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辅导范文
时间:2023-03-15 11:4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作文辅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作文辅导;写作兴趣;评价体系
作文针对于小学生而言,是相对较为困难的,学生由于语言较为贫瘠,语言水平较低,在进行写作时,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
一、培养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做什么,都应该怀着感兴趣的心情去对待,这样便能取得极佳的效果。人如果想做好一件事,一定要用“痴缠”的热情去对待,那么,教师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来激发学生对作文的热爱之情呢?
1.从浅入深,加强学生自信心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讲解作文时,往往是单一地讲述着空洞的作文理论以及方法,这种枯燥乏味的讲解,让学生逐渐对作文失去了兴趣。同时,也会让学生对写作充满压力,对写作充满恐惧,逐步失去对写作的兴趣。因而,新课改要求中提到,教师在讲解作文写作时,应当由浅入深地进行讲解,逐步地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以及热情。例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作文的第一课时,可以利用“情景引入法”来吸引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个故事,一个能吸引学生目光并且能引人深思的故事。然后让学生口口相传地讲解这个故事。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之前那个故事复写出来。在学生写作完毕后,教师应当进行相关的点评并且以积极鼓励的态度来对待学生的作业。
2.注重交流,激发潜力
在日常的写作课堂中,教师应当让学生阅读同学间优秀的作文,而不仅仅是名人伟事的阅读,过多地阅读同学中的优秀作文,能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因为学生的优秀作文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以及写作水平,学生更容易从中学到知识,从而体会作文以及语言的魅力。与此同时,每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好胜心,看到同学的优秀作文时,也希望自己能写出更好的文章,继而不断地努力进取。这是一种极好的竞争形势,教师应当有效地利用此种心理,给每位同学同样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竞争观以及人生观。
二、注重实际,发展自我
作文教学的目标并不是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个优秀的作家,而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这一基本技能,之后能更好地充实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能帮助学生在写作中不断地寻找自我,不断寻找自己的自信心。
1.在对小学生进行写作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写作的实用性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中,教师将作文教学实践的重点放在作文的艺术感上面,从而忽略了作文的实用性,让学生产生“作文无用论”的想法,由此将写作看做是自己日常学习的沉重负担,长久以往,只会让学生对写作充满排斥,无法专心地进行写作。
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应当注重作文的实用性,真正从作文本中走出来,走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真正体会学生进行写作时的心情。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书面形式来谈谈自己针对班级管理以及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法,同时,也可以跟老师谈谈自己的心里话,可以畅所欲言,这样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作文对于生活的重要性。
2.主动地进行写作
在日常的作文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传统观念上的“要我写作文”转化为“我要写作文”这种主动的行为上来,让学生写自己所想写自己所经历的,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写作的魅力。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不限形式,不限字数的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能让学生在进行写作的时候,真正做到心中有所想,便有所写的状态。这样的状态,不仅能帮助学生抒发心中感慨,而且能帮助学生真正地热爱上写作,将写作看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三、全方位的评价体系
作文的批改是作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整个作文教学质量的好坏。因而,教师在进行作文批改时应当极其认真,尤其注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并进行及时的表扬,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当然作文批改不应该只有优点,更多的应该是优缺点相结合的评价,这样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有所进步,缺点让学生找准目标,加速前进,优点让学生充满信心地进行学习。
综上所述,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辅导时,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同时加强写作实用性的培养,并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鼓励学生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以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章玮.浅谈小学语文作文教学[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3):83-84.
篇2
名句, 是前人思想和聪明的结晶, 散发着超越时空的魅力, 闪烁着永恒的灵感和诗意的光线。多用名句, 能使我们的表达精练而生动;善用名句, 则能使我们的作文意蕴深刻, 神采飞扬。
名句的运用, 一般分为“引用”和“化用”引用又分“明引”和“暗引”。所谓“明引”, 即点明名句的出处和来源, 如例文《以平和之心对待人生》的最后两节, 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引用;所谓“暗引”, 即不指明出处, 直接将名句编织在自己的语言中, 这种引用不露斧痕, 最受作者青睐。如例文《断岸千尺?气定神闲》的开文三节。
“化用”也可分为两种。
一是“借用式”, 即借用名句的形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属于“旧瓶装新酒”。如苏轼的“如蝇在食, 吐之方快”一句, 便是借用了《汉书.杜钦传》中的“如鲠在喉, 不吐不快”, 但表意已有所不同:“鲠”在喉, 给人的是痛感, 而“蝇”在食, 则让人恶心。这样一改.就将苏轼对权贵的厌恶之情和无畏之意表达得更为强烈可感。
二是“引申式”, 即发挥名句的原意, 在原有意思上引出新意来。例文《所谓伊人, 在水之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不难看出, 这篇记叙性散文的情节, 是根据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原行吟江畔”和屈原《涉江》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的诗句申发而来。考生充分利用文史知识, 对屈原生命的最后一刻进行了大胆而又合理的想象, 并加上简练雅致又不失细致生动的文笔, 将屈原热爱祖国决不犹疑、坚持真理毫不妥协的高贵品质和伟大情怀, 表现得淋漓而隽永, 令阅卷者赞叹。值得一提的是, 与例文2考生对苏轼的诗文烂熟于心了如指掌一样, 本文对《诗》《易》《论语》《史记》以及《离骚》《涉江》《九歌》的运用也是信手拈来, 俯拾即是, 充分反映了考生非同一般的文化底蕴, 难怪阅卷老师说:“就冲这功力, 也会打个高分!”
显然, 名句的运用, 不仅能提高我们的理解能力, 丰富我们的审美情趣, 还能培养我们的创造思维。在我们的作文中, 名句的运用, 有这样几种具体的途径。
1. 以名句为题, 画龙点睛。
例文3的“所谓伊人, 在水之诶”, 言简意赅, 一语双关:既是屈原心中追随的“伊人”一一明主, 又是考生心中崇尚的爱国先行者——屈原, 可谓典雅传神, 韵味无穷。
2.以名句开篇, 先声夺人。
“拣尽寒枝不肯栖”“嫣然一笑竹篱间”“玄裳缟衣嘎然长呜”, 暗引苏轼的名句, 构成语意上的排比, 为正文论述“断岸千尺?气定神闲”的苏轼做了极富神韵的渲染, 引人入胜。
3.以名句对比, 突出见解。
明引北岛的“一切希望都带着注释, 一切信仰都带着……”和舒婷的“未来的一切, 都生长于它的昨天, 希望……”, 通过绝望与希望的鲜明对比, 有力地突出了人生的聪明就是拥有平和心态的见解。
4.以名句为料, 别致传神。
以暗引, 作为开头, 它们起到了摄人眼目、先声夺人的作用, 而作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些富有象征意味的诗句, 含蓄隽永, 别致传神, 虽不是主要材料, 但对表现主旨同样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5.以名句穿插, 一气呵成。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虽九死其犹未悔”三句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为小标题, 既巧妙衔接三个片段, 又通过层层叠加, 使屈原热爱祖国、坚持真理的伟大品性更加鲜明突出。
6.以名句煞尾, 强化主题。
篇3
关键词:乡镇文化站;文艺
辅导文化部《文化馆、站工作条例》明确规定:“组织和辅助群众业余艺术活动是文化馆、站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乡镇文化站作为农村文艺工作的重要枢纽,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的建设的不断推进,乡镇文化站的工作已经成了最接近群众的文化据点。然而,能否深入了解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切实需要,能否满足农村群众对于文艺爱好的需求,日益成为我国乡镇文化建设中的关键节点。
一、乡镇文化站文艺辅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是一名乡镇文化站的文艺辅导员,通过长期的工作实践以及大量的接触了解发现,我国乡镇文化建设就象沙漠深处的一股河流,虽然有了部分灌溉,可是由于基础薄弱,粥少僧多,仍然有待春风化雨,深度滋润。这几年,地区之间发度也很不平衡,有的地方虽然也有重视,偶尔也风生水起,但是与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大差距,大量现实的问题,亟待我们认真对待和解决。
(一)辅导队伍素质建设滞后与不稳定性
乡镇文化站的辅导人员大多来自上级部门抽调的文艺人员,从根本上来讲,这些人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偏远地区由于交通和生活水平的问题,无法吸引优秀的辅导人员,使得这些地区的文艺辅导队伍的素质无法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较。其次,由于辅导人员本身接触到的教育不同,辅导水平和自身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辅导人员的专业背景以及事业责任心不足,加上岗位责任弱化,甚至于有的不务正业,种种因素会造成文化馆站的辅导人员具有岗位职责的不确定性,专业精神的不稳定性,还有的由于工作调动、兼职等问题,使得刚刚建立起来的辅导队伍受到冲击。长此以往,无法建立稳定的辅导体系,进行有计划、持续性的辅导工作。
(二)群众文艺活动意识较低
基层群众文艺活动是乡镇文艺辅导工作的抓手,也是文艺辅导的落脚点和目标主体。其群众文艺活动意识的强弱决定着辅导工作的进程和效果。一个地区文艺活动生机勃勃还是冷冷清清是检验群众文艺辅导强弱的标准。当前,由于乡镇文化工作观念落后,经济上抓襟见肘的状况,部分地区仍然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群众文艺可有可无,文艺工作是花钱买花俏、吃力不讨好的事,不如多花点精力去搞搞赚钱的买卖,投资经济抓好物质。这种意识为基层辅导工作带来了很多制约和难度。氛围清冷,支撑不足,无法搭建群众文化活动的平台,文艺辅导形同摆设。
二、做好乡镇文化辅导工作的具体实施
(一)提高辅导队伍素质,强化岗位专业性,事业责任感
作为农村乡镇文艺辅导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辅导成效的好坏。对于辅导队伍素质的提高,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二是要提高实际辅导能力。首先,通过网络学习、进修等方式,从而对其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综合培训,其次还可以请此领域的专家,来文化站开展讲座活动,为辅导队伍和文艺骨干开展授课,解疑释惑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既是提高学习,又可以进行文化交流,让文化站扩大视野,开拓思路,让文艺辅导员提升素养,增强责任意识和使命感。
(二)以群众为中心,科学安排培训辅导工作
农村文艺普及工作具有“低”“散”“晚”的特性,我们应当从最基础开始,从娱乐参与性入手,抓住群众的空闲时段,采取恰当的时空和形式,有的放矢开展各种普及辅导,举办各种广场、社区、田间活动,广泛调动群众的参与热情,形成互动,形成格局。作为农村文艺工作者我们知道,农忙时段,家家忙于田间地头,根本无暇顾及文化生活,接受文艺培训,我们不可采用行政手段,居高临下去强求群众来参与,应该主动送文化到村头,成为群众精神生活,休闲娱乐的调剂品。
(三)成立各种群众文艺团队,使辅导工作转化为人才队伍建设
基于乡镇文化现状,笔者认为优秀的文艺辅导员就是一粒种子,可以在群众中生根发芽,形成支干树状式系统。有一支支业余文艺队伍,等于有了一批批业余文艺骨干,通过持续的专业训练,传授专业技艺,辅导员可以结合队伍现状帮助他们排练节目,条件成熟后举行展示演出,或者在本地举办群众性文艺节,甚至组织参加更高层次的演出任务,群文赛事等这样既能让群众展现才艺以巩固其积极性,又可以展现地方特色文艺以彰显新农村精神风貌,农村文化工作欣欣向荣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幸福指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四)打造特色地域文化,针对性进行文艺辅导
“普及与提高”,“因地制宜,独树一帜”应该是不同地区文艺辅导工作共同面对的课题,也是我们共同的发力点和结果。我们应该扎根于当地文化土壤,挖掘当地文化特色,打造独特的文艺辅导内容,形成别具一格的文艺辅导成果十分重要。这也是因地制宜,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切实需要的举措。有针对性的进行文艺辅导和服务,更好的开展文艺活动,是激发群众正能量,开创新局面,打造本土文化的必要途径,也是增强群众的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最高宗旨。
[参考文献]
[1]许国钟.乡镇文化站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3,07:6
[2]孔德东,王忠杰.浅谈乡镇文化站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群文论坛,2014,03:27.
篇4
(1)The Layout of a Hospital
Direction: You are asked to write a composition about “The Layout Of a Hospital”. Locate some important departments in the hospital based on the picture and information given below. Your compositions should be no less than 100 words.
1)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2)the Out-patient Department
3)the Surgery Department
4)Dispensary/Pharmacy
5)Physician Department
6)the Eye, Ear, and Throat Department
7)the Dental Department
8)the Laboratory
9)the X-ray Department
10)the Administrative Building
11)the Ward
参考范文
篇5
服务主导型学生工作模式,以全体学生为服务的主体对象,从广大学生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到学生工作的实践中去,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终极目标,将教育、管理与服务三者完美结合在一起作为学生工作的核心价值,为学生提供高效率、高质量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二、服务主导型学生工作模式的主要特点
1.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
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到服务主导型的学生工作模式中去,将传统的“管理学生”的教育理念改为“引导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宗旨。无论是展开教学活动还是社会实践活动,都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2.系统规范的服务内容
服务主导型的学生工作模式科学扩大了为学生服务的工作范围。同时,还特别设置了一个服务部门专项负责学生服务工作。该部门本身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广大学生谋求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方面的便利;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与学校教务处的沟通与合作,构建更加系统化的服务体系。
3.丰富多样的服务实践形式
传统的学生工作不仅形式僵化且数量单一,不能满足社会上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服务主导型的学生工作模式大力推动由经验教育变为科学教育、被迫灌输转变为理性传授、单一教学变为综合发展的转型进程,大力倡导学生工作的新型服务形式。同时,在进行学生工作的服务地点方面也有一定程度的创新。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上课教室,服务地点也逐渐转移到学生寝室等其他学生聚集地带。
4.训练有素的服务工作人员
服务主导型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不仅要求具备主观思想方面的高素质,也要求具备客观能力方面的高水准。一方面,工作人员必须拥有高度的革命热情和工作积极性,秉承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从本质上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谋求利益,无私奉献;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和广泛的服务学识,顺应不断深化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对服务型学生工作做出正确的战略目标与策划。
三、构建服务主导型学生工作模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服务主导型学生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要设立一个专项部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价值观的整改与培育工作。优化该专项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以实现部门内工作力量稳定性与流动性的有机统一。其次,要打造一支专业化的、由全职人员组成的学生思想道德政治培训队伍。有组织地计划并安排各个学生工作者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同时,还要善于发掘工作能力强、工作业绩好的学生工作者,对其进行重点培优,将其推荐到更高的平台以锻炼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另一方面,要积极为学生工作者创造学习条件,统一规划专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与职业道德修养。第三,要实行严惩分明的工作激励制度。在升职、聘任、出国深造、退休养老等各方面通过优惠政策倾斜,激励更加广大的学生工作者更加积极地进行服务性学生工作构建工作。最后,要建立健全学生工作考核机制,确保工作考评结果的科学与规范,确保工作考评程序的制度化。
2.积极开拓服务主导型学生工作的途径
鉴于学生工作的服务效率将直接决定学生在校的学习与生活质量,校方从广大师生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促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求高校加强服务平台建设。一方面,加强服务主导型平台的软件设施建设,其中主要包括学生工作的负责人安排、部门设置、体系构建及其执行策划。优化工作人员配置,把握部门设置的科学方向,建立健全服务型学生工作管理体系,制定正确的执行策划方案。另一方面,要加强服务主导型平台的硬件设施建设,其中主要包括学生工作的活动举办地点及其物质使用资源。
3.创新学生工作的服务机制
高校学生工作服务型机制的创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服务于开展学生工作的外在物质条件。要求加大资金投入,给学生提供更高水平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拓展就业渠道,为学生谋求更多的就业机会选择;推行优惠政策倾斜,给予贫户学生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的物质帮助;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交际及处理世事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服务于开展学生工作的内在修养条件。要求在全校范围内推行思想道德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四、结语
篇6
一、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 环境和地位的变化引起失落感。许多大学新生在中学时期是学习尖子、优秀学生、班级干部,各方面受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和照顾。而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身边都是跟自己一样优秀或是比自己成绩更好的同学。自己中学时考试名列前茅,现在只能排在中等;原来是鹤立鸡群,现在是平凡无奇。这种环境的变化给他们带来不小的心理落差,过去的优越感一扫而光,失落感油然而生,于是开始怀疑自己,对自己失去信心。在大学新生中,来自综合能力方面的差异也引发出许多心理变化。进入大学后,衡量个体价值和能力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才华、兴趣、风度、交往能力等也是引起人们关注的重要品质。于是,一部分大学新生对比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这种地位的变化会导致学生自我评价失调,从而带来自我意识的矛盾和混乱。
2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苦闷。进入大学前,许多学生迫于学业负担太重而对大学生活及现实社会了解甚少,只是通过家长和老师的渲染,对大学过于理想化或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并以考上心目中的高校作为终极目标,来激励自己在高中阶段埋头苦读。但是当他们跨人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于是心理产生失落感。另外,还有部分新生对于所上的大学及专业感觉与自己的期望反差较大,心理感到苦闷。
3 大学学习的不适应导致压力增大。在大学里,无论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还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都与中学差别很大。中学时,教师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那种“抱着走”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在大学,教学实行学分制,学习完全靠自觉。简而言之,前者是有人监督,靠的是他律;后者是没有监督,主要靠自律。许多大学新生面对形形的诱惑,失去他律后又缺乏自律,放松学习导致出现心理上的“无目标状态”;也有些大学新生入学后对所学专业或课程不感兴趣,常常被气馁、自卑、抱怨、后悔等消极情绪所干扰,学习十分被动,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还有部分大学新生受社会上知识贬值论和“60分万岁”等不良风气影响,学习动力明显不足。所有这些情况都导致大学新生学习压力增大,有的甚至带来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4 人际关系的不适应导致孤独压抑。大学新生来到新的环境,他们无不迫切希望了解他人并被他人了解和接纳,因此都渴望人际交往。但是,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都是他们未曾经历过的,而现有的交往能力又不能满足自身交往的需要。于是,有的新生认为自己的交往能力欠缺而害怕社交或挑擗社交,显得压抑;有的新生以自我为中心,自恃甚高,独来独往,显得孤独;有的新生爱好猜疑、富于幻想,或清高自负,喜欢嘲弄讥讽他人。
5 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带来不安全感。大多数大学新生读中学时是走读的,而大学住校过的是集体生活。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过去他们是整个家庭的中心,集体生活观念淡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不太懂得社会公德,只希望别人来照顾却很少懂得照顾别人,普遍缺乏相互谦让的理念。现在处于集体生活之中,由于个人生活习惯的不同,容易与同学闹矛盾,产生心理冲突、困惑和烦恼,由此也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6 经济负担的沉重压力带来失衡感。近年来我国普通高校学生每年的学费在3600~6000元左右,民办高校甚至是上万元,加上平时必要的生活费用,每年开支在1.5万元左右,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是一笔小数目。少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好,个别人花钱大手大脚。部分学生受攀比心态的影响,在承受繁重学习压力的同时还承受着生活上的压力,无法安心学习,经济负担是困扰一部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二、大学新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不同的个体会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原因。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直接的影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学习是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于是把学习成绩看成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的主要依据。但是进入大学后考试少了,学习成绩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学生能力大小的主要依据。由于大学的生活丰富多彩,多才多艺的学生常在活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同学中的焦点。而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业负担过重,许多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的学生,与那些多才多艺的学生相比,势必感到自己―无是处,甚至处在自卑的阴影之中。还有一些家长强迫自己的孩子考进他所不喜欢的学校或专业,上大学后他们对大学没感情,对专业没兴趣,甚至萌生退学的念头。此外,个别过于优越的家庭、个别过于严厉的家长或个别家庭成员关系不和谐的情况,也都会对新生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2 个性原因。个性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显得偏执、自负、多疑、内向等性格的大学新生,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90后的独生子女已成为大学新生的主体,他们的个性和优越感普遍较强,但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精神脆弱,受不了委屈与挫折,缺乏容忍其他人和事的能力;他们唯我独尊、清高自负,缺乏善待他人和帮助他人的精神。这些都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进而引发心理问题。
3 学校原因。这里主要指中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教育对心理问题造成的不良影响。由于高考竞争激烈,导致各中学不断攀比升学率,使得学校不得不把分数和排名放在学校工作的第一位,忽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而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因为学习上的相对自由轻松,原本隐藏的心理问题便暴露出来。
4 社会原因。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困难。随着全球金融风暴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全国的整体就业形势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这无形之中给大学新生带来一些心理负担和压力。此外,我国目前的用人用工制度尚不完善,招聘、就业中的人为因素干扰较多,使大学生心理受到某些困扰。当那些学习努力、成绩较好而家庭背景一般的学生,看到那些父母有钱有势的学生整天逃课、上网、睡觉等无所事事的样子,常会感到社会的不公和前途的渺茫,从而引发某些不安与恐惧的心理。
三、辅导员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 辅导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高校辅导员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位老师和引路者。因此,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素质,对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全方位、多层次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辅导员与广大新生的交往过程,是师生之间思想、品质、意志、情感和人格等方面进行复杂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所具备的心理缝康知识,对大学新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示范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尤其在大学新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起着帮助、引导和解难的作用。实践证明,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心理健康知识越丰富,他的人际交往关系就越好,心理承受能力就越强,情绪、性格就越乐观、开朗,他对大学新生的良性影响力也就越大。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处处把握自己的态度、情绪和言行,以平和谦逊的态度、稳定平静的情绪、恰当稳妥的言行,影响学生、激励学生。这样学生也会从内心景仰辅导员的魅力与风度,把辅导员视为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进而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辅导员还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学会必要的心理调控方法,通过适当的方式,放松紧张的情绪,形成良好的心理反应能力,以良好的心态面对每一个学生。
2 多渠道了解新生的心理情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高校辅导员是最接近新生的心理辅导教师。了解新生的情况包括心理状态,可以通过表面观察、直接接触、问卷调查和与家长沟通等多种渠道进行。及时尽早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有益于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早期评定和早期干预。另外,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问卷调查,可以初探新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建立起他们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发现有心理危机或有家庭病史的学生,要注意跟踪了解、交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特别是要与家庭配合,共同做好这些新生的思想工作。我们还要通过大力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新生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增强心理适应能力。
3 做好入学初的前期引导工作。新生入学初的前期引导工作包括:举办心理讲座,请老生交流学习和生活经验。设立班级心理宣传员,协助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活动等。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新生尽快顺利地适应大学新的环境,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集体生活之中;另一方面可以从中释放新生种种不适应的情绪,一定程度上分解新生迷茫、浮躁、焦虑的情绪,在心理上给新生打好预防针,从而使新生早日进入良好状态,并减少造成心理问题的隐患。
4 善于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引导。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为新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既可以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生活,又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实践证明,举办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善于引导,也是调节心理失衡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5 动之以情,赢得新生的信任。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最容易得到新生的信任。新生有什么事情首先找自己的辅导员,辅导员对学生的真切关心,很自然成为新生遇到困难时第一个倾诉的对象,对思想有波动的学生辅导员也就能及时对症下药。辅导员要处处关心新生的日常生活,经常去宿舍与他们谈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及时向院系领导反馈情况,让新生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对他们的失误或过失,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其感到辅导员是在真正帮助他们。
篇7
大地渐渐颤抖
天空渐渐灰暗
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
夺去了往日美丽的玉树
夺去了无数人们的生命
但是这没有夺去
人们坚强的精神
玉树不哭
你身后有整个中国
我们在为你加油
今天
我们都是玉树人
我们永远在一起
玉树不哭
振作起来
玉树不倒
青海常青
相信以后的玉树
会更加美丽
加油玉树!
篇8
“赴汤蹈火”这则成语的赴是走向;汤是滚水;蹈是踏。赶汤蹈火,指即使滚烫的水,炽热的火,也敢于践踏,形容不畏艰验,奋勇向前。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篇9
在船上父亲看着一个很熟悉的背影!
父亲跟母亲说:你看那个富翁像不像我的弟弟于勒。说着母亲就慢慢的走到于勒身边慢慢的从上到下地打量着他!
过了一会儿,母亲用惊愕的眼神看着父亲并大步的向我们走过来跟父亲说;是他就是他!我们的于勒。父亲就走了过去跟那个富翁打招呼那个富翁看到父亲就说;是你吗!我亲爱的哥哥;父亲说;是的!我亲爱的弟弟。不知是羡慕还是想奉承。父亲想跟于勒说金钱的事可是话到嘴边又咽的回去。这是母亲带着欣喜的笑容也走到于勒身旁去向他寻问这几年生意的事。
我在南美做了笔大生意,结果令我也没想到竟然会成功我在过两年就会很你们团聚。我们是多么希望你能平安回来与我们团聚在一块过日子啊……”“我知道,我也希望如此。但……”于勒叔叔闻言,十分欣喜。
初三:鲍晓敏
篇10
关键词:《庄子》;和;心理健康教育;辅助作用
中图分类号:B84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3-0204-04
道家文化蕴涵着丰富而又深刻的心理健康思想和智慧,以《庄子》“和”思想为中心,探究其内涵并结合实际加以转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对构建“本土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庄子》之“和”
“‘和’是标志天、地、人的和协(谐)状态及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哲学范畴。”(葛荣晋,2001)道家之著《庄子》认为大生命宇宙中的“和”原理也存在于人类个体生命小宇宙之中,从而将“和”引向生命个体心理或精神层面,倡导效法自然,崇尚自然本身的和谐,并作为处理人与自然、人际、自我等关系的楷模,旨在主张自觉地应对心理“不和”以通达“和”之境。
道家老子将宇宙本体“道”视为“和”之本源,且“和”由“气”而产生,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二章)《庄子》在此基础上发挥并形成了“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原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庄子·田子方》)(陈鼓应注译,1983,2009)和谐秩序的前提是阴阳二气“交通”,万物由此产生,体现了“和”之存在价值。生成后的万物又处在“盛衰”等阴阳相交而又不断“调和”之中:“一盛一衰,文武伦经。一清一浊,阴阳调和。”(《庄子·天运》)阴阳二气“通”则和,不通则不和,“不和”则不生物,甚至“伤物”,生命体就会解体,“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庄子·渔父》)但经“调和”,消解对立又形成新的和谐体。人体的健康也受制于阴阳,“和”则康,“不和”则伤,“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庄子·在宥》)
(2)“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和内在于生命个体
“和”内在于生命个体,说明人生来心理就是和谐的。不仅大宇宙下“万物”禀受阴阳和气而生,人作为万物之一(可称为小宇宙)亦如此,“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庄子·知北游》)天地与阴阳,二者都具有自然的共性,“天地之和”就是“阴阳之和”或自然之和。“天地委和”表明,天地、阴阳赋予了人之生命内在之和,且体现为存在之和,从而构成了人与天、地为一体之和。另,人生来就具“和”,意蕴着个体调适“不和”状态具有可能性。
(3)“和之以天倪”:和是调和情绪的方法
《庄子·齐物论》篇说:“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此“和”为动词,“和之以天倪”即效法自然之和谐而不断地协调整合,形成新的和谐体。“不和”之因主要是在于个体喜怒哀乐好恶之情的偏失、不真所致,如“强亲者,虽笑不和。”(《庄子·渔父》)《庄子》以“朝三暮四”为例:猕猴在饲养人的食物分配上发生了情绪波动,因“朝三暮四”而怒,又因“朝四暮三”而喜,说明世俗的喜怒以及多少、是非的争夺的结果没有意义。然只要顺性情便可左右“猴子”的喜怒之情,这又表明“圣人”是能够调和对立的,“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庄子·齐物论》)这样是非并行却不冲突,维系了自然秩序。引向个体心理层面,如《庄子·天运》篇云:“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汝故惧也。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奏和”即调和心理存在的对立关系,使之相互转化,形成新的和谐秩序。
(4) “天和”、“人和”、“心和”:和是多元的和谐体
《庄子》把“与天和”、“与人和”视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与天和也;所以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与天和”即人合于自然的状态,“与人和”指人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要包括家庭、群体、社会乃至国家之间的关系。“心莫若和”、“和不欲出”(《 庄子·人间世》)是指“心和”,为心理的理想存在状态。“乐”是“和”的体现或象征,指无为逍遥自由之乐(如“鱼之乐”),而非囿于有限、依托外物之乐(如“埳井之乐”)(《庄子·秋水》)。“天和”、“人和”、“心和”是建立在“和”基础上的多元的和谐体,为心或精神所追求的理想目的。
2 《庄子》获得心理和谐的途径
“德者,成和之修也。”(《庄子·德充符》)“夫德,和也。”(《庄子·缮性》)是说德性之人具有生成“和”的修养,“和”是有德性之人的重要标志,也是道的完全体现,所谓“夫道,渊乎其居也,……此谓王德之人。视乎冥冥,听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庄子·天地》)此表面言闻到和谐之声,实际上喻指体验到了和谐之道境,“闻和”就是“得道”,它表明人类经过努力、修养是能够获得“和”的。因此,重建“和”之秩序需要一番“修”的功夫,“修”是获得“和”的途径,目的是生成“和”。依据“交通成和而物生”原理,生成“和”的前提是“交通”,故“修”的核心落实在求“交通”上,即阴阳二气往来之道相通,调和平衡相对立的面而达到统一。具体途径如下:
(1)“壹性”、“养气”。《 庄子·达生》篇说:“壹其性,养其气,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要做到心性纯一、保养平和之气,进而合于德,通于道(“物之所造”即“道”)。
(2)“虚静”。“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感,此之谓天乐。天乐者,圣人之心以畜天下也。”(《庄子·天道》)以虚静之心推广于天地之间,这与“虚而待物”,“心斋”意义相近,如是与万物相通,此为“天乐”。“天乐”之人就是“与天和”之人,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同上)“天和者”能超越世俗情感,平和心境:“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庚桑楚》)
(3)“坐忘”。《庄子·大宗师》篇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忘”主要是忘掉外在是非、喜怒、哀乐、贵贱、得失、成败等之别,在修炼中控制意志、排除杂念,使形合于气,气合于神,如是便相通,“大通”指生命体内之“气”的完全畅通,生成心理和谐秩序。
3 《庄子》“和”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作用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教社政\[2005\]1号)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一系列急需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承受压力过多,如学业、就业、应试、情感等巨大心理压力;消费、挫折、沉迷网络、贫富区域差异、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心理压力;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压力等等。这些心理压力带来的影响,主要包括自卑、孤独、忧虑、困惑、冷漠、坠落、退学、暴力冲突、刑事犯罪、自杀等等。借鉴《庄子》“和”思想并加以转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认识能力。人有认知的需要。健康专家万承奎指出:“认识很重要,一切情绪、一切行动都来自于认识,集中表现在怎样认识自己,怎样认识别人、怎样认识社会。这三条做到了你心理就是健康的。”(万承奎,2003,p.35)当下一些大学生缺乏这种认识,如:顺境时自娱自乐,逆境时意志消沉;刻薄待人;只看到社会灰色的一面,而不见其阳光的一面(如正义对邪恶的惩罚),这些都是自我心理上不平衡、不和谐的表现。《庄子》告诉我们,只有相对面“交通成和”,才能构成和谐状态,和谐是有条件的,需要化解对立面的各种矛盾。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都处在一个网络之中,相互激荡,这是客观存在的。承认这一点,就能清醒地认识到构建和谐秩序的过程,就是不断处理和化解诸多不和谐因素的过程,就能坦然地、自觉地、积极地应对和处理诸多不和谐因素。有了这样的认识,才有健康的心理。
(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健康,而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乐观情绪是身心健康活动和谐的象征。”(万承奎,2003,p.107)中医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七情”)任何一种情绪都不能过度,否则有害健康。耶鲁大学教授彼德·沙洛维曾说:“决定人的一生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引自万承奎,2003,p.37)当代一些大学生缺失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突出表现就是一方面情绪的过度膨胀,另一方面又缺乏接纳和调控自我情绪能力。《庄子》“朝三暮四”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现实、面向未来,大学生都要作出某种选择、判断和争取,但正如先三后四与先四后三一样,往往其总量、结果是不变的。因此,认识这一点,从积极意义上看,我们的愿望、理想和目标的实现或许只是时间的早晚、先后问题,那就看如何选择了。另,人的一生,或先喜后悲,或先悲后喜,这种情绪往往受外物等左右和干扰而引发的,也与个体没有节度有关。只有破除内心的物质贪求及自我偏执,才不会因暂时的得失、成败等而产生种种不必要的不良情绪,才不会心为形役而失去自我等。古人所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属此理,我们应该保持这么一种乐观情绪。
(3)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最高层次,人的一生就是不断适应的一生。”(万承奎,2003,p.42)适应社会的关键要自信与战胜孤独,没有自信的人不敢接触社会,一个孤独的人不愿融入社会。一些大学生因遗传、生理、财富、地域等因素的影响而丧失自信,出现自卑、孤独、忧虑、悲伤、压抑等症状。《庄子》“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告诉我们:首先,美与丑、高与矮、胖与瘦等都不是作为主体的自我选择而存在,家庭物质的贫富、地位的高低、区域的优劣等也都不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决定而存在。认识到这一点,就不会因外在差异的影响而丧失自信;另,“和”内在于生命个体,说明我们每个人天生心理是和谐的,这是人类的共性、通约性,它表明个体都具有适应社会的潜能,都能找到自己适应群体、适应社会的共同处和结合点。认识到这一点,就易战胜孤独,就不会因众人表面与“我”不同而排斥他们,也不会因“我”与众人表面不同而脱离他们。吴骋骋(2009)曾采访过留学在异国的90后学生,大家对初来者说得比较多的一句话就是:“战胜了孤独,就没有不能克服的。”这对刚步入大学校园和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也不无启迪。
(4)有助于大学生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人际关系的发展,其关键因素是共同的利益和利益满足的程度。”(万承奎,2003,p.46)《庄子》“和”不是“小和”,而是“人和”、“天和”和“天人之和”相统一的和谐共同体。“均调天下,与人和者也”及“与人和者,谓之人乐”提醒我们,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作为和谐象征的乐观情绪,其建立和发展必须以个体均衡、调和“天下”为前提,从而把人际和谐与自然、心理和谐结合起来。人是宝贵的,但相对于无限宇宙而言又是渺小的、有限的。因此,将人际关系置于大宇宙中,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共同和谐统一体,那样的和谐人际关系才是广泛的、稳定的、持久的、无限的。反之,若以自我为中心,把人际关系限于自我设定的小圈子里在那自喜、自美、自娱、自乐(如像“河伯”之“自喜”、“自美”,“井蛙”之“自乐”),甚至寻欢作乐、滋长怠惰等,这样的“乐观”情绪无非是狭隘的、短暂的、有限的、相对的,无非是个体局限于现有的有限性认识而反映出的乐观,无非是依托于外在物质东西而表现出的乐感,而一旦外在物质东西丧失,那么自我乐感也就迷失或不在,自身和谐也就不存。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自我的有限性,自觉地破除这种有限性,进而把视野投向更开阔的领域。
(5)有助于健全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学家认为,个性是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因素亦可称人格因素,“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它“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张厚粲,2001)每位大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个性,但又生活在群体中。“王德之人”是《庄子》“和”思想提倡的理想人格,启示我们要树立“和”观念,效法自然,健全自己的个性。每位大学生要进步、发展、完善,《庄子》“成和之修”是说,通过修养,使心性纯一、平和,处虚守静,物我两忘,控制意志,排除杂念等,这无疑有助于我们学会自我维护、自我管理心理健康,克服心理失衡和焦虑,进而集中精力学习,提高效率,提升能力。
同时应看到,我们在追求进步、发展、完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意想不到的各种变故、苦难、挫折、困惑,甚至不幸的遭遇和事件等等,我们不可缠绕其中不能自拔,而要充分调动自己的潜能及时“调和”,从中超脱出来,让心灵得以安慰,使情感得以慰藉,否则会伤身伤心,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调经论》)另外,“天地之委和”原理说明了个体具有“调和”的可能性,但不代表必然性,这就意味我们要不断地、长期地“调和”,一旦放弃努力和修养,心理和谐就会失去。因此,要重视后天的修养和维系,增强“调和”的自觉性,这也是一种能力,是个性健全的一种体现。“个性决定命运”,拥有健全的个性,就能完善自己的一生。
参考文献
陈鼓应注译.(1983,2009).庄子今注今译(最新修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
葛荣晋.(2001).中国哲学范畴通论(p.728).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社政(\[2005\]1号).(2009).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09-09-13取自http://
万承奎.(2003).首席专家万承奎谈健康自我管理(pp.35-107).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