出了钟表。之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钟表的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会得出有三根长短不一、粗细不同的针,还会得出其中最细最长的那根走得很快,那根最短、最粗的走得最慢。教师再让学生们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引出课题:“你们知道这三根走针的名称是什么吗?它们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个钟表。”学生在钟表这一实物的刺激下,思维豁然开朗,瞬间有了学习的方向。学生都想透彻地了解钟表,于是,他们都很仔细地听讲,都很主动地跟随着教师探寻新知。通过以具体的实物导入新课,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有效激活了学生学习的动力,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促进学生理解、吸收。

篇4

北师大小学数学第四册第75~7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知道1时=60分,会认读钟面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拨一拨、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学会合理地安排时间,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看时钟的方法,正确读出钟面上所表示的时刻,知道时、分的关系。

难点:能正确读写非整时时刻。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探索。

学法:自主操作、合作交流。

【教具与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大钟表。

学具:钟表模型、一张白纸、一盒水彩笔、两小张条形纸、一个图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课件演示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情境。师简介一下每幅图,现代舞绘出中国传统山水的画卷。)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场景吗?

生:奥运开幕。

(板书:奥运开幕)

师:看到这个情境,你们激动吗?兴奋吗?

生:激动,兴奋。

师:为什么?(学生说自己的感受)

生:因为2008年我们国家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

师:老师也有同感,还有,我国已于2013年11月3日提出申办2022年的冬奥运会。

二、结合实物,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

师:2008年!中国人企盼了多少年,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高兴,我们自豪,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日子吧!2008年8月8日几时几分开始?

学生猜不出来。(板书:钟表)让学生尝试认识一下此时此刻。

学生自由说一说。

生:8时8分。

师:对了,是8时8分,你们都会认读出时间啦!我们为这些能准确说出时间的同学鼓掌。怎么读出来的?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个钟面上有我们两位老朋友,是谁?

生:时针和分针。

师:看到老朋友,你们开心吗?

生:开心。

师:它们见到你们也很高兴了,更高兴的是你们没有把它们忘记,所以时针和分针决定陪我们一起度过愉快的一节课,欢迎吗?

生:欢迎。

师:既然这么欢迎,谁上台来向张老师介绍一下这两位老朋友,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并说一说它们分别长什么样?(再请学生说说时针和分针的特征)

师:好,我们来看大屏幕再一起说说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生: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长又细的是分针。

师:还有一根更细的,是什么?

生:秒针。

师:对了,我们下节课再来好好认识一下这位新朋友。

师:除了指针以外,钟面上还有什么?(生答)

师归纳:钟面上有时针、分针、秒针、12个数、大格、小格。

(二)认识时、分

师:除了这些,你们还知道有关钟面上的知识吗?

生自由说。

出示“自觉答题卡”。

师:好,拿起你们的闹钟,仔细观察钟面,拨一拨,填一填,自学答题卡。完成后,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板书:1时=60分)

请学生利用钟面模型,动手拨一拨钟面,体验1时=60分。然后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再一次体验“1时=60分”的由来。

师:了解了钟面的知识之后,现在懂得读钟面上的时刻了吗?

师:好,我们再看一下奥运会是几时几分开幕的。

师:怎样读钟面上的时刻?(让学生先说一说)

电脑出示:(书本第75页的四个钟)

让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写剩下的两个钟面所表示的时间。

师小结:认读钟面上所表示的时间时,要先看时针,再看分针,在认读时间时还要注意观察时针和分针所指的位置,才不会读错时刻。

(三)你拨我说、你说我拨

教师先演示,同桌合作,一人拨时间,另一人读时间,交替进行。

三、强化练习,巩固新知

师:2008年,世界各地的人都相聚到了北京参加北京奥运会。小闹钟想邀请我们一起去重温参加北京奥运会的盛况,你们想去吗?

生:想。

师:不过小闹钟说了,有个条件,闯关成功才能去。有没有信心过关?

第一关:

书本第76页“练一练”第一题:看一看,连一连。

第二关:

书本第76页“练一练”第二题:读一读,说一说。

第三关:我是小小判官。

1.分针从钟面上的5走到9数字,经过的时间是4分。( )

2.时针走两个大格,分针正好走两圈。( )

3.时针走一圈经过的时间是12时。( )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你知道一节课是多长时间吗?再加上多长时间就是1小时了?在这40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篇5

关键词:课堂数学;有效;引领

一、设计意图

布鲁纳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在教授《24时计时法》一课时,力求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密切学生对生活与数学的联系。通过拨钟表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主动探究一天有24小时,并且有不同的表示方法。重点掌握24时计时法,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激发学生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思考的品质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二、教学片段

【案例一】

师:出示钟面教具。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的操作(从12时开始,时针按顺时针旋转了2圈。)

师:老师刚才的操作表示过了多长时间?

生:一天。

生:24小时。

师:一天时针在钟表上转几圈?是多少小时?

生:一天钟表上的时针转2圈,也就是24小时。

师: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又是在什么时间结束的?

生:夜里12点开始,到夜里12点结束。

师:从钟面上看,一天有几个相同的时间?

生:2个8点。

生:2个10点……

师:会有很多个相同的时间,我们怎么区分啊?

生: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下午、晚上等词来区分。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的时间前面没有上午、晚上这些词。

生:电视上下午7时是19时。

生:电视上下午的时间都比12大,可用这种时间来区分。

师:那你知道电视上下午的时间为什么都比12大吗?

学生一片茫然,不知所以。

【案例二】

师:(出示钟面教具)谁能在钟表教具上演示一下从一天的开始到一天的结束的经历吗?

生:(跑到前面用老师的教具)把时针和分针都拨到数字12上,然后把时针拨了一圈。

生:不对,少拨了一圈。

生:一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先拨一圈到中午12时,一天就过了一半,再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还要拨一圈,一天才结束了。

师:从这位同学的操作中,你都知道了哪些关于时间的知识?

生:一天钟表的时针转2圈。

生:一圈12小时,2圈是24小时,也就是说一天有24小时。

生:一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也是在夜里12时结束的。

生:一天会出现很多个相同的时间,比如:2个8时、2个9时……

师:一天会有这么多相同的时间,怎么来区分啊?

生:说成早晨8时和晚上8时就可以区分了。

生:我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时间前面没有上午、晚上这些词。

生:新闻联播的播放时间是19时,就是晚上7时。

生:电视上下午的时间都比12大,可用这种时间来区分。

师:那你知道电视上下午的时间为什么都比12大吗?

生:因为这是第二圈的时间。

生:因为是接着上午的时间数的12、13、14……24。

……

三、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当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新知时,并不一定都能获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最近我执讲《24时计时法》的研讨课,先后执讲了两次,均有不同的收获。在磨课、评课的过程中,我对有效课堂有了新的认识。

案例一是一步一步按照既定的教学程序进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细心的教师发现:学生完全是在教师指导下一步一步地操作着,他们根本没有思维参与,只是机械地凭借着一点点对钟表知识和生活常识的了解,跟着老师盲目前进。从某种层面上讲,此案例存在两大问题:目标模糊和流于形式。因此,通过操作而进行的探究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处断桥是必然的。

因此,第一次讲课失败后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不难看出,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案例二)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用钟表演示一天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生活经历进行了简单回顾。看似很简单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并不简单,因为学生在操作前要经过自己的思考,思考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的?又是在什么时间结束的?思考一天要经过多少个小时,时针转几圈等等。这样才能变成自己的操作实践。这些知识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学生必须了解,它是下一步学习24时计时法的基础,也找准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这样的实践操作就不再是被动的了,学生探究新知有了思维参与,有了一定的现实意义,也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篇6

一、转变观念,创设情境,激活课堂

传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受应试教育观念的束缚,多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及学生技能的培养。新课改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师生间是相互依存的,因此要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间的个体差异等。只有当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尊重和爱护,师生间才能和谐共存,有效课堂教学才会有基础。

新课改还提倡以问题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张在情境中让学生积极进入学习状态,以问题为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摆脱传统直接导入的方式,注重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兴趣。如联系社会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以多媒体、故事、话题等方式创设情境后,提出问题:“为什么你在行驶的火车上发现近处的树木后退,而远处树木前进?为什么海水看上去是蓝色的,而捧起来却是无色的?为什么不弯腿就跳不高?”让学生从生活走物理世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课堂教学生动而活泼。

二、问题引导,合作交流,构建知识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而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则提倡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为引导,组织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探究而构建知识。但要注意,新课改下所提倡的探究式教学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性,相反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都处于主导地位,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不断探究,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要及时精讲释疑,总结归纳,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构建。

以“匀速圆周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播放录像三环过山车,让学生看到物体的运动有直线和曲线,让学生向正在做直线运动的乒乓球用力吹气,体验球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提出问题:“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将做曲线运动?”引导学生合作分析,然后观察、对比钟表指针和过山车这两类圆周运动,提问:“以上两类圆周运动有什么不同?钟表指针所做的圆周运动有什么共同特 征?”引导学生总结出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接着演示同样时间内两个运动所经过的弧长不同的匀速圆周运动,比较得出线速度表达式。然后请学生观察磁带、自行车链条等传动设备,分析两轮轴边缘各点的线速度有何关系;计算壁挂钟的时针、分针、秒针针尖的线速度大小和它们角速度的倍数关系;给学生提供回力玩具小车、玻璃板、建筑用黄沙等,让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说明汽车车轮的挡泥板应安装在什么位置合适。最后,释疑评判地球与月亮之争,利用幻灯片总结匀速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

以问题为引导,就是要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引导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知识的本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在该案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建立起了匀速圆周运动概念,掌握了用线速度、角速度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达成了学习目标。

三、关注差异,分层练习,不断发展

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课后对学生的训练都是整齐划一的进行,没有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吃不够”和“吃不饱”现象的发生。而新课改下的物理课堂教学提倡在学生原有基础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分层进行训练。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教学后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采用分层练习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进而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目标;教学方式;反思

什么是高效课堂?有的人说,高效的课堂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有的人说,全班的平均成绩高说明该老师是一名好教师,他所教的课是高效的,等等。其实,综合上述两种情况我们可以想一下,上述两种结果结合起来真的就能谈得上实现课堂的高效了吗?其实并不是,换句话说,我们只完成了教育中的“教”字,并没有做好“育”的工作。因此,我们要优化课堂结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做好各个课堂各个环节的工作,以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高效课堂实现的前提,在以往我们常常注重知识技巧的明确,总认为,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就是学习的目标。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不仅要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目标,而且还要明确每节课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只有三者相互结合,才能促使学生获得健全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愿意走进课堂,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认识钟表》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授课的时候,我借助儿歌授课,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感知时间,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分针长,时针短,1到12团团坐。伸出手指数一圈,大格共有12个。1大格,5小格,一圈小格60个。1小时等于60分,珍惜时间别挥霍。简单易懂,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珍惜时间。从而,让学生在形象的感受中轻松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也为高效课堂的实现做好铺垫工作。

三、做好反思工作

反思是每节课都必须存在的环节,它是高效课堂实现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可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都可找到自己改进的方向,进而不断完善自己。

总之,精彩而高效的数学课堂的实现离不开课堂各个环节的配合,因此,教师做好准备工作,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综合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错误资源;意外;有效性;创造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72-0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习发展的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着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往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学生的一些“错误”,这些错误或与本意背道而驰、或对本意画龙点睛,布鲁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效果的全部范围。的确是这样,学生随时出来的一个想法,既是是错误的,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也是具有其合理性的。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所以,这些所谓的“错误”,事实上并非错误,我更喜欢称之为“意外”。

如果我们能够巧用这些“意外”,让学生从意外中比较、分析、争辩、反思,然后教师适时点拨、归纳正确的方法,或者利用得当,还可以进行适当的变式、延伸,从而把这些学生的“意外”化成为一次新的学习契机,就可变“废”为“宝”,让“意外”创造“精彩”。

一、“意外”――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

由于本学期在农村学校支教教二年级,在批改《口算训练》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学校的学生作业与城里孩子的作业有很大的差别,集中在口算正确率方面,尤其是“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中,错误特别多。这些错误中,有一大部分集中错误在减法的算理的理解方面,仅仅是单纯地大数减小数,而没有完全考虑到被减数与减数的关系。于是,我在课堂上再现学生的“错误”:

出示例题:62-17= 后,我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得数,这时,大家畅所欲言,纷纷说出了一些计算的方法,师生一起对这些方法一一作了评价,不出我所料,有一位学生说得数是55,还有个别孩子随声附和也觉得是55,但也有一些孩子否定了。我让那位学生说算法,学生说:“从个位算起,7-2=5……”这时,下面的学生议论纷纷,7-2,倒过来减可以吗?肯定是错了。还有一些学生发出了叽叽喳喳的嘲笑声。我连忙示意全班同学静下来,鼓励这位学生说自己的想法,并让大家一同讨论。

经过一番讨论辩驳,“倒着减”也成了大家都公认的正确的减法,虽说不是很简单,但我仍然肯定了这位学生的创造性。我庆幸没有让学生的错误溜走,正确地说,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这个错误也是合理的,仅仅是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意外”,正是这个“意外”,当学生的思维再现在大家面前时,发现这“意外”创造出了更有价值的“精彩”。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而学生犯错的过程就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渐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辨析能力。

二、“意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布鲁纳曾说过:“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在教学“整时、半时”过程中,我曾让学生经历建构钟表的过程,对钟表有个大概的了解,之后再来学习时刻,那么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错误或涂改,学生通过自己画出的钟表,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及时进行探索总结,基本都能关注到钟面上的特殊“数”,例如:12时、3时、6时、9时等特殊数字在钟面上的位置,之后根据特殊“数”,学生能比较准确地将钟面上剩余的数字标注完整,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一步步摸索,慢慢将自己的“错误”钟表进行完善、总结。由于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学生亲自经历建构的,因此,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积极性高昂。

由“错误”到“正确”的过程,无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确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到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教学中,这正是教师无法事先预设完整的“意外”,创造了积极探索新知的课堂“精彩”。

三、“意外”――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布卢姆曾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效果的全部范围。”学生产生的“错误资源”,教师必须迅速地进行判断,运用得当,可以超越狭隘的课本内堂,让师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生活经验融入课堂学习中,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教师应当把学生的“意外”发现当作教育的契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对某个学生的“意外”发现展开讨论,让“死”的知识活起来,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了,让孩子的思维空间更加宽阔。面对即时生成的“意外资源”,教师应及时抓彩,让它“临场闪光”。

总之,“意外”是一笔巨大的教学财富。在低段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课堂正是因为有了“错误”才变得真实、鲜活。教学的天空不会因为学生的出错而阴云密布,拨开云雾展现的将是广阔的蔚蓝!我们所期待的创新思维的火花,不少是因为有了学生突然出现的“意外”才被点燃的。

参考文献:

[1] 《小学数学教师》,2011:9-5上海教育出版社

[2] 《小学数学教师》,2011:9-7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 小组合作 运用 反思

建构的意义在于使学生在学习共同体――小组合作的自主交互活动中主动进行认知的改组、综合、充实、完善,从而获得知识经验、情感、智慧、能力和个性等素质以及创造性等潜能的发掘和发展。

一、小M合作的内涵及作用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援的方式进行学习。小组合作一方面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另一方面使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合作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者活动成为共同合作的活动,其成败关系团队的荣辱。

二、小组合作在小学数学课堂的运用

近年来,数学教学也开始注重建构认知的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交流。

自去年小学数学教育专家许德凯入我校以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校教师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把这种学生主体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在实践的初期,小组合作学习常常会沦为一种课堂结构的形式,缺乏有效的合作。

【案例】

在课堂中的新知认知部分中,教师打开课件,让学生翻开书本观察主题图:“现在,请所有的小朋友观察这幅图,你看见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下面的学生“咿咿呀呀”说成一片,有脸上充满了笑容的,还有前后左右转来转去的,这样的现象普遍存在。

可见在学生自由思考和讨论的时间里,教师的引导不够,学生没明白教师的用意和目标,在课堂上各说各话。教师提出问题后,便再也没有管学生,在看似热闹的课堂中,又有几个学生真正达到了教师心中的目标?

在课堂上,学生不能围绕中心问题展开有效的讨论,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表面上看很热闹,实际上并没有思维撞击的火花;小组中,只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彼此不友好合作或合作程度不够,彼此不注重倾听对方意见,小组间的交流很少,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基本停留在个体独立学习的层次上;等等。这样的合作学习有名无实,只流于形式,并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合作学习。

笔者在上课过程中,也希望能够改变课堂结构,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课堂轻松、有趣、高效,然而也经常出现上述情况,无功而返。

自从上了《认识钟表》这堂课后,笔者得到专家的指导,就放开手让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

《认识钟表》的教学目标是:认识钟面特征,如认识钟面上的数字以及它们的位置、钟面上的两根表针以及它们运动的方向;学会认识整时,会看、会说、会写整时。

下面就将这堂课中的合作分成几个片段案例说一说。

【片段案例】

钟面上的数字是怎么摆放的?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先出示问题:钟面上有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答案很具体,很丰富。有人说指针,有人说数字,还有人说格子……根据学生的众多回答,教师提取“数字”进行反馈,将学生引入第一个问题的探究中。

根据教师提供的反馈信息,同桌之间合作完成钟面数字的摆放,并仔细观察,说出这12个数字的位置特点。

(活动时间3分钟)

反馈1:钟面上12个数字的粘贴成果展示。

反馈2:12个数字在钟面上的位置特点。

生1:3,6,9,12,这4个红色的数字不一样……

生2:我们发现3在最右边。

生3:我们发现6在最下面。

生4:我们发现9在最左边。

生5:我们发现12在最上面。

再根据4个特殊数字的位置说出其他数字的位置。例如:3的上面是2,下面是4。

三、小学数学课堂运用小组合作的反思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仅获得了知识,更多的是享受到了合作学习带来的快乐。下面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反思,总结几点不太成熟的体会。

(一)优劣搭配,明确分工,培养合作意识

将表达能力较强、合作意识较强的学生和较弱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选出组长。组长根据教师的要求,安排组织学习活动,用简短的语言告诉组员应该做什么。

(二)习惯培养,思维训练,奠定合作基础

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的养成,直接为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会说、会听、会思考、会评价,学生间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也才能使合作交流活动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篇10

一、开拓思维

1.教师的激励。

(1)以教学课程为核心。要求自己努力做到:用赏识的目光去发现,把每一节课都备好;用真诚的情感去展示,把课上好;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励,把学生教育好。课堂上,师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感知对方,把握好对学生鼓励、表扬的机会,对每个学生都恰如其分地运用赏识激励性评价语言,改善师生关系,让学生相互交流,发现亮点。

(2)以课堂为阵地。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热爱、尊重、相信学生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教师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工作,而课堂是实施激励教育的主阵地,要结合学生特点及实际情况,运用各种赏识、激励的方法,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进行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欲望。让学生掌握合理的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乐园。为了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体会成功的快乐,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自我调整,与同事们谈心得交流,谈教学赏识效果,与家长谈赏识的活动,还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3)以优点记录簿为载体。为了不断激励学生进步,我准备了一个产生长久激励效应的对应物,就是根据平时观察、记载,将学生的进步或好的表现,都写成短文记录,这就是优点记录簿。星期一在班上宣读一周内写的优点记录,郑重其事地印发给学生,这是鼓励、鞭策学生进步的有效手段。把优点记录的书写,由原来单一的老师写给学生,发展成家长写给孩子,学生之间相互书写,赏识的面越来越广,达到激励学生进步的目的。

(4)以记分、加分为动力。我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实践成功教育的主要目的,深入开展争分活动,把学生的各项活动及学生常规表现都融入争分活动中,对班级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2.生生之间的激励。

(1)学生朝夕相处,优秀学生的事迹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最大。小学生善于模仿,可以充分利用墙报、宣传栏展示本班优秀学生事迹,调动同学们好学上进的积极性,鼓励学生用事实证明“我也能行”,使学生共同成长和发展。

(2)发现自己。通过各种教育途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闪光点,看到自己的长处,树立必胜的信心,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

(3)赏识自己。通过小组合作,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利用外因条件促使自己不断超越,会赏识自己,也会接纳别人的优点,使自己更“优”,并帮助别人达到优秀。

(4)展示自己。抓住每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5)评价自己。在学校各项活动、社会交往中恰当评价自己,既要看到成功的方面,又要看到有待改进的地方,会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6)拓展自我。能看到自己的力量,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朝既定的目标前进,满怀信心,不断获取成功。

二、反思

反思之一

1.教师要更新观念,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1)坚持自学数学教育教学理论,确定有重点的学习,每日坚持记录业务笔记。

(2)坚持做到每学期使用仪器教学两节课以上,听课十节以上,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每学期主动开展数学课题实验活动。

2.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1)教师赏识、激励教育观,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亲切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生动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快,感受到爱和尊重、乐观和自信,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观点,从而能大胆探索。我对学生做过一些问卷调查。从调查情况来看,多数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信心;在学习中,学生的个性、想法多数能得到老师的尊重;遇到困难时,一般能想到向老师、同学、网上求助;与数学老师的关系多数良好;有的还对老师提出了一些希望和建议。

(2)教师赏识的语言、尊重的目光打破了师道尊严,讲究师生平等。教师对学生的思维预先设置的限制减少了,便于学生充分发挥个性,为学生提供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健康发展。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如在学习“认钟表”时,在学生对钟表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画钟表,几分钟后,一幅幅作品展现在大家眼前。学生在认钟表时,学习数脉搏,发挥想象力创造新式钟表,开展1分钟资料搜集活动等。

反思之二

观摩教学中发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问题过于简单,完全不需要讨论,可是为了体现新的教学方式,还是组织学生分组合作。二是没有与其他教学形式有效结合,问题一提出,就让学生讨论,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还没形成自己的想法就与别人交流,只有听的份。三是刚开始讨论教师就喊停,没有足够的讨论时间和空间。四是小组成员没有分工,学生都在说,各说各的,没有倾听,讨论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争论中、在思维和启迪中互相学习,共同探索,而是形式上热闹,实质上空洞。五是交流反馈中常听到:“我认为怎样”,而不是“我们组认为怎样”,忽视了合作学习的过程,忽视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合作精神。新课程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使问题难易程度符合“最近发展区”,并让学生明确合作要达到的目标及相关要求,做到活动有序,思维活跃,在活动中有思维的碰撞、观念的洗礼、情感的交流和成功的体验。

(1)使用课件

在四年级下册(北师大版本)“图形的规律”一课教学时,课件制作非常精美,图片交流性强,还有三维动画。老师把整节课的内容全部用课件呈现出来,可以说是一节多媒体展示课。所有听课的老师都被课件吸引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似乎很高。可是课上很多时候学生的思维并不与课件同步,老师硬是牵着学生走,努力往课件上靠。整节课如同瓶中的鲜花――没有根基,看着鲜花却没有芳香。

现在教学条件好了,教学手段先进了,公开课教学时,教师常利用课件,很多时候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可是课件使用要适当,必须符合教学内容与教学任务的需要,像上面案例中这样使用课件,还不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效果好。这一课应让学生用小棒直观操作摆图形,探索发现所摆图形与所需小棒根数之间的关系,体验规律的方法。另外,教师也要加强学习,提高制作、使用课件的技术水平,在教学时要根据课堂内容对课件做富有成效的调整。

(2)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