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那么平时怎么样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呢?
一、教学生会听课,养成积极动脑的习惯
每接一个新班,首先要着手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听讲的习惯。教学生四会:会听、会看、会想、会说。
1.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不仅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认真听同学们的发言,并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问题。
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教师的板书、演示等要准确,鲜明,能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
3.会想: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告诉学生这也是一种回答。坚持这样做,可以提高提问的教学效率。因为全班学生毫无例外人人都得积极动脑思考,会与不会都有的可想。
4.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课堂上抓住要学生尽量多说这一环,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细心看。抓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要十分重视学生口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语文课上训练说,可采用以下这些做法。
二、教学生会阅读,养成自己学习的习惯
课本是无声的教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课前阅读,就是课前预习课本。要求学生每天完成家庭作业后要翻开课本,看看第二天要学的内容。特别是每一单元,每一小节的开头新课,阅读时要标出疑问,以便在老师讲课时,带着问题有重点地听课。有时也可由教师提出能引起兴趣的题目,引导学生自己找书去读。课后阅读,指的是读一些课外书并养成好的习惯。
1.圈点勾画和作批注作记录的习惯。圈画关键性字、词;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学生在阅读中边读边记,随时记下作品里精美的片言只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2.认真读书看报的习惯。要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读语文课本和自读课本。
篇2
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没有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理解,只是局限地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价值观和世界观与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对抗。
中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门非常强调英语知识的习得和基本技能培养,而比较忽视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介绍、分析和渗透。这样,学生在习得语言后,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及其他诸多方面都知之甚少,造成交往方面的大量隔阂和误会;而且,人为地将语言与种种文化现象分离开来,会在很大程度上给学生的语言学习造成障碍。因为,没有一种语言不与该语言背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脱离文化学习语言,犹如缘木求鱼,难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和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英、美、加、澳、新等国家语言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英国人通常以其绅士风度闻名于世。反映在语言上,存在大量汉语及其他一些语言所没有的敬语和礼貌用语。如:“How do you do?”“Good day.""Can I helpyou?""Athousandthanks.""Don’t mention it.”这些话,不是在有些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译文,就是译成目的语之后失去了原有的强烈谦和、礼仪色彩。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英语大量的礼貌用语对中国学生在语言习惯及行为举止上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举一个常见的例子,老师在上课时向学生借东西时,往往会说:“张三,你有铅笔吗?给我用一下。”而在英语环境中,“Excuse,Tom.Could I borrow your pencil,please?"会显得十分自然、贴切。并且在老师对"could"相对于"can"更富有委婉、客气的色彩这一区别进行讲解之后,相信学生对于人际交往中文明礼仪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刻的理解。由此可见。注重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内涵的挖掘、分析和教育无论对于学生与英语国家的人的交流,对于他们本身的英语学习,还是对他们自身修养和品德及素质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和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们要学好一门外语,不能不对这门语言起源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渊源、风俗习惯、社会组成等有所了解。中国现行中学英语教材充分注重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内容绝大部分为日常用语,尤其是初中阶段。而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那套中学英语教材。内容可谓五花八门、包罗万象,有西方社会生活,最新科技发展,也有人物传记,童话小说,寓言故事等等,应该说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向往。我以为今后再编写中学英语教材时可以适当增加常见于西方文化中的典故文章作为了解和阅读材料。总之,在语言教学中,我们既要加强语言知识本身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对文化知识的教育,而不能顾此失彼,有失偏颇。
篇3
[关键词]:多读 领悟 美感
生活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那么语文阅读教学自然是教给学生技能的,阅读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指导学生多读,多读也是我国优良的文化传统,其重要性在古文语句中充分体现出来,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一、 “读”出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阅读就会独立地在知识海洋里航行。”可见,阅读对于语文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读书贵在自悟自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苏秦苦读,“头悬梁,锥刺骨”所以能游说天下;杜甫勤读,“读书破万卷”,所以能“下笔如有神”。鲁迅连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读书上……我们可以说,历代的伟人大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自己“读”出来的。然而我们教师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认为与其让学生自己读,不如教师多讲些。于是,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教师就对文章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大加分析,由于学生自主读课文的时间太少,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此时的学生只是一个听者而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读者,他们体会到的“情”、感悟到的“理”无非是老师个人的读书心得、体会。这势必会使原本富有个性的学生变成一个个只用同一个脑袋思想,用同一张嘴巴说话的“机器”。因此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读书,让学生通过眼前所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而老师只要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来说,多读,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文言文教学中的 “……者,……也”这样的一个判断句式,要让学生多读几遍,甚至在不同的文章中学到类似的句式,下次学生一读到这样的句子,马上就能判别出这种句式,并深刻理解它。再有《陋室铭》中的“孔子云:‘何陋之有?’”语感比较好的学生很容易就会仿句:“何罪之有?”“何理之有?”等等。这些都是多读、熟读带来的良好收效,所以说,“读”对培养语感很重要。
二、精读中领悟, 适时点拨
阅读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远不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杨再隋教授对读中感悟也做过精辟的阐述:“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出来的。自悟,即自己以心去领悟。悟的过程就是通过阅读和思考语言文字的内涵,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学生的悟,在于教师巧妙、适时地引。”学生的水平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给予点拨、引导。教师应做到启能发,发而能收、有的放矢、适时点拨。教师的点拨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之后,针对阅读中的共性问题“精”讲,以学生自己的领悟为主。此时学生带着自学的疑问,带着倾听教师讲解的渴望,教师的讲解于学生能起到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效果,老师要点拨得精彩,点拨得生动,点拨得精当、点拨得明白、点拨得科学、含英咀华、要挥洒教师的个性和才气,观察学生的表情和态度,随机应变,引导他们细细品味好词佳句的绝妙之处,揣摩布局谋篇、立意构思的独到之处,深入探究领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使点拨的内容具有提示性、启发性、示范性,“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教师的“点”必须“点”在关键之处,“拨”必须“拨”在疑难之处,无疑而“点”则不如不“点”。
三、领悟中体会美感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这样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也是一种审美过程。语文教学中,不但要在字、词、句、篇上下功夫,还应该在教学中贯彻人文的审美教育。所以,让学生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不但能提高表达能力、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有高尚审美情操的人。因为阅读就是读者和作者的对话,让青少年广泛地阅读,多读名家名篇,就是让他们跟名家、大家对话,思想上无形中就会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如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和余光中《乡愁》等佳作时,笔者就让学生尽情地读个够,感受诗人的情感。刚开始,有几个学生读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个地方时,忍不住笑了起来,但多读几遍后,他们就理解了诗人一颗热切的爱国之心,被诗人甘愿为国捐躯的精神而深深感染了。这样的收效是教师在课堂上怎么讲也不如学生自读去感受来得好的。
四、读出生活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好课堂上的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 “大语文”,要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每一部文学作品本身就出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生在大量的作品阅读中,品味到人生百态,领悟到生活的真谛。如《犟龟》和《骆驼寻宝记》让我们认识到既定了奋斗目标,就要不怕困难与挫折,坚持不懈地为之努力,直至取得成功。《茶馆》又让大家认识到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这样的大量的阅读,让学生理解生活,观察生活,做生活的强者。
五、阅读,把孩子的东西还给孩子
在这个纷扰的时代,读书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因为只有读书,才能使我们摆脱浮躁,进入沉静;只有阅读,才能将我们提升。马克?吐温说:"名作,是那些每个人都希望读过,而又不愿去读的作品。"人们希望自己读过这些书,是因为这些书是学艺教育不可缺少的材料;退缩不读是因为这些书超过每个人的头脑,需要思考才能吸收,而思考是艰苦的。然而只有超越我们头脑的东西才能将我们提升起来。名著是过去的作品。古人并不知道计算机、网络,但古人同样经历着日出日落,风吹面颊,也曾为爱与欲而着迷,也曾对生存的意义苦苦追问,也同样承受着悲欢离合的人生四季。名作之所以历久弥新,就是古人用最清晰的语言,向我们提出着一个个重大的主题,哈姆雷特式的追问是没有时间的界限的。没有阅读的人生是狭窄的人生,是肤浅的人生,是缺乏个性的人生。而没有个性的人生是没有未来的。 为了未来,还阅读给我们的孩子。西方有谚:"把上帝的东西还给上帝,把恺撒的东西还给恺撒。"我们在这里似乎也可以说:把孩子的东西还给孩子。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参考文献:
[1] 魏书生?魏书生谈语文教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
篇4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随着文化而发展变化。西方文化导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们的西方思维方式。中国人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导致学生们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难以理解遇到的一些西方文化现象。人们经常笑称不地道的英语为“Chinglish”, 实际上这是学习英语的人受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影响或干扰的一种表现。
英语背景知识的介绍,以及相关西方文化知识的导入,能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难理解的文化现象,包括西方人的生活行为方式以及道德规范等,这样就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们学会用西方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西方文化的能力。同时,对于西方文化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并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做到更加地道地运用英语提高自己的能力。
2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比
2.1 语言行为方面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语言的运用一定要遵循文化的规则。比如在谈到问候和致谢的话题,中国人一见面打招呼大多会问对方 “你吃饭了吗?”相比较之下,西方人打招呼的方式一般会以谈论天气开头 “Hi,it is a nice day, isn’t it ?”一般来说,我们与家庭成员或者非常熟悉的人之间,很少说谢谢,但是在讲英语的国家, “Thank you.” 用于相当之多的场合。再比如说,别人对自己进行夸奖和赞美,受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影响,我们经常会表示谦虚和退让,而在讲英语的国家,对于别人的赞美,最普通的回答却是 “Thank you.”。
2.2 价值取向与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通过对以下几方面的浅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分辨出中西方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模式。中国人在聊天交谈的过程中经常以问及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方面为话题,以示要好和关心,而讲英语国家的人对这样的聊天方式比较反感,因为他们认为这些都涉及到个人的隐私,贸然涉及到别人的隐私被认为是非常没有礼貌和缺少教养的表现。
受到传统习俗的影响,中国人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经常都是一番推辞,不好意思当面打开,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一般都是要当面打开,并对此表示喜爱,称赞一番。
3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缺失
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比较让人担忧。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师对西方英语国家文化普遍缺乏研究与深入的了解,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语言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从而导致学生因为掌握的英语文化知识不足,而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这种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忽视了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文化的学习。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多放在听、说、读、写等应试技能的培养上,很多大学英语教师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作为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很少把英语学习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文化学习的认识。我国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理解能力相对较低,如对礼貌规则、交际策略、交际规则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不熟悉英语国家的思维模式与文化背景,对隐含的文化内涵、语言现象、行为等都理解不多,以至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经常误解对方。
4 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的策略及方法
4.1 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形成,这个重担必将落在大学英语教师的身上,当然同时也会给大学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广大大学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清楚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教师们可以通过阅读时代感较强的英语国家的各种报刊或者杂志,来了解其国家的历史、宗教、社会、经济、政治,包括在此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还可以通过研究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更加丰富自己的知识,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紧密关系。
4.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增加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加强课堂教学中对于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也是能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效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例如,讲课时,对于西方的女士优先原则“lady first”,或者对于其重大节日”Christmas Day”的介绍都是非常必要的。习语的产生,离不开人们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众所周知,英国是一个岛国,在历史上曾经一度领先世界的航海业;而中国人民一直都在亚洲大陆劳作与生活,大陆是人们生活的聚集地。因而说到花钱十分浪费的俗语,英语说成“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说 “挥金如土”。
4.3 利用视听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文化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利用原声英文电影、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资料,有选择地收看、收听各种原声英文节目,这样既可以领略到异国风土人情,同时又可以领悟英语文化的内涵。英语教师平时应多收集有关西方文化方面的资料,比如说一些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或者一些前沿的新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了解西方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立体地、形象生动地、全方位地了解英美等国家的地理概况、人们的生活习惯、社交礼仪以及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篇5
关键词: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同一项任务,这要求学生们要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和积极的思考能力,这能充分开拓学生们的大脑。合作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合作学习使得同学之间有了更详细的认识同时也给了师生交流的机会。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成功的运用将会取得巨大的果效。
一、现阶段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教中应用的不足
1.形式化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是盲目的将学生分组,然而并没有领悟合作学习的内涵。当学生们分到一组后看似激烈的讨论然而话题并不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使得课程杂乱无章。语文这门理解性的学科,σ痪浠岸言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合作学习正是能给学生们一个讨论的平台。但是过度的形式化使得学生们的参与度不高,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学好数学需要一定的基础,一个小组中同学们各自的功底不同,在教师无法管理到小组时会出现严重的抄袭现象。因为长期的形式化,很大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学习到真正的知识反而导致学生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影响了对语文教学的进一步提升。
2.被动化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讨论,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学生们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讨论,是为在教师面前做一个讨论的样子而讨论。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出现了各抒己见、沟通受阻等现象,阻碍了问题的讨论甚至影响到学生之间的友谊。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功底等方面相差比较大,教师过分的强调合作学习而不懂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来解决学生之间理解的差异。这种过于被动化的合作学习使得一个分组里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最终与合作学习的意愿背道而驰。
3.零散化
教师是整个课堂的核心领导者,同时应该是每个小组的组成部分。教师应当发挥引导作用,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进而提高分组的凝聚力来促进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许多教师只会单纯的认为建立起分组就是建立起了合作学习,这不仅导致分组内部零散,而且各个分组之间也没有联系。零散化直接造成了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失败。
二、实现合作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1.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的直译就是团队合作共同学习,语文这门课程更需要团队的合作意识,所以提高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合作学习才会更有凝聚力。团队的合作意识是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行为、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布置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小学时代,每个学生都希望受到教师的赞美,所以适当的鼓励与奖励会让小学生心中产生荣誉感以及增强自信心,从而为自己的团队努力,团队意识也进一步深化。
2.培养学生做笔记的习惯
曾经说过: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做笔记应该是整个学习生涯中必不可少的,从小学就应当培养学生做好笔记的习惯。语文词汇语句的积累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数学而言好的例题的摘录更有助于学生的温故知新。合作学习在深化基础的同时更会使学生们积累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教师鼓励学生做笔记也应当是合作学习的一部分。
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学习中离不开学生们讨论,所以语言表达能力十分重要。小学语文大多以阅读为重,学生们通过反复的阅读来理解课文的内涵。在合作学习时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会让小组在独立完成作业时更有效率。教师们应当鼓励学生们说出他们内心的想法,鼓励他们大胆的想象,勇敢的探索,进而对它们的表达能力进行引导。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教师们更因该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敢于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学生们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毕竟人无完人。不论企业还是国家,需要的都是具有强大团队精神的人才。合作一词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很大的学问。合作学习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既让小学生对语文有了更好的认知与学习,同时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意识以及以后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们应当正确将合作学习应用到语文的教学之中,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彩香.分组与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语文天地,2016:11.
篇6
关键词:古诗;小学语文;作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148-01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风”吹进了许多国家,外国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的热情日益高涨,但作为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汉语水平与古代文化知识水平却出现了日渐衰退的现象,长期发展下去,不难想象,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提升将会受到影响。因此注重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尤其重要,而在小学阶段,注重古诗教学更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大事。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各个学段古诗文的诵读要求。而诵读古诗是有效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占有的比重也日愈增大,显而易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古诗起着一定的作用。
一、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小学生的听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注重写的能力过程中,听说读这三项能力却经常被人忽视,尤其忽视听读能力的培养。而古诗的易读易听性,却能很好的弥补此不足之处。
古诗富有音乐之美。古诗注重声韵搭配,遣词造句,音节长短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古代“诗乐舞”本为一体,因此古诗可以演唱,配上音乐,更是一种妙趣。小学生注意力易转移,古诗这种易唱易读的性质,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听读古诗的过程中,在诵记古诗的过程中,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汉语运用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审美水平
古诗富有意境之美。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一段阐述:“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通过形象鲜明的意象,通过主客融合,营造了诗的不同意境。
记忆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通过回忆能够在脑海中再现出来的形象,是介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诗最基本的要素是词,古诗通过词的表象,构造了诗的意境,因此小学生在诵读古诗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将古诗中的词语转换为表象,领悟古诗的意境之美,奠定思维基础。古诗能够提供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词所传达的意思,通过鲜明的意象,在诗的世界中驰骋,理解古诗中饱含的情感与意义。小学生的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在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领略祖国优秀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豪感,塑造品格
古诗语言简洁,富有跳跃性,节奏感,遣词造句有着一定的美感。学习古诗,能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好用于听说读写的实际生活中。学习古诗是小学生热爱中华优秀文化的感情的需要,对他们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如《示儿》,读这首诗歌,能够感受到爱国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还念念不忘被外族占领的中原领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情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了一次爱国的洗礼。在《咏柳》中,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嫩绿的柳树、活泼的燕子,无不让学生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感受祖国风景之美。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四、传承祖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孔子亦言:“不学诗,无以言。”在外国人学习中国优秀文化高涨的今天,作为中国人,更应该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古诗,更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受到一定重视,这也是传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必然途径与需要。古诗的重要性只是在一些有识人士口中呼喊,还不能形成一个普遍的共识。不可否认,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1.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自身的语文潜能
古诗教学中,一首古诗一般使用一课时的时间就可以教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的不过是老师理解了的东西,包括诗歌的内容涵义、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在短短时间里,学生根本不可能很好的去体悟这首诗歌,再加上小学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领悟能力不强,只通过简单的讲解与背诵,根本不可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在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中,在老师要求的“死记硬背”中,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是缺乏的。
2.重视力度不够,缺乏专门的引导
小学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现代文的掌握,对古诗只要求会写会背,这也导致了教师对古诗的鉴赏力度不够,古诗教学过于浅显,无法把古诗之美展示出来,从而也没办法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因此,应该提高古诗的重视度,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古诗审美水平,引导学生走进古诗的世界,把古诗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在品味古诗过程中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在认识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的同时,充分认识古诗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方能更好的克服不足,寻找解决策略,更好发挥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陶文翠.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02).
[2]张妃.浅析古诗词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教师),2010,(06).
篇7
一、预习可以使教学效率大为提高
恰当的课前预习可以快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正式开始讲课之前,学生进行了良好的预习,那么他就对课文或者要讲述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样在老师讲课的过程中他就会更加容易地理解老师所讲述的内容,老师每叙述一个知识点,学生都会在脑海中定位出预习中的印象与课本中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使老师的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才能使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
二、预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自主进行预习的过程中会对许多问题进行思索,如若遇到不懂或难懂的问题,他会进一步地进行探索,这在无形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很有好处,在针对学生以前从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发散思维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解答问题,而这种切实可行的思维模式恰恰可以通过预习—解答这种形式加以锻炼,所以说预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预习的过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它绝不是轻轻松松地把课文看一遍就大功告成了,这里所说的预习,是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之上全面地理解课文,深入地探究课文所讲的主旨,了解作者的内心,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意图。而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记录下来,等到第二天老师讲课的过程中进行比对,如若与老师一致那么解读就很透彻,如若不一致,那么也可以各抒己见,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向老师说出来,然后课堂讨论哪一种结论更为稳妥。经过这么一番认真的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想问题的方式,还锻炼了学生搜集资料、整合理解的能力,所以说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预习可以使讲课内容更加丰富
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疑问,假如每个人有一个疑问,那么大家汇聚起来积少成多,课文就会被分析得很透彻,学生也可以全面地了解课文,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无疑会使讲课的内容更加丰富,学生也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好的。
篇8
一、语文教学中听力训练的意义与重要性
听、说、读、写是语文素质的四项基本能力。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这四个方面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少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训练,都不利于学生语文整体能力的发展。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接受和发表,表现在口头的是听(听人说)和说(自己说),表现在书面的是读和写。在接受方面,听和读同样重要;在发表方面,说和写同样重要,所以,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主要目标,来达到让学生终生受益的目的。日常教学中,“读写”能力一直是语文教师紧抓的重点,“说”的能力也逐渐被关注和重视,但一般很少对学生“听”的能力作系统的训练。其实,“听、说、读、写”中,“听’排在首位,足见其基础性和重要性。
“听”和“思”是永远连在一起的,听力训练也是极好的思维训练;听力训练好了,可以培养学生听话的注意力、话语的辨别力、语义的理解力、信息的记忆力、话语的品评力和联想创造力,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开发智力。
二、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的现状
新课标对7~9年级学生的听话能力的要求是:“耐心专注地倾听,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
这些要求较为笼统,在初高中的升学考试大纲和其它考试中对听力也没有做明确的要求。有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也有语言实践活动的安排,但没有具体的听力训练目标和要求,加上没有对应的检测机制和后续监督,听说能力的训练培养就处于尴尬的地位。
有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这些问题,进行了听力训练的尝试,但因为没有系统的教材,缺少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谈不上什么收效。有的老师是套用英语听力训练的模式,分为词、句、段三个阶段进行,而英语和汉语毕竟有区别,这些方法也不见得完全适用。听力训练急需一套系统且行之有效的方法,促进听力教学的发展、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三、语文教学听力训练的方法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对听力训练进行了探索,将“听”与“说”、“读”、“写”紧密结合起来,“以听促说”、“以听带读”、“以听助写”、“以听娱情”。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是读写的基础。听说是口头语言的运用,读写是书面语言的运用。听说能力的提高会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反之也成立。只有四种能力均衡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提高。
(一)听力训练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1.听读句段,培养提炼语段关键信息的能力:边听边写,记写字词、句子、语段,文从字顺,无错别字。听不仅要“听见”,还要“听清”、“听懂”,要迅速快捷地接收,合理地选择符合自己需要的声音信息并能正确地理解、牢固地记忆,最后还要对声音信息进行评价推断,这和单纯的听觉能力是有区别的。
在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听得准、理解快、记得牢,做到听话的一次准确性,边听边思考,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听话能力包括记忆力,而声音信息又是转瞬即逝的,及时地记录下重点要点、关键语句,可以提高听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边听边思考可以在大脑中及时地对听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记忆,就不会出现听到后面忘了前面,听过的材料记忆模糊、记不下来等现象。归纳段意,提取关键信息则锻炼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会高效地抓住语言的要点。
2.听课文朗读,提高审美感悟力:听美文或配乐诗歌朗诵,学生模仿朗诵。
朗读是理解、积累、发展语言、激感的重要途径。教材中的大部分文章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尤其是一些内容深刻、语言优美,感情丰富的散文、诗歌,更是朗读的好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朗读水平较差,读课文读错音、读不连贯,语调平直,没有感情。仅仅进行理论上的讲解指导,学生难以很快提高。通过听课文朗读,学生现场模仿诵读,进入课文情境,这样有利于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无疑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果,增强了语音的辨识能力和语言的感受能力。
(二)听力训练与写作练习相结合
1.听片断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补充或扩展。
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有很多先进的玩具,很少听妈妈讲故事了,更不用说听广播、听评书、音乐剧等;而由于电视、电脑、游戏机等各种娱乐资讯的丰富多彩,孩子们所受到的视觉刺激过多、过滥,对事物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却被限制了想象能力。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匮乏,文章缺乏想象与生命力,与听力训练的结合,通过优美语段的欣赏,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2.听寓言故事分析概括,写出听后感。
很多寓言故事中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最反感的是老师家长的说教。选择寓言故事作为听力材料,让学生听完后写听后感,既是接受潜移默化的人格教育,又是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
篇9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重要性;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25-01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继承并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提高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时展下,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汉语言文化学习的热潮给其发展带了机遇,抓紧研究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关内容刻不容缓。本文首先综合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建议给出了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一、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概述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是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幼儿时期就给予他唐诗宋词的熏陶,这实际上就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最初阶段。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实践者,在潜移默化之中都要接受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熏陶。虽然在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被单独列为独立的语文学科,但这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满足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文化层次上的需求,要想进一步挖掘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深刻内容,还需要每一个汉语言文学学习者的共同努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巨大的浪潮。统计研究显示汉语的学习人数一直处于世界的第一位,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学校中开设了汉语言文学的科目,这无疑给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有很多内容都已经走向世界,被世人所认知推崇,如中国的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等等。这一方面是中国与世界额度交流日益频繁,另一方面也是各国汉语言文学学者的共同努力,这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额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无论是中华文化自身内部的发展要求,还是国际上对汉语言文化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对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繁荣,还是对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来说,学习汉语言文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在当前的教育体系当中,可以考虑将我国丰富文学遗产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融入到教材当中,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教材以内的文学内容,还应能够进行拓展和独立的思考,形成丰富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体系,以此来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和内涵继承并发扬。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策略给予以下建议。
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策略建议
1.增强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其性格和观念也都不同,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对阅读的内容进行个性的反应,例如对自己喜欢的部分或自己认为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分享,这当然可以是突发奇想,通过分享增进自己的见解。
2.著作的大量阅读。汉语言文学的作品,很大部分都是源自具有较高文化积累的作家手中,作家将自己的表达融入著作中,这同时对著作的阅读者来说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阅读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才能更为深入地了解文学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对阅读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教师要先对其进行筛选,保证作品同学生的文化、年龄相匹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吸收作品中的净化,深刻的额感受到我国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3.语文课本变为读本。对话关系普遍存在于汉语言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例如,学生在与教师、在与课文、在与同学进行对话等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后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课堂中的分享体现出大多数学生共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再进行解答会有很好的针对性,能够把学生的阅读情况真实清晰的反映出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处理。
4.激励学生表达口语。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熟练的运用,所以教师必须要给学生锻炼口语表达的机会,只有勤加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例如在早读结束之前开展“我是小记者”的活动,让学生把前一天晚上所了解的新闻进行叙述,不辅助书面上的记录内容,而是把自己了解到的新闻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通过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表述,学生一方面能够对国家大事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的热潮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无论怎样,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需要较大的时间投入,掌握优秀的学习策略是成功学好汉语言文学的关键。本文在综合分析汉语言文学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者参考。相信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大,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赵国景.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青年文学家,2013(05).
篇10
一、传统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仅仅依赖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很难培养出现代化的新型人才,还必须依赖现代化方式的学习。如今,人们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都在不断消退,这都是因为传统教育将学习方式建立在依赖性、受动性、客观性上。为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客观为主观,自主学习,提高积极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处于指导方,一味地灌输,作为学生也只是单方面地接受和服从。
传统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学生所学到的任何内容、方法等都是由教师自己概括而得到的。所以,传统的教学便有了这样的界定:第一,教学只是机械地将书上的知识搬运到黑板上的机器;第二,从整体上来说,缺少了生活实际性,未能给学生构建一个宽阔的平台用来学习,只是让学生机械地学习书本上的内容以及仅由教师单方面传授的知识;第三,教师采用固定化的模式,依照课本上的知识,没有运用问答的方式,学生只是静态地接受而缺乏互动和对话;第四,这种毫无创新式的教育会使学生思想固定化,缺乏互动,智力活动少;第五,这看似“一统天下”的教学方式却抹杀了学生情感个性的发展,缺乏创造性,只是单向地听从指挥,一味地应付老师颁布的任务,缺少精神乐趣。这种方法仅仅强调了课堂纪律,却缺少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和人文关怀;第六,在教学的过程中,相对于表扬来说学生受到的指责更多,导致学生的自信心被打击,人格得不到充分的尊重,无法建立一个互相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七,学生思考得很少,教师通常习惯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授,而学生只能静静地在讲台下听讲,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似乎在唱独角戏一样只讲教案上的知识,学生本应该亲身体会的思考及讨论的过程却让教师自己一手操办完成了。
二、创新小学语文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的重点是教师的“教”,本着以教代学、以教定学,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切身地体会到外面的真实世界。
课堂应该是学生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场所。新课标中提出了几点创新小学语文的学习方式。
1.语感培养的重要性,应注重朗读。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知文章的内涵,体会其中的感彩,与作者达到共鸣。细读每一个句子,体会到文章的美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该督促学生多读、多背、多思考、多想象以及最终领悟到文章主旨。
2.善于提问。有些学生不善于或者不喜欢发言,但教师不能忽视这样的现象,应想方设法撬开学生的嘴。教师应起引导作用,尽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设法让学生成为主角,让他们互相讨论发言,营造一个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3.注重实践,语言训练极为重要。单凭教是很难让学生完全了解外面世界的。小学生课堂中应少讲多实践,尽量处于主导地位,不断训练对语言文字才能达到最显著的效果。比如说骑车,只是教是不够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锻炼才能真正地学会骑车。让学生经过大量的语言训练,领会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文章的意图,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
4.全面发展,强调个性特长。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以此来设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首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根据他们的特长,分别进行指导,避免拔苗助长的现象,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5.重视参与课堂学习的重要性。许多学生只是听,但听很容易使学生情绪低落、思想涣散,注意力不集中。相对于听这种学习途径,学生更应该参与课堂的讨论,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培养。首先,应运用不同的方法激起同学们的兴趣;其次,在课堂中创设情境,让同学亲自参与并体会到做主人公的快乐,然后逐渐增加学习积极性,并且学会自主学习。
6.在课堂中导控情绪。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课堂教学应该由学生和教师相互之间的互动而展开,只有双方同时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体会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教师应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并同时给予适当的褒奖,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乐趣以及成功的快乐,使今后的学习更加具有积极性和自主独立性。
三、创新意识对小学生思维的开拓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尤其是当别人欣赏自己的创造力时,这样更有助于推动小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作为教师,挖掘小学生的创造性是首要职责,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让他们无限地开拓创造力。比如说,一般文章都会提到一些关于对文中人物特点的问题,其真实目的在于为了开发小学生的思维逻辑以及创造力,促使其表达不同的想法,有自己的主见。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中的人物、地点、时间等让学生去编写故事,也可以采取改变人称的方法,请学生进行复述等,让学生发现自身的创造性并体会到成功后的喜悦,进而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总之,时展的产物是自主、创新、合作。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是人们终身发展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学中的主控者和引导者,小学教师应按照自主、创造、合作的理念与同学互相合作,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散,让学生将兴趣投入到课堂中,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真正地做到教学相长,让小学生在启蒙阶段就受到良师的指导,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雁.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