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13 17:5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二十四孝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孝;二十四孝;对话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26-02
孝道是古代封建帝王社会宗法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宣传孝道,用训童蒙。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这《二十四孝》的故事进行分析,依然能发现孝仍然值得当代人去学习、继承和发扬。《二十四孝》故事中虽不乏过时的、落后的乃至不合情理的东西,但作为孝亲的精神还是可借鉴的。
一、巴赫金对话理论概述
巴赫金是20世纪的俄国思想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对话理论是他在20世纪30~60年代提出的一种文艺理论,是巴赫金思想的核心内容,他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1]。在巴赫金看来,凡是能够表现一定含义的事物,只要是以某种符号材料表现出来的,相互间就会有对话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所有的行为――包括外在的行为和内在心理活动都具有对话的特性,巴赫金称之为对话性。
(一)微型对话与大型对话
巴赫金将语言的对话性思想应用到具体文本分析中,把它们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白叙述中的双声现象,一是文本结构中的复调现象,双声与复调又与微型对话和大型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他的对话理论可以分为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两个部分。在他看来,“对话关系不是存在于具体对话的对语之间,而是存在于各种声音之间、完整的形象之间、小说的完整层面之间(大型对话),而同时在每一句话、每一个手语、每一次感受中,都有对话的回响(微型对话)”[2],在这里,“大型对话” 指作品中作者和主人公、主人公和主人公之间平等的思想和意识的对话,也就是小说的各部分之间、作品人物之间存在着的一种“对话”与“潜对话”的关系;微型对话指主人公自身内心的对话,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双声语”。“双声语”表面看是自言自语,实际上随时都在与某一声音或是某种观点和立场交锋。但双声语不是对话,它只具有对话性,因为另一种声音潜在地隐含于独白的话语之中[3]。
(二)对话理论的特性
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性,一是平等性,对话主体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也即文本中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言说权。二是自主性,故事中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立的自主意识,也就是说故事中的人物具有生命力,有自己的思想、观念,没有人物的“对话性”自主意识,也就不可能有人物心灵的“微型对话”,更不可能产生人物之间、作者与人物之间的“大型对话”[4]。三是未完成性,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对话的不可完成性,也就是说对话永远是指向未来的,是指向尚待完成的区域的。人类生活在本质上是对话性的,生活的海洋又是无限的,所以“只要人活着,他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他还没有完成,还没说出自己最终的见解。”[2]
二、二十四孝故事的对话性分析
在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产生于不同时代的孝子的故事,也有发生在不同等级的人物身上的孝的故事,因此在这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孝的故事之间也就存在着对话关系。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对话的平等性、自主性及未完成性,接下来将从这三方面对二十四孝故事进行分析。
(一)孝的等级――对话的平等性
1.平等性
二十四孝故事所选孝子具有广泛代表性,暗含各方面孝行,为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树立了孝行榜样。二十四孝人物中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尊亲,从思想情感上尊重父母,对父母有深厚的感恩情愫。供养父母包括基本生活物资的供给,和精神的愉悦。“孝感动天”一则故事中,舜在做王之前屡遭亲人陷害,然而舜不但不嫉恨他们,在成王之后对其父亲仍然恭敬有加,对弟弟依然友善;又如在“亲尝汤药”故事中,位居帝位的汉文帝刘恒在其母亲卧病之时经常衣不解带地侍奉其母亲,为母亲亲尝汤药[5]。在这些故事中,主人公们对孝的理解达成一致,即孝为尊亲,从思想情感上尊重父母,对父母怀有感恩之情,摒弃自身位高权重的身份条件,视自己为普通民众,极力侍奉父母。从这一层面来说,主人公们之间就实现了对话的平等性。二十四孝故事中“百里负米”、“ 涌泉跃鲤”、“ 戏彩娱亲”等体现供养父母的孝行的故事主人公虽生于不同时代,却在意识上对孝的理解达成一致即孝为好好供养父母,在对父母物质供养的同时也要有恭敬的心态,在这一层面故事主人公之间也实现了对话的平等性。
2.不平等性
孝道中“君臣”“父子”关系以及“礼制”中的等级观念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即子孙晚辈是家长的私有财产,只有绝对的义务,父母先辈拥有绝对的权利。这种不平等在二十四孝故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孝子们必须对父母绝对尽孝,因此这些主人公与他们父母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也即他们之间的这种对话关系也是不平等的。
二十四孝故事中虽有不少真实可信可供模仿的榜样孝子,但是却也存在一些缺乏事实依据的故事。如舜“孝感动天”中,舜因其孝行感动天帝,在历山耕种时,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卖身葬父”的董永因其孝行感动上天,得到天帝之女的救助,将债务还清返回家中。这些故事中所发生的事情不免过于神化了这些主人公的孝行,这与其他真实发生的孝子的故事相比而言是不对等的,因而使得后人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站在不平等的立场。
(二)不一样的孝――对话的自主性
1.自主性
对话的自主性指故事中每个人物都具有独立的自主意识,也就是说故事中的人物具有生命力,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人们对孝的理解,不仅要遵循传统,同时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如“戏彩娱亲”,主人公老莱子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服,手持拨浪鼓如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怕父母伤心,遂躺地上学孩童哭,二老大笑。老莱子的孝心不仅体现在用美味供养双亲,更重要的是他是二十四孝人物中唯一一位考虑到父母精神状态,希望父母经常保持愉悦的心情的人。主人公在与孝的对话基础上注入自己全新的理解,即孝不仅仅是尊敬、供养父母,还要让父母保持身心的愉悦,这也是重要的孝行之一,但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孝行之一。在此基础上,老莱子实现了与孝的对话的自主性。
2.不自主性
孝观念初步形成于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孝扩大为社会道德规范。至汉朝,孝更成为统治者治理天下的基本思想。封建社会对孝的推崇使得民众的孝行也变得封建化,因而也就出现了二十四孝中“埋儿奉母”的愚孝行为。在“埋儿奉母”中,郭巨在其父亲死后自己独自供养老母亲,极为孝顺。后其家境逐渐贫穷,幸得一子,郭巨担心养此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便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却不能复生,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以供养母亲。这则故事中,郭巨深受当时社会重视孝道的影响,一味地遵循孝的本义侍奉父母,却不知使家族血脉得以延续同样也是孝,以至于出现这种愚孝的行为。从此意义来说,郭巨不具备与孝之间对话的自主性。在二十四孝故事中这种主人公的不自主性导致的愚孝行为还有“卧冰求鲤”“恣蚊饱血”等等。
(三)孝的现代意义――对话的未完成性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强调对话的不可完成性,对话永远是指向未来的,是指向尚待完成的区域的。未完成是人和世界的一种积极状态,意味着变化与新生和发展的可能性。对话的目的在于寻求新的可能性,并发掘新的选择,亦即对话是要唤起人们的洞悉能力,重新回忆自己的认知。
孝的发展以“亲亲”为起源,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范畴,而血缘关系是孝的基本前提。千百年来人类围绕孝的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由孝引申出来的忠和为保证忠的落实而极端化的服从关系的合理性,而对于孝本身所阐述的“养亲、敬亲”及其由此形成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内涵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没有太大争议。如今大多数人依然认为孝就是以“养亲、敬亲”的方式回报父母,“养亲、敬亲”观念是出于对父母的生养之情的回报,其精神实质就是一种感恩,是以双方之间的恩情为基础的感恩。
孝作为道德规范,不仅仅适用于一个时代,在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中,孝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在现代社会仍然可以成为德性伦理的高尚人格的重要精神源头,新世纪赋予孝现代伦理精神,即当代人应学会感恩。因为孝是人类固有的自然禀赋,同时也是命之所由系,身之所由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人类的天性。
三、结语
传统二十四孝故事产生于封建社会,不免有一些消极、落后成分,但是从总体上说二十四孝故事所阐述的是积极的孝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弘扬的。二十四孝故事都彰显了孝行精神,故事中的主人公的孝行不是为了标榜也不是另有所图,他们都是出于对父母的诚挚的爱,都是二十四孝孝行精神的体现。另外二十四孝故事中的孝子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不仅皇帝可以找到学习的榜样,士大夫可以找到效仿的表率,平民百姓的榜样更是比比皆是,甚至儿童、妇女也都有可以学习的楷模。
孝在古代社会里对保持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入了21世纪的中华民族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上述分析重新审视二十四孝的价值,升华其积极作用,对当代儿童人性的培养和自身修养的提高以及创造家庭和谐关系等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340.
[2]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祁晓冰.作为叙事学的对话――论巴赫金的对话理论[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4]王铭玉.符号的性质及对话理论[J].外语学刊, 2010(6).
[5]高飞.二十四孝教化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09.
篇2
[关键词]子路;孝;孔子
“孝敬”是子女在情感和物质上对父母尽义务,含有敬重的意思,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完美的“孝”应当在内既是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真爱,在外又是一种合乎道德规范的尽义务的行为,两者达到统一。当然,也不能单方面地要求子女孝敬,父母也应理解子女,双方在情感上达致某种良性的互动才有意义。
一、孝的内涵
“孝,善事父母者。”孝是人可以从身边之最近处做起的人间关系德目,被称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孝经》中,子曰:“教民亲爱,莫大于孝”。孝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孝。《礼记》:“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最首要的含义是尊亲,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十三经》中的《孝经》把孝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后来北宋的张载作《西铭》,在《孝经》的基础上,融忠孝为一体,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把伦理学、政治学、心性论、本体论组成一个完整的孝的体系。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起了积极作用,功不可没。
二、二十四孝之简介
古代留下了不少的孝绩,这些事情都被后人所记载,以此来教导世人为人子女时应做好的孝,二十四孝就主要包括了“舜孝感动天”、“汉文帝亲尝汤药”、“曾参啮指痛心”、“闵损芦衣顺母”、“郯子鹿乳奉亲”、“老莱子戏彩娱亲”、“董永卖身葬父”、“丁兰刻木事亲”、“江革行佣供母”、“陆绩怀橘遗亲”、“郭巨埋儿奉母”、“黄香扇枕温衾”、“蔡顺拾葚异器”、“姜诗涌泉跃鲤”、“王裒闻雷泣墓”、“崔山南乳姑不怠”、“王祥卧冰求鲤”、“吴猛恣蚊饱血”、“杨香扼虎救父”、“孟宗哭竹生笋”、“庾黔娄尝粪忧心”、“朱寿昌弃官寻母”、“黄庭坚涤亲溺器”、“子路百里负米”。
三、子路的简介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生存的历史背景为春秋战国时期,拜孔子为师,由于聪明的才智和勇猛的策略,后来做上了大官。他为人比较伉直、比较鲁莽,且非常勇敢,最让人敬佩和感动的事迹就是他对父母的孝,十九岁的子路后来去游玩,当他进入卞时,他的聪明才智与勇猛的精神被孔子知晓和了解,后来他做了孔子的弟子,在孔子门下作学生的阶段,子路总是与孔子一起出入各个国家,在此期间,他与孔子虽然是师徒,但是对于孔子思想的不足,子路总是敢于直言,并且自己所犯之错,孔子也勇于认错、并及时改正。这位集才能与智慧与一体的学生,让孔子极为满意。在孔子对他学生的记载内容里面,子路在里面被提及的次数颇多,可以看出,子路对于孔子的影响和印象很深刻。在论语里面,孔子对子路的记录主要就包括了他的“孝”,以此来说明他的精神对后世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子路的孝史
子路生长在非常贫穷的家庭里,吃得不好,穿得也不好。他怕父母营养不够,为了让父母能吃到米饭,他要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背回家奉送父母。虽然是这样辛苦,但是子路甘之如饴,孝敬之心始终没有间断和停止过。后来子路发达了,环境和物质条件好了,可是他的父母已经先后过世了。生活环境这么好的情况下,他很想要报答父母之恩,可是父母已经不在身边了,所以他非常的痛心。孔老夫子赞叹子路是位非常尽孝的人。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所以孔夫子说,不敬父母,即使有孝心有孝行,都不称为孝,因为那跟家里养牲口几乎是无别的。
五、子路的孝对于现代人的启示
现代说孝,往往指子女赡养父母、晚辈赡养长辈。其实,尊敬先于赡养。孝没有具体标准,因为孝心是每个儿女对自己长辈的一种爱和尊重,要是加上“标准”的话,那就更谈不上孝了。孝是发自内心的爱,孝心的定义就是自己的父母生活开心、安心、舒心,这是最好的孝心,因为父母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无求回报的。孝是做自己认为对父母好的,自己认为父母需要的,其实也就是尊敬老人,赡养老人,让他们过更好的生活,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尽可能的幸福。
“孝”首先是内心要有孝的信念,并付之于行动中去,信念与行动相结合。孝”是(下转第42页)(上接第40页)“一种感觉,来源于相互间的理解和爱,这关键是需要双方调整心态,靠一方硬压另一方是逼不出“孝”来的,那种亲情纽带没了,一切也就都成了形式,也就没有意义了。父母和子女应当是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孝”不仅仅是给父母物质的满足,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真正的恭顺。
进入现代社会,对孝道的理解和诠释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几千年来以家庭为基础培育起来的、深入到千家万户的传统观念,中国自古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说法, “孝”有大小,不仅指要从物质上瞻养父母,使父母衣食无忧,更重要的是能够尊敬和善待全社会的老人,使他们不仅能得到物质上的满足,同时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因此,尊老、敬老、养老、爱老、助老才称得上是最高的孝道。
总之,“孝”从古代就是人们的思想素质的行为标准,一个懂得孝顺的人才能被世人所敬仰,所尊敬,孝是做人的根本,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每个人都应做到以“孝’为首。
参考文献:
篇3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维系着家庭伦理秩序,也构筑了国家道德基础,是个人趋向修身完美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德行。元代郭居敬把历代孝子的行孝故事编录成“二十四孝”并流传至今。但如今,它也面临现代化进程的困惑。这些年,大家常反思新时期社会道德的重整与建构,从“常回家看看”立法到北大校长跪母祝寿,这些掀起讨论热潮的话题折射出:在市场经济和权利解放背景中,传统孝道式微,一些人渐渐失去感恩之念和孝敬之心,有些地方还存在不奉养父母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孤苦伶仃的老人期盼的目光呼唤孝文化的重塑。
与传统“二十四孝”相比,新版的“二十四孝”有传承更有创新,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突出对老人的心理关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行为指向性。但有些民众认为,大多国人达不到新标准如此之高的要求。首先,如“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教父母学会上网”等,对于很多的农村父母来说,显然无异于天方夜谭,即便对于城市父母,恐怕也未必是他们最想要的。
其次,要实现这些孝道新标准,应给儿女留下时间和心情。在房子、教育、医疗的高压大道上,有的是低头赶路的匆忙,有的是近乡情怯的慌张,有的是看淡未来的迷茫……在户籍制度尚未及时转身之际,“家”动辄就是千百公里外的一个港湾,那要想实现新“二十四孝”标准中的大多数条款,是“难于上青天”。
有社会学家认为,每一个“上有父母”的人完成尽孝,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与环境条件作为基本支撑。比如:我国的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如果足够完善健全,每一个人对父母现在的养老、对自己未来的养老,便少去很多“心里没底”的忧惧和担心。进一步说,每位工薪阶层的人如果都能生活得更为体面、更有尊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有时间、有能力去完成比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更高、更全方位的尽孝。
其实,无论传统的“二十四孝”的故事,还是新版的“二十四孝”的标准,都不是要用强制力去践行的法律条文,所能罗列的内容也并非要求每个人都要逐条做到;其深层价值在于背后的行为导向功能,旨在为年轻一代提供指引。所以,不要纠缠于新版的“二十四孝”标准是否科学、是否有操作性、是否需要强制力保障,而是要找回孝的文化根源,找回用心孝敬老人的方式。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新版的“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与传统的“二十四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新版的“二十四孝”是给大家一个参考,找出让父母最易接受的方式表达你对他们的孝心,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的爱,这很重要。
篇4
我拉着女儿的手,向那面文化墙走去,近了一看,墙上印的是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图》。我指着墙问女儿:“你知道墙上画的是什么内容吗?”女儿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二――十――四――孝――图。”我接着问:“你知道,这个《二十四孝图》里有哪些故事吗?”女儿说:“不知道。”
于是,我就开始指着墙上的图画和文字给女儿讲解起来。《二十四孝图》是讲述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的书,每个故事都有配图。女儿迫不及待地指着第一幅画说:“那你先给我讲讲这个故事吧!”
第一幅画是“孝感动天”,讲述舜用孝心感动上天终成大业的故事。里面有大象帮舜耕地,鸟儿帮舜除草的情节,女儿惊奇地问我:“这些都是真的么?”我解释道:“这些都是神话传说,但是,舜对父母的孝顺是真实的。”女儿又让我讲后面的故事,我抬手看表,不早了,就说一天只能讲一个,以后慢慢讲。
在回去的路上,我问女儿,今天讲的“孝感动天”的故事记住了没有,再给我讲一遍吧。女儿就用她稚嫩清脆的童声给我讲“孝感动天”。讲完之后,我对女儿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的孩子,才会被别人喜欢,才会有人乐意给她帮助。女儿懂事地点了点头。
在后来的日子,我每天都会给女儿讲一个“二十四孝图”里面的故事。“亲尝汤药”的贴心,“啮指痛心”的感应,“百里负米”的辛劳,“芦衣顺母”的体谅,“鹿乳奉亲”的无畏……每个故事,女儿都听得很是着迷。然后,在回家的路上,她就会用自己的方式给我讲述一遍。
有时候,我在讲“怀橘事亲”“扇枕温衾”“卧冰求鲤”等故事之后,会随机问她一句:“你会像故事里的人那样孝顺爸爸和妈妈吗?”女儿不以为意地说:“那是古代的故事啊,我为什么要学他们呢?”我会给她解释说,你可以不用像古人那样,但是,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孝顺父母啊,比如,帮父母做点家务啊,不要老是霸占着遥控器啊之类的。女儿不服气地辩解道:“我现在是小孩,你要疼我,我长大了再孝顺你。”我不想给她强加太多的道理,我相信,很多东西,时间会教给她。
篇5
――二十四孝之“埋儿奉母”
汉朝郭巨,因为父亲过世后将家产都给了两个弟弟,家境十分困窘。郭巨有一个三岁的儿子,他的母亲怜爱孙子,便常常省下饭食给孙子吃。郭巨担心母亲挨饿,就和妻子商量:“家里穷,不能供养母亲,儿子又分吃了母亲的粮食,不如把儿子埋掉,省下粮食让母亲吃。儿子还可以再生,而母亲饿死就没了。”他的妻子也不敢违抗。于是,郭巨就开始刨坑埋儿。不料刚挖到三尺左右,地下忽然出现一个坛子。郭巨打开坛子,里面原来装满了黄金和一张条子。字条上面写道:“天赐孝子郭巨,当官的不得取,老百姓不能夺。”郭巨得了黄金,得以继续孝敬母亲并养着儿子。
二十四孝中,郭巨“埋儿奉母”的故事是被后人诟病最多的。理由无他,认为郭巨“愚孝”,没人性、违天道、灭人伦。鲁迅就曾批判说,他读了这个故事,非但自己不想做孝子,也唯恐父亲做孝子把他给埋了!
2014年,安徽省六安市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其中,“埋儿奉母”的故事引起人们非议,不少市民表示“}得慌”。
实际上,人们对这个故事如此抵触,主要是因为把眼睛盯在了“埋儿”上,却没注意讲这个故事的真正目的是劝人“奉母”。“奉母”没看见,眼里尽剩下“埋儿”了。真不知道六安市那些“}得慌”的市民“}”什么!是担心父母把他们给埋了?还是担心他们自己禁不住公益广告诱惑把自己的孩子给埋了?小朋友尚且知道灰太狼用锅猪懒羊羊是虚构的,他们也太低估自己父母的智商了!一看见短袖衫,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体……借用大人训孩子常用的一句话:“好的你怎么不学?”
更何况,在现在,“埋儿奉母”的事确乎已经绝迹,反倒是“埋母奉儿”的事层出不穷。看看现在家庭地位的排列顺序:孩子>妻子>宠物>丈夫>岳父、岳母>父母。孩子是“万万人之上”,父母则成了“万万人之下”。再看看身边,弃老者有之,啃老者有之,把父母当老妈子使唤者有之,把孩子扔给父母而自己不闻不问者有之……还担心“埋儿奉母”吗?这明明是“埋母奉儿”!
篇6
【关键词】高校;孝道;教育
《孝经》中提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因此儒家先圣认为孝是传统道德的根本所在。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因此古人把在家中孝顺父母长辈和在外面尊敬教师长者看作是做人的最基本要求。如何尽孝,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孔子认为仅仅做到“能养”还不能算做尽孝,因为对待犬马等动物也可以做到提供食物和住所,而孝顺父母关键是要有敬爱之心。
行孝难具体在何处?孔子认为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是很难做到的。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有过由于各种各样原因“给父母脸色看”的时候,有的是故意的,有的则是不经意的本能情绪反应。因此在父母面前一直保持温和的态度的确很难做到,对于行孝的具体做法孔子给出两条建议:(1)要不辞劳苦的侍奉父母,帮助排除困难、解决问题;(2)要把好吃好喝的优先给父母师长享用。因此,从古至今孝德中最可贵、最难做到的是孝由心生,发自内心的侍奉父母、善待长者。
一、高校开展孝德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显得越来越激烈。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对道德教育尤其是孝德教育常常忽视,再加上特定历史阶段如时期、“”期间等对孝道的盲目批判,从而导致社会各阶层都曾出现道德缺失、文明倒退的现象。近年来,甚至出现了“在浦东机场刀刺母亲”的旅日留学生汪某和 “打骂生父后将其赶走”的深圳公务员廖某等极端案例,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这些人不仅接受过高等教育,甚至可能在学校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和在单位是工作中的精英。然而,在生活中他们不仅不能做到侍养父母,反而在精神上和身体上都严重伤害了父母。极端案例毕竟是少数,然而当今社会中无论在从村还是城市,年轻人结婚、买房、买车时“啃老”的现象非常普遍;生活条件优越的成年人不赡养父母、不顾父母死活的情况常常发生;子女长期不探望父母、甚至为金钱利益与父母对簿公堂的事情也时有出现,当今社会孝德缺失和道德滑坡的问题十分令人担忧。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此高校推行孝德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的工作迫在眉睫。
二、尽孝行孝的疑问与争议
怎样做才算是孝?古代子夏、子游等贤者也曾经为此感到困惑,于是向圣人孔子问孝。元代郭居敬所著的《二十四孝》讲述了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孝感动天 ”、“亲尝汤药 ”、“刻木事亲 ”等经典故事中流露出不违背父母意志、尽心尽力侍奉疾病以及深切追思故去老人等孝文化传承至今仍然感人肺腑。但是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讲,《二十四孝》中过多关于神灵怪诞的讲述又明显脱离实际,例如“埋儿奉母”、“恣蚊饱血”、“尝粪忧心”等几乎接近愚蠢的孝行为在现实社会中不值得提倡和推广。2012年,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等机构共同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其中 “亲自给父母做饭”、“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等敬亲养亲、孝由心生的要求与传统孝道的精髓是一致的。但是新版“二十四孝”关于“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较时髦的要求却引来一定的争议之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孝观念、孝行为和孝文化也会有发展和变化,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家庭对于孝的认知和认可而又是各不相同。2011年,中国伦理学会慈孝文化专业委员会开展的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刚启动就倍受争议;2012年,北大校长周其凤回老家给母亲祝寿时抱母痛哭被网友质疑为炒作;另外,关于全国很多中小学每年举办“让学生在操场上给父母洗脚”活动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做子女的能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不论是“生,事之以礼”,还是“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只要胸怀孝敬之心,力行孝亲养亲之举,都可视为孝。因此,有人将中华孝道概括为“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和“善终”六个方面。
三、大学生孝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孝亲养亲,尊敬父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家庭养老在整个社会养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不仅仅体现在提供金钱、食物和住所,新版“二十四孝”把“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作为首条标准。“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尚有孝顺父母之举,人类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有丰富的情感。因此,孝顺父母、赡养老人首先要做到尊敬长辈。
目前“90”后大学生普遍是在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六个老人的关心下长大,大多家庭在孩子幼年是时过于溺爱,导致很多大学生认为得到父母照顾是理所当然。高校开展孝德教育的核心要义首先是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尊敬父母的必要性,把“考一份好成绩、找一个好工作”等举动作为给父母最好的回报。
(二)和颜悦色,孝由心生
古往今来,在父母面前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态度温和一直被认为是很难做到的。由于亲人之间相互存在相互的包容和关爱,父母与子女之间表达感情的方式往往非常直接,喜怒哀乐常常溢于言表。子女有意无意对长辈的抱怨和责怪等言语伤害往往已经让父母痛心疾首,更不要说对父母拳脚相加等身体伤害的不孝之举。高校孝德教育强调大学生要做到“不给父母脸色看”,要求孝顺父母要发自内心。
新版“二十四孝”指出“打开父母的心结”、“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明确了子女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孝德教育要深入内心。通过孝道教育,让大学生自觉主动地体会到爱由心生、孝由心生,不违背父母的意志,发自内心的爱戴父母,这种孝敬之情往往最真挚、最持久。
(三)感恩之举,心中长存
感激父母、孝敬老人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习俗、不同区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孝行为表现各不相同。高校孝德教育最忌讳装腔作势、流于形式,子女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时的“一条短信、一个电话、一句问候”等小小举动也可以将敬爱之情传递到父母心中。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养大,希望将子女培养成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栋梁之才。
居家宜守朱公训,教子长存孟母心。“孟母三迁”的典故流传了几千年,伟大孟母良苦用心培育了儒家学派的一代宗师——“亚圣”。近年来。国内有学者提倡将孟子的生日推广为“中华母亲节”,让十几亿华夏儿女牢牢记住子女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将中华孝道升华为博爱大爱,主张在孝敬父母、关爱子女的同时也关注全社会的老人和幼童。
(四)感恩存心,尊敬师长
感念师门恩惠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天地君亲师,是过去中国民间祭祀的对象,在今天看来,其间自有陈腐甚至糟粕成分。但是,其中张扬的尊师重教精神在今天仍有重要价值。为了弘扬孝文化,培育感恩精神,在一些特定的场合,进行起立、鞠躬、节庆问候等礼仪教育,亦属必要之举。在高校德育教学中,更应该如此,高校的感恩精神主要是来自于对教师学长的尊敬,对教师要有尊重之意,尤其是在重大节日要表现对教师的尊敬。
(五)感恩为念,忠诚职守
现代职场,频频跳槽似乎成了能力的象征,朝三暮四的现象频频发生,挟带公司商业资源,投奔竞争对手门下的也大有人在。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继承孝文化的优秀资源,培育感恩意识,在将来的职场中,对稳定企业员工队伍,凝心聚力,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学生在家能够做到“亲其亲,长其长”,在工作中和事业做到“能致其身”,最终“赢得生前身后名”。 中华孝道作为儒家的核心价值观世代相承,流传至今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实现有机统一,正所谓“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参考文献
[1] 孝经·开宗明义.
[2] 论语·学而.
[3] 论语·为政.
[4] 陈柏清.中华孝道文化的内涵、实质与当代价值[J].成都大学学报,2012,2.
篇7
在董永之后的东汉末年,帝国又出了一个姓董的孝子。他的名字叫董黯,他孝母的事迹,虽未记入二十四孝,但在历朝诸多典籍里被记载。考其孝母事迹,我们才惊觉其中还藏着和于欢案相类似的“辱母”情节。
据东晋史学家虞预《会稽典录》中的记载,董黯的孝母事迹大体是这样的:“尽心色养,丧致其哀。单身林野,鸟兽归怀。愤亲之辱,白日报仇。海内闻名,昭然光著。”
这段《孝子董公赞》文,语虽简短,但事迹昭然:父亲去世后,董黯尽心尽力供养寡母。母亲去世后,他深感悲哀,自一人在荒山野林为母守墓,以致百鸟为其孝义所感,纷纷翔集于墓。为报辱亲之仇,他选择在青天白日杀人。
“愤亲之辱”,这四个字便是这起辱母事件的最早文字记录。唐明州刺史崔殷在为董黯修庙所撰碑文中,又概述了他孝母及因愤亲之辱而杀人的事迹:“卒斩东邻,祭于中野……和帝闻其异行,特舍专杀之罪,召拜郎中,不起,竟以寿终。”
宋《宝庆四明志》的记载则更为详尽,从中我们得以详尽了解这起辱母事件的细节:“董黯,事母孝。母疾,嗜句章溪水,远不能常致。黯遂筑室溪滨,板舆就养,厥疾乃痊。比邻王寄之母,以风寄。寄忌之,伺黯出,辱其母。黯恨入骨。母死,恸深切,枕戈不言。一日斩寄首以祭母,自白于官。奏闻和帝,诏释其罪,且旌异行,召拜郎官,不就。由是以慈名溪,以董孝名乡。”
元代以及明清两朝宁波本地的地方文献,在记叙董黯孝母及“杀死辱母者”的细节,多源出于此,内容大同小异,略有增删。
为了能让母亲喝上干净的句章溪水,董黯在溪水边建房,一直到母亲病愈。东邻王寄的母亲和董母“各言其子,寄闻而衔之”,仇恨的种子在王寄心里种下。一天,王寄趁着董黯不在,就百般侮辱董母。
篇8
【关键词】覃怀地区;民间传说;文化意蕴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80-02
覃怀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覃怀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这一地区的广大人民,通过各种方式演绎、继承和创作了丰富的民间传说。这些优美的民间传说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另一种呈现,包含的丰富的文化意蕴,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覃怀地区民间传说内容分析
覃怀地区民间传说内容丰富,就题材内容而言,主要有远古神话传说、人物传说、山川景物传说、习俗传说等类别,主要反映了与覃怀地区相关的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与事件、地方风物、民风民俗等。
(一)远古神话传说
1.女娲补天传说。《女娲补天》最早见于《列子・汤问篇》,而以《淮南子・览冥训》记载的最为详尽。“往古之时,四级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f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苍天补,四级正;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女娲补天的五色石就在太行山上。今沁阳市西北太行山上支脉紫金山上,有“女娲补天”遗址。
2.神农氏传说。神农氏是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神农发明了农业、研制了锄、锨等农具,并且选育出五谷种子,从而使人们由渔猎时代进化到农耕时代。神农氏走遍华夏大地的山川平原,尝遍百草、辨五谷,曾经一日而遇七十毒。关于炎帝神农的神话传说,在覃怀地区家喻户晓。人们崇拜神农、敬畏神农,把这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视为万能之神,将农耕、渔猎、中医药、商业、陶器、农具等重大发明都归功于他一人之身。每年农历三月举行神农山祭祀大典时,方圆百里的男女老少都风尘仆仆地赶来朝山进香,那顶礼膜拜的虔诚、庄严肃穆的场面足以让人感动。此外,覃怀地区还有很多神农氏在此活动的遗迹和传说。
3.地名传说。武王伐纣,一路上留下许多传说,历史文献很少记载,但在民间却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这些传说,如修武、待王、造店、恩村等地名均与武王伐纣而得名。焦作的许多地名世代相传,成为焦作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传武王伐纣时,曾在马村一带考察行军路线,形成上马村、下马村等地名,后来又形成如今的马村区。武王大军行至焦作,百姓承恩待至,以迎王师,欢迎慰劳武王军队的地方,起名为“承恩”和“待王”。今恩村,古名叫承恩。《韩诗外传》中记载:武王伐纣,到邢邱,盾折为三,天雨三日不休。武王惧,召太公问之,曰:“意者纣未可伐乎?”太公对曰:“不然,折者为三,军当三分也。天雨三日不休,欲洒兵也。”乃修武勒兵于宁,更邢邱曰怀,宁曰修武。宋人编著的《舆地广记》中说:“修武,本商之宁邑,武王伐纣,勒兵于宁,更名修武。”相传武王伐纣时,从此经过,大雨连下数日不止,部队无法行进,在此安营扎寨,等待天气转晴,取“安营待阳”之意,故名“安阳城”,今属焦作市马村区。就是“等待王者”、“以待王师”的意思。相传武王伐纣时,军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号称“仁义之师”,百姓们“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捧太行山清泉精酿琼浆以献。武王饮后大喜,不忍忤民之意,乃箪醪劳师。饮后,周师士卒感奋,战气百倍,大战牧野,一举灭商。武王灭商后,人们为了纪念武王,就将迎接武王的地方叫“待王”。
(二)人物传说
覃怀地区的人物传说很多,钟灵毓秀的历史名人灿若群星,涉及各个方面的人物。
1.名流人物传说。覃怀地区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历史名人辈出。既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也有社会贤达和社会名士,产生了“竹林七贤”、韩愈、李商隐、许衡、司马懿、朱载值纫慌对中国思想、科学、文化和艺术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大家。
(1)竹林七贤传说。竹林七贤是三国魏晋时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七人的合称,为摆脱清流士族政治的压抑而隐居山林,张扬个性的“竹林七贤“在修武县云台山景区的百家岩一带,隐居活动20余年。至今,百家岩仍有“嵇康淬剑池”、“刘伶醒酒台”、“王烈泉”、“孙登啸台”等遗迹。竹林七贤在修武的传说故事大致可分为遗迹、济世、民俗、贤孝、其它五类。遗迹类的有:《酒仙也醉酒》、《嵇康讽管》等;济世类的有《嵇康救民》、《琴魂传说》等;民俗类的有《修武人饮酒习俗》、《七贤澄沙糕的由来》等;贤孝类的有《七贤与孝女》、《嵇康横笛的传说》;其它类的有《聪明的王戎》、《吓不死》等。竹林七贤的传说故事是嵇康、阮籍等七人在修武活动的缩影,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状况等,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2)韩愈传说。韩愈是我国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家之首,被誉为“百代文宗”。韩愈一生为官清正、刚正不阿,在思想上、政治上、尤其是在文学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也留下不少美丽的传说。如少年时代刻苦读书、钻研学问的传说;做官清正、敢于同黑恶势力斗争的传说‘执政为民、为百姓办好事的传说;敢于触犯皇帝的传说;传说大多与其历史事件和有关诗文相辅相成。韩愈传说的内容广泛,积极向上,具有极高的历史、学术、文化和社会价值。
2.巧匠名医传说。传说的内容多是渲染巧匠名医技巧高超、品格高尚,且惩恶扶弱。名医传说中最常见的主人公是药王孙思邈从陕西来到焦作云台山茱萸峰,讲经论道,研习医理,采药炼制,为民治病,至今还保留有药王洞,这是他山居和炮制药物的地方。市郊百间房乡李贵作村修建有药王庙,相传是药王孙思邈在这里炼药、传医论道和治病的场所。博爱月山寺西边圪坡上的庙会,又称领羊会,就是纪念药王“真人”孙思邈而形成的;山上的火炬观,传说是孙思邈为唐王治好疾病后下旨勒建的。
3.孝子传说。“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一。几千年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在二十四个大孝子,其中有四个是覃怀地区人,他们的故事在也广为流传。他们是西汉末年武陟小董村卖身葬父的董永、东汉光武中兴时沁阳水北关刻木事亲的丁兰、东汉时期温县埋儿奉母的郭巨、晋朝沁阳崇义扼虎救父的杨香。
《董永卖身葬父》(排列在《二十四孝》之八)董永是武陟县小董村人。生于西汉末年,自幼丧母,由于董父疾病缠身,为了医治父亲的病,家里已一贫如洗,他便向邻村傅员外借债葬父,立约以雇工三年抵债。董永的故事在民间传开后,大家都称赞董永卖身葬父是大孝之举,便到处宣扬。《丁兰刻木》排列在《二十四孝》之九)丁兰刻木传说是我国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丁兰刻木的传说弘扬孝道,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其内容丰富,故事曲折,情节感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山川景物传说
覃怀地区自然风光秀丽,自然景观丰富。山川景物传说很多,每一处名胜古迹都有一段神奇、美丽的传说。
1.山川景物传说。《云台山传说》内容十分丰富,即有讲述山形地貌来历的神话故事,如蝴蝶石、秀女石、青龙传奇等;又有历史名人如嵇康隐居、汉献帝行医、县令祈雨等动人佳话。又如《神农山》传说:据传太古时候,人们衣食无着,只得吃草籽、树叶、野果,时常中毒;患病,也无药治疗。神农皇帝决心尝百草,定药性。经过无数次试验,神农编著了《内经》和《本草经》。为了纪念神农的功绩,人们将此山命名为神农山。《王母泉》传说:相传王母娘娘携六女、七女,有天庭至凡间一游,停于该村石棚前。由于两女齐喊口渴,王母便手拿金簪在石棚上一划,石鹏洞开,泉水涌流迤向村南。她们饮水后,启辇回归。村上九旬老人,窥见此景,相告众乡亲,村人感恩王母,立石纪念。村、泉同命名王母泉。
2.古城传说。《山阳城传说》:山阳城主于焦作市山阳区墙南村,墙北和苏蔺村。山阳城的传说在覃怀地区流传甚广。山阳城传说包括了帝王(山阳公献帝刘协)传说、名士(竹林七贤、刘禹锡等)传说、名医(孙思邈)传说、平民传说、爱情传说等类内容,这些传说包含了中华民族聪明善良、兼济天下传统美德,尤其是献帝行医、竹林七贤、鸡黍之交等民间故事。山阳城传说历史悠久,涉及领域广泛,大多在历史古籍有记载或在历史文学名著中有对应素材。挖掘这些传说,对了解当地历史和民间民俗文化的发展形式以及名人名士文化极有价值,对研究我国古城、墓葬等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四)习俗传说
在覃怀地区民间传说中,还有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反映覃怀地区人民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的传说。其内容涉及到婚丧嫁娶、岁时节日等方面,这些传说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追根溯源,对一些风俗习惯的起因和来历进行阐释,形象地反映广大人民的生活、信仰,是极其珍贵的和重要的民俗学资料。
以民间信仰、民风民俗为题材,如《二月二龙抬头传说》、《端午节在门上插艾的习俗》、《二月二爆米花、剃头的传说》、《焦作婚俗――装喜被儿的传说》。这些习俗传说从各个角度出发对覃怀地区的生活、结庆等习俗进行解释,反映广大人民的民俗生活和文化。
二、覃怀地区民间传说文化意蕴
(一)不畏艰险、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斗精神
只有顽强奋斗、开拓有为,才能安居家园,繁荣发展。上古时期的“开天”、“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都是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但是,任何自强自立都必须以民族的繁荣昌盛为前提,而民族的繁荣又依赖于科学文化的普及,为此,覃怀文化渐渐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传统。这里人文厚重,自古崇尚人伦教化之道。
(二)孝悌忍让,重视家庭伦理道德
在儒学礼教的浸濡之下,覃怀百姓在生活中普遍认同“忠义节孝”的理念,并以其作为自身的立世处事的准则予以实践。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国的道德准则。“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恪守的传统美德之一。覃怀地区的广大百姓自小接受儒家“忠孝节义”思想灌输,行为以“四德”为规范,历史上多孝悌恭敬之举。
覃怀地区是一个富有文化特色的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民间传说展示了覃怀人民的力量、智慧和创造精神,增加了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随着焦作的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焦作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必将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杨玉东,程峰.覃怀文化论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
[2]高登云,李晓飞.中华文明怀川寻根[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3]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4]程啬.中国民间传说[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
篇9
董永公园导游词一:
各位游客,欢迎光临孝感董永公园,我是(自我介绍),我代表我们旅行社欢迎大家到汉孝子董永的故里参观游览。黄梅戏“天仙配”大家应该都听过吧?天仙配里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孝感地区,为了纪念这段佳话,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传统美德,1984年我们孝感地区建成的第一个人民公园,就是以董永的名字来命名的,现在大家看到的董永公园在2010年进行了翻修改造,它占地约七十五亩,园内的建筑风格以江南园林为主,可以说是一个展示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主题公园。今天小李陪同大家游览,也将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作为线索,让大家漫步在江南园林之中,感受这段千古流传的感人佳话。
大家进门后,迎面看到的就是这座假山了,这是摹拟孝感古八景之一的“双峰瀑布”大假山。据考证,董永其实是山东人博兴人,后来是随父亲逃荒来到孝感的。相传董永当年曾在这座山上打过猎、砍过柴。在双峰山上,还有这样的一个传说呢,相传董永随父亲逃荒来到孝感时,父亲已经病重了,病危之际想喝口鲜鱼汤,于是孝顺的董永便找来到一处水塘边捉鱼,正巧就碰到了下凡沐浴的七位仙女,神仙姐姐们觉得与此人有缘,便问他有何愿望,老实的董永便说,“我要吃鲜鱼。”此话一出,神仙姐姐们都说这个小伙子真是有眼光,想要我们七妹呢!好吧,就满足你的愿望吧!原来啊,七仙女和吃鲜鱼在我们孝感方言里,发音是一样的呢!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大家都知道,董永之所以感动七仙女下凡,是因为他卖身葬父的感人事迹,而且董永是山东人,怎么会说孝感的方言呢?传说流传千年,反映的是我们孝感地区人民对这段爱情佳话的称赞,以及对董永孝心的肯定和传颂。除了传说,我们孝感的很多的地名、街道名也都是跟董永有关的,董永公园门口的街道就叫做槐荫大道,那么槐荫大道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小李暂且在这里卖个小关子,在接下来游览中再告诉大家吧!
董永公园
现在大家来到的是槐荫岛,我们要去拜访董永和七姐的大媒人——槐荫树,小李刚刚卖的小关子现在就有答案了,原来槐荫树就董永和七仙女的大媒人呢!古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相传董永与七仙女陌路相逢,素不相识,幸亏槐荫树开口媒,才促成这对天造地设的神仙眷属,在他们叩谢槐荫树时,槐树精一高兴,竟然将鬼谷子先生教给它的“百年好合”说成了“百日好合”,也就因为这一字之差,竟害得董永与七仙女只有百日缘分。那这对神仙眷侣的百日姻缘是怎么渡过的呢,请大家随我继续往前参观。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是孝感动天牌坊,这四个字实际上就是我们孝感市得名的由来,相传南朝刘宋时期,有位皇子刘劭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父亲而获得皇位,他的弟弟刘骏打着孝字的旗号替天行道,短短两个月便打败刘劭。刘骏登上皇位后将国号改为孝建,并决定选取一个地方以孝字来命名,正好我们这里孝道昌浓,孝子辈出,皇帝便就把这个地方赐名孝昌。而到了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为避其皇祖李国昌的名讳,将孝昌改为孝感,取董永卖身葬父孝行感天之意,并沿用至今。
请大家下台阶时注意脚下带有梭形图案的路径,梭形图案象征的是七仙女向织女借的天梭。槐荫树开口为他们做了媒后,夫妻结伴来到董永卖身的傅员外家打算赎身,傅员外是个心狠手辣的人,他看七仙女年轻貌美却嫁给了董永,于是心生一条毒计,刁难他们说:“如果你们一夜之间能将这捆乱丝织成十匹锦绢,就免去你三年长工,让你们夫妻双双把家还”,一捆乱丝如何能在一夜之间成为十匹锦缎呢?聪明的七仙女借来了织女的天梭,又请自己的六位姐姐下凡,众姐妹用这桥下滚子河的清水,把丝漂净,在桥上把丝晾干,果然一夜织成了十匹锦绢,现在大家看到的“理丝桥”也由此而得名。
现在我们越过理丝桥,就来到了介绍董永生平轶事、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美德的“孝子祠”,大家迎面看到的就是董永和七仙女“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汉白玉塑像,夫妻满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希望过上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却不知他们的百日缘份已到,玉皇大帝已派人威逼七仙女返回天庭。塑像后面的大厅上高高悬持着“董永故里”四个大字,里面供奉的是七仙女的父亲,也就是董永的岳父大人——玉皇大帝,右首是玉女和托塔天王,左首则是金童、太白金星,下面展柜陈列着与董永故事相关的部分陈列品。
出了孝子祠,我们最后来到的是二十四孝长廊,这个长廊里浓缩了中国二十四孝的故事。二十四孝的版本诸多,但每一个版本都收藏了卖身葬父,扇枕温衾、苦竹生笋这三个故事,而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我们孝感人,剩下的就请大家在这长廊里漫步来慢慢感受吧。1个小时后我在门口等大家。
好了,各位朋友,由于时间关系我的讲解就到这里了。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故事实际上是“孝”的化身和形象代表。千百年来,二十四孝故事一直被人们奉为孝亲敬老的典范,而在当今社会,我们对“孝”的理解更是从孝敬父母、敬老尊贤的小孝,上升为了为人诚信、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的大孝。大家今天来到这里不仅仅是一个参观者,更是我们中华美德的发扬和继承者,孝德铸千秋,爱心传万世,欢迎大家以后再来孝感做客,谢谢!
董永公园导游词二: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参加我们的旅游团游览孝感董永公园,(自我介绍)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尽管提出,我将尽力为您解决。希望今天能用我的热心,细心和耐心,换得大家的放心,舒心和开心。在这即日即时即刻很荣幸带大家到汉孝子董永故里游览。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没错,故事就发生在我们孝感地区,为了纪念这段佳话,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传统美德,1984年孝感地区建立了第一个人民公园,就是以董永的名字来命名的。
董永公园是一个AA级旅游景区,位于孝感市城区,它占地约75亩,圆内的建筑风格以江南园林为主,可以说是一个展示董永和七仙女故事的主题公园,今天小吴陪同大家游览,也将以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作为线索,让大家漫步在江南园林之中,感受这段自古流传至今的感人佳话。
进门迎面而来的,就是这座假山了,这是摹拟孝感古八景之一的“双峰瀑布”大假山,相传当初董永跟随父亲逃荒之时,曾在这座山上打过猎、砍过柴。据考证,董永其实是山东人博兴人,后来是随父亲逃荒来到孝感的,这里还有个传说呢!相传董永随父亲逃荒来到孝感时,父亲已经病重了,病危之际想吃口鲜鱼汤,孝顺的董永来到一处水塘边打算捉鱼,正巧就碰到下凡沐浴的七位仙女,神仙姐姐们觉得与此人有缘,便问他有何愿望,老实的董永便说:“我要吃鲜鱼”此话一出,神仙姐姐们都说真是有眼光,想要我们的七妹呢?好吧,就满足你的愿望吧!原来啊,七仙女和吃鲜鱼在我们孝感方言里,发音是一样的呢!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大家都知道,董永之所以感动仙女下凡,是由于其卖身葬父的感人事迹,而且董永是山东人怎么会说孝感的方言呢?传说流传到今天,反映的是我们孝感地区人民对这段爱情佳话的称赞,以及对董永孝心的一种特殊的肯定和传颂。除了传说,我们孝感的很多的街道名也都是跟董永有关的,刚才我们过来时所走的街道叫做槐荫大道,那槐荫大道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小吴暂且在这里卖个小关子,在接下来游览中再告诉大家吧!
首先请大家到槐荫岛上去看董永和七姐的大媒人——槐荫树,小吴刚刚卖的小关子现在就有答案了,原来槐荫树就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大媒人呢!古语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相传,董永、七仙女陌路相逢,素不相识,幸亏槐荫树开口做媒,才促成这对天造地设的神仙眷属,在他们叩谢槐荫树时,它一高兴,就将鬼谷先生教给它的“百年好合”说成了“百日好合”,就因这一字之差,竟害得董永和七仙女只有百日缘分,请大家慢慢地下桥阶,注意脚下带有梭形图案的路径,梭形图案象征七仙女向织女借的天梭。
七仙女想织女借天梭是做什么用呢?原来槐荫数开口为他们做媒后,夫妻结伴来到董永卖身的傅员外家,傅员外是个心狠手辣、非常歹毒的人,他看七仙女年轻貌美却嫁给了董永,于是心生一条毒计,刁难他们说:“如果你们一夜之间能将这捆乱丝织成10匹锦绢,就免去你三年长工,让你们夫妻双双把家还”。于是七仙女借来天梭,又请自己的六位姐姐下凡,众姐妹用桥下滚子河的清水,把丝漂净,在桥上把丝凉干,果然一夜织成了10匹锦绢,“理丝桥”也由此而得名。
现在我们越过理丝桥,就来到了介绍董永生平敬老尊贤的“孝子祠”,大家迎面看到的就是董永和七仙女“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汉白玉塑像,塑像后面的大厅上高高悬挂着“董永故里”四个大字,里面供奉的是七仙女的父亲,也就是董永的岳父大人——玉皇大帝,右首是玉女和托塔天王,左首则是金童、太白金星,下面展柜陈列着与董永故事相关的部分陈列品。在大厅的四周是24孝蜡像,这24个孝子的故事都是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其中包括孝感三孝,以董永卖身葬父最为世人所传颂,还有孟宗苦竹,黄香温被也广为流传。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瑶池仙境”,它是根据传说中七姐出嫁前夕,在瑶池沐浴梳妆的情景,池中岛上竖立着七位仙女的玉白色塑像群,在这可以看到各位神仙的千姿百态,而且隐隐约约的可以听到仙女姐姐们对七仙女的叮嘱私语。大家猜一下,哪个塑像是七仙女呢?大家都非常聪明哦,猜得很对,就是那个含情脉脉地对镜梳妆的那位仙女。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董墓春云”,也就是董永及其父亲的墓址,墓中埋藏着与董永有关的部分陶器,相传每年清明这一天,总有一朵祥云缭绕董墓上空,久久不散,人们都说:那是七仙女来看董永呢!
和“瑶池仙境”遥遥相对的就是象征董永和七仙女相爱的“鸳鸯楼”,这是一幢仿古建筑,造型别致,上层是鸳鸯阁楼,相互依偎,恰似董永和七仙女相亲相爱,这是也是孝感人民一个无声的愿望,希望董永和七仙女合家团圆,幸福美满。在这里,小吴也祝我们团里的各位游客合家美满,有情人终成眷属!
各位朋友,我们的参观到这里就接近尾声了,公园里还有一些景点,现在大家可以自由参观,半个小时后,我在公园大门口等候大家,谢谢!
董永公园导游词三:
各位游客,欢迎光临孝感董永公园,今天很高兴带大家到汉孝子董永故里游览。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董永公园的南大门,它巍峨地耸立在我们的面前,好像在向我们诉说着汉孝子董永卖身葬父,行孝感天,与七仙女婚配百日缘的传说。孝感地名也由此而来。今天,孝感人民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敬老尊贤的美德,在党和的英明领导下,自筹资金,将董永传说中的许多故事和遗迹,集中在董永曾经耕耘过的土地上,于1984年建成董永公园。
这是摹拟孝感八景之一的“双峰瀑布”大假山,相传当初董永跟随父亲逃兵荒之时,曾在这座山上打过猎、砍过柴。
董永公园占地约七十五亩,全园分三个区,现在我们走的是东区儿童游区,每到节假日或休闲时,可爱的小天使们便在这里快乐地玩耍,尽情享受充满欢笑的童年。现在我越过这条走廊,就来到了介绍董永生平轶事、弘扬中华美德敬老尊贤的“孝子祠”,这门前是董永和七仙女百日满工回家的汉白玉塑像,夫妻满怀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希望过上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却不知他们的百日缘份已到,玉皇大帝已派人威逼七仙女返回天庭。黄梅戏“天仙配”就是从这里演变过来的。塑像后面的大厅上高高悬持着“董永故里”四个大字,里面供奉的是七仙女的父亲,也就是董永的岳父大人——玉皇大帝,右首是玉女和托塔天王,左首则是金童、太白金星,下面展柜陈列着与董永故事相关的部分陈列品,四周是二十四孝蜡像,这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都是流传至今的千古佳话,其中包括孝感三孝,以董永卖身葬父最为世人所传颂,还有晋朝孟宗抱竹哭笋、黄香扇枕温褥也广为流传,这里也是孝感孝文化传播中心,孝感许多学校常常组织学生到这里接受传统美德教育。
再请大家到槐荫岛上去看董永和七姐的大媒人——槐荫树,请慢慢地下桥阶,注意脚下带有梭形图案的路径,梭形图案象征七仙女向织女借的天梭,还有槐荫树周围荷花形的图案,它是我们孝感市花。古话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婚,相传,董郎、七姐陌路相逢,素不相识,幸亏槐荫树开口媒,才促成这对天造地设的神仙眷属,在他们叩谢槐荫树时,它一高兴,就将鬼谷先生教给它的“百年好合”说成了“百日好合”,就因这一字之差,竟害得董郎、七姐只有百日缘分,民间有句俗话:一夜夫妻百日恩,也就是从这里来的。
槐荫树开口为他们做了媒后,夫妻结伴来到债主傅员外家,傅员外是个心狠手辣、非常歹毒的人,他看七仙女年轻貌美却嫁给了董永,于是心生一条毒计,刁难他们说:“如果你们一夜之间能将这捆乱丝织成十匹锦绢,就免去你三年长工,让你们夫妻双双把家还”,于是七仙女借来天梭,又请自己的六位姐姐下凡,众姐妹用这桥下滚子河的清水,把丝漂净,在桥上把丝凉干,果然一夜织成了十匹锦绢,“理丝桥”也由此而得名。
和理丝桥相衔接的就是象征董永和七姐相亲相爱的“鸳鸯楼”,这是一幢仿古建筑,造型别致,上层是鸳鸯阁楼,相互依偎,恰似董永和七姐相亲相爱,这是也是孝感人民一个无声的愿望,希望董永和七姐合家团圆,幸福美满!
与鸳鸯楼相辉映的就是“瑶池仙境”,它是根据传说中七姐出嫁前夕,在瑶池沐浴梳妆的情景,设置的池中岛上竖立着七位仙女的玉白色塑像群。即将下凡的七姐含情脉脉地对镜梳妆,端庄秀丽的大姐在她身后叮嘱私语:到了人间要孝敬公婆,善待丈夫,做一个.贤妻良母;泼辣豪爽的二姐赶来同她打趣:出嫁后,可别把众姐妹忘了,去过人间的三姐漫不经心地仰卧在一旁,回忆甜蜜的往事;胆大,心细的四姐在思考着送些什么礼物给七妹;天真活泼的五姐在水边理着湿漉漉的长发;多愁善感的六姐见七妹下凡,也牵动了她的情丝,向往着美好的人间!
现在我给大家介绍的是“董墓春云”,也就是董永及其父亲的墓址,墓中埋藏着与董永有关的部分陶器,相传每年清明这一天,总有一朵祥云缭绕董墓上空,久久不散,人们都说:那是七仙女来看董水呢!
请大家往前走,就是“龟驮碑”,碑上书写的是董永的生平史迹,早些年破四旧是被砸坏了,现在经过公园领导的精心规划和大力投资下,才使它还其旧貌于世人。
与其相望的就是“饭山”了,它是一座米粒形的土丘,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铭”,饭山之所以出名,全在于下面有宝,提起此宝,来头可不小,他就是董孝子和七姐的独生子董永天宝,也就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嫡亲外孙。相传七姐临别人间时,在升天台上留下一把米,给董永父子度日,有一天董天宝正在吃饭,一群号称“十三太保”的财主崽子辱骂天宝是有娘生无娘养的孩子,天宝忍无可忍,将一碗饭砸过去,顿时飞沙走右,天昏地暗,一阵狂风过后,形成一座山丘,压住了十三太保和自己,最后,天宝在鬼谷先生的帮助下,逃脱出来,流落于民向,再也无从找寻他的踪迹了。
篇10
1、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句言语。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勾。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祝福父母们,重阳快乐!
2、人们都说,人活在这个世上有两大事,一是行善,而是尽孝。我虽不是什么慈善家,但我有义务要好好孝敬父母。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祝福父母重阳愉快!
3、中华文明几千年,我在这么美丽的世界上生活,离不开父母。是母亲把我生育出,是父母把我养育成人,是父母让我体会到父爱母爱,也是他们教会了我如何适应在这么复杂的社会上生存下来。谢谢你们!祝你们重阳快乐!
4、我们要心怀感恩,去真心实意地感恩我们的父母。或许你有读过《二十四孝图》罢,或许你有看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电影罢,或许你有听过孟佩杰恪守孝道的故事罢,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为我们留下感恩父母的精神财富。因此,深情地向他们说一句:重阳快乐!
5、百善孝为先,这一直以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知道,继承至今,没有多少人遵循孝字,知道感恩的人也就没有多少人。孝敬是建在感恩的基础上,若是无感恩之意,怎谈得上孝字!就让感恩之心驻在你我心中,就让孝敬美德弘扬下去。孝敬感恩将是你我心中的信条,散发着阵阵幽香。祝福父母,重阳节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