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方法范文

时间:2023-03-18 01:55: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诗词鉴赏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古诗词鉴赏方法

篇1

一、意象领悟法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作者的个人感受蕴含在诗词的意象中。通过把握诗词中的意象,感受诗词的丰富感情,历来是鉴赏诗词的有效方法。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莺”“燕”“暖树”“春泥”都体现了早春来临的景象,而“乱花”则表现春花初放的情态,“浅草”则描绘出春草刚刚寸许,没过马蹄,仿佛让人看到了春草的嫩绿、柔软和可爱,全诗通过早春这些独特的“意象”,展示了西湖初春的美丽,寄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再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中的月亮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可见诗人抒发感情往往借助于一些意象,所以把握好意象,是理解诗人情感的关键,而一些意象也寄寓了约定俗成的审美习惯。如:松柏——坚韧、顽强不屈,竹子——气节,梧桐——凄凉、悲伤,杨柳——惜别、留恋,圆月——思念,落叶——失意,大海——开阔,寒蝉——悲凉。

二、背景联系法

学生鉴赏诗词时无法体会诗人思想内涵,原因之一是没有置身到诗人的时代背景中,教师应该通过对诗人个人经历和诗词创作背景的深入讲解,拉近学生与古典诗词的距离,进而理解思想内涵。如李清照,她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生活富足安逸,家庭幸福美满,其作品主要主要是对大自然的描绘以及真挚爱情的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比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首词是诗人早期的一首代表作,写酒后早晨一番风雨的洗礼,海棠花的另一种美丽,反映出诗人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后期她悲伤于自己的漂泊的遭遇和失去丈夫的幸福及面临的民族灾难,其作品伤时感世,悼亡思乡,沉郁感伤。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词是写丈夫不在身边,孤独一人,在重阳佳节饱受相思之苦。写作背景不同,诗歌的内涵迥异。

三、语言品味法

对诗词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要指点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学生理解这里的“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是作者流泪,而不是花流泪;“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停留在只看注释上,对诗词语言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还要“品”出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

四、表达技巧分析法

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修辞方法:拟人、比喻、对偶、夸张、对比、互文、反复等;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联想、用典、象征、想象、衬托、渲染等。要引领学生通过对这些技巧的分析,对诗词进行品味感悟和鉴赏,从而把握诗词的妙处。

1.从修辞方法的作用入手鉴赏。如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方法,使得诗句句式整齐,生动形象,很好地表现了国家大好河山被敌人侵占,如同风雨中的飘絮一样支离破碎的飘零,个人的磨难,像雨中的浮萍任凭风吹雨打四处漂泊。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格,将高山黄河人格化,赋予人的动作、神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通关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为下文怀古抒情做了铺垫。

篇2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国家动荡、重大事件、政策方针等。如《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后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遭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细细揣摩——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作家的独特思想和创作风格必然会体现在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是诗词鉴赏的要点。所以我们平时要对一些重要作家有所了解。如: 屈原、曹操、陶渊明、“王孟”、“高岑”、“李杜”、“元白”、李煜、“苏辛”、“姜柳”、李清照、文天祥、于谦、龚自珍等。

首先让我们来看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写的组诗《步出夏门行》其中一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就不能只理解为:寿命长短在天,可保养身体,心情舒畅,也可使人长寿。想想看,曹操岂会是专于养生的道人!再来联系一下以上的诗句,我们就知道,原来曹操是在张扬人的能动性:千里马和有志之士,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建功立业,这样便可延长自己的生命。

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让诗人倍尝忧思之苦。“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这样,杜甫那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伤时情操,便跃然纸上。 转贴于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这一点应是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也是鉴赏古诗词的基本能力。范仲淹有这样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这里“云”是“碧云”,“叶” 是“黄叶”,“烟” 是“寒烟”。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连波”将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图 ,一“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凉。正是这种寒凉的意境引发词人触景生情,随视线想到 “更在斜阳外”的 “芳草”,即故乡亲人所居之处。遥不可见,多么无情!这正是“乡魂”“旅思”的多情处。这里,随词人视线的转移和心理空间的变化,“芳草”已是想象中的意象了。

四、深入挖掘——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

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道:“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蔟。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竟逐。叹门外搂头,悲恨相继。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这首词意在借古讽今,“商女”借指一味追求奢华享乐的朝中权臣。不明白这一点,这首词就很难读懂。

《锦瑟》(李商隐)中的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爱慕和执著追求而有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作者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玉山”的典故说明梦想和爱情破灭后所得的只有泪水和迷惘。

五、浮想联翩——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体验加以感悟

篇3

摘要:古诗词鉴赏作为大学期间一门公共选修课,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培养鉴赏古代诗词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文化情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传播我国优秀古代文学作品,提醒当代大学生“不忘本”。那么,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以下就几点简单探讨。

关键词:高校教育;古诗词鉴赏;鉴赏能力;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教育课程的种类与数目也在不断增加,有很多大学比较注重中国古代文学,将古诗词鉴赏与古代文学作品,列入公共选修课供学生们选择学习。

一、深入文本,创设情境,细细体味文中韵味

中国古代诗词语言简练含蓄但又意境高远,需要深入体味才能发现其中之韵。而诗人创作作品时大都是有感而发,那么在学习古诗词鉴赏时,首先要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将学生带入情境中进行联想,体味作者当时的感受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情绪体会。而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教师口头介绍、角色代入、ppt课件展示等方法。但鉴于高校场地以及设施水平的提高,建议教师们运用ppt展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将诗人生平事迹与经历展示在PPT上,便与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此时教师再通过讲授的方式添加一些细节,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现场朗读的方式进行情境陶冶,帮助学生进入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更好地进行理解诗人与作品。

例如,在节课堂上,教师准备《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的教学,事先在ppt上做好文字准备,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出这首词时的情境。鉴于有很多学生在中学时到就已经学习过这首诗歌,就没有再进行重复累赘的讲述,而是请一位朗诵能力优秀的学生进行上台朗诵,在注意到有学生上台进行朗诵,讲台下的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很多,大部分学生聚精会神的听着,朗诵者声音宛转悠扬,语调轻快平和,听众们听了身心舒畅感到愉悦,此时学生们自动联想到苏轼当时所经历的情景,联想当时是在何种情况下会做出这首诗。在使学生们的联想学习达到后,教师再进一步推动学生进行联想,在课件里播放有关这首诗视频资料,帮助学生联想学习。学生们再深入文本就容易得多,能够更好地体味文中的情感。

二、推荐课外读物,丰富学生古诗词“库存”

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留下来的古诗词自然也是优秀的,中国诗词文学骨子里流露着我国优秀文化的血液。在很多方面,古代诗词文章都是相通的,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另外,很多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就放松自己,阅读量大大减少,不利于灵魂的丰盈与充实。因此,教师大可在课堂上向学生们推荐古言文学书籍,在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的路上为学生助力,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优秀典籍值得推荐,例如《古文观止》《梦溪笔谈》《宋词三百首》等等优秀作品,其中,《古文观止》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好文言文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中词句的锻造,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古诗词中的词句。《梦溪笔谈》则是一本十分有趣的杂谈,包含了沈括在生平见闻中的奇谈异事,这些怪谈虽然有的不合乎逻辑,却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学习古文的良好习惯。而《宋词三百首》则是因为该朝代动荡不安,诞生出大量的优秀诗人及其作品,很多诗人学者生在乱世,内心悲愤不平,能够创作出大量的作品供后人观摩学习。这三本课外读物是参考了当代高校学生的学习特征以及教学状况,目前提出推荐。

例如,在某高校的古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建议学生们在图书馆借阅《宋词三百首》进行课下阅读,并写下阅读感悟交给老师。有的学生或许会对此举表示不理解,但是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也去图书馆进行借阅,在课下,教师与班级学生保持线上联络,及时督促学生的阅读计划,并提醒学生们写下阅读感悟。学生们在遵从教师指导下进行正常的阅读计划,有的学生在阅读中如痴如醉,深刻体会诗词中的美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学生在进行注释翻译后发现翻译语言较直白,无法全面体现诗词的魅力与诗中诗人的情感,于是尝试着用优雅的语言进行翻译。这个过程中,学生运用到了多种学习工具,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

三、仿写续写,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发掘学生内心古文情怀

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培养属于语言文学范畴,而这个领域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中古诗词的鉴赏也是如此,要想提高学生们的能力,就必须让学生进行模仿,通过模仿,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创作的乐趣与情怀,体味到古典诗词的美丽。这个要求,是建立在学生进行充分的阅读后的基础上的。学生具备了足够的阅读量后,自然在语言的运用上又提升了一个档次,此时教师自然可以要求学生们进行仿写改写。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仿写的范本要简单容易上手,多多运用一些押韵的词句,例如《苏幕遮》《水调歌头》等诗词,这种前后押韵,节奏明快的诗词,填词较容易,利于学生发挥。教师在初期也可提供词字,直接让学生进行选择填词,进行若干次训练后,学生对这种填词训练自然烂熟于心。之后,教师在进行拔高训练,直接让学生进行仿写或续写。从而促进学生古诗词语言运用的能力。

例如,在一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先向学生们展示一些优秀的仿写作品,并进行讲解,介绍在仿写中是如何运用与主题相关的词句对号入座的。学生们在经过指导后,自然会有了兴趣与头绪,此时教师再通过PPT展示仿写的对象以及主题。教师给学生们提供15分钟的仿写时间,这15分钟内,学生们苦苦思索,联想之前学习到的知识,有的同学很快就有了思绪并立即展开仿写,而有的学生还是习惯运用填词的方式进行描写。十五分钟过后,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完成练习,此时教师再进行收集整理,并在一定时间内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为学生们提供可供参考学习的范本。学生们受到激励自然会极其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再根据学生们的短板进行ppt讲解,介绍一些填词,仿写的技巧,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方面知识的理解。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古诗词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锻词炼句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仿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经过一段时间后的学习后,学生们的古诗词鉴赏能力自然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结束语:

以上是三点关于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简单探讨,在教学过程中,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当代大学生由于专业的原因很少会注意到古诗词鉴赏这一方面的课程,另外,有些高校也并不设置这一门课程,学生没有自主意识去学习古诗词,导致F在很多高校学生都忘记了我国古代优秀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优秀的作品需要人们足够的重视才不会湮没在历史中,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注意这一点,努力在古诗词鉴赏的课程中提高学生们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李希国. 如何使初中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 吉林教育. 2017(17)

篇4

一、注重诗词中的提示性信息

1.诗歌题目的提示性作用。很多诗词的题目对诗词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送”字,表明该诗的内容与送别有关,此诗虽述离情,但却一反以往悲苦缠绵之绪,在赏析的时候应在离情别绪的情感基调下来对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做具体的分析。在杜甫的《咏怀古迹》中通过诗题就不难明白诗歌的内容应与“咏史”、“怀古”有关,对诗歌情感加以分析时就应围绕借古讽今方面的情感内容来进行。明确了诗词题目的提示作用,教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诗词时就能对其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做有目标性、有针对性的分析,而不至于盲目联系。

2.诗词作者的指向性作用。首先,通过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我们可以确定时代背景和特征,如李白的诗歌以风骨、神韵见长,而朱熹的诗词多以思想、理趣见胜。相反,通过时代的背景和特征我们也可以反观作者。其次,通过作者的创作风格我们可以了解其作品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如李白的诗歌以浪漫为主,而杜甫的诗歌多以现实为主;是豪放风格还是婉约格调,如苏轼的诗文以豪放著称,柳永的曲辞因婉约闻名。每位诗人的写作风格总体上说是固定的,但也不能全都一概而论,如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诗便一反作者的婉约风格,以豪放见长。所以在分析鉴赏诗词的时候,还需叮嘱学生学会变通,要就诗词的内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关注诗词后面的注释。在高考古诗鉴赏题中出现的所有信息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要注重诗词后面的注释,有的注释提供了背景材料,有的注释介绍作者所处的朝代,有的解释词语,有的甚至还暗示题目答案。如晚唐薛媛的《写真寄外》: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已惊颜索寞,渐觉鬓凋残。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注:薛媛是晚唐人南楚材之妻。楚材离家远游。颍(今河南许昌)地长官爱楚材风采,欲以女妻之。楚材欲允婚,命仆回濠梁取琴书等物。“善书画,妙属文”(见《云溪友议》卷上)的薛媛,觉察丈夫意向,对镜自画肖像,并写了上面这首诗以寄意。

此诗的注释十分重要。通过阅读,我们自然就会明白此诗写作的原因,知晓了写作原因,自然也就知晓了作者的抒情指向,即作者想要表述是对离家在外丈夫的思念之情,以及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苦痛,委婉地提醒丈夫应忠于爱情。学生了解了这些重要的信息,对“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的设问便不难作答了。

二、通过分析写作手法、诗歌意象把握情感

诗词的写作手法有时也是鉴赏诗词情感的一种手段。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下阕: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半阙词中连续运用三个典故,在阅读诗词时这便是应引起注意之处。通过典故内容不难分析出运用典故就是要为词的表情达意来服务的,借典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借用张翰、许汜和桓温的典故,通过描写自己欲挥吴钩、杀敌虏、收失地、报国家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杀敌无路、报国无门的悲愤、无奈之情。通过对作者写作手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感悟到作者在忧国忧民的悲愤之中所传达出来的深厚的爱国情怀。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有很多富含深意的意象。如: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流水往往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或多表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慨与哀愁;斜阳多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在分析诗词时,只有以诗歌意象作为情感分析的切入点,联系诗歌内容与写作手法,才能准确地提炼出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三、通过诗词中关键的词语、句子赏析情感

通过诗句分析情感,就是通过概括诗句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来鉴赏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这种句子往往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诗词中的某些词语、句子往往能够生动传神地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如王昌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此诗第二句“江风引雨入舟凉”中的“凉”字便是本诗的诗眼。因为“凉”字通过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抒发了一种凄凉、感伤之情。

篇5

关键词:古诗词鉴赏;当作;高中教学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自《诗经》问世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各朝各代的文人学者们在诗歌的天空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璀璨的明星。诗歌渗透在每一个文人学者的心中,也频繁出现于各类体裁的文章中。在写作中灵活运用古诗词,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表现及意义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情感真挚、语言精炼。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习古诗词是学生提升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大纲对古诗文的阅读和积累有着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做到积累、感悟与运用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根本上来说,阅读、写作和鉴赏诗歌是一个一体化的过程,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意义。

2.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意义

将古诗词鉴赏渗透于当作之中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其意义广泛而深远。一方面,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有利于强化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理解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趣味,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实现读写结合的诗歌教学模式,并在当代多元化的写作背景下实现自觉应用。

二、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作的方法与策略

1.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教材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代表。解读和鉴赏古诗词不是孤立的鉴赏和评价,而是一个综合鉴赏、写作与理解运用的全面化和一体化的过程。在古诗词鉴赏的课堂教学中,应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并有效利用教材,通过分析不同古诗词及文学常识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全面掌握诗歌鉴赏方法。

2.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

熟悉和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对于正确地理解和鉴赏诗歌至关重要。诗歌以其短小精悍见长,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学者表达个人情感、倾诉人生境遇、感叹历史兴衰的重要手段。在当作之中,也应将个人情感作为文章的主线,使文章有血有肉,而不是简单的平铺直叙。应学习诗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丰富当作模式。

3.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古诗词鉴赏技巧

现代教育技术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在古诗词鉴赏教学过程中,也应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强化诗歌鉴赏技巧。

(1)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在古诗词鉴赏中,首先要明确“诗眼”,即一首诗中用的最妙的一个词或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个字便点出了诗的意境。其次,更要学会分析和品悟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诗人往往是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通过抓住“意象”来分析诗歌,对于体会作者情感具有重要意义。诗歌的意境则渗透着作者含蓄而丰富的情思,优秀的古诗词都蕴含了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考的意境,在诗歌鉴赏中一定要注意理解和领会。

(2)掌握古诗词的基本文学常识。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学习其内容,也要注意其中蕴含的基本文学常识。古诗词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多种形式,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就题材而言,包括咏史诗、咏物诗、山水田园诗及边塞诗等多种题材和类型。在当代文学写作中,有效利用古诗词之中所蕴含的文学常识,有利于丰富当作的题材和模式。

4.把握古诗词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

古诗词的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精炼。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在意境中品位诗词的词和句,正确理解诗词的整体意境。更要明确诗词中所涵盖的特殊语法现象,并分析诗人如此运用的目的及其作用。古诗词中往往蕴含着多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诗句生动形象、充满魅力。古诗词的每首诗歌都有其特定的语言风格,或者诙谐风趣,或者细腻委婉,这不仅与诗人的个人创作风格有关,更与全诗情感的表达有密切关系。在古诗词的鉴赏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古诗词的深远意境,品位其语言魅力,并将其运用于当作之中,加深古诗词鉴赏对当作的影响。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全面激发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态度,将阅读、写作与鉴赏有机结合,并结合当代人多元化的写作思维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是当代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杨晓飞.古诗词鉴赏之我见[J].语文天地,2010(12).

篇6

培养古诗词鉴赏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71-02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呢?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一、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二、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三、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四、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常借助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五、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如: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其次,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要力求做到“三多”:

一、要多读。一个古诗词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古诗词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语言文字知识、古诗词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当然,培养和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培育的”。通过多读好的作品,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二、要多看。要指导学生多看名家赏析的文章,或向学生推介优秀的鉴赏名篇。可以说,名家赏析的文章是比较典范的,而且很多东西是可供学生借鉴的范例,只要引导学生带着分析的、扬弃的眼光去看,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是大有帮助的。

三、要多练。每次阅读古诗词时,若能坚持让学生写点眉批、夹批和总评之类,对于训练思维,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再次还要注意:

1、了解古诗词特殊之处

古诗词有不少特殊之处,了解这些特殊之处,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并进而鉴赏它们。如语法方面,倒装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王维《山居秋暝》一诗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是“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的倒置,其目的,前一句让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让人先见其动,后睹其物。先果后因,隐显结合,写得十分生动优美。

格律方面,近体诗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对偶)。同样拿王维的《山居秋暝》来说,其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方位结构对方位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上下词性一样,结构相同,对得非常工整。

2、了解古诗词抒情方法

古诗词大都是抒情诗。抒情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之分。古诗词的抒情方法以间接抒情为主,即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法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古战场的“如画”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业、年轻有为的儒将周瑜,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贬谪的处境,从而抒发了诗人理想不能实现的无限感慨。

篇7

【关键词】初中 古诗词鉴赏 层次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48-02

对于初中生来说,语文是一个重要的课程,而对古诗词的学习又在语文课程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想要学好古诗词,死记硬背是起不到相应的效果的,但就目前的语文古诗词教学状况来看,教师采用的往往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法,这样一来,学生根本无法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涵义,更达不到鉴赏古诗词的目的,因此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再进行背诵,然后再在背诵的基础上对古诗词达到更深入的理解,以至于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赏析。文章将根据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详细举例分析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三个层次,希望通过分析,能够使初中生达到更好的鉴赏古诗词的目的。

一、对表层意思的了解

了解古诗词的表层意思是鉴赏古诗词的第一步。任何文章都是由基本的字、词、句组成的,因此想要更好的了解古诗词的表层意思主要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二是理清诗词的语句顺序。

首先,要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

在这里我们需要做的是将文章肢解开来,先抛开文章的整体意义不谈,而是首先分析文章每个词语的意思。这里对词语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要对其进行深入分析,推敲这些词语在诗词中的深层含义,这样才能保证在学习整首诗词之前对其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其次,要理清诗词的语句顺序。

为求作品结构工整,诗词作者往往会运用一些独特的写作手法,这就难免会导致古诗词的语句出现错位的现象。在学习这种类型的诗词时,教师一定要明确指出语句中的顺序问题,以免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词造成影响。

二、对诗词进行深入分析

在了解了诗词的表层意思之后,教师所要做的便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对诗词进行分析。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使学生在了解了诗词的表面意思之后继而能够在诗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到作者写这首诗的意义所在。深入分析古诗词的涵义应从两方面入手,一理解诗词的语境,二是分析诗词的意境。

首先,要理解诗词的语境,对语境的理解一定要注意联系古诗词的创作背景,这是对古诗词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其次要联系上下文,从整体上把握整首诗的语境以及作者的意图。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这首诗描述的是诗人在国家战败以后被俘,被逼写招降书,但作者断然拒绝的事,同时这也就是文章的写作背景,然后联系上下文,在理解了每一个诗句的意思之后,将其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以此来深入理解整首诗的语境。

其次,要理解诗词的意境。作者创作作品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整首诗表达一种意境,从而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同时使读者了解到自己的意图。同样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文章前几句着重渲染战败之后的悲凉气氛,随后作者笔锋一转,开始着重表达自己即使战败也绝不向敌人低头的爱国之情,最后作者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收尾,将作者对国家的热爱表达的淋漓尽致,使人在读过文章之后能够深切的感觉到作者那种慷慨激昂的情绪和誓死不为亡国奴的高尚的情怀。

因此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诗词从语境和意境两方面入手,以使学生能够了解作者在写这首诗时候的心情,从语句中看出作者的情怀,从而对诗词达到更深层次的了解。

三、从艺术角度对诗词进行赏析

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最后一步便是从艺术角度对古诗词进行赏析,这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从艺术角度鉴赏古诗词要从两方面出发,一是分析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二是分析诗词写作的艺术手法。

要分析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古人在创作时,对诗词语言的运用是非常重视的,甚至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要仔细斟酌,因此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其语言特点尤其值得我们研究。研究古诗词的语言特点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诗词的理解,同时对深入的赏析古诗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在第一个层次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初步的了解,以为学生深入了解诗词的意义奠定基础。在第二个层次,因为有了对诗词的初步了解,学生对诗词的深入了解便会变得简单一些。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便是根据对诗词的理解,从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艺术手法方面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只要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按照这三个层次进行,就一定能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达到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刘海梅.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三个层次[J].语文学刊.2014(5).

篇8

关键词:古诗词 现状 对策

古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初中语文教材共收录课内外古诗词百余首,它在语文中招考试的地位举足轻重(古诗词默写8分,诗词赏析4分,约占基础知识与阅读总分的17%)。因此,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诵读与赏析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应考复习中更是对学生进行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然而效果却不大理想。下面我就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导。

一、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一)教师疏于学习,文学素养不足。

应试的压力使得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不能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能潜心研读古诗词,领会其精髓,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一些教师疏于学习,特别是对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不够,对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其研究创新能力缺失,唯教材、唯教参,热衷于搞标准答案,使得古代诗词教学效率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

(二)以讲代读,烦琐讲解。

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自己去欣赏,去感悟,去整体把握,而是用烦琐的分析替代了阅读,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往往把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老师过多地分析,学生少了诵读,少了欣赏,没了感悟,诗歌成了抽象的说教,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学习诗歌的兴趣。

(三)以练代读,本末倒置。

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本末倒置,以练代读”的做法。为了应付考试,许多教师不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尤其是忽视对课外古诗词的指导,舍弃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广泛阅读与积累感悟,在诗词教学中除了讲析外就是操练。让学生做大量的机械性默写和赏析练习题,背大量的老师总结出来的鉴赏知识。繁重的训练使学生疲于应付,其结果是剥夺了学生学习古诗词应有的趣味与快乐,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急功近利,随意增删。

眼睛紧盯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在诗词鉴赏方面,目标相对单一,只指向中考的34首诗词,直接针对中考的几个普遍考点进行教学(如重点字句的赏析和作者情感等),其他基本忽略不计。不按照《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进行教学,随意增删教学内容和课时,任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学生们得到的是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不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五)重鉴赏技巧的灌输,轻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

在中考这支指挥棒的指引下,初中语文诗词鉴赏长期以技术性训练为主导,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实用性,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美育功能,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感悟、审美愉悦情感的培养,文学教育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得到落实。尤其在初三阶段,老师们更加注重鉴赏技巧的灌输,各种诗词鉴赏的秘诀如潮水般涌向学生,忽视了诗词鉴赏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违背了诗词鉴赏的规律,错误地认为只要“狂轰滥炸”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二、对策探讨

(一)教师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诗词鉴赏素养。由于时代、教材的局限,教师曾经的诗词知识储备毕竟有限,教师要有一桶常流常新的活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清纯的新鲜水。所以在教学的同时教师要加倍地弥补,要围绕教材大量阅读诗词,不仅要积累古典诗词,而且要关注现当代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诗词鉴赏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作为鉴赏主体。

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中,用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阅读体验和生活体验,从心灵自由感受诗词,去想象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里的世界,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逐步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愉悦的情感。

(三)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就诗词鉴赏教学来说,初中学生处于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初步形成的阶段。教师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设置情境,巧妙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去体味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广泛的联想活动,从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产生共鸣,得到启迪。及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研究,敢于质疑,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互相讨论来理解诗词的内涵,给学生提供鉴赏的范例让他们自行把握、模仿,通过自主研习学会鉴赏诗歌的过程。

(四)引导学生熟悉积累诗词创作的常见手法,掌握诗词欣赏的常用技巧。

诗词表达技巧的获得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而需要学生结合自身鉴赏实践进行总结。教师要引导学生把一些零星的鉴赏体会总结成规律性的东西。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适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更深入,这样学生的水平才会慢慢提高。当然,鉴赏经验的获得,不是一次就能完成,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语感。

篇9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死记硬背忽视古诗词的内涵。

应试教育下的古诗词教学变得功利性,学生与老师更注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考试中古诗词通常以默写、翻译古诗词等形式出现,为求高分学生通常死记硬背诗词强化记忆力。一再死记硬背很大程度上忽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运用能力,以及古诗词对学生道德情操的熏陶作用,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2.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相对较低。

在教学中,老师为追求进度通常忽视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在古诗词教学中,过于重视诗词讲解,很少给予学生感悟的机会,不利于学生鉴赏水平的提高。学生对古诗词良好的鉴赏能力对学生理解古诗词而言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欠缺良好的朗读能力。

对古诗词进行反复、高效的朗读,能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感悟到其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在古诗词学习中,良好的朗读能力能让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氛围中,把握古诗词的内涵。目前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古诗词的朗诵程度不够,同时缺乏良好的朗读技巧。因此,初中生对古诗词的朗诵效率普遍不高。

二、初中语文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方法

1.联系作者时代背景,感知诗人写作意图。

诗人的作品大多是对其生活的时代背景的客观反映,因此,联系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诗人作品的理解。在古诗词学习中,要注意对学生感知诗人写作意图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对诗人的生活朝代、社会风气及生平等信息进行分析,猜测诗人的创作意图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创作背景为王勃送友人远去四川做官,因此王勃应表达的是临行惜别的情感;但是联系到王勃个人具有远大的抱负及爱国情怀,因此他的作品不应对朋友远去履职而恋恋不舍,而是从大局出发,劝朋友不应离别,好好为官报效朝廷。通过对作者生活的时代、生平经历及性格等进行联系,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及寓意的理解。

2.展开合理想象,感悟古诗词中的意境。

古诗词具有简明意赅、抽象的显著特点,趋向于感性认识,对于初中生而言较难掌握。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对学生体会诗歌意境尤为重要。如李煜的《相见欢》寥寥三十多个字是道不尽的忧愁与烦恼,意蕴深远。该作品描述的是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叹惋。该作品的上片将典型的景物为感情的抒发渲染铺垫,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发真挚的感情。意象“西楼”、“梧桐”、“深院”营造了清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指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独自被幽禁在一个深不可见,只有片片飘零的梧桐叶的凄冷场景,感悟意境。下片转为直接抒情,抒发其离愁别绪,诗人的愁绪“剪不断、理还乱”,内心苦闷。对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能帮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3.采用联系比较的方式进行教学,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在古诗词的海洋中不缺乏相似的题材、意象及表现手法等,采用联系比较的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可以丰富课堂容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与印象。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与王维的《使至塞上》,两首都有“归雁”这一意象。但是在这两首诗中,雁的应用却有不同的表现意义。前者写客居异乡的旅客游子领略了秀美景色之后引起对故乡的思念,后者写戍卫边疆的将士的孤寂却有守卫边疆的坚定信念。“归雁”通常具有以雁传情,具有思念、思乡、盼归的意思,闺怨诗中通常用来表达对心上人的思想,盼其早日归来之意;而羁旅诗中则有以雁传书,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想。通过联系比较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分析能力,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4.反复诵读,体会诗词韵味。

古诗词是中国文字、语言文化的精髓,通过对诗词进行反复诵读有助于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韵味。古诗词语言具有凝练、简洁的特点,诵读的次数不够较难发现词语之间蕴含的丰富内容。因此,需要经过反复的诵读才能感受到诗词的深远意义。除此之外,在古诗词的诵读中对诗词的断句能力尤为重要,准确断句、停顿能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程度。如吴均的《山中杂诗》中“鸟向檐上飞”一句,良好的诵读方式是在“鸟”与“向檐上”后各停一下,增加语言的层次感,充分体现动静相结合,展示出一幅趣味盎然的飞鸟图。此外,在朗读过程中要饱含真情实感,增强古诗词的朗读效果。进行合理、反复诵读能增强学生对诗词语言的感悟能力,体会到语言的魅力。

5.加强积累,促进能力的提高。

古诗词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学生日常的积累。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不断积累知识,促进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由量到质的转变。老师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有所要求,如要求学生每天阅读、背诵一定的诗词;在课堂上注意对古诗词进行延伸扩展,如有李白的《月下独酌》扩展李白其他诗歌,或者其他诗人写的其他关于“月”的作品,强化学生的基础能力。可定期开展古诗词的朗诵或背诵比赛,鼓舞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热情,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篇10

关键词:诗词教学 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02

1 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与学现状及其成因

1.1 教师方面

1.1.1 教学功利化

教师虽然不用参加高考,但高考给教师的压力并不比学生小。为了得到高分,教师日常教学功利色彩相当浓厚,很多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专扣考点讲,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考什么讲什么”,貌似针对性强,实则是限制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范围,制约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1.1.2 教学模式化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按点赋分。这导致一部分教师教学时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方面。为了确保多拿分,教师通常教学生采用“套数”答题方法,框定每一步怎么答。久而久之的机械化训练,使学生成了答题机器,写的答案呆板而牵强。

1.1.3 教学理性化

古诗词形式精炼但意蕴丰富。细细品味,读者往往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之美妙感受。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性品味,习惯逐字逐句对诗歌进行解释,当诗句被解释完,意蕴美也消失了。

“三化”教学,可能使学生的应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却在更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主动鉴赏的权利,使学生把握诗歌内涵的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1.2 学生方面

1.2.1 态度被动化

多数学生对古诗词并不“感冒”。如果不是高考必考,学生基本可以跟古诗词“绝缘”了。在曾经号称“诗歌王国”的中国,古诗词近乎沦为“无人问津”的境地,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1.2.2 学法单一化

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很少想办法丰富自己的古诗词知识。学生获取古诗词知识的方法更多的是依赖教师――“你讲我听,你写我抄”。但事实上,只“听”不“讲”,只“抄”不“写”,是很难把理论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的。

1.2.3 学习过程简单化

诗歌内涵,需要经过反复诵读,再结合写作背景、诗人生平等因素细细品味才能有所领悟。但是多数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目的是背记诗歌本身,未能在诵读过程中渗入自己的情感,也就难以领略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也有学生把古诗词鉴赏当成了“古文翻译”,忽视其他因素,这就给完成“把握诗歌内涵”这一学习任务带来了难度。

“三化”学习,暴露出学生学习的不良现状,但我们不能过多责怪他们,因为时代的隔膜、情感的含蓄、意境的朦胧确实给学生带来了阅读难度,再者,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视觉冲击,各种斑斓的“文化快餐”更容易迎合学生的口味。

2 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学生健康发展的引路人,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摒弃落后的观念及教法,回归教学根本,把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当做首要任务。

2.1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兴趣的策略――以猜代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想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先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足不仅在于诗意难懂;还在于教师“灌输式”的单调教法。其中教师的教法是主因。“灌输式”教法,侧重于教师讲解,而教师的详解使学生的参与度大大降低,得到的审美体验更是少之又少。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可采用“以猜代讲”这一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时,可让学生按猜谜语的方法,先看看诗中写了什么景象,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来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既有悬念,又有迹可循。采用此种方法教学,效果明显好于教师“灌输式”教法。

2.2 提高学生感受古诗词音韵美能力的策略――激情朗读

学习古诗词离不开“读”。有效地“读”可以让学生获得音韵美的体验。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并不是不读,但没读出效果。为何?原因在于学生不讲究读法,拿起任何一首诗,都是一板一眼地念,不懂得“激情朗读”。

“激情朗读”,指的是学生在朗读古诗词时,结合诗中所描述的内容及其呈现出来的或悲或喜、或热烈或沉郁等感情基调,全情投入朗读。 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加强朗读指导,让他们懂得朗读要做到“停顿有节奏,音调有高低”,音调高低应随文义轻重变换,做到“读诗就要读出诗的韵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情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意味,读诗更要读出诗的余味”,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3 提高学生感受古诗词意境美能力的策略――画诗悟情

“意境”较为抽象。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意境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在强调“概括意境要用两个双音节词”,然后罗列出一大堆常见的意境类型术语,让学生牢记。学生记住了不少,但考试时却发现不知该套哪个,学了也白学。

要体会诗中意境,身临其境是个好办法,可惜我们都不具备“穿越”之异能,那么,不妨采用画诗悟情的方法让学生走进“其境”,感受“其意”。

在学习王维《山居秋暝》(粤教版高一必修)时,为了让学生把握诗中意境,笔者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画出来。然后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评价学生的画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的意境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2.4 提高学生感受诗歌凝练美能力的策略――斟酌字句

古诗词意丰而言简。诗人特别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锤炼。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事例,在为我们留下创作美谈的同时,更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炼字后“化腐朽为神奇”的表达效果。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采取“整体式教学”,每教学一首诗,都在分析整首诗讲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抒发了什么情感,忽略了对重点词句的鉴赏。长此以往,必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课堂气氛凝滞。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关键词句的理解。

在学习杜甫《蜀相》(粤教版高二选修)时,学生都能较快地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到诗歌寄寓的情感。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将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换成“尽”,“空”换成“皆”好不好?学生通过思考后各抒己见,这样,让大部分学生在对诗歌原有的理解上,得到了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