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1 10:07: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留守儿童的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户籍地以外的地方谋生,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与一方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甚至是父母的亲戚、朋友等。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较之其他孩子而言,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不够健全的,他们从小缺乏父母亲的关爱,使得他们极易在认识、价值观等问题上产生异常。
一、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
1.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属于隔代监护,尤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为主导,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低下,思想教育落后,或者是年事已高,很大部分老人已经无法承担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问题。还有的老年人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他们总是认为,让女孩子上学是“花钱给别人家教育孩子”,所以,留守儿童中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往往总是很轻易地就被剥夺了,加上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各方面的监管不够严格,很多孩子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他们中有的读完小学就得外出打工,打工的过程中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再一次成为留守儿童,悲剧再一次重演。
2.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对于现在的留守儿童来讲,他们的父母有大部分是现在所谓的“80后”,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大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由于年纪太大,加上思想水平的落后,很多老年人根本无法履行他们的监护责任,或者是用他们曾经教育子女的思想来教育孙子女,这种隔代教育的结果往往无法满足现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3.学习能力不强
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学习能力较差。由于他们从小缺乏家庭教育,较之其他的孩子,他们起步较晚,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叫“输在了起跑线上”。不够自觉、缺乏自律、心不在焉等都是现在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由于家庭原因,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整个家庭缺乏学习的氛围,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不浓,甚至厌学、逃学等。
二、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从小就缺乏了这样一位“启蒙老师”,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人教育他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在遇到一些他们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由于缺乏父母的知道,他们往往是迷茫的。加上农村教育意识的淡薄,总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了,而不管孩子心理上的教育,总觉得“那么小的一个孩子,他懂什么”,不懂得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2.农村教育条件的制约
城乡二元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教育条件较之城市的学校来讲,要落后得多。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及严重的小农意识的影响严重地阻碍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农村小学教育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留守儿童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语文教育的监督力度,如何让留守儿童跟其他儿童一样,享受一个健康的受教育环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多一份关心,多一点爱
留守儿童大多是缺乏关爱的,他们的内心较多缺乏安全感,自卑心态比较容易产生。在一个课堂上,留守儿童往往比较胆小、不敢当众讲话、不善于表现自己、羞怯等。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那些特别胆小特别害羞的,应多给他们一些关照,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让他们不断克服自卑心态,敢于在公众场合大胆地展现自己。例如,在课余时间可以多和留守儿童交流,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课堂提问的时候,多提问那些比较害羞的学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2.尽可能地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如此多的学生,其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让他们多抽时间关爱自己的子女,也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例如,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大部分不会去买课外读物,从而减少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而在儿童时代,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速度是相当强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告诉他们孩子在这个阶段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孩子哪些方面有所欠缺,让他们多花心思在孩子身上,就算通过电话沟通也可以,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来。
3.重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未来的选择,所以,在儿童时代,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缺乏学习氛围的家庭往往导致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不高,由于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挣钱,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对打工的理解也许比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多得多,并且还容易产生“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他们灌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读书才能改变未来的思想,告诉他们,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不会重演他们父母的悲剧。
篇2
我是一名在农村小学任教多年的教师。现在农村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也越来越多,造成在家的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伴随这一现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他们无论是学习习惯的养成,还是平时的行为习惯,甚至于家庭教育,都比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要差的多。
一、儿童的基本状况
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留守儿童”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二是上代监护,即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
典型代表:今年我带的班级中的宋炳玉,父母均在天津打工,跟着自己的奶奶和老奶生活,平时父母寄回的钱确实不少。足够他们三口人生活及教育所用。但由于奶奶和老奶的年龄太大,文化水平低,且他们只有这一个独苗,两位老人对这个孙子别溺爱,可以说是衣来伸的,饭来张口。但由于两位老人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也有此力不从心,只是管吃管穿,致使该生的习惯养成特别差,作业潦草,且不能及时上交,甚至一次作业教师催促多次仍交不上的现象。现在是我班的一位“老大难”。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学习状况一般
由于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监护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致使孩子的学习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纪律不强,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成绩较差。
典型代表:我校四二班的黄程同学,原来是在班成绩不错,基本上属于优等生,学习认真刻苦。但这个学期她父母买了一个车,父母两个同时外出,将这个女儿独自留在了家中,他们一个星期也不见得能回家一次。这样就没有人监督黄程了,学习习惯逐渐下降,作业虽然能够完成,但基本上是在应付。最近一次检测,班中有两个D级,而她就是其中一个。
2 心理情感不健全
“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典型代表:我校六二班李想同学。父亲在杭州干建筑,在家由母亲看护。但母亲监管力度不够,对他的思想教育也跟不上,造成他形成了我行我素的偏激性格。如:在村里经常追着四五岁的小孩要东西吃;自家的门口拦截比他小的小孩子;在班级中班干部管理时不听甚至和班干部顶撞等行为。而他自己对这此行为认识不足,只是认为这是和同学或本村的小孩子闹着玩的。
3 道德行为差
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说谎,爱说脏话,不服管教,悄悄拿同学的东西。
4 打工父母的一些观念存在负面影响
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去打工也能赚钱”的观念在儿童思想中普遍存在。而一些没有挣得什么钱的打工父母,认为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问,不负责任。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典型代表:我班的王建同学,家中有四辆货车在外跑生意,生活非常富裕,吃的穿的比一般的同学要好上很多。但有一点,这个学生的行为习惯差,非常懒惰,认为自己的家庭条件好,将来不一定指望考上学来谋求发展。平时的作业十次有九次完不成,我们课任老师也多次和其父母交谈,但效果不明显。
三、教育“留守儿童”的基本策略
1 要求家长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2 加强管理,施以爱心
我们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村都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档案资料的内容有,“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临时监护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临时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篇3
[关键词]留守儿童;幼儿教育;问题;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4-0071-04
[作者简介]王海纳(1990―),女,四川蓬溪人,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
全国妇联2013年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610255万。其中学龄前儿童增长速度最快,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2342万,占农村留守儿童38.37%,比2005年增加757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6~11岁)和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数量比照2005年,共减少514万。因此,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应受到重视。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的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方面研究还不是太多,本文基于农村留守儿童超过百万的江西省为例,主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展开研究和探讨,旨在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现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农村留守幼儿教育的基本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把子女留在农村的那一部分孩子。从调查情况来看,江西抚州留守儿童的父母亲都在外务工的比例高达80%,大约43%属于留守幼儿,多由家中老一辈的人抚养教育。幼儿教育是指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幼儿教育是指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的有目的的活动,如幼儿在成人的指导下看电视、做家务、参加社会活动;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中国属于学校教育系统,和学校教育一样,幼儿园教育也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没有的优点,如计划性、系统性等。本文的幼儿教育是狭义上的概念。
(一)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尚未得到普及
据对抚州市东乡县杨桥镇的调查,从父母在外打工情况看,父母都在外务工比例最高,占32%,其次为父亲单方在外务工,占19%,母亲单独在外打工比例为5%,三者合计比例高达56%,说明杨桥镇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高。在抽样学生样本中,男生占535%,女生占465%,男生比例大于女生。上过幼儿园的比例为39%,说明杨桥镇留守儿童入园率低。从未上幼儿园与上过的学生学习情况比较得出,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学习优秀率达205%,比未上过的优秀率高出15个百分点,未受过幼儿园启蒙教育,学习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学生比例竟高达5574%。可以得出幼儿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今后学习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然而,从农村留守儿童对上幼儿园的态度来看,有54%的儿童不喜欢上幼儿园,留守幼儿入园晚,平均年龄在5周岁,3~5岁普遍由监护人代管,在监护人看来,幼儿太小入园学不到什么东西,到了5~6岁,要上小学怕跟不上,要进入幼儿园打好底子。普遍存在没有让适龄儿童接受幼儿教育的意识。
(二)农村以隔代监护为主,文化水平不高
通过对问卷中4~6岁监护人与儿童关系的分析可得出,笔者调查的172名监护人样本中,有138人属于隔代监护;有20个孩子属于单亲监护类型,其中有7人由父亲单独照料,有13人由母亲单独照料;有9人属其他监护类型(包括有亲戚、朋友或者雇佣人员代替照料);有5位幼儿的监护者没有填写这个问题,即监护类型不详。其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只有10人,初中学历57人,小学毕业的有89人,小学肄业有16人。留守儿童中监护主要是隔代监护,而且他们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大都是小学或者初中水平,高中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较小。
(三)监护人对幼儿教育关注不足
监护人与幼师的联系相当缺乏,172被调查者当中,高达116人表示不会和老师联系,只有少数人会每周联系老师一次,有36人明确表示只有偶尔会和老师交流。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幼儿的教育关心程度很低,有66%的监护人从不联系老师了解幼童上学情况,每周联系一次的监护人只占512%,每月一次的只有765%的比例,偶尔会联系的占2118%。从结论来看,在农村,幼儿受教育情况很不受监护人的重视。
(四)农村幼儿园数量少,办园条件差,入托费用高
农村幼儿园数量少,留守儿童去幼儿园的路途遥远,多数幼儿园的校车并不规范,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幼儿园的教育设施不齐全及教育质量低下。入园费用对于留守幼儿的父母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对于农村留守家庭来说,主要收入来自家中青壮年的在外务工收入,农村家庭一般都有两个留守孩子,也就是说,光学费一年可能需要支出2000多元,所以对3~6岁的孩童,很多监护人选择不送他们去上幼儿园。多数家长一般也不太询问4~6岁儿童的幼儿教育情况,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孩子的身体健康问题。
二、农村留守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一)缺失父母的关怀和照顾,家庭教育不足阻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启蒙教师,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对其身心健康、人格和智力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期是儿童是非观念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幼儿教育是儿童学习的开端,是必须夯实的基础阶段。目前在农村,很多年轻家长自孩子一出生就把他们交给父母抚育,迫于经济压力外出打工,无法参与子女从小的培养和教育,也没意识到自己与孩子直接亲子缺失问题的严重性。3~6岁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接受幼儿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认知。农村留守儿童有很多是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或其他长辈生活,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对于孩子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也有时鞭长莫及。正是由于这种亲情的缺失,很多留守儿童从小就养成了孤僻、内向、自我的性格,他们不喜欢和陌生人打交道,一开始就拒绝离开家去上幼儿园。
(二)隔代监护存在缺陷,阻碍农村幼儿教育发展
在农村,隔代抚养虽然让很多年轻父母毫无后顾之忧地外出务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都是自己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大多数年龄在50~60岁之间,他们既要承担繁重的田间耕作,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活,老人无力接送孩子、照顾孩子。由于家庭缺乏劳动力又无其他经济来源,照顾留守幼儿在一定程度上也给祖辈造成极大的苦难和痛苦。因此,迫于经济压力,很多监护人选择不让留守儿童接受幼儿教育。另外,不少祖父母能够做到的是注意幼儿的人身安全和管好幼儿的吃穿冷暖,对孩子的感情、智力等发展无法关注,也无力顾忌,他们也没时间关注孩童的幼儿教育。尽管祖辈对孙辈疼爱有加,管好了吃穿和冷暖,但由于文化水平低,早教观念滞后,缺乏教育观念和新方法,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一些小孩养成随心所欲、霸道、自私、自我的性格。倘若孩子闹着不去幼儿园,监护人会随他的意愿,也不把事情放在心上。大多数监护人缺乏有意识的家庭教育,难以给予幼儿更好的精神营养,这势必会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农村幼儿园管理与设施不完善,幼师质量数量无保证
在农村,有些地方群山连绵,人口稀少,受生源少、交通不便等条件所限,有些村子会有一个幼儿园,而有些村子却没有,导致很多孩子无法入园。现在农村的幼儿园大都是当地人自办的私立幼儿园,国家财政也没有给予财力支持,很多幼儿园只能因陋而简,管理不规范,多是以谋利为目的,不顾上级主管部门的规定,随意创建幼儿园,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交通工具随意拼凑,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同时,农村的师资力量非常欠缺,农村幼师待遇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导致幼师队伍大量流失。由于4~6岁的幼儿有其特殊性,要求专业知识的新型幼教队伍来支持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只有数量有保证,教师有保障,才能为留守幼儿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才能从生活上学习上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四)政府不够重视农村幼儿教育
在农村全面免除农业税后,在地方政府财政吃紧的情况下,对发展幼儿教育没有给予专门的财政拨款,对于农村幼儿园的创办没有实行有力的监督。在农村地区,没有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体制,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留守幼儿基本上享受不到政府的补贴。并且有些地方政府忽视学前教育,投了钱也显不出明显政绩。造成幼儿教育投入不足,公办幼儿园缺乏,在农村家庭留守儿童需要托管产生需求的情况下,对于民办幼儿园的监管松懈。放任其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大量劳动力流出,致使留守儿童问题突出,政府也未采取相关措施发展当地经济,引导人们在家园创业致富,改善劳动力外流的现状。当地教育部门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农村留守儿童幼儿教育方案,对幼儿教育的事业缺乏统筹规划。
三、解决农村留守幼儿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父母要对留守儿童的幼儿教育关怀备至
在教育问题上,父母角色不可替代。在农村,父母在为生计忙活的同时,不能忽视孩子从小的教育,必须强化对子女的教育意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也明确指出:儿童不应当与他们的父母分开,除非得到有能力满足他们福利的政府的照顾。要让父母充分意识到,为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父母的关怀和教育不可缺失。父母应尽量不和孩子分离,对孩子既不能过分溺爱,事事包办,也不能放任不管。即使和孩子分开也要经常保持联系,关注孩子的健康和学习情况,不能造成亲情隔膜。
(二)监护人要转变观念,重视留守儿童幼儿教育
对于儿童的幼儿教育,按理来说监护人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来满足孩童的求知欲,监护人自身要不断提高自我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但这一要求,对于农村来说很不现实,毕竟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都是上一辈,他们文化水平有限,继续接受教育辅导也很困难。所以,对于隔代监护的情况,我们要求监护人在幼儿教育这一问题上必须转变自己的陈旧观念,要意识到幼儿教育对孙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监护人要积极支持孩子上幼儿园,同时监督孩子按时学习,培养孩子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兴趣,提高他们上学积极性。
(三)完善农村幼儿教育设施
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作为进行义务教育的铺垫,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幼儿教育的财政补助,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村民办幼儿园的建立,同时也要建立和规范公立幼儿园。国家应当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教育服务职能,把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高投入比例,形成以政府办园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在农村,要想尽一切办法引进优秀幼师,加强城乡幼儿教师的流动和交流,提高农村幼师质量。针对留守儿童较多的村镇,要建立儿童基础设施较为齐全的活动中心或幼儿园,让留守幼儿在集体活动中驱除孤独,减少“留守”带来的伤害,促进留守儿童各方面的正常均衡发展。
(四)加快建设新农村的步伐,促进劳动力就地就业或就地转移
政府要不断引进资金建设新农村,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消化剩余劳动力,促进和带动本土特色的经济发展,让本地农民能在家门口工作,同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已到达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实现发展农村经济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相互促进,使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接受父母的照顾和教育,减少一些因为和父母分离而产生的亲子关系淡薄等社会问题。
(五)完善城市务工子女的入学教育机制,建立“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城市的政府及教育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对处在接受幼儿教育的农村儿童来说,他们离开农村,但相应的教育经费没有随之转拨,所以儿童所在的城市入园地就缺乏一定的教育经费保障,因此对于教育经费预算的管理要进行改革,突破城乡限制。其次,在户口流转问题上,对于在城市务工人员的子女来说,他们也应该拥有享受教育资源和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就是出于户籍限制,带来了农村和城市的教育不公平的问题。因此,政府要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的界限,减免学费或取消公办幼儿园的“借读费”“赞助费”。
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EB/OL]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2013-05-10
[3]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节选[J]中国妇运,2008(6)
[4]和建花,谭琳,蒋永萍全国农村留守幼儿的状况、问题及对策学前教育研究,2009(1)
[5]庞丽娟,张丽敏,肖英娥促进我过城乡幼儿园教师均衡配置的政策建议教师教育研究,2013(5)
[6]赵兴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实质与解决路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策略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
1.隔代教育
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孩子的父母外出务工后,大多将孩子交给孩子的祖父母辈看护。特别是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农村家庭,很多会在孩子刚出生后不久就离开了孩子外出务工。由于很多农村地区还有着一些传统思维,觉得男人应该是外出打拼的一方,女人的更多精力应该放在家庭。所以要么是孩子的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要么是孩子的父亲外出务工,孩子一直生活在存在缺陷的家庭结构当中,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特别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后不久就双双外出务工的家庭,孩子大多只能交给祖父母辈看护。祖父母辈的很多教育思维和方式,很多已经不适合当下社会的发展了。加上很多祖父母觉得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心疼孩子反而造成了溺爱的情况,这些畸形的爱对孩子的成长也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2.父母角色参与度不高
如果是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孩子与父母聚少离多,孩子对父母的亲密度会大大降低。当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成长的问题的时候,祖父母因为年龄较大察觉不到孩子幼小心灵上的小小变化,而孩子因为和父母比较疏远就不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在最关键的心理干预期的时候没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再有,有些孩子是母亲独自在家看护,母亲既要料理好孩子的一切,还要兼顾家里的农活和家务,无法抽出足够的时间陪伴孩子。虽然看似在家,实际上对孩子来说和也没有实际上的心灵依靠作用。同时因为务工现象的增长,“出轨率”也随之上升。一旦这样的情况发生,孩子是最大的受害者。无论是父母不愿忍受对方的不忠选择离婚,还是因为长期的分开导致父母感情疏远带来的貌合神离,给孩子的家庭都是一个畸形的不完善的家庭。这样家庭里出来的孩子,会更加容易自闭,不爱说话,时间久了会积压很多的心事。
3.学校与社会配合力度不足
很多农村学校本身教育资源就比较短缺,教学任务大多还是以完成学习计划为主,对于很多留守家庭的儿童的关心和教育同样不足。当家庭教育存在重大的疏忽漏洞的时候,学校教育也没有进行积极的干预引导,留守儿童的心理一旦遇到问题时,很难自己予以解决。同时,社会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气,及时引导家庭教育走向正规轨道,这些都是潜在的因素。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改进策略
1.提高当地就业率,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
父母选择外出务工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地的就业环境不好,就业薪资待遇不够理想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如果能够有效改善当地的就业环境,并且发展当地经济实力水平的话,就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留在家乡发展,而不是去外地发展。这样一来,孩子可以跟随在自己的父母身边,感受到健全的家庭结构,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因为一些原因,回家工作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支出,孩子不得不在跟着父母外出打工和留给祖父母看护中抉择。很多孩子如果跟随父母生活,到了入学年龄后也会因为户籍问题面临入学的困扰。公立学校对于户籍有着严格的规定,而私立学校的学费又过于高昂,一般的务工家庭根本负担不起,在两难抉择间,父母只得选择把孩子送给孩子的祖父母看护。所以,能够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建立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公立学校,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尖锐问题也能够有很好的解决。
2.提高父母的参与度
很多农村家庭成婚较早,对于“为人父母”的概念比较单薄,很多人都没能真正体会到这两个字的含义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孩子。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上,因为诸多的客观因素,就有很多认识不到位的地方,很难参与到孩子眼中认同的“父母形象”。所以,父母必须认识到自己在孩子世界中的重要性,即使是外出务工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也要在有限的陪伴时间里全身心陪伴着孩子。有相关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父母全身心陪伴孩子的十分钟,强过囫囵陪伴一个星期。所以,即使是因为外出务工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比较少,只要父母能够把握好这短暂的相处时间,也同样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从而做到心灵上依靠父母。因此,父母对于自己角色的认识度必须加强。特别是以往觉得自己外出务工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环境,对于物质方面尽可能满足以作为不能陪伴孩子的补偿的想法一定要及时纠正,否则给孩子带来错误的价值观,影响孩子的一生。
3.发挥学校与社会的帮扶作用
学校方面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班主任帮持制度,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关注留守望儿童的思想动态,与其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健康状况,并通过定期走访,与监护人进行交流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与反馈留守儿童的情况,也帮助监护人做好留守儿音的思想工作。其次,学校方面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学生认真守纪,了解父母在外面打工的艰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的辛劳,并了解到金钱的来之不易,形成艰苦朴素的良好生活态度。除此之外,还要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涵盖到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各个环节,一起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教育。
篇5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70
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比例居高不下。仅以我地任家桥村小为例,该校小学班5个,教师8人,小学生共有89人。全校89名学生中,其父母外出经商、务工,父母病故、离异,学生由公婆、亲友代管的“留守儿童”多达68人,占学生总数的76.4%;单亲外出的学生10人,占学生总数的11.24%;双亲在家的学生仅11人,占学生总数的12.36%;“留守儿童”68人中,靠祖辈监管的64人,占“留守儿童”的94.12%;靠亲友监管的4人,占“留守儿童”的5.88%。近年来,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我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有的“留守儿童”性格缺陷,人格发展不健全。“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缺乏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得其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失望、孤僻、敏感、胆小等。
第二,家长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不重视学生的学习,造成“留守儿童”的厌学,很多学生学习成绩滑坡大,学习成绩差。
第三,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缺乏监护人的有效监护,有的“留守儿童”不良嗜好增多,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留守儿童”中违纪行为趋多。
第四,由于代养人文化素质低下,缺乏家庭教育技能和方法,使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上了放任自流和娇宠溺爱两个极端,造成部分“留守儿童”我行我素,不孝敬老人,好逸恶劳,自私放荡,品行恶劣,道德品质差,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出现道德发展的严重危机。
2 我校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的有益探索
2.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我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抓好“留守儿童”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工作。学校党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了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了每周有研究、有布置,平时有检查,期末有总结,年终有考核。学校狠抓了班主任工作,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每期开学学生报到注册时,将父母双方的外出务工情况、“留守儿童”监护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通讯联系方式、方法等进行登记造册,从而掌握了“留守儿童”有关信息,便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2.2 建立规章,落实责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
第一,我们坚持了定期召开“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制度。每学期,学校分季度召开两次“留守儿童”监护人会议,组织监护人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指导教育方法,交流教育经验,交换“留守儿童”在校内校外的思想、学习、生活、表现等意见,使学校和监护人双方充分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行为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二,落实了“留守儿童”的定期家访制度。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按学校规定对“留守儿童”每月家访一次。通过家访,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学习、生活、表现等情况,发现其思想行为中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发现其缺点及错误等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批评教育和科学的引导,使他们能健康幸福的成长。
第三,对“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学校实行了包干负责制。学校将各班“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包干到教师人头,制定教育目标,并登记造册,学校定期检查教育效果,通过对学困生的重点教育,重点帮助,突出了重点,促使学困生转变,使其不断进步。
第四,落实了考核奖惩制度。学校每期期末,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逗硬考核,分项进行量化评分。每期考核后,及时总结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中成功经验和不足,表彰“留守儿童”中的品学皆优的学生和成绩显著的优秀教师、优秀监护人。对工作无进展、教育效果差的教师和监护人,学校与其共同查找原因,并对症下药,立足不放弃每一个“留守儿童”,使其共同前进。
2.3 切实加强团队工作,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结合实际,切实开展好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
第一,学校少先队总部和团支部写出了《致“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和《致“留守儿童”的一封信》,信中体现了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并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学习和行为提出了要求,对监护人明确了职责,要求履行好监护人的义务,担当起监护人的责任。
第二,针对“留守儿童”中的特困生,学校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全校师生积极为特困生捐款捐物,帮助他们解决了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
第三,针对“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手拉手,一帮一,一对红”的互助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和了解,弥补了亲情的不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四,针对“留守儿童”中有的行为不良和个性强、脾气怪、不孝敬长辈、自卑孤僻的个性特征,我们在师生中广泛开展了《学守则、守规范》活动和“五心”教育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使有不良行为和性格缺陷的学生改正了错误,规范了行为。
第五,针对“留守儿童”中的违纪违法行为,我们坚持开展了“遵纪守法”、“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我们坚持上好朝周会课、品德课、法制教育课和心理健康课,使学生受到了遵纪守法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做到了学法、知法、守法。
2.4 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教育和管理好“留守儿童”
由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各部门的积极配合、协调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我校领导经常到新区党委、政府和社区去汇报“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一起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受到新区党委、政府、社区领导的大力支持。新区领导、部门领导通过各种节日以多种形式慰问“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生活上得到了关爱,心灵上得到了温暖。
篇6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现状
家庭对每个人来说,是人生起点,生活和休息的港湾。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教导和关爱,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大量的事件和数据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表现为:自卑、孤独、人格不健全、行为偏激、为所欲为、敌对心强等,更有甚者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认为社会是不公平的。
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引发系列社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转型,引发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大转移,这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体现,但也使农村在家留守人员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留守人员变成了“386199”部队(38,三八妇女节,妇女;61,六一儿童节,儿童;99,重阳节,老人)。仅合川市外出务工农民就达30余万,占农村人口的40%。这种农村留守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造成大量家庭成员缺位,引发农村老无所养,幼无所教,妇无所扶等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由于成员缺位,缺少家庭应有的温暖和关心,他们心情忧郁、精神空虚,为了在社会上寻找相应的慰藉,很容易沉溺于黄色书刊、录像以及网络中,甚至吸毒、酗酒、性放纵等,家庭成员的缺位造成家庭教育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使留守儿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险,也成了违法犯罪团伙利用和侵害的对象。
二是监护人无力履行监护义务,致使留守儿童违法犯罪增多。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关心子女不够,只注重物质满足,不注重精神护慰,留守儿童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长期生活,使他们产生孤独、自卑、怨恨、狂妄等心理倾向,容易被坏人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精力有限,使隔代监护和临时监护基本没有能力监督留守儿童的日常行为。由于隔代监护和临时监护在监管中过分溺爱和不懂得科学的教育管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滑,发生迟到、逃学不交作业、不听话、不爱学习、喜欢乱翻爬、爱上网、好打架、不团结同学、辍学、违法犯罪等方面。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性和越轨行为得不到监护人的及时纠正,致使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有的追求时尚,抽烟喝酒,时间一长形成了恶习,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可见,留守儿童问题已逐步演变成社会问题。从****县2005年青少年犯罪案件104件230人看,农村青少年占98%,这些青少年中90%的父母在外务工。如***镇的潘某、蒋某、付某等6人团伙抢劫案中,其中5人曾经是留守儿童,他们多次到学校采取持刀威胁、收身、殴打等手段对学生下暴。
三是监护人的教育管理能力较差,造成留守儿童厌学、逃学、辍学。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而****县留守儿童辍学占全市辍学人数的92%,由于监护人要承担繁重的农业劳动,还要承担繁琐的家务劳动,他们90%系文盲或半文盲,不具备教育、管理、引导和辅导留守儿童的能力。监护人的自身素质、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不相适应,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他们把孩子当“小皇帝”、“小公主”看待,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产生厌学、逃学、辍学。
四是监护人自防能力差,造成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断层。由于农村治安防范网络不健全,留守人员结构不合理,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自防能力极差,留守儿童自我保护能力弱,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一些不法分子将侵害目标锁定在农村治安防范弱势群体年老体弱的留守人员,部分农村留守人员和留守儿童面对不法侵害无能为力,自身遭遇的不法侵害和周遍感受的不法侵害,使留守儿童安全感极差,这样的生存环境造成了留守儿童的生理健康和思想品行的断层,给留守儿童的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致使留守儿童对社会的认可错位,形成仇视社会、报复社会心理。
二、关注留守儿童的监护和教育,共建和谐社会
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了不起的民心工程、阳光工程、雨露工程、未来工程、德政工程,所以,建立家庭、学校与社会互动的“三道”防线,通过法律的形式调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法制观念,走好自己的人生道路,保证留守儿童在家庭中受到家长的呵护,在学校和社会随时得到关心和关注,使留守儿童随时都处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全方位监控之下,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一)加强“农民工”的教育,增强家庭责任心
目前农民工教育基本处于“三不管”状态:一是农民工离开家外出打工,时间长,距离远,无法对外出农民工进行教育;二是农民工务工机动性大,务工地的社区、教育、计生等部门无资料档案可查,很难找到他们进行教育;三是农民工的用工单位追求的经济效益为主的劳动方式决定了他们不会进行教育。所以,农民工接受教育实际是空白,这对农民工不公平,对留守儿童也不公平。由于农民工不能把握好和孩子融洽沟通的方式及采取好的教育措施,这是造成留守儿童辍学率高、犯罪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机制,有关部门利用节假日或回家探亲期间,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对外出农民工的培训工作;具备条件的,也可在农民工聚居地和单位建立临时党支部、团支部,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团员在做好农民工帮助教育工作中的作用;积极吸收农民工加入流入地的工会和妇联组织,增强农民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能力。通过学习要让他们掌握一些青少年心理知识,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掌握正确的教育常识和方法;要让他们尊重孩子的人格,对有生理缺陷、曾犯过错误的孩子不要揭短,注意给孩子留面子,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要让他们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通过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切实发挥数以千万农民工的作用,增强农民工的责任心和义务感,无形中对抑制、预防留守儿童违法犯罪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整合社会资源,形成社会监护教育合力。
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是有效实施对留守儿童进行社会监护和教育的基础。一要充分发挥流出地政府政策导向作用,利用综治、计生、妇联、教育、民政等部门,在充分发挥自身职能的基础上,准确掌握本地区外出农民工的数量、去向和往返规律,切实督促外出民工履行监护教育留守儿童的义务;二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作用,社区居委会、村社干部,要对本辖区的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排查,建立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在作到底数清,情况明的基础上,还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掌握他们的生活、学习、思想情况,及时向外出农民工取得联系,研究管理留守儿童办法;三要整合社会资源,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基层组织及社会各界根据具体情况,动员一批自愿者,采用结对子的方式进行定期了解、帮助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始终在我们的关心、监督下;四要建立留守儿童管理长效机制。当地党委政府要将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纳入基层干部为民干实事范畴,通过关心、帮助留守儿童融洽干群关系,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同时,将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同部署、同考核,进一步明确关注留守儿童是党委、政府的职责和义务,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篇7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对策
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东方古国,有许许多多经典的教育故事,比如家喻户晓的孟母三迁。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却没有对自己未成年的孩子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他们留在农村被父母或亲戚代养的孩子则成了所谓的“留守儿童”。这些未成年孩子大部分在6―16岁之间,而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思想意识淡薄,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由于其监管人在时间、空间及文化素养上的原因容易造成这部分孩子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分歧。
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家长通常只是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以弥补对孩子在情感上的亏欠,而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只让孩子一切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对孩子的行为则不闻不问。事实上“留守儿童”的内心比较孤独,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任何事物都是一片茫然,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他们得不到应有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导致他们难以与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相适应。这些“留守儿童”在无形中就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是件不光彩的事,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老师同学交流。久而久之,这些“留守儿童”便会在学习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记忆力不持久,等等。
纵观社会教育现状,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更是老师工作的重点,应义不容辞地担起这份重任。我们的工作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老师应该多关心学生,尤其是缺乏父母关爱的学生――留守儿童。根据任教以来的所见、所闻、所感,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希望广大同仁多关爱“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充满温暖的家,从而营造一个和谐而温馨的校园,让祖国的花朵更加茁壮成长。
首先,对“留守儿童”要有爱心、耐心。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留守儿童”自身来说,他们缺少爱和关注,因此殷切希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渴望我们能在小事上细节上多关心他们,即使是我们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话语。我们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变化,对他们多一份关心、爱护和照顾;对他们的偏激行为给予理解、宽容和耐心教导。用自己的爱去弥补他们所失去的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就是他们学习、成长的家。
其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无暇顾及,造成孩子情感上的缺失,得不到真正的引导与帮助。学生幼小的心灵缺少父母的安慰,这会对他们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针对“留守儿童”内向、自卑、敏感、性格脆弱的特点,我们应该举办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如办手抄报、音体美兴趣小组等。通过活动的开展填补学生心灵的空白,让他们觉得学校生活是他们生活中美好充实的一部分。这些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为弥补对孩子情感的亏欠,经常往家里寄钱,而孩子对金钱的自理能力不强,再加上爷爷奶奶或叔叔婶婶的娇宠溺爱,便养成一种乱花钱,甚至逃学、自暴自弃的恶习,形成自私、孤僻、暴躁、蛮横的性格。我们应该循循善诱,让他们知道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让他们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体会到父母在外务工的艰辛,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知道父母在外务工不是不爱他们,而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再次,关心“留守儿童”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留守儿童”因缺少关爱,多少有些自卑,我们关心“留守儿童”不应只停留在表面,而要用真心换取他们的信心。减少“留守儿童”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最后,关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质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大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自制力差,再加上脾气暴躁,往往会因为一件小事而和同学大打出手,甚至干出违法的事情,严重威胁着其他学生的人身安全,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大多数女生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让学生知道如何来保障自身权益。“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爷爷奶奶隔代亲属抚养,老人往往溺爱孙子,很容易袒护孩子,使孩子养成自以为是的恶习。再加上农村大多数老人是文盲,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很难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导致孩子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厌学情绪。老师应该及时帮助这些“留守儿童”解决疑难,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真正体会到班级的温暖。
总而言之,老师既要做孩子思想上的引路人,让他们走出误区,恢复自信,又要做孩子学习上的引导者,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做孩子生活上的保护者,让他们免受不法之徒的伤害。因此,教师必须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孩子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课外活动,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会合作;多进行家访,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二知”即要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他们的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且采取相应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亲情、关爱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生活氛围。
参考文献:
[1]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2]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3]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25卷)[J].教育问题与实践,2005,(4).
篇8
关键字: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79-01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现状
(一)学习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少部分留守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成绩优良。但多数留守儿童学习不刻苦,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差,成绩欠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1]
(二)性格缺陷。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孤僻。
(三)品行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的愧疚往往对孩子采取单纯的物质补偿,这种方式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又由于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常有逃学、早恋、抽烟等行为,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四)缺乏亲情。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越来越需要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而现实的状况则让孩子们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产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或基本上没关注,这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
二、影响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教育缺失。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
(二)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子女的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校经费紧张,房屋失修,教育环境艰难;二是学校没有开设适合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三是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和家务负担都很繁重,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学生;四是农村学校师资普遍不强,教学质量不高。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建议
(一)父母关爱,营造平等、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尽管不在孩子身边,但仍可通过多种途径关爱孩子,履行监护职责。身在异地的父母,利用现代通信工具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老师应定期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情况。选择家中托管孩子的监护人应把孩子托付给言讲诚信的人监护。家长还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
(二)学校营造温暖的教育环境。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和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2]
1.教师角色要转变。为适应留守儿童的需要,教师除了应承担教育、教学工作之外,还要加强对留守孩子的监护职责,使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监护育人、抚养育人的复合型教师和父母型教师,在思想道德、生活、行为习惯上对留守孩子像父母一般监护抚养。
2.教育理念要更新。传统的一般教育理念和方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采取适合留守孩子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的教育方法。
3.学校功能要增容。农村的学校功能要增容,要有新的学校理念。学校除应加强教学功能外,特别要加强其生活功能、服务功能的建设,使学校成为留守孩子学习生活、衣食住行融为一体的新型学校。
(三)社会关注,营造安全、健康的社会教育环境。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有力监管,极易被社会的不良现象所诱惑,加之他们自制力差,必然会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各级政府应把留守儿童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优秀家庭成员和优秀成员等评选活动,通过身边鲜活的好人物、好事例树立典型,从而以点带面,不断辐射,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总之,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方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自我教育则是解决留守孩子教育问题的内因和最终目标。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最终还得通过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篇9
据调查,在我校学生的父母中,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的占68%,单亲或孤儿占4.5%,一年不能回家团圆的占13%,大多数也只能在寒暑假在一起聚聚。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这种状况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学校和社会。在调查中发现,有1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大部分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经常作业不做,说谎打架,沉迷于电视、游戏。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离,使他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性格孤僻。
二、形成原因
造成以上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监护不能落实。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占76%;其他亲戚监护或寄托在老师家占18%。
简析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责,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而亲戚或老师监护,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只要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甚至闹矛盾;另外,寄托的费用比较昂贵,很多家长无法承受。
(2)父母亲情淡薄。对本校一个班的调查中发现:39%的留守儿童与父母不是经常联系;与父母双方经常打电话的占28%;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只占56%。
简析父母亲情是儿童于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元素。这种东西是任伺事物都无法代替的。然而,有些父母,由于缺乏教育知识和经验或生活所迫,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认为只要有衣穿有饭吃就可以了,缺少沟通与交流。
(3)老师关注不够。
简析留守儿童应该是我们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也只能在学校正常上课的时间内与其接触,加上班上人数众多,有时顾及不来,与家长也难取得联系与沟通。
(4)社会环境不利。
简析社会上的游戏厅、网吧管理混乱,有些老板为了营利,招进一些未成年儿童,使其沉迷网络、游戏,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
三、对策探悉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在学校教育方面,我们学校决定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1、成立自立组织。
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也要给予他们心灵关怀。我校配备了心理老师,以便对留守儿童及时疏导教育。多向管理,形成数育网络,真正形成临时监护人、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教育网络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联系与沟通,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研究。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据调查,这些儿童中有的孩子比同龄人懂事早。因此,班级可以成立“独立儿童小组”,年级可以成立“独立儿童委员会”,选用其中具有独立能力的孩子担当成员,从而扩大他们的影响,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让他们在老师、学校的引导下自己管理自己,从而保障自我锻炼。这样,既可增加心理倾述渠道,增进伙伴之间的友情,又可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自己的组织便于随时请教,随时求助。
2、建立专门档案
从我们的调查看,现在的这些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儿童。因此,不论是一个班级,还是一所学校,我们都应把他们作为我们教育的重点,在教育活动中,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但从现有状况来看,很多学校如我们调森情况相似,对其关注不够,有的甚至漠视了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我认为,不管是班级还是学校必须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而保障对他们生活上的必须求助,对心理上的及时疏导。
3、定期召开会议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是当今教育的新问题,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难点问题,而且学生所占比例大,涉及问题多。因此,不管是学校还是班级,可以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留守儿童问题,形成会议制度,要通过会议形成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决议和制度。从而保证班级、学校在决策上的“政策”支持,同时,促使我们把握和突出“以生为本”的教育重心,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宗旨。
4、设立咨询机构
篇10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D5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交由父母单方、其他亲人或委托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未成年人( 6- 16岁)。这些滞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期,由于家庭交往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管理措施的缺位以及社区教育的空白,其学习、心理和生活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并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品行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子女的物质生活关怀较多,对其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功利化和世俗化,对社会共同理想和主流价值观缺乏认同。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受负面影响较多,有的留守儿童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误,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会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 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旷课、逃学、迷恋“ 网吧” 等现象,有的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混在一起,极个别的儿童甚至因此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2. 学业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亲或母亲在家独自承担了全部农活和家务,根本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而父母同为在外打工者的子女绝大多数是由祖辈照顾,祖辈且多数是文盲,往往只能照顾孙辈们的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多数留守儿童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明显低于其他儿童。
3. 心理健康问题
我们知道, 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父母与孩子分离时间的长短、代养人的教育方式、孩子交往的对象等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感到紧张、忧郁、多疑、焦虑, 人际交往能力较弱,存在情绪与交往问题;长期与父母分离, 他们的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独。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多。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常常导致产生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心理,进而产生感情脆弱和形成消极孤僻的性格。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措施
1、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要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社会力量,确保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要加大对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保护力度,建立以家庭监护为主,以社区、学校或其他人员监护为保障,以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要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就业、住房、教育、卫生等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探索农民工社会保障、探亲休假等制度。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在流入地和流出地都能平等分享公共服务资源。另外,对于农村留守幼儿和大龄儿童,国家应考虑将其教育纳入到下一步国家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中去。
2、在学校教育层面,坚持把以“留守儿童”为本的工作理念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创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学校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帮助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因人制宜进行专门教育和管理,并及时与儿童父母或监护人沟通,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内外教育的合力。(2)建立教师帮扶制度,教师和学生结对子,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关心,在精神上关爱,在学习上关注,驱除他们由于亲情缺乏而积压在心里的阴影,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家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3)建立家教指导制度。学校邀请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良好成效的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向其他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介绍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或者向他们印发反映留守儿童家庭成功教育实践经验的学习资料,为他们在教育中提供借鉴。
其次,建立留守儿童心理教育机制。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丰富课程教学,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身存在的各种问题,树立建立健康、乐观的心理状态:(1)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留守学生分析和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疏导他们的心理压力和障碍,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2)开通“心灵热线”,给学生一个倾诉心声的地方,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同时加以疏导,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健康心理。(3)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定期组织开展讲座、主题班会、联谊会等,让儿童融入集体,找到归属感,减少内心的孤独感。
再次,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激励机制。激励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好的驱动力。因此,特别需要用外部的激励来激发他们的内动力。学校要积极建立帮助儿童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如奖学金制、定期评比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等,通过学生自我申报、多方面评比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和约束,向好的行为习惯发展,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不断改进和发展自己。久而久之,这种外部的推动力就逐渐转化为内动力,积极向上就成为了一种自觉行为。
3、在家庭教育层面,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和教育作用
一是父母的亲情补偿。父母要通过电话、书信等多种形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交流感情,多关
心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状况;尽可能利用节假日回家看看,使孩子体验到亲情归属和父母之爱的幸福。父母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随时掌握孩子的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纠正。
二是为留守儿童慎选监护人。父母在为孩子选择监护人时要慎重,要充分考虑到监护人是否尽职,是否能给孩子在生活学习方面的指导,是否能给孩子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可能将孩子委托给那些责任心强、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一定学习指导能力的人。
三是监护人要明确责任。作为监护人应树立角色意识,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采取多种措施努力为孩子营造近似完整家庭结构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提高自身的教育方法和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以便能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职责。监护人在教育的同时,要引导留守儿童主动与自己的父母联系,反馈自己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状况,以获得父母的关心、理解和支持,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总之,留守儿童教育是一个关系到家庭的幸福,需要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的联系, 春风化雨,大爱无声,让全社会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生活环境,像知时节的春雨,用真诚的爱去滋润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田,用热情的火去点亮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灯,指引孩子生命的航程,收获希望,让我们共同努力,使他们健康、快乐、幸福的成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