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酒斩华雄作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8:0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温酒斩华雄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温酒斩华雄作文

篇1

我与书的友谊

一年级时,我有一位同学叫谢书航,他胖墩墩的,肚子里装着许多我们不知道的知识,在班上是那么的引人注目,我也很佩服他那闪着灵光的小脑袋,总是纳闷这是怎么回事?一次,我去他家玩,看见那书架上满是一撂撂散着诱人墨香的书,我顿时惊呆了,因为这在乡下的家庭里几乎是没有的,许多家长是不会为孩子买杂书的,我也明白了书籍的神奇,慢慢地迷上了读书。

起先,我读书是因为在里面快乐。我喜欢小人书,里面那些搞笑的动作,逗乐的语言都让我享受到愉悦,常常是看着看着就情不自禁大笑,仿佛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那是人生中珍藏的一阕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接着,我不满意了,好长时间沉浸在《格林童话》、《动物世界》、《百科全书》等等里,甚至是废报纸也要浏览一下,一拿起书我就爱不释手,读得如醉如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我那自诩营养专家的妈妈常常在这时凑拢来“捉弄”我,她一边逗我热烈谈论书中趣事,一边给我吃蔬菜,我这个谈菜色变的大名角竟然美滋滋吃着,等发觉时早已吃完。妈妈得意地说:“给你一瓶墨水也会当鲜橙汁喝了吧”。

现在,我瞅上了大人们说的“深奥”的书,尤其是原版的《三国演义》,对于书中的生僻文言字词就自以为是地联系上下文猜意思,竟然八九不离十,一连几个月,我都陶醉在三国时代,来到桃园目睹三兄弟结义共生死,在赤壁见到了风度翩翩的周瑜,在落凤坡叹息庞统早逝。我最佩服关羽温酒斩华雄,武功盖世。最赞赏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我天真地想:如果生命真有轮回,他们又在哪里建功立业呢?一股浩然之气在一本本或发黄或崭新的书中回荡,有时令我热血沸腾,有时让我掩卷悲叹。

书是天使,带着神秘的微笑招呼我,书是我永远的朋友,我知道,我们的友谊之花曝着阳光正一瓣一瓣绽透。

篇2

现代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尤善画虾,一幅画中只三五尾,画面有着大量的虚空,亦即绘画中的“留白”,正是这恰到好处的“虚”,成就其艺术的魅力,让欣赏者感受到一种自由而活泼的生命力。当年的意外成就了断臂维纳斯永恒的魅力,“虚”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让欣赏者在作品的“实”和“虚”的引导、启发下,可以根据自己的阅历、修养进行再创造,从而让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充满想象、创造的愉悦。格式塔心理学认为:艺术创造中适当地利用“不完形”,既能产生“陌生化”的艺术效果,激发接受者的“完形”介入,又为意境的生发、感知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样既扩大了艺术的容量,又使意境显得更加深远。画家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写作犹如作画,若画面拥塞堆积,便使人难以生发联想,剥夺了读者审美空间。中学生写作,宜借用古典诗词“意境”一说,注重意境的营造。《文学意境的特征》中认为意境在结构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一方面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意境正是二者的结合。意境强调的是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想象,着重人的主观情意。

现在许多中学生写人叙事总喜欢一二三进行事件罗列,实则实矣,然显呆板,这样的作文总令人沮丧。唯有虚有实,相辅相成,才能让读者神驰意远。看似无形的“虚”,不仅可以增强文章的丰富性,更重要的是以虚实之笔法拓展的审美想象空间,蕴含了诱人的联想和发现。吴乔云: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真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运用虚实相生法作文,一是重点突出,塑造鲜明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之“关羽温酒斩华雄”堪称神来之笔,实在应归功于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

作者于第五回写: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虚实结合浓缩了时空,使作品达到了简洁精练的境界,创设了一个富有特征的情势和氛围,从而烘托出中心人物:关羽之威猛不在于弄刀使力抑或酣战几百回合的血气之勇,而是以凛冽的精神气魄见长,文章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其英雄气概和神勇威力。这种实写会场的喧闹、虚写战场的激烈的艺术手法,有利于在有限的篇幅里取得更大的容量,从而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和艺术。读之则心中盈溢着审美的愉悦。

运用虚实相生法作文,二是创设意境,渲染作者丰富情感。

季羡林先生于《园花寂寞红》一文中实写老友生前种花、“我”赏花的“花美人乐”之情感,惊闻老友弃世;虚写失主园花“低眉敛目”“仿佛溅泪的样子”,寄寓失去老友的哀伤。接着想象今冬明春园花的“悲惨命运”,进而抒发失去老友的凄苦哀思。最后祈祷来年春天不要降临,再次表达失去老友的悲凉。作者赋予“园花”以灵性,表现“园花”的“寂寞”。虚写基于实写,以园花寄寓作者之情感,一唱三叹,反复渲染,让读者在文字营造的一种浓浓的感伤氛围中驰骋神游时真切感受和体味作者失去老友之后的悲伤与哀思,一股哀哀的情愫郁积于胸中,久久挥之不去。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感人至深的艺术美。

金圣叹认为:“文到入妙处,纯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话虽失之于过,然足见其对虚实相生法之推崇。把深厚的思想情感寄寓形象描写之中,借助于联想和想象,使作者的情感深蓄于内,含而不露。

运用虚实相生法作文,三是含蓄隽永,追求作品余音绕梁。

优秀的文章还当做到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清朝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流连,若难遽别。”文章结尾当含蓄蕴藉,别有一种情味,宜有“美人临去秋波那一转”之效果。

中国古典诗词中以景结情式结尾,历来为人们啧啧称叹。苏曼诺夫说:“艺术的打击力量要放在最后。”沈义父在《乐府指迷》里说:“结句要放得开,含有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再有如苏轼《赤壁怀古》以场景描写结尾,“杯盘狼藉,相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一场未出现“梦”字的梦,在杂乱之象中让读者体味到作者走出精神困境后生命的宁静愉悦。刘长春于《江南无雪》一文结尾写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现在,我家里有酒,有“火炉”,独酌以外,也喜欢雪夜有人敲门,举杯共饮,通宵长谈。明朝酒醒,不妨雇一条小舟,一起往东湖看雪”……面对越发严重的无雪的现实,作者描写了想象中的夜饮赏雪、旦日放舟赏雪的场景,让读者深深体味到作者对人生美好情趣的渴望,也深深体味到作者对日益恶化的环境的忧思和无奈。这样的结尾含蓄隽永,意味悠长,以有限表现无限。正如有人说:“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结尾恰到好处的虚写,往往能够营造出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读者从中得到启发和暗示。在“言外”创设一个无限丰富的、想象的、审美的艺术世界。

诚然,在我们实际运用过程中,应知晓虚写的笔墨具有模糊性,实写的笔墨具有直观性,虚写与实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使文章充满情韵悠长的含蓄美,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曾经

文/邵梦圆[江苏省苏州中学高一]

脚下的路显着几丝青色,远方的小巷子里悠闲地坐着几个谈天的老妇,烟雨蒙蒙的姑苏,给人的意境是这样的。

只是回过神来,在河道的另一边,却是喧杂的人流,花花绿绿的招摇着的店面,不时有人派发着传单。很难相信,这里,竟是我魂牵梦萦的平江路。她,也变了吗?我记得,曾经拉着外婆的手,蹦蹦跳跳,在姑苏的街巷。

我记得,那时道路两边都是一扇扇的木板门,走在巷子里会闻到一股木头的清香。

我记得,曾经躲在屋檐下,听滴滴答答的雨声,伸出头去,空无一人的小巷竟望不到头……

记忆中的这片景,是不是只有在梦里才能再次寻到她的踪迹?

笃笃笃……那似是而非的声音,却让我陷入了回忆……

头上兜一块蓝布,身上是蓝碎花衣服,一位老妇推着一辆小车,轻盈地走过,在“笃、笃、笃,卖糖粥”的吆喝声中,留下一阵香味儿,连同老妇温暖的笑,早已沁入心灵深处。这种声音并不能用“吆喝”来形容,她的声线,似乎是与巷子的文化相融合的,说它是艺术,一点儿也不为过。

外婆问我要不要吃糖粥,我做出嘴馋的样子点点头:“呵呵,我正想要哩。”

或许,那是记忆中唯一一次对糖粥车有了深刻的印象。木头车的一头,钉着一个三层的镂空抽屉,细竹做的支架,抽屉中间抽空两层,放着各种配料,藕片、红枣,还有如珍珠之类的东西,最上层是一个用细竹围成的平台,边缘上搭着块白毛巾,平台上排放着调料,整个摆设的布局精致得让人不得不赞叹。

在木头车的另一边呢?一个大圆筒似乎延伸到了木板下,只是记得,木桶似乎很深。

老妇掀开盖子,里面还热气腾腾,糖粥泛着黄。现在想来,那种颜色,就像是尘封了多年的历史的颜色。看她把粥盛出来加上各种调料,递到我的手中,手心都是温暖的。“笃、笃、笃,卖糖粥……”又是伴随着这样的声音,老妇消失在迷人的小巷。我吃着糖粥,朝着另一个方向,一路笑着……

那个曾经的糖粥,还有那个老妇,如今除了某条街上的那两座铜像,再也寻不到她的踪迹。即使是那两座还未消失的铜像,在巨大的肯德基爷爷的映衬下,实在显得弱小。那些习惯了在肯德基进进出出的现代人,大概已无暇顾及这铜像了吧?

遥望天空的时候,我又听见了――

“笃、笃、笃,卖糖粥……”

佳作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