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社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社会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6-0026-04
笔者最近在幼儿园观摩了一些社会教育活动,发现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在准备活动时知道自己是在准备一次社会教育活动,但不论是写教案还是实际组织教育活动,往往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了其他领域的活动,如语言、科学、艺术等。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模糊不清或者不够具体,导致具体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不能围绕目标进行,教育活动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许多教师对社会教育的目标认识不清,在目标设计上遇到困难,以致社会教育活动事倍功半。因此,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深入解读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从而提高社会教育质量。
一、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解读
1.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
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是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包括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1〕五个方面涵盖了幼儿个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换言之,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
个性也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3〕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及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4〕其中,作为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外显的标志是其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即幼儿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场合表现出行为的跨时间和跨情境的稳定性。例如,有研究表明,4~6岁幼儿的坚持性特征已趋于稳定,〔5〕3~5岁幼儿的独立性特征也基本稳定,等等。〔6〕《纲要》把促进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作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根本目标,既符合幼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的本质规律,也抓住了幼儿园教育的本质。
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个性特征具体包括两大方面,即认知特征(智力因素)和社会性特征(非智力因素)。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即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7〕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的发展、同伴交往的发展、道德品质的发展及情绪情感的发展等。对照《纲要》对社会教育目标的规定可以发现,两者具有极强的对应性。可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围绕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确定的,即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自我的意识,特别是对自我与他人间关系的意识。〔8〕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自我是整个人格的核心,人的心理活动是由自我构建的。〔9〕幼儿期正是个体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自我控制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个体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自我意识教育理应成为幼儿园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同伴交往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动因,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伴交往是近年来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许多学者对同伴交往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概括来说,同伴交往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幼儿的同伴交往类型在5~6岁时已经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加强同伴交往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还可以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道德是社会为其成员所规定的一些行为规范。具体落实到个体身上,就成为个体的道德品质。幼儿期是个体规则意识和行为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社会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各种生活场所的具体行为规范,学习按照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养成是社会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对幼儿能否很好地适应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情绪情感是个体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独特作用。例如,陈帼眉认为情绪直接指导着学前儿童的行为。〔10〕《纲要》也将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作为社会教育的目标之一加以强调。
二、在目标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机结合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简单地说,社会认知指的是幼儿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社会环境的认知,社会情感主要是指由于他人或环境的变化引起的心理体验,社会行为则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或与他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可以说,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三者缺一不可。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个方面。
情感是社会行为的内在动力。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中,社会情感的发展是首要方面。情感更多的是与幼儿社会需要的满足相联系。当幼儿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时,幼儿就会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内心体验。对幼儿来说,情感始终具有重要的意义。情感是幼儿行为的内在动力,具有推动幼儿行为发展的作用。例如,在组织“尊重他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激发幼儿对他人的同情心。产生了同情心,幼儿才可能会主动去帮助他人。
认知是社会情感产生的重要前提。在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中,社会认知的发展也很重要。社会认知对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认知教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知识经验,即传统的社会常识部分。在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社会常识教育普遍受到教师的重视。二是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即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目前教师在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比较容易忽略这一方面。例如,在大班的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目标设计中,教师注重让幼儿认识各种残疾人的标识及知道要帮助残疾人,但却相对忽视了让幼儿学习去理解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以及如何针对他们的特殊需要给予相应的帮助。对不同人的不同需要的认知就属于社会认知的范畴。
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直接表现。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社会行为的培养包括行为技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两个方面。幼儿的社会经验较少,对一些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不够了解。因此,行为技能的学习很有必要。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幼儿学习如何做事,如何与人交往。在学习社会行为技能的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很重要。
可见,在进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考虑这三方面内容,做到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有机统一。
2.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深入挖掘社会教育内容,根据教育内容确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把社会教育活动变成其他领域的活动,才能使社会教育活动真正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所谓深入挖掘,就是要仔细分析教育内容,思考社会教育活动的本质目标应该如何体现。以中班社会教育活动“嘻嘻哈哈的信”为例。单从题目上看不出这是一个社会教育活动。然而事实上,“嘻嘻哈哈的信”讲了两个好朋友嘻嘻和哈哈在分别一段时间后互相给对方写信表达情感的故事。因此,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应该是注重激发幼儿的内心体验,引导幼儿感受他人对自己的感情,并学会表达对他人的感情。如果教师不注重深入挖掘故事内容,很容易浪费这个适合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的好故事,而使社会教育活动变成一个与社会领域无关的语言或者美术教育活动。
教师在挖掘教育内容蕴含的社会教育目标时,要注意“解题”。所谓“解题”就是要分析教育内容涉及的相关概念及其本质,从而确定活动目标。例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时,教师首先要深入理解“合作”的意义。合作是什么?合作从人数上说应该是由2人以上参与,从目的上说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从内容上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事情,从形式上说是共同完成任务。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就要明确合作的本质在于2人以上共同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清楚“解题”,就容易导致活动目标模糊不清。例如,在合作完成任务时幼儿容易产生意见和分歧,所以教师可以将教育目标确定为让幼儿在与他人共同做事时学习倾听、表达、协商。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要具体、可操作,避免出现活动目标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实施的问题。
3.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许多年轻教师由于缺少经验,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本班幼儿的特点及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了解不足,导致目标设计不适宜,社会教育活动质量不高。
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教育的目标设计也要有所差异。一般来说,小班、中班以情感体验为主,辅以行为技能训练及习惯养成;大班则以社会体验和行为习惯养成为主,同时还要注意促进幼儿的社会认知发展。以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为例。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中班的重难点是体验残疾人的情感,而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体验残疾人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心理需求。
在关注发展普遍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幼儿的个别教育问题。有些幼儿在进入幼儿园前就已经形成任性、胆小、不合群、自理能力差等特点。教师要注意矫正这些幼儿的问题行为,从而促进其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矫正个别幼儿的问题行为作为教育的重点之一。
总之,要使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准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掌握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了解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同时要深入挖掘教育内容的内涵,明确一些社会教育领域的基本概念。只有准确把握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才能围绕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社会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2-33.
〔2〕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25.
〔3〕〔4〕〔10〕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70,370,312.
〔5〕陈帼眉.学前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8-343.
〔6〕YANG LIZHU,ZOU XIAOYAN.A study of the cross-situational stability of three-to-five-year-old children’s independe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Years Education,2005,13(2):171-178.
〔7〕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8〕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83-184.
〔9〕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
On the Design of the Objectives in Kindergarten
Social Education Activity
Zou Xiaoyan
(College of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篇2
【关键词】幼儿园;社会教育;设计;组织;质量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36-04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致影响社会教育的效果。笔者深入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发现一些教师在设计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思路不清,导致社会教育的效果较差,没有很好地实现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活动设计方面,目标不明确,不能突出社会教育的特点,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也不太恰当。二是在活动组织方面,对体验、讨论等环节的组织存在一些问题,削弱了社会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为此,笔者结合具体的教育活动,探讨教师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高幼儿园社会教育质量。
一、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
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一些教师容易在目标设计和形式、内容、材料选择等方面遇到困难。因此,为了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时对目标、形式、内容、材料等进行深入思考和周密设计。
1.活动目标的设计
教师要学习一些儿童心理学,特别是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知识,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以便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做到思路清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保证社会教育的效果。
在设计活动目标时,教师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有机统一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发展有机统一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要注意三者有机结合。例如,大班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应该包括引导幼儿理解残疾人的痛苦,激发幼儿的同情心(社会情感);让幼儿了解不同残疾人遇到的困难及其特殊需要(社会认知);初步掌握为不同残疾人提供帮助的方式并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社会行为)。
(2)目标明确具体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1〕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同伴交往、道德、品质及情绪情感等。要想把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落到实处,教师在设定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准确了解一些社会性领域的基本概念,从而把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具体化,以求有的放矢,提高社会教育质量。例如,在设计面向大班幼儿的关于合作的社会教育活动目标时,教师首先要对“合作”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合作是什么?合作最本质的特征是两个人以上为了一个共同目的彼此协助地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在与人合作的过程中需要哪些个人品质?无疑,倾听、讨论、配合等都是必需的。教师经过分析,对“合作”的本质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在目标设计时就有可能明确具体,避免空洞抽象。合适的目标应该是激发幼儿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愿望(社会情感),引导幼儿学习从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社会认知),引导幼儿尝试与他人一起完成任务,学习倾听、发表意见、适当坚持和妥协(社会行为)。
(3)把握好重难点
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还要与不同年龄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及本班幼儿的个体需要相匹配。例如,在设计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的活动目标时,小班和中班的教育重难点应该落在情感体验及养成助人意识方面,大班的重难点则应该是在社会认知方面,即了解不同类型残疾人的不同需要,以便用合适的方式帮助残疾人。又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的目标时,因为大班幼儿的合作愿望已经比较强烈,尝试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也不太难,但是在如何与人沟通方面还有一定困难,所以活动的重难点应该放在社会行为方面,即要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沟通技能。
2.活动形式、内容和材料的选择
教师在选择社会教育活动的形式、内容和材料时要时刻考虑自己的选择是否与活动目标相匹配,是否能达成活动目标。如果与目标脱离,教育形式再花哨,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合作”时,考虑到合作本身的特征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选择生活活动,也可以选择游戏活动,也就是说,既可以让幼儿通过共同完成一项实际生活任务去学习合作,如打扫、种植等,也可以通过一起开展适合的游戏活动来学习合作。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则要特别考虑活动的难度。如果活动过于简单,幼儿不需要相互协商就能独自完成,那将很难体现合作的本质特征,不利于达成活动目标。因此,如果两三名幼儿一组开展活动,选择让幼儿共同完成一项积木搭建任务比组织幼儿进行吹泡泡游戏的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吹泡泡游戏很可能演变成大家围成一圈各吹各的,不利于活动目标的达成。
有些社会教育活动,一旦活动形式确定了,那活动材料也就基本确定了。比如,选择以建构游戏的形式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合作”,那活动材料无非是插片积木或木制积木等。有些社会教育活动则不然。即使确定了活动形式,教师也需要精心选择活动材料。原则上说,活动材料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同时又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具有一定难度。
二、社会教育活动的组织
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如果某个环节把握不好,很可能会影响到社会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密切注意活动流程,观察各个环节的活动是否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幼儿是否能积极参与活动,活动节奏是否流畅紧凑,各个环节间的过渡是否顺畅自然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以使教育活动达到最佳效果。
体验和讨论相结合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然而,教师在运用这些方法时经常会出现问题。在体验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验不到位,即在幼儿还没有充分体验的时候活动已经草草收场,或者说只有一小部分幼儿体验到了活动的精髓,而其他大部分幼儿尚没有体验到。在讨论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教师设计的讨论问题比较空洞,使讨论流于形式,许多幼儿游离于讨论活动之外。
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应该对以下几点进行深入思考。
1.体验
体验是社会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随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推进,体验的程度要不断加深。在体验环节的设计和组织上,教师首先应该考虑的是体验的目的和时间,即在预设时间里进行的体验活动是否有利于达成体验目的。教师要确保每名,至少是大部分幼儿能获得完整的实践体验。因此,虽然有时候用于体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教师事先的预期,但由于有些幼儿还没有完成活动,教师要随机延长体验时间,以求达到体验目的。教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要避免预定时间一到就将体验活动草草收场,以致许多幼儿尚未来得及深入体验。例如,让幼儿戴上眼罩体验盲人眼睛看不见的不便时,有的幼儿因为动手能力差,还没戴上眼罩开始体验,教师就宣布体验活动结束了,这样肯定达不到体验目的。教师应该通过日常活动中的观察积累,对幼儿完成体验活动的时间有个基本估计,从而保证体验活动的时间设计更合理。教师也可以在活动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调整时间安排。教师在体验环节的巡回观察指导也很重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不但可以准确把握体验的时间,而且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给予适当指导。
2.提问
教师所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类。开放式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封闭式问题则有固定答案。在组织社会教育活动时,教师应尽量多提开放式问题,以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考虑问题的递进性,不断启发幼儿深入思考。例如,在社会教育活动“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中,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幼儿盲人看不见时心里会怎么想,这时候盲人最想要什么,你想怎样帮助盲人等递进性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盲人的感受,设身处地地为盲人提供帮助。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考虑从正反两个方面来提出问题,比如合作的好处是什么,不合作会怎么样等,引导幼儿通过比较认识问题,避免认知混淆。
当然,最重要的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有利于顺利达成活动目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特别注意问题与活动目标的适配性。
3.讨论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讨论具有重要价值。幼儿通过体验活动而产生的对事物的情感和看法都可以通过与人讨论的方式加以表达。可以说,讨论环节直接影响着社会教育活动的效果。然而,目前社会教育活动中的讨论往往流于形式,总是以几名幼儿回答教师的问题结束,大多数幼儿游离于讨论之外,致使活动秩序混乱,教学节奏松散,收效甚微。笔者认为,讨论应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研究表明,相对于大的团体来说,小团体更有利于促进积极行为的产生,儿童在小团体中更愿意并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意见,自发进行讨论。〔2〕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讨论时应该注意分组。一般来说,小班幼儿以2人一组为宜,中班、大班可以3~4人一组。虽然对小班幼儿来说讨论较难进行,但教师可以加以引导,逐步提高幼儿的讨论意识和参与讨论的能力。教师在分组时要注意小组成员间的能力强弱搭配。
讨论一般以先小组后全体的方式进行。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选择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幼儿在全班幼儿面前发言,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讨论效果。集体发言对象的选择很关键。目前,教师在选择发言对象时往往是随机点名,这样做很可能会导致幼儿的回答基本雷同。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选择观点有代表性的幼儿发言。所谓代表性就是能穷尽所有可能的意见。这就要求教师在小组讨论时巡回观察,倾听每个小组的发言,然后选择适宜的发言对象。
无论是小组讨论还是全体讨论,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幼儿学习倾听,在幼儿讨论的过程中也要随时观察,表扬注意倾听的幼儿,并对个别幼儿给予指导。同时,教师要鼓励幼儿提出不同的看法,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在发生意见分歧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协商解决问题,可以让幼儿讨论每种方法的利与弊,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这种沟通能力的培养虽然难度较大,但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对此要多加注意,以便为幼儿的长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在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承担起教师应尽的责任。负责任表现在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和组织的方方面面。活动设计中的负责任就是要认真设计每个环节,选择适宜的活动目标、内容、形式和材料。活动组织中的负责任既表现在教师的语言上,要让幼儿听到又要让幼儿听懂;也表现在对各个活动环节的处理上,保证每个活动环节都不走过场,能完成各自的任务,从而保证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参考文献:
〔1〕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1.
〔2〕PARTICIA F HEARRON,VERNA HILDEBRAND.幼儿园管理:儿童发展中心管理学〔M〕.严冷,等,译.5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2.
On the Design and Organization of Social Education
Activities in Kindergarten
Zou Xiaoyan
(College of Educatio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篇3
一、对幼儿社会心理需要的识别
准确把握幼儿的社会心理需要,是革新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前提。个体在幼儿阶段有一些特别突出的心理需要,这些需要使得幼儿具有了“孩子气”,也使得幼儿的行为意图经常性地被误读。而一旦误读了幼儿的心理需要,教育者就不可能实施适宜的社会教育,不可能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帮助。综合课题组所获得的多重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以下六种需要急需幼儿园教育实践者给予更多的关注。
(一)对秩序感的需要
对秩序感的需要是人的生命对秩序的感受和追求,每个个体都有与其生命同在的秩序感。人类从出生起,就生活在一个看似无序实则有序的环境中,追求秩序感也因此成为人类生命个体的一种需要。幼儿阶段,秩序感的需要是否得以满足,非常鲜明而直接地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与情绪表达。处在秩序的状态之中,幼儿就会体验到快乐放松;当秩序感遭到破坏时,幼儿就会非常焦虑不安且行为异常。
(二)对新体验的需要
对新体验的需要是指幼儿在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不断去尝试新鲜的事物,获得一些前所未有的经历。新体验是幼儿对新奇事物的一种兴趣,这种兴趣会成为幼儿探索活动的动力。通过对新体验需要的满足,幼儿获得认识发展,体验到喜悦和成功。新体验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如同食物之于身体发育一样具有重要意义。
(三)对独占的需要
人类个体除了喜欢与他人分享美好事物的一面之外,还有独占的需要。如,保护个体的私有财产不被侵犯,排斥其他人接近自己的爱人,收集自己感到珍贵的物品等。对于幼儿来说,独占的需要不仅是他们自我发展水平的表现,也是他们适应环境的需要。在生命发展的早期阶段,婴幼儿就有了独占心理。追溯原因,一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幼儿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他们倾向于从自我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二是因为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牢固的边界感,把自己从其他人和事物中区分出来;三是因为每个个体都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掌控感,感受到身边的重要他人和自己的关系是密切的,体会到自己能支配属于自己的物品。
(四)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
幼儿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是指幼儿为了获得自我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而寻求他人的赞扬和认可的心理需要。幼儿要获得他人的赞扬和认可,就需要顺从周围人的评价标准,有时甚至会牺牲自我的心理需求。这一需要不同于满足幼儿爱与被爱的需求,它不是教师和家长主动发起而是来自于幼儿自身的需求,是幼儿想要展现其价值和力量、表达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需要。
(五)对责任感的需要
所谓对责任感的需要,就是幼儿需要独立去做一些事情,需要一定的行动与选择的机会,以便能通过事情的后果确认自己的能力。在众多的人类社会性类别中,对他人的同情与责任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亲社会行为的动力基础。人从出生开始,就与世界上他人、他物有着或多或少、或远或近的联系,幼儿与他人、他物间的这种联系会逐渐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责任感,幼儿通过寻求自己对他人、他物的价值进而确定自己的社会坐标。对幼儿来说,责任感的需要表现在自我服务和管理、开始接受任务、喜欢帮他人做事、对集体规则的维护等方面。
(六)对幽默感的需要
幽默感是指个体在感知、理解和欣赏滑稽可笑等幽默刺激以及在使用和创造幽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幼儿幽默感具有重复性和形象性的特点。重复性是指幼儿在感知幽默刺激后能体验到乐趣并以开心的形式表现出来。形象性是指幼儿只能感知事物表面的幽默,如有趣言语或滑稽动作。幽默感是幼儿个性的一部分,也是幼儿在处理问题时采用的一种应对机制,它通常以幼儿的认知发展为基础。幼儿在幽默感中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游戏体验,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反应。成人经常会看到幼儿在与同伴的嬉戏和他人互动中借助幽默感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或者一些尴尬的场面。
二、教育内容框架的厘定
课题组在社会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真正有效的社会领域教育内容框架不能从既定的目标出发、自上而下地选择、确定,而必须聚焦在实际生活中与幼儿最为切近的关联方面,由近及远,逐渐扩宽、加深。反复探究之后,最终确定了以下三种关联。指向自我:包括对自我的基本认识与定位、有关自我的情绪和情感、围绕自我而发出的行为等。幼儿对自我的认识既包括对自己的身体特征、性别、兴趣爱好、年龄变化、身心需要等的认识,也包括喜欢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等与自尊、自信、自控、自主有关的心理品质的认识。幼儿对自我情绪的认识既包括认识自己的积极情绪(如高兴、荣耀、希望)和消极情绪(如恐惧、愤怒、悲伤、羞怯、孤独、厌恶),也包括掌控、调节与适度表达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围绕自我而发出的行为包括照顾自己的身体、管理自己的物品和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规范。如,会自己穿衣服;脱了鞋子要摆放好;吃东西前、大小便后均要洗手;打喷嚏或咳嗽时,会用手掩住口和鼻子。指向他人:包括对他人的基本认识、对自我和他人间人际情感联结和人际互动的行为与规范。对他人的认识包括对他人外表、感受、情绪、想法、群体地位、角色等的认识。人际情感联结是指幼儿在和他人进行互动时建立起的情感关系,可分为幼儿与成人的情感联结和幼儿与同伴的情感联结,既包括幼儿对成人的依恋、关怀和感恩等的情感,也包括对同伴的喜爱、关心、尊重、同情、炫耀和嫉妒等情感。指向社会文化:包括个体对周遭生活环境文化的认识,涉及对各种社会机构与职业角色的理解,所处地域文化的核心经验与知识,涉及民俗、节日和习惯等方面的认知与承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三个维度的幼儿园社会教育内容彼此之间虽有界限但相互的关联非常紧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灵活把握,尤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绝不能僵化教条。
三、教育形式的丰富
在行动研究中,课题组围绕教育目标、依据对幼儿社会心理需要的识别、对教育内容框架的厘定,将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归纳为两个大的类别:专门化的和随机的社会教育活动、串联的和并联的社会教育活动。[1]
(一)专门化的和随机的社会教育活动
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有专门的主题、详细的活动设计方案、明确的活动实施步骤,甚至配备了相应的活动效果评估的集体化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教师根据社会教育目标和本班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的社会教育。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具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性,内容也比较系统和集中,教师对幼儿的组织和指导作用更加直接、明确,也更有针对性。[2]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多指向全班幼儿的集体化教学活动,也就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接受基本相同的教育活动,活动过程以教师引导和组织为主。这种形式最大的优点是效率高,幼儿园教师在特定的时间里将精心组织的教育内容准确、集中地传达给幼儿,省时、省力,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感和纪律感。在专门化的社会教育活动中,活动内容多定位于促进幼儿社会认知的发展和社会规范的习得。[3]随机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缘起于幼儿即时的行为表现,随机发生于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场景中,教师对之没有事先的设计与准备,只是单纯地遵循“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的思路灵活给予幼儿指导与帮助的教育活动。[4]即幼儿园教师通过对幼儿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以及意外事件中的行为和情绪的即时关注,随机对学前儿童进行的社会教育。这种随机性的社会教育可以随时随地发生,没有事先细致的教育活动设计,直接指向幼儿当下的行为和情绪,如孩子争抢玩具或材料、同伴冲突或攻击、孩子哭闹或大喊大叫等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即时性,教育效果要求立竿见影。这就要求教师认真观察,时刻掌握班里幼儿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动向,能够机智地对他们的需求作出回应。随机的社会教育活动多指向个别儿童的教育,是教师针对幼儿的个别行为进行即时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使他们养成某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识别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教师在幼儿个别活动时,通过描述其行为,接纳其情绪,与幼儿发生直接作用而产生教育效果,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是针对每个幼儿的独特特征与需要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串联的和并联的社会教育活动
根据幼儿社会教育开展过程中各个活动的连续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课题组借鉴了物理学的串联与并联的概念,将社会教育活动划分为串联的社会教育活动和并联的社会教育活动。串联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那些聚焦于一定的社会教育目标,持续地、递进地旨在使幼儿获得连续经验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教师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所开展的在内容上连续的、在程度上递进的、在时间上持续的社会教育活动。所串联的社会教育活动之间相互影响,任何一个活动的缺失都会导致整条教育线索的中断。在串联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幼儿的经验是连续的、不断递进的。如,在活动进程中,幼儿通过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了解超市,进而不断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最终萌发幼儿对社区的归属感。并联的社会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园教师根据主题线索设计并实施的彼此之间相对独立的、可以齐头并进的旨在使幼儿获得较为全面经验的教育活动。并联的社会教育活动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和内容同等重要,同时又相对独立,一个活动开展与否以及活动的效果不影响其他活动的组织和实施,所有的活动组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学前儿童的社会教育。在并联的社会教育活动中,幼儿的经验是丰富、多样的。以上述“了解社区生活”为例,社区包括超市、银行、邮局和餐厅等多个部分,认识和了解超市的活动与认识和了解银行的活动间彼此相对独立、互不影响。开展“超市”活动不是为了给开展“银行”活动作铺垫和准备,其开展与否并不影响“银行”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认识“超市”和认识“银行”的活动“并联”地存在于主题线索之中,共同服务于使幼儿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并热爱其置身的环境。若要真正革新我国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实践,除了要准确把握其实践误区、提供诸如上述一些可操作的路径之外,还必须加深、拓宽相关理论的研究,从中获取丰盈的养分,夯实实践工作的基础。对于相关理论的分析,课题组也已进行了一些探究,将另文再作阐述。
[注释]
[1]刘晶波.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精要——关键经验与活动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166-170.
[2]周梅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64.
篇4
一、会议主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教授作了题为“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历史考察与现状研究”的学术报告。刘晶波教授在报告中详细分析了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历史发展,深入剖析了现今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并就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谈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现今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存在偏重一次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而忽视其他方面,使得教学舍本逐末;聚焦社会文化而虚化了其他;弱化了环境等潜在课程的教育意义;教师对幼儿的社会需要理解不够,教育方法单一等问题。此外,刘晶波教授还对本次研讨会参会代表提交的研究论文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从地区分布、研究力量、研究类别、研究方法、论文逻辑结构、论文主题等维度,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现状。
华东师范大学张明红副教授对教育部最新出台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与社会领域相关的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她从四个方面对《指南》中与社会领域相关的内容,包括《指南》社会领域部分制定的背景、目标与内容、特点及其与《纲要》的关系等作了深入分析。张明红副教授指出,《纲要》与《指南》方向一致,《指南》是贯彻《纲要》的抓手。两者虽然有不同的功能和使用对象,但具有共同的教育观、儿童观和发展观。她强调指出,《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是导向,而不是简单的量化指标,《指南》实质上提炼了3~6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经验。张明红副教授认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更注重环境创设,为儿童提供交往和实践的机会,关注和尊重儿童的个性,通过专门性的教育活动和渗透性的活动开展社会领域教育,教师和家长则要以身作则,为儿童树立榜样。
北京师范大学冯晓霞教授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社会领域的理解与实践”为题,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指南》指导下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冯晓霞教授从对社会性、社会化等关键概念的分析入手,阐释了社会领域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她指出,《指南》社会领域目标的核心价值在于逐步引导幼儿学会共同生活,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性和个性品质。冯晓霞教授认为,《指南》社会领域的教育原则能够反映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即体验性学习、强化与自我强化、环境熏陶与同化、观察学习与替代性强化等。她根据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提出了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活动的指导要点,即注重社会学习的融合性与渗透性,通过环境影响和感染幼儿,强调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等。
二、分会场论文交流
在论文交流环节,本次研讨会共设三个分会场。来自上海、北京、江苏、甘肃、福建、山西、山东、浙江等地的12位幼教工作者分别就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进行了交流。
第一分会场由福建师范大学林菁教授主持,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混龄教育、亲子活动、礼仪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实践等。在交流过程中,代表们就农村幼儿园如何开展社会性教育展开了热烈讨论。代表们的共识是社会教育对幼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开展一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关注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不足,在了解、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最终提高农村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效。
第二分会场由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教授主持。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个案研究、幼儿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集团管理模式下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的开展以及对幼儿社会的解读等。侯莉敏教授认为,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应当遵循卢梭提出的“由里向外”的原则。
第三分会场由山东女子学院朱海琳教授主持。研讨的主要内容包括家园合作、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建构、同伴交往和体验式学习等。与会代表不仅交流了各自对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理解,并且与朱海琳教授一起对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朱海琳教授指出,幼儿园社会教育需要专家引领,也需要教师的反思和互助;日常生活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佳途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环境,以有效提升社会教育的效果;社会教育还应注重整合,即多领域有效融合,以有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三、现场活动观摩
会议期间,来自南京、厦门、武夷山的5位幼儿园教师为代表们现场呈现了5个不同主题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活动。“请你来喝茶”引导幼儿领略了博大精深的武夷山茶文化,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礼仪教育。“独一无二的我”关注的是幼儿的自我意识教育。“大家一起玩”关注的是如何有效引导混龄幼儿互动,以提高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节水小卫士”关注的是环境保护问题,旨在培养幼儿关爱自然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卖玩具”让幼儿初步理解了市场规则,同时帮助幼儿学习了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精彩的教学活动引发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和积极思考。
在闭幕式上,专家们还为本次研讨会论文获奖者颁发了证书。
社会领域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关系到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的养成与情绪情感的发展。由于历史原因,也因为社会领域活动在实践操作层面上存在的困难,我国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以及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不尽如人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研究也不断深化。本次研讨会展示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鲜活的实践经验,为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积极支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应进一步规范研究方法,幼教工作者要加强互动交流,整合研究力量,以切实促进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真正推动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健康发展。
Exploring Proper Preschool Social Domain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Children’s Harmonious Development:A Summary of the 4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 Domain Education in Kindergartens
篇5
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幼儿习得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也是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幼儿期正处在个性及品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人格形成方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是发展幼儿社会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深远。
那么,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首先要学会尊重自己的父母及家人。我曾经看见这样一件事,一天离园时,一位父亲抱着孩子,孩子要让父亲买玩具父亲说:“今天晚了,明天再买吧。”孩子马上连踢带踹地哭闹起来,还使劲地打父亲的脸。而这位父亲不但不批评孩子反而笑呵呵的说:“好了别哭了,咱们现在就买去。”我看着这对父子突然觉得很无奈,我们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百善孝为先”这句古语虽然一代代传承了下来,但现如今看来不要说对长辈的孝顺,就是最起码的尊重也无从提起了。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那么作为父母应怎样培养孩子尊重的品德呢?我觉得首先要让孩子学说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如:“你好、谢谢、请、没关系、再见”等。还有就是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一定不能答应,父母及家人的态度要一致。孩子如果因为目的没有达到而出现一些过激行为如:打家长、躺在地上不起来、大声的哭闹等。家长针对他的行为要给以相应的惩罚,让孩子知道他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从而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如果一味的纵容只会让孩子走向弯路,也不利于良好人格的形成。
作为幼儿教师在培养幼儿良好道德品质方面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每天早晨老师要站在教室门口微笑着迎接孩子,孩子会甜甜地说:“老师好!”老师也会回答:“你好!”对于个别胆小的幼儿老师要主动问好并且可以摸摸他们的头或轻抚后背,帮助他们消除紧张感,离园时和老师互道“再见”。有些幼儿特别不爱说话,不爱与成人交流。针对这种情况,老师要用鼓励、榜样的方法从正面引导,切忌恐吓、批评和指责。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孩子会越来越胆小,甚至会出现自闭的症状。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讲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所以作为教师更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给孩子做出榜样。我们会给幼儿讲一些关于品德培养方面的故事如:《孔融让梨》、《雪孩子》等通过讲述和讨论对孩子们进行熏陶、教育影响了孩子的思想,制约了孩子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幼儿具有爱模仿的特点,幼儿的一些攻击都是模仿所致。现在的一些电视节目都充斥着一些暴力镜头,甚至卡通片里也不乏这些内容。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差,爱模仿对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有一次,我们班有两名幼儿打了起来,我过去分开了他们问他们为什么打架?其中一个孩子说:“我是奥特曼,我在打怪兽呢。”所以我希望家长能有选择的让孩子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片子,多看一些美好的东西,创设良好的氛围来刺激孩子的行为习惯。
家长要树立对孩子正确的教育观,现在有许多家长就怕孩子受伤,我见一位妈妈看见孩子摔了一下,头碰到了地上,孩子大哭起来。妈妈马上抱起孩子,用脚使劲跺地,边跺边说:“别哭了宝宝,妈妈使劲踩,看它以后还敢撞你。”长此以往用这种方法,孩子只会以暴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谁让他不开心就会打谁。还有些家长告诉孩子谁打你,就打他。这种以暴制暴的行为只会加剧孩子的过激行为,会让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吃大亏。所以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家长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为孩子的健康成长铺平道路。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纲要》指出: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的社会性品质的形成。幼儿是他们自身情感的主体,在教育影响下,幼儿可以逐步做到情绪稳定,并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境。这样,幼儿良好的社会性情感就会产生并发展起来。作为教育者,我们应更好地学习和应用有关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促进幼儿素质全面提高。
篇6
为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那就是使全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使今后的人才既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又具有宏观的社会视野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预测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积极地通过协作去解决问题――这是一种高度的生存智慧,是人类得以持续发展的必要素质。而这种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幼儿教育开始。
一 幼儿园是对儿童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场所
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及时地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初步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也是保护人类的道理,从而逐步养成自觉保护周围环境的习惯。
1.营造环境教育的氛围
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是通过自身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我们应积极为幼儿营造环保教育的氛围。在幼儿园房舍四周种植花草树木,为幼儿开辟种植园地,让幼儿观察种子生长发育需要的条件,感知植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各班设置自然角,老师们根据季节变化及时更换自然角的植物,并要求幼儿观察记录;我园的废物箱分两种:一种是装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另一种是装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教幼儿将垃圾分类,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
2.把环境教育纳入教学活动之中
幼儿园的环保教育应渗透于幼儿的一日活动及各科教学中去,在国内外一些主要的与环保有关的纪念日,幼儿园应积极主动开展环保专题教育活动。幼儿园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较大的机动性,为了有计划地开展环保教育,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对原有教材进行补充,有意识地渗透有关环保教育的内容。
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环保教育
我们采用多媒体、看碟、讲故事、唱儿歌、游戏、绘画、实地观察等多种形式进行环保教育。例如,学习有关水的知识时,我们就从过去单纯地让幼儿了解水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记忆有关水的抽象概念的教学形式,转变到着重让幼儿认识: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之一,水的污染对我们生活乃至全部生命体的影响,水质的变化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教育过程不只是让孩子坐在教室里观察杯子中自来水是什么形状、颜色,是如何变化的,还要让幼儿观察比较现实中的各种水,它们的各种形状、颜色、气味,使他们产生疑问,探究为什么水会有这么多的变化,通过了解人类发明的各种水利装置和水利设施,加深人与水相互关系的认识。同时,利用以水为主题的诗歌、绘画作品、音乐、舞蹈、电影等,丰富幼儿对水的感性认识。
二 父母是孩子的好榜样
在幼儿环保教育问题上,父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如何以身作则,加强对孩子的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呢?
1.加强自身的环保素质,事事处处为孩子树榜样
父母平时应多阅读一些有关环保的书籍,收看相关电视节目,丰富自己的环保知识,多关心周围的环保状况,了解国内外的环保状态,不断提高自己的环保素质;同时,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从点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
2.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面对远离自然的孩子,家长应怎样做呢?我认为,保护和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与热爱之情,让孩子融入大自然尤为重要。于是,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地为孩子了解、探索自然创造条件,平时,让孩子多看一些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及书画等,多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展览馆,多与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游玩。让孩子通过观赏自然景色,收集树叶、石子、贝壳,捞养小蝌蚪等活动,感受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欢乐,从而唤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对树木花草、动物的爱惜。
3.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环保意识的培养也是养成习惯的过程。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善于抓住各种机会,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每次外出游玩时,给孩子准备一个塑料袋,把果皮、塑料袋等装在一起,再扔进垃圾桶。总之,在点点滴滴的环保教育中,孩子的非智力因素也会得到培养。
三 社会应积极为孩子营造环境保护的氛围
1.新闻出版界应注重环保教育
新闻媒介是对全民进行环保教育最重要、最生动、最富有影响力的工具。多开辟一些如“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这些家喻户晓、深受孩子们喜爱的电视节目,多出版一些如《地球家园》、《21世纪不是梦》等生动形象的环保科普读物等。一方面,让儿童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汲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让儿童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感受重视环保的呼声,从而不断增强环保意识。在环保日要紧扣某一环保专题,深入开展有效的、多方面的、多角度的环保宣传教育。
2.社会各界应积极倡导,组织一些环保活动
环保活动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即可反映当地的环境特色,也可结合“纪念日”主题进行。
3.在公共场所建一些造型可爱且富有情趣的环保设施
篇7
【关键词】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社会支持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49-03
我国关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近几年,有研究者陆续对广东、广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浙江、上海等省(市)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调查,而四川省的相关研究依然较为薄弱,本文试图通过对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系统的调查,揭示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建立和健全幼儿园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和改善提供借鉴。
一、研究方法
在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地区、内江地区、南充地区等五个地市选取若干所幼儿园用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测查。
采用SCL-90症状量表〔1〕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2〕共发放问卷355份,被调查者全部为女性,收回有效问卷336份,有效率为95%。有效问卷通过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相关调查结果
1.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见,被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较,除躯体化因子外,其余8项因子均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显著差异。
2.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
SCL-90因子分如达到3分及以上,则表示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以3分为界限值,本研究共检出幼儿园教师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388次,占总样本的37.34%。居于前五项的检出率依次为抑郁(16.3%)、焦虑(14.5%)、强迫(11.7%)、偏执(7.1%)、敌对性(5.4%)。
3.社会支持与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从表2可见,社会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有影响,其中客观支持对教师的心理健康各因子均有影响,主观支持只对教师的敌对因子有影响。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对教师的抑郁、敌对、恐怖、精神病性4个因子有影响。除了恐怖因子外,总社会支持对其余各因子均有影响。
(二)调查结果分析
测查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的躯体化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或P<0.001),其中人际关系敏感得分均低于全国成人常模(P<0.05),其他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以上表明四川省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比全国成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低。研究者分析,出现这样的情况,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变迁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新《纲要》的颁布,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专业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无形中给教师增添了压力,加重了教师的心理负担。
2.幼儿园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情境。首先,教师整天面对的是众多懵懂的孩子,他们天真无邪却又好动,对事物充满好奇而又缺乏知识经验和自控力,教师既要花大量的精力组织教育活动,还要耐心细致地照顾好幼儿的饮食起居和生命安全。第二,家长过高的要求和社会过高的期望也给教师增添了较大压力。第三,幼儿园活动频繁,各种竞赛活动、迎评检查及用人制度也给教师带来种种心理压力。
3.幼儿园教师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教师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劳动,收入却不如别人,有些地区经济发展较薄弱,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这也是教师产生消极心理的重要原因。
4.幼儿园教师个人的特点。有些幼儿园教师自身缺乏排遣压力的能力,不善于向外界求助,因此常常陷入心理困境而无法自拔。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其中心理健康与社会支持、客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呈显著负相关;主观支持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几乎不存在显著性相关。
(二)建议
1.教师要提高自我认识。不同的个体吸引社会支持的数量、质量以及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感受与评价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专业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修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视心理压力,积极投身教育教学改革。
2.园领导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1)不断改善办园条件,努力提供良好的设施设备,为教师营造一个舒适、宽松的教育环境。
(2)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教师,为教师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工作氛围。
(3)合理安排班级人数,减少班额,适当减少竞赛活动和教师的教学任务。
(4)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娱乐或休闲时间和场所,让教师在工作之余能得到放松。
(5)增加教师进修机会,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提高工作胜任感。
(6)努力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尽量为教师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3.家庭及社会应给予支持。家人、亲友或同事应经常关注教师的工作,当他们出现困难时,积极提供帮助。
4.呼吁社会各界重视幼儿教育,正确对待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及其付出的劳动。
5.提供相关的心理咨询。
总之,多给教师一些实际的鼓励,多给教师一些体谅和宽容,多给教师一些理解和尊重,让教师拥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让教师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空间日益扩大,社会环境日益更新,社会价值观念日益多样。人们的许多社会认知、情感、行为都是在幼儿时期形成的。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如何对幼儿进行社会性教育是我们幼教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小班初入幼儿园的幼儿面临着因生活环境的重大改变引起的心理与行为、生活方式与活动方式的不适应,这也会激发幼儿获取新的社会化场所必需的生活与活动态度与技能的新需求。因此重点学习内容为入园适应与快乐及集体生活的基本行为规则。即在适应中重建自信和快乐,以及学会分享与轮流等集体生活的态度和技能。根据这些特点,再结合我班幼儿的自身发展水平和关键经验和制定目标和策略。
一、小班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
幼儿社会教育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促进其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健康发展的过程。其目的性和计划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开展学前教育时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以及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其中教育目标的制定,是幼儿社会教育开展的起点和归宿,也是真个社会教育课程设计的首要环节。在进行幼儿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发现,教师只有准确制定目标并围绕目标进行授课,才能逐渐减少教师“眼中无幼儿,心中无目标”的现象,切实提高幼儿社会教育的质量。
幼儿社会教育的总目标:(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有益的活动,活动中快乐、自信;(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3)知道对错,能按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行动;(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家乡、爱祖国。具体到小班阶段幼儿社会教育的关键经验包括:(1)自我意识:感受教师、同伴是喜欢、欣赏自己的;愿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初步体会所有权的概念。(2)人际交往态度与策略:感受与同伴在一起的快乐;学习在集体活动中的轮流与分享;能适应简单的变化。(3)合作: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与游戏。(4)社会情感:爱父母家人;建立爱护周围小动物与植物的意识。(5)品德:初步学习从事实出发认识错误,并愿意改正。
2、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再结合本班幼儿自身发展和实际情况制定目标。
例如开学初期,由于幼儿刚刚入园,对于这些新入园的孩子们来说不论是周围的环境和人,一切都是陌生的,使他们缺乏一种安全感。孩子们每天来到幼儿园都会哭,会不开心。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制订了这一阶段的主要教育目标,就是让孩子们了解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让孩子们知道老师是爱他们的,会带给他们安全感,并且逐步让幼他们喜欢幼儿园,喜欢新环境,能够做到开开心心,不哭不闹。通过活动《我的新家》让幼儿了解自己有了一个新家,就是红桥八幼小三班,新家里有很多新的好朋友和三位老师,而且班里的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初步使幼儿摆脱了焦虑的情绪,建立了自信心。
3、幼儿社会教育目标要真正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1)如何将高层次目标准确地转化为低层次目标;(2)在社会教育实践中,教师如何把握各个层次教育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3)教师如何根据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方法,从而确保目标的实现。
二、小班社会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要与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一致,要与社会价值观的要求和幼儿自身的需要、兴趣和身心能力的要求相一致。因此,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有下面三个依据:(一)以幼儿社会教育目标为依据。(二)以社会现实为依据。理由包括:1、幼儿社会性发展离不开社会现实;2、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重要部分;3、幼儿社会教育内容需要反映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三)以幼儿的自身发展为依据。
在这里我想主要强调第三点。在我们为本班幼儿选择内容时,首先考虑的是活动内容是否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是否是幼儿这一阶段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问题,是否是幼儿在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或曾经经历过并且留有深刻印记的事物和现象。当活动的主题是幼儿所喜欢、感兴趣的内容时,幼儿就会调动全部的智慧、情感、意识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构建新的认知。
例如,幼儿入园初期,希望认识更多新朋友并和他们在一起玩,消除彼此陌生感,为此我们开展了名为《我的名字》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与每名幼儿互动,互相介绍名字,使幼儿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然后,我们引导幼儿进行幼儿之间的互相交往,从中使幼儿掌握交友技巧,音乐《找朋友》的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幼儿在轻松、温馨、自由的环境中,认识了新朋友。此外,我们还通过《墙上也有一个我》的活动,运用墙饰使幼儿即认识了自己,也熟悉了班里的每一位小朋友,减少了因陌生而产生的焦虑,也知道自己是班里许多小朋友中的一员,教师爱每一位小朋友,小朋友在幼儿园每天都愉快健康成长。在这两个活动中,幼儿掌握了初步的交往方法,在活动中认识了新朋友,同时收获了老师的爱和增强了自信心。
随着孩子们逐渐适应了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我们的教育内容也随之有所改变。我发现,孩子们都很喜欢玩玩具,但是,他们并不懂得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看到这种情况,我们开展了《玩具宝宝送回家》的教育活动。以小娃娃被小朋友丢到角落,没有人理她,小娃娃哭了,让幼儿发现并安慰她,引导幼儿知道小朋友有自己的家,小娃娃也有自己的家,那么这些玩具宝宝也要有自己的家。小朋友没回家会哭,同样,玩具宝宝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也会哭,从而使孩子们知道,玩具玩完后要把玩具送回自己的家的行为规则。初步让孩子们知道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他的规则在里面的,要让孩子从小培养遵守规则的意识。
三、小班社会教育活动方法的选用。
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情境讨论法、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移情训练法、角色扮演法和价值澄清法。
(一)情境讨论法。
情境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提供或创设的一种或多种社会情境中,启发和组织幼儿对情境中所出现的社会性问题与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与教师和同伴互相交换观点和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它要求1、创设与社会性教育目标及内容相一致的社会教育情境。2、创设宽松、自由的交谈氛围。3、创设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的社会教育情境。4、运用开放式提问法拓展讨论的深度。5、阐明正确的观点和认知。
在《大家一起真快乐》活动中,我们先以游戏“找朋友”,初步让幼儿感受与小朋友游戏的乐趣,引导幼儿玩“双人绳子游戏”,感受相互配合带来的快乐。我们将3-4根绳子我在手中,请幼儿拉住其中的一根绳子,幼儿都找到绳子后,教师松开握住的绳子,引导幼儿相互看看说说“找到谁做朋友了”,请幼儿两两自由玩绳,感受共同游戏的快乐。我们引导幼儿说说怎样与伙伴玩绳子的?两个人是怎样一起用绳子变出了不同的形状?我们又引导幼儿两两用绳子搭山洞,进行火车钻山洞的游戏,体验协作游戏带来的快乐,通过游戏,孩子们体验到两个人只有动作一致才能让火车通过。然后,我们又出示“多人绳子”材料,请幼儿拉住其中一根绳子,幼儿都找到绳子后,我们松开绳子,引导幼儿互相说说“找到谁做朋友了”鼓励幼儿用动作语言与朋友打招呼进行交谈。最后,我们带领幼儿玩“捕鱼”游戏,引导幼儿说说“怎样捉到大鱼?”通过游戏,孩子们体验到,同组的幼儿只有动作一致才能捉住“大鱼”。在教学中,我们不是单纯的说教,而是让幼儿充分体验协作游戏带来的快乐,最后再由幼儿自己得出结论,使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去体验,去感受。
(二)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
社会认知冲突训练法是指使幼儿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发生认知上的冲突,通过情景表演、谈话、讨论等活动,让幼儿寻找正确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并付诸实践。
在教育活动《玩滑梯》中,我们请幼儿看他们打滑梯时的照片,请幼儿观察为什么有的小朋友会摔倒,引导幼儿进行讨论,最后的出结论,因为小朋友在打滑梯时没有排队,所以有的小朋友就摔倒了,从而使幼儿知道在幼儿园打滑梯、喝水、洗手、上厕所、户外活动等时,都需要排好队,听从老师的指令才可以。
(三)移情训练法。
通过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境体验、主题游戏等形式,训练幼儿去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情感,以使幼儿在日后的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情感能主动、自然、习惯性地理解和分享,并与之产生共鸣。
在《冬天我不怕冷》活动中,我们根据我班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幼儿都做勇敢的小朋友,坚持每天都来幼儿园。在刚刚进入冬季时,我班的出勤率并不是很高,很多孩子在看到外面下雪或是天气稍稍有些冷就不愿意来幼儿园了。看到这种情况后,我们开展了《冬天我不怕冷》的教育活动,为幼儿讲解天气再冷,叔叔阿姨也坚持上班,雪下得再大,哥哥姐姐们也都能坚持上学,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不怕冷坚持上幼儿园与老师一起参加户外锻炼。然后又将我班幼儿平时在户外锻炼的照片展示给孩子们看,让他们在照片中找到自己,老师鼓励他们是不怕冷勇敢的小朋友。有以小猴从怕冷不愿出去玩,请幼儿想办法帮助小猴的方式,使孩子们了解到,就算冬天到了,小朋友也应该坚持每天都来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游戏,参加锻炼。
在《帮助别人真快乐》活动中,我们利用《七彩象》故事,使幼儿知道小白象变成小花象是因为帮助小狗――刷门窗――帮助小猫――刷床――帮助小兔――刷桌子――小朋友一起去帮助小花象――小朋友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我们通过真实的生活事件和生活情境,引导幼儿通过动作、语言及实践活动去体验、感受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
(四)角色扮演法。
篇9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美国,是美国现代教育倡导的一种基本理念和一种教育改革。克瑞斯汀(Christine,1999)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对民主的信仰和珍视,在存在文化差异的社会中与多种文化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确认文化多元化的一种教学和学习取向”,其目标在于“使属于不同人种、宗教、文化、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莫里森(G.S.Morrisonrenwei)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帮助儿童理解、欣赏、尊敬其他种族、性别、社会经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使儿童能够在一个不同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学习、交往和工作的教育,获得平等的机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在西方,多元文化的概念多立足于不同的民族和种族,多元文化是尊重和平等对待弱势民族与不同的种族文化。而今,多元文化教育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多民族国家必须直面的挑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多元文化社会系统的构成不仅来自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文化,还来自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等文化形态的冲突与融合。
二、多元文化融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学前儿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他虽然还没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但必须按照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样式受到培养。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儿童全球化视野
过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种误区,即:喜欢突出和颂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越性,用意识形态的思维批判和贬低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认为“资产阶级思想都是腐朽的”、“资本家只知道享乐”等等,从而树立一种文化对立情绪,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把我们紧紧连接在了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往将面临共同的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要解决各自文化中的问题,必须要培养国际视野、全球眼光,相互借鉴经验。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全球动态,了解国际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使本土化与国际化接轨。
(二)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多元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前儿童认识和了解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感知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特色、民族礼仪、民族语言,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语言、文化、民族历史的美好与伟大,从而树立自豪感。
(三)培养开放意识和接纳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为儿童创造了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文化的机会、接触不同的族群,既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遗产,又能学习和感知新的外来文化,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其他民族的喜爱,学会接纳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习俗与语言。从小培养儿童开放的意识和悦纳他人的胸怀。
(四)学会分享和理解
儿童出生后作为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人,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多元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儿童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学会不同的礼仪,尊重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情不同民族人民曾经遭遇的磨难。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多元文化视域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社会教育作为五大领域活动之一,足见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其一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教育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性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为主要内容。基于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必然要与《纲要》规定的内容契合,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抓住三个方面开展教育。
(一)加深多元文化认知
儿童社会的发生是建立在其社会性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儿童一出生就积极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己的环境刺激,并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立认知。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是其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主动与被动感知理解的一种心理活动。儿童对多元文化的社会认知内容包括:了解全世界不同的民族与种族以及他们使用的语言、生活习俗、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经济发展、宗教仪式等等,从而树立儿童多元文化的初步意识,加深其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感知。
(二)培育多元文化情感
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性情感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之上,在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内心感受、心理体验。情感具有动力作用,它渗透在儿童生活和幼儿园活动中,对儿童的认识、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培育学前儿童积极的多元文化情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文化自尊情感,通过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感受丰富性,培植民族文化自尊感。二是培育尊重其他文化的情感,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帮助儿童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文化。
(三)促发亲社会
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行为的发生一定是基于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认同并产生相应的社会化情感。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对他人和事情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有可能是亲社会,也可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幼儿良好的亲社会,比如,对少数民族孩子的服饰表现出喜爱、赞美,对外国小朋友的语言表现出兴趣,等等。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多元文化视域的实施途径
培育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是当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还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的最佳途径。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本质上要让幼儿认识感知本民族文化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同时增强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意识渗透,初步树立幼儿能以客观公正、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和种族文化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要考虑到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每个儿童的家庭背景和语言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儿童的积极情感与多元文化体验连接起来。
(一)创建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多维体系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因此,各类幼儿园应当基于本地实际,结合民族特色和当地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并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形成体系等途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教师培训等途径具体加以落实。1.打造多元文化主题幼儿园。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根据当地民族风情把幼儿园建设成为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幼儿园,包括幼儿园的建筑外观、环境装饰、教育理念都可以体现民族特色。在一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或者因某种历史原因形成的特定居住区域,例如建设“客家文化幼儿园”、“金沙文化幼儿园”等等,充分彰显和尊重民族文化的独特与多样,从而达到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2.创设多元文化环境。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标识,比如说到新疆的维吾尔族,我们就想起“大盘鸡”。看到哈达,我们就想起藏族儿女热情的歌舞。看到“桑巴舞”,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巴西。幼儿园在考虑幼儿的构成基础上,把多元文化的教育因子植入到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中。例如,打造民族大舞台,定期在幼儿园开展不同民族的服饰秀、歌舞表演等;创设国际走廊,把各个国家的国旗、国徽、民族特色做一个陈列展示,等等。3.设计多元文化主题活动。从幼儿的兴趣特点出发,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为基础,把不同国家、民族的地理、建筑、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编制成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以主题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是养成幼儿对多元文化的积极态度,充分让幼儿理解和尊重来自不同民族和种族的文化。例如,很多幼儿园都在开展“大创游”体验活动,具体做法譬如“美国饮食吧”、“美国购物街”、“回族餐厅(或者伊斯兰餐厅)”等等,如果在这些活动中植入多元文化内容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开展师资培训。多元文化教育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师的水平,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理念与教学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理念的人,宽广的视野和较为丰富的知识素养必不可少,同时还要具备性别公正意识和行为,避免幼儿性别角色歧视、种族与民族歧视等等。当前国内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比较多,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当把多元文化内容作为必选课程。同时每个幼儿园也可以开展园本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多元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花大量时间练习怎样适当选择教育材料、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
(二)建立多元文化教育伙伴关系
篇10
关键词:
我国幼儿社会教育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对幼儿社会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研究,并且经过了实践的证明,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主要从四个方法来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虽然幼儿社会教育一直存在,但是人们对其重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由此可见,我国在研究幼儿社会教育时起步较晚,目前相对于其他领域来讲有待提高,还没有一个系统的幼儿社会教育。幼儿社会教育的好坏与其方法有着直接关系,本文就比较常见的四种方法进行分析。
一、情境陶冶
情境陶冶需要三种环境的配合,即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教育环境。环境对幼儿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处于幼儿这个年龄段,是最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必须重视良好的教育情境的创设。情境陶冶将重点放在了暗示和感染上,让幼儿产生情感共鸣。经过一定时间的熏陶,幼儿的一切行为、性格、情感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充分体现出教育的意义。教师在运用情境陶冶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教育情境根据教育目的和内容来进行设置。教育情境的创设是要根据社会所下达的教育任务来进行的,与自发的环境是不同的。自发环境是比较随意的,与教育情境相比,没有系统性。(2)教师应该在教育艺术和教育机智方面发挥主动性。将幼儿成功的引入情境中是教育情境创设的主要目的,通过教育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自己感受外部环境,从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让幼儿扮演这个情境中的社会角色,感受角色之间的关系。在幼儿园教学中角色扮演一直都在进行中,并且这个方式也是幼儿比较喜欢的,幼儿经常在家里玩的时候,也会办起过家家的游戏,各自扮演着爸爸、妈妈、女儿等角色。角色扮演培养了幼儿对社会角色的认识,有利于他们掌握社会行为,并且使他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角色扮演实现了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到了知识。
例如,医院游戏。两个幼儿在幼儿园中玩起了医生和病人的游戏,一个扮演医生、一个扮演病人。扮演医生的那个幼儿模仿着真正医生的动作,拿起了听诊器放在了病人的胸口,经过一段时间的听诊,然后问了问病人现在的情况,最终断定是感冒,因此,就拿笔在纸上写了一些方子。这个病人就拿着医生给开的方子按照一定的流程去拿药。通过这个游戏,充分体现了幼儿在平时生活中的观察能力,并且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社会经验。
教师在运用角色扮演时,应注意一下问题:(1)教师让幼儿扮演的角色一定是幼儿熟悉的,他们对这个角色有一定认识,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这样才有意义。如果所扮演的角色幼儿根本没有什么认识,那么扮演这个角色的意义就不大了。(2)角色扮演并不是想扮演什么就扮演什么,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来定,要以正面角色为主。(3)在角色扮演时,除了让幼儿模仿,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够将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幼儿自己来选择自己想要扮演的角色,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能起指导作用。
三、移情训练
移情训练法是通过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提高幼儿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直至达到共鸣的一种方法。它是幼儿社会教育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幼儿情绪的易感染性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幼儿早期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基础就是移情。
例如,通过学做残疾人的方法来进行移情训练。让幼儿将眼睛蒙住或者捂住耳朵,让她们体会眼睛看不见或者耳朵听不到的感受,感受残疾人的情感。通过这样的训练,然后再让幼儿探讨,残疾人在平时的生活中会遇到什么问题,在他们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亲身体验残疾人的不便,这样在以后遇到残疾人时,幼儿很自然的就会上去帮助他们。
移情不是自然产生的,它是要经过教师和家长的训练才能产生。在训练幼儿移情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要依据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需要,选择能够符合幼儿年龄与认识发展需要的情绪、情感,创设的情境必须是儿童所熟悉的社会生活,这样才能利于孩子理解进而产生移情。(2)移情训练要通过角色互换来学习换位思考问题,让幼儿以自己本身的情感体验去感受、理解他人的情感需要,以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3)要不断变换移情对象的身份,以利于训练幼儿对各种不同人物的移情,扩大移情对象,使幼儿形成泛化的且不受移情对象与自己关系影响的移情。(4)移情训练重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的教育,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关心他人,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情绪的理解和分享上。
四、行为练习
行为练习是指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来培养幼儿的基本社会生活能力和技能。行为练习的重点就是如何让幼儿去做,教师在进行行为练习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行为练习的目的和要求一定要明确,在进行行为练习时,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和严密的计划。(2)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成为行为练习的主人。要想幼儿在练习中体会快乐,就必须以幼儿为中心,这样也能够促进练习目的的实现。(3)行为练习不能半途而废,要体现持之以恒。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进行形成的。在行为练习时,教师要多夸奖幼儿,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鼓励,让他们具有坚持下去的恒心,这样就会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
幼儿社会教育方法有很多,本文只是对常见的四种方法进行分析。幼儿社会教育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和教育的特点选择一种方法或者多种方法来进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促进幼儿社会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文菊. 幼儿社会性发展教育模式的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1, (11) .
[2] 唐淑. 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初创阶段研究略述[J]学前教育研究, 2006, (02) .
[3] 虞永平.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J]山东教育,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