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范文

时间:2023-03-29 10:5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

篇1

1.1 大学生就业背景

随着我国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且有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势近3年来连遭打击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和中国教育体制和经济发展落后有关,更和当代大学生不合理的就业观念有着不可分的联系。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①

1.2 大学生就业形势及现状

从毕业大学生数量上看,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估计会达到680万人左右,与前几年相比今后几年涌入就业市场的大学毕业生将“有增无减”。②在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劳动保障部副部长张小建曾形容:2006年为全国大学生“就业的寒流”;2007年为大学生“就业的冬天”;2008年无疑是大学生“就业的雪灾”。2009年是雪灾过后的过渡年份,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③那么,今后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又用什么来形容呢?是地震,还是海啸?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就业存在就业率下降、就业渠道不畅、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就业观亟待改变等突出问题。

2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2.1 毕业生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

尽管就业形势很严峻,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不断扩招的趋势并没有改变,在大家还沉浸在考大学越来越容易的喜悦中时,一个很客观的现实已摆在我们面前,快速增长的大学生数量直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供给和需求的严重不平衡。④虽然政府也采取积极的措施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但是由于新增劳动力大量涌入市场,而企业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又是相对有限的,这就导致了更多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种客观存在的人才供需矛盾使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

2.2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工作能力存在问题

许多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就业观念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大城市的吸引力”,他们都在找工作时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定位,工作地点必须是大城市,薪资待遇要理想等等成为他们就业过程中无形的障碍。许多毕业生只看到了大城市的机会,而没有发现中小城市的发展潜力,不能转变就业观念让自己灵活就业。大学生工作能力是他们求职面试及处理工作的基本技能。⑤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衣着打扮不合时宜,在自我介绍时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说话不清晰不利索,综合能力有待提高,不能给用人单位留下很好的印象。这样即使有理想的工作机会也是可望而不可及,同时有些大学生为了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而造假证,使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丧失信心,从而使当前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3 国企、事业单位改革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在短短的几年中,许多能够安置大批劳动力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因为效益不佳或生产安全方面存在问题被关、停、并、转,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⑥也有一些用人单位体制机制不健全,部门划分不具体,缺少一套完善的职业准入制度,甚至回避引进新的人才,使大学生进入这些单位的难度更大了。

3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3.1 政府应高度重视,强化就业服务职能

落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是一项巨大而艰巨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还要加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⑦首先,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政府应建立起科学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其次,为保证人才市场毕业生的合理流动,政府应加强和完善教育立法,拓宽就业渠道,健全就业服务机制和高校的就业责任制。第三,政府应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的方针,切实把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方面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大对一些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使这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培养他们创业的意识使他们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注意保护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高校创新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培养基地,肩负着重要责任,因此应面向社会和市场办学,深化教学改革。⑧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科学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学科结构,使之与招生、毕业生的就业趋向相结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对紧缺人才所要求专业的招生数量。高校要认真统计并分析近几年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分析原因并进行整改,不断提高这些专业的人才质量。

3.3 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讲,就业能力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增加就业知识,转变观念,提升就业能力,需要大学生正确处理择业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合理地调整择业心态。每一名毕业生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努力:第一要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定向调整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和人际技能。第二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整。大学生要学会客观地认识社会,真实地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社会需求明确自己的就业定位,必要时甘愿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抹上重要一笔,为社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第三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前用人单位价值取向不断变化,用人标准也不断提高,大学生仅仅成绩优秀或能力出众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等也是企业招聘时重要的考核方面。这要求大学生要在生活和学习中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我们相信通过政府、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学生的就业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 黄敬宝.提高就业能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52-53.

② 俞锋.培养经济理性思维: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06(5):76-77.

③ 夏阳.浅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105-106.

④ 詹明萍.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浅析及对策[J].保山师专学报,2006.25(1):81-82.

⑤ 汪宏伟.试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与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1):110-111.

⑥ 郑雨兰,严鸣.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构成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125.

篇2

[关键词]就业观 就业形势 就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210-02

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那么,是不是我国人才过剩了呢?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各方面数据反应,我国的人才队伍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亟需大量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大学生不能就业既有专业设置陈旧,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也有大学生就业观念落后等因素。因此,转变就业观念,准确进行市场定位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

一、大学生就业观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观是指大学生对于某一职业的一种观念、态度、认知及心态。就业观是具体化的人生观,是人生观在就业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是每个有劳动能力的大学生对人生的基本态度问题,不同的人生观表现出不同的就业观。当前,大学生就业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我国的劳动就业制度也实现了向市场化配置方式转变。传统的统分统配就业制度已被取消,用人单位和个人实行双向自主选择。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机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观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他们不再认为是天之骄子,能主动融入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积极调整市场定位,对行业、性质、工资、地点等不再挑剔,许多大学生坚持先就业后择业,他们对就业始终抱着积极的心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受地域、学校、所学专业等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从目前来看大学生们选就职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物质因素首当其冲,如经济收入、物质待遇、工资福利、报酬、工作环境,甚至离家的远近等;第二类因素为个人职业发展因素,如个人兴趣、专长的发挥、自我价值的实现、工作发展前景、单位前景、晋升机会、发展机会、社会地位等。这两类因素既展现了就业者的共同心理,也体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随机灵活,对职业的理解没有高低贵贱,对社会有用即可,这与目前我国对人才的价值取向基本一致,反应了大学生就业观积极健康向上的方面。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面对社会发展变迁,少数大学生就业观陈旧落后,给就业增加了难度。

1.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对于职业的期望值十分的高,但是这样的思想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究其原因还是由于社会上的就业形式十分的激烈。另一方面的原因还是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多都集中在一些中西部地区。所以面对这样的就业形势,如果大学生不面对现实,那么就必将造成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如果当代大学生不面对现实,在就业的过程中对其物质待遇与其工作环境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要求,那么这无异于把自己的工作选择空间变小了,势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影响其顺利就业。

2.主要是由于大学生的就业的目标过于的集中,从而给社会的人力资源的结构造成矛盾,在一定的程度也使得我国的人力资源的结构十分的不合理。人才的分布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合理,特别是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以及一些中小城市,其经济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所以那儿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然而大多数的大学生就只是去一些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的地区。这样以来就会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的分布产生相当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这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面对的主要的问题。

3.在大多数的大学生中,他们的功利心十分的突出,同时社会价值观念也十分的淡化,这些大学生的思想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行动。让大学生的行为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所以这也很能难让大学生们去真正的履行对国家以及对社会的相应的责任。一部分的大学生十分的重视经济方面的利益,同时也重视自我的职业发展,然而对社会的价值方面也存在着轻视的态度,这对经济的全面发展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这实际上也是大学生的就业观,人生观以及其价值观的整体的体现。总的来说他们的观点都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对于教师在今后教育过程中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

(二)高校原因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高校每年的招生数和毕业生数开始呈现大幅度上升。在这个世纪的前十年里,每年的招生数增长了近三倍,如果和扩招前1998年招生数108万人相比,招生数增加了6倍。另一方面对人才的需求量增长却极为有限,经济增长的速度仍远远慢于劳动力的增长,从而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现在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对于将来的职业的期望值过高,他们就业首选地一般都是大城市,而选就到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少之又少,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希望在大型的企事业单位就业或者考取公务员,深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怕若,怕受累。更加严重的是,现代的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进行自主创业的观念也十分的淡薄,缺少社会实践的能力和工作的经验,这样就相对来说减少了进入企业的机会。也减少了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计划。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或是去实践的单位很少提供好的实习机会,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观问题的对策思考

(一)注重发挥社会的作用

要想解决好大学生就业观的问题,作为政府职能部门。首先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以及法规,这也才能对就业市场进行完善。对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纳入到制度的监管范围内。同时还应继续完善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以及相应的法规。其次就是政府部门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的职能,将人才向贫困的地区进行引导,从而实现人才的合理的流动,让人才资源得到全理的分配。同时政府部门应该将毕业生纳入到政府部门的所设定的保险体系中,让毕业生也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这样才能让他们更有机会去加入到社会的实践工作中。同时也能充分的体现国家对于人才的重视与尊重,同时政府针对毕业生未能就业的实际情况,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从而提高毕业的就业的竞争力。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对于高等教育学校来说,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而不是追求专业的全面。所以在开设专业时应该多从市场上及时有效的得到信息,然后正进行合理的专业调整。从而达到与招生与毕业生的就业的提升相吻合的目的,高校的具体的招生过程中应该对社会的热门专业进行扩招,而对于需求量十分小的专业进行适当的少招收,还应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同时作为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进行充分的引导,还应该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的教学过程中,而不仅仅是针对大学毕业生来说的,要让大学生们进入大学就充分的做好就业的规划,从而使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然后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这样的就业指导队伍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学校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到社会实践中去体验社会的真理,让他们知道如何将书本知识充分的应有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质量。

(三)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调适

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就是要转变以前的错误的就业的观念,同时要树立适合于新时代的就业的观念。同时要做到从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一种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对于我国来说,大多数的地区都是需要人才的。特别是一些老边地区,那儿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所以大学生一定要转变自身体的就业观念,将自己的才能充分的发挥到一些老边地区去,那儿有更多的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到基层去为国家做贡献,到基层去锻炼自己,同时大学生也要竖立起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就业理念,从现实的情况出发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的道路。其次大学生要努力的提高自身体的素质,充分的掌握就业的主动权,面对现在的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更应该努力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的素质,以及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才能在今天后的就业的过程中找到相应的主动权,谋取自己理想的职位。再次就是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 要求大学生要充分的依靠自身的实力,以及自身的能力来解决其就业的问题,大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找准商机,发挥一技之长,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道路,在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也为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毕业生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一定要正确认识自我和分析就业形势,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清晰定位。要树立正确的就职观念,不挑三拣四。积极争取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在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待遇的单位发挥才智和作用。并以合格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养、健康的身心素质、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及以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体来说,大学生的就业虽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总体的就业方向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观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这些现状的原因,提出了注重发挥社会的作用,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调适等等方面来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潘莉莉.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邓海荣.从就业现状谈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篇3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现状;对策

一、大学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现状

(一)就业歧视现象普遍存在。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就业歧视现象非常普遍,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话题。主要存在性别歧视、地域性歧视、身体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等。如女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的性别歧视,据有关数据显示:55.8%的女生觉得自己找工作时受到了性别歧视,63.7%的女生,甚至连47.6%的男生都认为现在用人单位存在着“很歧视”或“比较歧视”女生的性别歧视现象[1];非本地生源或非本地户籍受到的地域性歧视,最常见的是一些大城市的用人单位对外地就业人员所提出的不公平的要求和给予比本地员工较差的待遇的情形;因身体某些原因等遭到的歧视,如2003年的中国银行成都分行因招聘要求有身高限制引起的我国第一个身高歧视诉讼案件等;在很多企业,因学历、经验而遭到歧视的现象也很普遍,往往是从事同样的工作而受到不同的待遇等

(二)就业陷阱层出不穷。有的用人单位以招聘为名,获得应聘者的个人资料,从而从事非法活动,如利用大学毕业生提交的身份证复印件开银行账户进行非法勾当,将大学生当作“替罪羊”;有的借招聘之名向应聘大学生收取风险抵押金、培训费、建档费等各种不合理费用骗取钱财,职业介绍机构提供虚假信息,假招聘,侵吞中介费及中介机构与用人单位联手坑骗求职者;有的用人单位提供的应聘岗位与实际岗位不符,如采用粉饰岗位的伎俩,在招聘广告上把“业务员”、“保险员”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等等,以吸引求职者。面对五花八门的就业陷阱,面对劳动权益屡遭侵害,面对生存的压力,求职的大学生大都如同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二、大学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虽然我国现存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为大学生就业权益维护和保障提供了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为大学生就业权益的保护无论是在实体法还是在程序法中规定得内容都还不够具体,这就导致当大学生就业权益受到侵害时,特别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就业歧视时难以寻求到及时、有效的救济;在对劳动者就业权益保护的规定还呈现出过于原则和笼统的特点,特别是对用人单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裁措施,在就业陷阱层出不穷的时候很难有效保障大学生合法的就业权益;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针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用以来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权益,也没有特定的维权机构或保障部门专门来维护大学生的就业权益等等。

(二)高校原因

目前,各高校对学生的普法教育和宣传力度不够,在开课方面往往只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公共课程,而学生们对于公共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一般都不是很高,到课率较低。有些学校甚至根本没有法律方面的课程,学生的法律知识有限。高校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侧重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就业、如何创业,而对法律维权方面的内容则一带而过,根本不予以重视。

(三)大学生自身原因

大学生作为就业市场运行的卖方主体,大部分只是被动地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加上我国法律和制度尚不健全,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大学生的权益往往受到侵害,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受到侵害后,也很少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从未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已经受到了侵害。实际上,大多数毕业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我维权意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大学生在就业期间权益受侵的主观原因。

三、加强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的对策

(一)完善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法律和制度。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各项事业将逐步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为建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更好地保护毕业生的就业权益,有必要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专门的、专项的法律和制度,对有关问题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通过具有权威性、稳定性、强制性、指导性的法律,确保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规范和有序,调整高校就业工作和大学生的就业活动。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立法,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既是确保大学生权益的有效手段,也是高等教育实现法制化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指导。高校要将教育内容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组织成立大学生劳动权益保障与服务中心,依法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完善就业指导课和法律基础课,不应只侧重于职业选择、就业观、就业技巧、就业心理等,对涉及大学生就业的法律知识,应多用几个课时耐心的给学生讲解,如对就业协议和试用期、劳动合同的种类等都要给予耐心的指导。如果条件允许的话,高校可以开设“大学生维权服务热线”、“大学生维权服务论坛”等,宣传就业权益保护,帮助大学生劳动维权。

(三)大学生应自觉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在法制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懂法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权利意识、契约意识、证据意识、诚信意识等。我国促进就业的法律主要包含在宪法和劳动法中,大学生尤其要了解宪法和劳动法,明确自己的各种权益以及权利遭到侵害的救济途径。只有加强自身的法律素养,才能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要从根本上保障大学生的就业权益,需要社会、高校、大学生就业者本人等各方面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充分实现提供切实有效的保护。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自主创业;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实行扩招政策,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人数急剧增长,“大学生就业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戏谑之言也非常流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尴尬现实。目前,在支持大学生多渠道就业的同时,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主动融人社会的积极选择。近几年的实践显示,大学生的创业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创业的成功率也相对较低,大学生的自主创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义

自主创业有利于解决大学生本身的就业,还能创造新的岗位;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培养造就创业型人才,目前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在该领域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索,同绕相关问题也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和办法,但目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现状及未来趋势仍然不容乐观。

二、大学生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创业意识匮乏

观念的局限性是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一大障碍。我国传统的教育体制以应试为指挥棒,教学重在对知识的传授,往往忽视素质与能力教育,对大学生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对较少。大学生基本上是按父母和老师的规划成长,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很少提及自主创业理念,难以在学生的思想里扎根,大学生普遍没有形成自觉、理性的创业意识与行动。由于创业意识和理念没有得到深层次的认同和接受,更多的大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各种创业信息,要么把创业看得像登天般困难,要么认为创业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缺乏热情,即使创业也大多是选择生存型创业。

(二)市场管理经验不足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技能问题

由于大学生的学习经历主要是在学校,不容易与外界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既没有社会实践经验,又缺乏商业管理经验,一般不具备企业管理的能力和市场化运作的基本技能。

(三)创业教育滞后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障碍

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大多为“关起门来”教育,局限于低水平的延展性活动:在师资方面,主讲教师属于“学院派”,他们大多没有在企业的就业经历,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在教育内容上,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有些高校会聘请一些企业家担任客座教师,但多以讲座形式进行,并没有形成体系,教学效果有待改善;在实践上,创业教育存在着脱离社会、脱离实际的状况,相应的创业活动流于形式甚至空缺,实际功效有限。

(四)不公平竞争是大学生自主创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市场竞争不充分,使中小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平等地位,这一环境障碍势必抬高创业门槛,增加创业成本,加大创业风险,遏制人们的创业冲动,导致大学生创业举步维艰。因此,市场竞争不充分会造成创业的总量减少和质量降低,势必制约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活动。

(五)政策不完善是大学生创业的制度问题

政府关于创业的政策及力度,可能促发或抑制潜在创业者将创业的冲动转变为创业的行动。由于大学生并非是我国现有创业大军的主体,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整套有效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法规,创业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和健全。最近几年政府虽然~ 直在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但在政策完善和具体执行上任重道远。

三、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研究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创业意识和理念

创业意识支配着创业者的态度与行为,决定着创业的方向和力度,是大学生从事创业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在崇尚自主、张扬个性的现代社会,成功的创业者和企业家日益成为青年人仰慕的对象,这一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今大学生对创业价值的理解和创业意识的树立,并对创业抱有较高的热情和愿望。因此,灌输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激发自主创业的独立意识,将为大学生的机会型创业提供必要的心理准备和精神动力。

(二)建立健全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服务体系

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大学生创业的管理模式方面加大制度设计和机制激励的创新力度。尽快建立健全有关政策和配套措施政府应通过加大引导力度,多层面、多方位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对于创业的大学生。尽量减少大学生创业中的障碍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构建和完善政、学、产相结合、良性互动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三)努力提升大学创业教育水平

创业教育是体现素质教育内涵的一种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大学生机会型创业的可能性和成功几率。但创业教育并非单纯上上课、听听企业家讲座、观摩观摩企业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深化创业教育和教学改革,首先,要树立创业教育的战略理念,把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去推进,向大学生传授世界眼光、基于国情的创新知识与技能,创业教育全程贯穿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引发大学生发现新兴领域提供的创业机会、开创创新性事业。其次,高校要以创业为导向明确办学定位,从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考试考察、实验制度等方面,引导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识别创业机会、提升创业技能。另外,课程体系设计上:要注重大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分别采用普及性和系统性创业教育方式,并根据创业教育目标的不同层次建立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近几年,在校大学生参与创业设计大赛的热情与日俱增,涌现出许多出色的商业创意,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创业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或者通过向在校大学生征集有创意的创业项目,以此建立大学生创业项目库,拓展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领域,引导大学生从事创业。

(四)提供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业资金。

多种形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扶持出台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和资助政策。由政府设立的公益性机构提供贷款担保和贴息补助:对于政府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对所扶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在严格管理的基础上不以追求投资回报为目标:对于非金融类企业扶持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投资企业以相应的税收优惠动员全社会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扶持。

参考文献:

[1]沈超.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25(12):124~126.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 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08-02

随着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就业市场压力不断增大,就业与市场的矛盾逐渐显现出来,当代90后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越来越多,甚至也有可能成为今后创业队伍中的主流群体。大学生自主创业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成长从而创造价值的过程,顺应了社会发展趋势,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了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实现了自我价值,但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创业仍存在较多的问题尚待解决。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

一、 当代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

1.资金渠道窄,风控能力低

资金问题是导致创业半途而废甚至无法启动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失败的首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创业最困扰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创业资金的缺乏,使得许多大学生的创业计划还没实施就已夭折。大学生要创业,通过做兼职或勤工助学也很难积累创业资金,即使一部分学生通过家里的扶持或贷款等其他渠道获得了启动资金,也可能会因为资金周转和所要承担的投资风险而使创业变得困难重重、压力重重[1]。

2.创业意识弱,观念不成熟

大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并没有一整套细致周密的可行性论证与实施计划,他们对创业问题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因此他们的行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普遍存在创业意识不足、缺乏创业积极性、创业行为被动等现象,从而造成了诸如心理上准备不足、软硬件条件匮乏、创业技能欠缺等前期问题。当真正需要自己创业时,学生非常容易出现创业意识过于被动,对创业风险认识不够,抗挫折能力不强,对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心理准备不足等情况[2]。

3.创业能力低,经营范围窄

良好的创业能力是大学生自主创业成功的关键,创业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社交沟通能力、风险承受能力、创新求变能力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然而现今,高校大学生对于创业所需要的能力和素质几乎是一无所知[3]。并且,大部分创业学生所从事的行业与自己所学专业无关,难以发挥出专业特长。大部分学生创业范围主要包括上网开店、推销零售、饮食行业、娱乐业、服装生意等等,一般都局限于服务行业,而且对于未毕业大学生由于在校读书不能远离学校全身心投入创业,他们所进行的创业地点都局限在学校内或学校周围,扩展到其它地方去有一定的难度。

4.社会环境不完善,教育体系不健全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会环境的不完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的发展。政府和高校在政策上的支持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更好地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诸多政策落实不到位,许多政策由于缺乏宣传而被大学生忽视,有些政策则是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此外,很多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创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创业教育呈现课程化、理论化的倾向,教师一般都是在集中备课后开展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仅仅是创业知识的传授,而非实践的具体实施。目前我国也只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创业相关的课程,一些学校仅仅通过一些讲座来宣传创业教育,单纯重视就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大多局限于阶段性的创业计划竞赛,而对自我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对投资项目论证、资金筹措、产品技术、质量管理、市场开发、人际关系、商业法规及政府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4]。

二、 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要契合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精神制定符合实际的一系列优惠措施,除了出台那些对大学生创业有帮助的扶持政策以外,政府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大学生创业技能课程并定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让创业咨询顾问有偿,或义务为有心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和创业指导,最好有关的费用由政府买单[5]。此外,政府应大力加强对创业先进人物及其创业事迹的宣传,发挥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营造创业氛围,倡导创业精神,从而激励大学生在创业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

2.高校加强创业教育,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高校也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特别是倡导大学生进行创业的思考与实践。首先,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并支持创业教育,将创业教育列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教学大纲的制定、相关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要贯穿创业教育理念。要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支持、技术支持、资源共享、机会给予等,要把创业教育当成学生成长成才的大事来抓,主动谋求校企合作的机会,在企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让学生的创业实践与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能力。其次,高校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各种创业竞赛、创业研究、创业大赛等活动,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判断力、组织力、前瞻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不断发现和弥补学生自主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使其创业风险降到最低。最后,要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一些能够开阔视野激发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提高创业基本技能的课程,也可开设一些极具发展前景和市场所需要的课程,使大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市场的发展情况[6]。在课程安排上,侧重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因为大学生创业必定是一项团体活动,它需要系统的管理方法以及经济运行流程,并且在注册之后也需要依法前进。在教学方法上,要运用启发性、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不是单纯的口授教学。

3.大学生提升自我素质,转变自身创业理念

当代日益加剧的竞争压力对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及能力,首先,要明确个人创业动机。创业并非一件易事,在校大学生在选择创业之前,一定要明确自己的创业动机,弄清自己为什么要创业,了解自身的个性特质,减少和避免因盲目行动所造成的失误。

其次,要提高自身素质。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创业者具有综合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大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等,这样在创业时,就能抓住自身的优势,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还需培养一些良好的创业素质,包括自立、自强、进取、意志、创新等素质;再者,还应有全方位的能力结构,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再次,要丰富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企业管理能力,是无法在商业市场立足的。加上大学生创业初期缺乏资源和营销经验,对各种突发状况没有很好的应急措施,在创业过程中易冲动,承受不住打击,必然会导致最后的失败。学生应通过社会实践等形式,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形成我要创业的自主意识,并且在选择创业项目时,可以不拘泥于本行业,本专业,而向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最后,要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在创业的路上,仅凭个人能力足够、知识全面、技术过硬远远不够,这当中忽略了创业中的一个可利因素――人际关系。成功创业来自于70%的人际关系和30%的知识。在创业资源中,人际关系占了很大一部分,所以想创业,就必须广交朋友,积累各方面的资源[7]。

三、结语

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自主创业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大学生们就业的首选。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解决当前就业困难的重要举措,而且对于学生个人、高校和社会发展都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工程。虽然现今大学生创业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的,政府以及地方高校应致力于加大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对于选择自主创业的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会面临许多挫折和挑战,因此大学生要树立不怕困难与挫折,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加强意志锻炼,使自己在创业之路上走得更好、更远。

参考文献:

[1]伍秋林. 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9):50-51.

[2]许家暖,梁显忠. 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社科论坛,2012,(7):71-72.

[3]赵中建.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丛书,全球教育的研究热点[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420.

[4]钱亮: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刍议[J].镇江高专学报,2009,(12):20-23.

[5]高玲艳. 在校大学生创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西科技,2011,(02):22-24.

篇6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1-0237-03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变化

随着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不断加大,当代大学生已经能够面对现实,开始冷静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实际情况,并做出判断,开始逐步地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也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

1.确立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由于受到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择业时往往职位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大学生长期以来持有的这些不良的就业观念己经明显改变了。他们普遍认为应该先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工作,经过努力工作,积累经验、寻求机遇,然后再逐步过渡到理想职位,从而实现就业理想。

2.高薪观淡化,薪酬标准预期趋于合理

大学生通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积累使他们对于社会就业有了一个心理期望值。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精英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多自认为是天之骄子,“高薪观”随之形成。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就业形势的严峻使其“高薪观”已经开始淡化。

3.择业时注重个人发展

相比以往,大学生更加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多数大学生能根据环境调整就业期望,不再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将追求个人职业发展机会放在首位。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总体上已经倾向于理性化和务实化,但由于我国大学生就业观正处于转型期,加之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就业观还存在各种不合理性,暴露出了以下一些问题[2]。

1.社会服务观淡薄,就业理想功利化

国家为鼓励大学生面向西部和基层就业和服务,出台了“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和“大学生村官”等系列政策,但是部分大学生还是受到经济利益驱使,就业理想功利化,他们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社会服务观淡薄。

2.缺乏具体职业生涯规划,就业目标不明确

许多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感到了就业形势的严峻,但是,毕竟他们尚处在象牙塔似的校园中,缺少实践经验,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也没有准确的认识。所以,能从入学就确定自己今后就业方向的同学很少,往往在择业过程中陷入迷茫,导致缺乏准确的目标定位,就业目标模糊不清。

3.缺乏必备职业品质,对企业不忠诚

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率屡创新高。究其原因是,有的大学生在面临严峻就业形势时,淡漠就业诚信观、法律观念,无视“双向选择”的对等性和协议的制约性,表现出朝秦暮楚、见异思迁,随意违约。这深刻地反映出大学生缺乏必备的职业品质,不讲诚信,对企业不忠诚。

(三)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意义

大学生就业观在其就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可以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就业观,促使他们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1.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代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而与之相矛盾的是个人能力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所以,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重要任务,引导大学生从职业生涯发展出发,结合自身的兴趣与特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有计划地向个人职业目标迈进[3]。

2.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进行,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引导他们自觉地做好就业准备,并把理论的学习、素质的提高和价值观融合起来,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特点、兴趣的职业,直至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与价值。

3.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社会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的进行,能使大学生在大学入学时就能树立就业观,自觉地把大学学习生活同今后的就业结合起来,努力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就业岗位的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正确就业观缺乏的具体表现

(一)缺乏对自我和职业的必要认知

自我认识是一种对自我思想、情感、能力、行为状况等的主观反映。对于大学生而言,客观清醒地认识自我和职业是尤为重要的。他们对自己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了解普遍一知半解,对自己的专业和当前就业政策、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类型、职业的内涵和职业素质要求缺乏清醒的认识[4]。

(二)欠缺优秀就业能力和品质

随着信息经济时代的来临,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选择人才必然优中择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和人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大学生必须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综合全面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有的用人单位更是要求大学生必须拥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大学生在经过大学的应试教育后,往往都拥有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整体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就业能力的培养却有所下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个人就业能力素质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完全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在就业品质方面,当代大学生普遍过于注重自我,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用人单位又特别看重大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职业品质。

(三)缺乏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观的形成过程就是就业认识不断得到实践的检验、指导并不断修正的过程。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更加直观和深入的了解,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社会实践是锻炼大学生胆识和能力的最好方式,但是很多大学生没有机会真正地参与社会实践,在面临就业时,很多大学生因为缺少实践能力而无从了解职业的具体步骤和工作思路,认识到自己是否适合某种工作。实践能力的欠缺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巨大阻碍,导致多数大学生在应聘中因无法表现出实际的工作能力而失去工作机会。

三、大学生就业观培养的对策

(一)大学生自我教育

所谓自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接受积极的影响,完善自己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特点的自主构建活动。自我教育与社会、学校、家庭等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教育只是提高人们思想政治素质的外因,而自我教育才是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内因。所以,只有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观进行教育的目的。

(二)转变消极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

大学生在就业时,只有抛弃不切实际的想法,调整自己的就业理想和价值取向,做出与自身能力相符的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心态,才是正确的选择。首先,当代大学生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怀着一颗普通劳动者的心念和定位,去参与就业选择和就业竞争的就业观念。其次,当代大学生就业要看重个人发展,应从自身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转变旧的观念,降低对单位的名气、工作的区域、岗位的条件、待遇的高低等要求,重视个人的发展空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再次,当代大学生就业要树立基层观,敢于到农村、基层、西部地区等较艰苦环境工作的观念[5]。

(三)明确就业目的,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活和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人生才会有激情和动力,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设计好自己的职业人生,使职业目标更加明确具体。合理的职业配置和规划、选择,最终会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得到实现[6]。

(四)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所谓就业能力,是指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能够实现个体就业理想、体现自身价值、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综合能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良好的个人素质和充分的就业能力,才是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有力保证。

首先,大学生要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培养,应该从未踏出大学校门时就开始做起。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深入实际锻炼自己,如参加社会调查、学校组织的各项实践活动;要虚心地向有社会经验的人学习;同时,在社会实践中,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大学生要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在人际交往中,待人宽厚,能体谅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的缺点;增强自信心,克服“社交恐惧症”。再次,大学生要注重生活技能的培养,生活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大学生应该在培养生活技能的过程中显示立世、立身、立业的本领。

(五)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青年大学生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走向社会,是否成才总要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然而,一些大学生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求职择业中毁约、跳槽、不讲信用,诚信危机凸显,表现出做事能力强而做人品行缺乏的特征。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能只是教会学生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坚持“做人”与“做事”同步。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诚信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自律。

(六)培育大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在现代社会,竞争是人们必备的生存能力,而学会与他人合作更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技能。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的团队活动,培养团队精神,让大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特长与不足,认识到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并不断提升成员之间合作的技巧。

(七)将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观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密不可分。因为大学生就业观是其“三观”在就业方面的体现,而“三观”教育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就业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益补充。从现实来看,部分高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侧重政策宣传、信息服务与技巧培训,重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而忽视了就业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八)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

作为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符合“人职匹配”的原则,要求就业指导人员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及敬业和奉献精神。作为肩负大学生现代就业观培育责任的就业指导人员,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结构作为支撑,其在理论的探究力度上不可想象;同时其就业指导能力及信息捕捉能力也是让人不敢恭维的。因此,要坚持“以生为本”理念,理性审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功能,重新构建为学生服务的就业指导模式,必须着力解决好用人问题。任用“内行”和具备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性格、气质、兴趣相匹配的人员作为指导人员是当务之急,而不是以“资格”、“关系”作为人员配置的标准[7]。

结语

大学生就业观教育培养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依靠大学生自身、社会、高校以及家庭的共同力量来完成。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树立普通劳动者意识、基层就业意识、敢于竞争意识和自主创业意识为目标,从大学生家庭、高校和政府三方面提出全方位的教育对策。只有这样,才能让当代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择业问题时能转变观念,合理地定位自己,最终能及时顺利地就业,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骆剑琴.高等教育大众化下的人学生就业观教育[J].理论与当代,2005,(3):17-18.

[2]武兵.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危机原因与对策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0,30(1):186-189.

[3]姜晓红,滕跃民.大学生不良就业观的成因及正确就业观的引导[J].现代就业管理,2010,(4):126-128.

[4]冯小湖.从入学到毕业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13-17.

[5]王谦.大学生就业观念浅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2):22-23.

篇7

关键词:当前大学生;择业观;就业难

“求职今日意如何?择业艰难百战多。围城座座旌旗展,问君欲乘哪趟车。” [1]这首打油诗道出了当今大学生心中的困惑与无奈。本是国家青年储备人才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协调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因此,帮助当前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而实现顺利就业。是社会、家庭共同关心的焦点问题。

一、大学生择业观的涵义

大学生择业观是大学生在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择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看法和态度。这种价值取向决定着大学生的择业目标、择业动机、择业途径,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反映,[2]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对职业选择,职业价值,职业义务与权益维护及其终身职业活动所持的基本观点。

二、当前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追求

俄国托尔斯泰曾说过:“理想是指路的轻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就没有生活。” [3]当前一些大学生上大学之前只有一个“考大学”的目标,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却因不适应大学那种自主学习的环境,没有明确的方向,失去动力,只觉得来上学就是“混文凭”的,因而沉迷网络游戏和安逸生活。

2、过分地依赖学校和家庭

相当部分大学毕业生由于能力欠缺,依赖心理严重,认为柔肠寸断父母、老师、朋友等社会关系找工作是理所当然的,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4]而大学的专业设置等方面的不合理,造成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使得大学生在求职中不得不依赖全部社会资源。

3、“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许多毕业生仍抱有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所以,他们眼里只有“铁饭碗”这种常规就业模式。新闻上曾有报道武汉某地171名大学生竞争3个殡仪馆的工作,只是因为这个工作有编制。

4、“专业对口”的狭隘就业观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实行专业性教育,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方面做的不到位,使学生选择工作岗位时,总是先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当作择业的关键因素,认为“术业专攻”是最好的。这种狭隘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丧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5、敷衍的择业态度

在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当代大学生虽掌握了较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在就业时,许多毕业生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主动性也不够,在求职过程中不问单位要求,只是简单交一份简历、敷衍地回答用人单位几个问题,根本不去积极主动地竞争,去推销自己。这种盲目地进行择业态度是造成他们找不到好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6、择业的功利性强

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年代正是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变革的时期,整个社会价值取向更多倾向于功利化和世俗化,这使得当代学生更容易偏向追求物质利益的实现,把就业区域和待遇高低作为择业标准[5],而不会去考虑那些偏远农村等条件艰苦的亟需人才的中西部基层工作岗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淡薄。

三、当前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我们都知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现有制度、体制不完善等客观因素,也有人们择业观念滞后等主观因素,要想顺利实现就业,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积极完善自我,增强就业竞争力

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做到主动学习,完善自我。在校期间,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有针对性地锻炼自己能力欠缺的部分;建立良好的心态,为就业竞争作准备。

2、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

在社会转型时期,对大学生而言,工作已经没有了“铁饭碗”之说,事业单位正在全面实行聘用制,例如,近期据人民网报道,浙江义乌招聘聘任制公务员,打破了公务员“铁饭碗”的常规概念,这也说明了社会将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3、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识自我,避免盲目追求

作为当代享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大学生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决定了他们具有较高的职业期待[6]。但生存尚未解决,却对就业有较高的期望,势必造成其就业艰难。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大学生应转变就业观念,要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就业、择业、创业、事业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追求。

4、积极主动地寻求就业机会,增强就业挫折的承受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先进的科学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便捷高效的资讯获取渠道。[7]当前大学毕业生不能单单依赖学校就业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就业机会,更多的是要积极主动地寻找就业信息,如在网上求职,并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同时,大学生还应该要认识到激烈的就业竞争现状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解决的,所以,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增强就业挫折的承受力,只有摆正位置,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条条大路通罗马。众所周知,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就业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只要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认清自己的优势,找准定位,勇敢地面对就业挑战,再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就一定能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炜,岳素娜,张才纯.大学生就业不难.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84-298.

[2]马于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46-56.

[3]张周飞,吴俊平.浅析大学生就业心态的正确引导[J]法制与社会,2013(4):221-222.

[4]潘宏伟.浅析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学生就业的重要性[J]科教文汇,2013(253):193-194.

[5]王宇鹏.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3(15):88-89.

篇8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大学生 就业

引言

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校的大学生市场就业体系也在逐渐的完善和健全,并在不断的被社会所接受。高校辅导员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指导者和领路人,应该做好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指导大学生正确的择业和就业,充分体现高校辅导员的职能。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存在相对强大的优势,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辅导员是以朋友角色才能深入了解学生、正确引导学生,才能做好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学生信任辅导员的话,使辅导员的角色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也可以使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顺利程度大大的提高。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和辅导员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存在很严峻的问题,大学生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基础问题。很多大学生由于是独生子女的关系,对于家庭来说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在面对和解决问题时缺少一个成年人该有的分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有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择业和就业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划和目标,没有实际能力,不能客观的评价自己和认识自己,导致在就业上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困难,也可以说,当代大学生能力不足,对自己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目标是现在大学生就业难题中最大的问题。

大学生规划意识的提升有助于改善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提升,而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辅导员的作用也就显现其中。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上针对不同的学生状况,详细的分析现在就业环境中社会就业发展的前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指导。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入学的最初阶段尽早的挖掘学生潜质,指导学生有目标性的学习专业知识,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最严峻的就业趋势,做出最好的应对准备。

职业规划指导不结合大学生的个性,为求简便而使用统一模式指导,必然使职业规划流于形式,也必然没有实效。由于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是与学生生活和学习接触最为频繁的一个群体,因此,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了解也最深入,我们也就可以说在就业指导方面辅导员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最佳参谋者,能为大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生涯每一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现所有目标的具体措施。一个优越有成效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方式,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中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使大学生更容易面对现阶段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

当然,高校辅导员在指导学生的工作过程中应该准确的面对职业规划的不确定因素,在职业规划指导中指引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就业动态,不断的更改脚步,以跟上社会进步与需求的步伐。即大学生职业规划是随着社会不断向前的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很多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面对社会环境与高校环境差异,一时之间很难适应,因此,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职业规划必须根据各种环境的变化随之调整,使大学生职业规划不可能把终生职业规划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找出相应的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的主动性。大学生合理、有效的职业规划可以相应地加快个人的职业发展历程,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中,辅导员全面直接的指导作用,是高校教学中所无法代替的。

三、辅导员如何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高校辅导员在辅导学生之前要逐步提高自己本身的素质,并在此基础之上提高自己的知识结构,切实的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引领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生活辅导以及就业的指导工作。这一点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拥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其次,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本着对每一个学生负责的态度,积极的投入不同时期就业信息的整合搜集工作中去,并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学生,教授学生一些面试注意事项和技巧,尽一切可能为学生在就业工作中指明方向,提供帮助,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顺利就业。

另外,目前我国高校的在校学生,面对就业市场,辅导员应该根据所带班级学生情况给予分类指导。本科毕业生,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基本情况,建议可以通过考研、就业、创业、选调生、特岗教师等方式实现就业,而专科生则根据情况可以鼓励学生专升本、招教考试、大学生村官、灵活就业等方式实现初次就业。在思想上要不断引导和教育学生,最终实现就业的目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高校更应该加强这一部分的解决能力,而高校辅导员这一重要的组成部分,必定会起到的良好的作用和效果。因此,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就要积极的肩负起自己在就业指导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构建和谐校园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团学工作;就业能力

1高校团学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

1.1高校团学工作的内容:高校团学工作是高校教育与管理的一支核心力量,其中组织结构包含高校共青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志愿者协会)。高校进行各种团学活动,其中包含专业技能比赛、兴趣爱好培养等。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都起到重要的影响。

1.2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容: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将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出现了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情况。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基本工作能力,第二个是专业技能,第三个是求职技能。我个人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以就业为中心的综合能力,应该包含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培养心理因素、基本的工作能力和求职能力等。

2高校团学工作是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2.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随着当今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大都数人们的价值观也发生着改变,各种价值观如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价值观也影响着我们大学生,以至于有学生对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动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积极向上的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价值观、人生观和择业观。通过活动的参与,可以让我们培养综合素质能力。

2.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由于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和学生成长的家庭、社会环境不同,大学生中存在缺乏自信、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各种情况,在就业过程中表现为挫折、自卑、攀比等不同的心理要素。高校团学工作通过开展各种活动,给大学生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接触社会的机会。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增强他们的自我认知,增加他们的社会阅历。另外,大学生要规划好自己职业规划,适当时可以调整自己的就业目标。

2.3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高中阶段中,学生以学习和考取大学为目标,对社会的接触比较少,在步入大学生活后,面对新的环境,往往会出现适应能力差、生活自理能力不强的现象,然而校园活动能促使学生从“校园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另外,我们还应该通过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实践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今后可以积极改正,使自己的能力有所上升。

2.4沟通合作能力:高校团学活动具有团体性,俗话说:“团结就是胜利”。每次活动的开展都是组织成员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的过程,通过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完成任务。这可以提高大学生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间的关系,培养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5创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社会中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团学工作基本是由学生自主策划开展的活动,活动采纳了大家的想法,突破了课堂的禁锢,消去了专业的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不少提升。而且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实际动手的能力。

3有效开展团学工作,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

3.1增加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的团学活动:为了提高大学生在社会中就业的能力,团学工作内容也有了变化,除开展校园的活动外,相应结合就业开展活动,例如职业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一些职业礼仪的比拼和针对就业的讲座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企业的内涵、就业的形势政策,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身相应职业规划路线,通过活动,提高自身的就业素质。

3.2注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也逐渐的发生了变化,多元化、模糊化的现象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我身为团学工作者,应该进行相关的活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当然活动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正面临就业的学生,综合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总之,高校团学工作的重点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高校团学的主要组织,团学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素质,增强本领,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总结语

在我看来,现在的中国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紧张,我们面对着残酷的就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希望在校大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在各个方面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争取学好专业知识,我们要做到“未雨绸缪”,使自己的能力进一步上升。我们要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专业规划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在能力和心理上要做好择业、就业和创业的准备工作。

作者:宋俊杰 侯亚林 单位: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1]唐甜甜,姚文锋.团学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探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2010(8).

篇10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 择业观 探究与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9-182-02

对大学生来说,择业是他们在即将毕业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人生选择。择业观是择业者在选择职业时的根本观点和看法,是择业者在进行具体职业选择时所具有的较稳定的心态、态度与指导思想的统一体。择业观是择业人员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直接表现,也是择业人员职业理想和观念的直接体现。随着高校近年来不断扩招,毕业大学生的数量也在急剧上升,给大学生的就业也带来了很大压力,大学生就业成了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热点,党和国家近年来也一直关注着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观也呈现出时代特征,就业取向也趋于多元化,同时在当代大学生就业观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必须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 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重要性

择业观是大学生就业素养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中的体现。不同学生的择业观不同,择业意向就不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大学生实现更好地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素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用人企业在进行选拔人才时,对求职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专业的知识、强烈的积极进取精神、较强的表达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是作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择业观引导着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在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树立了正确的择业观可以督促着大学生不断地去完善自我,学习各方面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全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就业单位对自身能力的要求。

1.2 引导大学生选择正确的就业目标

就业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和择业行为,不同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学习专业、个性、性别等的不同在择业时的目标选择就不同。大学生在进行择业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择业观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大学生择业观中的择业动机及择业理想就是影响其择业目标的直接因素。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可以帮助大学生将自己的择业需求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在众多职业中实现就业的平衡,这样既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目标。

1.3 规范大学生的职业道德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市场在人才配置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市场是“一双看不见的手”,其在隐形中调控着人员的分配。面对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在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择业观在规范大学生的职业道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约束。正确的择业观保证大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的择业行为负责,保障就业的有序进行。此外,在正确择业观的指导下,大学生的就业辨别意识比较强,对虚假信息有着较强的分辨力,实现了正确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2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特征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由过去国家统包统办向以政府调控、市场为导向的转变,在进行择业时,大学生要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随着就业方式的转变,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选择一份能够发挥自我价值的工作是大学生在择业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对大学生的调查发现,他们在择业时,并非一味追求安逸的物质生活,而是更加注重自我价值能否实现。在择业时,他们更喜欢选择那些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自己的专业兴趣相符合的职业,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长远的职业发展目标。但是不可否认,工资待遇是吸引大学生就业的非常关键的因素,每一个求职者都希望在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岗位上,获得较高的薪酬待遇。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市场用人机制也在逐渐成熟中,再加上生活压力的增大,大学生在择业时,除了考虑自我价值的实现外,还必须考虑经济因素与所求职单位的发展潜力,单位的发展潜力好坏也将直接影响个人价值的实现。

2.2 对择业目标的期望值高

希望在择业时,能够得到高地位、高薪酬、高福利可以说是每个求职者的期望,大学生在择业时也不例外。在择业地域的选择上,大学生大都希望能够到省会大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前景较好的沿海城市发展,到这些地方就业,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发展前景良好、工资待遇较高、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较多。在择业单位的选择上,他们更喜欢那些待遇较高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等,但随着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改革,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再加上激烈的竞争,他们对这些岗位的注意力有所下降。在职业选择上。也都愿意从事那些与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相关的工作,以便发挥自己专业的优势。

2.3 择业流动性增大

与过去的“终身定位”式的职业观念相比,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他们看来,人不可能在一个工作岗位上奋斗一辈子,只要所从事的职业能够使自己得到发展,就可以去不断尝试。大部分学生认为,初次选择的职业只是暂时的,主要是来丰富自己的职业经验,以便为以后更好地择业提供经验借鉴,逐步过渡,最终实现自我的价值。

3 当代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时期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也日趋成熟,主流变化是好的。在择业时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择业态度更加合理,对职业前途充满信心。但纵观大学生的就业情况,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择业的功利化趋向比较严重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现象,在不断侵蚀着人们的心灵。有些大学生在择业时,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待遇高、工作轻松、环境舒适的岗位,功利性较强,忽视自我奉献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样的大学生社会服务意识较差,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忽视社会需要。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假相的重要因素,在新时期市场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空间,但因受这些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仍不容忽视。

3.2 在地域选择上过于集中,导致竞争压力增大

大学生在择业地域选择上,像北京、上海、广州及沿海大城市是他们的理想之地,西部和广大农村这些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才能的地方却少有问津。大学生择业地域的过于集中,

不仅会加大竞争的压力,还会导致市场对人力资源分配的不合理,造成人员的浪费。而像中西部和一些中小城市、农村,这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更需要人才的加入。人才的过于集中会使地区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这对于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也是非常不利的,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

3.3 择业观念偏离社会实际

大学生都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在择业时,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往往过高,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分析当前就业形势,认为自己毕业就一定能到经济发达地区找到高薪酬待遇的工作。特别是那些在学校学习成绩比较好、专业知识学习的比较扎实的学生在择业时有些好高骛远不能结合就业实际。还有一些学生害怕到贫困偏远地区就业,担心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得不到重视和发挥,自己被埋没等。大学生在就业时对社会分析不到位,不能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在职业选择上偏离了社会需求造成了就业困难现象。

4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策略

4.1 国家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地区与行业间的差距

由于受自然资源分布不均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地区间和行业间的收入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制定合理科学的收入分配制度,不仅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还有利于社会分配的公平。在合理分配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地区与行业间的差距,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工资待遇,对到基层和贫困边远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给予一定的政策与福利优惠,来鼓励大学生到这些地区就业,对促进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具有很大的说服力。

4.2 政府要致力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

大学生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不仅是人才的浪费,还会影响人们受教育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的下降。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更好地实现就业,各级政府必须努力取消各种不合理制度,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公平的就业竞争环境。采取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边远地区就业,帮助他们解决户口和档案问题,对大学生创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努力拓宽大学生就业的渠道,帮助他们转变不合理的就业观念。

4.3 大学生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正确的认识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是大学生积极进取的表现。但要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能力,广泛参加社会实践,不断提升自己,拉近与就业理想的距离。在进行择业时,不要盲从,要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工作、自己能做什么工作、该怎样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工作,成功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5 结语

大学生择业与就业问题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正确的择业观能够帮助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实现高质量就业。大学生就业难、择业观不正确的问题,是社会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要转变大学生的择业观,尚需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文霞,黄均雄,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特点与成因――一项基于文献的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2]魏逸,浅议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大学生择业观[J1,法制与社会,2007(07)

[3]贾卫东,郑宏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研究综述[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4]魏世梅,培养大学生科学的择业观[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