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行心得范文

时间:2023-03-29 08:45: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行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行心得

篇1

我们选择了农业银行,就选择了她的规范,选择了她的文化,就要从内心里认同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这一切,自觉地在平时工作中、学习中认真坚定地贯彻执行。《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行为守则》中,“爱行敬业、诚实守信、勤勉尽职、依法合规”这简单的十六字职业规范告诉我们,作为农行的一名员工,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工作中与客户的关系、与同事的关系……。学习了《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行为准则》,使我深深体会到:爱岗敬业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责任心是职业道德的基石。

有人说:“位不在高,爱岗则名;资不在深,敬业就行。”所谓“爱岗”就是热爱本职工作,所谓的“敬业”就是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爱岗敬业是员工职业道德的基础,表现为个人对事业的责任心。责任心促成我们自己热忱地、自觉地投入工作。具有责任心的员工不需要强制,不需要责难,甚至不需要监督。他们将农行工作内化为自身需要,把职业的责任升华为博大的爱心,于平凡中创造奇迹。

马克思曾经指出:“作为一个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单位这个集体中,是现实的人。虽然每一个人在不同的工作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但是单位对每一个人都有“规定”,有“使命”,有“任务”,其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应尽的责任。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来源于各行各业的劳动特点,无论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对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具有规范和约束的功能。中国农业银行为了规范员工的行为,提高员工的素质,塑造农业银行的良好形象,促进农业银行的发展,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结合农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行为守则》。要求员工必须认真履行公民的义务和行员工作职责,切实维护农业银行的信誉和整体利益,自觉做到思想进步、道德高尚、业务精良、服务规范、纪律严明。同时为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维护正常的经营管理秩序,保障农业银行资产安全和稳健经营,做到有章可循、执法严明。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行为,提高经营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促进农业银行的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依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金融规章以及农行现行的各项规章制度,并总结多年来违规行为处罚的实践经验,制定了《中国农业银行同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暂行办法》,用来制约员工行为。

责任心就是单位对员工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在一个单位上工作,不仅有向他人和单位索取的权利,还有向他人和单位付出的义务。事实上,权利和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当你得到某种权利的时候,就必须承担某种义务和责任。责任心不仅对企业很重要,同样地,对于一个国家则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连最起码的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心都没有,那就更谈不上什么文明了。责任心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会影响个人,也会影响国家。所以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心,工作懒散,见异思迁,不履行职责,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就更谈不上有所成就。因此我们说责任心是个人必备的道德修养,是促使我们进步的动力。

篇2

政府在广大农村施行新型农村全作医疗的根本目的是想彻底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防止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然而,据调查了解,当前政府极力推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却不同程度受到农民群众的排斥,每到落实下一年合作医疗事宜,尤其是向农民群众收取下一年的参合费时,政府、村社的基层干部们就觉得头痛,为达到上级要求的农民参合比例,基层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和物力挨家挨户做工作请求农民参加以完成该项任务。合作医疗:一件为农民群众办的好事,却象一颗“怪味葫豆”,让政府办得十分艰难。政府配套不断加大,农民就医费用却在逐年递增,农民所得实惠无几,是谁赚走了这些本该用在农民身上的钱?以xxx市xx为例,xxx县现有农村人口65.67人,xxx年参合258570人,xxx年农民以家为单位每人缴费10元/人,政府配套为20元/人,全年参合农民报帐58774人次,报帐金额为2794830.37元,县合作医疗管理办公室(合管办)赢余近500万元,xxx年参合农民达到401563人,xxx年农民缴费为10元/人,政府配套为35元/人,xxx年1月至今参合农民报帐110369人次,报帐金额为7054859.44元,合管办目前赢余近700万元。另外即使参加了合作医疗的农民住院也还须交一定的门坎费,实际上农民每年的医疗费用却在以数百万的速度不停递增。参合农民除了能以门诊的方式将交的钱用一般性的药进行置换消费以外,所能亲身感受到的就是治病用的药不论是数量还是品名都多了,但治愈病的周期却并不见短下来。一边是合管办每年呈递增的赢余,一边是农民花费在医疗上费用的不断虚高,因此农民们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并不能使他们“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根治,农民参合积极性受到挫伤。从总的情况看,尽管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在不断增加,农民入院的门坎费在不断降低,报帐的比例和金额在逐年增大,但农民群众参合的积极性却不高,目前全县仍有二十多万人没有参加,即便参加的,也只认为:不过就是交点钱在那,没多大好处,也没多大损失。如此看来,新型农村全作医疗在广大农村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没达到最终的目的。

农民疑虑重重:10元钱果真是买了份“保险”?

据切身参与了向农民宣传和征收参合费的基层干部讲,农民交10元钱,实际上是买了份“大病住院保险”,但很多的农民却并不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参加合作医疗,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在当前农村总体发展总体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一是农民对交纳合作医疗费有看法,他们认为:在取消农业税之后,政府推行合作医疗向农民收费是变相增加农民负担。二是农民对当前医疗机构的不公开、不透明的“垄断”性质经营心存芥蒂,他们认为报的那点帐,早被医生开的高价药或无关紧要的药抵消了,现实中也有医生常以目录内用药对患者起效不大因此找借口开具目录外药等情况,夸大病情恐吓病人、开大处方、做无关紧要检查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这些使得患者增加了就医费用,而其本身从合作医疗得到的具体实惠大大降低。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和基层干部图完成任务,往往在面向农民宣传合作医疗时只想尽快把钱收起来交差,敷衍了事。基于这样的开发部,很多农民几年了还对合作医疗仍然停留在一知半解层面上。四是农民对以家为单位每人都得交费有看法,一方面是10元/人这笔费用累计起来在农民看来有数可算,另一方面是农民基于对自身身体健康程度的自信,只想将实际生活中常发疾病或者中老年以上的家庭成员作为参合对象。五是农民把交10元钱免费拿10元钱的药这种报销门诊费的方式看作强制消费。六是农民对报帐时要涉及的门坎费、起付线、封顶线、目录用药等规定感到不满意,认为合管办想方设法在克扣政府给农民的实惠。

篇3

由于受传统思想和生活条件的影响,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来说较低,极大地影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进程。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一)落后的小农意识思想。我国农村几千年来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方式生产、生活,居住分散、交通闭塞,长期以来受到经济的制约和思想的禁锢,形成了生产规模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许多农民则养成了安贫乐道、思想保守的小农意识。由于小农意识作怪,农民常常表现为满足于自给自足,得过且过,害怕竞争,看重眼前利益,缺少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眼光。部分农民对土地有严重的依赖性,缺乏创新精神,不敢承担市场风险,习惯于沿袭以往的劳作和生存方式,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集体经济和发挥农业规模效应存在不信任感和恐惧感。

(二)单调的精神文化生活。由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活动范围小等诸多原因,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普遍较单调,缺乏较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虽然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丰富的电视节目,有农家书屋,甚至有网络等资源,但是很多农民都不愿接触、不愿学习新的知识,单方面攀比物质条件。例如,有的农民在生活富裕之后,红白事上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不重视精神生活的丰富和提高,业余时间大多用于参与酗酒、赌博等有害活动。

(三)严重的短视行为。部分农民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目光短浅,为了眼前利益,放弃对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参加技术培训只是为了得到少数的误工补助,有的甚至是到时间发放误工补助才急忙赶到培训现场。他们的理由是:学习技术耽误生产,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这种短视行为在农村基层干部当中也有所体现。短视行为限制了农民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限制了农民自身综合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淡薄的法制意识。近年来,农村由于经济利益或矛盾纠纷产生的教训较多,存在群众缠访、冲击政府部门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遇事稍不满意就产生极端化思想,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不清楚用法律解决问题的途径,当自身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往往采取粗暴方式,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友好乡邻也变成仇敌。例如,因争水争地引起的民事纠纷、斗殴、危害乡里等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

二、影响新型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一)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农民群众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由于受到各种思想的影响,部分农民产生了利己主义甚至是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集体主义观念有所淡化,不关心集体,对社会公益事业漠不关心。这部分农民在现实生活中一旦遇到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就会采取实用主义观点,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集体利益之上,有的甚至采取种种不正当手段,坑蒙拐骗,制假售劣,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

(二)重科技培训轻思想文化教育。多年来,部分地方的基层干部和群众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上面,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平时注重开展科技讲座、致富交流和政策宣传,忽视思想教育,即使在各种培训、会议上谈到思想道德问题也只是流于形式,客观上削弱了教育效果。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措施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古人云:“仓廪实,知礼节”。一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局限,农民也不例外,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日常生活中具体经济利益问题没有解决好而引发的。因此,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打牢物质基础。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在维护和实现群众利益中教育引导群众,让群众既受教育又得实惠,只有抓住两者的结合点,才能形成互动共长的和谐局面。

(二)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做好农村道德形象的示范引导。开展道德实践活动,通过开展“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三好评选”(如好公婆、好儿女、好媳妇)、“信用村”、“信用户”等形式创建道德实践活动,树立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先进典型和道德楷模,让他们在农村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同时,要大力宣传这些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向这些先进典型学习活动,通过一件件典型事迹感染人、教育人、带动人。让广大农民群众从先进典型感人事迹中受到鼓舞,让先进典型人物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榜样,使先进典型的高尚情操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

篇4

关键词:农民心态;农民教育;社会思考;问题与对策

一、农民心态现状分析

农民教育心理的矛盾、因惑与迷茫,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心理现象。转变农民心态,消除心理障碍,使农民走出心理困境,提高农民接受教育和自我意识的教育与学习,是农民教育的一个沉重思考。两年多来,在进行课题调研中,我们对山东省的青岛、烟台、威海、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地进行调研时,触动我们深层思维的是由社会教育的多维意识、经济的投入、制度的保障、教育体系等形成的现实农民心态。从地区发展的层次上看,欠发达地区农民,在思想和行为上,介于较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模糊之中,他们看到较发达地区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有一种热切的期盼。但从他们心理与心态上体现出的彷徨感,又看到了他们尚未完全挣脱出几千年来封建枷锁对他们的束缚。临沂、枣庄、济宁、菏泽等地属于欠发达地区,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51%的农民不但希望自己的儿女上大学,也希望自己有知识有发展,27%的农民只希望自己的儿女上大学,冲出粘了他们几千年的黄土地,这是他们梦萦魂绕的心愿,至于他们自己,说到奢望,就是外出打工;其他是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青岛、烟台、威海几个较发达地区的农民略有差别,比例分别是62%、21%,差别的主要原因是较发达地区工商业比较发达,农民迁移劳动力高于欠发达地区。他们具有的知识文化层次虽略高于欠发达地区,但多是工商业的带动,处我意识的教育和学习,并无多大差别,但许多意识和行为却是相似的。

在心理心态上,传统的风俗、习惯等自发的社会心理仍是支配他们的思想行为、维系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社会矛盾的主要因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代代相传的自卑感,无形地压抑着他们的心理。现在的农民应持一种开放的、乐观的、向上的、可塑的心态,但传统的农民心态却是保守的、听天由命的,他们宁愿重复父辈的营生,也不愿干未干过的事,或一定能成功的事,农民由于交通不便,与外界接触少,加剧了农民心态的保守性和封闭性。虽然一些农民加入到了城市建设的行列,但接受教育和自我意识的教育与学习和在农村并无多大差别,因现在城市建设接受的是劳动力,不是建设者1农民的眼界虽开阔了,心中也萌发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与学习的引导,伴随他们的还是一种失衡和迷茫的心态。

农民的心理心态还表现在经济因素上,农民确实有着追求教育的朴素且普遍的心理动机,但在与家庭状况相联系时变得扑朔迷离。在教育周期延长,教育费用提高,教育培训的赢利和变相赢利为目的现实,使农民追求教育的自发心理受到压抑,感到困惑,他们望费生畏,望学校兴叹。当政府对每亩地给予十几元补贴时,他们就感激涕零。农民是多么的容易得到满足,但又是多么的经不住经济心理的压力。可见,农民追求教育的心理受经济状况的影响极大。

从社会因素来看,农村政策环境对农民追求教育有着直接影响,农民对教育追求的强有力的动力,来源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他们的生产活动。如果他们的生产活动中,须臾离不开科技文化,那么就会产生持久的、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追求教育的内在动力。然而现实的农业生产中,他们并没有产生这种强有力的要求和渴望,因为农业生产中的科技含量,教育含量太低,几乎看不到由此产生的利益,使农民感觉不到具有知识、技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而追求教育的内在驱动力不足。但是,从另一方面看,农民对教育来说,是一个矛盾的双重心理心态。自古以来,广大农民又把教育看作是改变自己命运和地位的根本途径,可求学者的动机非常现实而单一,就是学而做仕,学而务工,学而跳农门。一句话,农民受教育的动机和出发点井非直接为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科教兴农,而是为谋求一个稳定的职业,一份稳定的收入。因此,农民追求教育的自发心里,在现实的利益面前显的苍白无力,一旦其他途径可以满足时,对教育的追求就会弱化、淡化,以现实利益替代终生受益的教育和学习。

二、转变农民心态寻求农民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转变农民教育观和农民自主接受教育与学习的意识

寻求解决农民教育的有效途径,首先要解决三个根本问题:一是如何向农民宣传教育与学习;二是各级政府、社会要转变农民教育观;三是要使农民自主转变接受教育和自我学习的意识。

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思认为“在当今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民是贫穷的,也没有一国愚昧无知的人民是不贫穷的。在民智开启的地方,经济发展自然水到渠成。”我国2001年农村人口9.34亿,占我国总人口的80%,是一个农民大国,教育农民和启发农民自主接受教育和学习,关涉到知识经济和小康社会发展的进程。向农民宣传教育是为农民教育创造环境,要把党和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与学习的目的,说到农民心里,使教育贴近、走近农民,送到农民身边,使农民自觉地意识到教育、学习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萌动迫切接受教育的要求和期望。但是我们现在的宣传仅限于口号、形式,特别是我们现有机制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教育投资的经济补偿和收益不具有外在的独立的表现形式,具有间接性、潜在性、周期长、迟效性等特点,使狭隘的当政者不愿意投资教育,农民虽有接受教育和学习的愿望,但又无力承担高昂的学费。教育的潜效益评价纬度和方法,与收入不成比例的学费,干部的短期行为,已是制约农民教育的一个痼疾。宣传、教育、收益形不成回路,农民得不到实惠,政府就会失去诚信,农民就会敬而远之。约翰・罗尔斯有一句名言“评价一个社会,需要看它如何看待它的境况最差的成员。”英格尔斯也提醒人们“国民的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构成了对经济与社会的严重阻碍。”“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行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对待农民这个庞大的受教育的弱势群体,如何衡量和转变他们的现实心态,已是不堪重负的思考。

转变农民心态,需要整个社会转变对农民教育的心态。因为,无论是从城乡二元结构、经济投入、法律享有、管理责任、教育规律来看都出现了诸多不协调。陈敬朴先生在《城乡教育差距的归因分析》一文中已作了详尽分析,也给了我们多视角的思考和认识。孔子曾提出“有救无类”,认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盂子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虽被我们批了许多年,从某个角度讲,他也认为有知识的人是高尚的人,应该做一个劳心和劳力相结合的人。1981年理伯斯对知识与人的关系作了更明确的阐述:“信息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今天比在以往任何时候都具有力量,……它事实上已变成真理。……那些缺乏知识的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命运操纵在别人手里,由别人根据自己的利益来任意摆布。无论是对于缺乏知识的个人还是对于缺乏知识的社会团体或人民来说都是这样。成万上亿的人们由于缺乏获得知识的机会而或明或暗地从属于压迫性的统治形式。”每一个人只要懂得和意识到这个道理,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就成为一个人的必需,谁都愿意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何况,劳动者的素质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潜力和综合国力的关键要素。一个农民大国,如何实施农民教育,整个社会如何对待,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几千年来形成的社会教育观,对庞大的受教育的农民弱势群体,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一些意识,对农民是不公平的。当然,公平是相对的,“在美国,当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10%时,才达到教育的机会平等。”这个百分比我们一时是难以达到的。但在我国,历史形成的社会农民教育观,无论是经济的投入,还是各种资源的保障,重视的程度,在穷国办大教育中,缺乏对弱势群体的教育关怀和因材施教,致使农民教育自我淡化、弱化,甚至到了缄默的心态。现在各级各类教育学校设置的专业大多是培养企业和高科技人才,面对的是高、初中学生,而高昂的收费又把农民拒之门外。无论是社会还是个人,认真正确地面对这个现实,改变农民教育的传统社会观念,改变忽视农民教育的思想,改变教育、学习的方式、方法,是农民接受教育和自主教育、学习的关键。

农民自主接受教育和学习意识的改变是农民教育的前提。无论是从教育理论上讲,还是从教育实践上讲,没有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即便建立起再先进的农民教育体系,也只是一种形式。这就要求国家、社会从农民心态着眼重视农民教育,使每一个农民真正认识到接受教育和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使每一个农民真正体会到具有知识的社会价值!

(二)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把农民普通自发的对教育追求的心理转化为现实的行为,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农业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对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不断地调整、升级和转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农业和非农业收入,使他们对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成本提高而带来的学习费用有一定的承受力。

(三)加强农村科技示范,引导农民增加教育科技意识

农民更多的是重实际,现实利益的驱动,会有效地激活农民朦胧中的教育意识。政府、农业科技部门、地市高校要因地制宜适时地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点,引导农民通过学习科技知识和技术达到科技致富,使农民从现实中感到:在农业生产中离不开科技和教育,通过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进而增强追求教育的内驱力。

(四)以人为本,探索要持续发展的农民平台

篇5

关键词:新型农民 农村成人教育 问题 策略 评估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58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由农业化国家基本转变成工业化国家,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远远超越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城市经济发展相比,我国农村经济一直发展不起来是因为我国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不高、观念落后、生产技术落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鉴于此,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快新型农民的培养,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为了更快地培养出新型农民,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实施了农村成人教育机制,这对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鉴于农村成人教育的重大作用,我国政府必须要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农村成人教育的新模式,努力构建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成人教育的新体系。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了农村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策略。期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让读者对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1 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方面存在的问题

1.1 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新型技术人才。然而,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现有的办学理念和模式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已经渐渐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贫困地区过多、农村成人教育的经费难以落实、教育内容过于单一、教育模式落后等,这些情况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在某些地区,政府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视度不够,只是当作一种任务指标来完成。在一年中,只是象征性地举办一两次关于农村成人教育的科普活动就认为是将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落实到位了,并不针对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举行长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出现这些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国政府在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缺陷,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很多下级部门不重视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进而导致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发展滞后,不能真正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2 农村成人教育“普教化”现象严重

从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框架来看,很多承办学校都采取的是“普教化”管理模式,只重视课堂授课,不重视学员的社会实践和自我探索,在教育管理和理论体系等方面与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类似。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自开展以来,一直都是沿用普通高校的“学历化”路线在发展。不论是在招生工作、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安排方面,还是在教材选用、考核评价、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几乎可以说是普通高校教育体制的缩小版。这种套搬普通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忽视了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不利于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个性化发展,不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1.3 农村成人教育的质量问题

纵观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历程可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脱离了我国农村的实际生产情况,定位上存在着偏差。在课程体系上,农村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比较狭窄,生搬硬套普通高校的教学大纲,没有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相结合,不能满足学员对技术知识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农村成人教育的授课内容仍然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技术为主,没有与当前农业生产新技术相结合,而且教学内容单一,内容的理论性过强,很多文化素质不高的学员很难理解教学内容,这便严重降低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承办学校都是采用课堂教学,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没有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缺少社会实践教学等手段。在师资力量方面,很多任课教师的学历不高,年龄偏大,缺乏专业理论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导致农村成人教育的教学效率低下。

2 农村成人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策略

2.1 强化政府行为,改善运行机制

农村成人教育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而且学员存在着文化程度高低不一致,年龄层次不一样等特点,很多地区在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工作时没有对这一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就导致成人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做好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必须要加强政府的管理,改善农村成人教育的运行机制。首先,政府要主导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并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体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其次,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财政支持,优先保证办学经费。在我国,政府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城市教育。这就导致,教育经费拨付也出现了严重的倾向性。对农村拨付的教育经费稀少,而且从中央到地方经过各级政府的截留,最后下放到地方的教育经费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难度增加,教学场地缺乏,师资力量不足。

2.2 开展乡土人才培训基地

在开展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多种办学形式,比如开展知识讲座、培训班、文化补习班等,务必使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做到“三贴近”:贴近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贴近农民技能的需要、贴近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应该注重针对性,要多层、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工作。总之,农村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当地农民需要什么技术,就教授什么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才能提高农民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将农村成人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下去。

2.3 开展农民技术资格证书教育培训

农民技术资格证书是指农民达到从事某项工作岗位规范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经当地政府认可的从业资格凭证。开展农民技术资格证书的教育培训方式能够刺激农民的学习积极性,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方式,对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水平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取得资格证书的学员,要优先对其安排项目承包,或是直接推荐到用人单位,使之成为当地的示范户,通过他们的带头作用,引导其他农民参与到培训工作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增长。

2.4 建立农村成人教育评估机制

当前,在我国教育界,农村成人教育工作一直被视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补充型教育,其作用没有受到重视,其地位没有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某些承办学校将农村成人教育当作一种创收手段,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鉴于此,我国必须要建立健全的农村成人教育评估监督体制,对承办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等级评定,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学校的办学质量,以此规范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办学秩序,提升农村成人教育的质量。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农村成人教育事关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大计,政府必须要对引起高度重视,必须要加强对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转变办学观念,改进办学方式,以此提高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进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海清.从农村成人教育视角看新型农民培育[J].农村经济,2010,(2):110-113.

[2]曾书琴.培养新型农民视阈下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12,(1):35-36.

[3]马张木.谈谈新型农民与农村成人教育[J].新农村,2009,(9):37-38.

[4]王海红.适应与改革:新形势下的农村成人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33-34.

篇6

一、农业银行服务“三农”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1.农业银行面临农村金融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双方来看,农村金融市场具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的市场:第一类市场是低端市场,也就是小额农贷市场。该类市场可以继续细化为三类,第一类是那些较为贫困,其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的农户,他们资金需求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温饱问题,金融机构对于此类客户出于偿还能力的考虑,一般不愿意对其进行贷款;第二类是那些可以维持简单再生产能力的农户,由于其打工收入或者自身积累已经可以满足基本生活所需,一般情况下是不需要贷款的;第三类是那些具有储备项目,有扩大再生产需求的农户,其资金需求较为旺盛,但是金融机构出于资金安全需要,要求其提供相应的担保。

第二类市场是终端市场,其主要客户群体是那些一般产业化企业、县域中小企业或者是大额农业贷款。这类市场群体大部分都出于创业期,其资金实力较差,缺乏合格抵押担保财产、产品市场前景不明、财务信息透明度不高,但是其资金需求却较大,贷款需求满足率较低。

第三类市场是高端市场,其客户主要是农村城镇化、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由于该类市场的风险较小,资金较为安全,收益较为稳定,经常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对象,因此其贷款需求满足率也较高。

2.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近年来,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扶持力度,但是资金真正用于农业生产方面的较少,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甚至是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在不断减少。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不适应问题,成为限制社会发展和“三农”发展的瓶颈因素。并且,由于在农村地区,农业科研转化滞后和农村科技水平较低,造成其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和不健全问题,农业基础技术研究滞后的问题,缺少一批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储备。

3.农村现有生产资金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农村现有生产资金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财政资金严重不足,每年的支农资金十分缺乏,在支农发展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农村信贷政策较为严格,特别是在担保条件要求方面较高,造成农行贷款投放额和投放面都难以满足农业生产资金要求;最后,能够争取到的用于上级扶持农业发展项目的资金较少,造成金融农业领域的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较少。

4.农行内部机制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在我国农行的信贷条件、贷款流程、人员结构、机构设置等方面还存在难以满足服务“三农”发展要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行网点覆盖面较低,机构不断收缩;其次,农行人员结构有待优化,特别是基层员工数量方面偏少;最后,农行的信贷准入条件要求较高,其贷款流程较为复杂。例如,在农行的信贷条件中,从信贷关系建立、评级、授信、放贷,其正常时间是1个月,而且其贷款流程较为复杂,准入门槛也较高,从而限制了那些有潜力的涉农客户进行业务拓展。

二、农行服务“三农”举措的新突破

针对农行在服务“三农”方面所存在的障碍和问题,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不断突破。

1.要积极转变服务“三农”思想观念

随着国家对“三农”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我国“三农”发展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潜力,农村金融市场也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农行服务“三农”既是其相应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号召的客观要求,也是其实现财务可持续盈利、拓展发展空间、提升银行效益、合理定位的机遇。因此,农行各级机构一定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认真履行其支农职责和使命,根据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客观实际,不断调整其市场定位,对其业务品种进行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农行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层次、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2.要对其服务“三农”重点进行重新确定

我国区域经济呈现多元化发展问题。在我国东部及发达地区县域,其城乡一体化和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在此地区,农行要不断强化和巩固传统优势,为其提供全面金融服务和高端金融产品,不断增强农行在此地区的竞争力,提高整个银行利润的贡献度;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由于城市经济的辐射带动力较弱,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较为艰巨,农村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增长较为缓慢。在此地区,农行应该积极立足于以整体经济发展来带动“三农”发展的战略,积极为中心城市产业转移和中西部县域承接东部发达地区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不断推动我国县域特色资源的发展,加强对中西部县域的中小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3.创新农行服务三农新模式

在金融混业经营趋势日趋明显的今天,为了更好服务“三农”事业发展,农行就必须要围绕“商业化运作”核心理念,对组织架构、业务体系、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创新,建立更适合“三农”事业发展的金融机构,以全新模式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较为复杂,加之“三农”问题时刻处于变化之中,对 “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农行必须要在未来不断加强对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对金融体系不断进行调整,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新模式,持续不断为“三农”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华海,吴春锋.农业银行有效支持“三农”的思考[J].现代金融,2010(1):18-19

篇7

关键词: “新农合”;拒参行为;逆向选择;理性不及

中图分类号: F3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176X(2014)03009407

一、相关背景及研究缘起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本文简称“新农合”),是我国政府在21世纪初启动的,旨在解决农民医疗困境、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的一项医疗保障计划。得益于农村医疗领域的长期实践经验和“旧农合”改革的失败教训,“新农合”明确了政府在筹资方面的主要责任,在自愿参加前提下,逐步扩大覆盖范围,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但令人费解的是,自2003年推广以来,部分农民一直都在拒绝参加这项惠农利农的医疗福利。较为普遍的解释是,农民拒绝参加“新农合”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部分农民的健康观念和对疾病风险的认识方面存在问题,包括对疾病风险的泛在性和危险性估计不足;二是农民有着自己的权衡,健康状况好的农民可能倾向于自己承担疾病风险,拒参是农民基于预期成本与预期效用比较后的理性选择。前者多见于地方官员的话语系统中[1-2],“认识能力有限”、“短视”之类的指责其实质是对农民理性的质疑;后一种解释则多见于学术研究,是在充分肯定农民理性的前提下,将农民的拒参行为归因于医疗保险市场中广泛存在的逆向选择。

一些研究成果认为“新农合”中农民拒参行为和逆向选择的根源在于“自愿参与”原则。如龙桂珍和骆友科在分析了自愿原则的种种弊端基础上,提出要克服逆向选择和其他负面效应,必须由“自愿”走向“强制”[3]。更多的研究则是在自愿性的政策框架内探寻逆向选择的应对举措,顾昕和方黎明认为,在坚持自愿性原则的前提下合作医疗对农民是否具有吸引力关键在于支付结构:当前以住院保障为主的给付范围极大地缩小了受益面,对于身体健康的参保者来说是一种负激励;给付水平中,起付线、共付率和封顶线的规定过于残酷,导致保障力度不足,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4-5]。信息不对称和制度内生缺陷必然导致逆向选择的出现,所以应进行信息甄别,校正个人筹资标准,同时增强制度的灵活性[6]。朱信凯和彭廷军则尝试改革合约的单一性,认为当前整齐划一的保险计划忽视了个体内部差异,并助长了逆向选择的发生,因此应该依据风险分类设计合约组合,建立一套激励相容机制[7]。也有学者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逐步提高统筹层次,并进一步考虑通过延迟参合者的受益时间对连续多年参合的农户给予某种形式的优惠以保证参合率的稳定性[8-9]。一些地方在实践中对“以家庭为单位自愿参加”做了这样的规定:农民参加合作医疗要以家庭为单位,要么全家都参合,要么都不参合[10]。该办法明显带有消减逆向选择的预期,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催生了农户家庭层面的拒绝参合。

事实上,农民的参合行为不仅由健康状况决定,还受自身素质、生存境遇、对制度的理解以及社会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制约[11]。对于一项财政承担2/3以上缴费责任的医疗福利,农民拒参的背后确实可能存在理性不及的状态,也就是哈耶克和行为经济学上所说的“有限理性”。以该理论视角来看,个体对诸多有助于实现其目标的力量往往处于必然的无知状态之中。由于人们关注的只是他所知道的东西,那些并不为人们明确知道的特征通常都会被人们忽略不计,因此,构成他们行动之旨趣或动机的也只是他们的行动在他们知道的范围中所具有的那些及时性结果而已[12]。行为经济学家阿尔布更直白地指出,人类的行为由于受无意识、不含逻辑的因素的干扰,以及无知、失误等因素的影响,即使碰到与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也常常无动于衷[13]。基于理性不及因素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农民也有可能无法充分意识到疾病风险的存在与危害,对“新农合”制度更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见,进而直接导致农民的“新农合”拒参行为。

本文试图从农民个体角度审视农民的“新农合”拒参行为,找出拒参行为背后存在何种程度的逆向选择或理性不及,从农民的制度需求角度来考察“新农合”问题及其完善。本文数据来自2009年2―3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农村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抽样调查,该调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组织,在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广西、四川和陕西等10个省随机抽取30个行政村,每个村落随机抽取大约35个农户、每户选取一位成年农民构成样本。该调查采用入户访问方式收集资料,有效回收问卷1 032份。本文利用该数据对农民“新农合”拒参行为展开实证分析。

二、假设、变量和样本描述

农民的参合率不仅是衡量政策实施效果的一个标准,而且直接影响到“新农合”制度的筹资能力和疾病风险分担能力。调查数据显示,“新农合”的农民参合率为86.100%,拒参者占13.900%。1 032位农民中分别有22.600%和34.400%的受访者对自己患病表示很担心和比较担心,表示不太担心和一点也不担心的比例分别为17.500%和2.400%(如表1所示)。采用Pearson Chi-Square 检验,自由度为4,卡方值为13.165,双侧概率为0.010,按照判断临界值双侧P=0.050来看,以上交互分析的双侧概率P值小于0.050,所以可以认为农民的拒参与他们的疾病风险认知有显著性差异。

表1说明,越是担心自己患病的农民越有可能参加“新农合”,反过来说,拒绝参加“新农合”的农民确实有可能是他们不担心或不太担心患病。由此我们可以提出本文的逆向选择假设。

假设 1:就农户而言,逆向选择主要取决于身体条件的优越程度,男性、年轻和身体好的农民,以及家庭和社区条件较为优越的农民,更容易拒绝参加“新农合”。家庭收入、人口数量及农户类型决定参合积极性的高低,并通过影响其他因素间接影响理性认知程度;卫生资源的可及性、社会网络支持和地域优势等也影响着参合决策,并直接扩大或缩小理性不及的范围。

由此我们也可以提出本文的理性不及假设。

假设 2:综合素质较低的农民,如女性、年老、身体条件较差、较低的文化程度,以及家庭和社区条件较差的农民,在疾病风险认知上更容易产生理性不及现象。

据表1数据,拒参行为是一个二分变量,因此,把拒参模型中因变量“没参加”赋值为“1”,“参加了”赋值为“0”。农民对健康的担忧能反映出他们对疾病风险的认知,疾病风险认知能综合全面地反映农民的患病意识和患病风险,因此,可用“农民对健康的担忧程度”来衡量疾病风险认知,把该因变量依次升序赋值:“很担心”为“1”,“比较担心”为“2”……“一点也不担心”为“5”,共划分为5个等级,该变量可近似看做一个定距变量。在描述统计的基础上,运用SPSS17.0软件对拒参行为进行二值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考察导致农民理性不及的因素。

自变量来自个人、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如表2所示),自变量在这三个层面上的分类与研究假设也是对应的。在控制其他自变量的情况下,分别观察各个自变量如何影响农民的疾病风险认知和“新农合”的参与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本文试图引入“离乡镇卫生院距离”,但该变量与“离最近医疗站距离”(0.346)和“离县医院距离”(0.391)的Pearson相关系数都比较大,考虑到共线性原因决定剔除;而“离最近医疗站距离” 和“离县医院距离”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不大(0.095),故保留。健康状况是自评健康状况(Self-Assessed Health),该指标不但能反映个人的疾病情况,同时还能反映出客观诊断所不能包含的疾病对个人生理、心理产生的影响,是可以表征综合健康水平的指标。同样,社区经济状况受限于直接测量的难度,也采用了被调查者的主观评价进行测量。

个人层面除性别与受教育年限不显著外,其余3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农民的拒参行为,并验证了本研究的逆向选择假设:越年轻、身体越好的农民,拒参行为发生的概率越大。年龄与健康状况是逆向选择产生的传统动因,由B值计算可发现,年纪较轻的农民拒参可能性比年纪较长的农民多0.235 倍,健康状况较好的农民拒参可能性比健康状况较差的农民多0.196倍。一般而言,年纪轻的农民与身体好的农民,特别是二者兼具的农民,患重症概率很小,而“新农合”以保大病和保住院为主,这两类人参合后短期内很少或几乎不能从中受益,故参合意愿较低。进一步考察健康状况与拒参行为的交互关系发现,不参合的农民中,认为身体很好的占40.600%,较好的占35.000%,认为身体一般和不好的分别占15.400%和9.100%,认为很不好的都参加了“新农合”。很明显,这说明不同健康状况的群体对“新农合”的依赖程度是有显著差异的,拒参行为随身体健康状况下降而减少。年龄和健康状况变量直观地说明,农民的“新农合”拒参行为中非常显著地存在着本研究所假设的逆向选择动因。

外出务工农民逆向选择程度没有在家务农者严重,这个结论同样符合本文逆向选择假设,不过与之前一些研究结论相反[7]。这是因为制度完善缓解了报销成本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工参合的积极性。大多数地方都建立起了农民工异地就诊报销制度,农民工只要在家乡参加合作医疗,在打工地的定点医院就诊,产生的医疗费用即可在打工地指定医保机构报销。同时,外出务工农民有相当一部分在建筑、运输和加工等行业从事体力劳动,因工受伤或患职业病的概率比在家务农者要高,故外出务工的农民拒参行为发生的概率较小。

家庭层面诸变量中只有“家庭年收入”一项与参合行为显著关联:收入每增加一元钱,不参合概率的对数就减少0.179(系数为-0.179)。李静和陆安认为由于缴纳的参合费用占农户全年收入的比重极低,所以收入对参合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14]。但对于一些赤贫低收入农户而言,一次性支付年人均高于20元的参合费用,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村庄离县医院距离越远,农民越倾向于不参合;离最近医疗站越近,越倾向于不参合。这个表面上矛盾的结果可以解释为:偏远地区的农民在交通、信息和其他资源条件方面都处于劣势,农民个体的健康观念、医疗习惯以及新农合的宣传与组织等诸多因素都影响到他们的参合率;农民的基本医疗服务更需要村级卫生机构来满足,加上对“赤脚医生”的感情和对乡村医生“熟人”身份的认同,很多农民也愿意到村卫生室看病。

回归分析还发现,“村内互助关系”呈现高度显著(p

四、“新农合”拒参行为中的理性不及问题

农民认知上的理性不及是隐藏在拒参行为背后的另一个假设。理性不及的特征可以从疾病风险认知与诸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表4所示)得到一些描述和解释。从引入所有变量的总体回归模型来看,显著的因素有:年龄、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务工形式、离县医院距离、村内互助关系和农户所在区域7个变量。其中,除了受教育年限和农户所在区域外,其余变量同时也在拒参模型中表现显著,但是在拒参模型中表现显著的收入和离村卫生室距离这两个变量没有在疾病风险模型中表现出显著性。这说明农民的逆向选择行为与理性不及存在一定程度的异质性,但二者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拥有共同根源的,即农民的拒参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理性不及的表现。

年龄与健康状况与研究假设2相符,并表现出很高的显著度(p

离县医院距离越远,越不担心疾病风险,对疾病的理性不及程度也越高。原因有二:一是住地偏远的农民平日里接触中高层次医疗服务的机会很少,获得健康教育宣传的机会也少,从而导致就医态度消极、保健观念陈旧。二是按钱看病的就医模式决定了农民对医疗机构的选择顺序。农民选择医疗机构几乎有同样的顺序:先找最近的医疗站治疗,治不好再去高一级的医院或卫生院,并不是首先考虑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按医疗技术来选择医疗机构[16]。而区域变量却表现显著,与研究假设相悖:比起东部地区,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村居民风险意识更强。这一结果可以解释为:西部和中部农村收入、医疗卫生水平都比较低,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因而更担心患重病。

五、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现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安排下农民的拒参行为和理性不及的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农民非常需要医疗保障,“新农合”中明显存在逆向选择现象

较高的参合率说明经过长达几年的试点与推广后,“新农合”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农民的拒参行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经济条件制约最为明显,农民在权衡投入与收益后往往更容易做出逆向选择。这说明当前制度的筹资与补偿机制缺乏激励性,因而对年轻的和健康的农民吸引力不够强,同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迎合了收入水平较高、条件便利的人群的需要。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尤其是青壮年农民进入到农村医疗保险市场中来,应该成为今后新农合工作的重点之一。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同时,考虑农民个体的差异,注重制度的普适性与公平性。

2.理性不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农民的拒参行为,文化水平低、区域经济条件差的农民更可能拒绝参加“新农合”

鉴于医疗机构对农民的参合决策与疾病风险认知会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与服务质量来影响、更新农民的患病观念,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由农民就近求医的习惯可知,他们生病后首诊地点大多是村卫生室或乡镇卫生院,然而乡镇卫生院普遍存在医生水平差、设备简陋问题,村卫生室又多面临收费负担重、乡村医生执业准入门槛低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政府应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管理,提高那里的医疗水平以减少病情延误事件的发生;同时提高对村级卫生机构的重视,保证乡村医生待遇,使其能安心地开展基础防疫保健和健康教育工作,这无疑对农民患病观念和就医行为的改善会产生积极效果。

3.当前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优化科学管理,兼顾动员农民参合与减少政策漏洞两项任务

“新农合”应坚持以“保大病”为主要目标,合理界定大病统筹与门诊统筹的平衡点,应结合近年农民住院医药费用和新农合基金承受能力,及时调整补偿标准、起付线及住院补偿比例。通过“新农合”的制度完善以扩大受益面,通过“新农合”实施各环节的管理优化以方便农民,让农民从“新农合”制度中最大限度受益,增强农民的制度信任。针对全区农村低保户、五保户、特困优抚对象实施参合补助,在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地区,应加强基层医疗设施及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另外,还应简化转诊和报销程序,加强对合作医疗基金和医疗服务提供方的监督管理,切实“便民利民”。

本文以现行制度的“自愿参加”原则为前提,在合作医疗制度框架内对拒参行为及其原因展开探讨,结果证实,只要依然是自愿性保险计划,逆向选择行为就不会被消除,加上农民理性不及的影响,参合率就不可能达到100%。在“自愿失灵”条件下,不论是逆向选择还是其他理性不及因素导致的拒参行为,其社会危害显而易见。“新农合”制度建立之初坚持自愿原则是顾及了农民的经济负担和制度的稳定性,这种做法在试点时期是合理的。随着制度的不断推广普及,“新农合”如今已进入完善阶段,加上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大部分农户需要缴纳的参合费用占其全年收入的比重极低:本次调查显示不包括低收入农户时,此比重最高为1.500%,最低为0.003%。经济负担威胁对一般农户已是微乎其微,这也成为实施强制的又一个现实依据。对于无力缴费的低收入和赤贫农户,国家应该将其纳入社会救助体系,参合费用由国家财政全额支付。2008年国家低收入农村人口比重为3.000%[17],本次调研测算的比重为2.600%,这部分人口的参合费用,国家在道义上应该、在财力上也完全有能力承担起来。因此,本文认为,若要让合作医疗实现长时间的广泛覆盖,保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借鉴城镇医疗保险做法,摒弃自愿原则,走上强制实施之路。

参考文献:

[1] Qian,D.F., Pong,R.W., Yin,A., Nagarajan, K. V. , Meng,Q.Y. Determinants of Health Care Demand in Poor, Rural China:The Case of Gansu Province[J]. Health Policy Plan,2009,91(2):324-334.

[2] Winnie,Y.W., Mahal,A. The Health Care Systems of China and India: Performance and Future Challenges[J]. Health Aff,2008,27(4):921-932.

[3] 龙桂珍,骆友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应由农民“自愿参保”走向“强制参加”[J]. 中国卫生经济,2005,(4):60-61.

[4] 顾昕,方黎明. 自愿性与强制性之间――中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制度嵌入性与可持续性发展分析[J]. 社会学研究,2004,(5):1-16.

[5] 方黎明,顾昕. 突破自愿性的困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参合的激励机制与可持续发展[J]. 中国农村观察[J]. 2006,(4):24-32.

[6] 钟道平. 解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逆向选择”问题[J]. 特区经济,2009,(1):151-152.

[7] 朱信凯,彭廷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的“逆向选择”问题: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2009,(1):79-88.

[8] Sun,R.J. Worry about Medical Care, Family Support, and Depression of the Elders in Urban China[J]. Research on Aging,2004,59(5): 559-585.

[9] 易红梅,张林秀,顾媛媛. 农民参合行为及其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财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09,(5):166-174.

[10] 张广科.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支撑能力及其评价[J]. 中国人口科学,2008,(1):83-92.

[11] Meng,Q.Y., Liu,X.Z., Shi,paring the Services and Quality of Private and Public Clinics in Rural China[J]. Health Policy and Planning,2000,15(4):349-356.

[12] 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 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66-70.

[13] 保罗・阿尔布. 经济心理学[M].符锦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8.

[14] 李静,陆安.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证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08,(1):88-89.

[15] 李斌,池惠灵. 农村居民的病患观与健康公正[A]. 方向新.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获奖论文集[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128-141.

[16] 乔勇,丁士军. 农村居民医疗门诊点选择:理性中的非理性――基于四川省阆中市的农户调查[J]. 农村经济,2009,(2):76-79.

[17] 国务院扶贫办.2008年全国贫困线标准[DB/OL].http:///gongkaigongshi/ShowArticle.asp?ArticleID=14

[18] 朱强.农民增收与提升农民素质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8).

篇8

【关键词】农村信用合作 合作银行 转型 过程

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一直以来都是实行农民自主经营管理的,它是为农民群众提供金融服务的服务机构,它在农民的生产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给农民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性作用。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的现代化及城市化的步伐越来越快,这一变化指出了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思考的必须性,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转型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蓝图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

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的大势所趋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我国农村完善金融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

首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转型提出了要求。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往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已经不能满足农民发展的需求了。这种需求在融资方面最为明显,传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融资方式是村民集资,但是农业的现代化,促使农民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因此,对于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以往的融资方式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其次,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内容亟待完善。传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经营内容较为单一,农民无法通过信用合作社,将自身的财产实现保值增值,这种完善的金融服务内容急需转型来实现。

最后,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产业务规模较小,同时盈利能力较低。这种特点注定了金融机构无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同时也无法满足农民对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

二、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已经形成了产业链化的发展模式,因此,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业务经营范围已经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对资金及金融服务的需求,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要做好业务转型的工作

1.我国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应当拓展资产业务。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迅速,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农业市场化水平逐步提升,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资产业务可以沿着产业链向非农产业等利润更加丰富的产业进军,同时,向更加宽阔的地域性进军,为合作银行创造更宽阔的资金贷放市场。

2.我国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应当拓宽融资渠道。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应当不断的拓宽融资渠道,在负债管理方面与现代银行接轨。传统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吸收农民的个人存款为重要的融资渠道,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分割性与封闭性。应当逐步将乡镇企业与其他的社会资本融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融资范围,提升合作银行对非农资本的吸纳能力,为转型准备充足的资金基础。

3.我国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应当不断丰富中间业务。农业的现代化,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农产品,农村的乡镇企业逐步发展,对于自身资金运营水平的要求逐步提升,因此就需要银行及金融服务机构提供一定的咨询业务。转型需要一定的现代金融人才,形成转型的智力支持。

三、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需要遵循一定的市场发展规律,同时还要注意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做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首先,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转型应该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电子计算机设备,逐步实现农村合作银行的信息化及电子化。我国相关部门对于金融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是建立在规范化的机构运作基础之上的,而以往的合作社缺乏规范的管理形式与方法,不利于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实现农村合作银行的信息化及电子化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财务工作的工作效率及准确率,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展合作银行的业务,促进合作银行参与金融活动的能力。

其次,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需要调整和改善银行的业务流程。一方面要重视对客户需求的满足,另一方面需要重视银行的良性运转。不单单要重视前台的服务,更要重视后台的管理,努力建设更加完备的后台评估分析机构及后勤保障机构,评估分析机构是银行能够提供可靠的例如:信用评估、项目评估咨询及风险管理等中间业务的重要保证。同时,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建设过程中要完善相应的机构建设和人员配置,改变这种运作服务环节欠缺、内容单一的问题,将农村合作银行的建设落到实处。

四、结语

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合作银行转型能够更加直接地为我国金融服务业务的发展和完善提供有力支持,缓解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由于金融服务机构的数量有限问题而产生的对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消极影响。合作社的转型和合作银行的建设需要立足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的探索转型的过程,发现转型当中的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实现我国农村合作社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张金梅.农村信用合作社:问题与对策[J].理论导刊,2000(05).

[2]江苏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J].群众,2004(02).

篇9

【关键词】新型农村 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 强制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这13亿人口中,有8亿多是农村人口。现在农村人口呈现老龄化状态,针对这一情况,实施有效的养老保险机制,有利于快速实现现代化建设。保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有效实施运行,对于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完善社保体系以及构建和谐发展的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而言之,就是新农保,基本目的是保障农村居民年老者在丧失劳动力的情况下,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建立个人缴纳费用法、集体资助、补助、政府进行补贴等相结合的多种筹资模式,养老待遇由社会统筹规定同时与个人的账号相结合,与土地的保障、社会的补助和家庭方面的养老这些社会保障的政策措施进行结合配套。养老保险是由社会统筹组织运行实施的一项社会的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社会的保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之前的老社保相比,新社保所具有优势特点是:

第一,筹资的模式不同。之前存在的老社保主要是农民自己进行缴费,也就相当于通过自我储蓄的模式获得保障。而现在的新社保则是通过个人缴纳费用、集体进行补助和政府适当的津贴多种模式相结合,筹资渠道多样化。在其中,中央财政的补贴是直接可以补贴给农民的。在取消农民的农业税、农业进行直接补贴、新型农村的合作医疗等一系列的惠农利农政策之后,实施的又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惠农利农政策。

第二,老农保是农民自己建立自己的账户,自己享受自己储存的优惠。相比较新农保的支付结构是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的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所储存的养老金。这其中基础的养老金是是由国家的财政进行支付的,也就是说,中国的农民在60岁之后都将可以享受到国家的普遍实施的惠民养老金。

二、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必要性及建立的意义

针对当前的农村社会的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有必要的。

应对我国现阶段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客观需要。近些年,我国的城镇化加剧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涌入到城市打工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一大批年老者在城乡的滞留。传统的家庭养老的模式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性,这一客观严峻的形势,让我们不得不将目光投入到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险问题上。

之前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上存在着缺陷。1992年,我国实施了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险,当时的资金筹集是以“主要是个人的缴费,集体的补助作为辅助,国家的政策给予支持”等原则。这实际上就是农民的通过储蓄的方式获得养老保险,缺乏共济性。第一,保障的水平不足以满足农村养老的基本生活;第二,覆盖面狭窄,社会保险缺乏社会性;第三,政府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财政投入不够;第四,基金的渠道过于单一,保值增值难度大,存在极大程度上的贬值风险。

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目前我国的农村养老依然着重于家庭养老,但是劳动力流动大,农村家庭出现空巢现象,这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家庭的养老功能。一方面,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快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中发展,家庭凝聚力削弱,成员之间的互助能力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农民收入增长相当缓慢,家庭养老难以有效的满足养老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农民的养老问题既缺乏家庭的保障,又没有可靠的经济方面支持的“双困难”。

基于这些问题,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加快建立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确保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实现农民的基本权利,有效实现农民的减贫和缩小城乡的差距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重大的意义。加快健全具有我国的特色的养老保险体系,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强制性

当前在我国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的保险制度,是采取政府引导支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但自愿选择的保险制度存在着“保富不保贫”的倾向。个人自愿缴纳的费用受当前农民的收入水平的制约。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保险制度覆盖率较广,参加者多是一些较富裕的居民;不发达的地区居民尤其是那些贫困居民缺乏投保意识或没有能力投保,这就不能享受到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而这些人恰恰是最需要进行保障的人。普遍的一些年长者的投保意识淡薄,不能清楚理解社保的意义,不能让社会养老保险产生真正的保障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要加大对新农保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对新农保有清晰的认识,积极参与。在当前的经济情况下,年老者很少有自愿参保的,进行强制性要求,让他们参保,对个人自愿费用的水平适当降低,能够让更多应该享受参保的居民享受到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实惠。通过现阶段的强制措施,逐步引导农民参保,让居民能够主动参保,真正享受到国家保障政策的意义。

四、结语

新型农村社会的养老保险是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保证其规范有效实施,让我们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到真正的实惠,促进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社会稳定发展,快速实现奔小康。

参考文献:

[1] 钱文亮.中国农村社会保障法律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 姜松余.我国农村社保制度建设和发展探索[D].四川大学,2007.

篇10

1 适时调整不同行业在信贷总量中的比例

查尔斯亨利道(音)的道士理论,明确提出,一个企业的好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宏观经济决定了一个企业好坏的30%,行业决定了一个企业的50%,企业自身决定了20%,企业做得最重要的决策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入什么行业,这是企业做的最大的决定。当一个行业上升的时候,几乎所有企业都赚钱。如果当一个行业开始进入下行周期的时候,大半的企业下沉的速度会比下降的速度快很多。不少企业发现了宏观经济的变化、行业的转换,也在调整自己的战略,转换发展方式。金融机构作为实体经济提供血液的行业,需要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调整行业分布。

目前企业进入下降通道,房地产行业下滑,外贸疲软,导致相关行业跟着下滑。房地产、钢铁、玻璃、水泥等产能过剩明显,沙石、混凝土、木材、家电等也跟着下滑。但是新型的行业跟着兴起,环保产业、信息消费、智慧城市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农业、水利等投资加大,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在提升。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以县城和乡镇为主的农村市场是农商行耕耘的主阵地。农村养老、农业观光、农村建设、农村消费等。特别是现在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的加工和网络销售在农村兴起。中央扶贫政策和社保的普及,农民的消费在不断释放,网络消费、旅游消费、出口消费等消费方式也不断出现。

农商行信贷结构需要尽快跟着宏观经济和行业进行调整。从偏重资产的行业转到侧重资金流动快的行业;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转换到消费相关的行业;从能源消耗大的行业转换到环保、节能的行业;从侧重生产性行业转换到商贸流通性的行业;从一般加工型企业转换到拥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如果农商行不能快速有效地转换信贷结构,那么这些信贷需求,将会被互联网金融和创新性的金融机构占有,农商行品牌形象也将失去未来信贷主体的认同。以沭阳县为例,该县属于人口大县,房地产相关行业占比高,木材加工相关的行业前期发展较快,相应的贷款占比较高。同时消费比较旺盛,花卉、特种养殖也发展迅速。新型行业如网络创业和快递发展良好。轻资产的创业、现代化的消费越来越多,土地流转加快,传统信贷机构还没有及时调整信贷政策,推出创新信贷产品。

2 将第一还款来源作为重要的思维方式纳入信贷体系

一个完整经济周期是从复苏到高涨,然后是危机、萧条。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西方国家经历了无数轮,但是中国只经历了一个经济周期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半,还没有经历到危机、萧条。经济危机实质就是产能过剩,主要特点是危机和萧条,带来整个经济的波动。

重资产思维方式在国内金融机构中根深蒂固。在国内经济的上行阶段,大部分的企业主营业务不断增长,现金流稳步上升。跟着上升经济形势,银行也是高歌猛进,大部分客户的现金流持续稳定上升,资产价值增加,交易活跃,抵押物也在不断增值,容易处分,所以银行简化对现金流详细分析具有经济背景。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将资产作为重要衡量指标,忽视第一还款来源。多年重资产习惯和思维已经深入到银行大部分人员血液中。

农商行需要尽快将信贷思维方式转变到重视现金流上。现在经济进入下行轨道,产能过剩,“钱不好赚”成了很多人共识。小微企业和农户贷款本来抵押物不足,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他们的资产可以参考的价值更低。随着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农商行作为小微企业贷款主力军需要改变思维惯性,调点放在第一还款来源,重视现金流分析,侧重对企业造血能力分析,对上下游供应链做出价值判断和分析。对于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缺陷,农商行更需要调整调查方式,增加科技手段,提升对价值链和现金流分析判断。

3 调整担保物种类和结构

房地产占据了抵押物绝对高比例,在经济上行时期,房地产具有保值、增值功能,容易变现,获得了金融机构青睐。经济下行,房地产跟着缩水,价值波动增加,变现难度加大。在中小城市,房地产过剩现象更是明显,交易清淡,手持现金人越来越多。江苏北部有些经营较弱农商行,手中持有大量房地产为主要抵债资产,无法及时变现。

农商行需要调整对于担保物态度,寻找可以保值、增值,容易变现的担保物,如黄金、存单、持续稳定现金收入(如租金、分红),应收账款等这类担保物。而房地产更需要在经济角度以现金流作为主要评估方法进行筛选,选择地理位置好、租金收益稳定的房产。特别应当重视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具有变现快,优质应收账款具有不减值等优点,所以保理业务在国内外高速发展,国内的各大银行的保理业务也在高速发展,但是应收账款一直被农商行忽视。很多的农商行还没有充分将应收账款作为主要的担保资产提上议事日程。农商行应当积极行动,将容易变现的资产作为主要的担保物来提升信贷水平和信贷发展。

4 增加以供应链为中心的创新产品

经济下行,资产缩水,抵押、质押物不足,中小企业的资金缺口更大,融资更难。传统的金融产品对担保要求高;信贷资金易流出实体,用于投机,导致风险增大。供应链是以行业的整体供应链的价值作为评估,以整体的供应链的监控为核心监控货物流、资金流来控制风险,所以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担保不足导致的融资难问题,让信贷资金流入实体;可以给银行带来存款、贷款、中间业务等其他收益。国内大型银行和城商行几乎都建立了供应链金融事业部,其信贷的占比不断扩大,有很多金融机构将供应链金融作为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在科技支撑和人才方面加大资源支持。

农商行需要将供应链金融作为重要的战略进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特别适合担保不足的小微企业,但是对于金融机构的自身也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对于农商行来说是挑战。现在战略上没有重视,投入上不足,人才不够等成为农商行构建供应链金融的主要障碍。

5 调整客户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没有受过创业培训个体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管理严重不足,导致寿命很短,也给农商行贷款带来风险。银行组建了很多为内部服务部门,完全可以转变思路,由拼价格、拼费用、拼关系转换为拼服务。

5.1 由被动的贷后检查转变为主动客户服务

银行放贷之后,主要是通过贷后管理对客户进行检查、管理和服务,其积极性和要求远远无法和贷前信调查主动和深入。客户经营中所存在风险难以发现或者发现风险为时已晚,企业经营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经济下行周期中,银行贷后管理也需要进行调整,积极主动地介入客户经营之中,更早地知晓企业的经营信息,及时地提出化解危机的方式方法,对风险提前进行预防、管理,同时有利于提升小微客户的管理能力。

5.2 由存款或者贷款的阶段转变为全程的客户服务;

目前,农商银行的服务主要是存款和贷款,阶段性割裂的现象比较明显。如何从阶段性的服务转变为全流程的服务,是需要进行转变。存贷挂钩就是一种打破阶段性割裂,向全流程的客户服务的一种尝试,就产生了1+1>2的协同效应。将存款、贷款和贷后管理以及提升客户经营能力的服务融合起来,打破流程的割裂,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和咨询。

5.3 由静态咨询转变为动态服务

客户服务主要理解成被动性、静态的咨询分析,主要集中在贷款、存款咨询、业务办理等,很少积极主动地深入客户事务中去了解客户的需求、变化、发展。小微客户的金融知识欠缺,积极主动的咨询意识较弱。农商行需要转变方向,加大对于客户的主动服务,深入客户的业务发展之中,真正做到“急客户所急,想客户所想”,提供他们应当需要的服务,而不是他们询问的服务。这样不仅从情感上获得客户的信任,更从客户的角度成为合作伙伴,从而获得持续而稳定的客户群;也从传统的竞争中转换为客户发展中的咨询发展顾问。

经济发展状况在不断变化,农商行要跟上发展的步伐,只有不断转型,围绕客户做文章,才能在县城区域做强做优。转型之路永远在路上。