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运动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曲线运动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曲线运动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知道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它在某点的瞬时速度方向在曲线这一点的切线上.

2、理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所受合外力与初速度不在同一直线上.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一开始提出曲线运动与直线运动的明显区别,引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紧接着通过观察一些常见的现象,得到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是时刻改变的,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的这一点(或这一时刻)的切线方向.再结合矢量的特点,给出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材从实验入手得到:当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就做曲线运动.再通过实例加以说明,最后从牛顿第二定律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适合学生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认知规律,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相互渗透,适合对学生进行探求物理知识的训练:创造情境,提出问题,探求规律,验证规律,解释规律,理解规律,自然顺畅,严密合理.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是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法建议

“关于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的教学建议是:首先让学生明确曲线运动是普遍存在的,通过图片、动画,或让学生举例,接着提出问题,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速度的方向呢?可让学生先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展示录像资料,让学生总结出结论.接着通过分析速度的矢量性及加速度的定义,得到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关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的教学建议是: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提问题: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是什么?得到结论,再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加以解释.如果学生基础较好,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先从理论上分析,然后做实验加以验证.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一)让学生举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一些实例

(二)展示图片资料1、上海南浦大桥2、导弹做曲线运动3、汽车做曲线运动

(三)展示录像资料:l、弯道上行驶的自行车

通过以上内容增强学生对曲线运动的感性认识,紧接着提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问题:

(四)让学生讨论或猜测,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应该怎样?

(五)展示录像资料2:火星儿沿砂轮切线飞出3:沾有水珠的自行车后轮原地运转

(六)让学生总结出曲线运动的方向

(七)引导学生分析推理:速度是矢量速度方向变化,速度矢量就发生了变化具有加速度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方案一]

(一)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沿水平直线滚动的小球,若在它前进的方向或相反方向施加外力,小球的运动情况将如何?若在其侧向施加外力,运动情况将如何?

(二)演示实验;钢珠在磁铁作用下做曲线运动的情况,或钢珠沿水平直线运动之后飞离桌面的情况.

(三)请同学分析得出结论,并通过其它实例加以巩固.

(四)引导同学从力和运动的关系角度从理论上加以分析.

[方案二]

(一)由物体受到合外力方向与初速度共线时,物体做直线运动引入课题,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思考:如果合外力垂直于速度方向,速度的大小会发生改变吗?进而将问题展开,运用力的分解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力改变运动状态的两种特殊情况:

1、当力与速度共线时,力会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与速度方向垂直时,力只会改变速度方向.

最后归结到:当力与初速度成角度时,物体只能做曲线运动,确定物体做哪一种运动的依据是合外力与初速度的关系.

(二)通过演示实验加以验证,通过举生活实例加以巩固:

篇2

【关键词】教学反思 记录 教学设计 再教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59-01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成长。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教师都非常重视,现在很多教师都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学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写好教学后记,就是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反思法,即有利于提高有效教学。

那么,什么是教学后记?如何写好物理教学后记?

所谓教学后记,是教师在下课后评析和反省对该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学生反馈以及教后的感受,对教学设计及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我们写好教学后记,写好教学分析,找出不足,不断总结经验,以便能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写好教学后记。

一、记录备课时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施教过程中对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程度。

当前对教师进行的新课程培训多停留在通识和理念的层面。由于种种原因,经常出现教师所学的新课程理念与其实际教学行为不一致的现象。通过不断反思教学过程中对新课程理念的体现程度,可以逐渐强化自己把新课程理念融入教学实践的自觉性,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如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第7节“向心力”这一节课结束后,在教学后记中我会反问自己,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理解得如何?能不能理解向心力是效果力?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难理解的症结到底在什么地方?预先设想的类比法以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否有效?能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改进教学?等等,如此通过反思,就可以审视自己教学时走过的足迹,倾听自己的心声,揭示灵魂深处的感动与对教育教学的认识。

二、记录成功做法。

记录成功做法,即为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目的、引起教学共鸣效应的成功做法记录下来,目的是为以后提供教学参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如在进行分子动理论的教学时,我们一般对分子力、分子势能、物体内能等概念分析的详细而透彻,但没注意到知识章节的微妙联系。

问题1:我们用力拉弹簧时,我们消耗的能量转化成了弹簧的弹性势能还是内能?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地选了前者,即转化为弹性势能。但是,从微观上看,我们在拉弹簧的过程中,弹簧分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相邻分子之间的距离比平衡位置时增大了,分子势能也就增大了,因此,弹簧的内能也增大了。

问题2:我们用力拉弹簧时,我们消耗的能量是否同时转化成了弹性势能和内能?

从上面分析是否可以得出,我们用力拉弹簧时,消耗的能量是否同时转化成了弹性势能和内能的结论呢?

问题3:弹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弹力到底是什么力?

弹力是由于物体相互接触时,发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形变,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而对接触的物体产生了弹力。

原来物体发生形变时,从宏观上看,物体间发生了形变,即被压缩或拉伸,表现为弹力。从微观上看,分子间距离发生了变化,分子力表现为斥力或引力。

结论:弹力是分子力的宏观体现;弹性势能是分子势能的宏观体现,问题1的答案应该是:从宏观上讲人消耗的能量转化成弹性势能,从微观上讲人的体能转化成弹簧的内能,这两者是统一的。

在以后讲解相关课和指导学生时,把好的教学思路、好的提问记录下来,即可引用这些做法,继续收到好的效果。

三、记录失败之处和教学中的困惑,再完善教学设计。

不管是多有经验的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都可能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教学“败笔”(如未做成功的演示实验,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步骤繁复的解题过程,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积极性的挫伤等)记录下来,并对其原因作分析研究,使这些内容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在适当的时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弥补和改进。

四、记录教学灵感。

再详尽的教案也不可能写出课堂上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动作行为,也不可能预见师生思维发展、情感交流的全部情况。课堂上,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问题情境的创设或者一些偶然事件的触发,教师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些智慧的闪光点往往“突如其来,稍纵即逝”,要及时通过教学后记去捕捉。

五、记录学生问题和见解以及学生对自己物理学习的反思情况。

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知识难点、思维障碍、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便于在后续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实施补偿措施,同时也为再教时确定教学难点、揣测学习心态提供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在学习、摸索的过程中,时常会出现“智慧的火花”。我们应当及时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见解,并虚心接受。这样做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同时也可以拓宽教师的思路,为以后的教学补充新鲜的血液,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可谓一举多得。

此外实践证明:学生能否自觉地对自己的物理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对他们学好本学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反思可使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更好地“知己”、更快地进步,使学生逐渐“学会学好”。经调查得知:不少学生学习物理的效果差是不知反思学习方法。所以,在平日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学习小结、考试等途径了解学生对自己物理学习进行反思的状况,并在教学后记中记录下来,以便于在后续教学中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物理学习进行“回头望”。

六、记录再教设计。

篇3

一、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臻待完善

1.复习模式(1)知识复习与典型例题的讲解的关系处理得不好。这一阶段过分重视了对知识的复习,忽略了对典型例题的讲解与相关题目类型的总结、方法指导。这样的教学结果就是,学生课堂上听老师对知识点的复习很轻松,但到晚上处理这一部分的习题就不行了,很多题目做不出。(2)上一节课的复习与下一节课的习题讲解太割裂。从这一点上看,教学是非常机械的。比如:知识的复习一节课时间剩余是不是就一定那个要学生做题或者看书?若时间不足呢?习题讲评课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把本单元知识的复习与习题的讲评看成一节大课,而不是把这两节课割裂开来。

2.教学手段 多媒体给人的视觉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对学生的高考成绩能够起到较大的提升。然而我在这方面还很欠缺,教学基本功还不成熟之外制作powerpiont的技术还不熟练,应该加以锤炼。

3.师生互动 高三教学面临的是大量习题,更要加强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然而由于受选修科目、教学时间的限制,反而更愿意以讲授的方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是我的强项,结果成绩大打折扣。

二、具体教学目标的落实得失并存

篇4

关键词:分层异步;互助;教师主导作用;展示目标;分层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现在课改大环境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创新教育方法,对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带动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方面有很大帮助,可以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错误的课堂教学模式,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但是,课堂除了学生,老师必不可少。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探究的新型课堂中,如果没有老师的适当引导,课堂将是一盘散沙。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把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这种创新的方法的优点并没有很好的发挥,究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自身在小组合作教学中起到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清,自身在课堂上引导能力的欠缺,所以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就成了如今这个教学方法的耽误之急。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教师在主导课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合作探究小组流于形式

合作探究,意在通过各小组彼此间的交流讨论,互动共享,合作探究,激发思维的火花,从而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如今,虽然合作探究越来越普遍,但操作时,分组随意,不分层次现象明显,有的教师并没有针对学生的物理成绩和思维能力设计一个可以共同进步的小组形式,而是随意的按照学生的座次圈点划分,导致程度好的和差的扎堆,造成两极分化。显而易见,这样的小组探究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且导致课堂组织形式混乱,有害无益。所以一个好的分组,是非常必要的。

二、合作探究的问题提出随意

善教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的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钱梦龙先生曾说:“问题提得好,好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而对于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提问的合不合适更为重要。比如一位老师为了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上课伊始,提出问题,校园中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分别是怎样的,老师预计学生会说出什么绿色的、椭圆的这些简单的答案。但令人遗憾的事情发生了,竟然没有一个人发言,等待几分钟,终于有学生举手,“老师,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教师就哑然。这种类似的情况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并不少见。所以教师在提问问题时,一定要考虑问题值不值得,应不应该拿来讨论,能不能起到相互帮助的作用。教师必须要弄明白学生合作学习的意义,把握好合作的契机,问题需要有足够的驱动力,足以让学生经过一番苦苦的思索,另外问题应该具有成果性,让每一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小组合作尝到解决问题的喜悦,并且增加小组的默契。

三、合作探究时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把握不准

曾经在一次调研听课时,一位教师在进行小组讨论时,短短5分钟时间内,随口向学生提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的回答了38次!试想,若在40分钟的课堂里,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回答完毕,平均每个问题只有20秒的时间。教师提问问题占用8秒,学生回答问题平均占用10秒的时间,那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仅有2秒!试想,2秒的时间里学生可以思考什么样的问题呢,能对老师提问的问题做认真独立的思考吗?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有的老师一味追求形式,提出问题后,学生未经独立思考就进入合作状态,有的不到一两分钟就要喊停,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往往会抢先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思维迟钝的学生就会失去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的合作不仅不能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还会极大的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所以缺少独立思考的课堂自主探究不能说是完美的。

四、教师对合作探究的过程指导不够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开始分组谈论,老师的话刚落,每个小组的学生就唰的聚在一起,七嘴八舌的进行谈论,老师在教室里来回的走来走去,或者若无其事的东张西望,或者忙于在各组之间巡视赶场,甚至有些学生说与学习无关的闲话,老师也看不到,很难看到老师真正的参与合作指导。这样的合作探究归根结底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意义,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合作探究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没有老师的调控和指导,没有老师的参与就是一盘散沙,教师不仅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参与合作,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和及时补漏,有的放矢,合作之后学生总结汇报时,老师应及时捕捉和激励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尽可能让学生展现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良师育英才。教师的主导作用,关键在引导、启发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加深对该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去渴求知识,而非传授知识,所谓受人之鱼不如授人之渔。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合作探究的各个环节中。在理论教学中,要认真研读课标,钻研教材,彻底了解学生,设计练习,撰写教案,认真备课;而在分层异步教学的实践中,为了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自己的认真研究和互相帮助下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教师认真细致有效的指导。

笔者就小组教学一般需要的环节,讨论教师如何发挥其主导作用。

五、展示学习目标

很显然,想要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在教学中,特别是合作小组教学中。因为不同的小组的学生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不同,那么在确认目标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培优组,除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目标之外,还要进行扩展;常规组,要求完成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目标;补弱组,就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更低的要求。比如在高中物理课“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中,根据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对于不同层次的小组应该展现这样的学习目标。

培优组:

(1)熟悉动能的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熟练的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理论导出动能定理,深入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明确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能熟练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单过程问题,会用动能定理解决单个物体的多过程问题。(第三层次)

(4)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的情形,能用动能定理计算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做功情况。(第一,第二层次)

常规组:

(1)熟悉动能的表达式,会根据动能的表达式计算物体的动能

(2)能理论导出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知道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能熟练用动能定理处理单个物体的单过程问题(第三层次)

(4)知道动能定理也可用于变力做功与曲线运动情形,能解决变力做功(第一,第二层次)

补弱组:(1)知道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能利用动能的表达式求物体的动能。

(2)能简单的推导动能定理,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

(3)知道动能定理的优越性,能用动能定理解决简单问题。(第一,第二,第三层次)

有明确的目标是有效学习的前提,但要想目标提得好,课前的准备,教师必须做足,研究课程标准,深入研读教材,撰写教案,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那么如果想做好这一步,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设计导学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自己需要干什么。针对机械能守恒定律这节课的研究,设计的导学案,如下所示:

六、提出问题

在学生明确这节课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后,对这节课整体有了把握,有了目的性,但学生现在往往不知从何入手,一脸茫然,这时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想要达到这个这个学习目标,应该通过研究那些问题来实现,生成问题系统。但针对不同层次的小组的不同学习目标,问题系统应各不相同,但从补弱组到学优组,学习目标层层递进,问题系统也是层层递进,那么学生在进行问题探究时,不仅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还可以在不同层次之间相互学习,起到互帮互助的作用。比如在“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中,对于动能表达式的探究。对各小组提出问题。

培优组:动能的表达式是什么,根据所掌握的知识,思考如何探究,并推导出表达式。

常规组:根据课本例题,自己探究出动能的表达式

补弱组:直接,动能的表达式是什么,熟记。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探究时探究,都需要教师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抛出不同深度的问题

七、指明方法

物理是一门实验为主体的探究科学,解决物理问题时,有非常多美妙而神奇的方法。比如早期的伽利略提出的理想实验和逻辑推理的方法,验证法,实验探究法,等效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等等。学生想要把提出的问题,探究的清楚明白,那么必须有合理科学的方法,而学生的物理知识系统有限,这些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甚至对于新的科学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直接解释,并开始使用。另外这里指明方法的另一层含义,即有的有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学生渐渐走近解决问题的佳境。如在“动能与动能定理”的合作探究中,要确定动能定理的表达式,那么教师应该指明,我们可以用之前学过的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理论推导其表达式,这里就用到了理论推导的解决方法,然后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推导题目,尽量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八、分层指导

在学生进行这节课中的重点内容的探究时,学生开始一组一组的积极思考和谈论,那么此时教师并不是站在教室的一边静静的看着学生,或者毫无目的的走来走去,学生此时的谈论是有目的的但可能是参差不齐甚至是杂乱的,甚至有的学生是没有进入状态的。所以教师应该对各个小组进行仔细的观察,观察每一个小组的动态,甚至每一个学生的行为和表情,去推测他们的心理状态,对于积极地同学给于鼓励,对于错误的同学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于个别学生要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的,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够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

另外,这里的分层指导,不仅仅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还有组与组之间的指导,层与层之间的指导,培优组对常规组,常规组对补弱组,各组之间第一层对第二层,第二层对第三层,对于有些问题培优组的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特别提出。这样,学生既可以解决问题,又可以充当小老师的角色,不仅能巩固知识,而且可以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培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友谊。

九、系统小结

按照教学的流程,每节课的后半部分就要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即指导学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老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其学习目标和学习情况,设计不同的练习题。并指导学生独立做题。比如在”动能和动能定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达到能熟练运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

培优组:

(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为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2)质量为50kg的运动员,从离水10m高的跳台上以4m/s的速度跳出:求,运动员起跳时做了多少功?若不计空气阻力,运动员入水时的速度是 多少?若该运动员落水时的速度为13m/s,则他克服空气阻力做了多少功?

常规组:

(1)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为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

(2)一辆质量为m、速度为v的汽车,关闭发动机之后在水平面上滑行了l后停了下来。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补弱组:一架喷气式飞机,质量m为5000kg,起飞过程中从静止开始滑跑。当位移为l=530m时,速度达到起飞速度v=60m/s,此过程中飞机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飞机重量的0.02倍。求飞机受到的牵引力。这样每一个层次所要巩固的知识点深度不同,做题就不同。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完成他们手中的任务,之后教师以小组提问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总结,每一个小组需要派出一个代表,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老师展现,教师对其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并给予指导。

十、指导学生进行自评,教师给予评价

指导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并进行自我评价。一节课结束,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达到,必须进行评价。教师指导学生自评,让学生自己检验学习情况,同时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强巩固和联系。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而且自评,好的地方继续保持,不足的地方积极改进。

十一、展示新目标

对一下节课的学习目标向学生们进行展示,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有助于下节课达到更好的效果。

合作探究学习这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方法,先要发挥良好的作用,除了以学生为主体,必须有教师做正确而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如一块璞玉,学生就是千里马,我们教师就应该当他们的伯乐,让学生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当然,教师要做正确的引导,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如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学习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勇于探索的精神,合作的品质,各种教学技能等,所以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要想再大的教育改革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探索教学模式上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日]佐藤学.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5

本课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跑中思、跑中健、跑中乐”为主题,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根本。教学中以游戏为主线,采用多种练习形式和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在玩中学、学中玩。为树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脱离传统的在跑道上学习泛味的弯道跑技术。现设立“圆周跑”的教学案例。本案例的特点:通过老师的启发诱导,由学生亲身体验、思考,最后一起讨论得出弯道跑的技术动作要领,再通过不同大小的圆周运动及运动速度的变化让学生体验克服离心力,同时身体姿势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到美妙的曲线运动,原来人还可以斜着飞跑。最后通过绕圆圈跑接力比赛,再次练习和加强提高弯道跑技术动作,并引出下节课学习内容‘接力跑的技术动作’回家思考题问题:接力跑中的接力其主要目的是接什么?

二、教学目标

(一)运动参与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乐于参与学与练习,并在学习和训练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二)运动技能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大部分学生掌握弯道跑的动作技术。

(三)身体健康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学生体质。

三、课前准备工作

上次课的作业是要求学生回去通过电视体育频道认真观察溜冰运动员转弯时候身体的姿势。教师则写好教案,务必在上体育课前在球场中心画三个同心圆,要求半径分别为4米、5米、7米。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7-8分钟

体育委员整好队。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稍息!同学们,今天我们的体育跟以往有点不同(学生们一脸惊讶 “哦?!”)----那就是我们的活动区域大大的减小了,想必同学们上课前就已经注意到球场上那三个同心圆了吧。今天我们整堂课就在这三个圆中进行。首先一排接一排跟在我后面,我们一起进入圆当中好,听老师说完就明白了,抱是提手旁一个书包的包,数是数字的数,顾名思义‘听数抱团’就是当听到老师喊某个数的时候,你们就立即与临近的同伴按所喊数字抱成一团,最后剩下没有及时抱成团的人要绕大圈跑一圈。听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学生们都跃跃欲试,齐声回答。师生一起融入游戏中。)

(二)共同探讨——共同总结——尝试练习——积极评价——约28分钟

1.提出问题导入主题

a.雨天撑伞人转动伞柄水珠的运行方向如何?为什么?(学生们议论纷纷,其中一个声音很大‘转动大的时候,水珠就飞起来’‘离心力作用’)

师:是的,这些我们在科学课中所学过的离心力。

b.试问刚才游戏中受“罚”学生在跑圆圈有什么感受或者说我们平时绕着操场跑动,当我们过弯道的时候我们有什么感觉?(学生们顿时议论开来,‘感觉速度很难加起来’‘身体转不过弯来的’‘身体很不听使唤似的想往外跑……’)

师:那么上次课老师布置你们回去认真观察溜冰运动员转弯时的身体姿势和摆臂是怎么样的?(倾斜的)

2.要求学生们按次序绕着不同大小圆跑动,结合溜冰运动员转弯姿势,边跑边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让离心力减小而有助于我们弯道跑的加速度。结束后一起谈论各自‘圆周跑’小技巧。

3.结合老师刚才所总结的技巧随老师一同‘圆周跑’,最后听听学生们的感受.(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欢乐 ‘老师,真的好多了,好跑多了!’‘想着动作跑也不那么吃力了!’‘感觉很轻松!’‘身体倾斜的跑好有感觉啊!现在更喜欢跑弯道了’……)

4.“圆圈接力赛”巩固练习

(三)轻松愉快,交流分享 ——约5分钟

1.集合积极休整,相互交流感受。

2.拍手体育游戏,让全身心放松。

规则:2个人面对面站立,相互进行交叉拍手。边做动作边喊儿歌:

你拍一我拍一,一休哥 你拍二我拍二,王小二

你拍三我拍三,三打白骨精 你拍四我拍四,四大金刚

你拍五我拍五,参见五公主 你拍六我拍六,草原六姐妹(拉住手转圈) 你拍七我拍七,七仙女 你拍八我拍八,八仙过海

你拍九我拍九,喝老酒 你拍十我拍十,石头剪子布

每一句口令要求做相应的动作。

3.小结本课。教师提问:我们在画圆接力赛中接力其主要目的是什么?是接力棒吗?是画圆圈吗?都不是!请同学们回家思考。下节课是接力跑的技术学习。

篇6

2014年9月19日省教育厅公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试点方案》,标志着浙江省正式进入新一轮的课改。新高考方案的实行推进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普通高中将全面实行走班制和一生一表,这对学校的硬件、软件要求较高。依据学生的选考科目分班、分层教学,这种个性化的教学需求,使得教材不再是独一无二的教学资源,而仅仅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所能借助的工具或手段。因此,物理教师在原始教材的基础上,应该对教材进行个性化的二次?_发,才有可能缓解教学实践与教学材料之间的矛盾,使教材符合当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1 问题提出

对于高中物理教师来说,面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手持着并不“完美”的教材,教师就必须合理地对物理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在课堂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得教材内容更具体、更形象。学生学习起来更主动,各方面能力也能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提高,也有利于积极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能更好地满足物理新课程理念。那么,教师该如何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教材有一次开发,也有二次开发。学生上课时所用的教材是编写者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编制的教材,把这个编制的过程可以称为一次开发。而所谓教材的二次开发,是指在首次开发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教材,可以对教材结构进行调整,也可以对某一章节内容进行调整,还能对教科书后的习题进行取舍修改,甚至还能补充一些相关内容。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授课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评估他们所能达到的更高水平,根据学生的当前状态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期望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

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可以理解为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它是教材二次开发时经常遵循的指南。好的策略有利于教师设计出高质量的教案。笔者以设计原则为根本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体验,认为教材二次开发的策略有以下几条。

2.1 利用演示实验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去了解未知。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诞生于仔细的观察之中。

物理课很多时间都用在习题的解答上,如果将新课教学也变成习题教学的话,学生心理会产生厌烦情绪。如在“超重和失重”这一内容上,教材是直接给出一个例题,旨在解答例题的过程中发现压力比重力大(小),然后总结提出超(失)重现象。如图1所示,假如设计一个趣味实验:一个水瓶从一定高度释放,会发现在下降过程当中并没有水漏出来,是什么原因呢?学生们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着实验现象的同时,心里带着疑虑:明明瓶子是漏的啊,怎么水没有滴出来?此时,在学生们渴求知道原因的状态下,教师稍一点拨,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下学习,会觉得越来越有趣。

在课堂上,除了教材中编入的一些演示实验,教师还能增加一些趣味性更浓、效果更好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人说,做实验麻烦,我们完全可以用讲述或者播放视频的方法替代。如果这样想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新课程改革明确告诉我们:知识不是教学的唯一目的,更重要的是传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探究过程。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者学生们的演示配合操作,才能真正让他们的思维动起来。

2.2 用生活实例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脱离了生活,会变得索然无味。而物理就是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的物理就像无源之水,最终是会枯竭的。所以,在二次开发物理教材时,要多挖掘生活实例。手边的事物、周围熟悉的场景都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最终实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期望。

例如:教材中有关静摩擦力的定义中“具有相对运动趋势”这句话,如何去理解呢?运动趋势是看不见的,如何让学生用眼睛观察这抽象的“相对运动趋势”呢?

我们可以利用身边常用的物品:塑料瓶,筷子,一把米(如图2)。把筷子插入大米,轻轻地就可以用筷子把装满大米的瓶子拎起来。瓶子相对筷子有下滑的趋势,所以就能够根据状态分析出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中还可以用橡皮和刻度尺来做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实验,用绳子和钢珠来演示圆周运动;用水和玻璃观察光的色散……。通过多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生活中的常见实例,让学生切身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两者密切相关。而且选用教材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利用探究欲望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记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因此,二次开发教材应围绕学生的发展需求,可以通过发现问题―设计方法―探索问题这一流程来完成学习。在此学习的过程中,课堂的主体为学生,教师起到辅助的作用。

例如:在高中物理必修1中《自由落体运动》这一节的教学。“自由落体运动”现象是学生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运动。学生有这样的一种生活经验――重的物体应该下落得更快。要消除这一误区,笔者根据这部分教学内容对原教材上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设计了如下的探究实验。

感知规律:小实验――取大小相同的纸片和硬币,在相同的高度同时释放,请学生观察现象。

生1:硬币下落得快。

生2:硬币做直线运动,纸片做曲线运动。

师:观察得非常仔细,那为什么硬币下落得快呢?

生:(几乎异口同声、充满自信地回答)因为硬币比纸片重。

师:真的是这样吗?有不同意见的吗?

探究:初始条件――实验对象均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如表1所示。

实验结论:下落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似乎跟形状有关。同学们可以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吗?

最后,通过真空管进行演示实验,抽成真空的玻璃管内放着重量、体积、形状毫无规律的羽毛、硬币、小铁块等,实验发现这些物体都是同时落地的。

通过上述这些探究性小实验,帮助同学们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学生以后在处理问题上提供帮助。这样对教材的处理,突破了常规的上课模式,把教材的演示实验修改设计成了探究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通过感知―探究―发现矛盾―探究―解决,能提高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可看出本教材开发设计的有效性

2.4 利用题目变式进行教材二次开发

变式就是指不改变事物的本质属性,通过分析事物所处的环境或者分析事物对其他可能产生的影响力,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面去改变事物的其他属性,以便能更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物理这门学科要求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很高,且基本上每一节物理课都避免不了解题。

要达到高效率的教学,就要对这些习题进行挑选、补充和整合。下面通过“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为例,从教材“问题与练习”中一个比较简单的物理情境出发,通过改变一些条件进行设问,来锻炼学生的全面性思维和多角度思维。

如图3所示,水平地面上质量M=3 kg的物块,在大小F=16 N、方向与水平方向成θ=37°的拉力作用下沿地面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若木块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取g=10 m/s2 ,sin37°=0.6,cos37°=0.799。求:拉力F作用2 s时物体的速度大小?

将这道题巧妙地变化相关条件来设计问题,可以将几乎所有的动力学知识融贯起来:

变式1:如果拉力F作用2 s后撤去,物体还能滑行多远?

变式2:如果拉力作用2 s后撤去,?^续滑行0.6 m后滑上一个倾角为37°的斜面,并继续上滑0.2 m,求木块与斜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变式3:上面的变式中可以求物体滑动到最高点的时间。

通过从一个简单的运动过程,不断改变条件,加入一些其他因素,逐步增加题目难度,能够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教材上编写的习题中,有很多具有这样变式的潜力。

篇7

【关键词】高三物理,物理复习,存在问题,方法措施

新课程高三物理复习,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要处理好基础知识掌握与能力提高的关系,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的提升,重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并且加强实验教学和基本操作的实践复习不等同于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换一个角度对学习内容重新认识,达到量与质的提高。

然而,普通高中扩招给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课堂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

1.高三物理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复习课的现状。

知识系统化的程度不高。在基础知识的复习过程中,往往对知识进行教材顺序上的重现,虽然在深度上能够按照高考考纲的要求,但往往缺乏对知识的宏观的横、纵向之间的概括和总结,虽然在校本复习纲要和很多参考书上有知识网络图,但未被教师和学生充分重视和很好的使用。往往在一章的开始只做介绍性的解说,一带而过。缺少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知识系统化过程,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在头脑中对知识的记忆是零散的、混乱的一些“点”,并没有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形成线和网。

1.2 高考物理复习资料本身存在的问题。

现在市场上物理高考复习资料(或称复习用书)的品种数不胜数,已是百花齐放、优秀和糟粕共存时期。认真分析一些高考复习资料可以发现下列问题:①逻辑错误。全书的谋篇布局和书中的某些单元有逻辑错误。②对高考考试大纲学习研究深刻,一些高考不考的题目在复习资料中屡见不鲜。③编写体系不符合掌握知识、方法和能力提升的程序。④高考复习用书页面越来越大,页数越来越多,字体越来越小,冲淡主题,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1.3 高三物理教师处理复习用书时存在的问题。①部分高三教师教复习资料,而不是用复习资料。从课堂教学上看,教师基本上照复习资料原样搬到黑板上。知识点的复习,照复习资料上的讲,没有一点新鲜感,没有对知识群体进行高度的归纳、概括,没有把书念薄,课后学生基本没什么印象。有些教师还把复习用书上的不妥和错误搬到课堂上。②资料多,习题作业多,导致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概括时间少,影响学生正常发展。

教师教复习资料,而不是批判地用复习资料,是教师教学水平低或事业心不强的具体反映。时间久了导致这些教师过于相信复习资料,知识点复习、习题课都是教复习资料。教内容不思考内容,做题不想题,讲题不深刻,方法少。

1.4 对物理教学的冲击。

在这样的教学下,大多数学生反映上课听了,下课做了,学起来很累,可考试的时候还是不行。每逢单元考试便遭受挫折,缺少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从个体上讲,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勇气会严重下降。学习的主动性也会降低,物理作业被排在所有科目的最后才做,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在整体的层面上,两极分化的态势会愈加严重。即只有部分学生在学习物理,还有一部分在应付或是放弃。新课标提出,物理学科的教学目的是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而这样做无疑与新课标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

2.高考物理复习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高考物理备考复习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以下方面的问题。

2.1 要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系统的构建。

在高考备考的复习阶段中,应紧紧抓住知识系统的构建,充分注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同时,要精心选择知识点密集、纵横联系广的典型题,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类比和知识重组的方法,促使其在头脑中将有关的知识和方法形成纵横交叉、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稳定的、丰满的知识结构,并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还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套注重于内容的深、广度,着重于知识能力的提高、方式方法的形成,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的类型齐全的“少”、“精”、“活”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让学生在这种针对性的练习中,练出水平来。

2.2 要引导学生注重物理情境的展示。

任何物理问题都是有一定的物理情境的,所以,在复习中,要抓住一些物理情境相对来说比

较隐蔽、也比较典型,物理量间的关系相对来说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让学生通过“议题”、“画物理情境图”、“用分析法进行规范列式求解”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中、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展开物理复习活动。在积极的联想、类比等交互作用中,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总复习教学中,抓住物理情境的展示和物理模型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解题环节,这是使学生灵活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的重要途径。

2.3 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理概念、物理规律。

任何学科,都有它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有它自己特有的用来描述有关概念和规律的一套方法。而物理学科中这个特征体现得更加明显,只有会用物理语言来描述物理情境,懂得用物理语言来构建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的人,才有可能学好物理,学活物理。

如果能够熟练地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理情景,寻找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就可以有效地灵活自己的物理思路,快速把握解题的方向,为迅速求得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思维保证。

2.4 要引导学生重视物理实验的复习。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题”与“实验”是溶在一起的。用“构图”、“将实验问题转化为平常的物理题目”的策略,是完成实验题的重要途径。让学生通过“议题”的方法尽可能把实验与题目联系起来,使学生的实验思路开阔起来,也可以使他们在以后的复习中遇到这类习题时就会主动与实验联想起来,从而迅速把握求解实验问题的方向。

2.5 要引导学生紧扣考试大纲。

在复习中,要依据考试大纲全面地对知识进行梳理,确实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解决好知识覆盖的问题。

同时,也要善于通过典型例题的剖析来解决基本方法、基本思路和基本技能的问题。使学生在知识的广度上不留死角,在深度上不存疑问,在方法思路上心明眼亮,从而使学生通过冲刺阶段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的学习和训练,真正积蓄起足够的潜力,在高考复习中取得丰硕的成果。

3.高三物理备考的策略

学生在高考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主要问题有:审题错误,书写错误,构建物理模型的能力较弱,数学处理能力较低,基本的定理、定律运用不够熟练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学生得分低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功的锻炼。

3.1 正确理解《考试说明》,制定复习策略。

(1)

立足课本,着眼基础,循序渐进。全面、系统、完整地复习所有必考的知识点,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其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等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做到重点突出、覆盖面广。

(2)钻研教材,狠抓常规教学,落实好备、教、批、辅、考、评等各个教学环节,做到精选、精练、精讲、精评。

(3)加强方法教学和规范教学,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探究,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使之能够灵活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进行实验设计,提高实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关注高考信息,随时了解最新动态。

(5)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学生多沟通,及时进行反馈,让学生学得开心,学有所成。

3.2 把握全局,做好复习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全面复习阶段。时间:2012、7-2013.2月。

第二阶段:专题复习阶段。时间:2013、3-2013年4月。

第三阶段:综合模拟阶段。时间:2013、5月初-2013、6月初。

3.3 备考的具体措施。

3.3.1 重视教材、夯实基础、强化应用意识。

(1)在复习中应立足基础知识,通过透彻理解,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如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应该让学生从定义式及变形式、物理意义、单位、矢量性及相关性等方面进行讨论;对定理或定律的理解,则应引导学生从其实验基础、基本内容、公式形式、物理实质、适用条件等作全面的分析。

(2)复习时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要抓住重点,帮助学生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构建高中物理基础知识网络,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如复习力学知识时,要了解受力分析和运动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而运动定律则将原因(力)和效果(加速度)联系起来,为解决力学问题提供完整的方法;曲线运动和振动部分属于运动定律的应用;动量和机械能,则从空间的观念开辟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条途径,提供了求解系统问题、守恒问题等的更为简便的方法。从而使运动和力的关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以课本的习题背景、插图和阅读材料为素材,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地加以推敲、延伸或适当变形形成典型例题,应用中、低档试题进行训练,花大力气吃透课本上那些有特色、概念性强、构思新颖和方法灵活的习题。

3.3.2 围绕考点,参透考纲,认真研究三年高考试题特点。

结合《考试说明》分析高考命题的规律,把握命题原则和发展方向,有利于准确把握高考动向,有针对性地做好复习工作;收集近三年各地的高考试题,研究试题的命题特点,试题考查的侧重点,全卷考查的热点等。

3.3.3 精心讲解,严格训练,切实提高课内课外学习效率。

(1)精心讲解,通过教师引导对示范例题的分析,讨论和解答,“以题引路――借题发挥”,引导学生发现,归纳解题步骤和思路,归纳解题中易出错、易遗漏、易忽视、易混淆、易忘记的地方,要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重视解题后的反思。

(2)讲练结合,多让学生思考,注意适当做一些有一定灵活性、综合性、有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好题。做到讲得透、练得精。

3.3.4 渗透方法,彰显技巧,努力构建物理学习思想体系。

(1)在平日教学中,结合具体的题目和章节,有意识的、恰当的进行物理方法的渗透、学习和领会,强化物理方法的运用,突出方法教学。

(2)通过例题、习题的讲练,强化物理思想的渗透,揭示思想方法在知识互相联系、互相沟通中的作用。要让学生逐个地掌握物理思想方法的本质,做到灵活的运用和使用物理思想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突出思维抓教学。

将课外试题与课本上试题进行对照,比较方法、技巧、思想,加深理解。

3.3.5 重视实验、注重原理、强化设计能力。

物理实验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难点、热点。从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来看,对实验的考查越来越重视对基本原理及实验设计能力的考查。如电学实验是高考中最重要的设计实验。电学设计实验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供电电路部分:供电电路可分为限流电路和分压电路;②实验电路部分:包括电流表的内外接、电流表电压表互换使用、电表的改装、电阻箱的应用、比较法与半偏法的选取等;③保护电路部分:主要是试题中定值电阻的运用。

3.3.6 联系实际、拓宽视野、提高应用能力。

近年来很多物理试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不仅再现了现实,也突出了物理的实用性。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的局部或某一侧面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所涉及的知识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为特点,体现了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普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强了知识运用的考查。因此复习中应多关注社会、观察自然现象、科学实验、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发明、绕月卫星的发射、载人航天的发展等等。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善于挖掘实际问题的本质内涵,进行模型化处理,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再注意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运用,问题往往能够迎刃而解。

3.3.7 讲究策略、规范解题、加强应试技巧。

第一、加强应试心理的培养:很多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但一到大考就失误频出:审错题、审半截题得答案、漏条件,甚至不画运动过程图或受力分析图而只凭经验做题,致使答对率大打折扣。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做题习惯与考试习惯,并经常单独与其谈话交流,鼓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过度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

第二、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阅读、理解、分析、总结、归纳等多种能力,还包括严肃认真、耐心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审题能力不仅是考试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审题能力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审明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词语是“题眼”,如:刚好、满足、最大、最小、最终、最短、忽略不计、理想等等。关键词语往往对应临界状态或隐含条件。

(2)审明试题要求:如选择题要求选出正确的、错误的、可能的、一定的等;实验题目的要求:操作简便、尽量准确、多测几组数据、从零开始、量程限制等。

(3)要审清图形及图象的含义:很多试题的信息以图形或图象的形式给出,审题时要认真分析图形或图象,充分挖掘隐含条件。如图像中的横纵坐标、截距、斜率、交点、面积、变化率等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4)审清本质属性、建立物理模型:物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问题往往比较复杂,但我们只要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其本质便一目了然,从而建立起对应的物理模型,再从物理模型中分析其中的物理规律、各物理量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最后根据对应的规律建立数学方程求解。

第三、加强解题策略的培养:

(1)选择题:物理为不定项选择题,若没有十分的把握可选出可以确定的选项,从而拿到部分分。

(2)填空与试验题:要注意文字表述要清晰、数据是否有单位、有效数字到哪一位等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3)计算题:指明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或运动过程分析;画出对应的受力分析图或运动图或电路图等;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列原始方程、有求解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

(4)得分策略:卷面干净整洁,向它要3-5分;难题运用踩点得分、步步为营,向它要3-5分;基础题、中等题细心谨慎,向它们要满分!

3.3.8 采用多种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1)把课堂还给学生,把选择权留给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高三物理备考过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成为思维的主人,让学生自己选择怎样学,学什么。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少讲,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留给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才能提高复习的效率。

(2)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要倡导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气氛。课堂上,允许讨论,允许争辩,允许实话实说;让每一个学生始终感受到自己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被动的受教育者。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中,学生和教师共同思考,共同创造,共同分享。

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习不再枯燥和无味,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高了,成绩自然就好了。

(3)改变教学方式。

高三物理复习备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习题做斗争的过程。习题教学贯穿整个高三物理教学的始终,不管是物理概念还是规律,不管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还是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都需要通过习题的形式呈现,所以习题教学在高三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3.9 上好两种类型的课。

高三课堂教学主要有两种类型的课:①知识复习课;②试卷讲评课。

对于知识复习课:以教材为蓝本、以教案为导线夯实基础,突破重点、难点,并完成课后习题及作业,对知识进行巩固提高。

对于试卷讲评课:首先认真阅卷,其次通过抽样调查试卷、找出错题的共同点和难点,再次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最后点评试卷的知识分布、难易程度;点出难点;点出错点;点出共同的问题。

总之,高三物理复习与备考既不能脱离原有的教学思路,又不能缺少创新开拓精神,开拓创新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发展与挑战,新世纪大量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造就必然诞生在这种能力的发展与挑战之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