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范文

时间:2023-03-25 08:01: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考作文经典素材

篇1

成功的人生是努力的人生,是无任何遗憾的人生,是目标明确并为之奋斗的人生,是会把握机遇的人生。哈佛大学对于人生成功曾做过科学的系统的调查和验证,认为人生成功必须具有三大因素:一是宏观管理能力,二是实际操作能力,三是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其中,前两者仅占15-20%,后者占80-85%。这与我国清华大学曾经做过的调查试验公式惊人的相似:成功=15%的知识技能+85%的人际关系。这里的人际关系不是指通常的庸俗的人情世态,而是指驾驭人生、调节人生、解决矛盾的能力。

人人都希望成功,但往往把成功看得高不可攀,其实成功的人生是从每一点每一滴做起的,成功离我们很近。要想一步步迈向成功,必须从现在做起,从做到"五会"做起,即会笑、会听、会说、会做、会想。只要你想成功,只要你努力,只要你每一天都成功一点点,成功的人生就会离你越来越近!

2、铁环的寓言

一个铁环,不小心弄丢了自己的一部分。于是便拼命地寻找失去的那一部分。但由于自己不圆,所以滚得很慢。但正因为如此,它观赏到了平日里很少注意的花草,并和它们交了朋友。

工夫不负有心人,有一天,它找到了丢失的那一部分。有了它,虽然完美了,但是会跑得很快,再也无法和花草说话……

3、邱吉尔的弱点

邱吉尔的演讲功力令世人折服,其演讲的措辞、语调和手势中透出非凡的勇气和力量。二战中最困难的时期,英国军民的精神支柱,几乎就是邱吉尔每天的广播讲话。可是有谁知道,邱吉尔青年时期特别害羞,一讲话就脸红,期期艾艾。当他确定了自己的远大目标和抱负后,决心克服这个缺点。几年后,他便风度翩翩、语惊四座。

4、华盛顿的牙齿

1784年,也就是华盛顿成为美国总统前五年,刚刚52岁的他,一口牙几乎掉光。他请牙医往自己口腔里植入了九颗牙,而这九颗牙居然都是活生生地从他的黑奴的嘴里现的。这是历史学家刚刚考古发现的,那个曾经解放黑奴的英雄华盛顿就这样在我们心里突然滑落,我们仿佛看到了圣袍上的污点。但是仔细一想,设身处地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就不足为奇了。是的,把某人看作圣人是因为我们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只能远远地看着他,从而在心里为他涂抹各种色彩,然后低下自己的头颅,来增加他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感谢华盛顿的不完美。

5、不可救药

西周的厉王生活奢侈,残酷地欺压人民。当时有位忠臣叫凡伯,常常冒死劝谏,希望厉王能改邪归正,但是他不但得不到厉王的重视,反而被奸臣嘲笑。

凡伯看着渐渐衰弱的国势,内心格外焦急,于是就写了一首诗警告这帮小人。诗的大意是说:不是我老了,才说这些不该说的话,而是你们把忧患的事情当作儿戏。忧患还没有到来的时候,能够防止;但是,一旦忧患越来越多,那就像火焰熊熊燃烧一样,没有办法补救了。

果然,不久老百姓把周厉王赶到了很远的地方,再也没让他回来过。

6、海尔的启发

在许多国人眼里,海尔这个成功企业已经很强大、很了不起了。然而,一位跟踪报道海尔多年的记者却说,在他接触到的诸多企业中,海尔的"忧患意识"是最强的。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个16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达81.6%、年销售收入已突破400亿元、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能有这样的意识,很值得我们深思。按照张瑞敏的说法,他们进军中国的战略非常简单:赢家通吃。他们的目标就是不给你留任何一点市场和地盘。毋庸讳言,我们的许多企业,不要说弱势企业,就是像海尔这样的佼佼者,与世界500强相比也还有一段差距,也不敢有丝毫放松和懈怠。实事求是地正视挑战的严峻性,充分估计到竞争对手的力量和困难的一面,向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这样较为有益,而较少有害。

7、了不起的中国小朋友

某国一位女士来到中国一所小学,找了五位小朋友,要求他们配合做一件事情。这位女士拿出一只瓶子,里面有五个小球,每个小球有一根线牵着。女士对五位小朋友说:"你们每人拽住一只小球,在7秒钟内必须全部从瓶中拽出,否则就会被瓶中的水淹死。记住,颇愫泌只容得下一只小球,谁的小球出得慢,谁就有被淹死的危险。"五个小朋友中最大的一位想了想,然后和其他四个小朋友耳语了几句,之后示意女誓愫蒙以下令了。女士说:"开始!"只见年龄最小的小朋友最先将小球拽出,第二、三、四个小球随后出来,最后拽出来的是那位年龄最大的小朋友。7秒钟内5只小球全部拽出。这位女士被眼前中国小朋友的举动惊呆了,接着便流出感动的泪水。她说:"这个试验我在其他国家做过好几次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往外拽,结果挤在颇愫泌谁也出不来,全淹死在里面了。中国的小朋友了不起!"

8、友谊与合作

希尔顿集团在当今世界旅店业中可称是扬名五洲,200多幢巍峨壮观的高楼大厦遍布世界各都市,希尔顿集团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原因中最值得称道的是希尔顿集团上下团结一致,唐拉德·希尔顿曾这样说过:"我可能是得克萨斯州最幸运的,是福中之人,这种福来自于友谊,来自于志同道合的伙伴,我希望我的一生能永远与同僚相处愉快,合作无间,因为我的福来自于他们。"

9、家庭主妇

电影演员陈冲是这样描述她的生活状态的:"生活中的事情很琐碎,其实我在生活中就是个家庭主妇,我有我的丈夫,两个孩子……年轻时可能在事业上在乎很多,但现在的心态真的坦然了许多。我现在最在意的就是身边的这几个人,只要他们都健在、安康,也还爱我,我就幸福了。"

篇2

【关键词】高考作文史学文学积累改编

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作文命题最成功的要点是,远离当年的紧贴政治热点的工作,以避免考题被猜中。为此,高考作文试题的“内容领域”不得不断拓展: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关系的,人生类的,文艺评论的等等,不一而足。虽然题目千变万化,形式也各有千秋,但至少可以发现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人文气息愈见浓厚,思辨色彩愈加明显。这与现今我们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标准极为吻合,新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并具有“审美与探究能力”。2010、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最能体现新课改的方向,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由阮元的《吴兴杂诗》蕴含的哲理引发感悟来出题,目的突出人文素养,着重审美能力考查。

一、准确把握高考作文发展的动向

高考作文题目的发展方向大致可以得出这些规律:

1、注重新课标理念的渗透、新课标目标的解读,在写作领域预先演练新课标,营造新课标实施的氛围。如2010年安徽高考作文题,以阮元的《吴兴杂诗》,以诗引发的感悟,营造浓厚的诗意、文学氛围,给人启示。

2、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以满足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如湖南高考作文:以“早”为题和重庆的《难题》,除考查考生的思维纵深发展,还考查了学生创新能力。

二、思考后应采取的策略

纵观2010-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的作文话题呈现出的特点,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心理准备:(1)帮助学生通过生活积累、知识积累、思想积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2)充分利用教材读本,挖掘文学资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学的情商,增强文学的直觉、感悟的能力。(3)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浸润艺术,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现今的中学生因缺乏充分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胸中缺少一种丰富、深刻的文化底蕴,写出的作文往往呈现出一种“浅、薄、小”的特点。这样的作文难以让人认可,更无从谈起有击节拍案的感动。

如何才能写出“深、厚、大”的以及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邃的思辨性的作文呢?就目前学生存在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如果能够遨游在浩瀚历史与文学海洋之中,汲取精华,炼就大气,丰富素材,增强思辨力、提高文学素养,就能在写作之路上畅行无阻。

1、以史学素材作论据,增加厚重感

许多中学生的作文,也常有新颖深刻的立意观点,但往往因缺少些权威的的论据而使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第二条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就突出强调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内容的丰富与否,能够反映考生的语文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要想自己的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不妨找找阅读过的文章。如果能将精耕细作学过的课内外读过的精彩事例、人物材料、历史事件巧妙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再加上深刻、新颖的立意,既可快速解决材料私有制的燃眉之急。2011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留给自己一个对手》将秦始皇一扫天下,无战可战的寂寞与苍凉,他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迷失了自己,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虽然喜钱财,好美姬。但是项羽的存在,却使他由一个街头混混,成长为一个帝王之才,用正反两个例子的结局告诉我们,对手的重要性,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深厚感。

2、从史学角度立意,提升思辨性

回顾历史,能使思想更为深刻,“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这是与“发展地看待问题”相对的思维方略。把一个现时的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去思考,我们往往能发现新东西或归纳出深刻结论。2010年河南高考作文题一出,吓倒了一大批考生,现有些考生从历史、文学中寻找立意角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擦亮眼睛,听贤人意见》让人眼前一亮,跨越历史的真实,将夫差、李隆基、唐太宗放在同一个空间,进行对话,让许多学者定格在历史长河中,去寻找历史源泉。

3、故事新编,针砭时弊,引发思考

如果一味囿于史学中直接发挥,也许又会走入另一个死胡同,正如鲁迅所说的“钻故纸堆”。但利用历史、文学人物进行重编,选择历史上的经典人物(或真实,或虚构)为依托,虚构或改编故事,以表现新的精神,新的主题或选取一段经典故事(或真实、或虚构),在原有人物、情节的基础上依中心需要改编,并添加新内容给旧故事以新的灵魂。当原有的旧人物的身影走进现代社会,融入现代生活,与现代人交往,他们必定要与现实相冲突,在冲突中或针砭时弊,或教人警戒,从而达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的效果。如《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蓝本,进行改编,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体现现代人的观点“只看到自己的人,遗臭万年;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

4、腹有诗书气自华

篇3

所谓“扬长”,就是要选写自己擅长的的体裁,熟悉的内容,喜爱的材料,感兴趣的人或事。所谓“避短”,就是不选写自己不擅长的文体,不采用不熟悉的材料。

现在的高考作文一般要求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假如选择得当,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将自己擅长的运用上,那么作文就容易写出新意,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在材料的选择上要懂得扬长。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场作文虽是临场发挥,但和平日的准备密切相关。假如学生平时只关注课本知识,对社会生活、时事热点知之甚少的话,那么在平时写作特别是练习议论文时就应尽量从课本里寻找素材,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挖掘。课本里往往会有许多经典素材。而经典素材之所以经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并不仅仅只可以从一个角度来解读。如果我们善于变换角度进行审视,避开最常见的角度,选择大家容易忽视的角度去看问题,就能写出新意。要做到这一点,平时就应该做个有心人,对每一课涉及到的文史方面的知识及时加以整理、归纳,如果作者本人的事迹有特殊的地方,也可以按不同的专题加以整理。

同时,在选择文体上也要懂得扬长。高考作文的文体总体上要求愈来愈宽松,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推动了个性化作文的发展。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三大传统体裁已经远远满足不了考生的需求。考生可以依据个人的喜好或特点,合理选择,精心组织,尽量展现个性风采。如果喜欢读童话、寓言故事,可以采用童话、寓言的形式,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融入大胆新奇的想象,通过轻快、活泼的故事传达心声;如果爱看小说,对小说有独到的见解,可以尝试着写小说,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虚构一些合理的情节和典型的人物,采用自己比较熟悉的方式来表达主题;如果古文读得多、读得精,也可采用文言的形式行文;当然,依据实际的需要我们还可采用诊断报告、实验报告、网络论坛等形式来行文。这样既能发挥所长,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可谓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篇4

高考录取分数线,是指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录取分数线,高考录取线的划定,一般来讲,按照120%的比例进行划定。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2021山东省高考一段分数线预测 ,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21山东高考一段分数线预测2020年山东高考一段录取分数线是449分,由此可以预测2021年山东一段分数线为:

如何预测高考分数线排名换算成绩法简单叫排名法,也叫排位法。这里的“位”,指的是每年由考试院公布的普通类文理科一分一段位次表,每个考生在获知自己的高考成绩时,同时可以得知自己的成绩在全省所处的位次,简称省排位。

在平行志愿填报模式下,各高校在各省的录取分数出现扁平化的趋势,在各省招生时高校的最低排位也日趋稳定,也正因此,往年的录取排位数据参考价值越来越大。

高考怎么填报高考志愿先弄清自己可以填几个志愿

无论是批次合并还是取消批次,都会对考生填报志愿产生一定影响,而志愿设置等变化更为明显。以河南和北京本科二批、三批合并为例。河南省之前本科二、三批次都可填报1-6所高校志愿,2019年本科二、三批合并后,二批可填报1-9所高校志愿,每个学校志愿可填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专业。北京市本科二批志愿设置也有所增加,今年本科二批可填报10所平行志愿高校,每所志愿高校设置6个志愿专业及是否服从院校专业调剂。批次合并后,本科二批志愿院校数量增加,考生可选择的院校、专业也相应增加。

2021年高考备考中的重点关注1.关注日常内容融合到考题中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些新考题,会把日常生活中的内容融合到考题中。比如说,天问一号传回首幅火星图像!这个点,考察的学科就有高考语文作文,物理等学科的考题。因此,考生必须注意,因为,这个也是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2.关注优秀的民族文化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肯定和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优化,同时我也看到高考考题,更倾向于考察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文化中的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大同等观念,是民族融以创新和发展的基础,要继承并发扬光大。

3.关注热点素材

对于2021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说,做一些新型的考题,比如作文,你可以看一看最新的热点素材,特别是关于历史、文化的内容,这是2021年高考作文最大的热门。

4.关注情境

要加强情景化写作训练。《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强调写作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就包含了强化写作的实际应用导向,适应现实生活需求。演讲稿等特定的实用性文体与考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因此,高考作文备考强化“情境性”写作十分必要。

5.关注灵活运用

掌握好现代文阅读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讲方法,少讲套路。

语文教师参考大学教材《文学概论》和《现代汉语》知识进行教学,是很有必要的。灵活运用,是语言学科高考的灵魂所在。

6.关注多地命题方式

认真对新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进行灵活的背诵,研究全国卷、地方卷命题的方式。语言运用题命题形式将有所改变。总而言之,语言运用题将走向大融合时代,它将与阅读题完全融合,真正测试考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学科素养。

7.提高素养,关注积累

提高政治文明素养,坚持“四个自信”,落实“一体四翼”。语文学科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是平时必须积累和形成的。重视语文经典文本阅读,重视热点时评阅读,夯实语言的积累。

8.关注新课程标准理念落地

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将合二为一,注重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落地。

9.关注多种阅读

重视整本书籍的阅读与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更加注重阅读量及阅读速度,题量会有所增加。复习备考中,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

10.关注各种高考命题标准和相关政策

篇5

关键词:内引外联 积累迁移 素材活用

教材中的文言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在文言文上花费大量时间。有位专家打过这样一个比方:语文学习好比一棵树,文言文学习是这棵大树的根须,现代文学是茂密的树叶。做任何事都需要打好根基,根深才会叶茂,毫无疑问,文言文学习对学生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如同鱼儿离不开水,人离不开空气。

教材中的文言文是教与学的重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在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文言文阅读占的比例之大,是我们与目共睹的。狭义上来讲,山东卷文言文试题12分的选择题再加上10分的翻译题,总共是22分;广义上来说,古诗词鉴赏及名句默写也会涉及文言文,这样文言文试题占整套试题近乎三分之一的题量。更重要的是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非常经典的、经历岁月淘洗而愈发璀璨、文质兼美的不朽篇章,不但可以增加我们的文言文知识,为写作提供丰富典型的素材,更能滋养我们的生命与灵魂。从某种程度上说,文言文是语文试卷中的“半壁江山”并不为过。因此,我们要巧借教材之梯,攀登高考之巅。

一.内引外联,积累迁移,突破文言大关。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就是个例子。”文言文试题最突出的特点是“考题在课外,考点在课内”。分析历年来的高考试卷,我们就会发现文言文的考查,无论是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句理解,还是翻译语段,默写名篇,无一不是源自于课内,几乎每年的考点设置,都可以从课本中找到相关的知识点。

如:2014年山东卷选的是方孝孺的《詹鼎传》。第9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舍县之大家 舍: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夺 夺:改变

C.时吴氏家延师儒 延:迎接

D.属鼎治,鼎论如法 属:交付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四个选项中所考实词均可联想学过课文中的词句。A项“而舍县之大家”之“舍”字可联想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舍相如广成传舍”句,其中第一个“舍”字是“安排住宿”的意思,结合语境,此处引申理解为“寄居”正确。B项“其父见其志不可夺”中之“夺”字,可联想到李密《陈情表》中“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和《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中的“夺”字就是“改变”之意。C项“时吴氏家延师儒” 可联想初中教材《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其中的“延”即为“邀请”之意。结合语境此处的“延”字应为“邀请、延请”之意,并非“迎接”之意。在《过秦论》中“秦人开关延敌”中的“延”是“迎接”之一,但并不符合语境。

山东高考第10题考查的是虚词,更是直接和课本所学句子进行比较。如2015年山东卷第10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虚则进 置杯焉则胶

B.是故智者为之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C.无以知士卒之寒暑 蚓无爪牙之利

D.炊者皆熟,将乃就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本题每一选项后一句都是课本所学,A项出自《逍遥游》B项出自《烛之武退秦师》C项出自《劝学》D项出自《鸿门宴》,所以句中的虚词便可联想当时所学来判断。而每一选项前一句虽都是出自选文,但是加点虚词的用法也都在学习教材时学过。B项中“是故智者为之谋”中“为”作介词“替、给”的意思,可以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C项中“无以知士卒之寒暑”中“之”是结构助词,“的”的意思,这种用法在课文中出现频率特别高,可以联想《师说》中“古之学者必有师”。D项“炊者皆熟,将乃就食”中“乃”是副词,“才”的意思,可以联想《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

因此,在高考备考中,首先,我们应该立足课内,重视积累。通过课本复习,归纳汇总常考的实词、虚词的意思和用法,归纳具有规律性和典型性的文言现象和文言句式。整理归纳时要善于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联想学过课文中所有出现该词的例句,形成文言知识题库。如我们复习《烛之武退秦师》时,整理“因”的用法,除了本课中“因人之力而敝之”中“因”作“依靠,凭借”讲,引导学生纵向联想同是这一意思的文中例句“我欲因之梦吴越。”“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伺者因此觉知”“因河为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等。还要引导学生横向联想除此意思之外,“因”在所学课文中还有哪些意思。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中“因”是“趁着、趁机”的意思,“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中“因”是“通过、经由”的意思。这样学生才能形成完整的文言知识体系。

其次,我们要放眼课外,迁移提升。“考题在课外”的特点,要求我们在做题时,要善于联想所学知识,将积累的课内知识迁移到试题中来,也就是在做题时能够内引外联。相信只要我们得法于课内,定能突破高考文言大关。

二.巧借教材之活水,激活写作之灵感。

每年高考作文备考过程中,总有学生抱怨没素材。真的没有素材吗?不是!只是我们身边有座丰富的素材库,没有好好发掘罢了。教材中的文言文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文质兼美。从春秋战国到近代,从语录体到纪传体,从说理散文到游记散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经经典又鲜活,我们何必舍近而求远呢?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烛之武是一个智勇双全的爱国义士。他在说秦伯之前,只是郑国的一个圉政,小小的养马官,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怨,但在郑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只身去说秦伯,足见其义、勇。说秦伯时,他只字不提郑国利益,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分析亡郑对晋有利,而存郑对秦有利。晓之以理,动之以利,运用智慧最终解了郑国的危难。所以说他是一个有义有勇有智谋的爱国之士。正所谓:危难之时挺身行, 宝刀未老入敌营。但凭三寸不烂舌, 说退秦师留美名。单从这个人物形象上可以提炼出很多话题如:⑴顾全大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⑵责已恕人,宽容待人。(3)能言善辩与成功。(4)一鸣惊人源于默默积蓄。另外,佚之狐、郑伯、秦伯等人均可提炼出观点来,为我写作所用。

详览历年高考优秀作文,都不乏对课本素材的巧妙运用。以2015高考为例,山东卷优秀作文《顺其自然》中巧妙运用了《庖丁解牛》的素材:“顺其自然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庖丁熟悉了牛的生理结构,摸清了解牛的规律,所以解起牛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安徽卷优秀作文《锻造翅膀,等待阳光》中运用了《游褒禅山记》的素材:“当然,拥有强大实力却没有适时的机遇也无法取得真正的成功,内在的奋斗与外部条件的有机结合才是取得成功的捷径。王安石在《游褒蝉山记》中所说的‘有志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或许正是这个道理。”江苏卷优秀作文《走在通往智慧的路上》中运用了《劝学》《论语》中的素材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积累课本素材,积聚源头活水,便可书写华美篇章。

篇6

【关键词】高中写作;表达真我;方法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生写作现状缺乏自我

近几年来,从平时的学生作文到高考的优秀作文,经常看到大量使用古人古事的文章,无限制地“拉古人说话”,司马迁、李白、杜甫、鲁迅等历史文化名人被无数次的提及,学生写作素材严重匮乏,“自我”缺席情况突出,剪裁复制佳作正成为高中生写作追逐的共同目标,高中生群体的写作呈现出严重失水缺肥的状态。

以江苏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这一问题已经引起命题者的重视。从2008年的“好奇心”到2009年的“品味时尚”,再到10年的“绿色生活”都从命题上呼唤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我。如“品味时尚”一题,就严格要求学生能结合“我”尝试时尚的经历,表达“我”对时尚或追求时尚的体验和感悟。古人在这样的命题下似乎就无处藏身了。

二、学生写作“缺我”现象的成因分析

“从这些年的高考作文看,当今高中生有一个通病:下笔很少写自己,很少写自己的实际生活。我曾在许多场合呼吁:请高中作文教学回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大地,多写高中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然而,应者寥寥!”这是江苏省高考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原话。不禁会思考为什么学生们对自我如此漠不关心,如此忽视自我的存在呢?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缺乏生活的积累和体验,没有来自生活的鲜活材料。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学校以外的社会,很少阅读课本以外的读物,回家看电视也为大部分家长所禁止。没有生活积累,写作文只能挤几句话来应付。提及“议论”只能东拉西扯,罗列一些诸如“爱因斯坦如何如何”“牛顿怎样怎样”之类的事来充数。因此作文中自然缺失自我,更提不上表达真我了。

(2)学生对素材的积累仅局限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很多学生对作文辅导书上已整理好的现成的素材苦记苦背,没有考虑到这些素材的运用是需要认真思考、加工的。一味地罗列所谓的典型素材,只能以堆砌材料、强贴标签收场。积累的素材要真正变成“我”的,还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通过“我”的感悟、思考形成“我”的独特的视角,提炼出“我”的精辟的见解,这才是积累素材的关键。

(3)教师的某些错误引导遏制了学生表达真我。学生范文中常常会用自己的事例来作为文章论据之一出现,而有些论据则是名人的事迹。有些教师建议学生不要以自己的事例作为论据,因为缺乏说服力,如果此时再能选择名人轶事作为论据,会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专家认为这是全文学生选的最好的一个论据,从自身出发,谈自己的切身体会,最真实,最有说服力。不要热衷于写“小我”,不要拿“我”的生活经验和阅历现身说法,“我”的生活经历不具备典型性,也没有说服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只能舍近求远,去搜寻记忆中所谓的“典型”论据,去找历史文化名人帮忙,久而久之就遗忘了自己,忽略了真正的典型。

三、引导学生写作表达真我的方法实践

(1)树立学生表达真我的信心。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老师也引导学生关注典型,学生自然对表达真我失去信心,自视经历无奇,没有什么深刻感人的内容可以写入作文中。要呼唤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我,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学生表达真我的信心。教师要纠正鼓励学生写“大我”、写“典型”的错误认识,要明白只有学生亲身体验过的,学生才有真话可说,有真情可抒。“我”情至诚,“我”理至真,只有表达真我的文章才能吸引读者、打动读者。

(2)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体验。要让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真我,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和珍惜学生生活,作文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文化背景,表现学生生活的意义,还要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多阅读各种书籍报刊,让学生从生活中、从经典中获得真切的体验,这样他们才有“我”可以表达。

(3)把日常阅读和日常练笔结合起来。为了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坚持写“每日思考”,记录活动经历、学习所得、生活感悟、读书心得;写“每周收获”,摘录阅读内容,反思阅读过程,以便自我督促和相互交流;收看《新闻周刊》、《焦点访谈》等新闻评论类节目;利用假日每月观看一部经典影片,如看《美丽人生》时就布置了“美丽人生来自……”的话题作文。这样,学生对学习生活、社会问题都有了自己的思考,也多了更多表达真我的机会,长期坚持下来,对学生来讲是笔不小的财富。

(4)拓展命题的包容性。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作文的命题决定了写作的对象,命题有包容性,写作的对象也就丰富了。教师要注意命题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与思想,是否有利于激发他们关注社会,关注自我的成长。如2007年上海卷“必须跨过这条坎”,2008年江苏卷“好奇心”、上海卷“他们”,2009年江苏卷“品味时尚”、天津卷“我说90后”等命题都是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表达自我的典范。

(5)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作文本并不是学生写作的唯一生存空间,面对着一成不变的小方格子,学生会产生疲劳、厌倦感。教师不妨进行些创新,让学生的作品有更多的生存空间,这样也能激发学生表达真我的兴趣。每次大作文后都精心挑选一些班上同学的优秀作文,或全篇或片断,并附上评语,印成铅字发给每位同学。这样使学生更认真地对待写作,用更多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表达真我。

四、结语

篇7

笔者2011年再次参加了江苏高考的作文阅卷工作,阅卷中可以说是几多欢喜几多愁,既为优秀作文拍案叫好,更为低分作文痛首惋惜。不少考生作文失分并非考生写作水平不高,表达能力差造成的。实际上如果有人能提前提醒考生高考作文的一些注意点,在写作中切实针对考题作文。或者在一些方面对作文作些改动,分数便会有一定提高,可惜他们没有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而出现很多无谓的失分。对于社会上关心高考作文的热心人,对于广大中学教师,尤其是将要参加高考的中学生来说,这些才应该是关注的重点。

2011年江苏的作文题目为“拒绝平庸”,总结分析在阅卷过程中发现的考生作文中出现的一些影响考生作文分数的现象,对备战高考的考生,是不乏启迪意义的。如果考生能在高考中避免这些问题,对自己的作文获得一个更好的分数无疑会有很大的帮助。现把本人阅卷中的见闻感受形诸笔墨,以期对师生有所裨益。

2011年江苏高考中导致考生作文失分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

失分原因一:生搬硬套,似是而非。

考场作文必须要符合题意,对于这一点,考生当然是心知肚明,但很多考生对题目的含义存在认识上的错误,或者并没有认真研究作文题目的含义,并且对如何才能准确表现题意缺乏深刻的思考,只是简单地生搬硬套,最后似是而非,让人哭笑不得。如:生长在农村,学习成绩一般就是平庸,认真学习提高成绩,争取在高考中考出好成绩就是拒绝平庸;没有特长,不会乐器是平庸,利用空余时间学习音乐就是拒绝平庸;对日本地震幸灾乐祸是平庸,哀悼遇难者就是拒绝平庸;公交车上让座是拒绝平庸,战胜病魔是拒绝平庸等等。这些对题意的曲解和肤浅的看法显然与题目的本意相去甚远,直接影响了考生作文的得分。

应对策略:强化审题,准确立意。

准确审题永远是考场作文的第一要求,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便是要能准确理解“拒绝平庸”的含义,尤其是对平庸这种没有人生追求,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生活状态的理解,更要能准确地区分平庸与平凡、庸俗的含义,并能有条理清楚地表达。如有考生写到,“拒绝平庸,是对自我的坚守,是对自我人格、自我尊严的捍卫。拒绝平庸,才会让生命绽放出更加华丽的花朵,绚丽但不张扬。”就准确地揭示出“拒绝平庸”对自我人生的重要意义,并与甘于平凡、堕入庸俗“划清界线”,观点鲜明。

在我们的应考中,无论是我们老师,还是考生,都必须强化审题意识,注重审题训练,从题目本身和提示语入手,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考生的审题能力,准确把握题目的含义,才是作文成功的基础。

失分原因二: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在一些议论文中,考生试图使得自己的论述更全面,往往在文章中从不同方面来展开论述,如工人需拒绝平庸,农民需拒绝平庸,知识分子需拒绝平庸;或者学习需拒绝平庸,工作需拒绝平庸,为人需拒绝平庸等。这样论述看起来方方面面都兼顾到,似乎论述的很全面了,而这样的面面俱到实际上面面都不能深入地写清楚,不能论述透彻,从而给阅卷老师贪多嚼不烂的感觉,也不能体现自己在这些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这样的文章往往得分都不太理想。

应对策略:集中一点,深入探究。

针对这种原因最好的方法就是集中一点,深入探究。高考作文不是政府工作报告,不需要我们面面俱到。在你想写的几个方面中,选择一点来写,其它的都丢弃。在这一点上明确自己的观点,从不同角度挖掘深层次的表现和原因,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地展现出来,往往容易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可。

如可以写中国文坛拒绝平庸。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文坛也越来越娱乐化,文化阅读已变成文化“悦”读,传统经典变得庸俗,所以中国文坛需拒绝平庸。如何才能做到呢?作家需要自持,更需要担当责任。中国文坛最需要具有独立思想、独立人格的闯将,而不是把大家娱乐死的庸才。

这样笔墨集中,围绕具体问题观点明确,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认识水平,体现自己作文的亮点。高考作文能做到这些,就已经成功了。

失分原因三:材料虚假,矫揉造作。

有些考生的文章在选材上常常让阅卷老师无语。如记叙类文章写考生和老师都熟悉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这固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在一些考生笔下,他们的老师或家长都很有先见之明,在很早之前就跟他们讲过要他们不要做一个平庸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平庸。比诸葛亮还要料事如神。真不知道如果高考作文题不是“拒绝平庸”,而是别的什么,他们的老师或家长又会跟他们讲什么道理。

议论文的论据更让人感觉哭笑不得,总是抬出一些四肢不全身残志坚的人来说事。有阅卷老师开玩笑说,我们还是平庸点吧,看看学生写的这些拒绝平庸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呀,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失去了双臂的刘伟、双目失明的海伦・凯勒、双耳失聪的贝・多芬,再加上遭受宫刑的司马迁,和他们相比,健康的我们多幸福呀,平庸点有什么要紧,还是平庸好啊。这样的材料和以前出现过的“车祸年”、“离婚年”一样,会在心理上引起老师的负面感受,其文章的得分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应对策略:加强积累,灵活运用。

材料的运用不仅反映出考生的知识面是否广阔,同时也是对考生对已掌握的材料能否灵活运用的考查。这不仅要求考生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有心人,注重积累自己的写作素材,更要多思考,从多角度思考自己积累的素材,只有将自己熟知的材料想清想透,在写作的时候才能灵活运用。其实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库,很多同学都没有能很好地利用。如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思考自然的伟大,拒绝世俗的对自然的利用;鲁迅写文章唤醒铁屋中熟睡的人们,拒绝昏昏沉沉地平庸死去。还有的考生写到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重境界,从人生哲理角度来阐述观点;有的考生写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从文学的角度写拒绝平庸等,这类文章直接反映写作者阅读广泛且有自己的思考,材料独特,学以致用,很容易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和好感。

失分原因四:简单套用,莫名其妙。

考生作文的套用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开头套用一段不知从什么地方背来的文字,貌似很有文采,实际上不知他究竟想要说什么。如这样的开头:

从来不知道思念是什么滋味,只知道它让我朝思暮想了好一阵;从来不知道心痛是什么滋味,只知道它让我撕心裂肺了好一阵;从来不知道快乐是这么滋味,只知道强加在脸上的泪水让我欣慰了好一阵;从来不知道痛苦是什么滋味,只知道这一路走来我变得身心疲惫。

完全让人看不懂的一段话,显然对意思的表达起不到任何正面作用。

第二种情况是议论文中的分论点并不是紧扣文题设定的,而是用一些在很多题目中都能用的分论点,完全没有题意在里面。如这样的分论点:

拒绝平庸需要汗水的浸灌,拒绝平庸需要智慧的滋润,拒绝平庸需要目标的专一以及拒绝平庸要学会坚守,拒绝平庸要拥有个性,拒绝平庸要树立特色。

这样的分论点显然我们把“拒绝平庸”换成其他的内容一样是成立的,这样的“正确的废话”显然不能体现考生对考题的认识和理解。

应对策略:贴船下篙,紧扣题意。

无论是文章开头,还是文章的分论点,都必须要充分体现考生对作文题目意思的理解,包含作文题目的含义。要使得这个内容只适合这个题目,不适合其他,要真正做到贴船下篙,紧扣题意。

如这样的开头:

难道花万元整个高鼻梁、尖下巴就可以拒绝平庸?

难道奔波于选秀舞台,不问跑调与否地左唱右跳可以拒绝平庸?

难道奇装异服、脂浓粉艳地穿梭于人群就可以拒绝平庸?

不,绝非如此!如果拒绝平庸只在外表上下功夫,只会让你更加平庸,拒绝平庸需要令人钦佩的行为,需要令人景仰的品格。

这样的开头就紧扣题意,是非分明,鞭辟入里,启人深思。

我们在作文时,“成文在胸”并非好事,它容易将我们引导到偏离题意的轨道上去。因此我们要摒弃头脑中已有的现成内容,根据题目的需要重新构思组织,要做到所有内容都是针对“这一个”题目,都是紧贴题意写出来的,这样才能符合题目要求。

篇8

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近几年高考作文一直是满分70分。可以说语文高考中“得作文者得天下”。但是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高中学生往往面对家庭、学校,感觉没有东西可写,写出来的东西无病的比较多。高中生的作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议论文不像议论文,缺乏文体意识,对于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不够准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教材的资源。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从必修一到必修五、还有《史记》、《唐诗宋词选读》、《唐宋家散文选读》等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近年来高中语文教学往往急功近利,忽视教材的示范作用,有的学校根本不重视教材,所以,本人根据笔者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以教材为本,从教材中汲取写作素材,从教材的范文中让学生学习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写作教学的效果,有事半功倍之效。

笔者认为挖掘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的写作资源,主要包括教材中的素材资源、文本中的语言资源、范文中的结构艺术。并要把挖掘出来的写作资源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让学生从中学到实实在在的写作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终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

引导学生整理教材中的素材资源。教材中的素材包括作者、课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背景资料介绍、情节故事、甚至典故、名句等。例如让学生积累正能量的人物素材资源,以必修二为例,《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通过他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每一个人都应该乐观坚强地面对生命、珍爱生命。汪曾祺先生的《金岳霖先生》中老金的形象也比较突出,金岳霖先生是一个有趣的教授。真性情的金岳霖先生在现代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很难找到,学生深入思考现在和未来,那么肯定会多多关注金岳霖先生的素材。或者教师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研究西南联大当时教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学生还会发现更多的能够运用到作文中的好的素材。课文中还有很多人物形象,可能名气不够大,但是有特点,依然有引用的价值。例如必修三杨绛先生在《老王》一文中描写的“老王”形象:平凡普通的人力车夫,保持着淳朴善良的本性。这是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本色,是任何时代都值得赞扬的善良的品质。《五人墓碑记》中五位义士的反抗精神、《指南录后序》中表达的赤子之情,都会促使莘莘学子思考人生的价值。有了素材,学生写作文时才能够运用,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运用、善于运用教材中素材,让写作内容不再单薄,让写作内容远离“低幼化”倾向。

引导学生揣摩、引用文本中的语言资源。2016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说明(江苏卷)》作文发展等级要求是:“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高考作文对学生的作文语言要求比较高,而这种语言表达能力要靠平时训练才能够发挥出来。笔者感觉学生首先应该学习文本中准确、贴切、有文采的语言,然后模仿学习,最终把这种技巧转化为自己的一种写作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让学生反复揣摩语言。例如学习必修二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一文,就要让学生体悟月下的荷塘与荷塘上月色的描写艺术。第四段写荷塘上的月色,作者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逐个描摹荷叶、荷花、荷香和流水,用词无比贴切,生动形象,学生平时作文中写景抒情的段落,完全可以模仿课文中的语言段落、然后再创造,学文本语言是提高写作语言的捷径。此外,课文中也有很多富有哲理的名言佳句,写作文的时候建议学生直接引用或者间接引用。例如《逍遥游》中达到逍遥的最高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报任安书》中激励人们在困难中前行的语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追逐梦想没有达到的时候,可以用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宽慰心灵。名句的引用或者化用,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引导学生学习范文中的结构艺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与人教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苏教版教材编排范文时淡化了文体意识,而人教版是按照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体裁样式来安排范文的。江苏省高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文体不分是最严重的一个缺点。因此,有必要强化一下学生的文体意识,使学生写出来的记叙文就像记叙文,议论文就像议论文。记叙文要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有记叙的要素。议论文要有中心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记叙文和议论文都要讲究结构艺术。记叙文中设置悬念、倒叙手法的运用,在《祝福》一课运用得非常自然,出神入化。祥林嫂在祝福中死去,一开始就把结果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思考祥林嫂为何而死?接着写她两次来到鲁镇的经历,一层一层写出她死去的原因。而学生的记叙文平铺直叙的比较多,毫无悬念,情节结构缺少波澜。而《鸿门宴》一文,就是设置了惊心动魄的情节结构,一波三折,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很多,主要有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如《拿来主义》一开始就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批判“送去主义”、“送来主义”,提出要“拿来主义”。《六国论》一文其实是最经典的议论文范文,可以让学生学习提出中心论点的技巧、提出分论点的艺术、正反对比论证的运用方法等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截然不同,可以从教材中学习范文的结构艺术,避免考试中出现文体不分的写作毛病。

篇9

关键词:语言材料积累 课内积累 课外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高考作文时,许多同学的文章内容空洞、虚假矫情,其根本原因就是强为无米之炊的结果。基础等级中要求“内容充实”就是对文章材料的要求。

所谓“内容充实”是指写进文章里的材料对表现中心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单薄的。笔者熟读历年的高考优秀作文,深切体会到,真正的内容充实不是把文章写长几行,而是让作文提供给读者的信息密度尽可能大,从而增加文章的可读性。这就需要平时对语言材料有丰富的积累。

一、积累从课内入手

从教材中积累是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根本,它是经专家选编的,具有规范性、典范性。

1.积累古诗文中的经典名句

实际上积累的过程就是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对优美的语句段落、句式或古诗文中的经典名句出自哪个名篇应作到心中有数。比如《劝学》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管子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短歌行》中还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学生在学习中完全可将同话题内容归纳疏理后记忆。

2.积累名人名家具有感召力的生平经历

收录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均是名家之作,知人论世、走进作者、了解背景是赏析文章之前必要的扩展,在讲《我与地坛》时笔者用大量时间向学生介绍史铁生人生的幸运与不幸,让学生了解作者勇敢挑战命运的力量和精神。这样学生在对张海迪、海伦・凯特等人物的认知基础上,对生命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开始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苦难增加了生命的厚度,赋予生命凝重悲壮的色彩,人,就应当在这冰冷而又燃烧着的有限世界中带有伤痛地生活。痛苦,有时是证明我们活着的唯一方式。痛,并快乐地活着。这样学生就把相似人物的命运联系到一起,扩展了思考的空间,加大了积累的内容。

3.积累经典文段中的哲思,尤其是要记忆文章中心、观点及最能体现主旨的语句

例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和“深思慎取”。《醉翁亭记》中体现主旨的句子“醉能同其乐”,这些语句精当、凝练,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贴切和恰当引用相关的文段和观点作为论据,充实作文内容,使文章具有更高文化底蕴且极强的说服力。

二、积累由外界丰富

1.利用读本、网络等有效的阅读资源

语文老师在注重作文课内积累的同时,也对作文课外积累提出一些要求。在中学生的在阅读读本网络等载体上的文本时,做摘录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论点、自己欣赏的段落和精彩的词汇语句,将这些摘录下来既可以锻炼自己的书写能力,又可以在抄写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摘抄文字的优缺点。

2.课堂交流,让学生获得的信息量扩大

学生的作文材料要注意与社会的同步,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与高考的命题方向相吻合,因此我要求学生每天收看《新闻联播》,指导学生收看《科技博览》、《正大综艺》、《人与自然》、《军事天地》、《大写真》等一些充满时事性、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的节目。

我在指导学生收看电视节目的同时,还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拣重要的记下来从中汲取写作材料,把印象最深的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在交流中互通信息,真正做到看、听、说、写结为一体。通过电视这个信息媒体,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材料,扩大了知识面。

3.写日记记周记,让学生关注生活,体验生活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写作的语言材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并非有了生活,就能写作。这些材料在现实生活中是自然存在的,我们称这些材料为写作的素材。要把它们写到文章中去,必须经过作者的观察、体验、分析,挑选取舍,整理加工,我们把这种被作者处理过的材料称为写作的题材。

篇10

    一、摘录积累

    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名篇,无论从语言表达、写作技巧、素材运用、思想立意哪一方面看,都是作文的范例,历来被大家推崇和模仿。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开始求“与古人合”,其后必须“与古人离”,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正如画家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作文也是如此。

    唐代的皎然把模仿的方式归纳成偷语、偷意、偷势三种。偷语就是仿效别人语句,偷意就是袭取别人的意旨,偷势就是模仿别人的结构布局,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透彻地学过相当数量的优秀课文,有过长时间的写作实践,有过很多原材料积累,心中都存有许多自己喜爱的佳作,这些都是模仿的蓝本。我们可以仿其开头,力求别出心裁,先声夺人;仿其结构,力求布局合理严谨;仿其结尾,力求出奇制胜,余味无穷;仿其构思,力求语言生动活泼,光彩照人;仿其立意,力求高屋建瓴,高瞻远瞩;仿其精彩片段,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迁移联想。这样学生在模仿借鉴中就学会了写作的窍门,拨动了情感思维的琴弦。同时,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练笔。如每次学完课文之后,我都让学生即兴说上三五句,写上一两段话。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表达能力有了提高,而且习作兴趣也浓了。

    只要学生坚持模仿,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便可善于模仿,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别人长时间完成不了的优秀习作。

    二、变换角度

    有些课文素材太熟,大多已成旧例,可能很难达到独特、新鲜的表达效果,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高考作文如果使用了这些例,就有可能造成表达上的似曾相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其实,“熟”并不可怕,相反,太“生”反倒可能给人伪用之感,关键是挖掘熟悉素材时,要做到不同凡响,且有新鲜感,怎么办?关键是不落俗套。其实有些材料,只要经过认真分析,在原素材的内涵上加以拓展发挥,使材料既有广泛的普遍性又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就会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如以司马迁为素材,人们大多从“逆境出人才、毅力、坚持、忍辱负重、成功需要积累”等角度挖掘立意,但我们可以再改造扩展,另寻新意:(1)只有生存,才有发展——蒙受奇辱,以刚毅的意志顶住讥讽,十年著述;(2)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父临终前要司马迁继承遗志;(3)要想成功,先立目标——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立志写一部史书;(4)实践出真知——各地考察,收集史料。既然太熟的课文素材已成旧例,以致太“俗”,难以表达出独特、新鲜的效果,我们不妨另辟蹊径、变换角度挖掘文章立意。

    三、多维思考

    对同一个问题思维可以是多维的。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避开从廉颇、蔺相如的角度整理,而从缪贤、赵王、秦王等角度挖掘,就会给人新颖之感:缪贤身为宦官,却能舍命举荐门下食客蔺相如为国效力。“完璧归赵”后,相如的地位扶摇直上,升为上卿,权位远在缪贤之上。而缪贤却甘居下人之下,毫无怨言。这种坦荡胸怀、甘当“人梯”的恢宏气量,与满脑子庸俗的名位观念、嫉贤妒能的廉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实际上这也是创新思维,是高考作文素材的点金法门。变换角度天地宽,懂得多角度思考,才有利于积累。

    如《鸿门宴》,挖掘的角度:

    1.名言——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秋毫不敢有所近……

    2.人物——除项羽、刘邦、张良、樊哙、范增外,项伯知恩图报、好心办坏事;曹无伤利迷心窍,栽在自己手上,祸莫大于欲利……

    3.情节——项羽集团,一盘散沙;刘邦集团,团结一心。

    4.事件——刘邦卑词谢罪,项羽坦率说出告密者,曹无伤被诛。从不同角度看:(1)坦诚是有条件的,对敌坦诚只能被敌利用;(2)必要的时候要有点城府和心机;(3)保守秘密,保护投诚者,才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4)铲除内奸,纯洁内部,取胜之道。可见,同一素材,能适用于不同的话题。

    四、多篇整合

    多篇整合,是同时对几篇课文铺陈挖掘,除旧布新。概括综合同一作家:有的作家,在整个中学时代,我们学过他的多篇文章,对他的生平耳熟能详,那么,可以采用集束式的急火猛攻,将该作者拿来作一番总结。

    如,苏轼——初中、高中(含选修)课文:《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记承天寺夜游》《核舟记》《江城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喜雨亭记》《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方山子传》《石钟山记》等。请看2008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在自然中生活》(摘录):乌台诗案,彻底粉碎了他的梦……路遇贬官南下的黄庭坚,师徒二人相叙……迎风于赤壁之下……最爱那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泛游西湖,亦醉心于他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一曲《水调歌头》使其对人生处世的态度达到至高境界。

    对于相近(相同)内容,我们学过多篇文章,不妨撷取精要,整合创新。自如运用,能起到以一当十之效。如下文贯穿同一主题:努力奋斗、执著追求。

    孔子曰:“生无所息。”孟子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屈原《离骚》道:“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余秋雨说:“行者无疆。”这些名言可成为上述主题的素材或论据。

    再看2008年广东考生的满分佳作《不要轻易说“不”》:当然,在邪恶势力面前说“不”,如同文天祥在元朝招降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在混浊世事面前说“不”,如屈原投江,如陶潜归隐;在挫折困难面前说“不”,如贝多芬“扼住命运咽喉”的呐喊……他们,才是真 正的勇者。

    该考生从不同课文中撷取相同的内容,集中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献身理想的豪情壮志,丰富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多篇整合,要善于分类归纳,以便于查找记忆。采用的标准可自定。如人物类、史事类、风俗类、见闻类、名言类等。也可分为:自然与人类、精神与物质、科教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创新与继承、经济与文化、人生与对手等。

    五、分析重组

    分析重组就是用时代的目光审视素材,不只改造整理,还要思悟评点,并围绕某一中心,有层次地组合成文;或变换角度,巧妙剪辑。

    如,兵败垓下的项羽对乌江亭长说“不”,放弃东山再起的机会,自刎乌江,从此霸主别姬成为一曲绝唱。而韩信,不对漂母说“不”,不拒绝她的帮助,忍辱负重,终成一代名将。究其原因,项羽太在乎他的英雄气概,殊不知大丈夫应如韩信能屈能伸。假如项羽不轻易说“不”,那历史恐怕就要改写,项羽或许就不仅仅是一个悲剧英雄了。

    六、再现情景

    再现情景,就是对课文中的名言、典故以及人物事迹,用时代的目光去审视,略加改造,稍加整理;或通过丰富的想象,进行细致描写,再现典型人物当时的情景,或创设新的环境,展示人物风格:一个冷清、幽深的囚房,墙上的窗户里斜射几丝惨淡的光,一个无奈,但又沉重的声音,低低地说:“我,接受腐刑。”抬起头来,两行清泪从脸颊滑落。对,他就是司马迁,他直言进谏,即惹来君主的大怒,并被赐予腐刑这种让人耻辱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