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7 23:0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课件

篇1

    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性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CA I辅助教学课件也已逐渐引入课堂,成为协助教师教学的好帮手。

    作为各类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该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教学学时在不断下调,教学过程又要求避免枯燥,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带来一定的困难。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一大难题。

    一、CAI的特点

    1.CAI课件根据教学目的,可分为讲课型、练习型、实验型课件等,改变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讲课型课件以课程基本原理为主,对于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的地方,如复杂的动态图形,或学生没有接触过的事物,在CAI课件中就可以利用动画演示,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既能加强理解,又生动有趣;练习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做习题或自我测试,并对其回答做出判断和提示,其次教师可利用课件批改作业和试卷,逐步摆脱重复劳动,又能综合学生的错误情况,改善课件内容;实验型课件可以辅导学生预习实验和检查实验结果,学生通过模拟掌握实际的使用情况,既不用担心实验器具受到损坏,又能使学生了解具体使用步骤。

    2.CAI课件能够实现因材施教、个别化教学目的。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对学习内容进行复习、重学、跳跃式学习等,还能根据个人时间对学习进度、内容自我选择,因此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

    3.院校通过集中优秀教师去开发CAI课件,使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普及,能够更快地提高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 CAI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CAI课件可以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具有的问题,并能改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因而为现代教学理论所推崇。

    二、CAI课件开发

    1.实现工具。CAI课件开发一般有高级语言和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两种方式。高级语言对创作者要求高,开发周期长,工作量大,常用的有 VB、VC等语言。目前常用的多媒体集成工具软件有:Authorware、Toolbook、Director、洪图、方正奥思等。其中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Authorware是一种面向对象的、以图标流程线逻辑编辑为主导,以函数变量为辅助,以动态连接库为扩展机制的“无需编程”的多媒体工具软件。通过Authorware使得非专业人员也能快速掌握使用,编制出自己所需的CAI课件。

    2.媒体的选择与操作。根据知识点的内容进行媒体的选择与制作,选择什么样的媒体表达课件内容,关系到课件的学习效果。作为CAI课件开发者,应把多媒体与课件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合理安排它们的位置、大小。在CAI课件中可选择如下媒体:

    (1)文字说明:适用于概念、定理的讲解,可使用Authorware文字功能中的窗口菜单快速实现。

    (2)声响效果:讲解词、背景音乐、提示声响(包括WAV、MPS、MIDI等)。Authorware自带WAV音频文件播放工具,可用变量来决定音频的播放。但音频过多引用就会造成文件容量迅速膨胀,考虑到这一因素,我们可采用MP3、Midi等替代。例如MP3音频格式的文件大小仅为WAV文件的十分之一,从而可以大量节约空间,更适合在CAI课件中使用。但Authorware本身没有自带MP3的播放功能,我们要借助一些专门的外部函数实现MP3的播放。

    (3)图形、图像、动画操作:课件使用的结构图、部件图、电路图以及背景图片等可以通过绘图仪、扫描仪、图像处理软件(如Adobe公司的Photoshop软件等)处理。表现某一原理和物体的作用过程,可用动画制作工具(如Autodesk公司的3D Studio等)或实时录像来实现。Authorware本身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工具。

    (4) WWW文本:超文本作为网络时代的新媒体,通过它可利用Internet上的一些现有资源(如远程多媒体教室、网上课堂等),通过Authorware中提供的Webplayer插件来实现,其可充分利用IE的各项功能,达到资源共享,、缩短了开发周期。同时对WWW文本在Authorware中的应用,扩展了CAI的应用范围。

    三、结语

    目前,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从教育系统本身看,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而以计算机为工具,以CAI课件为手段已成为我们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学工作者,在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基础上,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发出优秀的CAI课件,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高水平的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玉杰.正确处理CA I与传统教学的关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教学 改革与实践 价值

引言

计算机基础,其主旨在于强调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文化理念,营造一种计算机文化氛围。21世纪以来,整个社会发展状况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条件又发生了许多深刻的变化:①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阔步走来。②用人单位对中职毕业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技能成为衡量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社会的信息化对学生的信息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③如今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学校只是在形式上培养学生,使得许多学生根本不具备实践能力。因此针对目前的发展形式。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也迫在眉睫,尤其是实践教学有待更大的突破。

1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和审视现阶段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发现在教学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学生在计算机操作水平上的差异性。由于信息技术课程不是高考必考课程,加上城乡差别、地区差异,造成新生在计算机操作水平上的参差不齐。

(2)多媒体教学的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环境的昏暗加之长时间的视觉疲劳.讲课过程的机械化、程序化。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大大降低。

(3)实验教学与就业需求有差异。实验教学是根据课堂教学安排.要求学生完成课堂内容后并写出实验报告。但是大部分实验为验证性的内容,即将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部分和操作在计算机上进行验证.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的内容相对较少。这就必然导致学生在处理复杂文档排版、数据统计分析、图像处理等方面能力不足。

(4)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多媒体网络互动教学平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过程局限于课堂时间,学生和教师的交流很少,教师对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很难跟踪和评估。

(5)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师资力量投入不足;另外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硬件和软件投入不足,造成实践环境跟不上理论教学的发展.很多学校仍然停留在笔试考核的考核方法上,严重制约了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改革的措施

(1)应该明确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做好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内容的统一规划与衔接。比如在初级中学开设哪些内容,高级中学和职业中学阶段开设哪些内容,大学开设哪些内容,这样既可避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但教学内容基本重复,又可避免浪费社会资源。

(2)应继续加大对计算机软硬件比较薄弱学校的投入,将有些基础教学内容标准化,使其向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来开设并加强重视,不要把计算机教育仅仅当成职业教育或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和工具。可喜的是有的省份已经有了这样的规定,各类职业中专的毕业生在毕业时计算机应用水平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准予毕业。

(3)必须改革课程内容的设置,删除教科书中那些不符合实际的内容。加强目前国际国内新技术发展的内容,即使其跟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内容不应该涉及太多的计算机原理和概念。对大多数使用计算机的人来说,信息技术显然不包括修理计算机的基础在内。我们使用一种工具时并不一定需要清楚地了解它的构造,就如对电视机,只要在需要时能使用就可以了,至于对他的工作原理的了解对使用者来说并无多大意义。计算机课程也是这样。职业技术学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例如会计专业最常用的财务软件、电子技术中的电子产品常见设计软件。各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该学习并掌握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使用方法,并结合相应专业课程进、设计或使用实际应用能力为主。为这些课程安排一定时间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设计或课程实习,还应结合专业课程进行实际或模拟的针对某一教学内容的课件制作,以提高学生世纪作水平,更好的把计算机应用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信息意识的教育。信息教育的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既要求受教育者具有利用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生活中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3具体实践教学方案

3.1参加制定计划人员的多样性

具体实施中,让授课教师和专家先给出一个基础知识及基本应用的初步规划,然后通过论坛、研讨会的形式.让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添加自己学习计划,其次让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社会工作经历,提出反馈意见,修正教学计划。另外让从事不同职业,不同学历层次的社会人员参与到教学计划中,让教学计划更加贴近社会需求。最后由课程组的教师整理,形成一个规范性的教学计划,并将其在网上共享。

3.2制定教学计划过程的可持续性

课程组根据教学计划在网上的反馈意见,实时作出修改。根据修改内容的程度将其分成修正和更新两个方面。修正主要在不改变原版本主要框架的基础上,增减和更新一些新的教学内容,一般时间在1至2年时间内修改一次,也就是一到两个个教学周期的时间。而更新则是更改教学计划,变更教学内容,一般由于计算机软件变更和课程教学目标变更引起。一般更新时间为3至5年。

3.3教学计划的内容的模块化

制定计划参与人员的多样性,使得需求变得丰富,课程组需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授课教师和专家根据专业培养计划。将教学计划分成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根据专业不同,必修部分是所有专业都是要学习的,选修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选取一定的章节学习。如基础知识、常用办公软件作为必修。选修部分分成: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动画制作、音频视频处理、平面设计、网络应用等。

3.4设计面向应用的实践教学案例

接轨市场需求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目标定位上,既要考虑先进性,又要考虑实用性,因此在设计实践教学案例时,应当科学合理的配合教学进度,根据专业不同,选择相应的教学案例,分层次完成教学要求。

1)应用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基本上都是需要大量时间让学生实践的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将上机实践分为必做练习、选做练习和综合练习三个层次。其中必做练习是针对上课内容和知识点而设计的上机习题,每个同学必须在学校安排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选做习题,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这些题目一般应用性较强.并且难易区分度较大,学生可以全做或选做,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综合练习是以综合实验的形式完成.不仅要编程实现,而且要完成纸质报告,学生可以组队合作完成,这个题目一般难度较大,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的意识.组队的方式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由教师来分组。通过必做练习训练能够使学生达到基本实践能力的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掌握情况或兴趣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满足其个性化的发展,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空间和方向。

2)积极组织参加计算机相关的竞赛。培养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目前国内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竞赛项目也有不少,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是提高学校知名度、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我校参与的竞赛主要有“计算机应用、平面设计”等。在这些大赛中,我校取得了较好的比赛成绩,反映了我校实践教学和创新性教学的成果。通过这些大赛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另外也获得和一些兄弟院校的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促进相互学习,借鉴好的学习经验。

4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学生范围非常广,以学生为本,面向应用,深化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面改革非常必要,可使师资队伍素质更高,课程设置更趋合理,教师引导作用更加明显,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学习能力更强,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要将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以致用的乐趣,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乐趣,在乐趣中积极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怀义,刘春林,曹介南等,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刘明生,王救文.大学生计算机文化索质教育的探讨[J].2000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论文集.

篇3

摘要:传统的计算机硬件基础课教学已不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从课程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了在硬件基础课教学改革中所取得的实际经验和体会。

关键词:硬件基础课;教学改革;整合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硬件教学的先修课程是“电路分析”、“模拟电子学”和“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由于历史原因,这些课程大多由电子系开设,是以理论研究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存在教学内容陈旧,课程体系老化,理论论述多,占用学时多,前后衔接不好等问题,给后续计算机硬件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带来了诸多困难和被动。而计算机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少有的几个优势之一就是对计算机硬件结构的掌握。因此,结合计算机专业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硬件基础课程进行必要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

2整合内容、精缩课时

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在大学本科阶段,除了要给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讲授新技术、新理论,这就使得各高校不断压缩某些传统基础课的课时,增设一些新的课程。在这种形式下,硬件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亟待更新。

2)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理论知识为架构,以实际应用为目标,教学内容则应紧密结合专业核心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要求。综合时展、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的总体考虑,从98年起我们就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逐渐建立完善了一套硬件基础课的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建设方面,注重了先修课和后续课程的关系,做到内容上不重复,知识点上不脱节。其次,教学内容力图反映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通过编写出版《电路与电子学基础》、《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两本教材重新划分课程内容,精缩学时,将原有的64学时的“电路分析”和64学时的“模拟电子学”这两门课程整合为课内48学时、实验20学时的“电路电子学”课程,重新划分、补充了“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内48学时、实验20学时、三周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

(1) “电路与电子学”课程。在电路分析部分不再追求研究线性电路的理论体系完整性,删除了部分传统教学内容,只保留直流分析、交流分析和动态电路三大部分。在直流分析中,删掉了“电路分析”教学中关于支路电流法和回路电流法的内容,保留电路系统分析法中的被广泛用于机辅分析的节点电压法。在交流分析中,删除了三相电路内容,而对通信中的谐振电路则详细讲解。动态电路的分析中,只通过一个简单的RC充电回路让学生了解时域分析的基本步骤,而将重点放在三要素法和RC无源微积分电路上。在“模拟电子学”部分,去掉了半导体器件导电原理和反馈的方框图计算法,精简了阻容耦合放大电路(包括多级放大)、小信号动态图解法、差分电路分析等。相应地加强了有源器件MOS管、电流源电路和系统稳定性的介绍,课程着重讲解集成运放的应用。在讲解由运放构成的有源积分电路时,与前面的无源积分电路做比较,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并牢固掌握两种电路各自的特点。实践证明,学生在做电子竞赛时对这两种电路的使用都非常恰当。

(2)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删除了数字电路中各种触发器电路的内部结构和传统设计方法中的设计技巧,精简了中规模器件的内部逻辑介绍,缩减了卡诺图和逻辑简化内容。由于计算机专业的硬件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中将介绍A/D、D/A转换,故这一部分内容就不出现在“数字逻辑”课程的教学中。将教学重点放在各类触发器的逻辑功能触发条件、集成电路外部功能、可编程器件和EDA技术上,要求教会学生如何通过查找器件手册了解器件功能和使用要点。由于计算机硬件中三态门、OC门的重要性,课程加强了对其逻辑功能及应用的举例说明。

(3) 改革组课方式。逻辑门电路是传统“数字逻辑”教学中最难的一章,由于门电路的原理要涉及到电路、模拟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讲述这一部分内容时,必须帮助同学复习有关的知识。在改革课程体系时,我们打破传统的教学体系,将这一部分内容放在“电路电子学”课程中,在讲述半导体器件后引入逻辑门电路,如MOS管可以具有开关和受控源两种类型的功能,根据器件所给偏置条件的不同,在模拟电路中可作为放大器件或在数字电路中作为开关器件。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证明,经过这样的调整,学生对有关门电路的问题就很容易理解掌握。通过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改变了过去把电路模型与实际器件(如受控源和晶体管)、开关与放大作用、模拟与数字等研究对象截然割裂的组课方式,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融合,找出共性和个性,讲清个性,突破难点,这样便于以统一的观点使学生建立完整的概念〔1〕。

3软硬结合与时共进

1) 当前国内计算机专业的普遍现象是“过软”,即强调软件编程,而学生的硬件动手能力非常薄弱。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且采用软件方法来设计硬件, FPGA、VHDL、DSP技术带来了全新设计理念与结构体系,与之相应EDA技术和ISP器件在教学、科研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这种软硬件逐渐融合的背景下,计算机学科的硬件基础课程必须要反映出这种时代的发展。

2)EDA技术分为三级:以PSPICE、EWB、Multisim等为软件平台的仿真分析类辅助设计技术为初级;以MaxPlus II、Quartus II等为软件平台,以FPGA/CPLD为硬件系统目标芯片的电子系统设计EDA技术为第二级;以NC Simulator、Virtuso、Diva等为软件设计开发平台、以集成电路芯片版图设计为目标的ASIC芯片设计为最高级〔2〕。EDA技术的前两级都与计算机硬件基础课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时,应结合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基础型、应用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循序渐进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将EDA技术分层次地引入设置在教学中:

(1) 第一级――首先在“电路电子学”教材各章的最后一节给出PSPICE对本章典型电路的仿真实例,教材最后一章加入可编程模拟器件ispPAC。其次,增加了20学时的Multisim仿真及电路设计实验。通过仿真实验,将教学中的难点用直观的图形和曲线表述,降低了数学难度。如通过对模拟放大电路的仿真,可以直接观察到改变电路参数所导致的波形失真,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掌握静态工作点变化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仿真平台生动直观方便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先设计、后仿真、再实际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在此基础上,将以往的一些验证实验提升为综合设计实验。对每一个实验都要求虚实结合,虚实互动,通过这种训练,极大地提高了设计的成功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取得北京市大学生电子竞赛的3个一等奖,更多的二、三等奖证明,整合后“电路电子学”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成效。

(2) 第二级――传统的“数字逻辑”课程体系以逻辑代数为基础,采用自底向上(DOWN-TOCTOP)的设计方法,教学内容以门电路-中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数字系统为顺序排列。导致学生在学习前面局部知识的时候,缺乏整体系统概念,只会 “搭积木”拼凑式的设计,当后续“组成原理”课程要建立整机、系统这些非常重要的概念时,前面所学的一个个分散的知识点不能被融会贯通〔3〕。现代数字系统的设计以硬件编程语言为基础,采用自顶向下(TOP-TO-DOWN)的设计方法,因此数字电路的教学体系必须重新构建。第二级的EDA技术包含三方面内容:(1)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2)硬件描述语言;(3)软件开发工具。所以在“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教学体系上,应以逻辑代数与VHDL语言并行为基础,强调自顶向下的设计理念和层次化设计方法,以系统为对象,用VHDL语言描述,在EDA软件平台上,自上而下、逐步细化,最终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依据整体“自顶向下”,细节“自底向上”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先给出数字系统的整体架构及逻辑系统的三大部件:存储、处理、控制,让学生有全局、整体的认识。在讲述逻辑系统的每一具体部件时, 仍然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传统的“自底向上”的教学组织方法。在实践教学的综合设计部分中,要求学生必须按照从顶层抽象描述向底层结构描述,最后到可实现的硬件单元描述这一过程进行数字系统的设计。通过这种教学改革,学生的知识结构趋于合理,满足对软硬件结合的人才的需求。

4注重衔接 承前启后

在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的教学中,首先应注重介绍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地位及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应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衔接。由于当代大学生在入学时就具备了计算机使用的基本知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用计算机硬件电路作为基础课的授课案例。如“电路电子学”课程中,在集成运放构成的比较器一节,就可给出比较器在A/D转换中的应用举例,再指出A/D、D/A是计算机接口中的重要单元电路,这样就埋下一条线索,与后续课程的知识相联系。在“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课程中所给出的案例都要尽可能为后续课程使用,如从键盘等引出编码的概念和编码器的作用;在讲三态门时,可进一步给出物理上总线的概念,解释当译码和读写信号设计错误时,CPU访问存储单元数据总线严重冲突会造成死机的原因;在存储逻辑一章,介绍完寄存器队列(FIFO)的逻辑结构后,可让学生设计寄存器堆栈(LIFO)的逻辑电路图。在该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所给出的设计题目包括总线缓存器、全加器、键盘扫描电路、硬件控制器等计算机的基本功能部件。通过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建立必要的知识关联及整体概念,最终达到对计算机硬件系统基本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训练对于今后的“组成原理”课程和“嵌入式系统”设计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黑板、多媒体、EDA仿真

高校的教学手段基本都采用多媒体。多媒体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但很容易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照本宣科或“填鸭式”教育。在教学中要综合多种教学手段,注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去寻求最佳的表述方式:黑板+粉笔、电子教案、实物投影、动画课件、虚拟电路。计算机硬件基础课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不容易理解。对于较难理解或学生有争议不明白的问题,传统的“粉笔+黑板”有其独特的灵活性,既可以表述学生课堂思维的过程,又有利于师生交流互动。在课间让学生自己摆设实物投影,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课间的学习气氛仍生气勃勃。录像CD和动画课件则留给学生自己观看。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的实践性强、信息量大、EDA设计技术应用广泛。在授课时通过EDA仿真将验证实验与理论教学相结合,解决理论与实践的时空分离弊端,通过提问、思考、演示、总结等一系列步骤,循序渐进,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值得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控好演示进程,既不能影响教学进度,又要协调好单位时间教学信息量与学生接受理解能力之间的矛盾。

6结束语

硬件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涉及课程多、学术性和技术性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不断学习新技术,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的发展人才。

参 考 文 献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在这一信息化的现代社会中,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逐渐的成为了一个国家判断人才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1]。在此形式下,学生计算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成为了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学校教育资源的建设也就成为了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的基础和前提,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也成为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标准。

1 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方案

网络化教学的实施首先需要学校具备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持。那么,支撑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教学平台软件就是一种必须的资源,而这种资源更需要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优化和建设。就一门课程来讲其需要具备公告平台、教材、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在线测试系统和素材库六个方面的资源。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上,其公告平台是对课程安排信息和教学通知进行;教材中的纸质教材作为主教材来开展教学活动,所讲解的内容以基本的理论知识为主,电子教材用来支持教师的教学活动,以体现当前教育的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为主;电子教案为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课程服务的课件,同时也可以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和使用,其设计要紧跟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进行组织和设计;网络课件一方面来辅助教师对教学的实现,另一方面来辅助学生自学的实施,其在内容的设计上要以文字、动画、图像等多媒体技术为展示的基础;在线测试系统可以用于学生日常的练习中,以对教学的策略进行调整;素材库是从分解教学的基本内容来组织和建设的,学生可以从中按照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学习和理解。

2 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个系统,其是在基于B/S模式的交互式系统中建立的,其系统的流程图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此网络教学平台在角色上具有系统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种类型。其中系统中的管理员主要是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系统管理,其管理的内容包含着教学信息、学生信息、教学资源信息和试题库资源信息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由教师来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有效组织,在这一网络平台上进行在线答疑、教学管理等,而学生在首次登入此系统平台时,其一项必须而又首先要进行的工作就是要进入到分层次测试页面进行测试,在测试完毕后,系统就可以根据教师预先设定的分层测试页面和学生的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这样学生就可以对这一网络教学平台正常顺利的应用。在此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不仅可以在线进行学习,还可以在线提交和测试作业,在遇到问题时还可以和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使教学活动的实施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中。

3 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实施

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实施是在分层――设计教学内容――建立学习模式――评价教学成果――提交成绩这五个步骤中逐步实施的[2]。首先,每一位学生在进而学校后,通过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分层测试,此时系统会将学生的测试成绩存入到系统平台中的数据库中,然后,再根据教师预先设定好的分层参数自动的分层。通过实践发现,这一系统平台的建设和实施和传统的上机分层测试相比较,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力气,还有效的提高了分层的效率,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在分层工作完成后,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和实施可以针对学生的层次来实施不同的教学设计[3]。按照教学资源的难度可以将其划分为A、B、C三个层次,然后从教学平台中对每一个教学资源都作出相应的层次标记。那么,学生在首次登入这一平台进行学习时,系统平台就可以根据学生在测试后的层次指标来选择相应的层次教学内容。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成绩等都有所不同,此时系统可以将学习在学习中的不同表现都记录下来,并根据这些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资源进行自动的调整,这样就避免了班级是学生教学一层不变的弊端。

计算机基础网络教学平台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建设的,那么,在其学习模式上不仅有协作的学习模式,还具有问题的学习模式。基于协作的学习模式,教师可以在此平台上提供多个学生需要协作才可以解决的作业,然后由学生在此平台中进行谈论和交流。由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认知水平有所不同,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组。此时,通过讨论和交流,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以达到共同学习和协作的目的。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作业的布置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布置计算机基础知识解决的问题来让学生根据这一问题自主的学习。在完成报告后,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讨论和交流板块,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报告进行总结,而这一模式的实施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学生学习完成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个准确的评价。在传统的班级教学中,教师是根本无法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等作出详细的记录的。但是,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实施,在此平台中增加一个记录学生学习信息的板块,这样就可以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个详细的了解。基于此,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对“教”和“学”评价系统的实施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一模块的建设,首先需要在平台中增加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板块,将系统中教学资源的学习次数、学习进度、学习快慢等记录到访问系统中,将其作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那么,在期末学生总结和评价时,就可以综合的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作出总结性和过程性的评价。

计算机基础课堂网络教学平台中自动提交成绩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使学校教务管理系统中的成绩提交模块在与其对接后有效的实现成绩的自动提交。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好评价后,系统根据学生考试和平时成绩可以自动的作出总体的评价,并提交到学校的教务管理系统,这样不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还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学习成绩的准确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撑,还需要各方面的协作。而这种新教学方法的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只有对数字资源不断的更新和维护,经常上网对学生的问题予以解答,学生只有熟练的掌握网络技术,利用课余的时间来对网络资源进行浏览,这样才能够将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资源优势发挥到一个最佳的状态,才能够使现代的教学体系更加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晓瑜.利用Blackboard构建“信息检索课”远程教学平台开展在线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图书与情报,2009,(05):67-68.

篇5

【论文摘要】 大学计算机教学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结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把计算机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实践,高校逐步将计算机课程作为必修的基础课开设。教育部高教司颁发的[1997]155号文件中,要求大学的计算机教育不断线,教育部在文件中提出了三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对促进和规范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以及高校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新阶段所面临的新情况

1、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计算机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计算机技术与学科和专业的融合越来越紧密,培养和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已成为专业教育中普遍关注的问题。

2、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基础教学要求在教学理念上进行重大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包括终生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3、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逐渐步入正轨,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新的起点

原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以计算机概论、office操作、网络基础知识及使用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也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必须提升,以体现大学课程的特色。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客观上使同一学校学生基础差异变大

一方面,许多有条件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力度较大,这部分学生进入大学时已初步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少数学生操作相当熟练;另一方面,不少农村、山区的学校缺乏计算机、师资,这些学生进入大学才首次接触电脑。面对水平如此参差不齐的学生,采用单一的模式进行教学显然是不合适的。

5、自2000年以来,应用型本科教育得到了较大发展,使本科教育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应用型本科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与传统本科相比更加

突出应用性,故计算机基础教育也必须围绕这一目标。

二、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系列课程设置

大学计算机教学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作为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二是与专业结合的专业计算机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考虑:

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大学新生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差别很大,我们在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操作实践”选修课程,该课程采用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采用案例教学和上机实践等形式,提高计算机操作和office软件的使用能力;而对已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则采用分项目组等形式,完成大型作业,系统地提高办公软件的应用水平。通过这样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高中后的衔接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

2、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面向全校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在该课程中,着重讨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知识、组成与工作原理,介绍网络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等,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应用,理解系统开发所涉及到的主要技术、概念和过程,拓展学生视野,全面提高计算机素养。

3、按专业分类规划与实施,充分考虑专业特色和要求

在计算机知识结构与应用类型方面,不同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差异很大,因此,针对不同专业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如信息类专业,对编程能力要求比较高,开设C程序设计课程,强调算法分析与应用;在机电类专业,开设VB程序设计,介绍界面设计方法以及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对经管类专业,强调对信息管理和加工处理能力,开设数据库应用课程;而对于像广电、广告、艺术设计等专业,设置网页设计、动漫等课程。

4、把计算机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统筹考虑

除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计算机教学以外,专业课中的计算机教学则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本专业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在抓好计算机基础的同时,关注专业课中的计算机教学,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框架下,分析各专业的计算机知识结构特点与要求,设置合适的计算机课程。同时,各专业还开设了内容丰富的各类选修课程,使计算机基础教学呈现多样化的特点。

三、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

信息素养与能力被认为是“吸收、处理、创造信息和组织利用、规划资源”的能力和素质。在教学内容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很多内容都与信息有关,如网络技术与应用、数据库技术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信息化的认识,提高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模式上,大力开展基于网络的计算机教学平台建设,积极探索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课件的开放式教学新模式。依托网络,我们建立了计算机基础网上教学园地。网上教学园地主要由课程学习和讨论、交流两大块组成。在课程学习部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供浏览下载等,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讨论、交流部分,以论坛的形式,利用网络及时答疑解惑,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网上教学园地的建设,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作为反馈关于教学效果、质量方面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网上教学园地的建设,为因材施教、激励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由于学生在计算机知识与实践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适当地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网上教学园地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层次多样的学习材料,布置不同深度和广度的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提高独立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通过网络化辅助教学平台,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有力的支持。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将实践环节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行案例教学、项目实践等措施,以凸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各个主题,布置一些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进行综合训练,将一个大作业分配给几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要求他们分工协作,既要相互独立,又要彼此协调,围绕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查阅相关资料,确定解决方案,最后完成整个作业。通过协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锻炼表达、沟通、交流及组织等与人相处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积极探索实验CAI系统的开发及应用,确保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以程序设计教学为重点,设计开发了一套实验CAI系统。程序设计实验CAI系统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总结多年程序设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计算机自身特点,对程序设计实验进行整合。本系统在主控模块下设计了实验项目、测验、题库设置、作业管理等主要功能。实验项目部分按章节设计了一些典型案例,学生在完成每一个案例实验时,系统不仅提供了明确的学习任务,而且提供十分详尽的在线“帮助”,包括算法分析、程序参考、运行情况等信息;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可通过作业管理模块上传作业提交给老师,教师则通过该功能完成对学生作业的管理,同时也可以将批改后的作业上传到学生作业文件夹,以便让学生阅读,实现教师对学生作业的网上指导。使用该系统上机实验,学生上机实验目的性强,实验效果得到大的改善,同时也减轻了教师指导学生实验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

在教学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课堂上学生单向接受、被动学习的状态,以学生学习、强化个体实践、信息交流等为中心,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多种形式,如专题讲座、课题组研讨、项目实践等,提倡和推广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互动型模式。

3、大力推进教材建设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应用型本科培养人才的定位,大学计算机教材建设应面向信息技术的深入应用,树立以应用为导向、追求实践技能的教材建设思路。在实践中,注重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为课程配套电子教案、学习指导、实验教材等。

4、改革考核方式

各类计算机等级考试大多是基于标准化试题的,这样的考试不利于计算机技能的培养。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是一根“指挥棒”,要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切实把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离不开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真实反映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建立新型的成绩评价和考核体系。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方式,将写调查报告、大型作业、项目设计等作为考核方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并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我们在程序设计课程考核中,主要考核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水平,采用笔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以程序阅读、程序填空和程序设计为主要题型,侧重于考核学生程序设计和语言运用的能力,不再拘泥于语法细节;强调上机实践的重要性,实践考核采用上机考试和平时训练相结合的方式,将日常教学与考核联系,引导学生加强平时的学习和训练。

总结本科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规律性和经验,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色,科学设置计算机课程并开展教学,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实践,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J]. 中国大学教学. 2005,(5):11-18.

篇6

一、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几点措施和意见

1.教学目标定位明确

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以省级统一考试为教学目标,规定每次考试的过级率,要求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参加省级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并作为学生的毕业标准之一。因此在教学上紧密结合省级统一考试的教学大纲要求,做到合理安排教学进程来完成教学目标。除了考试要求过级以外,还积极鼓励同学通过提高班的学习来强化应用技能的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深化。

2.合理安排课程,优化教材内容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计算机教学中最基础的学科应该全部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更有利于整个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也更有利于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持续下去。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实际工作的需求,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否则学生将会很难入门。目前职校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的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Windows操作系统模块,WORD文字处理模块,EXCEL电子表格处理模块,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模块,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与信息系统安全知识模块。虽然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的逐渐普及,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结合不同层次班级,对学生已经掌握得比较好的内容教师可以少讲,而对于部分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时安排进行多讲、细讲。

3.跟进教学设备,改变教学方式

现在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采用“理论授课+上机实验”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应该说还是比较切合职校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与教学要求的,但在实践过程中仍出现了学生对授课缺乏兴趣、学生无法及时消化教学内容、学生自学积极性差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1)提高办学条件,改变授课环境。使用多媒体教室增加学生用机,然后通过安装多媒体教学控制软件使得教师用机可以控制学生用机。这样一来,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与操作演示时可以对学生机进行控制。

(2)提高课件质量,注意精讲多练。一个好的教学课件往往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教学课件的制作不仅要注意内容上的要点提示,还要注意声音、图片、动画之间的相互结合,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授课内容要结合教学目标有选择性地进行精讲,对于操作性的内容要以多练为主。

4.构建配套教学网站,利于学生自主化学习

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实训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点所在,在实训环节上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研究。针对计算机基础综合性较突出的特点。在实训部分体现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突出以项目训练为主的教学实践。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络技术,实现辅导方式的转变。构建和教材相配套的教学网站,将课程网站作为学生课后学习和答疑的远程教学工具,使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在线学习,和教师在线交流,快速入门、提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在网上查阅教学要求、示范模版练习、教学课件,掌握授课内容,学习相关技术。调动学校全部教学资源,在为课程建设服务的过程中,使所有的教学资源都被“优化”在网上,实现网上授课、辅导、讨论、自学、练习、考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二、我校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

1.制定考试过级目标

全校每次考试 “过级率”目标定为95%以上。凡“过级率”达到及高于规定的,按学校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2.教学要求

任课教师要按照“普通职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教学及考试大纲”的规定,按质、按时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任课教师的课堂讲授、上机实习、平时作业、检查测试等教学环节都要围绕达到过级考试规定的目标进行;考前还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任课教师要与所授课班级学生的班主任加强联系,密切合作,细致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平时学习及应考工作。

3.教学进程安排

篇7

[关键词]微课;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建构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36

[中图分类号]G712;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络快速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已经列入了中小学的课程中,一部分高职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一些学生因为升学的压力等在计算机基础操作方面能力不足,这就造成了学生的需求,以及掌握的基础知识等方面层次上存在差异。基于这种情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层次性教学,促进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形成在教学模式方面的积极构建。

面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很难寻求到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就需要在满足学生需求情况下,从微课的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个性化的学习要求。通过微课的制作和传播,可以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使用能力,促进教师之间形成全面的交流,以及推动教学水平可以形成全面的提升过程。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 过于注重评估

高职计算机基础性教学的目标是在对信息技术形成概念性理解的基础上,基本上掌握电子计算的硬件、软件和操作能力等,可以熟练的运用办公软件,并且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等具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可以解决在实际中的问题。但是在目前的高职生教学中没有能够达到这一预期目标。计算机基础教学依然停留在面对面的教学中,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讲授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检验方式是进行考试,从分数的高度来鉴别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师授课,以及课下作业等方面需要进行分别性辅导,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中有吃不饱的情况。

1.2 缺乏思维引领

在高职基础计算机教学改革中,需要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并且形成在教学过程中的坚定执行,能够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合性的教学模式是比较少的。在进行先进的教学模式理念建构过程不足,依然停留在“填鸭式”的教学中,在进行全新的教学模式建构方面缺乏。并且在整体性教学中独立学习,协作学习,创新思维等方面存在明显缺乏,造成在教学不均衡的情况愈发突出。因为高职学生多数习惯了填鸭式教学,造成了进行独立思考不足,条条框框太多, 学生不能灵活的运用知识,造成了在关注点方面不集中,一些成绩差的学生越来越跟不上。

1.3 n堂秩序混乱

目前教学中存在课堂秩序混乱,在教学效果方面欠佳,总之学生在原来的计算机教学基础性因素方面偏差,不能形成自律性学习。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不能积极集中精力,抓住在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形成教学中的突破过程。微课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基本上没有引入,或者说虽然引入了,但是并没有形成在学生兴趣性方面的激发,以及推动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过程等。

2 微课概述

2.1 微课概念

微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最初是作为60秒课程,或者是一分钟的演讲等,真正意义上的微课提出是在2008年,微课教学被划分为5个教学的部分。在录制视频,引导学生自学等课程内容和上传微课后形成了对微课的全面分析和研究。微课是一种短小精悍的授课形式,可以促进教师从新方向,以及教学的手段等方面入手,并且可以与教师在传统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结合,形成自我选择性的教学过程。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等方面可以形成互动,在精简的视频形式等方面可以给学生进行教学手段的建构等全过程。

2.2 微课制作

在微课的制作中也是随着在国内的各种微课大赛所兴起的,教师已经在逐步的使用课堂教学录像,并且给学生的自主学习等形成了引导。在微课的制作中主要是运用清晰的手机,录像机,以及运用屏幕录制等软件,形成视频后的编辑等。在微课制作中主要是选择所需要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短片的制作。教师通过沟通和交流等形成合理的配录时间分配。从计算机基础建构的角度来说需要结合操作示范,形成对教学演示的录制等,为了表达出良好的效果,需要进行多次的编辑整合,形成在微课整体性,以及流程性方面的构建,最终形成在动画、字幕和背景音乐方面的设计。

3 微课教学模式的建构

3.1 导读模式设计

通过微课教学可以形成在课堂方面的延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进行指引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进行课程内容的方面可以进行知识的细分,围绕这些知识可以形成微课设计。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的微课设计中导读模式是在微课教学中形成对教学的延伸,在微课的教学视频中从开头知识的教学形成在导读设计方面的结合,形成结合学生层次,以及个性的设计,完成多层次导读和教学任务的结合,在灵活多变的进行教学目标组织中,形成对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全面激发,促进在教学设计中形成层次性的延伸。教师进行导读微课的设计中可以提炼知识点,并且形成微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促进学生可以在导读微课中形成对知识点的了解,进而可以按照安排等进行学习。在进行导读中可以设计PPT式样微课,作为演示性质的文稿,通过文字、音乐、图片和旁白等形成组件,设置文稿的自动播放,也可以转为视频的形式,学生可以利用导读等模式形成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快速掌握等。

3.2 内容综合设计

基础计算机教学中在相关资源等方面进行网络平台上传,形成在课前和课后等自主学习。学生不仅仅是依赖在课堂的学习,能够在空闲时间等进行自主学习和进行自主思考等。在教学平台可以从微课的角度提供多元学习资源,目标是满足不同的学习任务需求,不同的需求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因为学习内容的多元化,对多数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进行合理的排版学习过程,形成在自主学习热情方面的提升。对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甚至是超纲的任务等需要形成标注,让学生自由选择,避免学生因为学习的难度等问题,造成学习激情降低的情况。在课程内容综合性设计中,可以利用讲解式的微课,教师根据教学设计,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授课拍摄,经过后期进行整理和剪辑等形成微课视频,对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反复的播放等,形成视频的讲解等模式构建等。

3.3 互助学习模式

在进行授课内容的知识点录制后,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中根据示范情况完成操作学习内容,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自学过程中快速进行操作。在教学和学习的评估阶段,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操作情况和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分享学习等进行积极思考,并且进行创造性的创新,形成在操作等学习过程中互相启发和帮助,尽快完成在学习过程中的逐步完善。微课互助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可以逐步的实现层次和水平方面的均衡化。在微课的设计中可以形成情景剧模式,一般开发需要团队合作,首先是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策划,并进行脚本写作,然后经过导演和演员等进行拍摄,进行视频的剪辑组织,形成微课视频等。

3.4 成绩评估设计

在教学评估上可以提供计算机基础的测试题,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等进行练习和评估,在进行成绩评估汇总后实现小组任务完成,并且促成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讨论,通过交流和沟通过程可以加深记忆,促进自主性的学习和思考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形成学习积极性,以及小组互评的综合性表现,促进在最终考核中成绩可以提升等。在进行课程设计中从微课设计的角度,确定微课课件的评估基本原t,并且形成讨论为中心活动,学生进行作品演示,集体讨论下形成评估。

4 结 语

微课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在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融合下,可以形成良好的补充和延伸过程,可以促进学生自助学习和思考。为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精准地构建网络,教师微课教学内容方面需要进行设计和视频制作等,完成相关学习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和交流,教师在努力下,学生积极的参与性提高。目前在进行微课制作,以及积极的进行教学探索和解决问题等方面依然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在未来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教学中,需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进行不断的更新,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形成有效的教学推进等。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杰,张立荣.微课教学效果研究――以高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为例[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2).

[2]邢雅娟.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训课程开发[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6).

[3]张莲珠.“微课程”在远程开放教育应用中的前景探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4]江焕华.“实验探究型”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以初中物理“校园托利拆利实验”微课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3(6).

篇8

在计算机教学中只注重理论讲授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切实使学生增强计算机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所以公共计算机类实验室作为学校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场所,已成为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依托,在承担着辅助教学和培养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实践;创新;信息

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要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充分体现突出高职院校特色,从而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所以目前在高职院,教学的重点倾向实践教学,提倡培养学生实践动力能力和创新意识,特别是对应相关职业的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最关键的是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面对具体问题独立分析、解决的能力。

实验教学占高职院校教学计划的较大比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按照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设计组织的。还应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对高职大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的要求,培养模式及口径不应一成不变。从培养计划、教学组织与管理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考试改革,都要根据社会对高职院校的质量要求进行调整和完善。努力实现教学与生产及与学生就业的有机结合。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除完成教学安排的教学任务以外,还要创造条件,建立实验室开放的运行机制,为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环境;为社会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支持、设备利用等服务。为社会提供服务,争取社会的物质支持,在加快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不断提高进行自我建设的能力上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加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严峻的科学态度的同时,也注重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为有能力的学生早出成果提供条件,加速学科后备力量的发展。在提高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利用率的同时,也充分发挥实验室条件应有的作用,提供各层次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热情,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我们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观察法、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为辅,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1、进行校园调查,取得初步资料,确定基本方案。

2、进行更大范围的调查,取得可以作为分析参考的资料。

3、对取得的资料进行深入分析。

4、在对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分析和启示总结。

5、提出教学实验室改革的基本方案。

6、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

7、具体实施。

实施的具体方案如下:

1、对学生加强开放程度,利用实验室资源提供对外服务。

2、利用课余时间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开办讲座,为学生提供上机练习和辅导。

3、利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多媒体在适当时间为学生提供休闲娱乐节目,和对外的计算机技术服务。

4、加强验室自身的建设,争取社会的物质支持,加快实验室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与社会服务接轨,发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和提高,达到提高实验室综合水平的目的。。

下面笔者对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的阐述 。

首先是专业人才培养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要求。根据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有关计算机的各门课程,应始终围绕计算机应用这条主线,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及时了解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最新应用状况和发展水平,使之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其中,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分析和解决与计算机有关的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如综合处理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以及实施方案的灵活性、操作的技能技巧,等等。为此,可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采用与工作实际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教学。

实验室相比教室而言氛围宽松很多,如果对实验过程不加以重视可能实验课会变成自由活动课。因此,必须制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防止这类情况的发生。比如,实验课时间不得做与实验无关的事;教师应随时随机抽查各实验小组的进行情况;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阶段检查――每隔一段时间随机抽取部分同学检查之前进行过的某个实验,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每一个实验。通过对学生实验的监督检查,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实验存在的问题,促使学生改进。

所以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室质量必须以严格、规范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作为保障。一是要规范各能力模块的教学文件,制定各模块实训项目、学时、地点、使用的主要仪器设备名称、数量、实验方式及效果等实施性计划;二是要分模块按课程编写实验指导书,做到每项实验任务明确、过程完整、考核具体;三是要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满足学生生产一线实践、锻炼需要;四是要采取日常督导、综合督导、专项督导、跟踪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实践教学全过程实行督导、检查和监控,确保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到实处,产生实效。

其次是社会服务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的要求。实验教学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验教学进行得好不仅可以巩固相关课程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学有所用。

实验教学要以培养专业学生的最终能力为目标,针对各项能力来设计实验,这样能让学生清楚知道不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而是为了自己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而做实验。每项能力均有相关的实验与之应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学以致用,而且开发的成果在发挥实验室的资源优势同时也提升了实验室的影响力。

另外,在条件许可时,还可实现实验室的真正完全开放。如横向与同类院校的实验室进行实验交流,在交流中优化本院的实验教学。允许社会公众自行提出实验课题进行有偿实验,以提高计算机实验室的社会功能。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实验室管理自动化新型的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势必要求在实验室的自身建设上能有高的工作效率.实验室自身的建设与改革直接影响到了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管理。

而且,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对自身建设与发展也有要求。建好、用好、管好各类计算机设备、各类微机实验(实训)室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微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状况,展现了一所学校硬件设备、实验环境、实验教学、实验管理的综合水平。在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如何用有限的投资,建成功能齐全、运行安全、可靠、高效的信息化平台,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要求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室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独立的动力供电系统,机房电源布线,室内照明,空调设计,空气循环系统,消防设施,安全通道等。实验室是学生密集出入的处所,必须要有遇突发事件快速疏散的应急方案。应采用双出口疏。

2、微机配置,微机硬件系统。

选择硬件系统首先要考虑所建实验室的主要功能范围,应用特色方向,根据需求选择最佳配置,微机配置符合当时主流配置,不选淘汰型,不选豪华型,所选配置性价比要高。

3、软件系统配置与保护。

学校实验室应有多功能用途的公用实验室和单一用途的专用实验室。公用实验室承担各学科70%以上实验教学任务,实验教学中需要多种操作系统及各种教学软件,必须合理规划才能充分挖掘设备的潜能,方可满足教学的需求。

4、网络设置及综合布线。

现在各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各系机房都是校园网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网络发展过程中我们积累了许多经验、教训。从单机机房进入到网络机房后,网络应用逐步普及。老师为方便教学,将课件、教学内容放置在自己的FTP服务器上,上机时学生从FTP服务器下载,下机时将实验结果、作业等上传到FTP服务器。由于网络安全措施有缺陷,在网络病毒肆虐时,网络经常堵塞,有时还瘫痪,严重影响实验教学。我们对网络设置进行了改造,INTERNET、CERNET路由、VLAN划分由校网管中心负责,在系级实验中心设置带路由的三层交换机,实现系教学网与校园网路由分离。计算中心内的各实验室经系教学网路由,与外网连接经校网管中心路由。每一机房为独立网段,教学中互不影响,网络病毒的传播范围被有效限制,实验教学畅通无阻。所以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微机实验室的建设和日常管理等方面,经历了许多成功与教训,目的就是为了使学校信息化建设更合理、规范,管理更科学、高效,让有限的设备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最后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建设在高职教育结构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也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基本上成为共识。而实验教学的特点决定了达到高职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加强实验性教学,突出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实验教学是否科学合理也就成为研究教学的重要基础。而实验室的建设与改革也正是实验教学的重要基础,这个特性就决定了计算机基础课实验室的建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和探索,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建设提出的建议总结如下:

1、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化。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构造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形成课堂学习,网上预习,计算机模拟操作和现场实际操作的多方位综合教学体系,拓展实验教学的空间。同时建设具有我校特色的计算机验大奖赛活动、学生课余科技创新兴趣小组等构成的创新实验体系。

2、学生管理自动化。

探求实验室管理无人值守的模式,可采取上机卡进行管理 。按实验时间安排进行学生上机认证,记录学生到达和离开实验室的时间,统计学生使用实验室的情况。在控制端实时观察实验情况.远程监控实验用机(实时短信、远程唤醒、远程关机),记录学生的实验结果和成绩。

3、资源管理自动化。

对服务器、校园网、打印机等资源进行统一管理,设置不同的权限。在服务器端采用共享、卸等方式提供常用的工具软件、课件、设备使用说明书等软件资源。开放校园网,提供学生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查阅图书馆藏书目录和文献检索.查询教学信息,进行网上选课等;提供Intemet网的连接;按需要提供网络打印机。

4、设备管理自动化。

实验室设备分类登记(固定资产、实验耗材、备件)。使用情况记录;搭建多操作系统平台,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平台学习环境。利用GHOST技术在服务器端保留实验用机的镜像文件,减少装机的工作量。采用硬件保护卡实现网络对拷,提高实验室人员软件维护的效率,实时记录设备的状况。做到硬件维护的及时性,采用软(硬)件防火墙。使用正版杀毒软件,及时更新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5、办公管理自动化。

实验室的基本信息,包括实验室人员基本信息,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设备使用介绍。实验教学的管理包括实验课程介绍,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网上开放实验预约。可以设置公告栏,公告实验安排通知和实验成绩公布。

6、人员管理的自动化。

实验窒人事制度的改革想要实现新型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模式。作为主体实验室队伍是决定性实验室的环节。但长期来实验室人员都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况。切实做好实验室人事制度的改革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①注重培养实验室人员一专多能的业务素养。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学科都有交叉。处于实验教学第一线的实验人晶,其业务能力将直接影响实验教学和科研开发的进行.。由于旧的体制造成实验室人员普遍学历不高.。首先应加快引入高水平教师投人实验教学工作。

其次按照实验教学和科研要求.定期轮流安排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参与其他院校的技术交流。学习接受先进实验室管理模式和方法。而实验人员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获取新知识、积累经验、内外兼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②设立有效的奖惩机制,造就稳定优质实验教师队伍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本是相辅相承的。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评定他们的工作业绩和职称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拄。当然在认可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同时,制定必须的规章制度,严格照章办事,赏罚分明是保障优质实验室队伍的必要手段。《计算机实验宣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计算机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计算机实验室设备管理制度》、《计算机实验室教师工作职责》等制度的严格实施,可以使实验室工作而不乱.真正保证实验室工作的顺利进行。

7、实验室工作的开放化。

篇9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of Vocational Colleg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TIAN Yongmin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s a core skills course in training comput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s the compulsory basic course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omputer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faced by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combined with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with the current law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arried out exploration on curriculum reform measures.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通过对应往届毕业生的回访和调研发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显的尤为重要。

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在初高中就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很多学生都没有上过计算机课,甚至没有见过计算机。进入大学以后,不同基础水平的学生在同一个班级学习,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很大的困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怎样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使基础好的同学能有所学,同时又能兼顾到基础相对不好的学生。

(2)教材内容与专业项目联系不够。目前很多教材虽然已采用以任务驱动,实训项目为载体。但这些实训项目与不同专业之间的衔接不够突出,理论知识过重,内容更新不及时,这就造成教材内容不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内容以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授课,依然是全面的讲解课本内容,使得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让学生学习后感到无所适从。

(3)考核方法不够合理。为完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水平评估的指标要求,部分学校把计算机认证考试与学生的毕业证挂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在计算机认证考试中的通过率,在某些方面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而学生为了顺利通过计算机认证考试,也不得不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这样,导致许多学生即使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毕业后都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学知识来辅助完成工作。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

2.1 课程设计思路的改革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以培养即将进入工作岗位的准职业工作者为目标,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为基本原则,按现代办公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和认知规律循序渐进编排教学顺序。通过仿真工作环境,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最终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与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完善教学内容,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多年来,通过不断进行企事业人才需求分析,根据人才需求特点筛选教材内容,以信息处理核心能力要求为主线精选教学内容,以真实项目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实训内容,突破了传统的知识型讲授,逐步引进行岗位型的能力培养。本课程以职业工作者在现代办公环境下的工作为背景,以某大学毕业生成功应聘到公司,在半年试用期内,和部门同事一起出色地完成文案编辑排版、数据分析处理、产品宣传推广等任务为原型,按工作过程和典型任务选择教学内容和安排实训项目。

2.3 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注意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对教学模式设计是以满足各行各业文职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为目标进行设计的,秉承“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先进理念,依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情境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把前后续课程的知识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企业项目工作来保证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多种教学模块的教学都以“一个大学毕业生从求职到做好本职工作的经历”作为中心,根据“她从事公司文职人员工作为主线”链接所有的模块,较好地贯彻了“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分级教学,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基础差异较大,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设计教学布局,每模块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高级两部分,同时根据每个专业具体需求不同,教学内容分为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对市场营销、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求掌握数据的高级筛选、使用数据透视表分析数据等。使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实现了因材施教。

2.5 完善考核方式,采用以证促学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模块,本课程采取了开放的过程考核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本课程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实现了由理论考试到操作技能考试的转变;并且引进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主办的全国信息化应用能力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考核的方式由原来的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70%)组成,改革为平时成绩(占20%)、技能成绩(占30%)和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并且每位同学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认证证书。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明显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6 提供“立体化”教学资源,促进师生互动

本课程利用学校提供的精品课程网络管理平台建立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课程网络资源、课程特色、作品欣赏、授课录像、实践教学和电子教材等。网络教学资源比较全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课程的总体情况,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或视听作业,通过链接访问各大专业网站,与教师在网上实时互动交流。为了方便师生交流和沟通,任课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课程交流QQ群,在群内师生可以就课程问题畅所欲言,同时教师可以利用QQ群共享功能将每次课的实训项目共享给学生。通过网络资源,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和促进了师生互动。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强,使各领域的工作岗位也愈来愈依赖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努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信息时代所要求的基本科学素质,并能站在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的前列,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实验教学CM;教学平台

0 引言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中所讨论的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主要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和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从2003年开始到现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经历了六年的时间,共评出2151门国家精品课程。虽然国家精品课程数量众多,一直受到各界的关注,其建设也有持续性,但计算机基础类国家精品课程数量并不多,一共只有14门,其影响面却很大,取得的成果不容忽视,值得回顾总结。纵览2003开始国内已评选出的计算机基础类国家精品课程,比如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王移芝教授曾提出了数字教学资源,哈尔滨工业大学自主研制了c语言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杭州师范大学计算机教育与应用研究所开发了信息技术开放式考试评价系统等等,可以看出,每个课程团队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 综合分析

教学资源研发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教学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学资源也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优质课程资源体系

计算机基础类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给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和帮助,各个课程团队都竭力研究和探索有利于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手段,研究成果各有千秋。那么,精品课程到底应该有一个怎样的资源体系呢?考虑到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专业特点,我们将优质课程资源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1)基于教室的教学资源体系如图1所示。

如图2所示,我们将网络教学系统归为自主学习系统、答疑系统、作业管理系统、在线练习与测试系统、虚拟实验系统五大类。在这五大类别当中,每一类均可再进行细致分类,比如自主学习系统可包括课程信息与课程资源。课程信息包括电子教材、电子教案、课程大纲、电子课件、配套教学素材、教学案例、学生优秀作品展示、知识要点演示、实验模拟视频、应用讲座、教学视频、参考文献、课外虚拟实践活动等内容。另外,网络教学资源还包括精品课程网站上的优质课程资源、各高校间的资源交流平台、国外优质课程资源等。

(3)考试与评价。

开放式考试平台。开放式考试评价系统是一个集命题、测试、监控、阅卷于一体的计算机技能评价平台,拥有独特的自主命题、智能阅卷技术,其强大的安全机制,灵活多样的评测模式可以满足各层次计算机教学、测评的需求,解决了计算机应用能力测评过程中出题难、评价难的问题。

面向无纸考试的评分系统。面向无纸考试的评分系统突破了传统评分模式,可根据程序的结构和语义,衡量实现编程任务的正确程度,实现学生主观编程题的自动评分,为程序设计语言的考试提供一种全新的模式。它不仅可以提高阅卷效率,减轻教师负担,还避免了人工评分时人为因素的影响,确保了评分的客观公正。

(4)实验。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目前所有高校各个专业都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其实践性非常强。在教学中,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许多知识只有通过上机实验才能掌握。目前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实验类型主要分为四类,如图3所示。

1.2 重视实验教材建设,加强实验教学CAI的研究

目前所使用的实验教材并不多,特别适合教学使用的更少,因此,学校在工作量、教学科研立项等方

面,鼓励有经验的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编写与教学配套的高质量实验教材,学生上机就选用老师自编的实验讲义。这样的教学方法有优点,但缺点也很显然。学生缺少了创造性的练习、教师参与控制性不强。由于一个教师往往是指导十几个学生同时上机,学生遇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同时计算机技术发展很快,要求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及实验内容都要不断更新,但实验教材内容更新往往滞后。在现代教学体系中CAI教学模式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也可以应用CAI教学系统,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特点来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由教师自己增加或删减实验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关联帮助,较快地获得指导,提高实验效果。这种方法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实验内容紧密结合,减轻教师指导实验的劳动强度。

1.3 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是资源建设的整合

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中,资源建设是核心,尤其是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网络教学平台更加显得重要。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学习课件、参考资料、疑难问题的视频、重点难点解答、自我试题自测等学习和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还要为任课教师提供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成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有力支撑环境。网络教学平台依靠教学资源的充实实现网络教学,进而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基于Web的网络教育资源库是实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

(1)构建资源库系统主结构及媒体类型――明确体系结构,构建在线课堂、教师平台、学生平台、资源平台和支撑五大平台。在线课堂主要分为教学信息库、课程信息库和前沿信息库;教师平台主要提供教师备课的个性需要、提供教学需要;学生平台主要提供专业知识共享学习及重组,可以选取资源、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在线测试、交互讨论、查询、上传、下载等;资源平台就是微教学单元库;支撑平台包括搜索引擎、资源管理及CMI系统、支持在线测试、评价策略等等,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多种方式的资源检索功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2)整合网络教学和资源管理平台,确保网络教学建设与素材资源建设协调一致。针对目前网络教学和资源管理平台种类繁多、功能各异、互不兼容的现状,国家教育机构应该组织力量进行整合,把那些优秀平台比较成功的设计思想和成熟的技术吸收进来。参考《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推荐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体系结构,可以明确看出网络课程与素材资源之间互相依托的关系。课程需要素材资源作为支撑,而素材与学科知识点相关联。所有的设计开发模式最终还是要靠技术手段去实现,如果没有技术上的支持,就不能保证网络课程与素材资源协调一致。

(3)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要有开放性。技术的开放指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课程设计要留有必要的技术接口以备以后的技术升级。内容的开放主要是针对教师的,一方面由于学科内容和相关知识在不断更新,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对象的特征也是一个常变的量(不同时期的学生有其各自不同的群体特征和个体特征),也要对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灵活的调整,这些都要求网络课程对教师一方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1.4 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是完善资源建设的有效途径

积极推进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和共享平台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精品课程网络共享发展较快,但是资源浪费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在各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校际之间仅限于成果的交流,或者说是成果的宣传,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精品课程的开发和提高阶段的合作较少;精品课程建设阶段校际之间“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严重,缺乏教学硬件和经验等资源的共享,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借鉴和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优质课程资源建设也不够,不能达到建设高质量课程资源体系的目的。对于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后续应加强系统建设。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