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定义范文

时间:2023-03-22 19:56: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化学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化学定义

篇1

初中化学教学前侧课程目标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法,提倡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放在首要位置。课前制定科学合理并有挑剔性的教学目标至关重要,理而有效地进行教学前测,可以为自己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提供第一手材料。

一、教学前测的内容

教学前测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的了解,同时也要对教师进行教的了解,即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要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要链接学生已有的知识,因此,了解学生的基础和生活经验是实施有效教学的起点。

1.从学生学的角度看

一个班级由于学生所处的个人背景不同,拥有的学习经验也不同,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思想情况、品德意志、学习态度、思维方式以及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了解学生在学习时的感知和观察的主动性和精确性、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强弱及特殊能力的差异。

2.从教师教的角度看

学科知识要储备好,教学技能要准备好,教学情要酝酿好。没有激情的教师,会变得充满匠气。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拥有对知识的渴求,对真理的执著,对人类道德的崇尚,对美的由衷赞叹。在课堂上将这些丰富的情感融入言传身教之中,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用真挚、温和的语调去诱发学生,创造每一个全新的45分钟,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使他们热爱学习,乐于学习。

二、教学前测的方法

教学前测的方法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不断创新,如问卷调查法、个别谈话法、活动观察法、动手操作法等,还有一些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如课堂提问、黑板演练、习题测验,有经验的老师还能从学生上课的眼神表情即一切细小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学生心理面得到对学生的了解。

1.问卷调查法

通过设置不同难易的问题,在课前所授课班级走访调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通过这些问题调查,了解学生已有学科知识基础和多方面的学习习惯,为自己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提供第一手材料。

2.个别谈话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谈话的方式来了解情况,搜集材料的优缺点,可以更详细、更准确、更真实地了解有关细节,深入摸清情况。

师:你们在平时上化学课的时候最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生1:最喜欢化学实验老师让我们自己动手操作。

生2:最喜欢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让我们一起探究解决。

师:你们觉得一节好的化学课是什么样的?

生1:实验成功。

生2:课堂上我们觉得特别高兴的获得了知识,没有压力。

生3:老师上完课了,我们觉得意犹未尽。

生4:老师的问题根本难不住我们。

通过小组访谈,老师了解了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和用学生的眼光看待一节好的化学课的标准,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3.活动观察法

活动观察法一般在课堂上用,教师在上课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精神状态,不断地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

《溶液浓稀的表示》教学前测。

师:出示三支装有等量水的试管(规格相同),问你看到了什么?

生:都是无色液体。

师:在三支试管中按顺序各加入1、3、5滴红墨水,振荡后再问:现在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无色液体变红了,且颜色依次加深了。

师追问:哪个更浓?

生:颜色深的。

师:再出示三支装有等体积水的试管(规格相同),加入1、2、3小匙白糖振荡完全溶解后问:现在哪个试管中糖水更甜?

生:加白糖多的。

师追问:哪个更浓?

生1:甜的。

生2:加糖多的。

通过上面的观察描述,了解学生对浓稀的判断,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形式作铺垫。从而合理恰当的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

4.动手操作法

新教材编写提供多样化的实验内容,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动手操作法就是让学生收集资料、设计并完成家庭小实验、调查身边化学事件等,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教学前测。

(在金属冶炼学完后。)

师:自然界的金属资源丰富多彩,能无限开采吗?

生:不行,要有计划、合理的开采。

师追问:你能查找到各种金属元素可供开采的年限吗?

生:能。通过网络。

师:现在世界上每年因锈蚀而报废的金属设备和材料高达产量地20%~40%,其中最容易锈蚀的是钢铁材料和设备。你们能设计出影响钢铁生锈因素的实验吗?

生:能。

师补充:可参照课本185页设计。下节课比比看,谁做得好。

用激励的办法,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节约课堂时间,为下节课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通过教学前测,了解到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生活常识的经验,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存在的问题,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辅导,哪些可省讲或不讲,需要补充和增加哪些内容,从而很好地把握教学起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能科学合理地制定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方式。

三、制定教学的目标

比如,《溶液浓稀的表示》在制定的“三维”目标时,也考虑到教学目标的“三度”——适宜度、操作度、达成度。在前面活动观察的基础上我制定如下目标:引导学生借助墨水的颜色、糖水的甜度,理解溶质分数的定义和运算;能过加水加糖改变甜度亲身体会、掌握溶液稀释、浓缩时各种量值的变化,突出重点,突出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同一教材的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面前,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要通过教材知识的分析,结合学生基础差异的具体情况,提出课堂教师的具体要求,保证教学目标的合理性、科学性。

篇2

[关键词]特殊性别决定 性别分化性逆转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40106

性别是一种性状,由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决定。性别的实现包括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以下举例说明几种特殊的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类型,以帮助教师在生物教学中更准确地把握相关问题。

一 、 性别决定

性别决定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正常情况下,受精卵中染色体组成是性别决定的物质基础;然而,自然界中也存在一些其他的性别决定方式。如温度决定型(如很多爬行类动物);“机遇”决定型(如海生蠕虫叉); 染色体数目决定型(如蜜蜂);等等。

1. 温度决定性别

龟鳖和鳄鱼分别属于爬行纲的龟鳖目和鳄目。绝大多数爬行类动物以卵生方式繁殖,主要依靠阳光的温度或植物腐败发酵产生的热量进行孵化。其中一些龟鳖类和所有的鳄鱼的性别是由卵在孵化过程中所受外界温度决定的。如一些龟鳖的卵在低于28℃温度下孵化时,所有孵出来的小鳖都是雄性;而孵化温度高于32℃,孵化出的都是雌性;在介于28℃~32℃之间孵化时,则同时孵出雌性和雄性个体。[1]有实验证明,温度分别为30℃和低于30℃时,密西西比河鳄孵化出的全是雌鳄,而在34℃和高于34℃时,孵化出的全为雄鳄。当温度为32℃时,孵化的鳄有雌有雄,但雌比雄多,其比例为5∶1;当温度低于26℃或高于36℃时,卵全部死亡。其实,有些鳄鱼的性别有时可达10雌∶1雄。[1]温度决定性别对一个物种的生存既有利也有害。有利的是可使一个物种的性别不一定是1∶1,从而促进了有性生殖。有害的是当局部地区或全球性的温度升高时,这些由温度决定性别的生物有可能无两性分化而最终走向灭绝。

2. “机遇”决定性别

叉为虫门海生蠕虫,雌雄异体,雌虫体大,体形像一颗豆子,宽10cm,口吻很长,可达1m,远端分叉。雄虫很小,只有1~3mm长,生活在雌虫的体内,像一种寄生虫。这种蠕虫的性别决定完全是由机遇决定的。自由游泳的幼虫是中性的,没有性别分化。如果幼虫落在海底,那么此幼虫就会发育成雌虫。如果幼虫落在雌虫长长的口吻上,就会进入雌虫的口,幼时生活在咽部,后转寄生在肾管或体腔等处,最终发育成一个共生的雄虫。[1][2]实验表明,如果把落在雌虫口吻上的幼虫移走,让它在离开雌性的情况下继续发育,则发育为间性。此间性偏向雌或雄的程度取决于幼虫呆在雌虫口吻上时间的长短,所以科学家推测这可能与雌虫口吻组织中所含的某种化学物质有关。

3. 染色体数目决定性别

蜜蜂为膜翅目昆虫,婚配在飞行中进行,蜂皇和雄蜂后,雄蜂因交接器拔断而死亡,蜂皇却得到了足够一生(4~5年)需要的。蜂皇在接下来所产的每一窝卵中,有少数是不受精的,这些卵发育成为单倍体的雄蜂(染色体数n=16);而受精后的卵可以发育成雌蜂(蜂皇),也可以发育为不育的雌蜂(职蜂),这主要取决于两者所食的蜂皇浆的天数。蜂皇浆是工蜂头部咽喉腺分泌的,雄蜂和工蜂的幼虫在第四天起改吃花粉和花蜜的混合物,[2]孵化后经21天才成为成虫。而蜂皇的幼虫可一直吃蜂王浆到化蛹,孵化后16天即可生育。[3]

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和蟑螂等少数昆虫的性别决定由受精卵中性染色体数目决定。如雌性蝗虫有24条染色体(22+XX),雄性蝗虫有23条染色体(22+X)。蝗虫在减数分裂时,雌虫只产生一种X卵子,雄虫可产生有X和无X染色体的2种。雌性为同配性别,体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雄性为异配性别,但仅含有1条X染色体。与此相似的还有,鳞翅目昆虫中的少数个体,此类昆虫的雄性有两条Z染色体,雌性只有一条Z染色体。

二、 性别分化

性别分化是指受精卵在性别决定的基础上进行雌雄性状分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别作为一种性状,主要受遗传物质的控制,但环境因素和激素等物质也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光周期影响植物的性别分化

大麻是麻科,属植物,雌雄异株,是一种典型的异花授粉植物,具有多方面的经济利用价值。大麻在夏季播种生长时,只有正常的雌性或雄性,从秋季到翌年的春季这段时间内,特别是12月里,把大麻播种在温室里,50%~90%的雌性植株会逐渐出现性转换,最后完全变成雄性植株。[3]其实,此类例子在植物中还有很多。如,菠菜是一种雌雄异株的长日照植物,但如果在给予长日照后紧接着进行短日照,那么在其雌株上可以形成雄花。玉米在短日照条件下可使雄花序上形成雌花,其雄花序的中央穗状花序发育成为一个小的但发育很好的雌穗(缺少包在穗外面的苞叶) 。[4]其实,对植物性别分化有影响的外界因素除光周期以外,还有营养条件、激素施用等,在此不作具体介绍。

2.激素影响动物的性别分化

牛一般是单胎生,但有时也可能怀双胎。牛如果一次怀双胎,且性别不同时,生下的雌牛,虽外生殖器基本与正常雌牛相同,但性腺很像,所以没有生育能力。引起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①当牛的两个胎儿的性别不同时,往往雄性胚胎的先发育,并先分泌雄性激素。雄性激素通过绒毛膜血管,可以流向雌性胚胎,从而影响了雌性胚胎的性腺分化,使性别分化趋向间性,从而使雌性个体失去生育能力;②两个不同性别的胚胎细胞可通过吻合的绒毛膜血管流向对方,这样在孪生的雌性胚胎中就会有XY组成的雄性细胞。Y染色体在哺乳动物中具有强烈的雄性化作用,这样XY组成的雄性细胞在雌性胚胎中就可能会干扰其性别分化,从而造成雌性不育。[3]

三、性逆转

性逆转是指有功能的雄性或雌性个体转变成有功能的反向性别个体的现象。其实,性逆转只发生在生殖腺性别水平以及由此引起的表型性征的变化,而不涉及染色体性别。在鱼类、鸟类、无脊椎等动物中都有性逆转现象出现。引起动物性逆转的因素很多也较为复杂,如动物的生理状态、外界环境以及激素处理等。黄鳝从幼体到成体全是雌性,可是产过一次卵后,卵巢就转化为精巢,变雌为雄,而永远不产卵。鸟类雌性生殖腺发育不对称,即只有左侧卵巢发育,并具功能;右侧卵巢保持在原基状态。如果雌鸡左侧卵巢发生病变受到损坏,则右侧未分化的卵巢便转变为,从而变成能生育的雄鸡,出现“牝鸡司晨”的现象。鸡的性逆转只是改变了表现型,未改变其基因型。[3]性逆转现象同样可以出现于无脊椎动物中。在某些无脊椎动物中,雌雄同体的状态可以持久存在。年龄、食物的改变以及水温的变化,都可以引发完全的性逆转。如一种丹螺的幼体落在雌性成体壳上时发育为雄体。如果雄体壳上有其他幼虫着落时,下面的雄体转变为雌体,上面的幼体发育为雄性。

[参考文献]

[1]王亚馥,戴灼华.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29-330.

[2]刘凌云,郑光美.普通动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93-297.

篇3

一、紧跟时代脚步,拓宽化学教学新思路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国初中化学课堂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在我国教学改革的推动之下,初中化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向和教学重点都有所改变,因此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以更加柔和的姿态更好的与教育改革的过程相融合;另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初中学段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特殊学段。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在这一阶段将获得有别于以往的更重要、更复杂的新的知识,在全新的知识结构中学习更为复杂的抽象思维方式。虽然素质教育依旧是当前教育所期望的发展方向。但是,学生仍然无法脱离应试教育的“阴影”,仍然需要为了考试而学习,所以从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状态都会与周围的环境产生互动式的变化。因此,化学教师应当紧跟时代的脚步,及时地认识到整个教学环境的变化,适应从教学规范到教学实践的间隙和落差,及时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将自己的化学课堂打造成适应教学环境变化的发展型课堂。新课改已经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收获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与理想的状态和目标还相距甚远。然而,新课标对当前的教学环境作出了重新的梳理,也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进行了重新的定义。教师已经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的“绝对权威”,而是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并放低姿态,成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和领航者,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朋友。新课标重新扶正并规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的主动权,这也是新课标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重点培养的一个反映。当然,新课标的种种定义和规定,都是在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之下制定而成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思想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也是需要当前的初中化学教师深入理解并转变思想、竭力实践的部分。

二、深入理解新课标,尝试多种教学法相结合

新课标不仅重新定义了初中化学课堂,更重要的是转变了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应对新课标作出的规定,初中化学教师应当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接触并尝试新型的教学方法,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过程中,探索一种更适合当前新课标的规范和整个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针对新课标指出的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化学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和“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尝试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利用教师布置给学生的一个个任务,来推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分析任务,寻找解决方案,梳理自己的已有知识体系,具体实施解决方案,解决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寻找突破困难的解决方案,最终完成或未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学生这样的解决任务的过程,就是他们复习学过的知识,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学习新知识,培养其主动探究和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认识自我、改变自我、突破自我的过程。而另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法”,则是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源自于美国,并在美国的课堂教学中风靡多年。但是,翻转课堂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还是存在本质性的差别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更像是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任务的实践来复习并巩固所学知识,而翻转课堂教学法则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颠覆,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主要通过学生在课外的自学来完成,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带着自学时所遇到的问题来到课堂,通过不断地对教师进行发问,教师在不断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所遇到问题的共性,并通过总结式启发学生的新思路。这样的突破疑点、难点的过程,能够更牢固地让学生铭记所学知识,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三、结语

篇4

摘 要:农村中学由于基础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的影响,在化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大打折扣。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随后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升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方法;自我学习

一、农村初中化学教学面临的困难

1.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中学,教师、家长的应试教育思维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讲解初中化学知识时,仍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其中的名词定义、化学方程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化学学科的趣味性得不到体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此外,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化学教材中增加了一些科学探究题目,其本意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个人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但是部分教师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而是直接给出答案,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2.教学硬件设施配置不足

化学与其他科目相比,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中的理论知

识,而且对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实验观察、分析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在一些农村中学,由于学校经费紧张,许多化学实验用的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数量不足,甚至有部分学校连一所标准化的化学实验室都没有,更不用谈化学实验课的高质量开展了。因此,许多教师只能通过“讲实验”“画实验”的形式告诉学生实验中包含的化学原理,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除此之外,部分农村初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没有得到全面普及,许多趣味性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步骤不能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化学教学效率受到影响。

3.教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农村中学与城市中学相比,教学环境较差,硬件设施落后,薪资待遇较低,因此许多优秀的青年教师更愿意选择去城市或乡镇中学工作。长此以往,农村中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会远远低于城市,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也必然会受到影响。许多农村中学教师在任职后,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因此很难及时掌握新的教学动态,也不能及时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这也是导致部分教师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的原因之一。另外,农村家庭的经济水平有限,加上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的化学教辅资料较少,也不利于化学学习成绩的提升。

二、新课改下提升农村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对策

1.革新教学方法,适应课改要求

新课程改革后,要求初中化学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摒弃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方法,通过问题引导和探究学习的形式,使学生能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自觉接受化学知识,不仅降低了教学难度,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针对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定义、概念或是现象,教师可以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事物出发,通过联想、思考、探究、交流,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并且能够让其做到学以致用。

2.加强自我学习,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直接决定了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在新课程改革后,初中化学教材的内容设置也有了一定变化,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转变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利用工作之余积极进行自学,例如借助辅导资料,或是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等;其次,积极参加学校定期组织的教研会或是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通过与其他教师彼此分享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掌握新的教学方法;最后,提高多媒体的应用和操作水平。多媒体对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吸引力,教师要利用好学校内的多媒体资源,例如制作教学PPT,或是从网络上下载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图片、视频等,可以显著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3.重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新课改强调化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因此,教学设计要尽量贴近生活,许多学生实验药品也都建议使用生活废弃物代替。在这方面农村中学相对城市中学有一定优势,化学教师应该抓住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个优势。例如,讲到自然固氮时,教师可以举“雷雨发庄稼”的实例,这是由于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反应生成了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再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最后生成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硝酸盐,即氮肥。诸如此类教学案例既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完成教学,又能在情感上启迪学生通过努力改变现实生活。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教师要打破过去只靠学习成绩定“乾坤”的单一评价模式,力求体现“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潜能”的改革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2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74-01

近年来,素质教育、探索性自主化学习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信息技术作为近几十年来发展最为迅猛的一门科学,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理应在基础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对于化学教育来说,信息技术在教学方式中的辅助使用对促进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探索性学习教学中的作用。

1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1.1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课本为载体的传统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被动接收方式为主,先给出一个定义,再解释这个定义,对于学生来说,先看了定义,老师再去讲这个定义就变得毫无意义,就像看电视连续剧先看最后一集一样,长此以往,学生对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就非常反感。有经验的老师应该深有体会,学生在接触一门全新的课程时,兴趣是最浓的,但渐渐的就失去了兴趣,我认为有以下两个原因:(1)课程的内容显得太难,超出了该阶段学生所能理解的范围。(2)受上面提到的教学方式的影响。

信息技术通过以图像、声音、视频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呈现出来,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动态地获取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从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比如,在讲述二氧化碳的章节内容时,开始上课时先播放一些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重要性的视频或图像,使学生从跟他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了解所要教授的课程,使学生有更深入了解二氧化碳相关知识的动力,给新授知识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心里氛围[2]。因此,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益。

1.2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初中化学课中,有一些仅凭老师口述和板书难以直观表达的知识点,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学习效果也不高。借助信息技术,有以下几个方法来使教学内容更易理解:(1)化微观为宏观,如在讲授分子原子的构造这类内容时,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视频来演示,让学生形象直观的了解所学知识。(2)化静为动,比如在介绍化学制剂的流程时,可以用动画或视频剪辑把孤立分散的设备连接为一套完整的系统,并可根据需要对某个具体的环节进行重点演示,使学生能详细观看、深刻理解生产流程。(3)化抽象为直观,初中化学在讲述如CH4等有机化学的分子结构时,既抽象也难于记忆,借助多媒体课件让这些分子模型在三维空间中翻转,可以讲分子的构造和内部结构完美的展示出来。(4)模拟实验及生产过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很多学校没有条件去实现那些危险性高、重污染、环境要求苛刻的实验,借助信息技术的模拟手段,学生可以比较直观形象的了解那些化学变化的本质[3]。总之,对于那些抽象难以理解的概念,难以进行细致观察的现象,不易实际操作的实验等,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很方便直观的表达出来,这比仅仅凭着老师的口述和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要有效得多。

1.3 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化平台大大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

通过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学生可以在自己方便的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或欠缺的知识,在学生放假的时间里,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择老师或教育机构提供的教学课件,来复习已学的知识或深入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并能与老师通过多种手段进行交流答疑。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有以下几个优点:(1)学生可以灵活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假期过得更充实快乐。(2)有效地改善课堂上那种理解快的饿死,理解慢的胀死的现象,学生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能力安排学习进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更高,学习的兴趣更浓。

2 应用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2.1 教师的角色依然重要

虽然新形势下的教师角色逐渐由“教”变为“导”,但教师的对学生心理的干预、学习方向的把握依然是最为重要的,在信息技术下的自主学习中,教师更应该定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巩固记忆。

2.2 多媒体课件不能代替实验

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初中化学是学生初次系统性的学习这门科学,虽然多媒体动画能展示一些不易口述的化学知识,也能演示一些不易实现的实验,并且网络上资源丰富,基本每个实验都有演示视频,但是只要是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或者教师能够演示的实验就一定要动手实施。毕竟只用靠眼睛获得的体验远远不如亲自动手体验来得实际,两种情况下学生心理获得的满足度也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4]。

信息技术和化学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的内容远不止上面提到这些,新的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细节值得探讨和研究。但可以确定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逐步深度整合将是信息时代中教学方式改革的发展方向,必将成为新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流。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逐步深入,作为教育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水平,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进而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丁东伟. 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探究性学习[J]. 化学教与学, 2010, 2: 17-19.

[2]马光新. 浅谈信息技术在化学课程中的应用[J]. 教育信息技术, 2006, 112: 12-13.

篇6

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基本概念几乎每节都有,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都比较差,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清、讲透概念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讲透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

为了深刻领会概念的内涵,教师不仅要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加以重视,同时还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

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再如在初中教材中,酸的概念是“电解质电离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叫做酸。”其中的“全部”二字便是这个概念的关键了。因为有些化合物如NaHSO4,它在水溶液中电离是既有阳离子H+产生,但也有另一种阳离子Na+产生,阳离子并非“全部”都是H+,所以它不能叫做酸。因此在讲酸和碱的定义时,均要突出“全部”二字,以区别酸与酸式盐、碱与碱式盐。

二、透彻剖析概念,加深理解掌握

在初中化学中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一定要对它们透彻剖析、详细讲解,从而能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溶解度”这一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它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一定难度。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这样做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掌握,有降低了教师在概念教学中的难度。

又如在学习“电解质”概念时,学生往往容易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甚至同金属的导电性混淆在一起,导致学习中的误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可将“电解质”概念剖析开来,强调能被称为电解质的物质①一定是化合物;②该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有导电性;③条件是指在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二者居一即可,所以概念中用“或”不能用“和”。如NaCl晶体虽然不导电,但①它是化合物;②NaCl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能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而NaCl溶液和Cu丝虽然能够导电,但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单质,所以它们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在教学中若将概念这样逐字逐句剖析开来讲解,既能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误解,又有抓住特征,使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能严格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既容易理解,又便于掌握。

三、正反两方,讲清概念

在教学中对有些概念,有时既要从正面来讲,也要从反面来说,这样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不致概念混淆。

篇7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现状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177-01

化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其蕴含的理论需要大量的实验进行验证,所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化学学科的教学。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完成教学目标,而正确的课堂学习模式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呈现,从而更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必须要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对化学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充分改革,加强完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提升教学目标的达成效率。提升学校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加强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

设定教学目标是课堂学习的重要前提。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的,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过去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设定时,通常都以固定的结构来进行设置,使教学目标有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其实这种理念是不正确的。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定时,应注意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实践知识为基础,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设定学习目标。初中化学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存在大量的符号、公式以及概念,有些较难理解,全部硬性地要求学生背熟、理解比较困难,还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学目标不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可以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成绩,从而达到教学目标要求。

二、现阶段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呈现的现状

1、教师不注重实验

首先,由于初中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但是许多化学教师会逃避实验。因为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准备实验比较麻烦,无论是个人实验还是小组实验,教师都需要准备大量的实验器材与试剂,而且在完成实验之后还需要进行清理。另外,实验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试剂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会对学生的安全造成威胁。所以,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一般不会添加太多实践的内容。

2、教学设施不完善

由于部分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所以无法进行课堂实验。学校的教学设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初中化学学科如果缺乏基础教学设施,缺少实验器材,学生无法进行实验,那么就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化学的敏感度,也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

3、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化学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定义和公式,如果缺少实验,化学学科难免会显得枯燥无味,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也会较为吃力。所以,在缺少化学实验的情况之下,化学课堂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下降,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呈现的策略

1、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加具有灵活性。所以,对于化学学科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设置。提升初中化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需要对化学课堂的的模式进行改善,教师提升自身的耐心以及专业的素质,在化学课堂之中加入更多的化学实验,利用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帮助学生在实验中理解化学概念和化学公式的含义,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提升学习的效率。提升课堂的有效性,才能够将化学课堂的教学目标更加具体化,从而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

2、完善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学校应完善教学设施,为学生准备充分的实验器材,防止实验器材的缺乏。即使学校没有足够的财力来完善教学设施,也应对教学设施进行建设与完善。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将班级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化学实验,这样,既能够节省化学实验需要用到的器材,又能够提升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内容,将自身得想法与别人互相沟通,与其他人交换意见,从而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3、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课堂学习时,应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而实现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是一直作为课堂上的主体而存在的,但是以教师为主体而忽略学生的感受会使课堂教学失去应有的活力,降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应在课堂学习之中加入更多新鲜的元素,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例如在学习酸碱指示剂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将指示剂滴在不同的溶液中,分辨其酸碱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离不开学生与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的配合,才能够快速实现初中化学的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初中化学是中学生接触的全新学科,需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利用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加强对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而教学环境,学生也应该提升自身的学习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小静.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呈现现状及策略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化学概念;教学对策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当认知这一充满感性的科学世界时,需要认知者丰富而抽象的理性智慧。而化学概念是根据化学变化的现象、实质和事实高度概括出来的知识,是学好化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概念的讲解过程常表现在新旧观念相互作用的集中体现,是新经验对已有经验的影响和改造,它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概念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困难,需要我们认真研究解决。

一、造成学生化学概念学习困难的原因

1.学生个体之间经验的习得方式与认知能力存在着差异,九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具体运算到形式运算的关键发展阶段,个体之间的思维发展并不平衡,不少学生由于缺乏科学学习的具体经验积累,难以直接接受抽象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思考和高级的认知建构。

2.化学概念繁多,又相互关联,这样就造成了学生记忆的困难。

3.化学概念抽象,难理解。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比如分子、原子、元素这样一些概念非常抽象,往往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4.由于化学学科的特点,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造成学生认知的障碍,往往使学生感觉到难以接受。

5.从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看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

此外还有教师的不合理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如何解决上述学生化学概念学习的困难,高效地进行化学概念教学?下面笔者谈谈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方法:

1.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

2.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

概念教学,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可将概念分为以下层次进行理解:①“质量总和”是指反应物,且指完全反应的那部分物质;②生成物是指反应后生成的所有物质;③“质量守恒”的实质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再如,剖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①定义的对象是固体物质。②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注: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③定义中规定的单位是克。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是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

3.注重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

比如说相对原子质量,1803年道尔顿首先提出,以氢原子质量为1作为原子量的标准,用比较方法测定其他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后来鉴于氢的化合物不如氧的化合物多,为了测定原子量的方便起见,改用氧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16作标准,来测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后来发现自然界中的氧含有三种同位素,物理界改用氧16等于16作为标准,但化学界仍采用天然氧等于16作标准。物理学和化学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原子量标准不同很容易引起混乱。1959年国际化学联合会、物理联合会一致同意,以碳12质量的1/12作为原子量的标准。

4.抓变式,巧变形

有些概念若死记硬背,是很难理解和应用的,但若结合概念的内容改写成公式或其它形式来表示,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可用下列形式表示:

1.化合反应:A+B=AB

2.分解反应:AB=A+B

3.置换反应:A+BC=AC+B

4.复分解反应:AB+CD=AD+CB

通过如此的变式或变形,则比文字叙述更简明、清晰,给学生一种深刻的印象。

5.新旧知识连缀成有机的整体

在化学概念中,有些概念之间虽有本质的不同,但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教师在教学中讲解新概念时,可提出与已学过的有联系的概念作类比,寻求它们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差异,避免概念混淆。如“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生成其它的物质;“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于化学反应中能否再分;“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同元。列表比较也是一种比较好的类比方法。如:

? 相同点 不同点

燃烧 发生了

氧化反应 发光发热 、反应剧烈

缓慢氧化 发热而不发光 、反应缓慢

自燃 由缓慢氧化引起的燃烧

通过类比,不仅可防止概念的混淆,而且还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亦可“温故而知新”把新旧知识连缀成有机的整体。

6.学生要充分理解概念之内涵,明确概念之外延

例如,讲解质量守恒定律时,内涵是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变,原子个数没有增减,原子质量没有变。即参加反应各物质质量和等于生成各物质质量和。外延是一切化学变化都满足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讲解燃烧时,内涵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外延是一切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例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词、句子以及相关特征,把概念讲清楚、讲透彻、搞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抓住学生学习概念的特点,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寻找其规律和技巧,概念教学的难点就一定会突破。

参考文献:

[1]韩斌.新课程初中化学概念及理论教学的几种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5).

[2]杨军峰.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4(5).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县洪关乡河堰学校 Abstract: Chemistry concept is a kind of knowledge which are highly summarized according to the phenomenon, substance and fact of chemical changes, and the basis of learning chemistry and an important way to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篇9

关键词:初中;人教版;化学;概念

一、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常见问题

化学基本概念是通过大量实验,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抽象概括出的化学原理、定义和反应规律等内容。常见的有:化学变化、催化剂、质量守恒定律等。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和对实验内容、过程和结果的学习理解。

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常会遇到以下问题:(1)语言过于概括简练,学生的理解掌握难度大。例如,置换反应的概念: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起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虽然用了准确简洁的语言对反应过程进行了概括,但对反应的具体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学习。(2)内容较多,学生的记忆工作繁重,容易产生厌学现象。基本每一节课,都要接触学习新的基本概念内容,学生很容易因为背诵任务量过大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课堂教学中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较为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1.直观教学法。利用课上的示范性实验、模具等向学生具体地展示整个化学反应的过程,通过实验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的基本概念。

2.对比教学法。不同化学概念之间既有区别,也存在着联系。将相似的概念进行对比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区分概念内容,关联记忆相似知识。例如,对分子、原子、元素的概念教学,可以把分子、元素、原子进行对比教学。

三、如何帮助学生优化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记忆

为了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优化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记忆,在教学当中我们还可以采用如下的方式进行教学:

1.多媒体结合式教学。随着基础信息化教学设备的普及,老师应该提升自己对多媒体设备的操控能力。运用多媒体,弥补课堂示范性实验的不足之处。

篇10

一、理论基础

1.迁移能力

认知心理学指出,迁移是学习者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情感、方法、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活动完成效率的高低则与学生内在能力,即迁移能力密切相关。迁移活动产生的基础在于两种学习间存在共同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习者通过分析问题条件与所学知识的共性与差异,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和概括,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迁移的思维过程如图所示。

2.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初中化学教学只一年的时间,而且面临着强大的中考压力,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往往采用基础知识+习题的教学模式,以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备战中考,而对于初中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却局限于理论研究阶段,在实际中应用较少。人教版的初中化学教材共有12个单元,以物质分类为主要划分线索,主要学习的物质都是从组成、性质、用途、制法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讲述,具有一定的共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由学生归纳整理之前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1.灵活运用教学材料

结合初中化学教材系统性强,各个单元知识相关联系的特点,教师应该深入比较研究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发现可以建立知识迁移的途径,并且围绕着这个目标对教材进行加工,去除不重要的部分,由此及彼,将教材中的内容精炼成立体、鲜明的知识脉络。

例如,在讲“物质的量”时,教师可以按照概念的无意识感知,有意识感知,概念事实的收集,归纳,下定义,理解举例,应用的顺序安排课程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宏观/微观)学习事物,并且自觉自发地根据所学知识比较不同的物质,最终将所学迁移到实际中。对于内容有关联的单元,教师应该将其对比概括。

2.积极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

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延伸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新知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直接接触抽象的知识概念,学习效率往往比较低,因此积极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建立认知迁移,体验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师可以以生活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以生活中常见的活性炭、饮料、塑料杯、醋、食盐等为原料进行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传授良好的思维方法

虽然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对课堂的引导作用不容忽略,仅靠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实现知识的迁移进而拥有迁移能力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传授一些良好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究的一般步骤。从整体上看,初中化学每个单元的知识都是按照从典型物质代表推广到该类物质的一般性质,再阐述个别例外的思路进行,教师可以据此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让学生体会从个体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过程,辅助学生学会建立迁移的确定模式,学会去粗取精,并抓住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方法。

4.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