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6 19:57: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计划

篇1

一、课程开发的目的及可行性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优良传统艺术。把国画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国画国画牡丹,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国画山水国画网,培养学生特长爱好国画山水,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字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国画教学与研究,我校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我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美术专业教师团队;中高年级学生对学国画兴趣极大,参与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支持;“办特色学校,育特长学生”“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课程”是我校办学的宗旨和目标,培养学生特长爱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一贯的追求。实施国画教学,有利于整合我校的资源优势国画视频字画,体现我校的办学特色,促进我校的发展。经广泛征求意见和认真考虑中国国画,决定将国画作为我校的一门校本课程国画山水,并积极组织实施。

二、课程实施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中国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中国国画字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国画视频,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国画山水,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国画欣赏国画牡丹,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国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国画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国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初段

1、工具材料介绍。笔、墨、纸、砚以及颜料的性质特点。

2、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方法。

4、利用墨与彩调配产生的变化与宣纸特性,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体验彩墨的乐趣。

5、让学生初步了解在画国画时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瓜果、昆虫画。如:南瓜、山水、辣椒、樱桃、蜻蜓等。

中段

1、继续教育学生养成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2、认识笔、墨、色彩。

墨:焦、浓、重、淡、清。

笔:用笔的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提按顿挫等方法及以之造型的特点。

色彩:了解颜色名称,掌握简单的间色调配。

3、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墨色浓、淡、干、湿、焦的变化。

4、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中国画。

5、欣赏近代中国画作品。

6、学会表现花卉、昆虫画的一些基本方法。

7、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自由组合配画。

8、学会收拾整理画面字画国画欣赏,并能落款命题等。

高段

1、继续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中国国画,较熟练地运用中、侧、逆锋及掌握笔、墨的变化。

2、较好地掌握国画的一些技法字画,培养他们的国画表现能力。

3、欣赏古今中国画名家作品。

4、介绍一些国画的基本构图知识,并能给画面命题题款。

5、让学生体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临摹简单的当今名家水墨花卉、山水、人物。

6、组合创作较大幅及完整的花卉、山水画。如:丝瓜、牵牛花、葡萄、葫芦、山水等。

7、学习树木、山水的绘画技法,创作体现秦巴山水和地方风土人情的作品。

8、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大胆创作。

四、课程评价

1、学生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国画梅花国画牡丹,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级,并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作业、参赛、评比等形式得以展示,还可以让学生将最满意的作品装入学生成长记录册中。

2、教师评价

(1)课堂教学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

(2)教师要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完成规定的课时任务与教学目标。

篇2

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一种在纸上剪出来的画,人们将剪好的图案贴在门楣、窗面、灯笼等上面,以表达喜乐的感情及生活感受,因此,我们又称剪纸为“剪书”或“窗花”。剪纸不是用机器而是由手工做成的。所以根据本学期学生年龄

特点,我在选材方面作了调整选择了剪纸。

一、指导思想:

提高我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我校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积极培养学生的剪纸兴趣,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努力开拓我校校本课程的广阔空间与美好前景。

二、内容及目标:

1、认知:了解剪纸的发展、工具、步骤及表现手法、技法、种类

2、操作:能熟练使用剪刀,明确对称图形的特点和不同的折纸方式,会用折-画-剪的方法剪双喜、树木叶子花鸟鱼昆虫动物图案、日常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及简单的人物、服装、建筑、灯笼、水果、蔬菜、食品等。

3、情感: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教学中渗透剪纸的相关知识。

剪纸是手工制作中的一种,,本学期主要训练学生用剪刀、刀刻的能力。我根据不同学年设定了不同内容与要求。学期初剪刻简单的植物、剪刻简单的花鸟、剪刻人物,本学期分别上缴两份作品。

为了让家长看到,了解到孩子在校本课程中有哪些收获,在学生每做完一份作品时,我会将其缩封好后让学生带回家。让家长看看学生的作品,更进一步了解我校校本课程。

三、在为学生评价时,我从一下几点进行:

篇3

关键词:泰微课;版画教学;校本课程

版画是以“版”为载体的一种绘画技术,也是工艺和绘画的有机结合,在小学阶段性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结构形式进行分析,考虑到课程变化形式要求,将具体教学形式落到实处。泰微课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在实践阶段,要发挥技术的最大化作用,对技术形式进行分析,提升教学效率。

一、泰微课技术概述

“泰微课”是“泰州市中小学微课程”的简称,包含微教学视频和微测试视频,主要面向学生自主学习。以下将对泰微课技术特点进行分析。

1.教学时间短

小学生本身活泼好动的心理比较强,很难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针对学生的具体变化,采用泰微课教学,能有效缩短当前教学时间。和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形式相比,泰微课技术是依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进行的,一个泰微课程只讲解一个知识点或一个技能点,分析一个具体的问题或题目,解决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时长一般在3~5分钟,需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知识。

2.实现实时搜索

泰微课平台还拥有强大的搜索引擎,提供题库和知识点检测,支持网络虚拟实验,提供强劲的网络交互,记载学生学习过程和进行个体及整体学习分析,具有学习引导和主动推送功能,真正实现“按需推送”“私人订制”。泰微课教育是针对教学中的某一个知识点进行的教学环节,其针对性比较强。在版画教育阶段,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能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审核,考虑到学生的具体变化,及时对教学环境进行重新设定,进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3.覆盖面广

按照计划,这些专家组成员按照各自所属学科,对版画校本课程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课标和学科系统性要求,梳理成碎片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并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学生的疑点、易错点,有针对性地制作成教学微视频及检测题,形成“泰微课”学习资源库。在学习阶段,可以更直观地对知识进行了解。

二、如何将泰微课技术应用到版画校本课程教育中

针对泰微课技术的重要性,在小学版画教育阶段,需要从实际情况入手,对具体教学形式进行有效的分析。以下将对如何将泰微课技术应用到版画校本课程教育中进行分析。

1.强化泰微课平台的构建

平台建设需要以学生自身为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分析。泰微课技术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在日常设计阶段,可以适当增设功能模块,构建统一有效的服务环境,满足课程教育的整体要求。例如,在苏教版版画校本教材中学到《版画与生活》,针对具体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可以通过欣赏、回忆等形式,了解春天的色彩,感受春天的美好。教师可以构建泰微课教学平台,将各类知识采用PPT的形式对其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将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增加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春天来了,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河水融化了,草木绿了,学生可以根据泰微课平台提供的信息,自主构思,将构图落实到实践中,构造出完善的图画。

2.优化内容规划

在泰微课开展过程中,针对课程科学性、技术性和实用性等指标要求,需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做好泰微课设计工作。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版画校本中学到《自然现象》,在实践过程中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指标要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及时对其引起重视。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包括:阴晴圆缺、四季变化、气候的冷暖、刮风下雨、白天黑夜等,主要有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化学现象等几大类。教师可以选择某一个案例为基础,以白天黑夜为例,可以让学生结合白天和夜晚的变化,对版画进行构思。课程内容的选择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对其进行规划,满足课程教育的整体要求。

3.完善评价体系

泰微课技术教育属于新型教育形式,在实践阶段要对评断标准进行有效的分析,包括:艺术标准、技术标准和教学标准等,要及时对评价体系进行改善,结合用户的具体要求,做好基础评价工作。采用排行榜的形式可以实现最优选择和评价。和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相比,完善评价体系对提升教学效率有重要的影响。教师需要以评价标准为基础了解泰微课组织形式,结合版画学科的特点采用分类指导的形式,满足具体教学形式的整体要求。

总之,基于泰微课技术教育形式的特殊性,在后续应用阶段,需要教师对泰微课教育形式进行有效的了解,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泰微课教育形式本身比较复杂,发挥已有教学机制的最大化作用,提升小学版画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家乡名人;文化资源;少先队;校本活动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少先队活动的通知》指出少先队活动要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活动课。2013年颁布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少先队活动课要符合“因地制宜普遍开展”的要求。《江苏省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计划书》中也谈到:“各基层少先队组织要注重开发利用各类资源,体现校本特点、地方特色。”少先队活动课程校本化是以学生兴趣需求为出发点,结合学校和社区资源,通过师生主动、创造性的劳动,自主探索一部分富有本校特点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课程。

D校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孕育了许多历史名人,如,清代史学家、文学家赵翼和我军通信事业和我国电子工业的开拓者王诤将军等。学校依托两位名人资源,结合少先队常规活动与学校特色,探索实施少先队校本化活动课程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依托名人资源,创设少先队环境课程

校园环境是开展少先队活动的重要资源,其分为显性文化环境和隐性文化环境。显性文化包括外显的物质环境,而隐性文化更多地在于名人的内在精神。

1.利用显性文化环境,开发接触性课程教育

显性文化环境映照着整个学校的文化积淀水平和样式,显示着学校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其他文化样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校现建有彰显学校百年优秀文化传统的“赵翼像”“云崧廊”,体现时代风貌的“翼溪书苑”,展示王诤将军不平凡的一生及杰出贡献的“王诤陈列室”等显性物质环境。学校通过校园游览与介绍相结合的少先队活动课程实施形式,让学生在环境课程中了解身边的历史名人。

2.利用隐性文化资源,引领熏陶式课程教育

“道德教育如不关心隐性课程,期望得到满意效果是不可能的。”D校的名人精神景观,除已经命名的诗联廊、刻有赵翼诗句“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励志石外,还有墙面系列字画装饰等名人精神的外化环境。学校依据名人精神进行诗词创作、书法绘画、科技创作、作品展示、课本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领悟、传承名人精神,使精神活动课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依托名人资源,建设少先队网络教育课程

互联网在我国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深入人们生活。上海市少先队总辅导员赵国强在《少先队活动课程和载体研究与“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设计》中谈到少先队活动课程中要积极运用新媒体。依托名人资源,D校创建了名人专题网页,有“赵翼的故事”“赵翼的诗选”“新闻中心”“赵翼论坛”“翼溪小诗社”“翼溪书苑”等栏目。这些网络名人资源能让学生自发地、有选择性地感受名人内容所传授的精神实质。另一方面,学生在网络教师积极正确的评价与引导下,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观点、行为是否正确,同时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真实想法的掌握与引导。

三、依托名人资源,挖掘少先队校本教育课程

2006年以来,D校广泛搜集、研读地方名人赵翼、王诤的家谱及其著作等史料,开发和编写了《走近赵翼》校本教材和《王诤故事》中队材料,实施现有校本教材与中队材料,除了对材料进行教学课时保障外,还需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学校通过分层学习,让低年级学生在喜闻乐见、新鲜有趣的形式中学习课程内容。如,诵读赵翼浅显的诗歌让学生了解赵翼的童年生活,培养其关爱他人、热爱学习的品质。中高年级采用演讲、表演、辩论等形式,了解赵翼学习、为官的故事,培养学生严谨治学、爱国爱民等思想。

四、依托名人资源,设立少先队系列活动课程

1.横向活动开发,建立多样化社团实践活动

学生认知与行为是在各种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渗透养成的,对学生而言,单纯地让其学或懂得知识的教育,不能真正实现认知的发展与行为的养成。D校依据现有的赵翼文化资源建立翼溪小诗社活动团体,聘请学校优秀教师、楹联学会专家担任辅导员,给学生讲授古诗、楹联知识;依据王诤电子科技馆这一名人资源,组建王诤少年科技营、车模、航模等俱乐部,培养学生勤动脑、勤动手等科技创新品质。

2.纵向主题设计,开设层次性校园主题活动

根据名人精神与学生认知,D校开设形式多层次的校园名人读书节活动。围绕“我做读书小明星”活动,低年级开设阅读与绘画活动,中年级开设阅读与写话活动,高年级在此基础上加入征文活动。创作展示活动中,学校少先队创设“翼溪绘画之星”“翼溪阅读之星”“翼溪创作之星”等,使低、中、高三年段学生都能参与同一主题不同层次要求的活动,体验系列读书活动的乐趣,实现展示自我、名人精神内化的过程。

3.常规主题保障,稳固特色化阶段主题活动

要使名人文化持久内化,少先队活动主题需不断持续。为保障学生对名人学习的长效性,每一位D校学生在中午都有午读时间,学生可以到清新雅致的“翼溪书苑”,选择自己喜欢的个性化名人读物进行阅读,低年级学生通过绘本阅读能了解历史名人的贡献,中年级学生通过故事阅读知晓家乡名人的奋斗历程和成长经历,高年级学生通过名人生活阅读体会名人奋斗的艰辛,感受他们的心路历程。学校每年还开设常规主题活动,围绕王诤科技活动主题,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别开展“科学小眼睛”“科学小问号”“科学小发现”“小小科学梦”“科学小能手”“我们爱科学”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层次同主题的活动。

4.动态活动创新,开展个性化中队主题活动

在教育与生活过程中,学生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班级也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为此少先队活动课程设置要依据时代主题和本班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特点,开展个性化、班级化、具有时令性的少先队主题中队活动,深化名人精神,促进少先队活动课程校本化、班级化。如,根据学生生活和学习现状,结合赵翼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的品格设计相关主题队会,通过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学习赵翼品质,改正不良言行,养成良好习惯。又如,依据王诤将军勇于创新的精神和毅力为主题开展班级中队活动,让学生明白坚持与毅力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成功过程中需要努力与辛劳。

德育途径是实施德育的具体组织形式,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落实德育内容的途径。D校少先队校本活动实践课程通过外在环境熏陶使少先队活动生活化,利用网络名人资源使少先队活动更加现代化,使用校本课程使少先队活动课程特色化,采用系列主题活动使少先队活动更具层次性与个性化。这些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使整个少先队活动课程具有校本化的同时也更具生命力与生长性,为健全学生个体的心理品质、开发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优秀人格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人生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装饰图案;海南岛;本土图案;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097-02

一、装饰图案课程现状

“图案是在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在工艺材料、用途、经济、生产等条件的制约下,制成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装饰图案课程是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由老一辈图案家从日欧引进的、以写生变化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经过国内近一个世纪的设计教学实践与发展,在与中华传统图案的结合中,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教学体系,成为我国艺术院校设计教学的基础。80年代,随着“三大构成”的引进,艺术院校的基础图案课程所走的路越来越窄,以至成为从“搜集素材、写生变化”起,画到植物、动物、人物为止,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学科来说,未免过于片面。

装饰图案课程是设计专业的公共基础课。装饰图案课程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总结了图案记录模式和创作经验,总结了装饰图案的概念、内涵以及进化发展,对使用不同的工艺、不同材料所形成的不同特征,以及图案的形成法则、绘画的方法、造型规律以及有色系与无色系的不同表现方法等方面作了分门别类的了解与学习,并手绘大量图例。

近年来,国内艺术机构的学者和专家提出“传统图案作为我们自己民族文化的知识,一种必需的艺术修养”,装饰图案教学作为一个培养当代艺术设计师的重要课程,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有许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看法,应随着时代需求的不断变化,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初探海南岛本土图案

装饰图案是民族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文化轨迹,每个民族的传统装饰图案和该民族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早期的装饰图案,可以用来显示某些特性,承载历史记录,或作为一个特定的象征。图腾远古崇拜、神话和传说、历史传统、现实意义,构成了五彩缤纷的浪漫民族装饰图案。本土装饰图案是识别各民族外部形象的图形符号,与图腾崇拜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神话传说和历史的记录,具有象征性的意义,其意义是吉祥、平安、勇敢,民族传统图案反映生产劳动中的审美意识,来源于日常生活和自然环境。

海南本土图案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或中国的少数民族当中数量最多最丰富的,也是最原始最传统的,图案纹画是对民族祖先的颂扬,以及对真、善、美心灵的真诚记录,祭祖是土生土长的海南民族自古以来的习俗。艺术是文化的主要载体,记录家庭环境、劳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族风情的图案设计的艺术,是一部完整的海岛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海岛本土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他们的祖先经历了文本创作的演化阶段,即“刻木为契”,从“刻木为契”到“装饰图案”,海岛本土民族不仅创造了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精神文明。

具有文化色彩的本土图案的涵意,乃是天人合一,保佑平安。他们坚持将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和艺术进行传承发展,进而保存下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民族。图案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可以如此巧妙地构思,构图、色彩及工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后又是那么的合适,既是一种抽象的几何图形,又是团结和和谐的艺术语言,能表达思想,并显示出其特殊的形式美。

在本土图案中,图腾崇拜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图腾”一词最早为清代学者严复所用,而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家”、“标记”。在原始的信仰中,本族人是来自一个特定的物种,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和动物有亲缘关系,如此,图腾崇拜与祭祖发生了关系。在许多图腾神话中,他们的祖先来自植物或动物,或是与这些植物或动物发生关系,因此,这些植物和动物,成为先民最古老的祖先。例如,在以蛙图腾为主的海岛文化中,青蛙图案在本土图案的每个支系中随处可见。从深层意义上讲,海南本地图案的本质是图腾崇拜的内容观念向艺术形式演变中积累的结果。到现代,海南本土民众仍有许多保留图腾崇拜的遗迹,一些现有的服饰、器皿,无论是色彩、图案、款式,都保留着图腾崇拜的痕迹,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意识。

在海南岛本土图案选择的主题上,因为人们追求的祖先和自然物崇拜传统,所以图案中多引用人物、动物和植物。这些人物纹、动物纹和植物纹图案,在制作手法上不单纯模拟自然景物,而且通过族人的经验,通过精湛的工艺,改变图案形状、性质,反映在服饰、器皿中。这些图案夸张、大胆设想,使用正方形、三角形、梯形等线性几何形式使纹样整齐,富有装饰风格,图案美观大方,有知名度和较高的艺术收藏价值。

海南本土图案约160种,归纳起来,可分为6种类型:第一类是人形纹;第二类是动物纹;第三类是植物纹;第四类是日常生活生产工具纹;第五类是由线性几何组成的图案,例如直线、曲线、方形、菱形、三角形等;第六类是汉文字所组成的花纹图案,这些图案是黎族服饰、器皿中最常用的。从栩栩如生的各种图案中可以看出,本土图案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和不同程度的渗透。海南本地图案,既是地方文明的结晶,又是精神文明的体现,是该岛本土的历史传统、民间风格的写照。

三、海岛图案与现代图案课程融合初探

上面的两点介绍,是笔者工作几年来对于图案课程和海岛本土图案的一些粗浅了解与认识。笔者认为,我们的教学立足于海南岛,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我们在大陆所学的、所思的、所看的、所了解的,还有课本上要求我们教授的,一股脑地全部倾到学生身上,也不管学生是否真正吃透与了解这门装饰图案课的真谛。我们不应该让学生在海南岛生活学习了4年,却没有接受到海南岛的优秀文化信息。我们要把海岛民族的元素带给学生,也让学生把海岛民族的元素带到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

海南岛当地的居民有自己的文化特征,我们在海南岛地区的学校,在少数民族聚居地附近,但学校的培养方案和办学的目标与内陆基本是一样的,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在装饰图案课程内容中缺乏民族文化。现在的一些设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很少有民族文化课,学生虽然在学校四年,但对当地文化知之甚少,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的悲哀。尤其是在目前经济文化呈现出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艺术专业在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发展自身,值得深入探讨。作者认为,艺术这门学科,无论是纯粹的绘画或设计,都体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看法,也就是说,是思想的问题,绘画和设计是表达设计者思想的手段。如此一来,我们的学生需要提高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了解艺术的基本问题,提高认识,提高觉悟,这样才可能创造一个有思想的艺术作品。如何提高认识?除了加强学生的理解,欣赏,审美能力,民族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失的环节,因为民族的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底蕴,是装饰图案创作取之不竭的源泉。

“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唯一标准”。海岛本土图案,是现代装饰图案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宝藏,图案的表面似乎是自然图像的简单组合,却是本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本土文化的精髓,是本土文化的视觉反映,反映了当地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本土图案形态多样,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储存了可贵的知识情感和科学技术,其中包含古人创造的最原始的精神与审美。作为地方高校,我们有继承海南文化精髓的权利和义务,将这些经典文化纳入我们的课程体系中去。因此,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应在严格按照课程大纲安排的前提下,首先提高学生的理论文化和艺术修养,因为艺术修养是当代设计构成的重要元素;其次,深化了解地域文化,因为地域文化将给我们带来艺术的创作灵感;最后,增加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了解,可以把中国博大的文化融汇贯通。对于装饰图案课程,可以建立一个大比重的黎锦图案的章节,把本土设计理论和现代装饰图案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对图案的理解从感性认识升华到到理性认识,并从实践中去领略传统文化的精华,海南岛本土图案的基本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海南岛本土图案的学习,不仅促进了当地民族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够重新认识到本地图案与现代装饰图案的结合意义。将图案赋予现代社会所蕴含的意义,将重新组合的图案使用新的绘画载体(非纸质材料)重新表现出来,设计出符合新时期的艺术创作形式。找到属于自己民族的,又能被国际社会公认的现代设计的精神。最后,使之迅速成为可以转化的旅游纪念产品,此实乃一举多得。

四、结论

在几千年文化的进程中,民族文化以其鲜明的特点在每个时期创建了不同的成就,风格各异却精彩纷呈的异域特色在保持本土性的基础上不断升华,为现代民族文化的发展积累了深厚的基础。民族文化的代表、本土民族图案丰富直接的表现形式,将民族服饰耀眼的光芒发挥得淋漓尽致。现代设计专业大多数只注重技巧,轻理论,同时,他们不重视民族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必须重视开发和使用海南本土图案,将本土文化传承下去,这是对历史的文化身份的认同,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装饰图案设计需要有民族文化为其支撑,否则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将海南本土图案应用于现代图案课程中,严格来说,学生学的不是一门常见的装饰图案课程,而是海南历史和文化变化的标尺,具有相当的价值。海南本土图案文化享誉中外,自古以来都是相当受欢迎和尊重的,并已深入人心;同时,本土图案寓意的深刻内涵,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装饰,令普通大众喜爱有加。在现代装饰图案设计中,学生的学习与海南岛传统文化相结合,敏锐捕捉时代的精神,洞察时代的步伐,将会是传统的审美体验和当代审美的新结合,将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地域特征的图案设计,图案设计应用于海岛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将深层次也成为慰藉人们精神的文化产品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明.图案基础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

[2]杨林.中国民间服饰艺术[M].桂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吕娜.平面设计专业开设黎锦图案课的必要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11).

[4]张翠真.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装饰图案课的教学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5]曹春楠.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服饰图案艺术比较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1.

[6]彭佳丽.装饰图案在设计基础教学中的研究与探索[J].美术大观,2012(3).

篇6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朝阳(1982-),男,湖南衡阳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系,讲师,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2);袁灵(1981-),女,湖南衡阳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经管系,讲师,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博士研究生(湖南 长沙 410079)。(湖南 长沙 4102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本科会计人才培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湘教通[2010]243号文件463)、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级教改课题“升本后我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J200925)、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级教改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课题编号:J201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53-02

本文旨在为各高等院校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实训条件、考核制度等方面新思路与操作方法,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适应性会计电算化人才。

一、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点分析与研究,对湖南财政经济学院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计划、考核制度、教材及师资队伍建设进行调研,解决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其一,完善会计电算化教学体系对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有积极意义。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进行革新的宗旨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强化教学最终目的的同时,教学改革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能够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学人员。而这项无形资源作为学院教学资源中价值最无法估量的因素,将为升本后学院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其具体作用不仅体现在教学资源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升,还体现在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上。

其二,通过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任课教师加深对本课程的总体认识,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爱好,从而能够为其他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提供参考范例,有助于升本后笔者所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就是课程教学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本科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应实现这一目标: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为基础,以系统管理能力和日常维护能力为主导,以学生自学能力为核心的会计电算化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会计系各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中,必修课仅设置了“会计电算化原理”、“会计软件应用”2门会计电算化课程和“电算会计模拟实习”。在实际教学内容方面主要包括如何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用友会计软件的操作以及1个星期的电算会计模拟实习。由于开设课程较少,课时又相对有限,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

本文认为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优化和整合,增加会计电算化操作的实训课时,增加企业实际工作中应用很广泛的Excel应用的教学和实训,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现从三方面讨论该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1.对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课程的改革

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课程应该包括会计电算化的基本原理、常用会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常用软件的基本维护、Excel在会计财务审计中的实际应用。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信息系统。讲述什么是会计电算化,为什么要进行会计电算化,企业如何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应用领域,会计信息系统的具体开发过程以及会计电算化的管理。

(2)会计软件应用。对财务软件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讨论用户应如何选择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会计软件如何进行安装、初始化、试运行和正式运行。重点应对1~2门市场上主流的会计软件进行操作练习。

(3)会计电算化维护。一方面介绍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维护知识,另一方面介绍会计软件的基本维护内容,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解决一些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及财务软件故障。

(4)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目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开设了“财务管理电算化”这门课程,并且是选修课程,课时数也只有36课时,远远低于其他主干课程。学校、教师及学生都没有对这门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应该增加这门课程的课时量,使之成为会计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财务管理的电算化,而是要使学生掌握Excel的基本应用知识,能将Excel应用到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审计中。

2.对会计电算化实践体系的改进

会计电算化实践体系应该包括教学课程过程中的实训、集中的综合模拟实习和企业实习3部分内容,教学课程过程中的实训应围绕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来组织训练。教学过程中的实训应注重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集中的综合模拟实习一般应安排在手工会计模拟实习结束以后,学生在熟悉和总结手工会计模拟实习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计算机和相关的财务软件来处理与手工会计模拟实习相同的业务资料,并在实习结束后进行对比,检查处理结果是否一致。集中性的综合模拟实习能够进行有针对性、集中的、专门化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能够系统把握会计以及电算化的知识。企业实习一般应在毕业前夕进行,安排学生进入定点的实习基地,对企业实际运行电算化会计的情况进行学习,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具体流程见图1。

3.对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课计划的调整

现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计划中,会计电算化的课程设置较少,各课程之间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本科4年8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会计电算化概论”应开设在第三学期,使学生在理解了会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应开设在第四学期,Excel在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中的应用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非常普遍,应作为1门主干课程开设;“会计软件应用”开设在第五学期,使学生掌握1-2门具体的财务软件,为实际工作打下基础;“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开设在第六学期,使学生在用好财务软件的基础上,还能够对财务软件进行一些简单的维护;“电算会计模拟实习”开设在第七学期,使学生能够对整个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有一个系统性的复习和把握。具体见表1。

三、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的再提高

1.完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考核机制,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考核一直缺乏规范的考核机制,学生考试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致使原本的考试课程变成了考查课程。本应由全校统一组织考试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变成了任课教师自行命题、自行阅卷、自行打分。会计电算化课程由任课教师自行阅卷的方式存在许多弊端:一是严重影响了教学。由于各个教学班级是各个任课教师自行考试,往往就会占用正常的教学课时,导致教学课时不足。二是增加了教师阅卷的工作量。由于电算化类课程都是上机考试,没有统一的考试系统,导致任课教师需要通过一台台机器进行阅卷,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三是很难准确反映教学效果。没有相应的成绩分析系统,也没有相应的纸质试卷,任课老师很难对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对各点知识的把握程度。本文建议应设计会计电算化考试系统,建立1个会计电算化的考试试题库,能够自动实现抽取试题,试题库中每一次考试抽取的各套试题的难易程度应该相当;考试完成后自动阅卷,给出每位学生的分数,并能够同时生成成绩分析报告和试卷分析报告。

2.加强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建议应根据上述课程计划设计具有学校特色的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组织专业教师编写配套教材。目前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只有“会计电算化概论”课程可以应用自编的《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其他课程尚无合适教材。因此,应该尽快加强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建设,组织力量编写《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会计软件应用》、《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电算会计模拟实习》等教材。

3.优化本科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相应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具体应包括2个方面:其一,扎实的会计知识。作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会计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会计知识才能够娴熟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处理。其二,丰富的电算化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熟练掌握多种财务软件特别是大型财务软件的安装、调试和维护技能,熟练掌握常用财务软件系统各个模块的操作,并能够解答学生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操作问题。综上所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师能力的培养:

(1)加强业务知识培训。会计电算化的知识更新很快,如果不及时进行学习,教师的知识很容易与实际市场的要求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建议应该拨付专项经费选送现有会计电算化教师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的进修,以提高教师的理论、实践和教学水平。

(2)与会计软件公司联合培训。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竞争激烈,会计软件公司为了推广自己的软件,往往会与高校进行联合培训。如用友公司就与国内很多高校都建立了联系。高校电算化教师应该抓住机会,积极与会计软件公司加强联系,免费接受会计软件公司提供的培训,提高会计软件实际操作能力,这样既节省了经费,又提高了业务能力。

(3)进一步深入与会计软件公司的合作,可以把学校的模拟实习变成软件公司进行软件测试的一个平台,使教师真正参与到企业会计软件的实施与维护中去,积累一手经验。

(4)定期选派1~2名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1-2年的实习,使处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真正了解各种会计软件在企业中的实际使用状况,并及时反馈到教学工作中去。

4.改进会计电算化的实习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核心来规划课程内容。目前很多本科院校并没有专门开设会计电算化的实习,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在会计模拟实习特别是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方面走在湖南省的前列。但是笔者在实践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1)手工模拟实习与会计模拟实习的脱节。由于学院会计模拟实习是分为两部分进行,手工会计模拟实习是一批专门的教师,电算化模拟实习又是一批专门的教师,导致手工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并没有进行系统的对比。建议应该逐渐模糊手工模拟实习与电算化模拟实习师资的界限,最好由同一批既懂会计又懂电算化的专任教师来指导实习。

(2)增加电算化模拟实习的课时。学院现行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习时间为期1个星期,仅仅运行了总账模块和报表模块。目前在企业中普遍运行的工资模块、成本管理模块、固定资产模块都没有启用。建议应该增加电算化模拟实习的时间至2个星期,同时启用购销存、工资、固定资产模块,使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全面地学习整个企业的实际业务。

(3)加强财会审一体化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在各个单项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探讨建立财务―会计―审计一体化的实验室。使学生通过财会审一体化实习能够对整个财务知识进行系统的回顾和深入的把握。

四、本科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方式的改进

教学方式的改进包括教学理念、方法和工具的改进。

在教学理念方面,本科会计电算化教学应在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力图使学生既能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同时又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应该运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知识就是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应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引导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自行进行会计软件的开发,加深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理解。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电算化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自主把电算化会计与传统会计进行对比,发现电算化会计的巨大优势,达到学生自主学习电算化的目的。

在教学工具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工具逐步普及。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已经深入到各个教学领域。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与计算机技术高度相关的课程,应用新的教学工具来提高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前文述及,在电算化课程的考试中,可以采用统一的考试系统,由考试系统统一抽取试卷、阅卷、评分,给出分析报告,提高电算化教学的针对性。同时,在平时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在电算化模拟实习中,可以采取联机协作或者是网络版会计软件,以达到与实际工作环境相似的环境,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举芝.《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会计之友,2008,(1):82.

[2]劳淑蕾,李新瑞.对本科会计学专业电算化会计实验课程体系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8,(7):244-245.

篇7

关键词:地方特色本科;多样化案例教学;案例设计、选取;案例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3

C程序设计是一种实用性强、表达形式多样的计算机编程语言,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各高校计算机以及理工科学生重要的必修基础课程,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编程的基本思维及方法,进而学会用计算机来解决实际应用等问题,最终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计算思维,使得学生在学习后续课程当中,能够把计算机与专业课程更好的结合,编写相应的程序来解决专业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其信息使用的素养。但是,由于地方本科院校教学条件与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的入学成绩偏低,基础较差。教学实践表明,之前的效果并不理想,没有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目前C程序设计教学在地方本科院校中的教学状况

C程序设计是理工科专业学生的一门关键基础课,为后续学习的许多专业课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铺垫作用。但是从国内地方性本科院校教学实践本科院校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教材内容大而全,脱离实际需求

计算机发展速度快,C程序设计教材内容多,大而全的知识往往让学生只注重语法知识的学习而忽视编程思想、程序设计的能力及利用编程解决本专业相关应用问题的能力。

1.2创新型实践重视不够

C程序设计的教学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构成,理论教学主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而实验教学完成实验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型实践能力培养不够,不利于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与主动探索的能力,没有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

1.3考核方式不够完善

目前C程序设计的考核是由平时成绩(根据学生出勤、学习态度、撰写作业等情况核计)+期中成绩+上机实验+期末成绩组。这样的考核方式不利于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1.4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动手能力较差

2合理设计教学案例

C程序设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程序设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最现实、最具操作性的平台。所以对地方本科院校C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与创新实践改革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的教学方法,教师按部就班从第一章开始讲,而课本的安排都是语法在前,举例说明在后。语法知识繁多且枯燥,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引出当堂课的语法及重难点等知识,采用形式多样化的案例,有效的对知识点串联成珠,高效的完成课堂内容,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本名课程兴趣的目的。多样化案例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学习到该名课程,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怎样去学习新知识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日常问题的能力,着实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2.1案例设计、选取原则

教师备课时,首先当把每一堂课程的重难点内容选取出来,然后设计案例的模式,最终要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选取适当的案例进行教学。只有经过精心设计、选取的案例,案例教学才会有保障,才会被学生所接受。以下是多样化案例设计、选取的原则:

(1)案例应遵循从简到难的原则,生活中碰到的简单常见问题作为切入点是最佳的。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课程当中来,才能激发学习的热情。

(2)一堂课上的案例不宜多而宜精,综合案例数量、难易程度要适中。案例太多,学生的思维难转换、易混淆。在能够讲清楚课程知识点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少的案例。增强学生对整堂课程的把握度和理解,引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案例一定要能抓住重难点。案例的形式可以多样,但是一定要把握重难点这条主干线。学生刚学很难把握住课程的重难点,这样也就很难将其理论联系实际。在设计案例时,尽可能将抽象概念、难懂语法知识融入到案例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即抽象概念具体化。

2.2案例多样化设计分析

根据地方性院校的教学特点和内容,多样化案例教学法采用三种方案进行实施,他们分别是:一种是使用flash软件做成的动画案例教学,一种是基于语句、语法等知识点的基础案例教学,一种是短学期综合实验教学案例。

(1)动画案例教学。在讲授过程中确定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然后再精选能够说明、反映这些知识点的案例。在案例的设计中要巧妙使用可视化的程序设计语言或Flas设计软件。注重案例的生动、形象,能否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教学容量大,知识点的前后联系紧密,学生对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传授的知识点印象深,能灵活运用。例如:指针是c程序设计中的重中之重,能够灵活运用指针解决c语言中的问题,也就掌握了该课程的灵魂。但是,指针本身的概念和使用都是比较枯燥难懂的,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以下图1是用flash做的一个案例,课堂效果非常好。

图1flash指针案例

(2)基础知识点案例教学。该案例的设计主要是基于零散较多的c语法知识、选择条件语句、循环控制语句,利用案例把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不是死记硬背语法知识,而是懂得如何在解决问题中学会语法知识。

我们在设计案例时,教学内容是关键,把每个知识点、概念讲解清楚,找到贯穿整条学习内容的主线进行设计,从而通过案例达到教学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循环控制语句时,首先采用比较的方法引出使用循环语句的原因,该语句的作用是和优势在哪里。然后介绍三种常用的循环语句,对比这三种语句的联系及区别。最后设计一个适当的案例把内容贯穿起来,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三条循环语句的功能及执行过程。教学实践表明,这种设计方法比照本宣科的效率高,也更容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短学期综合实验教学案例。综合实验教学案例不仅培养学生如何学习C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其综合素养。在课堂中,案例教学实施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并不是把案例一个一个堆积起来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而是要在案例教学的牵引下,加强管理、多种技术方法结合的手段。

3案例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案例教学的实施,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形式,加强管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1)案例教学法的实验课程非常关键,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掌握C语言。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实验课就是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老师辅导的模式,这种模式使得学生很容易懒散,效率非常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一味的就想着现成的答案。针对种种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实验课程采用任务和分组的方式完成,由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特点,每个组由喜欢学习、较贪玩但性格相近的学生组成,每次上课完成一个或者某一个案例当中的某一块,案例由教师设计。每堂课的内容当堂消化,教师可以抽取其中某几行代码考核学生,如果能够非常流畅的把代码写出来,则说明是学生本人编写的。采用实验结合案例的方法,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提升了课堂教学质量。

(2)要实施案例教学的方法,须采用网络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手段。多媒体现在比较普及,对于C语言来说它是一种工具,在教学时,把相应的程序运行给学生看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有些趣味性的案例。如在教指针时,用一个推拉的游戏,形象化的说明指针是如何使用的,明白其真正的内涵,每个指针的指向是什么含义。而网络是学生自学的好“帮手”,有很多的定义或者程序源代码受时间等的影响可能教师在课堂上讲的不够透彻。

4总结与展望

案例教学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能够学以致用的案例进行教学。在基于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既解决了学生对枯燥难懂的语法知识的学习,也解决了C语言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综合实验案例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思,也增强其学生之间的感情,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当然,案例教学必须和其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计算机更新较快,C语言的教学也是在不断创新、探讨中进行,在以后的教学课程中,将根据学生、学校的特点,不断提升、探索更好、更适合的案例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吴海花.多样化的求解法在C语言解题中的妙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93-295.

[2]曾夏玲.案例教学在C语言程序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3:92-95.

[3]丁海燕,袁国武,周小兵,白孟尧.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8:65-68.

[4]廖剑华.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在C语言课程教学中的实施[J].教法研究,2011,5:157-158.

[5]李晓玮.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22:283-285.

篇8

山东省沂南县铜井镇素有“铜井泉水冠沂蒙”之美誉,有“沂蒙泉乡”之美称,这里群泉争辉,灿若明珠,其中的佼佼者当属铜井十八泉。有诗赞曰:“三潭印月嫌清幽,七十二泉又偏稠。秋波十八铜井水,荡漾一方赛锦绣。”除了有名的金波、玉液、大河、响鼓、竹泉、温泉六大名泉,因泉立村,村泉相依的还有龙泉、马泉、辉泉、南泉、曹家泉、两泉,等等,铜井泉出如筛,山河为之生色,人民受其惠泽。目前,积极打造魅力铜井,荣获中国最美村镇、山东逍遥游示范基地,铜井镇被定名为“沂蒙泉乡”来作为品牌来打造。结合泉乡文化,以沂蒙泉乡本土“泉”的特色,以“泉乡泉水”为内容的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逐步把学校建成以泉乡文化为特色的农村学校,提高教师的本土专业化素质,更大程度地满足家长和学生的需要,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内涵、有品位、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一、具有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设计

基于以上镇区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尤其注重对镇域泉乡泉水文化和学校本色等两方面的资源进行挖掘开发,将设置符合学生兴趣、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基于乡镇区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的成书系统在充分挖掘本土资源的基础上,立足实际,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泉乡与校园的结合;二是文集与课程的结合。在选材方面,从“泉乡史话”、“名人泉乡”、“泉乡泉韵”、“本色校园”、“书香杏坛”、“师生依依”等六个方面来描述泉乡和学校的历史、发展和风貌;在材料编排方面,采用了教材的特点,每篇文章后面设计“实践活动”、“成长记录”、“阅读品味”、“赏读体味”、“爱心小贴士”、“生活链接”、“品读·有感”等形式,以更好地体现其教育和宣传功能。

1.关于沂蒙泉乡品牌资源。其一,以沂蒙泉乡的历史底蕴为内容,开发出“泉乡史话”单元。沂南县志载有“铜井泉水冠沂蒙”之美誉,铜井镇亦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沂蒙泉乡”的品牌特色而闻名于世。此单元收录的文章,将用不同体裁,从不同方面来描述泉乡繁荣、历史变迁及风土人情。其二,以铜井名人、名人与铜井为题材设计“名人泉乡”单元。铜井人杰地灵,以泉著称。有不少名人雅士留恋此地,引发了对铜井由衷的赞美。本主题单元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从中让他们感受到活泼、晶莹的铜井三泉,欣赏到西汉元凤的凤凰石刻,领略到雄伟、壮丽的八角墓……其三,以“泉乡泉韵”为主线,开发泉乡“泉”的文化。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正是这山山水水,一村一石,为诸多的文人骚客提供了素材,写出了优美的诗篇。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也正是有了这甘美的泉水,才使得铜井人生活得滋润、幸福。让学生走进铜井,走近铜井的泉水,和他们的心灵相约,一起聆听她那优美的乐章,可以从中启迪他们的心灵。

2.关于学校资源。其一,将学校的本色进行充分挖掘,以学校历史发展为主线,以学校发展、变迁、风貌为内容,开发相应的“本色校园”单元。其二,根据教师的不同能力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出相应的课程单元——“书香杏坛”。其三,针对丰富的学校师生资源,开发体现生生、师生之情的“师生依依”单元。实践证明,教师、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丰富了学校特色,满足了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与此同时,也实现了学校和师生的真正融合,从中让他们充分了解课程、了解本土特色。

二、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应用影响及创新

1.校本课程内容上的创新。基于镇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在目标定位问题上,结合镇域内泉乡文化的大背景,开发《泉乡杏坛》校本课程,实现了学校关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各自互补,填补了镇域校本课程的空白。其内容主要立足镇域实际,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泉乡与校园的结合;二是文集与课程的结合。在选材方面,从“泉乡史话”、“名人泉乡”、“泉乡泉韵”、“本色校园”、“书香杏坛”、“师生依依”等六个方面来描述泉乡和学校的历史、发展和风貌;在材料编排方面,根据教材的特点,每篇文章后面都设计“实践活动”、“成长记录”、“阅读品味”、“赏读体味”、“爱心小贴士”、“生活链接”“品读·有感”等形式,来更好地体现其教育和宣传功能,从而达到以校本课程辅助国家课程实现育人的目的。

2.校本课程形式体系上的创新。校本课程《泉乡杏坛》纳入学校课程表,确定开设各年级课程的名称和开设时间,编写校本教材《泉乡杏坛》,做到人手一册。在教材编写体系上,编辑出版低中高三册:低年级开设拼音版,中高年级开设普通版,每册共分四个单元,其中低段22篇,中段20篇,高段20篇,然后按四个单元共装订出一本综合样本。其内容以泉乡文化为背景,以“泉乡—校园—社区—自然”为主线,分层逐步渗透和实施主题教育,充分展示区域性、生活性、活动性、层次性、渐进性等编排特点。

3.校本课程应用评价形式上的创新。调查发现,建立比较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评价多元化,促使学生、教师、学校实现协调发展。在评价过程中,校本课程的具体日常考核与评估由专人负责,任课教师根据学生上课表现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评分,每学期期末由教研室统一登记并存档管理,最后以评语的形式体现在《素质报告书》中。同时,对学生的上课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加强对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评价,重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态度,通过评价,优化教学过程,激发教师的创造性。而对学生研修的学校课程情况的评价,则更多地采用作业或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笔者认为,要在学习活动的情境中评价学生,并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不断提高。

4.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体系上的创新。学校确定了一系列研究、开发校本课程的题目、研究编写校本课程、探究新课程改革下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同时调整、完善课程实施方案,组织人员实验,对校本课程实施综合评价体系策略研究,并研究确立实施推广的方案及校本课程指导用书材料的编写。在编写组织实施过程中,以“课例研讨”明晰开发内容,以实践活动拓展研究主题,以“实践应用、改进补充、形成系列”的思路,逐步完善教材的开发工作,促使学生、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总结、反思,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探索、确立并比较、完善了校本课程的评价模式,使之趋于完整而又合理、具体并行之有效。

5.校本课程研究对学校核心文化的影响。借助沂蒙泉乡的品牌优势和学校整体建设规划布局的基础上,以泉乡文化为背景,以校本课程《泉乡杏坛》为依托,学校形成了浓郁的泉乡文化氛围,同时充分挖掘校本资源,让生态校园成为鲜活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可持续发展。同时,努力打造新型农村生态学校,在校园文化上力争旧貌换新颜,建立了以泉乡文化为主题的教学楼文化长廊,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科学家画像、名人名言,使学生在课余时间潜移默化地受到泉乡文化的熏陶,达到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的目的。放眼望去:“树泉乡形象,创杏坛品牌”;近处着眼,墙壁上点缀着一些精致的“铜井三泉”的诗句,在“红花绿叶”的簇拥下格外引人注目。“秋波十八铜井水,荡漾一方赛锦绣”、“玉液奇泉何所从,暗河一现闪明眸”、“秦时幽境汉时村,有凤来仪说到今”、“三潭印月嫌清幽,七十二泉又偏稠”、“垂柳碧波映山哨,香山湖畔乐垂钓”——活泼、晶莹的铜井三泉,西汉元凤的凤凰石刻,徜徉在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品味着这些真诚而富有人文思想的诗句,学生定会为铜井小学塑造泉乡校园文化的绚丽多彩而陶醉。学校在临沂市教学示范学校验收时,专家评审团对有关本课题与形成的“泉乡”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有机结合的研究与实施中给予了充分肯定与赞赏。

“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还只是外在的表象,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校园文化的精髓,让这“泉乡校园文化和经典管理文化”嵌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才是根本。如校徽(周中亮设计)、校训、校歌(李克风、张清华词,李克风、张志刚曲)、教师之歌(周中亮词,贺俊福、周中亮曲)等都依托校本课程研究进行了深入挖掘研究与实施。可以说,以基于镇域泉乡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为依托,开展“打造泉乡校园文化”的实践,逐步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也正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需要和内在动力。当然,在这期间,笔者也有许多困惑和迷茫,比如:教师现有的能力是否能达到课改要求的标准?自编的教材其科学性、系统性到底如何?校本课程的评价如何能突出学校特色、学生个性?如何进一步研究、确立实施推广的方案及校本课程指导用书材料的编写研究,等等,这一切都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篇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课程结构

专业课程体系是专业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它直接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与目标,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环节。尤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很多地方性的本科院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但是,目前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未能充分体现出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不利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革新教学内容,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断进行优化和完善。

一、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课程体系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主要载体,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的核心环节和关键内容。但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 即专业主干课偏专, 专业选修课过窄。在专业主干课方面, 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基本为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和英语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比如只有世界经济概论等课程;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 可选的选修课不仅数量少, 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 可供学生选择的余地小, 缩小了学生的知识面, 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1]。

(二)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和过分理论化

在设置课程时贪多求全,导致许多课程的内容有所交叉和重复,但学生对重复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厌恶感,导致上课不注意听讲,使教师也难组织教学。例如: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国际金融知识与国际金融课程重复,国际结算课程中的单据知识与国际单据理论与实务课程重复等。除此,部分教材内容陈旧老化、更新慢,有些教材的内容落后国际贸易新知识几年,甚至十几年,根本跟不上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而老师在课时分配上,受传统旧体系的影响,难于舍弃。

另一方面,现在的毕业生就业压力特别大,在“以就业为中心设置课程”,“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导下,部分院校依旧过分侧重于对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实用技能的培养[2]。

(三)实践教学课时数占教学总课时数的比例偏低

和国外大学生相比,我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能够获得的实践机会很少,导致毕业后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操作的能力较为欠缺。例如: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中,学生在大学三年级时,可以到相关企业实习一年,然后再重返校园继续深造。学校也有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帮助学生联系实习企业,并在实习企业开设专门课程帮助学生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有的国外高校开设专门课程让学生熟悉国际商务环境,甚至让学生到国外去熟悉该国市场。

目前,我国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无法实现这种实践教学方式,一般只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课时数占比低。以作者工作的邵阳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理论课时数占比为77.84%,实践课时数占比为22.16%,其中实习时间总共才8周,即使全部在企业实习外贸具体操作,一般也很难走完一笔交易的全部流程。

(四)建立校外实习(训)基地困难重重

高校连年扩招,使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人数激增,但实习(训)基地的数量严重不足,远远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造成了学生在校外实习(训)比较困难。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到底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实习(训)基地,要建几个、几种类型等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考虑欠周,也没有建立校外实习(训)基地的详细计划。另一方面,有些实习单位受规模、场地、办公条件的限制,又要确保员工的正常工作不受影响,因此,留给学生的实习空间就很小,校外实习(训)也难见成效。

二、优化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一)优化课程体系

建立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课程体系,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目标。因此,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基本技能”三位一体,每门课程都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整合, 强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 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 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 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两方面。广的方面, 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基本要求, 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和初步的分析研究能力[3]。深的方面, 要做到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经贸理论的由来与演变, 跟踪国际经贸理论的最新发展, 了解国际经贸的最新发展趋势, 掌握国际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

(二)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用人单位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具有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导向,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能够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积极性的现代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成几个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情景模拟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就是把工作中的实际情景搬到教室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学生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例如在国际商务谈判课程中,把学生分成5-7人一组,其中一组为出口商,另一组为进口商,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谈判角色,把教室布置成谈判场所,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易磋商,最后达成交易,并模拟签订国际贸易合同。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增强对外贸职业岗位的兴趣和感情,缩短其毕业后适应工作环境的时间。3.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一种以构建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在项目训练中选择 1-3 个工作任务,完成任务的同时,通过知识链接、案例分析和任务练习等方式来巩固学生的职业能力[4]。

(三) 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数比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在培养扎实基础的前提下,加强实践教学,尤其要突出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实践教学重点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大学毕业后具有从事实际操作的能力。职业技能训练包括实验、实习和职业能力训练,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来说,加强实践教学不仅体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更重要的是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有机结合。

通过校内实验室模拟实习,能够保证学生了解并熟悉国际贸易业务具体操作的各个主要环节,掌握各个业务环节的基本操作程序,为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校外实习中,不仅可以锻炼其业务能力,了解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的运用,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锻炼学生基本的语言沟通能力、社交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是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考核[5]。但校外实习也有主要的缺陷,学生无法接触到所有业务环节,特别是一些核心业务,企业从商业秘密角度考虑,不愿意让实习的学生参与和了解,剩下的业务环节只有通过校内实习来弥补。

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训练,可以适当采用以“毕业证书+技能证书”的培养模式,即要求学生拿到毕业证书的同时,又要通过国家有关部门或行业组织的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和报关员等各种技能考核,取得其中的一个或者二个资格证书。

(四)建立长效机制,加强校外实习(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训)基地是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是学生巩固理论基础知识、训练职业能力、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的平台。基地除了作为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等平台外,还是开展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就业指导、服务社会等工作的多功能场所[6]。同时,建立校外实习(训)基地,必须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服务的原则进行,一味依靠企业,希望企业无偿提供实习(训)条件的做法,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是不可能持久的。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发挥自己专业优势,在享受企业提供的良好实习(训)条件时,利用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为企业服务,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

总的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集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职业素质“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科学的课程设置,不仅使学生熟悉掌握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增强感性认识,更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巩固与深化国际贸易理论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宣烨.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析[J].教育创新,2008,(2):153-154

[2] 李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商业经济,2010,(2):111-112

[3] 李靖波.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针对地方本科院校[J].北方经贸,2012,(10):13-14

[4] 陈楠.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编制应遵循职业能力取向[R].江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2:34-35

[5] 张宇馨. 对应用型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25-227

[6] 魏格坤,梁荔. 地方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梧州学院为例[J]. 梧州学院学报,2012,(2):86-89

篇10

在教育部重点课题《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我国中小学技术教育体系建构研究》总课题组领导和专家的关怀指导下,在子课题承担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各参与单位和学校领导、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为了搞好结题工作,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我们于2014年3月28日在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召开了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小学技术课程校本化实施发展研究》结题和颁奖会。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王涛老师,课题组组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贺明菊老师,上海市小学《劳动技术》教材副主编、课题组顾问陶上正老师,上海市青少年科普促进会理事、课题组顾问叶乾鹏老师,课题成员单位领导和教师、课题专题组代表共35人出席了会议。

课题组副组长蔡云亚老师主持会议并代表课题组宣读获奖名单、实验基地名单。贺明菊老师首先传达总课题组对我们子课题的评审意见:“成绩优秀,准予结题。”回顾了课题的开题、调研、主干研究(中期报告)、实验研究、参加“亚太国际会议”交流、结题等工作,希望课题组成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发挥校本化科研带头作用,搞好小学技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小学技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王涛老师代表课题承担单位讲话,祝贺课题组取得丰硕成果,祝贺各学校和教师获得“实验基地”称号和“成果奖”。

会上,上海市毓秀学校江静老师、曹杨实验小学杨瑾、徐汇逸夫小学瞿清池、长宁实验小学薛雯霏、浙江省杭州市保做塔实验学校陈萍萍、嘉兴市余新镇中心小学韩伟峰、江苏省苏州吴中区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学校魏德营等老师代表获奖和实验基地交流发言,明确了校本化的迫切性和可行性,也看到了校本化的广阔前景。

(蔡云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