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欣赏范文
时间:2023-04-09 11:4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族音乐欣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音话”息息相关
民间童话和民族音乐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大量的民族音乐都直接或间接地取材于历史传说、文学故事等。从表面上看,民族音乐和民间童话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不同的艺术领域。但是它们都是通过声音来表达创作主体的主题思想,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民间童话为民间音乐的创作提供了素材,而民族音乐可以用比语言更富表现力更丰富的声音的多种组合形式来表现主题思想。如《梁祝》《天方夜谭》都取材于民间故事,著名的交响童话《龟兔赛跑》和《彼得与狼》它们既是一部音乐作品,又是生动的童话故事。还有久唱不衰的歌曲《二小放牛郎》,它的歌词本身就是一则完整而精美的故事,通过歌声向人们世代传颂这个动人的故事。将两者结合,引导幼儿进行民间音乐的欣赏,能更好的帮助幼儿理解民族音乐,了解民族的历史,激发美好的情感。
二、“音话”共促理解
1.以“话”激趣
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曲子较长,结构较复杂,幼儿不容易理解与记忆。让他们一本正经反复的听是一件很乏味、很头疼的事。而童话在儿童心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童话来导入音乐欣赏,可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借助童话魔力来激活音乐欣赏教学。所以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可以用童话导入,用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再加上丰富的动画效果,能够激发幼儿对民族音乐的了解兴趣,可以帮助幼儿更好的吸收音乐知识,体验音乐的美感,既陶冶了幼儿的情操,又达到了真正的教学目的。
2.依“话”感受
在帮助幼儿理解民族音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丰富与民族民间音乐审美情感体验相适应的经验准备,营造相适应的物质环境和富有民间文化气息的氛围,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欣赏民间音乐《春节序曲》前,为了帮助幼儿感受乐曲所表达的过年喜庆气氛和美好情景,体验中华民俗文化,教师活动前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关于春节的民间童话和各种装饰品,根据民间故事《年的故事》教师在活动室上布置了相关的饰品,营造出一种春节来临的欢快喜庆的气氛,让幼儿一进入活动室就有一种过新年喜气洋洋的欢乐情绪,在感受和欣赏“春节序曲”时就显得特别亲切。
3.倚“话”理解
幼儿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正义。他们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童话主人公般的美丽和魔力。比如乐曲《东郭先生和狼》,它具有明确的故事情节,但是这首乐曲如果没有解说词的辅助,那么幼儿根本就无法理解这首乐曲,因为没有任何线索提供幼儿进行形象的联想。他们只能听辨出各种乐器及演奏的音乐主题的情绪特点,却无法和一系列的故事角色相联系。因此,欣赏《东郭先生和狼》是从讲故事开始的:亲爱的孩子们,现在我要给你们讲一个关于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这样通过音乐的描绘和故事的帮助,孩子们不仅从故事中受到了教育,还了解了各种角色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种乐器的音乐表现力。这种理解显然来自故事而不是音乐。
三、“音话”结合注意
1.精选内容
欣赏作品选择恰当与否,是幼儿感受、表现和创造的前提,因此为幼儿选择民族音乐作品和相辅助教学的民间童话时,应当考虑到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善于把孩子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引入音乐活动,以便让幼儿联系实际生活加以想象并用动作进行表现。当幼儿有了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童话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因此幼儿有丰富的童话体验。教师可将民族音乐欣赏与童话相结合,使民间音乐欣赏不能仅仅局限于纯艺术方面的体验,要与语言领域相结合,增加音乐欣赏的趣味性、个性化。教师在引导幼儿方面要注意:要让幼儿充分地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整体风格和结构,为后面的创编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民间童话的选择不是没有依据的空洞编造,它必须建立在对音乐充分感受的基础之上,根据音乐的风格来想象音乐中的故事。这需要教师引导幼儿把握音乐的风格和结构,与故事密切相关。
2.有机整合
音乐欣赏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要在组织音乐欣赏时将抽象的音乐与幼儿童话甚至游戏结合起来,综合设计,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开始通过童话故事场景的创设,让幼儿产生了新鲜好奇感,引发他们大胆地想象,大胆地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活动过程中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做做中,依托童话故事了解了音乐的内容,理解音乐发展的情节。活动最后幼儿还可以跟随音乐表演童话故事,让幼儿对音乐及童话的理解有进一步的升华。
总之,音话结合是培养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幼儿只有在充分了解音乐旋律结构的前提下才能理解出与音乐相符合的故事,实现音乐欣赏能力的飞跃。音话还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它也是建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能有效地帮助幼儿进行民族音乐欣赏。
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目前已经普及,同时,该种教学模式也是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中重要组成部分。合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在教学思想观念指导下,有效提升对民族音乐欣赏能力,以充分发挥出民族音乐作用,促进我国文化经济时展。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一)翻转课堂概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并且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性,翻转课堂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知识,同时也实现了学生知识内化时间与空间之间相互转化。高职院校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并且每种教学模式都有特定运行条件,该种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了信息技术,对学生课前预习起到了一定引导性作用,然后教师会在课堂上设置不同教学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得以消化[1]。其中,学生对于知识实现内化,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现,通过教师与学生或各学生之间相互合作来完成。简单来说,翻转课堂就是借助专业技术、信息技术支持前提下,促进教师完成教学视频制作,同时帮助学生在课前对于教学内容有所认知。
(二)翻转课堂教学步骤
翻转课堂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讲解教学视频内容,鼓励学生对教学视频突出疑难问题,通过师生之间探讨形式,有效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学生在合作学习以及独立思考后,通过个人或小组,采用辩论赛以及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学习心得获取与分享。同时,学生在展示学习成果时,能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关系,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拥有浓厚学习兴趣,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教师在学习成果分享过程当中,要认真倾听学生总结,使得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予以了解,以明确学生学习能力,并提出具有客观性、针对性评价以及改进措施,实现学习进程实时调控。高职院校在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合理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良好满足教育改革要求,并且能够有效提升该项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教学
(一)教学特点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教学模式在实际高职院校教学中也在不断产生变化,教学模式受到多种因素约束,比如学生接受知识程度、教师目标等,以使教学模式呈现出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可补性发展特征。教学方法多样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其中包含了讨论法、案例法、分析法等。综合性将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作为基础,将教学方式进行灵活使用。发展性就不止是在历史性方面有所体现,同时,教学方式也会随着教学目标等因素而发生改变。可补性是指在不同教学策略环境之中,能够使得同种教学内容和目标达到相同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特殊性,教师常用教学方法有:1.“实践”与“讲解”相结合。教师在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将实际训练与民族音乐欣赏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得课堂氛围活跃,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避免内容出现空洞现象,使得教学具有随意性。2.背景与作品相结合。毕竟高职学生对于音乐鉴赏水平有所限制,然而对于相关理论知识又缺乏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如果添加过多理论知识,会使学生对于课堂产生厌倦心理。然而,音乐欣赏课程需要将学生对知识理解能力建立起来,再深层次普及音乐创作背景知识,但是要确保比重具有平衡性,教师就可以将背景与作品相结合进行讲解。3.教学与拓展相结合。高职院校在民族音乐欣赏课堂上时间有限,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对知识进行拓展与补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要根据教师所布置任务,选择适合自身学习方式自主完成学习目标,以对相关内容有所明确。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策略
(一)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首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性分析,以明确学生在民族音乐欣赏课堂之上需要学到哪些内容、了解哪些内容,教师只有将教学目标予以明确,才能使得教学具有针对性,并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在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分析,再通过视频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并安排好课堂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要自行制作教学视频,以实现知识直接传递,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翻转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并将其进行合理性分析,再将课程进行科学化安排[2]。其次,自行录制教学视频,在视频制作过程中要准确尊重学生思维,使得教学模式适合大部分学生,并具有针对性。再次,教学视频后期剪辑具有较大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对视频中出现错误及时发现并加以改正。最后,在教学视频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各方面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多媒体中心将视频,并让学生自行注册账号,登录以获取视频教学资源。
(二)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活动予以了高度重视,从这一点上来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性,同时,翻转课堂能够通过多样性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当中,主动形成知识构建,从而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获取知识不再处于被动地位。然而,传统教学模式较为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过程,没有将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接受知识能力加以综合性考虑,使得学生逐渐磨灭了学习兴趣。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并结合实际课堂活动提升学生民族音乐欣赏能力,以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翻转课堂是将知识传授放在课外,在课堂之上,教师运用更多时间去设计课堂活动,并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了解,选择具有差异性教学方式。比如高职院校在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本门学科特点,设置一些音乐鉴赏比赛等类似教学活动。活动进行时,不需要教师予以过多理论知识讲解,反而是帮助课堂真正转变成一项具有教育意义课堂实践活动[3]。课堂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以检验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教师所提出问题必须做到与课堂紧密相接,并且具有创新性,然后在课堂活动中,选择合理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使其在课堂中培养创新意识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另外,在对视频内容进行知识回顾时,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愉快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放松心态,并鼓励学生对于视频内容提出质疑,大胆向教师提出建设性意见,这样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实现“教”“学”相辅
高职院校在开展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受到该种教学模式良好驱使,能够使得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培养和强化,以充分发挥出学生教育主体性作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论是课前视频学习,还是课堂上完成学习任务,都需要独立自主完成,所以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起到强化作用[4]。比如在某音乐鉴赏视频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学习需求对视频进行合理处理,并根据内心真实想法对其做出欣赏评价。课后独立完成音乐鉴赏过程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不懂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以便于课堂之上向教师请教。综合以上分析,足以说明在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良好体现出学生个体差异性,并体现出学生个性化特征。(四)教学评价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背景下,高职院校在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良好维持师生之间关系,并促进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在一般情况下,一些有经验教师会对学生学习目标有所了解,所以在学习任务布置时,能够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一定有利影响,并有效推动学生进一步深层次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所做出教学评价依据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另外,教师可以采取总结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水平有所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评价对学生学习和理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对学生知识框架体系形成也有着直接影响。在美国课堂上,大部分高校对于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采用百分比制、分数制、A-F等级制评价方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予以正确性、客观性评价,以有效体现出学生对于知识掌握水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教学评价方式与传统相结合,取长补短,并将传统评分系统进行创新化改革,并且高职院校在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将合理科学评分体系与视频教学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育意义,以实现民族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目标,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结语综上所述,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对于高校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有了更高层次要求。民族音乐欣赏课程需要具有时展性,以顺应时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师生之间沟通与交流,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确保民族音乐欣赏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韩静,于雪松.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职《钢琴伴奏与和声》课程教学模式设计[J].音乐创作,2015(11):181—183.
[2]胡雷.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项目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5(29):37—40.
[3]李青.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高职院校民族音乐欣赏课教学研究[J].戏剧之家,2015(19):222—223.
篇3
摘 要: 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喜爱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以欣赏教学为切入点,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我国民族音乐作品,通过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明确音乐体验的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针对不同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了解并喜爱本国的民族音乐作品和民族音乐文化。
关键词: 初中音乐课 民族音乐 作品欣赏
学习民族音乐,不仅是弘扬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需要,而且是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教育的需要,这是一个永恒的教育主题。因此,新课标把“弘扬民族音乐”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把“学习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①。可是实际教学时发现:学生偏爱流行音乐不爱民族音乐,对流行音乐作品如数家珍,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之甚少。作为音乐教师,引导学生喜爱中国民族音乐作品,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什么是民族音乐?如何引导学生欣赏民族音乐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民族音乐的相关概念
中国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和新音乐,其中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②。初中人教版音乐教材中绝大部分民族作品是中国民间音乐,而民间音乐是由无名氏集体创作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音乐。中国民族音乐中的新音乐是指清朝晚期随着西洋音乐的传入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不同于此前中国传统音乐的新音乐③。
二、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作品的分类
中国民族音乐有以下分类方法:一是按体裁可分为民歌与民间歌舞、民族器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和仪式音乐五大类;二是按风格色彩分类:1.汉族地区大体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类;2.少数民族按所处位置,大体分为东北、西北、西南、中南与东南四大片;三是按历史时期大体可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大类④。分析人教版2002年版七至九年级的音乐教材,可以看出编者以单元集中为主,其他单元穿插为辅,安排民族音乐作品,如表:
2012版音乐教材专门安排第四单元“神州音韵”(一)(二)……形成一个系列,这个系列主要按风格色彩划分,内容涉及不同地域的各种体裁和不同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知识体系更加明显,内容更加全面。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国家对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音乐教师有责任从自身做起,从每堂课做起,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努力提高民族音乐教学水平。
三、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民族音乐作品的欣赏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既是欣赏者对音乐情感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又是欣赏者自己的情感和音乐表现的情感相互交融、产生共鸣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音乐体验,以体验为核心,通过各种音乐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欣赏。那么在音乐欣赏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体验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新课标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主张把“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作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⑤。所以,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1.通过形式多样的导入,激发学生当堂音乐学习的兴趣。
我针对当堂教学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课堂导入,一般采用故事法、动画法、猜谜法、图片图像导入法、问答法、谈话法、设置悬念法和创设情境法等进行课堂导入。如:我在教九上第二单元“说唱天地”时,通过观看相声《狗不理包子》的频片段,谈话导入课题,学生兴趣盎然,教学效果很好。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
根据音乐学习心理动力规律,如果“音乐学习活动和结果带来成功和审美体验,主体的音乐需要就能得到满足,主体就会产生积极的音乐情绪情感体验,从而促进音乐学习动力的内化”⑥,即成功的体验能促使学生对音乐学习更感兴趣。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通过合理有效的组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我在教八下第二单元“梨园撷英”时,首先欣赏现代京剧《打虎上山》和豫剧《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演唱视频,结合课前搜集的知识,讨论、分析这两个剧种在流行地区、伴奏乐器、唱腔特点和音乐风格等方面的异同;其次,学唱豫剧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学生唱得很精彩;最后,听辨这两个剧种的音乐片段,同学都能听出来。这些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音乐学习的长久兴趣,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二)明确音乐体验的内容。
音乐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在这一瞬间学生要围绕哪些方面体验,才能领略作品的内涵?
1.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通过种种音乐手段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内涵,或庄严或悲伤或快乐或深沉……音乐欣赏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音乐所蕴含的情感进行体验。
2.音乐要素。
音乐具有非语义性,怎样才能听懂音乐呢?要了解音乐语言――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调性、曲式、和声等音乐表现要素,这些要素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态和风格特点,只有了解它们才能理解音乐内涵。如:西北音乐,它的旋律进行强调四度及四度以上的各种大幅度起落,表现出一种激越而又苍凉的情绪,那高亢得近乎呐喊的音乐风格,体现出西北人抗争自然、生命不屈的情感内涵。
3.相关音乐文化。
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是一定文化的产物,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决定着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只有对产生这种音乐的文化有更多的了解才能获得更深刻的体验。正如要体验古曲《流水》的意境,必须了解那个时代,知道中华民族注重天人合一及“虚静”的审美思想,知道中国古典音乐注重“写意”,讲究作品的“气韵”和“意境”,强调创作的“风骨”和“神貌”,了解这些才能体会作品意蕴。
(三)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时间的艺术,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学生在聆听音乐时稍微走神,所听音乐就不完整了,怎样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呢?
1.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参与音乐体验。
我通过设计不同的音乐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所有感官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音乐欣赏。这些音乐活动可以是随着音乐打节拍、唱主题、即兴跳舞、律动、表演、画画、用乐器伴奏等,这些活动改变了单纯聆听音乐的方式,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注意力容易集中。
2.思维参与深入进行音乐体验。
现代教育理念提倡“教会学生思维”。在音乐欣赏中多种感官参与聆听音乐,只是初步的体验,是直觉的感受,要深入理解音乐就必须有思维的参与。我在平时教学中注重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和思考,使学生领悟作品的内涵,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鉴赏等审美能力。如:欣赏《二泉映月》时,让学生结合阿炳的身世,写出不超过50字的听后感;对比欣赏二胡版和弦乐合奏版的《二泉映月》,说出它们在表现手法和艺术效果上的异同等。
(四)针对不同体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中国民族音乐丰富多彩,不同体裁的作品特点不同,使用的教学方法就有所不同。
1.民歌与歌舞。
民歌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歌曲,它是劳动人民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一种方式,是民间音乐和民间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我一般采用欣赏、学唱和讲解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欣赏曲目一定是原汁原味的民族歌手演唱的视频或音频,有代表性的民歌一定让学生用方言唱一唱。歌舞是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我在引导学生欣赏歌舞时,会让学生随音乐跳一跳。
2.民族器乐。
民族器乐曲的欣赏,学生理解起来不如歌曲那么容易,可以采用多种途径引导欣赏。如: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它展现的是古战场上军营如林、旌旗蔽空、战鼓隆隆、铁骑驰骋的壮阔画面。我采用讲故事、看配乐视频和交流讨论等方法,音画结合、视听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3.戏曲。
戏曲是一种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表现手段的中国传统戏剧艺术。戏曲音乐是戏曲艺术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一般采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资料,课堂讲剧情、看视频、带着问题欣赏比较、讨论回答、补充讲解和学唱学演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效果不错。
4.曲艺。
曲艺,又叫说唱艺术,是以民间讲唱文学为基础的,讲唱文学、音乐、表演三者相综合的中国传统艺术。音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唱腔和伴奏两部分。我一般采用提供资料查询,欣赏视频、比较分析、讲解、学唱表演、听辨相结合的方式,效果较好。
民族音乐以独特的韵味和表现方式,丰富学生渴求知识的心和情感世界,使他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得以提高,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愿我们携起手树立正确的民族教育观念,不断学习民族音乐和教学知识,采用合适的方法,因材施教,让民族音乐之花开遍校园,让民族音乐教育取得显著成果。
注释:
①德胜.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4.
②③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5:223,209.
④⑦江明.中国民族音乐欣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6(2).
⑤⑥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8:101,129.
参考文献:
[1]赖德胜.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2]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8.
篇4
一、结合律动,舞出民族音乐的艺术美
幼儿园开展的民族音乐欣赏活动,其选择的音乐不但要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还要求音律动听、形象生动、曲调优美,这样才能让幼儿听到音乐后愿意通过身体来表达美的感受。
1.选择特色民族音乐,调动幼儿律动情绪
幼儿天生具有表演天赋,在民间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可以选择角色鲜明的音乐,让幼儿更容易记住音乐的乐句特点,也能更好地和同伴互相合作完成音乐律动。如民间音乐《梁祝》,其故事性和角色性都很强,以四小段为一个点,引导幼儿在蝴蝶和花朵之间互换动作。
2.多形式、多样化的律动,丰富民族音乐欣赏活动
在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设计的动作不单单是身体动作,还包括表情、肢体控制等。不同年龄段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律动要求是不同的,我们要正确把握幼儿在动作上的最近关键期,有难度但不能太深奥。有不少民族音乐在动作表演时是可以多样化的,如民间音乐《划龙舟》,我们在设计律动表演形式时可以从单人表演到多人表演、再到集体表演。在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我们的律动是根据音乐层层深入的,加上形式的变换,这样能让我们的民族音乐欣赏活动效果更精彩。
二、结合节奏,踏出民族音乐的规律美
1.选择节奏性强的音乐,帮助幼儿掌握音乐特点
(1)节奏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各节奏型
节奏是每首民乐的基本要素,强烈、明显的节奏能深入人心。在幼儿园组织民族音乐欣赏活动时,孩子们往往对有节奏的东西掌握较好。因此,我们可以在活动中利用节奏让幼儿掌握各种音型(如切分、附点、弱起等),如歌曲《拔萝卜》,在音乐中有很多小节是附点型的,我们可以让幼儿先练习节奏后学唱歌曲,这样既学习了一种音乐节奏,又能更好地掌握这首民歌。
(2)节奏游戏,让幼儿喜欢民族音乐
一个民族音乐欣赏活动能让幼儿感受特色音乐、掌握音乐风格,但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幼儿通过一个活动喜欢上这些音乐。在日常生活中,节奏游戏是幼儿园教师运用较多、用来安抚情绪、调动积极性的。我们在活动中之所以选择节奏强烈的音乐,除了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音乐外,还可以将这些强烈的节奏应用到生活中,让民族音乐欣赏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每个幼儿通过节奏每天都接触民乐,最后喜欢上民乐,这也是民乐欣赏延伸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2.结合肢体表现节奏,感受民族音乐的规律性
每首民乐都有它的节奏点,在活动中,我们通过提示幼儿在节奏点上变换动作。我们的民族音乐都具有规律性,有整首歌中穿插一个特殊节奏的,有两三个节奏交替的。如少数民族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歌曲的每个乐句都有相同的词“阿里里”,那在欣赏这首歌时,我们可以引导幼儿用一个肢体动作代替这个节奏,在熟练后,幼儿可自主创编肢体动作代替。这种重复的肢体运动能让幼儿更好地感受民乐节奏的规律性,让他们更好地在民乐欣赏活动中展现生动的一面。
三、结合音乐,听出民族音乐的传承美
1.欣赏地方民歌,感受地方特色韵味
教育从身边出发,我们的民乐欣赏活动也应从孩子的生活中挖掘题材。如江苏民歌《茉莉花》、《采红菱》,优美的曲调向幼儿展现了江苏人民生活的美好安定;如东北民歌《小看戏》、《秧歌》,热闹的风格让幼儿感受到东北人民的热情与豪放。因此,不同地方的民乐具有其艺术特色,既给孩子们展现了地方文化的差异,也让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更加喜爱。在对自己所在地的民间特色音乐有所掌握后,我们就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
2.欣赏劳动歌曲,了解民歌的实用性
流传在民间的歌曲有很多是在人们劳动生产时所唱所听的,俗称劳动号子。现代幼儿在欣赏民族音乐时会从音乐的节奏、旋律、风格特色出发,而往往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首歌。因此,在欣赏民族歌曲的同时,教师要挖掘歌曲的实际用途,让幼儿知道,民族歌曲不但是文化的,而且是实用的。
四、结合乐器,打出民族音乐的跳动美
在幼儿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中,除了让幼儿欣赏歌曲的节奏、情愫、文化外,其传统的民间乐器也能调动幼儿从小爱民乐、表现民乐的兴趣。
幼儿表演打击乐的前提是对这首民族音乐的结构有一定了解。一般,我们在组织民乐打击活动时也分角色,每个角色都代表了某个乐句。因此,在欣赏中掌握歌曲的结构是前提条件。如大班打击乐活动《喜洋洋》,我们可以选择铃鼓、响板、双响筒、串铃来表现过节时热闹的场面。打击乐活动是基于理解音乐作品之上的,也是一个合作性很强的表演活动,所以,此类民族音乐欣赏活动不但能提高幼儿欣赏音乐的能力,也能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
幼儿受认知水平的限制,暂时还不能完全理解民族民间音乐,还不能完全理解民族音乐所传递给他们的全部内涵。但是,这些带有实用性的欣赏内容和形式,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民乐欣赏活动,为广大幼儿所喜爱。随着民族民间音乐教育的发展,这些丰富的音律教育形式会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对民乐的憧憬和喜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艺术审美能力。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背景高校音乐欣赏创新途径论文摘要:近年来,随着对高校学生的音乐教育步伐的快速推进,各大高校已把音乐欣赏作为主要选修课之一,为了将这门课程更好的被学生学习和接受,将音乐的艺术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在音乐课程的安排上,增添了现代化音乐的审美观和艺术性,使音乐课程不再枯燥乏味。现代音乐的欣赏形式确实是多种多样,主要是以抒发创作人的思想感情和表行行为为主,音乐教育当中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高校音乐赏析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章在素质教育背景的影响下,通过对各大院校音乐教育的需求,近似于专业院校的音乐欣赏,却又区别于专业音乐学校的课程安排上,着重对现代的音乐欣赏做出更多的创新,把这种音乐欣赏的创新思维进行扩大和推广。应该重视对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研究,以有助于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完善。
一、对高校音乐欣赏创新能力的培养
1、审美能力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大多“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原则,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欣赏的课程安排上,应打破这种教与学的模式,老师照书本知识对学生进行音乐的传授,让学生按图索骥,根本就无法开发学生的审美观念。因此,教师要尽量与学生之间有一个感情的过度,让学生身临音乐的境界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2、思辨和创新能力
对于音乐的欣赏,若想达到创新的境界,就必须让学生深知创作人流露的思想感情以及内心的感受,对创作人的作品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思考,求得与创作人的心境达成共鸣,在此基础上,挖掘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将音乐的欣赏境界推向高峰。
二、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与更新改进
1、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1.1是中西音乐欣赏内容的比重失衡。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从整体以及单门的欣赏课程看,欧洲音乐为基础的西方音乐占据了其中的较大比例。
1.2是缺乏课堂外的实践内容。音乐欣赏教学内容以课堂为媒介进行传递,倘若没有开展与音乐欣赏教学内 容相关联的实践活动,教学将呈直线形状的发展。可在实际上,音乐教学最佳模式并非为直线形状的过程,而是呈发散性的形状存在。课堂实践的补充学习将弥补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缺陷,使得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接触和理解音乐知识。
1.3是音乐欣赏教学的内容因教师而选定。高校教师多为专业音乐学院毕业,他们有的专注钢琴演奏、有的擅长于音乐历史知识、有的则偏好声乐的表演,等等。由于教师的自身特长,导致其在课堂的设置多是根据本身的情况而定。但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最终目的应当是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发展,因师而定的音乐教材忽略了学生这个最主要的主体,无法起到促进教学质量发展的作用。
1.4是音乐教学内容存在滞后性。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内容已经有着三十多年的历史,可基本内容的框架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仍旧是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两部分,而且多为至今延续几千年、几百年的音乐知识。
2、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
2.1注重中国文化,加强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内容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音乐,成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同时也是东方古老音乐的主要代表之一。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由于其文化、语言、历史以及风俗等不同,导致各个民族的音乐具有各自的异彩。目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欣赏教学仍然受到西方音乐教育的较大影响。因此,开辟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之路,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显得极其重要。
2.2编写科学、合适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据,是学生获取理论知识和使用技能的途径。构建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就应当编写出一整套内容具有整体性、科学性与结构性等特点的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它是音乐欣赏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是发展和完善高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基础。编写适用于高校具有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音乐欣赏教材,应当具备以下几点特征:
(1)音乐欣赏内容具有时代性。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辉煌、多样化的音乐戏剧文化与民间音乐文化,高校音乐教育应当对其进行珍惜并且善加利用。高校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与编写应当处理好传统和现代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弘扬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又必须渗透入现代流行、经典的音乐作品,从而开拓学生的眼界与思路;
(2)音乐欣赏内容具有开放性。高校音乐欣赏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决定了编写应当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因此,应当根据各个地区情况与要求的不同,在教材编写过程当中保留一定的余地,允许、鼓励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研究情况进行调整和改善;
(3)音乐欣赏内容的载体具有多样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已经不再拘泥于单纯的纸张形式,教材应拥有更多的变现载体。高校编写具有中国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音乐教材时,也应当对现代化的载体进行充分的利用,发展多样化的教材变现形式。把文字教材(教科书、参考书、以及学生的指导书和补充书本等)、音像教材(幻灯片、录像磁带和音像光盘、电影片等)、视听教材(教材影片、投影片等)以及计算机信息教材(音乐图像资料以及电子书籍等)有机结合起来。
2.3加强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当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在构建具有中国文化、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时,除了确立以民族音乐为核心之外,还应当加强音乐欣赏教材中的隐形内容传播。
(1)培养学生注重民族音乐的价值。我国民族音乐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更新、发展。逐渐在音乐创作、表演、体裁、形式以及理论知识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些特征均是我国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观和文化传统的反映。高校音乐教学不但药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音乐知识,还应当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播渠道; (2)纠正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错误思想。在长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由于多以西方音乐为主,导致在学生的认识往往以西方音乐为主流,从而忽略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甚至有可能导致我国民族音乐的衰退、灭亡。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以传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在学生的心中树立以本土音乐为主体的意向。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工作,但也存在细致的一面,任重而道远。高校音乐欣赏教学是教育活动中的门类之一,也有自身的规律。现代的教学模式,大抵讲求创新,因材施教;在教学的方法上,因势施异。本文对我国当前高校音乐教学内容中的缺陷进行了阐述与研究,并且提出有针对性的音乐教学内容的更新改进思考。从加强中国文化元素、民族音乐特色的教学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音乐教学内容应当具备时代性、开放性和传播载体的多样性特征,以及注重音乐教学中的隐形传播等方面,进行内容的更新改进。使得我国的高校音乐教材内容更加合理、科学,使得学生学有所得,同时充实将继承、传播和发展我国优秀音乐融为一体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音乐教材内容。
参考文献:
[1]张礁.对我国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1).
[2]姚思源.新世纪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发展的新动向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07,(07).转
[3]查雁楠.职高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设计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3) .
篇6
【摘要】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音乐教学综合素质民族文化
培养和发展音乐感知的能力的根本方法,就是在音乐艺术领域里不断地实践、体验和鉴赏其美感;这些是欣赏教学的首要前提。同时,欣赏教学还能培养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音乐是听的艺术。因而,倾听自然是欣赏音乐的主要方式。音乐艺术及欣赏教学的本质规律决定了欣赏教学的根本方法是倾听。在欣赏过程中缺乏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转瞬即逝的音乐就不会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在欣赏过程中,人们要记住音乐的旋律主题及其发展变化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是极其重要的。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人们忘却时间的流逝而沉浸在音乐美的享受之中,这也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注意力和记忆力的过程。另外,音乐的表现能力和感受能力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表现除需要有音乐的感知、记忆、想象能力之外。还需要一定的表现音乐的技能。从学习音乐的先后顺序上来说,必须先吸收然后才能有所表现,通过欣赏学习音乐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从广义上来讲,演唱,演奏和创作都必须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上,音乐欣赏教学是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创造能力的有力手段。
1.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审美能力
所谓审美观是人们在长期的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观念,它具有民族的,时代的,阶级的特点。所以人们的审美理想是与他的世界观,伦理观等紧密相连的。欣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最好的审美实践机会,使学生在感受音乐语言美的同时,还能够从音乐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格调当中理解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在欣赏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使学生追求真善美的东西,憎恶并唾弃假恶丑的东西,在艺术领域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有时,真假难分,善恶难析,美丑难辨。然而,在音乐审美教育中却要求人们必须能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到径谓分明,崇扬真善美的,摒弃假恶丑的,欣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促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扬善弃恶,褒美贬丑,从而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
贝多芬说:“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不能让学生的歌唱与欣赏机械地束缚在音符上,而是要启发他们根据音乐的各种要素展开丰富而又合理的想象,理解并表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教师可通过分析旋律、歌词,引导受教育者感受音乐的基本要素,即节奏、速度、音高、力度等在表现音乐情感中的作用,完整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和音乐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受教育者体会、表现音乐,最终达到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
2.音乐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音乐艺术综合性强,知识面广,有内容广泛的文学、地理、历史、民俗等知识的传授,有涉及社会、生活、文化等各方面的内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传统,总是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形态紧密相关的,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一个国家与一个时代的音乐流向和文化导向,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欣赏长调风味的歌曲《青藏高原》时,教师可以结合歌曲向学生介绍藏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服饰特征、居住条件、、民族文化以及居住的地理环境等。在与学生共同分析歌词中渗透的深刻的人文性,以拟人手法直抒青藏高原的情怀。仔细体会那种悠长久远的意境,一种对天、地、佛深切的呼唤和期盼。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对学生进行了美的教育,而且把音乐教学与语言、历史、地理等课程以及民族学、宗教学知识结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多元效应,不仅巩固丰富了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也使学生的智力结构得到完善。
3.音乐欣赏教育在开发人的智力,启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
雨果说:“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有三把,一把是字母,一把是数学,一把是音符。”可见,音乐在开发人的智力方面有着与字母和数学同等的重要性。在欣赏音乐作品时,需要记忆,观察,分析、判断,思维训练等。所以,音乐欣赏可以培养人的专注力、想象力、反应力、表现力、协调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3.1音乐欣赏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想象力的发展是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右球负责形象思维。欣赏音乐通过音响和音乐形象,唤起人们对相关的视觉印象,听觉印象等有关事物的联想,由身体各部位、各器官的协调活动来促进左右脑的兴奋,进而促进全脑的发展。所以音乐在给人以愉悦和享受的时候,也在不断开发着人们的联想、记忆、观察、反应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若一个人长期得到音乐的熏陶,养成创新和想象的习惯,势必能推动他的求知、求新的探索欲望,使人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3.2音乐欣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创造性思维并不单单体现在歌曲的即兴创作和简易乐器的制作,在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4.音乐欣赏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4.1欣赏民族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文化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纲要指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突出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地位。一个民族的艺术是历经数千年发展而保留下来的,它直接代表着那个民族的文化,所以艺术的民族性极强。将我国各族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欣赏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因此,进行民族音乐教育是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祖国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而有效的途径。
4.2音乐欣赏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篇7
关键词:中小学校;民族音乐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34-01
一、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感染熏陶”式教学模式
(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看
在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在进行音乐欣赏时,可以在教室摆放一些民族乐器和脸谱,让学生通过民族乐器和脸谱,在感官上对民族音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带着兴趣去探究民族音乐的深奥。
(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听
音乐实际上是一门听觉艺术,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兴趣的一种方法是让学生多听民族音乐,多听也是一种“感染熏陶”式的音乐教学模式。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多为学生播放民族音乐的音响资料,也可以通过现在演奏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民族音乐的情景,把学生带入民族音乐的意境中去。如可以在课堂上播放民族管弦乐曲《二泉映月》的音响资料,通过初听、复听、再听的方法,让学生对《二泉映月》这首民族管弦乐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对《二泉映月》这首民族管弦乐曲进行深入的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首民族管弦乐曲的内涵和特点。
(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演
在中小学的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形体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学生的形体表演可以让民族音乐课堂更多活跃和多彩,让学生更快的进行学习的情景中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进行戏曲音乐欣赏时模范音乐中的人物角色,比如在听新疆音乐时跳几个新疆舞蹈动作,在欣赏鼓予秧歌时,教师带动学生随着音乐跳一跳、扭一扭。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演的“感染熏陶”式教学模式让课堂气氛得到活跃,让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学生充满信心。
二、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一)通过作品的比较来挖掘民族音乐的独特美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同类同名的音乐作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音乐作品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体会挖掘各民族音乐的艺术美。
(二)通过综合分析挖掘民族音乐的内涵美
综合分析就是先对作品进行完整的、全面的、整体的认识,再具体到部分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综合的评述。例如: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初听主要是听辩乐器的音色,整体性的体验音乐的风格及情绪。复听是要求我们具体到段落,一段一段的进行分析。再次复听就是对乐曲进行全面的感受、体验与理解。
三、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融合式”教学模式
(一)民族音乐教学各学习领域之间的融合
在民族音乐教学中,有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等四个教学领域,我们将这四个领域相互融合进行教学。具体说,在欣赏音乐时,我们可以融合歌唱表现、刨造、相关文化;在表现的活动中,我们可融合歌唱表现、创造、相关文化;在表现的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欣赏、表现、相关文化融合进来,这样使各个学习领域得到强化,并促使学生加深感受、体验、理解音乐的作用。
(二)民族音乐教学与相关学科的综合
音乐与舞蹈、绘画、雕塑、影视、文学等都是姊妹艺术,民族音乐教学中,我们将这些学科与民族音乐教学相互融合,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促使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激发学生尊重艺术的情感。比如:欣赏琵琶曲《十面埋伏》时,为让学生对琵琶丰富的表现力又深刻的理解,我们可以用自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小弦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诗句,通过音乐与文学诗句的融合,使学生很快获得了美的体验,也就理解了中国古典音乐的内涵美。
四、小结
在我国中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教育对于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实施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及建议,包括: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感染熏陶”式教学模式、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育的“融合式”教学模式。民族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于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民族音乐素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于发展民族音乐的普及起到了很好的价值。
篇8
一、在音乐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意识和民族精神
1.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向学生阐述民族民间音乐、民族乐器的形式、分类
我国的民间音乐按其体裁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民间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综合性乐种等。每类音乐又各有多种体裁、形式、乐种和作品。(1)民间歌曲,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等不同的体裁;同是山歌,又因地区、民族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点。(2)歌舞音乐,伴随着民间舞蹈的歌唱和器乐演奏。(3)说唱音乐,说唱艺术是说(白)、唱(腔)、表(作)三位一体的艺术,也称曲艺。(4)民族乐器,在音乐课的教学中,向学生阐明民族乐器的分类及种类。民族乐器包括:弦乐(弓弦乐器:二胡、京胡、板胡等;拨弦乐器:琵琶、古筝、三弦、柳琴、扬琴等)、管乐(竹笛、唢呐、笙、管子、箫)、打击乐器(云锣、大锣、小锣、木鱼、堂鼓等)。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分类,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提高学习兴趣打下基础。
2.演唱优秀的民族民间歌曲在提高民族音乐教学的实效性中具有重要作用
学唱民歌是加强学生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应选择优秀的民族民间歌曲提供给学生,除音乐教材外,还要选择课外的优秀曲目进行学习和演唱,我国每一个民族的民歌在风格、音调、节奏上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例如:新疆民歌活泼、欢快,具有很强的舞蹈节奏;内蒙民歌高亢、宽广、辽阔;彝族民歌朴实、细腻、清新。所以,在教学中,把民歌演唱的各种技巧和因素整合、加工,使学生能更好地演唱民族歌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正确演唱民族歌曲的目的。
3.民族音乐欣赏的作用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优秀的民族音乐曲目进行欣赏,是提高民族音乐教学时效性的必要手段,在欣赏民族音乐作品之前,应提前向学生布置音乐欣赏作业,让他们通过书籍、网络等形式先了解音乐作品的风格、题材、背景等,让他们通过自己学习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在音乐课堂上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自主学习收获,增强学习和欣赏音乐作品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可以收到较好的欣赏效果。例如,在欣赏《瑶族舞曲》一课中,首先让学生了解瑶族的居住环境、瑶族的服饰、瑶族的风俗、瑶族的乐器———长鼓等。在课堂上,教师加以启发:“同学们,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乐器(瑶族的长鼓、我们本地区朝鲜族的乐器———伽耶琴、蒙古族的马头琴、维吾尔族的手鼓等)。人们借助本民族的乐器来表现各民族的音乐特色,像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瑶族舞曲》就代表着瑶族这一民族的乐器———长鼓,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瑶族的音乐文化世界吧。”
4.情境创设在民族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有效发展。音乐情境教学法是建立在启发诱导基础上的一种方法,它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以情激情,以情设境。
二、实践在民族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是培养学生民族音乐素养的根本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民族音乐兴趣的重要手段。除了课堂的学习外,要重视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文娱活动,为推进民族音乐教育构筑坚实的平台。其中如学校举行民族乐器比赛活动,学生通过民族乐器,如二胡、琵琶、竹笛、扬琴等民族乐器的演奏,提高他们的民乐演奏技巧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又如,学校举行民族歌曲歌咏比赛活动,让学生用歌声去歌颂我们的祖国和人民,使这些弘扬民族精神的歌曲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传得开,唱得来。如参加社区民族文化演出活动,将学生引入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之门,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学生通过“唱响民族歌,跳起民族舞”等多种表演形式,传承了祖国多彩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
篇9
关键词:音乐欣赏 德育教学
一、音乐欣赏的基本要求
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是“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
二、音乐教学中的品德教育
音乐教学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此外,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自然、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互相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学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在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不断发展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增强德育意识,从备课入手,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师应当牢固地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课都能有德育的侧重点。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我们多么幸福》、《咱们从小讲礼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小乌鸦爱妈妈》、《看龙船》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我在为学生讲课的过程中所做的课堂实验表明,学生们对于他们熟悉的音乐风格,尽管预先并不清楚听的是什么乐曲,但还是能够大体上正确地体验到乐曲的感情性质。例如,在对乐曲不作任何说明的情况下,我为学生播放了冼星海的《怒吼吧,黄河》中二、三两部分的录音,然后让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感情体验,五个学生的回答分别是:
(1)回忆的,欲以挣脱某种纠缠。
(2)悲哀的,带有哭泣的主题音调。
(3)充满深沉的情绪。
(4)悲哀、哀怨。
(5)苦难的
五个学生的答案用语虽然不同,但他们的感情体验的性质上却比较接近,而且与原作的感情内涵基本上是吻合的。冼星海在这首乐曲中所表现的中华民族的苦难历程,使人感到:我们的民族的灾难是多么深重和久远,学生们感性的直觉也是能够有所体验的。
然而,学生们对他们所不熟悉的音乐音响与艺术风格的乐曲,在感情体验上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二)在音乐艺术美中体现品德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音乐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还特别提出:“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紧抓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诱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如在学唱《义勇军进行曲》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更要抓住歌曲中号角式的呼喊,再三强调的“前进”,后半起的急切呐喊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的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激起对祖国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责任感,同学们在演唱时严肃、自豪、情感真挚,可谓是情不自禁,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三)音乐中的德育是我们教学全过程的重要手段
从学生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老敬师的良好行为。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采用多种方法,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在教学中,课堂小结要面向全班各类学生,鼓励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特别是通过对我国民歌、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祖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励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德育教学应该和音乐教学内容相结合
结合教材讲音乐故事,将古今中外音乐家传记,名人与音乐,趣闻轶事,作品珍闻等用故事形式讲给学生听或让学生讲,在学生细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结合教材做音乐游戏。游戏是儿童最感兴趣的活动之一,它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有助于培养儿童坚毅的性格及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如:“捉迷藏”、“小青蛙找家”、“跟我一起去旅行”,“数蛤蟆”等游戏,不仅使孩子们感受到愉快的音乐气氛,而且还从游戏中受到启迪。
结合教材做律动、歌表演,这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是受低年级同学的喜爱。它通过形体动作表现音乐,加深了对音乐作品理想,如把各民族音乐用这个民族典型的舞蹈动作来表现,加深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热爱,而集体舞表演更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篇10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入民族音乐对于学生的音乐能力提升,音乐价值增强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传承我国文化的优秀民族文化,提升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教学实践
一、民族音乐的主要概念与相关特定
(一)民族音乐概念
在概念中的“具有古老特征与现代气息”“就是我国民族音乐在社会各个民族社会与历史繁衍中,其主要题材涵盖了民间歌曲与舞蹈、民间器乐、戏曲音乐以及说唱等几个类别。可以说,民族音乐在我国民族音乐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
第一,具有较强的形象性,民俗韵味浓郁
在民族音乐的创作中,民间歌舞作为一种主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各种形象化、艺术化的道具应用,彰显内在的价值与意义,例如,在舞狮中应用的狮子、绣球等。这些具有形象化意义的道具,凸显了民俗特征,具有大俗的美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百姓对于生活的热情与热爱,此种具有浓郁民俗性质的音乐形式,通过夸张拟人的手法彰显了民间艺术的内涵。第二,生动活泼,具有一定的生活因素。
二、民族音乐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渗透民族精神,提升学生德育教育
民族精神对于国家精神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对此在小学教学中要提升对德育教育的重视,要弘扬民族精神,通过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渗透提升学生的民族精神。在民族音乐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精神,彰显了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审美情趣,具有显著的民族价值,对此教师要灵活应用此种资源,通过音乐教学的教育进行民族教育的传承。
(二)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在音乐教学基础上提升学生的音乐应用以及理解能力,进而陶冶学生情操,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方面的重要性,避免在教育中学生出现对于自身价值过于追求的问题。而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可以在深层次的优化学生的内在品德与素质能力,进而达到优化学生道德品质与思想的目的。音乐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一种品德素质的养成模式,在音乐的学习与欣赏中可以优化人们内在的素质与能力。
三、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民族音乐现状
虽然在现阶段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一直较为重视,但是实践中还要努力加强工作。其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的民族音乐,在传承中也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其具体表现如下:
(一)民族音乐教育系统尚待完善
现阶段,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模式缺乏独立的民族音乐教学系统,其主要还是应用西方音乐教学系统,与我国的实际发展并不契合。在小学阶段的民族音乐教学还是主要利用西方音乐教学模式开展,缺乏中国特色;同时,一些小学音乐较长在编制过程中,主要就是基于音乐乐理相关知识为主,民族音乐主要为辅导地位,其整体布局缺乏合理性;在整个小学音乐教学中,传统地民族乐器占有比例相对较小,这种配置模式o法提升学生对民族文化的重视。
(二)民族音乐文化在小学教学中出现断层问题
我国的时展逐渐呈现在多元化的趋势,学生接触到各种不同内容的音乐文化,对而在对音乐选择与甄选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引导作用,导致小学生在进行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甚至存在着认为民族音乐“接地气”、“土气”。对此在我国的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上面出现断层的问题。民族音乐文化在传承过程中必要在小学生抓起,要想弘扬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就要提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重视。
四、小学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的实践模式
(一)基于民族音乐为主体,构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说过,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我国民族音乐形式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开展民族音乐实践的时候,要充分的展示此种优势,让学生在不同内容与形式的民族音乐中增强对民族音乐的感知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内在的音乐审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对此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各种区域、民族色民族音乐开展教学。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的应用各种教学模式,避免基于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与民族音乐教学不契合,并不利于音乐的教学开展,无法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能力。
(二)基于独特的民族器乐提升学生的吸引力
教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应用各种民族乐器开展教学,对此,小学音乐教师要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同时要具备一定的乐器演奏方式。教师在进行民族音乐的展示过程中,充分的应用民族乐器,可以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各种民族乐器的演奏,这样才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音乐学习兴趣。
(三)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理解与认知
民族音乐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独特美感,但是小学生对于这种韵味无法深入理解,对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手段经抽象的知识进行理性的阐述,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各种音乐文化与知识。
结束语:
我国的民族音乐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限制的,但是这种彰显劳动人们内心的艺术形式,是人们精神面貌的展示手段与方式之一,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传承有着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对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提升对民族音乐重视,只有这样才可以提升当代小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与德语素质,进而为其今后的人成长奠定基础,也为我国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周丽君. 新课改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264.
[2]张卉茹.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传承[J]. 大众文艺,2016,11:216.
[3]郑萧然.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民族文化传承探索[J]. 黄河之声,2016,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