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文言文范文
时间:2023-04-10 04:1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孟母三迁文言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两汉:刘向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过去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注释
舍:家。
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处子:安顿儿子。
乃:于是,就。
嬉:游戏,玩耍。
贾(gǔ)人:商贩。
炫卖:同“炫”,沿街叫卖,夸耀。
徙:迁移。
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徙居:搬家。
及:等到。
大儒:圣贤。
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揖:作揖。
遂:最后。
市:集市。
篇2
——题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平凡的两个字,却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历代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把母亲书写的淋漓尽致。孟母三迁,画荻教子,而我的母亲为了我何尝没有这样付出过呢?初中三年来每次开学母亲都会亲自来送我,初三来时,我曾劝过母亲“妈,你不用去送我了,我都长大了,铺床这点小事我还是能做好的”,母亲也开玩笑似的的说:“那好,我不去了”。可就在我来时母亲还是见到的上了车。来到宿舍,宿舍的床前没有一位母亲,唯独只有我的母亲爬上爬下的在为我铺床,看到母亲起身时,头发下竟然还隐藏着几根白发,我心中不仅一颤。大爱无言诠释着母亲的伟大,在我生命中你不曾离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九年来不知换过多少老师,一头金发紧跟着时代的脚步,算不上倾国倾城但身材匀称,牛仔休闲是他的打扮,我从未见他穿过运动装,我敬佩的不是他的容貌和身姿,而是骄傲我有一个气质高贵,才华非凡,不得不提的语文老师——高迪。第一次听他讲课,就非常引人入胜,到现在我还记得《在山那边》。到了学文言文,我便更喜欢高老师讲的每一节的背景故事,老师站在讲台上,面前里这一台笔记本,一会说说东汉,一会说说西汉,一个个的历史人物在她口中脱颖而出,仿佛就带领我们回到了历史,坐在下面听高老师讲课,有一种听百家讲坛的感觉。每次我们惹高老师生气她都会去原谅我们,她没有放弃过过任何一位求学学子,在她的作业批语中我们重燃过希望,在高老师的身上让我感受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无私奉献。在求学路上老师你不曾离去。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
看见你瓜子脸上有一双不大的眼,小巧的鼻子下有一双张能说会道的嘴,仿佛就看见了我,虽然我们不是亲姐妹,但我们是最要好的闺蜜,天生就有闺蜜脸。每次遇到麻烦,我就会努力想办法,办法想出来你就马上那个行动,什么事我们都办的顺顺利利。小时候我们经常吵架,一件玩具就可以把我们和好,但每次都是我错了,去又不肯道歉,现在好像和你说声“对不起”稍微长大点我们便形影不离,有你的地方就有我,有我的地方就有你,每次过年过节我们每年都拉着妈妈想去买一样的新衣服(虽然没买过一次)如今,你在城这头我在城那头,“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虽然在一起的日子不再有,但我们那两颗心真挚的心永远在一起,张冉,不对,是冉姐,在我的生命中你不曾离去。
篇3
关键词:语文;德育;渗透
德育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功能,但它却常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着。这是新课标的需要,也是育人的需要。在如何处理这种渗透上,本人提出以下方法和对策:
一、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谋求文道结合的最佳方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相对被动,缺乏积极性。新型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谋求文道结合的最佳方式。
以九年级下册《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为例,上课前两周,把学生分成六组,每组七人,安排一个组长。同时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以及自己的语文积累,找寻所在组需的资料。A组同学主要是收集孔、孟的生平经历,如孔子小时候才华过人,孟母三迁的故事,孔、孟周游列国的经过等等;B组同学负责孔子弟子及门人部分,重点了解其中的几位。C组同学了解《论语》和《孟子》,了解它们何时被列入“四书”,何时成为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同时搜集相关的成语故事和思想典故;D组同学了解孔、孟对周边国家文化产生的影响;E组同学了解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的特点,规模及收藏情况;最后一组F组同学收集孔孟庙宇里的匾额、对联等。布置以后,不定期地督促检查,完善学生对资料的收集。等到上课的时候,主动权就完全在学生的手上,每个小组的同学都有自己的成果展示,显得从容自信。正是这种积极参与和主动权的享有,学生积累了知识,体验了成功的快乐。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对孔孟之道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在思想上得到进一步的教育。在如何对人处事,如何面对人生和如何和他人团结合作上,都有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二、提高提问的有效度,帮助德育的渗透
教师在课堂上对问题的有效设计,帮助语文德育功能的渗透。以《愚公移山》为例,本校一位语文教师参照了钱梦龙老师的“曲问法”,既兼顾了语言的学习,也注重了方法的指导,更没有因为词语的障碍而忽略了文言文作为“文”的完整性。问题设计如下:
1.愚公多大年纪了?
2.智叟是个年轻人吗?
3.那个遗男几岁?
4.他去参加劳动的时候,他爸爸同意吗?
这四个问题的抛出,学生就得对“年且九十”的“且”、“智叟”的“叟”、“始龀”的“龀”以及“孀妻”“遗男”等词加深理解,能回答这些问题的同学就能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学生在这种问题面前,好似有一条无形的绳子,引领着他们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寻求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不是很难,但也不是完全不需要动脑。如能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得有“跳一跳,摘果子”的体验。
三、关注生活语文,弘扬文明道德风尚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春联、广告、店名、人名与生活同在。结合七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语文,拟制公益广告语。指导学生收集公益广告,如:“诚信,不只在执信路!”“文明,不仅在文明路!”“竹有节,有千千节。”再提出拟制的方法,要求学生弄清和一般广告语的区别,拟写符合具体情境的广告语。这样,学生慢慢地也能在不同的地方放置不同的公益广告语:“不要让它流泪(水龙头)。”“沟通你我他,全靠普通话。”“知道我在等你吗(垃圾桶)。”
学生不仅在生活中感受、运用语文和感悟语文魅力,而且不知不觉地感受到文明和道德风尚,进而内化为自己的素养,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以文字的形体美传承学习态度的教育
中国方块字是世界上最难学也是最美的文字,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如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学习中,很多同学把“受”字误写为“授”字,甚至有的老师也认为是“授”。纠正这个错别字时,结合“受”的字形来源及形体意义,先在黑板上写“受”字的最先字形,再讲这个字形的意思:“受”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字形中,上面一只手,下面一只手,中间一只舟,好像在传递东西,这是“受”的本意。由此而得,传递知识和传递东西一样,须两只手相互合作,有给有接。只是老师传知识,没有学生的接,不能称之为受,它必须是两者之间的合作。这既解释了字形字义、让学生记住了这个字形,也强调了应有的学习态度,渗透了德育功能。
五、在细节描写中理解感恩
怀常怀感恩之心,才不会对生活有太多的怨恨。朱自清的《背影》是大家很熟悉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爱子情怀,离不开文中的细节描写。父亲的言行渗透着这篇散文的神,特别是一些动作细节:如两次使用“踌躇”和“嘱托”“嘱”“嘱咐”等同义动词,联合使用“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等动词,将父亲这一瞬间的形象加以诗化。通过对这动作描写的品位,学生不难体会深藏在父亲内心深处、不易表露的爱子深情。这是一个老态龙钟、行动吃力、生活困窘的父亲背影,这一背影,把父亲的生活、性格、情感定格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父亲对“我”的关怀备至及作者心中的愧疚之情才能深刻体验。从而拓展开去: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衣着光鲜、行为体面,我们该怎样看待自己的父亲的“迂”呢?学生在这样文字的熏陶中自然就不会自我诋毁父亲的形象,相反,也会在朱自清的愧疚之情中增添对自己父亲的理解和感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