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的利弊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网的利弊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今,电脑越来越普及,网络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丰富多彩。
有人说,上网是一件很棒的事,我们可以在网上读新闻、听音乐、看电影、网上听课、查阅资料、网上购物、玩游戏、与好友聊天发电子邮件……还有很多,让我们非常方便,在网上学习文章还可以提高作文水平。
还有人说,上网对身体有害,还影响学习,有的新闻经常报导一些未成年人因上网成隐,逃学去网吧上网,结果被警察抓获,还有的因无钱上网,便偷抢扒拿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不仅这一点,眼睛也会由于长时间接触电脑而近视,人也会渐渐变懒的。
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听音乐、聊天、看电影等是可以疏散心情,陶冶情操。与老师聊天沟通能增长见识,在网上看看别人写的作文、日记,可以让作文水平提高。但是也不能沉迷上网,否则影响学习,有害身体健康。
我赞成适当地上网,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篇2
开学已有六个月了,却依然沉浸在一种紧张的气氛中。我依然像快要考小升初那一阶段一样,每天都在匆忙中度过。不求甚解,我沉思——
作业多吗?不多啊!可是怎么老是十万火急呢?默写难吗?不难呀!可就是每次都有红叉。考试时间短吗?还可以吧!可为什么还没来得及检查就收了呢?……是我不投入吗???“不!”我拍着胸脯说。不是吗?我每晚都在努力地背单词;每天都在认真的写作业;每次都在耐心的考试……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再次陷入了沉思……
以前,我在学校里都是名列前茅的。可现在,这里都是各个学校的尖子生,想要当尖子生中的尖子,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我终于明白“井底之蛙”的真正含义,就连我最拿手的数学,也沦落成“无名小辈”。我一直以为,天赋和聪明是最重要的,没想到“认真”才是首要的,怪不得爱迪生说:“天才=%99的汗水+%1的灵感。”我至今才知道,什么叫做“至理名言”。
英语也是,我学过《新概念》,我知道老师上课有很多涉及到上面的内容。可我因为没有下功夫学,导致有许多的单词背不上;语法记不牢,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前几天,我们举行了一场摸底考,自我感觉还可以。通过这次考试,我觉得数学不太理想,看来我不能在把心思花在难题上了,我得多历练计算题。要知道,打好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这一个月让我领悟太多太多,我以不像以前那样鹤立鸡群,高高在上了,我要时刻提醒自己:“这里的竞争很激烈!”我再也不能成天浮躁不安,仅凭几个小聪明战胜对手了。我相信,我能展现出自己的实力!我要向老师阐明:我不是那个做事马虎,风风火火的女孩了!
篇3
一、网络语言被小学生广泛运用到作文中,是作文语言运用规范的失范
“汉字+数字+符号”的大杂烩式网络语言随意性太大,不符合语法规范的现象,更不具备合法性、规范性及通行性。网络语言多是短语,具有非语法的特点,其中不合乎语法的句子,导致作文中出现“我汗”“真雷人”等词语。造成学生对句子构成成分的模糊,词性概念的异化。这种现象使得目前已经淡化的语法教学陷入水火之中,教师教学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在作文中出现类似的句子会影响学生正确地表达情意,造成句子成分残缺、词性的变化,规范的语言被所谓的“幽默”“调侃”所取代。
二、网络语言导致小学生在作文中使用大量错别字
网络语言以一种强势的姿态侵入到传统汉语的领地。汉字中同音字多,很多网民在上网时使用拼音输入法,在输入过程中贪图便利,追求高速而忽视了对正确字形的选择,加之本身的普通话水平低,又受方言的影响而使用错别字。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对网路流行语很热衷,于是作文中铺天盖地出现了“稀饭”(喜欢)、“酱紫”(这样子)、“水饺”(睡觉)等。
三、网络语言改变了小学生的写作方式,阻碍了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如果从小就开始用这种品味低下、东拼西凑的网络语言写作,必定不利于今后写作能力的提高,同时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的影响,给语文教学也带来消极影响,更不利于语言的纯洁和健康。况且小学生知识相对狭窄,驾驭母语的能力比较差,辨别能力也不够,这样就会导致恶性循环,导致作文水平低下。
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小学生在习作中运用网络语言呢?
首先,我们不能一味地反对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引导学生客观正确看待网络语言的利弊,充分利用网络语言诙谐、幽默、灵活简短的特点,激发学生的语言创造能力。
篇4
关键词: 网络语言 中学语文教学 教学利弊
网络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便利是显而易见的,它让我们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让我们足不出户便能知天下事,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然而,网络上特有的语言也在生活中迅速流行,在可能接触网络语言不久的初中生,更有可能普遍流行,这就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挑战。
广义上来说,网络语言一是指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主机、硬盘、宽带、病毒等;二是指和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如网吧、网虫等。狭义上来说,即是指网络参与者在网上用来交流的文字、符号、图形等。而我们在这所说的对初中语文教学带来冲击的网络语言仅指狭义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是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流传的。网络传播具有不受限制、交互性强等特点。与传统的语言相比,网络语言具有时尚新颖、简单幽默、经济简洁、直白易懂等鲜明的特点。这也是它能得到网民的青睐并且迅速流行的原因,而网络本身的特点就造成了它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双刃剑”作用。
一、网络语言对初中教学的积极影响
网络语言有幽默、与时俱进的特点,不仅丰富了现代汉语,而且给初中语言教学带来了好的影响。
(一)网络语言有利于增强初中教学中修辞的丰富性。网络语言的出现很多都是借助于各种修辞手段,如谐音“大虾:指网络中的高手,大侠”,“斑主:指网络中的管理人员,版主”;还有叠加、比喻、仿拟等。丰富多彩的网络语言修辞现象给初中生学习提供了材料,也给初中语言教学带来了生动、新鲜的语料。而这些网络语言的流传使初中生的语言学习具有了生动、活泼的特点,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运用语言创新的能力。
(二)网络语言有利于建立初中生学习汉语的主动性。与传统的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更加生动鲜活,它不讲究文句的修饰,所构成的简单的语句正好契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它的时尚、流行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而这往往能将“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这样一来,语言的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三)网络语言能激发初中生学习汉语的创新性。网络语言因其简洁、形象、传神的特点,能使学生在交流时尽情表现自己的个性追求和想象空间,从而天马行空,不受束缚,发挥自己的语言天赋。
(四)网络语言能加强初中生使用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初中生渴望交流,又能在隐性的网络中实现交流的时候,他们在使用语言时会极尽自我所能。轻松的聊天方式便成了锻炼其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而聊天时是否被关注取决于聊天者的语言是否诙谐幽默,这就大大刺激了他们追求严谨的逻辑思维。
二、网络语言对初中语言教学的冲击和不良影响
现代汉语一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语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中学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学生不论是在理解能力还是在认知上都处在在不断提高的时期,规范的汉语言教学能让他们打下很好的现代汉语基础,并从学习语言中领略、掌握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而他们在规范的汉语言尚未学好的时期就过早、过多地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必会影响到其语言知识的学习,阅读能力的培养,书面表达水平的提高和对母语的认同,会对语言审美的形成产生负面的作用。目前看来,网络语言对初中生语言教学产生的冲击和不良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网络语言影响初中生规范语言的学习。网络语言有谐音、字母加汉字等构词方式,这就使得它具有不合语法、不合逻辑规范性等特点,而如果初中学生长期使用这样的语言往往会把规范的语言忘记,把它作为规范语言使用。不少网络语言是把错字当对字来用的,比如“非常”写出“灰常”,“奋发图强”写出“粉发涂墙”,“的”变成了“滴”等。如果长期使用这样的错字,就像谎话说了千遍就成了真理一样,错字也会被当成对字来使用,非常不利于初中语言教学的规范化。
(二)网络语言不利于初中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网络语言的特点是感性直白、浅显易懂,而用规范语言来写的文章一般比较含蓄、凝重、典雅。对初中生来说后者就会显得枯燥乏味,深奥难懂。如果长期接触的是网络语言,他们会不自觉地远离有深度的文章而追求浅显的文字,久而久之就失去了阅读有深度的文章的能力,甚至会不自觉地扭曲经典,颠覆经典。比如说网上广为流传的《大话西游》,备受网民的推崇。如果是那些还没读或者是阅读不下去原著的初中生,往往就会以为《西游记》本来就是这样的,这就大大削弱了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也不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语言影响初中生的书面表达能力。网络语言比较口语话,而且其中还用有很多字母来替代文字,使用时有多用短句、少用长句等特点。这类语言往往缺乏逻辑性,结构松散,很难经得住推敲。受到这样的影响,初中生往往在作文等需要使用书面表达的文章中出现口语化、逻辑性差,甚至用字母代替汉字和错别字连篇等问题。有个初中学生甚至在作文中写道:“偶今天下楼买东东,知道了一件非常寒的事情。原来邻居家青蛙GG是我非常稀饭的一本IN时尚的主编。”类似这样的句子普遍出现在初中生的作文中,情况令人堪忧。
(四)网络语言影响初中生的语言审美品位。网络语言中有很多的庸俗废话,其中不乏下流、肮脏的垃圾语言。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自身规范化语言还没真正形成时期,好奇、模仿心强,理性思维辨别能力差,再加上网络的自由传播与迅速流行等原因,使得很多初中生把这些网络语言奉为圭臬。这些粗俗浅薄、低级下流的网络语言使得初中生的语言素养下降,败坏了他们的语言审美品位与能力。比如“我靠”,“TMD”,“WBD”等这样一些粗俗没有内涵的词语势必影响初中生学习规范语言的热情和能力。而这样的网络语言不仅仅影响他们的语言审美能力,还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中学语文教学有利有弊,教师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能够从中汲取营养,而不能一味批判,禁止使用。因此中学语文教师不仅要了解网络语言,融入到网络语言中去,而且要善于利用网络语言活跃课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取得更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温朝秀.网络语言利弊说.素质教育论坛,2007,(2S).
篇5
关键词: 制作 管理 班级网页 养成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化教育具备的“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网上教学”等功能,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受的限制,提供的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能使每一位师生受益。利用网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寓教育于网络之中,通过网络开展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德育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充分利用学校先进的网络设备和丰富的资源,我班通过制作和管理班级网页,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了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班级网页的制作
1.学生通过看网页制作书籍,请教计算机老师,学习网页制作。教师充分发现班级里的“电脑百事通”,大力支持和鼓励他们互相配合,制作班级网站,尽情展示自己在电脑方面的才能。这项工作在每周两节信息技术课堂上,得到了信息技术老师专业的指导和训练,使得很多学生都能比较熟练地掌握网络知识。
2.学生学会从网上搜集、筛选、下载各种图文资料,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充实进班级网站之中。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网络,搜集了大量有关网络功用及利弊的资料,成为网络的受益者。
3.确定网页各栏目内容,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班级学生动态,确定各版块内容。如班级介绍、班级文化、班级相册、师生风采、成果展示、观察与思考、我与网络、留言本、悄悄话、家校沟通、班级BBS等,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网页设计,为网页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力求设计出针对性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页。
二、丰富的活动过程
1.成功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不但适用于课堂教学,在网页制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我与网络”栏目中第1小组介绍网络功用之休闲生活这方面内容时,小组成员密切合作,表现出色,分别从网上购物、网络文学、网络电影、音乐、网络游戏等几方面介绍,配以自己从网络中下载的漫画、网页、视频、动画等资料汇总而成的精美网页,绘声绘色,生动流畅,极富吸引力,这样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
2.浓厚的网络讨论氛围。学生借助网站平台展开学习问题的讨论、成长快乐与烦恼的分享、时事热点的关注,使得各种思想交汇,闪现智慧光芒。
3.精彩的展示汇报。在“观察与思考”栏目中,在教师指引下,学生展开了对网络利弊的思考,旁征博引,各抒己见,很多同学颇有感触,写出对网络利弊的深刻认识,写下了富有感情的感言。
4.畅通的家校交流。在班级网站中专门开设“家校沟通”栏目,家长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班级最新动态和学生表现。老师将周末作业、进步学生、节日祝福都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家长朋友,家长朋友也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给对方,甚至不少热心家长还为班级建设和班级网站建设提出合理建议。可见,网络为家校交流沟通搭建了新的桥梁。
5.得力的网站管理。发现并培养“电脑百事通”,成立班级网站管理成员,主要负责网站内容的和更新,热心帮助同学,尽力解决他们的网络难题。我不断地鼓励他们,培养得力助手,不久,负责编辑、摄影的同学各司其职,而又密切配合,负责技术支持的“小网通”更是大显身手,这样本班网站的后台管理工作是紧锣密鼓,井井有条。这也打破了学生上网将主要精力用于打网络游戏与聊天的局限,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转移了他们的视线。几个“小网虫”的信心倍增,成就感也大大增强,尤其是几个平日里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的“网虫”得到了久违的认可,不少同学对他们佩服三分,刮目相看。他们迷恋上网游戏聊天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三、丰硕的成果及影响
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必要点拨,精心组织和协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在这个过程中,班级网页不仅达到了教育的作用,还发挥了培养学生的功效。
1.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深入学生心中。在班级网站这个交流平台中,师生之间、父母与子女、同学之间的平等对话和交流得到了充分体现,及时弥补了传统现实教育过程存在的不足。
(2)团结协作意识明显增强。在网站的制作和管理中,同学们多次通过小组活动完成任务或者表现突出,同学们在实践中充分体会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或者得到小组成员给自己带来的帮助,或者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努力完成的作品带来的喜悦。
(3)多种能力得到提高。“观察与思考”栏目学生自由讨论后颇有感触地写出的深刻认识,无疑是学生的一次次练笔,更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
(4)自信心的培养和增强。平日一些不善言谈、腼腆羞涩的同学在BBS等栏目也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侃侃而谈。有时会得到同学的一致好评和认可,使得这些腼腆的同学大胆地迈出了第一步,信心增强,逐渐变得大方得体。平日里很少有同学的作文、绘画、摄影等作品能得到发表,在“作品展示”、“师生风采”栏目给同学们提供了极好的展示机会。这种激励方式不仅增进了师生的相互了解,而且鼓励了不少同学发挥自己的潜能。管理后台系统给“小网通”“小网虫”们提供了展示“看家本领”的舞台。这是学生们信心倍增的平台。
2.促进班级管理,提高班级整体形象。
网页制作锻炼学生,网站内容熏陶学生,这个网站从制作到使用,再到更新和管理,历经这个过程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感受,网站的每次变化他们都有期待,也都有付出,在期待与付出中,学生收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心灵家园,班级发展了,学生对班级的关心程度增加了,班级凝聚力增强了。
班级网页,还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合理利用网络,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培养健康的上网人格,帮助学生增强安全上网意识,唯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并在全社会网络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段时间下来,很多学生都能正确地使用和利用网络,尤其是几个同学,以前是网络的“奴隶”,现在却变成了网络的“主人”。特别突出的是,有一位学生还在信息技术老师的指导下,参加信息技术奥赛。孩子身上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家长脸上流露出惊讶的喜悦表情。可见,这还是转化后进生的一个良好的平台。
BBS平台,给学生一个倾诉的空间,在虚拟的环境中拉近了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距离。学生有许多心里话不愿当面倾吐,在BBS中可以畅所欲言,老师、家长能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更好地对症下药,提供最佳最有效的网上德育教育方式和方法,共同配合教育,使得各种德育思想难题迎刃而解,使网络成为使学生成长的最佳环境。
篇6
关键词:开发课程资源 提高语文质量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语文教育者的重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要想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就必须合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指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资源,合理构建课程结构,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效益最大化。如何开发和利用语文学科课程资源,不仅是教材编写者深入研究的问题,更是我们一线教师需要探究的重要课题。
一、挖掘教材资源
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工具书、教学挂图、配套读本等丰富的内容资源。教科书是学校语文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教材本身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有效的资源平台。我们要坚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简单“教教材”。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一是要科学把握教材,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是要尊重学生思想,充实教材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努力使自己准备的课程资源与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学生个性化的课程资源相融合,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资源共享。
二、整合学科资源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提倡大语文观,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与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成了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
综合实践活动中可组织学生开展春游。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垃圾袋、果皮及生活中废弃的材料,将其变废为宝,作为美术创作素材……让学生根据春游作文,进行美术创作。让学生用不同手法表现同一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学会思维迁移、综合实践、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诗歌以及抒情写景的美文,往往需要音乐来引领学生走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烘托气氛,让学生借助音乐加深领悟的深度。在语文课堂上无法实现的梦,可借助《品德与生活》平台拓展教学的外延;同时,可以利用语文阵地,丰富《品德与生活》的内涵。巧妙地进行两者间的整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
除此之外,语文学科还可与数学、科学、体育等学科内容有机融合。
三、开发生活资源
语文来源于生活。人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语文能力也就丧失了生活的土壤。语文教师应当把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之中,语文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日新月异,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开发生活资源,一是创设生活化的课堂环境。我们在强调学习氛围的同时,更应使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二是追求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内容。首先要把课堂融入社会。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寻找出有效的介入途径:可创设一个情景或事情的开端,引导学生设想事情的发展和结果;可提出如“上网的利弊”“学生该不该用手机”等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辩议讨论;可结合日常发生的新闻事件开展即兴口头作文等等。其次让艺术再现生活。课堂中可通过唱歌、赏画、演剧、看电视片段,来启发引导学生,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创造新的作品。
三是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语文教师要合理有效利用校园、教室等学校环境场所,利用专栏橱窗、墙壁走廊、雕塑建筑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并赋予生命的活力,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四、共享网络资源
而网络资源以其独有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和充分阅读与习作的平台。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可以借助绚丽的色彩、形象的动画、生动的语言、美妙的音乐等,吸引学生,激发其阅读兴趣。如教学《开国大典》可利用网络资源――电影《开国大典》的图像、声音、色彩、音乐、语言、情节、背景活动等再现当时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大大激发了阅读的兴趣。借助网络资源,可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材料。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读物可以利用网络查找,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立专题阅读网站,引导学生进行网上阅读。阅读时可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将读书笔记摘录记写在QQ空间或博客中。还可用网络展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班级的Q群里进入同学的QQ空间或博客,互相观摩读书笔记,投票评选最佳读书笔记。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在课堂上打开优秀的读书笔记,让学生观摩欣赏学习,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互联网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生动的信息素材,为学生习作创设了有利条件。面对网络上无限的信息,学生通过浏览,可自由选择适于自己习作的素材。习作评讲前,教师可先让学生把习作传入QQ空间,在留言版中给自己习作文评分,再引导同伴当小老师,相互浏览阅读评价,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五、利用地域资源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地域文化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充分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才能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可开发利用本地的历史、饮食、曲艺、礼仪庆典文化等乡土文化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地的植物、动物、山川、河流等自然资源,既可利用其进行热爱家乡教育,又可以结合环境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环保教育;利用本地名胜古迹丰富课程资源,开展“游名胜,学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篇7
【关键词】 聋校学生 手机 利 弊
调查对象:在校的200多名聋哑学生
调查手段:学生实名制填表
调查目的:合理的管理手机,不能影响正常的上课秩序。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每个家庭生活条件的提高,我们这些身有残疾的聋哑孩子到正规的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已不再是梦想。我们享受着和健全孩子一样的待遇,快乐的成长。因为有了知识的浇灌,我们不再是生活在无声世界里孤独的人群,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与外界沟通。也正是因为多了一份交流和沟通,我们的世界才变得精彩、生动。
前段时间,学校教导处联合德育处,对占全校三分之二人数的200多名聋哑学生进行了上学带手机问卷调查。其中,1至3年级的小学生,带手机的现象基本上为零,而4至10年级的学生中,带手机的比率为83% 。这个数目出来后,许多老师和学生都感到震惊。根据目前学生带手机的现状和使用情况,学校组织了以“上学时间带手机利弊谈”为主题的学生动员会。会议的形式是开放性的,前期让同学们畅所欲言,后期老师做合理的总结,最终师生达成一定的共识,签订协议,以便在以后的生活中,很好的遵守,让手机这种简单快捷的通讯工具,真正成为我们聋哑孩子的良师益友。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激烈争论,讨论的结果大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的同学认为:上学带手机,利大于弊。他们所阐述的理由如下:
1能及时的和家人朋友沟通,及时化解生活和思想上的困惑。
2能及时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对作文教学帮助更大,因为同学们可以在手机上搜索到相关的范文,借鉴文中的好词好句和好的写作方法。
3放学后,学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可以及时向老师汇报,以便及时的处理。
4扩大了交友范围,通过QQ,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给平淡的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
第二类的同学认为:上学带手机,弊大于利。他们阐述的理由如下:
1使同学们不能专心学习,因为心里老惦记着手机的事。既怕丢了,又怕什么时候家人联系时,不知情。
2对手机的依赖性太强,老师布置的作业,老想去手机上找答案,滋生了同学们的惰性。
3在网上结识许多不明不白的朋友,增加了上当受骗的概率。
4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干扰,使同学们的思想动荡不安。
5老想在手机上玩游戏,影响了正常的上课,也影响了正常的休息。
第三类同学认为:学校让带就带,不让带也无所谓。持中立态度的同学也有他们的理由:
1上学时间,作为一名学生来说,也没有什么大事,不需要常常带手机。再说,即使有事,只要向老师汇报一下就可以了。
2携带手机,既不安全,又得缴费,给家人增添了不必要的开支。
3作为一名聋哑学生,既不会打电话,发短信又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有事何不让老师代劳呢?
4学校许多场合都有大电视,常常在手机上看东西,对眼睛又不好,自己已经没有了听力,如果再失去视力,将无法生活。
篇8
1引言
语法翻译法主张采用母语教学,重视语言知识,而忽视培养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学效果在某些方面(特别是口语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周福芹,2000)。于是外语界许多人认为这与现行教学大纲的精神相违背,不利于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该退出课堂。然而,教学实践表明,交际教学法在某些方面(特别写作和翻译)上效果也不明显。他们的写作水平非但没有明显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为此,笔者通过重新审视语法翻译法的特点,探求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尤其写作教学中)的合理应用,以求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语法翻译法的特点
实践中形成的语法翻译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以阅读古代经典着作和掌握书面语为目标;以语法为纲领;在课堂教学中强调语法分析,逐句分析句法功能,谁是主语、谁是谓语…等等;强调母语,着重解释;强调背诵规则,特别是词法中形态变化规则。
3语法翻译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3.1素材搜集
语法翻译法认为学习外语目的是能读懂目标语所写的文章,而不要求一定会会说这种语言。现行大学英语中精读文章就是着眼于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积累素材而节选和设计的。它们主要来自于英语国家经典文学作品或时事报刊杂志,蕴含着浓厚的文化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这不仅让学生在阅读欣赏中有种美的体验,接受道德观念的熏陶。当然,现在大学课本中每单元的文章往往涵盖话题广泛,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如,大学英语(全新版)第二册,就涉及到学生的学习方式、价值观、代沟、网络虚拟世界、逾越人生屏障等。这些话题无不是大学生应该思考且相当熟悉的,能促进学生学习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他们愿意而且内心渴望了解文章中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处世风格,精神状态。当然,如果老师积极引导学生思考,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做法,对问题的看法和处理问题的态度。那么,这些话题无疑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他们的写作也不再是简单堆积,索然无味,而是真情表达,达到真正言传意表的目的。学生也定会从“要我写”到“我要写”的飞跃转变。
今年的六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作文涉及到常考的校园类话题,但由原来侧重于校园中的学习类话题转向学生的课余娱乐方面的话题,难度在降低,这个话题对于广大考生来说并不陌生,当代大学生的娱乐方式越来越丰富,如上网聊天、体育锻炼、参加俱乐部、探险等项目。四、六级的考试的话题体现了当今的社会教育取向的变化,由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向向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取向的转变。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校园内的话题,包括学习类,生活类,娱乐类等要多研读课本积累素材夯实基础,惟有如此,考试上才能应付自如,取得理想的成绩。
3.2写作构思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是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语法翻译法正好体现这一基本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思维能力。在进行翻译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设想种种可能的答案,进行分析对比,从中选出最佳答案。这正好完成了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即经过了从发散思维到聚合思维,再从聚合思维到发散思维的过程。英汉互译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多动脑筋的习惯,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英语句型,丰富他们的表达能力,增强其学习兴趣。当然,语法翻译法对于大学英语课本上节选文章的理解,并不是一种字面意思的理解,它是能够体现学生真正吃透意思的理解。英语教师通常会从三个层次分析文章:首先,从根据文章要求用英语回答阅读材料中所蕴涵的信息;其次,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之上,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作者的意图和文章的逻辑及深层含义做出推断,并予以说明。最后,联系个人实际情况,发表观点,做出总结。这种做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字面翻译,机械记忆,而是一种在教师支架式教学中的一种意义建构。所以,语法翻译法运用得当,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目前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往往出题思路就是建立在这一分析问题结构基础上的。今年六月份的四级作文要求中,第一部分,主要叙述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介绍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分析说理,说明一些娱乐的利弊,并说明不同的人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最后一部分,主要表明自己对于娱乐所持的看法。通过这一部分,不仅看出考生的知识储备,素材积累,而且能看出考生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
3.3遣词造句
从语言学习规律来看,掌握英语主要靠大量输入,吸收语言材料和反复的语言实践。语法翻译法重视输入—朗读背诵、阅读经典名篇。尤其是在打基础的时候,朗读背诵、广泛阅读是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记忆文学着作和优美范文中的优美单词和短语结构以及重点语法规则,这有利于培养语感和提高写作能力。Swain(1985)的“输出理论”指出了语言输出能强化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和巩固。语法翻译法注重输出——翻译,这在教学实践中颇具优势。汉译英能促进写作,是训练学生连词造句的必要手段,能使学生了解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提高用词的准确性,减少语法错误,准确牢固地掌握英语语言材料,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在汉英翻译中,语法翻译法非常注重学生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它要求老师在讲授写作时,要能扩充词汇量,根据句子的提示,采用“头脑风暴法”想出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近义词或者其相反的词。在句子表达时,通过比较采用最为合适的词。并强调用新词项或特殊语法来补全句子,或者用生词造句法来检测学生对所学词意思及用法的掌握。通过平常的各种各样的英文表达训练,丰富自己的资源库,打好坚实的基本功,从而达到考试时候流利输出、正确表达的目的。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重视采用语法翻译教学法,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也就是从朗读单词、句子、课文、学习基本语法、理清基本句子的结构和表达模式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4评价
语法翻译法认为,学生能把一种语言成功地译成另一种语言,被认为是衡量成功语言学习的标志。这恰恰和作文出题的意图是一致的:即通过写作所表现的考生的言传意达的正确性,得体性以及句式的多样性来衡量考生真实的语言基本功的目的。在写作中,考生往往被要求就某个话题加以描述,分析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对于文章的整体评定,准确性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审题的偏颇、词语搭配、表达的正误都是评卷老师尤为看中的。由作文评定的反拨作用可知,大学英语老师在作文要求别强调准确性,继而到了逢错必究的地步。他们碰到错误,要么直接自己指出,要么让其他的学生指出错误。虽然根据现代交际教学的要求,这种方法不可取,原因在于:学生很爱面子,过多地、直接的指出错误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尤其学生本来写作能力就很薄弱,我们得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而笔者认为,对于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中,一方面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写作的话题以及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要求从激发其写作的内部动机,毕竟他们已经是学习英语的中级水平者;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可以注意纠正方式和手段,但决不可姑息,搁置不管。要知道,我们的英语教学基本还是依靠课堂40分钟的效率,离开了课堂和老师的指导,英语几乎还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缺少语境环境下的大量的语言接触,指望学生对于所犯错误某一天能自动纠正,很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现行的大学英语写作课堂上,注重语言的准确性以及对待错误的方式是可以接受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4结语
“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注定会被历史摈弃的,但没有一个教法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教法是一无是处的。本文无意于恢复语法翻译法曾经的主导地位,只是探索其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有利点,为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提供些参考。真正切合中国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模式,也不是本文所能解答的,这还需要我们不断研究、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Larsen-Freeman,Diane.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Richard,J,C.&Rodgers,T.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篇9
一、 教学内容的改革
语文是一门需要积累的学科,传统的语文教学对材料的容量问题一直比较棘手。因为无论学生的阅读能还是写作能力都需要广泛涉猎,长期积累。传统语文教学的矛盾是涉及内容的宽泛性与个人知识的有限性,而在网络时代下突出的矛盾是网络环境里丰富的可利用资源和我们个人获取能力有限的矛盾,这两个真实而又对立的矛盾形成的现代语文教学的特点,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还是要有整合的环境。整合的物质基础主要体现在学习环境的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1.合理利用网络环境,延伸课堂内容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本作为引导学生阅读其它书籍、积累更多知识的引子,完全可以有选择的向学生推荐一些时文精品及科普读物,提高学生多元解读、个性解读的内化功效。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习惯、方法等因素,多方创设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网络教学环境,提供了丰富的网络阅读资源,网页图文并茂,有声有色,适合青少年年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理利用网络环境,变单一语文科为多学科渗透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这就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学科的相互作用会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观点发生激烈的碰撞,进而达到学科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效果。文科的史、地、政,理科的数、理、化等内容,都可以作为语文学科教学的补充和拓展,其中许多鲜活的人物、鲜活的事例、鲜活的景物、鲜活的哲理,无不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而其中的章章节节,也应视为这类文章的典范。
二、 教学手段的改革
现代教育离不开现代化的手段。中学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跨越国度等原因,在传统教学方式上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很难在短时间里真正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这又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不在此有所突破,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课文。丰富的网路资源和现代的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要充分了解信息技术和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利弊,“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使现代的教学手段真正为我所用,达到手段和内容的整合。
1.课堂教学直观化
在现代的网络环境下我们不但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如:《三辰影库》、《翰林汇》等,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和方正奥思等多媒体制作工具,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所需资源,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制作适合自己使用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过程,它能大大方便教学,节约课堂板书、绘画的时间,使教学更加直观化,加快了课堂教学节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教学情景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常常重分析,理性地讲解,致使最具感染力、想象力,最具文学味的文学欣赏课变成了枯燥乏味、死气沉沉的技术课,完全失去美感。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学习情境的创设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第一道难题”,而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我们可以轻易的获得与课文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影视信息集合,它可以形声并茂、音画同步,同时刺激学生的感官,这正是传统教学所缺乏的。利用多种多媒体工具,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可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3.课堂教学数字化
利用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大信息输入的教学方式,尤其在复习训练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语言运用题、语病例析题、客观分析题等,选择有代表性试题组成题库,然后制成类似游戏的课件,分设各个等级的层级目标,能力达到一定阶段后自动升级等形式,能够达到寓教于乐、循序渐进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复习的随意性、盲目性和单调性。利用网络交互的特点,引导学生开展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学生习作的相互评阅和批改。教师的职能在发生着转变,他不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角色, 而是要充当学生学习的向导与顾问。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环境也不再只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 它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
三、 教学方式的改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阐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三点“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时有这样一段话:“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理念,老师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应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配合老师,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
1.网络给学生自主学提供了环境
语文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成果的呈现,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等。网络环境下以博览为目标的阅读,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以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信息素养。学生的阅读对象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有更为丰富的即时的网络资讯、多媒体信息。通过博览性阅读,学生将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为联系生活提供更多的条件,从而扩大学习时空,激发写作兴趣,有效地强化作文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网络拓展学生强化主题阅读的深度
主题式阅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在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结合网站的资料和个人感受, 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在论坛上发表, 教师及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 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 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 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 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 交流、学习结果。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 完善学习结果, 将感想发表在论坛上, 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 交给教师链接到本课的教学站点上。
篇10
论文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教材教参;数据库;知识产权;著作权
高校图书馆作为全校的信息收集、加_35整理中心,除了要加大做强传统纸质文献采购以外,还要引进和开发适合本校教学科研用的数据库。目前,随着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规模的扩大,各高校在教学质量上的要求也明显加强。作为教师教学参考用的图书更是作为高校教学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但是对于教学教参的管理却一直是全国高校管理的软肋,对于不再使用的与每年出版的各种教材教参,没有专门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加以管理。目前,全国高校开始逐渐重视教材教参的管理,一般都开展了以教务处牵头,图书馆实施的教材教参数据库建设工作,对教材教参加以智能化开发与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教材教参数据库也以其便捷的检索方式和海量的存储信息越来越受到各高校教师的青睐。例如:超星图书馆、方正电子书等电子数据库中就包含很多的教材和教参书。目前,高校图书馆开发教材教参数据库主要依赖本馆收藏的相关教材教参以及从教务处获得的有关本校老师用的教材,还有一部分就是直接链接其他电子数据库。这种链接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书目型数据库,如江苏省JALIS下的高校教材库;另外一种是全文型数据库,如一部分高校自建的教材教参数据库,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是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参考书系统,在数据库规划、著录字段、检索方面都比较有代表性,文件以PDF格式存放,界面清晰,检索方便。
教材教参数据库建设虽然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优秀教材教参的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是教材教参数据库在建设方面却面临很多难以克服的著作权问题,本文就教材教参数据库建设所面临的著作权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1教材教参数据库的概述
由于教材教参数据库属于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的范畴,所以讨论教材教参数据库的建设,归根结底还要从数据库建设的著作权问题谈起。
1.1数据库的概念
1995年7月,欧洲议会和部长理事会通过了“欧盟数据库法律保护指令”,正式在国际条约中使用数据库的概念,在之前的著作权法中的“汇编作品”(compilation)大致相当于数据库。数据库的法律定义,各种法律文件中有不同的表述,主要有如下几种:①欧洲议会与欧盟理事会《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96/9/EC)》(以下简称《欧盟指令》)第一条规定:在本指令中,“数据库”是指经系统或有序的安排,并可通过电子或其他手段单独加以访问的独立的作品、数据或其他材料的集合。②美国HR2652、HR354提案:以信息汇集代替数据库,定义为:经过系统或者有序安排的、以现有形式或者将来开发的任何形式或者介质体现出来的作品、数据或者其他材料的集合、汇集或者汇编。③我国学者一般认为:数据库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方式,经过一定的筛选,进行系统的编排而形成的一个信息的有机统一体;其内容是版权作品或版权作品之外的其他信息材料,可以通过电子手段或其他手段单独进行访问从而满足用户的需要。
1.2教材教参数据库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需要,以及检索方式的编排,此类数据库可以分为3种:书目型数据库、文摘型数据库、全文型数据库。一般来说书目型数据库开发过程中做到尊重著作权人的人身权利就行了。制作文摘型数据库时可以不必取得著作权人许可,但是要尊重其署名权并支付相应的报酬,我国著作权法第32条规定:“作品刊登后,除著作权人声明不得转载、摘编外,其他报刊可以转载或者作为文摘、资料刊登,但应当按照规定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至于全文型数据库是著作权法保护的主体也是保护的难点,使用全文性数据库要征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同时还要支付相应的报酬,在教材教参数据库建设中,全文性的数据库是建设的重点,所以各高校应该在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知识产权问题。
按构成数据库的开发(即按照内容的选择或者编排)的创新程度,分为原创性数据库和非原创性数据库,两类数据库获得法律保护的途径和程度是不同的,TRIPS协议及“欧盟数据库指令”就是采用这种分类。
1.3教材教参数据库发展现状
由于高校现在非常重视教材教参建设,所以各图书馆都在加快这方面数据库的建设,尤其是一些专业性、地方性大学,更是注重教材教参数据库建设,作为自建和特色数据库,成为本馆数字化建设的亮点。目前,国内教材教参数据库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势头,这里面最著名的就是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参考书系统,该系统首批已经有300多册书籍入库流通,此系统在数据库规划、著录字段、检索方面都比较有代表性,文件以PDF格式存放,有普通检索、高级检索、分类检索界面,界面清晰,检索方便。江苏省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JALIS课题下的教材目录库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2教材教参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
2.1教材教参数据库保护的原则
2.1.1数据库作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客体。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 lPO)统计,大约有130多个国家对数据库规定了著作权保护,大多数都是把其作为汇编作品的一种,将数据库按汇编作品对待。从教材教参数据库的开发工作,内容的选择以及数据库的功能上来看基本满足著作权法对编辑作品的限定,适合编辑作品保护的原则:①教材教参数据库作为一个整体作品考虑其版权;②数据库及其组成成分的著作权相对独立,即数据库的著作权不得扩展到数据和内容本身。只要数据库的资料选择和编辑构成智力创造,就作为一个整体作品获得保护。
2.1.2辛勤采集原则。由于教材教参数据库存储信息量大、检索方便、实用性强,所以高校图书馆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技术、资金,但是教材教参基本上都是从别的数据库中链接或者来自于已经进人公共领域的作品,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都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很难满足原创性要求。但是随着数据库复制越来越快速、简单,教材教参数据库受到的威胁也更加严重,侵权人将数据库稍微复制改动后就进入流通,严重伤害了原数据库的开发的积极性。如何对非原创性数据库加以保护,国际上一般采用“辛勤采集原则”(IndustrialCollectingPrinciple)或称“额头出汗原则(SweatoftheBrow)”,对在数据库开发中收集、选择、组织和编排上付出辛勤劳动,并付出了经费和时间,使用了一定的技术和手段,这样的数据库可以获得著作权法保护。
2.2教材教参数据库建设中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及解决办法
教材教参数据库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使用中,一般存在着以下3个不可省略的步骤,首先是作品的采集,其次是作品的数字化处理和上网,最后是读者对作品的使用。每一个步骤都涉及作品的著作权问题,需要数据库的创建者谨慎对待。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要针对不同步骤、不同的使用方式妥善处理好高校图书馆与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关系及高校图书馆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在采集作品时,一定要分清是属于已经超过版权保护期的作品还是仍然在版权保护期内未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对于前一种作品可以全文数字化成数据库作品,而对于后者一定要征求著作权人同意。
在对其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时,还要尊重著作权人的署名权,倘若著作权人不同意无偿使用,数据库制作者上网使用作品时还应当通过协商向其支付必要的费用。
2.2.1教材教参数据库传播与传播权问题。教材教参的网络传播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手段,目的是为了全校师生在快捷便利的网络环境中,及时方便地掌握各类教材教参的情况并合理有效地利用。但是将拥有著作权的教材教参通过网络传播,这侵犯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将网络传播权绝对化,就会妨碍社会公共利益。因为网络传播可以进行远距离教学、展览、公益表演、图书馆藏书查询、新闻传播等等,所以应当对网络传播权进行限制。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在一定条件下(如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时事新闻报道;学校教学科研等),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已发表的作品,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2.2.2教材教参在信息服务的著作权许可问题。教材教参数据库的核心构成是信息资源库,建设教材教参的基础工作是对教材教参的收集和整理,图书馆员利用一定的手段,通过馆藏一次文献和教学用教材教参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并编制各种二次文献,如索引、文摘、题录等,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这项工作在强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提高读者利用文献的速度,节约读者时间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是在网络环境下,对拥有版权的一次文献编制题录、文摘、索引是否违反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而造成侵权呢?根据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图书馆只有在为陈列或保留版本的需要,复制本馆收藏的作品时才属于合理使用。显然,图书馆对教材教参的数字化使用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畴。因此,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对于作品的使用可以考虑类比于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信息传播媒体对作品使用的法定许可形式。
2.2.3教材教参数据库本身的版权问题。教材教参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困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在我国数据库一般被认为是汇编作品,我国《著作权法》第14条规定:“编辑作品由编辑人享有著作权,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数字图书馆自建的馆藏教材教参数据库,在制作上凝聚制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应视为具有原创性,受到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数字图书馆对其理应享有完全自主的知识产权;对全文数据库的建立除超过著作权保护期的作品和公有领域的作品外,在对原文数字化传播时,必须征得作品版权人许可并按规定支付报酬。
3解决知识产权问题的主要路径
3.1借鉴国外立法,完善数据库保护
美国著作权法以“最低原创性原则”保护数据库,以“降低门槛”,使那些投资巨大却“原创性”较少的数据库得到版权法的保护,这种原则值得我们效仿;澳大利亚没有制定特别的数据库保护法,却通过扩大现有版权范围达到保护数据库的目的,也值得我们借鉴。同时应密切跟踪国际相关的立法实践的发展,深入分析利弊得失,取其精华,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专门的数据库法律体系。同时尽快制定一套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图书馆专门法律、法规、规章,建立和完善数字图书馆法律体系。
3.2充分利用《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许可”合理使用
法定许可是指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而使用其作品,但应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一种制度。《伯尔尼公约》及我国《著作权法》都确立了法定许可制度。
3.3建立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
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是指著作权人授权著作权集中管理组织来管理他们的权力,即监视作品的使用,并与未来使用者或使用单位洽谈使用条件,发放作品使用许可证等。目前,国际上比较著名的有国际唱片协会、数字媒体协作等;国内主要有中国文学作品著作权协作、中华版权中心等。超星数字图书馆、人大复印资料就是通过这种中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