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13 17:5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户外活动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幼儿园 中班 户外活动 体育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还指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户外活动条件,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在体育游戏所求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一、幼儿园中班户外活动的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动作发展与培养是幼儿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必须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发展协调、灵敏,和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因此,在户外游戏中,首先合理安排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保证2小时的户外活动,有效利用有限的场地及器械组织幼儿开展锻炼,从而发挥其最大的利用价值。户外活动增进了幼儿与教师户外活动的互动性,因为,户外体育活动均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围绕目标,从体育的多维效应、多种角度建构户外活动的形式,有利于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策略。多给幼儿一些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孩子从狭小的空间走出来,充分发挥户外体育活动相对自由、自主、轻松愉快等优势,赋予户外体育活动更具特色的魅力。在幼儿快乐自主参与户外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促使幼儿提升“游戏性”、“参与性”、“实用性”及“自主性”等方面的能力。
二、幼儿园中班户外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就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整理、归纳,户外活动的废旧自制性、游戏器械的一物多玩性进行观摩研讨和园本培训。在户外游戏活动中,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户外环境,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对体育活动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但是,在当今家庭育儿方式上普遍存在着重智育轻体育的现象。加上多数家庭居住高楼,独门独户,孩子们常常在家里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电动玩具,很少在户外进行锻炼,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普遍缺乏锻炼。在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中,有的因为场地有限,资源欠缺,教师不好好组织,有的认为体育活动容易出事故,还是少开展为宜;造成体育活动内容单一,体育器材品种匮乏、使用率低、目的性不强、器材投放不合理等,对孩子肢体和动作的训练也缺乏针对性、系统性,难以达到锻炼的目的。
三、幼儿园中班户外活动的策略
在户外活动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为幼儿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材料,使其幼儿在轻松有趣的环境氛围下,发展幼儿的各项体能和体质。
1.教师通过有目的地进行创设情境、设置问题,以任务完成为目标,激发幼儿活动的内驱力,不断维持幼儿的活动兴趣。教师将多种运动方法和经验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活动任务之中,幼儿带着任务去进行身体活动,他们凭借已有的运动能力和经验,不断调整自身的运动方式,与同伴协作,积极动脑筋想办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2.提供的任务难度必须适时、适度、适宜。教师应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认知经验和运动能力水平,提供难度略高于幼儿现有水平的任务,鼓励幼儿经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运动中的“难题”,使幼儿自主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积累运动经验,感到自信与快乐。例如:游戏“运西瓜”,幼儿推着装满西瓜球的独轮车,沿着不同的路线(弯弯曲曲的纸板路、石子路、独木桥、斜坡、树林),将西瓜运至“小动物们的家”,在游戏中,西瓜球掉了须捡起,独轮车扶正后继续推,上斜坡时,一人推不动就寻求同伴的帮助,想法设法将西瓜球送至目的地后,幼儿以是汗流浃背,但脸上却充满了喜悦的神情。
3.幼儿户外活动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户外活动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幼儿教育契机。幼儿自主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幼儿户外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幼儿户外活动本质所确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
4.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教师为幼儿提供充分的场地及材料,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体现一物多玩的方式。例如圈可以有多种玩法,"滚圈、钻圈、跳圈、转圈"等多种玩法。又例饮料瓶也有多种玩法,竖起可以让幼儿当跨栏、也可以双手拖着平行行、又可当手榴弹进行投掷、间隔摆好蛇形走、平倒单脚行进跳和间隔跳。幼儿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和帮助幼儿,先让幼儿自由游戏,去发现、探索,教师引导活动的多种玩法、教师可在幼儿游戏玩中适当加以指点,最后与孩子们一起总结游戏的新玩法、多种玩法、体现一物多玩,让孩子们获得成功的经验。提高活动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李书勤. 浅谈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应用价值 [J]. 现代企业教育. 2012 (20)
[2] 徐聪跃. 浅谈民间体育游戏在农村中心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 [J]. 快乐阅读. 2012 (19)
篇2
关键词:淮安;活动行为;行为规律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054-02
当今中国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强大的生活压力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脆弱,甚至家庭关系也变得疏远。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着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安定,甚至对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住区是家庭交流的载体,只有研究其中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行为方式,找到其规律,才有可能建造出符合交流的空间。本文通过对淮安市住区户外活动行为进行研究,发现其规律,提出其设计策略,为淮安市住区建设提供一些意见。
一、淮安城市居民传统生活方式探寻
《淮海晚报》对淮安城市居民发起一项调查――“我们的童年”,对记忆中的零食、童年的玩耍、童年的梦想三个方面进行全民记忆。在童年的玩耍这一部分写道:“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童年记忆,但有一点是相似的:‘玩’。在‘玩’中,孩子们总能获取单纯、美好的乐趣。虽然回忆起来的时候,会感觉‘那时候的自己,真是傻得可以’。”1971年出生的陈先生,在淮阴区刘老庄村有着难忘的童年记忆。他说,那时候的小孩,最流行的是掏鸟窝和抠“知了狗子”(学名为蝉蛹)。“一到放学或周末的时候,我跟几个小朋友就一起出去掏鸟窝。一边走,一边昂着头看树上哪有鸟窝。只要发现目标,不管多高,一定要想办法把鸟窝给捅下来。”陈先生说,他们那时候不像现在小孩那样娇贵,有一点磕了、碰了,家长都要心疼半天。陈先生的父母心疼的是,爬树时他不小心把裤子磨破、磕破了,需要费一些布把裤子补起来,“那时候条件不好,哪有那么多布给自己补裤子。万一弄破了,就会挨一顿揍。”不过陈先生说,即使挨点皮肉之苦,但看到摸下来的小鸟通过自己的喂养逐渐长大,不但图了乐呵、打发了无聊的时间,还很有成就感。
淮安城市是一座应水而生的城市,也是一座美食之城。这两种特性决定了淮安城市居民两种传统的生活方式:傍水而居的习性和家庭主妇对厨艺的在意。淮安女性作家苏宁《平民之城》一书中写道:“春天或冬天,小城里临河居住的人家,早上,门前有水的湿气,不临河居住的人家的房顶上有雾的湿气。前面说过,这淮安城里的大河有两条,一条是古黄河,一条是里运河。他们大大方方地、从容地、威武地穿过这小小的单纯的城,像一个威武的男孩子故意炫耀着从一个有些内向的害羞的小女孩家门口走过。”“她不喜欢逛街,也不喜欢去听淮剧,没事就喜欢到菜场走走,一个摊子一个摊子看看,她笑眯眯地看,不买的蔬菜也要问问价格。”这样一些场景的描述从侧面反映了淮安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
二、淮安城市住宅区居民的活动行为分类
丹麦建筑师扬・盖尔(Jan Gehl)在《建筑之间的生活》(Life Between Buildings)一书中,从或然论的角度来理解环境是如何影响行为的。他认为,在具体宗教、气候、社会条件下,通过设计,可以调控使用公共空间的人数、每个人活动持m的时间,以及活动的类型。他把在公共空间中发生的户外活动归纳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
1.必要性活动
必要性活动是在各种条件下都会发生的活动,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人们在不同程度上都要参与的活动(例如,上学、上班、购物、等公共汽车)。因为参与者别无选择,其行为发生几乎很少会受物质环境的影响。
2.自发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活动,只有在人们有参与的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例如,散步、在街边咖啡店喝杯咖啡等)。
3.社会性活动
社会性活动指的是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这一类型活动也可以称之为“连锁性”活动,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们都是由另外两类活动发展而来的。这种连锁反应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处于同一空间,或相互照面、交臂而过,或者仅仅是过眼一瞥(例如,与人问候和交谈,集体活动,甚至被动地观望他人的行为)。
盖尔关于人的行为的解释,同时也告诉我们环境对行为的影响程度。在低质量的公共空间中,主要发生必要性活动;而在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中,除了必要性活动外,可选择活动甚至社会性活动发生的频率会显著高于低质量的公共空间。
三、淮安城市住宅区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特征总结
通过对淮安城市住宅区调查发现,住宅区中主要活动的人群是老年人、婴幼儿和中小学生,中青年人活动比较少。
1.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规律
老年人的活动以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为主,具体到活动行为的内容上,外出行为中以购物、乘车出门就医、访友为主,交往行为以聊天、打牌、下棋为主,健身康体行为以晨练、集体跳舞、跑步、打球、使用器材健身等为主,休息以散步、逗留、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为主,游戏主要以与儿童做游戏为主。
老年人被称为“丧失的时代”,包括四个丧失:身心健康的丧失;经济独立的丧失;与家庭、社会联系的丧失和生存目的的丧失。这些丧失相应产生了多种需求:健康的需求、安静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交往的需求。淮安城市住宅区中活动的老年人同样有这样的心理和需求,也就产生了他们自己特有的户外活动规律。
从以上活动规律来看,淮安城市住宅区的老年人受到外界政治、经济等人本需求之外的影响很少,他们的行为、心理需求更接近人的本真。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晨间户外;游戏化
人们常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的阳光适宜,空气凉爽、清新,在此时进行适当的晨间锻炼,可以使幼儿精力充沛、强壮体质,拥有健康、阳光、开朗活泼的个性,以便于一日活动的有效开展。我园是一所乡镇幼儿园,地处农村,有绿茵茵的草地,平整的户外活动场所,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阳光充足,为幼儿进行晨间户外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户外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锻炼幼儿的体能,晨间户外活动是首选的途径。优化幼儿园晨间户外锻炼活动,消除户外锻炼机械重复练习的学习模式,我将民间游戏、传统游戏、情境游戏等贯穿于晨间户外活动之中,以游戏化学习方式激发幼儿晨间户外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幼儿园课程实施游戏化的进程,充分发挥户外活动的整体功能,促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民间体育游戏促进了幼儿身体健康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种类繁多,且大多是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有很大一部分是练习跑、跳的动作。对孩子的身体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促进他们机体健康和谐的发展,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体质。如:“捞鱼”“跳皮筋”“老狼老狼几点了”“撞拐”等游戏有跳跃,平衡的活动,可增强孩子各器官的生理机能,“打鸭子”“踢毽子”“跳房子”等活动使孩子手、脚动作灵活、协调。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孩子骨骼肌肉的发展,锻炼了他们的动作技能和技巧,也有利于孩子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民间游戏的各种动作发展,促进孩子机体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增强了他们的体质。
二、情境性游戏促进幼儿情感发展
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我们要充分利用户外的物质与我们的游戏相结合,创设合适的户外环境可以刺激幼儿的感官,能让孩子自由的玩。”户外情境性游戏是让幼儿到户外实地对感受游戏的快乐,一切的自然景观和材料都可能成为幼儿情境的对象,同时可以利用周边田野开展一些体育活动。如三只蝴蝶场地直接在花圃中,既节省时间又节省材料,体能训练,动物王国设在游乐场,孩子们爬过小山坡,走过脚印路,这些真实场景的利用,使孩子们意犹未尽。
在实际的游戏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在户外情境性游戏活动中不仅得到了情境体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在幼儿园及社区环境的培养熏陶中,在游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快乐成功地获得了体验。我们班本学期新来个叫尤××的小朋友,刚来的时候不爱说话,早上来园不愿意与我们老师打招呼,也不愿意与其他孩子交流,于是我就经常想办法鼓励他参加户外的情境性角色游戏,通过耐心引导他感知户外情境中的事物,鼓励他多说,学习用具体、生动和形象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讲述,以此来壮大他的胆子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中班幼儿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而且敢于想象,敢于表现,在活动中教师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开展一些“情境性”的活动,将故事融入游戏,创设运动情境,让孩子体验其中的乐趣。如“我当”游戏,幼儿戴上军帽,伴随着音乐,投入到部队训练的相关“运动”中,孩子们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自由活动着,爬、跳、跑、钻、平衡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幼儿在活动中收获很多,动作协调性得到了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克服困难的精神意志,充分体验了运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
三、传统游戏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传统游戏虽然在形式上有些“古老”,如,跳房子、跳绳子、拈石子、滚铁环、捉迷藏、挑小棒、折纸、七巧板、顶锅盖、剪纸、跳皮筋、丢手绢等,但可以给它增加新内容,“比如跳皮筋的歌谣,就可以进行改编,可以用三字经,也可以创造新的歌谣。这样孩子们就会更加感兴趣。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孩子喜欢的动画片,自创改编,丰富传统游戏的内容。有规则、有竞争、有目的的游戏活动更利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传统游戏大都是群体游戏,孩子们在这种群体游戏中学会宽容、理解;有规则、有竞争、有目的的传统游戏,还能让孩子掌握现实规则,从而切身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限制、怎样适应现实规则等;游戏的竞技性,让孩子学会了努力,也学会了怎么样与人和谐相处,如何与人沟通。
游戏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要求的快乐而自主的实践活动,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晨间户外活动,使晨间户外锻炼的目标组织、内容组织、活动形式、活动评价科学合理化,儿童奔跑追逐,攀爬跳跃,使大肌肉得到锻炼,肌体的协调性、平衡性、灵活性都得到增强,在愉快自主的活动中达到锻炼的目的。晨间户外活动游戏化使幼儿拥有健康强壮的体质,更阳光、开朗、活泼的个性。
篇4
关键词:幼儿;户外体育;成长;研究
中图分类号:G613.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72-01
众所周知,户外体育活动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应该充分重视。可以利用晨间、上午和下午的有利时间,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发展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能力与素质。
一、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特点
(1)具有开放的环境。不同于室内封闭的环境,在户外,孩子们活动的空间更大,可以选择的材料和游戏方式更多。(2)具有自主性。在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材料、玩伴和游戏方式。(3)具有丰富的材料。在户外,材料十分丰富,随处可见,提高了孩子们的活动兴趣,解决了材料短缺的难题。(4)更具趣味性。由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孩子们选择的机会更多,所以,孩子们觉得更有趣味性。(5)交往的频繁性。在户外活动,年龄、班级的界限不再存在,幼儿之间的交往增多,互动频繁,合作意识增强。
二、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及内容
根据教育理论及我园的实际情况,保证了孩子在园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并不断探寻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1)丰富多彩的晨间锻炼30分活动。一个开放式的晨间户外运动区域,可以让幼儿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发展思维,提高认知能力。晨间活动以大型器械为主,共开设五个区域:车类区域、平衡组合区、悬握区、攀爬组合区、钻爬组合区。幼儿来园做好热身运动后,自主选择活动区域,晨间活动是幼儿在园活动的开始。
(2)上午户外一小时的三段式活动。上午中大班和托小班各一小时户外活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段:10分钟操节活动,包括队列练习、器械操、基本动作等热身活动。第二段:班级教师组织20分钟的集体游戏,进行走、跑、跳、投掷、钻、爬、攀登等技能的练习。第三段:户外混龄自选区域30分钟活动。材料为小型器械,自选区域分为攀爬区、投掷区、平衡区、玩沙区、抛接区、篮球区等区域。每个区域的负责教师制定不同的区域规则,幼儿按规则参加游戏,打破幼儿年龄、班级界限。
(3)下午半小时民间体育游戏。下午主要以民间体育游戏为主。孩子们一般很喜爱民间体育游戏,因为这些游戏比较简单、活泼。例如:花样跳绳、编花篮、打口袋、马兰花开等。这些质朴的民间体育游戏,流传了上千年,孩子们从小就有接触,比较熟悉,会感到亲切。因而,可以提高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三、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开展中的不足和指导策略
通过两年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这说明,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方向是正确的,但冷静反思,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改进。在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问题。
(1)教师要转变为活动的支持者,观察幼儿并给予适时指导。教师所处的支持者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适时地、适度地引导学生,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当教师还无法解读孩子的游戏时,还无法确认该什么时候介入时,要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手,至少能还给幼儿自由。只有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幼儿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2)明确活动规则。幼儿只有了解活动规则,才能保证活动的安全性和趣味性。带班老师在户外活动前,应向幼儿说明活动规则,并且每次活动前都要强调,这样,幼儿了解了每个区域的规则,活动时就不容易出现状况。另外,负责区域活动的老师也要负起责任,每次换区后都要强调活动规则,久而久之,幼儿就对规则熟悉了,活动中的安全保障就大大提高了。规则意识要从小培养,教师的工作虽然烦琐、重复,但对幼儿却是受益匪浅。
(3)教师之间做好沟通。由于户外区域活动时,本班教师不一定会看护本班幼儿,所以会出现幼儿碰伤或意外,本班老师却不知情的情况,这就需要负责相应区域的老师负起责任来,将遇到的情况及时向本班老师汇报,避免出现本班教师不知情现象的发生。
(4)教师要掌握外伤处理知识。幼儿园要组织培训幼儿教师掌握一些简单的处理外伤的知识,幼儿在户外活动时会有一些小的刮碰,教师掌握一些外伤处理知识,在遇到意外情况时会及时地对幼儿进行处理,使幼儿的伤害降到最低,保证幼儿活动安全。
(5)保证投放材料的安全。教师们自制了许多幼儿喜欢的器械,但是一定要确保活动材料的安全性,无论是买来的玩具还是制作的玩具,教师都要保证其安全性。首先,选择的材料要安全环保,虽然是废物利用,但也要保证干净卫生,安全无毒。其次,制作上一定要保证玩具光滑无梭角,结实不容易破损。最后,玩具制作完成后,教师要检查玩具是否安全。
四、结束语
目前,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已经成为我园的一种常态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健康特色活动,每日进行2个小时的户外活动、自主混龄区域游戏。这样,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身体得到锻炼,让运动成为了一种习惯。在以后的活动开展中,要汲取好的经验继续发扬,弥补存在的不足,使幼儿户外体育活动开展得更加丰富多彩、井井有条,更好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晓晓.幼儿园儿童体育游戏活动浅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04).
篇5
关键词:体育活动;教学改革;幼儿园
户外体育活动作为幼儿园健康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幼儿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如何有效地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这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幼儿园的管理者和教师。为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切实推进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笔者立足于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通过课堂观察的形式,以户外体育活动为研究载体,对吉林省29所基地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观察结果显示,当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并不理想,在组织管理、教育观念及教育行为三个层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在活动时间无法保障,高控课堂持续存在,忽视幼儿发展需要,以及评价过程偏重结果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
本文以半年期的的教研活动为基础,对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和对策。
一、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园所管理滞后,户外体育活动条件无法保障
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时间、场地及材料等外部条件作为保障,然而在实际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条件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方面的欠缺与不足,制约了活动的开展,影响了活动效果。
1.园所开展活动时间严重不足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开展的要求有着明确的说明,在“教育建议”中直接指出“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提高幼儿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事实上,对于这样的明确要求,部分幼儿园此前并没有完全落实,甚至出现“置若罔闻”的情况。平均户外活动时间只有1小时左右,且体育活动多局限于早操、律动等单调形式。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活动权利和发展需要。
2.活动场地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对于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场地的标准,国家教育部2016年新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着明确的要求和说明,相关规定为幼儿园户外场地配备与设置提供了明确的依据。但是现实中幼儿园由于历史、环境、经费、管理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无法在短时内达到上述目标和要求。比如生均面积过小,户外体育活动区域划分不明确等问题,依然存在。
3.活动材料投放缺乏规划设计
户外体育游戏活动需要相应的材料作为支撑,材料投放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幼儿园的材料投放环节表现出一定的问题,概况起来讲,包括三个方面: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材料投放过于单一、材料投放主题不明。
(二)教师观念陈旧,活动目标与内容设计笼统枯燥
部分基地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思维僵化或者观念陈旧的情况。集中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习惯于整齐划一,从“同一标准,同一角度”观察和指导幼儿,忽视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则是关于活动内容的设计与整合缺少明晰的认识和理解。
1.活动目标忽视幼儿个性化需求
在开展户外体育活动过程中,部分幼儿教师习惯于从班级整体角度出发进行活动组织与安排,活动形式与教学目标都较为固定单一。这种情况在客观上导致部分幼儿的发展需求无法满足,个体差异常被忽略。面对相同的体育活动,部分幼儿无法完成,选择放弃,另一部分部分幼儿则觉得过于简单,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
2.活动内容缺乏科W合理的设计
部分教师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容易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体育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之间“泾渭分明”,存在明显的界限,活动内容只限于体育领域,基本上没有各个领域间的横向联系和交叉,使得体育活动变成“非常纯粹的体育锻炼”;另一种情况则是追求“全面覆盖”,将体育活动与其他领域生硬的拼凑在一起,主次不分,内容含混。
(三)教学行为僵化,户外体育活动过程难以掌控
部分幼儿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教学行为僵化的问题。在活动的指导和介入的时机、形式,以及活动结果的评价与分析等方面,表现得束手束足,无所适从,导致教学行为生硬僵化,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难以把握活动指导介入时机
教研团队经过观察分析,发现部分幼儿教师在组织引领户外体育活动时选择“完全旁观”的态度,只要保证幼儿安全,其他的介入活动几乎没有。部分教师表示: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中,强调教师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需求,需要保护儿童活动的自主性,这就使得自己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介入户外体育活动,担心自身的介入会影响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因此,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许多教师感到束手束脚,不知道在何种情况下对幼儿进行引领。
2.无法确定活动指导介入形式
部分教师在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时,总是无法确定以何种形式介入幼儿的活动之中,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一部分教师担心由于自己的介入,影响了儿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另一部分教师则认为教师应当成为活动的主导者,可以直接采取“语言”或“行为”形式的介入。
3.缺少科学的评价理念与方法
部分教师对于儿童“学习故事”所提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还不能完全理解,将之与“儿童档案记录法”相等同,采用与其完全相同的观察记录方式,甚至部分教师直接放弃儿童“学习故事”的做法,只从活动整体进行简单观察记录,且倾向于“发现问题”,而不是“寻找精彩”。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解决户外体育活动系列问题的关键在于帮助教师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从“教师立场”转向“儿童立场”,在活动中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走近幼儿、认识幼儿,为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更适宜有效的支持。基于这样的前提,笔者以“儿童学习故事”(以下简称“学习故事”)作为教研活动的主题和工具,尝试通过这种较为新颖的儿童学习与发展评价方式,探究解决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优化管理方式,保障活动时间等外部条件
科学有效在开展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首先需要得到时间、场地、材料等外部条件的保障。长期以来,由于管理理念及客观条件等多维因素的影响,户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乏善可陈。通过开展“学习故事”主题活动,幼儿园的管理方式和理念逐步发生转变,上述问题也得以解决或改善。
1.变革管理以保障活动规定时间
为保障户外体育活动时间,保障幼儿活动需求,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进行反复研磨,转变组织管理方式,采用“化整为零,因地制宜”的方式,对户外体育活动时间进行统筹管理。
(1)设置专项主题强制保证活动时间
部分幼儿园由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在保教活动中往往回避或者很少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担心由于开展户外活动导致意外事故的出现。另外,部分家长也认为户外体育活动属于“不务正业”,会耽搁幼儿的“正常学习”。由于上述多种原因的限制,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长期无法得到保障。为真正观察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吉林省学前教育条例》的精神,促进幼儿健康快乐的发展,改善幼儿园管理工作,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共同商讨,通过召开家长委员会,介绍科学教育理念,制定安全保护措施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家长、幼儿园、教师、幼儿之间的关系得以理顺,形成一致目标,户外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具体做法包括:
首先,理顺家长观念。将儿童“学习故事”的教育理念介绍给他们,通过多次现场研讨,观摩教学等不同类型的活动,让参与者认可户外体育活动的价值――“赋予幼儿更多的游戏权利,他们会给你更多的惊喜。相信幼儿、鼓励幼儿、支持幼儿、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探究机会和空间,比教授幼儿算数、识字、背诵等活动更加有意义。”
其次,转变教师的观念。通过“儿童学习故事”的内涵与理念的介绍,教师们逐步接受了这样的理念“解放幼儿、解放自己、相信自己、相信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教师更多扮演的是观察者、引领者和支持者的角色。”。
通过上述努力,教师的行为逐步转变,尝试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选择与探索的机会,在体育活动中积极体验、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兴趣,塑造他们的个性。目前大部分幼儿园已经在保教活动中设立“户外体育活动主题板块”,这一板块的时间固定为1小时,以保障幼儿户外自主进行体育游戏活动的权利和需求。此外,对于活动的形式也提出具体要求,于幼儿园客观条件的前提下,户外体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多样灵活形式展开,避免每天、甚至每周不断重复同类型活动。
(2)利用一日常规挖掘零散活动时间
东北地区大部分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和体育活动都受到季节和天气的影响,尤其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成为开展户外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每当冬季来临,大部分幼儿园全部转为室内活动,基本上取消全部户外任何形式的活动,如何保障户外活动时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幼儿园、家长和相关人员。
教研团队与幼儿园进行反复商讨,并进行积极尝试,得出共识――合理规划幼儿园一日生活常规,可以克服工作中的阻碍和弊端,减少外界干扰和影响,提高工作效率,更为充分地满足幼儿和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概况起来讲就是调整一日生活常规,利用零散时间,完成户外活动,并且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形式。以3月份某基地幼儿园为例,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幼儿园开始尝试两种形式的改革,以保障户外活动时间。首先是充分利用幼儿入园、离园、午饭前、午睡后的四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平均户外活动时间大概为十分钟。入园和离园采取自主活动,家长参与的形式进行,而其余两时间段则采取教师组织引导,幼儿自主协商的方式进行。户外体育活动通常以球类、环绕跑步、大型器械应用等形式,尽量在小范围内达到幼儿活动的需求量,保证安全并兼顾幼儿的兴趣。条件允许则可以开展堆雪人、滑冰的特色活动;其次,则是逐步延长每周活动时间,以周为单位,每天的时间比上一周顺次延长5分钟左右,提升幼儿对户外寒冷天气的适应能力,提高耐力、力量、柔韧性等综合身体素质。对于秋季则可以采用相反的方式进行,保障一定时间前提下,逐步缩短户外体育活动时间,避免极端天气对于幼儿健康的影响。
经过3个月的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之后,在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保障上,基地幼儿园发生了明显变化。包括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等14所基地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时间都达到了1小时以上,户外活动时间大部分达到2小时,或者接近2小时。
2.统一调度以提高场地利用效率
(1)错峰管理,实现循环利用
在无法快速解决上述问题的情况下,部分幼儿园选择绝大部分时间在室内活动,只在偶尔的机会下,组织户外体育活动。以某幼儿园为例,户外场地十分狭小,无法满足大量幼儿同时进行体育活动,为了拓展户外活动空间,甚至楼顶也开发成运动场地,但是仍然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经过教研团队与教师之间的研讨与协商,决定采取错峰管理,循环利用的方式,提升活动场地的利用效率。比如,在场地最为紧张的几个园所,通过统一调度,每天户外场地活动时间进行错峰分配,根据小、中、大班的实际需求,每天提供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的户外活动时间,保证每个幼儿都有户外活动的机会。
(2)因地制宜,完成区域划分
户外活动场地的有效利用情况,直接影响到体育活动的开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教研团队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改革,通过全园户外体育活动时间统筹分配的方式,利用错峰形式,按照年级,以班级为单位,从早晨8点至下午5点随时开放,便于不同班级充分利用户外场地,保障适宜时间内,户外场地始终有幼儿进行体育活动,实行户外场地的循环式利用。最终实现了绝大部分幼儿园每天户外体育活动时间达到或者接近一小时,从而满足幼儿发展需求和《指南》的要求。
通过教研活动发现,大部分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没有进行体育活动区域划分,比如在户外场地中划分出“走、跑、跳、钻爬、投掷”等区域,体育活动开展过程受到局限和影响。其他省份则已经进行了积极尝试,比如将户外场地划分成“大肌肉运动、自选游戏材料锻炼、民族特色体育游戏和自然化教育特色活动”等不同区域。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进行商讨后,根据每个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对体育活动区域进行较为详细的划分,在今后的教研活动中将对这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合理建议。
3.结合主题以探索材料投放策略
(1)明确主题,实行预设投放
部分幼儿园将各种材料毫无秩序的堆放到户外体育活动场地,由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自行选择和使用。这种做法表面上似乎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实际上是选择“放任自流”,缺乏明确的活动主题和目标,导致活动“无效或低效”。户外体育活动虽然强调尊重幼儿的自主性和个性,但同时也有明确的体能、技巧培养目标,实现“寓教于乐”才是真正目的。活动过程中,材料无法与教师预设目标或者主题相呼应,意味着材料投放失败。
教研团队组织幼儿教师进行集体研讨,通过制定完整的活动计划,明确活动主题,提供目的性、操作性较强的材料来解决问题。比如幼儿园专门设计年度户外体育活动目标,并将之分解为季度、月、周甚至日的具体活动目标,通过不同的体育活动,培养幼儿的不同运动技能和体能。而活动中投放的材料则以此目标为依据,进行有目的的预设,例如在“跳”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事先制定完善的活动目标,从具有典型特征的材料中,选择3种左右如双脚跳――线绳、单脚跳――轮胎、连续跳――格子等提供给幼儿,其余的材料可以在后续活动中投放,或者在活动结束前选择合适时间投放,增加选择机会,防止“一劳永逸”的将各种材料不加区分,一次性地投放到活动中,保证体育活动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材料投放真正科学有效。
(2)划分主次,实行配套投放
与前面问题相反的是,部分幼儿园在材料投放过程中由于经费、管理、教学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体育活动中投放的材料种类过于单一,数量太少。这种情况下,幼儿缺少自由发挥创造的机会,活动过于枯燥单调,影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重复使用有限的材料,导致活动难以为继。许多幼儿在实践过程中,往往感到无所事事,不知如何开展活动,或者直接放弃体育活动,投入到其他类型的活动之中。
针对上述情况,可以尝试将投放材料分类,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将材料分为基本必备材料和补充辅助材料。根据事先预设的活动目标,教师可以提供活动必须的基本材料。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辅助材料,这类材料可以起到修饰补充作用,但是基本不会影响体育活动开展。比如,在攀爬主题中,除了必须的爬行网、梯子等类似材料外,可以辅助绳索、花朵、奖杯等材料,作为支持或者激励材料。划分主次材料,实行配套投放,既可以增加户外体育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又不影响活动的进行。
(3)针对个体,实行多层投放
材料投放缺乏层次性,是另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部分幼儿园在户外体育活动中所投放的材料,显得较为随意,没有兼顾到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材料投放缺乏梯度和层次,对于幼儿个体来讲,难易程度无法区分,影响实际效果,部分幼儿无法完成该项活动,部分幼儿则觉得缺乏挑战。对于全体幼儿来讲,则每次活动中的材料几乎不变,重复使用,缺乏变化和调整,影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继续提高。
幼儿园应当针对幼儿个体,设计具有层次性的活动计划,比如走平衡木活动,提供长度、宽度、坡度光滑度等存在差异和梯度的材料,保证幼儿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每次活动中的材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A组和B组,甚至设置A、B、C三组,每组之间材料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层次和梯度差异,幼儿可以以此为基础,实现“因人而异”的材料选择和活动组织。
(二)转变教师观念,满足幼儿个性化发展需求
教研团队开展儿童“学习故事”主题教研活动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强调儿童是在与周围的人、环境和事件互动的过程中学习的,认为学习是复杂的,也是情境性的。因此,组织户外体育活动时,考虑到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幼儿教师开始尝试改变活动组织形式,通过户外体育活动这一载体,应用“学习故事”的观察指导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切实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满足幼儿兴趣需要,促进幼儿多种能力发展。
1.弹性活动设计以满足儿童兴趣需要
以往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形式比较单一,通常以韵律操、慢跑等固定形式进行,活动缺乏弹性和变化,难以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幼儿和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都不高,活动效果也不是非常理想。通过弹性的活动设计,可以赋予幼儿更多的自主性和表现机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活动,效果也比较理想。基地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采取“确定主题,不限形式,梯度设计,隐性指导”的方式进行。比如在“奔跑”主题中,基地幼儿园只是预设“培养幼儿奔跑的兴趣,掌握奔跑的技能,提高耐力和意志品|”的宏观目标,至于具体开展形式则以材料投放这种隐性形式引导,不设定具体的形式和规则,给予幼儿自主发现、利用、创造的机会,满足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化发展目标。经过3个月的尝试,几乎所有基地幼儿园的幼儿都非常喜欢户外体育活动,主动参与其中,积极尝试材料的使用方式,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走、跑、跳、钻爬、投掷、平衡”等各项活动,乐在其中。
2.双重活动目标以推动综合素质发展
基地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设置双重活动目标,一方面以“体育技能”为主题,一重以“综合素质”为主题。在体育技能主题目标中,强调的是每次体育活动中都有基本的动作训练与技能培训,将运动技能和体能素质作为必设的目标和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具体主题和形式,将目标渗透其中,包括基本动作、反应速度、身体耐力、上肢力量、精细动作、奔跑速度、身体协调性与柔韧性等各项训练。这些目标和内容被分解到不同的户外体育活动之中,在每次活动开始前的准备活动中、活动过程中、活动后延伸等环节中,灵活设置,确保幼儿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得到切实锻炼。
另外,经过教研活动,教师还将其他培养目标和内容与户外体育活动相融合,通过开展户外体育活动,间接促进幼儿的学习品质、同伴合作、自我保护、材料使用习惯、遵守游戏规则等内容传递给幼儿,使得幼儿在参与户外体育活动时,潜移默化的接受上述内容,逐步内形成内在的综合素质。比如,此前每次开展户外体育活动时,教师都自己搬运活动材料到场地中,活动结束后教师全部收回教室,现在则由幼儿参与材料搬运和回收工作中,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和生活习惯,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效果。
(三)变革教学行为,优化教师掌握观察记录的方法
从教学活动层面而言,目前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的问题与困惑集中于活动组织与评价两个方面。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部分幼儿园户外体育活动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教师在如何介入活动、何时介入活动以及如何评价活动等问题上,存在困惑和顾虑,甚至感到无从下手。教研团队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凝练并把握活动的基本准则,以此为依据,灵活引领活动的开展。经过教研团队与基地幼儿园的反复研磨,凝练的准则包括两条,一是关注幼儿发展,一是侧重幼儿需求。
1.观察幼儿需求,判断介入时机
从某种角度分析,判断活动介入时机考验着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需要其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判断活动介入时机看似复杂,难以确定,实际上以幼儿需求为基本原则,则相对会容易很多。判断幼儿需求可以从活动中幼儿是否遇到问题且无法自行解决、安全问题、活动过程中对于幼儿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的时间节点几个角度考虑,符合其中一点的时候,教师则需要及时介入。比如幼儿在角色分工、材料使用、活动规则等方面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则需要介入其中,予以引导和支持。
2.根据活动进程,选择介入形式
教师确定户外体育活动介入时机后,需要考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以何种形式介入,如果单纯采取语言命令的方式,则非常容易导致“高控课堂”的出现,影响幼儿活动中的自主性,束缚幼儿创造力。部分教师存在着过多介入户外体育活动,会影响活动中幼儿自主性的担心。其实如果教师自然介入,教师也是故事的一部分为什么不可以写呢?教师介入本身就是学习故事的一种形式或者状态,教师当然可以自然介入。如果教师还没有确定好自然介入的方式,则可以通过几种隐性的形式进行。首先,可以利用材料投放来进行引领和支持,比如在“平衡”的主题活动中,幼儿感到活动枯燥无趣,短时间后就放弃活动,自行组织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教师则可以通过投放辅助材料,增加平衡活动的难度或者对其进行拓展延伸,以吸引幼儿,保证活动继续进行;其次,可以利用同伴平行示范的方式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将某位幼儿或者某个小组作为榜样典型,推荐给其他幼儿,模仿活动形式,促进活动有效进行;再次,教师可以通过肢体语言进行引领和支持,比如通过手势进行鼓励和表扬,通过表情眼神进行指导,这种无声的引领有时会取得“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最后,教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语言指导,比如安全注意事项的提示,活动材料的回收整理等等。
3.聚焦幼儿发展,确定活动评价内容
目前部分幼儿园的户外体育活动过程缺少有效评价。教研团队经过观察和访谈了解到,活动开展过程中和结束后,教师较少组织专项评价活动,活动评价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课外体育活动; 运动损伤; 自我防护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160-001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促进着课外体育活动中场地器材的不断更新,体育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从事课外活动的兴趣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运动伤害事故也时有发生,影响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尽量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同时注重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运用区别对待原则,根据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方法。
自我防护是指个体维护心理平衡的一种自发。自我防护意识是指个体在活动中,头脑中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维护自身安全的心理过程。
自我防护意识在大学生从事课外体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甚至可以说必不可少。
减少校内运动伤害事故,是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共同愿望。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实施大多是在校内进行,活动的参与者的目标就是锻炼身体,娱乐身心,掌握更多的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在这方面大家是相一致的。培养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自我防护意识的目的与课外体育活动参与者的参与目的最终想要实现的目标是同向而行的。
培养大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自我防护意识是预防运动损伤发生和保证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最终实现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初衷和目标的最有效的保障之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增强终身自我防护意识,课外活动中的自我防护意识的培养不仅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至关重要,而且在生活和学习中同等重要。自我防护意识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培养课外活动中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也会有益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平时要注意加强防护损伤观念的教育,在教学和训练中,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学生、运动员进行组织性、纪律性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提高师生对学校体育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加大对伤害事故防范意识的教育力度,提高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完善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将安全事故防范教育列入正常的教育计划。体育教师应加大安全教育力度,将安全防范教育列入体育教学计划,使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和通报,加强对学生家长的安全事故防范教育,使家长能够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安全事故防范的教育责任。同时努力提高全体社会公众的防范意识,形成学生安全事故防范工作齐抓共管的局面。
第二合理的安排运动负荷。运动系统的劳损,大多由于长期局部负荷过大所致。为减少这些损伤,教师、教练员应严格遵守运动训练原则,根据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训练水平以及各运动项目的特点,个别对待,循序渐进,合理安排运动负荷。领导重视,制度健全。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学生伤害事故管理办法》的精神,提高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有关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把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按照有关规定成立学校体育安全领导小组,制订《学校体育安全管理办法》。再者建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规范教学组织管理。管理监督部门应对课程体系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评估,避免课程内容的泛滥,严格教学大纲的科学性,教学组织的严谨性,保障课程的可行性。加强教师的进修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强化教师的责任心;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做到教学“六认真”,注重课堂常规教育,合理安排课的结构,强调准备活动和放松练习。还需要改善体育教学、训练设施和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大对学校体育资金的投入,不断改造学校体育场馆,更新体育器材和设施,确保器材使用安全。场地的合理使用,器材的保养维修,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延长寿命及提高使用效率。依据各类体育设施的安全标准,定期对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进行检查,对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存在安装不当、使用期限已过等使用隐患的,要立即修理或报废处理。学校对各项体育设施和场地,要建立保管、检查、巡视、维修和保护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形成责任制,确保体育设施完好,为体育教学、训练和课余体育活动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严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还有要组织学生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合理安排训练、教学和比赛。加强易损伤部位的练习。加强医务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健康档案。加强学校医务监督工作,建立学生健康检查制度和健康档案。为合理地组织体育活动提供依据,为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保障。对特殊体质、疾病或者心理异常的学生,及时与老师、家长、学生沟通联系,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共同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
篇7
关键词:保教指南 幼儿 户外活动思考
根据“保教指南”的基本原则明确的提出了“幼儿园需要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首位”。健康第一的思想对幼儿教育的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户外活动是幼儿接触大自然,享受阳光的重要平台,幼儿天性好动,活泼开朗,对于户外活动充满了热情和好奇心,因此合理的开展户外活动结合保教指南提出的要求是当前幼儿户外活动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户外活动现状分析
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户外活动在幼儿园中的重视程度是明显不够的,教师普遍以幼儿读物和教材为核心,脱离了幼儿的学习认知习惯,用小学生以及中学生的要求和教学方法来知道教学,对户外活动的认识不足。要么是将幼儿以教材为中心的教育作为重点,要么是放羊式的教学,尤其是在私立幼儿园,户外活动少之又少。其次,从安全角度出发,随着当前幼儿园安全事故屡见不鲜,教师和幼儿园担心承担安全责任,极少组织户外活动,组织的形式也极为单调。再次当前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活动材料较为单一,活动的器具和数量也不充足,对自然户外环境的利用率不高,没有很好地利用户外资源,有的幼儿园有广阔的户外场地,可是却缺乏使用价值。而有的幼儿园却没有户外场地,尤其是在偏远农村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或者是人地矛盾突出的发达地区,幼儿活动的场所只有室内教室,几乎没有多余的场地供幼儿玩耍,组织户外活动。最后,当前幼儿园的户外活动随意性较大,没有计划性和教学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使得户外活动的整体质量不高。
二、如何在“保教指南”的指导下开展户外活动
(一)创设有利的活动环境
创设活动情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营造和谐的户外活动的环境,设置充分和谐的户外场地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在整体的布局上需要充分考虑一切因素,比如土堆、草地以及植物和盘山公路等,通过设置各种标志和装饰物增加整体布局的立体感。将户外活动的场地布置成多层次、多视角的“教科书”,满足各方面的幼儿发展需求。其次,合理划分,将整体活动场地变为各个活动分区,使活动场地的划分实现区域化和科学性。按照不同的活动功能可以将活动区域分为不同的大小和形状。最后还需要科学的投放有利于户外活动的玩具和设备。
(二)设置丰富的材料和设备
除去购置基本的活动用具,比如橡筋、球等,还需要相应的根据具体的户外活动环境和活动需求吧,充分利用现场条件,变废为宝,制作更多的活动玩具,从材料的数量和种类上满足幼儿不同的兴趣和需求。其次还需要提供满足不同幼儿需求和认知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幼儿期的孩子正处于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不同幼儿具有不同的需求和认知习惯,应该针对性的设置户外活动环境,尽可能使更多的幼儿都有体验户外活动,健康发展的机会。另外在材料和设备的应用上还需要充分发挥创新精神,通过活动材料,发挥户外活动的功能,促进幼儿发散思维的形成。并且还要善于找到幼儿的兴趣,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具体要求,将原有的水平和教育目标和内容相结合,为幼儿的想象和创新提供充足的空间,满足其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科学合理地安排户外活动
结合不同的时节和教学需求安排户外活动,制定相应的户外活动作息表,根据现有的实际幼儿环境和场地条件以及幼儿园的班级情况合理统筹和规划户外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户外活动时间。尤其是在于幼儿相关的节日,组织大型的户外活动,借助此机会让幼儿融入节日的气氛,并且增加幼儿参与户外活动的机会,让户外活动成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组织幼儿户外活动需要遵循的原则
教师在组织户外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教保指南”的具体要求,在现实中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户外活动场地环境安排户外活动。在组织户外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一)渐进性的安排户外活动量:渐进性原则是指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幼儿活动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从幼儿的实际接收能力出发,结合其认知发展规律,渐进性的安排户外活动。
(二)周期性原则:周期性原则是指要将幼儿的户外活动作为教学的必要环节,并且长期安排户外活动,实现其经常性,避免现有户外活动下的突发性和偶然性和户外活动缺乏的局面。
(三)动静结合的原则:户外活动并非只有动态活动,还需要考虑静态的户外活动,保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在户外活动的同时穿插教育教学的功能。
(四)全面锻炼原则:全面锻炼原则是指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保持活动的全面性,避免局限于某一方面,要从多角度和多方面锻造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五)针对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主要是指对幼儿个别化的对待,从幼儿的特征和实际情况开展户外活动,充分考虑幼的认知行为习惯、学习能力和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以及性格设计户外活动。
综上所述,户外活动在促进幼儿认知发展能力、锻造幼儿身心素质以及培养良好的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在户外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会获得课堂上难以获得的乐趣和人生哲理的感悟,为其生长和发展提供了契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身心素质提高的催化剂,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的需求,达到学前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户外活动进行教育是重要的发展趋势。在“保教指南”的原则指导下,更加科学合理地开展幼儿户外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红梅.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1年08期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0) .
篇8
【关键词】幼儿园;废旧轮胎;户外活动;安全性
幼儿园户外活动所需的器械设备,一般比较昂贵,会给幼儿园的运营成本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幼儿园可以在生活中寻找合适的器材设备,将其用于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其中,废旧轮胎目前在很多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都得到了合理的应用,且深受幼儿们的喜爱,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废旧轮胎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的投放应用,不仅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也锻炼了其各方面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在应用废旧轮胎的时候,要着重保证其安全性。
一、废旧轮胎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的主要应用
(一)滚轮胎
滚轮胎这一活动,是废旧轮胎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教师可以选择相对较小的轮胎,并对幼儿进行启发,让幼儿联想汽车的轮胎为什么可以在路面上滚动。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与引导下,便开始进行滚轮胎游戏,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终点,让幼儿推动轮胎进行滚动。教师发现,幼儿在参与滚轮胎的时候,兴趣很高,对于户外活动有了积极的参与意愿。在活动中,教师不应进行过多干涉,应该让幼儿自己进行操作。需要注意的是,在滚轮胎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分组开展活动,避免人数过多,留有安全隐患。
(二)轮胎舞
教师可以让幼儿手拉手地站在大型的轮胎上进行舞蹈,作出相应的舞蹈动作,也可以让单个幼儿在轮胎上作自己喜欢的动作,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活力与想象力。幼儿在参与轮胎舞这一活动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想象力完全激发出来,创编舞蹈动作,表达出自己心中真实的情感。教师在轮胎舞这一活动中,可以适时对幼儿加以指导,并保证幼儿的安全,避免其掉入轮胎的中间位置。
(三)轮胎山洞
幼儿园教师可以将轮胎进行竖直摆放,并且摆放的路线带有一定的弧度与弯曲,避免将轮胎进行直线摆放。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轮胎之间进行穿行,就如同“钻山洞”一般。学生参与这一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体会到活动的乐趣,更可以与其他幼儿进行合作,协同穿过轮胎山洞,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能力。
二、幼儿园如何保证废旧轮胎投放于户外活动的安全性
笔者在上文已经提到,废旧轮胎在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有多种不同的应用形式,对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的丰富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幼儿在参与废旧轮胎类型的户外活动时兴趣也很高。但是,一些幼儿园在将废旧轮胎投放于户外活动时,其安全性没有得到有效保证,需要幼儿园管理者重视这一问题。
(一)制定规则,建立活动常规
幼儿园的教师在利用废旧轮胎开展户外活动的时候,需要制定活动规则,建立科学、合理的活动常规,让学生在活动常规的引导下利用废旧轮胎进行户外活动。很多幼儿园忽视活动常规的建立,导致将废旧轮胎投放于户外活动的时候,出现混乱情况,幼儿的安全无法得到保证,甚至出现受伤等情况。
(二)合理投放废旧轮胎
幼儿园在将废旧轮胎投放于户外活动的时候,若想保证其安全性,就要做到合理投放。所谓的合理投放,主要指的就是幼儿园应当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段进行投放。对于刚进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来讲,教师应当为其选择尺寸较小,更适合其操控的轮胎,如玩具车轮胎等;对于幼儿园的中班、大班幼儿来讲,教师可以为其选择相对较大的轮胎。这样,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轮胎参与户外活动,不仅保证了废旧轮胎投放的整体效果,更保证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安全性。此外,幼儿园在选择废旧轮胎进行投放之前,一定要对废旧轮胎进行彻底的清洗与消毒,以此确保幼儿在与废旧轮胎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不会产生不良的化学反应,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
(三)合理利用标志
幼儿园在将废旧轮胎投放于户外活动的时候,若想保证其安全性,还需要合理利用标志。教师应当将废旧轮胎应用于户外活动的情况绘制成相应的流程标志,让幼儿根据标志来进行活动。如果教师让幼儿参与滚轮胎的活动时,就可以在地面上绘制方向标志,让幼儿根据标志进行活动,正确找到滚轮胎的确切方向;如果教师让学生参与轮胎舞活动,就可以在轮胎上绘制标志,让学生找到正确的站立位置,以免发生安全事故。需要注意的是,除了绘制标志并利用标志之外,教师还要对幼儿进行培训,让其认识标志。这样,幼儿才能在认识标志的基础之上依据不同的标志进行户外活动,保证人身安全。
三、结束语
幼儿园在户外活动的器材投放中应用废旧轮胎,不仅可以做到节约成本,更可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可谓一举两得。废旧轮胎在幼儿园户外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有滚轮胎、轮胎舞、轮胎山洞等,幼儿在这些户外活动中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跳跃能力、平衡能力等,也使个人的创造力得以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园应当保证轮胎投放于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建立活动常规、合理投放轮胎等。这样,才能确保废旧轮胎投放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立辉.利用废旧材料自制幼儿体育活动玩教具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6).
[2]吴银秋.挖掘废旧物的教育价值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04).
[3]任艳军,范志霞,郑世鹏.儿童游戏环境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12).
篇9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户外活动 有效策略
户外是一个开阔的天地,在户外,幼儿会自然地玩,自然地成长,自然地获得各方面的发展。然而当今家庭育儿存在一些重智育轻体育、重保育轻锻炼的现象,加上多数家庭住在新村高楼,独门独户,因此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很少,普遍缺乏锻炼。而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户外活动常常流于形式,或停留在计划上,而真正的实际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却得不到保证。因此,我在户外活动场地的创设、玩具的配备、户外活动空间的利用、户外活动的教育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体如下:
一、创造和谐的户外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的需求
《纲要》中明确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在户外场地的整体布局上,充分考虑一切因素,在围墙上画上了幼儿喜爱的图画,满足了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二、与幼儿共同制作玩具,丰富幼儿的户外活动材料
玩具、材料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幼儿的发展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内在潜质,是在环境的刺激、帮助下发展起来的,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玩具、材料,是教育教学和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搜集材料,一物多用。
家庭中有各种各样的废旧材料,如:各种各样的包装纸箱,可乐瓶、薯片罐、易拉罐、冰淇淋盒、雪碧瓶、酸奶瓶、各种碎布,海绵、蛋糕盒、挂历纸、报纸等,在没有动员家庭搜集时,这些东西是真正的废品。在幼儿园的积极发动下,这些废旧材料被搜集分类装进了各个纸盒纸箱里,教师先根据材料制作出一件玩具,然后引导幼儿一物多用。
2.尝试制作,一物多变。
搜集的材料愈丰富,教师和幼儿创造的天地愈广阔,据不完全统计全园利用废旧材料制成的玩具达数百件,制作的玩具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一次比一次丰富,一次比一次有创新。如在我园本次的“冬季运动会”上,我们小班级部运用废旧报纸及彩色海报制成了蚂蚁爱吃的糖果;在“袋鼠跳”比赛中,我们将废旧窗帘制成的袋子,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乐趣。
3.投入户外,一物多玩。
为了让幼儿品尝成功的喜悦,享受创造的快乐,每一种玩具制作成功后,我们都先不急于到户外玩,而是首先请幼儿想象这种玩具怎么玩,它可以代替什么玩具,然后放手让幼儿探索玩法。在幼儿探究时,教师要仔细观察,对好的玩法给予及时肯定,让幼儿在练习之间互相观赏,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享乐,让幼儿每天都在新的刺激、新的挑战中尽情享受,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合理投放活动器械,有组织地进行开放户外活动
为了贯彻“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促进幼儿主动发展”这一理念,我让幼儿参与玩具、材料的投放。通过与幼儿共同商量、共同制作、共同摆放,幼儿对环境中的事物更加认同,也更加爱护。同时各班教师还鼓励幼儿到各活动场地寻找自己喜欢的材料和同伴,通过探索一物多玩,挖掘材料的潜质,促进幼儿间、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增加每位幼儿获得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体验到交往的乐趣,使多数幼儿更乐于交往、合作、思考、创新,从面大大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加强户外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户外活动能够让幼儿真正放松,充分表现自我,但在户外活动中,需要教师有很强的目标意识,以及足够的指导能力。
1.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
如幼儿玩捉住“大灰狼”的游戏时,首先帮助幼儿分好角色,给幼儿讲明“大灰狼”要轮流当,只有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当“大灰狼”被人追的狼狈相,才能使他们真正明白“大灰狼”是小朋友扮演的,是假的,所以捉到“大灰狼”时要小心,不要真的去抓伤小朋友。这样既能让幼儿开心地游戏,又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2.培养良好的品德行为。
有的幼儿,特别是淘气的幼儿要么四处跑,要么常常去干扰别的小朋友活动,甚至使别人的活动无法进行。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一些机会请他们当“小警察”,帮助老师来监督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从而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而且便于教师管理,保证每一名幼儿安全,更重要的是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对幼儿的活动给予指导和帮助,促使活动顺利进行。
3.促进积极互动与交往。
篇10
关键词:户外区域活动;问题;对策
幼儿园区域活动是指教师以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为依据,为幼儿开设活动区域,提供材料,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和内容,通过与材料、环境、同伴、教师之间的互动,来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一种活动形式。[1]通过区域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想象力,还可以使幼儿乐于与同伴交往。从开展形式上来看,区域活动的开展可以分为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两种。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比较重视室内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开展,而忽视了户外的区域活动。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出幼儿园应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来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提高环境适应力。[2]国内外幼儿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也把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作为评价幼儿园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人们对开展户外区域活动的意识相对薄弱,我国的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
1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活动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能够促进幼儿主动进行探究,也有利于幼儿间的交往。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区域正是在这几个方面达不到要求,阻碍了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1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
随着建筑用地成本的增加,许多幼儿园通过缩小户外活动场地的面积来节约经费,所以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的需求。在这仅有的空间里,经常会造成人满为患的情况。有研究表明,在一定面积的游戏场地中,儿童数量的增加会导致攻击发生的数量增加,所以狭小的活动场地对幼儿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是非常不利的。[3]另一方面,因为场地有限,教师为了防止幼儿之间的攻击,就会减少幼儿园内的集体活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交流减少,幼儿之间的混龄交往会受到影响。而混龄交往对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非常重要,幼儿是通过同伴之间的信息交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大年龄的幼儿会关心照顾小年龄的幼儿,有经验的会指导没经验的,这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户外区域活动场地不足还会影响户外区域活动的开展,限制户外区域活动的类型,给户外区域活动造成阻碍。
1.2户外区域活动材料投放不合理
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都会引进组合滑梯等大型活动器械,颜色鲜艳,非常吸引家长和孩子的眼球。但是,大多数幼儿园的户外活动材料却仅限于这些大型活动器械,活动材料单一,孩子们没有其他的活动材料,便会聚集在一个地方,造成安全隐患。而且,大型活动器械固定难以移动和变化,更换频率较低,容易让幼儿失去新鲜感、失去兴趣,幼儿的参与度会降低,同时大型活动器械也难以满足幼儿的探索、建构的需要。当然,也有些幼儿园除了这些大型设备,也会设置其他活动区域,但是情况却不容乐观。有的区域投放的材料过于简单,没有层次性,造成幼儿反复僵化的练习,不能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探索。有的区域的活动材料形同虚设,不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如自然区的植物缺少变化,可供观察性较弱;而在养殖区中,并没有饲养任何动物。
1.3户外区域活动时间不充分
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得少于两小时。但是有很多幼儿园户外活动时间受到了束缚。第一,户外活动空间较小,会导致班级之间难以协调时间,就会因此限制幼儿的户外活动;第二,教师对户外区域活动缺乏认同感,她们认为户外的区域活动只对锻炼幼儿的大肌肉运动有帮助,而室内的区域活动不仅能促进大肌肉的发展,还能培养幼儿的建构、探索等能力的发展,室内区域活动不仅能涵盖户外区域活动达到的效果,甚至有户外区域活动达不到的效果;第三,大多数教师认为户外区域活动中幼儿活动分散,难以管理容易造成安全隐患。
2办好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对策
幼儿园的户外区域活动要求我们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丰富、开放的环境,使幼儿得到充分的活动和良好的发展。针对以上这些问题,为了给幼儿提供一个高效的户外区域活动,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1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空间并有效利用
首先,有条件的幼儿园应该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空间并能使这些空间得到充分的运用。一个完善的户外活动区域,应该像一幅已经设计好的地图,每一个场地的设置都要经过精心规划。需要考虑动静、封闭开放、独立与组合的结合,使幼儿户外活动区域既可以是一个个独立的区域,又是一个相邻区域之间可以产生互动的整体。而对于一些相对较小的幼儿园,没有充足的户外活动场地,这就更需要老师能够发挥才智,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协调好各班进行户外活动的时间,还可以为室内活动和室外活动设置共同的教育目标,将室内区域活动和户外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扩大幼儿活动的空间,还可以给幼儿提供多样的选择,以便进行高效率的活动。
2.2投放适宜的活动材料
为幼儿提供多样的活动材料,可以促使幼儿在操作活动材料时进行思考,激发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适当的活动材料可以避免幼儿产生争抢,还能促进幼儿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活动材料的趣味性,因为趣味性是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前提,否则就会大大降低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对于成品玩具,教师自制的玩具更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操作也更加多样化,更换频率也较快,并且家长也可以模仿教师制作玩具,方便幼儿回到家里以后进行活动。活动材料要有层次性。被称为“跳一跳,摘个桃”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理论,告诉我们要对幼儿的现有的知识、经验进行了解,为幼儿提供符合其发展水平的活动材料,同时教师也应该选择一些对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的活动材料,而且这个难度应该是幼儿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适当的挑战有利于幼儿经验的提升,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但是如果提供的活动材料太简单就会造成幼儿机械的重复,太难就会挫伤幼儿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2.3给予充分的活动时间
要保证户外区域活动的质量,户外区域活动的时间就不能太少,活动时间过少会打断幼儿的活动,不能尽兴;但是时间也不能过长,户外活动时间过长,幼儿就会失去参与的兴趣,活动效率就会较低,因此充裕的活动时间是必不可少的。充足而连续的户外活动时间,不仅可以使幼儿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接受阳光的沐浴,还可以培养幼儿的专注性。时间上的充分保障,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活动、使幼儿得到个性的发展,为幼儿提供更多自由探索、自由学习的机会。幼儿园不能因为害怕幼儿发生意外,因噎废食,刻意缩短幼儿户外活动的时间。[4]
3户外区域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我们始终提倡教师不应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活动,同样,在户外区域活动中也不例外。陈鹤琴曾经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所以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天马行空的想法,允许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犯错,不应该为了尽快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而过多地干涉幼儿的行为。在安吉的幼儿园中有这样一句话:闭上嘴巴,管住双手,睁开眼睛,打开耳朵。[5]这就是说教师要少说话、少干涉、要用心地倾听幼儿的想法、用科学的方法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用专业的眼光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户外区域活动时,教师就是孩子的看护者,要求教师时刻保证孩子的安全。这就要求教师把安全工作放在第一位,经常检查和维护幼儿活动的场地和活动的材料,加强幼儿的安全教育,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不要互相推拉,不要追逐打闹,教师要为各个区域设置规则并经常提醒幼儿遵守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将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置区域活动、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知识经验,学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室内和室外区域活动的联系,为幼儿提供一个自主轻松的活动环境,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六大解放”,其中就有解放儿童的空间,提出不要把儿童禁锢在狭小的教室里面,变成笼中的小鸟,失去自由、失去快乐,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敞、丰富、有趣的户外区域活动。
参考文献
[1]范海霞,卢清.对幼儿区域活动中游戏精神的审思[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10):23.
[2]刘纯.幼儿园户外活动浅论[J].中国校外教育,2013(4):145.
[2]张莅颖,张世锋.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的理论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10(8):61.
[3]梁品逸.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1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