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行街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9 13:45: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步行街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步行街设计

篇1

关键词: 步行街(区) 设计优点 设计原则

“6 月5日”一年一度的呼唤,一年一度的希望。从1972年到现在,人类已迎来了第24个环境日。尽管到这一天各国有识之士都要为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而忧心忡忡地大声疾呼,但地球环境状况却仍然处在不断恶化之中,人类正一步步地把自己挤推悬崖。君不见:厂矿区浓烟腾空,街道上臭气熏天,马路边噪音刺耳;南极臭氧空洞正以每年一个美国陆地面积的速度扩大,受臭氧空洞的影响,太阳紫外线辐射长驱直入,人类皮肤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全球有 1.25亿人口生活在岌岌可危之中,全球12%哺乳动物和11%的鸟类濒临灭绝,每24小时就有150~200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

1992年6月召开的“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与会员国一致承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未来的长期共同的发展战略。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编制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确立为“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之与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当代任何一个有人类群体意识和道德良知的人,都必然要认真地考虑目前日趋严峻的城市环境问题。任何社会、任何国家在改革的总体战略中,一般都包括改善空间质量和生活环境的问题。现代城市规划、设计正是作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战后的西方率先崛起的。

现代城市设计比较偏重形体艺术和人的知觉心理,其要素包括: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土地使用、开敞空间、步行街(区)、使用活动、交通与停车、保护与改造、标志等。其中开敞空间(Open Spece)意指城市的公共外部空间(不包括那些隶属于建筑物的院落),包括自然风景、硬质景观(如道路等)、公园、娱乐空间等。步行街则是城市开敞空间一个分支。欧洲大陆的荷兰、德国、丹麦等国家最早发展了“无车辆交通区”,如德国埃森市的林贝克大街1922年封闭交通,1930年建成林荫步行街,它是现代步行街的最早雏形。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自身的文脉和传统。我国的城市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结构形态——中心结构和大量的街道组成的城市网格。这种结构形态为今天的城市带来了高人口密度的高建筑密度,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进行城市更新。就城市交通而言,我国是世界上自行车的第一大王国,仅北京就有726万辆,其保有量达80%~90%,而作为现代文明标志的汽车则以年平均10%~13%的速度递增,这迫使我们去研究城市的步行交通系统,以适应国情,改善我们所处的环境。

实际上,步行街是现代人对日渐稀少的生机勃勃的街道生活现象的一种反拨。轮回——来源于宗教的意象,似乎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把街道还给行人”,“把人性尊严的空间还给市民”已成为世界范围的呼声。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刘易斯* 芒福德认为“我们城市的存在不是为了汽车通行的方便,而是为了人的安全与文明”,他反对将公路通到市中心,他所喜爱的城市是有生活气息(Iively)城市,具有邻里中心,便于人们步行,人们可以在路旁咖啡馆及有林荫的街道上面对面地相遇;他推荐新泽西州的汽车与步行街分离的社区规划。源于30年代,大规模实践于60年代的复兴,更新城市中心区成为“步行化”的直接原因,“步行化”目标绝不仅仅限于复兴城市中心区的经济,而且在于恢复人在城市中的地位,提高城市社会价值。芒福德认为:“城市最好的经济模式是关心人和陶冶人”,“社会的重建必须从‘人的再生’开始”。许多步行街(区)的建成还证明,它使城市具有了新的活力,新的形象,并极大地改善了环境。

步行街不只是美化环境规划的一部分,而且还是繁荣城市商业活动和有机活力的重要手段。上海城隍庙步行商业街等都证明了这一作用的存在,而且步行街建设的成功与否还关系到城市中某特定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活状态,如西德的慕尼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慕尼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战后经济迅速起飞,人口剧增,使古城一度陷入困境。1963 年,该市为此确立了“促进市中心的城市生活”的规划设计目标。1965年,由津森教授带领的小组在对全市交通进行全面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著名的“津森鉴定”,并建议将东西向的纽豪森街、考芬格街和南北向的凡恩街改为步行街,即所谓的“津森十字”,1968年议会通过该方案并付诸实施,1972年全城以节日气氛庆贺竣工落成,其后使用反应极佳,其成功经验有四:一是选址好,它与城市门户火车站直接相联系,通畅便捷;二是综合解决了旧城交通问题;三是多功能;四是空间布局富有变化,设计精细,很好地利用和组织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建筑文化遗产。

在规划中设立步行街区,可增加商店,使原先单一的街道发展为网状,互相沟通的步行街区,并在功能上集文化、购物、娱乐、休息、历史保护为一体。由于它外部空间采用人的尺度,所以它既能创造富有生气的商业气氛,又可减少在闹市区对汽车的依赖。如莆田市的十字街改造为步行商业街,不但繁荣了商业活动,而且保护古谯周围的街景特色。总之,步行街的规划设置,有以下四个:

一、规划设计优点:

(一)社会效益——它提供了步行、休息、社交聚会的场所,增进了人际交流和地域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市民一种维护、关心市容的自觉性;

(二)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城市社区经济的更加繁荣;

(三)环境效益——减少空气和视觉的污染,交通噪声,并使建筑环境更富有人情味;

(四)交通方面——步行街区可减少人车混行和汽车对环境所产生的压力,减少交通事故,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态,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城市设计角度看来,步行要素有助于基本的城市要素的相互作用,强有力地联系现存的空间环境和行为格局,并有效地与城市未来的物质形态变化相联系。

二、城市步行街(区)规划设计原则

简*格黑在《建筑之间的城市生活》一书中把城市生活分为三类:

①必要生活——基本的,带有强迫性的日常生活,如购物、上下班;

②选择活动——户外条件允许时人们乐于进行的活动,如散步、观光、户外休息锻炼;

③社交活动——公共场所的交往活动,如谈天、打招呼等。后两类活动是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所追求的,它们受环境质量的影响尤为明显。

转贴于

(一)良好的交通体系

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交通问题是关键。设计中应考虑步行街所在的地段,全城的交通情况、停车的难易(我国特别要考虑自行车的停放问题)、路面的宽窄、投资渠道和居民意向等因素。有资料表明,我国城市自行车出行率达60%~70%,故在规划中须特别考虑停车场的设置,包括城市临街的一些建筑前空地和局部地下层群为停车场地,以解决自行车停车用地紧张的矛盾。另外还应考虑自行车与公交换乘的停车场,在这种规划下,远期可考虑设置小车与中巴车专用道,使公交与自行车联系更密切。在步行等旁增加城市支路,引导非浏览、非购物人流通过,作为它的辅助道路进货,也作为步行街的疏散道路和消防通道。即:人车分流、以汽车道(仅考虑公交线路、专用车辆、必须的货运等)为联系路,与城市道路网相联,以自行车步行道为内核,独立形成网络状,加上必备的环境设计,可形成环境质量高,集购物、娱乐、文化、饮食一体化的城市新型商业步行街区。

(二)完整的空间环境意象

美国著名城市设计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个要素:道路、边界、区域、结点和标志。实际上就是人们认识与把握城市环境秩序的空间图式。林奇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从城市设计角度看,街道的意象是建筑和街区空间环境的综合反映,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自然可反映街道特色,高质量有特色的街道空间环境比建筑更宜体现街道特色,街道的意象特色依赖于空间环境特色。

①道路

作为城市商业环境中的道路,其作用体现为渠道(人、车的交通、疏散渠道)、纽带(联结商店、组成街道)、舞台(人们在道路空间中展示生活、进行各种活动)。规划中对道路与两边建筑物的高宽比以H/D=1为主,穿插一部分H/D=2的建筑。这样的空间尺度关系既不失亲切感,又不显得过于狭窄,从视觉分析上是欣赏建筑立面的最佳视角,容易形成东主独特的热闹气氛的空间。

②区域

作为城市中心区,由于城市商业活动本身的“集聚效应”,公建布局相对较为集中,由于人们生理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步行街长度取600—800米为宜。(即城市主干道的间距),加上购物的选择性与连续性,销售的集合性和互补性,最终形成集中成片的网络化区域系统。

③中心

中心即一定区域中有特点的空间形式,结合步行街的特点,规划以一至二个广场,可作为步行街的中心、,为其带来特色与活动。

④标志

入口,对于步行商业街,入口的重要性在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在连接城市主干道的地方设置牌坊等作为步行街的入口,大量的人流由此进出,不许机动车辆进入,入口处设灵活性路障或踏步,并设管理标志符号。由于它起着组织空间、引导空间的作用,街道形成了第二个没有屋顶的内部空间,既起框景作用,其本身也是街道空间中的重要景观,它是整个街道空间序列的开端。既可适合市民的心理需求,给人们以明显的标志,还可突出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

(三)丰富的空间形式

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并以一定的物质空间形式表达其文化特征。现代城市追求适居性的空间环境、追求界定鲜明、比例适宜的积极空间。它能有效地渲染出不同的环境气氛和空间特色,它是一种内在的构成要素,其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丰富、深刻的。如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市的尼克雷特步行街以匠心独具的空间特色使美国第一个步行街建设获得了成功。设计者在步行街中,以集中人行活动区为指导思想,把街道做成弯弯曲曲的蛇形道,加上统一设计的街道家具,创造了强烈动感和节奏感的街道空间,成了美国步行街中竞相仿效的佳作。

步行街区建筑内外的界线可以是虚的,可穿透的和不定的,并有一种向内吸引的感觉,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空间特征中“虚”的意境,并不像芦原义信作为“图”、“底”空间理论引证的意大利传统街道。

步行街区的布局形态可以是丰富多变的:

①线状沿街道布局—店铺沿街道两侧呈线状布置,鳞次栉比,店面凹凸,街道空间呈现一定的不规则状。如北京琉璃厂、天津古文化街,

②线面组合布置——大都有明显的步行商业街,与路段上某些商业地块联系起来,形成组合布局,如合肥城隍庙步行商业街;

③面状成片布局——商业街区在城市主干道一侧集中布置,形成网状形态,如上海城隍庙、南京夫子庙等。根据我国的功能和环境要求,步行街可分为多种形式:封闭式、半封闭式、转运式和步道拓宽式。

随着历史的发展,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向多功能、多元素的公共建筑综合化发展。但在顺应社会潮流而使步行街朝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也应保留自身应有的传统空间与风貌。可规划设计适合当地文化脉胳特色的骑楼、过街楼、庭院式商店布局,室内步行街等,以建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步行购物系统,使城市空间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以提高其价值观念和深层意义。

(四)独特的景观构成

步行街具有独特的构成因素,这些因素也是满足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构成城市环境风貌和组成部分。步行街由两旁建筑立面和地面组合而成,故其要素有:地面铺砖、标志性景观(如雕塑、喷泉)、建筑立面、展示柜台、招牌广告、游乐设施(空间足够时设置);街道小品、街道照明、邮筒、休息坐椅、绿化植物配置和特殊的如街头献艺等活动空间,其设计繁杂程度决不亚于设施建筑,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城市环境的整体连续性、人性化、类型的选择和细部。

篇2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搭配;原则;布置;综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隶属于第三产业的商业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它是在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社会产品增多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形成的,商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的效率和质量,满足人们日渐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并且方便快捷,与此同时,人们的购物环境――商业步行街景观也随之不断发展,并且要求越来越高,景观在契合步行街本身建筑特点的同时,需要考虑到顾客购物的实际需求,满足我们生活的双重需要。

1 商业步行街的选位和基本的设计原则概述。

在现实的生活之中,商业步行街的选位一般设定在繁华的城市中央商务区,或者是靠近商务区的就近地带,在市中心的目的是充分利用丰富的商业资源,集聚人气,在近商务区的位置目的是沟通城区边缘与中心,起到交通便利的作用,可是无论哪种步行街的设置,基本都要考虑一下三个要素:首先是靠近城市商业发展繁华的地区,或是在未来几年有巨大商业潜力的位置,能够代表城市商业发展的新趋势,有足够的消费群体和活力,并且消费群体的年龄段呈现多样化,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步行街商品多样化的特点。

其次,步行街的位置要交通便利,方便城市之间的运输,有一定的自由活动空间,有足够的停车位,这是对商业步行街吞吐能力的要求,也是顾客有效购物和贸易的基础服务,最后,商业步行街的选为要最大限度的与居民的生活空间挂钩,确定优化点,做好消费层次的定位,同时周边能够搭建相关的配套设施,能满足顾客购物后的其他活动,做到选址人性化,让顾客有方便快捷和居家安逸的体验。

如图一所示的商业步行街,就属于城市商务区,集中了商业资源,积聚了消费群体,有巨大的商业潜力,满足了顾客的购物需求,同时周边能够搭建相关的配套设施,在购物过程中有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这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2 当今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概述。

在当今社会,商业街的景观设计和布置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景观的实用功能和经济效用,同时不利于步行街的美观。

首先是步行街的景观缺乏实用性。一般来说,商业步行街的设计师们在进行景观规划的时候,往往只重视其美观性,往往无法做到美观和实用的统一,或者完全忽视了实用性,特别是表现在植物景观的设计与布置上,这种理念,同时又影响到了对植物景观的选择与布置上,所以往往不能从方便使用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其结果是看上去很漂亮的景观,但是在实际当中无法起到实用的功能,往往无法覆盖整个街道,不能起到绿色植物的遮阴、精华和降温作用,也不能给路人带来清凉的感觉。

此外,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步行街景观的设计布局不合理,像景观的搭配和排列,例如石山、小桥流水、楼台亭阁以及与之搭配的绿色植物等,设计师不能够从整体去审视和考虑问题,做到景观的映衬和透视,不能够在有限的空间之内彰显出更大的空间,给人一种凌乱和拥挤的感觉,我们还是拿景观中最常用的植物来说明,我们现在多用乔木和低矮的灌木去进行装饰,这些植物通常是用栅栏或石头护栏圈住,与路人和顾客形成一定的距离,我们无法去亲近植物,也不能享受到夏季阴凉的感觉,这样缺乏人性化,而且在步行街这种人流集中的地方,这种景观的样式和设计,占用了更大的空间,降低了步行街的空间利用,造成了浪费。

最后,步行街的植物景观搭配不合理,像植物景观中,有的地方多用花草和灌木,这样仅仅起到了装饰作用,造成了空气净化和调节功能的降低,而且花草容易凋落和腐败,更给周围环境带来了影响,值得一提的是,步行街的植物景观往往是移植而来,不是原生态自然成长,这样的植物景观往往很难形成长势,而且很不容易成活,为植物的二次生长制造了困难。

3 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对策探析。

不可否认,商业步行街景观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装饰与美化,这是首要的一个功能,围绕这个功能,我们在步行街两侧需要各种接近自然的景观去进行优化配置,尤其是绿色植物的融入,更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在步行街两侧,我们应该以高达的绿色乔木为主,灌木和花草为辅,通过合理的栽种与搭配,保证其遮阴降温的功能,同时又要考虑其本身的实用性,在满足人们审美需要的同时,提供给人们愉悦的感情。

植物的选择应该适应当地的气候,最好是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并且具有动感变化的植物,更能保持步行街的常新常绿,带给人们多变的景观感受,在这个基础上,搭配一些清香的花草作为辅助,来消除路人和顾客的焦躁情绪,这样步行街的景观有主有次,层次分明,而且整齐统一。

此外,在植物景观设计的空间之中,要合理搭配假山、石头、微小的亭台楼阁等艺术性强的摆设,最好与植物成为一条线,处于中间,这样既能节约空间,又能独成一景,能够很好的让人放松下。

如图二所示,就是个步行街的休闲区,在这种步行街景观的设计中,要体现“以人为本”与“和谐”的中心思想,突出一下实用功能,保证路人和顾客能与景观接近,同时景观能提供给路人一种可以休息的支撑,同时以植物作为陪衬,起到装饰和美化的作用。

比如,根据街道的宽窄不同,可以在道路的中间设置景观带,也以植物为止,每个景观带在街道中心呈纵向排列,两侧设有座椅,方便行人驻足和休息,景观带之间要有空隙,方便行人穿插和走动,同时在街边的商店门面之前,进行草坪和花草的有效装饰,其长度和面积不宜过大,再让行人欣赏到景致的同时,方便与商店的交易,这样与街道中心的大乔木比起来,两侧更显春情万种,亦动亦静,动静结合,将自然完美的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活动之中,维护生态的平衡。

4 零距离接触,给顾客一个参与的空间。

步行街是商业属性,在做到景观美化的同时,如果能加进去商业的因素,那是最完美不过的了,顾客去步行街的目的,或是旅游参观,或是购物,或是休闲娱乐等,因此景观的设计,还得提供行人顾客与商店互动的机会,成为一个零距离接触的平台,给顾客一个参与空间。

例如,在店前的空地上,可以做一些促销的活动,包括时装表演。文艺表演或抽奖等活动,甚至可以专门邀请专家来进行与顾客的直接对话,这样丰富了步行街的商业文化,更给商店带来了人气,带动经济利润的提升,这种景观平台适宜设置在人流量较大的空间中,并且可与实体店面分离,通过扩大市场,分散点位来吸引顾客,灵活多样。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商业步行街在当今的城市贸易方式中起着关键作用,它相对其他商业空间比较而言,投资的成本比较低,而且形式简洁实用美观,能最大限度的将人们的需求与消费连接到一起,是商业贸易中的一场革命,而且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置,更是给购物的顾客带来一份好心情,同时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和交通渠道发挥作用,在步行街的景观设计和布置当中,需要我们结合其本身的结构设计特点,进行优化设计,做到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王铁.商业街景观设计[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33

[2]艺术设计研究所.景观设计松丛书[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51-67

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 中步行街 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S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25301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日益提高,对舒适交往空间的需求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强烈。生活性步行街的兴起和发展,无疑将为人们提供一个更便捷、更舒适、更贴近生活的一种交往空间,打破多年来居民小区中长期被批评的“淡漠人情”的情况,创造了一种更现代,更舒适的交往方式。下面笔者讨论了城市规划中步行街景观设计。

一、街道设计

步行街的基本特点在于:它首先是一条通过性道路。通进是步行街空间构成的主体,它的构成形态和尺度感是影响步行街空间气氛的关键因素。在步行街的通道设计时,应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步行街的建设需要选择适宜的街道宽度。在现有的步行街设计中,街道宽度首先必须满足消防的要求,即允许一个单车道的通过,至少3.5m。人行需要空间,使人们不致受阻碍和推操,自由自在地选择方向。街道可以通过的人群密度的上限是每米街宽征分钟通过10~15人,相当于10 m宽的步行街上每分钟大约通过100人左右,如果密度继续增加,就可以观察到步行交通明显地分成两段平行的逆向人流,当步行者最后不得不靠右边才能通过时,活动的自由就受到了限制。一般自然发展而成的摊贩市场中,摊贩之间的距离一般为2~3 m,这个距离可以保证步行交通和两侧的生意。6~9 m宽的街道是非常理想的步行购物的地方,这个距离使人清楚看见对面商店橱窗里的东西,人们可以自由的、毫不费力地在街中穿来穿去。12 m宽的街道依然是亲切的,20~25 m的街道空间是宽松的,人们对周围的活动感兴趣,能清楚地看见别人的活动。

2、建设合适的街道比例。从街道剖面来看,不同的街道高宽比(H/D,其中H为街道两侧建筑高度,D为街道宽度)意味着不同的街道气氛。当H/D为:4:1街道过于狭长,感觉压抑,2:1行人毫不费力地将街边物体左右纳入视线,亲切宜人,1:1保持完美平衡的状态,舒适的空间,1:2行人可以看到街对而的全貌,建筑物的立面占去全部视野,较开阔、舒适,1:3街道通和感低,建筑主体地位削弱。一般步行街的常用的比例在2:1~3:1之间。街道在长度上和宽度上也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为了围合一个有场所感的空间,可以将街道分为一段一段的空间,大约200~30m甚至更小,分隔的方法可以通过限定物、广场、重要的建筑物以及街道本身线性的变化。

二、界面设计

1、顶界面的设计。顶界面是两个侧界面顶部边线所限定的天际范围,它是最富变化、最自然化并提供了自然条件的界面。其上所横跨的挂布、框架、旗饰、天棚是顶界面的第二层次轮廓线,有时街道两旁行道树高大的树冠也可看作为顶界面的一部分。在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时,我们应注意顶界面第二层次轮廓线的设计。横跨构件不宜粗大,与底界面接触部分以占地面积最小为宜,且应保证行人安全。另外,作为夜间装饰用的横跨街道的灯饰构件应考虑其白天的景观效果。

2、底界面设计。首先,我们需要研究人在行走时的视觉规律。人们用处于同一水平位置的双眼观看时,其视野是一个不规则的圆锥形,大约左右为65度,向上为此30度,向下为45度,所以水平视野比垂直视野要大得多,而且人在行走过程中,向上的视野更为减小视轴线向下偏离10度,表现在总注视着眼前的地面、人和物及建筑的底部,所以比街道地面高出5~8米范围内的各个细部设计都对街道中行走的人产生直接影响。

3、街道侧界面。侧界面也是步行街立面设计的重点。侧界面是由沿街建筑、构筑物立面集合而成的竖向界面,它同底界面一样可以看作由“附加物”(如广告、店招、灯饰等)和沿街建筑、构筑物外观“细化”而构成的侧界面环境,它与底界面一起反映着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影响着街道空间的比例和性格。因此,沿街建筑立面不仅要考虑本身的外观造型,而且要同周山建筑、环境在比例、尺度、色彩、材质、风格和细部等各方面保持协调。

三、绿化设计

1、步行街中的植物配置

步行街的绿化是其风景构成的主要元素。步行街是以人为主体的环境,因而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也要和其他生活设施一样,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尽量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这样才能使植物景观长时间地保留下来,而不会因为设置不当遭致行人破坏。另外,也要考虑植物对环境条件的需求,诸如光照、温度、土壤、风等,根据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植物品种,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在品种搭配上要充分考虑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景观效果,尤其在北方寒冷地区,要精心选择耐寒品种,最大限度地延长绿期,每个季节有适应各季节的花卉,形成四季不断的景象,也可用盆栽植物随季节的变化而更换树种。

2、步行商业街园林绿化配置的延伸

绿化每年四季有变化,它们都存在因为两边高大建筑物影响而造成日照时间减少的问题,这对花卉品种无疑是有很大影响的,诸如枯萎、不茂盛、花期己过、花色不艳等等,这就需要选择较耐荫的花卉品种,最好选择鲜艳的草本花卉,它们都要经常更换,培养方便,另外水分要充足。据测定,要保证草本花卉常年保持鲜靓,每年要随季节变化更换8次品种,在整个步行街绿化上,花卉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重视和精心安排呵护,无疑是植物配置的重要延伸部分。

四、设施设计

1、坐憩设施。坐憩设施包括桌、凳、座椅等。室外空间中几个座椅的组合可以形成为非常合适的“室外房间”。座椅的设计为市民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习七态。座位是街进家俱中最基本及主要的休息设施,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荃本坐位,如坐椅、长凳等,另一种是非正式的辅助座位,即潜在座位,包括一切高度、宽度舒适停坐的设施,如花坛、窗台、栏杆、台阶、矮墙、路障等。当基本座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大量的潜在座位即能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

2、卫生管理设施。卫生管理设施是步行街中必须细致考虑的外部空间设施,它直接关系到空间环境的品质和环境对人们的关怀程度。卫生管理设施包括垃圾箱、烟蒂缸、饮水处、公厕等。垃圾箱:步行街中的垃圾箱设置一般采用个别设置的方式。经常是以休憩或商业空间作为最主要的设置地点,尤其是交通节点、人群集中或自动贩卖机等地点附近,因为在此类空间中所从事的活动。最容易产生小量、快速且游移性质强烈的垃圾,如果皮、纸屑或空罐等,所以对垃圾的需求是以数量大、容量小为特点。饮水器:目前我国的步行街空间中尚比较缺乏这类设施,主要原因大概是因为我国的自来水还无法做到直接饮用,但饮水器还包括清洁用水,人们还是十分需要的。

五、照明设计

步行商业街外环境照明的好坏,首先取决于一个先进而又合理的总体规划。其规划是整个城市夜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与城市的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对步行商业街来说,外环境照明的规划就是从街道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街道自身的特点和在整个城区夜景照明中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遵循规划设计,建筑科学、环境科学、功能及照明科学的基本规律,原则和法则要求,着眼街区照明的总体效果,对街区众多的照明对象逐个进行分析和规划,提出整个街道夜景照明的总体设计方案,以此作为众多照明对象进行单体照明设计时的依据。

六、保护弱势人群的街道无障碍设计

在步行街的建设中,特殊活动人群的活动状况反映着步行街空间的质量与活力。在户外活动中,存在着一群弱势群体一老人、儿童以及行动不便的人士等,他们对室外活动环境的要求较高。儿童与行为不便者是需要他人特别关照。的群体,他们的活动对空间安全性、舒适性、畅通性等有较高的要求。对弱势人群的关怀也是步行街建设“以人为本”的环境观念的重点体现。

结语

总之,步行商业街设置的根本目的就是把空间留给市民,改善市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无论它将来怎么发展,对“人”的关怀将是它一直追求的目标。21世纪是强调人、强调文化、强调人与自然融合、强调整体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步行街己成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基本要素,我们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着力创造一个人性化的活动空间,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发展趋势;规划设计

Small city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Jiang Li Long Zhang Xiansheng Zhang Cancan

Yanzhou source and sink of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appeared to follow the trend of the gas,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in many Chinese cities to start, and sweeps across to the small and medium urban sprawl.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mall city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of the status quo in-depth analysis, a reasonable judge of small city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trends, combined with the small city the actual situation on the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and urban space relations in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proposed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for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planning and design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basis.

Keywords: commercial pedestrian street; trends; Planning and Design

1.引言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中一个浓缩社会历史、文化的场所,始终处于一个多层面、多方位、多形态的动态平衡空间体系之中,其形态总是随着社会形态、社会生活、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变化。

2.小城市商业步行街发展现状及趋势

近年来,步行街的出现,以其功能全、环境优美、生活方便,并同时满足人们购物、休闲、餐饮、娱乐、旅游观光等多种需要,而成为一些小城市城市的一个商业窗口。然而,从大多数的商业步行街建设来看,由于规划的分期性、不完整性,商业开发自身的多次性、自发性等等客观和主观的因素,使得许多商业步行街呈现出一种混乱和急功近利的状态。因此,如何营造商业步行街统一、连续、和谐、丰富的空间界面,创造一个健康、愉悦的商业环境,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研究的问题。

3.小城市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

近年来,一些小城市步入了大拆大改地兴建商业步行街的“运动”中,却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模式单一,模仿过多”、“商业氛围与文化环境脱节 ”、“经济与社会效益不协调” 等等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在商业步行街在规划的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规划,切实保证商业步行街的经济、文化、社会效益成为各个小城市建设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3.1商业步行街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步行商业空间多数位于城市中心区,是城市中心商业区更新的重要手段,由于现状条件比较苛刻,所以往往会面临很多问题和困难,特别是需要处理好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3.1.1功能关系

商业是小城市中心区域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商业活动往往与其他社会活动交织在一起,商业步行空间不仅需要满足城市商业功能的要求,而且要满足城市综合的、相互渗透的多功能的需要。

3.1.2交通关系

交通规划设计,首先要保证周围地区的交通状况不因为步行街的设立而恶化;其次步行街路网结构、出入口设置和停车规划都需要处理好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同时步行街自身交通问题是一个难点问题。

3.1.3商业区位关系

从商业角度考虑,步行商业空间的设立需要考虑其在城市中的区位,市场状况和周围居住人口状况,以及人口的消费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购买能力状况等,确保服务范围内有足够的步行人流来源。

3.1.4空间关系

凯文・林奇(Kevin Lynch)认为城市空间由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坐标五种结构构成,他把城市的线性空间作为城市空间的要素,而且起着联系城市其他空间的作用,商业步行街无论是线性还是面性的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因此需要和城市空间相互协调融合,符合整体城市空间的连续性,空间收放变法以及对景、轴线等美学需要。

3.2小城市商业步行规划设计要点

3.2.1 合理选址,准确定位

商业步行街应该考虑建在人流密度大,相对中心的城区,但又不能以牺牲周围环境、交通为代价。同时,应有明确的主题定位,并与自身情况和周边城市环境相呼应。

3.2.2 规模尺度适度

商业步行街并不是规模越大,街道越长越好。一般来说,商业步行街应该控制在 300 米左右,对于某些大城市的一些大型的商业步行街也不应该超过600米,宽度应该控制在20 ― 25米。街道两旁的建筑物一定不能太高,一般不要超过三层。所以,高层建筑的商家在商业步行街上,往往成了摆设,并没有多少商机可言。

3.3 营造良好的购物氛围

这里所指的购物环境,主要包括商业步行街的整体特色,商业布局等客观环境。商业步行街应该以明亮、暖性的颜色为整体基调。因为暖性的颜色容易使人兴奋,激发购物欲望。同时,商业布局应做到错落有致,不应该布置成在某一家商店就能把顾客所需的所有物品都购买到。

3.4 道、场空间的合理安排

“道”空间是从流动性角度来考虑,商业步行街应该给人一种流动向前的感觉,这样才会吸引行人。如何安排商业步行街纵向布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3.5 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不同层次顾客的需要

商业步行街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顾客的需要,同时要兼顾到不同情况顾客的需要.

3.6 结合本地文化,突出特色

每一个城市无论大小都会有其值得骄傲的历史,把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挖掘出来,形成商业步行街的特色。就能成为吸引行人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把自己介绍给外地来的游客。这样,不但能增强本地游客的自豪感,而且能够增强外地游客的认同感。

4 小结

商业步行街的科学发展,不仅需要规划师的努力,还需要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的共同参与。这就要求必须有一个非营利性的机构对商业街实施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才能使商业街形成独特风格、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的良好气氛,逐步形成人气、商气两旺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晓非.浅谈居住小区环境规划设计,山西建筑,2003,(9)5-6

[2]吴明伟 孔令龙 陈 联:城市中心区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王薇 . 城市步行街环境规划设计初探. 工业建筑, 2004 ,12 : 37-38.

[4].何向东 . 城市生态景观小区探讨 . 湖南房地产. 2004,6 :0-22

[5]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编.名城空间公共生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6] 奇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作者简历:

江礼龙(1981-) 男 就职于兖州市源汇规划设计院 助理工程师

篇5

关键词:步行街;休息设施;人性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发展,步行街这一商业模式已经被引入到大中小城市,并且日渐成为商业世界发展的新趋势,这种在现代生活中最主要的创造商业价值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现代商业步行街多数以娱乐、休闲、购物为核心的场所,休息设施自然成为了人们关注的核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对生活的质量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充分休息,逐渐成了人们生活中思考的主要内容。本文就此探讨步行街休息设施的现状及发展动态,座椅本身的设计、座椅的设置、及人的相关行为心理,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商业步行街休息设施的人性化设计的意义

(一)商业步行街休息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对城市的意义

商业步行街区体现的是城市的商业属性,它提供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商业活动及由商业活动衍生的休闲、娱乐或更广泛的需求。商业步行街区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开发空间,人流量大且人群活动密集,可集中反映城市历史文化特征及城市品味,是城市社会、经济、历史、文化诸多信息的物质载体。对商业步行街区的规划设计可强化公共空间的秩序,改善城市人群生活质量。商业步行街区还可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标志物,起到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吸引力的作用。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极速发展,第三产业已经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商业步行街区作为第三产业集聚的重要场所,应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城市人群生活与效率,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传统的追逐商业效益为最高目的的步行街商业街区设计模式,逐渐转向以“人”为本的行为活动模式、视觉感受、空间心理感受为主体的步行商业街区设计模式。

(二)当代商业步行街休息设施普遍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我国的大量城市步行街的兴建,随之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在步行街中,步行街作为最基本的交通方式,所以就凸显了休息设施的重要性。此时座椅、花坛、休息亭等休憩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休憩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步行街空间质量,还为行人提供了良好的休息状态,笔者根据调查发现现代商业步行街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方面:许多城市商业步行街中休息设施供不应求和设计样式相对比较单一,体现不出其所处地段独有的文化特色,无法给游客带来新鲜、趣味的购物环境,缺乏城市历史、文化体现和城市主导思想体现。多数城市的商业步行街区虽然能做到合理选址和突出地域特征,但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盲目追求规模,过度求高、求大;缺乏群众参与,未能从使用者视角进行设计;空间配套设施讲求过分装饰效果 ,功能性差;缺乏吸引力,人流聚集角度不佳,交通配套设施不完善;地域文化特色不足;盲目模仿他人。针对商业步行街休憩设施存在的问题,从休憩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使街区中的休憩设施更为人性化。

尽量提高休息空间休息设施的数量,因为商业步行街是一个人流量较大的地方,使人们在累的时候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休息设施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周边环境,要尽量把座椅设置在景观较好的地方,也可把座椅设置成观景的形式,既能美化环境又能给人以舒适优美的休息空间。

人流量较大的地方最好将座椅设置成方便交谈的座椅形式,也可设置些转角式的座椅,或者是可移动的小桌和座椅,因为这类休憩设施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

在座椅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遵循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座椅高度一般在320-450mm,深度在375-400mm,座椅的宽度为600-700mm,这样的数据能较好的满足人的行为特点,这样的尺度是使用的最佳尺度。遵循这种尺度人们在使用起也会较为舒适和方便。

每个座位之间不能设置的太近,否则人的领域性和安全性就会降低,所以根据人的心理感受,相邻的座椅最好间隔1-2m以上。

二、商业步行街休息设施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人性化的商业化步行街区设计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人群,它强调从使用者的视角出发,运用场所精神,把人的认知和感受作为设计的基础及本源。根据调查显示,多数人累的时候希望能在就近的休息座椅休息,然后继续消费,另一些则表示更愿意在快餐店休息并消费,而多数男性表示,在陪女伴逛街时则倾向在快餐店休息或去游乐区、数码区消磨时间。由此可见商业步行街的休息设施尤为重要,虽然地方小,可是能让人们及时得到休息。时尚的步行街,如果配备极具创意且时尚的休息椅,既衬托了步行街的氛围,又让游客放松心情,而且时尚小椅占用的空间也小,还能起到促进营销的作用。如运动、休息区、可设置足球外形的休息椅,不仅能休息,还从视觉促进了主体营销,可谓一举两得。

(一)功能性原则

以人为本,考虑到步行街者购物活动的舒适。在满足购物需求的同时,提供一个可以休憩和放松的场所,满足了人们的行为和精神愉悦需求。它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一个交往、娱乐、休闲、观赏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开展各种公益社会活动、展览展示、文艺演出、节日庆祝、旅游观光、民俗文化、运动健身等多种社会活动,增加了步行街亲切宜人的氛围。来这里的人们不再仅仅是为了购物,更多的是被优美宜人的环境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所吸引,人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充分享受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乐趣。

(二)舒适性原则

让人在心理上、生理上都感到舒适的步行街环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商业步行街区的活力。提高舒适性的设计手法有界面连续、和谐和统一,保持合理的人流密度、空间环境的尺度、序列构成、以及空间的场所感的营造和附属设施的完善等。商业步行街区的服务对象是人,人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决定了空间的尺度大小。从使用者视角来看,为保证使用者的舒适性,应避免过大的商业空间面积,可将其化整为零。这样一方面能获得适宜的空间的尺度,另一方面提供更多的驻留界面。

(三)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马洛斯人类需求理论需求之一,安全的商业步行街区环境是人性化设计原则的基本保障,也是人们能够自由行走、安心购物的基本条件。人性化的商业步行街区设计应处理好机动车及交通间的矛盾,避免车行道路对区内的不良影响;安全性的设计还充分利用实现对于环境的自然监督。这就需要保证良好的空间视线,尽可能避免空间死角。

(四)审美性原则

通过改善地面铺装,安装街道照明,布置绿地,街头小品等,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活动空间与场所,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在步行街消遣,参加各种公众活动,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延长人们在商业步行街中逗留的时间,从而体现出休息空间在商业步行街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休息设施以其不同的造型和功能展示了步行街丰富的空间形式,塑造了完整的空间环境,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让其成为旅游者市民最热衷休闲散心的场所。从而促进城市步行街商业、文化、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和繁华。

三、商业步行街休息设施的人性化设计措施

休息设施的形式多种多样,简单来分有圆形的、方形的、弧形的、曲线的、大的、小的、高的、矮的等。最简单的仅供休息,没有多余的修饰,结构单一;结构复杂的,附加一些有趣或者漂亮的修饰,可作为一个视觉焦点,吸引过往游客。休息设施的材质在古代是多使用木材和石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多样化。而步行街上的休息设施多为木材、石材、金属及塑料等材质。

(一)休息设施的材质

1.木质休息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木质座椅感触良好,外观亲切,导热性差,因此木质座椅的使用率明显高于石材座椅。材料加工性强,但耐久性差(经过加热注入防腐剂处理的木材,才具有较强的耐久性)。这样更换时间慢成本也不至于太高。随着木材粘结技术和弯技术的提高,座椅的形态更加多样化。从人类视觉特性的基础上分析,基于木质色、纹理、光泽、反射性及节疤等视觉特点将景观家具设计的内涵转向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在内的更丰富的感觉系统。

2.金属休息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金属则耐久,灵活多样,但视觉效果给人以冰冷。以铸铁为主,铸铁具有厚重感和耐久性,可塑性极高,也有使用不锈钢和铝合金的金属材料,由于其热冷传导性高,难以适应座面积。现在由于冲孔加工技术的进步,可使用金属薄板制成网状结构,散热性较好,可使用与座面。铝合金、小口径钢管等加工成轻巧、曲折的造型座椅。

3.塑料材质休息设施的人性化设计

由于塑料材料易加工,色彩丰富,一般适宜做座椅的面,以其他材料制成脚部。但塑料易腐蚀变化,强度和耐久性也较差。为了改变材料的特性,可采用塑料、混凝土相结合的复合材料,以增强材料的强度。各种材质的休息设施的形式多种多样。

(二)休息设施的科学尺度

步行街是人们聚集之地,不同的人对休息设施的要求不一样,小孩需要的尺度稍微要整体小,座椅尺度不适的话,孩童够不着地面坐久了也会累,更起不到休息的作用。休息设施的长度也应做相应设计,双人座和多人座的长度要适宜,所以休息设施在尺度上是多样化的。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并且也要和周边环境和谐,从色彩、造型、材质及设置点的选择上都应考虑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实现人、城市、自然共融。与人的需求相和谐,充分考虑人的行为心理,处理好私密性和安全性的关系,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不同时间段的休息方式。与其他设施相和谐,周围植物、垃圾桶、路灯、小卖部、广告牌等的配置,应妥善处理,使其既不相互影响,更相得益彰。

(三)针对弱势群体休息设施的设计

在步行街的建设中,对特殊活动人群的关注状况从一个侧面反映着步行街的空间质量,在日常的户外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弱势群体包括老人、儿童以及行动不便的人士,他们的对室外活动环境的要求高。儿童与行动不便者在街道活动中是需要他人特别关注的群体,他们的活动对空间的安全性、舒适性、畅通性等有较高的要求。建议在步行街的设计中,应为盲人设计盲道,有高差的地方局部为腿脚不便着设计无障碍通道,增设供老人、儿童休憩、娱乐的设施。

1.儿童休息设施人性化设计

(1)学龄前儿童。学龄前儿童对户外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好奇阶段,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及家长合适的休息设施,避免不必要的争抢及麻烦,在步行街几乎没有娱乐设施,为学龄前儿童提供的游戏设施非常少,管理疏忽,卫生条件差,也缺乏必要的保护设施,因此儿童的休息设施要有一定的安全设施,护栏之类的腰采用木质或软材质的设计。

(2)学龄儿童。学龄儿童的思想正在形成阶段,喜欢亲近自然,喜欢尝试略带危险性的行动,但思想并不成熟,又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能力而常伴有危险性。步行街内经常有些放学的儿童在此做短暂的停留。游戏设施十分缺乏,其内甚至没有一些基本的休息桌。因此可见步行街内应设置一些供儿童休息的座椅或娱乐的设施。

(3)青少年。青少年更愿意停留在一些私密性较高的场所里进行小团队的交流,他们趋于逃避成人的视线和管制。在步行街玩耍停留的青少年多是选择停留在一些较高能远眺的地方或者树木茂密行人较少的地段,一般停留的时间比较短。由于步行街夜晚光线较差,夜间的安全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灯光照明设计中也应考虑这个因素。

2.老年人休息设施人性化设计

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老年人经常需要锻炼活动身体,组织娱乐节目增加他们的社会交际机会。由于步行街流通性较差,休息设施比较少,年龄较年轻体力较好的老年人会愿意多走一些路作为锻炼,并且有一定的工作人员执勤,负责安排老年人在步行街的休息,毕竟商业步行街的是消费的地方,老年人去的较少,但公共设施也要设计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3.残疾人休息设施人性化设计

残疾人群是特别需要关爱的群体,本着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商业步行街中应在高差处设计无障碍通道。伤残人群的心理与常人是又一定的差异,他们更愿意和正常人一样平等对待,所以应为残疾人士做一些私密性但内部景观视线通透的节点场所。在一些地方设置一些课移动的护栏,使他们的安全性得到保障,在设计是应考虑交通路线的无障碍设计,在为残疾人群提供休息、停留的场所,可以设置一些可以移动的座椅来满足不同类的残疾人士的需求。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植物造景;商业步行街;人性化设计

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一般都地处繁华的城市中心,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购物街,而是集购物、旅游、商务、展示、文化5大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集散地,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流碰撞的公共活动空间。如今,商业步行街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是反应一个城市的基本特征的形象窗口。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大发展,现代建筑所造成的热岛效应,更使得植物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更加人们所重视。本文拟就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谈点初浅的看法,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的功能

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的功能因分类不同而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实用功能。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造景选用多种多样植物,包括高大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等,它们具有遮荫、滞尘、降温、降噪、增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尤其在炎热的夏季,高大乔木那宽大的伞状树冠,把强烈的太阳辐射和热能予与阻隔,在树阴下,街上行人充分领略到植物对人类的人性体贴。由此可见,合理运用植物,可以调节、缓解和弥补现代城市建设给人们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审美功能。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既是园林植物与人工艺术创造的结合,又是物境与人文的结合,融合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科学合理的植物造景对城市商业步行街具有自然和谐的、高品位的美化效果,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冰冷单调生硬的直线条,给人以自然、宁静、艺术的享受。

(三)调控功能。人类源于自然,有亲近自然的天性。城市建设的高速现代化,使远离自然的人们产生生理和心理失衡。优美的绿色园林景观不仅能满足人们的视觉享受,还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科学已经验证:绿色植物对人的心理有镇静作用,使中枢神经系统轻松,并通过它对人的全身起调节作用。经常处在优美、安静的绿色环境中,能使人皮肤温度降低1~2℃,脉搏1 min减4~8次,呼吸慢而均匀,血流减缓,心脏负担减轻,同时人的嗅觉、听觉、思维活动的灵敏性得到增强。此外,花的颜色和花香对人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有益的。如浅蓝色的鲜花对发高烧的病人具镇静作用;红色的鲜花能增加病人的食欲;绿色的花叶能吸收阳光中紫外线,减少对眼睛的刺激;茉莉花的芬香能使人消除疲劳而精神为之一振。“绿视率”的理论认为,如果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25%时,能解除眼睛和心理的疲劳,可使人的精神和心理最舒适。

(四)经济功能。优美舒适的商业步行街植物造景,将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吸引力,更加聚集人气,增加客流量,提高商品销售额,使商家获得更为丰厚的商业利润,从而使商业步行街更具商业价值,由此,将吸引更多的地产商、开发商、投资经营户,以致金融、保险、证券、企业总部、外国领事机构等住入,进而促进城市的经济繁荣。

二、当今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今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有很多局限,概括起来表现如下:

(一)对步行街植物造景的实用功能重视不够。商业步行街的规划和设计师们在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往往更注重的是植物的美化功能,而忽略其实用功能。这一理念又往往影响到对植物的种类选择和植物造景设计上,使其设计难以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致使现在很多步行街的园林设计,看上去很美,但在夏季,整条街仍处于暴晒之中,未能很好起到绿色植物的遮荫、调节温度、湿度和净化空气的作用。

(二)植物布局设计不合理。一是非植物景观与植物景观的比例不合理。目前,一些商业步行街非植物景观设计过多,如水景、小桥、石山、楼台亭阁、硬质艺术小品等,使本来就狭小的空间,显得更加拥挤不堪,然而绿化量却偏少;二是植物布局不合理,多显凌乱,没有主题,体现在植物种类的选择搭配和造景设计上。很多植物,尤其是乔木,被低矮灌木围成的栅栏或砖石砌成的护栏大面积圈住,使游人难以亲近到植物,享受树阴的清凉。显然,其设计缺乏真正的人性关怀。商业步行街是人流集中的地方,其道路本来就狭窄,不宜将植物连片栽种,而圈围太多的游人禁区。其设计应以“点、线”为主,兼以少而小的“面”点缀。以便留出更多的空间供游人活动,使人与植物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天人合一”。

(三)植物配置不合理。一些商业步行街的园林绿化设计中,乔木偏少,花草、灌木偏多,绿量不足,其生态调节作用降低。且在乔木的品种选择上,更注重的是新、奇、贵,而缺乏对其实用功能甚至是否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考虑,致使栽种的一些树木要死不活,长势不良,未能体现其在原产地应有的风貌,更难实现其美化和实用功能。如在重庆常见栽种的棕榈树就是如此。时下还流行栽种“光头树”,即花巨资从偏远山区移植古树。为了移栽成活,几乎将其枝叶全部砍光,只留部分主干及次级枝干,形成“光头树”,以移栽古树提高园林设计的品位和档次。这种树多数难成活,即使能成活,也难以恢复其在原生长地的雄姿,更难收到枝叶繁茂、绿树成荫的效果,多半只能当个活树雕欣赏,难起生态调节作用。此外,植物种类单调,季相变化小。步行街不宜种植草坪,也不宜种植过多的灌木花草,因在相同单位面积上,栽种乔木获得的绿量比栽种前两种植物获得的绿量多。乔木的制氧量、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均要比草坪强。因此,在人流集中、空间狭窄的城市商业步行街,适宜多栽乔木,向空中发展,立体绿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获得最大的绿量。

三、商业步行街植物景观设计的建议

面对当下中国掀起的商业步行街建设热潮,本人对其植物景观设计提出以下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商业步行街植物配置建议。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配置应以高大乔木为主,灌木和草花为辅,当地树种为主,适当配以外来优良树种,注意不同叶色树种搭配,这样,既能增加绿量,遮荫降温,充分发挥其实用功能,又能丰富植物种类和色彩变化,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在树种选择时,应把握适地适树原则,根据当地气候、生态条件,历史人文,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地方文脉。选择易栽种成活,阔叶、绿量大、树冠大、遮荫效果好的树种。如在重庆,最理想的当属黄桷树,其特点为生命力强,生长速度快,阔叶,叶片大小适中,疏密适度,树下空气通透而不闷湿,树冠展开,遮荫面积大,枝形和冠形优美。随着年代的积淀,逐渐透出古典韵味,仿佛在向人们述说那久远的故事,令人生出别样情,显示出与人巨大的亲和力,被重庆市民推选为市树,作为步行街主打树种,又能体现地方特色。可选当地一些常绿果树作点缀,如红桔、广柑、柚子、柠檬等芸香科植物,既观叶,又观果,春华秋实,最能体现季相变化。还可选择一些香花树种如桂花、白玉兰等进行点缀。每当香花盛开之际,悠悠兰香、甘甜桂香沁人心脾,使游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至于外来珍稀树种,则只宜作适当点缀,以丰富景观。适当配置灌木和草花,以丰富层次感,增加色彩,赋予动感和变化,同时考虑香化。如在重庆,可选择含笑、小枝栀、香水月季、六月雪、小叶女贞、小叶黄扬、芙蓉、杜鹃、郁金香、太阳花、万寿菊、鸡冠花、凤仙花、三色堇、波斯菊、长寿花、报春花、矮牵牛、百合、彩叶草等作变化搭配。

(二)商业步行街植物设计建议。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首先考虑实用功能,其次考虑美化功能。让行人能与植物亲密接触,尤其是高大乔木。在植物造景上,既要区别于交通公路行道树,整齐划一,机械呆板,又应区别于公园的纷繁复杂,因商业步行街人流量大,空间面积有限。在设计上应突出“步行街”的特点。可视街道宽窄,在道路中央纵向种植2~4行冠形优美、遮荫覆盖面积大、常绿的高大阔叶乔木树。使其形成林荫道。可多个树种搭配。其树宜稀植,留出足够生长空间,以充分展示其单株个体美,同时也给行人留出更多的活动空间。围绕每棵树设置一圈精制而美观的木条或花岗岩座椅,使座椅掩映在树阴下,以便游人小憩。在高大乔木沿街方向植株间或街两侧,即靠近街边商店门面处,可间或设计灌木草花台,花台的面积和长度不宜过大过长,应以不妨碍游人行走或进出商店为宜。其花台可用砖石砌成,也可用木料制成精美工艺花台。除常用植物外,花台中心还可栽植含笑,花台四周栽植小枝栀等香化植物作矮篱笆。花台中的艳丽草花,最好采用塑料小钵在花圃培植好后放置于花台中,以便随季更替,不留观赏空档,使街头周年呈现五彩缤纷,喜庆热烈之氛围。与街中乔木相互辉映,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尽显其实用及美化功能。

总而言之,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植物景观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自然景观加以升华,才能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更适合人类生活与栖居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园林出版社,1994

篇7

作者简介:胡瑜佳(1981-),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钟虹滨(1966-),女(汉族),湖南常德人,副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度一般项目“城市形象品牌研究――长株潭一体化城市形象战略研究”课题编号:教社政司函[2005]217号

摘要:近年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塑造步行街的个性特色对城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影响商业步行街个性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其中根本因素是它所处环境场所各因素的物质特征,本文先分析环境场所的特异性,联系商业步行街的自身因素,并结合实例来探讨商业步行街的个性设计。

关键词:环境场所;特异性;个性;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2-0045-03

商业步行街是现代城市商业活动发展下形成的特殊的街道形式。国外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与建造上历史悠久,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特色步行街。美国第五大道的现代与时尚,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浪漫情调与金碧辉煌(图1),日本东京都新宿大街的活力与繁华,奥地利维也纳克恩顿大街历史建筑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的特殊环境魅力,这些商业步行街不仅是城市的形象代表和名片,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特色对城市经济、环境与文化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由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商业步行街也成为了各个城市设计与建造的热点。这其中虽然也不乏有特色突出的步行街出现,但是与国外相比,在步行街景观整体环境特色的塑造与个性的设计上还有一定差距,所以需要积极探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设计的方法。

1 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任何人为事物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环境场所中。这个环境场所由多种要素构成,每个要素都具有各自的性质特征,特异性就是每个物质要素自身所独具的且相互间区别的本质特征。由于环境场所特异性的客观存在,人为事物的设计方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其本质规律不会改变。研究环境场所的特异性就是通过分析设计物之所以形成变化的深层原因和条件来寻找本质规律,只有把握了本质规律才能设计出更符合发展要求的人为事物。

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是两方面。一个方面是景观的内部因素,包括结构、材料、色彩、功能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景观的外部因素,即景观所处的环境场所中的人、时、地、事等关系因素。依据郝伯特・A・西蒙的理论,一个设计问题可以表述为“通过内部的组织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就发生在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关系”中,设计活动是在两者之间寻找相互适应,“左右逢源”:了解外部需要与限定并组织内部结构,然后接受外部的评价、反馈、最后再修改,如此循环往复,从而达到人的意识与目的。所以步行街景观个性的设计应在明确外部各因素的特征与人们的需求后再对景观的内因进行个性化的组合与创造。这样才能使商业步行街景观发展更符合社会与人性化的要求。

2 商业步行街环境场所的特异性

2.1外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是城市环境中一个重要的开放空间,它的形成与发展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城市是商业步行街的主要外环境。城市中各物质要素的性质差异是影响它个性特征的外部因素,也是最根本的因素。

2.1.1自然条件

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根本要素之一是其自然条件。城市面貌的形成与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特定地域的地理位置、天气气候、自然地貌、山石水土、植物种群等自然条件不仅影响城市的环境基调,还深深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心理的形成。

2.1.2历史文脉

历史记录城市发展的历程,刻画城市的形象,它展示着城市不同时期的面貌。从中可以总结出城市发展的规律,并且发现城市在某个特定时期中突出的形态特征。通过挖掘城市历史文脉中的历史性建筑、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方面的特色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主题个性形象。

2.1.3社会状况

城市的社会状况也是影响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社会状况主要包括城市的经济、政治以及人民生活消费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商业步行街可以反映城市的社会状况,而社会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商业步行街的规模和功能形式特点。

2.1.4文化传统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物质生产时间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城市是人类文化的长期积淀的物质形式,城市文化共同基因在形成过程中,不断地改造、扩大、深化,从而形成了有特色的框架”。挖掘与运用城市文化特色是成功塑造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的关键。

2.2内环境的特异性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内环境主要指与步行街自身相关的因素,内环境的特异性体现在因人们心理与行为要求的不同而形成的商业步行街内环境要素特征上。

2.2.1形成原因

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特殊街区形式。它的特殊性主要与其形成有很大关系。古代人因生活需要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相约交换各自生产的生活用品由此形成了“集市”。中国史书有所谓“日中为市”、“前朝后市”,即指集市交易的商业区;这是早期步行商业区的雏形。

现代商业步行街始于西方20世纪50年代。为解决城市的发展造成车辆交通、环境与居民活动的矛盾设置了限制车辆通行商业活动集中的步行街区。

2.2.2功能形式

商业步行街与普通街区相比功能特征有其独特性,其最大的特征是多功能性。

①商业功能。商业步行街是以购物消费为主的环境场所。商业性是最基本的功能特征,主要是由人们的消费需求决定的。其他功能形式都是由这一特征衍生发展而来。

②休闲功能。为满足人们消费后休息放松的需要。步行街中一般都具备供人们休息观赏的设施及景观以及餐饮服务等功能场所。

③娱乐功能。由步行街本身的商业性和游人的需求决定,所以一般步行街内都会建立一些娱乐的功能设施,如小型游戏场、小型影剧院等。

④展示功能。商业步行街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担当着体现城市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以展示出城市的历史人文特色风貌。

3 商业步行街景观的个性设计

3.1设计原则

所谓个性设计的关键就是抓住环境场所中最具特色的因素特征。通过合适的设计方法把这些特征强调突出表现即可达到个性设计的目的。因此,应先充分研究外环境特异性后,再进行个性设计,而不是对步行街内部相关因素的简单个性化处理。

3.2设计方法

商业步行街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结构、材料、色彩与功能等方面,商业步行街景观个性可以根据内部要素中一个要素或多个要素的特色为主通过设计景观设施来具体表现。

3.2.1空间形式的个性化

商业步行街在空间形式上可以分为空中步行街、地下步行街、室内步行街等。对空间形式进行个性化处理时应考虑商业步行街所在城市的自然条件特征和社会状况,设计上可以充分强调这种特征,以达到个性化目的。如加拿大蒙特特利尔市,2月的时候气温会下降到-34℃,一年的积雪量多达2.5m。到七月气温升高到32℃,湿度100%,夏天天气非常闷热。这个长方形的,大约12km2的区域恰恰被卡在两个重要的地理景观中间。北面是皇家山(MONT-ROYAL),南面是圣劳伦斯河。为了避免上面的恶劣天气,每天有50万人从地下进入到相互连接的60座大厦中。因为这个城市特殊的气候和地理条件。造就了以地下空间结构与交通系统为特色的蒙特利尔地下商业步行街(图2)。

3.2.2建筑风格的个性化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化产生出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形式。商业步行街景观构成因素中最能体现个性的是标志建筑。因此建筑风格的个性化是每条步行街都必须考虑的。在风格选择上也应遵循城市的历史文脉特征。从中寻找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或者设计――系列突出城市特色的景观小品作为步行街标志进行塑造。如法国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突出和保持了大量17和18世纪的历史原有建筑,如波旁宫、图勒里公园、卢浮宫、凯旋门等。对于街道及沿街建筑立面的装饰、色调、高度等,基本保持了老城原有的历史建筑风格和欧洲传统的特色。国内的商业步行街大部分是传统的商业步行街改造而成。因此很多城市以代表性的传统建筑风格塑造步行街整体特色,如苏州玄妙观、上海豫园(图3)、南京夫子庙、无锡崇安寺、开封大相国寺的广场等。

3.2.3材料色彩的个性化

材料与色彩是城市景观构成的重要因素,它们是最能直接表现商业步行街的视觉形象个性的要素,对体现步行街的个性有重要的影响。每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因为社会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形成特殊的、并为本地居民所喜爱的色彩和材料。因此在色彩和材料的选择和使用上可以充分利用所在城市中独有的材料和色彩来塑造商业步行街的个性。如北京红墙黄瓦的宫廷建筑色彩和青瓦灰墙的四合院民居色彩构成北京的城市特色;青岛红瓦屋顶、米黄色的墙面、碧海白浪等色彩构成了海滨城市特色。绍兴(图4)粉墙黛瓦、特色的石板材料和倒影灵动的水色组成了江南水乡的特色。把这些城市的特彩和材料融入城市商业步行街的景观设计中不止突出了城市特色而且也达到了塑造步行街个性的目的。

3.2.4功能设施的个性化

政治经济发展的差异,居民对生活消费要求的不同对功能设施的要求也有所差别。功能设施的个性设计应突出体现城市的社会状况特点。在历史悠久的古城中,人们生活方式比较传统和悠闲,因此功能设施可以以传统休闲观赏类型为主,现代都市中各种文化相互融合,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要求较高,步行街的功能设施可以在商业性与娱乐性方面个性化。如美国纽约是经济发达的现代城市,它的第五大道步行街的商店因货品丰富、品牌齐全、高档优质而闻名。街内商店橱窗设计精致新颖个性突出。同时也是一个多元文化的都市,街内的功能设施文化个性也非常突出,从42街往北直至11O街,在第五大道两边,有一二十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而最南端的华盛顿广场(图5)是纽约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纽约的作家、画家、演员、艺术家都喜欢住在这里。这里有纽约最古老的剧场,散布的餐馆更是各种文化圈子聚会的首选。

篇8

Abstract: The pedestrian area of the downtown area of German cities was built in the auto age. It is an impo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They make cities a more agreeable place for residence. This paper has made an elaborate analysis of the appearance and size,types and functions of the pedestrian area of the downtown area of Ger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edestrian area of Germany is featured by multilevel,multifunction and pedestrian net form of area extending trend.

关键词:步行区;城市中心;德国

Key words: pedestrian area;downtown area;German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8-0107-02

1步行区的形态与规模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德国城市中心步行区的形态和规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们实现由早期单条的步行街向多条步行街交织而成的网络状的转变,由不足千米的小步行区逐步形成了数公里的大规模步行区。

①独立的步行街――主要商业街的步行化 (1969年以前)。步行区最初萌芽于城市中心的主要商业街,例如,步行化的先驱――埃森的林贝克街和凯特威格街,科隆市的霍赫街,它们都是当时所在城市中发展最好的商业街;二战后,在城市的重建规划过程中,首先考虑在商业街实行步行化。斯图加特市中心的舒勒街是一条纯粹的商业街,于1953年被改造为步行区,总长不足300米。1972年,慕尼黑市中心步行化改造的第一部分,是从卡尔广场(Karlsplatz)到玛利亚广场(Marienplatz),这也是慕尼黑主要商业最为集中的路段。因此,20世纪60年代初,步行化的早期阶段,德国城市中心的步行区,就是城市中心最主要的商业街,其规模通常就是商业街的长度,步行区总长只有大约400-900米[1]。

②步行街网络――城市中心的步行化(1970年之后)。商业街步行化的结果,带来了更多的顾客,商业的营业额也获得提升。因而,市民、商户和地产商开始欢迎更多的步行区的引入。首先是与主要步行街相连的次要街道逐步实行步行化,之后渐渐扩展到其贯穿的整个区域。步行区在城市中心不断延伸,形成了近乎包含整个城市中心广场、街道的步行街网络,几乎覆盖了整个城市中心。

蒙海姆教授曾将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城市中心步行区的形态细分为11种类型[2]。这里,在其原先的研究基础上,根据步行区的形态和规模,将11种类型概括为以下三类:

较小规模的步行区(长度在750米之内),多由独立的街道或广场构成,且缺乏连续性;

中等规模的步行区(750-2000米,个别超过2000米),多以主要步行街为轴干,同时辅以平行、交叉、分支的延展模式,形成局部的步行街网;

大规模的步行区(总长超过2000米),已经形成了地区范围的步行街道网络,以十字形态为基轴的扩张,步行街彼此相连,核心部分没有或是极少部分被机动车道路分割。

研究表明,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心步行区呈现网络状的扩张形态,规模也随之逐步扩大,而小城市的步行区规模也相对要小。规模大的步行区通常都出现在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的市中心。例如,汉堡、慕尼黑、科隆、斯图加特、法兰克福、城市中心的步行区规模都在4-9公里以上。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小城镇的步行区和交通安宁区得以进一步发展,那里的步行区规模和形态也呈现步行街的网络发展,雷根斯堡的步行区域也达到了8-10公里长[3]。

今天,德国政府仍旧致力扩大并完善整个城市的步行区发展,由城市中心扩展至居住区、学校、商业办公区域。德国城市的步行化网络仍在继续扩大。

2步行区的类型与功能

如前所述,德国早期步行区的类型只有街道,通过限制汽车通行,实现了商业街的步行化,其功能以购物为主。随着步行化区域的不断扩张,步行区逐渐包括了多种类型,并承载着多样化功能。从20世纪60年展到今天,步行区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街道、广场、公园、内庭院和通道(Passage)、桥梁与河岸。今天,随着步行区域的不断扩张,其类型要更为丰富和多样化。这里就主要的几个类型作一介绍:

街道,是步行区在城市中心延伸的脉络。早期禁止汽车通行的街道只是如今步行区很小的一部分。如今,德国步行区内的街道,从宽敞的商业街,林荫大道到狭、细长的小巷。它们从商业区、办公区一直延伸至住宅区。一些宽阔笔直的商业街,多是由机动车干道改造而来,如斯图加特的国王大街,平坦而宽敞的空间,提供了多种方式的使用:餐馆、咖啡店为人们提供了一定数量的户外用餐位置;各种艺人,画家,音乐家或是杂耍艺人能够沿街表演;设置的游戏设施可供孩子们玩耍;人们也可以坐在遮阳伞下或是喷泉边上休息,驻足观赏;一些特别的节日和假日,在规划的范围内,零售小商户搭起临时的摊位,卖着如鲜花、食品等自种自制的各类商品;这里还成为一些企业的临时展览场所,促销着产品。一些城市漂亮优雅的林荫大道,如杜塞而多夫的国王大道,尽管没有禁止车辆通行,几乎和机动车道等宽的步行区域,通过适当的交通功能分割,为步行者或是自行车者提供了一个舒适、惬意而互不干扰的空间。许多城市的步行区拥有中世纪老城区,这里仍旧保留着狭长的街道,具有人性化尺度的空间,使得人们能够近距离的感受城市的悠久建筑历史与文化。

广场,通常是城市的核心,是城市生活和聚会场所。自中世纪以来,德国城市中心的广场就是整个城市的中心,代表了欧洲城市的特征,也是城市中心步行区的重要节点。各种类型的广场分布在城市中心各处,它们成为德国城市中心步行区的精华所在。历史性广场通常被城市著名的历史建筑环绕,中心伫立着雕像或纪念碑,是城市最重要的旅游名胜。市政厅广场或是在大教堂前的广场,在周末可被作为跳蚤市场,一般在上午时段也常作为食品蔬菜市场。节日和庆典,广场也被作为主要的活动场所,有时还成为一些艺术展览活动的现场。

公园,在德国已经作为完全开放的公共空间,被纳入城市中心步行区域范围。德国各城市中心的公园,多种多样:从前的王宫花园,大学校园,历史建筑附属的花园,或是特殊目的的公园,如墓园。它们没有围墙,任何明显的分割界限,而是同城市其它空间融为一体。一些城市中心的公园周边通常围绕着州或城市的重要文化建筑,如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构成了城市的文化中心。公园作为城市中心环境的绿色调节器,是人们在城市中心感受自然的公共空间。

内庭园,属于历史建筑的一部分,是欧洲中世纪建筑的一个典型特征。它们分散在城市中心的各个角落,在对外完全开放之后,人们可以穿越其中,或是停留休憩,是一些文化活动的集中的场所。内庭园做为城市历史文化的传统已经成为德国城市步行区中一个极具特色的天地。

通道(Passage),最早是作为19世纪欧洲商业建筑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模式,在德国以及欧洲各国的城市中多数被保留下来。至今还会出现在新的建筑设计中。不同于前面所述的几个类型,在本质上,它是具有商业性质的半开放空间。今天的通道类型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对步行者的数量和质量研究观察显示,通道在每天不同时间段具有明显的特点,其功能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集中交通通道型,休闲散步类型,穿越和走捷径,表演、展览和工作,以及步行商业街型。

除了上述的几种常见的类型,一些特别的类型出现在德国城市的步行网络中:桥梁与河岸。它们出现在那些沿河流发展的城市(如科隆、法兰克福、杜塞尔多夫等)。桥梁中既有纯粹的步行桥,也有通行火车、汽车或是轻轨列车的桥梁。这些跨河桥将河两岸的城市空间联系起来,成为城市中心步行区继续延伸的关键部分,不论是历史悠久的钢铁桥,还是设计独特的悬索步行桥,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步行感受。此外,将沿河两岸建成一个适宜步行的公共空间,是德国沿河城市规划的首要任务。人们沿河静坐、散步、喝咖啡、或是跑步、骑自行车、划艇,人们站在桥上看风景,河岸边上的人也在看河上的风景。桥梁与河岸共同形成了德国沿河城市中发展起来的极具特色的城市文化。

德国城市在步行化发展过程中,已经将步行区的意义通过步行区域的延伸,城市中心各种类型与功能的公共空间相互交织融合,不仅使得城市的历史建筑、传统文化得以保持,还促进了城市现代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多元化的功能和多种类型的步行空间环境使得德国城市中心在时代的变迁中,在成功坚守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呈现出商业、文化、休闲、居住等多元功能互补互利的形态。

3结论与启示

德国城市中心采取的步行区规划发展策略促进了城市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德国城市中心步行区的深入研究,可以明显地发现其步行区的以下几个特点:①与机动交通分离,仅有单一商业功能,由独立的街道或广场构成的缺乏连续性的小规模步行街区是德国城市中心步行区域的早期发展阶段特征。今天,德国城市中心步行区已经发展成熟,通过多样化的实施措施,建立了具有多种混合功能、呈现地区范围延伸的步行街网络形态的大规模步行化区域。②步行区的形态与规模、类型与功能以及实施措施相互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步行街连续性的网络状伸展,是扩大步行化范围的基本演化形式。地区范围化的步行区发展对于避免单一商业功能的聚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目前,中国城市中心的步行区,更多地被作为单一的商业街来规划建设,有限的步行空间完全沦为大型购物中心的商业跑道。汽车交通统治着整个城市,城市中心适宜步行的空间越来越少,步行者的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中德城市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德国的当前模式。德国的经验显示,步行区域的建立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需要同城市总体交通规划相结合。总结德国城市中心步行区的成功规划发展策略,将推动我国城市中心步行区的规划和实践。

参考文献:

[1]Monheim,R.Fuβg?]ngerbereiche und Fuβg?]ngerverkehr in Stadtzentren in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M].Bonn:Dümmler.1980:70.

篇9

关键词:步进式;菱形施工挂篮;结构设计;行走系统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7-0032-02

一、工程概况

本套挂篮是为广深沿江高速公路A2合同段B8标太平特大桥的悬浇施工而设计,该大桥主桥设计为113m+195m+113m三跨连续预应力砼箱梁,梁体结构为一箱两室,顶板宽19.85m,底板宽12.85m,翼缘板两侧各悬出3.5m,高度变化范围为12~4.2m,采用1.8次抛物线变化。悬臂浇筑砼箱梁自2#块起至23#块结束,单幅共计23段。

二、结构设计

本挂篮主要由主承重结构、行走系统、悬挂系统、底篮系统、模板及工作平台组成。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一)主承重结构

主承重结构主要有主桁架、前上横梁和后上横梁组成,它是挂篮工作时的主要受力部件之一,其作用是将各悬挂系统传递上来的施工载荷,平稳的传递至已浇筑好的箱梁节段上。由于本桥梁体为一箱两室结构,共有三片腹板,故相应的主桁架也应设计为三片,并位于各个腹板之上。主桁架结构采用组装式菱形平面桁架结构,此种结构有各杆件受力明确,迎风面积小,抗风能力强,可操作空间大等诸多优点。而前上横梁和后上横梁在结构设计上亦采用具有相同优点,但承载力更大的空间桁架结构。

(二)行走系统

行走系统主要由滑床、液压推进系统、锚固系统和主桁架前顶升系统组成,其中滑床在结构设计上采用钢板与型钢拼接而成的组合截面箱形梁结构,并在其上部设计了U型槽。液压推进系统主要由液压泵站、油管和5米行程的双作用液压缸组成,该系统中的执行部件液压缸安装于滑床上部的U型槽内,其前后两端的耳座分别与主桁架水平杆和滑床前端相连接,如此一来便可通过控制液压缸的伸缩来调节主桁架在滑床上的相对位置。锚固系统则是整个挂篮的平衡装置,通过该系统保证了挂篮施工的安全可靠。本系统包括主桁架锚固系统和滑床锚固系统,且均是由各种尺寸的压锚梁和锚杆等组成。这两套系统使用时相互独立,可分别通过各自的组件与桥面预埋件相连接,从而将主桁架和滑床分别锚固在桥面上。

行走系统工作时是通过液压推进系统提供的行走动力,当需要移动滑床时,首先锚固好主桁架,然后启动液压系统使油杆推出后即可;当需要移动主桁架时,首先锚固好滑床,然后再启动液压系统将油杆拉回后即可;由此,便完成了一个行走循环。该系统不但提高了挂篮的移动的速度,减少了工时,加快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由于本挂篮设计悬浇节段最长长度为5米,与液压缸行程相同,故此,该挂篮可一次步进到位。

(三)悬挂系统

悬挂系统是挂篮必不可少的主要受力部件之一,其主要作用是将下部平台上的施工载荷平稳的传递至挂篮上部的主要承载结构。该系统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三类装置,其中前主悬挂装置和后上悬挂装置(仅在挂篮空载前移使使用)是用来调节底模板的。前副悬挂装置配合后锚杆使用便可调节顶模板,每套装置均是由提升装置、吊带和承载梁组成,各装置间可相互独立工作,互不干扰。

由于箱梁的高度不断变化,故需通过提升来调节模板的高度来适应这种变化。主悬挂装置的上部提升装置,通过插入上销轴,拔掉下销轴,液压缸顶起至吊带上的销孔与底座上的销孔对齐,插入下销轴,拔掉上销轴,液压缸回落六步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每个工作循环可使吊带向上移动一个孔距,如此若干工作循环便可实现模板的高度调节。吊带则是采用δ25的16Mn钢板带拼接而成,其下部通过销轴与底模平台的前下横梁连接。

副悬挂装置上部结构与主悬挂装置类似,由于载荷较轻,故将液压缸换成了千斤顶。通过调节副吊带和滑道梁挂架,便可调节滑道梁(其上为顶模扳)的高度,进而调节顶模扳的高度,其中后锚杆只有在滑道梁挂架更换锚固点时使用。

(四)底篮系统

底篮系统是由前下横梁、后下横梁、底纵梁组成。其结构均采用受力明确,迎风面积小,抗风能力强的桁架结构。此外由于挂篮在浇注作业工况时后下横梁是锚固在已浇筑节段底板上的,锚固点相距较近,数量较多,故受力条件相对较好,而当其处于挂篮空载前移工况时,仅在两端相聚20米处有两个吊点,此时其上载荷主要是自重引起的,故将其设计成由劲性弦杆和精轧螺纹钢组成的复合梁,此种结构有刚度好,自重轻,在满足使用条件的同时充分发挥了材料性能等诸多优点。

在设计时,在在保证刚度的情况下尽量减轻自重,同时兼顾箱梁截面及重量的变化。设计为带劲性上弦杆的桁架结构,参照《钢结构设计手册》关于吊车桁架的规定,将该桁架的高度取为0.62m,节间长度取为1.24m,桁架的劲性上弦杆采用2×I36b,下弦杆采用HW200×200两侧加封厚度为16mm的钢板,中间5个节间的腹杆采用2×[20a,其余腹杆采用2×[12。

(五)模板系统

模板系统主要由底模、左侧外顶模、内顶模及右侧外顶模组成。其框架结构均采用型钢做龙骨,中间肋板和蒙板均采用6毫米钢板制作。

根据太平特大桥悬浇节段最长为5m,高度方向上变化幅度过大,故模板设计采用大块钢模板拼装,规格为2.1m×1.5m和1.2m×1.5m两种,再辅以可拆装的龙骨作支撑,既满足了施工的需要,又减少了挂篮上不必要的附加载荷。另外,底模直接支撑在底篮的纵梁上,因此不需另设骨架。而内顶模板是通过龙骨支撑在滑道梁上,并始终随着滑道梁同时移动。

(六)工作平台

为了便于施工,故在底篮的左右两侧及前端设置工作平台,底篮两侧工作平台采用两条28a#工字钢,在中间用∠50×50×5等边角钢连接,再在上面铺3cm木板,在外边缘每隔1.2m焊一条高1.2m的∠50×50×5竖杆,然后用两条Φ25的圆管连接成安全护栏。前方工作平台利用伸出底模部分小纵梁,在其上铺3cm木板,在纵梁末端焊接与侧边相同的安全护栏。

三、结语

该挂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工程进度,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受到施工单位的一致好评,不但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也为今后同类产品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太平特大桥主桥设计图纸[S].

[2] 公路桥梁钢结构及木结构设计规范(JTJ025-86)[S].

[3] 公路桥涵施工设计技术规范(JTJ041-2000)[S].

篇10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不规则结构建筑设计的要求

体型复杂、平直面不规则的建筑,应根据不规则程度、地基基础条件和技术经济等因素的比较分析,确定是否设置防震缝,并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1当不设置防震缝时,应采用符合实际的计算模型,分析判明其应力集中、变形集中或地震扭转效应等导致的易损部位,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

1.2当在适当部位设置防震缝时,宜形成多个较规则的抗侧力结构单元。防震缝应根据抗震设防烈度、结构材料种类、结构类型、结构单元的高度和高差以及可能的地震扭转效应的情况,留有足够的宽度,其两侧的上部结构应完全分开。

1.3当设置伸缩缝和沉降缝时,其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1.4对建筑结构的扭转效应需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限制:1.4.1限制建筑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性,避免产生过大的偏心而导致结构产生较大的扭转效应。1.4.2限制建筑结构的扭转刚度不能太弱。关键是限制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c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当两者接近时。由于振动耦连的影响,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增大。

2、不规则建筑的设计问题

国内、国外历次大地震震害表明,平面不规则、质量与刚度偏心和抗扭转刚度太弱的建筑结构,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的破坏。国内一些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扭转效应会导致建筑结构的严重破坏。

2.1建筑体型设计问题

建筑体型包括建筑的平面形状和主体的空间形状的设计。震害表明,许多平面形状复杂,如平面上的外凸和凹进、侧翼的过多伸悬、不对称的侧翼布置等在地震中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建筑体型的设计中,应尽可能地使平面和空间的形状简洁、规则;在平面形状上,矩形、圆形、扇形、方形等对抗震来说都是较好的体型。尽可能少做外凸和内凹的体型,尽可能少做不对称的侧翼和过长的伸翼。在体型布置上尽可能使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比较均匀地分布,避免产生因体型不对称导致质量与刚度不对称的扭转反应。

2.2建筑平面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在建筑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它直接反映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柱子的距离、内墙的布置、空间活动面积的大小、通道和楼梯的位置、电梯井的布置、房间的数量和布置等,都要在建筑的平面布置图上明确下来。而且,由于建筑使用功能不同,每个楼层的布置有可能差异很大,建筑平面上的墙体,包括填充墙、内隔墙、有相应强度和刚度的非承重内隔墙等等布置不对称,墙体与柱子分布的不对称、不协调,使建筑物在地震时产生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很不利。

2.2.1有的建筑物,其刚度很大的电梯井筒被布置在建筑平面的角部或是平面的一侧,结果在地震中造成靠电梯一侧建筑物的严重破坏。这是因为电梯井筒具有极大的抗侧力刚度,吸引了地震作用的主要部分。

2.2.2有的建筑物,在平面布置上一侧的墙体很多,而另一侧的墙体稀少,这就造成平面上刚度分布的很不对称,质量分布也偏心,使结构的受力和变形不协调,导致扭转地震作用效应,带来局部墙面的破坏。

2.2.3有的建筑物,如底层为商场的临街建筑,临街一侧往往不设墙体,而其另一侧则有刚度很大的墙体封闭,两侧在刚度上相差很多,也将在地震时引起扭转地震作用,对抗震不利。还有的建筑平面布置上,经常出现内隔墙不对齐或中断,使刚度发生突变和地震力传递受阻,对抗震也带来不利,客易引起结构的局部破坏。

建筑平面布置设计对建筑抗震关系很大,从概念上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建筑平面布置设计上要尽可能做到使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均匀,对称协调,避免突变,防止产生扭转效应。在建筑平面布置的总体设计上要尽可能为结构抗侧力构件的合理布置创造条件,使建筑使用功能要求与建筑结构抗震要求融合成一体,充分发挥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中的作用。

2.3建筑竖向布置设计问题

建筑的竖向布置设计问题在建筑设计中主要反映在建筑沿高度(楼层)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分布设计上。存在的这个主要问题是,由于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要求,如底层或下面几层是商场、购物中心,建筑上要求是大柱距、大空间;而上面的楼层则是开间较大的写字楼或布置多样化的公寓楼,低层设柱、墙很少,而上面则是以墙为主,柱很少。

有的建筑在布置上还设有面积很大的公用天井大厅,在不同楼层上设有大会议厅、展厅、报告厅等,建筑使用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建筑物沿高度分布的质量和刚度的严重不均匀、不协调。突出的问题是沿上下相邻楼层的质量和刚度相差过大,形成突变。在刚度最差的楼层形成对抗震极为不利的抗震承载力不足和变形很大的薄弱层。这是在建筑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实际设计中,在建筑使用功能不同的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上下相邻楼层的墙体不对齐,柱子不对齐,墙体不连续,不到底;上层墙多,下层墙少;上层有柱,下层无柱等,使地震力的传递受阻或不通;抗震用的剪力墙设置不能直通到底层、剪力墙布置严重不对称或数量太少。

所有这些布置都将给建筑物带来地震作用分布的不均匀、不对称和对建筑物很不利的扭转作用。多次大震害表明,建筑物竖向楼层刚度的过大变化,给建筑物造成很多破坏,甚至是整个楼层的倒塌。因此,尽可能使剪力墙布置比较均匀并使其能沿竖向贯通到建筑物底部,不宜中断或不到底。尽量避免其某楼层刚度过少,尽量避免产生地震时的钮转效应 。

3、建筑结构不规则设计时的抗震作用计算

目前在工程设计中应用的多数计算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都假定楼板在平面内不变形,平面内刚度无限大,这对于大多数工程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当楼板有大的凹入,大的开洞时,楼板在平面内消弱过大、楼板产生显著的变形,这时刚性楼板的假定不再适用,要采用考虑楼板变形影响的计算方法和相应的计算程序。考虑楼板的实际刚度可以采用将楼板等效为受弯水平梁的简化方法,也可以将楼板划分为单元后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

平面规则而竖向不规则的建筑,应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模型,刚度小的楼层的地震剪力应乘以不小于1.15 的增大系数,其薄弱层应按本规范有关规定进行弹塑性变形分析,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3.1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时,该构件传递给水平转换构件的地震内力应根据烈度高低和水平转换构件的类型、受力情况、几何尺寸等,乘以1.25~2.O 的增大系数;

3.2侧向刚度不规则时,相邻层的侧向刚度比应依据其结构类型符合本规范相关章节的规定;

4、结束语

建筑结构不规则性的判断,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对建筑结构不规则性的判断,能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建模、结构布置、薄弱楼层的判断、位移比的控制,以及最后的施工图设计,从而影响到整个的结构布置是否合理、安全、经济等。对于现代城市日益涌现的造型新颖别具一格的不规则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细心分析各种情况,从概念设计入手,找出结构的重点和薄弱点,因势利导客服不利因素,使整个结构在平面和竖向合理地布置结构刚度,避免和减少结构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同时加强薄弱部位的构造措施,是建筑物从一格貌似不规则的建筑调整成一个结构上的规则建筑,只要结构工程师认真分析,抓住重点、强化构造,不规则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

参考文献:

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