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西部小朋友一封信范文
时间:2023-03-16 02:5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给西部小朋友一封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你们好!
我是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凤岗小学五年二班的高辉荣,我和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可我们的饮食、服饰、语言,民族习惯都不同。
我曾去过西部。西部,那里的风景名胜,我刚入草原到处翠绿。听不见任何声音,也看不到升么东西。只有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了,也看到了马群,隐隐约约有鞭子的轻响。过了一会儿,像一阵风吹来。原来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迎接远客。很长听说西部这里人,非常好客果然今天真的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果然是真的。主人们离我们越来越近。他们穿着各色衣裳,像一条彩虹向我们迎来。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拔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的,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到了目的。主人们便给我们上茶、上肉。吃过午饭主人们为我们表演唱歌、套马、摔跤、舞蹈。最后在夕阳下告别。
我们的不同有你们那的女生再尖帽我们这的女生再发卡。你们穿长袍我们穿毛衣、T恤、夹克衫。你们腰系长带,我们腰系腰带。你们穿高芽化,而我们穿的是皮鞋、布鞋。差异巨大。可我们都一样有一颗赤子之心,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以后请多交流,让我们把友谊的种子撒向世界各地。
我的家乡是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如果你来了,我会再你吃遍全部小吃。
祝:
学习进步,天天开心
高辉荣
篇2
你好!
我们虽然没有见过面,但我愿意将一颗真诚、渴望友情的心献给你——王小薇。我叫赵雨婷,今年13岁了。我是一个活泼开朗、快乐,每天都把微笑挂在脸上的小女孩。我一头乌黑的长发,再配上一双小得不可以再小的眼睛,简直是绝配!凡是见过我的人都说我的眼睛笑起来就成一条缝了!也许你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也有可能是一个为自己得不到很好的教育而烦恼的小女孩。不管怎么样,让我们融入这个温馨大家庭。让我们一起手拉手,肩并肩,一起努力地架起一座友谊的长桥。
你一定不知道我的家乡——岱山吧!岱山是一座海岛,四周有一片海洋。在夏天的晚上,来到海边吹海风,这个感觉那叫一个爽啊!我们岱山的特产——海鲜,这里的海鲜味道鲜美独特,是独一无二的,是我们岱山人的最爱,除了海鲜,我们这里还有一个很有名的地方,每个外地人来到岱山都要去观赏一下那就是——东沙古镇。那里有书雕城,博物馆,还可以在整个东沙古镇的空场地上来个模拟战场游戏,让你可以过足瘾。最近还开了一家方言馆,方言馆里有着我们岱山所有的方言。
据我了解,今天的是一个经济落后,科学技术落后,教育落后的落后地区。我从电视上看到,你们那里教室的课桌坏了修,再坏再修,一张课桌修了好多次,却不舍得扔掉。你们坐的椅子有的断掉了,只能站着听老师上课。中午睡觉只能睡在冰凉的地面上,午饭有白米饭吃就算是大喜事了,没有就只能饿着肚子,冬天,只能拿着冰当零食,在嘴里啃。看到这里,我热泪盈眶,你与我们比起来,我们简直是在上天堂。我真同情你们!其实你们那里有着珍稀动物,植物,还有许多宝贵的可利用品:石油,煤,矿和天然气。这些都会在未来被开采。
最近,我们学校举行了“手拉手”义卖活动,我们为你们这些贫穷的地方捐衣捐物,为尽我们和一份微薄之力。并且有着一批一批的大学生支援者和一些经验丰富的工作者也地陆续前往,他们放着在城市高薪的工作不要,却来到了你们这里为的建设尽一份微薄之力!你们应该兴奋,有这么多人来帮助你们。
如是有机会,希望你到我的家乡来玩,我可以做你的导游,再向你详细的介绍我的家乡。有时间,我也会到你的家乡去做客,与你一起同甘共苦,体会西部农村生活的乐趣和艰苦。
远方的朋友,如果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就请你回信吧!也让我了解你,让我了解你们那里现在的状况。让我们在信中交流学习的收获和生活所得,畅谈快乐童年和美好的理想!
祝你
篇3
“手拉手”活动是城市与农村少年儿童(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少年儿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少年儿童(比如东部改革开放前沿地区与西部地区少年儿童)、健康与残疾少年儿童,以及各民族少年儿童等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交流,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活动。这一活动不仅能在不同环境、不同状况的少年儿童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还能把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良好风气传到四面八方。
如此有意义的活动,怎么能少了小记者们的高度关注和热情参与呢?据哈皮所知,“手拉手”活动主要通过“五个一”的形式开展,这当中可有不少充满爱心和友谊的创意素材呢!
一、交一个“手拉手”朋友。想要认识新朋友吗?那就快来介绍自己吧!想让更多的小伙伴认识你的新朋友吗?那就赶快把他介绍给大家吧!如果你们结识的过程很特别,那就更不愁写不出好文章啦!如《你好,我叫×××》《猜猜她是谁》《不打不相识》等佳作不就正好能加深彼此的了解吗?
二、写一封“手拉手”交友信。信里不仅可以交流彼此的学习、生活情况,分享乐事、趣事,还可以倾诉烦恼,相信像《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给“手拉手”小伙伴的一封信》一类的文章,“创粉”们早就驾轻就熟了吧!
三、寄一份好的书报或文具。如《爱之心》一文就生动再现了小作者纠结的心理过程。此外,我们还可以写写自己给小伙伴精心挑选礼物的过程,写写自己收到小伙伴送的礼物的心情,如《文具盒里的小秘密》《友谊的传递本》《爱的包裹》等,让浓浓的友情从笔尖流淌出来。
篇4
初见梁洪涛,如遇邻家大哥,亲切随和,连鞋都不让我换就进了客厅。他背对着门坐在沙发上,脸部处于相对的暗色调中,但我看到的却是一个敞开的人,真实,透明,偶尔透出几分憨厚的自得之气,这样的画家很是少见,言谈中不知道迎合世风的观念,也不懂得择有利于自己的说辞,更不善于表现自己。正因如此,另一个问题出来了,我拟定的问题似乎总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他好像不能理解我的用心。比如我想了解他的创作状态,便装做随意地问道:“你每天是怎么过的?”他竟回答:“我的生活不是以日计而是以年计的。”
好像一对大牛角猝不及防地抵到我的面前,我不由一愣。棒喝?禅语?后来发现什么也不是,暗藏机锋并不符合梁洪涛坦然的禀性,他似乎对文人关注的东西并不感兴趣,他不明白我为什么想知道琐琐碎碎的细节,他一定认为,年比月重要,比日更重要,与年相比,日这个单位太小了,他眼里的时间是大块面的。
他刚从郑州大学归来,在那次讲座上,他就是这样对学子们说自己的纪年史的――我的人生有三个阶段:读书七年(本来附中四年,大学五年,总共九年,因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学业优秀,跳了两级,直升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工作二十年(美协工作十年,画院十年);退休十年……
我注意到他没有把少年的时间段归纳进去,这是否意味着他的年代界定是以艺术内容为标准的?
翻看梁洪涛的简历,确实是从1956年开始计的,也就是说,在他心里,艺术生活是从考取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附中开始的。现略去具体年代标志,只作一个大致了解:
附中读书时期,水彩画《高炉》获得了上海青年美术创作比赛二等奖,其间也画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小画。浙江美院就读时,毕业创作《迎朝阳》在《美术》杂志上发表,并被浙江美院收藏。工作时期以及退休之后,更有大量的作品涌现:《想想过去,看看现在》入选四届全国美展,中国美术馆收藏;《边寨小学》入选六届全国美展,获优秀作品奖;在山东烟台市博物馆举办首次个展;数年后又刊出《梁洪涛作品――作品专辑》;《夏日》获上海美术作品展览三等奖;《新美术画库23夕阳――梁洪涛中国画作品》《中国画人物技法月讲》《画院画家丛书――梁洪涛画集》《丝路画踪――梁洪涛新疆速写集》《梁洪涛釉下彩绘》纷纷出版;主编《上海现代书画家名录》三次再版;《古道》入选七届全国美展;《江南水乡》被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收藏;《蛟龙盘空》获上海火红钢城美展一等奖;《母与子》获上海迎春画展一等奖;《雏燕》获上海第三届体育美展三等奖;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出《梁洪涛作品――小品专辑》;《射猎》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乐在牛中》参加比利时布鲁塞尔首届世界书画艺术作品展,获最高荣誉奖;上海电视台拍摄并播放电视艺术片《墨海腾波――梁洪涛中国画艺术》;朵云轩举行《牛画小品百图展》;喜来登酒店举行《双百图展》;在景德镇绘制了一大批风格各异的陶瓷釉下彩。之后参加上海百家艺术精品展。现场举行首次《梁洪涛陶艺展》;上海画院举办《梁洪涛西部风情画展》;欧洲七国之旅采风。《人民画报》专版介绍《梁洪涛中国画艺术》。
对梁洪涛诸多的艺术成就大致了解了。但问题又来了,梁洪涛的少年生活真不值得一提吗?
他出生在山东省招远市北五里庄村。父亲远在上海一个商行里做账房先生。当时国内战争正激烈,邮路不畅,父亲一去杳无音讯,母亲终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兄妹仨和奶奶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小小的他虽然不懂时局、家务、前途,但对于亲人的离世却有着肝肠寸断的体悟,即便如此,孩童天真的本性仍没泯灭,他用小刀在木头上刻出手枪,用泥巴捏出手榴弹,他做得太逼真了。在一群同样喜欢手工作品的孩子中,他是出类拔萃的一个,小伙伴们总是问他讨要……
奶奶很疼爱小孩子,但见梁洪涛热衷于捏捏刻刻,仍呵斥他太顽皮,她当然想不到,一个孩子的创造能力,恰恰展示了艺术的本质,硝烟弥漫的国土必然会生发出对应的艺术形态,作为小孩子的梁洪涛也没有意识到,它们为苦难的生活多少带来一些乐趣。
1947年某日,梁父花钱请人将乡下的大儿子带到上海工作,当时二儿子梁洪涛正在奶奶身边玩耍,奶奶还没反应过来呢,来人就不由分说地把他抱上了自行车后座……阴差阳错,梁洪涛的命运由此改变。他惶恐地跟着这个陌生人,一路避战火、闯哨卡,扒汽车、睡草房,饥一顿饱一顿,过早地见识了世相的凶险。在一个叫赵格庄的地方,他被安排在染房里吃住,火炕上住着五个成人,他被挤在中间,拘谨而又紧张。人们忙着染布、晒布、运布,没有一个人理他。梁洪涛虽然觉得无趣,目光又不得不定在那里,没染色的白坯垒堆着,染好的一匹匹挂着,蓝色、褐色,他被裹在单色调中,心却飞到了上海,在他小小的心眼里,大上海是五颜六色的。但他没有想到,眼前所见在潜意识中也落下了种子――现在的客厅里,他的青花瓷瓶画以及挂着的蓝色调饰件是那样的古朴,像少年颠簸途中的所见,深重厚实又恍若梦境的人生滋味早就沉淀心中了。
在驶往上海的大客轮甲板上,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小少年和一群狼狈不堪的逃亡士兵站在一起。多么宽阔的海,海水在阳光下变着色,海鸟飞姿动人,它们在船头翱翔,或者从船舷一掠而过,也有几只紧追在船尾舞弄浪花。梁洪涛的视线跟随着它们,并不由自主地在虚空中画着飞速的海鸟,然而,客轮随浪颠簸,他头晕眼花起来,一阵阵呕吐,心像大海中断索的孤独小船,既茫然惶惑,又盼望着地平线早早出现。
在吴淞口,梁洪涛看到一艘沉船的桅杆歪斜地耸立着,仿佛欲言又止,它未说出的话被上海四川路桥旁堆积的沙堡代替了,少年的心里充满了模糊的憧憬,他感受到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势变化。
梁洪涛的家就在四川北路桥南一座大楼内。次年,梁洪涛目睹了四川路桥的巷战,最终残军丢盔弃甲,乔装打扮,狼狈逃窜。战斗结束后,楼里楼外,弹痕累累,邮政大楼的窗户千疮百孔,一辆小型坦克车撞在电线杆上,像一只巨大的死龟。在这堆废铁边上,还摊着几具尸体。挤在人群中看热闹的梁洪涛心里激动起来,他奔回家,迅速地用铅笔勾勒了一幅上海解放的画面,它成了投考美术学院附中的答考卷之一。
艺术灵感就是这样从生活中来的。在梁洪涛先生未受到正规训练之前,一些小画就显示了他的才气。比如他十六岁时发表的处女作《为儿童的演出》,画面共有十四个人,两个在舞台上演出,“来宾席”位置上坐着六个成人。儿童们全在后面的矮凳上,他们有的攀在成人椅背上,有的踮脚踩在矮凳上,有的单脚站立差点摔倒,还有一个因郁闷干脆把后脑勺对着舞台。
多么敏锐,多么幽默,充满了天真、童趣。所以,我想对梁洪涛先生作个建议,再加上一个以年计的时间段吧,你的少年生活也有艺术价值,仔细挖挖,也许还有新的发现呢。
忆往事 师恩终难忘
我采访了梁洪涛三次,加在一起的时间不下十五个小时了,他轻松自如地谈自己的人物画、牛画、都市画、釉下彩绘等,也谈到这二十年研究的两个课题:城市绘画以及人与牛的关系。他的身姿、表情很少变化,低调,却又自信。
在梁洪涛学艺、从艺的生涯中,受过刘海粟、潘天寿、诸乐三、陈翔龙、徐永祥、严友俊、唐和、朱恒有、宋忠元、李震坚、周昌谷等大师的教诲和鼓励。还在梁洪涛就读附中时,刘海粟先生就赞赏了他的作品,并将家藏的英国水彩画纸和他的《群牛图》精制印刷品赠送给梁洪涛,这张图像灯火一样照亮了少年学子的心,这也是梁洪涛喜欢画牛的缘起之一。事隔二十二年,刘海粟又亲笔为已是画家的梁洪涛书写诗:“穿山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洪涛仁弟属己未春刘海粟。”还有潘天寿先生,他的绘画艺术和人格魅力给梁洪涛留下深刻的印象,梁洪涛亲眼目睹他如何改动已经挂出的大幅画作,潘天寿不仅教他们诗词,还在梁洪涛的毕业留言簿上赠词:“洪涛研弟:在惊涛猛浪中,能做一个不迷方向的舵手。63年7月21日灯下寿。”梁洪涛手捧墨迹如获至宝。程十发也赞叹他的牛画并写下“神牛”两字。大师们的赠词不仅使他感动,也给他创作的灵感和无穷力量。
但我的心真正被打动的不是这些响当当的大师、名家对梁洪涛的亲教和眷顾,而是他对小学美术老师叶良富的启蒙和关爱产生的深重感恩。叶先生若还活着,当感欣慰。
他在小学读书时担任少先队的队报编画工作,受到画材的限制,多用黑白色进行制作,复制放大漫画作品,宣传抗美援朝。叶先生一眼看出了梁洪涛的潜力,不仅手把手地教他临摹和写生,还提示请他不要满足于轰轰烈烈的政治宣传,要加强绘画的基础练习,学会色彩设置。在他的引导下,梁洪涛心田里植下了纯正的艺术种子。少年梁洪涛深深地依恋着这位可亲可敬的美术老师。突然之间,叶先生莫名地不见了,梁洪涛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画画上没了依靠,他心里很彷徨。过了一段日子,班主任转来叶先生的来信,短短的两个月中,他给梁洪涛写了六封信,信封是用旧报纸糊好再贴一张可书写的白纸,信纸也是代用劣纸,可叶先生的信函没有半点自卑寒酸气,他一如既往地亲切,第二封信的开头还纠正了第一封信中的一个别字,并检讨自己的粗心,叶先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也为梁洪涛的读书作出了好榜样。叶先生在信中鼓励他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绘画。怕梁洪涛看不懂文字,还用图解说明,如何打轮廓、涂明暗,他多次强调要像音乐家训练听觉那样训练视觉,平时要集邮、剪报积累绘画资料。叶先生爱心深广,还对梁洪涛说,可以拿他的信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讨论,获得一些进步。叶先生还将自己喜爱的艺术书籍送给了梁洪涛。叶先生离开了学校还这样念及学生,使梁洪涛感动万分。他说叶先生的信极有水平,像千字文那样严谨,字体一点也不逊色于名人手迹。
梁洪涛说直到小学毕业才知道,原来叶先生因病被学校遣送回家乡了,是个人感情受损引起的分裂症。我听了也忍不住动容,长叹一声:他太善良了,就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心啊。
梁洪涛接口说,是啊,他命苦啊!就是在这一刻,一秒钟内,他的声音哽住了,脸突然涨得通红,鼻子也塞住了。之后他就有点坐立不安,不停地抽纸巾,擦鼻子,欠身扔纸巾,又起身抽纸巾,他似乎因为克制不住自己的激动而显得有些无措,终于他镇定下来,为我茶杯里续上水,但看得出,他的心神仍有些激荡,我完全相信他发自内心的感言:叶先生不仅教我画画,也教我怎样做人。
他说工作后去外地找过一次叶先生,没有找着,但他一直不敢忘记叶先生的恩情,他已将叶先生写给自己的信整整保存了六十年。
周大融老师是他读初中时的美术老师,他也同样牢记在心。他说周老师水彩画顶级,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周老师也喜欢梁洪涛,课余教他画水彩画,还传授了他许多美术知识,由此梁洪涛听闻了齐白石、徐悲鸿、刘海粟和潘天寿等大画家的名字和作品。后来报考美院附中,面试时轻车熟路、对答如流,这全得益于周老师平日的灌输。
论成就 大江以南唯梁牛也
还有另一类老师,与梁洪涛的生命紧紧相连,那就是牛类。说到它们,梁洪涛的脸上就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微笑。他闭起眼睛都能看到牛的各种妙相――它们的眼神,以及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当有人不理解他为什么还画牛后背时,他正色道:牛屁股有什么不好看,它是整体的,每一部分都美。
梁洪涛不知画了多少头牛了,最大的丈二尺,最小一尺左右。画中牛所在的环境也变化多端,南方、北方,山水、花卉,牛们身置其间,自由自在。我初次看到梁洪涛的牛,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文人以文字传达心声,画家以画表达情怀,梁洪涛的牛让我感受到久违的温情。过去,我一想到牛就是被宰杀的惨状,那类画面对我的心境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我们太需要梁牛来慰藉受伤的心灵了。
其实梁洪涛不仅仅画牛,他还画人、画驴、画鸡、画虎。我看过他的一些画,画得非常有感觉,比如表现黄浦江畔的《上海滩》《金光四射》,化繁复为简略,却一点也不失凝重、高昂,反而有一种丰润和带点东方情调的异常风采,再比如草原之景,连随意摆在一边的一只水桶,也仿佛沾了人气,造型充满趣味,但人们一想起梁洪涛的作品总是跳出牛的形象,也许是他的牛更具亲和性吧?
画家谢春彦说,“大江以南唯梁牛也”,我觉得一点也不为过。看梁洪涛的牛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治疗,牛并不自知自己的功能,就像梁洪涛并不觉得自己画牛有多么了不起,他和牛有些相像,对于艺术的追求,几乎是出于本能。
与牛的最初结缘是上世纪70年代,他被下放到上海郊县金山卫劳动。那里一片破房,到处在挖管道,做基础工程,梁洪涛看来看去没什么好画的。没什么人,只看到牛,于是他钻进了牛棚,时不时地喂它们一把饲料。牛们很高兴,知道他不是来屠杀它们的,他一露面,它们就停止了吃草,抬头望他,他则速写它们。奶牛、小牛、公牛、种牛,一画就是三个月,牛成了他的模特儿。有时需要某个角度,牛的身姿需要动一动,梁洪涛就拍拍它的头,把它的脑袋掰过去一点,或身子侧过去一些,牛会很听话地顺从他,配合着他的需要。梁洪涛感慨道,牛真能识人意啊。
牛是什么?牛是勤劳也是闲适,是忍耐也是平缓,是倔强也是温和,是踏实也是奋发,是厚道也是牢靠,是朴实也是安详,是无为也是奉献,是死心眼的执著也是大度的包容……梁洪涛喜欢的就是这些。他说现在也有不少人喜欢牛――吹牛皮。他说画牛就是画人,就是画情,他很乐意一生走在画牛、师牛、颂牛的路上。多年来,梁洪涛走遍国内外,足印四方土壤,与牛心心相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