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喝水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05 14:4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乌鸦喝水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乌鸦喝水教学

篇1

本文对小学语文课本中《乌鸦喝水》一文的课程设计作一探讨,进而对该课做出课后反思。希望对以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所帮助。

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第二册《乌鸦喝水》。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本课课文,让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想办法解 决困难的道理。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乌鸦喝水的过程。能用"渐渐"造句。

重点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乌鸦喝水的过程,能用"渐渐"这个词造句。

(2)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能够正确地书写。

教学过程

1.导入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比较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可以通过提问一些相关的问题来调动学生的兴趣,比如"你们印象中的乌鸦是什么样的?"、"乌鸦美不美?"等。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生字和新词。指明朗读,检查字音是否准确。根据朗读情况给予适当的表扬、鼓励和正确的引导与纠正。然后出示本课中的生字,让学生认读以加强记忆(这一过程可以选择让学生抢答的方式进行积极认读)。

3.精读课文,体会道理

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并检查学生阅读的情况并予以引导。

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先请一名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相关问题:"谁能说说,课文里乌鸦一开始遇到了什么事情?","口渴没水喝的时候乌鸦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当乌鸦找到水后心情是什么样的?紧接着又遇到了什么困难?此刻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学生思考并回答完这些问题之后,组织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四个学生一组,一个学生负责朗读,一个学生表演,另外两名学生在旁边给出注意。表演完毕后让其他学生进行评议。

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同样叫一名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思考问题:"乌鸦看到瓶子旁边有什么?""乌鸦可能会想什么办法?"

第三自然段的学习:小组齐读并思考:"乌鸦想出了什么办法?","效果怎么样?","最终有没有喝到水?"

4.再读课文,欣赏文中的好词句

4.1 叫同学分别说说他们喜欢哪些句子,并说明理由。

4.2 用"渐渐"这个词进行造句。

4.3 让同学选择喜欢的句子和段落进行背诵。

教学反思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这篇课文很适合低年级学生学习。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信息,比如乌鸦情绪的变化:从找不到水喝的着急到发现水的惊喜,再到喝不着水的焦急,又到最后喝着水的惊喜。通过学习这个小故事,让同学们明白,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者问题时,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在授课的同时,尽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让整个课堂生动有趣。通过让同学抢答生字生词、朗读课文、回答问题和课堂表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课堂轻松有趣地进行。这样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给予合理地引导,这样更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2

1、认识“乌、鸦”等九个生字,会写“可、石”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3、知道遇到困难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乌、鸦”等9个生字,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2、乌鸦的头饰和生字卡片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介绍你知道的乌鸦知识

2.出示课件上的乌鸦图。问:你觉得乌鸦好看吗?课文里介绍了一只可爱的乌鸦。它可爱在哪里呢?读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3.板书课题:乌鸦喝水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指名读,检查是否读正确。

2.范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想,故事里的乌鸦做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这只乌鸦吗?想到多少说多少。

3.逐段朗读,边读边感悟。

(1)谁愿意来读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从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①谁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那种心里着急又找得好辛苦的语气?(几个同学练读,评议。)谁能扮作一只小乌鸦,边读第一句边创编几个动作?

②小组讨论:

“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该怎样读?如何表演?”

③小组汇报:

④指名表演朗读。学生评价

(2)朗读第二自然段,同桌讨论:看见许多小石子,怎么就能想出办法呢?说说你的办法

(3)分小组合作实验:在矿泉水瓶里装少许水,往里面加小石子,体验水渐渐升高的现象,尝试说说水升高的原因。

读一读:“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说一说:

〔4〕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乌鸦成功的喜悦。)

师:许多同学不明白,“瓶子里的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我们来研究一下。

出示句子: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

①生读句子,思考乌鸦是怎样把石子放进瓶里的?

②“一个一个地放”是怎样放?

③学生上台演示

(拿出预先准备的装有半瓶多水的窄口瓶和一包石子,生上台,拿起石子一个一个放进瓶里,放三个后,师示意生暂停)

(问同学):这样是一个一个地放吗?

④把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里,瓶里的水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请大家要注意看,认真想。

示意学生继续一个一个地放石子直至水将升至瓶口。(体会瓶子里的水是怎样渐渐升高的?)

⑤为什么放进石子,水就会升高?

⑥乌鸦是怎么想出这个办法来的?

⑧小结:乌鸦真聪明,注意看,积极想,就想出办法来了。我们同学更聪明,认真读书,积极动脑筋,弄明白了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

(三)指导有感情朗读

1.激趣:播放乌鸦喝水过程的课件。

你怎样评价这只乌鸦呢?想不想把乌鸦喝水的故事介绍给别人?

2.教师范读

3.学生一边读一边给课文内容编些动作,以帮助记忆课文。

(1)对照课文自己创作,尝试把课文表演出来。

(2)请几个同学汇报。大家帮助修改。

(3)大家练习创意朗读表演。

(四)识记生字。小组合作认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课文

(二)语文实践活动

1、“我是聪明的乌鸦"

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聪明的乌鸦该怎么办呢?

2、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好,小组合作讨论。

3、学生带头饰表演,评选最聪明的乌鸦。

(三)识字写字

1.学生自己在课文里找到要求认的和要求写的字,在课文中勾画,再读一读。

2.在“我会认”的生字中,有两个字长得可像象了,谁最先找到?(喝、渴)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同?怎样记住?(看偏旁,想意思。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口渴需要水,“渴”是三点水。)

3.识记“喝”和“渴”,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是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找一找,生字中还有哪些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汉字形近?你能用这个方法学习其他生字吗?学生汇报。(乌-鸟石-右办-为)

4.写字指导

(1)复习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

(2)找一找,哪几个字写的时候是“从左到右”?(找、许、法)这几个字书写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左边都是部首边,写窄长一些,右边写宽点)

(3)写“石”符合哪条笔顺规则?“办”呢?写时要注意什么?

5.书写练习

(1)教师强调书写姿势:“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不忘掉。眼离本子有一尺,手离笔尖有一寸。”书写习惯:“描一描,写一写,看清笔画写正确。”

(2)教师课堂巡查,个别辅导。(课堂上适当播放轻音乐)

篇3

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积极地解决。

预设导学流程:

一、谈话激趣,明确目标

同学们,你们见过乌鸦吗?谁来说说乌鸦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只聪明可爱的乌鸦。读一读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板书课题:14 乌鸦喝水 (注意本课生字,齐读课题)

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懂得遇到问题要开动脑筋,积极地解决。

二、读中感悟,探求新知

1.今天我们认识的这只乌鸦遇到了什么事情?我们快去了解一下吧!请同学们翻开书14课《乌鸦喝水》,自由读课文,将不认识的字用笔圈出来多读几遍。(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同学们读过一遍课文之后,都已经认识了这只可爱的乌鸦,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并给本课生字注音,看谁能既快速又准确地读出本课生字。(大屏幕出示本课生字)

3.开火车读生字。

4.同学们很聪明,看来大家都回家做了预习,能快速读出生字准确的音,现在请同学们将这些生字放回课文中,只看生字再读一读,边读边想:故事中的乌鸦做了一件什么事,并标出本文的自然段。

5.这篇文章讲了一只聪明的乌鸦口渴找水喝的故事,本文共有4个自然段。(休息一下:课间操)

三、精读感悟,点拨引导

1.谁能说一说,乌鸦遇到了一件什么事?(口渴找水喝)口渴没有水喝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心情?(着急)请同学们试着用着急的心情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乌鸦看见了许多小石子,想出什么办法呢?放少许小石子可以吗?许多石块行吗?为什么?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课件演示:在瓶内放少许石子和放石块的情景,帮助理解。

5.乌鸦口很渴,多想马上就喝到水啊,课它为什么不把小石子一下子全放到瓶子里呢?

6.思考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四、知识检测,反馈提升

1.今天我们认识了一只聪明可爱的乌鸦,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遍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个同学或者家长听。

2.教师指导学生背诵。

3.如果你是这只可爱的乌鸦,你在口渴的时候会想到什么办法?

篇4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易学、爱学、乐学,这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春晓》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古诗”的话,是很难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的。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用优酷客户端播放视频资料《宝宝读故事:春晓》,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效果,结合声、光、色和符合古诗意蕴且动静交错的画面给学生以新颖的刺激感受,激发其学习兴趣,成功导入新课。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体生动的画面

小学低年级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完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维,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另外,一年级新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这时,就要求教师运用电教手段,把枯燥无味的文字变为生动有趣的画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汉字笔画查询网页“http:///”,打开“汉字笔画查询”窗口,在搜索框中输入每课中难写的生字,如输入“最”字,点击“查询”按钮,进入“最”字笔画、笔顺页面,利用其中的动画分析,可以向学生随机讲解其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组词,特别是教学笔顺时,可以精确到每一笔笔画。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教师可先示范朗读课文,然后抓住学生急于想知道乌鸦喝水的样子的心理,及时播放《乌鸦喝水》经典童话故事动画,将课文的线索清晰地勾勒出来,即“乌鸦口渴――找到一个水不多的瓶子――乌鸦喝不到水――乌鸦想出了好办法――乌鸦在一个一个地衔石子――水位升高了――乌鸦喝到水了”,几个生动形象的串联动画便给学生展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到此,本课的教学计划也就顺利完成了。又如,在教学《称象》一课时,为使学生明白称象的原理,将课文中称象的文字内容制作成PPT,采用PPT中的自定义动画效果,向学生播放一连串的称象动画过程,通过“水上的空船――大象上船,船下沉――下沉后的水面红线处――大象下船,船上浮――装石头,船下沉,一直装到船下沉到红线处”这一连串过程,使学生明白,此时船上所有的石头与大象的重量是相等的,称出船上所有石头的重量就得出了大象的重量。将“称象”这个问题转化为“称石头”,精彩的画面,生动的情景,可以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内容条理化,形象具体,重点突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准确丰富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善于捕捉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契机,突破重难点

篇5

一、模仿训练

模仿绝不是呆板的复制,而是找准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间的支撑点进行再创造。模仿可以激发兴趣,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阅读时,感知、理解其表达方式并及时进行迁移,就是一种很基本的模仿训练。如我在教学《落叶》这篇课文时,在学习了2-3节后,让学生找出这几节的相同点,即树叶落在(哪儿)(谁)把它当做(什么),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学生兴趣盎然,回答也富有诗意。学生甲: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看见了,把它捡起来当做扇子。学生乙:树叶落在小姑娘头上,小姑娘把它当做帽子。学生丙: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看见了,把它捡起来夹在书里,把它当做书签。学生丁:树叶落在沙漠上,骆驼看见了,把它当做食物。

由此可见,模仿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很好的训练形式,同时它可以架起阅读和写作间的桥梁,达到以读练说,以说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

二、想象训练

想象是由此及彼,是在模仿基础上的新发现。想象让事物与事物相接近,从中引出新现象和新结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赖于想象力的提高,想象是一切创新思维的核心。为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训练,抓住段篇中的关键,展开想象。如在教学第二册《龟兔赛跑》时,我多次设计了发挥自由想象的教学环节。在读到“兔子跑到半路上,回头一看,乌龟落得老远老远”时,教师启发提问:兔子看到这一幕,他会怎么想?在读到“乌龟向着大树一刻不停地向前爬去。”教师又发问:乌龟向着大树一刻不停地向前爬去时,会怎么想?在读到课文最后“兔子跑到那儿,乌龟早在那儿了。”教师再发问:兔子看到乌龟得了冠军,心里会怎么想,又会对乌龟怎么说,乌龟得了冠军,心里会怎么想,又会对兔子说些什么?

三、求异训练

求异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不刻意寻求一种答案,相信真理在一般意义上是多元的,而不是唯一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习惯性思维,从另一角度、另一方位、另一侧面来考虑事物,独辟蹊径,发现新结论。如在教学《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我有意识地进行了求异思维的训练,而且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在学到“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到瓶子里......”时,我对学生说:“乌鸦用这种方法喝到了水,那么你还能为乌鸦想些办法喝到水吗?”学生甲:“因为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之一是瓶口小,所以,用石子砸破瓶口,就可以喝到水。”学生乙:“找一个小勺子,把水倒在勺子里再喝。”学生丙:“找根管子伸进瓶子里,然后吸着喝水。”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禁锢,不断创新。

四、拓展训练

拓展,即在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延伸。如在学完《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后,教师发问:“狐狸和乌鸦,你喜欢谁?又不喜欢谁?为什么?”学生甲:“我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聪明,它想办法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我不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很笨,容易受骗上当。”学生乙:“我不喜欢狐狸,因为狐狸很狡猾,它用不正当的办法来获取食物,不脚踏实地地工作。我也不喜欢乌鸦,因为乌鸦爱听好话,最后受骗上当了。”学生丙:“我喜欢乌鸦,因为乌鸦忠厚老实,她相信邻居狐狸是不会骗它的,所以不假思索地就唱起了歌,她受骗是可以理解的。我不喜欢狐狸,因为狐狸把它们之间的友情看得很轻,骗邻居的食物。”

由此可见,设计拓展训练,可以训练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批判性。

篇6

一、创设情境,以疑促思,思疑结合,打开局面

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够产生破解疑问的冲动,才有可能积极地去探索、去研究,最终在探究的道路上学得新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的“知疑”心理,敏锐发现学生的“疑惑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有些老师也许会认为: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里面很多的知识都是经过历史、事实和科学验证的,不会存在疑点,因此对挖掘教材中的疑点存在畏难心理,认为是在搞形式主义,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他们是以自己童年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的,一些在成人认为“理所应当”、“本来如此”的事情,在他们眼里或许就“不该如此”,也许可以“另辟蹊径”。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善于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节点,并且把这种创新节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探究习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出适合学生进行探究的具体情境,把学生的思路牢牢吸引住,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再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实现课文情境的再现,让学生从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从而对画内的景、画外的境、画中的音产生鲜明的感知。以《乌鸦喝水》为例:课程开始,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展示火红的太阳,让学生听聆听盛夏的蝉鸣,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感受到夏日的炎热,对课文的环境形成初步的感受,为后来乌鸦喝水创设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和乌鸦同样的体会。而当讲到乌鸦看到瓶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网络上乌鸦使用工具解决难题,甚至包括其他具有低级职能的动物使用工具的照片、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动物其实很聪明,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喝到水?鼓励学生探究除了课本提供的方法以外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带着“解惑”的心理开展探究之路。

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科学评价

在确定探究的主题之后,我们可以将学生根据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然后全组同学围绕探究主题开始讨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包括分组指导、提供网络设备、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把关等。等到学生形成了初步的方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让全班学生针对每个方案进行讨论,并且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方案进行评分,选出最佳方案。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被深入地调动起来,很多奇思妙想被提了出来。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瓶子放倒,这样瓶子里的水就比较靠近瓶口了,乌鸦最长脖子长,喝道平躺着的瓶子中的水并不困难;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寻找芦苇杆或者麦秆,做成喝饮料的吸管,就比较容易喝到水了;也有同学提出:乌鸦可以找一根羽毛伸进瓶子里,把水蘸出来,因为网上说燕子就喂养还不能出窝的小燕子喝水时,就是用胸部的羽毛沾了水然后飞回窝为小燕子的……在探究的过程中,小学生很可能提出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合理甚至有些“可笑”的方法来,对于这些,我们不要轻易给予否定,二是要和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看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否真的不具有可行性,对具有可行性的,要给予鼓励,对不具有可行性的,要告诉学生,在现在的条件下,要实现他的想法还有一定的困难,或者这种方法存在致命的弱点,因此必须要否定。教育学生否定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一个教师,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将这种兴趣转化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破解学生的惯性思维,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

作者:刘欣

篇7

关键词:教材;情境;生活;交际能力;策略

在低年级口语交际训练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逐步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丰富学生的表达能力,从口语交际逐步发展到写作,为中高年级的作文训练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延伸教材,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综合看低年级语文教材,主要以童话、寓言等为主,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使口语交际的内容成为教材内容的延伸,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通过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学完《比尾巴》一课后,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活动,让学生把自己准备的各种小动物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并围绕小动物尾巴的样子、颜色、功能以及小动物的有关知识等方面进行介绍或提问。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发展口语交际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无论干什么,只要有兴趣,便有了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时,教师应积极创设口语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在宽松、民主、自由的环境下进行口语交际,学生口语交际兴趣一定会陡增,天长日久,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提高。

1.生动描述,激发口语交际兴趣

教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里充满神奇的想象,欲罢不能。比如,在教学《四个太阳》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伴随着生动的语言描绘,一幅幅画面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丰富的想象使学生争着诉说,变“要我说”为“我要说”。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训练,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想象能力。

2.运用媒体,激发口语交际欲望

现代化教学媒体集图、文、声、动画于一体,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是创设情境的重要手段,它直观形象,帮助我们生动地再现了情境,达到其他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使用多媒体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场景,使学生有话想说。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制作课件,课堂教学时,可以播放乌鸦把石子一个个地放进瓶子里,直到喝着水的过程,直观、清楚、明了,学生兴趣盎然。观看了视频后,学生直观理解了乌鸦喝水的原因,争相表述乌鸦喝水的过程,表达他们对乌鸦的赞许,口语交际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也就得到了培养。

3.课堂活动,提高口语交际兴趣

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动物故事等,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上,我们可把合作探究、实验操作、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等引进课堂,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主人公,分组进行对话练习,体验人物对话的情境、身份、说话内容的不同而发生的语气、语调的变化,有效提高学生对口语交际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完《要下雨了》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现场朗读与表演。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角色表演,对课文理解得更深刻,看的学生也会留下深刻印象。

再如,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我们可以创设以下口语交际情境,让学生在识字的同时进行口语交际:一是小组合作,开展讨论:“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让他们在宽松、自在的小天地里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互相切磋,互相学习。二是引导学生当“小老师”,引导其他学生围绕生字的学习向“小老师”提问题,创设这种双向互动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口语交际,有利于培养学生说话的准确、简练。

4.课后实践,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远远不够,还需大量的课外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生活实践中落实交际,切实增强口语交际能力。例如,在教学完《自选商场》后,我给学生布置了题为《逛商场》的交际作业。让学生在商店中了解文具的种类、样子、颜色、用途等,并让学生有意识地与售货员进行交际,听一听售货员是怎样与别人交谈,怎样推销自己的商品。交际课上,让学生有的扮“小顾客”,有的扮“售货员”进行表演交际。交际时着重引导学生说话时态度大方、有礼貌,听别人说话时要认真、耐心,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篇8

由这只渴死的乌鸦,我想到了莘莘学子:乌鸦喝水的办法如同解题思路,当它未内化成自己的能力时,永远只是死方法、死途径,换了条件与环境,又是死胡同一个。那么,怎样才能将知识内化成能力呢?

一、课堂:学生能做的,老师坚决不做

课堂的老师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老师能做的,就替学生做了;另一种是学生能做的,老师坚决不做。前者的课堂,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后者的课堂,老师点到为止,学生兴趣勃发。这是因为前者把老师当成课堂的主体,后者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我们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为此,老师在备课时要下功夫了解学情,要悉心揣摩哪些是学生已经会的,不要讲的;哪些是学生不容易会的,需要引导的。只有摸透了这些学情,老师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学生自己能会的,你就让他一次动个够。等他卡住了,你再去引导,这才能挠到他的痒处,抓到他的疼处。如此一来,你引得省心,讲得省力,他动得来劲,听得入神,何乐而不为呢?

二、课后:作业要动手做,更要用心做

有的老师存在这样一种认识误区:作业做得越多,学生的能力越强。殊不知,用手去做十道题,不如用心去做一道题。那些学习效率高的学生,窍门不在“赶作业”,而在于做前善“思”、做后善“悟”。他们往往作业做得并不多,但只要做就一定“每有所得”,这就是“内化”的过程,也只有经过了这样的过程,才能生成受益终身的能力。

我们再来回头看看那只渴死的乌鸦。它的悲剧就在于“只能生吞,而不能内化”。它能“生吞”,所以知道用小石子填满瓶子可以喝到水;不能“内化”,所以它只能死抱着这种方法,望着瓶子里的水干渴而死。为此,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从“授人以鱼”发展到“授人以渔”,从“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升级为“师生一起去找水”。“学生会找水”永远比“倒给学生水”重要,“会找水”的学生才能有水喝,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喝到水。这就要求教师摒弃题海战术,少布置作业,甚至不布置作业,让学生学会自己找作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找水”的时间和空间,在“找水”的时候才能全“心”投入,融“会”贯通。

我们坚信,学生“会找水”的那一天,就是第三只乌鸦诞生的那一天:

又一只乌鸦经过瓶子上空,也感到口渴,就落了下来,当它看到地上的半瓶水和那只死乌鸦时,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这一次,这只乌鸦不再找石子,而是开始用爪子在瓶底挖坑。当坑挖到一定深度时,瓶子开始慢慢地倾斜,等水涌到了瓶口,乌鸦把嘴伸进瓶子,美美地喝了个痛快。完了,它对着那堆白骨说:“情况变了,可你还用老办法,怎么行呢!”

篇9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由于承担着较多的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较好的基础。同时,虽然语文在教学中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但其载体――课文及课外阅读却给学生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缤纷世界的大门,学生的创新意识往往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及网络的作用,努力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战场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始终牢记创新是人的潜能,每个人经过科学的培养,都有可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努力发现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的表现,对学生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哪怕是小小的创新意识,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表扬,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渗透、引导作用,通过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让创新扎根于学生的思想之中。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情境,以疑促思,思疑结合,打开局面

有首古诗说得很好:为学贵知疑,知疑贵问师。

问师可释疑,释疑则有知。

小疑获小进,大疑得大知。

知疑且善问,学成必无疑。

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够产生破解疑问的冲动,才有可能积极地去探索、去研究,最终在探究的道路上学得新知,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同步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到学生的“知疑”心理,敏锐发现学生的“疑惑点”,从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有些老师也许会认为: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里面很多的知识都是经过历史、事实和科学验证的,不会存在疑点,因此对挖掘教材中的疑点存在畏难心理,认为是在搞形式主义,是在浪费时间,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小学生在学习小学语文教材的过程中,他们是以自己童年的心态去看待一切的,一些在成人认为“理所应当”、“本来如此”的事情,在他们眼里或许就“不该如此”,也许可以“另辟蹊径”。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善于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节点,并且把这种创新节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探究习惯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制作成生动形象的课件,创设出适合学生进行探究的具体情境,把学生的思路牢牢吸引住,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探究兴趣。

再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实现课文情境的再现,让学生从静中看到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从而对画内的景、画外的境、画中的音产生鲜明的感知。以《乌鸦喝水》为例:课程开始,教师可以在课件上展示火红的太阳,让学生听聆听盛夏的蝉鸣,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方面感受到夏日的炎热,对课文的环境形成初步的感受,为后来乌鸦喝水创设情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产生和乌鸦同样的体会。而当讲到乌鸦看到瓶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将网络上乌鸦使用工具解决难题,甚至包括其他具有低级职能的动物使用工具的照片、视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动物其实很聪明,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乌鸦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喝到水?鼓励学生探究除了课本提供的方法以外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带着“解惑”的心理开展探究之路。

二、分组合作、共同探究、合作交流、科学评价

在确定探究的主题之后,我们可以将学生根据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等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确定一名组长,然后全组同学围绕探究主题开始讨论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包括分组指导、提供网络设备、对学生的研究成果把关等。等到学生形成了初步的方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成果展示,让全班学生针对每个方案进行讨论,并且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方案进行评分,选出最佳方案。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思维被深入地调动起来,很多奇思妙想被提了出来。比如有的学生提出:可以把瓶子放倒,这样瓶子里的水就比较靠近瓶口了,乌鸦最长脖子长,喝道平躺着的瓶子中的水并不困难;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寻找芦苇杆或者麦秆,做成喝饮料的吸管,就比较容易喝到水了;也有同学提出:乌鸦可以找一根羽毛伸进瓶子里,把水蘸出来,因为网上说燕子就喂养还不能出窝的小燕子喝水时,就是用胸部的羽毛沾了水然后飞回窝为小燕子的……

在探究的过程中,小学生很可能提出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合理甚至有些“可笑”的方法来,对于这些,我们不要轻易给予否定,二是要和学生进行细致的分析,看学生提出的方案是否真的不具有可行性,对具有可行性的,要给予鼓励,对不具有可行性的,要告诉学生,在现在的条件下,要实现他的想法还有一定的困难,或者这种方法存在致命的弱点,因此必须要否定。教育学生否定自己的想法,也可以促进学生的进步。

篇10

关键词:课堂质量课堂效率学习习惯

一、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

1、备教材

作为一个教师,不但要了解本年级的教材,还要了解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对于整个教学内容、教学体系、以及教学纲要都要做到心知肚明。对于每一节课,上课前都要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对本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以及教学关键,学生的易错点、易混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想上好每一节课,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来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兴趣,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充分预见学生在接受知识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的教案。

2、既备教材,又备学生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在备课时不但要考虑自己怎样教,选择什么样的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更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关于课堂教学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从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入手,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在讲《体积的意义》一课时,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明白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接着下一节教学《容积》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乌鸦喝水的续集。

“话说乌鸦这一天飞得又累又渴?这时乌鸦看到一口井,井水很深,怎样才能喝到水呢?他就想起了上次喝水的方法,对,还用小石子,于是它有叼起小石子一颗一颗的投向井里,可是这样叼了老半天也不见井里的水上涨,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一位老农过来说:“你怎么能总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呢?是呀!同学们,为什么乌鸦就不能用上次的老办法解决这次的新问题呢?

这时,同学们兴趣盎然,纷纷议论,最后得出结论,井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大,而瓶子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小,所以就不能再用放小石子的方法来喝水。等同学们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后我说:“同学们,其实呀!也就是井的容积大,瓶子的容积小,那么什么叫做容积?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吗?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容积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然后,小组讨论解决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最后通过课堂作业,我发现上课老师讲得少,学生探究的多,但课堂教学效果却意外的好。

2、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

班级授课形式很容易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力求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当堂所学的知识,力争满足优等生的求知欲,又照顾到后进生的学习困难,给后进生更多的关注,决不搞课内损失,课外补。

3、让课堂教学充满情感的交流。

“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能够存在的灵魂,教育只有对生命的角度出发,才能展现其魅力。”

首先用语言对学生交流。语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工具,课堂上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语言传达的。在教学时,除了要注意到自己的语言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到自已的语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用鼓励的语言去激励他们,使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用眼睛和学生交流。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用眼睛向别人传递心灵之语,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比拟的。它是无声无形的神韵,是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它是人之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每一节数学课,每一次数学活动师生时刻都充满情感的交流。当学生疲倦时,炯炯有神而又充满的目光会使他振作;当学生胆怯而又缺乏自信时,慈爱的眼神里包含着鼓舞,能使他扬起自信风帆;当学生思想开小差时,以特有的魅力将他唤回。用爱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用美好的心态看待每一位学生,用真诚的语言肯定其优点,用科学的知识培养其智慧,用循循善诱的方法使其进步。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长抓不懈。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比如:倾听的习惯。在上课时,要经常问“你认真听了吗?你听懂了吗?你听懂某某同学的意思了吗?”这样“迫使”每一位同学,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还要去倾听别人的发言,去理解别人说的是什么意思。如果遇到学生倾听意识较弱,或出现打断同学发言的现象,要明确查出:我们应该先听完他是怎么说的。这样,每一位同学都认真地倾听和努力理解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不断反思与补充。再如培养学生合作的习惯。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要求具体操作性强。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合作学习的要求,从而使每一位同学都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

三、课后耐心辅导——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