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少年闰土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读完一本著作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少年闰土》读后感范文合集,欢迎大家分享。
《少年闰土》读后感范文一
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中节选的《少年闰土》。
文章主要讲了当时的鲁迅是一位富家少爷,住在城市里,过的是无忧无虑的富足生活;因为大祭祀值年回老家而认识了一个乡下贫苦农民的儿子——闰土。他们在交往中成为了好朋友。通过雪地捕捉鸟类、海边拾贝、看瓜剌猹、青跳鱼儿等活动,玩的很开心,从而结成了好朋友。但正月过去了,鲁迅必须回城了,就这样,他们分别了。自从闰土走后,就没了音讯,只寄来了一包贝壳……鲁迅也送了他一、二次东西,但从此就再也没有见面。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尘封的大院。童年的鲁迅,仿佛是一个生活在天堂的魔鬼,丰衣足食却寸步难行;而闰土则是生活在地狱的天使,生活艰辛但充满快乐。闰土的童年必须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乐。鲁迅的童年虽丰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闰土还可以去做无穷无尽的新鲜事,看无边无际的海洋;而鲁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没有了自由,多少财富都是破铜烂铁。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少年闰土》读后感范文二
在语文课上我学习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突然有感而发,便写了这篇读后感。
课文主要说了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几件事。通过鲁迅的描述,我大概知道了闰土的性格、生活背景、在农村发生的有趣事。
我个人认为闰土小时候活泼自由,惹人喜爱,爱交朋友,对鲁迅以朋友之心真心对待,但有些胆小,遇到人很害羞,不好意思。闰土很会玩,农村有许多玩意。
闰土小时候很可爱活泼,有话就说,从不隐瞒,与鲁迅很好,可是等闰土长大了,变得冷漠了,寡言少语,见到鲁迅也不像从前一样热情了,变得和木头一样,很死板,不像从前一样开朗,与鲁迅有高低贵贱之分了。相貌变得难看了不再有紫色的圆脸充满活力而是变得灰黄毫无光彩,稚嫩的手掌也变得很粗糙还开裂了。与小时候的闰土形成了对比。当老师读鲁迅与闰土二十年后见面的资料,闰土的形象在我心目中突然破碎了。原来的闰土呢?他跑哪去了?后来老师又调出鲁迅与闰土小时候闰土要离开时的图画,我看到鲁迅扯着闰土的衣服不让闰土离开,闰土脚步也格外缓慢,我看出了鲁迅与闰土的情感,虽然不是长久之情。
读了这篇课文,我突然希望自己长大后只做一个普通人,因为我不想失去与伙伴们的友情。不想自己和鲁迅一样失去原来要好的伙伴。
《少年闰土》读后感范文三
今天,我读了鲁迅先生的《少年闰土》,一个机智可爱而又勇敢的阳光少年便浮现在我眼前。
本文讲述了闰土与一位富家小少爷的交往过程。与这位丰衣足食的小少爷来比,闰土仅仅是一位穷苦农民的儿子。但是,小少爷的知识浅薄,从来不知道天下的各种新奇之事。而闰土却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不受拘束。为什么呢?因为当时的封建礼教对那些小少爷们加以约束,导致他们像井底之蛙一样,只看见一片四角天空。鲁迅先生正是用尖利的笔锋抨击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据老师说,闰土中年以后却变成了一个痴呆人,我非常痛恨旧社会,把闰土这样一位曾经的阳光少年变成了那样。如果闰土生活在现在该多好啊!光明的社会、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他就可以自由自在了。
又从富家小少爷知识浅薄的一面来看,我也看到了当今社会教育的一大缺陷,只把学生们缩在课本的死知识里面,却很少吸收课外那丰富的知识,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现如今,又有多少学生还能像闰土一样在课外知识中尽情奔跑呢?
要是我,宁愿当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也不当富贵,但知识浅薄的富家少爷。
《少年闰土》读后感范文四
我手捧着语文书,津津有味地读着第17课:《少年闰土》,那种对闰土的羡慕之情不自主地流露出来。天哪!捕鸟、看瓜!那可是我一直向往的生活啊!我身在城市里,都市中,一切一切的繁荣,一切一切的假象,都是那么的虚浮无趣。城里人的勾心斗角换来了金钱与权力。农村里人们得真诚待人,虽然贫穷与终日的劳动,但是却幸福美满。
今天,我看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看到“他们不知道一些事情,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抬头望望天,哦,不,是天花板,我能感觉我和闰土一样,只是比他多加了一层禁锢而已。
呵!看看吧!我们的城市是如此的繁荣,这些繁荣把我们都关在了“牢房”里——有谁可以光着脚自由自在地踏着溪水,在溪水里游泳?“不许出去,都给我乖乖地在家里复习。”唉!真盼着来一场学生大革命啊。与其在城市里当一只披着人皮的狼——(现在不会,或许以后会),不如在山村里当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长大后当一个勤劳安分的姑娘。看着城市中那一切的尔虞我诈,看着窗外那片灰色的天空,我深深地叹息。当然,并不是说城里的人都不好,只是想提醒一下大人们,你们不但要注意生意上的吃官司,又要在家里限制我们的自由,把门槛筑得那么高,难道你们不累吗?我相信你们是有智慧的,但请你们把它用来将我们头顶那一片惨白的、灰灰的天空变得湛蓝,好吗?
《少年闰土》读后感范文五
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少年闰土》说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一位伙伴闰土,他生活在海边,经历过许多有趣的事,给小时候的鲁迅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其中重要讲述了闰土经历的四件事:雪地捕鸟、看瓜刺猬、海边拾贝和潮汛观鱼。这四件事不仅让鲁迅感到新奇,也让我感到新奇。
在那个时候像鲁迅这样的富裕人家的孩子被父母严格看管,想出门都难,他们只能通过书本来增长见识,但那时候书本并不全面,造成了孩子的见识也很不全面。那时候的鲁迅甚至都不知道西瓜是从哪儿来的,相比像闰土这样的普通人家的孩子,他们的活动范围更宽一些,动手能力更强,懂得很多生活常识。
时代的发展,仍然有很多父母非常宠爱、溺爱孩子,照样把孩子看管得非常严格,生怕孩子累着了,跑坏了,什么事都不让孩子做,一切都帮孩子包办,确保孩子非常的“安全”。结果就造成了新闻报道中常见的:父母什么事都帮着孩子做,让孩子变得十分依赖父母,长大后除了读书啥都不会,生活根本无法自立。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语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62-0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理解能力等其他语文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语文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让学生们能够快乐进行阅读,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下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
一、创设阅读情境
良好的阅读情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文章当中,加深对文中情感的体会,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在阅读情境创设方面主要注意的内容有以下几点,一是在上阅读课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较为安静的阅读环境,在阅读课一开始就将这节阅读课中需要完成或课后完成的任务布置下去,然后在学生开始进行阅读之后尽量不要打扰学生,老师也可以坐在讲台上和学生一起阅读,这样在学生出现阅读问题时能够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答案。同时老师和学生共读也能够激发学生在人前的表现欲,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二是为学生营造读书气氛,教师可以在班级角落中设置读书角,并让学生积极踊跃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分享出来,然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换书籍进行阅读,从而扩展学生的阅读量。同时,语文老师还可与班主任沟通在班级中开展读书会活动,每周为学生推荐一本好书,让班级中能够持续保持读书的气氛;三是营造家庭读书氛围,语文教师应该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向家长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以及读书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让家长支持学生读书,在家庭中也为学生创造出良好读书氛围。
二、为学生的读书方法作指导
语文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一些读书方法,以及读书时的注意事项等。例如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养成书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将阅读书目的名字、篇目以及时间等进行记录,将在阅读过程中觉得十分精彩的好词佳句给记下来,或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想法记下来,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养成些读后感的习惯,而对于读后感的质量教师不应该要求过高,主要是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有哪些想法。在指导学生书写读后感时,可以让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主人公的特点进行总结,或是对整个文章内容进行归纳,也可以就文章中的某一句话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些形式都可以接受,而且在见解和看法的深度上教师不应该苛求过多。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各种思想情感还不成熟,因而对于学生所发表的看法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以激励学生将读后感继续下去,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多地去阅读,调动学生对阅读的喜爱,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三、围绕教材内容展开阅读
在对学生阅读内容进行指导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来选择和推荐阅读内容,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加深学生对原来课文的理解,提升语文教材的学习成效,而且还有利于学生知识树的形成,有利于其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教授五年级上册中《骑在白鹅的背上》(上下)两篇课文时,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原著瑞典作家拉格格洛芙《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少年骑鹅旅行时的各种心情变化和经历等,同时阅读原著也能够调动学生对课文教材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时语文教师也可以结合一些比较特殊的节日、课文、时间或纪念日等来进行拓展阅读,例如在腊八节的时候让学生阅读《腊八粥》文章,在学习了《少年闰土》之后可以让学生拓展阅读《故乡》小说等,通过拓展阅读能够将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课上拓展到课外,也能够让学生对社会处处有语文这一现象有一个深刻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注意积累阅读量,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
四、科学评价对学生阅读的指导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阅读写作接触的直接平台,因而教师可以抓住评价的这个机会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就学生所写的作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其进行指导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些文章写作参考和阅读建议,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不仅会感到自己受重视,从而激发其阅读写作的热情,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相关情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情况有个了解,以便老师能够针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异给予不同的阅读指导。因此教师要认真对待每次评语的写作,中肯地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建议,同时对于学生写作中的优点要及时肯定,以激励学生继续保持这种优点,在得到肯定的基础上然后再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易于被学生接受,从而有利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另外,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开展多种阅读活动,例如“名人故事会”、“喜爱的警句名言”以及阅读比赛等来进行评价,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在这些活动的激励下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同时也能够为教师提供多角度的评价方法,以便教师能够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了解,从而针对班级特点来实施阅读指导,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结语
总之,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情况,语文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法来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提升班级的阅读水平,转变学生对阅读的态度,让学生能够由被动要求阅读转变为主动热爱阅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升自身阅读能力,发展自身的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彭小芹.绿色“悦”读 本色童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12(07)
篇3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作品流露情感,蕴合哲理,直抒胸臆。读者通过对作品的阅读,触模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同一部作品,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的赏析,所体出的情感是不同的。犹如看戏,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阅读作品也是如此。对文章不作深入细致的研读,就很难体验作品的意境,我们认为研究性语文阅读教学,一方面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重点,重视学生自身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交流分享,以及学生在理解、认同的基础能创造地解读文体,另一方面教师要灵活地处理教材,创设情境,组织问题,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步骤,鉴赏的认知策略和途径,为学生提供阅读的内在支撑条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这两者之间前者是目的,是我们追求的理想阅读教学,后者是手段,是方法,是阅读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自己在这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本篇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学会分析把握人物的形象,分析性格是鉴赏小说的基本途径之一。也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为此在教学中,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阅读教学设计的:
一、营造阅读鉴赏小说的特定氛围,追求作品阅读的开放性
鲁迅大家都不陌生,鲁迅的文章在中小学课本中都能见到,许多人都通读了鲁迅全集。这就为解读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召唤阅读期待,在教学准备阶段我们掀起一个“读鲁迅文章鉴赏人物”的读书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通读《鲁迅全集》,利用阅读课时间播放电视剧《鲁迅》,电视剧以其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强烈刺激学生感官,无声的语言符号被演化为活生生的场景和鲜活的人物形象,自然地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于一体。课前我要求学生以《我眼中的闰土》或《杨二嫂其人》为题写好自学读后感。这样的课前教学准备其实质就是一种以问题为依托,以学生主动探究为主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通过资料的占有分析、推理,通过不同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嫁接自己得出结论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二、通过协作互动思想交锋追求阅读主体的审美独创性
阅读自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它带有个体浓重的思想倾向,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就给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提供了研究的可能。为此在本课堂的教学组织过程中,老师着力引导学生深入作品,通过对文体的解读,研究捕捉语言文字后面潜在的有价值的意义。具体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联系时代背景,体味关键性词句。第二,抓住故事的细节,对比观照人物。第三,透析人物肖像,把握人物心态。同时把这三种教学方法通过问题组合的形式加以呈现。问题组合一:文章中的“我”是作者吗?我从相隔二千余里的异地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然后又和一家人离开故乡到异地去谋生。“在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的时候,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真的对故乡还留恋吗?为什么不留恋呢?” 思考这两个问题,并结合课文体味“我”对故乡的感情。问题组合二:“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禁,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阅读上边几段话思考:闰土欢喜的是什么?感到“凄凉”的是什么?他的那一声“老爷”使“我”打了一个寒噤,也使无数的读者伤感,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会越来越体会到这种悲伤,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问题组合三:文章中有两段有关闰土20多年前和20多年后的肖像描写,“在我的记忆中,20多年前的闰土是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无所不知,无所不会的‘少年英雄’”。他“紫色的圆脸,项带银圈,会刺猹,会捕鸟,会拾海贝,会看管庄稼”,心理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懂得我往常的朋友不知道的许多东西。可是20多年后仅40多岁的闰土,却变成了另一种样子:“先是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还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你能通过这些外貌的变化说出记录着闰土怎样的苦难生活的历史,又显示出闰土怎样的精神变化?道出了怎样的一个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三组问题是老师紧扣上述三种学习方法,在汇总学生的课前提问后加以筛选整理组合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解答、争论、想象、探究。
篇4
在大语文的教学新理念指导下,重视课外阅读,提倡减负高效,是语文教师最新的研究课题。利用中午这段学生从作业中解放出来的时间,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午读活动,从选择书籍、方法引领、熏陶感染等多种途径入手,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必然能为学语文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
指导午读 减负高效 方法兴趣 语文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乃至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新课标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已经是《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的目标。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各显神通,利用各种途径平台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学校也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各种途径,有布置精心的书吧,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各种报刊的阅览室,当然还有凸显学校特色的阅读指导课,等等。但是,我觉得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最直接有效的,还是学生的午间阅读。因为随着“减负”的推广,让学生从繁重的作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把中午的时间还给孩子,是必然的趋势。所以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是减负促进提升的有效办法。如果在短短的半个小时内还能有心指导,这样高效的午读,更能实现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必然可以成为学生积累语文素养的优质平台。
一、“主食”引领,“零食”补充,让午读成为语文素养提升的有效阵地
学生的课外阅读,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学生很容易带着个人的喜好去选择读物,势必造成阅读面狭窄,收益不多等负面效应。“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心中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所以,教师必须对学生的读物进行要求指导,如果利用每天的午读时间,让学生静心徜徉于世界文学名著宝库的世界里,对学生积淀语文素养会带来很大的收益。在我执教的班级,很多学生喜欢读校园小说、冒险书籍,我就把这些书籍形象地比喻成“零食”,我要求他们在每天的午读时间,必须阅读“主食”――青少年世界文学名著丛书,每学期先按要求阅读完本学期的必读书目,再把目光投向选读书目,这样,即使是平时不爱阅读的学生,在集体氛围的影响熏陶下,也能“硬着头皮”去“啃”那些他们不太喜欢的书籍。文学的感染力是巨大的,一个学期、几个学期下来,很多学生都渐渐爱上了文学类书籍,也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阅读水平高的学生,已经能读一些大家的作品了,如《冰心作品集》《巴金作品选》……为语文的高效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走近“名家”,赏析“名篇”,让品味鉴赏成为午读风景的一道亮点
阅读就是为了积累,为了提升学生积累的高度,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而结合语文教材的内容适时补充一些名家作品,既能达到课内延伸课外的目的,又能在无形中逐渐培养起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每周安排一到两篇名家作品赏析,哪怕是截取其中一段,边读边简单指导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这样的五分钟指导,是整个午读时光的最亮点的呈现。比如在学完五年级的课文吴伯箫的《早》后,我就给学生延伸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学生更进一步走近了鲁迅,也近距离接触了鲁迅的文笔,更让我欣喜的是,在之后的午读时间,学生渐渐读起了鲁迅的《朝花夕拾》《孔乙己》《少年闰土》等作品,这些都让学生对鲁迅这一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肃然起敬。这样的尝试,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有效体现了课内外知识的有机统一。
三、教师垂范,以身熏陶,让师生共读成为教学相长之新的平台
午读的时光不仅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教师的率先垂范对于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午读时间,教师要静下心来,舍得放下手头作业的批改,放下需要辅导的学习困难学生,全身心跟学生一起,投入到阅读的美好时光中去。有舍才有得,一本教学专著,一本学生中流行的书籍,一本教学杂志,细细品读,影响学生的同时,又提升了自己。我更喜欢一边读一边做一些简单的摘录,这样的无意之举,竟也受到了学生的模仿,很多学生也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采蜜本上,一个个精彩的词语,一个个精彩的句段,都记录了学生读书的收获,这样的积累,比硬性规定的“采蜜”要求,更为有效。这样的午读,也无形中成了师生教学相长的良好平台。
四、心得交流,激发热情,让读书感悟成为提升兴趣方法的又一途径
篇5
一、让学生必备字典,养成查字典、提前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
指导学生用圈点勾画的方式预习课文,例如给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并做旁批,用横线画下课文的中心句或揭示中心的句子,用问号表示出有疑问的句子。
二、巧妙运用体态语言,创设语言情境学习词语
“在语言情境中学习语言。”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巧妙地运用体态语言,用机智的即兴表演创设出具体的语言情境,能诱发学生自己要介入语境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完成对词语的理解和学习。例如“手舞足蹈”一词,可以让学生走出座位做个动作,再在观察中体会“手舞足蹈”一词的意义和心情。“惊喜”、“瞟了一眼”等词既有外在的表现,又有心理活动,可以请学生表演,谈谈心理感受,再回忆一下生活中类似的情景。“戳穿”、“纷纷扬扬”等词可通过模拟直观理解,“戳穿”可拿一张纸,用一枝铅笔把它捅破,告诉学生“戳穿”的本义如此,引申义为“说破、揭穿”,比如“假话被当场戳穿了”;“纷纷扬扬”的做法相似,拿一捧纸屑从高处撒下来,告诉学生像这样的景象就叫纷纷扬扬,然后作相应的词语解释就容易了。还有,我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在理解“拨开”一词时,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做动作来加深理解。
三、巧用图画、实物、多媒体理解词义
一些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字词,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简笔画、实物甚至是多媒体给予再现,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到这些字词的意思。
在日常的读写活动中,有许多词我们是已知其义,无需专门解释的,这种词语便是在长期的读写过程中,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意会”而来的。对于这些词语,学生本来就很明白,可是让有些教师解释后,反而越说越糊涂。让儿童联系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词语,往往一点就通,让人终生难忘。在当前的词语教学中,“意会”往往被施教者忽视,其实意会能力也是语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发挥对词语的意会理解能力。例如,《少年闰土》一文中的“竹匾”、“银项圈”、“毡帽”“跳鱼儿”等词语,对于一群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农村孩子来说,何需教师按照词典里的意思来解释,只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回忆一下平时接触过的这些东西,或者展示一下图片即可。
四、“授之以渔”,引导学生总结一些理解词语的方法
1、巧妙的“说文解字”,来辨识理解词语。例如,学生很容易把“羸”和“赢”两个字混淆,我们就可以对这两个字进行简单的“说文解字”:“亡”是危机意识;“口”是口才,沟通能力;“月”是时间观念;“贝”是取财有道;“凡”是平凡心态,拥有了这些才能赢得人生。而“羸”就是像羊羔一样弱小。“债”:欠了别人的就要偿还,这就是做人的责任。疆域的“疆”就是用弓箭将土地划分给不同等级的人。
2、重新组合、合并同类项。有很大一部分成语,尤其是并列结构的成语,语素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或相同或相对或相反,将这种对应关系的词语合并同类项,可以帮助解释成语。
例如“循规蹈矩”――循蹈规矩;“轻而易举”――轻易而举(做事容易,不费力气);“心满意足”――心意满足;翻山越岭”――翻越山岭;“风平浪静”――风浪平静;“调兵遣将”――调遣兵将;无忧无虑――无忧虑;没昼没夜――没昼夜;震天动地――震动天地。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容易地推知许多联合结构成语的意思,例如,扶老携幼、赴汤蹈火、含辛茹苦、今是昨非、随波逐流等等。
3、拆词组词法。即先把构成词语的关键字或词拆开,分别注解,然后再综合起来确定整个词语的意义。如“勘测”,勘──勘探,测──测量,“勘探”的意思就是“勘探和测量”。如“健美”,“健”是“健康”,“美”是“优美”,合起来就是“健康而优美”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语言是从生活中来的,我们在阅读中遇到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
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节日里商业街上的情景;理解“体贴入微”,我们不妨想想关心我们的长辈们是如何对待我们的;理解“同心协力”,我们不妨想想班级中的每个同学是怎样为班级荣誉出力的。
五、引导学生多运用汉语、巩固并拓宽词汇量
内初班的少数民族学生本来汉语基础就弱,有不喜欢说汉语,这就使得他们的汉语学习及其容易陷入现学现忘的尴尬。怎样改善呢?
首先,在七年级阶段,学校会有两到四次的汉语口语测试,其成绩与笔试成绩和在一起作为总成绩。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增强学生运用汉语的意识。
其次,在班级里建立汉语推广制度,推选汉语推广员,督促学生多说汉语与学生的操行分相挂钩。还可以开展三分钟讲话活动,讲话主题可以由简到难,循序渐进。自我介绍、成语故事、名人故事等。
由于,学生刚开始的时候汉语发音不准,下面听众会有很多听不懂,我们可以让讲话的学生将讲话内容抄到后黑板上。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研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在总目标中规定小学一至六年级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体现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可是,笔者了解到农村小学生的阅读现状中却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对我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课外阅读现状如下:
1、83.2%学生的业余时间以看电视、玩乐为主,课外阅读的时间很少。
2、53.3%的家长担心课外阅读影响孩子的成绩,总是阻拦孩子进行课外阅读。
3、57.8%的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小学生课外阅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增强。
4、小学生喜欢童话、寓言类、漫画类的图书,阅读名著或科普类、小说类图书的学生较少。
5、作文类图书比例较高,课外阅读的真正作用无法发挥。
6、小学生阅读的图书来源较狭窄,基本上是自己买或同学互换,学校图书室利用率低。
7、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待培养,合理的阅读方法有待提高。
同时,我对我校小学语文教师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1、为了自己的教学成绩不支持课外阅读还占有一定比例。
2、家长不理解,教师不愿自寻烦恼,自找麻烦。
3、不知道如何指导学生课内阅读,至于课外阅读更是无从谈起。
4、知识匮乏,能力不足。
针对农村小学生阅读的现状,笔者在个人教育的实践中分析总结,认为有如下对策可改善现状,逐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改变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是至关重要的。在开展课外阅读实践的指导中,我们应该首先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那么怎样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呢?首先是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功用,提高图书室的利用率。我校图书室藏书1000多册,但几乎不对学生开放,利用率极低,可以在规定时间内以班级为单位借阅,提高图书利用率。其次是设立班级图书角。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学生买不起书,有些学生觉得书难借,针对此情况,可以提倡学生积攒废品换作班费来购买图书,或鼓励他们将自己的书拿出来放到图书角,教师把家里的书也拿到班里,同学之间互相轮流借阅,实现图书资源共享。还有就是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学生的课外阅读多在家里进行,因此,开展课外阅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在开展课外阅读前,老师通过家访,开家长会协商,让家长舍得花钱买书给孩子,舍得花时间让孩子参与课外阅读实践,甚至个别家长能够进行亲子共读,共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二、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自觉地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在阅读中品尝读书的兴趣,明白读书的意义,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效用。
(一)榜样的激励
榜样能使学生产生看齐的心理,教师的课外阅读示范对学生是种无声的的教育和引导。在教学空余,教师也要多读书,特别是读孩子们喜爱的书,这样才能了解学生的阅读动态,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与学生开展阅读讨论,参与到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中。
(二)推荐有趣的读物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从量到质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小学生正处在纯真的年代,读什么样的书和怎样读书,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巨大。学生的阅读调查分析表明,小学生多数喜欢教辅类图书或故事类读物,阅读面不够广泛,因此,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广泛阅读,从而扩大学生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例如(1)结合教材内容,推荐读物。如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引导学生阅读笛福原著《鲁滨孙漂流记》;学习了《草船借箭》,引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了《小抄写员》引导学生阅读《爱的教育》;学习了《景阳冈》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学习了《少年闰土》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故乡》…… 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2)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读物。小学生喜欢趣味性的故事书,就推荐《宝葫芦的秘密》、《三毛流浪记》、《伊索寓言》、《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等书给他们,让他们感受书中的道理,人物的机智、勇敢和语言的妙趣横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
开展与课外阅读有关的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 ,如开展故事大王比赛、诗王竞赛、成语接龙赛、诗歌朗诵会等一系列读书竞赛活动,为孩子们提供了展示舞台,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激情。
(四)展示成果,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课外阅读,既渴望有所得,又渴望所得的收获外显,得到老师、家长、同学的认可与赞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在实践中,可采用“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的方式,记录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果,小小的袋中有学生摘录的好词好句好篇章,有学生自制的手抄报、读书卡,有极富真情的读书感悟……并定期向学生展示他们的课外阅读成果,使每位学生心理上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要善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果农村小学的学生有书可看,就应解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的问题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注重积累基础知识的习惯。这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识字量和对词语的理解,就谈不上阅读,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不背诵一定量的名篇佳作,也激发不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二)培养诵读的习惯。诵读即反复阅读,自然成诵,多读儿歌、童谣和抒情性诗文等声情并茂的作品,有助于积累材料,培养语感, 品味语言,能起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培养圈、点、批注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边读边在文章中圈点加注,圈点你最感兴趣、最喜欢之处,不理解之处,加注你的见解与心得。在阅读过程中,还可以写一些读后感,摘抄优美词句 ,从而提高自身阅读能力。
(四)培养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习惯。阅读是一个人从质疑到释疑的过程,人们的进步往往是在释疑的过程中获得的。质疑是释疑前提,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采取各种不同形式得到解决,是进行探究性释疑阅读的关键。
(五)树立大阅读观,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没有积累,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平时就应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精彩片段,以及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将材料储于大脑,以便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六)培养勤于自学、虚心求教,使用工具书的习惯。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主要靠自学来完成,在自学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疑问,就要向别人求教,还要熟练地查阅工具书。
(七)培养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善于制定读书计划的习惯。根据自己的学习及生活实际,合理地安排阅读时间,制定阅读计划。
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坚持的时间越长,习惯的力量越强。正像著名教育家曼思所说:“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线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有好的阅读习惯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这把金钥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阅读方式多样化,如朗读、诵读、精度、略读、浏览等,要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阅读方法;二是边读边思;三是合作中阅读,读后与别人交流讨论;四是有选择地阅读,读一些健康向上的有益书籍,自觉抵制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对身心健康不利的读物;五是在实践中阅读,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如在习作、黑板报、文艺活动中等,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的方法很多,只有学生爱读书,会读书,在阅读中汲取营养,才能提高农村小学阅读的品位和趣味,才能真正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乐事。
五、走“师生共读整本书”之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从目前的阅读状况来看,除了教材中的课文阅读得到保障,教师指导下的语文性、文学性的阅读基本属于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的阅读缺乏指导,尤其是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在语文教育体系中缺乏应有的地位。
如何为学生与好书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如何把坐在电视机前看肥皂剧的学生吸引到书桌前?如何带领学生读整本书,使每一个学生即使是家庭环境最差的,也能基本完成小学阶段150万字的阅读量?应该说,解决农村儿童“阅读洼地”的手段不止一种,但开展“师生共读整本书”活动,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一)创设最好的阅读环境。阅读需要时间和环境。所谓“课外阅读”,除了“课余以外”还有“课本之外”的意思。把课外阅读完全寄托在学生回家以后的自觉阅读上,是无法保证的。不得不承认,学校是唯一能够使学生安静阅读的理想场所。在农村,90%以上学生的家人是没有阅读习惯的。麻将声、扑克声以及电视、电脑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要平心静气地面对纸质阅读,需要很大的定力,一般学生往往做不到。
而在教室里就不一样了。“你读,他读,我也读”是一种氛围,尤其是老师在教室里的示范阅读,更有强大的磁力。当学生看到老师手里和他手里读着一样的书的时候,心理上的暗示与接近,会让他读起来更带劲。共读的氛围,是阅读兴趣的最好的催产素。大家还会你追我赶,比着谁读得快。
(二)让阅读成为一种仪式。什么是仪式?仪式是在指定场合举行的、具有专门程序、规范化的活动。师生共读整本书,也要像仪式一样,有指定的场合(教室)、有固定的时间、而且需要规范化。比如在每周五下午第一节课进行整班共读,在这个时间段里,默词语、背课文、做练习等语文活动,都需要让步。学生知道,这个时间就是大家一起读书。长此以往,就成了一种仪式,成了像星期一集体晨会必须要升旗一样的行为。这种仪式的最后目的是让读书成为习惯,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由的事情。
要改善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要提高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就不但要保证学生有书可读,而且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学生正确有效的阅读方法。农村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提高了,整个学校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也会随之提高,对学生而言,具备较高的阅读能力,是提高自身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ISBN 7-303-05875-3,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
[2]赵令德,陈艳.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