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一朵花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1:25: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中的一朵花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中的一朵花作文

篇1

太阳迟迟不肯露脸,躲在厚厚的云层下面。街上倒是热闹得很,几个小孩边唱着圣诞歌边捧起地上的雪,小心翼翼地堆着一个雪人。

墙角边,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蜷缩着,嘴唇冻得发紫,不停地往手上哈气。在他的面前,孤单地摆着一个空罐,罐里空空如也。老人就这样坐在那儿,就这么看着那些小孩子跳着唱着。

从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并伴随着一个甜美的童音:“妈妈,看,那儿有个乞丐!”脚步声在乞丐面前停住了。那是一个年轻的,她的身边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红扑扑的脸上带着童真,像春天里一朵娇嫩的鲜花。

篇2

车棚里挤满了人,默默地等待着公共汽车的到来。大概没想到天会忽然下雨,他们身上都微微地湿了。

汽车还没有来,人群里有了埋怨声:

“这鬼天气,出门还好好的,咋半途就会下雨呢?”

“真晦气!这雨淅淅沥沥的,不知什么时候才是个尽头。”

“该死,8路车怎就这么慢呢,老是慢腾腾的,急死人了!”

车棚里乱哄哄的,埋怨声“嘀嘀咕咕”地进行着。

汽车可听不到这些埋怨,不知道在哪个地方仍旧慢腾腾地走着。

人群渐渐变得安静了,雨好像下得大了些。

“听,什么声音?”

一下子,大家好像从梦中睡醒般,不约而同地支起了耳朵,眼睛里射出几分热切地希望来。

雨声中,仿佛从远处传来“咕噜咕噜”的几声。

失望再次笼罩了大家:“那可不是汽车令人快活的声音。”

仿若泄了气的皮球,美丽的肥皂泡纷纷在人们头顶破裂。车棚里又有些骚乱起来。雨也有些不安静了,忽东忽西地飘舞着,令人心头烦闷。

“咕噜咕噜”,让人失望的声音执着地响着。远处的拐弯处冒出一个推着小车的老大娘,车上绑着两个筐子,不知装着什么。

人们漠然地看着。

“哐当”,仿佛晴天霹雳,小车好像也痛叫了一声,翻倒在地。

顿时,满筐的苹果逃了出来,蹦着,跳着,欢呼雀跃着,满地都是。

“快!”不知是谁大吼一声。

人群顿时炸开了锅。“呼啦”,仿佛乌云,急速涌向那些苹果。

拾的拾,捡的捡,抢的抢。有袋子的用袋子装,连小孩手里都拿着两个可爱的大苹果。

老大娘木然地呆立着,嘴唇分明有些哆嗦。

“快,这边!”不知是谁又大吼一声。

人群仿佛得到了命令似的,聚拢过来,纷纷把苹果放进了筐子里。“呼啦”,“乌云”散去,车棚里又重新聚满了那群人。

那些苹果好像调皮的孩子在马路上打闹了一番,重新回到了筐子里,满脸的红润,满脸的兴奋。

老大娘瞧瞧这个,瞅瞅那个,嘴唇哆嗦了几下,可终于没说什么,推着车缓缓地离去了。

人群安静了下来,默默地注视着老大娘离去。

雨也变得安静了许多。

“嘟嘟”,盼望许久的8路车终于慢腾腾地“腾”来了。

人群静悄悄地上了车。车开动起来,分明发出几分“咕噜咕噜”的声响来。

候车的车棚空了,雨仍旧淅淅沥沥的。

篇3

一 切入灵感,点击直观的内涵

作文时,大家对一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容易分析,如果能将材料中核心词与平时学习积累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突破,产生对概念的直观认知,形成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不仅有助于对核心概念内涵的解读,而且往往能让读者产生直观性的共鸣。如:

作为一名学子,我曾经无数次地问过:究竟何为智慧?难道试卷上那鲜亮的分数就是智慧的象征吗?

我听到过许多的回答,其中不乏振振有词、摄人心魄的那个字:“是”!

于是乎,十二年的寒窗苦读成了我们奋斗不懈的“战时”回忆录,因为上着最好的学校、读着最好的班级,理当向社会索取那印着“智慧”的一纸契书。可反观现实,我们真的成了智慧之人吗?过度地追求“智慧”反而使我们落入了俗套,本来明亮的眸子却被蒙上阴翳,再也看不到存在于生活中的那些闪着智慧之光的点滴小事。

古人曾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古人真真是把深浅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深也罢,浅也罢,妖娆多姿的荷花、凌波盛放的菱叶、蛙声一片的稻田,均以最适宜的水土来保障,等待那个收获的季节,粮仓俱满,菱藕飘香。

对比于时下许多人的汲汲于名利,古人越发显示出可爱的智慧:让万物生长在最适宜的环境,少几分强求,多几分天然。可见,智慧不是用来攫取的,而是渗透在我们血液中、引领我们去适应世界的信念。明乎此,则可觅得“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的禅意幽境。(节选自2015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智慧之光》)

考生从考分切入,即席发挥,捕捉了人们对智慧的误解,继而进一步追问智慧的真意,又从古诗词中获得灵感,从而感悟出智慧是引领我们适应世界的信仰的内涵。

二 汇入感觉,捕捉生动的内涵

汇聚自己的视觉、嗅觉、味觉、听觉以及内心感受,捕捉自己对核心概念的形象化感知,在内心产生对概念的综合分析、思维、评价。这不仅可以触发自己的感受,而且能创造一种生动而翔实的审美体验。如:

向日葵有青涩时的昂首挺胸和成熟时的谦逊,才会粒粒饱满,实现自我价值。记得小时候,看见庭院里向日葵低着头,我便找来绳子和竹竿让它直视阳光,吸收阳光,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它更加饱满,可结果却正好相反,我很迷惑。后来,父亲告诉我,向日葵头朝上,里面多余的雨露排不出去很容易滋生细菌,向日葵略微低头,一是为了表达对太阳的虔诚和敬意,二是为了保护自己。

我恍然大悟:铠甲与软肋和谐共处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向日葵因为向阳昂首挺胸被人们当作励志的模范,而在此基础上它懂得低头而粒粒饱满,受到更多人的喜欢。(节选自2015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铠甲与软肋》)

作者联系自己小时候对向日葵的感受,顿悟出铠甲与软肋的和谐共处之道,进而懂得人低头并非认输而是一种谦逊的成长的道理。

三 融入感情,传递个性的内涵

抓取材料中的核心概念,真切地融通自己的喜怒哀乐,细腻地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真实地阐述自己对重要事件的观点、立场,这不仅能传递个性化的观点,而且让议论文祛除说尽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的痼疾。如:

生活,浅淡如水,亦能有其细微之美。

草原本是平常之物,但是季羡林老先生却会为清华园的一草一木而流连驻足,为其枝繁叶茂而满心欢喜。也许草木的变化在太多人眼里只是模糊的背影,抑或是偶尔一瞥的流连,但在季老的眼里,它们却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陪伴――岁月变迁,物是人非,只有这些草木依旧。

生活中的美往往只会闪现在那些能发现美的眼眸中:明媚的午后、慵懒的日光、浓醇的咖啡、轻柔的旋律……享受生活点滴间的美好,不在于生活本身,而在于人为。

一朵花、一棵草,亦是喜悦之本源。浅淡如水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发现和珍惜一朵花的灿烂。

生活,平静如水,亦能有其细微之美。(节选自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I《一朵花的灿烂》)

自然界一草一木皆有情,情在人心,季羡林先生流连草木,是为岁月陪伴,生活本身不缺美,缺少发现美的眸子。文章情感真挚,灵动,读之为其动容。

四 介入感想,诠释独特的内涵

说理应有自我,能说出自己对核心概念的认知、思考、评价,要善于联系自身体察、知识存储、生活经验,谈自己对关键概念的思想认识,能从理性的角度解读感性情绪的来源、原因以及本质,进而诠释出独到的见解。如:

唱赞歌不能算意见,随声附和也没有多大价值,最有用的应该是指出错误。三峡工程的决策者,面对记者说出了一句朴实而又深刻的话:“对三峡建设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反对者的意见。”国外的很多企业家,为了让员工畅所欲言,经常组织一些“漫谈会”,鼓励大家“胡说”,从中寻找思维的火花。他们规定,不管是谁提出想法,不管提出的想法有多么可笑,有多么不可思议,大家都必须鼓掌欢迎,并齐喊“很好,很好”。为了听取意见,他们可谓用心良苦啊!

每天我们都要照镜子,看看我们穿着是否得体,脸上是否有灰尘。那么,我们怎么发现道德上的灰尘?我们怎样找到思想上的不足?我们怎么避免创意上的失误?不难,别人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节选自2016年高考上海卷优秀作文《以人为鉴知得失》)

考生从生活中的“唱赞歌”“随声附和”现象切进入,表达了自己对其的否定与批判,并正面举听取反对者之例,然后在此基础上,从反躬自省挖掘出自我省察的内涵。

五 深入感悟,剖解深刻的内涵

从事理的内在肌理出发,厘清其内在逻辑关系,结合自己的感知、感触深度切入自己的领悟,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前面感性认识的蓄势与铺垫,在连续追问和多角度解析的基础上收获一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顿悟。如:

《雅舍谈吃》中,梁先生大谈令他魂牵梦绕的正阳楼的烤肉,薄如纸的烧饼和一鸭三吃的北平烤鸭。老北京的文化符号连同胡同与冰糖葫芦刻进了他的脑海里,在内心中蔚然成碑。抑或是叶子说她发了疯地想念南京,想念路边摊的虾皮小混沌,想念夜晚柏油马路上油沆气混着半酸半甜的果皮味道,嗔怪南京人将车站修在周围绿得不像话的群山之中。这是石头城的美、南京人的品性。文化地域的美及魅力让生活丰富且安详。

所以说,鸿蒙之初接受教育文化自然而然得了地域的灵气。

传统教育中《颜氏家书》更是以“令熟读经史子集”为教育目标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我们成了文化的一部分或者说文化成为自我的内在。而这种巨大的影响,是冬怀秋虫、成痴的壬世襄的率性人生,是沈从文念念不忘的凤凰古镇,是莫言传奇魔幻的山东高密乡。今生今世,定是和骨子里的文化白首相依,不离不弃。

篇4

根据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概念及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目,我们解读一下“任务驱动”的内涵:

1.体式驱动。“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对文体、格式进行要求:书信体格式,议论文体。即“书信其外,思辨其中”。

2.内容驱动。“对于以上内容你怎么看,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考生进行说理论证。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对象驱动。“对于以上事情”,要求论证时要“就事论事”,结合具体事件说理;“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选好角度”,要求“专论一点”,进行深入说理。

4.思维驱动。“点赞”“质疑”“讨论”,表明问题的争议性和复杂性,要求论证时要有较强的思辨性。

依据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特点,考生应在说理技巧上下功夫。

一、就事论理――咬定青山不放松

就事论理,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根据材料立意作文,避免说理的随意性、片面性。也就是考生在审题时因没有把握整体材料内涵提炼出核心立意,从而导致在具体论证时脱离具体事件随意片面议论。

提炼出核心立意,形成观点,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材料是思考的原点,是思维的出发点,是选择写作的角度、确定立意的依据。要关照整体材料,探究具体的人物事件所蕴含的性质,散发理性光辉。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否则就容易走向随意性和片面性。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有的考生抓住“法治”一词,大谈法治的意义和作用;有的抓住“亲情”一词,论证“亲情”的价值和珍贵。这样的论述都没能顾及整个事件,没有把握整个事件中“情与法”的思想碰撞,没有很好地“辨析关键概念”,写出来的文章,至少是偏题的!

二是紧扣事件进行论证,避免空泛性、肤浅性。也就是在具体论证过程中,也要结合具体事件进行论证,不能泛泛而谈。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增强写作的针对性”,辨析概念处在“真实的情境中”,就“任务”而言,就是“就事论事”;就论证而言,就是“就事论理”。所以要紧扣事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紧扣事件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议不离事,事理结合。坚决防止脱离具体材料空发议论。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如果给老陈写信,劝告老陈理解女儿,要始终围绕“女儿举报父亲”这一事件进行分析说理,可以指出老陈缺少法治规范的危害,分析女儿举报父亲事件中所包含的法治精神与真情大爱,达到让老陈理解女儿行为的目的。如果脱离“女儿举报父亲”这一具体事件,文章就如飘荡之云,既空又浮,达不到目的,完不成“任务”。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材料就是“根本”,就是所谓的“青山”,怎可“放松”?

三、辩证说理――闪耀理性的思辨光辉

“写作的针对性”“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包含强烈的理性色彩,要求考生在论证时进行辩证说理,展现文章理性思辨的光辉。以下三点应该引起关注。

1.注意矛盾的对立统一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出现多个人物、多种看法,常常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表现形式上往往相反或相对,但实质上在对立中有统一。如果不明白这一辩证法的基本道理,在据事析理时就会出现形而上学的错误。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先生在《语文学习》2015年7-8期《关键在于命题者的哲学,逻辑和语言修养》一文中批评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命题:“命题者心中只有理性价值,而无情感价值。”认为“女儿举报父亲”只强调了“意志之理念”。显然,恰恰是孙先生的观点“绝对化”“片面化”了。究其因,是孙先生没有看到“女儿举报父亲”事件中的“法理”与“人情”的对立统一。女儿只不过通过“法”的手段来表达更深刻的“父爱”罢了!

2. 实现矛盾双方之间的文明沟通

正因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中有“多维度”的问题,对事件的认识存在分歧,所以在说理时,既要筑牢自己的理论阵地,坚守自己的认知防线,又要倾听对方的想法,呼应他说。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女儿举报父亲一事,既然其他人有看法,有质疑,就应该对此有所回应,让人感到入情入理,不固执不偏激。这种文明沟通,不仅是技巧上的问题,更显示出思想上的成熟,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思辨气质。

3. 关照现实问题的和谐解决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思想取向上体现为以德树人,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接地气的材料,呼唤时代精神的思想,要求在论证说理时注意两点:一是正向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要指出现实仍有缺失;反面分析现实问题时,要指出生活中有温暖。这不是圆滑世故,而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既是对客观现实的尊重,又体现了周密辩证的思想理念。二是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之后,要寻求问题的突破解决。这不仅仅是议论文逻辑结构的要求,更是问题的最终归宿。这是一种辩证的理性和谐。

二、深入说理――让一朵花开得更美丽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要求“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因此要准确理解“选好角度” 的内涵。“选好角度”一方面指有多个角度;另一方面指从多角度中通过比较选准写作的角度。根据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写作的角度不宜多,应集中于一点。论点多,面面俱到,等于不到,应减少接触“面”,增大“压强”,让一朵花开得更美丽。

例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涉及三个角度,有的考生不懂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三个方面,设置三个分论点:“我敬重大李。他是著名科学家,他笃学深思,矢志创新,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我敬重老王。他爱岗敬业,自强不息,把技术变成艺术,成为国家级的巨匠。”“我敬重小刘。他用坚定的脚步踏遍了千山万水,在祖国的大地上留下了当代工人的身影。”――这样“红李桃白各芬芳”,给人的感觉也只能是蜻蜓点水,隔靴搔痒。要命的是没能完成题目交给的“任务”,“更具风采”也无从体现。

篇5

关键词:写作信心;作文生活化;绽放情感;鼓励指导;交流发表;体验成功

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作文训练已出现分化,有一部分学生已对作文不感兴趣了,甚至认为作文很难写,不会写了。作为高年级的语文老师,我觉得重新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很重要。现在就怕作文,那以后初中、高中怎么办,作文可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放弃作文就相当于放弃语文,放弃语文,就相当于放弃好大学了!纵观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现在的问题只是个初步问题,亡羊补牢还来得及!

一、告别生搬硬套,让作文生活化

写作要来源于生活才不会单调生硬。把生活中观察到的人和事写进作文中,让作文中的故事在生活中能找到其原型,这样的作文才有真实感,才能打动人心!

例如,一次作文为《我学会了 》,开始,同学们感到好多本领自己是学会了,但已学会很久了,早就记不得细节了,可写的东西虽多但很简单没过程了,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才好。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就让学生回去重新学一样本领,下周再来写这篇文章!(因为时间关系我建议同学们尽量学一些简单不耗时的本领,比如炒菜、做小点心、洗衣服之类的)在学的过程中让他们注意以下几点:(1)在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2)如何克服了;(3)结果怎么样;(4)自己在学的过程中有何感悟。

第二周再来上这篇作文那就丰富多彩了!同学们踊跃发言,对自己的经历侃侃而谈,好多学生立刻沉浸于美好的回忆之中,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有的说自己学会做曲奇饼干,有的说学会了西红柿炒鸡蛋,有的学生甚至带来自己的成果让大家分享,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同学们称赞,脸上开出了一朵花,别提多开心了。

二、让感情之花在作文中美丽绽放

在十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些学生的写作窘境:为了作文而作文,背作文、模式化作文。甚至有的学生在写作文时,出现凑字数的尴尬现象:像炒鸡蛋,可以炒来又炒去,炒去又炒来的;小狗可以汪、汪、汪、汪地叫个不停。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告别单调的作文,感悟生活,激发灵感,表现出自己的真善美。

同样一件事,有的同学就写得生动有趣,有的同学就表达得平淡无奇,为什么呢?一个用心观察发现美,一个却无心。罗丹说过:“生活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不是空谈,而是要用心去体验、去感受、去欣赏。我们要启发学生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感悟身边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用心去挖掘平凡中的伟大。要养成随身带纸笔的习惯,有时灵光一闪有所感悟就要记下来!平时写作文少用“很”、少用成语,比如取消掉“很美丽”“很开心”,用其他的话来代替,怎么美丽、怎么开心了,写细了才显得生动!

不要一说春天就是很美丽,百花齐放的!这多么单调,想一想朱自清的《春》写得多么细腻、多么经典!

三、老师注重指导与鼓励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老师要多用激励机制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再加以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方法,势必产生良好的效果,而适当的鼓励又能使人感到满足,进而形成自觉的努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指导作文时,切忌单单说教章法,脱离实际训练,而应该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泉,通过点拨使学生的作文更丰富、更新鲜。

老师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坚持及时讲评,鼓励全体。学生用心写完作文,总是急于知道自己的作文水平和老师对作文的评价,渴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赞美。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的作文要及时进行反馈,以激发学生再次创作的热情。老师在讲评的时候,一定要做到面面俱到,切不可只表扬点评优秀生的作文,而对个别学困生的作文求全责备。

四、找机会去交流

学生用心写出好作文,老师就要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去交流、展示,让学生多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刚开始写作文若能得到任教老师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他们写作的兴趣会大大提高。多次受到奖励或认可后,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写作当作自己的长项,并愿意将这一长项发扬光大。

除了投稿,作文教学中我还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展示学生的作文:(1)定期在班里进行作文赏读;(2)把学生的好文章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进行展示;(3)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征文比赛;(4)每学期末,让学生挑出优秀周记打印出来,装订成册,在班会和家长会上进行交流和展示。

总之,我们的作文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能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对学生多鼓励、多引导,树立他们写作的信心,那么所有的问题都将不成问题。

参考文献:

篇6

一、处处存情

人生活在情感之中,不要说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对自然的感谢之情,不要说家庭里浓浓的亲情,不要说班级中纯真的同学友情,更不要说眷眷师生情,单说一根小草、一朵花对外界的感应都有喜与悲。怀着一种高兴欣赏的心情看花时,花的波形是圆滑的;怀着反感讨厌的心情瞪花时,它的波形就是不规则的。万物皆有情,只是学生不善于揣摩而已。朱自清的《背影》就是通过父亲略胖的身体爬上月台给作者买橘子的细节描写,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平时生活中,母亲挎着一篮子一家人舍不得吃攒下的鸡蛋到集市去卖,卖了钱给孩子买一本好书或一双新鞋。鸡蛋价格低,不好卖,母亲那焦急的心情,买鞋时不怕贵只要孩子相中的就买,就是为了看见孩子穿上新鞋时高兴的表情,甚至中午都舍不得买个面包吃,饿着肚子回家。只要学生细心观察,耐心领会,情感处处皆存,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是真实情感的流露与表达。

二、呼情于笔

呼唤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就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情感氛围,让学生入情。父爱如山,宁静厚重;母爱似海,包容万千;同学情白玉无瑕,师生情永世难忘。这些情感学生也熟知,天天可见,只是未有一定的情境,未使学生感触太深,激不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如临其境,就能打动学生,使学生的情感呼之欲出。如汶川地震中覃老师保护四个生命,利用图片并配以故事的讲解和氛围的营造,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到地震时的恐惧,生命的脆弱与渺小,老师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我家的一条大灰狗,牛犊似的,虎虎生威,跑起来生风,可一天得急性脑炎,突然死去。而不到半小时我邻居家的大爷,有点感冒,自己去诊所打针,可走到半路时,突然躺在马路上就驾鹤西去了。我的心里当时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我突然感受到什么是“生命的脆弱”,有了一种对“生命脆弱”的真正理解。以后的很长时间,我都能梦见他们。当我给学生讲述时,有些哽咽。覃老师的生命是伟大的,其他生命也是值得尊重和珍惜的。每个学生都有能触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的、能感动自己的事情。呼学生入情,使学生融入到情感里,受到感染,将情感激发出来,才能笔下有情,写出的作文才能感人。

三、情感升华

篇7

首先,从数据分析看命题形式。请看2010—2012年全国中考作文题型一览表:

通过以上数据分析,笔者发现2012年全国各地作文命题形式,一是相对保持了本地考区作文命题的连续性、稳定性。143道试题仍是全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选题作文五种形式并存。二是稳中有变,变中出新,在变化中更加体现了应用性、灵活性。半命题、话题、材料作文与选题作文都有不同幅度的“降温”,而全命题作文份额再创新高,且呈现出“变中出新”的特点:

其一、用语多样显个性。从题目本身的设置来看,全命题以独词式呈现的有12道,且均为双音节词,约占12.2%。譬如山东临沂题《倾听》、四川遂宁题《盼望》等。独词式题目,相当于一个内涵较为简单的概念,其外延也就是可写的空间便相对更为宽广,立意与选材只要扣住这个概念即可。因此这类题目的难度较低,大多数同学都能做到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跑题偏题的现象较少。以短语和单句式形式出现的全命题有82道,约占87.8%,成为今年全命题的主流。有用较长单句的,譬如山东青岛题《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烟台题《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等;有用双重否定句的,如江苏扬州题《不能没有你》;有用被动句的,如浙江衢州题《被爱的感觉》;还有用复句的,譬如山东枣庄题《走出来,就好》等。以短语和单句表述的题目,其限制性增强,加大了审题难度,立意与选材也受到一定因素的限定,考生不易套作,试题用于选拔的功能更强,因此很受今年中考命题者的青睐。

其二,文学色彩诗意浓。有的以比喻为题,富有诗意,能激起考生写作激情,譬如山东济南题《咀嚼生活真味》、威海题《还有别的风景》、滨州题《我心中有个梦》、四川眉山题《沿着你走过的路》等;有的用语双关,富有浪漫气息,应和青春心理,譬如浙江宁波题《你是我的一本书》、江苏苏州题《心中有支欢乐的歌》等;有的运用反复手法,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譬如福州题《爱,还要会爱》、四川成都题《走过那一个拐角》等。

其三、放开有度限制当。今年的全命题作文较好地彰显了开放性强但又适当限制的特点。一是利用表时间、地点或情景的词语来暗示。譬如山东菏泽题《现在就要做》中的“现在”规定了“做”的时间范围;苏州题《心中有支欢乐的歌》中的“有支”、“欢乐”起到了限制作用。“有支”强调数量为一,“欢乐”要求所写的必须是一首积极向上的、令人愉悦的“歌”。 二是利用副词来限制。譬如福州题《爱,还要会爱》和山东威海题《还有别的风景》中的“还”、青岛题《我终于明白了你的良苦用心》中的“终于”都是对立意选材加以限制的。三是省去一个成分来暗示。譬如四川德阳题《一路上有你》是一个动宾短语,隐藏了一个主语,应理解为“我”,提示考生选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材料来写,突出自己的真切感受。上海题《心里美滋滋的》暗示考生写自己精神上的愉悦,也可以跳出“小我”写“大我”,为社会、学校、伙伴的变化感到“美滋滋的”。四是借助两个词作开放与限制的暗示。譬如江苏南通题《就这样慢慢长大》中的“就这样”要求考生所选材料必须目标明确、主旨突出,形容词“慢慢”要求行文时凸显自我体验的完整过程,且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突出“长大”的意义、所蕴含的哲理。

其四、“裸题”增多导向明。今年不设导语的所谓“裸题”也越来越多,约占全命题作文的61.2%。这些“裸题”虽然都没有提示,但由于题目本身表意明确,指向具体,所以既能减少审题时间,避免考生进入审题游移不定之误区,也能留给考生打开思维的足够空间。

其次,从题目内容看考查倾向。审读试题关注的内容,2012年各地中考作文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亮点:

其一,关注自我成长,指向真实心态。今年的中考作文命题对“自我成长”显得更加关注。不仅关注学生主观感受的命题多于往年,而且关注学生品德修养、心理品质、精神状态、生命境界等的命题也明显增多。在表现形式上,有的是将“我”或“我们”直接插入试题之中,有的是选用折射生活历程的话题或中心词,要求考生从特定的角度审视自我,回眸成长轨迹,形成生活感悟。譬如,南通题《就这样慢慢成长》体现了成长的时代主题,引导考生关注自己人生变化的同时感悟人生的真谛。从文题中“慢慢”一词可以读出“长大”是一个过程,其中有喜怒、有哀乐,有顺利、也有曲折,这就有助于调动学生平时的生活积累,认真思考自我成长的经历,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展现真实自我。福州题《爱,还要会爱》关注考生的成长,题目中的第一个“爱”,指的是广义的爱,是人的天性中对人、事、物的欣赏、喜爱、依恋、关怀、崇拜等情感,后半句“还要会爱”是对选材进一步限制,这是指理性的爱、智慧的爱、讲究方式的爱、把握尺度的爱,考生要结合题目中两个“爱”的含义,行文时,不仅要涉及“爱”,更要突出“会爱”。可写父母的关爱、同学友爱,也可写对自然一花一草一木的爱,只要打开思路,可写的东西很多。苏州题《心中有支欢乐的歌》中的“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可以实指歌曲,也可以比喻某种情感、志趣等,可以涉及自然、艺术、个人、社会等,要求考生将自己独特的思想与语言的亮彩展现在文中。南昌题《垒高自己》也是一道关注自我成长的好题,引导考生要突出垒高自己,必须有提高的准备和过程,而且垒是逐层提高,要有从低到高的过程。另外,重庆二选一题《那件小事激励着我》、泰安题《成长的烦恼与快乐》、台州题《我会记得》、镇江题《________,让我与众不同》等都要求考生站在“我”的角度探索成长的奥秘,具有审美或理性的色彩。

其二,关注现实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观察、熟悉并感悟生活是初中生写作的源头活水,考查考生感悟生活的水平是中考作文命题的重要依据。譬如,广州题《改变一点点》很人性化,引导考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时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在主题、题材、形式上都没有限定,写作能力强的考生能够发挥出自己才华,稍弱的考生也比较容易铺排成篇,只要能找到相关的一件事,清楚表述,就能成文。可以以小见大,既可写身边的小事,也可剖析自己内心,还可把眼光辐射到社会。无论是写身边还是社会的人和事,只要写出对生活的感悟就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四川巴中题《幸福在身边》引导考生与现实生活对接,写出真情实感。动笔前考生必须认真思考:“幸福”是什么?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呢?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选材成文。可写身边的幸福,写切身的感动,写环绕的亲情,写点点滴滴的小事、嘘寒问暖的叮咛、贴心周到的关爱。还可写电视剧《老大的幸福》中“老大”的“得到是福,舍得是福,知足才最幸福”。此类题还有山东潍坊题《生活因______而精彩》、江苏淮安题《那条河》、无锡题《幸福就是现在》等,考生如果一心只读课内书,两耳不闻天下事,要想准确把握题意,写出大气的文章就不那么容易了。

篇8

一、乐阅读,快乐作文的源泉

孩子们的生活阅历有限,特别是农村孩子更是狭窄,只有引导他们课外广泛阅读,让阅读成为快乐作文的源头。生活中的极少部分能够是学生的亲身经历的,对生活的认识还得靠学生大量地阅读和交际。同时,博览群书还能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加深对现有生活的认识。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的七绝《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出优秀的读物由于有源头活水,因而清澈可爱,使人得益。对于习作来说,我们可以通过阅读许多优秀的作品,从中获得思想上的教益和写作技巧上的借鉴。如:引导学生看《小学生作文指导》、《小学生之友》、《童话故事》等书籍,在班级里开展读书活动,让他们互相交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并把自己看的好书介绍给同学,这样大量的阅读和交流,可以开阔孩子们的视野,孩子们会在长期的大量阅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妙,在体验中受到良好的熏陶,这样,学生再写作文,便不会觉得“头脑空空”了。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可以让他们激溅出更美的浪花。

二、乐观察,处处留心好作文

生活犹如一座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素材。在生活的每一刻,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观察的对象,如一棵草,一朵花,一只小狗……等等。学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观察着,可这些印象他们可能很容易就遗忘了。我们可以利用班会课或口语交际课,让学生讲讲身边的事,引导他们思考、观察。但学生的观察不能是漫无目的的,要引导他们有意观察,在观察时要引导学生变换角度,互相交流,如果落日让学生们觉得很美,那我们就领学生们去观察、体会落日美在什么地方?让学生在细细观察中品味夕阳落日的摄人心魄。秋天是美丽、丰收的季节,我们就让学生走进田野,走进山间,走进农家,去观察秋,去体会秋,去领悟秋……这样的有意观察,相信学生在写作文时便不会觉得无话可写了,他们的文章便会充满真情实感。在生活的海洋里,有着取之不尽的素材,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有意地观察这些素材,这样,他们的作文就会因生活的精彩而闪亮。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应真实地展现学生生命的本色,要生活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进行写作,就如无米之饮,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大多数学生作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作文时觉得无话可写,或者没有恰当的材料可写,因此,望文生畏,挖空心思闭门造车,这样的习作必然会兴味索然。

其实,每个学生手里都有一支妙笔,一直在等待“开启”。所谓“开启”,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帮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采撷鲜活的作文内容,让美丽的自然、沸腾的生活、奇异的景物触动学生的心灵,撞击学生的心扉。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百花筒,今天的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充满七彩阳光,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看似很不起眼儿的小事,但确确实实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可以说,生活处处皆文章。就怕蒙住自己的眼睛,塞紧自己的耳孔,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指导作文应先从内容入手,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指导学生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身边的事物,通过观察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在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写作要求,并教给他们一些常见的写作方法,解决学生“不知如何写”的问题,这些要求与方法如一支神笔,能使学生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另外,教师还应给学生多创造机会,平时也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尽情地感受真实而丰富的生活,不断地积累材料以充实自己的作文内容,为学生的习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三、乐思考,想象之翅文中飞

篇9

旁边有一个中年妇女,嗔嗔地望着一朵康乃馨发呆,她在期盼着儿女送她一朵吗?眼睛里射出赊求的光,表情如我母亲一样,才突然惊颤:我的母亲,女儿长这么大也不曾送你一朵花。

在我幼时的记忆里,我是怨妈妈的,因为她没有象别人的妈妈一样给我一个温暖幸福的家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我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妇女,她勤劳节俭持家有序,但母亲有个不良嗜好--唠叨并且没完没了,所以她和爸爸就很经常的吵架,也许在我没出生之前就开始了他们的婚姻战争,在我记事起满脑子都是“战争的硝烟”和“战场的狼籍”,我是多么懂事,多么会看人颜色呀,每每事后我都清理战场并流着泪去煮饭抚慰病伤。也因此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听到大声说话或叫卖,我都会莫名的心悸颤抖以为是母亲在唠叨父母在吵架,这个习惯一直在我离开家去远方求学时才慢慢改掉。也因此我对她的反感自打小时侯就驻足心底根深蒂固,很自然每次她和父亲吵架我都会莫名其妙的怨她,赌气不理她。

记得有一次,在我中招考试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喝了酒回家,刚进门就听见母亲在叫骂,声音一泼高一泼,父亲酒没醒也不依不饶,一场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哭声骂声 打架声夹杂着酒气弥漫着整个屋子让人窒息。弟弟妹妹哭成一团,看着满地被打碎的家具,我扔掉为考试准备的资料大声冲着母亲叫“你有病呀,明知道他喝醉了你跟他吵什么吵,不想过去离婚吧” 母亲怔怔地看着我,满脸的泪水在昏暗的灯光下闪着凄凉的光,蓬乱的头发歪倒在一旁,那张嘴巴不停的颤抖一张一合想要说点什么,嘴角还残留着斑斑血迹。我在也看不下去丢下一句“我恨你”跑了出去。在我同学家里住了一个晚上,看着别人的母亲为孩子准备考试的资料和食物,我把眼泪往肚里吞,更加怨恨我的母亲。后来听妹妹说母亲半夜为我准备食物和行李遗憾的是我并没有回家拿。母亲流着泪叹着气站在我上学去的路上嗔嗔地望着。想象着母亲的情景我一阵阵的心酸,但我还是没有原谅她,因为我因此而没考上我梦寐以求的学校。

此后我对母亲的误解越来越深,以至于半年不曾回过一次家。有一天我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说有急事让我回家一趟,我心里很慌预感不会是好事,匆匆茫茫回到家里,只见亲戚邻里围了整个院子,台阶上摆满大大小小的药瓶,几个大夫忙忙碌碌又是打药瓶又是拿输液器,泪水早已模糊了我的眼睛,可怜的小弟就躺在我的面前的床上已不行人事,母亲没有流泪,苍白而憔悴的脸上没有半点表情,那张嘴巴依然颤抖的一张一合似乎要说什么,只有那双浑浊的布满血丝的惊悸的眼睛嗔嗔地望着大夫,期盼着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安慰。当大夫对她摇摇头表示无奈时,当弟弟不再呼吸远离时,当哭声充斥着整个人群时,她不再沉默了,她发疯似的拍打着床大哭,哭了两声便昏厥了过去。对一个母亲来讲,再也没有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无能为力更让心痛和无可奈何的事情了。我和妹妹把她扶进房间,她微微张开虚弱的眼睛,轻轻地说:“妈妈对不起你们,没能让你们过得幸福,你要怨我你就怨吧,我没能把你们照顾好……”“妈别说了,什么都别说了,你好好休息吧”我泣不成声,拿了冰毛巾给她擦脸,我这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给母亲擦脸。看着她日益苍老的脸和斑斑的白发,虚弱的身体还在微微颤抖,我第一次发现母亲是那么的凄凉,她只是一个在人生的道路上挣扎的软弱的女人,一个把青春和身心全都奉献给了家庭的妻子,一个面对儿子的死亡无能为力的母亲,她也需要爱,需要太多太多的爱和关怀,而又有谁给了她?她的父母?她的丈夫?她的儿女?都不曾,他们只会一味地从她这里索取,毫不吝惜的践踏,有谁真正关心和理解过她。母亲,我的母亲,你为什么不告诉我你的苦,我不只一次的伤害你,叫我如何原谅我自己。

此后,母亲变了很多,再不象以前那样唠叨得没完了,声音也不再那么尖锐了,和父亲的战争也不再那么频繁了,但笑容也从此少了很多,偶尔看见她笑也只是凄凉的一抹。偶尔嘴巴还会颤抖的一张一合,浑浊的眼睛还是会嗔嗔的望着,依然什么也没有说,但我知道她在为没能给我们一个快乐幸福的家庭而深深地遗憾着,抱怨着,愧疚着。

我该为母亲做点什么了,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再时”我会后悔一辈子,我拿起电话拨通久违的号码,传来母亲那熟悉而又陌生的声音,那声音曾让我那么害怕那么心悸那么厌恶,此时听来却是那么温暖那么充满爱。“妈,过两天我回家看您”“真的?什么时候?那你要小心点。”母亲笑着说,但我分明听到电话里的抽泣声,母亲一定在琢磨着做什么好吃的给我。

我走向花店,琳琅满目的康乃馨盛开着,仿佛在迎接着盛夏的到来,就象我母亲的笑脸。可怜天下父母心,和千千万万的母亲一样,我们的母亲无不为儿女操劳着 牵挂着 守侯着,也为此付出了身体的全部和毕生的精力,把自己所有的爱和心都给了家庭和儿女,无怨无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好一朵美丽的康乃馨啊!你蕴藏的是多少的母爱呀! 我先自我介绍一下吧

我父亲“走”了,现在我在靠妈妈的体力上高一,我总是想到妈妈为我做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爱和感激,我尽可能的理解妈妈,做个好儿子,我也用行动证明了——我是个好儿子。

有点不象男生,我多愁善感,总会因为看了电视的一幕而联想到爸爸,妈妈,于是眼中总饱含泪水,时时刻刻都会想到爸爸、妈妈对我的好,这样,当我有上网吧、厌学等想法时,我就会控制自己尽量不去,做好孩子。

我其实语文十分垃圾的,只是我更注重实践,我把生活当成作文纸,用我最细腻的想法去做一个我不会后悔的人,去写我的人生作文。

看我啊,说了这么多的,简单点儿吧

篇10

一、激发兴趣,点燃写作的热情

众所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动力。习作教学若想激活孩子们的创作欲望,教者必须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用“童真”“童趣”去拨动他们心里诗的琴弦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比如:有一次我上作文课,上课伊始,我激情洋溢地朗诵了一首诗:《假如》。假如没有农民伯伯的春种秋收,我们将饿断饥肠;假如没有纺织工人纺纱织布,我们将光着脊梁;假如没有邮递员叔叔传递信息,我们将如聋似盲。正是有了各行各业的人,我们的航船才能返航,有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努力工作,我们的世界才越来越漂亮。朗诵完后我就问学生:“同学们假如你是,你会怎样做呢?”在我的指导下,学生的情感闸门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倾吐各自的奇思妙想,他们的想象如霓虹般五彩缤纷。有的说,假如我是警察就要把所有的小偷抓住;有的说,假如我是纺织工人我就会纺出各种各样的纱;有的说,假如我是一朵花就要展开最美的姿态给人们欣赏……上天、入地、下海无奇不有,任其想象驰聘。一时间,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注意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教学中来,为写作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联系生活,开启思维的大门

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社会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作文素材,是学生习作的一个“大课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精彩的一幅画,动人的一首歌。因此,我们应多组织学生到社会课堂中去学习,指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体验沸腾的现实生活,从中直接获取反映社会风貌、人情风俗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去发现、用心去积累,那写作能力自然会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日常的习作指导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开启思维的大门,联系生活,动手演一演、说一说,为成功作文铺路架桥。如在指导《真解渴》这篇作文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演一演喝水的动作,然后说说喝完水后的舒服感觉。学生听后脑中立刻放起了“电影”,根据生活体验,他们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有的说,我拿起杯子大口大口地喝,水顺着喉咙一溜烟的滑到了我的胃里,啊,真爽!有的说,我端起杯子,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了两大杯,啊!真解渴。有的说,水经过我的嗓子流到了我的胃里,流到了我的肚子里,流到了我全身的每个细胞里,啊,真舒服!……一时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踊跃发言,由此可见,学生的思维大门一旦打开,他们的表达就会如泉水喷涌而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丰富了知识,又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三、畅所欲言,拓宽表达的空间

“言为心声”,学生的表达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倾吐”,是自觉地、自主地表现。学生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喜悦,有感动,有委屈,也有愤怒……这时让他们自由表达,不拘形式,不限内容。让学生在急于倾泄心情的时候表达,学生就会说真话、抒真情,学生动笔行文就不再是沉重的负担和苦恼,而是一种自我宣泄的快乐和轻松,是一种情感喷发的畅快和平衡。如:在学生刚上完一堂体育课后让学生说说“口渴”的感觉,学生经过短暂地回想后,纷纷举手,有的说,嘴唇干干的,干的皮都翘起来了;有的说,干的喉咙也有点沙哑了;有的说,嗓子干得像冒烟似的;有的说,舌头粘乎乎的一点也不如往常灵活了……学生在广阔的自由空间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巴金说过:“打动人心的是真情而非词藻,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情,才能使学生的表达更有层次、有深度。”

四、下笔成文,提供展示的舞台

“蹲下来跟孩子对话”,当孩子的作文完成时,教师应学会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它,用满腔的热情去夸奖它,用真诚的心灵去感悟它,同时,老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的习作提供展示的舞台。如真情朗诵学生的作文,读出学生有独到见解和流露真情的那些内容,让学生编一本属于自己的作文选,请同学或老师、家长写序言;组织学生创办班级作文手抄报,自己动手设计版面和插图;开辟“作文墙”,进行优秀作文展读,评选“作文新星”;利用班级板报;开设“佳句欣赏”栏,发表学生习作中的优秀句段;走出班级,向校刊、校园广播站推荐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诗歌朗诵会”和各种作文大赛……让学生体验更多成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