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03-22 20:0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国经济不可能出现大起大落,当前的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步入新的增长阶段的局部调整
我最近出访韩国、印尼,包括中国的台湾省,对中国政府在经济上的宏观调控十分关注。我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在10年左右,可能增速有增有减,但不可能大起大落,这主要决定于三个因素,一是中国已形成了自主增长的机制,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确立了以内需主导型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二是中国已形成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快速、稳定、健康;三是国际经济,特别是美国、西欧、日本三大经济板块已走出低谷,出现复苏。只要中国社会稳定,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可能重复过去的大起大落。
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去年以来,中国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形成了新的瓶颈约束。特别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投资增长率过高,特别是少数行业投资过度。
2003年全社会固定产投资同比增长26.7%,投资率达到42.8%,在9.1%的经济增长中,投资需求的贡献力达到70.95%,创历史新高。经济增长对投资依赖程度过高,如果缺乏有效的社会消费需求的支撑,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库存增长,供过于求。在有些领域也会造成通货膨胀,产生经济运行中的不平衡。今年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98亿元,同比增长43%。去年钢铁、电解铝、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93%、121.6%,而今年一季度又增长了107.2%、40%和101.4%。在我国工业化进入重化工时期的新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国外制造业向我国转移的情况下,从市场经济规律看,这些行业加快增长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由于投资过度,在建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潜伏着巨大的风险。按目前发展势头,到2005年钢产量将达到3.3亿吨,电解铝1000万吨,水泥10.5亿吨。明显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同时房地产、各种园区建设,也包括10万平方米以上的购物中心项目都有过热的现象。投资过度,加上一些地方片面追求速度,使煤电油运供需矛盾突出,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过猛。2003年生产资料平均出厂价上涨3.6%,一季度又上涨4.8%;流通环节的生产资料资料价格2003年上涨8.1%,一季度又上涨14.8%。进入二季度钢材价格已开始下浮,但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和粮食价格涨幅较大的趋势持续下去,将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
第二,经济增长粗放问题仍较突出。
大家知道,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有人称GDP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表明我国经济已开始步入一个新的增长阶段,也意味着我国经济也进入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调整期。消费结构升级带来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工业化、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但GDP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它不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速度,而不注意在资源、环保、生态、人力、财力、人民生活质量上所付出的代价,这种增长速度是不可能持久的。中国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这一问题对中国来讲已十分严重,所以中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科学发展观。
第三,就业、“三农”和金融风险是经济发展必须迈过去的三道坎。就业的压力将持续20-30年。“三农”问题中,既有农民收入问题、农业结构调整问题,也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市场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金融风险不仅有大量的不良贷款问题,还有以增量资本产业率来衡量的投资效率也越来越低。金融风险处理不好,会引发社会风险。今年以来,中央与国务院坚决果断的进行宏观调控,目前已初见成效,但有些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决不可能立竿见影。
所以我认为,今年的GDP增长可能会比去年略低,投资率会有所下降,出口会减少,物价总体上不可能有大的攀升。
二、今年生产资料市场的价格变动存在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但市场形势不可能出现大幅波动
我国生产资料市场已经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2年增长13.8%,2003年增长19.5%,2004年预计增长15%左右,销售总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
从1-4月份的生产资料市场形势分析,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市场销售大幅增长,增速仍在提高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4月份,全社会累计实现生产资料销售总额3.4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4%,增幅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
促进生产资料市场加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工业生产加速增长,促进了基础原材料消费需求的大幅上升。今年1-4月份,现价工业销售产值同比增长达到31.8%,其中重工业销售产值增幅高达35.8%。二是固定产投资增长居高不下,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高达42.8%。三是房地产、汽车行业增速不减,进一步扩大了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
(二)市场供需快速增长,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所发展
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测算,1-4月份,30种主要生产资源供给平均增长21.6%,市场需求平均增长20.6%,增速比2003年分别加快2.8和0.92个百分点。市场从2003年的需求增长快于资源增长,转为资源增长快于需求增长;供需差率也由负转正,从2003年的负1.04%转为正1.69%。供需差率比一季度也提高0.26个百分点,表明市场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所发展,这种趋势值得密切关注。
(三)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价格升势开始减弱
4月份,我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虽在高位运行,但升势出现明显回落。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统计,4月份,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升16.03%,比上月上升0.9%,环比升幅比3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比1、2月份回落了1个百分点。
市场价格变化的主要特点:一是国家陆续出台的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过度的市场需求预期和过高的市场价格预期得到扼制。二是前期拉动价格大幅上升的金属材料,市场价格出现明显下降。比较突出的是建筑用钢材和铜的价格回落尤为明显。据统计,4月份,螺纹钢价格环比下跌7.8%,市场平均价格由3月份最高峰的4100元/吨,回落到4月下旬的3400元/吨,部分地区已经跌破3000元/吨,目前一些地区甚至已降到2700元/吨;线材价格比上月下降8%,市场由3月初的4250元/吨,回落到3300元/吨,目前一些地区甚至已降到2600元/吨。全国钢材产品平均价格比3月份下降0.17%、废钢下降0.12%、有色金属平均下降0.84%,其中铜下降4.85%。三是能源类产品市场价格继续攀升,成为支撑价格高位坚挺的主要因素。据统计,4月份,汽油价格比3月份平均上升7.14%,柴油上升0.15%,煤炭上升3.87%。
预计今年生产资料市场增势将逐渐趋缓,但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当前,生产资料市场既有较快发展的内在动因,也具备快速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方面,这次市场高速增长与1993年的市场膨胀有明显的区别。1993年市场“火爆”,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内部产生的泡沫需求所至,当时,市场秩序混乱,中间需求很大,很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库存积压,造成市场大幅波动。而当前生产资料市场快速增长有其内在动因,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在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上升周期以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有其必然性、合理性,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一是近几年,消费结构正在迅速向住房、汽车、电讯和旅游消费升级。为生产资料市场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的空间。二是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又会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入重化工业化阶段,重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也会大幅增加。三是产业结构的升级又会推动地区经济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发西部地区,振兴老东北工业基地无疑将扩大对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四是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为解决好就业矛盾,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也会形成对能源、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产品的巨大需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生产资料市场快速发展具有其必然性,是一个较长期的趋势。
另一方面,从市场运行角度看,今年生产资料市场也具有较快发展的外部经济环境。一是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势头。一季度GDP增长9.7%,今年我国的GDP增长估计为8%-8.5%,为市场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内需环境。二是在当前经济发展现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仍然主要靠投资需求。全年投资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水平。三是房地产和汽车行业增长虽然会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四是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本能够得到保证。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国家有关调控政策逐渐到位,上述经济指标会比去年有所回调。在这样一个经济环境下,生产资料市场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但增幅会比去年有所回落,全年市场销售总额增长约15%,销售规模为10万亿左右。
今年要特别关注的是价格形势,有不少复杂性与不确定因素,预计全年市场价格呈前升后稳的走势,价格总水平升幅7-8%。分析市场价格今后走势,市场价格还可能存在一定的上行空间,但同时抑制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也在增加。一是部分产品市场供给加快,使市场供需格局发生一定变化,将会抑制价格继续快速上涨。二是由于市场发展不够协调,出现了生产资料市场较热,消费品市场较冷的现象,造成价格传导阻滞。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就会反过来抑制生产资料价格继续攀升。三是这一轮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部分下游行业需求增长较快,价格率先上升,从而拉升了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比较典型的就是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家调控措施逐步到位,一些下游行业的过热现象得到控制,有利于生产资料市场价格的平稳。四是长期以来,能源和原材料行业利润较低,这一轮价格上涨,是利润平均化的过程。经过近两年的价格上涨后,能源和原材料行业的利润基本得到补偿,价格也达到较高水平,基本完成了利润平均化的过程,价格走势应进入平稳阶段。总体来看,能源价格将高位略升,原材料价格将平稳回调。除以上四个方面外,还要十分关注以下因素对价格的冲击:
一是今年一些行业新增产能释放比较集中,使得市场供需格局可能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如不及时调控,会出现“泡沫供给”。二是在市场需求旺盛、价格上涨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涌入生产资料领域。一旦市场降温,就会迅速撤出市场,给市场造成较大冲击。三是近期一些产品价格跌幅较大,从我国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轨迹来看,限制过热以后很容易陷入长期疲软的困境,要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宏观调控力度要松紧适宜,以保证生产资料市场稳定、快速、协调发展。
总之,如果宏观力度适当,全年生产资料市场总规模增长15%,价格总水平增幅将控制在7-8%,与国民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市场不会出现过热,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
三、生产资料批发企业继续在摸索中前进,批发体系极不完善,缺少大批发商
2003年11月,我在第三届全国重点批发市场总裁联席会议暨首届中国批发业改革与发展理论研讨会上,我发表了“中国批发业向何处去”的讲话。我认为从国民经济总体讲,中国是重生产轻流通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流通领域则是重零售轻批发的问题十分严重。
在商业发展史上,批发业的出现,正是对商品流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率分销要求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平均利润率规律进行的必要社会专业分工,批发商处于生产与生产、生产与零售市场的中介,直接关系着流通的规模与流通的效率,关系着社会交易成本的水平,关系着市场的广度与深度。因此,就批发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不论取何种形式,不论如何改革,都是商品流通规律的客观需要,否定或弱化批发业的存在,不是商品流通业的进步,而是对商品流通规律的悖反和否定,只能给全社会带来生产和流通秩序的极大混乱。从这个意义上讲,批发业的问题仍然是我国商品流通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批发商承担着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重要任务,因此,它的发育程度成了衡量市场化组织程度的重要标志。
目前中国已出现批发业的两个多元化,一叫批发主体多元化,出现三大批发主体,①工业企业成为批发主体。②公有批发企业经过改革、改制、优胜劣汰,仍然是批发业的一支主力。③非公有制经济逐步进入批发业,成为批发业的主要力量。二叫批发载体与批发形式多元化。①生产企业通过批发商、商与经纪人以及直销,用契约方式进行批发。②通过商品批发交易市场。③通过网上批发交易。④通过展销会批发交易。
目前中国批发业,特别是生产资料批发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对批发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作用、形态缺少统一认识。②批发秩序比较混乱。③缺少大批发商。④批发技术落后,特别是网上批发交易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⑤对外商进入批发业可能出现的问题缺少对策研究。
从生产资料批发企业来讲,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对2003年全国48家重点企业有一个分析:
----销售收入净额增长了36.1%
----经营、管理、财务三项费用增长22.6%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40.7%
----资产负债率72.3%
----库存周转率11次
资产周转率1.39
从销售收入净额排队,前10名为: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浙江物产集团、天津市物资集团、中国钢铁工贸集团、上海物资集团(上海百联集团生产资料事业部)、广东物资集团、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南京物资实业集团、中国诚通控股、中国化工供销集团。从利润总额排队,前10名为:浙江物产、中国钢铁工贸、中国华星集团、天津物资、北京市物资总公司、深圳市物资集团、上海物资集团、中国铁路物资、广东物资、中国诚通。
商务部成立后,吴仪副总理要求加快大型流通企业的培育,第一批选定的15家中,生产资料批发企业有三个半,即浙江物产、广东物资、安徽徽商集团,半个为上海百联集团(上海物资集团已进入百联集团),我们已向商务部反映,天津物资集团应进入第二批。
省级物资企业,在去年华北片会上我讲过四种发展趋势,一是重组,如上海;二是进入省级重点企业,如浙江、广东、安徽、天津;三是成立资产经营公司,由资产经营公司管理,如黑龙江、深圳;四是退出国有经济,如内蒙。一年来的实践,没有大的变化。
对于省级物资企业的改革各省都有动作,进展也比较快,我希望大家注意研究三件事:第一,要培育新的流通理念,学习新的流通模式,特别是供应链原理、电子商务原理、信用体系原理;第二,对中央提出的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要加大力度。第三,一定要有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
篇2
近年来,中央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颇具力度的政策措施,支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了几个可喜的变化特点:
第一个特点: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遇到的宏观环境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黄金时期”。1978年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遇到两次“黄金时期”,一次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业、农村通过内部制度创新,实行,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另一次就是最近几年,这次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制度创新,去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同以往比较,最近这几年各级政府格外关注和重视“三农”,是向“三农”投入最多、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效果最好的时期。比如,一是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高达262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2.5%。二是由于降低和取消农业税,去年农民受益305亿元,今年又将获益210多亿元。三是2004年6月中央决定彻底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农民可以将手中的粮食按市场价格,卖给收购企业或加工企业;同时,中央还将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补贴改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四是中央还对农民实行间接补贴,对稻谷、小麦、大豆等良种进行补贴,对农民购买农机具进行补贴,对农产品加工业进行贴息补助,支持农民调整农业结构。五是全国绝大部分的省市区都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了改革,为了支持信用社改革,央行拿出近1700亿元的票据和专项再贷款资金,用于置换信用社的不良资产,增加资本金,以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的问题。
第二个特点:粮食产量出现了恢复性增长,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粮食安全问题逐渐缓解。从目前来看,全年粮食产量有可能突破9380亿斤,加上大豆、稻谷、小麦进口500亿斤,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在粮食出现恢复性增长以后,仍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到底我国自己要生产多少粮食才不会出现粮食安全问题?二是我国一方面要保证食品安全,一方面要进行城市化,同时还要考虑生态环境建设,对此我国能有多少土地资源用于城市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三是我国食品安全的关键是粮食产量还是耕地和资源?笔者认为,从近期看我国粮食安全无忧,但从长期看应注意耕地和水资源短缺问题。
第三个特点:乡镇企业快速增长,农民就业开始逐渐恢复。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与劳动就业实现了同步增长,农民从乡镇企业获得的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
第四个特点:农民收入打破了1996年以来增幅连续下降的格局,出现了8年以来少有的增幅。在收入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农民消费开始活跃,农村市场也由冷趋暖。
影响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四个因素
在农业、农村经济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当前国民经济运行中还存在着四个制约因素,对今年“三农”产生较大的影响,可能将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比去年有所下降。
第一,今年我国的粮食价格在高位上下降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上升的可能性。首先,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增加,2005年全球粮食有望增产,这将使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世界粮食展望报告》,2004年末世界粮食库存比上年增加了5562万吨,增长了14.3%,库存粮占世界年度消费量的20.2%,高于公认的18%粮食安全线。又据有关资料分析,今年世界几个粮食主要生产国谷物和大豆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综合上述两大因素,今年全球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价格将会走低。受世界粮食供给增加和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我国粮食价格也会同期发生顺向变动。其次,从国内看,在中央“三农”政策支持下,目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都比较高,他们不但增加种粮的投入,而且还扩大种植面积,如果天气没有大的灾害,今年粮食还会增产。粮食继续增产,必然会带来市场价格的波动,引起粮食价格下降。因此,今年粮食价格下降会直接制约农民收入的增加。另外,从改革开放以来粮食市场价格变动趋势看,从来没有一年的粮食价格达到顶峰以后还会继续上涨,持续保持两年的粮食高价位水平,一般都是在第二年粮食价格就会由高走低,这是粮食市场供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
第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村消费品价格同时上涨,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并影响农民的收入。尽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限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比如给化肥企业补贴,严格监督和控制化肥价格上涨。但从目前的农村市场看,化肥、农膜和种子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还是上涨了。调查发现,由于石油、煤炭价格上涨,引起下游化肥、农膜价格持续上扬。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播种面积扩大,玉米、小麦等良种价格也向上涨。石油市场价格上涨后,柴油也明显涨价了。因此,机耕、机播甚至机收的价格也已经上涨或将要上涨。另外,从消费品价格来看,去年以来农村消费品价格上涨幅度一直要高于城镇1—1.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这种趋势还在继续。据计算,农民消费资料价格每上涨一个点,每位农民要多支出16元,如果农民比市民的消费价格指数高出1.5个百分点,农民为此一年要比市民多花费25元。和市民相比农民收入低,但在消费品价格上涨过程中,农民却要支付较大的涨价成本。
第三,政府支持农业的政策空间在变小。去年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农民由此受益305亿元,今年27个省取消农业税也就是210多亿元;去年国家对农民直补116亿元,今年预计130亿元,增量补贴不足20亿元。再加上种子和农机具补贴,总额不会超过去年。另外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由于特别国债发行减少,今年对农业的投入占国家总投资的比重不会降低,但绝对量难以增加。因此,今年在政策上支持农民增收的空间有限。这样,由政策刺激农民大幅度增加收入的空间将明显小于去年。
第四,今年国家实行双稳健的宏观调控政策,具体内容是减少国债发行,压缩财政赤字,稳定货币供应,继续控制“银根”和“地根”。如果这些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或者继续加强,今年GDP要比上年有所降低。降低以后的直接结果就是,经济发展对全社会的劳动力需求量将比上年降低。而压缩投资和降低GDP增长,首先会降低社会对农民工的需求,这样今年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就业和进城打工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因此,从上述四大因素看,今年农民增收的困难比去年大,增幅很可能要小于去年。如果是这样,今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可能会再次扩大。
链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在粮食政策上,要采取“多收少进”的调控策略。比如今年一旦小麦上市以后,国家粮库一定要增加收购量,将增产的小麦从市场上转到库存中,以保持市场上粮食供求平衡,从而保障粮食价格在较高的水平上不下跌。“少进”就是今年尽量少进口小麦,避免因进口小麦冲击国内市场。同时,今年玉米可以适当向外多出口一些,以调整国内玉米供求平衡。不要在我国粮食出现供给持续上升的空间里大量进口粮食,这会造成国内供需求失衡,引起粮食价格大跌的局面。
第二,要从源头上扩大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由此抑制主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目前这个阶段,核心问题不是对化肥企业补贴,笔者建议要取消这种补贴,把补贴直接给农民,适当扩大化肥、农膜、农药的进口,增加国内供给总量。只有增加主要生产资料的供给总量,才能从源头上抑制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版权所有
第三,国家应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我国人多地少,农民仅靠种植几亩地的粮食和其他作物,很难富裕起来,国家应该拿出一些财政资金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业增值、农民增收。近几年,国家虽然出台了一些支持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但力度不大,惠及面小,农民直接收益不多,今后应加大对主产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更加突出支持重点。
篇3
关键词:经济形势;财政政策;改善民生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1
一、我国当前经济形势
当前欧美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持续动荡,对于处在复苏中的全球经济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受此影响,我国经济不会独善其身,未来的经济运行充满变数。
首先,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外需市场惨淡、内需依旧不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短期内未可奏效,必将拖累已经极大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换而言之,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经济的未来运行充满变数。
其次,由于通货膨胀的拉动和成本上升因素的推动,我国物价上涨势头明显,不仅在短期内难以得到缓解,从长期来看,他们可能会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居高不下,从而与以收入矛盾为代表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交织,造成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换而言之,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物价上涨将是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
最后,在经历了主要依靠增加政府支出和扩大公共投资的拉动经济操作后,其对中国经济结构的负作用已经逐渐凸显。鉴于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轰炸,经济结构的不平衡时中国被拖入国际金融危机中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中国经济,解决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绝非短期内所能奏效的事情。因此,在我国面临低迷的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国内传统经济结构难以为继的压力下,在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两大目标之间,我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
二、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
在全面评估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以及内部经济结构的基础上,中央做出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决议。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实质性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即便仍旧维持着名义上的“积极加稳健”的经济格局,如今,其实质性内容也应当做出相应的调整。
首先,当前预调和微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其对经济扩张性的操作可相对从缓。我们尚不需要如2008年和2009年那样大规模扩张性的操作,如今经济形势不宜于反应过度。
其次,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已经发生复杂性的变化,但是不足以改变2011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换而言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上涨之间,稳定物价水平应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最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轰炸下,即便我国经济下滑势头有所显现,宏观经济政策着重在刺激的力度,其扩张性操作也必须着眼于精细化,即在经济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之间寻求平衡。也就是说,不能以牺牲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为代价稳定经济的发展势头。
三、结构性减税与改善民生
迄今为止,结构性减税是来自官方的正式提法。自2008年的这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结构性减税由积极财政政策的配角转为主角,在反危机的实践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显而易见,在变身主角的今天,结构性减税有别于全面性减税。其特点在于:一方面要通过减税,减轻居民和企业的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减税与增税并行,优化整个税收收入结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认识,在实施的中国“十二五”规划纲要第四十七章第三节中,写入“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的原则,健全税制体系,加强税收法制建设”这样一段话。
在中国现行的税制结构下,流转税或间接税的税制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其中增值税所占比重最大,是全部税收收入的37.75%。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需要,增值税无疑应当作为结构性减税的主要对象。作为中国第一大税种的增值税,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试点并逐步向全国推广的过程中,不仅是增值税,其他税种都会迎来一场降低税负水平并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的改革。
鉴于当前积极和稳健的财政政策,稳定物价水平仍是我们的的重中之重。并鉴于稳定经济的增长和调节经济结构两大目标,增加财政支出的重心地带,也应当锁定改善民生,切实办好有关民生的大事。
具体而言,有关增加财政支出的安排,除了继续着眼于优化投资结构外,要把通过一系列改善民生为主要线索的支出项目及其规模的增加,来拉动消费需求,作为当前最为重要的工作。其中,比较重要的项目有:支持实行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劳动报酬;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积极落实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等等。
可以预期,以增值税为重心的结构性减税及一系列改善民生的增加支出的操作,将有可能在2012年走出一条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相契合、同整个宏观经济布局相协调的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扬.关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
[2]金人庆.当代中国税收要论[M].人民出版社,20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1,3.
篇4
【关键词】中国 经济形势 财政政策
一、我国宏观经济态势分析
(一)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经济卷入一场浩劫,各行各业都受到一定影响,很多企业濒临倒闭,社会失业人数增加,经济水平下降。此次金融危机持续了5年,其影响规模巨大,以至于众多经济学家将其称之为百年难得一遇,我国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改善经济,虽然近几年经济开始慢慢复苏,但依旧在动荡中前行。根据以往经济发展规律,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和结构性的特点,在二次大战之后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危机,我们总说它的突出变化是周期缩短,原来7、8年一次,后来5、6年一次,3、4年一次,甚至是2、3年一次。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都开始积极调整经济结构,比如美国、欧洲、日本等,而中国的经济结构本来就没法和这些发达国家相比,因此,截至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还不是很合理,这也是中国经济在前进中充满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GDP增速持续回落
2011年我国GDP为473104亿元,2012年我国GDP为519322亿元,2013年我国GDP为588019亿元,2014年我国GDP为635061亿元,可以看出2011-2014年我国GDP整体呈上涨趋势,但增长速度持续下滑,2013年GDP增速为7.7%,2014年下滑为7.3%。虽然增长速度持续下滑,但GDP整体水平还是很乐观的,2014年我国GDP水平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这一结果虽然比美国要晚上13年,但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因为截至2014年,我国和美国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国家GDP超过了10万亿美元。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美国一半;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已约为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两倍,经济总量已于超过了整个欧元区;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美元,将意味着与美国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缩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我国2014年的GDP增长速度的预测分别为7.5%和7.7%,由于近几年我国GDP增长速度有所回落,2014年的增长速度并没有预期高,而是相对2013年有所下滑。
(三)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对于中国的经济形势的研究相当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探讨各研究者都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有的认为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有的认为呈W字型,有的又认为是呈L字型,但无论呈现何种规律,都持同一种观点,就是我国经济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经济运行规律呈V字型,就是说如果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11%下滑到6%,未来还是会从6%上升至11%,国家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调控使得经济发展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周期性。
然而,我国经济的发展除了带有周期性规律之外,还呈现结构性发展特点,并且这种特点的影响程度还超过了周期性特点。正如事态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中国的经济亦是如此,会有发展初期,成熟期、发展期等结构,经济增长也不例外,就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式而言,经济增长处于中速增长状态。
二、中国财政政策的配置
(一)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性操作的“主攻手”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经济低迷时期,政府宜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具体的货币政策今年和往年有所不同,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高于去年,货币供大于求,理论上会导致利率下降,物价上涨,带动经济的发展,但实际上,这种扩张型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却比以往下降了,这是因为政府在控制物价和防范金融风险两者之间中和了。这说明,财政政策对经济格局的发展相对往年有所增长。因此,2014年,国家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时,要考虑到其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度有所增长,要合理使用。
(二)补赤、减税、扩支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三个支点
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就是降低税收或增加政府支出,降低税收相比增加政府支出带来的扩张效益要小些,并且二者对经济运行的作用方式也是不同的。降低税收,意味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居民消费增长,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中用于投资的部分更多的是转移到市场而非政府,可以减少政府粗放型投资。政府的税收来自企业和个人,个人主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企业的缴税类型主要是流转税和间接税,政府在实施扩张型财政政策降低税收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税收结构,明确哪些税收该减,减税方面企业和个人减税比例多少更为合适,能更有效地影响经济,这都是政府实施减税政策所要顾及的。
增加政府支出在传统宏观调控政策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但今年相比往年也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是经济形式和政策布局发生了变化。今年,在政府支出方面做出了严厉调整,要求各级政府要勤俭节约,严惩贪污受贿官员,将政府支持用于利民、惠民项目之上,增加对人民群众的补贴,通过法律制裁的强制手段降低贪污受贿带来的政府支出的流失。2013~2014年,政府扩大支出的重点主要是民生方面主要是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保障性安居工程,农业、水利、城市管网,社会事业,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这说明,政府将政府支出重点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提供社会保障方面,这种政府支出的增加是从两方面相互作用的,一方面政府直接增加政府支出,另一方面,通过缩减政府开支间接性增加政府对社会的支持,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分析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虽然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经济一直处在复苏阶段,但整体而言,近几年中国的经济是逐渐增长的,中国经济在动荡中前行,GDP逐年增长,每年都有一定突破,只是GDP增速持续回落,另外,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中速增长阶段。针对中国目前的经济形式,结合中国政府的财政政策,我国目前实施的是扩张型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降低税收和增加政府支出。
参考文献
[1]高培勇.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3(8):23-25.
篇5
[关键词]当前;房地产;开发;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房地产行业在不断升温的情况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房地产进行调控,包括对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合理的控制,对购房者进行适当的控制,防止房地产产业中泡沫产生,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二、房地产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中国未来相当一段时期房地产需求仍将持续上升,但供不应求的局面已经过去,而且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逐步显现。城市化所创造的住宅“刚需”将完全无法挽救房地产走向的颓势。未来10年,所谓“刚需”也就是每年城镇首次置业的新房需求年均大约是2.7亿~3.2亿平方米,假设刚需在全部新房成交中占35%的比重,则可以推算出全国每年的商品住宅销售面积至多是7.8亿-9.2亿平方米。这样的销售量即便与2011年的销量相比,降幅也达5%-20%。可见,未来中国的房地产仅靠所谓“刚需”根本无法推动全国住宅销量的持续增长。当前,全国住宅库存积压已达3亿平方米,2012-2014年住宅市场已呈现明显的供过于求态势。预计到2017年,中国住宅市场才能重新恢复供求平衡,但不久之后中国房地产很快将走向2020年后的需求下滑年代。从中长期判断,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由热闹浮躁的卖方市场转向平淡冷静的买方市场,黄金增长年代恐将一去不复返了。
住宅市场的属性将从“商品时代”转为“商品时代”与“产品时代”并重。过去十多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基本上是“开发商拿地就赚钱,购房人买房就赚钱,地方政府卖地就赚钱”,但未来这种所有参与者都赚钱的时代将一去不复返。而且,未来房地产自身的行业细分将越来越细,住宅市场、写字楼市场、商业市场的各自属性也越来越明确。住宅产品原本只具备消费属性,但在过去十多年由于投资品的稀缺,其投资属性为投机性质,所以才出现“全民炒房”的畸形市场,甚至出现了“博傻现象”。那时的房地产仍处于“商品时代”,但随着市场不断发展,住宅投资化的趋势已大势已去。
未来趋势,住宅房地产不可能完全摆脱商品属性,但无疑会日益回归其产品属性,中国房地产也将从疯狂的“商品时代”转为“商品时代”与“产品时代”并重。笔者注意到,为了更好地迎接产品时代,有些企业(如绿城、龙湖、万科等)已经走在前列。从2012年热销楼盘来看,产品的合理定位和市场节奏的精准把握才能有效地保证去化率。对于刚需客户,“低总价、交通便捷、配套好”是其核心诉求;对于改善型客户,精装提升品质、优化户型结构更加重要;对于精品楼盘,关键点在于区位及环境优越,内外兼修支撑的豪宅品质。
三、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
国家出台了房地产的政策的一些重要举措,包括法律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保障性住房政策,借鉴了先进发达国家的经验积累形成的较为完善的一套政策调控体系,这是我国目前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手段。十的召开,再次强调要把房地产调控作为规范房产市场的重要手段,提出了要坚决贯彻房地产多项调控政策,包括限购令的执行和完善,房产税的征收等细则。以上诸多政策细节从理论上讲,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住房保障政策进行调控,并建立常规的制度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调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举足轻重。
1、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以财政理论为基础,选择和运用各种财政工具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以及为了实现国家各项特定政策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措施的总和。它包括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和国家预算政策等。财政在调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速度和供求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主要反映在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的调节和控制功能上。财政政策从对房地产影响方面来看,一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这里主要指税收政策;另一方面是政府的财政支出政策。财政政策手段就是国家利用财政收支的各种工具,通过有规则地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的方向和规模,以达到预定的社会经济目标的各种政策手段。
2、土地政策
我国宏观调控最富有特色之处是调控手段中土地政策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由土地所有制的公有性质决定的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独特优势,是西方国家所不具备的。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稀缺,因此严格控制土地开发规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中国的一项长期国策。而土地作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引导房地产开发投资方向,促进商品房供求平衡的基础因素。因此,土地政策手段就自然成为一种最直接、最现实的调节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比如说,商品房用地和保障性住房用地比重,商业地产、物流工业地产、住宅地产、农业地产等多类土地用处的分类比重都是土地政策中需要侧重权衡的。
3、保障性住房政策
社会保障性住房政策是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一种新手段,保障性住房也是住宅建设中不同于商品房的一种商品调控手段,国家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通过政策统一划归部分土地进行房屋建设,指定销售或者租赁给特殊人群,或者在租金和房价上进行一定额度的设定。可以分为三类,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现阶段我国要大力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四、房地产经济未来的走向趋势分析
房地产经济未来的走向趋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在用地的问题上,需要合理规划建设用地,避免炒地皮的情况的出现。另外,需要不断的强化政府的经济职能,约束房地产市场不断走向市场化和成熟化,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同时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让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同时起作用,通过这些调整避免房地产泡沫的出现。房地产经济的未来走向主要是要做好市场经济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这两个方面。市场经济是任何一种经济必须遵循的规律,在市场经济下,根据供求的原则来实现房地产经济持续平稳的发展,一旦市场经济出现问题,供大于求或者是供小于求的情况下,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来辅助市场经济。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需要执行到位,空头文件不但不能起到宏观调控的目的,而且会导致房地产经济泡沫的进一步发展。政府的宏观调整手段和措施主要是从土地和房价上入手,借助行政、法律和经济等各种首选,调整房地产的价格,引导房地产经济保持稳定繁荣的发展,同时政府的宏观调控还应利用促进房地产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对于房地产泡沫要建立价格预测警报制度。房地产价格预测警报制度需要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设定,需要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房地产价格预测警报制度设计的合理有效,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遏制房地产泡沫的出现。在市场经济下,根据各种信息对于房地产的价格做出合理的评价和预测,并且需要定期市场分析报告,引导房地产市场,为政府执行宏观调整做好准备的工作。
五、结束语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房地产行业进行控制,增加廉租房建设面积,提高二套房购买门槛,严格土地管理政策等措施来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使房地产行业发展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国家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放缓、失业率居高不下、通胀水平攀升,逐步陷入“滞胀”
由于仍旧缺乏自主增长的动力,同时深受债务问题和财政紧缩的困扰,发达经济体在刺激政策到期后,经济加快复苏的态势也不得不终止。今年前三个季度,美国GDP增速仅为0.4%、1.3%和2.5%(环比折年率),远低于去年3%的水平;欧元区二季度经济增长则由一季度的0.8%大幅下滑至0.2%(环比),曾经表现强势的德、法两国经济几近停滞,英国经济也呈现下行态势;日本经济则已连续3个季度负增长。与之相伴,发达经济体的就业形势再次恶化:美国失业率自3月份降至8.8%后再度回升至9%以上;英国和欧元区失业率则分别稳定在7.9%和10%的高位难降。在经济复苏放缓、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的同时,美、欧的通胀水平却在逐步攀升: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已经快速升至3.9%,接近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前的水平,核心通胀率也达到了2%的警戒目标;欧元区通胀率则连续9个月超过2%的警戒线,英国通胀率更是高达4.5%。依据当前的形势判断,英国已经陷入了滞胀,而美国和部分欧元区国家正在步入滞胀。
(二)新兴经济体因政策紧缩而经济减速,因流动性泛滥而通胀高企
自去年进入加息周期以来,巴西、印度、俄罗斯已经分别连续8次、11次和3次上调基准利率水平,中国也5次加息并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政策紧缩措施的效果在今年开始逐渐显现:巴西前两个季度GDP分别增长4.2%和3.1%(同比),工业、服务业的涨幅均明显回落;印度则延续去年初以来增速逐季放缓态势,二季度经济增速降至7.7%(同比),创6个季度新低;俄罗斯二季度GDP仅增长3.5%(同比),比一季度下降0.8个百分点;中国GDP增速在前两个季度也有所回落。尽管与发达经济体相比,新兴经济体已经率先实现了完全复苏,经济进入新一轮扩张期,但由于应对金融危机出台的大规模刺激措施所造成的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同时发达经济体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新兴经济体国内的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金砖四国中,印度和俄罗斯的通胀率均高达9%以上,巴西和中国的通胀率也分别达到了7%和6%以上的水平。
(三)投资者信心遭受重击,全球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美国债务上限上调之争和信用评级被降,西班牙、意大利国债收益率飙升,法国3A评级可能不保,美联储预期经济前景悲观等标志性事件无一不使紧绷的全球投资信心濒临崩溃边缘,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股指和国际油价数个交易日的单日跌幅超过5%,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已经全部回吐今年上半年以来的涨幅。衡量投资者恐慌程度的标准普尔VIX指数甚至在8月8日跳升至48,达到金融危机后的最高点。与此同时,金融市场中的避险资产受到追捧: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在8月一个月的时间内上涨接近300美元,最高触及1911美元/盎司;瑞士法郎和日元也因为避险需求的增加而连续升值,迫使瑞士设定汇率下限的方式阻止瑞郎升值;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不仅没有因债务评级被下调而上升,反而持续下降并在9月初跌破2%,创60年来的新低。
(四)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新的平台高位震荡
随着美国QE2结束以及美、欧债务风险事件不断爆发,全球经济前景渐趋悲观,国际大宗商品(不包括黄金)价格失去了继续攀高的动力,8月后多次出现单日暴跌现象。然而,由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货币政策仍维持宽松,全球流动性充裕的局面并未改变,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相对强劲的支撑,CBOT玉米、LEM铜等品种价格仍超过金融危机前的最高水平,在新的平台高位震荡。
二、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风险隐患
(一)财政、货币政策空间殆尽,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面对债务和泛滥的流动性,欧美决策者手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空间非常有限,目前尚未找到刺激增长和解决就业的有效手段。美国政府债务上限尽管得到了上调,但其也将被迫重视财政纪律,不可能、也无力继续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同时实践证明,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没有使实体经济恢复造血功能,反而造成了越来越大的负面影响。而欧洲各国更是已经陷入“债务危机―减赤―增长前景恶化―债务危机加重”的恶性循环之中。由于在短期内无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前景不容乐观。
(二)欧洲债务问题的持续蔓延可能危及到全球现行的货币和金融格局
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一方面要依靠欧洲国家进行彻底的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改革,从而扭转以财政赤字维持国民高福利的局面;另一方面则需要欧洲国家实现更为均衡和持续的经济增长来提高政府的偿债能力。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欧洲债务问题短期内难有改观,不仅各国国内改革步履维艰,抗议声不断,而且欧洲经济在全球经济放缓和政府紧缩计划影响下,短期内还有进一步减速甚至负增长的可能。一旦意大利、西班牙这些较大经济体出现偿付危机,将直接冲击到欧洲乃至全球的银行体系,引发金融系统崩溃而酿成新一轮的金融危机。而且,如果欧元因此而崩溃、欧元区因此而解体,将对未来世界经济格局和国际货币体系造成重大影响,全球将失去一支抗衡美国经济霸权和美元霸权的重要力量。
(三)全球新一轮宽松可能引发货币战争
由于美国经济前景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奥巴马提出了就业促进和减赤方案,美联储也宣布实施“卖短买长”的“扭转操作”以刺激经济。尽管美联储并没有直接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QE3),但其可能推出一些非QE的货币政策刺激措施,如调整债券期限结构、设定债券收益率上限、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或重新估值黄金储备等,已经对市场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预期。针对未来美国新一轮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美元贬值,世界一些主要经济体正在酝酿应对之策,如英国央行宣布将在两个月内重启国债收购举措,日本央行也随时准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抑制日元升值,瑞士则直接锁定瑞士法郎与欧元汇率下限,同时巴西、阿根廷等新兴经济体也正在放松收紧的货币。如果更多的国家效仿这一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会引发一场全球货币竞相贬值的战争。
(四)金融市场波动将导致负反馈循环,从而冲击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持续走弱可能与经济放缓相互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导致信贷紧张,信贷紧张又会导致投资和消费放缓,投资和消费放缓又会反过来进一步打击市场信息。现阶段负反馈循环的风险正在上升,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更加暗淡,如果银行流动性得不到缓解,经济衰退的风险将显著上升。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动荡预示着市场对未来经济更具不确定性,这将进一步限制经济的增长;同时信贷紧张压低投资消费,而反过来进一步导致信贷紧张。
三、世界经济下一步发展趋势
如果按照风险程度划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最坏的情景是发达国家无法有效化解公共债务风险,尤其是在欧洲债务出现大规模重组困难或者违约的情况下,债务危机通过银行体系冲击到实体经济,不仅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而且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因外部环境恶化而大幅下滑,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第二种,最有可能的基准情景是部分发达经济体2012年可能出现一到两个季度的负增长,同时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世界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增速与今年基本持平;由于美、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第三种,最为乐观的情景是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好转,新兴经济体也能够延续较快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保持加快速度态势,增速快于今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小幅调整后再次攀升,通货膨胀风险加剧。
(一)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较长时期滞胀
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低增长将是美国本次经济复苏的常态。今年美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不仅是前期经济恢复性增长过后向正常增速的回归,也与国内通胀水平快速上升以及日本地震导致的全球产业链供应中断等临时性因素有关。随着这两个临时性因素的消退,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可能并不会像预期那样悲观,但未来美国经济仍将维持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的局面,且由于国内通胀水平的提升,“滞胀”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预计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5%左右,远远低于2010年的3.0%。
(二)欧元区经济存在二次衰退的可能
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迫使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大财政紧缩的力度,而紧缩财政又必然会对正在复苏的欧洲各国经济增长构成巨大的压力。目前,反映欧元区经济信心的经济敏感指数、商业景气指数和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下滑,且已低于其长期平均水平。而更为严重的是,组成经济敏感指数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零售业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连续3个月下滑。这种只在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才出现的现象再次出现,反映出欧元区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未来的整体经济形势相当悲观;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欧洲经济的下一轮全面危机可能即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欧元区2011年将不太可能实现1.7%的预期增长,预计在1.5%左右。而2012年则由于欧元区可能会有更多的国家被牵连进债务危机之中,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甚至衰退,预计在1.0%左右。
(三)日本经济负增长已成定局
尽管日本二季度经济依然保持负增长,但下滑幅度较一季度已经出现明显收窄,而且日本的出口、国内消费者信心、制造业PMI值等数据均显示出回升势头,表明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在逐渐消退。四季度,日本经济将有望结束连续下滑的势头,但全年仍无法摆脱负增长,预计收缩0.5%。2012年,由于灾后重建的促进效应低于预期,同时世界经济放缓、日元升值以及国内产业向海外转移将对日本经济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回升势头也将低于预期。
(四)新兴经济体经济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由于前期连续紧缩对实体经济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新兴经济体经济在年内将继续放缓。但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依赖内需,虽有增幅放缓的趋势,但增长依然强劲。同时,随着美欧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新兴经济体紧缩政策的步伐将减慢,有助于经济平稳增长。在美、日、欧经济前景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形下,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对中国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将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困境以及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2011年转向稳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平稳减速,使国民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政策预期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未来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出现进一步放缓的趋势,这将使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面临挑战。
(二)外需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临挑战
受今、明两年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我国面临的外部需求,尤其是美欧等重要贸易伙伴进口需求可能出现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同时,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加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经济复苏以来,我国不断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并被征收惩罚性的保护关税,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较大冲击。而近来,一些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也对我国进口产品实施了贸易保护限制,如巴西为保护本国工业限制进口部分产品,阿根廷也准备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等,不仅使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挑战,也将对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三)外汇储备资产缩水风险增大,多元化战略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3.2万亿美元,其中约有2/3以美元资产形式持有,而美债问题和美元贬值将使我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面临缩水风险。同时,随着欧洲救援成本的加大,希腊等高负债国家出现债务重组或违约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一旦这类事件发生,将使我国持有的这些国家债券遭受直接损失。而且,如果欧元因债务危机而崩溃,不仅使我国直面美元独大局面,而且使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遭受重大挑战。
五、对策建议
(一)继续坚持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方向,将“调结构”放在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
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应以国内经济为出发点,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将调整经济结构放在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应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减速的时机,适当调低经济增长目标,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留出空间,并通过扩大对外投资带动面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二)选择恰当的时机,通过多边渠道参与对欧洲的救助,在支持欧元的同时扩大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从战略角度来看,支持欧洲度过债务危机,避免出现欧元区解体,对于保证我国一个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中和平崛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要支持和积极参与对欧洲的救助行动,但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在欧洲各国财政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之时,通过IMF或者联合金砖国家等多边方式进行援助。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还可以在援助的过程中扩大我国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三)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增大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极大动摇了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而唯一可以抗衡美元的欧元,也因欧债危机的影响而自顾不暇。我国正可以借助这个有利时机,通过扩大实行人民币互换的国家和规模、加速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建设等方式,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四)调整外汇储备,在合适的时机下增加黄金储备资产
篇7
今年,中国政府提高了人民币贷款利率,同时向外界传递了可能进一步增加贷款利率的信息。加息预期、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加大,以及能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使企业成本增加和资金紧缺问题更为突出。因此,探求有效缓解企业资金紧缺的对策、寻找有效控制企业成本支出的办法、最大限度消化贷款利率增加以及原材料上涨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生产经营稳定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 利用银行利率调节杠杆,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构建企业融资新格局
今年4月27日,央行宣布实施新的商贷利率政策,上调了人民币贷款利率,其中六个月短期贷款利率由原来的5.22%上调至5.40%,一年期贷款利率由5.58%上调至5.85%。其后不久,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在亚洲开发银行年会上表示,“如有必要,中国央行会进一步上调利率”。利率的上调以及今后进一步上调的预期使银行贷款额度占企业资金较大比重的天然气企业融资成本随之同步增大。如何有效化解贷款利率上调后企业融资成本上升的压力?结合多年的经验与国内融资环境的变化,我认为根据城市天然气的资金使用周期,可以采用短期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对于经营性/贸易性融资,或者短期内(1―2年)在现金流上有明显改善的企业(如我们武汉市天然气有限公司),可采取“买方付息票据贴现”办法支付供应商货款。这样不仅可将利率上调的不利因素降至最低限度,而且进一步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构建了新的企业融资格局。
1. 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介绍
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是指根据协议约定,买方(付款人)签发的商业汇票在由买方或买方开户银行承兑后,买方承诺由其支付贴现利息,卖方持未到期的汇票向其开户银行办理贴现业务,银行审核无误后,向买方扣收贴现利息,并将全额票款支付给卖方的一种授信业务。
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主要解决交易买方由于资金周转不便产生的延期支付问题。通过银行的买方付息票据贴现,商品的卖方可以持票向银行申请贴现,全额获得交易款项,而贴现所需要支付的利息由买方承担。这一新的票据品种对传统票据业务由卖方作为持票人承担贴现利息的做法,是一种有益的补充,适应了市场的现实需求,使得交易双方能够根据市场状况合理分摊交易成本。
2 .采取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给企业带来的“有形收益”
(1)资金成本更低――与贷款相比,采取买方付息票据贴现方式,买方的资金成本就是贴现利息。因为贴现利率远低于同档次流动资金贷款利率(我公司办理的贴现率最低为2.64%,最高为3.24%,平均为3%),可以大幅降低企业财务费用。这是企业办理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的主要的动力。
(2)获得与支付现金同样的效果――买方充分利用银行信用,解决了全部付款的负担,卖方可获得票面全款,货款支付的效果同现金一样。这是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
(3)随用随开 ――避免了资金可能的闲置,提高了买方的市场地位,有利于获取较高的商业折扣,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3.采取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案例
以我公司为例,向供应商购买价值1000万元的商品,分别采取以下两种方式办理货款支付:
其一,传统的现金支付方式。公司需先向银行借款,金额1000万元,期限6个月,利率5.40%(半年期基准),然后以现金方式支付。资金成本为贷款利息27万元。
其二,买方付息票据贴现方式。公司向供应商签发商业承兑汇票1000万元,期限6个月,贴现利率为3.00%,由供应商向银行申请贴现。公司的成本为贴现利息15万元。
通过两种方式的比较,很明显采用了买方付息票据贴现方式后,公司的资金成本较现金支付方式下降了12万元,下降幅度为44%。因此,采取买方付息票据贴现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公司的资金成本,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
4.今年我公司采取买方付息票据贴现节约的融资成本
开办买方付息票据贴现业务以来,我公司向具备条件的供应商大力推广此项业务,不仅方便了供应商资金及时回笼,而且也为我公司节约了可观的银行利息支出,有效降低了公司财务费用。据统计,我公司开展此项业务以来,共签发银行承兑汇票2.5亿元,商业承兑汇票0.4亿元,总计为公司节约融资成本300万元。既有效地化解了银行利率上调给企业带来的不利的影响,又为保持企业生产经营稳定运转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 利用资金杠杆调节作用,向供应商加速付款,有效控制企业原材料成本,为企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经济环境
今年由于政府加息以及国际、国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公司许多重要的长期合作供应商,纷纷表示了提高对我公司原材料售价的意愿。为了公司采购成本增大的风险,公司通过采取支付大型长期合作供应商前期欠款和预付年内货款形式,来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以及未来增贷的风险,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1. 公司具体实施办法及相关说明
(1)根据公司资金沉淀情况以及和大型合作供应商往来款项结算情况,确定了3500万元人民币额度来推行这一方案。一方面调整和上述供应商资金的结算方式,并付清历史欠款;另一方面,预付一定额度的材料款,同其签定“临时协议书”换取对方保持价格稳定的书面承诺。
(2)我们选择大型长期合作供应商来实施此方案,主要是基于和上述供应商所建立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便于我们方案的顺利推行;并且由于大型长期合作供应商在公司原材料供应方面所占的比重较大,可以有效控制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增长。
2.加速付款方案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情况
公司推出的向长期供应商加速付款方案,得到了大多数厂商的支持和配合,根据目前实施的进展和效果情况来看,为公司取得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具体得益见表1。
篇8
[关键词]中国;经济形势;就业问题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8-0128-01
前言
我国不仅是人口最多的国家,更是世界上失业率最高的国家。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就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长期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想要使我国就业者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就要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形势中作出调整,使经济结构促进更多就业机会的产生。解决我国目前的就业问题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这成为我国基本的未来发展目标。
1.当前中国的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1.1 经济结构导致用人需求减少
传统产业的萎缩,导致用人需求量急速下降。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使得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生产萎缩。经济结构导致现阶段我国出现用人需求量较少,大量的就业者不能找到适合的工作,进而使得我国的人才资源遭到较为严重的浪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与吸纳就业能力与之相比还很低,并且劳动力存在着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现象,近些年企业招工难的现象仍时有发生。目前我国越来越需要拥有高技术高学历的人员,这使得一些没有较高素质的人员很难找到工作,这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很不匹配,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1.2 劳动力资源配置不平衡
在我国当前的发展状况中,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够合理。大学毕业生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薪资非常低,因此不仅就业难,而且就业极不稳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规模的“用工荒”、“技工荒”,加剧了经济形势的危机。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落差的逐渐缩小,农村劳动力紧缺现象日益明显。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劳动力分布极不均匀,其结果导致有些行业劳动力紧缺,而有些行业劳动力供过于求。
1.3 劳动者素质低和就业观念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也使得求职者根本就不够企业的用工标准。目前我国还是以农民工为主的就业大军,然而他们的文化程度却难以使他们在城市中有很好的发展。所以如果在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不能够把握就业机会就很容易产生待业现象。很多求职者特别是应届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定位不明确,期望过高,这也导致就业率低。且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企业用人标准苛刻等也是导致就业率低的重要因素。
2.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解决就业问题的措施
2.1 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容量
想要从根本上来对我国就业问题进行解决,就要调整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结构,使我国经济结构促进更多企业的发展,进而为我国就业者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要坚持优先于我国就业的政策,更好地将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同步发展,要不断地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创造和带动就业的巨大作用,同时将人力资源的发展过程变成拉动就业的过程,加快第一产业的发展步伐,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并且将第三产业贯彻到底,不断拓展新的就业领域,从而容纳更多的就业人员。由于我国大部分劳动人员仍是农民, 所以坚持以农业内部为就业的主要领域,促进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鼓励和引导各大企业对农产品加工,从而延长产业链,不断提高在农产品上的就业面,使得农业的经济结构也同样转变,以实现全方位的促进就业。
2.2 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合理完善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是我国目前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对我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配置进行细致的研究,找出人力配置存在问题的部门,对于人力资源需求量大但实际中人力资源缺少的部门进行合理的调整,使其进行招聘工作。我们必须培养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在就业方面的宏观调控,逐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使企业拥有用人的自,使劳动者拥有择业的自,从而形成“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的就业新格局,逐步改善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实现公平的竞争就业体制。
2.3 提高劳动者素质转变就业观念
我国现阶段就业者的基本素质以及工作能力都是存在较大问题,所以从就业者的自身来解决就业严峻的问题也是一项主要的措施。国家需要优化教育结构,同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推动部分高等院校的转型,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加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倡导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明确开始阶段就业者的就业目的,并且将自身就业能力与就业期望同实际岗位之间的差异把握好。同时为了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门路,国家可以在遵循市场机制的同时,根据企业对不同求职者的要求,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同时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培养企业短缺的高技术人才。
3.结语
在我国当前经济形势下,就业问题较为严峻,这使得我国的未来发展与建设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针对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形势,结合当前的经济状况,我们必须有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就业容量,扩大内需并且充分利用国内外有效的资源,通过政策指引鼓励创业,使每一个劳动者都摆正心态,从而解决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只有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让更多的人拥有工作,才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石少英.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的就业问题[J].商场现代化,2016,(2):245-246.
篇9
一、普遍心理问题
(一)认知偏差
根据“艾利斯情绪理论”,人的情绪主要根源于自己的信念以及他对生活情境的评价与解释的不同。真正决定事物结果的根源并非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于该事物的信念和行动。对于择业问题,很多大学生存在认知偏差,使得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很多心理的问题。认知偏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己能力的认知问题,或自卑,或自负,不能准确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而产生择业自我意识的偏差。另一类是对现实的认知问题,有的学生对就业现实缺乏合理的认知,或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或是不值一提,因此产生择业焦虑或者盲目自大。
(二)择业焦虑
焦虑是对不可预期的未来产生的恐惧。绝大多数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都会产生焦虑情绪。在徐勇等人的《不同高校毕业生SCL-90测试结果分析》中显示,大学毕业生的焦虑因子显著高于常模。也就是说,面临择业问题的大学毕业生焦虑情绪要远高于同年龄阶段的青年人。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焦虑就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三)依赖心理
一部分毕业生缺乏自主择业意识,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过分依赖学校和家庭,认为学校应该为毕业生就业负责,家长应当承担自己的就业压力。在加大家庭和学校的压力的同时,这部分毕业生也放弃了锻炼自己的机会,单从社会适应能力上,就输在了走入社会的第一步上。
(四)抑郁心理
由于存在择业认知偏差,在择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挫折,挫折又引起过分焦虑、逃避、退缩等情绪。如果这些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及时宣泄,积压在心里,很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引发抑郁心理的可能性大增。严建雯等人在《毕业前夕大学生工作目标建构研究》中指出,“抑郁对毕业生工作目标的掌握和评价有着负面影响,抑郁情绪问卷得分越高的毕业生,把工作看得越困难,对工作目标的控制性就越低。一般而言,抑郁大学生害怕失败的体验,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并且易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认为自己无法控制自己。”
二、特殊心理问题
(一)恐慌心理
经济危机在全球迅速蔓延,很多公司缩减用人计划,校园招聘明显减少,毕业生面对铺天盖地的负面信息,很难做出对就业形势的理性思考,同时缺乏危机应对的能力,就业焦虑深一步转变为择业恐慌。
(二)自我贬低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有些毕业生将“先就业再择业”绝对化,出现盲目签约现象,其实是由上述信心不足引起的。见诸报端的各种研究生抢本科生饭碗,本科生抢高职生饭碗就是实例。
(三)扭曲心理
面对金融危机和择业过程中的巨大压力和挫折,不堪重负的心理往往更容易发生扭曲。有些毕业生会想“凭什么是我遇到金融危机呢”、“为什么就我找不到工作”等极端想法,消极的情绪很容易蔓延,如果在校园这个团体中形成消极沮丧的集体意识的话,将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四)逃避心理
金融危机来势凶猛,有的毕业生没有勇气面对择业压力,干脆选择逃避。有些学生将考研或出国作为逃避择业现实的手段。他们考研或出国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自己,继续深造,而是试图延缓面对就业压力的时间。
三、择业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如此突出,一方面,作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当择业过程中心理问题出现时,大学生要学会自我调适,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树立良好的心态:
(一)改变认知,纠正理念
调整对现实和自我的不合理认知。不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贬低自己的能力。要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的关系。要对自己的能力进行正确地评估和定位,尽量避免择业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偏差。另一方面也要纠正对现实认识的不合理信念,对于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的影响,既不夸大它的力量,也不忽视它的存在和影响。
(二)树立信心,从容应对
总理多次强调信心的重要性。要坚信“危机就是一个负面的流行,不会长久存在”。大学毕业生在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就业形势时,也要树立信心。有自信是个性成熟的标志之一,自信是决定就业成功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求职者由内而外流露出的自信,就像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招聘者为之一振。但自信不等于自负,求职过程中不能一味攀高,选择与自己能力相匹配的职位最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三)自我补偿,明确定位
确定职业目标时要有梯度,就像高考填报志愿一样,不能最后两手空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一个职位不可能同时兼有地利、高薪、高福利、有发展前途等各种优势。要学会积极的自我补偿,如果一个职位没有高薪,可能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如果一个职位没有地理优势,可能福利会好一些。面对失败的求职经历时,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突破薄弱环节,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增加下次竞争的筹码。
(四)调适心理,保持乐观
要及时地调节消极的情绪,不能让求职失败带来的焦虑、偏执等负面情绪长时间固着在头脑中。大学毕业生求职过程中要学会自我安慰,面试不成功不一定是求职者的能力不够,可能是由于个性与职位不匹配。要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豪气。不要失去信心,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求职过程中,谁都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我们可以选择面对失败的心态。
篇10
一、经济超预期复苏回升,个别领域出现下行迹象
(一)印度经济强劲增长,但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去年印度经济增速放缓至5.7%。今年以来,随着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效果的进一步显现,印度经济呈增长向上态势,1、2季度分别增长8.6%和8.8%。制造业和采掘业增长迅速,2季度增速高达12.4%和8.9%,带动了整体经济增长,但农业依然疲弱,仅增长2.8%。受外部需求放缓影响,出口增速逐月下滑,7月增长13.2%,而进口增速高达34.3%,当月贸易逆差超过130亿美元,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高。受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影响,工业生产增速大幅放缓,6月增长7.1%,而前5个月增速均超过10%。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带动财政收入大幅增加,2季度间接税(关税、消费税和服务税)同比增长43%,但今年财政预算赤字占GDP比重仍超过10%,未来削减赤字压力依然较大。高通胀是当前印度经济运行中面临的核心风险,今年以来虽然消费价格指数呈逐月下降态势,但7月仍超过10%,受农业增速低、农产品供应不足影响,食品价格上涨尤为明显,居住价格涨幅也较大,加之外需不稳、出口和工业生产呈下行趋势,印度未来能否维持高增长态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二)巴西经济摆脱衰退,经济增长前景相对较好
去年巴西经济下滑0.2%,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衰退程度较轻。今年1季度,巴西经济增长9%,复苏速度大大快于全球平均水平,2季度经济虽有所降温,但增速仍高达8.8%。巴西是内需主导型经济,今年以来,内需的持续增长是经济迅速摆脱衰退的重要原因,上半年零售额同比增长11.5%,投资同比增长26.2%,1―7月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5%。尽管2季度后欧美市场需求减缓,但受新兴市场国家需求强劲影响,7月出口增速仍达25.0%。工业生产增速放缓,由3月的18.9%下降到7月的8.7%。通胀形势比较平稳,1―7月平均涨幅5%左右,4月后呈逐步下降趋势。就业形势稳步好转,至7月失业率已降至7%以下。近期巴西宣布将削减相当于GDP1%的财政支出,逐步退出财政性刺激政策,受此影响国内需求可能有所放缓,但由于巴西将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大力发展新能源等绿色新兴产业,其经济发展前景依然良好。
(三)俄罗斯经济恢复增长,但内生性增长动力尚显不足
去年俄罗斯经济下降7.9%,是苏联解体以来的最高跌幅。今年1、2季度,受外贸盈余大幅增长影响,俄罗斯经济分别增长2.9%和5.2%。出口快速增长,2、3月增速超过60%;但受石油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及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4月后出口增速大幅下滑,至7月已降至23.2%。进口增速逐月加快,其中7月增长31.2%,年初以来首次明显超过出口增速。工业生产恢复较快,今年前6个月平均增长10%左右,但受出口放缓等影响,7月增速大幅放缓至5.7%,连续2月呈下滑趋势,加工工业和采掘业增速下滑最为明显。随着国内经济形势的逐步好转,失业率由年初的9.2%降至6月的6.8%,但7月反弹至7.0%,当月失业人数自1月以来首次增长。消费价格指数涨幅逐步趋缓,由1月的8.0%降至7月的5.5%,仍存在一定通胀压力;食品价格上涨较快,1―7月累计同比上涨5.9%,远高于同期欧盟国家的1.4%。2010年财政预算赤字占GDP比重5.4%,较上年的6.2%有所改善。俄罗斯经济增长受外需和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内生性增长动力不足,投资长期处于负增长或微弱正增长状态,出口和工业生产下行趋势明显,加之出现严重自然灾害,今明两年经济复苏形势仍不容乐观,不排除经济再次陷入衰退的可能。
二、采取措施力保经济继续复苏,积极促进中长期经济增长
(一)大力推动绿色新兴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主要新兴大国也顺应国际产业发展潮流,大力推动绿色新兴产
业发展。印度计划到2022年将太阳能装机容量扩大到2万兆瓦,其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部近期对外公布了离网及屋顶太阳能应用新规则,并于8月签订了100兆瓦的太阳能电力购买协议,以加速推动太阳能发电的应用。巴西近期成立了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政府工作小组,并将电动汽车的工业产品税由25%降至7%,巴西政策性银行也计划为电动汽车的研发和销售提供贷款支持;此外,巴西还积极推动汽车使用生物乙醇等清洁燃料。这些政策措施有助于拉动投资和解决就业,促进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继续复苏,并为其中长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打下基础。
(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创造有效需求,世界各国普遍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俄罗斯将组建总价约合6.7亿美元的投资基金,为电力、公共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并计划3年内将基金规模扩大一倍;同时,俄还将通过提高汽油消费税的方式组建联邦道路基金,计划到2015年前将俄85%的道路进行维修,并新修1.4万公里公路。为筹备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巴西将投资约30亿美元用于机场建设,并积极筹建圣保罗等节点城市间的高速铁路。相对于发达国家,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潜力巨大,当前开展的大规模建设不但会助推其经济稳定复苏,而且有利于中长期经济发展。
(三)更加积极吸引外商投资
受欧洲爆发债务危机、新兴大国利率较高和经济实现超预期复苏等因素影响,新兴大国的外资流入大幅增加;上半年俄、印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达210亿美元、43.9亿美元,均是上年同期的数倍。近期主要新兴大国积极采取措施为未来引资做准备,例如今年以来印度大幅放松对外资的限制,允许外商在印设立有限责任合伙企业、外国航空公司增持其在印国内航空公司的股份、外国散户投资印股市等。由于外国投资者日益看重新兴大国市场加之国内软硬环境不断改善,相信外资将为其当前和未来经济增长提供更大支撑。但也应看到,当前流入新兴大国的资金带有一定的避险性质,不但会因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反向出逃,而且易诱发本币升值,从而对其未来经济稳定运行构成潜在威胁。
(四)延长部分刺激经济政策期限
今年以来,主要新兴大国在金融危机期间采取的刺激经济政策陆续到期,加之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巨大、国内通胀形势严峻,各国已开始退出部分财政和货币刺激经济措施。然而,今年2季度以来,受外需增速放缓影响,主要新兴大国出口及相关的工业生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减速迹象,对此,各国纷纷延长刺激经济政策期限,力保经济继续复苏和防止二次探底。印度将延长出口刺激政策,重点支持纺织品、手工制品和皮革等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具体措施包括出口退税、出口手续简化、进口生产资料优惠贷款和利率等。巴西政策性银行也将继续加大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信贷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有助于主要新兴大国保持经济复苏的连续性,但也有可能导致长期利率上升,加之未来削减开支和增加税收,都将抑制消费和投资增长。
三、经济进一步企稳复苏仍面临诸多因素制约,复苏历程不会一帆风顺
(一)刺激经济政策退出时机较难把握
目前,主要新兴大国经济已开始出现下行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刺激经济政策过早退出有关。印度等新兴大国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巨大,加之宏观经济政策需要在促进经济增长和治理通货膨胀间寻找平衡,何时以何种方式退出刺激经济政策以及政策退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各国如在刺激政策退出方面协调不力,特别是若在利率政策上缺乏协调,就有可能引发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和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大幅波动,影响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的稳定运行。
(二)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依然存在
当前,虽然国际金融市场逐步企稳,但银行金融机构资本金损失、流动性紧缺和偿付能力不足问题依然严重,多数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仍有大量不良贷款和坏账有待剥离处理。就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全面复苏将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与欧洲债务危机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可能继续出现,不但会造成个别国家经济减速,影响主要新兴大国的外需,而且易引发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以及国际汇市大幅波动和国际资本无序流动,干扰主要新兴大国经济的进一步企稳回升。近期欧美均宣布继续实施金融救援计划和刺激经济政策,但这些政策措施的作用及后续影响不确定。
(三)能源资源价格存在剧烈波动风险
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国的经济增长受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影响较大。今年年初,部分欧洲国家爆发债务危机,导致美元汇率走强、流动性紧张,石油等能源资源产品价格随之大幅走低,至7、8月间大多已低于年初价格。短期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也出现减速迹象,能源资源产品价格难以再度高企,对主要新兴大国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趋于减弱。同时,考虑到地缘政治、美元汇率、市场投机等因素的不稳定性,能源资源产品价格依然存在暴涨暴跌风险,这将增加主要新兴大国经济运行的潜在风险。中长期看,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能源资源产品价格还将走高,但何时以何种程度走高均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迫切要求主要新兴大国更加积极地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四)贸易保护主义倾向可能增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采取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和企业,滥用反倾销、反补贴和特殊保障等贸易救济措施。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巴西也针对他国使用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近期,巴西通过反规避贸易决议,试图加大贸易救济措施的执行力度,7月,巴西针对自中国进口的无色平面玻璃启动了反倾销调查。可以预见,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摩擦还会进一步增多。
四、中长期经济增长前景看好,能否维持当前高速回升态势尚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