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蜻蜓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09:4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蜻蜓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发现有些小朋友喜欢捉蜻蜓,使好多蜻蜓死于非命,我感到非常痛心。
蜻蜓是昆虫世界中最出色的“除害飞行家”。它可以连续飞行一个小时不着陆。蜻蜓眼睛锐利,专们捕食苍蝇,蚊子,小飞蛾等。一只蜻蜓一小时可以吃20只苍蝇或840只蚊子,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哇!连它在水里的幼虫都能消灭许多害虫哩!
篇2
夏天,有些已经长得比较大的荷叶,柄已经变粗,上面还长满了小毛刺,因为夏天是蚊虫多发季,为了不让它们水下的幼虫把柄咬断,所以才在柄上披了一层“盔甲”。他们的叶子其实是卷起来的,这让我想起一句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有没有蜻蜓呢?正想着,突然有一只蜻蜓飞到了小叶子上,还有一只翠鸟停在了最大的那片荷叶上,这真是十全十美的活画呀!慢慢地,荷花又长了出来,它一开始是一个花苞,外面还裹着一层绿色的萼,它要在荷花没开的时候保护着花瓣。荷花苞渐渐地膨大了,把萼顶出来了!这时候,就该开花了,一朵朵娇艳的花朵绽放开来,有粉色的,有白色的,有红色的。粉色的花像一个个高贵的公主,白色的花看起来是那么神圣、那么纯洁,红色的花红的像火,使人惊心动魄,多么美丽的景观啊!
秋天,荷花池那里却不是单纯的萧瑟景象,是忧伤中透着美丽。荷花基本上都凋谢了,但还有一些晚开的荷花留着一半的花瓣。荷叶碧绿半黄,叶茎半干半脆,落英半浮半沉,浮萍半绿半红……有好多画家来这里写生,因为他们要的正是这独特的诗意。莲房开始膨胀了,变成莲蓬了。于是我就划着小船,到池中去摘莲蓬,那里面的莲子可好吃了,但你不能直接吃,保准会苦死你!莲子里面有一根绿色的芯,只要把它挖出来,吃起来就甘甜清凉。不过那根绿芯也不要作废,你可以拿它泡茶喝,苦苦的味道可以治百病。后来,我看到一些人挽起裤子,跳进池里去了。他们在干什么呢?原来,他们是去摘莲藕了,把莲藕洗净了,做成菜吃就很棒!
冬天,池上和往常一样结了冰,荷的所有部分都枯萎了,但有些枯叶还在冰面上坚守。乌鸦飞来了,在枯叶上落脚了,这景象里仍有着冷清的美,光滑干净的冰面,仿古颜色的枯叶,还有黑色的鸟儿,构成一幅绝美的水墨中国画。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不过不用担心荷花长不出来,掉落到池里的莲子正孕育着生机,水里还有一些藕等待着春天发芽呢!
杨晓辉点评:重复却不雷同,作文拿捏得很到位。例如,每段都写到了荷塘访客,春季是象征时令变化的燕子,夏日是增添画面色彩的翠鸟,秋天是画家,年终岁尾则是补足韵味的寒鸦。每段都写到了叶,但角度各不相同;每段都特意没有写水,但水的神韵却挥之不去。
篇3
从前,有一只小青蛙,他住在一个小洞里,每天都按时去上学。
一天,他又象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去上学。上课时间已经过了很久,教室里居然只有几个同学。而且,从来不迟到的老师也没有来。“怎么回事呢?”小青蛙觉得十分奇怪。正在这时,只见青蛙校长一瘸一拐地走上讲台,满腔怒火说道:“我们一定要教训人类!”小青蛙不解地急忙问道:“发生了什么事?你平常不是告诉我们人类是我们的朋友,要帮助人类消灭害虫吗?”青蛙校长用悲伤的眼神,颤抖的声音说道:“他们都不能来上课了!刚才我们正在田里捉虫。突然,有人来抓我们,还用网来捕,幸亏我跑得快,但我的脚就是被人抓伤的。现在,我的孩子们可能已经成了人类的盘中餐。”说罢,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教室里顿时死一般寂静。沉静片刻,青蛙校长带头发誓:今后,绝不捉小虫了!要报复人类!此后,青蛙家族又去联合蜻蜓、七星瓢虫、猫头鹰、啄木鸟等其他益虫,告诉他们人类是任何残杀自己的,要求他们不要多管闲事,而且,还和蚊子、蟑螂、苍蝇、蝗虫等和睦相处,共同商量去进攻人类,特别是人类爱吃的蔬菜、水果、辣椒等遍洒毒药,传播疾病……最后,人类得病增多、农作物减产,环境恶化,严重危急人类的生命和健康。
人们啊!我们不要捕杀青蛙,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消灭害虫,保护大自然!
说明:(这是我的一道作文考试题,必须用青蛙、辣椒和书包编故事)
篇4
一、由点及面地扩展
我们观察到的人、事、景、物,可能仅仅是大千世界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点,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点来认识到更多方面。具体方法是,将这个点与整体环境或时代背景联系起来,以点带面:由一棵钻出地面的小草判断出春天的到来,由一片红叶判断出深秋的开始。比如,看到一条小河被污染了,我们就要想一想:别的地方的河流、湖泊有没有被污染?很多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环境问题已经成了一个普遍问题……这样展开来一想,就得到了一种较深刻的认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二、由事及人、由物及人地联想
看到事、物、景,不要将它们与人分开,要从它们身上想到某种人生的哲理、生命的意义、宝贵的精神、真挚的感情等。例如 《每种花都有自己的位置》 一文,就由花及人:花有自己的位置,人也有各自的位置。这个道理既顺理成章,又给人启发。 《心灵的落点》 一文也是这样:许多士兵在雪地里行军,除了白茫茫一片,视线找不到其他落点,因而失明,从这件事上,作者联想到,人的心灵也应该有一个落点,否则,也会迷茫。这些深刻的立意都是通过由事及人、由物及人的联想而感悟出来的。
三、由表及里地挖掘
我们日常看到的大多是一些表象,往往很肤浅,这就需要我们透过这些表象看到其本质或其中蕴含的道理。我们都知道 《龟兔赛跑》 的故事,读过之后是不是一笑了之?有没有再往深处想过?如果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兔子为什么会失败?乌龟明知自己跑得慢为什么还敢与兔子比赛?兔子为什么不要求再赛一次?这样一想,就会得出许多深刻的认识,如:骄傲会导致失败,敢于挑战自己的人才有成功的可能,要敢于从失败中站起来,等等。
四、由果及因地探寻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只是事情的结果,而只有探寻出事情的原因,才能得出理性的感悟。例如,牛顿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一个结果,他并没有满足于这个结果,而是深挖其中的原因――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来。这样的探究,促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五、由正及反或由反及正地推理
篇5
2、我们来到山腰,映入眼帘的是碧潭幽幽,三面的峭壁把清潭围了大半圈,水潺潺的晃动着,数十条石块错落着搭在水滩上,石块间涌动汩汩的清泉,石墩间成群结伴的小鱼,不时随意地搅动着水面,几只熟透的山梨从峭壁的梨枝上落下,一股溪流也跟着从山崖顶上流下,溅起串成无数断续的水帘,水帘遮掩的洞口隐约可见,啊!这不是传说中的水帘洞吗?
3、微风吹来,一场盛大的舞会已经拉开了帷幕,荷花仙子们飘洒着醉人的芳香、迈着轻盈的舞步,翩翩起舞,蜻蜓也被这迷人的景象吸引住了,几只蜻蜓在空中伴舞,有几只则立在荷叶上静静观赏,小蜜蜂也拉起了小提琴,为它们伴奏。看到这景象,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小蜻蜓,在和它们一起随风起舞。
4、一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根旗杆,上面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国旗的左右两边分别是花池,花池里面栽着绿油油的冬青和一棵棵柳树,从远处看一棵棵柳树就像一个个卫士,保护着校园。
5、中午,太阳高挂在天空,把大地照的像火烤似的,这时,有的花低下了头,好像在思故乡;有的花弯腰驼背,还有的花你挤我我挤你,好像挣着往阴凉处藏似的。
6、雪花零零落落,又小,又厚,又柔,又轻,就像那高贵的白天鹅轻轻舞动翅膀,一片片小小的羽毛,飘飘悠悠落下来;接着小雪花变大了,变厚了,变得密密疏疏,就像谁用力摇动天上的玉树琼花,那洁白无瑕的花瓣纷纷飞下来;后来,雪越下越大,小雪花们,在空中你拉我扯,你抱住我,我拥紧你,一团团,一簇簇,仿佛无数扯碎了的棉花球从天空翻滚而下,这时,整个世界都变得迷迷茫茫,美不胜收。
7、小溪是清澈的,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一切,水草、鱼虾、石头……柔软的水草轻轻摇曳着,石头形状各异,色彩斑斓,有的像绿色的树叶,有的像椭圆的鹅蛋,有的像闪亮的宝石,小鱼儿灵巧地穿梭其中,有趣极了!
8、冬天,紫云岩有一番特别的景色。松柏仍然穿着绿色的衣裳,像个真正的勇士,不怕严寒,傲然挺立。有些人穿着薄薄的运动服,早早来到山上锻炼身体,冷冷清清的山上顿时热闹起来。
9、夏小子好调皮呀!把大山烤的好热呀!山上的树,枝叶茂盛。漫山遍野开满了野花,红的、黄的、紫的、粉的……好看极了!有一个躲避夏小子的好去处—大滴水。它是一个天然氧吧,让你远离燥热。夏小子虽然调皮,但他送给大山一件五颜六色的花衣服,好看的很。
10、秋姑娘酷爱画画。她拿画笔轻轻一甩,银树叶马上被染黄了,黄黄的扇子把秋天的清凉带给了人们。她把红衣给了枫叶,枫叶像喝醉了酒似的,遍身通红,麦子也因得到美丽的黄裙而笑弯了腰。
11、清晨的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一切都雾蒙蒙的,仿佛给大地披上了一层白纱,大地在沉睡当中,花儿美丽的小脸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咯咯咯——”一只公鸡清脆的叫了几声,寂静的村庄马上热闹起来了:鸟儿唧唧喳喳的聊起天来;小溪叮叮咚咚地唱起歌儿;太阳公公也不知什么时候跑到那么高的天空上去了;小溪边的垂柳,原来垂头丧气的,这一会儿,也精神起来了,挺挺腰杆,津津有味地听起小溪歌唱。休息了一夜的人们,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劳作。
12、瞧!那片田地原先白茫茫的,而现在雪融化了,农民们在田地里辛苦的工作着,在撒种。每个人的脸上都流淌着汗水,但农民们丝毫不觉得累,每个人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在田地的一旁,金灿灿的油菜花开了,飘来了一股油菜花香,美丽极了!
13、漫山遍野的绿色,随处可见葱葱郁郁的板栗树,各类野生植物互相嬉戏,伴着儿们的欢叫,山涧的溪流声,草虫的鸣叫胜此起彼伏,秋季的晨雾笼罩着山林。 小荷作文网zww.cn
14、伴着树木的渐渐茂盛,夏姑娘带着太阳的炽热,来到我们的校园。鼓鼓的花苞终于开了,紫幽幽的花像一串串香甜的葡萄,挂在架上,蜜蜂采蜜忙,采了一朵又一朵;樱花从绿叶中探出头来,张开红扑扑的面颊。校园里五彩缤纷,迈入我们的校园,仿佛进入了一个大花园。
15、早上,鸟儿苏醒了,唧唧地叫了起来,那声音哈斯清脆响亮的银铃,经过山谷的回应,形成了一段山谷交响曲。风儿吹过树林,“沙沙”像是妈妈召唤儿女的温柔声。那温柔声与鸟儿的高歌融为一体,这真是天籁之音啊!
16、春雨,是高贵的女王。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是的,春天的雨是宝贵的,她来得突然,让你捉拿不透。你永远也不知道她那千变万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就是因为这样,春雨,才会使得人们那么珍惜。当你想让那温柔的春雨快些降落人间时,雨却不知去向了;当你毫无防备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又会把你淋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落汤鸡。春雨啊!是多么高贵,又是多么的顽皮。
17、一声蛙叫打破了我的欣赏,我随声望去,只见湖面上波光粼粼,闪现出金红色的光芒,轻风吹拂着湖面,荡漾出涟漪,太阳便隐约显现出来。映衬在湖里的太阳,随着风儿一齐跳跃起来,蹦左蹦右,还在跳舞呢!兴许是玩太久的缘故吧,脸涨得通红。渐渐地,大地亮了起来,天际云朵被照得闪闪发光。
18、看,深蓝的天空想一块巨大的蓝宝石,一朵朵洁白无瑕的云想一个个披着白纱的仙女在天空中悠闲地散步。突然,一阵清脆的叫声打破了宁静的天空,原来是一群大雁,他们一会排成“一”字,一会排成“人”字,在诉说着是人们创造了这美好的秋天。
篇6
1.读写关系定位存在偏颇。自古以来,语文教育中就存在着“以读带写”的写作教学思想,误导一些教师片面的理解为语文教育以阅读为主,写作是其附庸。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几乎每节课的尾巴处,都会总结写作方法或写作特色。有的教师会当堂写上一写,而专门的作文课就被这每节课的“尾巴”来代替。
这样的课会使阅读与写作两败俱伤。一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而教学内容又这么庞杂,会使每个教学目标都只是蜻蜓点水,学生跟着老师溜了一圈,最后所得无几。
从现代信息论来看,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的目的指向有着根本的不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和写作方法的二者目标上各有不同,为了教学目标的清晰明了,二者不可节节混杂在一起。
阅读教学应该按照阅读的序列,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写作教学应该按照写作的序列,一课一得,得得相连。王荣生的语文教学思想,对我们确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具有可操作性的启示。
2.读写结合方式单一。目前,一些一线老师认识到读写之间的促进关系,但二者结合方式上单一。普遍的现象是阅读课上的以读促写,使写作流于形式,得不到系列的训练。教师对在综合性实践活动与口语交际活动中的读对写的促进性作用认识不足。教师误认为这些活动在试卷中几乎不涉及,做这些活动,只会浪费时间,对学生成绩的提高没什么作用。
其实这些活动,是学生最乐意参与的,他们主动性最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原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自我习得的知识对学生的写作促进性最大。这些活动既潜移默化地解决了学生“写什么”,又解决了“怎么写”,是读写结合多样化的可靠途径。
二、对写作基本功的认识存在偏颇
1.对个性化与“不限文体”认识的偏颇。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由表达。在考试中,突出的表现是写作要求中,一般都有“不限文体”。“不限文体”误导一些教师对文体教学的忽视,认为文体知识可以不教了。如果在写作教学时,谁教文体知识就是违背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教学的失误。这既是对新课标理念的误读,也是对考试导向的误解。
“不限文体”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好的发挥,写自己擅长的文体,而不是写出四不像的文体,它隐含着对文体特征的强调与重视。写作存在文体的规则,如果不遵循基本的文体特征,那么只能是写给自己看,没有共同的认识基础,写作的交流目的就不能实现。话题作文不限定文体,不是不讲究文体,而是要考生自选一种文体。
文体历经发展逐渐积淀下了的文体特征,是写作便于的交流基本规则,是不可以忽视的,对文体特征应该加以强调。
2.对写作知识的认识存在。目前不少教师把新课标中“淡化知识教学” 误解或者曲解为“不再进行知识教学”,使写作教学技能训练和能力形成失去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弱化甚至不讲写作知识,转向于盲目的一味练习,既没有起点,也没有归宿,显然这样做是违背基础教育写作教学的本质和规律的。实际上新课标是从尊重学生学习主动性角度来入手,进而改变传统的枯燥系统传授,强调在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来相机传授知识。从新课标看,写作教学要教的主要是“三大文体”、“四大文学作品”、“应用文”、“人物传记”的写作基础知识,另外还有写作过程与写作心理的知识,并且强调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这是教师必须注意领会的。
三、写作教学基本要素处理单一
1.写作的读者对象与功能界定单一。对于写作的读者对象,目前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局限。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读者对象一般只是教师,因此学生写作时总揣摩老师的心理,为讨好老师而构思写作。
西方发达国家及日本、韩国等把写作教学的读者对象分成两类:一类是“为自己写作”,即学生表达自己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日记、书信、感想文和生活文等。这类写作强调写作对学生自身的作用,把写作作为改进自己生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一类是“为不同读者写作”,包括记录、通讯、报告、评论文等。这类写作注重培养与社会相适应的功能和价值,要提供机会指导学生针对不同读者群等进行写作训练,不局限于语文科。
在这里,所谓为不同读者写作实际上已经扩展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写作成为丰富个人阅历、思想及其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对我们写作教学的读者意识的确立具有借鉴意义。
在写作教学中,师生对写作的功能认识狭隘,普遍存在着写作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拿高分,为了考试而进行写作,忽视培养学生言语表达的生命意识与公民素养。
潘新和在《语文:表现与存在》对写作的言语表达的生命意识的论述,对写作功能的拓展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国外,很多国家将写作能力看作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不少学者从写作与社会政治发展的关系和公民培养的角度,强调写作的重要性。发达国家目前比较一致的做法是,关注时代精神,注重写作教学与社会问题结合,注重写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写作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引导学生在调查和研讨的基础上,就自我成长、家庭、经济、消费者、环境保护、战争等问题写出调查报告、论文或讲演稿等。
如在日本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虽没有直接提到写作与公民素质的关系,但其影响深远的“生活作文”是把培养写作能力与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塑造结合起来的,强调写作的社会功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发现自我、应对生活的能力。立足时代,适应社会现实需要,培养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用得上的写作能力,提高公民的写作素质,这正是国外写作教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另外在写作的思维训练方面,与国外对批判性思维重视的程度相比,无论在教学的操作程序还是训练的深度都远远不及。在现代这个多元文化的社会,批判性思维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越来越重要。
2.写作教学内容单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教什么”,即写作教学的内容层面是最基本的问题。写作教学内容受到写作教学取向和目标制约,同时也是它们的实施载体,通过写作教学内容体现写作教学取向,落实写作教学目标。
然而,目前写作教学内容视野狭窄,领域主要局限于身边的人或事物等,对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哲学性问题涉及不多也不深入。实用化作文、生活化作文成逐渐成为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但与美国相比,在概念和表述上往往以应用文来代替实用文,内涵上与美国的实用文有所差别。美国的实用文强调的是作文的实用价值、沟通、交际功能,包括针对性说明文、分析性议论文、商业信件、求职申请、会议记录等。我国则把实用文窄化为应用文,主要包括信件、借条、申请、通知等,其中一些看似实用其实在当前社会并不实用如电报等。透过美国生活化的作文内容,会发现它的生活化作文除了强调作文与生活相联系,反映生活外,更注重的是通过写作去思考生活问题, 加深对社会生活是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等。我们生活化的写作教学内容,在内容取向上可以借鉴美国,以增强实用性。
篇7
关键词:生态环境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
前言
环境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组合而形成的复杂综合体,是保障人类依存于辽阔地球和生活发展的精神与物质要求的总和。社会环境是指人们生活的城市、县城以及乡村等,自然环境则是构成人们生存的阳光、土壤、水、空气、动植物等。上个世纪人类开始大肆违背自然的生态规律,导致森林和草原的面积逐年锐减、土地沙漠化、温室效应、水资源恶臭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甚至是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因此,环境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无法离开环境,同时环境又制约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要处理好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矛盾关系,人们就应反省自我行为,将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重新进行审视,并通过生态环境教育代代相传环境意识,加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1充分挖掘环境教育素材
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知识涵盖了生态环境,这些素材有效地推动着生态环境教育的开展。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环境教育素材并加以利用。对处于需要不断接收外界信息才能形成自我知识体系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文章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文本基本意思,还要让学生领会明确的中心思想,进而逐渐构建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语文课本中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教学素材有很多,例如《放小鸟》、《鲜花和星星》、《春到梅花山》、《这儿真好》等都是描写大自然美丽景色的,教师在给学生教学这些课文时,首先要认真投入钻研找出知识的结合点,再在给学生教学新的知识的基础上,着重针对大自然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逐渐在自我意识体系中形成对环境保护和创造的良好意识。《放飞蜻蜓》和《狼和鹿》这些课文则是描写野生动物的,应侧重讲解其与人类生存相互影响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并意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懂得珍爱各种野生动物,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系统。这些文章都是十分典型的生态环境教育素材,教师准确地展开这些文章内容进行教学,在给学生增加了新知识和丰富视野的同时,可以使生态环境意识在他们的脑中很好的渗透,从而取得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效果。
2强化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随着大工业产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现象日渐加剧,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还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因子。因此,要改变此状况保障人们得以安全和健康的生存,就必须加强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共同保护环境。对于很多意识还需逐渐形成的小学生而言,其看问题的方式和视角正在慢慢构建,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一种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以及是非分辨和判断的标准,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借助有效的课本教学素材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将生态环境意识渗透入学生的脑海里,这样不仅能使生态环境教育获得更好的成效,还能提高相关文章的教学效率和质量。例如,在教学《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让学生轻声朗读课文内容,细细品味其中的美好意境,感受自然界的缤纷绚丽,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情感和切身进入自然探索的兴趣,进一步让他们发现大自然的美丽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自发地意识到需要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想要在教学上为这一课本文章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开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将校园的每个绿意环绕的角落走遍,让学生以自己的感观器官去亲身体会大自然的奇妙,去嗅闻花香、青草香以及泥土气息,去倾听大自然美妙的声音。这样能让学生全身置于大自然当中充分感受到它的美以及带来美好的享受,不仅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也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还能先行一步给学生上了一课,之后再进行课堂讲解教学自然就能取得更好的成效了。
3拓展生态环境教育范围
生态环境教育不是仅仅只局限在课文教学当中的,还需要教师有意地拓宽生态环境教育的范围,才能将生态环境教育有效地渗透入语文教学里。可以开展口语表达课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口头描述自然环境,不限制范围不论是思考、现象、感受都可以任意发挥;或者在作文练习时同样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自然环境的认识进行描写。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口头表述能力,还能深化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例如,教师指导学生选择一处景物进行写作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先自己到校园或学校周围巡走一遍,实地观察完毕后确定自己要用以写作的景物,再进行查找或询问相关资料,比如建筑物的位置、走向、风格、材料、年代等都可以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与分析从中得到感悟,进而结合自己看到的现象重点突出景物的各种特性进行写作。这是十分具有灵性的写作模式,不仅能将生态环境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里,而且能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意识。
参考文献
[1]卞海林.生态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渗透与实施[J].新课程导学,2015(7):46.
[2]秦欢.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5(21):40.
篇8
【关键词】运用;策略;学习;高效
{KG2小学语文课堂学习的高效,不仅要有刻苦努力的精神,还要有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根据特定的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及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以及对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和自我状态进行有效监控的方式。换言之,学习策略是选择、使用学习方法的方法。那么,如何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学会学习,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呢?
1 运用注意策略,唤发学习热情
注意是学习的前提,缺乏注意则无从学起。语文课堂学习需要学生的高度注意,而这种注意的保持则需要老师的激励、引导和调控。
1.1 创境激趣,激发注意。
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鲜活的画面、生动的事例富有兴趣,并能集中注意。课堂上,教师把枯燥的文本内容融于鲜美的图画中,创设活泼有趣的学习情境,学生自然热情倍增,十分注意。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学习,课上学生展示自己的美术作品《荷塘美景》,教师多媒体出示“诱人的荷叶”影像和画面。孩子们沉浸于荷塘的美景中,自然注意到圆圆的荷叶是那么的艳丽多彩,身临如此迷人的美景中,又是那么的舒服、开心,仿佛自己就变成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与漂亮的荷叶逗乐、嬉戏,学得有趣,学得有味。
1.2 设疑激思,引发注意。
疑能激思,思则注意。设疑引思是教学常用之策,但所设之疑要适时、适度,要能引发学生的注意。人教版二语《最大的书》一课的教学,揭示课题后设疑:“书”为什么要加引号,这是一本怎样的书?石投浪起,学生注意立马就激活:读书要细心啊!小小引号蕴含着什么呢?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特殊?从据题疑思、引发注意,到沉心细读、文中寻答,进而读懂文本、学会学习。
1.3 外部调控,保持注意。
针对小学生学习易分心,注意不长久之特点,教师可采用外部调控的手段控制学生注意,常用方法有表扬激励、语言提醒、眼神或体态暗示等。其实,结合教学内容,变换学习方式,更能让学生保持注意。如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动一动”、“演一演”;理解重点词语时,换个词“读一读”、“想一想”;感悟文本时,挖掘文本的蕴含因素,延续文本的空白之意“悟一悟”、“说一说”等等,切切实实让学生在花样多变、方式灵活的阅读中克服倦怠,调控好自己的学习状态,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
2 运用迁移策略,引领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可见,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学习者能得心应手地选择课内习得的方略运用于课外,运用于终身学习。要把握这一“运用”,必须使学生在课堂学会迁移,走向创新。
2.1 类比迁移。
类比就是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对象进行比较;迁移即通过对A事物的探究形成具体的方式方法,运用于属性类似的B事物。语文学习中,形近字的识记、句式相仿的段落、结构相似的课文、写法相同的篇章等等,都能应用类比迁移的策略进行有效学习。
如人教版二下《泉水》的学习,教师指导学生细学第二自然段,概括出学习方法:读——画——想——读(悟),即与同桌合作,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泉水来到哪里,看见什么,说了哪些话的句子,突出动词的标记;想一想泉水来到不同地方,看见不同事物,心情有什么不同?语气有怎样的变化?再深入读课文感悟到泉水的热情与大方。然后引导学生用此法学习3-5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一段。由于每段的句式相同,学生易于类比,学习方法的迁移自然水到渠成,效果甚好,还能在后续的学习中运用自如。
2.2 移植创新。
移植创新是指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借鉴”,使别人的学问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实践中。小学生的习作学习便能较好地应用这一策略。如学习了人教版《燕子专列》一文,明确了课文是采用“先写结果,再介绍过程,最后点题首尾呼应”的倒叙方法写的,同时注意了点与面的结合,突出“点”的描写——小贝蒂如何关爱冻僵的燕子。之后,学生用这一写法,联系我县、我校开展的“携手保护生态,共建绿色家园”活动,从了解国家、省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重视支持的情况,到参与学校“保护生态,有我的一份”实践活动,精心选择典型的人和事,进行创造性习作。这样,材料熟悉,方法具体,学生胸有成竹,匠心独运,不仅能借鉴课文写法,还在习作中学会创新,写出自己满意的作文。
3 运用编码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对注意了的信息进行排队就是编码,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即通过对所学材料进行有目的的摄取,并根据已有的知识加以组合处理,以使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顺化。
3.1 分类相观。
无论是拼音、识字写字,还是阅读教学,老师都经常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类,对同类知识进行分析,找出规律。这就是分类相观策略的具体运用。如低年级集中识字的学习,让学生按拼音(同音或平舌翘舌、前后鼻音、三拼音等),按字形(形近或同部首、同结构等),按字义进行分类,并与以前学过的熟字对比分析,加深对易混易错字的区别,起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之效。
篇9
对于教师谈“讲”色变现象的理性思考
1.教师角色的错位
调查发现,教师对自己在新课堂中的角色把握有较大的错位。平等、民主不是体现在一味尊重学生甚至讨好学生,被学生牵着鼻子走……这不是真正的民主!现在充盈课堂的“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真独特”的评价,不是发自教师内心的评价。试想长此以往,孩子们生活在一种廉价的评价中,怎能有良性的发展?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正处于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讲解。他们除了喜欢听到肯定的话语之外,更渴望得到的是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科学把握“讲”的内涵,正确认识自身的角色,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引领者。
2.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
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是课改的方向,但是“讲”就是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吗?“讲解”等同于“灌输”吗?笔者认为,它们之间不能简单画等号。这违背了教育和教学的本意,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现代教学论告诉我们,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是在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的复杂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3.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到位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讲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讲”是教的方法,“不讲”、“不教”是讲和教追求的目的和归宿。因此,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多地设计、组织学生的活动。我们了解到:教师对于自己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却“不出手”,多数是因为“心里没底,不知道该讲什么”。由此可见,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不准、理解不深是教师不敢讲的关键。
课程呼唤“讲”的理性回归
《注意讲的艺术》一文中曾指出:“教师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精读,见不到处给他们点明,容易忽略处给他们指出,需要考证比较处给他们提示。当然,遇到实在搞不明白处,还是给他们讲解。”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老师讲、学生听这一现象,而是老师怎么讲、学生怎么听这一本质。
1.以营造“讲”的氛围为前提
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讲授法和启发式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实,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法并不矛盾。启发式不把学生当成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用启发式辅佐讲授法,可以避免步入“填鸭式”的误区,真正做到教学是“教”与“学”双边的共同活动。
2.以深入研读教材为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段话:“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样讲……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要想讲得精要,钻研教材是根本!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文本的钻研上,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备课上。
3.以适时把握“讲”的时机为关键
“体验”不到时讲。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学生要以文本为载体,引发对文本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品味,从而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刻体验。以《麻雀》一文为例,学生在谈对“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地落在猎狗面前”一句理解时,往往忽略了句子中的“落”字。于是,老师引导学生用“飞”与“落”相比较。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路打开了。一个“落”字,有的学生体会到了速度的“快而猛”;有的学生了解到老麻雀此时内心的万分焦急;有的学生感受到了老麻雀的“勇敢、坚定、果断”;有的学生被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奋不顾身的行为所感动。通过对重点字的品味,学生对“落”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篇10
一、小学考试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其危害性十分重大
传统的小学考试制度存在着哪些严重的弊端呢?主要是:
一是背离了培养目标。小学教育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以应试升学为目的,以追求高分为目标,从而使考试背离了国家的培养目标,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教育行政部门往往以统考的名次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校往往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水平,并与晋级提薪挂钩,教师以考试分数的多少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学生则以升学为唯一目标,以书本知识的学习代替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是考试范围狭窄。由于应试的需要,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范围极大地缩小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着力重视上一级学校或业务部门的考试科目。许多小学不顾国家课程计划的安排与要求,只设置参加考试的科目,并且增加课时,加大练习量,频繁举行考试,致使学生负担加重,学习知识结构单一。
2.为了追求高分,教师不顾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被僵化成了“划道道、背条条”的模式,忽视了对知识的理解,片面追求知识的机械记忆,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了扭曲。
3.单一的文化课书面考试,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劳动技能素质的提高,导致不少学校不重视动手操作和劳动教育,品德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片面强调记忆观点与资料,忽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品质养成的倾向。
三是考试评价方法单一。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只偏重对试卷分数的评价,忽视动口、动脑、动手能力的评价;只偏重考试结果的评价,忽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只偏重他人的评价,忽视自我评价。一张试卷定全局,分数成了学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同时,这种按考试总分“一刀切”划线的录取单一的办法,也不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四有”公民,阻断了特长生的升学之路,影响所及,学校校长、教师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应试”的怪圈,不能鼓励学生在专长爱好方面发展、冒尖,而是违心地按“一个模式”去铸造平均发展的“标准件”。
四是加剧了校际之间的不正常竞争。建立在现行考试制度基础上的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质量评价机制,极大地加剧了校际之间的升学竞争,导致分快慢班、招择校生、节假日补课、复习资料泛滥等现象屡禁不止。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德育工作实效很不理想,劳动教育和艺术教育长期摆不上学校工作的应有位置,等等。
这种“应试教育”,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其主要危害是:
一是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有的学校领导公开提出:“一切都要从升学出发,‘副科小科’应当为主科让路。”这样一来,学校的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被挤到了次要地位。不少学校口头上也说“五育并举”,实际上是“一花独放”,口头上说的是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唯升学率以求,“一好遮百丑”。这种做法极大地削弱了社会主义学校的教育功能。在这些学校里,青少年的思想偏颇,理想境界低下,劳动观念淡薄,纪律松懈。这对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不能不说是一种严重歪曲。
二是严重地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学校拼命地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强制推行所谓“大运动量训练”和“题海战术”,频繁地举行各种名目的考试,逼迫学生呆读死记,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严重压抑。同时,由于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正常的睡眠和文体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生理发展也受到影响。初步调查,学生中的近视眼发病率高达25—35%,体质指标大幅度下降,身心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摧残。
三是导致初中学生流失严重。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学校中,实际是以牺牲大多数学生为代价来换取少数重点“尖子生”的升学。这种做法不但极大地伤害了大多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促使他们以“破罐破摔”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学习,造成当前初中学生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初中教育的普及,更有甚者学生流失后还派生出其它种种社会问题。
四是极大地冲击着教育法规的贯彻执行。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破坏了国家教育法规,不贯彻执行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他们按照“考啥教啥,不考不教或少教”的原则,擅自对国家有关规定作了重大修改。这样做的结果,从近期看,严重打乱了学科知识的科学体系和横向联系,造成学生知识结构零散混乱,知识面狭窄,也给教学管理和上一级学校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从长远看,势必影响青少年各种才能,特别是创造才能的发展,并最终降低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五是造成了学校不正之风的兴起。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教师试题保密;少数教师甚至弄虚作假,搞不正之风,从中捞取“荣誉”。而学生为了取得高分,考试作弊,这种现象也不是个别的。正由于这样,它使学校的师德和学风都受了严重的影响。
总之,片面追求升学率危害极大,它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必须研究对策加以彻底解决。
二、改革小学百分制的考试制度,把它改为等级评价制度
改革小学百分制的考试制度,实行等级评价制度,决不仅仅是评价形式的转换,实质上是小学考试制度的全面改革,从而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估机制,它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实行等级评价制度,以等级计绩,将相差无几的成绩划在一个等级,虽然仍未彻底摆脱分等分级的影响,但它弱化了差别,淡化了分数竞争,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为学生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大多数地区小学毕业生都就地就近入学,也为这一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众多的小学考试制度的改革实践证明,等级评价制度,就是“等级+特长+评语”的评价制度。在这一评价模式中,“等级评价”是核心。一般的都把成绩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于是百分制的精确性淡化了,其模糊性突出了。各个年级学生只要答对80%以上,都可算为优秀;稍差一点,就是良好;60%的正确率可达到及格,这说明该学会的知识已经基本学会,达到合格要求了。于是,大部分学生都体验到得到优秀成绩的快乐,决不会像过去只差1分、2分而引起的过重的心理压力。
改革实践较好的学校证明,等级评价的模糊成绩也不要张榜公布,只告诉本人。当然,试卷上的错误必须及时更正,把知识学懂、学会。因此,等级评价制度,也就失去了“排队”的作用,它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把知识学好,获得成功的信心。
等级评价制度与百分制相比,有个最大的不同之处是:百分制考试,一门课程一张卷,许多应测的能力无法去测,如语文中朗读、说话等;数学中的实际测量等。等级评价制度则不是这样,它进行分项考核,如语文分为拼音、识字、辩词、造句、阅读、作文、朗读、说话、听记,等等。考试方法为分项复习,边复习边考试。分项考试,每项单独划定等级。如果某个学生阅读考得不够好,只得了个“良好”,这不要紧,可能作文得了个“优秀”。如果进一步努力,其他语文考试项目也都可以得“优秀”。百分制考试,名次列在前面的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而等级评价制的分项考试,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获得优良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许多等级评价制度改革的学校,在评定成绩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改革,那就是让学生参加成绩评定。比如,一些无法在卷面上体现出来的考试项目,如语文中的朗读、说话等等,就采用了学生参与评定的方式。比如说话考试,按照教师指定的题目或要求,说给小组同学听,小组同学按照规定的标准,共同评议每位同学该得的成绩,教师在充分听取小组同学意见的基础上,最后合理地定出等级。我们应当充分认识这一改革的重大意义,这不仅变单纯的学生复习应考过程为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过程,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良好的公正心理。
这种等级评价分项考试,考试的范围大大地拓宽了,每次考试的时间缩短了,考试评分方法灵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相应地减轻了。
等级评价制度中的“等级+特长+评语”的第二项内容,就是“特长评价”。这是凭借评价手段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重要改革。由于“分项考试,等级评定”的实施,使师生从分数的怪圈中摆脱出来,有时间有精力来发展特长,爱其所爱,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要评价特长,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特长。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断提高,随着学校领导与教师对活动课程重要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考试制度改革的学校,越来越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不但按上级规定开设了活动课程,而且增设自选活动课程,以便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
从众多考试制度改革的学校来看,活动内容大体上可分为三大类:学科类、技能类、文体类。在这三大类活动中,又可分出许多兴趣小组,每个学生自愿参加,各取所好,主动发展,各练其长。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应当创造良好的条件,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比如,各种活动小组每月可以进行一次小汇报会;班级每两个月可举行一次特长表演;每个年级每学期可举行一次会演;“六一”、元旦、国庆等重要节日,学校可举行各种特长汇报会等等。这样,学生有了充分展示才华的机会,更好地发展了其爱好和特长。
对学生的特长应当怎样评价呢?学校应当有统一印发的“小学生素质综合发展评价手册”,上述活动中学生表现都没有名次或等级,期末从中选择一个最好成绩,用写实的方式记入“评价手册”。比如,某位学生唱歌并在市里比赛中获得一等奖,那就把这个获奖成绩记入手册中。
正由于众多的活动小组,发展了学生的不同爱好和特长,也发展了学生不同的特殊素质,这为培养不同类型的创造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等级评价制度中的“等级+特长+评语”的第三项内容,就是“评语评价”了。众多的改革实践学校证明,对“评语”的要求,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面性。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全面进行评价。不仅要评价思想品德和文化课学习的情况,而且还要评价审美能力与劳动技能状况,又要评价学生的兴趣、爱好、意志、性格、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发展情况。这一切,都是传统百分制考试无法做到的。二是针对性。强调全面性评价不等于面面俱到,蜻蜓点水,而是要突出个性,显示出特点,每个学生都有所不同之处,并给每个学生指出应当努力的方向。三是期望性。在评语中,教师应当具有充沛的感情,透发出热爱学生之情,使学生感受到热情的期望,使学生看到的是希望所在,焕发出努力向上和前进的动力。
从上述的要求来看,写好“评语”的难度是很大的。为此,许多改革学校都把评语工作分为下列四个步骤:一是学生自我评价。要求学生既写优点,也写缺点,并写出今后的努力方向。写完后直接交给老师,不与同学见面,其目的在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小组评议。在小组评议中,要求大家只找同学的优点,不找缺点。这样,团结精神增强了,又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态。小组评完后,由小组长把评议结果交给老师。三是有关任课老师向班主任提供每个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四是班主任与有关老师共同研究每个学生的评语。在上述工作基础上,班主任与有关老师共同研究每个学生的评语也就不困难了。在评语中,应当多给学生以新的感受和启迪,点燃起孩子们的希望之火,或许这是他们走向成功的起点。
实践证明,取消百分制,改革为“等级+特长+评语”的等级评价制,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主要是:
一是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等级评价制进行“分项”考核,这就使考核覆盖的内容更加全面,更便于学生复习巩固,强化理解和记忆;“分项”考核,也容易使师生发现知识上存在的缺点,能够及时地得到反馈、矫正。同时,等级评分制,要求每节课“堂堂清”,即在课内完成任务;还要求“单元清”,进行单元目标过关制,等等。这就是促使教师认真施教,学生认真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是促进了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等级评价制代替百分制,从而由“教学过程+结果”的评价代替了单纯看分数的评价,这就促进了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实行等级评价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因而对教师的素质也相应提高了,并通过各种举措有效地提高教师政治水平、师德修养与业务水平,这就更加促进了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等级评价制,改变了百分制中的“一张试卷定命运”的旧格局,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可能更多的成功机会,使大部分学生进了优秀、良好的行列,而尝到成功的喜悦,心理负担减轻了,学习变成了轻松、愉快的事情,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动机与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
总之,小学进行考试制度改革,由等级评价制代替百分制,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历史必然和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