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追求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07:2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命的追求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命的追求作文

篇1

追求是为了什么?追求到底是为了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徘徊在城市的人行道上,清洁工告诉我”我的追求是为了把城市的每条街道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更多的人在这么一个黑暗的角落看到我的存在,我不希望就这样消失在市民的眼中,即使再苦再累,我也无所畏惧”。

一阵清风吹过,行道树晃了晃高大的身体,它说:”城市已经成了我的家,他们给了我太多的恩惠,我得为他们放出更多的氧气,吸收更多的烟尘,挡住强烈的太阳光,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一瞬间,我来到了一所残疾儿童学校,一个双腿残疾的小朋友对我说:”我的追求是希望我有那么一天能站起来,和别的小朋友一样能自由自在的玩耍,即使付出艰辛与泪水我了怃所畏惧,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

清洁工告诉我们,生命的追求是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行道树告诉我们,生命的追求是要懂得无私奉献;残疾儿童告诉我们,生命就要追求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篇2

一、以对生活意义的深刻追思为写作主旨

人为什么要活着?生命到底有何意义?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在写作中不停地叩问着。孔子说,“生无所息”;罗素说,“有三种情感,单纯而强烈,支配着我的一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海德格尔说,“至高无上与神圣本是同一种东西,即澄明”;沈从文说自己“只想构筑精致的希腊小庙,里面供奉着人性”;史铁生则认为,“写作的零度即对生命意义的叩问,写作出发的地方即生命固有的疑难,写作之寻求,即灵魂的眺望”等。正是因为这些伟大的作家始终充满了丰富而深刻的生命情怀,他们的作品才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所以,即使面对限制性比较强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写作时无论是哪种立意,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对生命意义的追思。

例如,近年来高考所涉及的有关“好奇心”“品味时尚”“绿色生活”“拒绝平庸”“忧与爱”“必须跨过那道坎”“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我能”“寻找童年”等命题作文的写作,都是从不同角度考查考生对各种生命问题的思考:生命原本就是“好奇”发现的过程,生命也是一个在“时尚”与经典中不断推进的过程;生命当然需要“绿色”,更需要“拒绝平庸”;生命中必然充满了“忧与爱”,还会有一些“坎”,也一定有“不会风化”的记忆等等。即使是材料作文,像2013年江苏高考“探险者与蝴蝶”材料,亦是在多角度考查考生对生命中有关“和谐”“平衡”“美”“小与大”等问题的认识。再如,像2013年上海高考“还有更重要的事”材料作文,更是在启发考生比较、辨析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诸多“轻、重”,进而深思生命的终极意义等。

既然明确了要追思生命意义这一写作主旨,那么平时的写作练习中就要把这个大问题分解、细化。比如,可以进行这些方面的追思:如何直面生命的坎坷?生命的境界该如何提升?生命可以怎样“对镜”?生存与生活有何不同?生命需要哪些养分?该如何保护、关爱、尊重生命?若能经常如此地“日思夜想”,久之就能够更全面、更多元、更入微地“破解”有关生命意义的不同“密码”。

二、以对生活成长的独特体验为写作素材

生活素材的积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从自我成长的直接体验中获得,具体包括:①独特的“我”――“我”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我”生命中难忘的几段经历、“我”的兴趣爱好等;②“我”身边的人――“我”的家人、老师、邻居、朋友等自己所熟悉的一些人,他们生命历程中的喜怒哀乐或成败得失等;③“我”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我”种植的植物、喂养的小动物、游览的风景名胜等。这些素材,有的是关注自然生命由新生到衰老的过程,如奶奶的一生,一株桃树的发芽、开花、结果与枯萎等;有的是关注社会生命的和谐与否,如“我”与家人的代沟问题、“我”和朋友的交往问题等;有的是关注精神生命的发展与追求,如“我”向善、求真、尚美的成长故事、“我”耳闻目睹身边人大智、大勇、大仁的故事等。

像记叙类文章的写作,大多可以取材于这些现实的生命素材。例如,有的学生写《耕种自己的土地》,写的是爷爷在土地里种菜、割麦、插秧、刨地瓜等一些农活,土地是爷爷自然生命的根基,也是爷爷社会生命的舞台,更是爷爷精神生命的归依所在。再如,有的学生写《美的力量》,写的是校园里自己每日必看的那方荷塘,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同,该生写的是残荷;在和新荷对比之后,他发现“群立的荷茎如观音大士,不言不语”,这种泯化了忧喜的“大美”让他震撼,收获着朝圣般的静穆。应该说,在习作者对视“荷塘”这一自然生命时,他的精神生命在写作中已经同步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三、以生命之间的多重对话为表达方式

篇3

得对人的生命意义的理解,从而学会努力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也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本文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一、引导学生认识欣赏生命

我们知道,小学生虽然充满生命的张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生命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在学习一些富有生命意识的课文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记得《珍贵的教科书》一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指导员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教科书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学习到这一内容时,许多生活在今天优越环境下的学生认为这样的举动不值得,有的则认为指导员的精神很伟大,他的生命很有价值,更加激励当代的学生奋发学习。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理解,我通过举办小型辩论会、课后阅读相关材料等方法加以引导,适时地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通过榜样珍惜自我生命

小学生具有思想不成熟的特点,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有烦恼;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他们也有困惑,因而有时感到迷惘,甚至会迷失人生的方向。在教学中,我借助一些榜样,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信心,使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为他们的生命确立了一个支点,引导他们善待生命。比如教材中《向命运挑战》中的霍金等那些身残志坚、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深深地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再比如,教材中那些充满人文关怀、具有生命意识的课文的作者。作品教育人,作品的作者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很好素材。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张海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籍,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让学生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反省自身,学生就会懂得更应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三、引导学生体悟人间真情

现实生活中,往往生命因为爱而精彩,而爱又能为生命创造奇迹。《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正是爱与信念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在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他的同伴。在歌颂伟大父爱的同时,我们更深一层地看到了:正是因为爱和信念才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儿子和他的13个同伴,14条鲜活的生命在挖掘了38个小时后终于获救。它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爱,更多的是对生命的珍爱,对生命的认可。同样的感人事迹在汶川大地震中还有许多,我们可以播放现场视频,让学生们一起感悟了大爱无私的人间真情。

四、引导学生尊重和珍爱他人的生命

在珍爱自我生命的同时,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课文注重对学生进行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教育。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和《小音乐家扬科》这两篇课文中,两个在黑暗的社会制度下悲惨死去的主人公,同样能激起学生的同情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当学习《穷人》一文时,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救助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他们的高尚品质也同样激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学生的心田里播下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生命的美好种子。

五、在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珍爱生命

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在语文课上,除了阅读文本,我也经常通过表演课本剧、分角色朗读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在实际体验的背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尊重别人。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时,我组织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家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再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都站在残疾人的角度谈感受,对残疾人能积极面对生活表示了敬佩,同时也为自己是个正常人而高兴,都认为应该珍爱生命,好好的过好每一天,对生活中需要帮助的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 中职毕业生 生命教育

人们常说“一技在手,天下任我走。”我认为,在加强职校生技能教育的同时应该强化生命教育,原因有两点:

其一,中职生就业容易守业难。近年来,中职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在95%以上,但频繁跳槽、责任心不强,不关注职业前途,不自信,及时行乐甚至轻视自己的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震惊全国的富士康15连跳事件向我们敲响警钟――对中职生进行生命教育势在必行!

其二,中职生群体存在多种心灵缺失。他们因为学习成绩差长期被批评而失去了自信心;因为中考落榜、大学无望而被家长放弃伤害了自尊;因为长久很少成功的体验而存在自卑心;因为周围人们冷漠忽视的眼光而觉得自己可有可无。就业后单一的劳作、繁重的加班、乏味的厂区生活让他们压抑。如果他们带着自卑阴暗的心理走上工作岗位,有可能积极进取、自信乐观、敬业乐群吗?不,不能!对中职生加强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古语云“文以载道”,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承担着传播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以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语文学科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意义。”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在帮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的同时,还承担起提升人、发展人的使命。我们可通过语文课堂挖掘人文底蕴,陶冶学生情操,渗透生命教育,让语文课堂成为生命意义教育的阵地。通过对学生进行教材学习、文化熏陶、情感浸染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具体做法如下:

1、单元突击,让学生自爱、自强。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计划新教材必修课《语文》职业模块第一单元中就添加了对个体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进行思考的内容。如:课文《我很重要》截取社会生活中关于生命个体在各个层面上的“不可或缺”的表现,以理性的分析和动人的情感呼吁我们:只要我们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奋斗着,我们就是重要地活着。只要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宝贵,明白生命的价值,那么还会有那些轻生的念想吗?课文《我为什么而活着》从追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三个不同的侧面选取材料,用充满理性而又饱含激情的语言告诉我们“人活着就应该有精神追求。而课文《人格是最高的学位》却用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告诫我们:在我们年轻的时候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从而走好漫长的人生之路。也许懂得了生命的真谛,富士康跳楼的悲剧就会减少甚至杜绝。珍爱生命难道不是职业人必须具备的优秀品格吗?我认为,语文课堂在落实“双基”,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该注重渗透生命教育。

2、长期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追求完美人格

阳光心态不是一蹴而就的,光靠一两个单元或者几篇文章是不行的。其实,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关于生命意义的信息存在。文学作品中关于生命的探讨无处不在。大量的思想性极高的古今名篇,也不乏文笔犀利,思想深邃的历代佳作,关键是我们如何利用这些材料,我们要将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形态、情感形式有机地融入、转化到个体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作品中所充溢的生命的鲜活和质感。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一种探讨或者诠释”。如教授《伐檀》时,联系到《诗经》“国风”中的一些篇章,我们会被诗歌中那样单纯明朗、胸无渣滓,那样自然质朴、毫无造作,那样胆大率直,不加掩饰的真情深深打动,这种真情穿越几千年的历史烟尘拨动了一个个现代人的心灵琴弦。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漫润的情感的体悟。教读小说,是启发学生对现实人生的冷静思考。因此,我们可以打破常规课堂,让学生们发散思维,在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中思考得更多更远。

3、增强阅读、挖掘人文底蕴,课内课外相得益彩。

在讲授唐宋诗词和家散文等古典文献时,我们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学常识,而是让学生了解李杜、韩柳、欧苏……他们曲折坎坷的经历、忧时济世的热情、傲岸不羁的性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卓越不凡的才智识见、彪炳千载的文学创作。让他们知道苏轼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代代转诵,光照千古,而且也是曾经生活在我们这片饱经忧患的土地上的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他曾蹲过监狱、惨遭非人的折磨,他曾一贬再贬,浪迹天涯,他谪居黄州,忧谗畏讥,他泛舟赤壁,浩歌江东,他关心民瘾,兴修水利……。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人文底蕴,才能使学生的心灵一次又一次震颤。还有孔子执着的人生追求、孩子般的热情、诲人不倦的长者风范,让人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孟子的洋溢着原始人道气息和民主精神散文,庄子对生命的拷问和冷峻机智的谈吐,韩非子对人性的鞭辟入里的剖析,荀子对人的本质力量的铺张扬厉……都能启人觉悟,促人警醒,催人奋进。因此,多开展关于生命意义的探讨,除了记住应付考试的文学常识外,多开展读书活动,给同学们推介好书,让他们更多地了解文人们的坎坷经历,从而对生命的意义有更深的思考。

4、话题作文,让生命教育渗入心灵

最能引起学生思考的语文活动,也许就是作文了,对学生进行与生命意义有关的话题作文的训练,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一来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二来也让学生自己对生命话题做一次深入的思考。

有人说快速发展的社会,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却让人们的心灵支离破碎,没有健康的心态,不懂生命的意义,是不可能敬业乐群,生活在阳光下的。为了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重视生命教育吧,让中职语文课成为生命意义教育的殿堂,给学生一双隐形的翅膀,让他们在事业的路上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 曹福成.《大教育与现代人的培养》.江苏教育出版社

[2] 钱理群.《以“立人”为中心》.〈语文学习〉,2000(1)

篇5

【关键词】儿童化作文 习作表达 指导 方法

“儿童化作文”是儿童心灵的自由舞蹈,是展示儿童心灵世界的窗户。它不仅是一种生命的倾诉与表达,更是一种生命的灵动写意,也是一种凭借文字的儿童个性化张扬与展示。儿童的本能、冲动、灵感、需要、好奇和愿景等常常都在其儿童化的习作中流淌出来。那么,丰盈儿童的精神世界,打造永不消逝的童年家园,实现作文与儿童的精神和言语同构共生,则是“儿童化作文”最终教学的本真。

一、记录“美好瞬间”,写意多彩生活

小诗人金今的母亲说过:“生活,为她构成了一个令她随时想象的空间,千姿百态,五彩缤纷,那里的遐思妙想是一个女孩心灵的版画。”可见,绚烂多姿的生活是“童化”作文的不竭之源,是“童梦”的发祥之地。

“童化作文”就是要让儿童回归生活。在生活中,丰富童年的体验,丰盈童年的心智,使言语表达成为他们抒写心灵世界的窗口,咀嚼品味童年生活的站台。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大自然的无字书等都是滋养儿童心灵的甘泉,把孩子带到野外去,用心聆听那风声、泉响、鸟语……这样,孩子的笔下才会有蓝天白云的美丽、泥土野草的清香,才会把情真意切的体验流注笔端。描绘出自由的童年,写意出生命之初最灿烂的阳光!

在教学中,依托校园生活,通过校园主题文化活动、课间游戏文化活动、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们“童化”作文教学开展实施的三个切入点,开发课内外立体的“飞扬童心”的系列活动。在开展系列活动中,充分尊重儿童的生命价值,要以儿童的天性为基础,构建富有生机活力的校园生活,充分利用校园生活中的教育教学资源,增强体验,丰富感受,提升审美水平,使校园不再成为一个封闭的世界,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精神体验时空。在体味丰富多元的生活中,感受充满童真童趣的一个个“美好瞬间”,进而悄然生成诸多生动感性的作文素材。

二、研究“生命之趣”,倾听成长之音

儿童天生是属于大自然的。一只蝴蝶翩翩掠过,一朵花蕾悄悄绽开,一缕蓝烟袅袅升起,一面岩石爬满青苔……都是在向他们悄悄传递成长的力量,渐渐地渗入灵魂和血液,获得生命的滋润。我们应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打通儿童的生活,让儿童走进大自然。

在习作实践中,我们以大自然为载体,以实践、赞美为路径,以季节的轮换为章节,通过“赏春”“忆夏”“品秋”“闹冬”来构建习作主题;也可以通过观察,探究为主要路径,通过观察动植物生长过程感受自然的生命之趣……以此,丰富儿童感观,弥补学生体验,倾听成长之音,聆听“自然之语”,让每一个儿童都成为习作的独特经历者、体验者、探究者,使之成为鲜活、动态的习作资源。

例如五年级,我们曾让孩子们回家种豆,种青菜、栽培葱蒜等,并进行观察、记录,我们把它称之为《种植连续剧》。以下为习作示例:

绿豆成长记五集连续剧

8月17日 星期四 晴

今天天气很好,我小心翼翼拿了几颗绿豆,然后飞快地拿起杯子接了水,再把豆子泡进去,绿豆躺在水床上,边休息,边喝水,不一会儿就睡着了,我心里不停地唠叨:“小绿豆呀小绿豆,你快快长大呀!”

8月20日 星期六 晴

这几天的天气都很燥热,正如我的心情一样,有点烦燥,几天下来绿豆好像没睡醒似的,根本没有动静。今天我一看,只脱了壳,露出了一点点小尾巴,像一只小蝌蚪,不睁大眼睛看,还发觉不了呢!虽然只有一点小小的变化,但我心里也踏实了许多。

8月23日 星期二 多云

今天天气终于变了,前几天热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我来到水杯前一看,绿豆尾巴已经长得很长了,而且还长了一点嫩叶,当时我高兴得像吃了蜜一样甜。

8月25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我来到水杯前看见绿豆芽已经长得很长了,嫩叶也长大了许多,而且我发现嫩叶上面叉开了,就像两座绿油油的小山一样。

8月27日 星期六 晴

今天是我观察绿豆生长过程的最后一天,我来到水杯前一看,我发现绿豆芽的茎已经变得很粗了,叶子变圆了,我非常高兴。我通过这次观察不仅知道绿豆生长的过程,而且还知道了观察事物要有耐心、恒心。

多有趣的连续剧!孩子们在培植过程中,不但增长了观察能力,还增强了表达的兴趣。一集集有趣的连续剧,配上有趣的插图,在作文栏里展出,吸引了所有同学的眼球。这些自然资源优化和开阔了儿童的习作空间,与当下的儿童生活形式“映射”和“交互”,形成生活与习作的“和谐共振”。

三、聚焦“特别发现”,表达成长花絮

儿童是感性化的人,他们的生命中有许多成人看不透的东西,对于生命,他们拥有最纯真的情感和最丰富的想象。对一只做过自己朋友的刺猬,孩子们会念念不忘,总希望在自己放走它的小土堆上与它重逢――这是儿童与自然生命的对话;淘气顽皮的孩子给奶奶的头上用彩色的皮筋扎上一绺一绺的小辫,让记性差的奶奶竟走到小店去买酱油,让大伙儿和奶奶全乐得咯咯笑――这是儿童与生命个性的对话……从孩子的生命成长出发,开发“儿童与生命,儿童与自我,儿童与亲情”的对话系列,激发和引导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聚焦“特别发现”,捕捉成长花絮,唤醒生活感悟,丰盈孩子的心灵,启迪孩子的成长心智,表达生命成长历程。

因为孩子对自我最熟悉,所以四年级时,我们曾利用一个月时间来写我的故事,然后订成一个《我的故事》的作文集。现摘选一生的《我的故事》系列之一:

跟你们说一个小秘密哦!我妈妈是一个很爱美的女人啊!你看,这会儿一定又坐在化妆台边化妆呢!每天一早,妈妈第一个起床,洗好脸开始化妆。“哎呀,皱纹又多了好几条,该怎么办呀!”妈妈拍着脸上的皱纹大叫起来。而我,只会钻在被窝里偷笑。妈妈脸上有许许多多的“小芝麻”,还有一颗特别大的,为了掩盖“小芝麻”,妈妈真是费尽心机呀!一会儿买“玉兰油”,一会儿买“旁氏亮采净白露”,一会儿买“玉丽持久隐形粉底霜”……多的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每天当我睡得正香时,会被妈妈给吵醒,一下问我穿什么衣服好看,一下问我配什么裤子,一下问我该系什么颜色的围巾,可烦了!我常常对自己说:“做一个女人难,做一个女生更难,做一个爱美的女人的女儿,真是难上加难呀!”

篇6

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必须循于生命,遵循生命的特点和规律,在生命的对话与交流中,通过生命的体验,而达于生命,提升生命的质量。就学生而言,写作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生活姿态,它既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个性的一种展现。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作文教学过程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过程。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都怕写作文,一布置作文,学生就叫苦连天,一大段一大段甚至整篇整篇都是模仿所谓的范文。这一现象严重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削弱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作文中缺乏个性的现象依然严重,这主要是我们的教育个性化意识淡薄所致。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转变作文教学观念,探索作文教学新途径,改进作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作文能力,让学生快乐地写作文,真正实现学生语言素养的提升。

一、培养学生说的兴趣,理清写的思路

表达是习作的关键。"说"比"写"起步要早,由说到写的顺序是符合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只有做到有话可说,才能做到有话可写。因此,我们应很好地利用现有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单元,尊重学生的童言稚语,鼓励学生自由倾吐,说真话,抒真情,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在教学中应创设和谐、轻松的口语交际氛围,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想说爱说,尽兴地说。在说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训练说的过程中,语言与思维便会呈现互动状态,语言促使思维过程进一步清晰,思维反作用于语言,不断调整语言的表达;"说"使思路清晰、外化、活跃,"思维"又使语言严密、合理、丰富。"说"促进了"写"的酝酿,将积累的材料与形成文字的距离大大缩小。在学生尽兴地说后,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所要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做到"我手写我心",这样长期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便会日渐浓厚,写作思路也会日渐清晰。

二、随文练笔,锻炼学生的写作功底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学生在熟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以后,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同的体裁,留下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让学生及时进行写作要点的模仿和迁移。通过补写,既充实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又达到了阅读技巧迁移的目的。这种坚持"小步走"、"不停走"、"坚持走"的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选择写作题材,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写作限制太多,尤其是要求几十个学生甚至更多的学生写同一命题的作文,这往往是一种无视学生个性、扼杀个性的做法。让学生的现有生活经验去"对接"教师的主观命题,显然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在这种统一的写作要求和沉重的写作状态下,"做"出来的多半是枯燥无味、情感乏味、苍白无力、没有个性的"八股"文。因此,在学生刚刚起步学习写作的时候,命题作文越少越好,题材越宽泛越好,应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地写作文,什么让他们最感兴趣就写什么,什么让他们最心动就写什么,什么时间有写作材料和写作冲动就什么时间写,学生不再受限制,放胆去写作文,这样的写作才合乎学生的心理。

四、表情达意,写出真实的自己

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四季星移……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丰富着我们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结合教材安排的习作内容,引导学生去拥抱生活,勤观察,多感受,用自己的语言将体验表达出来。春天的校园,生机勃勃;夏天的绿荫,沁人心脾;秋天的果实,令人沉醉;冬日的飘雪,勾人遐思。这一切,教师都应该敏锐地抓住,创设机会引导学生体察、表达。同时,倡导各种亲近大自然的亲子活动,并予以适当的辅导。无论什么文章,没有自我,就没有脉动,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个性。只有写出真实的自己,才能写出真实的感情。

篇7

一、切实抓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在写作教学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得到公允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足够的重视,学生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

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的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新教材中,安排了“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性学习”这些内容,大都要求学生走出狭小的课本,到社会,到大自然中寻求知识。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比如,七年级的《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八年级的《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等,都要求学生在课内外的活动中培养能力,增长见识,了解人生和社会。这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写作的需要。因此,每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很好得开展好综合性学习要求的活动。

二、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开展广阔的阅读,开阔学生视野

现实教育下的学生,对生活的深层理解、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大多是从阅读中来的。从目前见到的一些调查材料看,几乎所有的作文尖子都认为作文课和课堂作文训练对提高作文水平帮助不大,作用不明显。他们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课外大量的阅读和写作。在他们那里,作文不再是一种苦差事,不是搜索枯肠的挤牙膏,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作文是抒写心灵的园地,是联系社会的纽带,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这就是因为课堂作文训练主要是针对形式的,是不真实的,而课外自由读写主要是针对内容的,是真实的。古人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之谈,像人们熟知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还有杨雄的“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这些都是说“多读”是能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

因此,在能够开眼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和空间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严格控制课堂讲解时间,控制作业量,给学生松绑。为开拓学生的视野,我常在每周的五节语文课中设立一节阅读课,推荐学生看《小小说选刊》《散文》《小说月刊》《杂文选刊》等。也推荐学生看报,如《中学生学习报》《关心下一代周报》等,都是信息丰富,文笔流畅,贴近生活实际的好报。同时,指导学生阅读和摘记的的方法,每星期写一张课外阅读摘记卡,内容自由,贵有自己感悟,要求有点评,有赏识,有仿写。我还拿出自己订阅的报刊和他们互借,拿出自己的摘抄本让他们传阅,使班级里借书、看书、摘记蔚然成风。

三、利用好多媒体,借助电影、音乐等艺术,增强学生对情感的领悟

优秀的电影作品,是综合的艺术,是生活的浓缩,它犹如压缩饼干,给深陷于文山题海中学生来充饥。每学期我至少给学生观看一部优秀的电影,如《阿甘正传》《建国大业》《美丽人生》等,看后还要展开集体讨论,并要求写观后感。这些影片大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人生经验和阅历,并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读后感或随笔这些作品,居然大大好于平常的笔记。

篇8

在过去的一个学期,我和我的学生流连于唐诗宋词,在诵读欣赏中濡染古典之美;我们问道于《论语》《孟子》,在理解拓展中汲取古代先哲的智慧;我们收获于“随笔”“作文”,在表达运用中刻画着自己的成长。作为执教者,从中收获了更多的喜悦,看清了更多的不足,也明确了今后的路。

诗歌作为生活的反映,作为诗人心绪的表达,大多呈现出一种含蓄美,语言模糊,内容含蓄,然而却意在笔端,味在其中。每当我们读到先民们在戍边途中唱起“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一动人诗篇时,我们的心中往往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愁绪。每当我们读到诗人在颠沛流离中吟出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带血的诗句时,我们的内心自会感到一种难以言尽的生命沧桑。但如果句句翻译,无论如何也无法读出复杂的愁绪和生命的沧桑。因此在《唐诗宋词》教学中,力求摈弃那种字字句句的讲解,而注重整体性的感知,关注学生的语言直觉感受,追求一种适度的模糊。在方法方面,倡导以体验方式学习诗歌,让学生在诵读中联系作者、背景并带上自己的体验以个性化方式去触摸诗的灵性,让诗的“精神性存在”化为学生“心中的诗”,在阅读欣赏中获得舒展生命的快乐,实现精神的成长。

《论语》《孟子》内容丰富,涵盖了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哲学理念及人生道德修养的诸多方面,对中国人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二者又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正如于丹教授所说,《论语》的言语是朴实的,就像邻家和蔼的老头,说的都是朴素的真理;孟子的文章大气,言语间充满了不可辩驳的智气,谈的是大丈夫修身治国。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在对先贤智者言语的诵读过程中,继续积累文言字词;注重启发学生读出这些“不死的思想” 的现代意义;引领学生阅读欣赏《于丹:论语心得》《傅佩荣:孟子的智慧》,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高度。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犹可追”,面对未来,我们依然怀抱热望--对我们的课程,对我们的课堂,对我们的学生,也包括对我们自己!之所以相信未来,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知道了努力的方向。

篇9

我惊呆了,为了那遥不可及的生存与自由,小虫与茶杯做着殊死的搏斗。它定然是会死于束缚之下,灭于困境之底,但是它努力过了,挣扎过了,它会为了生命而奋斗,它不会放弃一丝生的希望,因为它知道生命的价值。

而我们人类呢?会有人遇到挫折自暴自弃,会有人面对困境自取灭亡,会有人因为事业的失败而责怪生命,更会有人为了生活中的锱铢必较而悲观绝望......他们的遭遇是因为他们忘却了生命的真谛:拥有生命本身就是快乐的。为何要向生命抱怨那么多呢?要知道,生命是如此的宝贵,如此的脆弱,生命只有一次,努力为生命而奋斗,去追求,才是我们生命最珍贵的价值。

我小心翼翼地移开了茶杯,只见那小虫摆着如释重负的姿态,得意洋洋地舒展着自己的两根触角,伸了伸翅膀,又像刚才那样飞舞于空中,蹦跳于书本之间。我好惊奇,没想到自己轻易的一个举动竟然攫取了一只小虫生命的自由,望着它挣脱了束缚,自在地飞翔,我真的很开心,但在开心之余,却又想起了奶奶经常念叨的一句老话:“我小时候啊,总喜欢捉蝈蝈逗着玩,还有蝴蝶,有红翅膀的,蓝翅膀的。还有小鸟,有各种各样的鸟,什么黄鹂,白头翁,还有自由自在地飞翔的老鹰呢!可惜现在都看不到了......”

是啊!现在这些动物除了在动物园里,其他地方再也找不到它们的踪迹了。我们会经常在作文里,尤其是描写春景的作文里提起它们。然而那些好不现实,有多少人真正亲眼看过老鹰的翱翔,聆听过百灵的歌唱呢?我们好想历经长辈们的童年,长辈们那与自然同处,真正体现自然的童年。但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又动物的滥杀却剥夺了我们这小小的心愿,使之成为永久的梦想......

篇10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①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情感真实,语言通顺。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不得抄袭试卷中的材料或他人作品。

题一:一张奖状,是用汗水换来的奖品;一张笑脸,是用真诚赢得的奖品;一缕阳光,是太阳赐予大地的奖品……有的已经拥有,有的正在期待。请以“奖品”为文题作文。

题二:一位同学说:“毕业就是到达,因为我喜欢到达时的放松。”一位同学说:“毕业就是出发,因为我喜欢出发时的新奇。”是啊,人生没有终点,追求永不停止。出发是为了到达,到达就意味着出发。请以“出发与到达”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满分作文】

奖 品

一考生

毕业前夕,学校举行以“让我们唱响未来”为主题的歌唱会。消息传来,全班一片欢呼。可班长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望着静静地坐在前排的小莫,他不由皱起了眉头。

第一次走进校园,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校园里的各种花儿仿佛为了迎接我们,铺天盖地地开放了。那一排排苍翠欲滴的万年青,能看出来刚经过一番修剪,显得格外精神。我们的教室正好在一楼,推开窗户,美景就在眼前。

初次见面,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自我介绍着。轮到小莫时,她默默地站起来,红着脸,憋了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后来不知谁悄悄提醒了一声,“她不会说话。”大家才恍然明白――原来小莫先天残疾,出生后就不会说话。她连话都不能说,怎么唱歌?这正是班长皱起眉头的原因。

听说要求全班一个也不能少,大家一时难住了。小莫怎么办呢?大家担心的,并不是班级能不能得奖,而是大家不希望丢下这位好朋友。小莫望着班长,先摆了摆手,继而笑着摇了摇头。可大家谁也不赞成她退出。有人拉着她的手说:“你与我们站在一起,就是一种成功。”大家一番热情的话语,弄得小莫眼睛湿湿的。后来,班长走到小莫的身边,附在她耳边悄悄说了一番,惹得她“咯咯”笑了起来。

歌唱比赛在操场上如期举行。操场两边高高的石榴树已经开花了,那一朵朵细小而饱满的红花,将校园装扮得格外美丽。轮到我们上场,舞台下顿时静了下来,因为大家惊讶地发现,小莫,这位从来没有说过话的同学,竟然站到了队伍的最前面。《感恩的心》的旋律响起来了,小莫的手也随之舞动。原来,今天她用的是手语,她用手在演唱。看着看着,刚才还安静的操场上,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那天,班长接过奖品后,径直走到小莫跟前。继而班长朝向同学们大声地问道:“这奖品应该属于谁?”“小莫!”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竟然异口同声地喊出了小莫的名字。捧着奖品,小莫默默地流出了眼泪。她知道,这份沉甸甸的奖品,代表的是大家沉甸甸的关爱。

成功启示

《奖品》有两大特点最为鲜明:1.事件不大,情节曲折。文章写的是寻常小事,情节却波澜迭起。2.情景交融,细节美好。无论是开篇时描写月季花开放的画面,还是部分(进行比赛时)描写石榴花开放的情景,作者所用笔墨不多,却让语言顿时生色。另外,初次见面时小莫“红着脸,憋了半天”的神态,与“小莫的手也随之舞动”的场景,均刻画细腻,情感充沛。

我到达过最远的地方

一考生

很小的时候,我就在想,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在哪?现在的我却开始反思,我到达过的最远的地方,它在哪?它是我记忆中的一道风景吗?

有人说,最远的地方是生命的尽头,只有逝去的人才知道。而又有人说,最远的地方,没有生命的终结,你勇敢地向前走,路就不断地延长,每一处你停留的地方,都曾是你到达过的最远的地方。

当枝头刚刚冒出新绿的时候,太阳升起的山头是我去过最远的地方,红彤彤的它不知为何一直对我微笑,越来越远,越来越高。那时,无知的我一屁股跌坐在洒满阳光的柔嫩的草地上,手里不断摆弄着我无意中发现的太阳草。到达这最远的地方,大人们是为了那瞬间的日初,而我却自得其乐地待在一旁把玩着太阳草。

当枝繁叶茂的时候,浩瀚而澎湃的大海是我去过最远的地方,面对日月星辰的闪耀,它从未停止过内心对世界的呼啸。它的身体与岸边的礁石撞击,激起一连串动人的歌谣。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总是丢三落四,留给人们的只是能够珍藏的回忆。我慵懒地躺在热乎而柔软的沙滩上,手里摆弄着一株刚刚扯下来还没枯萎的太阳草,对着阳光,我的手心出现了那个熟悉的四边形。我知道,明天即将又是个好天。

当枝头已挂满了冰霜,只有梅花依然傲雪绽放的时候,我正在寻找那最后的地方。也许,它在遥远的沙漠,随着风声的呼啸此起彼伏;也许它在遥远的大洋,随着波涛的翻腾汹涌澎湃,也许它同那虚无缥缈的桃花源一样,成为我生命中无法触及的向往。

生命正如这样,有着许许多多个最远的地方。我们所到达之处将成为过去,眼前的路还更远更长。生命的诠释正如接连的抛物线,不仅在于拥有一个灿烂的最高点,更在于每时每刻、每分每秒的起伏跌宕。跟随着眼前的太阳草,奔向最远的地方,生命会有低谷,但并未结束,曲线还在继续。如能使曲线再度上升,终将到达一个更远的地方,这样的人生不美吗?

一株太阳草悠然地飘落,我又开始向着那最远的地方出发。

成功启示

1.角度巧妙,内容独特。当其他考生从自我生活出发,写自己获取成功或是实现目标的时候,这位考生却笔锋一转,将目光落到了自然之上。在春夏秋冬的美景之中,作者竟然感觉自己到达了生命最远的地方。表面上看,有些突然;细细一品,那不正是人生最美的地方吗?如此立意,真是巧妙啊!2.手法多样,语言灵动。开篇设问,一句“我就在想,世界上最遥远的地方在哪”自然引出下文;“当枝繁叶茂的时候”之类的句子,诗意盎然,宛如画卷;“它的身体与岸边的礁石撞击,激起一连串动人的歌谣”之类的句子,或拟人,或比喻,语言极为形象。

【教师总结】

就这两道作文题而言,有两大特点较为突出:一

是思想导向鲜明。命题者均意在引导考生表达健康思想与良好追求。二是题型讲究变化。两道选题作文,一易一难,利于公正地评卷,也利于考生充分展示自我才情。

细读“奖品”这一命题作文的材料,“一张奖状,是用汗水换来的奖品”,这是提醒大家,可以写自己通过努力获取奖品的过程;“一张笑脸,是用真诚赢得的奖品”,这是提醒大家,奖品不仅有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如一声谢谢、一次握手、一个拥抱,都可以成为一种无言的奖励;“一缕阳光,是太阳赐予大地的奖品”则告诉同学们,不仅可以写生活中的故事,还可以用童话、寓言等形式,讲述一朵花、一片叶、一缕阳光获得他人奖励的故事。通过“有的已经拥有,有的正在期待”一句,则可以使同学们明白,可以写获得奖品的故事,也可以写渴望奖励的内心。细细思考命题里的材料,你的思路便会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