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人物分析范文

时间:2023-04-08 07:2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王熙凤人物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王熙凤人物分析

篇1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许多《红楼梦》偏爱者都会觉得凤姐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所以,凤姐是一个让人们又恨又爱的丫头,在许多评论中,有一条这样的评语最受人好评: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是的,王熙凤的形象在《红楼梦》中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 。在贾母面前她是一个能干嘴甜的丫头。在《黛玉初进荣国府》中就充分地体现出她的这一性格特点。话说黛玉到了荣国府,与众人一一拜见后,经贾母介绍,认识了王熙凤,知道她在贾府权势很高。还不及多想,凤姐就拉着黛玉的手,上上下下打量了一回说了一番赞美黛玉的话后,又哀怨姑妈的逝世,最后又拉着黛玉问长问短,把贾母哄得团团转。

人无完人,凤姐也有许多缺点,但他最致命的缺点还是她爱做缺德事儿。

在“弄权铁槛寺”为了三千两银子的贿赂,逼得张家的女儿和某守备之子双双自尽。尤二姐以及她腹中的胎儿也被王熙凤以最狡诈、最狠毒的方法害死。她公然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迟发公费月例放债,光这一项就翻出几百甚至上千的银子的体己利钱来。抄家时,从她屋子里就抄出五七万金和一箱借券。

对于王熙凤的做法,许多人都有强烈的反应,因此,无论是红楼人物还是红楼读者都会在背后辱骂她,但是,我认为她的所作所为还是有可以理解的地方。

她是一个很要强的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不得不杀害与自己作对的人。这一切都来源于什么?都源于她的自尊心!身为管家,又深受贾母的喜爱,这对于小小年纪的她来说,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啊!所以,她十分钟爱这个职位,为了这个职位,她能做任何疯狂的事!

在《红楼梦》中,凤姐的结局非常悲惨,这是她一生所作的孽而导致的,但只一切都是上天注定的,无法改变的。

篇2

关键词:映衬 陪衬 反衬

《林黛玉进贾府》是《红楼梦》中的重要章节,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篇目,其中的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等重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当然已有全面的分析。而对其中“三春”一一迎春、探春、惜春的作用,却少有探讨。从全篇来看,“三春”在文中虽然着墨不多,“只见其形,不闻其声”,但其作用却不容忽视。

一.为林黛玉作映衬与比较。《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自然是重要人物,贾氏三姐作用之一就是映衬林黛玉。林黛玉的母亲去世以后,为什么会投亲寄居贾府?就是因为她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女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下,方来贾府“依靠外祖母及舅氏三姐妹”因此可以说,形貌俊美,性情淑静的贾氏三姐妹的出场,虽然“只见其形,不闻其声”,也正是为黛玉进贾府原委作了铺垫与说明。其次,描绘“三春”的美貌与表现林黛玉的美貌作了比较。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这一番夸赞之辞,是突现林黛玉之美的。但是,如果没有前文的对“三春”美貌的描写,王熙凤的这番话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读者也会感到突兀了。由此可见,对只见其形的“三春”美貌的描写,作为林黛玉美貌的比较之笔,是必不可少的。再次,为林黛玉进贾府的心态作铺垫。林黛玉进贾府的基本心态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种心态,固然是其寄人篱下的心理反映,但我们从另一角度再深究一下,这又何尝不是伦理道德,特别是大家闺秀之道的教化所造成的?而在恪守闺秀之道方面,“三春”便是典范的了。我们看文中“用餐”一段的描写,便看明白:“熙凤忙拉了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了 ,黛玉十分推让”;“贾母命王夫人坐了,迎春姊妹三个告了座方上来。”在此,林黛玉和“三春”的矜持谦恭是何其相似!仔细揣摩,贾氏三姐妹这一群体形象,用来映衬林黛玉进贾府的心态,是颇有深义的。

二.为王熙凤作陪衬与烘托。王熙凤是一个强势的女人,事事处处要高人一等,林黛玉进贾府这个机会当然也不会放过。作者在这一章节中用贾氏三姐妹作为陪衬,很好地突出了王熙凤的性格。因为王熙凤与贾氏三姐妹在贾府这个封建大家庭中的地位,作为辈份相同的姑嫂,她们本应是地位平等的。然而王熙凤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女人,她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的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王熙凤的性格天生泼泼辣辣,风风火火,人称“凤辣子”。作者要突现王熙凤的这种特殊身分和性格,以贾氏三姐妹为陪衬,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妙笔。“三春”出场后,作者虽对其形貌也作了较为细致的描绘,然而对其语言描写几无点墨。三姐妹除了必需的与黛玉“见了礼,互相厮认过”之外,便不多言,恭肃严整地侍坐在贾母身旁,真可谓“只见其形,不闻其声”。而王熙则恰恰相反,她是“未见其人, 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只一句话就看出了她的性格。见了黛玉,王熙凤妙语连珠,极尽巧舌快嘴、左右逢源、长于机变之能事,王熙凤的特殊身份及泼辣性格,便显得十分鲜明突出。

三.为贾宝玉作反衬与对比。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贾氏三姐妹作为反衬理所当然。贾宝玉是这个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反对封建束缚,蔑视世俗,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作者要刻画这样一个叛逆形象,当然需要用循规蹈矩的贾氏三姐妹作反衬与对比。贾氏三姐妹不苟言笑,矜持庄重,就连在自己老祖母居室用餐,也要告座而就位;而贾宝玉则处处表现得无拘无束,随意胡言乱语,疯疯狂狂,连通灵宝玉都敢在贾母面前一摔,吓得众人一拥挣着去拾。贾氏三姐妹与贾宝玉,同为贾府兄妹,生活在同一环境中,接受相同的教育和熏陶,一同识字,一同玩耍,一同做许许多多的事情,本应有太多的相同点,事实却相反,他们性格迥异:一是驯服安分,一是离经叛道,两相对比,相互衬托,如此描写人物,便使得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分外鲜明,主要人物的特点得到了突出。

篇3

摘要 巴赫金说过“说话人及其话语,最能体现小说体裁的特色”。王熙凤是《红楼梦》里描写最为生动形象的人物之一,她的语言也独具特色。本文就《红楼梦》翻译中对王熙凤语言特色把握的问题进行探讨,以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英译本和中国学者杨宪益夫妇的英文全译本为主。本文主要运用语言学中语义分析知识和翻译理论,分析原作,评价译文得失。探讨该问题有几层意义:1、可以深入了解翻译与语言的关系,尤其是人物语言特色翻译的问题。2、撇开印象式的翻译批评,把评论建立在语言学和翻译理论的基础之上。3、检讨《红楼梦》英译得失,从中吸取翻译经验。

关键词:王熙凤 语义分析 句法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共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王熙凤是作者塑造得最为丰满生动的一个艺术典型,其中八十六回有王熙凤出场。凡是有王熙凤出场的地方,作者都将她的语言做了精彩而淋漓尽致的表现,其形象和语言都具有深刻的历史内容和文学艺术上的成就。王熙凤的语言也具有高度的生活真实性与典型性。

本文仅以王熙凤言语的翻译为视点,借助语言学中的语义分析,对比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的英译本和中国学者杨宪益夫妇的英文全译本中,对王熙凤出场白的翻译,以就正于师长同仁。

在《红楼梦》中,我们第一次看到王熙凤是在第三回。她的出场是从初到贾府的林黛玉眼中开始的:

一语未完,只听后院中有笑语声,说:“我来迟了,没得迎接远客!”黛玉思忖到:“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拥着一个丽人,从后房近来:这个人打扮与姑娘们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首先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而且人皆屏息,她独放诞。而在顷刻之间,王熙凤既“细细打量”黛玉,称赞她生长得标志,又为黛玉母亲亡故而流泪,又责备自己不该招引贾母的伤心,又问黛玉读书、吃药。这一连串明快变化的言语,已使我们一开始就看到这一人物的特征。正如作者借贾母之口指出,是个“泼辣货”。

为黛玉接风的“果茶上来,凤姐亲自布让”;黛玉进府来的第一餐饭是在贾母的后院吃的,桌上凤姐亲自安箸,并亲手把黛玉拉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下,待黛玉以上宾礼;而且在黛玉进府之前,王熙凤连给黛玉做衣裳的布料都事先准备好了。从这一系列的事实看来,谁能说王熙凤对林黛玉这位远客的迎接,不是满腔热情的?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把凤姐的出场白分为五个小节。第一小节以“天下真有”开头,描述了凤姐对黛玉的美丽的赞叹。第二节由“况且”引导,通过赞扬黛玉的风度而间接的奉承贾母。第三节由“只可怜”开始,凤姐为黛玉母亲(也是贾母的女儿)的早逝而哭泣。第四节由“正是呢”引导,凤姐应贾母的要求转悲为喜,并向贾母道歉。最后一节有几个排比问句组成,再次关怀黛玉,表明她对黛玉的喜爱和欢迎。前三节主要是围绕黛玉而赞叹,第四节转向贾母,第五节又回到黛玉,形成了有张有弛的节奏感。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也只管告诉我。”

现在我们分析下上段话的句子结构。凤姐的第一句和第三句形成并列结构,相互呼应。句子的重心是名词,且前面都有修饰语。这样的结构使得王熙凤的话语,连贯又有渲染力。动词在句中处于次要地位,多用单音节词,如“见”,“象”等。也就是说,在这段话中,王熙凤主要是通过名词及其前置修饰语之间的搭配,来表达其感受,从而显示出她对黛玉的热情和见风使舵的非凡口才。

大多数使用的名词都是指代家庭成员,如老祖宗,妹妹。大多数形容词如“标致”,“嫡亲的”都是用来指黛玉。这些形容词直接放在名词前面,处于突出的地位,因此得到了强调。

下一步我们从宏观到微观,运用词义分析来研究一下句中的关键词“标致的人物”、“老祖宗”、“嫡亲”。由于篇幅限制,语义分析的步骤就不赘述了。

首先看汉语“标致的人物”,其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相貌、姿态美丽,言行正派的女子。”杨译的“ravishing beauty”的核心词义是“beautiful,delightful woman”,即“美丽,令人愉悦的女子”,该词在词义和文体上几乎和“标志的人物”完全吻合。霍译的“beautiful creature”的核心词义是“a person, viewed with pity, exciting aesthetic pleasure”,即“令人怜悯的美丽人物”。王熙凤在这里并没有表达怜悯的意思,而且“beautiful creature”是口头用语,在文体上也与原文不符。

王熙凤大肆称赞黛玉的主要目的是讨好贾母,如在并列句“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中,凤姐就间接的奉承了老太太风度好。当着贾母的面,熙凤叫她“老祖宗”,而其他人都称贾母为“老太太”。在贾府中,叫贾母做“老祖宗”是凤姐的特权。那么“老祖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是比较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在《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骂道:“她是你哪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么孝敬他?如今逞的他比祖宗还大了。”由此可见“老祖宗”是比老奶奶,老祖母更值得人尊敬的老一辈。除字面意思外,“老祖宗”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贾府是一个封建官宦之家。在贾府,长辈有着无上的权威。贾母是贾府中年纪最长的,也是最受尊敬的一位。所以只要贾母一出场,她便是全场关注的焦点。为了讨好贾府中最有权威的贾母,凤姐“只看老太太的眼色行事”(第43回)。

在出场白中,王熙凤对黛玉的不幸身世感到伤心,见面时,悲从中来,因而“用帕拭泪”,这本来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黛玉是远客,第一次见面,王熙凤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黛玉身上,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此时老祖宗又在场,一切都必须以老祖宗为中心;老祖宗这时候不要悲,而要喜。王熙凤便立即把自己悲伤感情的潮水堵住,迫使它纳入老祖宗所指定的轨道,马上做出了戏剧性表演:“忙转悲为喜。”

综上所述,“老祖宗”应是指由权威,比老太太更值得尊敬的意思。在翻译中,霍译为“grannie dear”。根据牛津辞典,“Grannie”是自17世纪以来对“奶奶”的口头称呼。“Dear”也是口语中用于称呼家庭成员,主要是女性的词。那么,“grannie dear”的回译应是“老祖母”,“亲奶奶”的意思,和“老祖宗”不是一回事。其实,不难发现,“老祖宗”更接近于“ancestor”或“ancestress”。所以应译为“our ancestress”。

再看“嫡亲”的含义。据我国汉族封建家庭的传统,“嫡亲”指自己儿子的子女,嫡亲的孙女儿要比外孙女儿(自己女儿的子女)亲。黛玉是贾母的外孙女儿,本不如嫡亲的孙女儿亲,但他刚到贾府时很受贾母的宠爱。

凤姐这番话分明是讨好老祖宗,而绝无贬损她史家的意思。霍译似没有理解到这一层,直译成“She doesn"t take after your side of the family, Grannie. She"s more like a Jia.”直接提出“your side”,在效果上就多少贬了老祖宗,不甚可取。杨译却理解到这层意思,译时绕了一个弯,该从黛玉的父亲着笔,译成“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looks more like a Chia.”避免了冒犯老祖宗,真是巧心妙笔,略胜一筹。

通过以上分析,我综合杨,霍两家的译文,试图得到一个更为合适的译文,以求指正。

"Well,"she cried with a laugh, "If I hadn"t set eyes on her today, I shouldn"t have believed that such a ravishing beauty could exist! And everything about her so distingue! She doesn"t take after her father, son-in-law of our Old Ancestress, but is more like a Jia. No wonder our Old Ancestress couldn"t put you out of her mind and was for ever talking or thinking about you. But poor little cousin, losing your mother so young !" and she dabbed at her eyes with a handkerchief.

"Yes, of course. It was just that seeing my little cousin here put everything else out of my mind. It made me want to laugh and cry all at the same time. I quite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I deserve to be caned, don"t I?" she grabbed Dai-yu by the hand. "How old are you dear? Have you begun school yet? What medicine are you taking? You mustn"t feel homesick here. If there"s anything you want to eat or anything you want to play with, just come and tell me. And you must tell me if any of the maids or the old nannies are nasty to you."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小说理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86年。

[2] 王朝闻:《论凤姐》,百花出版社,1980年。

[3] 周定一:《红楼梦》语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95年。

[4] 周汝昌主编:《红楼梦词典》,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

[5] Hawkes, David and Minford, Joh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 London: Penguin Books,1973.

篇4

摘要郝思嘉和王熙凤是非常相似的女性人物,但二者的差异也很明显:在理想信念上,前者执着坚强,后者怠慢消极;在品德上,前者诚实守信,后者阴险狡诈;在贪财的本质上,前者是为生计所迫,后者是本性使然;在性格上,前者具有叛逆性、敢于挑战世俗,后者为世俗所迫,最终成为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

关键词:《飘》 《红楼梦》 郝思嘉 王熙凤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郝思嘉和王熙凤是非常相似的女性人物。一个是美国南方农场主的骄纵千金,一个是中国封建大家族的当权贵妇,两个生活在不同时代和地区的女人,却同样的美丽能干,争强好胜,爱慕虚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同时,两人的差异也很明显:人际关系方面,王熙凤八面玲珑,郝思嘉不得人心;人生命运方面,郝思嘉生逢其时,成为新旧社会交替中适应北方工业文明潮流的弄潮儿,而王熙凤因生逢末世,虽妄图补天却无力回天,最终得到“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悲惨下场。她们的个性魅力让人过目难忘,却又众说纷纭。多少年来,很多人从不同的侧面或分别研究或对比研究这两位人物,但大部分只分析出她们两个人的相同点。而本文则从当时的时代特点出发,分析两人的差异,以窥一斑而知全貌。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着重描写了南北战争时期留在后方家里的妇女饱受战乱之苦的体验和感受。而小说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则是全书中最大的亮点。她聪明漂亮、年轻、充满活力、精明能干、争强好胜、大胆泼辣、坚强自信,但也自私吝啬、爱好享乐、追求金钱,让人又爱又恨。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无论思想还是艺术都备受后人的推崇。作品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了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王熙凤是《红楼梦》中一个生动活跃的人物,她年轻貌美,有治家之才,偏偏又爱财如命;她无文化知识,却又聪明绝顶。已故前辈红学家王昆仑先生对其评价最为经典:“《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一 理想信念:郝思嘉执着坚强,王熙凤脆弱消极

郝思嘉的执着让人既感动又生气。她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时期,无论是在新旧社会交替的乱世中,还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她都未向颓唐屈服过,而是以“狮子般的勇气”积极面对生活。她始终告诉自己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她的执着,一方面表现为她对土地的执着,另一方面表现为对阿希礼爱情的执着。为了保护庄园的土地,她不惜出卖自己的感情,抢走妹妹的未婚夫;为了和阿希礼在一起,她不惜抛弃母亲的谆谆教诲,费尽心思计划与其私奔;为了恪守对阿希礼的诺言,她冒生命危险守护自己的情敌――阿希礼的妻子媚兰;为了表示对阿希礼的忠诚,她与丈夫瑞特分居等等。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着,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

此外,郝思嘉的坚强也令人十分佩服。无论是面对战争的废墟和硝烟、母亲的仙逝和父亲的痴呆、生活的贫穷和女儿的夭折。在和她承受同样的痛苦和艰难的人们当中,她都是最刚强、最坚韧的一个,并且是最先从痛苦和艰难中走出来的一个。当郝思嘉面对着已是满目伤痕的陶乐庄园时,坚韧刚强的她担起了家长的重担,而那时的她顶多也不过是个二十来岁的小姑娘。她脱下华丽的衣服,抛掉千金小姐的架势,挽起袖子,做起村妇,带头到田里去采摘棉花,带领大家将食品和牲口藏好。故事的最后,甚至连最深爱她的瑞特也离开她时,她也没有绝望,她想到的仍然是:

“她的先人们一向是不怕失败的,即使失败死死地盯住他们的脸看个没完,他们也会面不改色的。正是抱着先人们这种大无畏的精神,郝思嘉终于抬起了头。”

她打定注意去追寻逝去的爱。而她那句“明天又是另一天”也被每个读者所深深铭记。郝思嘉永远充满斗志,永远充满希望,是一个永不言败、永不退缩的人。

而王熙凤在贾府走向衰亡的过程中,则显示出脆弱、消极的一面。贾府当时是“百足之虫,死而未僵”。绝顶聪明的王熙凤不会看不到贾府“大厦将倾”的气息,身为贾府实际大管家的她,当然清楚贾府“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的“末世”光景,以及“出的多,进的少”的现状。面对这一切,她没有起到管家的作用,而是采取了消极逃避的态度。她本应该积极防范贾府的衰败,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减少开支;或从自我做起,少敛聚钱财。但她并没有这么做。在第五十五回,王熙凤与平儿有一段对话:

“若论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

这说明:一方面,她已经悔悟自己的贪婪狠毒;但另一方面,她对贾府日益走向衰亡也采取了一种消极逃避的态度。王熙凤生活在一个即将没落的封建家族里,虽然当时她有治家的权力和能力,但在夫权、父权的社会下,一个女性是没有资格去考虑外面的大事的。所以,尽管王熙凤闻到了家族衰败的气息,她也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呼啦啦似大厦倾”。而她聚敛钱财的作风和贪婪的本性,也从另一个方面加速了这个封建家族的败落。

二 品德:郝思嘉诚实守信,王熙凤阴险狡诈

郝思嘉珍惜生命,信守诺言。她受阿希礼参战前的委托,一直照顾怀孕的媚兰,即使在敌人即将入城,别人纷纷逃跑的情况下,她仍冒生命危险勇敢地坚守在情敌身边,鼓励她、帮助她,又在炮火纷飞中,历尽艰辛把产后的媚兰和孩子一同带回陶乐。在陶乐庄园,她也依旧坚守着自己的诺言,细心照料着阿希礼的妻子和孩子,甚至在阿希礼从战场返回之后,郝思嘉依旧照料着他们一家三口。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爱着阿希礼,也是她遵守多年前自己的承诺的表现。

而王熙凤在得知丈夫贾琏背着自己娶了尤二姐之后,先是到宁国府大闹一番,接着在尤二姐面前痛哭流涕,信誓旦旦说要好好照顾她,假装贤惠地将尤二姐骗入大观园,不仅自己甜言蜜语,还安排丫环让好生服侍尤二姐。从表面上看,王熙凤对尤二姐很好,其实不然。为了除去尤二姐,王熙凤先是同意让丈夫续娶了第三房小妾秋桐。而后,她又利用秋桐泼辣无赖又爱吃醋的特点,背地里教唆她处处与尤二姐作对,最终逼得尤二姐饮恨吞金自杀。同时,她又派人把尤二姐原来未婚夫张华找来,命张华写状子控告贾琏,从而贾琏那里得到一笔好处。事后因担心东窗事发,她又命旺儿将张华治死以斩草除根。

三 贪财的本质:郝思嘉是为了自己和亲人的生活,王熙凤是本能的欲望

郝思嘉最需要钱的时候,是她返回陶乐之时:可以依靠的母亲去世了,父亲成了痴呆病人,黑奴们跑了,妹妹生病了,家里缺衣少粮,战后的陶乐庄园在北方军的控制之下,不时地遭受到士兵的骚扰,一切都需要钱。战争使她贫穷,贫穷使她和亲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然而,最可怕的是无钱交税,不交税就可能失去赖以生活的土地。为了借钱交税,郝思嘉抛弃了爱情,去勾引自己妹妹的情人。最后,她众叛亲离,只能离开自己热爱的庄园――陶乐。而她所做的,真的只是为了自己吗?她背负一切的恶名非得嫁给弗兰克,那是因为她明白,如果她妹妹嫁给这个人,她是绝对不会负责家里的一分一毫,即她妹妹不会对家族有任何帮助,她们的境况(包括阿希礼一家)仍然是穷人。在经历这一切后,她明白了她所处的社会以及在这个社会中钱的重要性。所以,当她拥有了她所需要的钱之后,她自然会想拥有更多的钱。她怕自己和亲人再受穷。

王熙凤贪财,众所周知。首先,按正常的逻辑推理,王熙凤出生在四大家族之一的王家。自她出生以来,过的就是锦衣玉食的生活,而成年后又嫁到“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贾家,自然有花不完的钱财,穿不完的绸缎。何况她还是贾家的实际管家呢。应该从吃到穿,从玩到住,什么也不缺,但她还是要搜刮钱财,连区区小丫鬟的利钱都不放过,这难道不是一种本能的贪婪吗?其次,王熙凤实际上是爱自己的丈夫贾琏的,这一点,从其不愿丈夫纳妾就能看出。但在丈夫偷娶尤二姐,她在因感情受伤、吃醋大闹宁国府之时,竟仍不忘敲诈贾蓉五百两银子。后贾琏因急事缺一笔钱用,只好向鸳鸯求情,想偷借贾母一些东西去暂时抵押一些钱,当时口称现银三五千也拿得出的王熙凤不但不给贾琏一个铜板,还乘要她帮“说一句话”的机会,敲诈了贾琏一二百两银子来作“利钱”。在爱情和金钱面前,王熙凤选择了金钱,这同样表现出她对金钱本能的爱好。第三,在封建社会“夫为妻纲”的制度下,王熙凤本应该和丈夫同甘共苦,共同为小家而奋斗,但她的钱财是她自己的,丈夫贾琏不仅花不着,甚至都借不出来。王熙凤为了保护自己的钱财情愿失去和丈夫的家,这在封建社会中是不可思议的,也充分体现了王熙凤有对金钱本能的占有欲。

四 社会角度:郝思嘉敢于挑战传统礼教,王熙凤对封建传统礼教无能为力

从小时候起,郝思嘉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她不愿跟自己两个娴静的妹妹玩,喜欢和黑孩子或邻居的男孩子玩,会爬树,会扔石头。学习礼仪只是为了让她自己能在舞会和男人中受到欢迎,而在其内心深处,她却从未喜欢过这些行为:

“我就厌烦老是没完没了地做作,想做的事情一件也做不了。我就厌烦装作胃口小,想跑却只好走,明明跳上两天舞也不觉得累,偏偏说跳一只华尔兹就要晕倒。我就厌烦说什么‘你真了不起!’去骗那些还不如我有见识的男人。”

从以上这些话中,不难看出郝思嘉内心的叛逆和反抗。在此之后,郝思嘉更是把传统的观念和礼教丢在脑后:为了跳舞,她抛弃寡妇不能露面的陈规;为了庄园的生存,她抢走了妹妹的情人;为了赚钱,她丢开妇女足不出户的规矩,抛头露面地做生意;为了更多的利益,她还可以和一个不被当时上流社会所接受的人结婚……她不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她想的是只要能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到郝思嘉对传统礼教的挑战。

而一向精明强硬的王熙凤对封建传统礼教则是无能为力的。当贾琏以“凤姐总不能生育,为子嗣之见”要娶尤二姐为妾时,按照王熙凤的性格,她是断然不能接受的,但事实是,她拗不过封建社会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伦理制度,只能违心接受丈夫娶妾的事实。她一心想得到贾琏的爱情,为了拴住他的心,她把自己的贴身丫鬟平儿让给贾琏做妾。但贾琏仍不满足,还找机会与多姑娘、鲍二家的通奸。当被凤姐发现时,凭着她的良好口才,她本可以据理力争,但贾琏仗着酒劲、拿刀追砍凤姐时,她却只能到对她极好的贾母那里寻求保护和伸张正义。而贾母却以“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似的那里保得住这么着,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吃两杯酒,就吃起醋来了”的几句轻描淡写之语,就将此事化解。凤姐的理直气壮,在封建家长面前竟被看作是吃错的表现。受时代的限制,当丈夫不忠于她时,王熙凤也只能在家里哭闹一番,她的哭闹显示出了她对夫权的无奈,对封建制度的无能为力。她纵有郝思嘉的聪明和管理才能,也不能如郝思嘉一样去追求自己的生活,只能成为旧制度下的牺牲品。

郝思嘉和王熙凤都是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但是二人的命运由于时代的不同,其结局也截然不同。郝思嘉所处的时代为美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她的新生资本家的品质:坚强乐观、积极向上,相信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希望。而王熙凤处在封建社会风雨飘摇的时期,她纵然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也不可能摆脱与腐朽家族共灭亡的命运。最后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从社会意义的角度说,郝思嘉和王熙凤个性不是完美的,需要读者一分为二地来加以分析。在当今这个追求个性、展示自我的社会中,王熙凤和郝思嘉这两个魅力女人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鄂:《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 玛格丽特・米切尔:《飘》,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3] 邓桃莉:《粉脂英雄与乱世佳人异同论》,《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

篇5

关键字:《红楼梦》;王熙凤;管理哲学;家族企业

《红楼梦》是一部辉煌的文学盛宴,内容所涉班驳陆离。她有两条线索,明线是宝黛的浪漫爱情,暗线是家族的荣辱兴衰。对有情人来说,比战场更残酷的是情场;对商人来说,比情场更残酷的是商场。从商业角度可见《红楼梦》搭的腐败体制、商场上的钩心斗角……

大观园在管理方面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当属其中风格迥异的女性管理者。知人善任的贾母、无为而治的王夫人、执行有力的王熙凤、变革管理者贾探春......王熙凤作为大观园里的高层领导,精明果断,作风泼辣。她是如何整顿混乱局面,选拔优秀人才,革新陈旧制度的呢?下面就从五个方面分析她对管理艺术的运用。

一、她善于从小事入手,抓好大事

王熙凤的管理才能在“协理宁国府”这件大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里凤姐来至三间一所抱厦内坐了,因想:头一件是人口混杂...... 此五件实是宁国府中风俗。”[1]王熙凤对宁国府的现状作了分析,厘清利弊,从五件小事入手,解决问题。

第一件事,派自己出嫁时的配房来旺媳妇,到宁国府领几张纸,只为了订个记录账务的小本子。这一招先声夺人,表明自己严格认真的办事态度,绝不会贪宁国府一点好处,也不会让荣国府受损失,丁是丁卯是卯。这让王熙凤在宁国府立了威风,她接下来要做的是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破解混乱不堪的局面。

第二件事,是她上班第一天,马上宣布办事原则,重申规章纪律,严格分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凤姐将府内参与丧事的134名仆人分成了8批:20个倒茶、20个管饭、30个清扫……准确、明确的分配了任务。

第三件事,是对宁国府第一女仆赖升媳妇提出明确要求:凡发现有人徇情浪费、贪污、偷懒,将严格处置。如有违规,“那可就三四辈子的老脸都没了”。作为一名初来乍到的管理者,她面临的一大难题是如何驾驭宁国府原有的干部,“擒贼先擒王”,她知道只有从约束高级管理人员入手,才能让其他部下服从命令。

第四件事,当众处置一个因睡迷了觉未按时听差的管迎送亲客的女仆”。王熙凤清楚的知道,令行禁止是进行有效管理的根本保障,宁国府违反规定的第一个人就是一个有头有脸的仆人,处罚她就会得罪人,然而性格泼辣的王熙凤没有退缩,反而抓住了这一机会,杀一儆百,对这个违规者打二十板子。

第五件事,借着管理荣国府老部下的机会进一步震慑宁国府的仆人。她在协理宁国府的时候,同时管理着荣国府。“一日,荣国府的几个女仆到宁国府请示领四样东西用于开销,王熙凤只批了两件,让女仆将另外两件算清楚了再说。”王熙凤让宁国府仆人看到自己对老部下都如此严厉,从此做事也不敢马虎松懈。宁国府也迅速由“大乱”到“大治”。

二、她善于从细节考察人,选拔人

作为大观园中的高层领导,王熙凤统管三四百人的队伍,她不可能有机会了解手下的每一个人,因此就需要从这些人中选拔优秀的人才来组建高效的领导团队。

怡红院有个丫头叫小红,被埋没在如云的仆人中。一日,王熙凤有事走不开,碰巧小红路过,便让她转告自己的贴身丫环平儿,一会儿有绣匠来取工钱,让平儿付了。小红办完事向熙凤汇报了整件事情的经过。王熙凤从这件小事中看到了小红惊人的记忆力、分辨力和极其出色的口头表达能力。她认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人才,马上将其调到身边作为自己的“臂膀”。

慧眼识英才,是每个领导者都应具备的品质。可如今我们往往陷入对学历、资历等硬指标的过分关注。但事实上,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通过细节来关注能力。王熙凤显然很清楚的认识到这一点。

三、她懂得关心优秀的中层领导者

王熙凤作为一个家族的高级管理者,优秀的中层管理者是她的左膀右臂,也是她需要关心的人才。她知道要想把荣国府管理好,手下要有一批得力而贴心的助手。当这些人受到更高层领导的不公正对待时,王熙凤十分懂得如何有技巧的为手下人说话,而又不得罪更高层领导。

四、她懂得掌握分寸,和具有某种利害关系的对手相处

一个管理者,在和自己身份相等的对手打交道时,怎么样掌握好分寸,使事情像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大观园里的妯娌姐妹是不可慢待的人物,而当他们在李纨的带领下,找到王熙凤, 让她给诗社拉赞助的时候,就给她出了个难题。王熙凤既要帮这个忙,又要给李纨适度的反击。她首先抢占理的制高点,认为李纨作为大嫂子应该管教弟妹们读书,做针线,而不是作诗搞诗社。再者,大嫂掏钱支持他们也是应该的本分的。最后王熙凤又拿出50两银子给了他们。王熙凤用严密的逻辑性,滴水不漏的谈话技巧,从必要性、可能性各个不同方面把问题讲清楚,无懈可击。

五、王熙凤打算改革过时了的祖制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治在清展到极致,在绝大多数人的心目中,祖宗定制是绝对不能有丝毫改变的,而王熙凤却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她认为凡百大小事仍是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办是不可行的。希望通过改革的手段来挽救贾府的衰落,但限于个人的约束无法加以实施。所以在她生病期间,探春等大观园时采取的改革措施,王熙凤大力支持。

“在《红楼梦》五十六回中,曹雪芹以一个章回的篇幅,完好地描绘了发生在大观园里的经济变革故事,并塑造了与王熙凤完全不同风格的两个管理者形象:贾探春和薛宝钗。”[2]为了克制贾府的经济危机,贾探春等三人富有创意地推出了一个全新的变革举措:采用公开竞标的方式,把大观园分包给园中的老妈妈们。这样一来,一个消费性的大观园就被改形成了一个消费性的种植园,捉襟见肘的贾府经济也因而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可见,企业在运作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由于长期一些禁锢思想的缘故,常常不能跳出框框。那么,这时就需求接受他人合理的创新思想和规划措施,为企业摆脱困局提供条件,使企业完成新的飞跃。

曹雪芹通过极富表现力的文字,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才能突出的青年才女,她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管理才能,在我们的现代管理艺术中依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参考文献:

篇6

一、宝玉性格的两极——“痴”与“悟”

解读贾宝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痴”,即他的“似傻如狂”;“悟”,即最后的“悬崖撒手”。这两种性格是贾宝玉最具代表性的状态,也是他的常态。他的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面对世界万物时的一种“特异功能”——“时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他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还有一种是他在处理与众女性的关系时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包括他对众女性的关心关爱。归结起来,因为他是“情痴”,他的“感情之深,思虑之深,悲哀之深,直觉与预感之深”。而贾宝玉之“悟”,是一种“情悟”,世间各种感情的悟道——“历尽一番离合悲欢、世态炎凉”。终归来说,宝玉的“痴”与“悟”都源自于“情”,所以,把握贾宝玉的这两个特点对于塑造和理解人物非常重要。

二、黛钗人格的兼美——“灵性”与“理性”

涂瀛在《红楼梦问答》中谈到:“宝钗善柔;黛玉善刚。宝钗用屈;黛玉用直。宝钗徇情;黛玉任性。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从涂瀛的概括中,我们可以找到分析钗黛二人在性格时相互对立,而又互为补充的两个关键点——薛宝钗的“理性”与林黛玉的“灵性”。

薛宝钗的“理性”主要体现在她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上,可以概括为“三心”:识心、私心和冷心。

第八十四回中贾母就说“宝丫头那样的心胸儿脾气儿,真是百里挑一的。”最能体现宝钗之“识”就体现在她在对待长辈,即贾府当权者们的态度上绝对是顾全大体。

宝钗的私心是和她的冷心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宝钗在开导王夫人因金钏之死的问题上就说“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高鹗对宝钗这一性格特点延续了曹雪芹的态度。

刘续中着力描写了宝钗对宝玉的深情,这是刘续在塑造薛宝钗时不同于曹雪芹和高鹗的地方。可以说前两者将薛宝钗定义为是没有爱情的,她的私心可以与私利划等号。但刘心武却把这种私心理解为了宝钗对宝玉的深情,尤其是在宝玉出家后,宝钗“独坐灯前,柔肠百结,思绪缱绻”;“夜夜盼郎归,日日待时飞”。

林黛玉的灵性同样可以用三心来概括:“少女之心”“诗人之心”和“士子之心”,三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这正是源于她“师心”——“我行如是,不枉己而徇人”。

对于一个少女来说,林黛玉深深地爱着宝玉,宝玉也同样深深爱着黛玉,可谓“黛知宝心,宝知黛心”。他们之间的喜爱是非常含蓄、耐人寻味的。

林黛玉的诗人之心常常是和她的士子之心一起表现的。比如高续里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高山流水”暗含着黛玉和宝玉“知音难遇”。“有诸内必行诸外”,黛玉的诗心和士心已经渗透到她的生活中,表现出一种诗意的生活。

而在刘续中,黛玉略显呆板、做作。黛玉的诗心更是变成了一种程式化,很多地方都显得牵强。黛玉只是作为一个干巴巴的符号存在,无论是她的语言还是行为都显不出她应有的灵性,过分地注重她的符号作用,反而将这个人物诗意灵动的一面抹去了,就是将林黛玉性格中最核心的一面忽略了,只剩下一个死的形象而已。

薛宝钗和林黛玉身上寄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薛宝钗的世俗之美、传统之美;林黛玉的灵性之美、动态之美。她们性格中的各个方面都是由这两种美所延伸出来的。高续基本上延续了这两种美的表现,但在具体细节上还是不能避免意识形态的约束,比如林黛玉也谈起了经世致用。而刘续在把握这两个人物性格时出现了偏差,有时宝姐姐像林妹妹似的,林妹妹像史湘云似的,这是典型人物塑造上的大忌。从整体来说,高续的钗黛像钗黛,刘续的钗黛离真正的钗黛还有一定距离。

三、王熙凤的放诞——“才”与“欲”

王昆仑说:“《三国演义》的读者恨曹操,骂曹操,曹了想曹操。《红楼梦》的读者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王昆仑有意的将两者作比较,他们在性格气质上有某些共通的地方,其中很重要的两点就是“才”与“欲”。王熙凤很好地展现了统治阶级权术家的特质——“权术机变”,同时也暴露出野心家的残忍贪婪——“杀伐决断”。

王熙凤的“才”用刘再复的话来说,就是“帮忙,帮闲,帮凶,三者往往难以兼得。在《红楼梦》里,兼而得之的唯有王熙凤一个人。”而她的“欲”着重体现在贪欲和权力欲两方面。

高续中对王熙凤性格的描写有她的变化性,这种变化是随着贾府势力一步步衰微下来而造成的,也是她本人“机关算尽”所导致的。但她仍然发挥着自己的余威,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都不放过。

在刘续中王熙凤的性格却是淡了很多。原著中凤姐绝对是一个“重”角色,这个重,不单是指她在整个故事发展中的重要性,更是指这个人物性格的典型性。而刘续的王熙凤很难与原著人物衔接起来,也没有遵循一个人物变化应有的规律。比如,在刘续中,荣府银库总管吴新登卷逃匿藏了,疑似与凤姐放贷一事有关,于是贾琏呵斥凤姐,凤姐反“不敢作声”。

对于典型人物特征的“明确性”黑格尔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性格上是丰富的,多方面的。但在这些多方面之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性格才明确。”而刘续在一开始王熙凤像变了一个人,她的才干和野心都在低声下气、逆来顺受、毫无建树中突然隐去,这种近乎突变的性格让读者很难接受,也不符合这个人物应有的性格变化规律,难以和前八十回衔接起来。

篇7

关键词:人格结构;王熙凤;本我;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它奉行的是“快乐原则”,它的一切行为都以快乐为出发点,行为的目的就是满足个体性、生理和情感上的,为此人的行为可以摒弃理性。本我由各种生物本能的能量所构成,完全处于无意识水平中。它是人出生时就有的固着于体内的一切心理积淀物,是被压抑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冲动、欲望等心理能力。它不理会任何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无节制地追求自身满足,无视任何后果。

王熙凤自身的本我欲望潜藏在她所做之事的背后,表面上她做的合乎道德礼法、滴水不漏,深得贾母、王夫人的称赞。但如果我们细细深究就能发现凤姐行为的真实动机。她的真实动机源于本我,既包括延续生命的生本能(对子女的爱),也有极具破坏作用的死本能。用“本我”理念观照王熙凤,就会发现凤姐言行背后隐藏的人性本质。

1.对子女的爱

繁殖后代、爱护子女是一种生的本能,为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王熙凤对女儿的母性之爱也是生的本能天性。关心女儿,是出于她作为母亲的本我欲望。我们看到的王熙凤是一个心狠手辣、心机歹毒的恶妇人,但其实她同时也是一个母亲,一个慈爱的母亲。作为一个母亲,这样形容她一点也不夸张。我们还记得巧姐生病,凤姐放下手中一切琐事,衣不解带,日日夜夜,悉心照料女儿。俗语有云:虎毒还不食子呢。其实凤姐的内心也有个温柔的本我,只是她本能的掩饰得很好。女儿辛苦为哪般啊?王熙凤为女儿取名祈福的场景:

凤姐儿笑道:“到底是你们有年纪的人经历的多。我这大姐儿时常肯病,也不知是个什么原故。”刘姥姥道:“这也有的事。富贵人家养的孩子多太娇嫩,自然禁不得一些儿委曲,再他小人儿家,过于尊贵了,也禁不起。以后姑奶奶少疼他些就好了。”凤姐儿道:“这也有理。我想起来,他还没个名字,你就给他起个名字。一则借借你的寿,二则你们是庄稼人,不怕你恼,到底贫苦些,你贫苦人起个名字,只怕压的住他。”刘姥姥听说,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几时生的?”凤姐儿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刘姥姥忙笑道:“这个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儿。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这名字,他必长命百岁。日后大了,各人成家立业,或一时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却从这‘巧’字上来。”凤姐儿听了,自是欢喜,忙道谢,又笑道:“只保佑他应了你的话就好了。”

在这段祈福场景里,凤姐对女儿爱的生本能呼之欲出,给我们更多的是感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她和全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关心自己的孩儿。

2.对丈夫的爱

对丈夫的爱也是一种生的本能,源于生物体本我的冲动。爱丈夫、关心丈夫完全发自内心的本我欲望,是作为一个妻子的自然生理反应,也可以说她爱贾琏源于内心的性本能、一种性冲动。王熙凤身为一个妻子,尽职尽责。她对二爷的生活起居照顾得体贴入微。黛玉父亲病逝,贾琏领黛玉回苏州奔丧,中途贾琏命小厮回来去一些衣物。此时正值凤姐在宁府处理事情,繁忙之余,凤姐依然抽出时间详细询问丈夫的行程,路上之事,并和平儿一起亲自为丈夫打点衣物,不让外人插手。还嘱咐小厮要照顾好二爷,别让二爷生气,也别让他多喝酒。这完全是一个小妻子对远行丈夫的关心与挂怀。宁府的事她己经忙得很辛苦,但对于丈夫的事她还是会放在第一位。再忙也不能误了丈夫的事,她还亲自打点。

我们不可否认,王熙凤对丈夫的照顾是称职的,在丈夫的生活起居方面,她是一个称职的太太。她的细心体贴完全是出于一个妻子的本能,不掺杂任何现实因素。凤姐也是一个女人,不论在外场她多么强势,多么有能力,但在丈夫面前,她都有温柔体贴的一面。这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自然的本能反应。

3.对异性的嫉妒

所有女子在婚姻中都是一样的,都容不下男人的背叛。这是处于一种本能的占有欲与嫉妒。嫉妒属于死本能,意味着对生命的毁灭。从小到大,王熙凤己耳濡目染男子的三妻四妾,也体会到了男子之于女子的重要意义。凤姐深知她与二爷之间的利害关系,贾琏是她在贾府地位的保障。她与贾琏并非两小无猜,也不是真心相爱。他们的婚姻是家族利益的产物。和其他女子一样,王熙凤不能决定自己的幸福,嫁给贾琏根本谈不上愿不愿意。她对贾琏的感情与黛玉之于宝玉,完全不同,更多的也是利益关系。但贾琏是他的天,是她的丈夫。她真实的本我同样接受不了贾琏的滥情。这是出于一种本能的占有欲。嫉妒之心是本能反应。对于跟自己抢丈夫的女人,没有哪个女人能够容忍,都有毁灭对方的意图。这种意图源于内心的死本能。

4.对权力的痴迷

权力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它对人极具诱惑力。对权力的热衷是人类的本能使然。在那个社会,拥有权力,生命才能生存、延续。对权力的追逐也是促使生命状态延续的生本能。凤姐深知权力的好处,她热爱权力,一生都在追逐权利,守护权力。手握权力,她才会觉得地位稳固。在贾府这个大家族里,要想生存,手中必须有权力。她出生于“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氏家族,家世显赫。从小被父亲、兄弟当作男子一般抚养,也因其自身有“巾帼不让须眉”的霸气,所以养成异于一般柔弱女子的性格。也因其家世背景、成长环境,打小她也深知拥有权力的好处与重要性。这样的成长经历,使她无形中拥有了男子一般甚至超乎男子的权力欲望,在杀伐决断、点兵派将的过程中,凤姐的快乐与满足胜似宝黛者作诗论赋。我们看凤姐协理宁国府一段:

王熙凤上任伊始,就认识到“游戏规则”的重要性,为了扬威立信她召集宁国府各管事并宣布:“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光靠嘴说底下人可不一定听话,必须杀一做百,以做效尤。正好这时候就有一个自动送上门的,我想这也在凤姐的意料之中。于是凤姐顿时拉下脸来处罚了迟到者。

欲望是每个人心中最不安分的因子,人生来就是拥有各种本我欲望的。如果这世上只有一个人,任其欲望再怎么张狂,也不会有什么祸乱。可偏偏人是社会现实中的人,处于这样那样的现实关系中。要与现实社会和谐相处,就必然要受到现实原则的束缚,也就是说本我因现实原则而以自我姿态处于社会之中。

每个人都有代表爱和建设力量的生本能。我们应自觉防御死本能的破坏作用,充分发挥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将内心的的本我欲望适当转移和升华,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鹦.《红楼梦》.岳麓书社出版.2004年6月第1版

[2] 郝新超.《红楼梦形象随想》.万卷出版社.2012

[3] 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篇8

关键词:无线网络;身份认证

当今社会的无线通信技术已经相对比较成熟,与我们联系比较密切的有手机通讯和电脑的无线网络。其中典型的代表有中国移动的GMS网络,中国联通的CDMA网络和无线网络的3G网络等,他们对合法用户的身份证人和通信时的数据传输的加密实现虽然具体过程不同但都是基于对称密钥加密体系实现的,下面就以GMS网为例分析其工作原理。

一、GMS体系的组成

GMS体系由带有SIM卡的移动设备、基站收发信台(BTS)、基站控制器(BSC)、移动交换中心(MSC)、认证中心(AuC)、归属位置登记数据库(HLR)、访问位置登记数据库(VLR)、运营中心(OMC)8个部分组成。

其中带有SIM卡的移动设备中的SIM卡是具有32KB~64KB 存储空间的未处理智能卡,SIM卡上存储了各种机密信息,包括持卡人的身份信息及加密和认证算法等。基站收发信台负责移动设备与无线网络之间的连接,每个蜂窝站点有一个基站收发信台。基站控制器管理着多个基站收发信台,它的主要功能是频率分配和管理,同时在移动用户从一个蜂窝站点移动到另外一个蜂窝站点时候处理交接工作,基站收发信台和基站控制器组成了基站子系统(BBS)。移动交换中心管理多个基站控制器,同时它还提供到有线电信网络的连接,MSC管理移动用户与有线网络的通信,同时它还负责不同BSC之间的交接工作。认证中心对SIM卡进行认证。归属位置登记数据库是在所属地网络上用来存储和跟踪接入者信息的数据库,保存了用户登记信息和移动设备信息,如国际移动用户身份证明(IMSI)和移动用户ISDN (MSISDN)等。根据用户的数量,一个单独的GSM运营商可能有多个不同的HLR。访问位置登记数据库是用于跟踪漫游到所属位置以外的用户信息的数据库,VLR有人会保存漫游用户的IMSI和MSISDN信息。当用户漫游时,VLR会跟踪该用户并把电话转接到该用户手机上。运营中心负责整个GSM网络的管理和性能维护,OMC与BSS和MSC通信,通常通过X.25网络连接。

二、GSM的安全性

GSM体系的安全基于对称密钥加密体系。GSM体系在用户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过程中主要使用A3、 A5/2、 A8三种算法。

其中A3用于移动设备到GSM网络认证的算法。A5/2用于认证成功后加密语音数据的分组加密算法。A8则用于产生对称密钥的密钥生成算法。

GSM体系安全构架中第一步是认证:确认一个用户和他的移动设备是经过授权而访问GSM网络的。因为SIM卡和移动网络具有相同的加密算法和对称密钥,二者之间可以据此建立信任关系,在安全的移动设备中,这些信息存储在SIM卡中。

SIM卡中的信息由运营商定制,包括加密算法、密钥、协议等,然后通过零售商分发到用户手中。用户购买的SIM卡中有移动用户的身份标识IMSI,相当于一个电子注册码;单个用户认证密钥Ki,A3和A8算法;用户PIN码;PIN解锁码PUK。MSC也保存着A3、A5和A8算法的副本,通常存储在硬件设备中。

三、GMS体系的用户身份认证过程

由于IMSI是独一无二的,攻击者可以使用它来克隆SIM卡,所以应尽量减少在网络中传播的次数。IMSI仅在用户初次接入或VLR中的用户身份数据丢失时候使用。在认证时候采用临时用户身份标识TMSI。当一个手机用户打电话的时候,GSM网络的VLR会认证用户的身份。VLR会立刻与HLR建立联系,HLR从AuC获取用户信息。然后这些信息会转发到VLR上。

GSM体系认证与加密过程如下:基站产生一个128bit的随机数或挑战值RAND,并把它发给手机;手机使用A3算法和密钥Ki将RAND加密,产生一个32bit的签名回应SRES;同时,VLR也计算出SRES的值,因为VLR中也存储着Ki、RAND和A3;手机将SRES传输到基站,基站将其值转发给VLR;VLR将收到的SRES值与算出的SRES值对照;如果SRES值相符,认证成功,用户可以使用GMS网络;如果SRES值不相符,连接中止,错误信息报告到手机上。

四、GMS对通信数据的加密过程

在GMS体系网络中,当用户身份认证成功后就可以进行数据传输了,而GMS体系对通讯数据加密的方法与身份认证是类似的。

GMS网络体系对数据的具体过程如下:用户的SIM卡将RAND值与Ki集合在一起,通过A8算法生成一个64bit的通信密钥Kc,同时,GMS体系也采用相同的算法计算出通信密钥Kc。通信的双方采用Kc和A5算法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其中通信密钥可以重复使用。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用户合法身份的认证通过Ki和IMSI两个值实现。因此,必须保证这两个值的安全使其不被泄露。

篇9

1. 知识目标:鉴赏分析宝玉眼中的黛玉和黛玉眼中的宝玉的形象。

2. 能力目标:以“与众各别”为抓手,掌握察其色、听其言、观其行、审其思等鉴赏人物的方法。

3. 情感目标:从美学的角度体会宝黛之间初次邂逅的纯洁美好的情愫。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抓住“与众各别”,分析林黛玉和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掌握鉴赏宝黛初会及初闻时的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人说,爱情是南柯一梦,却直教人生死相许。宝玉和黛玉的情缘大抵便是如此。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红楼梦,去跟随林黛玉一起走进贾府,去看看宝玉,去回到那份爱情开始的地方。

二、宝黛初会

师:说起宝黛相恋,蒋勋老师说得蛮有意思的:他们就住在大观园里面,走两步就能在一起,可是他们老是觉得那两步就是分离,这种分离永远是一种忧伤。宝黛相遇,从夙缘到现实,从哪里找到他们相逢的电光火石的刹那?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走进宝黛初会的场面。

师:宝黛初会,彼此看到对方第一反应是怎样的?

生:“惊”“笑”。

黛玉,惊;宝玉,笑。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师:一个感到“眼熟”,一个觉得“曾见过”。两个人有没有见过?

生:(有:木石前盟;无:今生初见)

师:说明两人虽然是首次相逢,却居然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正像李商隐所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一种心有灵犀,两人一见马上就通过眼睛让彼此沉浸在精神共鸣和情感交流的融融氛围中,是一种精神气质上的高度统一。

师:为什么他们是这样的反应呢?如果把这两个句子主语互换一下,同学们看看好不好,并说出理由。

宝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

黛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

师提示:从人物的性格、人物所处的环境以及与周围人物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宝玉直爽,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生:黛玉初进这生活奢华、等级森严的贾府,自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她来这儿,是投奔外祖母,是寄人篱下;而宝玉,则是贾母心中的心肝宝贝,在贾府中的地位无人能及,自是说话随意,毫不顾忌。

生:这一“惊”一“笑”,两人的性格、身份、地位凸显。而这一对视,也如电光石火般震撼了两人的心灵。

师:宝玉眼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妹妹呢?

生:(集体朗读“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师:俗话说的好,情人眼里出西施,在他的眼中,黛玉存在的最大亮点是什么?

生:“与众各别”。

师:妙!你如何理解宝玉眼中黛玉“与众各别”的美?

生:“与众各别”就是说林妹妹和其他女子相比较,美得是不一样的。

师:其他女子是怎样的呢?在林黛玉进贾府当中,有一个女子出场的形象描写非常详细,她就是王熙凤。写王熙凤时,她可是穿金戴银,珠光宝气。但是宝玉连林姑娘的衣着打扮都没有描述,为什么呢?

生:王熙凤一出来作者就不惜重墨描写她身上的衣服,因为她是现世里的人,极尽纤毫去描绘她的穿着。有时候一个人的穿着是可以表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王熙凤的穿着打扮美,但更多的是俗。珠光宝气透露出她对金钱的欲望和炫耀。

师:正像她自己总结的那样“活了25岁,人家没见的也见了,没吃的也吃了,也算全了,所有世上有的也都有了,强也算挣足了。”______《101回,大观园月夜感幽魂》

生:作者不写服饰,是为了突出黛玉内在的气质和神韵,黛玉的脱俗之美,而其他女子的美则是她的陪衬,是世俗之美。(以俗衬雅)

生:宝玉注重观察的是黛玉的自然本色和内心的性格气质。

师提示:宝玉的穿着打扮也是很浓烈的,回来一转眼,刚刚在黛玉眼前的珠光宝气已经不再,以至于贾母说“外客不见就脱了衣裳…”(13节)可见出宝玉怎样的审美?

生:那些华美的装饰是宝玉眼中的不屑之物,他的身份需要他代表贾府有这样的装扮,他也是无奈的。

生:所以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做回自己。

生:“神仙似的妹妹”是超凡脱俗的,清秀非凡的,她的美不只是外在的,更是一种内在的气质:淡淡的书卷气,自然流淌的灵秀气,眉宇间的孤傲气。而且有的是情。所以他说,只当是远别重逢。

师:“与众各别”还可以怎样理解?

生:“这个众,还可以是众人的众,宝玉看到的与众人看到的黛玉是不一样的。

师引导学生齐读:“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生:众人的看是一种粗看,浅看。

师引导学生齐读:“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

生:一方面夸赞黛玉“标志”“气派”。通过王熙凤(如此美貌之人)之眼,侧面写黛玉的貌美绝伦。另一面夸其他三姐妹“竟不像”“竟是”,迎合了王夫人、邢夫人及贾母心意。“只可怜”更是说明她来的目的。她不知道在她到来之前一场大哭已经结束。刚要演戏,就被阻止了。也正说明了她长于奉承,八面玲珑。

生:王熙凤的打量和夸奖更多是走过场,为了讨好贾母,内心并没有把黛玉放在眼里,她只打量了她的模样和气派,与她的心术、品格分不开的。“她是脂粉堆里的英雄”“本性要强,唯恐落人褒贬”。

生:这是一个察言观色、机变通迎的女子。这是一个非常不诚意的女子,自然看不出黛玉的美。

师:只有宝玉才能看到她的美,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对比之下,这种美就更加清晰具体了。

师:众人眼中的“怯弱不胜”在此处变成了“泪光点点,微微”(生补充)其娇弱多病的身形可睹。王熙凤眼中的“标志气派”在这里变成了“姣花照水、弱柳扶风”( 生补充)其妩媚姿容、轻盈体态可掬,貌美才智顿然浮现。

生:宝玉从她两靥中发现她多愁善感,使人们从颦、喜的面貌中感受到她幼年丧母、离家远栖、寄人篱下,对前途渺茫未卜的隐忧。

师:确实,在宝玉眼中,林黛玉像是一个从天上下来的女孩子。她的美像月光一样,不着痕迹,是船过水无痕的感觉。林黛玉的存在是一种心灵的存在,不是物体性的存在。所以,黛玉的美在宝玉的眼中得以尽情绽放。这,便是黛玉在宝玉内心最大的与众各别。

师:这个“与众各别”也可以用来形容林黛玉眼里的宝玉吗?

生:可以!

师:先说别人眼里的宝玉是怎样的呢?

生:王夫人口中的评价:“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生:黛玉母亲口中评价:“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生:还有《西江月》 一词。

生(补充):在未见到宝玉之前,就连黛玉对宝玉的印象也是这样的:“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师:那么从他人眼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宝玉呢?

生:生性怪僻愚顽,不守规矩本分,不思进取的纨绔子弟。

师:那么黛玉眼中的宝玉是怎样的“与众各别”呢?

生:关于宝玉的肖像描写(齐读),黛玉眼中看到的宝玉是一个英俊多情公子。

生:有一个小细节,是通过林妹妹的听觉来感受到宝玉的形象的。“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们进来笑道“宝玉来了”。“响”:说明声音比较大,比较有力。这是宝玉的性格和内质的折射。一阵噼里啪啦作响的脚步声走进贾母的居所。既刻画出了宝玉赶着回来给贾母请安的孝顺行为,也活化出宝玉离开贾政回到贾母身边的欢乐。宝玉是充满着朝气,年轻而又快乐的心的,向往着自由的男孩子。另一方面显示了他的不守规矩与礼教,也衬托出了贾母的专宠。

生:还有“笑”,在黛玉眼里宝玉平易随和,尊重人性,追求平等,少有主仆之分的观念。

生:二人相见,宝玉的热心直率的性格就更加明显了。他细看黛玉,赠字与她,问玉,摔玉。师:这些细节让黛玉看到了怎样“与众各别”的宝玉?

生:“摔玉”既是一种“痴”,也是率性真挚的表达。宝玉因为黛玉没有跟他一样的宝贝而摔了这个命根子,这就说明在宝玉心中黛玉的分量非同一般,情感炽热真挚。

生:对天命、封建思想束缚的违逆。衔玉而生代表着出身高贵,是天命的象征。我们看到宝玉摔玉的时候,贾母很紧张,说“你打人骂人都可以,何苦摔那命根子”,可见,在贾母等人的心目中,这块玉是宝玉的命根子。

生:再次看到了宝玉的平等的理念。象征高贵的玉,这让周围的人艳羡已,然而宝玉却不以为荣反引以为耻,与众不同,非但没能让他产生优越感,反而愈感孤独。玉使之失去了与他人平等交流的基础,要摔它。在众人眼中这种身份、财富、地位象征的玉,在宝玉眼里却是“劳什子”,什么是“劳什子”就是说,什么破玩意儿,不值一提,我们再一次感到了两种世界观的冲撞。

师:所以在黛玉眼中,宝玉也呈现出了“与众各别”的美。

在世俗人眼里宝玉是“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富贵不知乐业”“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而在黛玉眼里是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宝玉离经叛道,显然难以获得真正的认可,而黛玉看到的是则是宝玉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他摒弃功名利禄,追求自由解放。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深得黛玉的理解和欣赏。

三、总结

其实,整部“红楼”中的人物,王熙凤,甚至贾府里的林林总总的人物,又有哪一个人不是“与众各别”?在于看他的人的眼睛而已。

篇10

财务控制是控制论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具体运用, 财务控制就是利用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对财务活动进行科学的规范、 约束、 评价等, 以期达到财务活动预定目标的活动。

《 红楼梦》 第十三、 十四回《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中, 王熙凤在运用谋略进行家政管理时,系统地运用了一些较为严密的、 科学的内部财务控制方法, 集中体现了她严密的财务控制思想。

一、 王熙凤的财务控制思想研析

(一) 制度控制

制度控制是财务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 更是强化财务控制方法体系效用的重要保障。有效的制度控制是通过制定财务活动规范而进行的, 为此必须事先建立一系列具有实效性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 以此来约束财务活动。王熙凤上任伊始, 就认识到“ 游戏规则” 的重要性, 她召集宁国府各管事并宣布: “ 既托了我, 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 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 这府里原是这样’ 的话, 如今可要依着我行, 错我半点儿, 管不得谁有脸的, 谁是没脸的, 一例现清白处治。 ” 表现凤姐严格按制控制的实例在《 红楼梦》 第十四回里写了凤姐处罚一迟到者的事: “ ‘ 明儿他也睡迷了, 后儿我也睡着了, 将来都没了人了。本来要饶你, 只是我头一次宽了, 下次就难管, 不如现在罚的好。’

顿时拉下脸来, 喝命: ‘ 带出去, 打二十板子。’ 一面又掷下宁国府对牌, ‘ 出去说与来升 ( 宁国府大总管) , 革他一月银米。” 如此一来, 众人皆知凤姐的厉害, 因而“ 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 执事保全, 不在话下” 。

有规可循才能令行禁止, 保证执行效果。虽然荣宁两府事情十分繁杂, 忙得凤姐坐卧不能清静, 但却号令畅通, 筹划得十分整肃, 赢得了众人的认可, “ 合族上下无不称叹者” , 至此“ 有脸者服钤束, 无脸者求上进” 。

(二) 定额控制

定额控制是通过制订定额, 并以定额为依据来监督和调节实际与定额之间的差异, 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及时纠正偏差的方法。 因定额本身就是控制的标准, 因而也带有强制性。凤姐对荣宁二府的经济混乱状况早有洞悉, 特别是对府中重复支取银钱情况早有想改变的主张。

因而她改革了贾府的“ 旧例” , 建立了新的“ 财务定额制度” —— —无论小姐、 丫环,每月领月例, 以“ 每个基层单位” 为单位每房定额发放。当她知道宝玉环儿每年上学吃点心或者买纸笔每人有八两银子的支出后, 不禁怒从心来: “ 凡爷们的使用, 都是各屋领了月钱的。

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 宝玉的是老太太屋里袭人领二两, 兰哥儿的是大奶奶屋里领。怎么学里每人又多这八两?原来上学去的是为这八两银子, 从今儿起, 把这一项免了。” 对于府中丫头们一月所用的头油脂粉的二两银钱, 王熙凤也看出属于“ 学里的八两一样, 重重叠叠” , 主张废掉。由于建立了严格的定额控制制度, 并遵照执行, 宁国府里无为的开支大大减少, 缓解了贾府因修建大观园后财务困窘的局面。

(三) 预算控制

预算控制是通过编制预算来确定计划的控制目标, 并规定了为达到计划指标而需要通过的途径和采取的步骤和措施。

对于预算控制的关键在于,预算制定的科学性和适应性, 同时更应注意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适时监控, 反之预算控制就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 凤姐对预算控制有深刻的诠释。

她上任之初, 便命丫环彩明订造账册“ 作好估计” , 兼要家仆拿花名册来查看, 以弄清家底。

在发放实物时, 也是“ 一面交发一面提笔登记” 。这样一来, 自然是“ 某人该管某处, 某人该领某物, 弄得十分清楚” 。如荣国府的四个执事人来领牌,先呈上“ 贴儿” , 凤姐命丫环彩明念贴, 听后便知其中有两项超支, 掷回贴子并严加斥责。在这一控制流程中, “ 贴儿” 无异于现代企业的“ 采购申请单” 。同时由于所有的采购已有了彩明的预算做标准, 在执行请购时, “ 采购申请单” 还须经凤姐亲自按“ 预算” 审核后方能获准执行采购业务。至于预算外的开支, 由于没有列入事先审核范围内, 必然会受到控制。不仅如此, 凤姐还根据“ 账册预算记录” 来判断哪些实物该领而未领, 以督促下属执行。

如“ 我算着你们今儿该来支取, 总不见来, 想是忘了。” 在这样一套严密的预算控制下, 加之凤姐的严格审核, “ 需用过度” 的现象得到了很大地缓解。

(四) 责任控制

责任控制是一种将财务活动、 会计核算及经济责任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控制方法。它既是财务控制的方法之一, 更是财务活动及目标得以贯彻和实现的保障。按责任控制的方法控制财务活动, 就需要以责任会计制度所确定的责任中心为对象, 以各责任中心的考核指标为依据, 对资金运动进行监督、 考核和调节。

王熙凤的措施之一是建立宁国府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 进行职责分工, 把任务落实到人, 要求做到各司其职, 一个萝卜一个坑, 不能做了和尚不撞钟。在协理宁国府办理秦可卿丧事时,她根据举办丧事和家务活动的各项任务加以分类, 并按任务大小实行定员, 以四人到四十人为一组, 各组有明确的职责分工。除完成规定任务外, 别的事不用管, 但对分内之事, 却来不得半点马虎。 “ 要少了一件四人分赔” , “ 一草一苗, 或丢或坏, 就问这看守的赔补” , 一定要负责到底。

她特别强调: “ 如今都有了定规, 以后哪一行乱了, 只和哪一行算账。 ”

作了如此分明的职责分工后, “ 众人自然也都有了投奔,不似先前只捡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事没个招揽……便是人来客往, 也都安静了, 不比先前一个正摆茶, 又去端饭; 正陪举哀,又去接客。这些无头绪、 推托、 偷闲、 窃取等弊端, 次日一概都蠲了” 。

岗位责任制的作用可谓立竿见影, “ 事无专执, 临期推诿” 的状况不复存在。

(五) 内部牵制控制

内部牵制控制就是通过将不相容业务交由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共同执行,利用不同执行者之间相互牵制时的工作关系来达到控制目的的方法。

在实行内部牵制时某一方执行人员也是另一方执行人员的被监督者。内部牵制主要是用于保护企业财产安全和保证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等方面。在协理宁国府的过程中,凤姐就采用了这种财务控制措施。

具体分工为: 授权和审核这两项大权由她亲自掌握, 执行、记录和保管这些不相容的需要相互牵制的职务由不同的下人担任, 例如: 丫环彩明为记录员, 买办设采购员, 库房设保管员等。

以王兴媳妇的一次买线采购为例: 王兴媳妇先向凤姐报称“ 领牌购线, 打车轿” , 然后将一个贴儿递上去。凤姐命彩明念贴, 知“ 数目相符” 后, 又命彩明登记, 才取荣国府的对牌掷下。王兴媳妇方去采购……, 待王兴媳妇交过牌, 取了买办的回押相符, 然后方予领取。这样一次采购的财务控制非常严密, 将内部牵制控制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因此宁国府下人们不敢再“ 滥支冒领” 。

二、 对现代财务控制管理的几点启示

综观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全过程, 她通过严格管理、 严格控制、 严格监督, 使宁国府很快由乱变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几点启示:

(一) 财务控制的历史由来已久一般认为, 最初的财务控制实践活动,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 "##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化时期, 经历了简单财务控制阶段及传统财务控制阶段,逐渐步入到现代财务控制阶段。

《 红楼梦》 中的贾府是拥有上下三四百人的大家族, 王熙凤

的家族财务控制实质是中国封建社会财务管理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传统财务控制的发展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