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8: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河颂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②品读诗歌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②通过自主学习、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③通过合作探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
[教学方法]
教法:采用三学一反思教学模式
学法:自学 研学 反思
[教学时间]
1课时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相关的知识。
导学过程:
一、导学
1、导入激趣(学生看《黄河颂》歌曲视屏,老师导入激趣)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它。可以说,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数不胜数,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背诵的诗句多。时期,诗人光未然向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让我们共同倾听吧。
2、作家作品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诗人刻画黄河的形象,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
3、写作背景
1938年,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的。诗人光未然奔赴延安,随八路军将士在黄河两岸抗击日寇。雄奇壮丽的山川,英勇抗敌的战士,强烈的感染了诗人。激动之余,光未然于1939年初写下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传唱全国,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豪情。
4、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
澎湃 狂澜 宛转 哺育 一泻万丈
二、自学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①听读:倾听视屏朗读,注意节奏与重音。②练读:反复自由朗读,读出气势和感情。③赛读:每组一人参赛,展示个性和风采。
2、精读课文,思考下列各题:①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②本诗可以分几个部分?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来。③序曲部分和尾声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的侧重点是什么?
三、研学(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习、讨论后,各组选派代表到黑板前展示学习成果。
1、朗读“主体”部分,思考:可以分成几部分?重点在哪里?概括它们的大意。
2、“绘黄河”的部分由哪个字来统领?诗中是怎么描写的?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3、朗读“颂黄河”部分,思考: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
四、反思(检测作业)
学法提示:自己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并将小组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
1、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列问题。①歌词中“颂黄河”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②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③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2、学完本诗,你有哪些收获与疑惑,请你列出清单。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你还有那些疑惑?
3、假如你是当年的随军记者,有幸与《黄河颂》的作者光未然面对面,你准备向他提出哪些问题呢?请你拟写一份采访提纲。
五、总结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雄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我们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力量!
六、课外作业
1、搜集积累与黄河有关的:诗句、民间故事、神话传说、俗语、谚语、成语。
2、黄河的水源和周围的植被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破坏,请你拟写一至两条标语,呼吁社会各界都来打一场新时代的保卫黄河的战役。
篇2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丰富了语文学习情境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等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应该说是非常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建构,有利于知识的存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的情境,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在美好的情境中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位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如教学诗歌《黄河颂》时,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先请学生展示交流自己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黄河的资料,然后请学生读课文。在学习领会黄河的气势和文化的同时,适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的壮观景象的录像片,还有许多黄河各个河段的图片,让学生对自然界的黄河的特点有了新的整体认识。黄河的伟大坚强自然刻在学生心里。然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本,体会作者语言之精妙,水到渠成。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增加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
语文教学如果依靠教科书、老师、学习的参考资料(书本)等信息,那么是非常有限的,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现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很强的网络优势,能收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能增加教学的信息量,充分地开发了语文资源。师生双方利用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交流、讨论、启发等实现资源的共享。在听、读、说、看、操作活动中,大量信息刺激着学生主体,学习的容量增加了,信息量加大了。同时信息和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更能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既尝到了语文知识,又了解到高科技的知识,生物科学知识、地球地理知识,还利用软件中的英文单词,扩大了识词量,学好了英语,网上浏览快捷便利;电脑网络知识的精通转而促进了各科的学习和提高。良性的循环又使各学科齐头并进。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共同发展,真正做到全面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地学习,实现学习的互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这理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老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到教学步骤,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将打破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体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电影符号羹学;叙事;表意
检索:.cn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2832(2016)04-0114-03
当前,大部分国产电影呈现出向莱坞式电影风格靠拢之势,在取材上倾向于强调非现实主义,在这种氛围下,贾樟柯把关注点放在中国本土人文上,这显得尤为可贵。对其作品解读可以得知,不管是其电影《小武》,还是备受关注的《站台》,都携带有非常浓厚的本土符号美学色彩,着重打造新的现实主义风格。而对于电影的纪实性而言,贾樟柯更是强调现实性及历史变迁的细节性,不会选择所谓的故弄玄虚风格,其在进行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尊重现实并保持着一股暖暖的基调之情。任凭时光缓慢流逝,生命或喜悦或沉重慢慢进行演绎。《山河故人》这部电影给观众留下的回味之处非常多,其中就包括符号美学现象出现的部分。这种符号包含了片中出现的人和物,用征兆、对比、隐喻、象征、音乐符号,阐述《山河故人》并非是想借怀念故人之意,而表达某种失落症候,而是带给观众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和思考。
一、电影符号美学阐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号美学已经是电影中一种特殊表现语言,可以说是电影理论中的一部分及电影中的一种记号。事实上,电影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媒介,为符号学的存在创设便利的空间,在电影理论中,符号应用是一种常见方法。符号学建立之后,一方面,可以明确电影学的对象范围,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明确对复杂对象进行分析的方法。电影对象机构呈现多样化的态势,电影的对象机构不同,在对其进行符号分析时,所结合的学科也会不同,在这些不同的科学知识结合下,构成相应的知识系统及体系。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当代人文科学势必会包括电影理论特别是电影符号学理论。而随着电影符号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当前该学科已经较为完善,成为电影理论教学系统中的必学部分。
二、《山河故人》的符号美学分析
很多观众对于贾樟柯电影中的符号意美学,普遍存在难解之感,总觉得几乎不会一眼就可以看得懂,需要激发自身的智慧,与电影进行智性互动,这实际上也是考验观众对现实的一种感知能力。而在完成电影符号学的建立之后,一方面,可以明确电影学的对象范围,另一方面,还能进一步明确对复杂对象进行分析的方法。
(一)影片中与角色相互交织的符号美学,片中的借物抒情
影片中一些符号元素中反复且多次出现,制造着彼此的交集,产生出特殊的含义,用征兆、对比、隐喻、象征的手法将物象塑造成了时间和历史的见证,使得一些本身就存在的事件,在表意过程中得到一种强调和升华,这些方面的表现也反映出贾樟柯对时代进行关注的情节,也是构成贾樟柯作品独特风格的元素。1.征兆符号的出现。钥匙,这个开门必备的工具在《山河故人》中开启的却是作者的情感之门,1999年,梁子因情感受挫离家,把钥匙抛向墙外,发誓再也不回家乡;2014年,涛把之前捡到梁子的钥匙还给他,当涛与儿子分别时,钥匙也留给儿子Dollar一副;2025年,Dollar一直随身携带这把钥匙,在他看来,这是信物。钥匙本身较为普通,但是一旦被赋予某种情感时,就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如对于Dollar来说,作为散居族裔,钥匙是他与母体之间的联系,且是唯一的联系。此时的钥匙不只是电影中出现的道具,而是电影中角色和母体之间联系的特殊符号。2对比符号的出现。文峰塔,建于明末时期,在取景上,还特别把周边的一片仿古建筑纳入进来,而这片建筑群在三个时空中都没有建成的状态,而是处于建设中的状态,前后共历经26年之久。在这个急速发展的社会,建一座摩天大楼可能短短数年,而这个只是在修善中的文峰塔却时隔26年任在修缮,可谓人迹罕至,古塔成为电影中汾阳这个母体“山河”与“故人”变迁最好的见证,一方面表现“山河”的萧条,―方面表现“故人”的多变。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改变,这座塔都会静静矗立,成为电影中人物变迁的见证。3.象征符号的出现。飞机,在1999年,涛看到播种飞机坠毁事件的发生,由于事故发生非常突然,她感到非常的震惊。而如果联想到中国在这二三十年间的发展及蜕变,这也是令人感到非常震惊。在2014年,梁子骑车回家时突然没了踪影,这明显突出该年发生的马航事件。巧妙的将这些看似没有由头的时间象征性的嫁接到了一些真实的事件当中,有借事说事之意。
这些电影符号的出现为整部电影叙事和表意增加了记号功能,起到了强调、隐喻、对比、和象征的作用,加深了观众对整部电影的理解,画面的直接形象通过巧妙结合相互交织产生联想,达到含蓄的意指作用,使之产生出引申意义和相关意义。
(二)超现实符号。当代现实主义纪实性表达开创了意像和科幻性的尝试
超现实主义理念在电影作品中经常获得运用,其主要特征强调超现实及超理智,并认为这些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在超现实主义看来,需要对客观事物的本来面面俱进行展示,可以忽略其表象。在社会急速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中人们总是感受到很多的荒诞,而《山河故人》的使命就是让这些荒诞活着,电影里出现了超现实片段,这种戏剧化的冲突,并不是刻意造就的东西,而是对现实中国真实存在在感觉。1.黄河符号的出现。《山河故人》的“河”字就落在黄河意象上。1999年,晋生的轿车撞到“黄河第九道弯”石碑上,这也暗示黄河将成为他们之间三角恋的见证者,而这九道弯,似乎也在暗示女主人公命运的曲折性。在2025年,在晋生父子的异国豪宅中,选择油画《黄河颂》挂在豪宅的背景墙上。《黄河颂》是陈逸飞的成名作,其创作于1972年,主要描画了一名战士在黄河边持枪站立保家卫国的画面,然而,几十年之后,这幅画却是财富的象征,这也体现了贾樟柯的一种批判意图。不过,也可以对黄河进行另一种解读,即解读为历经苦难与变迁的“中国”。从这个层面上进行解读,则在电影片尾处的独舞部分,则认为是导演对于民族母体的温暖情怀。2.飞机符号的出现。在本片中也具有一定的意蕴,其表意功能是呈现一种魔幻之感。在片中设置现实感与魔幻感并置,这实际上是贾路过了烧纸祭奠的母子,她是1999年发生坠机事件中,失事飞机飞行员的遗孀,导演让这一事件在片中进行呈现,既有客观的一面,同时也体现节制之意。3.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难见,该问题在片中也获得运用。其中在代数问题中,则具有暗示梁子与晋生两个男人的经济实力问题方面,当然,这种暗示并没有仅仅局限于此,还指向中国高速增长经济,即涉及货币资本方面的问题。而在几何问题上,则主要反映三角恋关系。片中存在细节描述,也有对时代背景进行描述,然而,不管对私人问题进行阐述,还是对公共新闻进行论述,都会携带有当代中国问题的元素成分。也就是说,想要对贾樟柯的电影艺术进行理解,需要对中国进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4.手持大刀的少年出现。影片中两次出现了一位手持长刀的少年,这两个镜头显得特别孤立,没有任何台词,只有少年两边即将流逝而过的的风景画面,此景显得格外孤独。带给影片很强烈的漂泊感。刀是古代侠客义气的象征,这个独行的持刀少年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一种繁华似云烟,人生如过往的的疏离感。与影片《天注定》中大海的那把猎枪,形成呼应关系隐喻现代与传统的文化冲突,与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显得格格不入,少年作为符号化出现见证人迁,岁月绵长。长刀少年的出现也可视作贾式电影中的一种抒情手法,同时具有空镜头的美学特征。5.音乐符号出现。《山河故人》中有一首歌叶倩雯的老歌《珍重》当年传遍大街小巷,这首歌在影片中繁复出现,影片中音乐不单是制造旋律来打动人心,而是通过转场之间刻意的声画分离增添几分情境,不仅增强了画面的过渡,而且在表现音乐本来面貌的同时还多了一份有有时代感的声音。突出了声音的文献性,同时通过歌词延拓展了音乐的叙事功能,丰富了影片的内涵。
(三)贾樟柯对于当代电影艺术具有重大的贡献
其独特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作品上,尤其是兼顾剧情片与纪录片拍摄的作品,这些作品量并不大。不过,在这些作品中,尽管其属于剧情片作品,但也会夹杂着纪实主义的风格,把纪实精神融入到《山河故人》之中,这不得不引发关于对真实的质询:看得清的是虚构,看不清的反而是纪录。当在《山河故人》的大银幕中出现“中国”两个大字时,“符号美学”就开始成为影片阐述的关键元素。超现实符号的出现,丰富了导演的电影思维和观众的心理期望,创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表达了导演对电影语言的深入探索,解读了潜藏导演内心的对于中国文化反思,―方面揭示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方面将其作品纳入比较客观的视野之下深入系统的阐述独特的电影美学内涵和丰富的电影审美意义。现实主义还不够”,要以现实为起点,抵达“超现实”的思想高度。整部电影用来揭示事物“本身是什么”以及“除此之外会变成什么”如出一辙。有一定的画外之音。《山河故人》对“超现实”主义的塑造和解读,绝不是与现实无关的梦呓,而是电影符号美学对于人文关怀的跨界解读。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理念 ;课堂教学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改革教学设计的内容,构建民主开放的课堂
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均在教案中有所体现,若是照着教案“教”下去,那应该是一堂较完美的课。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 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如果遇到实际教学时间、环节与设计的时间、环节不一致时,我常是忍痛割爱,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
二、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逐渐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逐渐改变以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逐步建立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1自主学习阶段,授之以渔,付之以行动,解决“怎么做”、“做什么”的问题,包括六个步骤:①自选内容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②结合单元总体目标和导语提示自定目标,明确意向;③自读课文,正音释词,编自然段序号;④自主作答,“我认为本文的内容是什么?
主旨是什么?”;⑤参照课后习题再读课文,力求找到答案;⑥归纳小结自主学习阶段的疑难问题,整理在预习本上。此阶段总的原则是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写,还给学生心灵的自由,使课堂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学习所得和独特体会。
2.2合作探究阶段,设置任务,学会交流合作。
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合作探究学习呢?我尝试过二人组合(同桌)、四人组合(前后两排)、随机组合(设置情景,临时调用,如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教会学生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如记录员、组长、主持人等。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不仅形成与人交流的能力,还学会了发言、倾听、评价、质疑,在交流中形成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三、坚持面向所有学生,尊重学生情感体验
在以往的教学中,尤其是在教研活动或赛课中,为了课堂出彩,我常常设计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留给优秀的学生,如全班最善朗读的去朗读,最善表演的去表演,最善画画的去画画……实际上只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跑龙套”,支撑整堂课框架的只是为数很少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沉默不语,课堂上没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久而久之,他们就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所以总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刚进校时活蹦乱跳,畅所欲言的孩子在学校呆了两三年后居然连手都不敢举了。“随着年级的递增,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递减。”有此教训,我尽量兼顾各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分类要求。设计教案时,注意要求和难易度的各不相同,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参加,有选择地完成,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学习活动。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尤其慎重地评价差生,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感到老师的信任鼓励,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欲望和可能,使学生感到我也要参加,我也能完成,增强了自信心,从而也留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各尽其材,各得其所。
由此,我领悟到语文教育的确应该是大众教育而非精英教育。作为语文教师,我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我期待着我的课堂能成为全体学生的情感乐园,是激发全体学生想像的肥沃土壤,是学生心中的伊甸园。
四、坚持学以致用,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至于体现新课标理念的辅阵地综合实践活动是联系课内外的纽带,是语文服务于生活的体现,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捷径。所以,我尽量利用各种机会,尽可能地开发课程资源,想尽千方百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从而使学生增强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近一年来,我指导学生利用各种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书刊、电影、电视、网络、图书馆、博物馆、布告栏、广告牌等收集资料。开展过以下活动:口语交际(“向你推荐我”、“成长的烦恼”)、演讲会(每日一讲,课前3分钟)、辩论会(不定期)、故事会(“约会名人”)、读书会(设会长、副会长各一人,各司其职)、诗歌朗诵会、小报比赛(“黄河颂”)、竞猜热线(“戏曲大舞台”)、调查报告(街头错字)、焦点访谈(“黄河,母亲河”)、语文知识竞赛(“探索月球奥秘”)。
虽然以上活动并不是每次都精彩,每次都完美,总是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至少让学生走出象牙塔,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活学活用语文,明白生活处处有语文,这就是最大的收益。
五、坚持教学反思
首先,反思本节课最有创意的细节。就教师方面看,指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的理解,新颖的组织课堂教学的方式手段,能维持学生兴奋点的提示或暗号等。就学生方面看,指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体验、领悟,可资借鉴的学法,收集筛选材料的独特视角。
其次,反思本节课中最成功的细节,如新颖独到的导入方式,别具一格的情景设置,层次分明的提问,凸现思维的点拨,标新立异的板书,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衔接紧密自然的巧妙提问,形象活泼的教辅用具,让学生迷途知返的暗号等。
篇5
一、营造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用心想象、乐在其中
音乐的美是独特的,它必须用心灵去感受、去体会。要让学生真正“听”懂音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必须创设音乐情境,营造音乐氛围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启迪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发散思维,为学生创设一个任思维展翅飞翔的空间。
情景和氛围要靠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创造。《黄河大合唱》是近现代音乐史上一部优秀的大型声乐作品,在介绍创作背景时,可以以《黄河颂》为背景音乐,在宽广、深切、庄严的旋律烘托下,富有感情地叙述着,把学生带到那一泻千里、雄伟壮阔的黄河和如火如荼的年代,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并很快地投入到作品的情感意境之中。
带有歌词的作品能直接表达情感内容,具有直观性,容易理解。而器乐作品则不同,它是通过演奏者高超的演奏技巧来表现的,在速度、力度、和声、音色等诸要素的对比变化中,向人们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风格特点,具有感观非语义性。因此,在赏析器乐作品时,教师要在音乐情景的创设、音乐氛围的渲染上下工夫。古筝协奏曲《孔雀东南飞》生动地再现了原诗的主要情节和意境,为了让学生真正置身于作品的氛围中,可摘选原作部分诗句,如“举手长劳劳,两情同依依”“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等,在与之相衬相映的旋律中,充满激情地为学生朗诵。诗句中流淌着音乐,音乐中回旋着诗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使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插上想象的翅膀,为鲜明的音乐形象深深感动。
二、转变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
新课程理念倡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提高学生的欣赏分析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与提高。
例如,在欣赏分析中国民歌的类型特c的过程中,可以先启发学生确定每一种民歌类型的音乐欣赏的研究主题。如欣赏中国民歌中的《放马山歌》和《赶牲灵》,学生倾听完,启发道:“你们能听出它们是我国哪一种类型的民歌吗?”学生纷纷回答:“山歌。”结果引发了他们的疑问:“为什么同是山歌,演唱风格特点却不同呢?”从而让学生自己确立了研究主题,然后进一步让他们进行小组讨论,引发他们研究讨论学习的兴趣欲望。学生的思维非常积极活跃,教师可趁热打铁,启发引导:“想一想,这两首山歌产生地区有何不同?”并走到学生中去指导他们注意观察曲谱和再次聆听。学生经过自己的最后观察和研究分析,发表了他们的观点看法,进而把他们的观点综合起来,进行点评式分析,得出有关中国民歌的类型之一――山歌的特点结论:山歌是劳动人民在山间野外自由抒发内心思想情感的抒情小曲,它不受劳动节奏和动作的制约。各地山歌的风格、色彩和特点也各不相同。一般说来,高原地区的山歌比较高亢、嘹亮、粗犷有力,平原地区尤其是江南一带的山歌比较流畅、秀丽,草原上的牧歌则辽阔、舒展而热情奔放。
三、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循序渐进、以情育人
“教学方法之于效果”有时更甚过“教学内容之于效果”,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就好像给音乐课的育人功能插上了一对翅膀。
以往,用“合唱队”的模式训练教科书上的合唱作品,把练声和歌曲分开,先练声、后分声部学唱、然后合唱。对于这样专业枯燥的训练,学生积极性不高、效果差。如在教学“雪绒花”一课的时候,改用《雪绒花》的低声部旋律作练声曲,带领学生缓慢轻声地哼唱低声部旋律,唱熟之后,悄悄地加进由我独唱的高声部旋律,让学生发现并感受融合在一起的两个声音,之后请部分学生代替我轻声哼唱高声部,效果不错。
比较两者,前者一开始就明确教学内容,开门见山,后者有点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实践证明:后者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探究原因:后者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南风和北风比赛,看谁能让人们脱下外套。北风使出浑身力量、拼命地刮风,可随着它加大力量,人们却把衣服裹得更紧,它累得筋疲力尽也没有使人们的外套离开身体。南风则不慌不忙,缓缓地吹、很温暖,渐渐的人们脱去了外套,沐浴在暖风中。这是一则寓言,但师生就像这风与人之间的关系,方法不当,事倍功半;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就像将盐放在面前你难以下咽,但若将盐放在一碗美味的汤中,在享受美味汤肴的同时,就将盐全部吸收了。
四、革新评价方式,鼓励为主、探索创新
教育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长期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模式一直沿用终结性的评价方式,《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的学生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进行可行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我发展,是每个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该研究的话题。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评价机制来促进音乐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相信,只要我们能遵循音乐学科的特点,积极大胆地创新,一定能走出一条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堂评价的新路。
篇6
对人类已有知识的继承,也是人类知识体的在积累和创造的过程,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语文教学过程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质量是学校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的模式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方式等加以改进,才能更好的适应当前的素质教育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学生;语文教师;课堂
G633.3
一、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
1.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真正落实在课堂之中。
首先,在课堂中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结合听,说,读,写,一点一滴逐渐加深和提高,重在感染,渗透。教师应将语文教学任务有意识,有计划的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其次,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语文的情感是建立在对字,句,段的研究和分析上的,各种情感的汇总,升华也只可能源于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和把握。如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我们应该领会文章中的哪一种感情基调呢?其凛然的正义,悲愤的心境形成了他悲愤的基调,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进入角色,充当演员,以现身说法的来调动学生的情绪其教育效果会更好。
2.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发展性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不要只停留在阅读材料的标记和理解上,要积极主动的感知,思考和探索,教师在整个阅读教学中要起一个真正的导师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逐渐到达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让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
3.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强调预习的要点和重点,课前要检查生字,阅读,观察,做好预习笔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语文素材。
二、狠抓语文课堂教育
1.要学会备课。
上好课的前提就是要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备课不仅仅是指在上课前摘录一些课本上的内容,我认为备课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教材: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通过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才能了解和掌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知识体系和基本内容。教材一定要做到去粗取精,做到精选,精讲。备学生: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时,做到“抓两头,带中间”要做到各类学生心中有数,也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备方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必须根据教学任务,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定。教学方法一般分为三类,一类是以语言传递的方法,如朗读讨论等。另一类是直观手段为主的方法,如多媒体展示,实物投影等,再一类就是以实际训练为主,如表演法,练习法等。
2.重视课堂上的学习。
在课程教学中,主要把握以下几点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第一,精彩的导入。课一开始要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一个精彩的导入十分关键,好的导入,如高手对弈,第一招就为了全面胜利铺垫基础。导课可采用“设疑启思”的方式,以扬起学生思维和想象的风帆,创造一个和谐,专注,活泼的教学气氛。第二,教学过程要扎实。扎实的课堂教学是不会演变成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由浅入深、由课内到课外、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教学过程要科学、合理,符合教学策略;教学气氛要紧张、活泼、热烈、有序,引导学生思考、归纳、总结。第三,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的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要培养学生对问题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
3.多进行课后反馈。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课后的反馈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作业进行充分设计,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再做适时调整,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巩固,也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最直接的反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可再进行适当的教学补充,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及时的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收益是什么?……在教师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素质教育下的教学方法
计划,备课,上课,作业,复习等若干个教学环节,环节环环相扣组成教学单元,若干个教学单元首尾相连组成一定的教学周期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就是在一个个环节,一个个单元,一个个周期中不断的积累和提高的,忽视了哪个环节,哪个步骤都会影响整个流程的进展,只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各环节都能按标准,上规格,质量才能保证。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实际,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自始至终以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为教学目标,注重教学技巧,讲究教学艺术,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发展。在《黄河颂》一课中,教师可以采用了音乐欣赏的方法,先播放《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等歌曲让大家共同欣赏,感受黄河豪迈的气势和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豪情壮志。
2.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三个转变指的是,教师内涵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思维的转变。教师内涵的转变: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要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教学模式的转变: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教学思维的转变:由“机械模仿向创造性思维转变”,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中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老师和学生的问题,师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影响课堂的效果和积极性,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良好的班风和校风的建设,教师一定要协调好师生关系,对同学同样对待。
4.合理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作为现代教学的辅助工具,其作用和地位已经在日常教学中显示出来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加信息的表达能力和教学的直观感。
四、结语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目前,从“应试教育转化成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要完成这一转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上,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钱梦龙先生总结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合一的构想就是要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让主体参与到教学的各环节,参与到训练的各个方面,是现代教
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当教师真正调动起全体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时候,学生的语文素质就会得到全面提高,语文教学就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就会呈现出鲜活生动、扎实高效的喜人画面。这将是语文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李亮.语文教学应以读书为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5):56
[2]_伟.浅谈人文教育与语文教学[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04):79-81.
篇7
我在平时的语文新授课上尝试许多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展现的阵地,尽量把知识迁移到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提高课堂效率。下面就课堂上的几个环节谈谈体会。
在导入环节中让学生形象感知,创造引人入胜的课堂开端。如尽量找一些形象可感的资料,听音乐、看图片、观影音资料、讲故事等,或吟诵优美的古诗词、成语、名言警句等方法来创设学习的气氛,引导学生学习的思路,迅速调动学生的感觉,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为师生共同完成任务蓄势。在教授《台阶》一文之初,我播放刘和刚演唱的《父亲》音频,再用PPT显示歌曲的歌词,学生沉浸在荡气回肠的乐曲中感受父爱的崇高和伟大,为下面的教学做足了铺垫和渲染。
朗读环节采取多种方式并用的方法,除通常的赛读、评价打分式的朗读,还可采用“神入角色,心驻课文”的方法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冰心、当作盲孩子、甚至当作被关在笼中的华南虎……去“亲临亲历”,“深入体会”,大声地,动情地,陶醉地朗读,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的朗读效果明显,热情高涨。朗读不同文体,我尽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和语调去处理,用播报新闻的语气读《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用讲故事的语调分角色读《皇帝的新装》,在整齐划一抑扬顿挫中齐读《安塞腰鼓》,在美轮美奂的乐音中齐唱《水调歌头》……
理解课文环节尽量少用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的形式充斥整个课堂,而改为不同的提问问题的形式,如采用学生自己质疑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几个问题,抄写在预习本上,在课堂上交流提问,让学生与书本零距离接触,既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又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些问题可采用辩论的形式,辩论法的使用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辩论进程中,无论是正方或反方,为了说服对方或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都会寻求一些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并以精炼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可得到极大的提高。辩论法还能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辩论法的采用就等于为学生的自由思维和充分想像创造了条件。
在上《台阶》一课时,和学生一起分析了父亲的性格和品质之后抛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_______。”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出了下面的句子:“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健康……”紧接着我有追问:“父亲这样做,你认为值得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的学生说,值得;有的学生说,不值得。我见学生群情激奋,就适时的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一场辩论。一场如火如荼的辩论结束后,我结合学生的问题,简介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再次引导学生思考:你是否也想获得别人的尊重?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你付出了什么?是否有所收获?与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体验反思环节这一块,我设计一些贴切学生的话题,让他们放开去说;适当设计一些手动、眼观的作业以引发兴趣、激活思维,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我把第37节都当成了学生反思的段落,问他们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产生这样的共鸣。因切合学生实际,举手发言的人很多。一学生说,在小学毕业时,在给老师的留言中,表达的语言有好多都是留恋,甚至带有撒娇的语气;有的说,长高了可以打篮球,但又害怕承担象他父母亲一样照顾老人的责任;有的说,长大了,可以有许多特权,诸如回家没作业,可以挣钱自己花,可以有自己的娱乐时间,可是又怕长大了要慢慢老去,直至死亡等等。学生们个个讲得都很真切,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黄河颂》《斑羚飞渡》等课,我要求学生写些关于保护黄河,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标语或公益广告,并制作成精美的卡片,在课上向同学展示并张贴,这也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成果的展示让每一位学生获益匪浅,活化了思维。
另外,除了在课堂上教授新课,我也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设计、自己上课,给学生开设活动展示课。在本学期我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准备上课,学生跃跃欲试,一个语文素质较好的学生煞有介事的上起了《陋室铭》,我在下面当学生,感觉该生上课真有那么一回事。
一月一次的读书交流课,要求学生每星期至少读一本杂志,分成小组或个人在班上进行交流演讲,演讲时可先给班级学生提出几个问题,然后概述文章或朗读文章,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这些课的开设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也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更让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气息。就一本书,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研讨。暑假期间学生读过《骆驼祥子》之后,我让学生就这本书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交流。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祥子的故事,我说祥子,祥子悲剧的背后,假如祥子活到今天。每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小组来完成,其他小组进行评点和校正。这次活动过后,学生吵着嚷着说要多开展这样的读书活动,学生的读书兴趣被切实的得到了激发。
与学生对话、交流、让学生去表现,我们常常会获得意外的收获。往往是这节语文课刚下课,就有同学围上来问:老师,下一节课我们做什么?明天语文课我们做什么?我要做什么?能不能让我做什么?……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把课堂还给学生,常会有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现。通过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学校应该是学生学习、娱乐、求知、交友、自我发展的殿堂;课堂应该是充满生机、充满兴趣、充满智慧、“充满生命活力”的场所。学生应该是学习、研究的主体,他应该得到的是猎渔的方法而不仅仅是猎物和鱼。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过程。学生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应大于单个的老师。教师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表现,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语文课成为学生的至爱。
要做到真正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教师必须树立起现代的、先进的、创新的教学观:
1.学生主体观
教师应该在点拨引导上多下功夫,指导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积极自觉地思维,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教学民主观
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的安全的课堂交往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发表意见,争论问题,做到爱护而不排斥,指导而不指责,鼓励而不泄气,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
3.个性发展观
提倡个性发展,就是要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反对“一刀切”,要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创造条件让他们在课堂上都有发挥特长的机会,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地方。
4.能力为主观
篇8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恩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汇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恩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一
有人说,感恩是鞋,穿上它,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健步如飞。而我觉得,感恩更像是生命中那一朵朵不谢的花,因为感恩,所以我们的生命变得五彩斑斓。
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世人对此职业的尊重;无时无刻不在心底充满着拥有神圣职业的那种自豪。而在自豪的同时,我也深知,自己所拥有的神圣,所拥有的光环,所受到的尊重,无一不来自党和社会的关怀,来自家长的信任,来自学生的期待,来自亲人们默默的支持。
感谢党这个温暖博大的怀抱,让我从小沐浴在社会主义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是党把我培养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使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扶助教育事业,党和政府给予教师及教育工作无限关怀。这扶助,这关怀似一股股暖流,涌动在教育工作者心田,时刻激励我们不辜负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期望。
感谢我们的地方政府,是政府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使我们身心愉悦地培育下一代。县政府克服资金紧张的困难,想方设法地为镇内四所学校和两乡建造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积极筹集资金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委对师资培训的高投入,精心设计安排的各类教师培训比赛,使家乡这片热土成为我们一线教师成长的沃土,使学校成为我们实现理想的摇篮。当我在地县的公开课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时,当我站在人才济济的演讲舞台上慷慨陈辞时;当我胸戴红花耳灌掌声接受劳模表彰时;当我被人民推选为光荣的人大代表时,我的脑海里闪现的是政府的关怀,学校领导的信任,同事们帮助。没有成绩背后的支持,就没有这耀眼的光环。
感谢可爱的学生们,感谢这份光荣的职业。这份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让一批天真的孩子来到我们的身边。他们是我们工作的动力,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源泉。这求知的孩子,是我永远的朋友,欢乐、悲哀、憧憬、奋发,构成了师生之间和谐的乐章。当我们默默地目送孩子们在自己的教育下满载知识,满载人生的理想踏上高等学府的时候,他们将成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升华和延续。是他们使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那是去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我正准备出差,刚走出家门,迎面拥来了一些孩子。原来是班级的孩子特意起个大早自发地为我送行。这些孩子,有的向我手里塞几块糖,有的递给我一瓶水,有的送我一袋小咸菜,还有的送给我几个鸡蛋。孩子们的举动让我这位平时严厉的老师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当列车缓缓启动的时候,我望着这些天真的孩子们挥手和我告别,刹那间,再也抑制不住那份感动,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此时,我心里怀揣的是孩子们一颗颗滚烫的心。是他们让我带着无限的祝福,感受着无限的幸福踏上旅途。当他人无从体验的师生情感时,孩子们的行为让我彻底感悟,并为之自豪。我怎能不感谢孩子们,他们不但是我的学生,还是我最真挚的朋友。孩子们所带给我心灵的震撼,将成为我永远的财富。因此,我甘愿做一颗星照亮孩子们前行的道路;做一个天使,为孩子们插上奋飞的.翅膀。我将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他们。
我感谢家长把孩子重托于我们。这是家长对我们的高度信任,他们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于我们,使我们有机会展示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我们承担更多的是责任——和家长一样的培养、教育、扶助孩子的责任。一次次家访赢得的信任;一次次活动赢得家长的支持,一次次困难赢得家长的安慰与鼓励,无一不让我坚定培养好孩子的信念,并为之努力。这些家长是我事业和生活的挚友,促使我们为了共同目标不懈努力。
我感谢家人对我的默默支持。父母理解我由于工作忙无暇陪伴他们,难以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爱人宽容我废寝忘食的工作,而少了对他的关心和照顾;孩子容忍我把全部的爱和精力都给了自己的学生,给她的却少之甚少……。XX年末,父亲身患癌症,已进晚期。由于我是班主任,工作十分繁忙,我没有请假来照顾病榻上的爸爸。弥留之际的他还不时地叮嘱我不要因为他的病影响了我的工作。在他去世的当天早上,我还一如往常地来到班级上课,可就是在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得知父亲去世的噩耗。我似乎从他这位老一辈的教育工作者那里得到了前行动力我暗暗发誓,决不能辜负父亲的期望,一定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来慰藉九泉之下的父亲。当自己为了社会的嘱托、为了家长的期待,为了学生的成长而把自己的家人置之度外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着对家人无限的感激和愧疚。没有他们的默默鼓励和支持,就没有我对教育事业全身心的投入。当工作成功的喜悦和荣誉的光环环绕我时,我深深体会这样一句话:“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我怀着感恩的心去工作学习,常想起一首歌:“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让我一生有勇气做我自己!”我自己的成长,自己的进步,自己价值体现,自己理想的实现,都来源于党和政府、学生和家长、亲人和朋友、领导和同事的恩泽。我将穿上感恩的鞋,驾上感恩的帆,将这份浓情汇入我滚滚流淌的血液中,注入活力,增添力量,出色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神圣的职责!
感恩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二
在目前这个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也成为我们教学工作的重点。所以,教师要结合学习的内容选择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让思想也能受到教育和启迪,进一步实施感恩教育。下面就感恩教育在教学中的影响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备课,备“感恩”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以自己独特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它在其中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备课就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即备学生、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学生积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教育有意注意的重要阶段,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充分利用多媒体,引用影视插曲等方式,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使他们精神饱满、轻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通过一些感恩节目,利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知道“感恩”的内涵,训练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身边的美,并对身边的人事物常怀感恩之心。
二、利用语文教材让学生感知“恩”
1、父母之恩。
写不完的是关于亲情的深厚,说不清的是关于亲情的期待,道不尽的是关于亲情的感慨。父母的恩情我们永远无法回报,父母就像一个风平浪静的港湾,在我们遭受暴风雨的时候,让我们安全地停泊。父母也像永动的马达,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他们都会给我们提供不竭的动力。小学教科书中多角度地表达了父母之恩,例如《落花生》中教我们如何为人之父,一个父亲该承担怎样的责任,同时,让学生感受父爱的力量是巨大的,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
2、自然之恩。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吸引着无数文人为之倾诉衷肠,那是因为大自然都给人一种美德享受。日月经无,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美丽的大自然风光让我们陶醉,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感谢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例如《黄河颂》以其雄壮之词让我们心潮澎湃,通过想象深入意境,激起我们热爱自然的万丈豪情。
3、祖国之恩。
我们受恩于父母,我们受恩于环境,我们受恩于祖国。祖国之恩,我们从描写山川秀美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从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为祖国现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颐和园》歌颂了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化,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三、在有效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感恩
适宜感恩教育的文章大多文质优美,所以这就需要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教师在此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品味人物形象的高大;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博大的爱,激发人类要敬畏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感受父母浓浓的爱意,通过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促进学生的感恩行为。
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我在课堂上,有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只有感觉到别人对自己欣赏时一个人才会更加自信。在反复的锻炼中让学生明白“只有感恩,才能明白幸福的含义;只有感恩,才能笑对人生的风雨;也只有感恩,才能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在平时布置一些简短的小作文,并在课堂上当场完成。小作文的内容是些学生比较熟悉的,学生写起来也容易。在批改时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且在班上公开表扬,让学生尝试到一点成就感,最终调动其写作的积极性。通过感恩教育的活动强化感恩意识,让学生体会师长之恩。为了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应更加努力做好教师的本职工作,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为人师表的老师,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教学水平上仍需努力学习,从而在实际工作中提高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
总而言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不能简单地依靠课堂教学,各学科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有关“感恩”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塑造人灵魂的需要。
感恩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三
今天上午,学校邀请了中国感恩励志教育讲师团的老师来给学生、家长、教师们做了一场“励志感恩”报告会,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家长同学都为之感动。老师深情的讲起了感恩:首先我们要感谢的是老师:懂得去尊敬师长,因为老师不仅赐予了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做人。正是老师们春风化雨式的教育解开了学生成长路上的心结。教师职业需要付出太多的爱心,这份工作不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选择教师职业就是选择了奉献!谁的记忆里会没有老师呢?再次,感谢是父母:懂得去孝敬父母,因为他们不仅赐予我们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其次,感谢是关心、帮助过我们的同学和他人,因为他们不仅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陪伴着自己度过了十多个春夏秋冬,更与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鼓励、相互支持、相互安慰、在交流中获得欢乐和充实。
“老师,你辛苦了!你是我生命中的恩人,我爱你们!” “妈妈,你辛苦了!从今天晚上起,我不再让你给我端饭了,我不再惹你生气了!”-------
“爸爸,你辛苦了!你为我付出太多了,感谢你!” 上千名学生一起呼喊,一起举拳头,一起高歌,这壮观
的场面,草木为之动容,风云为之变色。是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名名同学和我握手,对我鞠躬,和我拥抱,晶莹的泪花在眼眶里转动。一个个家长和我握手拥抱,表达他们对我的敬意。爱需要表达,无论是言语,还是行动。
俗话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是有责任把“感恩”这个传统美德传递下去。让我们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之行”吧——
让我们回报父母:多回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聊聊天,主动做一些家务;让我们回报社会: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为文明社会尽一份力,让我们知恩、感恩、报恩吧: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
记得有一首小诗写得很好:“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炼了你的心态;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双腿;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塑造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独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感激一切使你成长的人!” 让我们学会感恩吧!
感恩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四
一、活动意义
11月23日是感恩节,感恩节是西方国家一个古老节日,是合家欢聚的节日。中国自古就有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语,感恩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感恩节流行于中国。南宫实验中学全体顶岗实习生借此机会,向帮助我们成长的领导老师表达我们的感谢,特举办感恩有你团日活动。
二、活动目的
感恩之心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感恩是一个永不退色的话题。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得到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关心。我们正值人生的第一次实习,在这期间实习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给我们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借助感恩节这个契机,向帮助我们的每一个人表达我们的感激。
三、活动实施
感恩节当天,我们每位实习生通过寄送贺卡和发送短信的方式向特聘名师以及没人的指导老师表达了我们的感恩之情,感谢老师们在教学方面耐心的指导,在生活方面对我们的关心,同时老师们也向我们表达了诚挚的祝福。
四、活动效果
(1)通过本次活动提醒了全体实习生要时刻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不要忘记帮助过我们教导过我们的每一个老师,简单的一条短信和手写的一张贺卡,带着的是我们满满的感激,通过这样简单的活动,向老师们表达了感激之情。
(2)感恩节活动总结:飘扬的蓝丝带
感恩,是一种对爱的感谢,对接受爱的一种回馈。虽然爱的是不需要回报的,但是我们坚信,如果世界上没有爱,世界将没有任何意义人们不会觉得温暖,再也不会感觉到关怀。
孩子是世界上最美丽的精灵,是世界上最需要关心和关怀的精灵。他们是美好的象征,也是对任何事物无法感知的个体。所以,我们倾尽所有的去爱,去关怀以及去付出。在这样一个犹如一张白纸的孩子身上,我们要让他们感受到对他们爱的付出,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也是可以付出爱,付出关怀的。在感受的同时,他们也了解了他人对他的爱有多伟大,也会坚信那颗感恩的心。而孩子们在了解后,迫不及待的要送给你们,那孩子般天真的感恩行动。
为爸爸妈妈洗洗脚,捶捶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为爸爸妈妈送上一句温暖的话,一句感谢的话,为爸爸妈妈做一件亲手自作的小礼物,而这些,就是他们对至亲至爱的人的感恩行动。
或许你会觉得这份礼物很轻很轻,但是这却是孩子们最真诚的心,请正视这样的一举一动,请重视孩子的一份感恩。他们在用他们的方式感恩于你们,请同样用真诚的心回馈给孩子们,他们从此会改变,会铭记
在感恩节到来的这一天,请让我们家长给孩子一次共同经历感恩的机会,只需要您的十几分钟,让孩子感受一次感恩,只有让他感受到了,他们才会知道和了解感恩的事情。给孩子一次成长的机会,同时让孩子成长的路上多一个指航标,我相信他们的未来会向光明更进一步的!
感恩教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五
现在的小孩子由于都是独身子女,家里人都看得重,让孩子们养成以自我为中心,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是很多家长都感到头痛的事情,父母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含辛茹苦,无怨无悔,但我们的无私付出能否得到孩子的理解呢?我认为孩子们不能理解。因为有一次,儿子对我说:“妈妈,我一点也不幸福”,听了这句话,我的心都凉了半截,你说不幸福?我就问他,什么是幸福?在他眼里的幸福是天天有好吃的,好玩的,没有人约束他们的行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作为家长,我们把焦点全部都放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未来的前途上,都忽略了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及时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要不然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算文化知识水平再高,也会成为一个自私冷漠,没有人情味的人。
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课题,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生活得更富足,更美好,如何要孩子们有一颗感恩的心呢?
首先,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感恩,现在的孩子攀比心较为严重,只知道一味的向父母索取,要这样要那样,总之,别人有了他必定要有,却不知道父母挣钱艰辛,作为家长让孩子在体会父母关爱的同时,让孩子了解父母养育他们的艰辛,更要给孩子感恩的机会,如父母要有
意识地让孩子为家里,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整个过程中,使孩子懂得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感激父母。
其次,要孩子懂得,如何感恩,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能受到别人的帮助,家长要利用各种时机,在孩子的心底播种善良种子,让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孩子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与人为善。
再其次就是培养感恩的心,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就是一种无声语言,言教不如身教,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最真切,最具说服力,孩子的感受是最深刻的,因此,我们做父母平时无论工作多忙,在假期都要抽时间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过年、过节,老人生日和孩子一起为老人购礼物,朋友送来稀有的食物首先给老人留一份,在家庭中,父母、孩子间要相互尊重,关爱,体贴,要共同承担家庭责任和义务,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间,多用:“行”“谢谢!”“对不起”等语言。
最后教孩子会感恩。过年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的礼物,并表示感谢,回到家里都要求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现在孩子喜欢过生日,我们可以多利用生
日时候教育孩子家长告诉孩子:孩子的生日是妈妈的受难日,讲妈妈怀孕的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