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20 11:21: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丑小鸭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 感受故事所表达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感悟出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想象、领会故事所表达的积极意义。
教学准备
1. 实物投影仪、课件、音乐
2. 了解安徒生的生平,收集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进行阅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复习生字,检测会写的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积累语言,初步培养语感。
3. 感受故事所表达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感悟出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跟随安徒生爷爷认识了丑小鸭(贴图)。瞧!丑小鸭和他妈妈,还有兄弟姐妹都来了,他们带着词语宝宝来了,小朋友和词语宝宝交上朋友了吗?
(评:上课开始,老师便以充满感情的话导入新课,把学生引入特定的课文情境。并借助丑小鸭带词语宝宝的课件,让学生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中复习,很快进入课文将描述的情景中,真的是“课未始,趣已生”)
点课件,出示词语
1. 开火车读生字词语。“讥笑、讨厌、蛋壳、欺负、翅膀、鸡鸭、结冰、僵硬”
2. 小朋友读得好,能够写好吗?师听写难字“蛋壳、翅膀、欺负”,生互评。
(评:扎扎实实进行词语练习,不搞花架子,注重低年级学生书写的美观)
3. 小朋友真棒,和词语宝宝交上朋友了,接着我们再次走进丑小鸭故事,请欣赏动画(课文1-3自然段的动画)。你知道了什么?(为什么叫丑小鸭,大家都不喜欢他,丑小鸭离开大家了)
生说,师板书
这是我们上节课已经了解了的问题,这节课,你最想知道什么?(丑小鸭离开家以后遇见什么事情?他后来怎么样)
(评:回顾了上节课内容,也让孩子自己提出这节课想学的,依学定教,开始新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读中感悟
过渡:丑小鸭离开家以后,它又会怎么样呢?
(一)学习第4段:自由读第4段 ,你读懂了什么?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 ”
想象小鸟可能讥笑他什么?
你们能把丑小鸭的可怜样读出来吗?让大家感受感受。生练读,小组读。
师引,“它只好.......”
(评: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句上表现出来。注重抓重点词句,整体感悟,带领学生体会关键词,理解重点句,感受这些语句对表达中心的重要作用。如“讥笑”一词的学习,把词语放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让孩子结合生活实际体验想象,自感自悟,让学生自主地读和悟)
过渡:秋天来了,丑小鸭来到湖边怎样过日子呢?
(二)学习5、6段
1. 指名读,你听懂了什么?有不明白的吗?
(1)指导理解体会“惊奇”、“羡慕”。(丑小鸭惊奇的是发现世界上竟有这么美丽的鸟;它羡慕的是白天鹅那么漂亮,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
(2)如果你就是丑小鸭,你这时候会说什么呢?说给同桌听(天鹅真美啊!要是我也能变成白天鹅那该多好啊!要是我也有那么多好朋友该多好啊)
(3)演一演“惊奇”的表情
师:“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惊奇极了,她心里想……”生做出惊奇的表情,说……
师:“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羡慕极了,她心里想……”生说……
(4)正因为天鹅有的丑小鸭没有,但它又希望自己也要有,这就叫“羡慕”。
(5)想一想,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羡慕别人呢?
(评:“惊奇”“羡慕”这两个词语是难点,教师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课文环境中理解,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孩子,恰到好处。“惊奇”在孩子说、议的基础上表演,孩子一下子能够根据自己感悟演出来了。“羡慕”一词再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来说,这样,无须老师解释,这词语的意思孩子都能够理解得很到位)
(6)请同学们怀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一段。(自由读,男女生赛读)
(7)学生互评,评出各自的优缺点。
2.过渡:天气一天天变冷,冬天来了,丑小鸭是怎样过冬的?
师引读第六段。
(评:课文各段的学习各有重点,容易理解的段落通过师引读,让孩子在读中自己理解体会)
过渡:丑小鸭遇到了种种不幸,那它后来怎样了呢?
(三)学习第7段
1. 想自己读第7自然段吗?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可以同桌讨论。(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非常快乐)
2. 交流。课件出示句子“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齐读――出示课件看美丽的白天鹅――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丑小鸭很美丽。说说它美在什么地方?板书:雪白的羽毛 长长的脖子)
我知道我们班同学都爱看课外书,一定积累了不少好的词句,大家再看看图,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这只美丽的天鹅吗?指导朗读。
(评: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时时注意引导孩子进行语文实践活动,让孩子面对着美丽的天鹅用自己的语言来夸,让孩子调动平时积累的词句说话,既锻炼了孩子的观察力,也培养了孩子的表达能力)
3. 丑小鸭原来这么美丽,他自己知不知道?(不知道)你从那里看出来?(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丑小鸭自己认为长得怎样的?(难看)你认为丑小鸭这时会有怎样的心情?(惊喜)你能读出来吗?
4.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而且每一次通过比赛读、互相评价,力求让学生感受到读有所得的喜悦。 师引读。全班再齐读一遍。
(评:指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主人公丑小鸭的内心,多种形式地体会重点句,朗读课文,以读为本,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一遍地读书,鼓励评价。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悟出感情,在品读评读中自悟自得,使学生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5. 这时候丑小鸭会想什么?小组中讨论后全班交流。
(评:回归整体,学完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孩子进行说话训练,也是对课文的一个小结。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让孩子展开想象,思维得到训练)
三、拓展练习,课外延伸
(一)读到这里,小朋友们一定会有许多想法,你想说什么?你想对故事中的角色说些什么?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题,然后交流。
1. 我想说……
2. 对丑小鸭说……
3. 对丑小鸭的哥哥姐姐,养鸭的小姑娘,树林里的小鸟及猎狗说……
4. 对农夫说……
(二)是呀,小朋友对课文中的角色说了那么多,我心里也有一些话想对小朋友说,我们同学之间要互相尊重,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不灰心,相信自己总会克服困难的。当别人遇到不幸,我们也不要讥笑他们。
(评: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这样的做法,既回归了课文的整体,又让孩子提高对课文人文美的认识,在思考、表达、交流中渗透学生的创造意识的培养)
(三)在上节课时,我们已经知道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安徒生。我们感谢安徒生给我们带来那么精彩的童话故事,他一生写了150多个童话故事,不仅写了《丑小鸭》,还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点击课件中拓展资料中作者介绍内容)推荐给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下节课交流。
四、积累练习
篇2
和孩子们一起感受了丑小鸭的曲折历程,自从出世后就被人看不起,谁都欺负它,被迫离家出走,处境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最后它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学到这儿,大家都为丑小鸭的曲折历程又悲又喜,想一吐为快,谈谈读课文的感受、体会。有的高兴“丑小鸭美梦成真,我真替它高兴!”有的激动“丑小鸭,太棒了!不怕困难,勇敢坚强地活了下来!”有的生气“这些动物真是欺人太甚,就因为丑小鸭丑就这样欺负它,虽然丑,但它也有长处啊!”有的明辨“外表丑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心灵美!”有的领悟“对伙伴要诚恳友好,互相尊重、帮助”、“遇到困难时坚强、不气馁,战胜困难就能美梦成真”……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兴趣爱好不同,思维情感活动各异,知识经验深浅不一,我们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文章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描述和说明,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对同一情境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只有这样,语文学习的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传统的教学过于强调统一,要求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评价等方面完全一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这样必将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潜能的开发,长期以来,我们强调同一的教学目标,规定同样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用同一种学习方式,最后得出同一的结论,不容许有任何的偏差和背离,不能有任何的疑惑和反思,在这种教学制度下,怎么会真正学好语文?怎会有个性的发展?
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教师一方面要构建安全、民主、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热情鼓励学生敢为人先,标新立异,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另一方面,教师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倾听,面对学生的“众多声音”,教师既要听出“杂音”,分辨对错,也要听出“高音”,分清认识水平的高低,还要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在倾听的基础上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争鸣问题,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在多元解读过程中,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与标准导向,对于正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尚未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有些教师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用个体对文本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本原来的意义,对文本意义的理解缺乏大体统一的标准,教师甘当学生的“伙伴”,而忘记了自己“教”的专业角色。那么我们的阅读教学将会陷入混乱、无序状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会成为一句空话。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上的,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的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阅读教学的价值观,注意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篇3
蓦地,我想起欧文说过:人类的一切努力的目的在于获得幸福。回顾这几年的教研生活,用一句话概括是:我努力着,进步着,幸福着。
2013年4月1日11时,南京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宽敞的体育场内座无虚席。大家都在静静等待“苏教版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比赛结果。坐在第二排的一位身体微微发福的中年教师更是忐忑不安,翘首望着舞台。当听到著名语文教育专家、省教育学会副会长陆志平教授宣布:“获得大赛特等奖的教师是:王娟,江苏省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时,他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这是激动的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
他,就是我――曹智勇,江苏省宿迁市小学语文教研员。宿迁,地处江苏北部,是名酒之乡,著名的洋河和双沟两大名酒产自这里,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宿迁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宿迁的教育发展水平也相对滞后,宿迁的小学语文教师在省内、国内比赛中获奖人数相对较少。自走上教研员工作岗位后,我就给自己确定了“发掘人才,定点培养,跟踪指导,反复锤炼,快速提高”的工作思路,近年来,按照这个思路,着力培养和推出了一批优秀教师。每当我发现一位优秀教师时,就会有获得大奖般的惊喜,每当看到他们取得成绩,都比我自己获奖还高兴,看着他们进步,就像看着自己孩子在成长,幸福着、快乐着。
来自村小的“丑小鸭”
提到“丑小鸭”,大家都会想到安徒生笔下的出生卑微,其貌不扬的“丑小鸭”。为什么把王娟比作“丑小鸭”,主要是她的工作经历与“丑小鸭”很像。获得课堂教学大赛特等奖的王娟老师来自市第一实小,说是“市第一实小”,实际上是在骆马湖畔几个村小合并而成的一所乡村小学,远离市区。2008年前,王娟一直在晓店镇的林场村小呆了七年,七年里没有外出听过课,七年没有接触过任何专家学者,更没有在公开场所执教过一节课。
2010年,一次常规的听课活动,我感到她的课堂教学很有思想,个人很有底蕴。在课后的交流中,我惊喜地发现,来自村小的王娟对外面的语文课改并不陌生,对语文教学很有自己的想法。我如获至宝,就像发现了一块闪闪发光的金子。结果,在以后的三年时间里,她的表现没有让我失望。2010年,她获得区课堂教学大赛第一名;2011年,在市基本功比赛中一路过关斩将,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一等奖;2012年,在省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得特等奖。
2013年,我又把参加“苏教版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任务交给她。没想到她却犹豫了,胆怯了。她说:“可怜如井底蛙的我,怎敢奢望走向六朝古都,怎么能够跨进全国赛场?我害怕、犹豫、茫然、彷徨。”可她唯一没敢停止的就是精心设计教学,反复试上推敲课堂预设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自己在孤军奋战,整宿整宿地熬着。为了一个字的正确读音跑遍了这座城市的所有书店;为了一个教学环节,请教每一个可以请教的同事。当时,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还是大家不敢轻易
看着他们成长,我很幸福
尝试的“雷区”。特级教师也极少有这类公开课,都认为第一课时不易出彩,从内容上没有深度、广度,从形式上没有新度。我们确定了第一课时就抓阅读教学,即扎扎实实读好书、工工整整写好字。这才是遵从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循着这条原则,我们一遍一遍试上,一遍一遍修改、一遍一遍重来,最后取得了特等奖的成绩。我们的“丑小鸭”经过三个年头,终于蜕变成了“金凤凰”,她非常高兴,我深感幸福。
默默无闻的耕耘者
初见杨海燕老师,留下了少言寡语的粗浅印象,深入了解后发现她教学很有思想,发言很有水平,工作非常努力,是一位教育战线上的默默耕耘者。1994年的初秋,不满17岁的杨海燕师范毕业,走进家乡一所偏僻的村小,过着简单、清贫的生活,第一所学校赋予她的就是这样的教学底色,受用至今。1996年,她被选调进县东关实小,后来调入市实验学校,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一切源于最初的对语文的那份热爱。
发现海燕老师,是2001年市里的一次优课评选活动,那是我从市实验小学借调到市教研室任小学语文教研员的第一年。从她的课堂,我听出了她的底蕴、她的思想和灵性,感觉她是棵好苗子。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把省第一届课堂教学展示和优课评比活动的名额给了她,特地嘱咐学校领导要好好磨练她。我三番五次带着市里的骨干教师团队,走进她的课堂听课磨课,耐心点拨引导着她。喜讯传来,在省级活动中她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并获得了一等奖。
后来,她又陆续在市内、省内和国家级教研活动中执教过许多公开课、示范课。我始终觉得要想成为专家型、科研型教师,仅仅上几节课是不够的,必须培养她“评、说、写”的能力,因此,我市的各种活动上频频出现她的身影。
我一手扶持引领着杨海燕老师,从市级走到省级,从省里走向国家,从稚嫩走向成熟。但是,我想,一个人的成长,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她自己的默默努力。夜阑人寂,课间小憩,闲暇假日,是她读书的时间;教学之后、活动之余、考试之后,是她反思的时间;外出学习期间、专家讲学空隙,是她请教的时间。
勤奋终究会得到回报,执著终会收获硕果,2010年,海燕老师顺利通过了评选,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江苏省特级教师。
虚心好学的“四化”
提到“四化”二字,大家一定会想到四个现代化,我这里所说的是我最欣赏的一位教师――魏斯化。“四化”是他“凤凰论坛”的网名,也是我们大家对他的爱称。虽然他已经“孔雀东南飞”了,但是令我欣慰的是他依然没有离开语文教学工作。
记得在2007年的市基本功比赛中,有一位教师的卷面字迹俊秀,试卷质量很高,特别是一些案例分析有理有据,与其他教师相比,明显不在一个层次,这引起评委们高度关注。虽然那次他课没有上好,但是我依然认为他是个好苗子。后来在几次活动中,他的表现更坚定了我的认识。那一次,他执教的是《黄果树瀑布》,主问题引领下的情智对话,奏响了他语文学科竞赛的第一个旋律;当年的优质课评选,《理想的风筝》“飞”得也并不理想,表面滑行式的阅读惊醒了原地踏步的他;在2009年的第二次市基本功竞赛中,他执教了《老人与海鸥》,言意共生,学生得法得言得意,2010年他参加了江苏省素养大赛,现场课文朗读、特长展示和现场答辩三项均得到最高分,最后获得了一等奖,得到省内专家的认可和注意。
篇4
一、问题缘起
(一)学生思考深度比较欠缺
1.具体表现
我校是西湖区教育局管属的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学生学习基础都比较薄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状态不甚理想,表现为学习兴趣不浓、主动参与度不够、思维不够活跃,大部分学生只能按部就班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很少对教师的答案或者同学的思考结果表示异议。
2.原因分析
传统课堂中还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以教参资料和标准答案为依据,就会不断缺失自身的追问意识。同时,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高,也会忽视教学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突现,无法抓住教学契机进行深入追问。长此以往,学生自然也缺少了思考的动力和深度。可以说,缺少有效追问的课堂是没有精彩和趣味的。
(二)课改推进
2011年11月初,我校在初一年级开展了基于学习型小组建设的学案导学课堂模式改革。班级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要求分成5个学习小组。课堂教学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小组合作为基础,以教师引导为主线,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课堂由自习、小展示、大展示、点评、反馈、总结等六步组成。其中大展示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朗读、分析、表演等形式展示讨论成果。点评环节由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质疑和补充。导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都拥有追问的权利,它为培养学生认真的倾听习惯、积极主动的探究意识、良好的表达能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增强了教师提高自身课堂驾驭能力的紧迫感。
二、语文导学课堂追问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一)提供线索,聚焦错误
【案例一】 《最后一课》的教学
展示问题 请用具体材料说明韩麦尔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小组展示 我们组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的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来:他没有批评小弗郎士的上课迟到,而是想让他认真学习法语;他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就是想上好最后一节法语课。我们还可以从他上课的神态、语言以及最后的动作可以看出。
其他组的点评补充 我们也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爱国的人。例如,他告诉学生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就是想让学生好好学习,爱自己的国家。
教师总结 的确,在《最后一课》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非常爱国的老师,他把这种感情传递给了学生。
《最后一课》的主题比较集中,但是集中的主题并不影响教师对于人物的分析。如果课结束后,学生对于韩麦尔先生留下的印象仅仅是爱国的话,那么学生对于人物欣赏的分析能力就会削弱。所以,此时教师需要追问。追问一:“同学们,你们在韩麦尔先生身上除了爱国这个优点外,有没有找到一些小缺点?”结合文本,学生就会发现,作为老师,韩麦尔先生为了自己钓鱼而让学生放假,平时即使对学生的迟到处理也不严肃。追问二:“大家在韩麦尔先生身上找到这些缺点时,是否觉得他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在这样的追问下,即使人物不够完美也不会影响韩麦尔先生在学生心目中的定位,反而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元化地分析一个人物。最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小说中的很多人物恰恰是因为性格多方面的特点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水浒》中的李逵,《三国演义》中的张飞,他们身上也有不少缺点,但是这些缺点反而让他们更加真实、可爱。”所以,当学生回答不正确,特别是在由于缺少知识或理解不深不透不细时,教师既不应给予草率评价,也不应忙着明确指出其错误,而应采取提供线索、聚焦错误等方式进行“追问”,以便学生自己认识并纠正失误,这样做的意义显然要远远大于教师给他们一个正确的答案。
(二)各抒己见,拨云见日
【案例二】 《丑小鸭》的教学
小组展示问题 根据这篇童话故事,你觉得丑小鸭代表怎样一类形象?
学生小组展示 坚强、有毅力、不畏艰难,有美好的理想……
学生点评一 老师,我觉得他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很多参考书上也是这么写的。但是,我觉得,其实丑小鸭最后变成白天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本身就是一只天鹅。只要时间一到,它就能成为天鹅,就算它不够坚强,它还是一只天鹅。
学生点评二 是啊,是啊。老师,有很多时候,一个人就算很坚强,很有毅力,但最后还是不一定成功的。成功是要有很多综合原因的。所以,我觉得丑小鸭的成功不典型啊!
教师解答 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但是丑小鸭就是安徒生的真实写照。坚强、有毅力、不畏艰难才是它最终成为白天鹅的重要原因,也是它带给我们的启迪。
(学生有的作盲目跟从状,有的作不以为然状。)
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权利,尊重学生的思考结果,是生本课堂的特征。但是,当学生的答案个性纷呈时,教师如果缺少辨析和提升能力,那么学生的陈述依然是各自的言说,而且多数时候是停留在浅层次上。当学生对丑小鸭最后成为白天鹅的原因产生争论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煽风点火”:“这样的见解真有自己的思考,它是对于大家分析能力的一种挑战。看来,安徒生真是错误到了极点,它怎么就忘记了丑小鸭就是一只天鹅这个根本原因呢?而且,那么多喜欢这篇童话的读者也蠢笨得很,他们怎么也没有看出来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在这样的“挑拨”下,学生会进行争论,以提升自己从现象入手分析本质的能力。本课结束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予以“拨云见日”的总结:“这篇童话在读者心中最美好的印象不是丑小鸭最终成为白天鹅的刹那,而是历经艰难和磨难,丑小鸭依然没有放弃美丽的梦想。人生不能没有梦想,梦想可能不会实现,但是追求梦想的过程可以成为人生最珍贵的财富。”教师的有效点评或追问就是要把课堂带入螺旋式上升的空间,最终达到顶峰。
(三)联系生活,情感体验
【案例三】 《社戏》的教学
展示题目 《社戏》最后说“我再也没有看过那夜似的好戏,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了”,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像迅哥儿这样的经历?请结合实际生活经历回答。
小组展示 你推我,我让你,明显没有人愿意上来讲自己的经历。一个学生硬被推上来了,红着脸,小声地说:“我没有这样的经历。”
教师引导 这就是你们组的展示吗?怎么会没有这样的经历呢?其他组的同学有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可以进行补充。
其他组补充 学生三言两语讲了一个。
教师讲述 看来同学们生活的经历都比较简单,那老师就讲讲自己的经历吧……
《社戏》一课回忆的是一段快乐、自由的童年往事,尤其是和小朋友偷豆、煮豆的情节,一直是最富有亮色的内容。课堂上,学生也往往对于这一段最有兴趣。询问学生个人类似的生活经历,可以起到感情的迁移,但是学生可能是由于经历的缺乏或者是比较内向等原因,课堂会冷场。在这种情况下的追问,目的不是实现学科的知识性和工具性价值,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情感是一种体验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要喧宾夺主,自己的故事再感人,也是教师的体验,跟学生没有关系。教师可以这样调整追问:“你现在最想吃的东西是什么?你最想在怎样的环境下吃最想吃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你是否愿意跟别人一起分享好吃的东西?如果有,是谁?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这样总结:“吃的味道不在于食物本身,而在于氛围。这种氛围背后就是人的故事。如果大家愿意的话,可以回去好好回忆一下,把这些作为随笔的材料,题目可以是《吃的故事》。”陶行知说过:“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而不是两个东西。”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真谛、人品精华、人情意蕴、人世沧桑。学习是为了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这里的三个追问都是体验式驱动,指向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抽象的文本转向具体可感的现实生活,在师生的平等对话中,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感受人性之美。这类追问,教师要本着体验的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要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努力使自己体味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理解“人”的生活意义,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四)诱思探究,逐层推进
【案例四】 《老王》的教学
展示问题 老王给我家送鸡蛋,“我”是怎样接待他的?你认为怎样做会更好?
学生展示 “我”转身进屋,要给他钱;我没有邀请他进屋坐坐;我看到他身体很弱的情况下,没有把他送下楼梯。
学生点评一 作者用“僵尸、棺材、骷髅、白骨”这些词语去形容生病时的老王,我觉得很不应该。这些描写让人产生很恐怖的感觉。
学生点评二 他们组第一个问题回答得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没有回答第二个问题。我们组觉得作者应该是让老王进门,让他坐一会儿,倒杯茶什么的,然后跟老王说说话。不要给他钱,也不能因为老王看上去病得很重而不让他进门,因为老王缺少的是别人的关心。
教师总结 你们组补充得很到位。可见,正是由于当时作者缺少了对于老王的关心,所以她在文章最后才写道“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到位,因为这件事情正是作者最后反思的根本原因。但是,由于阅读经验的缺乏,学生对一件事情的看法总是不能一下子就全面深入的,肯定会有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过程。所以,在“学生点评二”之后,教师不要进行总结,不要把感悟一下子呈现出来,而是可以追问:“杨绛先生是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之前与老王的交往中也是友好相待,为什么这次就这么简单招呼,还不如大家懂得待客之道?”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不合理现象所隐藏的人物真实心理。通过再次品读,教师要引领学生明白:“作者对于老王更多的是可怜,是一种不平等、居高临下的关心,是知识分子内心潜在的优越感。她考虑的是如何从经济上帮助老王,而不是从精神上的关怀。”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追问:“杨绛先生是‘小人’吗?”否定式的问题可以挑战学生的思维。杨绛一家对于老王的关心并不虚假,但在老王生命的最后阶段,她的确让老王伤心了。回忆中的那份愧疚不会破坏杨绛的形象,只能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一个作家敢于反省自己的高尚情怀。可见,这类追问就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刻过程中的“梯子”。教师的思维不应只与学生的思维在同一层面滑行,甚至被学生肤浅的看法牵着鼻子走,而应提出阶梯式攀登的问题,把教学重难点中的“大困难”化作一个一个“小困难”,走一步,再走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并向深层推进。
三、实施效果及后续思考
(一)积极成效
1.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
学生要想在导学课堂的展示点评环节有积极表现,就要从自习、小展示等起始环节就开始认真投入。自习,必须独立思考;小展示,必须投入准备。积极思考,再加上各个环节的评价和评价结果最终的有效使用,都促进了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变。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建构,从知识学习型转向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综合性。小展示阶段,学生站起来,一人主讲,其他学生做笔记;大展示阶段,小组轮流推荐学生上台展示,展示的学生阳光自信,声音响亮,其他学生面向展示学生,注意倾听;点评阶段,教室里的各个角落都举起手来,抢着回答问题,没有被点名的还时常露出遗憾的神情。下课了,学生都计算各自小组的分数,计较得失。这样,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大展示前的准备是建立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的,小组准备就应当充分。一方面,集全体学生的智慧,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地整理材料,避免因为自己组的疏漏而被其他组抓住问题,穷问不舍。另一方面,进行展示的学生要对全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自我消化,并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简洁、流畅地进行表达。同样,准备点评的学生更要通过倾听抓住对方回答中的漏洞,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评价。阐述自己观点时更需要有理有据。这样,在展示点评阶段的唇枪舌剑、你来我往,是对学生思维深度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锻炼。
3.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
课堂追问在“展示点评”环节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做个有心人。课前教师要围绕教学目的设计有效问题;课中,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引导;课后,要主动反思,二次备课。这些要求,将大大提高教师对于相关理论的认识,提高教师的教材驾驭能力、学情把握能力、课堂控制能力,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建构高效快乐课堂。
(二)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尊重解读,启发生命
阅读教学本身提倡学生解读文本的个性化。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认识水平和鉴赏能力的差异,学生在个性解读时,不可避免会出现偏差、错误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中要学会示范和引导学生用最大的耐心来倾听他人的回答,避免不屑一顾和人身攻击等不妥行为的出现。当学生的回答让人啼笑皆非时,教师应当尊重但不能盲从学生,可以通过巧妙的追问,表达教师拒绝的本意。
2.梯度适宜,兼顾体裁
课堂追问必须考虑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确定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而通过追问形成有效的迁移,使学生形成认知新图式,建构认知新意义,从而达成语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追问不仅要紧扣学科特点,更要紧抓文本,使相关问题符合文本特征。比如,在实用类文本中可以通过追问强调文本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而在文学类文本中则更侧重语言优美、情节丰富、人物生动等。
3.丰厚自身,导答有术
篇5
关键词:抓住 契机 寻找 走进 学生心灵 捷径
对于从教十余年的我来说,从事过初中和小学教育工作,经历过、探索过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变化,在现任小学班主任的几年里,每一年我都在探索着和成长着,想想我所带的这些学生,我看到的有点滴艰辛,也有满载幸福,有茫然无助,更有成功的喜悦,现就一些点滴的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
从接手一年级班主任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努力从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身上寻找着对六七岁孩子的教育起点和方向。在无数次的碰壁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了那句“教育无捷径,用心才成功”的内涵,这里的“用心”便是寻找教育的契机,寻找走进学生心灵的捷径。
契机一:懂得关爱――“圣诞老人的礼物”
12月26日早晨,班上不怎么说话的王祖朋小朋友对我说:“老师,我昨天都收到圣诞老人送的礼物了,还有一封信,他让我改正不睡午觉的习惯,明年就给我送更多的礼物。”看着他的天真,我忍着笑,问:“那你能改正吗?”他不好意思地说:“我从今天就开始睡午觉。”下午放学,孩子的妈妈告诉我,她为了让孩子养成午睡的习惯,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成功,而冒充“圣诞老人的礼物”帮她实现了愿望。我突然反思:教师与家长平时那么多说教,为什么不如“圣诞老人”的一件礼物有用呢?原来西方的圣诞节就是一个爱的节日,圣诞老人之所以千辛万苦地给小朋友送礼物,是因为他爱每一位孩子。是啊,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关注和关爱,而这个关注是平等的。第二天我便利用晨会给学生讲了圣诞节的来历,让他们体会到圣诞节背后的意义,那就是懂得爱,懂得分享,懂得感恩与回报。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努力尝试让每个学生在教师、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感受到真诚与爱。每天我都会利用空闲时间和他们说说话、聊聊天,牵牵他们的小手,摸摸他们的头,让他们习惯并热爱集体和教师。看着他们那么开心,我不再因赶做六一贺卡忙到深夜而感到劳累,也不再为了全班学生都能上六一节目的排练而辛苦,更不会因每周印发喜报而觉得麻烦。有时学生会画一些画送给我,我相信那绝对是他们的真心。我们的目的、效果、体验或许不同,但亲临其境总比隔岸观火来得真,我的用心是为了让学生觉得集体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在集体中还会有“圣诞老人”给他们爱的礼物。
契机二:学会欣赏――“丑小鸭的美丽蜕变”
那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我正在给学生发新书。“同学们,你们要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上。”“老师,她不会写名字,她的笔断了。”我循声望去,只见教室最后一排一个卷发女孩儿,坐在那儿不知所措。我来到她身边,俯下身帮她写名字――马燕。低头的一刹那,一股酸酸的味道充斥到我的鼻子里。我估计她有好长时间没洗澡了。我还发现她身上的衣服又脏又旧。这和其他干净可爱的学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心想:城市里也有这么邋遢的孩子吗?这是她给我的第一印象。以后的日子里,她每天坐在教室的角落和同学们无所不谈,当然内容很多都是和学习无关的,每天未完成作业的名单里总有她的名字。关注学生档案后,我才知道她是个回族女孩,比其他孩子还大2岁。开学很长一段时间,她都扮演着“丑小鸭”的角色,而我也在为她的形象改变而发愁。
一个周末的早晨去吃早点,我无意中发现九岁的马燕正在忙碌地擦桌子,原来饭馆是她爸爸开的,我忽然明白了她成为“丑小鸭”的原因。第二天,我在班上宣布让马燕当教师的小助手,给同学们发早点,学生一听都很惊讶,还有几个孩子伸出舌头做出恶心状,我明白他们的担心,就把马燕叫到跟前,问她:“能做好吗?”她很认真地说:“能。”这样不但利用了她不吃早点的时间,还让她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在接下来的几天,我总能发现她的变化,先是个人形象的改变,她满头的自来卷总是洗得很干净,每天发早点前她都会自个跑出去洗手,字也写得越来越好看了。不但如此,她还有运动天赋,在学校每年的运动会上她报名的短跑项目都取得了第一名。在填写《素质发展手册》时,我给她这样的评语:“孩子,老师相信你的成绩一定会像你在100米冲刺的赛场上那样出色!”的确,现在的马燕已不是刚入校时的“丑小鸭”了,她是一个乐观进取的回族小姑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抓住契机,鼓励上进,可以帮他们增强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契机三:宽宏大量――“偷彩笔的小姑娘”
唐文静是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聪明、踏实。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竟然喜欢偷偷拿别人的东西。一次班上一个家长给我打电话,说自己孩子的彩色笔不见了,让我帮着找找,还给我提供线索,说他孩子的同桌在家里就手脚“不干净”。原来邻居人尽皆知,唯我不知啊。我想家长说这样的话一定有原因,这个孩子可能真的有这个毛病。第二天我对全班学生说:“哪个小朋友昨天用了同学的彩色笔没有还回来,有借有还哦?要是不还老师只要一查查摄像头里的资料,一目了然!”其实我是万不得已一般不用骗术的。奇迹般的第二天彩笔还回来了,以此为契机我对孩子进行了诚信教育。
据说六祖慧能当年是个十分不安生的小和尚。一晚,他又禁不住外面世界的诱惑,扛个板凳从后墙翻出去,玩到半夜又从原地翻墙进院,谁知一脚踩下去才知道踩的不是板凳,而是五祖宽厚的肩膀。慧能吓坏了,但五祖却只是淡淡地说:“小心,别摔坏了。”
在这里,五祖抓住的不是慧能翻墙外出的错误,而是翻墙危险提供的通过施爱来改变慧能的良机。果然,他在通过自己宽厚的肩膀化解了危险的同时,也以博大的爱心感动了调皮的徒弟。五祖的做法启示我们,学生所犯的错误其实也是改变学生的契机,巧妙地处理错误,也许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魏书生说得好:“育人默滴血,润物细无声。”的确,学生的每一步成长,都有教师留下的深深浅浅的脚印,都凝聚着教师的无限辛酸。这就是班主任工作!最后我要说:“我不是最棒的!但我一直在努力!”
参考文献:
[1]管向群.中国班主任最需要的新理念.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8).
[2]舒涵英.巧于沟通――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心灵沟通的16大妙招).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1).
作者简介:
篇6
——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
杭州市拱宸桥小学 王崧舟
在我的眼里,自己创作的教案是有生命有灵性的。这正如画家之于他的画、音乐家之于他的谱子、作家之于他的小说、设计师之于他的时装……很多时候,自己创作的教案往往是以溪流、璞玉、小白杨、丑小鸭等意象呈现的。因为是溪流、是璞玉、是小白杨、是丑小鸭,所以她们就有了属于她们自己的成长诗篇和流转旋律。
于是,从我的《只有一个地球》诞生的那一刻起,她就像一条小溪,从我生命的心泉中汩汩地溢出。她无法知道去路是坎坷还是平坦,明天是风雨还是响晴?是痛苦的降临,还是其乐也融融?但她的天性却是一径地向前流淌。砂石磨出了她的清澈,沟壑磨出了她的激越,堤坝磨出了她的汹涌,峡谷磨出了她的奔腾。既然“青山遮不住”,还有什么能够阻挡她的呢?不管是曲曲折折,还是平平庸庸,她终归摆脱不了流入大海的宿命。
于是,我的《只有一个地球》就有了这样的成长轨迹和生命节律:
起——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创作《只有一个地球》动念于2003年3月30日。那时,我正在西安讲课,遇到了江苏海门实验小学的周益民老师。周老师是一位质朴真诚、才情四溢的青年教师,他在西安上了《只有一个地球》,可惜我无缘聆听。晚上,周老师拿了他整理好的课堂实录请我指点。我看完这一课的实录,不禁惊诧于他对文本独特而细腻的对话。在旁人眼中,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但是,在周老师的课上,地球已经不仅仅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美丽的母亲。正如周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母亲的对话,与地球的沟通成了与母亲的沟通。周老师的《只有一个地球》,真恍如一片来自日边的孤帆。她给我带来的,是生命的灿烂之光,是人性的海阔天空,是浪漫而多情的海市蜃楼。
就在那一刻,我产生了创作《只有一个地球》的冲动。2003年4月4日,是我祖母的百年诞辰。回到老家做完祭祀,我就一个人在昏暗的灯光下开始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创作。身边除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没有其它任何资料。但我的创作状态却出奇得好,冥冥之中如有神助。到子夜时分,在一片如潮的蛙声中,《只有一个地球》在我的笔下诞生了。也许,这是我献给祖母的最好的一柱心香吧!
这个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后畅谈自己的心情。
三、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初步读悟写地球资源的两段话和写人类别无去处的两段话,然后借助课文的最后
一段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回归课文整体
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最后一段跟课文的内容、课文的结构、《时代周刊》评选地球为新闻人物
等联系起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想像情境
(课件呈现“地球”图片。)
师: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地球,这就是人类的母亲。是她,无私地养育着我们;是她,
精心地保护着我们。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是那样的美丽壮观;曾经,我们的地球母亲
是那样的和蔼可亲。但是今天,就在今天,就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就在人类生
活日益富足的今天,我们的地球母亲却止不住发出了悲惨的哭声。这哭声,是从课文的
什么地方传来的呢?
二、品读重点语段
1、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地球上的一天》,引导学生品读第4自然段。
2、从倾听地球母亲哭诉的角度切入,补充《生物圈2号》,引导学生品读第8自然段。
三、倾诉读后感
从向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播放满文军的《懂你》)
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你的孩子:
四、点题结课
篇7
【关键词】习惯 后进生 明确 培养 榜样 环境 说服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00-02
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长期稳定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好的习惯使人们有条不紊地生活、学习、工作、劳动。它能提高人们工作或学习的效率,有利于身心健康地成长,是通向成功的钥匙。而坏习惯会影响人们各方面工作、学习的态度和方式,是人们向失败敞开的门。
一、坏习惯是后进生形成的病因
几乎各班都有几个学习差、纪律差、文体差、劳动差……几乎全身都是毛病的学生,我们把这样的学生叫做后进生。不是老师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而是因为他们确实各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同学。难道是他们的智商有问题吗?不是的。而是因为他们存在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坏习惯是导致他们落后的根源。举个简单的例子,每次课间操迟到的、队型看不齐的、动作不到位的、爱在队伍里讲话的基本上总是那些学习很差、纪律散漫的同学。做操跟学习没有关系,为什么也做不好?其实,老师在教分解动作时他们往往不会认真听,也懒于动,自然学不会,即使学会了动作也做不到位,站队时他们又只会左顾右盼或是叽叽喳喳……其实他们原本就不具备认真学习,善于倾听,严于律己的好习惯。
二、帮助后进学生明确要培养的好习惯
要转化后进生,首先帮助后进学生列出他们在生活、学习中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坏习惯,并分析这些坏习惯对他们的生活、学习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学生知道坏习惯给自己带来的害处,才会下决心去根除坏习惯,而根除坏习惯的最佳方法就是培养好习惯来取代它们。比如定时学习的习惯,专心听课的习惯,认真细致的习惯,复习预习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整理物品的习惯,独立思维的习惯,自我调整心态的习惯,文明卫生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教师将这些好习惯列出张贴在教室周围,让学生明确自己要培养的好习惯,然后通过多种办法督促强化他们去做到,不断鼓励表扬他们,让他们不断体味成就感才会有动力去继续改正。
三、培养良好习惯的具体方法
1.榜样示范法
中学生善于模仿,可塑性强,正面典型的榜样,可以激励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去努力,为此我常给学生讲名人故事,或身边、新闻、杂志上的真人真事。榜样还像一面镜子,使学生经常对照检查,改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为此我每月在班里评出管理、环保、进步、礼仪等方面的明星。学生都有争强好胜心理,就会不由自主地以他们为标准要求自己,争当班级之星,逐渐养成严格遵守纪律,努力学习,积极劳动,讲文明礼貌的习惯。另外,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做到,这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起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以理服人法
平时多观察,多询问,多关心学生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内心心理。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时指出纠正,并通过课后交谈、主题班会、德育渗透等多种方式去说服教育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心服口服。
3.环境促进法
为了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浸染中陶冶情操,培养好习惯。我在教室内设有名人格言,文明提示语,班级之星,反思区,道德规范等栏目。每月之星的公布时常激励学生戒骄戒躁,不断努力;反思区不断告诫学生要引以为戒,改过自新;格言、规范和文明提示语让学生明白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丰富的班级文化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生耳濡目染,逐渐养成与环境相协调的好习惯。
4.规范约束法
利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以及班规班纪,指导约束学生日常行为,使他们做有标准,学有样子,有章可循。另外,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奖罚分明,使他们在过错中接受失败的教训,在肯定和赞扬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他们不断鞭策自我、再接再厉。
5.表扬激励法
其实我们一个人最不怕多的就是得到别人的表扬与激励,表扬和激励的语言时时都会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与教学当中。除此以外,在每学期初我还会自掏腰包为学生买很多的奖品,奖品的普及面很广,几乎每个学生都会得到几项奖。得到奖品的同学开心之余他会明白:他的小小努力都得到了老师、同学们的肯定与赞扬,为此他们很有信心,有动力做得更好。
篇8
虽然微课一般用于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在线教育,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但广大教育工作者还是应该认真研究、积极借鉴微课的设计理念,不断改进语文课堂教学,使微课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
微课教学可以在语文课堂中独立开展,也可以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穿插其中。
一.内容要少
很多教师认为开展微课可能会影响教学进度,微课每次只要关注一个知识点,教材中那么多内容啥时候讲呢?这种错误观点很有普遍性,说明很多教师一直把讲作为学生习得的唯一途径。记得一位专家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两个不讲”,即“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比如一节课有10个知识点,教师都讲的话,真是时间紧、任务重。其实,分析一下可知,这10个知识点,大概有4-6个学生通过个体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完全可以自行学会。另外还有1-2个属拔高知识,不需要学生都会。最后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的可能只有2-3个知识点。
比如《莫泊桑拜师》一课需要重点关注的只有莫泊桑三次求教福楼拜,最后需要学生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福楼拜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莫泊桑,而是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呢?”如果我们就“三次求教”和“一个问题”开展微课教学,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引领学生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名师潘文彬执教《生命的林子》时,从文本语言出发,首先呈现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语:晨钟暮鼓、香客如流、名满天下、水深龙多、喧喧嚷嚷、高僧济济。接着带领学生围绕这组词语听、品、读、悟,并给予学生充分时间,从这组词语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潘老师又借助这些词组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命的林子”,探寻“走”与“留”这一生命问题的答案。纵观本课,潘老师能够从一组文中词切入,引领学生探讨人生哲理,可谓小处着手,提纲挈领,深入浅出。
需要说明的是,微课理念下虽然要求从小处着眼,教学内容要少,但这并不影响课堂教学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如在《丑小鸭》教学中,授课教师以问题“丑小鸭丑不丑?”为突破口,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先读后说、边读边说、边想边说,既紧扣文本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谈得很有深度。
二.设计要巧
微课之所以能广受欢迎,还在于其设计精巧。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在确定了合宜的内容后,就要在巧设计上下工夫了。
如《白杨礼赞》教学中,授课教师引领学生从三幅图画(高原风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入手,分场景研讨课文,使得课堂教学脉络清晰,简洁有序。再如一位教师以四幅楹联入文开展《一面》教学,先引郭沫若致鲁迅的挽联导入和解题:“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陨泪;钦通三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此联是郭沫若先生1936年得闻鲁迅先生去世所题,挽联除对鲁迅的赞誉和沉痛哀悼之外,还表达了未能与鲁迅先生谋得一面的遗憾。两位文坛巨匠虽神识已久,但终“憾无一面”。相比之下,作为进步青年、“下等工人”阿累能够邂逅鲁迅,得聆其声,受其馈赠,确实幸运。以阿累的“一面”与郭老的“憾无一面”对比解题,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习兴趣。接着教师根据文中对鲁迅的肖像描写自拟一联:“寸发隶须荐《铁流》,羽衫里瘦若竹枝;萍面铭心赠《毁灭》,足印前神似明灯。”通过此联,学生能更深刻地把握故事情节和外貌描写,特别是外貌描写与精神品质的内在联系,真实地反映了鲁迅先生为民族未来不怕牺牲的顽强斗志,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下面教师又鼓励学生联系上下文,试着以对联形式概括文段内容:“偶谋一面赠书者:曰同志,曰朋友;常念终身引路人:尊父亲、尊师傅。”在总结全文,概括鲁迅先生精神实质时,又以鲁迅《自嘲》颈联收尾:“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整堂课中,学生既深刻缅怀了鲁迅先生,又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厚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再举一例,日本小说《一碗阳春面》情节简单,主要写了母子三人到北海亭面馆吃了四次阳春面,碗数由一而二而三。教学中我们的重心只须放在这四次不同的吃面上,由这四次吃面生发开来,母子三人、老板夫妇以及其他顾客悉数登场,逆境中母子三人的坚韧、老板夫妇和其他顾客的友善、理解、关心、支持跃然纸上。这样授课有利于学生理解人物和小说主旨。
三.监测到位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研究认为,微课应该包括四步五环:即课前四步:设计导学案、录制教学视频、学生自主学习、制定个别辅导计划。课中五环:合作探究、释疑拓展、练习巩固、自主纠错、反思总结。这一理论值得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借鉴,常态语文课堂上录制教学视频不再考虑,但课前导学和学情监测还是要及时到位的。良好的导学可以扫除学生学习障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同时还可通过导学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偏好或薄弱环节,从而适时调整相关学习内容。及时的学情监测能够帮助教师实时把握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不断引导学生思维,补充课程内容,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引领学生顺利穿越“最近发展区”。
比如,在微课教学《从〈林黛玉进贾府〉看黛玉的落寞》开始前,笔者先让学生思考林黛玉进贾府前的家庭背景,为理解教学内容做好铺垫。在课中和课后引导学生思考:既然贾府上下不是真正关心黛玉,又为什么表面上装出热情的假象呢?这样可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世态炎凉。在课中遇到难点时,还应适时开展合作探究、释疑拓展活动,如《麦琪的礼物》教学中,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基础上,授课教师发现学生对杰姆形象理解较肤浅,于是临时设计了如下环节:同学们,小说着重刻画了德拉这一人物形象,对另一人物杰姆“如何卖金表买发梳”略而不写,我们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将它补充出来吗?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当堂写作,发言交流,进一步走进了杰姆的内心世界,加深了对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的感悟。
篇9
一、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形式,只是起个过渡作用。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当然,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篇10
时间过得真快,参加工作已近十年,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虽然不怎么轰轰烈烈,但总算有些点滴成绩,这些都是我不断反思的结果。十年前,当我刚走上讲台时,虽然我没有教学经验,但我知道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积累经验。那时候,只要有空,我就去听课,只要有机会我就和老教师请教教学的方法与管理班级的办法。博采众家之长,铸就个人之风格,这就是我的人生态度。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感到,要当好一名教师,就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要以学生为本。只有真诚地热爱学生才是为当代教师的师德之魂。在工作中我重点关注以下两点:
一、热爱学生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任何教育的结果,都是伴随着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有时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师生关系往往导致不同的教育结果。今天的学生需要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师生关系的建立必须是“民主型”的。因为在民主型的关系中,由于师生之间注意协商、沟通,关系比较和谐,学生的情绪就会轻松愉快,有个良好的学习心境。在他们所认同的目标或要求的指引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都高。反之,若师生关系是“专制型”、“放任型”的。则会带来学生情绪上的紧张或放任,造成内心烦躁、恐惧等,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高效的学习,学习效果也不会好。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进行多方面的互动,教师要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让学生把老师视为亲人,视为可倾吐心声解决困惑的朋友,让学生在老师这里能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和保护。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去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关心,就能为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说,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
二、热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学生的成长不只是阳光、雨露、面包和开水就能完成的。他们需要一样与植物和其他动物所不同的东西――这就是火热而真诚的心。中国有句古话:“爱人者,兼其屋上之鸟。”老师对学生的爱,会被学生内化为对教师的爱,进而把这种爱迁移到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培养;有利于创造活泼、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1.理智公正。在教育中,我对学生的爱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冲动的。盲目的爱缺乏是非感,无明确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导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学生自身的不良因素。在教育中,我对学生的爱是正直、公正、坦荡、无私的,不是偏狭、庸俗的。
2.坚持“三不”。不挖苦学生。当学生做错事时,我耐心开导,不挖苦、不训斥,不拿大话威胁恐吓。不体罚与变相体罚。如有的学生因作业没写好,或没有按我的要求去做的,我不是像有的老师那样让学生写上十遍、二十遍,而是单独找他谈话,帮他找出原因。不心罚。“心罚”即对学生内在心理和精神的惩罚,它是与体罚相对应而言的。比如,有的教师说学生“生来就不是读书的料,还有脸往这儿坐。”“灌铅的脑袋!”“死榆木疙瘩!”……这种心罚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伤害他们的情感,损伤了他们为人的尊严。大家想想,学生真的遇上这样的老师日子该多难过。所以,我们应爱护学生。维护其自尊心,尽量避免对学生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