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英雄雨来读后感范文

时间:2023-03-16 05:2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英雄雨来读后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篇1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小英雄雨来》,被雨来的故事所深深打动了。雨来是一个机灵鬼,从小爱游泳,聪明活泼,逗人喜爱的孩子。雨来妈妈因要到区上去开秘密联络会,到河边 去唤正在玩耍的雨来回家。雨来听到妈妈叫他后,顽皮地跟母亲开起了玩笑,一个猛子潜入水下,待母亲失望地走后,才从水中突然冒出,哈哈傻笑……但雨来从小就热爱祖国,热爱科学,懂得民族大义。一本用土纸油印的课本,他宝贝似的珍藏着,虽然雨来14岁时才到三钻儿家的豆腐房那黑暗的小屋上夜校,却能认真、刻苦学习;我呢,在这种和平的时代里,本应发奋读书,可我却与雨来相差十万八千里。

有一次,当雨来独自在家时,鬼子来“扫荡”了。邻家的李大叔跑到雨来家找地方藏身,并一再告诫雨来不要告诉别人。待李大叔藏好后,雨来拼命往后院逃,但为时已晚,欲来被鬼子抓住,鬼子将他抓住用糖和金戒指诱惑他,可他宁死不屈,被鬼子打的鼻青脸肿也不说处李大叔藏在哪。气得鬼子暴跳如雷,要枪毙他。可雨来却趁鬼子不注意时,一头扎进河里逃了出来。

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我明白了两个道理:一是在家或外面不能软弱,更不能娇气,应该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也要在学校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在家里做一个让妈妈放心好的孩子的好孩子!

篇2

  2022有关《小英雄雨来》的读后感

  雨来,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名字。可现在,他却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

  雨来的水性极好,可妈妈却不让他下水,生怕他出了什么事。有一天,爸爸妈妈觉得应该让雨来有一点文化,就送他去上了夜校。今天,雨来的老师教了雨来和其他同学二句话:我们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

  几天后,雨来上夜校刚回家,爸爸妈妈都不在家。这时,交通员匆匆忙忙的走进来,搬开雨来家的米缸,米缸后面居然有个大洞,交通员连忙钻进去,边钻边说:“雨来,我钻进去你把米缸搬回去,鬼子马上要来了。”

  雨来用上了吃奶的劲,把米缸搬回去。就在这时,鬼子冲进来了,把雨来家搜了个遍,也找不到交通员。鬼子问雨来:“小孩,交通员有没有来?”“没有!”雨来答道。鬼子又问了几遍,可雨来依然答道没有。鬼子见雨来不吃这套,便开始打雨来。可雨来依旧没有把交通员藏在自己家里的事泄漏出来。最后,鬼子忍无可忍,对手下说:“把他枪毙了!”雨来听了,立马跑出家门,跳进了一条河里。鬼子对雨来跳进水里的地方连开数枪,以为雨来已经死了,鬼子就走了。其实,雨来早已游走了。交通员在那个洞里等了好久好久才从另一头钻出来了。村里人告诉他鬼子已经走了,可雨来已经死了。大伙到河边,想把雨来的尸体捞起来,可雨来游了过来,问道:“鬼子走了没?”大伙欢呼起来:雨来没死,雨来没死!

  我们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正如雨来说的那样。为了祖国,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2022有关《小英雄雨来》的读后感

  读完了《小英雄雨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年仅十二岁的雨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雨来在战争中长大,家乡在芦花村。他小小年纪却有着热爱祖国、不怕牺牲的精神。他敢冒着生命危险把敌人带入地雷区;他敢在黑漆漆的晚上跑到西边给八路军送信;被敌人打晕了,醒来第一句话就是“给我一支枪……”

  他面对敌人没有丝毫畏惧,面对敌人的哄骗毫不理睬,时刻牢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前几天,妈妈带我参观了纪念馆。我非常震惊:战争本是军人之间的事情,可日军却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这种行为让国人无比愤怒。当时的中国太落后,落后就等于挨打,只有祖国强大了才能抵抗住外来的侵略。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好少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好好学习,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加油!!

  2022有关《小英雄雨来》的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小英雄雨来》。

  它的作者是管桦。这篇小说的背景是发生在抗日时期,所以我觉得作者也是在勉励所有的少年儿童,让大家都一起反抗日本鬼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保卫祖国妈妈的安宁!这本书主要写了机智的小雨来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帮助八路军对抗日本鬼子的故事。因为都是和我差不多年龄的孩子的故事,所以我刚读,就被它吸引住了。他们的勇敢、机智、不怕苦和对待日本鬼子的仇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这其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则是小雨来把敌人引进地雷区,又机灵地脱逃的故事。

  故事中,小雨来巧妙地同敌人周旋,先是故意地带敌人绕过“地雷区”,然后趁敌人放松警惕时,把敌人骗进真的地雷区,又故意跌入河中,让敌人放松了警惕。结果,日本鬼子最后被民兵一举歼灭!

  瞧,小雨来是多么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呀!

篇3

1 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多年来,语文教学采用的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把理争透,老师唯有不停地讲,岂不知讲解得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是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取而代之的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

1.1 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1.2 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现用的教材中,不论寓言故事、散文、还是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精彩片断、妙语佳句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1.3 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2 利用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2.1 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两方面引导学生的:①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②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2.2 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俗话说:“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属于创造性笔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和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2.3 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①每周一节的语文活动课,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朗诵擂台赛”、“美文欣赏会”等。②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采蜜集”和“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习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3 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作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用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方面着眼:

3.1 练在情感交融处。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地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2 练在思维的发散点。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3.3 练在情节的空白处。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响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篇4

语文素质是指经过教师的培养和训练,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循环往复的吸收和表达实践中,形成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只有在交往过程中不断熟悉语言、积累语言,才能把古今中外的语言精华据为己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积累的指导是不容忽视的。

1.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熟读和背诵是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少年儿童精力充沛、记忆力强的特点,使其适当地多熟读、背诵一些好文章。

1.1淡化内容分析,强化朗读背诵。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1.2增加适量背诵,乐于表达交流。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情啊!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对学困生则区别对待,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但所有学生都必须乐于表达交流,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为我所用,内化为语言能力。

1.3推荐诵读材料,提高选读能力。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光靠教材上的二十多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因此,我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2.延伸阅读,在博识中积累语言

2.1合理取舍,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小学生在阅读中,面对身边各种各样的书,常常不知如何取舍,不知读哪一本好,也不知如何去读,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教师如果不重视,学生很容易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如配套的课外阅读教材、少儿报刊、主题借阅等,使学生在博闻强识中积累语言。

2.2看过留痕,指导学生学会勤动笔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等。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2.3搭建平台,给予学生展示才华机会。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掌握了精词妙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如让"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语文活动课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在学习园地中开辟"读书"专栏、"采蜜集"、"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3.适度练笔,从写中积累语言

3.1知能转换训练。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采取有效的指导方法,合理且充分地挖掘学生潜能,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转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摆在小学语文老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小音乐家扬科》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有关句子"扬科的母亲是个短工,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在哪,好像寄居在屋檐下的燕子"、"田野里小虫为他演奏,果园里麻雀为他歌唱",然后在学生明确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要求学生不变原意去掉联想部分进行句子比较,体会联想作用,最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联系,再集体修改、评议,这样知能转换训练就落在实处了。

3.2情感交融训练。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有趣地描述自己的独特体验,就能写出有特色的好文章来。如在教学《我的心事》时,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得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在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分角色朗读后,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篇5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但纵观多年来,语文教学采和的却是“以理解为目标,以讲解为手段”的阅读模式。为了理争得深透,老师唯有不停地讲,岂不知越讲解得多,教学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症结就地于违反了“背诵”这一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所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三条措施:

1、阅读教学淡化内容分析,加强朗读、背诵训练。

语文教学时着重在熟读课文上下功夫;在记忆常用词语,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诵诗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课书教完了,通过检查是否读熟、是否能把该背诵的地方背诵出来,作为评价自己教学成败的首要标准。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3、每学期补充八篇左右的诗文和现代中外名篇,要求学生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背下来。一代伟人酷爱读书,许多名篇熟读成诵。总书记访日进,主人问他访问的结果怎样。他顺口吟诵了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这两例,不正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背诵古诗文和名篇受益不浅”吗?现用教材虽有精选部分古诗文和中外名篇,但数量太少了,所以我有计划地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篇目,让学生博闻强记。久而久之,学习对语言的运用就得心应手了。

二、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目标尚在起步阶段,一套完善的语文课外阅读教材仍未问世,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使其在读中积累语言。我是从三方面引导学生的:1)把本省、市级编的作文刊物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2)订阅少儿刊报。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除要求他们人人订阅《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外,还推荐了一些优秀的刊物让学生自行订阅,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3)结合学校、班级开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到图书馆、书店借阅。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俗语云:“好脑瓜比不上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编写写作提纲和写读后感。写读后感是属于创造性读记,它使阅读活动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想象用情感活动的有效参与。

3、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就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我的做法是1)每周星期六的语文活动课,便让它成为学生们表演的舞台。活动谭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2)在班上的学习园地中,我专门开辟了“读书”专栏,其中设有“采蜜集”和“知识角”等小栏目,发动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业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摘抄上去,以互相交流学习。如此一来,学生的阅读成绩获得了肯定的展示,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热情。

三、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俄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红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俄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

如教学《阿德的梦》,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又如仿写句式,仿写篇章结构,仿写过渡句等,都是属于知能转换的训练。

2、练在思维的发散点。

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3、练在情节的空白处。

如《小英雄雨来》中“芦花村的人们听到河岸上呼了几枪。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这段情节较简单,为了加深对雨来英雄品质的认识,我安排了一次扩写练习,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篇6

一、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

1. 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符合语文教育的任务要求

儿童文学语言明快凝练、形象生动, 并且符合语言规范, 富有儿童情趣, 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文字的学习材料。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儿童文学语言材料, 汲取儿童文学丰盈的语言养分, 形成语感, 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法, 形成语言能力, 为一生的语言发展打下根基。

小学语文教育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道德意识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育的任务, 儿童文学蕴蓄着这些丰富的内容。学生通过对《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小英雄雨来》等文质兼美的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 接受着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基本道德的熏陶, 获得精神和修养上的锤炼和提升。

2. 将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资源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阅读, 能为儿童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 适应他们的智力兴趣爱好。孩子来到世上, 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和渴望, 他们渴望快快长大, 渴望体验许多不知道的事情, 同时在成长的路途上他们又会经历失落与痛苦, 这时儿童文学作品就是他们最好的旅伴,给予他们纯净、抚慰、信心与温暖, 作品中美好的情感、多彩的世界能给他们带来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拥有的体验, 丰盈他们的生活, 带来精神上的愉悦满足。

因此可以说,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儿童文学作品理所当然地应在语文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 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配合《语文课程标准》出版的新编语文教材课文选篇中, 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散文、科学文艺等多种文体相继出现, 儿童文学作品所占比例正在大幅度上升。不仅如此,《语文课程标准》还向学生提出了阅读中外现当代童话和中国古今寓言等选择意见。

为使儿童文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 可以聚焦以下教学策略:

1.根据儿童文学欣赏的特点教学

儿童文学欣赏是儿童在听和看文学作品时的一种精神活动, 是由听和看文学作品时引发的一种艺术思维活动和审美活动, 是对儿童文学作品整体性的感受、体验和认识。由于儿童读者对象的年龄特点, 他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常常表现出其独特性。教学时把握儿童文学欣赏特点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审美水平, 提升语文阅读质量。

(1) 整体感知。由于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 文学欣赏能力较低, 所以他们在欣赏作品时, 其感知往往是跳跃式的, 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偏重于直观感受, 注意作品中的形状、色彩及声音, 对新颖、奇特、富于动感的人物形象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非常感兴趣, 而对那些抽象的、理性的阐述, 往往没兴趣, 甚至反感。所以他们主动跳过不感兴趣的和不太明白的生字、生词、生义, 对整个作品进行大体把握。

(2) 亲身体验。儿童在欣赏文学作品时, 易于感情投入。一旦进入作品当中, 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参与到作品中去, 将自己想象成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或高兴或悲伤, 或喜悦或忧愁, 其情绪情感随着角色在故事情节中的命运而起伏变化。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是在虚构的作品中, 他们会把自己编织到作品的故事情节里, 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当他们一旦被牵引进作品情境, 往往还会异想天开, 按自己的好恶情感, 去改造、安排原来的故事情节, 创编出一个更符合自己意愿的新故事。

结合儿童文学欣赏的这一特点, 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 要思考的就是语文教学再也不能只满足于对文本复制, 语文教师也无需只充当教材的代言人, 而是应该以一颗未泯的童心去换位思考, 全方位挖掘文本的语言、人文、美学等价值, 并充分利用与文本相关的资源、信息, 营造与文本呼应的审美氛围, 使学生入情入景, 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亲切的引领者, 让语文教学蒙上高尚的美学色彩。

2.根据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教学

儿童文学的每一种文体都有鲜明的特点, 现行的语文教学较少考虑儿童文学独特的文学身份, 而是将其纳入作品中, 归于同一种文学教学模式: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由于不少语文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的文体知识, 因此分析作品时未能抓住作品的精髓, 往往只能断章取义, 将充满儿童情趣的儿童文学作品分解得支离破碎, 把童趣盎然的儿童文学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说教。

以童话教学为例。童话具有与众不同的、鲜明的文体特点。童话作品中, 人物是虚构的, 环境是假设的, 情节也是离奇的, 充满了幻想和神奇, 并借助拟人、夸张、象征等手法, 将许多平凡的、习见的人、物、现象编织成了一幅幅美丽而不平凡的文学图景, 充满着自由、神奇的想象与浓烈的真、善、美的情感。所以,在教学《丑小鸭》、《美丽的公鸡》、《清清的小溪水》等童话作品时, 应多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上下功夫。通过朗读、利用音乐或画面、表演等方式渲染气氛, 创设教学情境, 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幻想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丰富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经验, 最大限度地开发和释放自己创造的潜力, 以使其充分感受童话作品的文学魅力。

3.教出儿童情趣来

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生命。儿童情趣所具有的能引起儿童的各种不同感情的性质, 使儿童愉快, 使儿童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都源自于“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 以儿童的耳朵去听, 以儿童的眼睛去看, 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

《借生日》、《捞月亮》、《小蚱蜢》等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的儿童情趣, 在成人看来有时是不符合生活逻辑或不屑一顾的, 但它是儿童所独有的, 是儿童心理、性格特点的体现, 是他们真情的自然流露, 与作品的内容水融, 渗透于整个作品之中, 通过语言、情节、结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作品中的儿童情趣很多时候要靠教师去指点、发掘。所以, 教师在教学时, 应细心体会、琢磨儿童情趣, 要把自己置身于儿童之中, 要用儿童的眼光看待事物, 用儿童的心理去思索问题, 认真体察儿童的童心和情感。只有这样, 才能够抓住儿童情趣, 真正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味, 使语文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儿童文学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的有效利用

1.及时推荐各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除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儿童文学阅读书目外, 语文教师还要熟悉和了解当代国外和中国的儿童文学, 关注儿童文学的发展。教师只有对儿童文学这一领域有了一定的了解, 才能在儿童文学的课外阅读中,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适合的各类儿童文学作品。

2.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要引导他们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的喜爱和吸收, 应通过多种活动, 如文学讲座、故事会等来指导阅读, 让学生在活动中阅读文章, 了解内容, 吸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