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评课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评课稿

篇1

关键词: 高校课堂 教学评价 教学措施 教学技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可见,评价手段在实现课堂教学高效、促进学生发展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恰当的评价手段能够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在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成为一线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我从事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反思以前的语文课堂,自己虽然充分备课、认真上课,对作业精批细改,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较为欠缺,有时甚至空白,致使教学效果一直处于不理想状态。

近两年,我校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针对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沉默寡言、死气沉沉的局面,我在评价手段特别是在课堂教学评价上下了工夫。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有了可喜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明显“活”了起来,先是优等生积极举手发言,慢慢后进生开始举起手,优等生的综合能力在发展,中间生的成绩在提高,后进生在课堂上也有了自信,各个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课堂教学实效高,尽可能地达到了高效。这种变化除了注重教学模式的构建外,课堂评价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助推器”,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下面我介绍在实践教学评价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与同行商榷。

一、课堂教学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学生的语文学习过程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展示、作业、课外阅读等各个方面,诸方面都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努力方向,对学习活动要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满足感、成就感。这样,既可以有效地督促、激励学生学习,又可以使学生反思自己在每一个学习环节的收获与不足。

2.科学性原则。评价应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评价的目的、方法力求科学、准确。

3.发展性原则。在选择评价方法时,要充分考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学生,要根据不同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评价时要用发展的眼光,既要看到学生已有的水平,又要看到学生的潜能,既要鼓励先进,更要关注后进生。

二、评价的措施和技巧

1.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将评价制度张贴在教室的醒目位置,时时提醒学生,让学生明白每一学习环节的具体要求。

2.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好中差搭配,尽可能使各组实力相当,方便评价。在此基础上,要特别重视捆绑式评价,即同组成员的积分就是该小组的积分,这种捆绑式评价很自然形成了“兵带兵、兵管兵、兵练兵”,强化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充分发挥了学习小组的管理作用、帮扶作用,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强化了各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3.科学设计评价表格,定期对各项量化评价进行汇总,及时小结,评选出优胜小组、学习标兵、进步明星等,进行奖励。不比起点比进步,不比智力比努力,这样的评价,即便是学习差的也有获奖的可能,一些所谓的后进生在课堂上也有了尊严、自信。

4.注重评价方式多元化。评价不仅是老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评定,给予激励,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自主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参与评价中学会发现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自我激励与超越。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老师不可能逐个评价每个学生的活动,但评价活动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学生自主参与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更多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实践中,我经常利用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和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点评。这样,学生既看到了别人的长处,又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当然,教师的语言激励也是评价不可缺少的部分,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用艺术性的语言打开学生紧闭的心扉,让学生在课堂上充满激情、充满活力。高效课堂被誉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构建高效课堂,要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快乐学习为根本,评价过程更要注重情感化。

三、课堂评价应注意的方面

1.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评价,提高评价质量。评价时要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处境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帮助、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切忌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这样一堂课,教师试图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担心一句否定便使课堂出现冷场。学生没有了被教师批评的顾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反正说了就能得到表扬。有些学生甚至不顾课文内容,不仔细领悟问题方向,只顾新鲜。事实上,无原则的激励评价,不仅不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会放纵学生错误的言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不能只为这节课,还要为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根基。因此,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重视这方面的导向。

2.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不但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要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总而言之,评价是教育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一门艺术。高效课堂下,对学生的评价有别于传统评价,要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等全面评价,以激励学生向上和全面发展为最终评价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评价的魅力。评价要特别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随时捕捉闪光点,特别是后进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和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篇2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水平;自主探究

针对初中语文的教学现状,下面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应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将课堂教学生活化,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激励机制的运用等五种方法,希望能够为以后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的启发和建议。

一、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学生主体意识

过去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单一地传授知识,学生一味地接受知识却没有进行自我内化,使得教学效果非常差,学生的学习热情比较低。为了改善这种教学现状,语文老师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那么如何才能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例如,老师在教学《孙权劝学》这篇文章时,可以先不和学生讲明《孙权劝学》这篇文章的意思,而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阅读文章,让他们猜测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句是什么。学生便会开始积极地通读全文,寻找表达中心意思的中心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自主意识在无形中得到了强化,他们不再依赖老师的讲解,而是靠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来掌握文章,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课堂中,使得语文课堂教学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改中关注学生发展的基本

要求。

二、语文课堂生活化的运用

很多学生觉得语文课堂枯燥乏味,对学习语文提不起兴趣,其实最大的原因是语文老师没有将语文知识和日常的生活进行结合,而是专注于课本内容的传输,这对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是非常不利的。那么语文老师如何将课堂变得生活化呢?具体来说,老师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汲取知识。例如,老师在教学《亲爱的爸爸妈妈》这篇文章时,可以创设情境:“每个人分享一下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为你们做的一件令你们最感动的事情。”学生就会七嘴八舌地发言讨论,其他同学听着台上同学的讲述就会想到平时爸爸妈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便会很有兴趣想知道文章中作者亲爱的爸爸妈妈会是怎么样的。这时老师就可以顺势引入新课。通过这种生活化场景的设计,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将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改变单讲课本内容的枯燥模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三、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很多人认为语文教学最缺乏的就是探究能力的培养,因为语文并不像数学、物理那样逻辑思维比较复杂的学科,它更多的是感性,所以,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时,老师在给学生讲完基本内容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然后对《桃花源记》进行演绎,也就是表演陶渊明从发现、进入桃花源以及在桃花源里受到款待的话剧。老师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对话剧内容进行删减或者是增加,但是主体不能远离课本的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小组便会开始自主地探究《桃花源记》到底描述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作者又想表达什么思想感情,该怎么表演才能体现这种感情,等等。同时学生内部也进行了分工合作,大家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从而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可以看出,这种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强化自己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所在。

四、建立课堂激励机制

很多时候,即使学生做对了题目,语文老师都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对学生的优秀表现没有采取任何的激励策略,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渐渐被削弱,更不用说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了。因此,课堂激励机制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如何科学有效地使用激励机制呢?下面就举一个自己实践中的例子。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文章时,老师在教完基本的知识内容之后,便可以向学生提问:“我们学完了《范进中举》这篇文章的基本知识后,大家能否猜想一下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这时有个学生回答:“文章主要告诉我们范进的承受能力不高,自我控制比较差。”很明显,这样的答案是很偏离主题的。而且比较肤浅表面,但是老师不能马上否定学生,而是要鼓励他,让他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老师可以说:“你说出了文章的内容,但是为什么范进看到自己中举就疯了呢?如果按你说的,那么范进很有可能在之前受到什么小刺激就疯了。”学生便会顺着思考:“因为考试很难。”老师这时就要及时地肯定他:“你的思考方向对了,就是因为科举制这种毒害他人的制度,使得很多人都变得极端。谢谢你的回答,大家为他鼓掌。”通过这种积极引导和及时鼓励的方式,学生可以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也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

五、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同数学、物理这些理科相比,语文的课堂教学缺少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反的,一些语文知识中的条条框框有可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变得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开创一些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开放题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仍然拿《桃花源记》这篇古文来举例,老师在学生学完基本的知识内容之后,便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的结局进行改编或者是对结尾进行续说。这样的话,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思考这个问题,打开自己的思维,想象如果陶渊明一直生活在桃花源里会怎么样,如果陶渊明没有报官,而是带上自己身边的几个好友再去探寻会是怎么样,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散,他们的思想领域会变得更加广泛,而不再局限于课本的结局,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无形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面对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语文老师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应对呢?总的来说,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和具体要求,语文老师要从实际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敢于突破以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重新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和采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全方位的人才。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口语交际能力;方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107-02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从现在的社会需要来看,口语交际能力也将成为人才所应具备的基本要素之一。然而口语交际能力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从小就开始逐步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从事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教师要转变自身观念,提高认识水平

虽然口语交际训练纳入了初中的语文教材,但并非所有的语文教师对此都能引起重视。因为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没有把听话、说话训练摆到应有的位置上,这样一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不佳,而有极少数学生到了初中毕业时,还不敢大声地对别人说话,更不用说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了。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性。认真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二、利用课前三分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首先要学生“敢说”,要向学生说清楚“口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积极上台发言。可让学生进行一些自我介绍,比如介绍自己的住址、家庭成员、自己的性格及爱好等。要求:(1)必须先做充分准备。(2)要求说普通话,声音要洪亮。(3)所说内容不限,但要健康向上。可向同学们推荐一本好书或好文章,也可就生活中或班级里发生的事情发表看法,还可就所看的电影、电视内容做出评价。(4)学生上台发言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然后对他的发言进行评价、补充等。这样训练,不但锻炼了学生说的胆量,增强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也是如此,只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把口语交际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既学会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要学会倾听和帮助别人,养成留心听、听明白的习惯,能对别人的话作出评议。通过双向互动的口语交流,增强学生的口语交际意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摸索出了创设情境的几种方法。

1.利用情感熏陶创设情境。情感是教学中的灵魂,只有学生心灵受到触动,才能形成内驱力,达到乐于开展口语交际的境界。如教学《童趣》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再介绍我小时候的经历,学生对此充满了憧憬,于是学生的情感被激活,兴趣提起来了,话匣子就打开了,我顺势就让学生说说:“我渴望的童年”。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设问质疑创设情境。在教《伤仲永》一课时,问学生:“方仲永泯然众人矣,原因在谁身上?”学生一听,纷纷举手发言,并都说明了理由,气氛异常活跃,所以设问质疑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3.利用课文表演创设情境,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当不同角色的人物,置身其中演一演,学生会感到其乐无穷。让其模仿人物讲话的口吻、语气、神态和动作等,我在教《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分角色阅读课文,学生很是兴奋。然后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我提出的问题,这样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体验到了说话的成功与喜悦。

4.开展多种活动创设情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单元后都安排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如,“成长的烦恼”、“我也追星”等。在这些口语课上,还可以设置一些模拟训练或进行采访活动。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5.巧妙布置作业,创设交际情境。我有时布置一些口语家庭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了《小圣施威降大圣》后,就让学生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这样的作业,学生喜欢做,又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口语交际能力。

四、培养口语交际能力要与作文训练相结合。

在写作训练中,我们不能忽视口语交际的训练。口语交际与写作一样,都是表达和交流,口语交际有时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作文,跟写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可以相得益彰。那么,如何提高说的质量呢?我想,关键是要让学生想说、爱说,有说的愿望,有说的兴趣,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培养语文素养。我经常结合写作教学进行口头作文。比如,在一次写人记事作文训练中,我要求学生描述爸爸、妈妈的外貌,说说自己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因为这样的训练,贴近学生生活,所以他们都很积极的参与。结合习作评讲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作文讲评课上,我把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自由地发表意见。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本次作文要求的理解,而且可以培养提高其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每次作文都是由学生先四人一组互相评议,每个同学都要对该小组的四本作文进行“会诊”,每个人都要对作出评价。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它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作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五、课外延伸,将口语交际和实践密切结合。

教师要让其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口语交际训练不应局限于课堂上,还应让它走出课堂,走向社会,通过拓展延伸,营造口语交际的大环境,达到拓宽训练面、增加训练量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我采取了以下做法。(1)谈新闻事件。我组织学生针对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进行评论,重点谈一谈自己的看法。(2)谈活动感受。我校会定期举行些有益的活动。(3)让学生参加演出活动。学生自己扮演教材中的角色。还可表演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学生在准备过程之中,语言得到了积累和提高,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训练。(4)让学生经常与家长沟通。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许多问题,在其成长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烦恼,我会鼓励学生多与自己的父母沟通。(5)我还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做社区志愿者,做一些社会调查,从各个渠道去锻炼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升,口语表达的能力也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很多,作为语文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注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拓宽提高口语交际的渠道,培养学生的交际兴趣,让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S].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4

【关键词】 教师 转换角色 学生 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8(b)-0063-01

我们学校自去年4月份以来,深入开展了“以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跟进式行动研究”。此课题研究以转换教师角色意识为前提,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交流为主要方式,变教师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此项研究从教师备课、说课、形成教案、同伴互助、修改教案到讲课、评课,全程跟进,关注教师的角色转换,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等,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型高效课堂。

经过一年多的推广和研究,实践证明,教师角色转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的能力,越来越多地得到广大教师的推崇认可,得到了家长支持和肯定。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学习展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得各方面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展示出高效课堂的魅力所在。目前,我校正在进行全员观课、议课竞赛活动,教师参与热情高,学生配合得好,涌现出许多有一定课堂驾驭能力的优秀教师。教师一改传统的角色意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支持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在这样的高效课堂中,小组学习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形式,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中国古代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的劝学格言,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学习——财富珍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了关于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其中一个支柱就是学会共处、学会合作。可见学友、协作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那么,教师角色转换如何为小组学习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预习和学习目标,从预习开始进行有效干预,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为学生设置每一课的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有目的有针对的进行预习,为小组交流做好准备。如:在学习第15课《鲁班造伞》时,我为学生就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①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②小组交流,说出自己认识的生字的方法;③自读课文,说出鲁班发明伞的原因和过程;④说出你的收获或自己收集的小发明资料。让学生交流自己学到的知识,汇报、展示自己的收获,学习同伴的发现,补充自己的不足。

2、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和支持者,努力帮助学生建设方便、有效的学习小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①学习小组按照学生所属的区域进行划分,就近分组,每五人为一个小组。

②任命有组织能力、有感召力、语文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做小组长,让小组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因为组长是一个小组的核心,要安排小组的各个活动。

③明确角色分工。小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充当促进小组学习活动的角色,根据组内每个人的特点,实现角色互补。

3、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促进者,要在学生小组学习时给予适当的技术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如以学习《小鹿的减法》为例,在完成学习目标2时,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开始总结识字方法时,语言单一、形式单调,只会说:我来讲“汗”字,它是左右结构,由 “干”加三点水组成,我会组词:汗水、出汗。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师及时转换角色,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我主动参与进去:我会用换偏旁的方法认识这个字:把“杆”的“木”换偏旁就变成了 “汗”,它们是形近字,我会对比识字:一杆、流汗。我来给你做补充……我觉得他讲得……在老师不断地引导和支持下,小组之间配合更默契了,学生的语言变丰富了。

4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同时要及时为学生做点拨、做引领,如在学习《听诊器的由来》这一课时,学生汇报雷纳克发明听诊器的过程时说“雷奈克看到肺结核病人痛苦的死去 ,就去花园看花,然后看见了两个小孩……”我听后,连忙引导:对不起,打断一下,“雷奈克看到许多肺结核病人,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而痛苦的死去,他是怎么想的?”“他是去花园看花吗?”这样在老师的点拨、引领下,建立起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老师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找出了正确答案,老师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

“课堂教学跟进式行动研究”让教师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不断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愿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人素质不断提高,主体意识逐步建构,学习的潜力得到不断挖掘,进取、探索精神大幅度提升,激发了学生思维,启迪了学生智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研究初中语文》陆志平,顾晓白编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教材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实际的生动实例搬进了课堂,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讨论答疑替代了死记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这些可喜的现象,犹如一场及时雨,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生命的绿洲开始出现勃勃生机。但是,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新课程流行病”——假民主、假自主、小组合作秀、课件展示会(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等等。这些现象表现在公开课上尤为突出。

一、课堂教学拒绝“作秀”

1.公开教学,要摒弃虚美化

有的学校公开课已经或正在变味,成为学校及教师谋取名利的手段。为了上好公开课,得到任务的教师会早早做好准备,反复操练直至烂熟,有时还请别人帮助设计教案,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进行包装。为了这节课,所有的手段都用上了,可谓殚精竭虑。

迎合评课者(观摩者)的功利化、做秀化、媚俗化、虚美化、教育手段“八滥”化 ——滥用多媒体,滥用读写结合,滥用学生讨论,滥用师生表演,滥用课外文章拓展,滥用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滥用教师引导,滥用充分准备进行彩排。

2.平时教学,要避免模式化,防止单一化

传统体系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要避免灌输——接受。如旧“八股式”课堂教学模式:“作者介绍——时代背景——词语解释——段落分析——概括段意——归纳主题——语法修辞——写作方法”。就连充满感情力量和丰富思想的文学作品也以这种模式教,原本灵性的文本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让人昏昏欲睡。

3.课堂控制,保证教学有效实施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的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体验、制约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要注意分析课堂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成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达到控制课堂的目的。总之,课堂控制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能否正确地掌握课堂管理的知识、原理、技术,并在实践中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二、合作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小组合作不可滥用。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一种非常好的合作学习方式,小组讨论形式比较自由,学生往往可以无所顾虑地畅所欲言,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擦出了许多可贵的思维火花。但是不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一不注意就流于形式。“讨论”成为摆设,学生主动接受的信息不多,真正的参与不够;后进生仍然缺少学习积极性;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

1.活动开展流于形式

一些教师为了片面追求课堂“热闹”与“活跃”的表象,或为了让学生“广泛”参与教学,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不管问题是否适合合作学习,导致一些没有思维深度和广度,甚至根本就不值得讨论的问题充斥课堂。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又过难,学生的交流讨论难以触及问题的核心,仅就问题的表象展开讨论,思维趋于“浅化”。合作学习中问题过难或偏易都无法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无法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2.活动开展草率匆忙

有的教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往往在出示问题后,就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这种学生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就匆忙展开的讨论,一方面由于学生思考不够成熟,导致讨论流于肤浅;另一方面使那些思维较慢、学习热情不高的学生,要么默默无语,充当听客,要么坐享其成、人云亦云,助长了他们学习的惰性和依赖性。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仅解决不了疑难,也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时学生的讨论才刚刚开始,教师又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叫停。这种浅尝辄止的学习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意犹未尽的缺憾,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缺少明确的任务分工

一些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大多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坐在一起,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汇报一下学习成果就算完成任务。这样的讨论仍停留在传统的“小组议论”的层面上,没有考虑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程度的差异,无法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另外,一些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由于对各小组成员应担负的角色没有明确的定位,使学生在学习时缺乏明确的分工,无法承担起应尽的任务,整个课堂处于无序混乱状态。

三、现行教材仍然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1.教材课文要灵活运用

“提示框”要很好地利用。各单元以及课、篇均安排了提示框。提示语引人入胜,着眼于引导师生对新单元主题、教学要求等方面的了解,引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学习兴趣。这些提示语文字优美,生动精彩,能吊起读者的胃口,读了以后的确让人产生一种急切地想要阅读课文的冲动。

朗读、品析要落实到位。这里说的朗读,主要是指在课堂(早读)里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神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精彩文段。品析,指的是品析语言,就是对语句的意思、情感、色彩等进行细致的分析鉴赏。

背诵、默写绝不可忽视。新教材除了有限的几十篇(首)古诗文背诵外,每一册的课文,对于现代美文的背诵要求甚少。重视背诵,它不仅有助于发展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2.作文、口语交际要灵活多样

各册教材将写作和口语交际分别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两部分内容之中。阅读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片断式的,综合性学习部分的写作和口语交际是系统的、整篇的。但是,大作文训练如果按部就班,其数量显然是不够的(每学期6次)。一线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有计划的写作活动(大作文每学期至少要8次)。

四、忧虑与困惑

1.农村教师的压力过重

参与课改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心理负荷过大。概括起来,有三苦:备课难度大——艰苦;精神压力大——痛苦;体力消耗大——辛苦。

精神压力重。我国有一句古话:“百无一用是书生”。某些时候,这句话对教师这个群体而言尤为确切。许多教师心里明白,一旦下岗,一旦淘汰,自己真的是百无一用,大多没有一技之长。因此,有些领导就像企业老板警告职工一样警告教师:“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事实上,在现有条件下,一个有良知又不能跳槽的教师不可能不努力工作。从早到晚,一边要上课,一边要改革;一边要集会培训,一边要写材料备课;一边要教育教学研究,一边又要做学生思想工作……

经济压力重。为了评职称,教师要参加继续教育,计算机、英语等各种培训接踵而来。要成绩、要培训就得交钱,每年总要几百几千的,自己掏腰包,不交钱就不给成绩。暑(寒)假、周末本来是教师正常休假的时候,教师可以看看书,游山玩水,调整心态。可是很多地方的教师可以说从来没有安宁过。

2.课程资源分配不均衡

农村学校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山区学校,无论硬件建设,还是师资力量,都存在着明显差距。课程实施所需要的资料、设备、设施等资源严重缺乏,给教师的备课、上课带来了不少麻烦。

课程的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新课程、新教材仍处在实验阶段,必定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在教学实践中,对于教材的问题,究竟是专家说了算,还是教师说了算?笔者以为,应该让我们的一线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权。教师在实践中要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新课程、新教材的不断完善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