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游戏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班幼儿游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班幼儿游戏

篇1

活动名称:小猫与老鼠

活动目的:

1、在游戏中知道小猫是晚上出来抓老鼠的,并能模仿老鼠和小猫的动作,体验游戏的快乐。

2、丰富词语:静悄悄、东瞧瞧西望望

活动准备:磁带

活动重点:知道白天与黑夜的主要特征

活动难点:能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做游戏

活动过程:

一、小猫的本领

·师:出示手偶小猫,小猫有什么本领?小猫白天为什么睡觉?

我们小朋友什么时候睡觉?白天怎样呢?

·让幼儿学习做学校;了老鼠的动作和小猫的动作。

二、游戏与老鼠

1、老师示范唱歌曲小猫与老鼠。

提问:·这个歌曲唱的是什么时间的事情?

·

夜晚是怎样的(歌曲里怎样唱的)歌曲中都有谁?

·

小老鼠出来是怎样的?(请个别幼儿模仿,集体学做)

·小猫怎样走出来抓老鼠的?

篇2

【关键词】角色游戏 材料 材料放置 玩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209

角色游戏提供的材料承载着我们的期望和智慧,也是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幼儿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媒介。然而,在幼儿园小班的角色游戏中由于材料的投放目标不够明确,设置不够合理,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制约了幼儿的主动发展,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更是困难重重。那么,在小班角色游戏材料的投放上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一、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

角色游戏材料投放成为活动的瓶颈,根据对幼儿角色游戏的追踪观察记录和分析,我将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的现象和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问题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碜杂锥

“争抢玩具”现象:活动中有的孩子看见自己喜欢的玩具也想拥有,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发生争抢事件,玩具总显得不够。

“无人问津”现象:有的区域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摆设游戏材料,结果幼儿却不感兴趣,无人问津。

“游离游戏”现象:此类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有时对活动没有兴趣,有时也会因为羡慕别人的玩具也想加入到活动中,但却不知道该如何加入,处于游离状态。

“喜新厌旧”现象:对于教师新投放的材料较感兴趣,但玩没多久就失去了兴趣,材料投放的价值得不到进一步体现。

“无序活动”现象:活动中孩子们满足于操作材料时的体验,但材料摆放出现“无序”现象,“超市”、“娃娃家”的材料摆放混乱。

(二)来自教师

“适时调整”问题:在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投放材料后缺乏进一步的观察与调整的能力,材料不能及时更新与跟进。

“取舍材料”问题:在小班角色游戏材料中,教师倾注了大量的时间投放材料,面对游戏中个别区域无人问津问题的出现,教师感到取舍两难。

“盲区指导”问题:在小班角色游戏中,还经常出现一个区域需要较多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只能顾及一个区域而忽视了其他的众多活动区,对材料投放后效果了解不及时。

“无从下手”问题:教师面对游戏中幼儿的“一片混乱”不知该如何指导和组织,出现了最为糟糕的“无从下手”现象。

二、角色游戏材料投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每一种现象的背后都有原因,如果找出原因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提高角色游戏活动的质量。我认为,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跟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不够合理、不够科学有必然联系。

(一)从幼儿问题分析出的原因

表现为材料投放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材料投放不够形象生动、情景性不够,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愿望;材料投放数量不够,无法开展平行游戏;材料投放简单划一,没有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幼儿;材料投放混乱,各种材料混合摆放,造成幼儿活动中的混乱。

(二)从教师问题分析出的原因

表现为材料投放没有及时更新,致使幼儿没有兴趣参与活动或是活动无法深入开展;材料投放从教师考虑的角度出发,缺乏幼儿角色材料选择的参与度;材料投放源自生活但不等同于生活,教师要从游戏的角度出发投放材料,但也要考虑高于生活;材料投放缺乏隐性指导作用,不能较好的促进幼儿游戏中的发展;材料投放没有起到一定的提示作用,帮助幼儿形成角色意识,确立角色行为责任。

三、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园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之初存在如上的现状,后续我们教研组通过实践与反思,就如何科学投放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有了较多的思考,使我们的角色游戏材料做到有效投放。以下就通过实践剖析的方法从中思考与解析,继而得到一些科学的策略。

对策一:投放足够多数量的游戏材料,避免游戏中“争抢玩具”的现象。

小班幼儿喜欢玩角色游戏,游戏内容比较单一,对角色的动作有兴趣,逐步从独自游戏发展到共同游戏,各组之间开始联系。所以小班供给相同种类的玩具数量要稍多些。例如:“娃娃家”游戏中,孙可欣和钱亭萱一边拉扯着“娃娃”的衣服,一边在争吵,两人争着要抱抱娃娃,孙可欣说:“我带了妈妈的牌子,娃娃是妈妈抱的。”钱亭萱也说:“奶奶也可以抱娃娃的,妈妈要上班的。”两个孩子因只有一个娃娃而出现了争抢的现象。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我们后续及时在娃娃家中又添置了一个娃娃,游戏又可以顺利开展了,争吵的想象也明显减少了。

对策二:投放材料前要学会先和幼儿的沟通,避免“无人问津”的现象。

当材料适应孩子的特点和需要时,才会积极主动地去使用材料,在与材料的交互作用中获得发展。如果所提供的材料孩子并不喜欢,他们就会不愿意去该区游戏或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它。结果往往会事倍功半,得不到幼儿游戏的共鸣。小医院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角色游戏初期,我就创设了一个小医院,里面的环境很温馨,玩具也很齐全,本想孩子们一定会很喜欢的,但却事与愿违……游戏中洪晨轩与顾元曦两个人在小医院里摆弄着听诊器,医药箱,偌大的一个医院没有一个病人,两位医生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之后,乱七八糟的扔在地上,一会两个人的兴趣也没有了,出来去了别的地方。后来我以病人的身份进入到小医院里,医生什么也没有问,进去就是给我打针,虽然经过了我的引导,孩子们问我怎么了之后,还是打针。观察到这一现象后我作了反思和调整:在“小医院”的游戏开始之初,愿意去玩的孩子寥寥无几,小“医生”被动地在老师“病人”的角色支持下游戏,没有自己游戏的主动观念。究其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最怕的地方是哪里?就是医院。所以,在孩子们的主观情绪中,他们还不太愿意作为“医生”的角色出现,所以在小班角色游戏初期开设“小医院”这一游戏内容是不适宜的,于是我们就把这个游戏内容舍弃了。到了后期随着主题活动《小医生》的开展,孩子们有了相关的经验之后,并和合孩子讨论之后,才开设这样的。

对策三:投放材料前捕捉孩子的游戏兴趣点,避免“游离游戏”的现象。

幼儿在游戏中他真正的投入,却经常是无意识的,一个小主意、一个小想法往往是一闪而过的.而作为有心人的老师就要很善于捕捉,并进行有意识地引导,抓住幼儿无意识的、稍纵即逝的一个想法把握完善,最后变成幼儿自己的一个主题。

对策四:投放材料应根据幼儿认知发展水平,避免“喜新旧”的现象。

活动主题以及游戏材料的设定不是不变的,它不需要一步到位,可以根据教育的目标随时补充或更换,也可以随着游戏的不断进行而不断丰富变化。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不断进步,教师也需及时地调整更新材料,为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提供支持。

对策五:投放材料重视材料角色的标示作用,避免“无序活动”的现象。

小班幼儿的行为受具体形象思维的限制,要使材料体现间接指导的作用,促进幼儿游戏的顺利开展。如:他们没有整理的规则意识,教师要在材料投放中应及时地添置相应的物品标示。在刚开始的游戏中,娃娃家里的玩具乱糟糟,孩子们还不清楚哪样玩具应该放到什么地方,所以玩起来也是没有头绪,只能看到什么玩什么。后来我及时地根据投放的材料提供相应的图示,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四、小班角色游戏材料投放的对策思考

篇3

关键词:游戏; 扮演; 角色; 体验; 生活; 责任; 矛盾; 习惯; 自信;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106-002

我们无论在家里、在学校,随时随地都可能看到孩子们独自一、两个或三、五个快乐地玩着“扮家家”。孩子们是天生的表演者,通过装扮的过程,除了可以让孩子在认知上获得满足,在社会性发展上得到充实外,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暂时脱离现实的束缚,让孩子跳跃到幻想的世界中去。

一、经典游戏深入化,幼儿懂得责任的重要性

角色游戏是一个为幼儿提供学习并与他人一起游戏分享、轮流扮演角色的地方。“娃娃家”一个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游戏,它获得了所有孩子的喜爱。“一锅、一碗、一瓢、一灶”上演着我们生活中家庭里发生的日常小故事。经过小班上学期的“娃娃家”角色游戏的开展,我班幼儿对娃娃家游戏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幼儿能够积极地去参与到游戏中,会主动和老师提出自己想扮演的角色,但孩子们通常是独立游戏,单一游戏,不会和别人一块玩,即使是和别人靠得很近时也是如此。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烧菜、喂娃娃吃饭时,语言的表述还不是很多,有的幼儿在游戏中从头到尾仅仅就机械的重复烧饭的动作,没有任何交流交往。于是在这学期我们采用调查表的方法,让幼儿了解观察家里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怎样相处的。通过家庭调查表的调查了解,角色安排后,在角色扮演中及与人的互动中,幼儿有机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形态,当幼儿扮演“妈妈”“爸爸”“宝宝”等角色时,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正是他们对人际关系的体会。而角色游戏还是一个能让他们尽情尝试扮演各种角色的地方。在游戏中能主动根据角色进行角色对话。随着游戏活动不断的开展,幼儿会从中积累经验。与其他幼儿进行沟通、遇到问题也会开动脑筋,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有了责任心,懂得了娃娃家的幼儿不能随便离开家,否则家里就会不安全,不能让宝宝一个人在家。每个扮演宝宝的幼儿,手上都会有一个玩具娃娃,宝宝负责将爸爸妈妈烧好的饭菜喂给娃娃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以宝宝为重。

照片中记录的是这样一件事情:韩恩倩是今天游戏里的妈妈,当她发现邻居家陆雪婷妈妈把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后,立刻抱起自己的孩子,领着陆雪婷的孩子,去找陆雪婷。找到她后把孩子往她手上一放说道:“刚跟你讲孩子抱在手上不要丢,你就丢了。”“谢谢。”陆雪婷立刻抱着孩子,再也没有松开过。通过这一个小片段。可以发现,对于游戏规则,孩子们已经能够听懂、理解,并认真去进行活动,有了一定的责任意识。

二、角色职责明确化,自主解决游戏中的矛盾

随着娃娃家的开展,发现还有更多的孩子需要发挥、体验的空间。我们根据幼儿的需求开设了“聪聪小吃一条街”,如“冰糖葫芦店”、“果饮吧”、“蛋糕店”、“汤圆店”等。幼儿通过与家人去蛋糕店、饭店共同的观察,知道服务员、客人是怎样待人接客的。孩子们在扮演的过程中能够迅速的找到扮演这个角色的关键。并且知道服务员的规则,服务员要服从大家、服务员要保持微笑、大声的叫卖自己的物品,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通过一次次游戏的开展,小朋友越发的熟练、对这些游戏也越发的热衷。每当游戏开始时,这些服务员就会热情的吆喝、每个店门口都会排满了顾客。在游戏中能主动根据角色进行角色对话。随着游戏活动不断的开展,幼儿会从中积累经验。与其他幼儿进行沟通、遇到问题也会开动脑筋,如这张照片上讲述了游戏中遇到冲突幼儿是如何自己解决问题的:“这么多人在等冰糖葫芦呢,什么时候才能到我呢?”他立刻对顾客说,“这位顾客请等一下,一会就到你了哦。”“这么多人等呢,你还要一串串的做,我要等到什么时候呢?”“你别急,要不你先逛逛,等一会我做好了,我叫你。”顾客听了后走进了蛋糕店,买了一块蛋糕在座位上品尝。不一会糖葫芦店的服务员拿着一串糖葫芦走到他面前对他说:“你好,你的糖葫芦做好了,给你。希望你下次再来。”顾客拿着糖葫芦很高兴的吃了起来,一会后他又出现在糖葫芦店的门口,很有耐心的排队。通过一次次的游戏,每一次游戏后我们都会总结出一条游戏的心得,于是我们的游戏规则就这样自然产生。而且幼儿还能主动参与维护,您现在看到的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发当了管理文明购物的小管理员。当她发现购买冰糖葫芦的顾客们将队伍排的乱七八糟时,她就会主动去将小朋友们排排好。当发现章钧程擅自触碰服务员的制作工具时,她就会提醒章钧程:“你这样是不对的,你不是服务员又不会做,你的手也没有消毒,你随意触碰,其他吃的人就会生病的。”章钧程一听立刻将手藏进了口袋。“好吧,我再也不这样了。”后来章钧程再也没有随便触碰服务员的东西了。

三、情境创设为媒介,改善幼儿饮食习惯

都说游戏是生活的缩影,是生活的提炼,游戏就是一个缩小后的社会。这不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幼儿园的自然角开始动工了,结合“豆宝宝的成长史”,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在走廊上种植自己的小豆豆。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很明显显示出自己对这个游戏的兴趣,还将自己进行的活动命名为“农民劳动”。每天都要带着爸爸妈妈来关注自己的小种植。孩子们对于种植有了空前的热情,家长们也利用双休日带孩子们进行了农家乐活动。孩子们对于种植有了一定的认识。一天游戏结束后小结时,幼儿向老师提出了:“为什么我们不种地呢,做一个真正的农民。”“我看到的农民都是在田里干活的,还有的农民树上有了果实,他还垫脚去采摘呢。”由于幼儿提出的建议,我们决定干脆把后面的走廊腾出来,变成我们小型的农场。我们还设计了农场的牌子、并进行了一个小型简单却隆重的挂牌仪式。小朋友们对这个农场的创设激动不已,我们创设了三块地,分别是萝卜地、胡萝卜地、茄子地,还创设了农民采摘地。这些果实,我们事先就让幼儿在区域游戏里自己用水彩笔涂上了颜色进行制作。幼儿看着自己动手创作的果实,对这个游戏的兴趣更加浓厚。总是会询问老师:“聪聪农场什么时候好啊?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玩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聪聪农场”终于开业了。孩子们个个都争着拿锄头在田地上种上几下,一时间农场成了最受孩子们喜爱的游戏。为了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我们将数学活动中的手口一致点数、序数等内容加入其中。从而引出了种菜的规则:“用锄头锄5下地、将果实种在土地里,洒水,将蔬菜收下来送到菜场。”为了增加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每一次都让幼儿介绍自己的职业,工作的内容及工作感想,孩子们的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喜爱在集体面前展现自己。同时我们发现孩子们种完菜后,吃饭挑食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问其原因,他们说:“种菜很辛苦,太不容易了,不能浪费,我们要吃完。”没想到小小菜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改变了幼儿的饮食,养成了良好的进餐习惯。

四、幼儿勇于表现自我,自信心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随着环境保护教育的开展,低碳环保是一大重点,我们有机的将主题与游戏相结合。为幼儿提供不同的游戏材料,通过家长的巧手制作,利用废旧材料,帮我们的小朋友制作出了一件件精致的衣服。如佐罗、水果王子、公主、警察等高难度的服装、饰品。一个新的角色游戏“宝贝时装秀”诞生了,每次玩游戏的时候,都有部分小朋友能穿上精致的衣服为我们大家展示。刚开始幼儿较羞涩,不知道如何展现衣服的特色;我们通过观看幼儿模特走秀的视频、图片,让幼儿学会尝试。渐渐的班上出现了一批活泼开朗勇于表现的小模特。并且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展现,我们还创设了美丽的舞台。现在你看到的照片上的孩子叫郭楚懿,由于家庭原因,他缺少安全感,养成了孤僻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的性格,喜欢独来独往。通过时装秀的走秀活动,他找回了自信,找回了孩子固有的天真烂漫,找到了朋友。游戏真是孩子们生活中的好朋友。为了能把游戏更好的串联起来,我们将美食街和时装秀进行有机的结合,把模特走秀分了时间段,共表演两场。表演完的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购物,坐在旁边品尝。等开始的时候再进行表演,这样既改变了单一的表演,又可以和美食街上的游戏产生互动,孩子又可以有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

五、师幼互动共成长,生活中玩出游戏

孩子们在游戏中得到了综合能力的培养,老师也同样在游戏中得到了提升。以前我们开展游戏都是设想好游戏,创设好环境,让幼儿按照老师的意愿进行展现,幼儿能从中获得什么?学会什么?无关紧要,只要游戏开下来有人玩就行了。通过一学期的深入研讨,我们自身的思考方式和切入点发生了转变,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1.教师本身并不需要扮成某个角色,而是随意提供建议和幼儿交谈

我们学会了在游戏中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当孩子遇到游戏中的困难时,我们以路人的身份,给幼儿加以提示。如娃娃家中经常会出现只有孩子一个人在家里,爸爸妈妈都忙着外出购物。这时,我们并没有以老师的身份去干预游戏的进程,也没有以客人的身份去改变游戏。而是以路人的平行身份,在购物处以聊天的形式,提醒幼儿。

路人:“爸爸妈妈你们在买什么呢?”

妈妈:“我的宝宝想吃糖葫芦,我们来买冰糖葫芦的。”

路人:“你们两一起出来了,你们的宝宝呢?”

妈妈:“一个人在家呢。”

路人:“呀,宝宝一个人会有危险的。万一坏人来了怎么办?”

妈妈:“爸爸,你在这里买糖葫芦,我现在就回家带孩子。”

几句简短的平行对话,孩子自主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立刻将自己的身份得到了更深的理解。

2.教师直接加入幼儿的游戏活动,扮演某个角色

每当有新游戏加入时,针对有难度的地方,我们老师会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加入游戏。如在糖葫芦店,老师以服务员的身份指导幼儿如何窜珠;汤圆店老师以厨师的身份,向幼儿讲解制作汤圆的过程,培养小厨师。时装秀上老师以导演的身份,统领布局,指导幼儿看懂手势进行表演。

六、家园联动秀游戏,爸爸妈妈同参与

说完孩子与老师,没想到我们的家长在游戏中也受益匪浅。他们的观念有了最大的改变。刚开始进行游戏时,家长看到孩子每天都讲述自己玩了什么游戏,问学了什么本领,都说不知道。家长听后便开始有点担心了,他们在网络上议论开。

“成天玩,以后怎么得了!”

“每天到学校去,都看到孩子在玩,真怀疑是不是能学到东西。”

“孩子在家老是神经兮兮地抱着娃娃说一大堆话,真担心他的头脑是不是有问题。”

事实上,有问题的不是孩子,而是成人自己。大部分的成人几乎都太过于“正经”了。但在孩子的世界里,许多原本死板的东西,都可能变成活泼有趣的玩意儿;而本来冷硬的物体,也可能变得充满感情、富有意义。

家长们总是热衷于自己小孩学会了哪些才艺、背了多少古诗、讲了多少故事。怎样才能让家长懂得游戏也是学习呢?我们利用网络、视频,让家长看到孩子在游戏中成长变化的过程,同时为了让家长亲身体验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我们将家长请进教室,共同游戏。当家长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对答、互动、自信的展现时都惊呆了。他们好像找到了自己童年时的那份天真、快乐,于是主动加入到游戏中,“科技节展示会上”,当我们正式开始表演时,身穿父母制作的精美衣服、脚走在老师们精心布置的场地舞台、还有时尚动感的音乐伴随着他们。怎能不让这个游戏光彩夺目呢?小朋友的喜悦全部挂在了脸上。小嘴都合不拢,让我们也倍感喜悦。家长们更是个个兴致勃勃,全程陪同,感受那久违的童年。家长看到孩子的发展,才发现游戏是孩子最佳学习的最好方式。现在他们最喜欢问的一句话是:“今天你们在幼儿园玩的什么游戏啊?”甚至家长与孩子一样盼望着每个星期一的到来,因为那天是游戏日。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家长的支持,我们的游戏更是锦上添花,他们为我们送来了游戏要用的版面、各种填充材料、特色花盆、服装的不断更新。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有了更大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我们的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创造性地模仿现实生活的活动,它为孩子提供了模仿、再现人与人关系的机会,为他们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打下基础。

篇4

一、自发游戏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对于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幼儿教育机构更是从儿童入学的小班教学开始,就把握好对于儿童的教育。针对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单纯的游戏教学不能从根本上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儿童自发游戏能力的培养,对于其整体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潜在价值。

二、小班幼儿自发游戏的发展现状

自发游戏是儿童在自由活动中,自己创造出来的游戏。现在的儿童,生活和接触的环境更加复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儿童的“早熟”,其接受能力和范围无形中增强了,这就给儿童自发游戏的开展和生成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基础。

在幼儿教学中,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儿童自发游戏的组织上。小班幼儿开展自发游戏一般是在自由活动时间,这个时间内,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发地组织朋友,开展游戏,这也是他们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三、小班幼儿自发游戏的潜在价值分析

当前在小班幼儿教学活动中,自发游戏的潜在价值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幼儿的认知能力

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幼儿处于对社会、学校、人的认知环境中,这个时期的幼儿对于社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意识,教师要引导他们对这个社会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

自发游戏形成和开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提升幼儿认知能力的过程。在自发游戏过程中,教师对于幼儿是一种引导作用,幼儿通过自由支配身边的道具、玩具,对周围环境和事物产生主动的认知。

(二)有助于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小班幼儿教学活动中,通过自发游戏的组织和培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幼儿对于接触的各种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他们通过接触新事物,在自发游戏中进行充分的想象,锻炼发散思维能力。从现代社会的角度来分析,如今的幼儿身处的社会环境更加复杂多样,自发性游戏的开展,正是从这个方面为幼儿开发思维和智力提供一定的自我空间,以此发展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

(三)有助于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

幼儿进行入幼儿园学习,这是他们在出生以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接触到“集体生活”,无论从客观的外在环境还是儿童的心理接受环境而言,这都是他们人生中一次非常重要的环境转变。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教师在幼儿教学工作中,要注重培养幼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拓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渠道,培养幼儿的情感。

四、小班幼儿自发游戏开展的建议

小班幼儿自发游戏的开展,并不是彻彻底底地对学生放开,作为教师,在开展幼儿自发游戏的活动中,要注重提供相关的帮助,更好地辅助游戏的开展。针对目前幼儿自发游戏开展的现状,以下几方面的建议可供幼儿教师在游戏教学中参考。

(一)注重对幼儿自发游戏的引导

对幼儿自发游戏的引导是多方面的,引导不等于领导。作为教师,不能过分地介入幼儿自发性游戏中,但是对于整体游戏的开展要有一个大致方向的把握和引导,特别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要加强对其安全意识的引导。自发游戏虽然给幼儿以自由想象和发展的空间,但是要特别注意,安全意识的教育引导不能放松,不能让幼儿在自发游戏中出现任何带有安全隐患性质的游戏行为,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及时制止。

(二)加强对幼儿自发游戏环境的创设

篇5

关键词:自主游戏;有效介入;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55-01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儿童心理学研究和儿童的实际情况告诉我们:无论教育和保育,不同年龄阶段性的儿童都需要我们以不同的方式对待。这就要求教师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有效的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介入指导方法,以不断提高游戏的行为质量和活动水平,通过游戏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对“游戏中教师介入、指导”的理解

“介入”并不是教师在幼儿游戏时间内的所有行为,它既不是教师对游戏的无意“干预”,也不完全等同于对游戏的有意“指导”。“介入”一词在字面上没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向性,而是指插入两者之间进行有效的干预,“介入”既要考虑到教育目标,也要考虑到幼儿自身的愿望,教师应明确自身的立足点应是幼儿与幼儿当前游戏。

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幼儿游戏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两种方式都以不破坏幼儿游戏的兴趣和游戏的发展为原则,以让幼儿获得游戏体验以及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能鼓起幼儿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如,教师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幼儿具体的支持,使幼儿破解难题,实现游戏愿望。幼儿游戏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还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即指导,以保证游戏发展价值和教育作用的切实实现。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一方面需通过创设体现一定教育意图的游戏环境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其对周围事物的兴趣,积极投入游戏;另一方面,具体指导幼儿的游戏,引导其深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介入和指导是对游戏活动本身的现场指导。教师对游戏过程的现场指导是游戏实施计划得以实现的关键环节。

三、在游戏中运用适宜的介入指导方法,发挥小班幼儿的主体性

从小班幼儿游戏行为的生发;游戏内容的形成;到游戏材料的收集制作与投放,都是幼儿自主生成的。尤其是在游戏材料的选择与投放,完全掘弃了以往由教师引出并安排好的模式,让幼儿自主选择并收集制作游戏所需的材料。如:娃娃家游戏,孩子们根据生活经验,发现烧菜还可以用微波炉;天冷了娃娃洗澡要用暖气等,教师及时引导和支持孩子在成人的帮助下,按意愿去收集制作这些游戏玩具。并按自己的兴趣投放和互动。这一游戏过程,幼儿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意识得到了充分地张扬。

1、追随幼儿的关注热点,适时确立孩子自主游戏的主题。老师在整理玩具橱时,不小心掉出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布娃娃,明明见状后,立即做了个打电话的姿势说:“请马上过来,这里有一个娃娃躺在地上生病了。”元元等几位幼儿听到后,嘴里边模仿着救护车的声音,边跑了过来。明明带头将布娃娃抱起后,放到了娃娃家的小床上。只见他将绳子的一头贴在耳朵边,另一头放在布娃娃的身上。给他看病。身边正在玩娃娃家的幼儿,也纷纷模仿起明明,给手中的娃娃看起病来。明明的游戏行为影响了其他小朋友,使之成为了共鸣。教师应扩展游戏为“小小医院”的游戏就在孩子们的七嘴八舌中“诞生”了。老师及时追随幼儿的活动,为孩子的自主游戏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2、细心观察幼儿游戏,及时介入引导。经一周的游戏观察记录发现,幼儿对娃娃家、小医院、餐厅、等游戏主题普遍感兴趣,可是对游戏洗衣房就显得无人问津。为什么同样是幼儿生成,但参与积极性却截然不同?经过分析与反思,觉得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有的对洗衣缺乏生活经验。因此老师以游戏的口吻和孩子商量,回家观察妈妈洗衣服。让孩子亲自去看一看,学一学,体验一下洗衣的乐趣,经过这样的观察活动,孩子们果然在游戏中积极争着要来试一试,学着为娃娃洗洗衣服。这个活动,使我们认识到,老师敏锐的捕捉孩子的游戏信息,给予及时而适当的引导,就会重新点燃孩子的兴趣,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并使之获得成功感。

篇6

关键词:幼儿;游戏;自理能力

幼儿的自理能力是指幼儿自己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能力,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幼儿园的盥洗、进餐、午睡、整理玩具、日常劳动等活动,都是小班幼儿必须掌握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现在家长对孩子过分宠爱,事事包办,总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其实已无意间剥夺了幼儿自己动手的机会。这样的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宗旨背道而驰,导致孩子们入园之后自理能力严重缺失。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幼儿园,我们不要荒废孩子双手上的智慧,要教会孩子一定的自理技能,这是孩子学会生存的起点。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才有助于幼儿独立自主、自信心和责任心的形成,对幼儿今后的生活才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环境濡染,增强自理意识

环境能与幼儿较好地互动,也是幼儿表达和分享经验的平台,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当幼儿出现生活习惯不良时,教师可以通过环境创设来提示规则的行为习惯,让环境成为幼儿无声的老师。

在活动室的不同地方,老师和幼儿一起制作张贴各种提示标志,如,午睡室门口张贴一连串小脚丫,意在让大家脱掉的鞋子摆在此处;午睡室里张贴一个月亮姐姐睡觉的姿势,意在进入午睡室不要有声音;洗手间地面张贴一张哭泣的脸,意在不要浪费水等等。这样就能有效地通过环境来提示、指导幼儿,使环境成为幼儿“不会说话”的老师,引领幼儿增强自理意识。

二、游戏融入,掌握自理技能

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爱玩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园的教育是将游戏还给孩子,尤其是小班适合一日化的游戏生活。当然,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学原本承担的任务悄悄被儿歌、音乐等游戏形式所替代了,特别是在小班活动中,儿歌、音乐既不可替代又相得益彰,二者可以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互补充。

1.儿歌融入游戏

小班幼儿经常会出现鞋子反穿、鞋粘不扣、鞋带松散的现象,导致脚穿得不舒服,被鞋带绊倒。根据这些现象,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儿歌游戏:两个小朋友,见面不分手,要来一块来,要走一块走。如果穿对了,它们头靠头,如果穿错了,它们把头扭。在幼儿熟练地掌握儿歌后,我们进行《找朋友》的游戏,请幼儿一边念儿歌一边给鞋子配对,这样两者并用,不仅可以通过儿歌提醒幼儿不要把鞋子穿反了,而且还能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肌肉的锻炼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还选用了《洗手歌》《扣纽扣》《学穿衣》《两只小手》等更生活化的儿歌内容融入幼儿游戏环节,激发幼儿的操作乐趣。

2.区角融入游戏

区角游戏作为幼儿园的非正规活动形式深受幼儿的喜爱,它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同时也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和探索环境的机会。例如,在娃娃家,教师提供了碗、勺子、厨房餐具、菜、娃娃、奶瓶、饭叉等各式各样的操作材料,在区角游戏中练习扣纽扣、系鞋带、拉拉链、编辫子、别别针、打蝴蝶结等动作技能,让幼儿在这些简单的动作中体会自己动手做事的乐趣,立意引导孩子在看一看、玩一玩、试一试等方式中积累生活经验。使他们把区角游戏的操作技能,迁移到自己的生活活动中,让每个幼儿在与区角游戏的相互作用中自主地得到发展。

3.音乐融入游戏

音乐游戏也是幼儿生活常规技能培养的重要方法,运用丰富有趣的音乐节奏,将带有强制性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融入音乐中,养成听到某一乐曲就知道该干什么的好习惯,让音乐引领幼儿有序地生活和学习。

入园进班级时,教师选择播放音乐《早上好》,使孩子听着歌曲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萌生做个有礼貌的好孩子的愿望;进餐时间,播放歌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使幼儿能在音乐的熏陶下独立进餐,并能餐后把残羹、盘子整理好等。让音乐游戏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常规培养中,使幼儿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游戏中学习枯燥乏味的生活技能。

三、家园互动,践行自理技能

小班幼儿学做事的阻力主要来自于家庭,家长总是有许多顾虑和担心,但当他们掌握了各种技能后,我们一定要家园配合给予他们实践的空间。如,三八妇女节的时候,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小朋友在家帮助妈妈做一件事。第二天,家长来园反映:孩子们都很有兴趣想为妈妈分担家务,开始都担心孩子会做不好,后来发现他们真的行。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应该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发挥他们的潜能。由此可见,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成为自己生活的主人,在无限的空间里,体验生活活动带来的乐趣。

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虽小,只要他自己能做,就要给他创造锻炼的机会。在此基础上,施以言传身教,铺以耐心细致,结合家园同心,只有这样,培养幼儿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才能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林佩芬.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下.宁波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角色游戏

孩子的天游戏,这不仅是因为游戏的形式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而且是因为游戏能满足幼儿模仿、交往的需要,因此游戏成了幼儿生活的第一需要。游戏的种类有许多,比如: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还有角色游戏,而在众多游戏之中,最受小班幼儿青睐的仍是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扮演他所熟悉和喜爱的角色,在游戏中创造性地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形象和活动,它为独生子女参与社会生活、获得社交能力提供了机会。在角色游戏中,他们动脑筋、出主意,创造性地反映生活,尽情地抒发着自己的感情,他们体会着做“医生”解除“病人”的自豪感,当“妈妈”对“孩子”的亲切感。同时,“乘汽车”要排队,买东西要文明,“好朋友”要相亲相爱,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游戏中已成了一种约定俗称的规则,每个孩子都必须遵守,否则,会受到舆论、谴责。孩子从这些准则中学会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角色游戏能促进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一、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

三至六岁的幼儿,其体力和智力有了很大的发展,知识经验的增长,活动能力的增强,他们要求参加成人的活动,并能模仿成人的行动以玩具代替实物,创造性地反映成人的社会活动和劳动,以满足他们的愿望。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在游戏的内容、规则以及幼儿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所以,教师既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又要创设条件,使游戏更丰富,更具教育意义。从游戏的内容看:小班幼儿的角色游戏更多的是反映一些日常生活。在游戏的过程中,一般总是模仿成人生活的一些片段。当然,也应看到小班幼儿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动作重复,而是力图赋予这些动作以一定的意义。幼儿感兴趣的是玩具、材料和动作,很少考虑动作的结果、情节的发展和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小班幼儿已不像婴儿那样只是把奶瓶放在布娃娃的嘴上,简单地重复喂东西的动作,而且还力图做出妈妈的样子,多少反映着母亲和孩子的关系。

1、缺乏角色意识,游戏中的兴趣和注意力不稳定,极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涛涛担任的是超市的营业员,有几个顾客来到了超市,涛涛认真地,有模有样地收钱、拿东西。顾客走了,又没有新的顾客来,就在椅子上坐了下来摆弄着超市货架上的物品。摆弄了一会,还是没有顾客来,就起身离开了。涛涛来到小吃店,对服务员说:“我饿了,给我一串肉串吧。”他接过服务员给的肉串,然后坐桌子边吃肉串,一会儿有点了一碗吃的。好长时间过去了,超市门口来了好几个顾客,在老师的提醒下他才放下了手里的吃的,离开了小吃店,回到了超市。从游戏中可以看出,孩子的角色意识不是很强,对游戏的坚持性也比较差,他们容易被其他游戏所吸引,不能很好地坚守岗位,尤其是当他们在无所事事或是比较空闲的时候就会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来,就像涛涛小朋友,他的岗位在超市,是一名营业员,可他在超市只招呼了一会客人,当看到店里没有顾客自己也就离开了,也不管后面有没有顾客再来,他在别的区域逗留了较长时间才回到自己原先的岗位,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今天的角色任务。

2、游戏中的动作交往多于语言交往,更多的依赖玩具进行游戏,满足于玩具的摆弄之中,缺乏交往能力。例如:小吃店的厨师往往热衷于不停地把菜放进锅里烧,不止于对顾客的需求,有的烧了就一直放在那里没有人吃。有时“货不对板”即使嘴里答应做一盘汤圆卖给顾客,但过会儿上的可能也不是汤圆。

3、游戏中反映出的内容比较简单,情节比较单一。例如:娃娃家刚开始介绍时是爸爸烧饭,妈妈照顾宝宝,游戏反映的内容就是爸爸烧饭妈妈也想烧饭;你喂娃娃我也想喂娃娃;这与孩子们生活经验有限有极大的关系,并且由于他们的能力有限,即使有一些经验也不能在游戏中反映出来,我们每次游戏后在总结时要帮助幼儿丰富游戏内容。

二、角色游戏的指导: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然、自主开展的游戏,是幼儿按照自己意愿进行的一种游戏,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我国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又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然而,要实现游戏的教育作用,并使游戏和其它活动结合起来,必须有教师的支持。那么,小班角色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支持?使小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满足需要、体验快乐、积累经验、充实发展。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预料以外的情况,影响游戏顺利进行和效果,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有效地进行随机教育,引导游戏继续开展下去。一般运用到下面几种情况下:

1.当游戏内容贫乏时,需要老师画龙点睛地启发、诱导,使幼儿创造出丰富多彩地活动。比如当幼儿在玩商店游戏时,只知道等待“客人”上门来买东西,没有新的内容时,老师以“客人”地身份出现,买了很多东西,拿也拿不下。从这里就引出了送货上门的服务内容,“商店”的“工作人员”能主动开始了“送货”活动。又如:我带了一位“小客人”去娃娃家,告诉他们这位是邻居家的小宝宝,今天邻居阿姨有急事,需要我们来帮助照看一下小宝宝。“小客人来了”我把小娃娃介绍给了娃娃家的主人,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抱着小娃娃,柔柔接过娃娃时却对我说:“老师,娃娃和大家玩了这么久,饿了吧?我去给她煮碗面,来喂她吧!”我觉得这个想法不错,就对柔柔和几个小朋友说:“那好,你们去照顾小娃娃吧,要好好照顾。”“你们知道怎么才能照顾好娃娃呢?”柔柔抢先说:“喂东西给她吃,陪她玩游戏,累了就哄她睡觉。”“嗯,这个方法好,你们去陪娃娃玩吧!”几个人拥着娃娃进入了娃娃家。角色游戏是孩子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生活经验的游戏,生活经验越丰富,孩子在游戏中就越积极,角色扮演越逼真,情节越丰富,角色间的关系越密切,孩子们自然玩得更开心。孩子们知道怎么与人相处,也知道照顾和爱护比自己小的小娃娃,他们会学着爸爸妈妈照顾他们自己一样照顾小娃娃,这是生活经验的一种模仿再现,他们喜欢这样,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希望自己快点长大,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有时当然也会模仿大人,这是幼儿年龄特点。在游戏中,让游戏成为生活的一个再现,引导幼儿应该怎样招待小客人,使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更多姿多彩。

2.当角色之间有冲突时,老师要及时调节,使游戏有条不紊的进行。比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当“客人”去“主人”家做客时,“主人”坚持不让他进门,但“客人”非要挤进去,这样他们两个人挣吵了起来。这时老师就以“奶奶”的身份加入了游戏,让“主人”说一说,为什么不让“客人”进来。原来娃娃家有许多“客人”,家里比较拥挤,都坐不下了,“客人”听后说:“我等会儿再来”。就这样冲突平息了,游戏又顺利的开展下去了。

3.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时,老师要及时帮助幼儿拓展思路,深化游戏主题,提高幼儿对做游戏的积极性。如在彩虹堂的手工游戏中,单一的制作活动使幼儿对游戏兴趣低落,渐渐的想去玩的人变少了。我以“经理”的身份和“工作人员”开了个会,引导他们自己动手,制作各种不同的糖果,丰富游戏内容,将那些糖果进行售卖,“工作人员”也不再没事可干,游戏又热火朝天的开展下去了。

4.适应时代的不断变化,教师要根据游戏过程不断的创新游戏情节,提高幼儿积极性。如在小吃店的游戏中,由于幼儿平时对社会接触不多,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很难深入开展。于是我就把小吃店作为重点,和幼儿一起讨论他们喜欢吃什么东西?到什么地方去吃?那么孩子心中的小吃店就应运而生了,幼儿看见了自己喜欢的东西,都乐意参加。

三、观察指导体会

经过以上观察指导实践后,我认为观察是教师工作的“探路器”,只有重视游戏的观察,教师才能更好更具体地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只有在观察中,教师才能了解到幼儿是否需要帮助、需要何种帮助、什么时候帮助、用何种方式给予帮助等。

观察有利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性强、效率高。所以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是促进角色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殷。角色游戏的观察内容还很多,指导方法也大不相同,如语言的观察指导、行为交往的观察指导、评议的观察指导,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在今后的角色游戏活动中探讨和实践。

四、让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

教师因让幼儿玩游戏后再想做游戏的愿望,保持对游戏角色的兴趣。在幼儿玩游戏的兴趣尚未低落时,便愉快地结束游戏,同时让幼儿一同收拾玩具材料,打扫场地,作出评价,激发幼儿再次游戏的兴趣。

篇8

关键词 手指游戏;幼儿; 认识 ; 自理;享受; 发展

手指活动与人脑的发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密切关系,在做手指游戏活动时,大脑、眼、手同时协调运动,协调发展。 俗话说,“十指连心”、“心灵手巧”。著名哲学家康德曾说,手是身体的大脑。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小肌肉动作发育尚未完善,手部精细动作需要在游戏与活动中得到训练和发展,思维的发展与动作又紧密联系,而手指的活动,是大脑的体操;活动的是手,得到锻炼的是大脑。笔者虽没有开设正规的手指游戏课程,但在平时的教学中却时常在渗透一些手指游戏活动,觉得手指游戏对幼儿的发展有“润物细无声”之效:

1 于说说乐乐中得到认识

“手指游戏”取材源于幼儿生活、内容浅显易懂、语言生动有趣、情节稚气活泼、节奏明快,操作方便又于幼儿模仿这种匠心独运之处正好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表现在幼儿对活动认识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且又喜欢模仿。在教学中为使幼儿很快认识自已的双手及五官笔者有目的地创编了《五指歌》:一只小手出来了,一只小手也出来了,大拇指见面点点头,点点头."你好,你好",食指见面弯弯腰,弯弯腰."你好,你好",中指见面顶顶头,顶顶头."你好,你好",无名指见面亲亲脸,亲亲脸"你好啊,你好啊",小拇指见面勾一勾,我们来做好朋友。好朋友一起来爬山,(拍一拍双手)爬呀爬呀爬上山(食指从胳膊一步步点到肩膀)耳朵听听(捏捏耳朵)眼睛看看(点点眼睛)鼻子闻闻(点点鼻子)嘴巴尝尝(点点嘴巴)最后,咯吱一下(停顿一会儿突然把手伸到孩子的脖劲处等)。通过这一手指游戏使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不断地模仿学习很快认识了自己的双手及五官,同时使幼儿意识到平时生活中应学习 “手指们”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友好,从而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又比如《都睡了》大拇哥睡了,二拇弟睡了,三中指睡了,四兄弟睡了,小妞妞睡了。(按顺序合上手指)大拇哥醒了,二拇弟醒了,三中指醒了,四兄弟醒了,小妞妞醒了。(按顺序展开手指)这一手指游戏的教学使幼儿意识到从小要养成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良好生活习惯。再比如说小班幼儿对家庭成员的结构及相关的活动认识较为初浅,通过《一家人》爸爸是司机,开汽车,嘀嘀嘀(双手大拇指单伸出来,向下按) 爸爸旁边是妈妈,妈妈洗衣服,刷刷刷(双手食指单伸出来,做搓衣服的动作) 个子最高是哥哥,哥哥打篮球,砰砰砰(双手中指单伸出来,向上做投篮动作) 哥哥旁边是姐姐,姐姐在跳舞,嚓嚓嚓 (双手无名指单伸出来,做绕圈动作) 个子最小就是我,我在敲小鼓,咚咚咚。(双手小指单伸出来,做敲小鼓动作)这一手指游戏让幼儿了解家庭的主要成员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使幼儿本来觉得很抽象的一家人一下子以动作的变化浮现在幼儿的眼前并马上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幼儿社会性情感的认识。同时通过相关手指游戏如:《包饺子》 :小手摊开,咱们来包饺子吧 !(伸出左手手掌)擀擀皮 、(右手在左手上做擀皮状) 和了和了,(右手手指立起在左手手掌上做和馅的动作,就象手指在抓挠) 包个小饺子 ,(说一个字,用右手食指依次点着左手的手指) 香喷喷的饺子给谁吃? (用右手把左手指包起来,盖住,问孩子) (然后孩子说给谁吃,就把饺子递到嘴边) 通过游戏让幼儿感受了生活的丰富多彩又增进同伴间的的相互交往。

当然教师也可在游戏中利用手指的不同“形体”,久而久之让孩子认识高矮、胖瘦、长短、粗细、数量等对应关系,可见手指游戏对提高幼儿的认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 于平时的训练中形成自理

有关专家指出,幼儿能力与习惯的培养是在学前期,作为幼儿园,我们能否抓住这个关键阶段呢?因许多幼儿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包办代替使幼儿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不想干的事情家人会帮着干)针对这一现状和家长对幼儿与教师对幼儿照顾的差别更需要教师对幼儿自理能力的锻炼与培养进行有的放矢地引导与教育,使其自理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与发展。笔者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尝试运用手指游戏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如:幼儿不会穿套衫,我就教幼儿边穿套衫边玩“钻山洞”的游戏;先钻左右两个洞,再钻中间一个大山洞;幼儿不会脱袜子,我就与幼儿玩起了《脱袜子》的游戏:缩进小脖子,(大拇指伸进袜筒),拐过小弯弯,(把袜子从脚后跟脱下), 脱掉小袜子,露出脚丫丫。同时笔者也尝试创编《穿袜子》的游戏:缩进小脖子,(双手大拇指食指伸进袜筒至袜头),伸进脚丫丫,拐过小弯弯,(把袜子从脚后跟拉上),一下、二下袜子穿好了。为此穿袜子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在幼儿的一日活动教学中对幼儿存在的问题或情况有时需要灵活地创编一些相关手指游戏来进行教学,可能会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又有一次吃苹果时,有几个宝宝不洗手就来拿了,我(指着自己,表情夸张)是一个大苹果(双手张开表示“大”) 小朋友们都爱我 (双手食指点着前面的人) 请你先去洗洗手 (双手做洗手的动作) 要是手脏(用右手食指点着左手手掌)别碰我!(挥动右手表示“不”)舜间那几个原来不洗手的宝宝就很自觉地放下手中苹果去洗手了。相信幼儿的自理能力定能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手指游戏中得到锻炼与培养,从而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和个性品质。

3 于相互等待中得到享受

每个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因此每个幼儿在进餐、用点等方面有着快慢等不同的个体差异,对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幼儿来讲这种差异的存在可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及良好常规的培养,如何激发慢进的幼儿有超前意识又使早用完的幼儿能有意义的等待是我们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时常关注的话题。尤其对小班幼儿来讲缺乏相互合作和交往的意识,等待时间一长或在等待中无所事事更会“添乱”,因此笔者认为手指游戏活动真是这些时段的“活教材”。在一天下午吃咸煮花生时辰辰(因为喜欢吃平时家里又经常吃)第一个吃完了自己的那一份,刚想伸手去抓旁边小朋友那一份时正巧被我发现,于是我立刻转移话题说:“辰辰你吃完花生了咱们来玩手指游戏吧!”辰辰说:“好的”。于是我就跟辰辰边念儿歌边玩游戏:小熊小熊圆圆脸(用手在宝宝的手心画圆) 一步一步上上坡(从宝宝的手往手臂上点上去) 几里古噜滚下来(在宝宝身上从上往下做滚状 滚进一个山洞里(用手点到宝宝的胳吱窝挠挠) ,果真这一招还真灵,不仅逗笑了辰辰,而且我发现宝宝剥花生的速度都在彼此的逗笑声中不断的加快,并不时引来了吃完花生的宝宝等着我逗着玩。宝宝们在享受中等待、在等待中享受何乐而不为呢?可想而知,在幼儿的相互交往中,针对幼儿自私、霸道、争夺等不良行为表现能适时用上手指游戏来转移或引起幼儿的注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以创造愉快、宽松的心理环境,对幼儿的主动学习会受到意相不到的效果。

4 于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

游戏伴随幼儿的成长。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游戏犹如火花,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手指游戏也不例外。

首先手指游戏可以发展幼儿的注意力。在《金锁银锁》手指游戏时:成人用一只手伸出,手心向下,孩子伸出右手食指,顶在成人手心中,大家齐声说:“小兔小猫,快快进窝,金锁银锁喀嚓一锁。孩子们听到“锁”字迅速把手抽回,一把抓住哪一个?”如抽得慢就被成人夹住就算输了,需要表演节目。此时幼儿都不希望在同伴面前认输,表现得特别专注。

其次手指游戏可以发展幼儿观察力和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如在《手指变变歌》一根棍,梆梆梆。(在宝宝身上轻轻敲打) 二剪刀,剪剪剪。(用食指、中指在宝宝身上轻轻夹) 三叉子,叉叉叉。(食指、中指、无名指分开伸出,轻触宝宝) 四板凳,拍拍拍。(拇指弯曲,四指并拢,轻打) 五小手,抓抓抓。(五指分开,然后做抓的动作) 六烟斗,抽抽抽。(拇指和小指伸开做抽烟状)七镊子,夹夹夹。(拇指、食指、中指捏一起,身上捏捏)八手枪,啪啪啪。(拇指食指做手枪状,啪啪啪射击) 九钩子,钩钩钩。(食指弯曲做钩状,在宝宝胸前钩钩) 十麻花。转转转。(中指搭在食指上,食指伸直,双手转动。)每次做,宝宝都是笑的花枝乱颤的。当然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调整和创编:如一只手指变铅笔,两只手指变小兔等。这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会不断地触摸、聆听、观察,有助于训练幼儿反应的灵敏性。

最后手指游戏也能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幼儿理解语言依靠直觉行动,在玩手指游戏的过程中不仅手指游戏本身的语言内容浅显又生动有趣、节奏明快又朗朗上口便于小班幼儿模仿和学习而且语言与动作相伴随,便于幼儿理解语意。同时小班幼儿也喜欢听成人讲简短的童话、故事,利用手指讲故事更具有趣味性。一次餐后活动是让幼儿欣赏故事,我在十个手指上分别套上小猫、小狗、小兔等十个指偶,然后编了一个《过生日》的故事,由十个能屈能伸、能摇头晃脑的手指分别上场,发现幼儿个个都是聚精会神的小听众并对故事中的对话记忆犹新这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想象能力。当然有时幼儿看着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子觉得好奇怪,也会兴奋的动起手指头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探索结果,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索和独立表达能力!

总之通过不断的做手指游戏使幼儿的手指更加灵活、触觉更加敏感、思维更加敏捷、更加富有创造性。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篇9

关键词:情境游戏;小班幼儿;教育

通过情境游戏,可以培养小班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的情感和社交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小班幼儿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而情境游戏的特点则决定了它更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更易体现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更适合小班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小班幼儿最典型、最普通、最有特色的游戏。

一、小班幼儿教育中开展情境游戏的作用

(一)情境游戏有助于小班幼儿发展恰当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发展恰当的自我意识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第一步。小班幼儿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者,他们往往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去理解周围的任何事物,不能从他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情境游戏在促进小班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情境游戏有助于小班幼儿体验快乐的情绪

小班幼儿的情绪情感带有明显特征。良好的情境必然引起小班幼儿积极的情感反应。可利用情境游戏,创设小班幼儿喜欢的物质环境,如漂亮的游戏主题标志、形象可操作的玩具、舒适的游戏场景等,小班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中能愉快地投入游戏中。

(三)情境游戏为小班幼儿的交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情境游戏越深入小班幼儿交往越积极主动,就越能促进交往的能力的发展。同时,情境游戏还培养了小班幼儿的交往技能。在游戏中,小班幼儿必须学会妥协与让步,学会通过协商、轮流、分享、谦让和交换等交往技巧,以使自己的愿望在游戏顺利进行的情况下达成。这样,在不断解决游戏纠纷的过程中,小班幼儿的社会交往技能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二、小班幼儿教育中开展情境游戏的思考

(一)提供可操作性强的游戏材料

活动材料的可选择性及自选程度,直接影响着游戏的针对性、积极性。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根据情况及时更换或更新材料。

1.教师与小班幼儿共同收集游戏材料、制作玩具。如“点心店”,师生共同收集盒子,做烘烤面包、蛋糕的烤箱;根据店内的需要,协助小班幼儿自制电话、收银机;根据本地特色食品,制作各种食材,比如蓬壶肉羹汤、煎果、九层糕等,新兴小吃食品如串串香、烤羊肉等。新材料的使用可以提高小班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

2.通过场地布置来影响小班幼儿的行为。例如:用物体或“家具”把空间分隔,把吵闹的影剧院和安静的图书馆分开,减少两个游戏之间的不良影响。某一主题参与人少时,可通过变换场地、更新道具等方式吸引小班幼儿。

(二)创设条件,为小班幼儿寻找游戏替代物

随着游戏发展,游戏中会逐渐出现替代物,这有利于小班幼儿抽象性、概括性的发展。因此,小班幼儿小班后期,教师要为其创设必要的条件,培养小班幼儿寻找游戏替代物的能力。小班幼儿选择替代物,是根据当前游戏材料与他们想要的东西间在外形上的相似性来找寻的。当发现他们缺少某种材料时,有意识和他们一起寻找替代物。比如玩开公共汽车游戏时没有规则,可以就找了一块圆形木台代替交警岗亭。在游戏评价时,教师会鼓励小朋友:今天真能干。这样,可在小班幼儿思想中建立没有玩具时,暂用其他物品代替的概念。小班幼儿的游戏水平和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此阶段使用替代物的情况不多。

三、小班幼儿教育中开展情境游戏应注意的问题

(一)重视游戏的结束部分

经常带小班幼儿出去参观,引导他们仔细观察事物,使小班幼儿获得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扩大小班幼儿知识面。在游戏中主动帮助和引导小班幼儿把脑里有的知识印象重新活跃起来,开展积极性的思维活动。在玩游戏时要给小班幼儿提供游戏中所需要的玩具、材料和半成品等。老师参加到游戏中,观察小班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鼓励并启发小班幼儿发展游戏的情节,引导小班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小班幼儿动手、动脑,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重视游戏的结束部分,结束时让小班幼儿迅速整理好玩具,并让小班幼儿进行游戏评价,在评价中让小班幼儿自由发表意见,一起讨论游戏的好坏,这样做既能提高小班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也能促进小班幼儿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的发展。

(二)特殊情况特殊指导

在指导情境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深入了解小班幼儿游戏的意图及行为表现,及时调整小班幼儿角色,制止不良行为对小班幼儿造成的消极影响。由于小班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差,往往长时间地做同一种活动。如:当“运输工人”的小班幼儿老是重复装运玩具的活动,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观察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调整小班幼儿角色,可建议他去当“医生”坐在医院里为病人开处方。

由于小班幼儿的年龄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游戏的内容并不都具有积极意义,内容不好的游戏会从消极方面影响小班幼儿,游戏中有时会出现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内容。如模仿吵嘴、打架、打麻将、酗酒等行为,这就会强化他们对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的印象,甚至会弄假成真,发现此类情况,教师必须马上阻止,并帮助小班幼儿端正其是非观念。

综上所述,情境游戏在学前小班幼儿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促进小班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学前期支持和引导小班幼儿开展情境游戏,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姚林芳. 浅谈角色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J]. 科教文汇,2009.3

篇10

关键词:角色游戏;改变;幼儿;行为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254-01

幼儿期是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期,也是好游戏、喜欢游戏的年龄。而角色游戏中鲜艳的色彩氛围、形象逼真的玩具无时无刻不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特别是小龄的幼儿更是爱不释手。小班才入园的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多数是四二一的家庭模式,孩子在家就是小霸王、小皇帝,一切他们说了算。所以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良的行为。通过观察,我发现大约有这几种类型的不良行为:上课时:插话、接话、注意力不集中、有小动作、坐不住,活动中随意乱跑,到处乱翻乱看。生活中:没有作息规律,不按时吃饭睡觉,偏食、挑食,丢三落四、物放无序,做事拖拉、慢腾腾,不遵守时间。游戏时:故意捣乱、抢玩具,不分场合大声叫嚷、随意尖叫,不遵守规则。户外活动时:懒惰,坐无坐姿、站无站相,攻击、欺负他人。基于上述问题,我认为通过角色游戏中来改善小班幼儿不良行为,是既有趣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小班的孩子对成人的语言不太能听得懂,更需要情景来帮助,而角色游戏是情景渲染为主要的游戏,它更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角色游戏中改变小班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是一件终身受益的教育,为幼儿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角色游戏中到底怎样来改变小班幼儿的不良行为呢?

一、用行动形成积极的情感,促进幼儿不良行为的改变

刚入园的孩子情绪波动大,如果你放松就像野马一样到处乱跑,如果你不遂他意,那情绪就来了,常常为小事而哭闹,讲道理不行,用有趣的事吸引容易激动,越哭越厉害。只有用行动会使他安静。如:一个哭闹不止的孩子,我把她带到娃娃家中,拿毛巾给她擦擦脸,倒点水给她喝,我悄悄地跟她说,妈妈上班了过一会儿就来,想她就打电话。这像妈妈一样的动作,孩子顿时感到温暖不再哭了,形成积极的情感,东看看、西瞧瞧,拿起娃娃家中的假电话就打,一边打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妈妈我想你了,赶紧来接我;好的,宝宝乖,妈妈一会儿就来。当你问她妈妈怎么说的。她会告诉你:妈妈一会儿就来。积极情感的出现,注意力有所转移投入到活动当中,从而减少或改变对成人的依赖行为。

二、模仿成人、同伴影响不良行为的改变

1.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吸引幼儿去模仿。模仿是3~4岁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良好的行为习惯常通过模仿学习并巩固。如:孩子在家喜欢当爸爸妈妈,在幼儿园喜欢当老师,医生家的孩子喜欢当医生,这就是孩子在环境中模仿的作用。你创造的环境如果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小班的娃娃家模拟现实中家的场景,有淡粉的墙壁、粉红色的纱巾吊饰,绿色的地毯,娃娃家适用的家具一套,彩色的小床、黄色柜子、粉红色的餐桌及白色实用的微波炉等,很像现实中一个温馨的家。孩子见了就立刻钻进去玩一玩。大人见了也会立刻停下脚步欣赏一下。这些足够吸引孩子主动游戏,在这里我们可以真实地做蛋糕、水果沙拉、炒瓜子,练习扣纽扣、给娃娃穿衣服、喂饭等。幼儿在亲身实践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显现生活中模仿来的经验,从而减少或改变对成人的依赖行为。活动结束时老师和孩子一起整理,还能改变懒惰、丢三落四、物放无序等不良的行为。

2.对模仿的良好的行为给予刺激和强化。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参与游戏,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示范,让孩子重复某类角色个别的典型动作,这样他的动作就会变得有意识,而不是先前的无意识状态。这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给孩子造就一个良好的环境,孩子会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对做出正确动作的行为给予鼓励,如:奖励小面贴、棒棒糖、小花等,正确的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引起其他幼儿的欲望:原来这样做可以得到面贴、小花、糖果嘞!这样不良行为就会得以转化,良好的行为动作就得到发展。小班幼儿处于学玩游戏阶段,角色游戏直接靠模仿成人和同伴。与同伴游戏时,采取能力强的影响能力弱的,对能力强的幼儿行为,加以夸大及时奖励刺激,引起其他幼儿的注意。所以说对良好的行为动作及时鼓励、强化,对小班幼儿很有效。因为小班幼儿对教师的行动很少有不认同的态度,老师表扬某某小朋友坐得直,其他小朋友也立即直起腰杆。

三、在角色游戏中运用玩具改变不良行为

1.提供足够数量的玩具。角色游戏中离不开游戏材料的辅助和支持,这里我们统称为玩具。小班的孩子,看别人有什么自己也要有什么,在游戏中喜欢和别人担任同样的角色。所以在游戏中我们把同样角色的玩具制作多份,各种角色的玩具分批投放,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满足幼儿的需求,如:给娃娃穿衣,孩子从家中带来了许多自己喜爱的布娃娃,以及穿小的旧衣物若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操作的玩具,边玩还像模像样学着妈妈给宝宝穿衣的样子,精心地慢慢地穿。这样孩子就避免为了同一个玩具而发生争执,减少暴力行为的出现,同时练就了穿衣服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