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3 16:3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园数学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园数学教学

篇1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

幼儿园数学教育作为幼儿行动、思维、协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培养的重要的途径,一直是幼儿教育届关注的焦点。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作为幼儿数学教学实施的重要途径,进行科学、合理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设计十分必要。本文从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影响因素出发,为科学有效的进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提供了支撑。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

1.理论依据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理论依据包括认知学习理论、教学与发展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以及活动设计理论。依据对这些理论依据的深入解读,发现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应该从学习者的本身出发,在学习内容分析的基础上保障数学结构与幼儿认知结构的协调性,以信息加工模型为教学活动的指导。此外,活动设计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组织形式等在活动中的作用,为数学教育活动的成功提供有效支撑。

2.现实依据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现实依据包括社会要求、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等,社会要求指的是国家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正常运行,τ锥园提出培养儿童的分析、抽象等思维能力、发现问题等事物的探究能力的要求。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指的是不同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数学认知结构,只有通过儿童数学学习的主动建构才能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实现知识内化。在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只有满足社会要求和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幼儿的潜能,为幼儿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影响因素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除了以理论和现实依据为指导外,还应充分认识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以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为指向,还受教育内容、形式的选择以及活动环境的构建等因素的制约。

1.儿童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基于儿童年龄、家庭环境的等的差异,儿童学习动力、认识结构等也会具有较大差异。在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只有对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提升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儿童分析等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儿童学习数学有一个具体到抽象、个别到一般、外部动作到内部动作、同化到顺应、不自觉到自觉以及自我中心道社会化的过程,在活动设计中只有充分认识儿童发展的心理特点进行合理的活动设计,才能提升教学活动的效率。例如,儿童处于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时,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就可以通过让幼儿利用“2”进行各种物品的描述,从而摆脱“2个蛋糕”等具体事物的限制,从实际经验中总结出共性,理解数字“2”的抽象含义。

2.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目标作为数学教学活动控制的导向,直接影响和规范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明确了数学教学的评价标准。由此可见,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应以教学目标为指向,对幼儿园数学教学目标依据不同领域进行分类结构,依据纵向进行层次划分,为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指向。其中,从心理领域进行教学目标划分可分为认知、情感以及动作技能领域。层次划分一般分为总目标、各年龄阶段数学教育目标、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目标层次越低执行起来越简单。

此外,教育内容、形式的选择以及活动环境的构建等也是影响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儿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提升幼儿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儿童在宽松的、和谐的氛围中促进能力的提升,进而实现数学活动设计的目标。

三、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除了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影响因素外,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设计中还应注意活动设计要与儿童发展阶段相适应,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提升活动的有效性,注重对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的培养。此外,数学教学设计还应满足发展性、生活化、活动性、整合性等基本要求。

案例设计:“我来帮数字宝宝”

活动对象:幼儿园大班儿童

活动目标:

1.让大班儿童对相邻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自然数列中每个数总是与前后数字相差1。

2.让大班儿童对数字1,、2、3等能够进行书写,并在过程中培养儿童独立完成任务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教具

新房图片,1-10的数卡学具

活动过程:

(一)欢迎数字宝宝

1、提出问题

在依次出示1-10的数字的过程中,教师:数字宝宝要搬家了,想请小朋友一起帮数字宝宝,大家觉得如何?下面让我们欢迎数字宝宝们亮相。

2、感受数序

教师:数字宝宝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我们班的?

幼儿:…

教师:请大家读一读数字。

幼儿:1,2,…,10

(二)帮数字宝宝搬家

教师:数字宝宝的家是这样的(出示新房图)。哪位小朋友愿意帮它搬家?

幼儿:我。

教师:在帮数字宝宝搬家之前,老师给大家讲一下规则。大家应依据新房图将数字宝宝放入相应的位置,并告诉老师每个数字旁边分别是几。

幼儿踊跃参加活动并回答问题。

教师:数字宝宝7想跟自己住在旁边的数字宝宝玩耍,谁能告诉我,住数字宝宝7旁边的数字宝宝是几?

幼儿:6,8。

教:为什么是数字6,8呢?数字6住在7的哪儿?6和7谁大谁小?

幼儿:前面,7大。因为7在后。

(三)活动评价

表扬能够独立完成活动的幼儿。

篇2

幼儿数学教学是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巨变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向教育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挑战,幼儿园数学教学同样也面临这种挑战。在现代幼儿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数学教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因而幼儿数学教学必须研究现存的这些问题,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法,以适应新世纪的幼儿数学教育。

一、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有了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的主导性与幼儿的主体性便得到充分发挥,幼儿就能信心百倍地学习,在学习中也就富于探索和创新精神,课堂教学效率肯定会明显提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幼儿倾注爱心和热情,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就会出现“皮克马利翁效应”,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能力较强的幼儿“锦上添花”时,一定要注意为中间生和弱势群体“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等生转化。幼儿由“亲其师”“敬其师”到“信其道”,从而乐于接受教诲,乐于投入学习。

二、增强操作材料的趣味性

教师要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哪一年龄段的幼儿喜欢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某一活动该采用什么样的操作材料要做到心中有数。如幼儿智能学具、多功能插板、珠算器、插塑雪花片、沙盘教具、游戏卡、圆点卡等操作材料颜色鲜艳,很受幼儿的喜爱。教师要多下功夫,巧选材料,为幼儿制作出适合其特点的操作材料。同时,在提供材料时,要注意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我们在数学教育中提倡玩中学,提供材料要把玩具、材料一体化,从而体现游戏、学习一体化。比如:提供数学竞赛游戏材料,用接龙游戏卡片,在接龙游戏中进行数序练习;用分类盒进行物体分类操作学习;用易拉罐做算式滚筒,进行加减运算练习等。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要做到种类多、数量多、有层次。

三、教育形式和方法要求与幼儿的生活更为贴近

儿童的发展是分阶段实现的,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儿童都以他的生活为基础而形成他自己的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方式。个体从出生起就置身于充满形状、大小、数量、位置等等关系的数学世界,在和这样的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他们建构着自己的认知,实现着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只有贴近幼儿生活内容的数学教育才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

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积极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主要是激发幼儿的学习欲望,启迪幼儿的思维,让幼儿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幼儿的灵感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有疑才能激发幼儿认知上的矛盾,使幼儿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将幼儿的兴奋点转移到教师提供的新知背景中,从而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引发幼儿探索问题的热情。这样幼儿兴趣浓厚,会带着问题学习,在主动探究中获取、应用知识,使其心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变机械活动为幼儿乐于接受的发现、探究活动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逻辑性与辨证性。幼儿难以理解,因此,在具体的传授数学知识时,需要教师把枯燥的知识转化为幼儿能理解、易于理解的知识,运用适当的方法把逻辑性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化难为易,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于浅显易懂的道理中。强调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在于挖掘儿童的智力潜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幼儿发现、探究的能力,而在思维的训练中,则包含着一种推理的过程,二者结合起来,使儿童在不断积累数学经验的基础上,促进儿童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的学习,不能仅仅只局限于背诵,而要让儿童觉得数学是有意义的,有趣味的,在推理与发现中发现数学关系,解决问题。

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长期以来,社会上有一些误解,认为幼儿教师所教知识浅薄,没有很高的学术性,谈不上专业性,似乎谁都可以当幼儿教师。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幼儿教师和一般教师职业一样,是具有双专业性的职业。在幼儿数学教育中,教师不仅要了解数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儿童认识发展的规律,还要不断钻研教育教学方法,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科学的、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达,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寓教于乐 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快乐的学习并且掌握好学习方法,为儿童的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建立起很好的数学思想。

一、幼儿教师要以游戏教学形式激发儿童学习数学兴趣。

纲要中指出:“寓教育于游戏之中。”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学的有利手段。要善于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例如: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1、使幼儿真正理解1~4的真正涵义;2、训练幼儿的听觉能力、反应能力、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以“看谁数得对”为教学活动,

游戏内容:

1、老师准备小猫、小狗、小羊卡片各一张(可自选)。

2、老师先拿出小猫卡片说“你们是小猫,先叫以下(幼儿会叫“喵、喵”)现在我们做游戏。我说小猫叫一声,你就叫“喵”我说小猫叫2声,你就叫“喵、喵”依次说到4声。做完游戏后,老师和幼儿对换角色继续下去。

说完再拿出小狗小羊的卡片依上面的方法继续游戏,直到幼儿熟练掌握。在利用游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时,所选用的游戏应该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总之幼儿儿童学习数学应该以直观的、带有情节的、幼儿能扮演角色的游戏为主。如情景游戏“游戏宫”、“送小动物回家”等。

二、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只有把幼儿数学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很好地把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挂上钩,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减少儿童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培养孩子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探索意识、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幼儿教师利用成功效应激发学习的内在兴趣。

成功感是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需要,它可以成为推动人行为的内动力。因此使幼儿产生成功感,能够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持久兴趣。

成功感的产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幼儿内心的感受,如完成一个习题演习,发现意外新的结果等,出于其心里要求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另一个方面,则来自于家长和老师外部评价引起的成功感。经过多次管擦,我发现有很多幼儿把老师的评价作为成功的标准,以此确定自己的行为方向。于是我经常对那些自信心不足的、性格内向、对数学学习感到比较难的幼儿孩子,经常性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促使他们产生成功感。我班的刘子叶小朋友,对数学活动缺乏兴趣,在一次学校组织活动中,我请他和我一起玩“积木盖大楼”的类游戏,他先摆满了积木,利用红色,绿色的三角和圆柱修建好了个房子,成了获胜者,我立刻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扬了他,激发了他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增强了自信心。自此,他逐渐对数学活动产生了兴趣。

其次,幼儿生活在集体生活当中,其他同学的行为对每个幼儿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在幼儿交往中表现最为突出,教师用群体交往中的互动作用能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指导幼儿操作“数数小算盘”这一学具时,我让宋一诺、王艺博操作,结果引来了不少小朋友围观,两名孩子高兴极了,兴致勃勃地向同伴们介绍,而其他的孩子也做出回应及至后来讨论怎样才算得快,有何规律可循,兴趣颇高。由此可见,群体效应对激发兴趣的促进作用。

要让学生把学习的过程当做一种“玩”的过程,因为儿童爱玩这是他们的天性,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过把课本中的新知识传授转换成“玩耍”活动,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相关知识、方法和技能,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例如我们再讲比较抽象的数学题时,如果单凭学生们想象就有点枯燥,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建立一个不同的模型,这本身就是一个玩和实践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们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这就使得枯燥的想象变得十分有乐趣,学生们也就不会排斥了。

再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要让学生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对数学感兴趣才能使学生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这样才能有效地启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得思考、观察、行动统一起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和总结。对于一个问题,要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因为我们知道很多情况下,一个问题题可以有多种解答的方法,我们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解答这一个问题,不能把学生限定在一个模式下,只有这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才会浓厚。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还要多多鼓励学生,多多赞扬学生,这样他们才会更积极、更主动。

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抑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疲劳和困苦,保证精力旺盛与思维敏捷,让学生在愉快的、积极的、主动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乐在其中”。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提高自己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这样他们在学习过程能才能让自己的兴趣和貌似枯燥的数学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也会想方设法去解决他,而不是望而却步,感觉没有意思。在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发现的过程中,他们的多方面的能力也会相应提升。

总之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创新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陈幸军 关于幼儿园数学教育变革的思考 《学前教育研究》 2005 第7期 - 万方数据.

篇4

关键词:幼儿数学 教学观念 教学方法

通过长期的教学体验,我们会发现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多年来我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数学活动中,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把数学教学融入到幼儿园各科教学活动中呢?如何才能提高幼儿数学教学的质量?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希望能给广大的幼教同仁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教学观念的更新是关键

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只有不断地在教学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式的发展和变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无止境的,要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只有不断创新和不断进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从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老师的作用的教育圈子中跳出来,才能体现新的以幼儿为主体、充分发挥幼儿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观念,使幼儿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进而喜欢数学。

二、教学方法要符合学生需要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这句话使我深受启迪,也改变了我的教学观。为此,我在探索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使孩子学习数学像追蝴蝶一般,如痴如醉、留连忘返;应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变为“操作式教学”,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从活动中体验知识的演变过程,从而获得知识结构与知识结果。在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使学生非常高兴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注重采用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等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积极调动幼儿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思维力,多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幼儿勇敢大胆地探究问题。培养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幼儿园实际出发,根据数学教学中的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幼儿的个性差异,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灵活多变。如在画“日历”、“时钟”中感知时间所具有的特性,促进幼儿的认识。特别是在空间教学中,美术更有着极其独特的作用:在泥工活动中感知体验几何体的特征和守恒;在折纸活动中感知体验图形转换;在涂色、粘贴中感知形体分割和学习分份……在数的组成、加减法运算的教学中也应与美术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一图多式”、“多式一图”、“一式多改”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育中还应注意几种教学方法的交互使用,使幼儿从中体验某一概念的内涵和运算规律,并要求幼儿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从而使幼儿获得的知识系统化、符号化并形成一定的体系。

三、精心布置幼儿适宜的学习环境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要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就得为幼儿提供一个愉快、和谐、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幼儿通过实际的操作与体验来学习。如教“果汁吧”活动中,课前在数学角里布置一个果汁店的情境:店里摆满了空果汁瓶数个、白开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样大小的纸杯10个、彩色笔等等,选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让幼儿轮流当老板和客人。这样使幼儿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会了瓶子和杯子之间的容量关系,又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大家分享了开果汁吧的乐趣,使数学知识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四、以游戏为主的数学教学

篇5

在材料的选择时还要注意所选材料的操作性、趣味性,努力做到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自然物或廉价的实物,因地制宜地将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当作数学材料。小冰棍、纽扣、吸管、瓶盖、积木、花片、图形卡、指偶等材料,只要干净、安全都可利用,同时我们还增设了“百宝箱”,提供其它废旧材料供幼儿选择,这些幼儿熟悉和喜欢的操作材料提高了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幼儿操作的持久性和创造性,大大满足了幼儿探索与创造的需要。在操作活动中加上游戏情节,可以将“就事论事”的摆弄材料,变为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使幼儿的各个感官都能积极参加到学习活动中,反复操作而不感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学习数的形成,需要幼儿反复进行添上1个、去掉1个的练习。设计操作材料为一朵梅花,每朵梅花瓣上都画有一个小圆点,让幼儿用它玩“开花”游戏:先把每个花瓣向花蕊折成合拢样。幼儿在操作时首先看见花蕊的1个小圆点,每打开1片花瓣,就增加一个小圆点,1个圆点添上1个圆点是2个圆点,……依次打开。花开完再收花瓣,每次收拢一个花瓣,就是去掉1个小圆点,即6个去掉1个是5个……,由于操作具有简单的游戏情节,幼儿多次“开花”、“收花”兴趣不减,达到了反复练习、体验数形成简单规律的目的;另外也可用指定操作规则和奖励的办法来加强操作活动的游戏性。如7的组成,幼儿每两人一组,每组幼儿7片双色花片,每人轮流进行,在轮到自己撒花片前把花片分成两份,双手各拿一份,同时记牢手中的数量,如3和4,若花片落下时,显示出刚巧是4片红色和3片白色花,则为“中奖”,就给一张好看的贴纸。在这富有刺激性的游戏中,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7的组成上,也就自然记准了7的几种组成方法,为了“中奖”,他们还会进行反复多次操作,学习的积极性就会一直比较高。

二、贯彻自主性确立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改指令为设疑,引发幼儿自主探索。幼儿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学习,需要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与方法,还需要有正确的导向。教师在幼儿操作时不能只用指令性指导,也不能“随意放羊”,需要通过对材料的美化、适当的设疑、引疑,既引发幼儿的探究欲望,又对幼儿操作目的有积极的引导,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很好的发挥主动性。如:学习4的组成。提供给幼儿4片双色花片(花片一面是红色,另一面是白色)和一张印有花朵图案可让幼儿涂色的纸。请幼儿玩“撒花片”游戏,每撒一次就根据花片停住后颜色分布的数量在纸上涂色。只要落下的花片颜色分布的数量与前几次不同,就可依次画在纸上。这样每次撒后,幼儿就要比较对照,做出是否要涂色的判断。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还会发现一些问题,如:4片花片撒出去,出现了都是同一种颜色的情况,就会提出怎么办?有的孩子会发现涂了三次后再要涂的话,总是与其中的一组情况一样,从而产生疑问,这样有利于幼儿独立性、自主性的充分发挥。

三、活用互动性营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有时在操作活动中,由于材料多,操作室空间小,幼儿整理能力弱,往往刚开始操作就出现材料混乱的局面,极大的影响了幼儿操作的目的性。这时,运用互动方式,让两人共享一份操作材料,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幼儿搭配,轮流操所,共同记录。

四、运用针对性使幼儿乐于动手

一般来说,操作活动是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但3~6岁各年龄段幼儿的学习特点、接收能力不同,年龄越小,差异越大,因此,小班幼儿操作活动以个别为主。可提供一些用于比较多少、1和许多、分类等联系生活实际的简单材料供幼儿操作。中班在个别操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合作,如两人轮流抽卡片,按卡片上的数字到箱中摸出相应数量的实物或者是摸出比数字多1少1的食物;又如两人手中各拿1~6的数字卡片,两人同时各出一张卡片来比大小,由其中一人说,说对的就可以把两张卡片一起收回,最后看谁的卡片多。大班幼儿则可以用多种形式开展操作活动――个别活动、两人或多人的小组活动。如幼儿在学习“二等分”时,在幼儿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后,可以为每位幼儿提供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种的几何图形,请幼儿自己动手进行几何图形“二等分”的实践操作活动,比比看,谁“二等分”分得最好,方法最多种。操作一段时间,有的幼儿已完成了三种几何图形的“二等分”,但对正方形、长方形的“二等分”只有一种方法。这时,我就提醒幼儿,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二等分”的方法,比比看谁的方法多。经过教师的启发、鼓励,幼儿又活跃起来,纷纷继续动手操作,最后他们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指导、比较和自己的探索操作,找到了正方形、长方形的其它等分方法。

五、巧用激励性激发幼儿向上

篇6

一、幼儿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幼师对《纲要》理解的偏差

首先,《纲要》将数学归入了科学领域,数学成为科学中的一部分。幼儿教师在教育目标的认识、内容的选取、方法的确定等方面,觉得数学应该与自然科学常识有共同之处。而在自然科学常识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不需要考虑知识系统性的,因而数学教育内容也不一定要注意系统性。其次,《纲要》特别提出,在整个幼儿教育过程中,应重视幼儿素质的培养,重视诸如兴趣、倾向、态度、情感、体验、习惯、能力等基本素质的养成。幼儿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到了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关注其中的素质培养因素,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忽视了教学内容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第三,通过《纲要》的学习,幼儿教师已经认识到知识的传递不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最重要的目的是养成素质,培养对幼儿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极其有限,接受系统的数学知识比接受零散的知识更加困难,所以,幼儿教师只传递给幼儿一些零散的数学知识,让他们从中得到一定的认识便可以了。

2.幼儿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

由于幼儿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等原因,她们对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的掌握不够,在提炼、总结数学的系统性上比较吃力。可见,幼儿数学教育中不重视传递给幼儿系统的数学知识,既与幼儿教师对《纲要》精神的领会不深入有关,也与幼儿教师对数学系统知识促进幼儿发展的价值认识不足有关,还与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有关。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改革教学内容

在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进程中,首先要依据幼儿自身成长和发展的实际特点来对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适当增加数学教学的内容以及难度。例如,当前《大纲》中要求幼儿园阶段学习10以内的数字的认读、书写和计数等,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大纲所规定的内容进行教学改革,扩展思路,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对10以内的数字的进行重新导入与设计,进而进一步增加数学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幼儿园数学教学能够取得更大的成效。

2.丰富教学目标

在进行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数学教学的目标进一步加大认识。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将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应该在幼儿学到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初步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而将单一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多元化。

3.增加教学道具

数学道具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多样的数学学习道具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把握幼儿学习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数学教学道具,如珠算器、多功能插板、游戏卡、沙盘教具等,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道具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进而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数学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篇7

【关键词】幼儿园 数学 情境创设 教学

伴随着目前教学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也相应进行了调整。对于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注意力不集中,需要教师予以引导。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幼儿教师就需要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以下简要针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创建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当学生们处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能够更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相反,如果教学氛围较为沉闷、则会影响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所以,教职人员在创建教学情境时,应结合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合理选择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成长。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几何图形”课程时,就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实现为学生们准备一些正方形、三角形、圆、长方形等小卡片,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图形摆放,创建图案。有的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成了小蝴蝶、有的学生利用这些图形拼成小兔子等。学生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潜移默化的掌握了相应图形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创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幼儿园教师,想要更好的帮助学生成长,不仅需要交给学生数学知识,同时还应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探索。例如:教师在讲解“学习按照一个特征分类”内容时,就可以先将学生们划分成若干小组,为学生指定一些图形,让学生对内容进行细致探讨,找寻其相似处与不同处。当学生们讨论结束后,选出小组代表进行发言。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此过程中应认真聆听,并多给予学生鼓励与表扬。当学生提出一些新奇的想法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而需要带领学生一起针对想法进行探讨,获取正确结论。通过此种方法,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进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三、创建教学情境,进行游戏教学

对于处在幼儿园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普遍喜爱玩耍,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学生们这一特点,将游戏与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为学生们创建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时钟”相应内容时,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个“小葵花几点了”的游戏。教师让12名小朋友围成一个圈,自己在里面,学生们一边转圈一边说“小葵花几点了”,教师可以说“七点了”,然后以教师面对的学生为12点,顺时针以此类推,第一名和第七名学生站立,剩下的小朋友蹲下,看哪名小朋友做出,需要表演个节目。通过此种游戏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在玩耍的同时掌握时钟的点数,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成长夯实基础。

四、创建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对于幼儿园的学生来讲,他们有较强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建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们进行探索,从而得到答案,体会成功的喜悦。需要注意的是,情境的创建并不是让学生们进行观赏,而是参与其中,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生们找寻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学习按规律排序”课程时,就可以为学生创建情境,让学生们试想早上穿衣服时,是怎样的顺序?学生们会说:先穿上衣、然后是裤子、最后是鞋。那么教师就可以提问:如果我们先穿鞋,然后再穿裤子可以吗?学生们说不可以,因为这样裤子就会脏。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入课程内容,这种穿衣的顺序就是按规律排序。通过此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并且提高教学质量,一举两得。

五、联系实际生活,创建教学情境

在幼儿园数学课程内容中,有很多内容都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特点,为学生们设计一些生活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人民币”课程时,就可以联系生活为学生们创建一个购买物品的情境。先为学生们发放一些模拟的人民币课件,然后在讲台上摆放一些学习用品,让学生们扮演购买者,通过问价、付钱、找钱等过程,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再例如:教师在讲解“认识梯形、椭圆”课程时,就可以让学生们找寻自己身边有哪些梯形或者椭圆的物体,在生活中,这些图形都有哪些作用等。通过此种方法可以让小朋友们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建教学情境

伴随着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并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们创建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将数学内容中一些抽象、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简单、灵活,从而方便学生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上下方位”课程时,教师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制作学习课件,画面上有一只小蚂蚁和一个小盒子。旁边有上、下两个按钮,当鼠标点击上按钮时,小蚂蚁爬到盒子上进行跳舞,当点击下按钮时,小蚂蚁在和盒子下捉迷藏。通过此种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另外,教师还可以经常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数字歌曲、动画等,丰富小朋友们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总结:

总而言之,想要提高幼儿教学质量,教职人员就需要为学生们创建灵活、轻松、欢快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们可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因此,对幼儿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相应内容进行探讨是值得教职人员深入分析的事情。

参考文献:

[1]王立新.谈谈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巧用情境教学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22).

篇8

一、创设数学情景

1.在故事情景中“学”数学

故事形象应生动,富有趣味性,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老师可把一些知识点、重难点通过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如:在认识6时,我结合大班主题系列活动设计了“长大的小种子”。“小种子”从发芽到结果都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一道分合式。在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高涨。直观、形象的故事情境,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2.在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是幼儿进行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最适宜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如福禄贝尔所说:“游戏是儿童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数学游戏,将数学游戏贯穿于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既能避免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又能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

3.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存在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思维才能有方向。”因此,老师不仅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幼儿求知心理之间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幼儿引入一种参与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而且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的形式,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4.在生活情境中“用”数学

老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些生活化的情境,想办法把数学内容设计成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热情,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生活化,使幼儿产生熟悉感、亲切感,从而让幼儿在可操作、可感知、可表现的活动中,渐渐明白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操作情境中“做”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思维和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老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动作对发展幼儿数学思维的作用,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发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规律等知识,使幼儿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如:在教“数的组成”时,老师只需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和记录纸,让幼儿独立地去操作,去“做”,使幼儿的“做”成为探索发现的过程,并允许幼儿各自“做”的水平。这样,幼儿能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想做,活跃的思维定能带来学习的灵感。

二、提供数学操作材料

1.让幼儿在图画欣赏中喜欢数学

让幼儿从喜欢看的画、美丽的图案和图形的组合中寻找数、量、形状等数学内容。如:我设计了几幅用各种图形拼成的画面,让幼儿欣赏,引起他们的兴趣。然后设计问题,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思考画中图形的形状、特征、数量。然后,准备相应的材料,让幼儿自己构建画面,并让幼儿动手剪、贴、拼、画,贴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并让幼儿说出自己都运用了哪些材料,使用了哪些图形,并能说出它们的数量。幼儿在操作活动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学到了数学方面的内容。

2.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

日常生活活动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据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小班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幼儿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3.在运动中学数学

篇9

上述教玩具使用示例说明优秀的教玩具在数学教育中的使用不仅能够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轻松完成教学目的,更能够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幼儿对数学的美的感受,所以如何选择和利用好教玩具对于数学教育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选择适合幼儿的数学教玩具

1、选择结构自组的材料作为数学教玩具。

幼儿的数活动也是思维运动的过程,过多的束缚与定向的规则会让幼儿厌恶数学,教师提供给他们的是没有固定功能和特定玩法的低结构材料,尽管高结构材料比较精致,功能也比较明确,幼儿在活动中容易达到和检验自己的游戏结果,也就是幼儿对于数活动增强了兴趣,但指向明确的教玩具的操作程序往往束缚了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性思路。幼儿在活动中不是学习规定的操作程序,而应通过摆弄操作材料,不断尝试新程序与新方法,从而在自主的过程中积累相关的数经验,对于幼儿而言是更具有挑战性的。

2、选择与设计在主题活动背景下赋情激趣的数学教玩具。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材料应成为吸引幼儿注意,帮助孩子学习、引导幼儿互动、延续幼儿兴趣的对象。教师在设计和使用数学教玩具时,充分考虑到材料本身的游戏性与情节性、竞赛性,使材料级易吸引幼儿。尤其是在二期课改的主题背景下,要让数活动有机地渗透在主题活动中,在帮助幼儿积累数经验的同时,促进主题的发展,教师应在主题背景下,设计与选择具有一定的情节性、竞争性的数学教玩具。

3、选择操作性强的数学教玩具。为幼儿准备的操作物应是能动手摆弄、拆拼的。只有多种器官的协调配合,特别是手的动作参与,数学关系的感知才能真正体现动作对思维活动形成所具有的特殊意义。比如:多米尼古牌,这个游戏非常适合幼儿进行,大班的小朋友也十分地感兴趣,幼儿在获得经过努力而成功的满足感的同时,空间知觉、排序、几何形体等数经验也得到了发展与提高。

4、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数学教玩具。生活与幼儿的数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孩子是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也是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教师若能够在设计或选择数学教玩具的同时将生活情景、或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融入其中,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是选择与设计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数学教玩具。在幼儿的生活当中有着许多引起幼儿关注的刺激,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生活中的兴趣点,将幼儿关注的话题与热点融入到教玩具的设计当中,从而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教玩具本身的实效性。二是选择与设计与幼儿生活活动相结合的数学教玩具。二期课改要求教师具有整合的观念,幼儿的数学活动同样需要整合于各个活动当中。教师在设计制作数学教玩具的同时还可以与幼儿的生活活动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在进行数学活动的同时,增强生活技能,使数活动成为幼儿了解自我的另一个途径。

二、活用适合幼儿的数学教玩具

1、灵活地把握时机投放教玩具。什么时候使用所选择与设计的教玩具是个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特别是在幼儿的数学活动当中,因为数活动本身就具有较强的逻辑性,顺序性,教师必须把握好投放教玩具的时机,才能使教玩具最大限度地发挥他的作用,使孩子得到发展。一是考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教师加强观察,了解幼儿在数经验方面的最近发展区,知道他们需要什么,能够接受怎样的挑战度,教师应在幼儿最需要的时候投放相应的数学教玩具。二是抓住主题活动的契机,不断丰富小组活动中的数学教玩具。在二期课改的实践中,教师常以不同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各种教育内容,在创设幼儿小组活动的环境时也应与主题活动密切结合,尤其是小组活动中的数学活动教师在创设使用教玩具时应有机地渗透在主题活动之中,考虑到主题需要,使小组活动随着主题的开展而变化,突显主题活动中生成小组活动,从而推进主题的发展。

2、灵活地使用有利的辅助因素。一是创设提示的环境。为了便于幼儿了解每种操作材料的难易,我们用空间方位、场地安排的暗示性和操作材料、用具投放的标记性来表示。二是提供辅助的记录表。记录是指把看到或发生的事写下来。而幼儿在活动中的记录体现的是一种探究、推理、实验、发现的过程。因此,教师在使用数学教玩具的同时,应充分发挥表格的作用,使幼儿借助表格活跃思维,积累各种数经验。

3、灵活将教玩具的使用与幼儿运动相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逻辑性、概念性比较强的数学概念而言,幼儿相对来说掌握起来略显困难,因此,一层不变的教玩具对幼儿来说不够吸引力,如何让幼儿轻松掌握与参与概念性较强的数活动,教玩具本身的活动性又是关键。教师可以在使用教玩具的同时,充分调动幼儿的运动机能,使幼儿在动中学数,在乐中学数,即能促进幼儿思维的活跃性,更促进了幼儿活动的兴趣,给教玩具本身驻入了活力,从而使教玩具的吸引力大大增加。

篇10

一、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认识问题

(1)不能充分认识到幼儿园数学教育的重要性。由于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不再是独立的学科,很多幼儿园甚至不再独立设立数学教育,这使得幼儿园的数学教育越来越被淡化。(2)不能全面认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目标。幼教工作者受传统的数学教学目标的影响,对幼儿园孩子的逻辑思维的培养远远超过了对幼儿的数学意识、信息的交流、逻辑推理、问题解决等现阶段数学教育所需要培养的素质。

2.教学问题

(1)教学内容方面。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注重教学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小中大班内容层次划分明确,很多幼教老师总是机械地把幼儿的年龄和相应的知识结构结合在一起,这并不完全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应该充分考虑幼儿的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学习规律以及对数学的认识。(2)教学方法方面。幼儿园数学教学的教学模式缺乏丰富性,很多幼儿园仅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而把本该有的数学课程完全剔除;只注重加强幼儿自我建构知识的能力的培养,而严重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讲解的重要性。

3.师资问题

造成幼儿园数学方面的师资问题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很多幼儿园数学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幼儿园数学知识的实操,错误地认为幼儿园的数学教学非常简单,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2)选择幼教相关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本来就对数学有排斥心理,导致数学相关的专业知识不足。(3)在目前的教师尤其是幼教的培养过程中,只是注重对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培养却没有重视对幼教工作者的学科知识的加强。这些原因使得很多幼教老师不能从本质上理解数学方面的一些专业知识,导致教育行为存在偏差,幼儿园的数学教育不能得到准确落实。

4.评价误区

现在的幼儿园数学教学过分地强调数学教学的严密性、唯一性及准确性,而缺乏对教学的合理评价方法,对于教学结果的相关评价远远高于对过程和情感等的评价。此外,没有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中程序性知识与陈述性知识之间的差别,不能客观准确地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评价,并且幼教老师缺乏对不同幼儿理解方法和理解能力的具体分析,不能准确掌握不同孩子的学习程度,也没有考虑不同幼儿之间的差异性,而是用相同的标准去评价和衡量发展程度不同的幼儿。

二、幼儿园数学教育变革的对策

1.提高目标认识,把握教育方向

幼儿园数学教学的目标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选择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幼教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应该提高对幼儿园数学目标的认识,全面准确地把握目标,进而真正地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应该充分认识到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在幼儿园的相关教育中的重要性,数学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处处可见,好的数学认知是每个幼儿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2.加强对文化思想渗透的重视

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所以,在幼儿园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数学思想以及数学文化的渗透,加大幼儿园数学教育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认知水平。此外,还要准确理解和应用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3.提高师资水平,加强理论学习

(1)幼儿园教师的培训过程中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数学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幼教老师的数学专业知识,并定时提供给他们一些数学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有能力准确地把相关数学知识传授给幼儿,并使他们认识到幼儿数学知识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幼儿园的数学教学水平。(2)为幼教工作者提供更多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新的教学理念,并将其充分运用于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去,进而提高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教学水平。

4.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