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24 13:25: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红色旅游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赣州市 旅游文化 建议
一、面临的问题
(一)红色旅游的文化氛围不浓,产品也比较单一
赣州红色旅游开发比较完整的集中在瑞金一带,旅游的方式也是单一的革命旧址参观,游客进入景区游览方式也是听导游讲解,参观完景点就离开。旅游的产品单一,游客的消费也仅仅是购买门票以及简单的饮食安排,经济效益低下。
(二)经济欠发达,配套设施不完善
赣州红色旅游景点一般都身处经济欠发达地区,甚至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经济实力薄弱,用于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资金比较少,经费投入不足,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景点的宣传上,缺乏资金的有力支持,非常不利于红色旅游的发展。
(三)各个景点比较分散,资源的整合度不高
赣州红色旅游文化中,其中革命旧址、建筑共有267处,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4处60多个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共有20处,馆藏珍贵革命历史文物1万余件。但是这些旅游资源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套整的旅游产品,主要分布在瑞金、于都、会昌、石城等地。
当前旅游业正迎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赣州的旅游业应抓住这个历史发展的新机遇,着力解决档次偏低,管理体制不顺畅问题。赣州整个旅游市场的观念、管理和相关的机制都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加强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的高度组合。
二、赣州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几点建议
(一)规划经典路线,培育红色品牌
经典路线的规划,无疑是发展红色旅游的一个有力保障。红色旅游是赣州旅游资源的一大亮点和特色,赣州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垄断性的特征。赣州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拥有国家标准的旅游资源分类中所规定的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实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等类旅游资源。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6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2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座,省历史文化名城1座,6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镇,3处市级历史文化街区;国家级生态旅游大县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8个,省级森林公园14个;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3处,省级风景名胜区8处;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18处。还有4个景点被命名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1处景区将申创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赣州位于江西省南部,赣江上游,是全国最大面积的地级市、最有发展潜力的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中部六省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中部最佳投资城市、粤商最佳投资城市、浙商最佳投资城市、深港企业最佳投资城市、世界重要的钨产地,有世界钨都之称。简称赣或虔(为了与江西省简称相区别,现多简称虔),东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龙岩市,南临广东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关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连本省吉安、抚州两地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内地延伸的过渡地带,也是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二)坚持科学开发,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切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发展都是不可取的。红色旅游具有特殊性,他的教育意义要大于观赏价值。因此发展红色旅游要从这一实际情况出发,重在历史的重现,同时要注意适度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的破坏,造成环境无法恢复。要切实加强红色旅游的保护意识,积极开展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的维护修缮。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形成良性的发展。利用和开发好红色旅游资源的核心就是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有效的保护和科学开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不可贪大求洋,把历史古迹推倒重建,这就失去了红色旅游的内在意义,红色旅游注重的是历史的积累和沉淀,只有统一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内在关系,才能实现良性的发展。
(三)不断完善景区基础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在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加强红色旅游宣传力度。
首先是在景区设置专线公路,或者是改善景区道路的状况,确保景区道路的安全和通畅。二是健全景区的配套设施,增设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提高接待游客的服务水平,增强住宿接待能力。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一是赣州红色旅游资源已进入有序开发阶段,但是整体水平提升,且大多县(市)都制定了红色旅游整体规划。其中,瑞金制定的红色旅游发展概念规划,立意高远。这就改变了过去景区(点)的随意开发、粗放式开放的状况,而形成有各自主题性的景区(点)。二是各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正大力打造对中远程游客有足够吸引力的精品景区,逐步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线路和产品,进而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加强红色旅游的宣传力度,吸引游客,而不是停留在各级单位、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参观、瞻仰、接受传统教育的层面上,强化旅游产业的各种配套服务能力。
(四)增添红色旅游的文化内容,注重在旅游过程中游客的参与性。
发展红色旅游重点是要挖掘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尽量收集历史照片、革命实物以及一切能烘托革命教育主题意义的媒介和载体。一件很小的实物有可能都会让参观者感受到革命的艰辛,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红色旅游的内容目的就是增加起感染力。当然,如果所有的旅游项目只是简单的停留在实物的参观,革命旧址的游览,图片的展示上,那红色旅游的内涵感染力将被大大的削弱。因此,要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加大投入,利用光影等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历史,提高游客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喻学才.旅游文化[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篇2
2012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正式被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这是国家发展改革委首次为一个地级市批复规划纲要,这一举动标志着桂林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桂林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桂林严格按照纲要 “世界水准、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要求,“一本蓝图绘到底”,举全市之力投入到建设中。经过大家的努力,在“十二五”收官之际,交出了一份喜人的“成绩单”,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机遇。但尽管如此,桂林的红色文化资源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整个红色旅游呈现出起步晚、发展慢的困境,并不断涌现出发展梗阻。如何借助国际旅游胜地这一发展平台来促进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得到较好的开发是一个值得深思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
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创造的发展机遇
经过桂林市委、市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桂林在国际旅游胜地建设过程中硕果累累,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具体说来就是旅游人数和总收入大幅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重大项目投资热潮涌动。
(一)游客量增加,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提供市场
桂林是知名的国际旅游城市,从改革开放至今,桂林市的旅游产业得到迅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其中,“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条耳熟能详的广告语已经在广大游客心中打上了烙印,漓江更是成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桂林凭借着其独特的山水景观,以及经过多年的产品结构调整,已经形成了集山水观光、历史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系统,凭借着这些旅游产品每年都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到桂林,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桂林的消费水平,给桂林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据桂林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2015年,桂林旅游接待总人数4470万人次,平均增长12.5%,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旅游总收入517.3亿元,是2010年的3.1倍,年均增长24.1%,高于游客人数增幅11.6个百分点。自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至今,桂林的游客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一发展势头无疑不会为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开拓广阔的市场。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建综合通枢纽城
众所周知,“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的六要素,行在吃和住的后面,足以见完善的交通条件对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3年多来,桂林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式旅游大通道不断完善。在航空方面,自2013年起,我市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航线培育与开发,复航了桂林至高雄、桂林至泰国曼谷航班,新开通桂林至泰国甲米和韩国釜山、济州、光州等国际(地区)航线和旅游包机,增开和加密19条国内航线,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枢纽机场。在铁路方面,2013年湘桂铁路改造工程建成通车,标志着桂林在广西率先步入高铁时代。2014年底,贵广高铁建成通车,贵广高铁与湘桂铁路复线在桂林交汇。2016年1月10,全国铁路调整运行图,桂林市新增桂林至西安北、桂林至百色、桂林至宁波的动车组列车。经过此次调图后,桂林高铁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增1个区内终到城市和3个区外终到城市。此时,桂林市出省动车组列车连接的省外目的地将由现在的北京、石家庄、济南、郑州、武汉、长沙、贵阳、杭州、上海、南京、深圳、广州共12个,增加到15个,覆盖范围涉及到全国14个省、直辖市;公路方面,相关县域不仅可通过高速公路连接广州、贵阳、长沙、南宁等地,而且彼此之间也将有高速连接,灌阳经恭城至平乐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阳朔至鹿寨、资源至兴安、桂林至三江、全州至资源的高速正在加紧建设中,全市高速公路项目量、投资额和建设里程创历史新高。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单单使桂林的交通枢纽地位变得越发的明显,同时也为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给广大游客前往、驻足桂林带来了方便。
(三)项目引领投资热潮涌动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是一个耗资多、战线长的战略目标,为了使桂林国家旅游胜地建设能够顺利进行,桂林市加强了对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宣传推介。2013年3月起,时任桂林市委书记赵乐秦、市长黄俊华就率领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北京、深圳、南宁、香港、台北等地,举办了多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新闻会和招商推介会,掀起了一阵美丽桂林“旋风”。桂林采取的勤吆喝策略,使得桂林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受到普遍关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影响力和热度一度升温,使得海内外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桂林这一片充满神奇色彩的热土之上。随之而来的就是一系列的项目投资热潮,其中万达集团、港中旅集团、华润集团、保利集团、龙光集团、北汽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项目率先进驻桂林。在众多入驻集团中,尤以万达集团表现的最为活跃。2013年12月15日,万达集团与桂林市政府在南宁签订协议,计划投资240亿元建设桂林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经过接近3年的筹备,2016年5月20日,总投资200多亿元的桂林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广西迄今为止最大的文化旅游项目。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政治色彩较浓厚的旅游形式,资金来源想要完全依赖于政府拨款是寸步难行的,吸引社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对于红色旅游的成功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取得的在项目引资方面的成就为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机遇,使得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在融资渠道方面的范围更广,更有机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来。
二、桂林红色文化资源适应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策略
通过探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带来的机遇,我们可以明确地认识到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对于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面对这样的发展机遇,懂得将机遇转换为发展助力才是重点。基于此,笔者结合桂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县域的具体情况拟提出“红色文化+”的形式来促进桂林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
(一)红色文化+乡村旅游
红色旅游是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之一,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仍然需要具备一般旅游的六要素,即吃、住、行、游、购、娱,对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存在较高的要求。然而,桂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县域都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这也是造成桂林的红色旅游无法取得显著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桂林发展红色旅游必须首先解决好资源分散和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桂林红色旅游可以采取与当地乡村旅游融合的方式。通过与乡村旅游融合的方式可以完善各个红色文化资源集中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网络、饮水等基础设施,一方面既能够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便利,创造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在产业的融合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员流动,这又将会给当地的居民带来就业岗位,充分调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红色文化+少数民族风情
桂林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龙胜、兴安、资源、全州、灌阳五县,在这五个县域中,都居住着不少的少数民族,如龙胜各族自治县境内居住着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6%左右;其中,龙胜县泗水乡周家村白面瑶寨住着42户,191位居民,其中红瑶占97%。当地环境优美,民风古朴,再加上鳞次栉比的吊架楼、传统服饰、长发装束、古老寨规、红瑶图腾、油茶山歌,这些独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风情吸引着四方来客到此驻足。少数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保留下来的传统民族风情,如民俗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桂林在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些灿烂的民族文化加以利用,从内容和路线上融入少数民族风情游,将其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丰富桂林的红色旅游产品,又能使得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得到很好的宣传,增加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进而增进民族团结。因此,将红色旅游与少数民族风情游融合起来是一件能够实现双赢的策略,应该大力推崇。
(三)红色文化+文化产业
桂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现阶段存在一个很大的困扰就是桂林的红色旅游知名度不高,这就使得无法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来。为解决这一困境,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与文化产业融合的方式来提高桂林红色旅游在广大游客心中的知晓度。文化产业在我国又可以叫做创意产业,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处在以“创意”为发展动力的经济社会,创意作为现代经济的催化剂,能够最大程度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得到市场认可的产品。在将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时,每个层次,每个产业都是可以加以利用的。纵观在将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的成功案例,电视剧《红色摇篮》、电影《小兵张嘎》、漫画《漫画红都》、动画剧《黄河神》、延安的红色剧目《舞动延安》、《延安颂》、网络游戏《国威》、“到延安过大年”的春节文化旅游活动、湖南韶山的毛像红色产业等都为红色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在吸取别人成功经验的同时,桂林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提出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在与文化产业融合时,拍摄微电影宣传片、动漫、编排演艺剧目、制作网络游戏、与当地节庆融合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通过这种创新的手段既能够改变桂林红色旅游的开发模式、更新产品形式、提高红色旅游目的地的知晓度,又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宣传桂林,从而吸引更多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红色旅游的下一步开发建设中,最终实现吸引更多游客前往游览的目的。
篇3
关键词:赣南红色旅游;活性生态链;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 2013 年度项目“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新机遇下的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策略研究”资助成果.课题编号:SH1307.
2012年6月国务院正式提出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如何结合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新机遇进一步发展赣南旅游产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刻不容缓要解决的问题。在众多旅游产业中,红色旅游发展势头刚劲,并且迅速形成一股新生代旅游热潮。红色旅游其实就是一种把红色的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主题形式。
1 赣南红色旅游资源
赣南曾经是中国革命时期斗争的主战场,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各地 的革命旧址还有纪念设施、红色民谣、红色的故事传说凝聚出赣南特有的红色文化精神风貌。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仅瑞金一处的革命旧址就多达180多处,有像石 城阻击战等战场遗迹,还有像上犹营前烈士陵园等,这些广泛分布在赣南各地的革命旧址和纪念设施,是赣南红色旅游文化延续传承的重要载体。
2 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的内涵
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作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和 社会资源利用效益,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进行设计(或改造)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着眼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 的和谐,着眼于如何通过对有限资源和能量的高效利用,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链是“循环经济”理论在生产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3 赣南的红色旅游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在地方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带动性强,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 高,是当今社会发展最典型的绿色产业,是一项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红色旅游市场日渐开阔,利用旅游业带动其他 行业共同发展,是很多省市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
3.1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1)、赣南的红色旅游资源已经初具品牌优势
瑞金“红色故都”作为赣州的红色旅游资源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度较高,宁都、兴国、于都、会昌等县也是赣南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基本上可以组合形成赣州—于都—会昌—瑞金—石城—宁都—兴国红色文化精品旅游线。
(2)、赣南红色旅游资源具备极好的交通市场优势
从地理位置上看,赣南是个边界城市,与粤闽湘交界,连接多省,与广州、深圳、珠海、厦门、南昌、长沙、武汉等大城市形成“五小时都市圈”,具有2亿人口的国内旅游客源地市场。
(3)、赣南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与客家文化旅游资源、赣南古文化旅游资源、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整合优势
赣南是客家文化发展的摇篮,有辉煌灿烂、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历史遗产。赣南也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古老山水历史文化名城,依山傍水,非常有利于将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古色旅游完美结合。
3.2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的劣势分析
(1)、赣南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力度不强,旅游规划滞后、促销手段不足
长期以来,赣南用于发展红色旅游的资金有限,红色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景区的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健全,旅游产业及相应的附属产业相对落后,对现有红色旅游资源缺乏科学规划。
(2)、赣南红色旅游人气指数相对比较低
通过对南昌、延安、井冈山、韶山、西柏坡等著名红色旅游景区旅游关注度数量调查显示,赣南红色旅游的人气指数有着较大差距。从赣南旅游部门也得到相应证实,目前游客客源主要以南线闽粤地区为主,也有北线省市游客,但旅游总体收入偏低。
(3)、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赣南红色旅游还存在着多头管理、多级管理的现象。以山体为主的属林业部门管理; 以水系为主的属水利部门管理;而文物类和博物馆、纪念馆类属文化部门管理;烈士陵园类又属民政部门管理。总体看来是大家重视,共同参与,实际上互相牵扯, 给资源整合、促销组织、平时管理带来诸多难处。
3.3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机遇
(1)、有利的政策、经济市场环境
2012年6月国务院正式提出了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为开发赣南红色旅游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随着赣南经济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赣南对外吸引资本投资得到迅速发展,必将为赣南红色旅游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旅游产业升级提供可能。
(2)、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为建设赣南红色旅游产业数字化平台提供了机遇。
通过建设和完善赣南红色旅游产业信息平台,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电子信息服务,对红色旅游的展示、红色歌谣的传唱、盛事节气介绍、管理服务的完善都提供了良好机遇
3.4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红色景区趋同化现象严重
现在很多红色旅游景区基本上都是模仿当年的建筑,各景区之间的风格差异较小,这就使得许多游客不禁发出了“红色景区咋都一个样”的疑问,进而产生了“游一当十”的心理,影响了红色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
(2)、红色旅游市场波动幅度较大,发展不稳定
红色旅游发展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整体上呈现为波浪式发展态势,其主要集中在纪念日前后和黄金周期间。另外,由于政策导向的作用,红色旅游市场呈现出不稳定发展态势。
4 建立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的具体措施
通过对赣南红色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可以紧密围绕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这一形象定位,将红色旅游发展作为突破口全面跨越发展。
4.1 处理好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要建立起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就应采 取具体措施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以此整合成一项可持续性的产业发展模式。既注重红色旅游资源的建设和保护,又要注意与生态 资源的结合,更要注意发展旅游的附属产业,使旅游资源的各个环节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环扣一环,环环相近、相得益彰的产业活性生态链发展格局。
4.2 加强红色旅游区域间合作,整合红色旅游资源
赣南各红色旅游景点间要积极主动地搞好区域协调、配合工作,在项目选择上统筹兼顾,形成合理分工和相互促进的格局,防止各自为政、争抢项目、自成体系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要精心打造赣南红色旅游品牌,整合各种旅游资源,延伸红色旅游产品的内涵。
4.3 打造协调可持续发展活性生态链
加大力度开发真正体现中央苏区革命精神和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经济效益,努力使赣南红色旅游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
5 结论
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必须充分利用有利的人文和政治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建立一条立足于产业发展活性生态链的赣南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通过完善体制创新和产业升级,打造一个管理有序、资源充分、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红色旅 游产业,使其发展成为一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和谐工程,从而更进一步通过红色旅游产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卢丽刚.《赣南红色旅游资源特征分析及开发策略》 [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0.1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
[3]姚卿善《浅论赣南老区红色旅游的品牌建设》[J] 商场现代化2009.13.
篇4
一、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现状
(一)游览方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文化同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的旅游方式,红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但是多数红色旅游景区并没有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没能很好地与当地文化相融合,体展出独特的地域文化。政治活动和革命纪念日对红色旅游影响相对明显,主要表现在对机关干部、部队和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对游客难以形成吸引力。同时,红色旅游主题的单一和低水平的重复建?O,资源开发的简单化、程式化,景区建设的雷同性,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游客的参观兴趣与满意程度。
(二)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有待完善
许多红色旅游景区远离市区,存在交通连接不通畅,道路崎岖不平,可进入性差,对景区的建设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环境差等问题。多数红色旅游景区的旅游产品是不成熟的,配套服务设施层次单一,规模上和国内其他红色旅游景区相比较小,而旅游内容仍只停留在简单的观光层面。
(三)资源整合难度大
许多红色景点未能把当地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参观点基本上是分散的、单个的,缺乏统筹协调,减弱了个人的参观意愿。另外,行政区划也人为地造成了地域分割,增加了红色旅游资源地区间整合的难度,难以发挥红色旅游集群效应。
二、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发展建议
(一)打造川东北红色旅游品牌
品牌是一种精神象征、一种价值理念。优质品牌的多寡已经成为衡量国家强盛与否的标志之一。红色旅游品牌建设是中国发展红色旅游的必经之路。川东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极强的红色文化影响力。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加强川东北地区红色品牌的建设,大力实施红色文化旅游品牌战略,不断创新,积极拓展国际国内红色旅游市场。
(二)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的人文内涵
红色文化是川东北地区旅游的特色之一,但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品牌也需要其他旅游内容,单靠红色旅游资源会使旅游内容单调,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因此,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需要深度挖掘和利用川东北地区的各种文化资源,加大对革命历史、珍贵革命文献、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红色文学作品的资料搜集整理,积极拓展红色旅游外延,充实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品牌。同时,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红色内涵、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以适应消费者的市场需求。
(三)区域合作以加强红色旅游的竞争力
“我国区域旅游规划与开发都是以行政区域为单位,由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来开展的,这有其合理和积极的一面,但往往又造成一种割裂区域自然资源脉胳的连续性与人文资源的绵延性的不良后果。由于利益的考虑和眼光的短视,有些地区之间还采取恶性竞争的手段,从而夸大了这样一种分区,这对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非常不利。”①川东北地区应走联合发展之路,打造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特色,树立红色旅游形象,协调区域资源发展。
区域合作机制可以有效提高红色旅游市场的竞争力,通过区域合作,开发各种类型的旅游形式,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整体资源优势,有组织有规划地推动区域联动开发战略。加强区域间经验交流,开展合作旅游线路,构建红色旅游圈,打破行政区域壁垒,提高接待能力,丰富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产品体系,扩大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文化的辐射范围和知名度、美誉度,抢占市场先机,共同发展,成果共享。
(四)建立区域联动机制,以解决旅游开发的区域矛盾
第一,建立灵活高效的磋商与协作机制。构建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圈,建立区域联动机制,需要旅游管理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协商、合作与配合,制定共同行动计划,并在地区的宏观规划、信息共享、资源开发、营销策略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协调。如何建立高效机动的磋商与协作机制,有待于在以后的具体工作中不断摸索并不断完善。
第二,加强组织领导。省政府可成立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圈发展协调小组,加强对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圈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指导推动区域发展规划实施,协调解决区域发展、规划实施中的重大问题,研究提出支持促进区域发展的重大政策措施,统筹推动区域重大项目。五市人民政府是本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和工作主体,要建立川东北经济区市际联席会议制度,研究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重点工作,协商解决区域合作的具体事项。
第三,发挥五市的旅游行业协会的专业组织功能,联动旅行社开发几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在旅游市场上一炮打响,取得市场先机。相比较行政机关,行业协会更加灵活,在信息沟通、联合营销、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对企业需求把握更加准确,能及时调解红色旅游圈发展中存在的内部竞争问题。最后,联合五市行业协会建立起川东北地区红色旅游圈行业协会,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篇5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安置空间大、资源消耗小新型朝阳产业,加之受宏观调控影响低,产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20__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县委、县政府把20__年确定为“红色旅游开发项目建设突破年”,为了充分挖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全面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实现创建“红色旅游大县”的目标,现提出20__年旅游产业开发工作实施意见:
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抢抓国家实施红色旅游开发的良好机遇,以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为载体,突出“陕甘苏区创建地、落脚点”的宣传主题,实现创建红色旅游大县的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全面构建旅游产业,形成旅游产品体系,树立旅游形象,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实现我县从红色旅游大县向红色旅游强县的跨越,为全县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发展目标
围绕“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四张名片,编制《__县旅游总体规划》,按照国家审批的红色旅游开发建设方案,完成南梁革命纪年馆、列宁小学后续工程的同时,完成新馆布展及停车场、红色广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新建抗大七分校、寨子湾、军民大生产基地、阎洼子会议旧址四个景点;完成南梁王大沟门至义正、林镇小河沟口至义正、东__至大凤川3条景区公路铺油工程;开发香包、刺绣、文化衫、十二生肖小贴士、木质小纺车、扑克牌等10种旅游产品;在县电视台开办《走__》旅游系列短片,加强行业管理,制定《__县农家乐评定标准》及《实施办法》,确保全年旅游生产平稳,力争使各景区(点)完成旅游接待人数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万元。
工作措施
(一)立足优势,突出特色,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和质量
继续坚持红色旅游为主,生态、文化历史、民俗旅游共同发展的模式,按照县委、县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在规划上要着眼长远、彰显个性、突出特色,搞好《__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在建设上要全民参与,彰显红色、突出优字,尽快建设一批好景区、好景点,在管理上要着眼需要,彰显特色,突出安全,积极引导更多企业加入旅游服务大军,在服务上要着眼顾客,彰显人本,突出周到,吸引更广泛的人士来__旅游观光,休闲渡假,努力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专”的旅游服务体系。
(二)强化宣传促销措施,不断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宣传就有市场,客源就是财富。年内要尽最大努力引导旅游企业积极参与省、市旅游推介会。完善充实《__县人民政府网》、《__旅游网》,通过网络将__旅游资源、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让世界来了解__,让__走向世界,形成强烈的视听冲击。并在县电视台开办《走__》旅游系列短片,积极向各大媒体报送旅游信息,拓展并巩固外界对__旅游的注意力,提升__对外界的吸引力,以实现__旅游业的大发展、快发展目标。
(三)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延伸旅游产业链条。重点围绕红色革命历史和民俗文化等具有__特色、有市场需求的刺绣、剪纸、香包、军鞋、文化衫、十二生肖小贴士、木质小纺车、扑克牌等旅游商品研发和生产。扶持创办一批手工艺品加工企业,开发富有我县文化气息、凸现地方特色和实用价值、有纪念意义的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年内要开发出10种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积极支持和鼓励创办旅游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等旅游产业发展经济主体,增强我县旅游业发展后劲和动力。
篇6
关键词:红色旅游;红旗渠;可持续发展
综合看来,红旗渠景区发展具有 如下优势:景区旅游资源风景独特,对外知名度高,地域组合条件 优,精神价值内涵深刻,教育意义独特。除此之外红旗渠还具有观 赏旅游价值,科学考察价值,精神文化价值,因此开发并完善红旗 渠旅游具有现实科研和创新意义。
一、国内外红色旅游产品现状分析
“红色旅游”这一概念虽是我国的首创,但类似的活动在国 外也存在。国外非常重视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红色旅游资源的品 牌性,“红”和“绿”结合,充分发掘和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 日、纪念物中蕴含的旅游教育意义,采用展览和游览多种方式,重 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可见国外的红色旅游趋于成熟。通过网上对旅 行社组织的境外旅游路线调查发现,大约有60%旅行社推出的欧洲 诸国游中,就包括了许多红色旅游或者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景点。 对比国外,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大格局形成,全国红色旅游已经 形成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和 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但在红色旅游这方面,仍存在着很 多问题,比如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力度有待加强,红色旅游公公营销 效果欠佳,红色旅游诚信危机初现端倪,品牌特色不鲜明,特色不 明显,表现形式大多相同,同质化严重等。
二、目前红旗渠景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客源市场拓展不足 红旗渠景区作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 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其客源主要以青少年学生和企事业单位 为主,这类客源旅游时效性强,大多集中在清明节、“五四”青年 节、等有纪念性节日集中消费。此外,还有少量的自驾游游客,散 客数量较少。然而,红旗渠游客大多来自省内,由此可见,红旗渠 景区的客源市场较为狭窄。 2.水渠保护力度不够 水渠是红旗渠景区红色旅游的核心资源,但目前景区对水渠保 护力度不够,使得水渠受到自然和人为破坏的双重影响。主要表现 在:第一,在红旗渠运行近半个世纪以来,水渠不同程度地遭到了 损毁。第二,水体污染。红旗渠沿岸生活废水以及工业废水的乱排 乱放,水渠上到处漂浮着生活垃圾,使得红旗渠水体污染。第三, 水渠出现了缺水断流现象。 3.景区可进入性不强 红旗渠景区作为林州市的名片,从林州市和安阳市到红旗渠景 区的可进入性并不强。对于红旗渠内部来说,到达各个红色景点的 交通还不尽完善,道路交通不够便利,没有形成吃、住、游、购等 服务一体化的红色旅游服务体系,应多设定几条线路,以方便到达 景区。 4.产品体验性能不足 红旗渠景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展示仍以旧式的物品陈列和橱 窗式展览为主,静态有余而动态不足。而拥有峡谷风光的络丝潭景 点也缺乏水上体验性旅游项目,使得旅游者在景区的游览以参观为 主,缺乏体验性。这都不符合现代旅游者的消费取向,难以使游客 获得心灵和精神上的震撼。
三、解决措施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品牌知名度 景区相关部门应时刻关注政策动态,抓住机遇。例如,国家 旅游局近日下发的《关于公布中国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创建名单的 通知》指出,经地方政府自愿申报,省级旅游部门推荐,国家旅游 局组织专家审核认定,同意河北崇礼等30个旅游目的地创建中国国 际特色旅游目的地。而众多申报单位中,红色旅游景区的目的地较 少。红旗渠景区要想得到长远发展,品牌知名度无疑可以锦上添 花。 2.开发方式方面 目前红旗渠景区是以文物,图片,影像资料展览,导游人员解 说为主要形式静态有余而动态不足,因此景区应该动静结合,适当 开发一些可以满足游客体验的动态项目,更深层挖掘其内涵,凸显 文化价值。在景区开设影院滚动播放与红旗区有关的影片,可使用 3D效果,运用科技技术,使游客更加满意,也可以在其他方面加入 科技的因素。同时也要注重对水渠以及景区环境的保护。 3.对外宣传方面 借助媒体力量在全国加大宣传普及教育活动,尤其是对青年人 和学生团体的宣传。利用互联网平台,例如开通红旗渠官方微博或 旅游分享系统,让游客成为隐性的景区宣传大使等。 4.客源拓展方面与旅行社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注重团体旅游接待,加强与学 校、企业单位的合作,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顺应时代潮流,塑造及推广“红旗渠”的景点品牌,不断推进 红旗渠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既响应了艰苦奋斗的时代潮流,又有利 于红色旅游内涵和精神的深度挖掘。
参考文献
[1]张丽霞.论红色旅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D].辽宁大学, 2012.
[2]武虹剑.省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
篇7
品牌定位的目的在于创造鲜明的个性和树立独特的形象,从而在消费者心中创造一个独特的位置。地域文化要素分析是旅游文化品牌形象定位的基础,因此,河北应根据自身的地域文化特点和自然景观资源分布现状,深入探究潜在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和兴趣,挖掘、开发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创造出差异化的品牌优势,从而逐步在旅游消费者心中形成统一、持久、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1.地域文化要素分析旅游文化品牌打造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其中以地域文化作为系统内部最基本的价值贡献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旅游文化品牌就是旅游目的地最具特色或优势的地域文化吸引。品牌要求体现地域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则要求集中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因此,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应对地域文化要素进行挖掘和升华。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域特色的文化。河北文化遗存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脉系鲜明,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的“红色文化”、“长城文化”、“燕赵文化”、“畿辅文化”、“海洋文化”等地域文化要素是河北旅游文化品牌打造的基础和内涵。
2.旅游文化品牌定位对河北旅游文化品牌的定位策略应该是在把握地域文化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河北旅游资源的特点,寻找河北旅游的自身优势,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能力。鉴于河北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特点,以及现代人向往自然、远离喧嚣的心态,笔者将河北旅游文化品牌定位为“豪情燕赵、大美河北”,“豪情”体现河北人豪迈、爽直的文化根基,“燕赵”指代河北,“大美”则集中展现河北的山水风光之美、民族文化之美、经济发展之美和社会和谐之美。
3.旅游文化品牌体系构建围绕“豪情燕赵、大美河北”的旅游文化品牌定位,挖掘“红色文化”、“长城文化”、“燕赵文化”、“畿辅文化”、“海洋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内在价值,打造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品牌体系,使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共同发展,成为推动河北旅游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1)红色太行,圣地河北
太行山是河北的标志性符号,是英雄河北的文化血脉。从南到北,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4市的太行山区分布着众多全国知名的革命遗址,生动地演绎了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打造“红色太行、圣地河北”旅游文化子品牌,发展太行山红色旅游,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构建太行山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带,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2)壮美长城,精华河北
长城是古老中国的文化象征,是古代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和融合线。河北是长城的起始,也是长城途经最长、保存最完好、建筑最具代表性的省份,沿线风光雄美、故事众多、文化独特。打造“壮美长城、精华河北”旅游文化子品牌,发展长城文化旅游,保护好、利用好与长城相关的文物古迹、遗址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深入发掘长城文化的当代价值,开发系列旅游产品,彰显长城文化的持久魅力。
(3)诚义燕赵,胜境河北
“燕赵”是人文河北的历史源头和根脉,最直观体现了河北人文精神“仁厚诚朴、重信尚义、慷慨忠勇”的深厚底蕴。由此延伸开去,不仅可以覆盖河北大部分地区,而且还能将河北境内古都、古城相连成线,挖掘燕赵文化精髓,传播燕赵文化传统,演绎燕赵民俗风情,展示河北的深厚历史和悠久文化。打造“诚义燕赵、胜境河北”旅游文化子品牌,实施燕赵历史文化遗存保护与开发工程,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旅游。
(4)神韵京畿,休闲河北
河北环绕京津,是首都北京的“护城河”。河北充分利用张家口、承德、保定与北京的“后花园”关系,廊坊作为“京津走廊”的地理位置等,强化京畿重地的神韵感,谋划区域旅游合作共赢发展。打造“神韵京畿、休闲河北”旅游文化子品牌,推进环首都旅游文化产业带建设,深入挖掘环首都有关地区的特色旅游文化资源,深入对外宣传,增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提高河北的知名度、美誉度。
(5)弄潮渤海,开放河北
河北的海洋文化将串起秦皇岛、唐山、沧州3市,并向中西部形成辐射,展现沿海经济发展隆起带和河北的港口优势、开放意识,并结合沿海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地方特产的宣传,完整地向世界展示河北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和美好前景。打造“弄潮渤海、开放河北”旅游文化子品牌,开发海洋旅游文化产品,着力构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带。
二、科学制定创新型的营销方案
1.建立高效合作模式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文化品牌营销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为推进区域旅游业发展寻找广阔的市场商机;旅游管理部门则应加强旅游文化品牌的维护和管理,并本着“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与知名旅游企业在品牌营销方面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就市场开发、线路推广等方面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联手向海内外推广河北旅游文化品牌。可建立旅游管理部门领导与知名旅游企业总裁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双方联席会议,落实合作进程,提高合作成效。可借助国内外知名国际旅游展览和交易会的机会对外宣传河北旅游文化资源,或利用在主要客源地的促销活动和网站推介河北旅游文化产品,适时邀请客源地旅行商、销售商考察河北旅游文化线路,针对客源市场举行石家庄动漫节、吴桥杂技节、崇礼滑雪节、承德国际旅游文化节等大型旅游文化宣传活动。
2.推出多种促销方式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应开展连续性、有计划、分阶段的宣传促销活动,可采用独立促销与联合促销相结合、日常促销与节庆促销相结合、零售与团购相结合等,运用多种类型的促销方式扩大河北旅游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为增强目标消费群体对旅游文化品牌的认知度,有关部门应积极围绕品牌组织相关活动,如制作宣传片、广告、设计主题口号和形象标识等,同时推广品牌在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总体规划中的运用。此外,河北旅游文化品牌的价格促销可采取“旅游护照”的方式,持有“护照”的旅游消费者可在河北旅游的过程中享受门票、餐饮、住宿等方面的优惠。
3.加强互动品牌维护河北旅游文化品牌的维护升级,建议通过应用市场细分与数据库营销,建立品牌与游客的互动关系,以实现竞争优势的持续保持。通过专业化细分客源市场,根据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旅游产品设计,并针对不同的游客群,建立一对一的服务关系;在对客源市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强调应用数据库营销,实现品牌与游客保持持续的互动关系。旅游文化品牌数据库营销,应以与游客建立一对一的互动沟通关系为目标,并依赖庞大的游客信息库与游客保持沟通和联系,以此维系与游客之间的感情纽带,留住最佳游客,实现品牌忠诚度的保持。
三、尽快推进网络化的传播渠道
目前河北省旅游品牌信息的传播仍以传统媒介(电视、报纸、杂志等)以及亲朋好友等其他形式的口碑宣传为主,通过网络实现营销的比例还比较低,这已不能适应旅游者消费行为的变化和旅游市场、媒体环境、信息传播变化的需求。未来河北旅游文化品牌传播的主要渠道应以网络平台为主,尽快建立和完善网络营销系统,借助互联网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全省宣传推广网络体系。
1.完善旅游专业网站旅游专业网站的特点在于信息量大、形象直观、传播范围广、针对性强,便于更新信息、开展信息交流和互动。通过旅游专业网站,不仅可以为旅游消费者介绍景区概况、风土人情,达到吸引潜在客源的目的,也可以展示吃、住、行、购、娱等全方位的信息,满足旅游消费者个性化的需求。但目前河北的专业旅游网站建设还存在较大不足,明显落后于先进省份,大大阻碍了河北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应尽快完善旅游专业网站的建设,打造好旅游信息化平台,注重在各大旅游网站和搜索引擎最新的旅游信息,扩大河北旅游信息的覆盖范围,突出河北旅游文化品牌特色,提高品牌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篇8
本文基于对顺义焦庄户地道战红色旅游景区、周边农家乐庄园及周边环境进行旅游产品的实地调研,通过亲身体验旅游景区的环境、和当地旅游管理员、过往游客以及村民进行交流沟通和问卷调查,对当地旅游纪念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顺义红色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
红色旅游 现状分析 旅游产品开发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6-0090-03
一 课题背景
2015年5月调研小组对顺义区焦庄户地道战红色旅游景区、焦庄户村庄农家乐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目的在于进一步开发顺义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产品及周边农副产品外包装的设计。发现旅游景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旅游产品的市场所存在的问题,挖掘其潜在的优势,以及合理利用自身资源方面展开探究。将景区打造成既保留其原有的历史文化感,又与现代创新的相结合有特色的红色旅游景区。
二 顺义焦庄户的红色旅游和民俗旅游的概况
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始建于1964年秋,当时定名为“焦庄户民兵斗争史陈列室”。2001年,焦庄户地道战遗址被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成为北京市的A旅游景点每年有几十万的固定游客来此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纪念馆展室内陈列着珍贵的文物资料,再现了焦庄户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国内外敌人进行英勇斗争的历史画面。
以焦庄户地道战景点的依托,焦庄户村开发了农家乐民俗游的旅游项目,焦庄户民俗农家院以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睡农家炕为突出特色,可以亲身体味农村、农民的生活,品尝农家饭菜,体验农家的乐趣。
三 顺义焦庄户红色旅游的市场调查研究
1 庄户红色旅游的调研方法
为了确保本次调研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并且具有说明力,我们进行实地走访,采用不记名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研,任意选择焦庄户的游客和村民作为调查对象,并且对管理人员以及导游进行了深度的一对一访谈,以便随时能够解决被访者的问题,保证调研问卷的高质量完成。
本次对焦庄户游客及红色旅游景点经营管理方式进行调研,本次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下附调查问卷),最终收回167份,其中有效份数148份,问卷的回收率高达83.5%,问卷有效率也达到88.6%,调查对象性别比为82: 66男:女)。有效地保证了此次问卷的可靠性。本次调查问卷的设计结构上,主要以封闭式为主,开放式为辅,在填写问卷时,还进行了开放性随机提问,并且做下详细的记录。问卷的内容包括有旅游消费者的基本特征(性别、年龄、文化、职业、收入),旅游行为的调查(信息来源、旅游目的,停留时间、旅游首要考虑的因素,旅游参与活动以及旅游满意度等)。通过对焦庄户旅游、景点经营管理方式以及周边村民和周边产业的调研数据分析,最终总结出焦庄户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焦庄户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2 庄户旅游客户资源分析
2.1 户旅游消费者基本特征分析
本次调研有效案例148个,无缺失案例。主要从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构成,人均收入等方面进行消费者基本特征分析。
2.1.1 性别结构在此次调查抽样中,其中参与本次调研的148客中男性与女性的数量比是82:66,男性占55.4%,女性占44.6%。
2.1.2 年龄结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焦庄户的游客,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但其目的都各不相同。游客年龄主要分布在25-40岁,占总数的40.2%,这个年龄阶段的游客大多都是团体活动组织进行实践学习,一部分是带着小孩来休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其次是12-25岁的学生,占总数的22.0%,主要也是学校组织参加实践学习和爱国主义活动,还有一些入团入党宣誓来这进行。40-50岁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小,为15.5%,12岁以下,50-60岁和60岁以上的三个年龄段的游客其次。分别有14人,9,10人,分别占总数的9%,6.3‰7%。所以25-40岁这个年龄的游客是焦庄户游客的主体。(针对焦庄户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客性别比例分析和年龄结构分析制定下表)如表1。
2.1.3文化程度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来焦庄户旅游的游客文化程度都较高根据问卷统计得出: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游客较多,并且占被调查旅客的比例较大,共69人,占总数的46。6%,初中以上高中以下的有28人,占19%,硕士及硕士以上的3人,占2%。
2.1.4职业构成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和分析得出焦庄户旅游游客职业分析如表2。
由表2可知,企业,公司职员以及在校中小学生是焦庄户游客的主体。
2.1.5月收入水平通过统计问卷资料和分析数据得出焦庄户旅游游客的月收入水平情况如图表3:
2.2焦庄户红色旅游景区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焦庄户红色旅游景区旅游行为特征分析指的是游客在焦庄户旅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主要包括有出游方式、旅游交通工具,信息来源、旅游目的,旅游首要考虑的因素,旅游参与活动以及旅游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旅游行为特征分析。
2.2.1出游方式分析
由图表4可以看出,游客的出游方式主要以企业公司组织和班级或社团组织出游为主,选择报团和个人出游方式的较少。其中公司组织出游占36%,一共53人。个人出游18人,占12%。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旅客的出游方式对旅游产品的营销模式有很多的影响。
2.2.2旅游交通工具:根据调查显示,有75人是团队组织乘坐巴士,占51%。13人自驾私家车,占9%,有32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占22%。还有20人步行,占18%。
2.2.3信息来源:游客进行焦庄户红色旅游景区的信息来源渠道各不相同,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游客对焦庄户旅游的了解主要是来自与亲朋好友的介绍,其次是通过网络了解。其中通过亲朋好友了解获得信息来源的有83人,占56%,报纸杂志海报宣传5人,占3.3%,网络13人,占9%,旅行社16人,占11%。还有一部分是通过其他方式得知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可知,以平面宣传方式传递信息的效率并不高,需要加大其宣传力度。
2.2.4旅游目的:经过调查分析可知,前来焦庄户景区的游客旅游动机有以下几点:1.焦庄户旅游景区环境优美,空气清晰,适于休闲娱乐,放松心情,主要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多以老年人为主。2.企业组织团体活动来进行学习和实践,学校统一组织来参加爱国主义活动和学习教育。3.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淳朴的民族风情,去农家院进行采摘,品尝农家餐馆的美食,体验乡村生活。4.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老革命家和热血青年,学习历史文化精神。5.交际需求
2.2.5停留时间:从调查观察中我们发现,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时间的长短会影响游客消费的情况,一般游客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越长,消费就越多。此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来焦庄户旅游的游客大多都是旅游时间比较段的旅程,从我们随机抽样调查的问卷中有123人旅游时间只在1-3个小时左右,占总数83%,只有极少部分的停留时间在一天或一天以上,有25人,占17%,这一部分人大多都在附近的农家院农家乐进行活动消费。从此数据中可以发现游客来焦庄户短时旅游的问题非常严重,也可以反映出焦庄户旅游景区的活动较少,游客的停留时间比较短,也会致使游客不能完全领略到旅游景区的精髓,并且也直接减少了焦庄户红色景区收入提高的空间,故此,在焦庄户红色旅游业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如何延长游客在旅游景区的停留时间。
2.2.6旅游首要考虑的因素:在进行焦庄户旅游游客的调研过程中,绝大多数游客进行旅游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出行距离和交通状况问题,其次是景区管理、服务态度和基础设施的问题,再就是对景区的环境、旅游娱乐项目、当地特色文化及饮食方面的考虑。
2.2.7 旅游参与活动以及旅游满意度:根据问卷的填写数据显示,其满意度为满意的只有26.8%,满意度为一般的42%,不满意的为31.2%,由此可以发现焦庄户旅游景区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 顺义焦庄户旅游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根据以上市场调查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焦庄户旅游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3.1景区被动发展的现状
经调查焦庄户红色景区除财政拨款之外,其他如购物,餐饮,住宿,娱乐等旅游收入非常有限。同时景区资源来发没有到位,有大量文化景点如炮楼等不予开放。同时伴随着大量的景区内部产品经营商的撤离,景区目前处于被动发展的状态,从整体上削弱了景区的竞争力。所以,目前应开发出值得投放的产业项目和产品,并加大村民的积极性,善于利用这一部分人力资源和现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
3.2游客“瞬时”旅游的现状
游客停留时间短,人均消费低通常情况下,红色景区的游览安排以半日游或一日游为主。游客所购旅游商品多是书籍、光盘、像章、伟人像等,以及当地的土特产品,对景区及周边经济意义有限,后续旅游开发中可添加相应的地道体验馆,可以迎合新时代的3D效果。或者是设立神秘的抗战逃脱密室,运用信息的手段开发青少年儿童的智力,另外可以大量引进国内相类似的红色旅游景区的游历项目,扩大消费人群。
四 对周边旅游产品市场的调研分析
4.1游客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
通过实地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游客主要是北京本市市民,散客游览的主要目的是感受历史文化,团客一部分游客是公司组团来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一部分是学校组织旅游进行学习历史文化的,其主要目的是进行知识教育。还有一小部分游客是周边附近的居民,主要目的是休闲放松、欣赏自然风景的。他们对于焦庄户红色旅游产品的兴趣都不高,普遍认为其产品没有特色,也没有实用性,代表性也不强。
大部分游客反映旅游产品的开发欠力度、文化内涵突出不够。另外大部分旅游纪念品结构趋同,品种单一、没有特色,吸引力不高。尽管红色旅游是一种特色旅游,发现村民卖的大量产品都没有目标性,导致低效益经营。在选用旅游产品时应该要考虑到红色资源并不等同于红色旅游产品,但也必须符合一般旅游产品的基本特征:有吸引力,可游可赏;产品形态完备。
4.2当地村民经营旅游产品行为分析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由于当地的村民都是农民出身,文化知识比较浅薄,对于当地现有的资料不知道如何利用,村民在景区周围摆摊卖纪念品,如:刀具、枪具、明信片等这些产品的款式都比较老旧不能满足现在消费者的需求。他们所卖的产品是大量从外面批发而来,产品都过于陈旧,既没有实用价值也没有特色。同时村民也售卖自家种植的葫芦、枣、小生菜等绿色产品,但是大部分是散装售卖,农副产品等旅游产品的外包装上过于简单没有新意,没有特色,附加价值低。
五 旅游纪念品开发的途径
5.1资源整合
利用周边现有资源开发景区和产品,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增加副产业的建设。在保证红色资源求真度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可以将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科技旅游相结合,迎合时代的发展,形成一套从历史到现代的穿越隧道。例如:利用现今先进的空间维度视觉体验技术,可以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同时可以进行互动体验,一定会非常刺激。让红色旅游景点附着一种神秘感和新奇感。
5.2红色元素应用
将红色元素合理应用到旅游纪念品中,并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把提升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旅游开发建设要加强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深挖文化内涵,普及科学知识。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可以将红色文化与艺术相结合,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艺术中进入,从历史中出来,从艺术中可以丰富的展现红色文化的内在,唤醒我们对红色精神的意识。同样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也要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演艺、节庆等文化旅游产品,例如:可以对爱演艺、歌唱的人,举办红色选拔活动之类,可以提供展示机会和平台。
5.3优势连带效应
可以利用周边较受游客追捧的农家乐院和农家饭馆,可以发挥其固有优势,推动其农副产品、旅游产品及其外包装的开发,从游客的生活所需的日用品出发,开发一系列具有焦庄户特色的主题产品,以创新、有特色、实用为主。另外,还可以利用周边的天然采摘园,进行其采摘园的开发,可以主要针对正在进行智力开发初级阶段的小孩,通过采摘员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活跃能力,可以建立一个采摘游乐园。
通过问卷显示大部分游客都比较偏爱有当地特色、经济实用并且有趣的旅游产品。可以考虑重点开发这一类产品。可以考虑帽子、T恤衫等旅游服饰的纪念品开发,结合特色的图案、花纹和一些元素简练的图标,浮雕、历史相片、模拟地道及地道中各种抗战设施等元素也可以加以应用。
六 对红色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建议
加大政府投入,制订相应红色旅游经营管理规划,实现红色旅游业的多方位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其他产业的带动,开展联合促销创新体制,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可持续化。合理地利用周边固有资源和优势,树立旅游品牌,美化周边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品牌效应,大力培育壮大红色旅游业。
从产业的外包装着手,在保留其历史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对其外在进行全新投入与时代相符更具吸引力的元素。例如:将其与科技、艺术相结合,通过现代感去呈现历史感。大力开发互动项目,注重景娱结合,在注重景点教育功能的同时,向观光休闲多元化发展,特别是针对企业、学校这一类目标人群,在开展实践教育体验学习活动时,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开展互益性的活动。对于红色旅游的自然资源进行生态景观建设,完善周边基础设施,统一整体风格,建设一些有标志性的建筑。设计主题型产品,独特、新颖、赋予红色主题色彩,系列产品富有趣味性。
篇9
十分感谢市委给了我们基层干部这次竞职机会。我叫 ,36岁,现任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今天竞任市接待处处长,我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多岗实干磨砺,奠定了我竞职基础。我担任过2个乡镇党委书记、团县委书记和风景区管委会主任、副县长、县委办主任三个处级岗位,始终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干事创业,分管的红色旅游、林权改革等10项工作进入全国先进,个人获得全国服务农村青年先进个人、市十佳青年等称号。凭着基层锤炼的实干品格、吃苦精神和综合能力,完全可以适应接待这项事关全局、复杂系统的挑战性工作。
二是多年攻坚克难,增添了我竞职底气。面对艰苦环境和复杂局面,我敢于开拓创新、迎难而上,锲而不舍争项目,创新思路谋发展,先后为县争资3亿多元,争创国家级品牌3个,任乡党委书记时,我历时三年,23次赴京,分别找到8位部长汇报协调,成功争取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勇于担当解难题,牵头完成多家企业改制、长石矿业整治等大事难事,增强了自己驾驭全局、综合协调、对外交往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这是我胜任新岗位的底气所在。
三是多年接待实践,坚定了我竞职信心。我曾主持2008中国(湖南)红色旅游文化节等20次大型节会接待,每次都保证了圆满顺利。近两年,我全面负责县委政府的接待工作,每年接待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将军近100人,没有出现任何纰漏,积累了一定的接待经验和人脉资源。
篇10
关键词:贵州;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174-02
开发饮食文化资源已成为国内外经济,特别是旅游经济发展的新趋势。贵州是“生态之州、文化之州、歌舞之州、美酒之州”,贵州饮食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但目前对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主要措施进行初步探讨。
一、制定整体发展规划
贵州的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民俗风情旅游各具特色,但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待进一步加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首先要有系统、完善、可行的规划。政府应做好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整体发展规划。
首先,应注重提高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发展规划的融合度。贵州正逐步重视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贵州亦早已重视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但将二者有机融合尚待进一步加强。
其次,应把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纳入贵州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在西部大开发的号角之下,贵州确立以“生态立省”、“旅游立省”战略。而在“食、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六要素中,饮食居于首位,故发展贵州旅游业必须开发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统筹贵州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全面开发,整体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发挥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整体效能,使贵州特色饮食开发和贵州旅游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再次,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规划一定要突出贵州自有特色,注重打造贵州饮食文化旅游的响亮品牌和鲜明特色。如民族风情旅游应是贵州旅游业的重头戏之一,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规划就应注重与当地的民族节庆相结合。
二、树立文化战略意识
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植根于贵州历史文化的土壤。每个地区都有其独有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应注重结合当地相关的历史文化。当然,要充分开发利用贵州饮食文化资源,包括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首先应对贵州饮食文化包括古代、近现代、当代饮食文化进行系统整理,突出贵州饮食的历史文化厚重感。如贵州土司制度形成于元末明初。贵州有土司大大小小上千个,最为著名的有四大土司,即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土司。土司制度留下诸多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含饮食文化,应对土司菜系进行整理和包装。另,唯有贵州将屯堡文化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应打造贵州屯堡特色饮食文化品牌,使贵州饮食文化借乘屯堡文化之东风走出大山。再如贵州是红色资源大省。应充分抓住红色旅游的特点,开发特色系列菜肴、“忆苦思甜”系列菜肴、红色之旅特色系列菜肴等,并注重与相应地区农村的素食文化相结合。
把饮食与贵州历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是提升贵州饮食文化内涵最为有效的途径。要对贵州饮食文化进行全面挖掘、恢复和整理,加大力度整理贵州饮食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和典故等资料,对它们的形成、演变、发展和各种特色菜肴的用料、烹制、营养、特点以及传说、典故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使之系统化、完整化,为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个世居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55.5%,故民族饮食文化资源丰富。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特别注重结合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
三、注重品牌建设
培育贵州旅游餐饮品牌名店。贵州餐饮要做大做强,就需要培育建立起自己的餐饮名店和能充分展示地方饮食文化的旅游餐饮龙头企业。贵州应该有自己的餐饮知名品牌。此要求政府首先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引导餐饮企业走品牌化、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经营之路,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贵州特色旅游餐饮品牌名店。政府应指导、授权相关机构或商会对绿色餐饮企业、餐饮名店、名师、大师、名菜、名点等进行认定,并结合贵州主要旅游线路、主要景区(点)及主要城市,由政府相关机构或相关组织组织专门的评审会,定期评定“贵州特色餐饮特色名店——旅游餐饮接待推荐单位”。针对贵州近些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旅游知名度的提升,餐饮特色名店发展战略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餐饮特色名店除了要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外,国际化和专业化也是十分重要的标准。当然相关评审应充分发挥民众的力量,例如可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适当地注重官方、专业机构的评定意见与民意相结合。评定应是非终身制,评定后定期还要进行复核评审,对已获评企业进行动态管理,对违规企业给予警告甚至摘牌,同时不断吸纳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加强地方特色餐饮企业的开发。
在树立名牌战略思想,打造当地餐饮名店工程的过程中,应注重保护传统餐饮老字号,致力于贵州特色餐饮美食业的文化传承、品牌维护和品质提升。
四、设计推出贵州饮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
旅游路线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游客在饮食方面的消费和欣赏需求。我们可根据贵州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资源特色,设计贵州饮食文化旅游线路。如贵州的酒文化享誉世界,贵州省委、省政府决定把加快白酒产业发展作为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以“百万千升产量、千亿元产值”为目标打造全新的白酒产业。应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贵州酒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并注重与贵州经典的红色旅游路线相结合,如仁怀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酒的故乡,2004年7月,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酒都”,而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被列为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当然,贵州少数民族特有的酒文化更应是旅游线路设计中所考虑的重头戏之一。在旅游线路设计中加入主题鲜明的酒文化色彩,不仅有利于贵州旅游业乘贵州酒之美誉而名气大增,而且有利于酒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升贵州酒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贵州茶在国内的知名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但其实早在隋唐时期,贵州的茶叶即已通过交通干道,与邻近地区进行贸易。陆羽《茶经》说:“(茶)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昔得之,其味极佳。”贵州可打造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如凤冈县近年来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战略,明确了“茶旅一体化”发展思路,将生态旅游和茶产业结合,通过对旅游业的宣传推介,提升茶产业知名度。茶产业的发展又为旅游业提供良好的载体,从而实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的共赢。
除了可打造贵州酒文化、茶文化旅游精品路线之外,贵州还有诸多饮食文化资源可供开发,如亦可打造以辣椒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2005年9月28日,中国遵义首届辣椒节在遵义县虾子镇隆重开幕。同日,遵义县被认定为“中国辣椒之都”。总之,贵州饮食文化特色旅游线路尚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发展与完善。
五、搞好旅游餐饮商品的开发与创新
贵州有许多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特产,如茅台酒、老干妈、酸汤鱼系列、花江狗肉、丝娃娃、玫瑰糖、牛肉干、都匀毛尖等。仅贵阳著名的风味小吃就有肠旺面、恋爱豆腐果、素粉(酸粉)、夏家麻辣烫、洋芋粑粑、酸汤鱼、水城带皮黑山羊米粉、豆花面、刘二妈米皮、贞丰糯米饭等等。
应将上述饮食特产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开发生产出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并赋予特定文化内涵的各种档次的旅游商品,从而促进旅游餐饮商品的开发与创新。如修文县近年来不断加快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旅游文化娱乐、旅游商品经营等“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产业体系的建设与发展。该县已成功开发出猕露—猕猴桃饮料、有机兔—兔大哥系列、桑椹果系列等特色鲜明的旅游商品,扎佐蹄膀、萝卜干、蜈蚣桥豆腐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有了较大提高。该县还大力发展了以桃源河景区为依托的六屯乡独山村、扎佐镇大河村农家乐,以六广河景区为依托的六广镇滨江村农家乐,以春赏花、秋品果为主体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谷堡乡折溪村农家乐[1]。
六、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向省外乃至国外推介贵州饮食文化、贵州旅游业。近年来,贵州省围绕文化和旅游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打造“多彩贵州”文化品牌。随着多彩贵州商标的全面注册和推广使用,“多彩贵州”品牌呈现出巨大的商业价值。而多彩的贵州饮食文化及旅游资源是“多彩贵州”的重要内涵。
2011年8月1日起,融合品牌化、符号化系统传播理念的“贵州”形象标识正式启用,今后将用于政府系统以及系列经贸、旅游推介、文化交流活动中。2011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暨中国·贵阳投资贸易洽谈会于8月18—20日在贵阳举行。据报道,讲述贵州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的专题纪录片《多彩贵州·神奇之旅》,于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华民族》栏目播出。专题片由4集系列节目组成,以“衣、食、住、行”为主题,介绍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4个民族的特色文化,“吃遍黔山秀水”是节目主题之一[2]。在立足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应进一步加大宣传营销力度,从而使贵州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