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的利与弊范文
时间:2023-03-23 18:3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发展的利与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的科技发展迅速。“千里眼”,“顺风耳”已出现了。日行万里已不是幻想。可是在这似乎美好的表面下,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环境污染。
电的发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发现。电视、电脑、手机、吸尘器等等一系列现代工具已经代替了手。很受人们欢迎。可是,它们需要电来发动,电煤所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是极不利于人体的。
一次性筷子,看上去很卫生。可是这些一次性筷子是砍伐树木所制造的。一棵成长二十年的大树仅能制成6000双至8000一次性筷子。我们一年就要吃掉1000万箱一次性筷子。
汽车、飞机等一系列的交通工具。大大方便了人们。但汽车所排放出来的尾气,会污染环境;飘向天空,会形成酸雨;被人体所吸进会有生命危险......
现在的环境已经被极度污染,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保护、爱护环境
篇2
关键词 英语硕士毕业生 身份构建与发展 社会构建理论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教师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和教师培训(teacher training)不同,它关注的重点不是对新手教师进行基本教学技巧和能力的培训,而是教师“不间断的职业发展”(Richards, Schmidt, Kendrick & Kim, 2005:697),也就是说,教师发展研究者的兴趣在于教师在入职和在职期间的变化过程。许多学者研究过第二语言教师教育领域的教师认知、课堂实践和教师效能等问题(Richards,2008; Swanson, 2012),不过对英语作为外语的新手教师的身份发展的相关研究还太少(Kanno & Stuart,2011),对于即将毕业的英语硕士生未来身份构建和发展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在本研究中,笔者依循Williams和Burden提出的教学过程的社会建构理论模型,探究在硕士毕业生代课经历中影响其英语教师身份构建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相互影响,笔者试图探寻它们在促进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构建和发展过程中各自扮演的角色。
1文献综述
社会建构主义模型是Marion williams和Robert Burden于1997年共同提出的,旨在结合二语习得的两大研究方向,即认知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理论,对二语习得教学及学习过程进行新的解读。教学及学习过程进行新的解读。他们从二语习得实践角度出发,视二语习得过程为四大因素即教师、学生、任务、环境间互相作用影响的动态过程。作为社会互动理论的代表人物,Vygotsky (1978:90)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他指出,当一个学习者与周围的人和同伴发生交流互动时,他就能通过几个内在的发展过程学到东西。与此类似,通过对本研究采访对象的访谈,了解了她的代课经历,从中可以看出其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与发展不是孤立的,如果不与学生和周围的环境互动,她是无法顺利进行教学的。
Williams和Burden (1997:56)认为,信念是比知识更能决定教师组织和看待教学中的问题和任务的方式,一位新手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表现,一般可以通过其信念推测出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相互的,新手英语教师很可能根据学生的反应改变课堂设计。Borg(2003)用“教师认知”这一术语来指代教师知道什么、想什么的不可观察的过程,他认为早年生活建立的信念很难改变。可以说,教师学习外语过程中形成的信念对他们的教学有很大影响。
Williams和Burden (1997:188)将“任务”(task)一词定义为“任何让学习者参与到进一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的活动”。从广义来说,任务就是英语教师计划和实际进行的课堂活动。课堂实践可能对新手英语教师的身份形成影响小一些,因为它受到教师信念和环境的限制。所以,笔者将同时研究多种因素对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塑造的影响,为了达到此目的,笔者提出下面两个研究问题:
(1) 教师信念、学生、课堂实践和环境等因素如何影响英语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和发展?
(2) 每个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英语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和发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张敏是即将毕业的英语学科教学专业的研二学生,她明年六月份毕业,经过面试本学期在济宁学院给专科学生代课。她是一个开朗乐观的女孩,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师培训,但是本科属于英语师范专业,对于教课还是经过比较系统的学习的。在去济宁学院代课之前,她没有过类似的在正式学校的代课经历,只是在一些辅导机构有过一些兼职经历。接受采访时,张敏刚好完成了第一学期的教学。
2.2数据收集与整理
我们进行了面对面的半结构式访谈,笔者按照可能涉及到上文所提到的因素准备了大约十余个相关问题,但在访谈中针对张敏的回答并没有完全按照事先准备的问题提问,作出了一定的增减。访谈持续了近半小时,主要包含以下主题 :张敏的的学习经历、代课经历以及她的身份认同变化、教师信念带来的影响、学生带来的影响、任务带来的影响和环境带来的影响。经调查对象的同意,访谈的全过程都作了录音,并根据需要将其中十分钟录音转录成文字,后加以校对。
2.3数据分析
笔者仔细地听了几遍录音,并且边听边做分析、记录,并对录音中的多问所答根据论文需要进行筛选,选择恰当的问答,对不连续的十分钟录音进行转写。
3研究发现
通过访谈,了解到她和学生们相处关系很好,在问及原因及之后的相关追问,发现由于多年的学习经历及曾经的老师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她形成这样的教师信念,作为教师可以有威信但是不一定要威严,对学生要有原则、要有爱,就是这样的教师信念,潜在的影响她在代课过程中以及未来的教师工作中要构建一个亦师亦友、可亲可敬的教师身份,努力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让自己在活跃懂得环境中发展成长。
张敏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的认识相对来说还是很保守的。笔者列出了7 种可能的学生角色 : 反抗者、接纳者、原材料、客户、同伴、个体的探索者、民主的探索者(Meighan & Meighan,1990. 引自Williams & Burden,1997: 57),她更倾向于认为学生是“反抗者”和“接纳者”,相对的教师则是“指导者”和“传播者”,通过他的言辞话语,可以发现她在代课前后对于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认识是有细微变化的,但是她总的来说对学生还是持有积极看法的,觉得只要教师给予其适当宽松的氛围,足够的关注,正确的引导,整个教学过程还是让人满意的。
4讨论
塑造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第一要素是教师信念,即他(她)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老师。Taylor(1989:30)提到:“我们的身份让我们能够定义什么对我们重要以及不重要。”一位教师可能会根据自身经历和信念定义自己的身份。张敏认为对于学生的亲和态度和足够关注很重要,要成为有威信又不威严的教师。
第二因素是学生,学生的态度与配合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授课心情,影响着作为教师成就感的形成,最终会影响其教师身份的构建与发展。
5结语
本研究从代课经历来研究塑造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因素,通过对张敏的访谈和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教师信念、学生、课堂实践和环境都会对于硕士毕业生未来英语教师身份的构建和发展有影响,以我们国家教育体制为代表的环境很重要,同样,受环境限制的教师信念也很重要。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更是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 Borg,S. Teacher cogni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 review of research onwhat language teachers think,know,believe,and do[J]. Language teaching,2003(2):81-109.
[2] Kanno,Y.,& Stuart,C. Learning to Become a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Identities-in-Practic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11(2):236-252.
[3] Meighan,R.,& Meighan,J. Alternative Roles for Learner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on learner as Democratic Explorer in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J]. The School Field,1990(1): 61-77.
[4] Richards,J. C.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today [J]. RELC journal ,2008(2): 158-177.
[5] Swanson,P.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Efficacy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Professional Attrition[J].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La Revue canadienne des langues vivantes ,2012(1): 78-101.
篇3
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会劳动,人能够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科学技术。我所说的限制并非控制科学技术,不让科技发展;相反,科技还应发展得更快,因为它有利于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科学也是这样,它是柄“双刃剑”,任何一项科学发明,无不具有利与弊的双重性。谁也不会否认科技的发明创造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发明并不都能造福人类。
“克隆技术”正在迅猛发展,克隆动物早已司空见惯。自从第一头克隆羊“多利”诞生以来,“克隆人”这种丧失道德伦理的事情似乎正向人类款款走来。人类将不得不面对“人类道德伦理的挑战”。“人”与“非人”的界限也一时间从最初的街头小报,上升到全球科学界的大争论。而更为严峻的是,我们是克隆100个希特勒,还是克隆1000个爱因斯坦?由于人类的冷静,“克隆人”也只有在科幻小说中才能看到。不过,人类要警惕,说不定哪一天该技术被一个科学疯子或是恐怖组织所掌握,后果将不堪设想。
一些国家为了自身“安全”,偷偷研制“核武器”,置国际公约于不顾,最后的苦果只能自己吞。广岛、长崎上空的硝烟还未散尽,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露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核武器”犹如悬在人类头顶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使人类自相残杀的效率提高到了可以在一瞬间让所有的人一起毁灭的程度,也使人类的文明危如累卵。史前文明的毁灭是否印证了人类的担忧?还有某些国家的“恶魔之舞”―――“生化武器”,由于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就可以制造出来,且威力并不逊于“核武器”,因而被人们称为穷国的原子弹。在未来的战争中,是由“生化武器”还是由“核武器”引发世界末日,其结果无疑是一样的。
“网络技术”的发明者也许没有料到,电子游戏会成为网络世界的“海洛因”。在全世界,电子游戏产业是一个已达15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产值绝不逊色于好莱坞电影。电子娱乐将是未来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然而,随着沉迷于电子游戏的人越来越多,这种不断带给人新奇感的娱乐也逐渐将它丑陋的一面暴露出来。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转动,科学技术不停地发展。人类应该冷静下来,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是有益的事,还是玩火自焚。科技无罪,其罪在人,在于人类怎样运用科学技术。科技发展并没有因为种种争议而停步,人类也不可能因噎废食。水能淹死人,但没见过哪一个人不喝水吧?
科学是大海中的一艘巨轮,人类是水手,只有准确地掌好舵,才能使其安全地航行,最终驶向人类所希望的地方。
篇4
我们是怎样策划地球日活动的呢?首先,活动的宗旨在于唤起学生爱护地球、保护家园的意识,形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观念,并能促进学生主动参加各种保护环境的行动。其次,我们确定了此次活动的五个原则,即过程性原则、研究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全员性原则。基于此,我们将活动时间确定为2012年12月到2013年4月22日,设计并开展了丰富的活动。
我们将活动大致分成两类,一类为前期的过程性活动,另一类为4月22日当天的展示活动。前期的过程性活动主要包括“地球日知识竞赛”“地球日Logo设计征集” “午间大讲堂”“精彩环保电影”“纪录片展播”“翱翔论坛”“地球家园摄影展”“节能设计小制作”“地球日倡议全球传递”“我为地球日做一件事”等。
4月22日当天的展示活动主要包括多校联合举办的环保科普剧、主题为“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利与弊”的辩论赛、北京市范围的“慧眼巧看身边事,奇思共护地球村”的翱翔学生“展翅”论坛、“节能小制作作品展览”,以及全校30多个班的不同环保主题的班会等。这些活动隆重而且具有很强的“学术研讨”的味道,这一天是京源学子的“环保盛宴”。当天,新华社和国际广播电台面向全世界播放了京源学校世界地球日活动专题活动。全校学生在报告厅、教室共同收看这一盛况,同学们感觉到保护地球的责任。
2012年的冬天,北京市的大街小巷人们都戴着口罩,电视报道医院呼吸科爆满,开车路上什么都看不见,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课常常被取消……雾霾这个问题立刻进入了京源学子的研究视野。什么是雾霾?雾霾有什么危害?为什么以前没有雾霾?雾霾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只有中国有雾霾?发达国家也有雾霾吗?雾霾怎么治理?同学们查询资料,走访环保局,向专家请教,进实验室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3月11日,地理、化学两个组联合举办了一期翱翔特别论坛“笼罩华夏的雾霾”,11位初、高中学生向全校师生汇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赞扬与肯定。
世界地球日系列活动使我们的学生越来越关注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相关的国内外“大事”,也越来越关心自己身边每天面临的交通、雾霾、水质等“小事”。学生的行为在悄然发生着改变,随手关灯、节约用纸、少乘私家车、节约粮食……
篇5
关键字:计算机辅助翻译;译员;人工翻译;翻译效率
计算机辅助翻译,简称CAT,是指在计算机存储空间和丰富功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强大的语料库,术语库,记忆库以及电子词典的使用。译员将计算机的这些强大功能运用于实际的翻译活动中,可以加快翻译速度,提高翻译活动效率。在计算机对翻译文本的分析、转换和生成是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结合。
1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利与弊。
1.1 利
1)、翻译记忆库――充分使用既得成果,减少重复翻译。
计算机辅助翻译的一个显著优势就是运用翻译软件可以创建庞大精确的记忆库。翻译记忆库是指计算机程序软件的数据库。翻译软件将译员每次的翻译文稿或外部导入的双语语料进行双语对齐,创建后可以重复利用的记忆库,便于后期翻译。计算机能够识记、存储、搜索、提取一些专业词语甚至一些相似度高的句子,并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替换翻译使译者不用再次翻译相同内容。如今市面上存在很多计算机辅助翻译的软件,这些翻译软件不仅能够通过记忆库完成简短术语和短语的提取与替换还能够对相同或相似度较高的句子进行准确的定位和替换。这尤其体现在一些专业性翻译工作中,例如政治、经济、医学、军事等专业性强、重复性高的领域。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记忆库功能大幅度减少了译员重复体力劳动和翻译实践,使译员能在其他翻译方面或翻译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增加翻译成果,提高翻译效率。
2)、翻译术语库――定位选词方便快捷,专业术语一致。
全面准确的术语库是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另一大优势。现有的翻译软件中都自带多个不同专业的词典,译员在翻译生僻词汇时可以自动查询选词;此外还可以选择导入用户词典进行在线查询,翻译过程中可以利用词典进行屏幕取词,进行翻译参考,将所得准确翻译保存到软件适用的术语库,方便日后相关文档翻译的查询。虽然译员在不用计算机辅助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一些电子词典查词,但是仍无法媲美计算机辅助翻译的效率。专业术语的一致性对于科技翻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多人合作翻译的项目,特别应该注意。翻译软件拥有严格的术语管理体系,并且术语库能够实现多人共享,这样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后期校对时间,还能保证整体译文中术语的一致性。
3)、质量控制和进度管理。
此外计算机辅助翻译还拥有完善的质量控制系统。利用翻译软件不仅能够统计原文与译文的字数进行价格评估,还能够进行拼写、标点、错别字等方面甚至语法的后期校对。在进度管理方面,译员能够利用翻译软件了解团队翻译作业的进度,将现有进度和与其规划目标进行对比,从而能够调整翻译进度,这一点在很多翻译软件中有很好的体现(如Trados和Transmate)。
1.2 弊
任何翻译软件的使用都要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所以才能够形成庞大准确的记忆库和术语库,便于翻译活动。但是毫无疑问,计算机辅助翻译也存在着无法避免的局限性。计算机辅助翻译足够适用于科技文体翻译,但是对于文学翻译来说就不合适。这是因为文学翻译的复杂性,创造性,以及人类的感彩的把握也是计算机翻译无法企及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素:
1)、译员无法支付价格昂贵的翻译软件。
2)、以句子为单位,对原文理解造成困难。
2 纯人工翻译也各有利弊
一方面,人工翻译能够很好的发挥译员的主观能动性。人工翻译能够充分利用逻辑思维,分析源语文本的语法句式找到文章结构之间的联系,所以翻译出的作品往往可读性较强,易于读者的理解。对于一些文学性质的源语文本,译员能够自由把握翻译的度,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当地的文化背景运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合理地表达出原文本的意思,翻译出的译文也会更加符合译入语的阅读习惯。
另一方面,人工翻译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缺陷。其中最大的缺点就是翻译效率低。译员翻译能力有限,即使是很有经验的译员,其翻译速度也可能不及成熟的机器翻译的三分之一。另外,恰巧也是因为人工翻译能够很好地发挥译员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人工翻译可能会偏离原文的本意,是译文带有译员的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严谨客观的科技、医学等类型文本中,纯人工翻译操作困难。
3 解决方案
远见是新时代译员应该具有的品质。虽然各种计算机辅助方法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但这需要译员的充分利用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在任何翻译过程中都应该注意新语料和专业术语的积累,与其他译者相互取长补短,为后期翻译积累财富。
翻译过程中,译员应该选择合适的翻译软件中的匹配内容,挑选合适词语,组织合适语句,保持原文风格;如果所给内容与原文本语境不合,译员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给出最合理的翻译。
翻译完成后,译员要从全文角度对译文进行整体的逻辑调整和审核,避免文本内容各个部分之间的语义断层,使译文在整体上与原文风格相一致。
4 结语
计算机辅助翻译是翻译产业化的必然趋势,它使大规模协同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自身存在的利弊关系需要我们在翻译过程中实际把握。人工翻g仍然是翻译活动的主体,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人工翻译应该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相结合,相互取长补短,翻译出高质量译文。
参考文献
[1]陈善伟.翻译科技新视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2]李俊.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应用[J].语文学刊,2013(10):72-94.
篇6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教学;利与弊
目前,多媒体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多表现在图形、文字、视频和声音等方面。多媒体技术以其特有的生动性、直观性、灵活性和形象性,在高校教学中广泛应用。而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合理引入多媒体技术是对英语教学的创新和改革。运用多媒体可以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革新教学方法与内容,为学生的口语实践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进而提高大学生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一、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中,主要以讲授的形式进行英语课堂教学,课堂形式枯燥、单一,教学内容抽象、僵化,学生只能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这无疑对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极为不利。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提升。而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教师运用投影设备,通过PPT展示课件,能够应用图片、声音、视频等形式,为学生讲解英语国家的生活片段和民俗风情,让学生在生动的学习情境中体会多样化的西方文化,这一方面可以扩大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2.增强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喜爱,大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社会热点问题的视频,然后要求学生以此为话题进行口语表达或辩论。这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并在交流辩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
3.丰富英语教学形式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格局的立体化发展,还可以丰富英语教学形式,拓展英语课堂的容量,帮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英语信息和文化。例如,在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展示课件,还能够通过校园网为学生布置作业或引导预习,也可以将已学内容制作成光盘,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此外,也可以在校园内设立英语广播,或建立英语交流论坛,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加强师生互动交流,让学生通过媒体工具自主获取英语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二、多媒体技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弊
1.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各个高校都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将多媒体技术引入高校英语教学中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生兴趣,但另一方面,它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首先,多媒体教学模式下,高校英语的教学进度相对较快,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日益流程化,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断增加,但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却未能得到有效提升。其次,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需要花费时间演示课件,学生的个性展示时间就相对减少,这无疑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
2.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部分教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直接展示知识点,进而对知识点进行单一的讲解,这根本无法引导大学生对英语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和逻辑性分析。因此,这种形式下的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的逻辑思维,不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这种多媒体展示形式,并未完全打破“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框架,学生仍旧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多媒体教学涉及到的英语知识较多,包含的信息量相对较大,但英语课堂时间是有限的,织就导致教师为了在有限时间内讲解完课件中的内容,不断提高讲课速度,甚少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更无法及时了解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是现代化科技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可以极大的增强英语课堂的高效性、趣味性。但与此同时,高校英语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弊端。因此,若要加强师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互动,教师不仅要精心准备课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并及时了解学生在多媒体课堂中的问题和需求,以便及时调整英语教学进度和课堂内容,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作者:宋丽萍 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
参考文献:
[1]陈红梅.插上腾飞的翅膀——谈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J].考试周刊,2010.
篇7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意义
史料是了解和认清过去的媒介,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研究凭证,所有历史结论的得出都离不开史料。若历史研究缺乏史料,那么历史知识就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历史教学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若要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使学生真正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源远流长,教师就必须重视史料教学,并积极正确地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史料,使史料成为教学课堂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选用史料应遵循的原则
(1)多样性。在史料教学过程中,保证史料类型的多样性至关重要。教师在选择史料时应尽可能选择种类多样的史料,力求做到文物资料、图表数字资料、地图资料、影像等多种史料结合利用。史料类型多样的同时,更应注重史料视角或所涵盖的历史信息、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等的多样化。例如,讲到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时,教师授课同时可以出示几张照片,包括19世纪末美国街头蜘蛛状电线照片、河流受化工污染的照片、大城市高楼耸立通讯发达的照片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高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2)典型性。史料的选择在多样性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基础知识和教材重点,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历史事件和理解史实意义。史料的存在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两种。实物史料则是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被遗留和保存下来的有形物品,可信度要比文献史料高。文献史料是后人对历史作进一步探索研究得到的材料,虽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不及实物史料可信度高。因此,教师在选择史料的时候,应尽可能选择更真实、更典型的史料。
(3)针对性。史料的选取应考虑高中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选择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尽可能选用学生易理解掌握的史料,当然过于简单的史料就没有选用的必要。比如在讲授科技对城市化的影响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数据:“1760年英国5万~10万人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年则达到13个,1921年英国城市化水平达到77%。”
三、史料运用是关键
(1)利用史料导入新课,串联历史内容。高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不管是新课还是复习课,巧妙地展开课程切入导学都能使教学效果更佳。利用史料导入新课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不仅始终以历史为课堂主线,更避免了学生直接翻阅历史书本的枯燥无趣。例如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讲解,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青铜器、中国古代瓷器的照片让学生辨别,接着查阅官营私营手工业的史料记载,再看看世博会中展出的旧中国和西方的工业品,一系列的史料呈现后紧接着让学生进入讨论阶段,探究归纳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并分析中西方发展的差异性和产生差异的原因,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学习状态。当然,教师在新课教授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史料串联历史内容。将所有具有一定关联性的历史事件有机串联,不仅能让学生复习巩固学过的历史知识,更能加深学生对历史意义的理解。
(2)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解读历史的能力。在课堂中向学生提出问题是史料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设问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史料教学的成败和史料价值的发挥。学生通过解答相关历史问题,才能对史料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应富有启发性、多样性和层次性,并能通过改变问题的制约因素使学生认识到条件改变则结论也随之改变,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同一问题从多个角度设计问题,给予学生多个思考方向,提高学生解答历史问题的应变能力。
(3)史料训练课堂内外相结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史料教学要想达到最佳效果,收获教学硕果,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史料学习进行一个课堂内外有机结合的长期训练。史料教学绝不是单纯只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史料那么简单。所谓的史料训练课堂内外相结合,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收集一些历史资料并能与课堂中运用的史料巧妙结合,课堂中的基础训练和课堂外的提高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养成课前自主预习、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的习惯,然后在课上通过学生之间的成果分享、分组探究或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答疑解惑,对史料进一步整合分析。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篇8
【关键词】农村中学 化学实验 绿色化学 探讨
绿色化学是21世纪化学科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应树立的基本观念之一,化学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离不开实验的验证和检验,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这些废弃物不同于生活垃圾,如果不经处理任意排放,就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化学实验中产生的污染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一、绿色化学理念及其特征
绿色化学的理念是实现生态环境与化学和化工生产的协调发展。其主要特征在于采用“原子经济”反应,即原料的每一个原子进入产品,原子的利用率为100%。绿色化学倡导从源头上尽可能地消除或减少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用治理前移的思路来对待污染治理,是一种积极的环保概念,必将对化学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的污染源
化学实验的污染主要来自实验准备和操作中洒落的试剂和药品;实验准备和结束后对仪器进行清洗后的废液;没有进行回收而倾倒掉的多余试剂;因过期失效而丢弃的试剂和药品。
农村学校的实验室一般都没有专门的“三废”处理设施,处理方法就是混于生活垃圾中随意排放。化学实验教学中产生的废弃物量不是很大,但由于实验教学中使用的化学试剂纯度较高,有些试剂毒性较大,积少成多,污染周边环境。
三、化学实验绿色化途径
化学实验绿色化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绿色化学的理论和原则并将其贯穿于整个化学实验中,从源头上消除实验教学产生的污染,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其主要途径有:
1.关注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化学教师应该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教育的理念,才能在教学、生活中自觉的实施绿色教育。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树立起环保意识,培养学生从事绿色化学研究与开发的能力。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利与弊,培养学生关注环境、关注生活的意识。
例如,绿色植物具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供人类呼吸的用途,倡导学生“种下一棵树,为我们的生活增添绿色”,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
2.加强化学实验的清洁化、规范化操作
所谓化学实验的清洁化,是指通过一些有效措施使化学实验对实验场所和环境的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在化学实验中,低熔点、低沸点试剂的有机实验,如果不严格按规定操作,很容易引起爆炸事故,不仅会危及师生的生命安全,更会污染环境。因此在化学实验中必须要严格规范操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同时要加强化学实验过程的有效管理。加强对有毒化学试剂的管理,改善试剂和药品的保存环境,建立严格的领用制度;实验中要严格按规定操作,试剂瓶必须及时加盖,严格控制试剂的取用量;规范实验操作,避免试剂泼洒,对实验中产生的“三废”应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尽量避免试剂间再次化学反应而产生对环境的二次污染;对实验中产生的化学产品应回收利用。
(1)用微型化学实验代替常量化学实验
微型化学实验是国内外近20年进展较快的一种新的化学实验形式。微型化学实验是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试剂获得比较明显的反应现象和化学信息的一种实验方法。虽然它的化学试剂用量一般只为常规实验用量的几十分之一乃至几千分之一,但可以达到与常规实验相同的效果。
(2)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大部分实验的药品在教材中都未明确给出限量,学生很难把握药品的实际用量,这样既影响实验的科学性,又会造成药品的浪费,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若将药品规定了用量和浓度,既方便操作,又便于观察和记忆,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科学的实验方法。教学过程中把好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妥善处理化学实验的废弃物(回收、无害化处理),这样既为实验操作的规范化奠定基础,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还能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减少环境污染。
3.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多媒体仿真实验
对一些基本的性质实验,常规实验所用的试剂比较多,且有机性质实验中常用到多种有毒、有害的试剂.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更会危及实验师生的身体健康。利用计算机辅助制作多媒体仿真实验,把化学反应中的现象生动地呈现在屏幕上,这样有助于学生对各物质的性质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探究性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对比和判断反应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从而减少实验过程并开发出对环境无污染的化学技术。
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改善了部分有毒、危险实验的操作环境,提高了部分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还让学生在观察媒体辅助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体验了多媒体技术的绿色环保价值。化学毕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形成基本操作技能和培养科学态度的过程,而多媒体无法代替,所以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必须把握好尺度,否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
篇9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生活化情境 教学策略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每时每刻、每一个角落都具有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素材,高中政治也是如此。政治科目离实际生活并不遥远,它时时刻刻发生在生活之中,因此教师应该全面认识政治这一科目,把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生活中的政治情境带入政治课堂,以此提高学生的学生热情,提高政治教学效率。本文主要对生活化情境对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作用及如何把生活化情境带入政治课堂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一、生活化情境对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作用
巧妙选择生活化情境,把它带入高中政治课堂对学生、教师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当然,合理的生活化情境运用到政治课堂更有助于推动政治教学,如下:
(一)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以来,高中生对政治科目的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高中政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过多,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第二,高中政治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除了对教材中的内容泛泛而谈外,几乎都没有其他吸引学生的亮点,课堂枯燥乏味;第三,诸多学生认为高中政治离实际生活过于遥远,例如学好语文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学好数学可以运用于各种买卖交易活动,然而学习这一政治科目根本没有施展之处,因此对其重视度不足。以上三个因素中第三点最重要,因此教师学会巧妙选择生活化情境尤为重要。教师将生活化情境带入课堂,政治教学内容将会进一步丰富。当教师引入的生活情境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真实接触时,学生会注意聆听教师列举的这些情境,进一步加深对政治这一科目的理解,最后提高政治学习兴趣。
(二)选择生活化情境,扩大学生的政治知识面。诸多学生学习政治的目的只是提高分数,因此在每一次的政治考试中分数也许很高,但这只能说明这些学生记忆力好,比其他学生更勤奋而已。在教育生活中,学生学习不仅仅是为分数,更重要的是扩大学生的视野,树立其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政治的认识,扩大学生的政治视野。例如教师讲到“经济全球化”这一内容时,如果只是讲“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具体表现形式等,那么学生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而当其选择具体的生活化情境,如“当前苹果手机进入中国市场的利与弊”,“苹果手机为何能走进中国”,等等,那么学生的思考角度除了政治理论外会进一步考虑到实际生活,最后扩大政治视野。
(三)提高政治教学效率。在高中所有科目之中,语数外是三大主科,而政治在诸多教师、学生眼中只是辅助学科,因此高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积极性不高,照本宣科现象屡见不鲜。实际上,每一科科目都有独特的教育意义,教师应该重视。面对学生的积极性不足之时,教师如果能够扩大政治知识视野,在教学之前充分做好备课准备,把有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生活化情境带入政治课堂,那么将会提高政治教学效率。
二、生活化情境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把生活化情境带入政治课堂需要一定的准备与技巧,以下是笔者的几点建议:
(一)教师深入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提高学生对政治科目的热情。首先,教师在课余时间应该多接触学生,例如在下课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教师在政治教学之前,应该积极挖掘学生的生活体验及生活兴趣,并把这些内容进行收集、筛选,最后把这些生活素材适时运用于政治课堂,使之提高学生对政治科目的热情。例如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学生对于名牌手机、名牌电脑都有了解与认识,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生活情境进行模拟并进一步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如学习“经济全球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拟几个名牌法人,如苹果公司、华为公司等,让学生在学习、演示中深入认识政治。
(二)教师创新处理政治教材的生活素材,加深学生对政治的认识。在高中政治课本中也会举例一些生活素材,例如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内容时,课本中有举例拜金主义、过度消费及消极消费等生活素材。这些生活素材虽存在,但学生对这些内容并没有过多的认识及看法。因此,教师要学会把这些生活素材进行二次加工,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口味”。例如对于“过度消费”这个生活素材,教师可实际举例生活中的某一个大牌明星或者班级中的某个学生;而列举“拜金主义”这方面的生活素材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比如新闻资讯上某个人的行为属于拜金主义,具体表现在某些方面,这些拜金主义对周围人的危害,等等。当教师把这些政治教材中的生活素材优化处理后带到班级时,学生对“政治”这一词更加了解。
(三)教师巧妙设计贴近实际生活的政治问题,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需拥有巧妙设计贴近实际生活的政治题目,并把这些题目适时抛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政治题目进行全面思考。关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这一教学内容,如果教师的问题能够把这一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如提出“公民具体的权利有哪些?”“公民怎样维护自身权利?”“列举你身边的公民维护权利及履行义务的例子”这样的问题,就能够增强学生的政治意识。
综上所述,生活化情境有助于推进高中政治教学,使学生、教师双方受益。因此,教师在选择生活化情境之前,必须对生活中的政治素材进行具体的认识,考虑学生对这些生活情境是否感兴趣。提高政治教学效率,教师必须用创新、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巧妙选择生活化情境,并把这些真实的情境带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安小.巧妙选择生活化情境,助推高中政治教学[J].福建教育,2016,Z4:83-85.
[2]封力菀.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篇10
关键词:央企 产融结合 产业投资基金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2
1 央企产业投资基金是产融结合的新途径
产融结合是指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或工商企业与金融企业之间通过股权融合及业务合作等各种形式的结合与互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有一个加速融合的过程,这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据统计,截至2011年末,有数十家中央企业涉足金融资产投资,国务院国资委表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一些大央企可逐步探索“产融结合”的方式与经验,同时国资委也开始研究有关产融结合的问题,希望对央企的产融结合进行规范。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央企走产融结合的道路就是利用金融资本的平台与资金流有效延伸其价值链,从而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增值并举。其积极作用在于,一是成功搭建起产业集团的资本运作平台,为产业资本获得金融支持创造条件;二是通过推动产业集团多元化发展,获取超出产业资本平均利润率的收益;三是通过资金链的延伸,有效提高集团成员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加快资金周转,降低财务费用,提升管理水平。不难看出产融结合的最大优点就于通过企业集团内部的组织权威来整合产业与金融资源,优化资本配置,实现产融一体化,提高产业及集团的整体竞争力。
目前央企产融结合的主要模式呈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归纳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参控股银行等金融机构,比如中国石油的“昆仑”系、国家电网的“英大”系,均涉入商业银行、金融信托、保险、证券和期货等金融领域,建立起品类较为齐备的金融平台。二是组建财务公司,比如中国石化、中国建材、中国港中旅等三十多家央企均立足于集团内部服务,组建自身财务公司,实现资金的统一管理与内部资金支持。三是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比如国电资本控股公司就是中国国电集团组建的集财务公司、证券基金、保险经纪等于一体的金融控股平台。在这些传统的模式之外,近年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相继联合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发行了近百亿规模的产业投资基金,这种以中广核集团产业基金与中航工业集团航空产业基金为代表的,由央企与金融机构联合发行的产业投资基金的产融结合的新模式正逐步引起关注,推动了央企产融结合的创新。下面将围绕这一新的产融结合模式,对其内容、优势、制约和完善建议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2 央企产业投资基金的利与弊
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通过向社会发行基金募集资金,交由专业投资管理公司运作,并主要对未上市企业直接提供资本支持,以实体产业为投资对象的集合投资制度和金融创新工具,是产融结合的新兴手段。具有代表性的中广核产业基金总规模100亿元人民币,系中广核集团与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银投资公司联合发起设立,首期募集金额70亿元人民币。一期将主要以股权收购直接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为主要方式,投资国务院已核准开工建设的岭澳核电站二期、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福建宁德核电站和阳江核电站等具有稳定收益的核电项目,以及国家大力支持的清洁能源及相关产业项目。另一只具有代表性中航工业航空产业基金由中航工业集团联合中国建设银行共同发起设立,第一阶段规模不超过50亿元人民币,未来募集远景将达到200~300亿元人民币。主要利用中航工业集团的力量整合航空产业、完善航空产业链,通过对航空系统内企业和其它民用高科技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或控股收购,提升投资对象的企业价值。同时,航空基金与地方政府携手发展航空产业,共同建设当地航空产业园区,以现有分布在各地的航空企业与航空基地为依托,利用航空产业的群聚效应,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
活力。
通过对上述两家产业基金设立的背景、募集情况和项目运作进行研究,央企产业投资基金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
优势:
(1)基金股东背景实力强大。以中广核产业基金为例,产业基金的发起方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银投资公司均系大型中央企业与中央金融单位,投资基金可以充分利用各自股东在产业和金融方面的独特资源,充分发挥在核能和新能源等国家战略性领域的投资优势,获取良好收益。
(2)产业集团拥有丰富的实业项目资源。央企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项目主要是央企旗下或相关抗风险性强、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预期取得良好投资回报的战略性项目。以中航工业航空基金为例,拟投资项目主要包括两个领域,一是中航集团系统内拟上市的航空制造业及其相关行业企业的股权投资,以及中航集团已上市企业的非公开发行的股权投资。特点是行业进入门槛高,符合中航集团战略发展规划,受集团扶持政策较多,地方政府重视,有明确的上市计划,各项财务指标达到或接近IPO要求。二是属于与航空产业关联度高,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的持续、高增长的民营项目,特点是具备良好的技术优势,后续研发实力强,具有可执行的发展计划和上市计划,各项财务指标达到或接近IPO要求。因此,中航集团内部近3000亿资产的整合与重组,以及为了实现“万亿”规模而进行的外部吸纳与并购,为航空基金提供了丰富的项目资源。
(3)具备坚实的金融资本平台。一方面,具备顺畅的资本退出渠道,央企旗下企业与上市公司众多,都将成为未来集团资产整体上市的平台,不仅为产业基金的投入,也为其退出提供了良好的通路。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够提供完善的投后金融服务,利用金融机构的多元化融资渠道为被投资企业提供短期融资融券、理财产品、搭桥借款、并购贷款、技改贷款等后续融资,通过金融机构各分支庞大的客户网络为投资项目提供上下游资源整合、战略合作等一系列增值服务。
产业投资基金在具备多项优势的同时,也存在几方面的制约因素:(1)实现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之间的战略协同、资本协同与业务协同是央企产业基金成功募集与运作的前提。央企与金融机构相互之间及内部协同的缺失与缺位都将制约和影响产业基金的募集与作用的充分发挥。(2)央企产业基金的成功募集一般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即拥有央企集团的资金支持作为“引导资本”、基金管理人一定比例的自有资金作为其他出资人资金保本的“安全垫”和储备足够“能够及早看见投资回报并成功套现”的投资项目。这些关键要素的缺失往往是导致近些年来国内一些产业投资基金募集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3)在操作层面,需要配备一支具有国际国内实业与金融管理经验的团队,需要有效解决投资决策机制、管理人员激励机制与平衡各方的诉求等问题。(4)在法律层面,能否逐步完善产业投资基金相关法律法规是有效保护投资者,科学引导规范基金行为的基础。
3 央企产业投资基金的完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在央企产业基金的发起设立与投资运作过程中,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中央企业在发展金融业务前,首先要明确金融业务的定位,要明确金融与产业之间的协同,包括战略协同、资本协同与业务协同,这是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在选择产业投资基金这一产融结合模式时,必须综合考虑集团的金融需求及业务现状、资源状况和资本实力,明确方向,细化举措,努力实现金融工具与产业资源的有效契合。
(2)要推动资金的有序募集、完善投资决策和储备良好的投资项目,一方面确保央企“引导资本”、基金管理人“安全垫”资金的及时到位,同时理顺其他不同性质资金的到位顺序,实现资金的有效有序募集;另一方面产业投资基金的成功运作离不开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要明确央企与基金管理人的角色,理顺沟通渠道,设置科学的投资决策机制;此外作为主导一个产业的中央企业应储备好足够具备良好收益与易于变现的投资项目,为产业基金的成功运作提供载体。
(3)加强金融人才培养,配套人才激励机制。产业基金的运作需要有一支优秀的基金投资团队,一方面要求从业人员要对国内行业发展情况和政策环境有相当程度的了解,需要在国际投资、兼并收购和国际商务合作方面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和经验,另一方面对高级管理人员需要配套设计合理的薪酬分配和激励约束
制度。
(4)在法律层面,要推动《产业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通过加强法律法规的引导与监管,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央企产业投资基金的规范运作。
总之,央企产业投资基金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正成为连接产业市场与金融市场的桥梁,融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平台,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现实的经济效益,我们既要坚持与推动这一过程,也要关注与解决现实问题,积极探索央企产融结合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姜亚楠.从金融业“十一五规划”看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的发展前景[J].经济研究导刊,2008(9).
[2] 刘昕.基金之翼:产业投资基金运作理论与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
[3] 季敏波,徐莉芳.促进中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战略措施[J].财经论丛,2000(4).
[4] 刘元名.试论中央企业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China’s Foreign Trade,2012(4).
[5] 周清杰.我国产业投资基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管理现代化,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